企业表外融资(精选6篇)
企业表外融资 篇1
企业在每个会计期间的期末都会编制企业的财务报表,为内外部提供外部信息和决策帮助。但由于财务报表的规则格式和报表容量的有限性,财务报表往往只能反映有限信息,仍然存着可能比较关键和重要的信息在财务报表之外在体现。关于企业的表外融资的财务问题,就是非常典型的基本体现和分析点,对于表外融资的原因和对策,都需要进行财务上的问题和影响探究。
一、企业表外融资的财务原因
(一)美化财务指标
外界对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评价往往是依据财务报表的各项数据,结合多种分析方法,计算出财务指标和比率进行公司和企业之间的横纵比较,将抽象的公司财务与经营状况数据化和直观化。为了使企业在如此的比较中占据有利地位,企业往往会想办法美化财务报表,例如利用表外融资中的融资租赁事项增加资产,或是将资产负债打包出售等形式来减轻负债的负面影响,使其最终的财务报表看起来更有优势和更加具有竞争力,吸引外部投资者和应付企业的股东,引诱其进一步投入或延期支付红利等。例如会计期间的计入差距或是寻找会计规定上的漏洞来隐藏或美化负债,提高企业的资产负债比等。美化的财务指标能够辅助企业在银行借贷上增强按时还款能力的表现,在融资上增强投资者的信任和谈判筹码,在外部合作上加强信任,降低其融资成本和融资难度,简化和加速其发展速度和发展的后续补给力度。
(二)减轻财务负担
企业的表外融资还能辅助企业减轻财务负担。以表外融资使用的资产证券化方式为例,企业将资产打包,组成资产证券化组合投入证券市场,充分有效的利用了资产市场的活力,减轻企业的财务负担。资产证券化资金池将企业的不同风险等级的资产结合并捆绑,使用了第三方发售和担保的手段,减小了企业的财务和资金上面临的风险。且资产证券化后的后续效果和形成的信用资金增强了其在融资中的谈判力度,也解决了其资产流动性差、固定模式的问题,通过表外方式减轻了表内其他指标发展的财务负担。
(三)优化报表表现
尽管财务报表并不记载表外融资的具体变化和事项,但表外资产和负债的收入费用等项目都是计入利润的,在表外融资成效体现时,在利润和资产等项目中是明显表现为且常常大幅增加的。表现了良好的报表业绩,提升了企业在财务报表表现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我国企业许多开展了对外业务合作或是投资,而货币状况和汇率通胀等极大程度上受国外政治经济和文化安定因素环境的影响,是重要的不稳定因素。通过表外融资,能尽可能的降低国外货币非稳定因素的干扰,保持企业财务报表的平稳性和可比较性,优化企业的报表表现。
对于表外融资出现的风险和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规范化和完整化的政策出台限制和限定业务范围及具体交易规范,没有在保证市场化合理平稳运行的状况下保证表外资产的合规性管理。在准则和规定尚未完善的同时,表外融资事项却在推陈出新,不断的出现的新的形式和具体交易手段以及组合方法,利用表外融资方法获取企业在财务与经营上的对比优势,并因此获利。但也存在着企业和与企业的合作机构由于表外融资事项而增大危险程度,背负着极大的经营和财务风险,值得重视。会计准则和相关规定上的漏洞没有及时补齐,表外融资又有着巨大的诱惑,加速了表外融资的进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了表外不规范融资的行列。
二、表外融资财务问题的对策
(一)深化理论研究
针对财务报表的理论发展研究和问题对策建议研究已经趋于饱和,为是工作开展中的财务报表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提供了理论和实务上的指导。但对于企业的表外融资项目,理论研究上仍然存在着较大的空白需要大量研究和分析来填补。表外融资的财务问题由于出现晚,恶性时间爆发晚,因而其研究在全世界范围内被重视被关注的历程也不长,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直到二十世纪初的安然事件爆发,才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对表外融资的关注,也才第一次使得表外融资理论中的部分专业术语为我国大部分的会计学人所熟知。在国外对于表外融资的理论发展前瞻研究后,我国才开始结合我国企业发展的状况和我国国情,根据表外融资财务问题相关理论提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专业问题和尝试给出解决办法。其理论研究的成果应当不仅仅指向于外部财会专业使用者,还应当为企业本身提供风险上的分析和参考,以及面对外部社会普通使用者的普及研究和视角分析。立足于社会角度和会计学人角度的多重身份,深化理论研究,探索企业表外融资的种种财务问题,分析利弊。
(二)规范表外融资事项
相关主管单位应当加速表外融资的规章制度的修订,与时俱进,了解和调研表外融资的新进展和新方向,及时预防,将表外融资事项纳入管理规范中,保护企业所有者,尤其是大部分的小股东利益,防止在不知情情况下出现的财产与资金侵害。表外融资规定同时应当考虑表外正常融资的经济促进效益,奖合规化管理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坚持合规管理服务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思路。对于表外融资事项,还应当修改财务报告的反映内容,要求企业将表外融资的情况和事项反映在财务报告中,并予以公示,使外部使用人员能够有迹可循,有资料可查。辅助外部使用人员了解具体情况,减少由于企业与外部使用者信息不对称给外部使用者和合作者带来的损失和风险,促进公平化公开化的透明化交易。
(三)引入表外融资审计功能
表外融资信息的不对称性要求了更多的内部信息披露与公众了解,保证所有者利益和合作方信任。企业在表外融资事项上应当引入表外融资项目的审计功能,借助审计机构例如会计师事务所等独立性较强的第三方组织介入,公开审计,表明其表外融资的合理性与合规性。注册会计师相对于企业具有形式上的独立性,但在审计过程中往往只针对于财务报表内容的真实性,例如原始单据的真实性、记账凭证制单问题的正确性和关联方交易与合并等问题进行探讨,对其是否符合会计准则和相关规定作出审计。而忽略了表外项目的重要指标等可能关乎到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性指标和存在着巨大潜在风险的问题,应当在每一次对企业进行审计时,将表外融资项目纳入审计项目范围,做到企业审计内容的全覆盖,为外部使用者给出真正安心合理的答案。与此同时,注册会计师也应当拓展在表外融资问题上的知识范围,对表外融资深入了解,提高专业素养和水平,力争在企业审计中保证其专业性和正确率,及时发现风险,帮助使用者防范风险。
三、结语
企业的融资和发展催生了企业美化和粉饰报表的欲望,也催生了表外融资的一系列问题。表外融资既帮助企业在发展中获得红利,也给企业带来了发展中未知的风险。规范化措施的缺失给企业带来的除了无限制之外,更可能是来自其他操作的未知风险,甚至危害到企业自身的发展。对于企业的表外融资问题,还需要多方的合作与努力,谨慎对待表外融资,规范市场行为,保证市场整体的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华庭.企业表外融资的财务问题[J].中外企业家,2016(10).
