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讨

2024-10-22

科学探讨(共12篇)

科学探讨 篇1

钾作为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须的大量营养元素, 其用量远大于磷, 个别作物对钾的需要量甚至超过氮[1]。近年来, 随着复种指数和单位面积产量的不断提高, 以及氮、磷化肥投入量的增加, 土壤的供钾缺口越来越大。加之钾盐矿主要集中在西欧、中欧和北美 (苏联、加拿大) , 化学钾肥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面对目前农业生产中钾肥的供需矛盾, 经济有效地施用钾肥已成为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

草木灰在我国农村是一种随处可见的钾肥资源, 由于呈碱性, 不能与铵态氮肥混施, 也不能加到人粪尿等有机肥中 (会造成氮素挥发损失) , 所以常被视为废弃垃圾随处堆放, 钾素被雨水淋失, 造成极大的浪费。事实上, 草木灰在中性、石灰性土壤上都可以施用, 酸性土壤上尤为适宜 (兼有调节土壤p H值的作用) 。马铃薯栽种时穴施草木灰或将薯块切好后拌草木灰就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施用草木灰的办法, 而且兼有防虫杀菌的效果。草木灰还可作基肥、追肥[2,3], 最适宜作水稻、蔬菜苗床的盖种肥。作基肥条施或穴施时应在施用前拌少量湿土或洒少许水湿润后再用, 以免飞扬散失, 施用量为750~1 500 kg/hm2。作盖种肥时 (尤其是水稻苗床盖种肥) , 要按一定比例加入糠醛渣或过磷酸钙调节p H值, 这样既能改善苗期营养, 又能使苗床土增温, 促进苗早发, 防止水稻烂秧。另外, 草木灰还可以用作根外施肥, 用1%草木灰喷洒植物叶片, 不仅供给作物养分, 还有防治蚜虫的作用。

化工钾肥目前在我国的主要供应品种为氯化钾 (含K2O60%左右) 和硫酸钾 (含K2O 50%~52%) 2种。另外, 还有少量磷酸二氢钾和硝酸钾。氯化钾呈白色、淡黄色或紫红色结晶, 易溶于水, 肥效迅速, 有吸湿性, 久贮后会结块, 属化学中性、生理酸性肥料。硫酸钾呈白色或淡黄色结晶, 易溶于水, 吸湿性小, 久贮不易结块, 亦属化学中性、生理酸性肥料, 长期施用会使土壤酸化 (但硫酸钾使土壤酸化的速度要比氯化钾缓慢) 。因为硫酸钾比氯化钾成本高, 所以根据不同土壤和作物种类选择化学钾肥也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在石灰性土壤中, 由于大量碳酸钙的存在, 施氯化钾所造成的酸可被中和, 而不致引起土壤酸化, 并能释放出有效Ca2+, 有利于植物吸收。新民地区大部分为中性、石灰性土壤, 所以一般除西瓜、马铃薯等经济作物外, 均可施用氯化钾。而盐渍土不易施用氯化钾, 排水不良、还原性强的稻田应尽量用氯化钾, 以免用硫酸钾产生硫化氢毒害根系 (黑根) 。而薯类、瓜果类施硫酸钾, 既可增加产量又可提高品质。硝酸钾和磷酸二氢钾因含有高水溶性钾的同时, 也含有高效可溶性氮和磷, 一般被划为复合肥范畴[4]。硝酸钾为高浓度的氮钾复合肥, 含N 13.5%、K2O 45%~46%, 为白色结晶, 易溶于水, 吸湿性较小, 阴阳离子都能被作物吸收, 是一种不含副成份的复合肥, 特别适用于马铃薯、番茄、西瓜、果树等忌氯喜钾作物。硝酸钾适宜浸种和根外追肥, 浸种浓度为0.2%, 它有利于加快种子出芽, 可促进根系及幼苗生长。作根外追肥的适宜浓度为0.6%~1.0%, 能迅速消除作物的缺钾症状, 增强作物抗病能力, 改善产品质量。但因其具有强氧化性, 属易燃、易爆品, 属公安部门严格控制的商品, 农资市场上很少经销。磷酸二氢钾也为白色结晶, 含P2O552%和K2O34.5%, 易溶于水, 呈酸性反应, p H值3~4。磷酸二氢钾的肥效较高, 适宜于各种土壤和作物施用, 最适宜作根外追肥和浸种, 浸种适宜浓度为0.2%, 根外追肥适宜浓度为0.1%~0.3%, 一般在禾谷类作物拔节到抽穗期、大豆盛花至结荚期喷施, 但因其价格昂贵, 使用面积很小。

窑灰钾肥是水泥工业的副产品, 含K2O 8%~12%, 高者可达20%以上 (高于复合肥) , 水溶液的p H值为9~11。其中90%以上的钾素是以硫酸钾、氯化钾的形式存在, 1%~5%的钾素以铝化钾和硅酸钾的形态存在, 均可为作物吸收。试验表明, 窑灰钾肥只要施用得当, 肥效与等量的硫酸钾相近。推广施用窑灰钾肥不但能缓和钾肥的供需矛盾, 而且也有利于空气净化, 防止环境污染。与草木灰相似, 窑灰钾肥可作基肥和追肥, 但不应作种肥。施用前最好先与湿土拌混, 以防粉尘飞扬。作基肥施于酸性土壤, 不但可以供应作物养分, 而且还可以中和土壤酸度。由于窑灰中有硅素, 施于水稻肥效较好, 水稻秧田施用时, 可在秧田毛坯做好后施下。结合耙耖使肥料混入泥浆中, 然后播种。施于本田, 一般作基肥使用, 窑灰钾肥用于旱田作物基肥时, 在耕地前撒施, 也可采用穴施和沟施, 但必须和湿土或糠醛渣混合均匀, 以防与种子或幼苗根系直接接触, 影响种子发芽或幼苗生长。施用量一般为600~900 kg/hm2, 并应适当早施。另外, 窑灰钾肥不能与铵态氮肥、水溶性磷肥或腐熟的有机肥料混合施用, 否则会引起养分退化或损失。

因为氯化钾和硫酸钾均属化学中性、生理酸性肥料, 长期施用会使土壤溶液中H+浓度增高、p H值降低。过低的p H值会诱发土壤中铝的活性, 对植物生长有毒害作用。

近20年来,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 大大带动了水泥工业的崛起, 大小水泥厂遍布全国各地, 其副产品窑灰已对环境造成极大污染, 大力推广窑灰钾肥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新的肥料品种, 不仅可以降低农民的钾肥投入成本, 还可减轻环境污染。

另外, 在测土配方施肥时, 根据土壤速效钾含量的高低和土质类型科学增减施钾量也是降低钾肥投入成本的重要途径。土壤速效钾含量高于150 mg/kg时, 施用钾肥的增产效果就不明显, 低于80 mg/kg时施用钾肥的增产效果就很明显。同等量速效钾含量在砂质土壤上比粘质土壤上效果好的多。不同作物需钾量不同, 施用钾肥的效果各异。油料作物、薯类、糖用作物、豆科作物、果树需钾多。同一作物不同品种需钾也不一样, 对水稻而言, 短秆高产品种对钾敏感, 杂交稻比常规稻对钾敏感。

总之, 农民在施用钾肥时要因地制宜地广开肥源, 科学配方, 降低农业生产的投入成本, 以提高经济效益。

摘要:从提高施用钾肥的经济效益出发, 兼顾降低土壤环境污染, 提出科学高效施用钾肥的方法, 以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草木灰,窑灰钾肥,化学钾肥,环境污染

参考文献

[1]苗其硕.贵州省钾肥肥效及施用技术多点试验简结[J].贵州农业科学, 1986 (4) :6-10.

