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能力

2024-06-24

教师教育能力(精选12篇)

教师教育能力 篇1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语文教师要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 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限内, 向学生正确传授语文知识, 完成教学任务, 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要达到这样的预期教学目标, 教师除必须具备的良好的知识素养以外, 教师的能力素养是非常重要的。语文教师不仅要具有良好的学业修养, 在语文能力方面尤其要刻苦锻炼, 达到较高的水平。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重知识的传授, 轻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也是如此。现代社会要求语文教师能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开发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读写听说能力。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教师自身须有较深的语文能力修养。语文能力修养包括听说读写基本能力、语文教学能力与语文教研能力等。因为良好的知识素养是中学语文教师胜任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 而能力素养则是做好一名初中语文教师的实际技能, 是上好一堂语文课的必备条件。语文教师的能力素养是一种软性积淀, 是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 不进课堂, 不面对学生, 没有实际的教学经验, 无法谈及语文教师的能力素养。即, 语文教师的能力素养来源于教学的实际, 它包括教师了解学生的能力、教育教学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现在仅就初中语文教师能力素养中的教育教学能力, 结合自己数十年的语文教学经验, 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从知识的转化方面看, 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应包括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如何把教材转化为知识体系的能力。“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必须高于教材本身, 语文教师有自己的知识构架:即能找准语文知识的切入点以及范畴, 明白学生应该具备哪些学习能力, 教师通过哪种方式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学生通过哪种方式把教师传授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因为学生的接受心理与教师的讲授是两个系统, 教师要通过教材, 结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让学生减少心理抗阻, 来掌握语文知识——字、词、句、阅读理解、写作技法、篇章结构等等, 而不是停留在某一篇文章的知识本身。学生通过学习, 把课本上的知识吸收、理解, 并转化为自己的语文能力。

从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任务来讲, 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知识构架下, 对具体的文章的分析能力或对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的指导能力。对初中语文阅读课教学而言, 教师对具体的一篇课文的讲析, 问题设计很重要。问题的设计极能体现教师的驾驭教材的能力, 凸显教师的教学水平。设计问题, 首先要有目的性;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的实际状况, 与学生的思维高度相符, 不宜过低或过高, 过低或过高都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并且所设计的问题能调动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学会思考。对一次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而言, 教师要有对活动的指导与组织能力。这不是指简单的任务布置, 而是要对学生的活动准备进行督促, 对方案进行检查、修改, 让它切实可行, 并能在交流后, 形成材料。让学生动手动脑有收获。

从教学管理方面看, 初中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指教师能在课堂组织好教学, 有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 让学生在课堂上, 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学习、讨论, 获取知识。纪律是学习的保证, 没有良好的教学秩序, 教学效果就无从保证。特别是在生源质量较差, 学生素质水平整体比较低的学校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教书与育人责任并重, 既要在保证纪律的条件下传授知识, 还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思想教育。这更需要教师有较强的教学管理能力。

从教育机智方面看, 初中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处理课堂突发问题的能力。课堂突发问题, 一类与知识有关一类与纪律有关。无论哪一类, 都需要教师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面对课堂突变, 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与知识有关的突发问题, 需要教师积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 迅速调整解决, 对于确实自己当时无法解决的知识方面的问题, 要以诚实的态度面对学生, 积极求证, 寻找正确答案。与纪律有关的突发问题, 需要教师有观察和及时处理问题的能力, 及时解决, 不遗留, 不推卸, 对课堂负责任。

从教育反馈方面看, 教师要提升教学反思能力, 不断改进教学方式, 在每完成一节语文课的教学之后, 教师还要养成及时反思教学活动的良好习惯, 针对自己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成绩及存在不足, 取长补短, 进一步优化语文教学模式。一是要注重搜集反馈信息。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后, 教师应当通过当堂监测或者重难点提问等方式, 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教学信息反馈, 对自己本节课开展实事求是的评价。二是要坚持撰写教学心得。教师要养成写教学心得体会的良好习惯, 将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典型经验及存在的不足记载下来, 全面反思自己教学活动中素质化程度及有效性程度。三是要及时查漏补缺。对于自己在教学反思过程中查找出来的问题, 教师应当及时进行教学思路与措施的调整, 汲取以往不够成功的教学经验, 将先进的典型经验创造性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之中, 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语文新课标对教师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睿智, 能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把课本的知识转化为教者自身的语文素养, 加强对学生的科学管理, 从而全面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总之, 我认为, 教师的教育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中, 也只有在教学中不断的培养与提高, 离开教学实际, 谈教育教学能力, 就是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有了实际教学, 就要多反思, 多总结, 多学习, 继而提高自己的能力素养, 为构建有效语文课堂做好储备, 进而达到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目的。

摘要:论文主要论述了初中语文教师的能力素养中关于教育教学能力方面的问题。首先论述了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性, 其次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从知识转化方面、实现语文课堂目标任务、教学管理、教育机制、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方面的能力素养, 进而达到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华丽.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2]刘国正.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

[3]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1, 5.

教师教育能力 篇2

李梓松

由于教学是一个使学生不断感受熏陶,不断内化积累,不断发展提高的思维过程,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对的教育劳动对象已经是逐步具备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人,这就决定了语文教育工作者除具备一般的常规能力之外,还应具备以下五种能力。

一、熟知和了解学生的能力。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完善的世界,一个独特的整体。只有了解学生,把握每个学生的特性、心理、知识基础等,才能从事最基本的教学。了解教育对象,也是为了加强教学针对性,减少盲目性,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作为专业化语文教师,每接到一个新班,教师都要时刻注意避免带有主观性偏见,或以“先入为主”、“第一印象”等错误意识来认识看待学生,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学生各种的合理要求,在了解的基础上都给予合理的解决和满足,从而使师生各自的认识彼此相容或认可。

二、精密分析、钻研加工教材的能力。选入中小学课本的选文,大多是经典名著,或是具有现实教育意义的课文,但有的课文相对现在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些难以理解。专业化教师在备课教育学生前都必须一番工夫,深钻教材,吃透教材内容,在纵览全局的基础上,依照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教材的实际与学生的状况,对已有教材进行细致、精确的.分析,反复研究,对课文的重点、难点、作者思路、写作目的、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进行缜密的分析、钻研和加工,并借助有关资料,了解一些专家对课文的一些精辟分析,增加自己的思想容量,将有价值的东西融入自己的思考分析中去。

三、善于组织和精心管理学生的能力。组织和管理学生并不只是现代教学中班主任的主要责任,我认为,一个优秀的专业化语文任课教师总会善于组织学生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这不仅仅是一个班主任的职责,而且也应该是全体任课教师的共同任务。

四、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传递能力。课堂上,专业化语文教师的语言只有以情感人,以声动人,才能最终打动学生,吸引学生,使整个课堂呈现出一种融洽、和谐的气氛。但往往有时也会出现一些“意不能达”的现象,阻塞教育教学进度,导致课堂教学短暂中断,不利与教育教学的顺利完成。这种情形下,专业化语文教师经常采取经验老道的教师的做法,常常借助各种如图、表、符号等手段来表达思想,让学生便于接受。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过程分析 篇3

关键词:教育技术培训 教育技术能力 提高过程

新的世纪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一批掌握现代教育理论,精通教育技术,能够有效利用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高素质教师。为此,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上世纪80年代美国开展了ACOT项目,该项目的研究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为美国教育的发展和教师培训提供了很多经验性和理论性的支持。近些年来,我国各级教育部门普遍也加强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工作,陆续开展了不同规模的教师培训项目,如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师培训、微软“携手助学”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师高级培训以及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等。

一、我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普遍现象

通过对近些年我国开展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活动的相关资料和文献的分析,笔者发现,教育技术培训的基本过程是:接受培训的教师被组织在一起,在一段时间内学习硬件、软件的使用和新的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了解比较有代表性的将技术融入课堂的教学活动实例,有条件的会为受训教师安排实例教学的现场观摩活动;培训结束后,教师们回到各自的学校,尝试和摸索将技术融入课堂、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通过培训,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一些调查显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情况并不乐观,在信息化环境下,以传统的说教式形式进行教学是我国目前主要的教育现象。

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过程

了解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过程,可以更有针对性的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因此,笔者通过对美国ACOT项目及我国近些年陆续开展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活动的研究,系统的分析和概括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过程。笔者并将这个过程划分为活动过程和心理变化过程(即思想意识和观念变化)两个部分。

(一)活动过程

1.学技术

不管是我国的各种教师培训项目,还是美国的ACOT项目,学习技术都是开始培训的第一步。由于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使教师在信息化社会的大氛围下,突破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模式,以新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指导,灵活的进行将技术融入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因此,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应该是整个培训活动的首要一步。