[2]李国锋,马欢.表外融资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及对策[J].商业经济,2016(03).
[3]章驰航.表外融资问题研究[J].商,2014(02).
[4]孙建丽.浅析企业表外融资业务[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11).
企业表外融资 篇2
资产负债表外融资(Off-Balance-Sheet Financing),简称表融资,帐外融资、资产负债表外筹资、资产负债表以外融资。
(狭义)为未满足资本(融资)租赁全部条件,从而其承诺付款的金额的现值没有被确认为负债(也没有确认资产),而且未在资产负债表或附注中得以反映的租赁进行筹资的财务行为。主要在财务和会计领域由专业人员使用的一个术语(见“经营租赁”)。表外融资还被用于某些举债经营租赁资金的提供人对出租人没有追索权,只能向承租人要求以租赁资产收回对出租人的贷款(见“举债经营租赁”)。(W.W.Cooper,Yuiji ijiri:Kohler’s dictionary for accountants,6th edition p.357)
(广义)表外融资泛指对企业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产生重大影响的一切不纳入资产负债表的融资行为。
表外融资的实现方式
(1)表外直接融资。以不转移资产所有权的特殊借款形式融资。如经营租赁、代销商品、来料加工等经营活动不涉及到资产所有权的转移与流动,会计上无需在财务报表中反映,但资产的使用权的确已转移到融资企业,可以满足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缓解资金不足的需要。
(2)表外间接融资是由另一企业代替本企业的负债的融资方式。最常见的是建立附属公司或子公司,并投资于附属公司或子公司,或由附属公司、子公司的负债代替母公司负债。
(3)表外转移负债是融资企业将负债从表内转移到表外。这种转移可以通过应收票据贴现、出售有追索权应收账款和签订产品筹资协议实现。其实,应收账款抵押借款性质,由于会计处理的原因使其负债转移到表外。表外融资主要是负债融资,其积极的作用在于使企业能够加大财务杠杆作用,尤其当财务杠杆作用在资产负债表内受到限制时,可以利用表外融资放大财务杠杆作用,提高权益资本利润率。同时为增加融资方式开辟融资渠道,特别是在表内负债方式有限、渠道不通过时,通过表外融资可实现融资目的。
表外融资的影响
表外融资的重要手段是设计一些复杂的经济业务,从而使报表使用者难以判断这一业务对企业资产或负债的影响。这类复杂业务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1)将某一项目法律上的所有权和享有与此相关的主要惠益及承担重要风险的能力割裂开来;
(2)一项交易与另外一项或多项交易相互交织,不将它们综合起来分析,就难以理解该业务的经济影响;
(3)在交易的条款中含有一项或多项选择权或条件,又可合理地从这些条款推断出企业将会行使选择权或条件将会满足。远期合约有时也被用来作为表外融资的手段。商品寄售、售后回租债务保收(factoring of debts)、证券化抵押(securitized mortgages)和贷款转让等均可能导致表外融资行为。
从80年代起,在英、美等国家,表外融资协议迅速增长。这种协议具有资产负债表项目的重要特征,但却没有确认一面负债,同时也避免了一项资产的确认。表外融资可可以归结很多原因,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税务方面的优惠,也可能是企业不愿意反映真实的负债水平。一家企业若负债比率较高,就会引起债权人的关注,若企业同时将等量资产和负债从资产负债表中抵消,就能降低负债比率。另一个从资产负债表中抵消,就能降低负债比率。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企业与现行的债权人订有必须限制负债水平的协议,表外融资就可作为绕过这一限制的手段。
表外融资行为掩盖了企业的重要财务信息,很可能误导信息使用者,因而引起了各国会计准则制订机构的关注,它们纷纷制订会计准则,减少表外融资项目,尽可能地将其纳入资产负债表。会计准则制订机构订为,财务报表应当通过列示浓缩的、排列有序的有关资产、负债和经营业绩的信息,有助于作用者了解企业的整体情况。要达到这一目的,财务报表的项目分类和确认必须基于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这一原则。按其经济实质处理一项交易,就应当公允地反映复杂业务的经济影响,为此,要对资产和负债睥确认采取以下两个步骤:
(1)对该项交易进行分析,是否增加或减少了企业现存的资产或负债,或者增加了以前未曾确认的资产或负债。
(2)上述认定的资产或负债并不一定能纳入资产负债表,要按资产或负债的确认标准加以测试,以检验它们是否能够纳入资产负债表,或保留在资产负债表上,或从资产负债表中剔除。
值得一提的是,各国对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作了较为严格的区分,规定了融资租赁的条件。一项租赁若满足其中一个条件,就应作为融资租赁处理,在承租方确认为一项资产和相应的负债,以减少表外融资现象。这些条件是以业务的经济实质为基础的。此外还规定,资产和负债相互不得抵消。企业还需要对这些复杂的业务进行适当的披露,尤其是已在财务报表中确认的在某些方面与普通资产和负债有所不同的项目,以及未在财务报表中确认的项目,以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
表外融资的合理运用和正确监管
企业表外融资是指不需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企业筹资行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企业愈来愈多地采用复杂而巧妙的表外融资方式来融通资金,特别是最近几年,国际金融市场上出现了以表外业务为主的金融工具创新浪潮,而这些创新的金融工具在资产负债表上大多不需反映。但是,作为一种积极、灵活的融资渠道,表外融资已成为一种可能欺骗公众、威胁企业所有者及债权人利益的行为,“安然事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本文在分析表外融资的主要方式、企业动因、企业各利益关系人的反应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合理运用表外融资,正确监管表外融资的建议。
一、企业表外融资的主要方式