[2]朱学谦.农作物钾肥的施用[J].吉林农业, 2010 (2) :62.

[3]陈烨, 连宾.钾素循环及其农业利用[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25) :12087-12090.

[4]陈亚恒, 刘会玲, 崔江慧, 等.不同施钾量对土壤钾素动态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 2009 (8) :75-77.

科学探讨 篇2

摘要 : 作为考察如何依据 最优化 的投入 和产 出比例来组 织社会 全方位活动的独立 学科 , 管理科学是对其他相关学科在理论以及方 法上 的系统集成。它遵循 系统化 的良性运作 以求各 方利益的主体要求能够得到 满足 。管理科学在 它 自身研究的相 关过 程 中要 坚持以 管理 实践 形成 管理 理论 , 并且 管理理论要在 实践 中得 以检验其科 学合理性 的哲学路线作为指导 思想 , 要 以应用导向和规 范研 究作 为研 究方 法体 系, 这 一方法体 系要 坚持 以 实证化 的研 究为主导 , 其他研 究方法与之有机综合 的组成结构 , 从 而导致 实证研 究不仅 能够切 实 地符合科 学发现 与理论 创新的基本规律 , 而且还在研 究过程 中能够保证科 学的严谨化 , 以此推动 着管理科 学的创新发展 。

关键词 : 管 理 科 学 发 展 历 程 分析 方 式 实证 研 究 中图分类号 : I K 1 9 7 . 3 2 文献标 识码 : C D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8 1 8 1 . 2 0 1 4 . 1 2 . 1 4 0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发展进程 的不断深入 , 我国在经济

而行为科学 理论 阶段 则不 同于古典管理阶段 , 它所立足 的基础在 于对心 理学 、 社会学 和人类学等 学科的探究 , 但是到 了现代管理 科学 阶段的 时候 , 它内含地包括 了数学 、 计算机应用 学和统计学 等相关诸学科 , 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有学者将之称为管理学丛林 理论 的原 因 , 因为它吸取 了各个学科 以及流派 的内容并将之有机

融合 。

快 速地发展 和社会全 面进行转 型方面都发 生着快速 和全面 的进 步, 由此就导致 了许多以此相关的学科会在社会 巨大 的变革 中的 得 以广泛地应 用 , 其 中, 管理科学 就是诸 多学 科 当中的一个 主要 应 用型学科 。但是 , 管理科 学虽然在 实际化 当中应 用 的比较多 , 但是从 当前 的管理科学研究成果来看 , 我国迄今为止并没有将 多 少原创性 的理论以及方法 。而且 “ 我国绝大多数 的管理科学研 究 论文 都是思辨 式和归纳 式的 。 ” 现在 沿用 的大 都是 国外 理论和方

法 的引进 , 由此 可见 , 我国管理科学 的研究还 是处在一 种低水平 的层次上 。造 成这 种局面的原因多种多样 , 但 是主要原 因还在 于

由此可见 , 管理科学在历史进程 中的研究方法 的不断创新和 发展 , 究其 本质来说 就是生产力的不断

发展和生产方式的不断变

化所导致 的 。这 就表明 了生 产力和生产方 式的发展变化从 根本

上决定 了管理科学理 论 的形成 、 发展 , 变化 与完善 。特别是 我们 现 阶段所认 知 的现代化管理性科 学 。因为这种科学理论 是在积 极 现实性的实践过程 中不 断发展和创新 的, 并且在 自身发展和创

新 的过 程 中 , 又反 过来深 层次地 理解实 践 的本 质意 义和科学 涵 义, 进 而再次指 引着 实践化的变化与发展。 2 管理科 学研 究方法的准确定位

管理科学在其研究 过程 当中所应用 的技术偏离 国际学术 标准 , 由 此导致 的研究方法 并不科学和规范 。所 以, 只有切实地认识和纠

正管理科学 的研究 方法 , 同时在 正确 的研 究方法指导下进行科研

实践 , 才会 有机地推 动着该学科持 续地创新 发展 , 以此 提升我 国

的管理科学研究水平。 1 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历史沿革

大体上来说 , 对 于各 个学科的研究 都要 遵循 着对该 门学科 的 准 确定 位 , 并且 明确 学科研 究 的对 象及 其所运用 的正确 研究 方 法, 从而形成一种科学化 和合 理化 的学科理论演绎体 系。管理科 学 同样也要 遵循着这 样一种演绎体 系 。作为考察 如何依据最优 化 的投入 和产出 比例来组织社会全方位活动 的独立学科 , 管理科 学 是对其他 相关学科 在理论 以及方法 上的 系统集成 。它遵循 系 统化 的 良性运作 以求各方 利益 的主体 要求能够得 到满足 。由此 可见 , 管理科学所面对 的研究 对象应该是人类 的组织性活动 以及

在此基础上所形 成的一个整体化系统 , 它是对于社会管理活动所

如果按照历史年代 的划 分方法来看待管理科学 的历史沿 革 , 那么管理科学大体 可以被划分成 如下相关阶段 : 第 一阶段形成时 间是从 1 9 世纪末 期到 2 O 世纪初期 , 这一 阶段在管 理科学历 史发

展进程 中被称为是 古典管理 阶段 , 其核心代 表有泰勒 、 法 约尔和

韦伯 。这一 阶段 主要探讨 了思想 上如何看待管理科学 、 科学管理 的程序 以及管理科 学 内在具 有的职能属性 以及与 此相对应 的关 于组织的理论等有关 内容 。较之第 一阶段而言 , 第 二阶段的起止

