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性施教

2024-07-25

因性施教(通用4篇)

因性施教 篇1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很多新的教育理念被提出。其中“因性施教”理念在教育界产生了巨大轰动, 作者认为“因性施教”是社会不同时期对教育发展的特殊需要, 我们应对其持有积极的态度。本文从不同角度对“因性施教”与女性的成长进行探析。

关键词:因性施教,性别差异,女性成长

一、“因性施教”概述

第一, “因性施教”是以尊重性别间的差异为前提, 并且正确地去看待该种差异, 通过实施具有针对性的特殊教育来减少男女性别间差异, 为男女生搭建更适合自我发展的平台, 最终使得男女生更好的发展。第二, “因性施教”必须讲究策略, 即扬长与补短策略。扬长策略是指运用科学的教育手段将男女心理发展中的优势激发出来;补短策略是指在男女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不足或缺陷时, 将其消灭在萌芽阶段。第三, “因性施教”通过充分挖掘男女生各自的心理潜能, 最终实现男女心理健康全面、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目标。

二、男女平等是因性施教的前提

随着对传统教育的深入改革, 女性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 然而, 受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 女性教育的实际情况令人担忧, 只有彻底摒弃“男尊女卑”的思想, 将男女平等确立为女性教育的前提, 才能推动女性教育快速的发展。

现代的“因性施教”教育理念与封建教育对“性”的理解有本质的差异, 前者是在男女平等的前提下进行的, 而后者是对性别歧视的教育。因性施教是要正确地看待男女心里发展过程中的差异, 实施具有针对性的特殊教育来减少男女性别间差异, 为男女生搭建更适合自我发展的平台。

三、男女学生性别差异的表现和原因

(一) 男女学生性别差异的表现

1. 智力上的差异

从智力的形成原因看, 男女学生有各自的优势, 在思维上, 女性注重细节, 忽略整体, 逻辑性不强, 而男性则正好相反;在记忆力上, 女性多为短时记忆, 男性则为理解记忆;在感知上, 女性更为敏感, 对颜色的感知力、声音的发源定位都有着独特地感觉;在语言上, 女性的词汇量明显比男性有优势, 说话比男性更为流畅;在实际操作上, 女性善于娱乐表演, 男性则善于科研制作。

2. 学习动机的差异

在各阶段的学习上, 男女的学习动机不同。在小学时代, 女生竞争动机较高, 大家学习普遍较好, 更愿意接受学习, 能通过学习增长知识, 提高自身能力;男性则随意动机较高, 主要为满足家长的要求和老师布置的任务。在中学时代, 男性的竞争动机高于女性, 男性开始自主学习。

3. 性别差异与教育

由于男女学生各自拥有的特点不同, 要想男女学生更好的成才, 首先要做到因性施教, 扬长避短, 减少两者之间的差距。其次要树立正确的观点, 在教育中结合实际情况, 多对女性进行表扬, 增强自尊心, 促进其发展。从性格上来说, 女性温柔, 文静, 学习态度端正, 男性则开朗, 勇敢, 责任心强, 导致学习上, 女性缺乏自信, 遇事不够勇敢, 从意志上来说, 女性的自觉性和自制力较好, 男性的果断性和坚持力较好, 综合来看, 仍是男性意志力较强, 在学习上肯下苦功钻研, 在兴趣爱好上, 女性喜欢文艺, 男性爱好科研, 乐于运动, 因此男性的知识面和思维力要高于女性。

(二) 男女学生性别差异的原因

1. 生理因素的影响

首先, 男女两性在出生时, 生理结构就不同, 女性的大脑左半球早期优势化有所偏侧, 右半球则不占优势, 男性刚好相反;其次男女两性的生理机能不同, 女性发育较早, 速度快, 男性则在青春期后才开始表现其第二特征;最后男女两性神经机能活动性不同, 女性反应较慢, 容易把握事物细节, 男性反应力快, 综合性高。

2. 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因素包括家庭学校和周边环境三方面因素, 从孩子生下来开始, 家庭就扮演着自己的角色, 父母就按着不同的性别去培养, 当孩子上学之后, 学校又开始对其进行教育, 老师也按着不同性别的要求去随着孩子的发展, 再加上周围环境的使然, 开始表现出不同的性别特点。