2.懂理论

长期的重技术、轻理论的错误观念,逐渐被大家认识到,所以,大多数的培训活动都是技术和理论兼备。

3.了解方法

在培训中,培训者向受训教师介绍一些经典的有代表性的案例,有的培训项目会为教师提供观摩课堂教学的机会。目的是在教师的头脑中形成一个图景,弥补他们在学习了技术和理论之后,仍然不知道该如何将理论与技术结合的漏洞。此外,在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和实际课堂教学的观摩中,受训教师接触到了与自己通常的教学形式完全不同的课堂,以激发他们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动机。

4.进行尝试

接受培训后,受训教师回到各自的学校,以自己对新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的理解,夹杂着培训中了解到的案例在头脑中留下图景,尝试着将学到的理论和技术带到课堂中。这样,教师们踏上了用新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组织信息化环境下课堂的探索之路。

5.寻求突破

经过不断的尝试,教师们对新的技术、理论和课堂的驾御能力越来越娴熟,学生学习状态、素质能力明显的提高也随之而来,进而教师将不愿拘泥于已经熟练的方法,他们主动的结合学生和课程内容的特点构思并尝试更新的、更能有效的将技术融入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而,达到了理想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

(二)心理变化过程

通过研究,笔者将教师从接受培训到最终可以熟练的驾御信息化环境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的心理变化过程概括为以下五个主要的阶段:

1.好奇感

在受训教师参与到培训项目之前和参与之初,他们对新设备和软件以及新的教学模式、课堂形式感到好奇,想知道它们有什么功能,又是如何在课堂中发挥作用的。

2.担忧和厌烦感

带着好奇的心情,参与培训的教师开始从硬件、软件技术开始学起,然后尝试将技术带进课堂教学中。技术的不熟练以及硬件设备和软件无法预料的故障让他们感到担忧甚至厌烦。他们对自己使用软件、操纵设备的能力没有信心,常常感觉这种教学方式是一种负担。

3.内心的矛盾与怀疑

随着教师不断的使用设备和各种与教学有关的软件,对技术越来越熟练,他们可以找到解决设备和软件故障的办法,甚至可以预防这些故障的发生,所以对使用技术的担忧和厌烦感逐渐减弱。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心里会出现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新的信息化环境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之间的对比,新、旧教学观念在不断的斗争着。尤其是当教师在采用新的教学模式的课堂中遇到挫折的时候,他们甚至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产生怀疑。

4.产生成就感,喜欢新的课堂

打破原有的教育观念,形成新的观念,这必然要经过无数次新旧观念之间的斗争,传统模式、方法和新的模式、方法之间的比较。随着他们的技术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们在新旧模式和方法的比较中,会越来越多的发现学生向上的变化,会越来越多的感受到新的模式和方法所带来的好处,从而产生成就感,喜欢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来组织自己的课堂。

5.创新的欲望

经过以上四个心理发展阶段,教师们对技术会增加工作负担的担心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自信和对技术的依赖。当教师们认识到技术有益于自己和学生后,他们更加愿意利用额外的时间和精力探索新的适合于学生、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学习一些更能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改善自己工作效率的技术,寻求创新。

三、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高的几点建议

在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过程的研究和分析中,笔者获得了一些启示,由此提出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高的几点建议。

(一)培育以教师为对象的学习者共同体

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过程中应该按照一定的原则培育以教师为对象的学习共同体,并在培训结束后继续维护它。教师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中以及回到学校真正采用新的模式和方法进行教学时,会形成有自己的经验、见解和心得。通过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交流,可以将一份成功经验变成集体共有的经验,用一个人的失败教训警戒大家。此外,成员之间的交流将在情感上互相激励,增进人文关怀,教师在教学中尝试新的技术和方法时,难免会遇到挫折,与其他成员交流是一种很好的发泄方式。受到鼓励和关怀的受挫者将重新找到信息继续努力和探索。

(二)学校领导的支持

接受培训后,教师回到各自的学校,都有将自己学到的新方法带到自己课堂的激情,他们需要来自学校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支持。物质支持最主要的就是各种信息化设备和可以应用信息化设备进行授课的场所;精神的支持是指学校的领导集体对教师采用这种新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的支持和重视,鼓励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探索,为教师提供各种条件。

(三)反思与自我评价

教师的教育其核心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是掌握实践性思维方式的反思者。教师的追踪反思和自我评价是提升教育技术能力的非常重要的方法和手段,通过教师的追踪反思和自我评价,使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既可通观全局、综合规划、有的放矢,又可注重个案、观微于细、思行并重。

教师是站在教学改革最前线上的战士,他们最终决定着用怎样的方式来组织自己的课堂,只有教师真正从心底里愿意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将技术融入课堂,教学改革才能成功。因此,我们应该了解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针对不同的阶段对症下药,为教师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为他们在实践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提供助力,这样才能达到我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温珍玉,雷洋,焦宝聪.基于绩效技术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探析现代教育技术[J].2009,(06):65-69.

[2][美]桑赫尔兹.信息技术与学生为中心的课堂[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43-156.

[3]朱浩东,初娜娜.教育技术培训的方法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07(12):29-33.

[4]张志祯.从教师的教育技术观看教育技术培训[J].中国远程教育,2008(03):61-64.

教师教育能力 篇4

关键词:教师职业核心能力,课堂教学监控,内涵结构

一、问题提出

教师核心能力具体表现为教师课堂教学监控能力。[1]林崇德教授认为21世纪教师能力的核心是教学监控能力。[2]课堂教学作为教学中心环节,课堂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3]是教师能力的核心内涵,是教师核心能力的具体体现。教师职业核心能力是教师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能力,其内容为从事教师职业所必备的教师核心能力,文中教师职业核心能力是指教师核心能力亦即课堂教学监控能力,课堂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为了实现预期课堂教学目标,积极、自觉地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监视、反思、控制和调节的能力。[1]

作为教师职业核心能力主要内容的教学监控能力是国内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职业素质及能力结构、准教师职前培养、学科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等方面,但纵深、核心内容的研究较为少见。探讨教师职业核心能力内涵结构,对深化教师职业能力理论研究和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问卷的编制与预测

1. 问卷维度的确定

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5]教师课堂教学监控能力则是教师为了实现预期的课堂教学目标,积极、自觉地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监视、反思、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为了建构准确体现教师职业核心能力的教师课堂教学监控能力内涵结构,我们成立了包括心理学教授、中小学校长、中小学教导主任各1名,以及教育学教授、心理学副教授、中小学高级教师各2名的专家组,由专家组讨论确定反映教师职业核心能力内涵的最初问卷结构。“教师职业核心能力”问卷结构围绕课堂教学监控能力进行编制,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教师、学生、教学媒介为课堂教学三要素,其中教师和学生是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教师课堂教学监控的关键是教师对自己和学生的监控。讨论时,专家们首先确定了教师职业核心能力包括“监控授课能力、监控学情能力”两维度;M.Van Manen把教学反思水平归类为教学监控能力的重要内容,[6]专家组认为教师课堂教学监控意识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监控能力水平,问卷应能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监控意识,须增加“监控教学反思能力”维度;许多教师反映在影响学生学习的诸因素中,教师的情感因素极为重要,[7]教师课堂情绪对学生的课堂学习影响很大,监控教师课堂情绪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专家组成员强调应增加“监控教师情绪能力”维度。最后专家组一致同意并确定教师职业核心能力结构由“监控授课能力、监控学情能力、监控教师情绪能力、监控教学反思能力”4个维度组成。[3]

2. 问卷项目的来源与初步筛选

(1)问卷项目来源。我们编制问卷项目以精简为原则,在不影响准确体现教师职业核心能力内涵的前提下,控制项目数量,编制简式问卷。

辛涛、申继亮(1995)编制的《教师教学监控能力量表》共65题项[9]([9]1995年修订成41个项目),涉及课堂内外教学监控能力。我们设计“监控授课能力、监控学情能力”维度题项时,参考了《教师教学监控能力量表》中所涉及课堂教学监控能力的有关题项,并根据课堂教学实际和本题课研究需要,修订成“监控授课能力、监控学情能力”两维度题项,各由10题项组成;设计“监控教师情绪能力”维度题项时,把教师情绪状态从强到弱分成5个不同等级的情绪水平,设计了能反映教师监控不同课堂情绪状态的5题项;设计“监控教学反思能力”维度题项时,为了体现监控教学反思的意识,设计了能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监控意识水平的5题项。因此,最初的教师职业核心能力问卷由“监控授课能力、监控学情能力、监控教师情绪能力、监控教学反思能力”4维度共30个项目组成。问卷采用5点Likert式等级计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赋值1~5分,得分越多,说明教师职业核心能力水平越高。