时间形成于 2 O 世纪 的 3 O 年代到 2 0 世纪 5 0 年代 , 这一 阶段 在管理

科 学历史发展进程 中被称 为行 为科学 理论 阶段 , 其 核心代表是梅

奥 。第三 阶段形成 的时 间是 2 0 世纪 6 0 年代 , 这一 阶段在管 理科 学 历史发展进程 中被称为现代管理科学 阶段 , 后来也有 学者将

体 现出来 的规 律性进行 的一种精炼 和概括 。作为一 门与其他学

科相互 交叉 和横 断类 的学科 , “ 管理科 学不但不归属 于 自然性科

学范 围 内, 同时也不 归属于社会科 学范 围内 , 它应该 被看 作是跨

看 成是管理理论丛林 , 因为这个阶段是整个管理科学全 面发 展和

成 果丰硕 的一个 阶段 , 它 主要提 出了现代管理 的决策性理论 、 现 代 管理 的系统 化理 论 、 管理 科学 以及 随之衍 生出来 的权 变理论

等。

学科融 合的应用性 学科 , ” 它主要结合 了数 学 、 系统 科学 、 经济学 以及心 理学 四门学科 的综 合应用 。但是伴 随着现代科技 信息技 术 的快速发展 , 客观上这些技术也都推动 了管理科学 内部结构的 不断改变 , 比如 : 网络组织 、 流程再造和 电子商务等 内容都推动着 管理科学在方法和手段上 的创新与革命 , 这也从客观上表明 了管 理科学 的发展趋 势依然是 以多学科交互 以及跨 学科 的综合 运用 作为支撑 。 3 管理科 学研 究方法的必要性 科学化 的研究方 法对于管理科 学的探究具有非 常重要 的意

通 过管理科 学历史发展进程 的沿革可 出看 出 , 每个 阶段 的管 理科 学所研讨 的主要 内容都符合 时代化背第一文库网景 的要求 。 比如古典

管理 阶段 的探究 主体在于对物质 、 财 产以及组织发展进程 当中的

管理, 由此可见 , 对 于这些 问题 的研究基本上 都是建立 在大机器 工业化 和现代工 程化的探究方式和经济学方式作为坚实基础 的 ,

1 7 3 ―

堕 塾

No . 6 TI ME EDUC AT1 0N June

义 。首先 , 科学性的方法 自身 内含客观性的特点 , 它依据事实 为 核心, 从 而保证着科学研究 的结果 能够切实可靠 。其次 , 科学性 的方法 自身 内含实证性 的特点 , 在得 到实践检验 的信息 指引下 , 使 得每个人在有差异 的地方和不 同的时 间点上依据相同 的方法

同时还 分析 了 当前 现代 经济 学 发展 过程 中常 见 的一些 错误 解 读 。它将 中 国特色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 的改革 和发展导 向作 为文 章 的切入点 , 并 与时俱进地引入 了现今社会主流化的经济行为研

究方法框架 , 即以视角 、 参 照系和分析工具 为主体的分析框架 理

就 能够推得 出来相 同的结论。再次 , 科学性的方法 自身内含规范 性 特点 , 这 种规范性体现在研究程序 以及 研究步骤上 , 它们 自 身

都 隐含 着十分秩序化 、 清晰化和结构化 的特质 。最后 , 科学性 的 方法 自身 内含概括性 的

探讨小学科学教学 篇3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8-0-01

小学科学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小学科学教材的特点,符合小学生好奇心的心理特征,符合他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已经成为科学课的基本教学特点。老师应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增强教学趣味性;调整学习心态,强化学习精神,调动学习积极性;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的自然衔接与巧妙过渡;精心构思板书,让教学更精彩。培养自己严谨认真工作态度,及时发现和表扬学生的优点。通过自己的教学,提高学生对科学及这门课程的热爱程度,通过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下面我谈谈在教学中的几点看法。

一、合作、探究使课堂更精彩

在科学课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逐步将学生引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轨道上来。小学生对自然科学有着天生的好奇心,要使学生乐于学习、热爱科学,关键是教师要引导、鼓励、创造条件,使学生产生科学兴趣和好学求知的欲望,让学生爱好科学课、喜欢科学课。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使他们自觉地、主动地掌握知识,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科学》课的知识传授大多是通过科学探究和实验操作完成的,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及合作交流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

二、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

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小学生最喜爱的学习方式。为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体验科学课程学习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领学生步入科学学习殿堂,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所体现的基本思想,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努力建立新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实的实例,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师生共同创设生动的、有趣的、形象的,且又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境。创设的情境必须具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情境中要充满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自然科学问题。

三、在教学中赏识学生学会学习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如:在学生观察了蜗牛后,就会说出蜗牛爬过的地方有黏液,用铅笔戳它就会把身子缩进壳里,有的学生会说这样蜗牛就把自己保护起来了。老师说:同学们学了这一课以后也要学会保护自己。这样既认识了蜗牛,又知道了保护自己的安全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做有心人,细心观察每一个学生,善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潜能,走进学生的心里,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坚持以鼓励、表扬为主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保护学生的自尊,重树学生的自信,逐步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形成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机制,形成良性循环。课堂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学会选择;课堂上学习是快乐的,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体验和感悟;课堂是充满挑战的,给孩子一点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尝试解决;课堂外是不断延伸的,给孩子一些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

四、加强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无疑,实验是学科学的最有效的手段。动手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但是任何一个实验不是让学生随便动手做一做、看一看、说一说就行的,还需要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态度。让学生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这样,不仅联系了生活实际,还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所以,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即通过“动手做实验”进行,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验证问题,解决问题的一次又一次实实在在的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真正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开展课外研究活动

教师要注意开展课外研究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这个“大课堂”中去,凡是适合在当地环境中开展科学教学的内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植物与环境、能源矿产、岩石、土壤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并注意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结合起来,把科学课的教学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科学课取得了综合的教学效益。如学生通过科学课里的《水到哪里去了》的学习,自觉应用于实践,主动考察研究本地水资源循环情况,找到了本地居民生活用水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课堂向课外拓展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学生在课内与课外的沟通中,在学习和实践中,真正学到了科学知识,锻炼了科学实践能力,科学意识不断得到增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鼓励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在教师提出命题以后的活动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自由发挥为主,由他们自己提出假设,自己进行实验设计,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实验探索和实验汇报。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各种假设。学生的假设有时可能是不准确的,甚至是幼稚可笑的,但这却是他们在探索的道路上跨出的第一步。教师要积极鼓励他们的设想,激发他们的创新的积极性。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实验可能会失败,这是科学研究中的正常现象,教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出问题,重新实验,取得最终的结果,从中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德。