3. 文化因素的影响

文化因素是形成男女学生性格差异的主要原因, 我国拥有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传统, 男尊女卑的思维根深蒂固, 导致无论是父母还是周边的人, 女性从小就被差别对待, 在这样的环境下, 女性的发展受到很大束缚, 没有男性相应的权利和自由, 严重影响着女性的发展。

四、“因性施教”与女性的成长

(一) 坚持男女平等的思想

男尊女卑思想在人们脑海中根深蒂固, 要想通过“因性施教”来促进女性的健康成长, 就必须坚持男女平等的思想, 保证男女两性在教育中享有平等的权利, 并将“因性施教”落到实处, 为充分挖掘女生的潜能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 从学生时代出发, 让男女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因性施教”必须讲究扬长策略与补短策略。尊重男女两性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差异, 教育者应善于发现男女生心理发展的长处和短处, 并要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做到扬其所长, 避其所短, 将男女生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 并对男女心理品质进行融合, 利用男女性心理发展的差异来弥补各自的不足, 让他们获得更自由、全面的发展空间。

(三) 不断加强对女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女生非智力因素方面, 教育者应根据女生心理发展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方法, 帮助女生克服自卑心理, 塑造她们的自信心, 培养其广泛的兴趣, 挖掘其内心隐藏的欲望, 鼓励她们积极思考, 让他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力, 最终减少男女两性心理发展中的差异, 让他们具备同等的能力。据相关资料分析表明, 女生发育早于男生, 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适当降低女童入学年龄, 同时, 还应重视女生青春心理教育, 消除生理问题对女生成长造成的困惑, 帮助她们顺利地度过特殊时期。

结语

“因性施教”与女生的成长密切相关, 我们要对“因性施教”抱有积极的态度。在实施“因性施教”教育时必须坚持男女平等的思想, 着重分析男女性心理发展中的差异, 以学生时代为出发点, 给男女生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 同时要不断加强对女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这样才能让“因性施教”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吴维屏.性别角色教育相关概念及性别角色发展理论研究综述[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13 (12) .

[2]许艳婷, 吴威.性别刻板印象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02) .

[3]张延华, 姚江林, 徐燕, 周磊.农业院校大学生性别认知的调查与对性别教育的思考——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3) .

因性施教 篇2

个体心理差异,也叫个别差异,是指个体在稳定的心理特征方面的差别。它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教育、实践所形成的一贯的、持续的、不同于他人的个体心理特点。①个体差异对教育效果有显著的影响。而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是个体差异中较为突出的一个维度,对学生学习也有一定的影响。关注学生的性别差异,“因性施教”,对指导中学作文教学有积极的意义。

“因性施教”是针对我们传统作文教学中的“一刀切”而言的。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没有关注学生性别差异,学生在这种“统一”的训练中会不自觉地形成呆板的写作模式,所写的文章毫无新意,缺乏内涵。而“因性施教”则关注到了学生的性别差异,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男女生各自的潜力,使他们扬其所长,补其所短,培养更高的写作能力。

一.性别差异在作文教学中的体现

1.男女生对作文体裁的爱好有很大差异。

以我从教的经验,班上喜欢记叙文的女生超过男生,而喜欢说明文、议论文的男生却超过女生。男女生文章体裁上的这种偏爱,可以说明,女生更擅长形象思维,男生更擅长逻辑思维。

2.男女生取材范围存在较明显差异。

女生喜欢以家庭和周围生活为题材,而男生更多的喜欢联系个人志趣爱好来选取题材。此外女生特别钟情于日记,同时对自己的“杰作”讳莫如深,正如心理学家所说,日记成了她们“沉默的、决不饶舌的、最为理想的听众”。

3.男女生写作态度上也存在差异:

3.1、男生独立性较强而女生依赖性较强。

例如,对待作文前的指导,女生多数要求教师给予详细的指导,而男生多数要求教师“点到为止”,甚至不做作文前的指导。此外,自由命题作文,男生多数情况下好于女生。

3.2男生多粗心而女生多细心。

写作过程中,女生对问题的思考比较细心和周密。就审题而言,通常女生仔细审题的多于男生,男生不认真审题的“发病率”高于女生。个别男生把审题看得十分容易,不加推敲和琢磨,肤浅而粗心,往往败笔连篇。