(2)项目的初步筛选。采用项目区分度为项目质量的初步筛选指标,对项目分数与问卷总分作相关分析。被试选取梅州市新城中学、人民小学、上坝小学3所学校的257名教师,对最初问卷30题项进行项目质量分析。保留区分度D>3(p<0.001)的23个题项,结果由23题项组成“教师职业核心能力”正式问卷,问卷各题项质量较好或很好。

(二)问卷的测试方法

正式施测问卷共23题。随机抽取广东省深圳市、中山市、梅州市、河源市等地区共29所学校教师为被试。共发放问卷850份,回收问卷783份,其中有效问卷766份,有效率为90.12%。被试中深圳市教师204人、梅州市教师149人、河源市教师285人、中山市教师128人;男教师287人、女教师479人。

(三)问卷施测与统计分析

从我们学院心理学专业大四学生中挑选分别来自广东省深圳、中山、梅州、河源各市4名同学,集中培训成主试。主试利用见习期间请假2天回生源地学校,在正常上课时间到各被试学校实施测试,以现场发放填写问卷方式收集数据。并使用spss19.0、Amos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原始问卷的项目分析

采用项目临界比率值的检验方法,根据各维度的项目分数分布,按从高到低顺序排列,对项目得分为前27%的高分组和后27%的低分组进行平均数差异检验。结果表明全部项目在0.001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即各题均有良好的鉴别力,23个项目得以保留。

(二)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样本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为KMO=0.88,Bartlett′s球形检验在0.001水平上显著,表明样本数据适合进行因素分析。运用主成份分析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获得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4个,删除不符合测量学要求的项目3题。4个因素累积方差贡献率达57.28%,每个项目载荷值均大于0.51,如表1。

注:B1~B8为反向计分题

“教师职业核心能力”问卷包括4个维度,共20个项目。4维度为:(1)监控授课能力(F1),包括6个项目,反映教师在课堂上对自己的课堂组织、活动引导、师生交流等的监视和调控能力,该因素方差贡献率为14.92%;(2)监控学情能力(F2),包括8个项目,反映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学习行为、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的掌控能力,该因素方差贡献率为25.45%;(3)监控教师情绪能力(F3),包括3个项目,反映教师在课堂上对自己情绪状态的监控能力,该因素方差贡献率为8.49%;(4)监控教学反思能力(F4),包括3个项目,反映教师在课堂上教学反思的意识水平,该因素方差贡献率为8.42%。

(三)信度检验

对样本数据作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α系数检验,结果见表2。

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10,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608~0.904之间。一般认为信度系数在0.65~0.7是最小可接受范围,0.7以上相当好,0.8以上非常好,但如果项目个数小于6个,Cronbach’sα系数大于0.60也表明数据是可靠的。[10]检验结果表明问卷信度较好。

(四)验证性因素分析

使用Amos7.0对样本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的拟合度检验结果见表3。

绝对拟合度指标=253.207,P>0.05,/df接近于1,RMSEA<0.05,RMR<0.05,GFI>0.9;增值拟合度指标CFI、IFI、NFI、AGFI等均大于或接近0.9,模型中各拟合度指标均能达到CFA指数标准。[11][12]说明数据与模型拟合良好。

(五)效度检验

1. 内容效度

参考国内有关教师职业核心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的权威论述,结合课堂教学实际,9人专家组讨论并构建问卷维度和设计问卷题项,并由专家组逐条评审问卷各题项;随后把问卷反馈给学校,充分征求中小学教学一线教师意见,最终形成用于正式测试使用的问卷。这保证了问卷及各题项能较准确反映教师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与结构,问卷内容效度较好。

2. 结构效度

注:*表示P<0.05,**表示P<0.01

各维度间的相关系数在0.09~0.65之间,为低到中度正相关,说明维度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各维度与总分相关在0.46~0.74之间,为中到高度正相关,说明各个维度能较好地反映问卷的测查内容,且与总体概念一致。表明问卷结构效度较好。

3. 效标关联效度

以学生学习成绩和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等级为效标,对问卷进行效标效度检验。选取梅州市华新中学、人民小学、江南小学等4所学校的22个班和担任该班教学1年以上教师62人,以每一位教师所任班级的2014、2015年度第2学期期终考试班平均成绩和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的班平均等级为效标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学生学习成绩与教师职业核心能力问卷总分相关系数为0.84,p<0.001,与各维度的相关系数为0.77-0.89,p<0.001;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等级与教师职业核心能力问卷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76,p<0.001,与各维度的相关系数为0.72-0.81,p<0.001。说明问卷效标效度较好。

四、讨论

林崇德教授的“教师能力的核心是监控能力”观点得到众多学者的赞同,研究者们对此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职业核心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已得到中小学教师的普遍认可。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也是课堂教学监控中最重要的要素。张向葵等人认为课堂教学监控既包括教师对自己和学生的监控,也包括学生对自己和教师的监控,[13]即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监控的对象。我们在最初构建“教师职业核心能力”结构时,重点考虑监控授课能力和监控学情能力,这和张向葵等人的观点一致,也体现教育学理论;根据教育专家和教师的建议,为突出教师课堂情绪的重要性,我们把监控教师课堂情绪确定为教师课堂教学监控的重要内容之一,把监控教师情绪的能力列为一个维度,符合课堂教学实际;为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监控意识,体现教师课堂教学监控的意识水平,我们增加了监控教学反思能力这一维度。因此,由“监控授课能力、监控学情能力、监控教师情绪能力、监控教学反思能力”4个维度构成的教师职业核心能力内涵结构,既体现了当代教育理论,也符合教育教学实际。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教师职业核心能力”结构和问卷数据反映的信息一致,说明4维度结构模型能较好反映教师职业核心能力。在探索性因素分析中,“监控学情能力”因素的方差贡献率为25.45%,为4因素中最高,符合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理论与实际;随后验证性因素分析也证明了4维度结构模型拟合良好。因此,4维度组成的问卷能准确地反映教师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结构。

在信度和效度检验中,Cronbach’sα系数检验结果说明问卷“非常好”,各维度“可靠”;专家组确保了教师职业核心能力结构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各维度间为低到中度正相关,说明各维度方向一致但又各自独立,各维度与总分为中到高度正相关,说明各维度与总问卷一致,因而结构效度较好;教师职业核心能力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和教师课堂教学效果,以学生学习成绩和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等级为效标的效标效度检验,表明问卷有较理想的效标效度。综合以上分析,问卷的信度、效度达到了测量学要求。

五、结论

(一)教师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结构包括监控授课能力、监控学情能力、监控教师情绪能力、监控教学反思能力4个维度。

(二)教师职业核心能力模型与观测数据有较好拟合,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教师职业核心能力”的测量工具。

参考文献

[1][4]李运华.教师核心能力视角下的小学教师课堂问题应对策略探析[J].教育探索,2016,(02):120~122.

[2]卜云成,林崇德.21世纪教师能力的核心是监控能力[EB/OL].[2008-5-22][2015-9-9-月-日].http://www.zjnu.edu.cn/oldnews/common/article_show.aspx?article_id=10823.

[3][8]李运华,曹汉斌.小学教师课堂教学监控能力提升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4,(06):89~92.

[5]申继亮,辛涛.论教师教学的监控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67~75.

[6]Van Manen M.Linking Ways of Knowing with Ways of Being Practical[J].Curriculum Inquiry,1977,(1):205~228.

[7]高霞.谈生物教学反思时的关注点[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9):47~48.

[9]王鑫.初中教师教学效能感、教学动机以及教学监控能力的特征与关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6.

[10]吴明隆.SPSS统计应用实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47.

[11]荣泰生.AMOS与研究方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131~132.