科学探讨 篇4

关键词:妇产科学,科学记忆,教学方法

妇产科学是研究妇女保健和疾病防治的临床医学学科,是临床医学及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主干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当前我国医学院校存在着妇产科学教学面临着教学内容多,而教学课时少[1]的矛盾。 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合理的教学措施及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妇产科学知识的理解记忆,以提高学习效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妇产科学教研室的教师们在医学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实践中, 根据心理学的原理,将记忆的三个环节,即“识记、保持、再认及回忆”融入对妇产科学教学内容的识记中, 让学生从死记硬背转变为科学记忆和带着兴趣学习, 提高了妇产科学的学习效率。作者现就在实践中的做法与同行交流,以促进妇产科学教学的更快发展。

1 科学的记忆方法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诸如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与情感、做过的动作等,都可能保存于头脑中。记忆包括识记、保持、 再认及回忆三个环节。从记忆保持的时间角度来看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从主体的参与角度来看可分为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对记忆对象加工得越深、越精细化,则回忆效果越好。提高记忆效果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第一、表征化原则———应用形象生动、易于记忆的表象来帮助记忆。第二、组织化原则———激活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结构,并根据某种主题、 情节等组织这些激活的信息,以便将它们与要记忆的信息联系起来。第三、联想化原则———把要记忆的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结构中的各种相对应联系,借助于原有的熟悉而巩固的经验来记忆新内容。将以上原则恰当的应用于妇产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记忆。

1.1 有意记忆方法在妇产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有意记忆包含四种常用方法:1概括法———就是对学习材料进行简化,抓住关键内容进行识记。概括的关键在于筛选,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在于能极大地减轻记忆负担,并能提高记忆效果。2提纲法———就是通过对学习材料的分析和总结,将其归纳成提纲的形式进行记忆的方法。提纲法具有直观性、概括性、条理性三个特点。3图表法———图表的作用在于提纲挈领地表列事物,以便一目了然。具体有系统图表、一览图表、比较图表、网络图表。以上三种方法可结合使用,以增强教学效果。比如讲授正常分娩章节时可以同时联系异常分娩,筛选并归纳出两种分娩过程的异同点,置于表格中进行对比,使学生对相关内容印象深刻。4比喻法———就是运用修辞中的比喻方法对学习材料进行处理,使其形象化、具体化,从而提高记忆效率。如在讲授人类的妊娠生理章节,数以亿计的庞大精子队伍,其中只有一个最优秀的可以脱颖而出形成受精卵孕育成一个人这一现象,与当前我国实行择优录取、竞聘上岗的用人机制相联系;讲胚胎的生长发育如同一颗优质种子(精子)种植在子宫内膜这肥沃土地上生根发芽;在讲授到自然流产时,借用达尔文的物种进化论“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哲理,说明这是人类进步的必然规律;正常分娩则是人类繁殖繁衍的正常生理现象,是每一个女性在阵痛中最享受幸福的时刻,爱情的结晶、自己生命的复制,母性顿时升华,那一刻是人性最原始的表现;而剖宫产是人类克服异常分娩这一生理困难的伟大举措,是医学科学发展的体现,通过介绍剖宫产的历史及各种剖宫产术式发展过程,使学生通过对医学发展史的了解,对科学精神有更深的理解, 在今后的科学研究中视野更开阔,更有创新;讲述人工流产时,引导学生讨论生命伦理学,提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是体现了控制人口数量、妇女主动掌握生育权的人性化政策。在讲授产褥期的概念时,介绍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其不同的内涵,提出医学与社会经济发展及伦理道德的关系。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拓展,使学生深刻理解所讲授的内容。

1.2 无意记忆的策略在妇产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识记无意义材料的关键是将本来没有意义的材料意义化。所谓意义化是指把无意义的材料同有意义的材料联系起来。具体地说,意义的策略包括大胆想象、 借助谐音、编制歌决、利用挂钩。大胆想象———把静的想成动的,用有趣的代替没趣的。例如讲前置胎盘时, 孕妇早晨醒来躺在血泊之中,体现了前置胎盘的一个重要的临床特点是无痛性阴道流血。借助谐音———它的关键是在于双关性。歌决韵律和谐有利于记忆,但要做到形象化、简缩化。挂钩记忆法是指把无意义材料同有意义的材料用挂钩的形式联系起来记忆。例如:关于子宫与周围临近脏器的解剖关系歌诀:前膀胱后直肠,子宫位于正中央;倒置梨形盆中央,前倾前屈是正常;上下三部底体颈,梭形颈管三角腔;上通卵管下阴道,卵管卵巢列两旁。尿生殖区的层次错综复杂, 很难记忆。可以用这个歌诀加深记忆:外生殖器尿道除,层层结构盖本区。浅表皮薄多脂肪,三层筋膜深部张,最下会阴浅筋膜,接续腹壁前外方,尿生殖膈下筋膜,会阴深横肌下方,尿生殖膈上筋膜,会阴深横肌之上,三膜夹有两间隙:浅隙向前通腹壁。

2 注重基础与临床相结合,打好识记基础

识记是主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记忆开始于瞬时记忆,即经刺激之后,在0.25-2秒的瞬间对事物的记忆,它所记录的信息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只有当瞬时记忆不消失,才能进入短时记忆。从瞬时记忆到短时记忆为记忆的第一阶段。由于进入短时记忆的关键在于所记忆的对象是否受到注意,因而在教学中强调妇产科学的解剖、生理等基础理论在后续学习中的重要性,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对本学科给予足够的重视。 同时,作者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形态与机能、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学生在学习妇产科学解剖结构和妇产科学生理时就认识到,现在所学知识对其他章节的理论乃至今后的临床诊疗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如在讲子宫动脉与输尿管的关系时就用“小桥流水”来形容,即水在桥下流。 水即子宫动脉,桥是输尿管。在做妇科手术时一定要辨认清楚这两者的关系,否则容易引起输尿管损伤,还要将输尿管损伤会产生哪些临床症状和体征等有机结合起来,以引导学生对这些结构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上述方法,从思想上有了重视,就能很好的完成从瞬时记忆到短时记忆的过程。

3 采用合理教学方法,保持已知信息

保持是已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在头脑中的储存和巩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短时记忆对信息贮存的时间短,且容量有限,只有5-9个信息单位,如果不及时复习、巩固,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就不能进入长时记忆。为了保证学生对所学知识能进行有效的短时记忆,在讲授内容时要注意简明扼要,方式上合理的短暂停顿,保证每次记忆的信息量在5-9个的范围内。同时在实习小组中采用学生相互交叉提问的方式,使每个专业名词和术语尽可能多次重复,以便给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记忆。

当保存的信息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相互影响,即先学习的知识对后学习的知识发生前摄抑制;后学习的知识对先学习的知识发生倒摄抑制。抑制一般是在学习两种不同,然而又彼此类似的知识时产生的。 对此宜采用综合、比较的方法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如: 先兆流产、难免流产、不全流产、完全流产等进行比较, 指出其异同点,从而减少干扰。另一方面,因睡前复习无后继活动干扰,清晨复习则无前行活动干扰,故应鼓励学生在睡前和清晨及时复习所学内容,以达到最佳的记忆效果。