1.租赁。租赁是一种传统的表外融资方式。由于租赁分为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两类,其中只有经营租赁被视为一种合理合法的表外融资方式。因此,承租人往往会绞尽脑汁地与出租人缔结租赁协议,想方设法地进行规避,使得实质上是融资租赁的合同被视为经营租赁进行会计处理,以获得表外融资的好处。2.合资经营。合资经营是指一个企业持有其他企业相当数量,但未达到控股程度的经营方式,后者被称为未合并企业。人们通过在未合并企业中安排投资结构,从事表外业务,尽可能地获得完全控股的好处,而又不至于涉及合并问题,不必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未合并企业的债务。还有一种流行的形式叫特殊目的实体(SPE),即一个企业作为发起人成立一个新企业,后者被称为特殊目的实体,其经营活动基本上是为了服务于发起人的利益而进行的。通常,SPE的负债相当高,所有者权益尽可能地低,发起人尽管在其中只拥有很小甚至没有所有者权益,但承担着所有的风险。安然公司正是利用SPE,在1997~ 2000年累计高估利润5.91亿美元,累计隐瞒负债25.85亿美元。
3.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进而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和流通的证券的过程。证券化融资业务通常是对银行的信贷资产、企业的交易或服务应收款这类金融资产进行证券化的业务。比如,出售有追索权的应收账款,本质上它是一种以应收账款为抵押的借款,但在现行会计实务中,企业对售出的应收账款作为资产转让,而不确认负债。证券化作为企业的一种有效的表外融资方式,最近几年在美国非常流行,并且无论是在证券化的金融资产种类上还是在价值量上都得到了发展。安然公司“盘活”资产的方法之一就是能源商品证券化。
4.创新金融工具。当前是创新金融工具大爆炸时期,这些金融工具包括掉期、嵌入期权、复合期权、上限期权、下限期权、上下取胜权等。由于环境的急剧变化及其引起的对风险控制的需要、竞争的加剧、分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这一势头一直不减,并将持续下去。然而,会计准则的制定并没有跟上创新金融工具发展的步伐,因此按现行会计准则规定,创新金融工具在财务报表上大都得不到体现,企业通过创新金融工具进行融资所产生的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自然也没有反映。安然公司在1995年被《财富》杂志评为“最富创新能力”的公司,它的创新成就主要就是对金融工具的“创造性运用”,如开辟能源商品的期货、期权和其他衍生金融工具。
此外,代销商品、来料加工、产品筹资协议、应收票据贴现等也是常见的表外融资方式。
二、企业表外融资的动因
1.优化企业财务状况。企业通过表外融资,甚至将表内融资转移到表外,将优化企业的财务状况,使资产负债表的质量得到明显改观。这时,根据资产负债表计算出来的有关财务比率,如负债权益比率将会相对降低,至少从表面上改善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增加了企业的偿债能力,使借款人处于有利的地位。更重要的是,这样做可以防止那些不利于借款人的财务比率出现,从而避免形成其他更为不利的发展趋向,例如信用等级下降、借款成本提高等。当然,更有甚者通过表外融资将财务比率控制在其所期望的范围内,从而达到粉饰企业财务状况、筹集所需资金的目的。
2.扩大企业经营成果。表外融资筹措的资金以及形成的资产并不在资产负债表内直接反映,而其所形成的费用及所取得的经营成果却在损益表中反映出来,扩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果。当企业未来投资利润率高于举债成本率时,表外融资加大了财务杠杆作用,提高了自有资金利润率;另外一些反映盈利能力的比率,如总资产利润率、固定费用利润率等看起来也更乐观。不过,也有企业通过“假销售真借款”的形式进行表外融资,以达到掩盖亏损、美化企业经营成果的目的。
3.规避借款合同限制。一方面,借款合同往往对借款人增添债务明确规定种种限制,例如规定不得突破某一负债权益比率。于是,借款人便通过将某些债务置于资产负债表之外,来规避借款合同的限制。另一方面,拟定借款合同的债权人也会越来越精明,他们可能在判断是否履行了特定的借款合同时,将某些表外债务(如租赁)与资产负债表上的债务同等对待,而这种压力同时又将进一步催生新的更富于创新精神的表外融资方式。
4.应付通货膨胀压力。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很可能造成资产负债表上的许多项目被严重低估。当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及相应的资产被严重低估时,企业的举债能力就会大大降低。因此,作为对这类资产被低估价值的抵销,可通过表外融资,将部分债务置于财务报表之外,以应付通货膨胀对企业财务状况和举债能力造成的压力。
企业经营者之所以热衷于表外融资通常来自于以上四个动因。现行会计准则也使得企业表外融资成为可能,如安然公司利用SPE高估利润、低估负债,就是因为按照美国现行会计惯例,如果非关联方在一个SPE权益性资本的投资中超过3%,即使该SPE的风险主要由上市公司承担,上市公司也可以不将该SPE纳入合并报表的编制范围。
三、企业各利益关系人对表外融资的反应
对所有者而言,当企业投资收益率高于举债成本率时,表外融资可以提高企业自有资金利润率或每股收益,从这点来说,企业所有者可以从企业表外融资中得到利益。然而,表外融资的隐蔽性,可能使所有者无从了解企业实际投资收益率,难以辨清企业经营状况。由于表外融资对所有者的双重影响,导致所有者的双重反应,当所有者能够明确预见企业未来投资收益率高于举债成本率时,所有者对表外融资会采取支持态度;反之,则持反对态度。
对企业债权人而言,表外融资带来的主要是危害。首先,债权人受资本的保护作用降低。表外融资加大了企业实际负债比率,使得企业资本负债比率相对加大,所有者投资对债权人投资的保护作用降低。其次,表内债权人利益受到表外债权人利益的侵害。表外债权人本金受法律保护的程度低、风险大,因而表外债权人往往通过提高资金使用费来补偿风险,加大了表内债权人收回本息的风险。因此,债权人对表外融资主要持反对态度。
表外融资对潜在投资者也是不利的。由于表外融资不能提供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对市场的潜在投资者会产生误导作用。因此,潜在投资者对表外融资也持反对态度。
四、合理运用表外融资,正确监管表外融资
1.合理运用表外融资。表外融资所筹集到的资金无需编列在资产负债表中,从而使得企业在获得借入资金的同时,又保持着会计法规所要求的资产负债率,规避了会计准则及公认会计惯例的限制,向人们展示了较为宽广的融资渠道。
2.完善立法监管指导。通过立法,建立对表外融资的有效监管制度,将危害较大的表外融资纳入表内管理,限制其发展。监管部门通过引导企业正确采用表外融资,将表外融资限制于降低融资成本、调整资产结构等方面,并与企业的自身承受能力相适应,以真正起到改善企业财务状况、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