[12]李运华.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量表的编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1(3):41~45.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总结 篇5

2011年9月以来,参训教师们校按照区里要求,认真组织教师参加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学习。经过学习,无论在教学和学习的理论水平、计算机操作水平、教育教学的理念、教学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及评价等方面都有了重要的转变,收获很大,受益匪浅,对现在和今后的教育教学有较大的指导和帮助。现总结如下:

1、提高了信息技术的素养,教育信息技术也是一门科学,更要研究,教师要成为研究者,研究教育教学的规律与教育信息技术的整合,同时,参训教师们也认识到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育信息技,信息技术使老师面临着如何成长,如何应对新的问题。通过此次培训,让参训教师们认识到,学会把信息技术应用在学科教学中能使自己的教学过程条理清晰,直观形象,学生明白易懂,特别是教学流程图让教学过程更加明朗化,为参训教师们的教学增添了光彩,使参训教师们对课程发展、教育信息技术有了新的认识。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2、掌握了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知识、研究方法,教学媒体选择和使用方法,学习媒体素材的加工和获取方法,掌握了信息检索加工利用方法、授导型和探究型教学设计的模式、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包括前期分析、确定目标、制定策略、选择资源、确立步骤、分析评价),教学资源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基本概念,教学设计的实施与评价反思等。

3、具备了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点及教学条件有效的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具备了收集、甄别、整合、应用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加以优化教学环境的能力,具备了在教学中对教学资源、学习活动、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能力。

4、本次培训采用网络学习、小组合作的形式,时间空间灵活,给人轻松自由的选择学习时间带来了方便,特别适合边工作边学习的人。通过在线讨论的方式进行,这一点也给参训教师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在线讨论中,不但解决了老师布置任务,而且解决了平时教学中的困惑,以及大家在培训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同小组的互相沟通,互相帮助,最后经过小组互评,共同完成这次培训,小组成员也可以在全班讨论区发表个人意见,这样提高了小组成员的参与度。

5、学习内容非常实用,从计算机基础操作,如文档编辑,数据的统计处理,演示文稿制作,多媒体素材的获取、加工方法等,如何利用网络搜索信息的方法和技巧,教学设计基本方法等基本技能开始培训,并结合大量中小学实际教学案例,特别是教学各环节的具体设计与处理,word中的修订功能用于电子作业的批改,excel中公式与函数用于成绩统计与分析,上网查找资源和一些软件的学习和使用,又为教师深入开展教科研、更多的获取资料、展示成果提供了帮助。

6、矫正了观念的偏颇。以前一提到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就把它同信息技术培训等同起来,经过这次培训明白了教育技术是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首先致力

提高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研究 篇6

关键词: 高校教师 教育技术能力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如今,教育信息化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正在不断推进,这就决定了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发挥着无法代替的作用。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凸显了作为一位高级教师的教学水平,展现了其运用教学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因此,成为教育质量的重要评判标准。

1.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实际状况

1.1认识

通过调查发现,很多高校老师都认识到教育技术在实际教学、研究和自我提升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积极使用技术进行教学、研究和自我提升,而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些老师认识到,使用教育技术合理进行教学,特别是教学课件构建,耗费时间和精力,但是使用教育技术就可以减轻其中的难度性。

1.2知识储备

(1)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或是利用多种模式进行培训,高校老师对于教育技术的基本理念和内容已经有了整体的把握,但是针对信息技术和课程融合的有关内容的认识还是比较贫乏。有的老师认为,现在极力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自己无关。

(2)一部分高校老师并不是专业的师范生,没有通过专业的教育学、心理学和课堂教学构建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教学安排、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估等方面都没有系统的认识。一些高校老师只是进行了初级信息技术培训,只是掌握了比较简单的课件制作方式,对于一些教学媒体的实际效用掌握不全面,没有对课件中隐藏的知识进行深入挖掘,教学研究和实际使用的理论及方式存在问题。

(3)科研高校老师以科研为主,但是大部分没有通过专业化的培训,所使用的方式基本上都是该专业过去的研究模式,和基础教育技术与理论探索存在差异。

(4)针对自我提升来说,很多青年老师对新鲜事物比较好奇,对于数字认识和理论方式的学习比较全面,但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则与之不同。

1.3使用

(1)教学高校老师通常使用PowerPoint进行课件制作,简单便捷,使用网络课程进行教学的大多都是研究生课程和远程教育。老师在运用教学课件的时候还比较熟练,但是研究课件深层内容比较肤浅,不注重内部细节。一些老师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只是对课程教材内容死记硬背。有的老师对于一般教学媒体使用不够熟练,影响了教学质量。还有的老师只是依靠媒体教学,没有把板书和媒体结合起来。

(2)科研高校老师使用教育技术进行相应的学科研究还是比较普遍的,像是资料整理、研究成果展示等。有的高校老师只是限定在传统的学科方式和使用工具中,没有挖掘教育技术内在的价值和效用。

(3)在自我提升方面,年轻教师一般都能使用教育技术探索新的内容和新的技术,可以使用教育技术进行相应的学习和培训。经验丰富的老师对数字学习的使用程度比较低,但是存在一些老师跟随时代发展,积极进行网络课程学习等。

2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有效提升措施

2.1突破时间限制——非正式化学习

由“制约您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因素”的调查可以看出,多数教师将时间不足作为影响教育技术能力的理由。由于这一说法的诞生,不少高校给予教师充足的时间学习和提高技术能力,就拿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他们用给予积极建设及运用网络课程的教学工作量乘以系数的方法,通过其他方法降低教师的工作量,这样便给教师提供了大量学习和提高教育技术能力的时间。这样虽然解决了时间限制问题,但要想真正突破这个问题,应该从非正式化学习方式入手,提高自身技术能力。

非正式学习是指用非工作时间,如生活、社交等时间接受新知识的学习形式,主要指做中学、玩中学、游中学,如沙龙、读书、聚会和打球等,再加上现阶段教学技术的更新速度十分快,对大多数高校教师而言,教育工作繁重,想要抽出时间进行专门的培训是不太现实的,如果采用非正式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就可以为教师们减轻繁重的工作。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知识,并非在教师中才能获得知识,更好的学习方式应该是面对真实的社会,针对真实的问题所进行的学习。教师如果大量运用非正式学习这种对个人有着重要意义的方式提高自身教育技术能力,相信定能跨越时间限制,事半功倍。

2.2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加大教师教学投入

教育质量是高等学校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它作为高等学校的生命线,占据着高校各项工作的中心地位。好的教育质量离不开好的老师,要求将教授、副教授给本科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在聘任或者晋升教师职务、确定津贴时,将教师的教学业绩与成果作为评判标准。进行教师考核,重点表彰在教育环节中对学校有着突出贡献的教师。

但是即使有文件出台,高校重科研而轻教学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改观,大学教师一味通过埋头搞科研、写论文提高知名度,因此很容易被提升为教授,致使有些大学走上了极端。在许多高校中,评名师也是看教师的科研成果,而教学如何,就目前晋升方法而言影响有限,所以,高校教师都将教学作为副业,更没有时间提高教学技术能力。

如果拿教学和科研相比较,那么教学明显处于劣势,根本没有中心地位而言,高校对于科研和教学应该统筹兼顾,共同发展,通过建立两套侧重不同的评价体系,给相对较弱的高校教师提供公平的评价,这样才能保障数万学生的利益,不致使教师内部发生紊乱。

2.3改革培训形式和模式

非正式学习作为低投入高产出的一种学习方式,突破了传统正式的学习方式,不局限于时间地点,是高校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技术能力的重要手段。但非正式学习也不是独立存在的,它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要求它需要与传统学习相结合。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作为提高技术能力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需要用符合现代教育观念的方式开展,传统的培训并不能满足高校教师的培训需求。

(1)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从过去的一些培训中可以看出,它的主要形式是培训者讲解示范,受训者练习的讲练结合,因此培训的内容稍显杂乱,教师并没有接触过培训内容,容易对技术进行盲目学习,学习效率就会很差,不能达到理想效果。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它紧紧围绕指定任务,在培训老师的帮助下,在强烈问题动机的驱动下,进行自主学习,通过互相探索合作的形式,积极主动地运用学习资源,在完成布置的任务的同时,获取知识技能。在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让每位高校教师在任务的驱使下学习进步,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培训效率。

(2)综合性培训措施

采用“长期与短期相结合”、“集中培训与个别指导相结合”、“面对面培训与网上在线培训相结合”的培训形式,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进行分层次、分类别、分阶段展开。培训需要通过一些特定方式让教师们对学习到的进行反思和实践。教学方式可以采用反思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和激励式教学等。

大多数受训教师都有时间紧、教学任务重、学习能力强等共同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培训模式也得到了改观,运用了其他丰富的培训模式,比如“自学+网络在线培训+定时集中辅导”的混合式培训模式,这样不仅能提高学习兴趣,还能培养教师的自学能力,让培训主要以辅导为主,充分体现出一种自由灵活的学习优点,能满足部分教师的个体需求。

参考文献:

[1]褚衍梅,陆宏.基于柯式模型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效果的评价[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7):34-37.

[2]周红春.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6):139-143.