艾宾浩斯的研究证实人们的记忆存在“过度学习” 效应[5]。并指出人的度是150%,也就是说,当你背诵4遍便记住了某段内容,那么你不妨再强化2遍,这样就使记忆的程度达到了150%。这样的记忆强度是最好的,所记内容也是最不容易被忘记的[6]。据此作者让每位学生分析、总结自己记忆的“度”,针对学习妇产科学的重点内容,按照增加50%的办法实行,避免因记忆度不够而导致遗忘。

4 科学安排再认、回忆

目录记忆法在妇产科学中也较常用。目录是全书的线索,记住它,复习时就能看清全书的脉络,做到心中有数。但在记忆中处于两端的项目容易记住,处于中间的难以记住,这就是心理学上讲的“系列位置效应”[7]。为了有利于学生再认和回忆,笔者在章节框架的基础上打乱顺序,从中间到两头,如:讲有关阴道流血的妊娠放在一起,从早孕开始到中孕包括妊娠时限异常,到妊娠晚期的前置胎盘及胎盘早剥,将教材的顺序打乱,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理解记忆在整个孕期都可能存在阴道流血,每个时期考虑哪些疾病。这样既消除了“位置效应”的影响,还能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根据心理学的遗忘曲线理论:在学习后的短时间内记忆量急剧下降。这就意味着距离学习行为越短, 遗忘的比率越大。并且大脑中的记忆痕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退,除非定期地再认或复述信息,否则信息就会最终完全消失。对此可以让学生采取先“密”后 “疏”的复习策略。并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既有基础知识又结合临床的问题进行讨论,如:青春期功血和更年期功血的病因及它们分别不同的治疗原则。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在叙述不畅时给予和蔼、耐心的引导或让学生们集思广益。这样既加深了记忆,还培养了学生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居住环境与科学关系的探讨论文 篇5

1 引言

处于现时期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我们应从人居环境的科学发展战略出发,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提升城市功能,营造一个适于人居的环境,使城市发展步入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道路。

2 科学依据的分析

2.1“五大统筹”与人居环境科学框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些都是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方针,也是指导中国人居环境建设的最高指导原则,对此我们应予以高度的重视。

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以“五大原则”(生态观、经济观、科技观、社会观、文化观)、“五大要素”(自然、人、社会、居住、支撑网络)、“五大层次”(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为基础,构建了人居环境科学的基本框架。

2.2 人居环境科学的哲学思考

我们的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我们的建设任务就是建立宜人的人居环境。人居环境的科学框架建立在对环境的基本认识上:我们的居住环境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是由各个相关部分组成,要求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综合起来,这“整体环境”与“普遍联系”是人居环境科学的核心,它是开放的、动态的和变化的。

3 以科学为依据分析人居环境

3.1创新观念,充分认识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意义

人居环境,就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人类进行居住、工作、文化、教育、卫生、娱乐等活动的过程中创造的环境;它不仅包括住宅质量、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交通状况以及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空气质量、绿化美化、卫生条件等硬件设施构成的硬环境,而且包括家庭氛围、邻里质量、居住区和谐、安全归属感、社会制度和秩序、人居环境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过程。

人们从追求生活水平到追求生活质量,方便、舒适、和谐、优美的居住空间,不仅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而且有益于提高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的质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是新时期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

3.2正确把握改善人居环境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改善人居环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坚持改善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树立品质特色、精品意识。

3.2.1 以“人”为本

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一个追求居住环境,讲究居住生活品质,提高建设质量水平的人居环境时代。在环境时代,人居环境问题的核心是人、资源和环境协调问题,城市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人、资源和环境的问题。“以人为本”原则就是要对环境合理性、居住性、舒适性、安全性有一个周到的考虑。

3.2.1.1居住环境应以人为本

新加坡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建的住宅,因设计缺乏舒适性,且无绿地率,不得不将90%的住宅楼拆除重建!人们往往在创造了一个新品种后,由于其无法与生态环境一致,又将其毁灭。我国以前在住宅规划中很少考虑到环境的设计,而现在,环境已成为住宅规划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人们在购买住宅时所考虑的一个关键因素。

但随着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的建设,也出现了一些误区。比如在住宅环境设计中,片面追求视觉效果和奢华,对人的需要及对人性的关注却不够。有相当一部分住宅小区的室外环境从表面上看,注重对环境的营造,如大面积的绿地及各式各样的水景和建筑小品,可仔细研究,这些只不过是在景观上追求宏大和公园化的视觉效果,其结果却是将温馨的家园变成了城市公园,忽视了对居民活动场地等功能性空间和设施的考虑。

其实,居住环境的优劣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细致分析起来,包含五个方面的因素:①交通环境;②商业购物环境;③交往教育环境;④绿化生态环境;⑤治安服务环境[1]。

在居住环境的需求中,最大的需求是人们互助互爱的邻里关系, 社会交往和回归自然等的需要,这些都是人类文明社会所必不可少的活动[2]。

一般来讲,住宅区应设置数量较多的且舒适的可供人们交往,进行各种户外活动的空间场所,如林荫、草坪、凉亭、桌椅、水面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散步、锻炼身体、休息、玩耍、交往、读书等,而不同的户外活动行为需要不同功能的场所,居民在这里可以体验到一种场所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或治疗大城市中的冷漠病。

所以,居住区的环境,如绿地等设计要方便人们使用,重视空间绿地规划,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地系统,并且,按照不同年龄的人行为的需要和规律,配备设施,安排场地,布置道路和种植,创造出方便、舒适、充满人情味的居家环境[3]。

4科技开发人性化的居住环境

“以人为本”是当代居住环境的共同要求。从环境的生存需求、私密性、舒适性、归属感等方面阐述现代居住环境人性化设计的内容及原则。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需求的居住环境才是“人性化”的环境。

人类的居住活动被称为“城市的第一活动”。住宅与居住环境的优劣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居住环境的人性化设计已成为人类居住活动的共同取向。

4.1 满足居住活动的物质需求

功能是居住环境人性化设计的第一要素,人们的生存空间是由一个个完整的单元体组成。居住环境的设计是围绕单元体组成的居住建筑的主体,并对建筑主体的行为产生影响。居住环境设计并非居住条件的决定因素,但在空间利用上给人带来的方便与影响却不容忽视。现代居住环境对居住空间中供人们使用、观赏、休闲、娱乐的一些设施的设计和对自然景观、环境景观的完善,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和美感。交通道路的设计便捷而不迂回,曲折而有趣,户外休息和健身设施按照人体工程学尺度的要求进行设计。合理布置植物与水体改善环境生态、调节小气候,适应人们的情感及审美情趣。