二.教学对策

1.针对性别差异,精心设计命题。

男女生在写作选材上存在着性别差异。女生在感知觉方面较为细腻、敏锐。因此,女生对身边所发生的事感受强烈,体会深刻。同时,女生又善于将这些富于生活趣味的大量材料加以搜集储存。所以在作文选题上,往往集中在一些感悟和零星的生活片断上。而男生不善于细心观察,拥有的写作素材相对女生而言少。在选题材方面则较为喜欢时政、战争等内容。所以语文教师在命题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性别差异,使各个命题带有性别特征,让男女生在每一次写作中,都有话可说,真实地体验到写作的快乐,关键是还可以在写作中提升不同性别的学生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使他们热爱生活。但如果随意出题,就容易造成某一性别的学生有话可说,有兴趣去写,有较强的成就感;而另一性别的学生可能就无话可说,导致胡编乱造。

2.针对性别差异,组织学生互评。

语文教师可以组织男女生作文互评。女生在遣词、造句、修辞手法的运用等细微、局部方面较为擅长。在作文修改中,她们会在字、词、句、段的推敲及表达技巧方面花费更多的时间;而男生注重作文的整体规划、布局谋篇,在作文的构思、总体轮廓方面投入更多精力。但是女生细腻有余而综合不足,男生则综合有余而细腻不足。通过合作修改作文,男女生能够自觉意识到各自以前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思维得到交流发展。而这也正是组织男女生作文互评的目的,即以改促写,使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断得到完善和提高。

3.针对性别差异,实施不同评价。

女生在写作文时,时常表露自己的亲身感受和情绪,将写作作为倾诉自我情感的途径。因此,对待女生的作文,语文教师要以情感化基调进行评价,言辞表达应委婉柔和。如果女生在作文中表达了寻求情感帮助的问题,教师应在评价过程中,用真情去抚慰、化解女生的迷惑,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这种情况,教师一般不应采取直接的方法,而应间接的,或旁敲侧击,或用其他实例说明,来避免学生的尴尬。针对男生较为理智、遇事冷静沉着,心理承受能力强的特点,在评价男生作文时,教师的评价风格应更客观、且更理性,应将评价意见表达的直接明白,精炼干脆。

性别差异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影响正逐渐得到教育界的关注,也产生了一定的效果。我们期待着能运用更多的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来指导我们的作文教学,使我们的作文教学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1]顾芳著《:关注学生写作心理 改革中学作文教学》[Y],硕士学位论文,扬州大学,2006年。

[2]张大均著:《教学心理学》[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3]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

因性施教与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3

个体的学生是千差万别的,学生群体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差异。其中最重要的学生群体差异是男女学生的性别差异。这决定了男女学生有着不同的心智发展潜能和需要。在教育教学中正视男女学生差异,既能够体现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理想,也能彰显教育者的人文关怀。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引起和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使这一活动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心理特征,它是人内心的一种力量,具有激活、指向和强化或维持的功能。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认真学习语文的内部动力之一,它既是学生认真学习的动因,也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好的学习成果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来说,在实际的语文学习中,女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要比男生强烈,尤其是到了中学阶段,男女的学习兴趣出现明显分化,男生偏爱理科,女生则专情于文科。男生学习不好语文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兴趣,对此语文教师要尤为注意。

第一,小学阶段,语文教师要及早防止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性别上的片面性。

学生在初期的学习兴趣往往是由家长培养的,家长按照自己的性别刻板化认识和期望引导孩子学习什么,放弃什么。现如今很多家长把男生送去奥赛辅导班,把女生送英语辅导班,他们是在有选择地发展孩子的学习潜力。这固然是因性施教的一种表现,但却忽视了基础学习能力的培养。孩子过早地被父母选择具体的发展方向并不有益于其身心发展,教师应该注意观察这种“偏科”萌芽并及早纠正。因此,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手段来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引入多媒体教学,利用声画合一、图文并茂的视听效果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用启发的教学方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解答问题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计互动式教学情境,鼓动学生畅所欲言、参与教学来激发学生的热情;表扬学生积极的学习行为,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等。