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探究 篇7

1、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包括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一名合格的高职教师应该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与高尚的道德品质, 同时遵守教师的职业准则。有正确的是非观念, 有良好的道德操守, 有较强的团队与协作意识, 同时要有踏实的工作作风, 端正的工作态度, 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爱护学生, 有一颗博爱之心, 并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这些美好的东西潜移默化地进行传授, 感染学生, 培养学生知性、守礼、爱国、守法、诚信、敬业的良好品质。

2、专业素养。

主要是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及知识的运用能力, 一个合格的高职教师应该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知识, 并能灵活运用到知识传授中。要有本学科深厚扎实的基本功, 对学科有自己独到的理解, 同时要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动态和最前沿的知识, 知道本学科的新观点、新信息、新发展, 这样才可能将知识系统而精练地教授给学生。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国家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教师, 要经常到生产一线去进行学习与锻炼, 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 使自己的理论水平与实践水平同步发展。

3、学术素养。

即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能力。一是教师通过长期的教学研究与思考, 对自己的教学理论不断深化与提炼, 形成具有学术价值的理论, 以供他人学习和借鉴;二是要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能针对本学科独立地提出具有理论性的研究性课题, 并付诸实施, 以达到由普通教师向学者、专家迁移, 以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需要。教师通过教科研, 一方面提高了本身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实践能力, 这正是高职教师应该具备的双师素质水平的要求。

4、教学能力。

就是指教师通过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与方法, 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能力。一是教师要有较强的语言文字驾驭能力。高职教师根据职业教育以传授技能、技巧、技术性知识为主的特点, 对庞杂的知识信息进行必要的整合与提炼, 使之适合高职的学生水平, 并通过生动风趣的语言表达, 并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与手段传授给学生;二是要有较强的信息加工与处理能力。现代教学逐渐向多媒体、网络及云计算等转变, 这就要求高职教师能够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进行现代信息的加工处理, 以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 然后利用信息手段传授给学生, 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知识的容量, 提升课堂效率;三是要有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与方法的能力。高职教师要根据课程特点, 运用多媒体、案例、现场、基于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 在课堂内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传授, 并能充分利用讲座、演讲、学术报告、展览、表演、制作、竞赛及社会实践活动等平台, 从课堂外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与传授, 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技能, 从而将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 并让学生熟练掌握。

5、创新能力。

一个好的教师要不断吸收新成果、新经验, 并不断进行总结与实践, 不断进取, 并形成独具特色的见解与个人成果, 这就是创新。这就要求一名高职教师一是要具有课程开发的能力, 通过课程的首次开发, 将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最终目标统一, 形成特色教材。在特色教材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的再开发, 构建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形成诸如典型工作任务或是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实施具体的教学过程;二是要有对问题进行新的探讨与思考, 形成独具特色的成果的能力。一个教师要不断吸收他人的教学研究成果, 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改进、创新自己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达到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特色、独到的教学见解、新颖的教学方法, 从而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

职业素养、专业素养、学术素养、教学能力、创新能力等五个方面的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它能有效地反映一个教师教学水平与育人质量, 同时也是培养出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关键, 更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老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综合体现。

摘要: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以职业的技能、技巧知识的传授为主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教学水平一个综合能力的体现。

关键词: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参考文献

[1]杨蓉.高职专业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建构[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3.

[2]王建辉, 王达明.谈如何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J].才智, 2010.34.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移动培训研究 篇8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普及, 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基于此, 教育部于2005年4月正式启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计划用3~5年培训全国所有中小学教师。也就是说, 全国现有的1千万中小学教师都将参与此次培训, 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如何设计培训内容和培训策略, 使这次培训成为受广大教师欢迎的、对教师有价值、有意义的培训, 是我国教育改革和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也是所有项目参与者一直积极思考的问题。然而现阶段, 更需要培训者认真思考的是, 如何创新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方式与途径。单纯采用面授形式, 难以解决资金紧张、农村与少数民族地区交通不便、时间紧迫、工学矛盾突出等问题。再者, 集中面授遇到的培训场所硬件设施不足,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的效果。“集中面授”式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方式遭遇“瓶颈”。同时,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不可能是一次性的过程, 而应持续不断地让教师更新思想观念, 丰富专业知识和技能, 并能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及时、充分的支持服务, 以便将实践中获得的体验与培训环境进行互动, 进而实现教育技术能力的螺旋式上升。因此, 探索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新方法和新途径被提上了日程。

在骨干教师培训采用“集中面授”模式的基础上, 有些培训机构开始了“集中面授+远程 (基于计算机网络) 培训”模式的尝试, 收到了较好的培训效果。移动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及移动设备的普及, 使人们通过移动设备和移动网络开展教育活动、传递教育信息成为现实。面对移动技术领域的新发展, 笔者认为, 如能在目前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方式的基础上适当结合移动培训, 通过多种培训方式的组合, 完善培训网络, 将突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瓶颈”, 使教师体验培训的方便、快捷, 并在培训中获益更多。

二、移动学习突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瓶颈”

1. 移动学习的内涵及应用方式

随着无线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 移动电话用户数量日益增多。据统计, 截至2007年12月底, 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数量已近6亿。移动电话的使用, 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教育研究者也逐渐开始关注无线移动技术在学习环境中的应用。一般而言, 移动学习是指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及无线移动通信设备 (如移动电话、PDA、PocketPC等) , 使学习者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无线通信网络获取学习资源, 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和学习, 从而实现学习目标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与其他形式的学习相比, 移动学习具有学习便捷性、教学个性化、交互丰富性、情境相关性等特点。

根据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 目前可实施的移动学习方式有基于短消息的移动学习、基于连接浏览的移动学习。通过前者, 在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互联网服务器之间可实现有限字符的传送, 形成持续学习共同体, 从而完成一定的教学活动。后者是学习者利用移动学习终端, 经过电信的网关接入互联网, 通过W A P协议访问教学服务器, 进行浏览、查询和实时交互。它克服了短消息方式数据通信不能实时连接的弊端, 可以实现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传输和显示。尤其随着通信芯片和DSP性能的提高以及3G通信协议的推出, 这种移动学习方式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2. 如何突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瓶颈”

(1) 解决了教育技术在场培训的有限性问题

在沟通方式上, 移动学习比一般的远程学习更便捷、迅速, 人们不会因为距离而产生心理隔阂。通过移动在线培训系统, 教师可以持续投入到专业培训的对话网络中, 避免学习者在场培训后因缺乏支持而处于学习的孤独状态, 进一步提升师生之间的协作, 并能在师生的互动过程中实时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来自教学实践的多媒体模拟。

(2) 使教师在教育技术能力学习上更加自由

移动培训系统为学习者创设了一个随时随地的学习环境。它以学习者为中心, 让学习者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并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交流讨论, 从而在真正意义上体现移动学习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学习者不再局限于培训场地和远程网络学习的电脑桌前, 不再受统一现场培训的时间束缚。只要有能够实现电话装置的无线通信连接, 教师都可以灵活地根据自我的需求随时随地进行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的深造。

(3) 符合终身学习的要求

作为教师职业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需要与未来快速变化、发展的信息社会相适应。因此, 教师必须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持续提升教育技术知识和技能。移动培训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多种教育技术学习与教育培训的机会, 使教育技术培训充满整个社会和整个人生, 实现终身教育。

三、教育技术能力移动培训系统的构建

为提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方便性和快捷性, 让教师可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 随时随地进行教育技术能力的学习, 我们尝试构建了教育技术能力移动培训系统, 以期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供新的思路和服务的平台。

1. 系统设计思路

教育技术能力移动培训系统旨在为受培训教师创设一个随时随地的学习环境, 让受培训教师可以灵活地根据自我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并且他们之间可以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交流讨论, 不断增强教育技术能力。因此, 设计移动培训系统时, 应根据教师学习的特点, 支持教师的多种学习模式, 如个别化学习模式、协作学习模式和讨论式学习模式等。此外, 还应提供真实的培训情境, 即真实的培训任务和问题。这样受培训教师可以将培训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能够快速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育技术能力移动培训模型与体系结构

(1) 教育技术能力移动培训模型

移动培训系统既要进行文字短信传播, 又要进行多媒体资源的传播。综合考虑移动学习的应用模式和移动终端的信息接收技术, 我们采用基于连接浏览的教育技术能力移动培训模型 (如下图) 。

其中, Internet是移动培训的资源中转站;教师教育技术教学服务器与Internet互联, 存放丰富的培训学习资源及相应的服务程序, 并将教学信息资源以网络课程、课件等形式发布到Internet上;移动教育网由多个基站组成, 用来发射或接收来自移动学习终端设备以及Internet的信息, 并通过空中接口将二者无缝连接;移动学习终端设备则通过移动教育网接收来自Internet的培训资源。

该模型主要基于W A P技术。学习者可以利用手机或PDA等移动设备方便、安全地访问Internet, 还可以得到消息通知、电子邮件、新闻、多媒体等多项服务。模型中W A P手机、W A P网关和W A P内容服务器三者缺一不可, 其核心是WAP网关, 主要作用是连接无线网络与互联, 实现WAP协议栈与互联网协议栈之间的相互转化。在具体实施中, 建议采用W A P内容服务器+公共网关 (如“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的WAP网关) 的模式。因为这种方案投入较少, 维护费用较低。目前主流的Web服务器在经过简单调整后都可以提供WAP服务。以微软IIS6.0为例, 只要在教育技术课程资源站点的http头属性中添加M I M E映射即可。