4.2 满足居住活动的精神需求

关注与强调精神文化是居住环境的人性化设计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现代居住环境设计不仅要关注环境的使用功能,更强调人类的精神文化。希望加强场所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建筑与景观尺度宜人、形态亲和,回归人们对“家”的感知。从心理学的需求出发,在环境设计中,根据不同空间环境的特点,如游乐场与纪念性广场的区别,使空间的体验性与环境的实用功能性相吻合,满足私密性、舒适性、归属感的基本要求。不同形态的空间引起人们情绪及心理上的不同体验。封闭的空间私密性较强,而开放的空间缺乏私密性。舒适感的`产生有赖于环境的可识别性、标志性。

4.3科学设计居住环境

有特征的环境设计,能体现居住区的精神及个性特点,很容易让人有丰富的想象。居住设施的完善,人际交往空间的形成,可使居民对本社区地域与人群集合的认同、喜爱和依恋等心理感觉。社区中的文化性设施,对人们的思想意识、文化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增强环境的魅力,并从中体验到极强的归属感,易于形成融洽、稳定的社会关系。4.3.1居住环境的品质特色

改善人居环境要从建设最佳人居环境的指标出发,制定出属于自己独有品质和特色的社区。要有细节意识,让社区具有独特的人居品质和健康特色,要将环保、健康的概念真正落到实处。

4.3.2居住环境的设计

居住在城市的人们渴望与自然对话,渴望重新融于自然,融于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居住区在选址上要给人们提供较好的外界环境—“生态环境”。具有较好的日照、空气和通风条件,远离噪声源的地段。选择较好的外围环境是小区居住环境人性化好设计的前提,是小区居住环境设计优化的根本。

4.3.2.1尊重自然、生态优化

居住区的公共绿化要考虑应有的覆盖率。要从总体考虑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中进行房屋的有序排列、房屋与自然的有机融合,恢复建筑所占用的植被面积,对原有环境进一步优化。这是尊重自然的“生态伦理观”与创造自然优化生态的“生态美学观”的有机结合。在建筑设计中选用适宜的形式、高度、位置、材料进行防噪、阻噪。充分利用屋顶、平台等恢复植被面积,建立私人的“景观花园”等,这些做法都是“以人为本”的生态环境,值得借鉴。

4.3.2.2空间环境

居住区空间环境对改善小区生活条件,丰富城市景观面貌,提高居住区居民生活质量具有决定性意义。空间发展到今天是被赋予历史文脉、现代意识、地域文化、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精神的广义人性空间。

在“生态优化”,“整体优化”的前提下,如何在小区环境规划设计中满足空间开阔、布局紧凑,使住户在小区公共空间环境中有轻快、愉悦、友好的氛围,对组团环境有认同感、归属感,小区中空间秩序及组团合理布局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小区“广场”应是广义的、可意象的,是开放的、有序的。

4.3.2.3智能环境

在人们迈向知识时代的今天,居住环境的智能化设计,是居住区人性需求的必须条件。人们对高科技信息在智能安全管理系统的应用,对环保材料、生物材料、高科技复合材料的充分利用,对资源可循环利用设备的开发利用,对节能设备的利用,对自然资源设备的利用等。真正的人性化居住环境,将是一个绿色的、空间氛围积极的、智能环境先进的栖息之地。是人们融于自然环境,创造自然,秉承传统文脉,赋予现代意识的高质量的栖身之社区、城市最积极的构架组成。[4]

5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保证自然和人居环境的和谐

5.1以可持续发展为本就是坚持自然生态环境原则和绿色建筑技术原则

自然生态环境原则就是保护和利用原有的区域自然生态环境,并将其纳入整个城市的生态园林规划,使整个城市形成一个良性生态系统。绿色建筑技术原则就是提倡在城市住区建设中广泛采用新技术,根除低劣的材料和产品,努力开发出适合资源节约型住宅建筑体系[5]。

5.2怎样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居住环境

可持续发展的实际意义在于,将具体的发展活动与全球环境和人类未来的大时空结合起来。现在,人们对住宅的要求从量的需求转向质的需求,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6]。提高住宅建筑的灵活性[7],在初始设计时进行超前考虑和留有充分的余地,能延长住宅的生命期限[8] ,并减少资源的枯竭、环境的恶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6 居住环境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改善居住环境,既要着眼城市长远发展,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又要考虑当地经济发展和市民的承受能力,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积极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积极倡导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绿色产业,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发展,以最少的社会经济资本保护环境。走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

7居住环境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建设一个有利于人的一切活动,有利于人的健康成长和享受的城市人居环境,应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最终目标。要制定好建设规划,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要从满意程度和客观环境建设水平两方面进行,要根据《中国人居环境申报和评选办法》,对照《中国人居环境奖参考指标体系》和《中国人居环境奖评选主题及内容》各项标准和要求,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按照“源于国标,高于国标”的要求,建立符合国家规定和我市实际的指标评价体系。

8居住环境的保障措施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正确的政绩观做保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责,就是营造环境,为群众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这是最大的民心工程,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本身就是最大的政绩。

9结 论

科学创新的发生机制探讨 篇6

在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存在着无数科学创新的鲜活案例。科学创新有没有具体的发生机制,有无规律可循?笔者结合科技史中有关史实来探论科学创新的发生机制。按照科学创新孕育与产生的途径可将创新的发生机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灵感直觉型

灵感直觉型原始创新是指在科学研究中,借助于灵感与直觉的启示,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症结,从而孕育出原创性思想的机制与方法。灵感是认识主体在偶然受到外来某种信息的刺激而突然产生的随机过程,它常常在不经意间突然而至。伴随它的往往是被称为“直觉”的特殊心理体验和心理过程,使认识主体的创造力突然之间超水平发挥,一下子使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从模糊感觉转化成清晰认知,从而顿悟出事物的本质,获得具有独创性的认识成果。

灵感往往是在创新主体对问题苦苦思索时发生的。对科学问题的长久沉思,对解决问题的热切渴望,加上一定的知识积累是产生灵感的重要前提。美国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发明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可见,灵感是长期积累、探索的结果。通过研究科学史中的原始创新案例,笔者总结了灵感触发的几种情况:

1梦境启发

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借助于梦境的启发产生灵感的事例最著名的就是凯库勒的苯环结构猜想。凯库勒在梦中看到蛇咬住自己的尾巴形成了一个环形,醒来后他头脑中闪现了一个念头:苯的碳原子结构会不会是环状的?梦境的启发使他做出化学直觉判断,导致了有机化学方面的重大发现。