3.加强会计准则规范。表外融资自产生以来,方法不断翻新。然而,会计准则的制定并没有跟上这一步伐,迄今为止还较少有会计准则涉及对表外融资的会计处理问题,因此,应该加强会计理论的研究工作,加速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并且在对会计要素界定和确认时,尽可能地具体、明确,减少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和弹性解释范围。会计准则应发挥指导作用,具有超前性。
论表外融资的审计风险及规避 篇3
一、表外融资产生审计风险的原因
(一) 表外融资给予会计人员较大的专业判断空间
如应收账款出售的负债的确认及计量, 财政部在《关于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从事应收债权融资等有关业务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文件中规定, 将风险和报酬实质上未发生转移的应收账款让售按照借款处理。在对表外融资事项的会计处理中更多地注入了会计人员的主观因素。由于种种原因, 目前我国会计人员专业判断水平普遍不高, 不同的会计人员对该事项的理解不同, 判断角度不同, 造成同样的业务, 会计处理截然不同。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审计时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职业经验和专业判断, 用这种主观上的判断去判断另一种主观上的判断是否合法公允, 因其标准难以客观固定, 必然增加审计风险。
(二) 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存在粉饰报表的动机
上市公司为了粉饰报表, 就会使用一些手段把表内融资表外化。虽然会计准则的修订遏制了一些舞弊的行为。但企业会计准则给予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空间成了企业利润操纵的手段。注册会计师审计时若不能识别被审计单位故意舞弊的行为, 极有可能发表不当的审计意见, 形成审计风险。
(三) 表外融资事项具有不确定性
如创新性衍生金融工具, 由于环境的变化, 竞争的加剧和对风险控制的需要, 使得金融工具创新势头不减, 并将持续下去。然而会计准则的制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在现阶段运用创新金融工具所产生的金融负债与金融资产只在报表附注予以披露。这些创新性金融资产一方面其结果是否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其具体发生的时间或发生的金额具有不确定性。表外融资事项的这一重要特征, 使注册会计师审查时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情况会很多, 因此加大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
二、表外融资审计风险的种类
(一) 表外融资确认与计量的审计风险
表外融资的审计与其他审计项目的审计有所不同。表外融资事项不仅要核实已记录的资料的正确性, 而且表外融资事项的审计还要发现未记录事项。一旦注册会计师弄清了表外融资的存在, 对它们的重要性的评价及所需要的披露就较容易解决。在实际工作中, 一方面, 由于一些会计人员未能正确真正理解某些业务的经济实质, 以至错误的确认和计量某些表外融资事项, 如售后回购交易, 本应属于融资交易, 企业不应确认销售商品收入, 有的会计人员把表外融资确认为主营业务收入。另一方面, 一些企业认为在会计报表中确认或披露某些事项对自己不利而故意掩饰这些事项。如特殊目地实体的合并, 由于特殊目的实体可能有大量的负债, 如果纳入合并范围将会大大提高资产负债率, 某些企业会故意掩饰对这些实体的控制, 从而可以不纳入合并范围。
(二) 表外融资事项披露的审计风险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企业对表外融资事项的披露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在表内披露, 在表内确认相应的负债。如租赁, 企业应按所有权有关的风险和收益是否已发生实质性转移的划为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 企业会把实质上是融资租赁, 形式上却采用经营租赁方式, 采用经营租赁方式账面即无需反映租赁资产, 又无须反映相应的负债, 从而增强了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企业的融资能力。对于这种表外融资方式企业应当在表内确认相应的资产和负债。承租企业应当将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 其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第二种情况是表外融资在附注披露。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表外融资事项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 有些企业在披露表外融资事项时避重就轻, 披露不充分。如中航油只在报表附注中轻描淡写的提到卖出了大量的石油看涨期权合约, 不披露期权合约对企业预计产生的财务影响。最终中航油的期权合约导致其亏损5.5亿美金, 对其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影响。
三、表外融资审计风险的规避对策
(一) 采取有效的审计程序和方法
针对表外融资事项的性质和特征, 在对表外融资进行审计时, 可以实施以下审计程序和方法:
(1) 结合会计报表项目进行实质性测试程序, 注意发现和辨认可能存在的表外事项。审计人员在对会计报表项目进行实质性测试程序时, 通常都要采用估价测试、交易测试、余额测试等手段对各账户年末余额所作的认定进行核实。在进行这些测试的过程中, 可以发现和辨认可能存在的表外融资事项。如在对“其他应付款——应付租赁费”账户进行支易测试和余额测试时, 可以发现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故意将融资租赁改为经营租赁, 从而不确认大额的负债和相应的资产;在对“管理费用”账户的明细账户“聘请中介机构费 (律师费) ”、“银行-手续费”等进行交易测试时, 就可以发现和辨认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掉期、期权等创新性金融工具;在对“主营业务收入”和“存货”账户进行交易测试时, 审计人员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隐瞒售后回购, 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在大多数情况下, 回购价格固定或原销价加合理回报, 售后回购交易属于融资交易, 企业不应确认销售商品收入;回购价格大于原售价的差额, 企业应在回购期间按期计提利息, 计入财务费用。但有的企业为了提高当期的利润, 就会把实质上是售后回购, 确认为销售收入。在对“长期股权投资”账户和“其他应收账款”进行交易测试, 审计人员可以了解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特殊交易实体。在对“短期借款”账户进行交易测试, 审计人员可以了解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期末大量偿还借款, 到下一年度的期初又大量借款的表外融资行为。显然, 这些审计程序是结合会计报表项目的实质性测试而实施的, 实质上是会计报表项目审计的一部分, 但从实际审计效果来着, 是进行表外融资事项审计的一种有效程序。
(2) 实施专门的审计程序, 发现和辨认存在的表外事项。具体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和有关人员, 寻找表外融资的线索如审计人员可以询问以下内容:除了经营租赁合同外, 是否还有附属合同;在长期股权投资中对一些企业持股很低, 对这些企业的持股目的是什么, 可以判断这些企业是否是所谓的特殊实体;当期有无应收账款出售行为, 如果有是属于“无追索权让售”还是“有追索权让售”;企业如何规避外汇风险、利率风险、商品价格风险, 是否使用掉期、互换等金融产品;企业是否有委托他人代销的商品;其他相关内容。相关人员的回答主要作为帮助审计人员发现可能存在表外融资事项, 并采取进一步审计程序的线索, 一般不能作为确认表外融资事项的基本审计证据。二是审阅相关资料, 注意发现和辨认表外融资事项。如通过审阅被审计单位的:上年度会计报表和最近的中期会计报表, 以及下年度的账簿。管理当局关于租赁、应收账款出售、委托代销等事项的陈述;股东大会、监事会和管理层当局的重要会议记录;律师或法律顾问关于诉讼或仲裁情况的陈述;查看相关重要的合同, 等其他相关资料。这些资料既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发现可能存在的表外融资事项的线索, 也可以作为审计人员确认是否存在表外融资事项的审计证据。
(二) 慎重考虑出具的审计报告类型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表外融资事项中若发现存在问题, 千万不可草率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应视具体情况在审计报告中以适当的意见类型或措辞予以反映。如果被审计单位存在重大的表外融资事项, 应当建议被审计单位进行表内化处理。当被审计单位拒绝调整时, 应视情况发表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对于已在报表附注中披露的表融资事项, 注册会计师应评估其风险, 对于风险比较大的表外融资事项, 也应在审计报告中增加说明段, 提请报表使用者注意这些事项。如果注册会计师不能获取关于表外融资事项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影响的有效证据, 应当发表保留意见或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三) 加强理论研究, 完善制度建设
首先, 加强宣传, 增强风险防范意识。通过广泛宣传、普及知识, 可使注册会计师和债权人等充分认识到表外融资对自身的影响, 充分考虑自身的承受能力, 认真考察、慎重决策, 把审计风险降到最低。其次, 加强理论研究, 严格财务报表揭示。表外融资自产生以来, 方式方法不断推陈出新。然而, 会计准则的研究制定并没有跟上这一步伐, 表外融资作为企业重要的理财活动, 所引起的资产和负债虽然不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 但根据充分揭示原则, 这些融资活动所引起的约定义务和或有负债应该在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因此, 加强会计理论的研究工作, 加速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 将会大大降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最后, 当今社会已由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 使传统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及交易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变化, 相应对传统的审计鉴证手段带来极大的冲击, 这就要求审计队伍必须不断完善和调整, 以适应经济迅猛发展的需要, 创新审计方法、审计手段, 提高审计技能和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增强应对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万宇洵、黄翮:《表外融资表内化成果及其经济后果分析》,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影响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表外因素 篇4
增强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表外因素有:
(1)可动用的银行贷款指标:银行已同意、企业未办理贷款手续的银行贷款限额,可以随时增加企业的现金,提高支付能力。这一数据不反映在财务报表中,但会在董事会决议中披露。
(2)准备很快变现的非流动资产:企业可能有一些长期资产可以随时出售变现,而不出现在“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项目中。例如,储备的土地、未开采的采矿权、目前出租的房产等,在企业发生周转困难时,将其出售并不影响企业的持续经营。
(3)偿债能力的声誉:如果企业的信用很好,在短期偿债方面出现暂时困难比较容易筹集到短缺的现金。
降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表外因素有:
(1)与担保有关的或有负债,如果它的数额较大并且可能发生,就应在评价偿债能力时给予关注;