(2) 教育技术能力移动培训体系结构

通过W A P技术, 我们把移动培训教学资源架构在Web服务器上, 通过成熟的网络数据库和Asp.net技术, 采用客户端/服务器的模式来实现教育技术能力移动培训系统。

教育技术能力移动培训系统分为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服务层。其中, 表示层是教师用户和系统交互的界面, 主要通过在客户端 (手机、P D A等) 浏览器中运行WML、VBScript、JavaScript等程序实现与业务逻辑层处理结果的通信。业务逻辑层和数据服务层位于服务器端, 数据服务层为应用提供数据来源, 业务逻辑层则用于封装系统的业务服务。

3. 教育技术能力移动培训系统功能模块

(1) 培训与管理模块

培训与管理模块是本系统的核心模块。它负责对整个移动培训活动的管理, 还提供了学习资源查询等功能。它强调以培训者为中心, 支持培训者个别化学习、协作学习和讨论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模式, 增强了学习的灵活性。学习者在使用系统的过程中要扮演系统使用者、学习者、学习协作者、学习资源的组织者、学习评价者五种角色。系统主要包括了以下子功能模块。注册信息模块:学习者查看和修改自己的注册信息, 包括用户名、密码、电子邮件、学习课程等;系统帮助模块:学习者空间的使用说明;查看教务管理信息模块:学习者可以通过在线浏览的方式查看教务信息, 还可以通过接收系统发送的短信息或电子邮件了解最新教务动态;学习者选课模块:实现随时随地选课、查询选课结果, 还可以通过短信息或电子邮件接收所选课程的相关信息;移动直播学习模块:能够实时直播专家讲座等课程资源;答疑室模块:学习者可以通过自动答疑系统寻找答案, 也可以实时与教师交互。

(2) 培训评价模块

由于移动学习信息反馈的及时性, 培训评价模块成为本系统的特色模块之一。它提供了学习者自评、教师评价两种评价方式, 采用了当前国际课程评价领域新提出的量规评价、档案袋评价等评价方法, 提供了培训学生档案袋、培训课题档案袋、培训评价量规、培训社区积分等多种评价工具, 可以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效果进行及时的反馈与评价。

(3) 协作交流模块

培训教师与学习者互动离不开各种交流工具。师生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和设备条件, 选择手机、P D A等多种不同的交流工具, 进行在线或离线的交流与合作。

(4) 文档上传与展示模块

该模块用于支持文档的上传与展示。授课教师可以上传教育技术培训内容、课件、培训目的和要求等。

(5) 在线帮助模块

在线帮助模块提供“系统使用指南”和“学习培训指导”两个子模块, 使教师和学生可以在线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中, “学习培训指导”是为解答学习者在培训和学习活动过程中所经常遇到的疑难问题而设置的。

本文在分析移动学习内涵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现有问题的基础上, 构建教育技术能力移动培训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 旨在为研究者拓展研究视域, 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创设新的培训环境和新的培训思路, 让教师可以自主选择培训内容, 实时或非实时地进行交流讨论, 提升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与水平。

参考文献

[1]郭腾.移动学习在农村教师培训中的应用探讨[J].教育技术导刊, 2007, (1) .

[2]黄德群.移动学习研究对远程教育的影响[J].中国远程教育, 2005, (12) .

[3]沈娅芳, 丁革建.移动学习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远程教育, 2007, (4) .

[4]安宁.移动学习在成人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信息化, 2006, (1) .

[5]熊志刚.移动学习及其资源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5, (7) .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篇9

师范类高校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

1. 课程设置

根据具体的课程设置体系, 将师范类高校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课程具体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公共选修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5个部分。

(1) 公共基础课程:开设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学、心理学、教师口语等。

(2) 公共选修课程: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哲学类、社科类、自然科学类等课程, 拓宽自身知识面。

(3) 专业基础课程:美术基础、音乐基础、摄影基础、计算机语言、模拟电路、电声系统、电视系统、学习理论及应用等。

(4) 专业必修课程:教育技术学导论、教学系统设计、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教育传播学等。

(5) 专业选修课程:数字影像技术与艺术、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图像处理技术、网站建设与设计、虚拟现实、数字化校园建设、教育信息化研究等。

2.培养方式

根据我国对大学本科四年制的发展要求, 笔者认为, 在大学入学第一年, 应注重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 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了解各种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 熟练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以及Word、Excel、Power Point等基本办公软件。

进入大二, 在学习专业基础课程的同时, 要加强专业必修课程的学习, 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方向, 能够对自己未来发展有大致的规划。学习各种多媒体软件, 锻炼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并根据自己的兴趣, 自主选择学习摄影、摄像、图像处理、动画设计、计算机网络等各种技术, 保证精通一门技术, 让自己拥有“一技之长”。

大三应该学完专业必修课程, 重点学习教学系统设计, 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 合理制定教学目标、筛选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做出科学评价, 强调对教学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重点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 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的各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微格教学”这种现代教育设备, 锻炼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管理与组织能力, 反复观察、分析自己的教学状况。学校组织学生深入中小学见习, 实地观看一线教师教学, 或通过观看、评析优质课程视频, 体会课堂教学的技巧, 提高自身课堂教学能力。

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 应根据自己选择的就业方向, 有针对性地学习各种专业知识。要想毕业之后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 就应该加强基本教学知识与技能的储备, 充分利用实习机会, 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 锻炼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专业在职培训

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在职培训的目的是希望教师能把教育技术能力作为促进其更加便捷、高效学习的工具, 是为了使他们在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中有效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 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因此, 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 为教师培训提供必备的培训基地、培训师资, 创造良好的培训环境。

以下主要从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评价三个方面详述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在职培训的具体措施。

1.培训内容

(1) 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培训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理论知识, 使教师能够认清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培训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 使教师能够正确分析学生学习需要、合理设计教学目标、精心筛选教学内容、科学选择教学方法、有效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培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相关内容;积极探索有效途径, 开展教研活动;适当增加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内容, 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向学生传授与技术应用有关的道德法规知识。通过加强对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的学习, 使广大教师真正体会教育技术应用对课堂教学的实际作用, 使教师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并能自觉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2) 教育技术应用技能。加强对硬件设施的使用、维护方面的培训, 将计算机组装、维修, 机房联网, 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维护, 学校网络中心的建设与维护等技能传授给参加培训的教师;加强对基本办公软件、课件、网页制作软件等教学应用软件使用技巧的培训, 并根据实际情况, 增加对教学资源库建设、教学软件开发、教学平台建设、精品课程的开发及校园网站建设与维护等技术的培训, 引导教师在日常生活、工作中, 运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 与同事、学生交流。保证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能够通过培训提高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能力, 硬件设施的使用与维护的能力, 教学媒体的设计与开发的能力, 课程资源的收集、整合与应用的能力。

(3) 新课程标准内涵。通过解读新课程标准的内涵, 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充分理解“信息技术课程是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这一核心思想。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 还要保证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交流与合作, 最终使学生形成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 作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促进者的信息技术教师, 更应具备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意识、态度和能力, 将这一理念合理应用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从而有效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和专业素质, 并为国家培养能适应信息社会的合格的创新型人才。

2. 培训方式

(1) 依据差异, 分层次培训。参加培训的教师来自不同的学校, 他们所在学校的软、硬件设施配备情况存在差异, 不同教师自身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也存在差异。因此, 在培训之前, 有必要全面了解参加培训的教师的现有发展水平, 根据了解到的具体情况, 科学、合理地实施分班分组培训, 将相对处于同一发展水平的教师分在同一班级, 对某一方面知识有共同需求的教师分在同一小组, 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 以期提高各层次教师的现有发展水平。

(2) 多种培训方法并用。对于基本理论知识的梳理, 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 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式培训方法;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问题解决路径的学习, 可以通过观摩优质教学视频、探讨真实教学案例、提出实际教学难题, 各小组成员共同合作、交流、研讨, 进行积极、有效的协作研修活动, 最终实现问题的有效解决, 使培训教师能够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教师能够准确地领悟问题解决的思想及所隐含的创新意识, 较好地掌握培训内容, 提高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

3. 进行多元培训评价

(1) 过程性评价。在培训过程中, 通过问题引导, 激发教师以自己的教学经历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的行为及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 通过自我反思, 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

(2) 总结性评价。充分考虑培训教师在参加培训前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 在培训过程中的学习表现, 通过实施说课、教学设计环节, 检验培训教师是否真正领悟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能否真正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通过具体动手操作环节, 检验培训教师是否真正掌握软、硬件设施等的安装、使用、维护技能。综合考虑新课程标准的具体实施情况, 动态评价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变化。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研究探析 篇10