现代脑科学的研究表明,脑电波存在一种被称为“西托”的状态。美国的格林博士认为,一个人身心进入似睡似醒状态时,脑电图显示出一系列长长的、频率为4~8周的电波,科学家称这种状态为“西托”,而在西托状态中做梦常常会迸发出创造性灵感。这种“西托”式的梦境,只有在思考的问题焦点明朗,思索紧张,以至达到寝食不安的程度才易于出现。

2偶然事件的激发

当创新主体对研究的问题处于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状态时,外界的偶然事件往往能起到激发灵感的作用。牛顿的万有引力思想、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思想的灵感都源于一些偶然事件。偶然事件在普通人眼中没有什么特别,但却恰恰触发了创新主体苦苦寻觅的解题线索,从而激发了灵感。当然,偶然事件是一种机遇,可遇而不可求,灵感激发的关键还在于对问题的长期思考。

3情境转移

灵感的触发除了艰苦的劳动外,还需要一定的激发条件。灵感通常是在紧张思考活动之后转入某种精神松弛状态时出现的。即做到“一张一弛”,紧张之余适当放松调整有助于灵感的产生。长久思考一个问题而不得其解时,利用各种方式转换情境,制造宁静愉悦的心境。

二、哲学助产型

哲学助产型原始创新是指在科学研究中,借助于哲学的洞察力与批判力,发现原有理论的缺陷与不足,通过修正、完善、重构等方式获得原创性思想的机制与方法。伟大科学家在做出重大科学原创的过程中,往往从先哲富有哲理的思想中得到过深刻的启迪。日本著名物理学家汤川秀树认为,中国先哲老子和庄子对自己物理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爱因斯坦承认自己的相对论思想受益于马赫哲学。

哲学助产作用更多地表现在理论研究之中,例如理论物理学与数学领域之中,这与哲学学科的抽象思辨性特点相关。具体来说,哲学对原始创新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以彻底的哲学批判精神反思科学理论的缺陷

在某个特定的研究领域中,对科学权威或已经得到普遍认可的理论或方法提出质疑,对理论的前提、公理性假设及其相关背景知识进行批判性反思,发现其中的缺陷和问题,从而对该理论进行补充、完善,甚至是彻底的决裂,最终形成新的理论或方法。以纳什在博弈论中的原始创新为例。博弈论是由数学家冯·诺依曼创立的一个新的数学分支,他和莫根·施耐恩合作的《博弈论和经济行为》是博弈论的经典著作。纳什在研究中发现,这一著名理论中存在两大缺陷:一是这一理论并不能成功解决重大的经济学问题,与冯·诺依曼之前提出的极大极小定理相比,也没有新的突破。二来该理论最完善的部分是两人零和博弈,而这种完全冲突的博弈在现实世界中没有太大的用途。经过几年以后,运用相关的数学、经济学原理,纳什发表了著名的均衡定理。均衡定理可以看成冯·诺依曼定理的一种扩散,但同时也是一种彻底的决裂,它引入了合作博弈和不合作博弈的区别。纳什将这一理论扩展到牵涉各种合作和竞争的博弈,成功将博弈论应用到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乃至进化生物学中。

2以坚定的哲学信念从事科学研究

哲学信念是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精神伴侣。科学研究活动与其他人类文化活动一样,是需要以一些信念作为自己的前提和基础的。这些信念是科学研究的先决条件,它们构成了指导科学探索的总的世界观或哲学背景。客观世界的存在性与世界的可知性是自然科学家的基本哲学理念。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相信有一个离开主体而独立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家必须坚信世界的可知性,相信通过科学实践可以逐步认识自然界。这些基本的哲学信念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反映。在具体的科学研究中,科学家总是依据特定的哲学信念从事工作。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来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机体论。在1924~1928年,他多次发表文章,主张要把有机体当成一个整体或系统来考虑。他从哲学先驱那里汲取了许多思想,把协调、秩序、目的性等许多概念用于有机体,为形成一般系统论奠定了基础。

三、科学臻美型

科学臻美是指在科学研究中,把对美的追求放在思维首位,通过对科学对象进行加工、修改及重构以达到使科学对象趋于完美的一种思想或方法。哥白尼说过:“在哺育人的天赋才智的多种多样的科学和艺术中,我认为首先应该用全部精力来研究那些与最美事物有关的东西。”科学美与原始创新之间密切相关。

科学的一系列重要活动,包括科学事实的发现、科学原理的建立、科学理论的评价,都表现为一种审美活动。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的建立得益于从自然界蕴涵的崇高庄严和令人敬畏的秩序美、和谐美中的启示。爱因斯坦提出了理论评价的内部层次与外部层次。内部层次的评价判断依据是理论内在的概念结构,就是有关理论的“自然性”或简单性;外部层次的评价判断依据的是该理论与经验数据之间的关系。对科学理论“自然性”的追求实际上源于对自然美的追求。它包含对世界的秩序性、规律性、和谐性与统一性的理解,是科学审美精神的本质体现。由此可见,爱因斯坦的理论评价的内部层次

实际上是一种审美标准。

科学臻美遵循其自身的逻辑规则:审美逻辑。审美逻辑研究意象思维形式及其规律。我们知道,概念是形式逻辑的“细胞”,推理是形式逻辑核心问题。审美逻辑与形式逻辑不同,想象是审美逻辑的“细胞”,想象和直觉的矛盾运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审美判断、审美推理,构成了审美逻辑的主线。审美逻辑的推理结构可以用图1表示。在图中,横轴t表示时间,纵轴L表示理性高度。其中1、2、3、4……表示随着时间推移想象发生的饮数。各次数之间彼此间隔是不等距的,有大有小,表示在创造中有想象频繁集中的时刻,也有想象沉寂进行孕育的时刻。同次数相对应的虚线,表示否定型直觉。直觉高潮是BC,它是一个肯定型直觉,用实线表示,亦即灵感产生之处。AB斜边表示推理,由低向高不断上升构成了思维的运动。

四、交叉创造型

当代科学发展呈现出高度分化与高度融合的双重特点。一大批新兴交叉学科兴起,很多原始创新都是从学科之间的边缘地带产生出来的。据统计,现在已有交叉学科数目超过两千多门。如分子生物学是物理学与生物学的交叉研究。从学科交叉中孕育新思想、新问题是科学原创产生的一个重要途径。

学科交叉是学术思想的交融,是系统辩证思维的体现。自然界现象复杂多样,仅从一种视角研究事物,往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难以揭示其本质。因此,采取学科交叉的方式进行跨学科研究有利于形成正确完整的认识。著名物理学家海森伯认为,在人类思想史上“重大成果的发现常常发生在两条不同的思维路线的交叉点上”。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就是化学家鲍林,生物学家沃森和物理学家克里克、富兰克林、威尔金斯等合作的结果。这表明在学科、理论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形成了新的科学生长点。