(2)经营租赁合同中承诺的付款,很可能是需要偿付的义务;
有关租赁业务表外融资的思考 篇5
(一) 我国会计准则对租赁的分类
租赁业务作为一种传统的表外融资方式, 存在经营租赁和售后回租两种形式。在租赁的实务操作中其分类十分复杂, 从会计的角度看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我国会计准则将租赁分为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融资租赁中与租赁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在实质上发生了转移, 在会计处理上要求将其资本化, 确认相应的资产和负债, 对承租人租入的固定资产视同自有固定资产进行管理, 它是一种表内融资方式。根据我国租赁准则, 融资租赁之外的租赁都属于经营租赁, 在会计处理上不要求资本化, 只需将租金均匀地计入租赁期各期的费用, 反映在利润表中。
(二) 租赁业务被用于表外融资的前提条件
我国会计准则按照与租赁资产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报酬的转移程度来区分租赁的类别;根据租赁资产投资收回的程度对不同类型的租赁采取不同的会计处理。融资租赁相当于承租人向出租人贷款购买资产, 出租人类似于借款合同中的债权人, 它使承租人对该项资产具有了实质性的控制权, 同时也使其承担了以约定的付款方式向出租人转移经济利益的义务, 因此, 必须将其反映于资产负债表中才能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而对于经营租赁来说, 由于租期较短, 人们自然容易假设它对企业的经营状况无重大持续的影响, 因而采取简化的会计处理方式较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正是这种分类标准和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 构成了租赁业务被用于表外融资、粉饰会计报表的前提条件:现行租赁分类标准在资产的所有权、使用年限、公允价值等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承租人依据这些规定逃避签订融资租赁合同进行表外融资;租赁分类标准中需要多次用到主观估计, 如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剩余使用年限、租赁资产的折现率等, 这种主观估计也为承租人进行表外融资创造了条件。
二、租赁业务表外融资的利弊
经营租赁是一种绝对合理合法的表外融资, 承租方在整个租赁期内支付的租金价值一般要高于借款购入设备需要偿还的本息价值。如果企业预计设备租赁期短于租入设备经济寿命时, 经营租赁不仅可以节约企业开支, 还能避免设备剩余使用寿命在企业的空耗, 合理配置资源。一般而言, 采用经营租赁这种融资方式对企业有以下益处:
(一) 改善企业的财务报表质量, 优化企业财务状况
经营租赁可以避免表内融资行为在会计报表中反映后引起的财务状况恶化进而影响企业的再融资, 如信用等级下降、借款成本提高等, 其本质是为了防止财务报表反映企业负面的财务信息, 用巧妙的手段来阻断负面信息的传递。企业通过经营租赁进行表外融资, 至少从表面上使资产负债表的质量得到明显改观, 改善了企业的财务状况, 增加了企业的偿债能力, 为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带来利益。
(二) 开辟融资渠道, 拓宽融资范围, 规避借款合同限制, 增大企业的举债能力
经营租赁最为直接的结果是为企业开辟了融资渠道, 在使出租人获利的同时获取相应的利益, 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经营租赁所租入的设备无需编列在资产负债表中, 从而使得企业在获得可用资源的同时, 又保持了法规所要求的资产负债率, 规避了会计准则及公认会计惯例的限制, 为企业提供了较为宽广的融资渠道。
(三) 扩大企业经营成果, 加大财务杠杆效应
经营租赁所租入的设备不在资产负债表内直接反映, 而占有设备资源所取得的经营成果却在利润表中反映出来, 扩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果。根据财务杠杆原理, 当企业未来投资收益率高于资本成本时, 企业负债越多, 财务杠杆系数越大, 其净资产收益率则越高。表外融资加大了财务杠杆作用, 提高了自有资金利润率;同时使得另外一些反映盈利能力的比率, 如总资产利润率、固定费用利润率等看起来也更乐观。
(四) 应付通货膨胀对企业财务状况和举债能力造成的压力
在通货膨胀情况下, 以物价稳定或者币值不变为前提条件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很可能造成资产负债表上的许多资产项目的价值被严重低估, 当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及相应的资产被严重低估时, 企业的举债能力就会大大降低。通过经营租赁将租入设备置于财务报表之外, 作为对这类资产被低估价值的抵销, 可以应付通货膨胀对企业财务状况和举债能力造成的压力。
凡事都具有两面性, 租赁业务的表外融资在改善企业财务报表、优化企业财务状况、筹集企业所需资金、扩大企业经营成果的同时, 也易对企业造成潜在危害:
一是导致企业财务报表缺乏真实性和完整性, 掩盖企业财务风险。经营租赁中租赁资产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出现, 阻断了信用等级下降、借款成本提高等负面信息的传递, 导致企业财务报表缺乏真实性和完整性, 藏匿了真实的财务风险。这不仅可能成为企业管理者蒙蔽所有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工具, 而且会干扰正常规范的经济活动, 甚至会将企业自身推向崩溃的边缘。
二是过宽融资渠道, 潜藏融资风险。经营租赁所租入的设备无需编列在资产负债表中, 所以易使企业管理者忽视其带来的偿债负担, 宽广的融资渠道潜伏着融资风险, 如果企业过分利用经营租赁进行表外融资, 而不能在短期内交付大额租金, 极易影响现金流导致企业财务状况恶化。
三是夸大企业经营业绩, 虚增企业经营利润。经营租赁加大财务杠杆作用, 使得反映盈利能力的比率看似乐观, 实则夸大企业经营业绩、虚增企业所获利润。影响对于企业经营者的正确绩效考评, 误导投资者做出错误决策。
三、租赁业务表外融资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因经营者、所有者和债权人各方利益不同, 租赁业务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影响有所差异, 导致各方对利用其进行表外融资的态度也有所不同。
(一) 对企业经营者的影响