第二,初中阶段,语文教师要谨防学生的厌学情绪。

青春发育高峰期是男女生学习兴趣出现分化的时期,学生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或多或少都存在厌学情绪,学习热情不高,男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发展迅猛,注意力转向理科,更需要教师充分的注意和引导。在此阶段,女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成绩一般都优于男生,教师应该针对男女生的心智差异采取不同的手段。对于女生,教师要着力于丰富她们的语文学习活动,从课本中解脱出来,扩展视野,使女生重新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加强女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引导她们尝试新的学习方法,寻求语文学习的上升空间;鼓励女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及时给予鼓励与表扬。而男生知识面广,好奇心比较强,但对语文的兴趣又不高,教师应该重点针对他们的优势和好奇心来设计教学。如在学习语教版九年级下册的《沁园春·雪》时,因为此文是一首境界开阔,气势磅礴的词,讲授时,我通过播放北园雪境的录像,把学生带入词的意境中去,感受词中辽阔雄浑的境界,学生豪迈激昂的感情很快被激发起来。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提高男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培养识记的习惯,因为获得进步和肯定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不二法门。

第三,高中阶段,语文教师要致力于构建开放型课堂并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基本上已经定型。这个阶段面临升学压力,课业繁重。教师首先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扩宽知识面,为构建开放型课堂奠定专业基础;其次要建立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踊跃参与教学排除心理障碍;再次要采用启发、提问等教学方法,组织小组讨论或班级讨论等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参与提供合适的教学形式;最后对学生的积极参与给予回应及表扬,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有效的催化剂。

因性施教 篇4

一、教学中的性别差异

1. 男孩上课为何易违反纪律。

男孩并非有意跟老师作对, 而是因为其大脑中控制冲动的区域——额叶发育得更缓慢。由于自制力差, 男孩在课堂上往往难以长时间坐着听老师讲枯燥的内容, 他们更容易分心, 更容易做小动作, 因而更容易违反纪律而遭到批评或惩罚。男孩血液中的多巴胺 (可增加冲动性冒险行为) 含量较多, 流经小脑的血流量更大, 而小脑是控制“行为”和“身体运动”的部分。这导致男孩在静坐或久坐过程中的学习能力总体上不及女孩。

2. 男孩上课为何更容易走神。

由于大脑血流量少于女孩, 男孩的大脑需要更多类似小憩的“睡眠状态”, 为下一个任务做好准备。然而, 这种对男性大脑至关重要的睡眠状态很可能在教室里酿成大麻烦。大部分未完成作业、在课堂上停止做笔记或睡觉, 甚至以摆弄铅笔或坐立不安等方式进行自我刺激 (这样可以保持清醒以便继续学习) 的学生都是男孩。与此相反, 一个女孩即使对上课内容感到厌烦, 她仍可以睁大双眼听课、做笔记。女性大脑的血流在睡眠状态下也非常活跃。

3. 男孩为何更适合深度学习。

男孩大脑处理血流的总量较女孩少15%, 同时男孩会对大脑活动进行区分, 这种特性不利于同时进行多项任务的学习。因此, 男孩在长时间专注于单一任务时成绩较好, 此时深度学习在发挥作用。如果非常频繁地变换任务, 他们的表现则不佳。

4. 男孩的记忆力为何不如女孩。

男孩与女孩大脑中的海马 (大脑中的另一记忆存储区) 的工作方式也不同。男孩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记住课堂上讲的内容, 特别是写出来的文字内容。不过, 因为男孩的海马更偏爱序列, 因而在记忆大量序列式和层次要点的信息时非常成功。

5. 男孩的字为何不如女孩。

男孩控制精细动作的大脑区域和神经系统的发展总体落后于女孩, 因此让男孩握住铅笔并写出漂亮的汉字更加困难。这些发育上的差异往往使男孩被视作愚笨或迟钝, 这可能使他们从一年级开始就讨厌学校。

男孩大脑许多负责学习功能的区域发育较晚, 如果它们承受过多加速发育的压力, 就会成为男孩在生命早期经历高压力和高失败率的主因, 等到这些男孩读四五年级时, 便显现出缺乏学习动机的早期信号了。