1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

1.1 教育技术能力有待提高

我国职业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目标。近几年, 教育部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而对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涉及甚少, 但教师们同处于信息化的大时代, 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 在不同地区不同高校具有明显的不同, 显示出发展的不平衡性。

为分析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与问题, 对全国60多所不同层次的高校进行调查, 结果表明, 高校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教育技术理论掌握能力、教育设计能力、教学软件制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1.2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方式单一、标准不一

由于我国高校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标准没有统一, 各高校的教师技术能力培训方式大同小异, 集中在一种或两种培训方式。一般是学校组织优秀教师讲授, 由教师集中上机操作练习。这样的技能培训有很多漏洞。怎样把教师知识体系融入到信息技术软件中去,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设备来讲课, 是目前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步骤。首先应改变培训方式, 目前的单一培训方式已不符合发展需要, 教师要采用多样化培训方法, 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 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 制定灵活的教学策略, 注重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2 具体可行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措施探讨

2.1 建立高校教育技术统一的培训标准

高校教师大多运用PPT进行教学, PPT教学是目前高校教师中存在的重要授课方式之一。PPT直观性和视觉性很强, 教师充分利用这一优点, 把重点知识直接摆在学生面前, 并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性, 在网上寻找资料补充教学。但是, PPT教学的缺点也是存在的, 部分高校教师只做到了简单的知识搬迁, 很多细节问题没有注意, PPT粗糙、知识堆积、知识过滤快的问题一直存在。针对这个问题, 高校教师应该在熟练掌握媒体软件的使用方法外, 还得把PPT课程做到精致、简洁、易懂。

年轻教师基本都能运用教育技术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能够利用教育技术开展教学活动, 对于计算机的使用和软件的操作比较上手。上了年纪的老师对于技术软件的熟练程度就没有年轻教师那么好, 有的教师仍然使用旧式板书式上课, 教学步伐跟不上年轻教师。针对这个问题, 学校应该针对年长教师参加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建立统一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标准, 紧跟教育教学潮流。吸收各高校优秀的培训经验, 结合本校教师的能力水平, 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较快, 更应该被我们充分利用, 把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相融合, 让教育更具有现代性。

2.2 开设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教学平台具有许多优点, 学生自主性明显增强。高校学子基本每人都拥有自己的微型计算机, 电脑操作能力比较强, 对于新鲜的电子信息比较感兴趣, 学校开设网络课程, 可以让学生在网上进行注册、填写信息、选修课程、学习理论知识、互相谈论等, 当然教师也可以在网上与学生互动, 作批注、修改。网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学校可以建设一个专门的网络学习网站, 让教师在网站上面开设兴趣课程, 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课程, 作为教学的补充。而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这一方面, 学校针对网络课程的开设, 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要求更严格, 对教师的常规教学媒体使用能力、计算机制作网络课程的能力、网站专题课程建设能力、教学视频制作能力都有较高要求。

3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意见

理论结合实际的培训方法, 理论指导, 重在实践。新的教育技术能力的要求正在一步一步的探索中发现, 教育技术能力的体系完善需要较长的时间才会成熟, 在高校进行培训的过程中, 只有根据现有的要求进行改进, 再根据实践的成效进行反馈, 补充理论知识, 指导实际的教学活动。教育技术要抓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教师的思想理论, 第二是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能力。教师的思想理论是指要让教师真正领会教育教学能力的内涵和要求, 实际教学能力就是运用教学技术的能力, 学生掌握知识的成效。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真正结合在于教师的能动作用, 以及学生的主动学习的促进。

参考文献

教师教育能力 篇11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已成为教师专业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通过对国家相关政策、文件解读以及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梳理,结合高职院校教育技术建设情况的调研,从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要求、高职教育发展的现实诉求以及高职教师发展的内在需求三个方面,对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需求进行了阐述与分析。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需求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1C-0066-06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已被视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教师知识能力结构的必要组成要素。高职院校须重视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使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适应信息化教育的发展要求,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优化课程教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一、有关政策的历史演进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作用突显,并有力促进了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变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提出“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教师要“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各种音像手段,继续搞好多样化的电化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

为在高等学校大力推广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2000年,教育部高教司发出《关于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通知》(教高司[2000]79号),通知指出“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要高度重视教育技术培训工作,把教育技术培训作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经常性工作”,“要制订相关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育技术培训,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应用教育技术,努力营造提高教学能力、重视教学效果的良好氛围”。并委托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组织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培训。

2010年9月,全国高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发布了《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试用版)》(以下简称《指南》),从意识与责任、知识与技能、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科研与发展等五个部分,明确了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细则,共包含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54个,为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工作开展提供了“国家标准”。

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从国家层面系统、全面描绘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规划,其颁布在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规划》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规划》提出队伍建设是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基本保障,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增加信息化应用服务能力;要求建立和完善类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并强调“以中小学和职业院校教师为重点,实施培训、考核和认证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将教育技术能力评价结果纳入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到2020年,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基本达到教育技术能力规定标准,并要求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帮助教师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2012年5月,教育部再次发布《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提升职业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养,继续实施全国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职业能力提高计划,提高校长、教师和信息技术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各地要鼓励学校组织在职人员学习、应用和创新教育信息技术,逐步将教育技术能力纳入职业院校教师资格认证与考核体系”。

2012年12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成立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通知》(教职成函[2012]11号),以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通过对文件的解读,笔者将国家对于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要求进行了梳理,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对高校教育技术能力建设10年之后国家制定了《指南》,明确了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具体指标要求。在此基础上,将职业院校教师作为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重点,并成立了专门的专家组织,以开展相应的研究、指导、咨询和服务的工作,以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由此得出结论,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高职教师兼备了高校教师和职业教育教师的双重角色,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已成为国家教育信息化、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目前国家没有针对高职教师制定专门的能力要求,已经明确将其逐步纳入到教师资格的认定体系之中,因此,国家对于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要求已经非常明晰。

二、高职教育发展的现实诉求

(一)教育技术能力成为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1985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到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并将其正式纳入国家教育体系。随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迅速扩大,1998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颁布,明确高等职业学校为“高等学校”,属于高等教育范畴,首次确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规模扩大的同时,更需注重质量的不断提高。2002年第四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如何确保、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给予重视,提出“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深刻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后,国家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等项目建设,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切实把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放到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前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任务。endprint

2014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将“提高信息化水平”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第18条),提出“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随后,2014年6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六个部门联合发布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将“加速数字化、信息化进程”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要求“推进信息化平台体系建设”,“加快数字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强调“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将其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标准,并办好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

通过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梳理得知,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从规模发展向质量提升转型,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中,信息化水平、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成为促进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和抓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已成为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不断提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育教学变革,优化教学设计与实施,活化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最终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现状诉求

2015年10月,笔者通过网络问卷,对江苏省35所高职院校进行了调研(截至2014年,全省高职院校80所),调研对象包括:专任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科研管理人员和信息技术人员。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我省高职院校未设置专门负责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工作机构的25所,占被调研院校的65.71%,被调研教师在过去3年未参加过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达到80%。教师对国家有关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政策要求不了解的比例达到48.57%,非常了解的只占2.86%,如图1所示;然而对于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性,100%调查对象都认为重要,其中认为非常重要的占57.14%,超过被调查对象的一半,如图2所示;并有94.29%的教师表示愿意参加相关的教育技术培训如图3所示;对于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内容的倾向集中在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以及科研与创新、基本知识与技能四个方面,分别占80%,68.57%、68.57%和62.86%,如图4所示。

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尽管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表明已经把教育技术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尽管教师们已经非常清楚地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性,希望能够得到相关的提升,但目前高职院校并没有与之相呼应的举措,这也要求高职院校需要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工作提上日程。此外,教师们已经比较明晰自身的不足,这也为高职院校的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工作重心提供了参考。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已经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重要性,但相应的工作开展尚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建设机构不完整,教师对于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需求明显没有得到有效满足,高职院校需要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工作不断深入开展。

三、高职教师发展的内在需求

(一)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相对较弱

自2000年以来,本科院校陆续开展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与之相比,高职院校相对滞后。研究表明,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依然相对较弱。其在对教育技术的认识、教育技术基础知识、信息采集和加工、教育技术综合应用以及利用教育技术进行创新教学等方面都存在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教育技术能力助推高职教师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一是把教师视为社会职业分层中的一个阶层;更重要的是把教师视为提供教育教学服务的专业工作者,专业化的目标是“发展教师的教育教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1]。作为高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一部分,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对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有一定的助力作用。