对企业经营者来说, 通过经营租赁方式进行表外融资通常可以带来较为宽松的经营环境, 能增加其可占用的资源扩大生产能力, 并运用该租赁资产获取经济收益。同时, 也为经营者的工作业绩增添光彩, 给人以企业有着扎实固定资产基础的假象, 为骗取收益提供方便。因此企业经营者主观上最愿意采用表外融资。
(二) 对企业所有者的影响
通过经营租赁进行表外融资可以借助财务杠杆作用, 提高企业自有资金利润率或每股收益, 当企业投资收益率高于资本成本时, 表外融资可以使所有者从企业表外融资中得到利益;但是表外融资因其隐蔽性, 可能使企业所有者无法得到企业实际投资收益信息, 难以辨清企业经营状况, 难以了解企业真实的经营前景。只有当所有者能够明确预见企业未来投资收益率高于资本成本时, 才会对表外融资采取支持态度, 否则就可能会对表外融资采取慎重处理甚至反对的态度。
(三) 对企业债权人的影响
对企业债权人来讲, 租赁方式的表外融资对债权人是不利的。首先, 与表内融资比较缺乏更多法律上的利益保障。加大了企业实际负债比率, 使得企业负债比率相对加大, 所有者投资对债权人投资的保护作用降低, 表内债权人收回投资的保证性也随之降低。其次, 表内债权人利益受到表外债权人利益的侵害。由于表外债权人本金受法律保护的程度低、风险大, 因而表外债权人往往通过提高资金使用费来补偿风险, 而表外债权人要求较高的利益是对表内债权人本应得到收益的掠夺, 会造成表内债权人的收益减少, 加大了表内债权人收回本息的风险。因此债权人对表外融资主要持反对态度。
(四) 对潜在投资者的影响
租赁方式的表外融资对潜在投资者也是不利的。由于表外融资会使投资收益率、经营利润率偏高, 不能提供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 对市场的潜在投资者会产生误导作用。因此潜在投资者对表外融资也持反对态度。
四、对现行租赁会计处理方法的思考
现行租赁会计对不同类型的租赁采取了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 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下承租人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反映存在明显差异, 对于承租人来讲经营租赁有明显的优越性, 这样的现状为承租人利用经营租赁获得表外融资提供了机会。在对表外融资的一般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剖析经营租赁, 有必要对现行会计处理方法进行改进, 通过会计信息更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
(一) 实质重于形式角度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在实际应用中, 因其描述的原则化, 对这一原则的理解往往过于片面化和对称化。当判定某项交易是否使得交易中一方的经济实质与其法律形式发生偏离时, 人们通常会将注意力集中在交易中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均发生偏离的一方, 并由此推断其对交易另一方产生的影响及其具体状态。但是事实上, 一项交易对双方的经济影响并非总是对称的。具体来说, 该原则要求按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影响来判定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是否发生了实际的变化, 同时对资产和负债的计量也应当考虑计量结果的经济影响。
(二) 经济利益流入角度
承租人通过经营租赁获取了租赁资产的使用权, 根据物权法的规定未获得其所有权, 但是承租人为取得生产能力支付了相应的使用费。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都增强了企业运行的物质基础并相应增加了一项在未来逐步转移企业资源的义务, 都是通过让渡资产的使用权而使承租人获得这种对未来经济利益的控制权, 从本质上都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 可以说这种“未来经济利益的控制权”才是租赁的“实质”。
综上所述, 经营租赁作为一种重要的表外融资方式, 在改善企业财务报表、优化企业财务状况、筹集企业所需资金、扩大企业经营成果的同时, 也使得会计报表的信息缺乏真实性和完整性, 并被很多企业作为粉饰会计报表和经营业绩的重要工具, 影响着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经营决策。现行的租赁分类标准和会计处理方法在理论认识和实务操作中, 不符合企业行为市场化、规范化、透明化的要求, 隐匿了企业真实的信用水平。为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用性, 应当及时对现有租赁会计的分类和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反思并作适当改革, 对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有重要意义。
摘要:我国会计准则对租赁的分类及会计处理方法, 区分出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两大类别, 使得租赁业务衍生出表外融资的功能。作为一种重要的表外融资方式, 在改善企业财务报表、优化企业财务状况、筹集企业所需资金、扩大企业经营成果的同时, 也使得会计报表的信息缺乏真实性和完整性, 影响着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经营决策。文章从财务会计角度, 就租赁业务的表外融资进行了相关阐释和思考。
关键词:租赁,表外融资,会计财务
参考文献
[1]、高风.表外融资的主要方式[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08 (7) .
[2]、刘东辉.表外融资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8 (3) .
[3]、姜泓涛.论租赁与表外融资[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 (2) .
[4]、毛维靖.浅议租赁的表外融资功能[J].财会研究, 2006 (8) .
[5]、张华.有关租赁业务表外融资租赁功能思考[J].财会月刊, 2005 (28) .
[6]、牟文华.论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J].北京经济, 2008 (20) .
[7]、施颖燕.从表外融资看承租人租赁会计的改进[J].决策探索, 2007 (3) .