二、语文教学活动中性别差异意识的缺失

1. 表达与交流活动中的性别模糊化。

最新的研究显示, 男性与女性大脑之间的差别至少有100多处。而对于在教学中运用更多语言的教师而言, 大脑差异的问题日渐重要。比如, 男性的大脑与女性的大脑相比, 更多地依赖空间机械刺激, 因而天生更容易接受图表、图像和运动物体的刺激, 而不易接受单调的语言刺激, 如果教师在讲课时说得太多, 那么与女性相比, 男性的大脑更有可能感到厌烦、分心、睡意或坐立不安。由于女性具有言语功能的左脑半球的成熟, 要早于男性, 因此, 女性在言语能力上占有一定优势。在语文课堂上, 女生回答问题和表达自己想法时, 往往表现出口齿伶俐、能言善辩。男生则需要一段思考过程, 组织自己的思路;在作文写作中, 女生的语言带有鲜明而丰富的个人情感, 男生则更具有条理和系统性;女生的表达更具形象性, 男生则更具深刻性。

2. 阅读与鉴赏活动中的性别模糊化。

在传统的阅读与鉴赏活动中, 男女学生的性别差异未能够引起语文教师的必要注意。女孩在阅读和写作能力上平均超过男孩1-1.5年, 而这一差距从童年早期开始几乎贯穿整个学习生涯。平均而言, 因为男孩大脑天生不能很好地适应那些强调阅读、写作、复杂的组词造句和教学方法, 尽管这些技能是所有文化不可或缺的, 这造成了大批男孩和年轻男性的问题。可见, 语文性别差异教学还未引起语文教育者的足够重视, 而进行“无性别”教育, 会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完整性建构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 我们要实施积极的教学策略, 要“因性施教“。

三、“因性施教”的语文教学策略

1. 树立正确的性别差异观。

作为语文教育者, 必须正确认识到学生性别差异存在的客观性, 但需要明确差异并没有优劣之分, 只是在发展特色上存在不同。语文教师要自觉地消除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偏见, 对学生的性别差异特点进行深层的认识、分析, 研究差异存在的原因, 以及在实际教学中的影响。树立“因性施教”的新型教学观念。

2. 课程编制上融入性别差异视角。

应将男女学生的性别差异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 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 进一步从性别的视角, 丰富教育目标, 完善课程规划, 合理安排教学师资从而自主开发校本课程。例如开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有计划的组织男女生共同参与, 使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 同时又能吸收对方的优点, 做到优势互补, 有效地促进男女生共同完善和优化。

3. 教材开发上引入女性主义视角。

语文教材中应该提供正面的角色典范。教材开发者应适当地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传统教材中女性形象的定型以及偏见进行改革。增加女性作家的文章, 使得进步的女性意识能够在语文教材中得到体现, 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建立正确的性别角色意识。

4. 尊重学生对教师的性别期待。

男女教师在教学风格和教学优势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男教师个性化因素比较突出, 女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扎实。而在师生的交流过程中, 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性教师的教导。这些都影响着学生对语文教师的性别接受和性别期待。所以教学者应适当尊重学生的选择, 充分发挥男女教师的优势, 提高教学效果。

5. 引导性别差异间的优势互补。

男女之间虽然存在着客观性的差异,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传统的两性差异会越来越小, 甚至出现性别“互化”现象, 即两性同时都具有男性和女性气质的心理特征。而教师则应实施扬长补短的策略, 充分发挥两性各自的优势, 弥补各自缺陷, 培养男女学生共同的优秀品质, 使他们得到完善而良好的发展。

总之, 语文教育者应将学生性别差异的教育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 更好地指导语文教学实践, 从学生的本体实际与需求出发, 正视学生之间的性别差异, 做到因材施教;因性施教。

摘要: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 对高中语文教学中男女生在生理、心理特征, 思维能力, 记忆力, 学习态度, 性格特征等方面表现出的差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并就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语文教学,性别差异,因性施教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5.

[2]陈文华, 白朝霞.因性施教与女生教育[J].山东教育科研, 1997 (7) .

上一篇:信息发布流程下一篇:档案网站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