近些年,随着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不断推进,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的课程形式,如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Moocs、微课以及由此产生的新型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等,无疑也给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自2010年至今,国家每年都举办“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2012年,高职院校开始纳入参赛,大赛已成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名片,成了现代信息技术带动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式的成果展示,一方面有力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给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很多教师在参赛的过程中,提升了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有力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发展。

以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为例,2015年11月,笔者对2012—2015年间参加各级各类信息化教学大赛的12名教师进行了调研,了解其在参赛过程中的收获以及参赛之后个人发展现状,调查发现,在经历信息化教学大赛后,认为对自身专业发展有帮助的有11人,占91.67%,认为专业能力得到提升,提升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学习资源的设计能力、问题分析能力以及研究与创新能力,具体如图5所示。

教师参赛后信息技术应用频次明显提升,且参加1项比赛后,随之产生的“效益”更加激励教师们愿意持续开展信息化教学作品的设计与开发,参加其他信息化竞赛的愿望也比较强烈,且愿意积极参与经验交流,智慧共享,为其他教师提供咨询和参考,并取得了一定效益。南京旅游职业学院9名参赛教师进行了推广应用,具体推广应用情况如图6所示,可见,参赛教师不仅仅在课堂教学、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进行了推广,还开展了相应的课题研究,提升了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除此之外,还能够带动其他教师,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如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卢老师,在2014年获得全国微课大赛一等奖后,先后在校级以上范围开展经验交流5场次,在其影响下,全校又有4名教师在英语以及体育课程微课大赛中获得优秀成绩,具有很好的辐射作用。此外,卢老师还在全省的微课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对自身的专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助力作用。《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发展报告》的相关调研也表明, 50.1%的参赛教师能参与开展信息化教学方面的课题或专项研究,44.5%的教师都撰写了信息化教学方面的论文,大力推动了参赛教师个人和团队的专业发展”[2]。

(三)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需求明显

2015年6月,笔者在学院范围内开展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需求》调研,以了解学院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需求情况,共发放问卷100份(占专任教师的42%),回收问卷73份。调查发现,89.04%的教师愿意参加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这表明学院教师对于教育技术能力重要性及意义已经有了很好的认识;对于培训的内容,学院教师的需求体现出了一定的规律性和层次性:重心集中在科研与创新、教学设计与实施以及教育教学基本知识与技能三个方面,科研与创新需求最明显,占80.82%;教学设计与实施占78.08%,教育教学基本知识与技能占57.53%。还有不少教师希望在教学评价、教育技术理论等方面表现出了培训需求,分别占52.05%和39.73%,体现出教师培训内容需求的层次性。

此外,学院教师在科研与创新方面体现的教育技术需求最明显,表现在:学院教师能够使用常用的检索工具与系统进行学术信息检索,关注专业、课程的发展态势,但对于课题申报系统以及数据统计分析工具(如SPSS)的使用等方面不足明显,熟悉项目课题申报系统的占49.32%,能够使用SPSS等工具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仅占34.25%,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教师有效利用技术工具开展管理和研究。

四、结语

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工作普遍薄弱,但也需要注意院校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需求也不尽相同,高职院校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调研基础上,有效分析建设需求,才能使建设工作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杨桂兰、邸春妹.基于专业化教师特质的专业自我与专业发展[J].教书育人,2006(2).

[2]谢传兵、侯小菊、张少刚.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发展报告[J].中国远程教育,2014(12).

远程教育教师能力要素探析 篇12

关键词:远程教育,教师角色,能力要素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已然成为教育领域的一种趋势, 为各国教育专家学者所认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要素———即教师专业能力成为近几年的热点研究课题。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 首先要明确远程教育教师角色和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相比发生了哪些转变。远程教育教师应该具备哪些专业能力与之相适。对此既要把握教育的普遍规律, 也要充分考虑远程教育对教师的特定要求。为此, 我们将从远程教育特定、教师角色和教师能力三方面加以阐述分析。

1 远程教育教学特点

20世纪70年代 , 远程教育 (Distance Education) 引入我国 , 其本质是一种教和学处于时空准分离状态的教育形式。我国学者丁兴富教授提出, 远程教育是学习者利用通信设备和各种学习资源, 在教师非连续面授指导下的思维活动和学习行为。远程学习者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信息, 在网络环境下开展交互式教与学。这一特点为学习者自主选择学习地点和时间提供了条件, 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同样, 教师也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更多选择, 可以随时随地的将最新的学习资源与学习者共享, 真正实现学习者自主学习和有效学习的目标。

1.1 教学时空开放

在远程教育教学活动中, 老师与学生处于相对分离状态。学习者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可以利用现代通信技术, 获取多媒体教学资源, 并开展同步或异步的远程网上教学活动, 真正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 为学习者提供了随时随地的受教育机会。与传统面授教学形式相比, 师生的准分离、教学行为的非同步性成为了远程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关键要素。

1.2 教学交互性

远程教学和面授教学的主要区别在于教学的交互性。交互是指双方的交流和互动, 这里的双方可以是教师和学习者、学习者之间, 也可以是学习者和学习资源。简而言之, 就是二者之间进行主动交流。交流的过程越频繁、主动, 获得的学习效果也会越好。远程教育的这一特点使学习者学习过程的主动交互成为可能。只有学习者成为学习过程的主动者, 才能发生有效学习, 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 远程学习的互动不会自动产生, 要想真正发挥远程教学的交互特点, 就要求教师在课程的内容安排和呈现方式上多做研究和实践。因为远程教学中最基本的交互是学习内容和学习者之间的交互。

1.3 教育资源共享性

资源共享是指在远程教育活动中, 学习者最大限度地共享各类教育资源。教育资源包括硬件资源、软件资源、人力资源以及其他资源等。教育资源库依托网络打破空间局限向外辐射, 将最优秀的学习资源和教师资源实现共享。学习者利用先进的计算机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获得优质教育资源, 实现自主学习。

2 远程教育教师角色

2.1 自主学习的助学者

远程教育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科知识体系的传授者, 而是作为学习者探索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助学者。教师的助学贯穿于学习者的整个学习过程, 教师首先要介绍课程总体内容和建议学习方法, 让学习者对课程有总体了解, 以便开展自主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 教师将及时提供帮助。教师要帮助学习者通过多媒体技术获得知识、发现解决问题, 明确学习方向和目标。

2.2 教学资源设计者

教师应根据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特点, 进行多媒体教学资源设计和开发, 充分发挥远程教育技术优势支持教学活动。具体而言, 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 梳理课程知识点及其之间的内在关联、合理呈现教学内容、做好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安排、选择和组合运用媒体技术, 以及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的选择设计, 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最终目的是提高学习效果。

2.3 学习者的合作者

在远程教学活动中,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由权威转向平等, 师生互相尊重、平等交互, 学习者不再被动的接受知识, 而是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通过自主学习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的责任不仅是传授知识和学习方法, 还要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合作意识和自主意识,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自觉的参与学习活动。

3 远程教育教师能力要素

3.1 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 要不断接受新知识, 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专业知识是指基础知识和主体知识, 前者包括专业学科知识、教育学、心理学、信息学、教育技术学等;主体知识是指教师的教学实践知识, 主要源于自身的教育实践和对其他优秀教师教学实践经验的借鉴学习, 对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和相互关系有较深入的把握, 这也就是所谓的远程教育教师所应具备的将理论知识和技能转化为教学的实际能力。

3.2 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设计能力

在远程教育中, 教学资源发布、教学交互、学习工具选择使用、学习过程监控都与网络多媒体技术密不可分, 具有鲜明的技术特征。教师只有了解和掌握多媒体技术才能将学习者和学习内容、学习工具有机结合, 实现知识与技术的完美融合,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此外, 教师还要能够根据学习内容、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的需求, 选择最合适的认知工具, 优化设计学习材料, 为学习者设计学习环境, 提供个性化关注, 引导学习者利用这些工具, 有效实施教学活动, 为实现其自主化学习、提升知识的内化水平创设良好的条件。

3.3 合理开发和使用教育资源

远程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者自主学习对象, 即远程学习资源, 是实现这一能力的重要前提。那么远程教育教师就有责任为学习者提供优质的、合适的教育资源。目前, 很多网络教育资源虽然种类繁多, 但存在诸多问题, 比如内容枯燥、内容陈旧、互动性差、缺乏针对性, 无法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 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学习效果欠佳。因此, 远程教育教师要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 将教学内容和学习需求相结合, 开发和选择出有效的教育资源, 给予学习者充分的学习支持服务。

参考文献

[1]钟祖荣.现代教师学导论—教师专业发展指导[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1.

[2]焦冰清.现代远程教育教师的能力结构及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 2007 (5) .

上一篇:学生个案分析下一篇:感染性骨不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