企业表外融资 篇6
1. 规模相对较小
目前, A市银行外汇表外融资业务 (以下简称“表外业务”) 规模相对较小, 调查期内 (1.5年) 仅发生2.33亿美元, 其中海外代付0.9亿美元, 远期信用证1.1亿美元, 期限结构搭配的组合套利融资产品0.33亿美元。原因主要是A市经济发展基础比较薄弱, 外向型经济相对滞后, 辖内涉汇企业整体规模较小。
2. 行业相对集中
A市银行表外业务主要集中于粮油加工、化工、汽车制造业等方面, 其中, 海外代付业务主要集中在粮油加工, 远期信用证主要集中在化工和汽车制造业, 期限结构搭配的组合套利融资产品主要集中在汽车制造业, 整体行业集中度较高。
3. 产品相对单一
A市银行表外业务只有海外代付、远期信用证和期限结构搭配的组合套利融资产品, 其他产品如备用信用证、融资性保函、贷款承诺、内保外贷及外境外贷款提供隐性或变相担保的离岸融资产品方面均未涉足。原因主要是有的银行国际业务人员短缺, 没有设置产品经理这一专项进行国际业务营销的岗位, 因此上述业务并没有能有效拓展。
二情况分析
1. 外汇头寸紧张制约银行表外融资业务的发展
据了解, 由于国内居民外汇存款的意愿相对较低, A市银行的外汇头寸较为紧缺, 在此情况下A市银行开办表外业务需要向省级分行进行外汇拆借,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银行的盈利空间, 制约了银行海外代付业务的发展。
2. 银行授信管理制度相对较严制约远期信用证业务的开展
目前, A市银行对远期信用证的开立控制相对较为严格, 一般会要求申请开立远期信用证的客户达到3A级资质, 或提供100%的人民币质押或担保, 而质押或担保的前提是要能保证本金、利息和汇差的全额风险。
3. 企业规避风险意识增强使得组合套利融资产品增长较快
目前, 传统的国际结算工具和贸易融资品种已远远不能满足各进出口企业套期保值的需求。为满足客户的需求, 各商业银行纷纷进行产品创新。主要是根据结售汇即期、远期的价差、DF和NDF的价差以及各币种的利差 (主要是其他币种和人民币之间的利差) , 各银行相继推出各类组合套利融资产品如中行汇利达、农行的利付通以及交行的付汇宝产品等。这类产品的实质为:将用于付汇的人民币做质押, 并同时办理一笔DF (或NDF) 和一笔远期售汇, 到期后由银行进行远期售汇交割后的外币资金通过发报划拨境外银行 (包括本金和利息) , 企业获得人民币质押期间的利息和相应的折扣收入, 银行则获得即期和远期间的汇差以及大量的结算业务量。
三银行对表外业务的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措施
1. 规范业务操作, 建立内部控制流程
一是积极推进内部控制体系的标准化。对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程序、方法进行整合、梳理、优化, 梳理内部人员岗位、职能, 将风险控制机制渗透到每项业务活动和每个产品中间。二是加强内部控制管理的文化建设。通过下发有关员工交易行为管理暂行规定文件, 要求全行员工认真学习, 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通过约束每一位员工的行为来达到业务发展与内部控制的目的。三是总行层面牵头构建风险评估和预警模型, 定期下发行业风险提示, 为风险管理提供科学的支撑, 提高风险管理工作的精确程度。
2. 强化内部审计, 促进内控制机制完善
内部审计是风险防范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关银行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审功能, 以全面风险管理为重心, 以风险导向审计法积极开展审计工作, 审计力度强, 覆盖面广。同时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引入国外先进的审计理念和审计技术, 从而促进全行内部控制机制日臻完善。
3. 了解客户动向, 加强业务背景审查
根据开证或代付环节涉及的进口商品本身特点结合国际市场行情对业务定期进行重检。如对于从事大宗商品进口贸易的客户重点审查是否存在以高价进口低价套现挪用资金的情况;对于大额远期信用证进口重点审查是否有实际货物到港或通关, 贸易背景是否真实等。严格禁止虚假利用贸易背景进行非法融资的情况发生。
4. 强化内控制度执行, 加强保证金比例执行和管理工作
银行根据不同客户的信用等级要求缴纳相应比例的保证金, 对于非本行信贷客户则必需全额保证金, 并且做到专款专户, 专款专用。而且, 无论是对于全额保证金的低风险业务还是对非全额保证金的非低风险业务, 都需要信贷部门逐级审核, 直到有权审批行的最终审批后才能进行该笔表外业务。对于非全额保证金有专门的客户部门负责调查, 落实有效的抵押担保。
四表外融资对外汇收支的影响
一方面, 延迟了外汇资金的流向 (境外) , 减少了外汇储备的时点支出, 扩大了即期结售汇顺差规模;另一方面, 推迟企业的国际收支申报时间 (融资主体在还款时进行申报) , 从而造成监管当局申报数据与实际贸易数据的脱节, 并在事实上增加了我国短期外债规模, 进而影响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五政策建议
1. 加强外债管理
一方面, 加强金融机构外债管理, 严格控制短期外债增长;另一方面, 加快改进对企业的外债管理, 重点是完善对贸易融资方式外债的统计和监管。
2. 严格财务报表揭示
表外融资作为企业重要的理财活动, 所引起的资产和负债虽然不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 但根据充分揭示原则, 融资活动所引起的约定义务和或有负债应该在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
3. 完善立法监管指导
通过立法, 建立对表外融资的有效监管制度。监管部门通过引导企业正确采用表外融资, 将表外融资限制于降低融资成本、调整资产结构等方面, 并与企业的自身承受能力相适应, 以真正起到改善企业财务状况、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
摘要:为了解银行外汇表外融资业务开展状况, 笔者在对一段时间内A市外汇表外融资业务开展了系列调查后发现, 该业务在A市开展存在行业相对集中、产品单一等情况, 笔者在进行情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