食品科学导论双语教学探讨 篇7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当代大学生所应具备的整体素养有了新的要求。对食品专业的学生而言,及时掌握国外行业现状,对专业知识有一个全面的掌握,是其拓宽专业视野的一个重要方面;对高校及教师而言,培养外向型、国际型人才已是现代教育的责任。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近几年来毕业的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普遍感到不满意,能胜任或基本胜任参加国际会议讨论的仅为7%,能胜任或基本胜任对外业务谈判的仅为14%[1],因此如何培养复合型人才是高校的一大责任。200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从而在许多高校都陆续对双语教学进行了尝试并掀起了双语教学的热潮。我作为本单位首门双语教学课程的承担者对双语教学进行了尝试,对《食品科学导论》课程的双语教学进行了探索。

2. 教学实施

2.1 教师

双语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在教师,要想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要求教师不但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口语表达能力,而且要具备广泛扎实的专业知识。我的专业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另外,我有过三年的高中英语教学经历,具备一定的基础英语知识和英语教学经验,在求学期间训练过英语口语,所有这些都使我初步具备了承担该课程的双语教学任务的条件。

2.2 课程选择及教材选用

实施双语教学的课程既要能体现一定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的深度又不宜太大。我们选择了《食品科学导论》作为双语教学的课程,因为本门课的内容涉及了食品专业的许多专业课内容,且涉及的每部分内容深度不大,比较适合用于双语课教学。

教材是无言的教师,是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的载体。教材的选择是双语教学中一个关键的环节,高质量的教材是实施双语教学的一个根本保证。没有合适的教材,双语教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育部(2001)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教材的质量直接体现着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本科教学的质量。”鉴于此,我们选用的教材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INTRODUCTION TO FOOD SCIENCE》(影印版),作者为Rick Parker。该教材内容丰富、浅显易懂、图文并茂,习题相对简易明了。每一个单元还根据内容设置有“student activities”,便于组织讨论活动。

2.3 备课

备课的充分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的好坏。首先,教师要通读教材,对所要讲授的内容做到非常熟悉,把那些难点分析透彻并设计好讲解的方法,提前准备好所要列举的事例。其次,课前需要对需要用英语口语表达的内容有一个充分的准备。哪些内容用英语讲授学生理解起来不存在困难,哪些最好使用一些汉语等。用英语表达的内容自己要在课前演练一遍,以便对一些语法、习语和所需要列举的事例等有个事前准备。再次,对于要进行的活动要课前设计规划好。最后,为了达到较好的效果,让学生更好地接受课堂内容和互动,采用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的辅助措施,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的条理性更清晰,也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

2.4 教学方法

2.4.1 模式选择:

目前高校的双语教学主要有三种模式: (1) 半外型。即使用英文教材,英语板书,但教师基本上用汉语讲授; (2) 混合型。教材用英文教材,英语板书,教师用英语和汉语讲授,英语比例处于50%左右; (3) 全外型。采用英文教材,板书用英文,授课基本上用英语,一些教学难点用少量的汉语引导[2]。我在双语教学实施中,根据章节内容特点,不同的章节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模式。对于像“Review of Chemistry(化学回顾)”、“Chemistry of Foods(食品的化学)”、“Radiant and Electrical Energy(辐照和电能)”等难度较大、专业性太强的章节采用“半英语型”模式上课;对于像“Food Safety(食品安全)”、“Careers in Food Science(食品科学的职业)”等能学生平时了解和接触较多的内容采用“全英语型”模式进行讲授;对于教材中的大部分内容,像“Milk(乳)”、“Fish and Shellfish(鱼和贝类)”、“Fats and Oils(油脂)”等大家既有一定的初步了解而又了解不深的专业基础知识,则采用“混合型”模式上课。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而又不会出现对某些章节的接受困难。

2.4.2 组织教学:

教学效果与课堂的组织、设计的好坏有直接关系。为了使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使课堂充满活力和趣味,在讲授过程中我尝试了以下组织课堂的方法: (1) 提问问题。针对某方面的内容,设计几个问题,有相应课后习题的也在讲到该部分内容时提问出来。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又使课后习题在课堂上得到了解决,减少了学生课下负担。 (2) 组织课堂活动。针对不同的内容,每个单元都可以设计相应的课内活动,比如,在讲解到食品安全的内容时,可以把同学分组讨论食品安全事故。在讲到乳制品相关内容时让同学分组互相提问问题来回答进行竞赛。这些活动组织起来简单可行且能达到活跃气氛、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效果。

2.4.3 作业布置:

所选用教材有课后习题,并提供有相应的活动项目供选择。习题为英文形式,根据情况每章节给学生补充一些课后作业,也都采用英文的形式,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用英文回答,教师批改时也仅出现英语批注。不适合在课堂进行的活动,比如调查类的活动,让学生课下进行调查,然后让学生用英语写成简单的调查报告。这样,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很好地锻炼了英语写作能力。

3. 结论

通过对《食品科学导论》课程双语教学的尝试,我们体会到了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选择较为适合开展双语教学的课程,选择好教材,让具备双语教学的教师承担讲授任务,通过教师良好的组织教学,双语教学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双语教学的实施,不但使学生直接地了解了国外食品行业的现状,而且使学生具备了用英语学习和表达专业知识的能力,给学生走向社会成为外向型的复合人才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韩建侠.国内部分高校双语教学现状调查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05, (9) .

雨季公路科学养护的探讨 篇8

一、养护当中目前存在的问题

1) 养护部门缺乏雨季公路养护的防范但意识, 重视不到位, 不能及时发现问题, 即使发现问题, 由于各种病害处理要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和资金的制约, 不能在第一时间内处理, 造成病害扩大。由于资金问题处理问题等靠心理严重, 出现问题不是自己想办法解决而是依靠上级解决, 上级拨工程款就做, 不拨就不做, 造成路面病害日趋严重。

2) 养护资金严重不足, 防护材料配备不足, 设备不到位。养护资金严重不足, 目前仅有养护经费只能维持最基本的人员小修保养开支和车辆开支等必须费用, 基层管养单位有的都不够人员开支, 由于资金问题, 公路养护很难管养到位, 尤其是雨季管养更难以保证。目前雨季各基层管养单位基本上都没有配备相应的养护材料, 对雨季出现的裂缝、龟裂、坑洞、水毁等不能及时修补, 导致病害越来越大。等到工程批准或资金到位因病害发展较大或后因材料差异较大, 修补后效果较差。

3) 雨季路面养护质量需要提高, 雨季路面病害较多, 坑槽、龟裂、油包、裂缝等病害随时发生, 修补不及时病害就会不断扩大, 严重影响行车安全, 和路况质量。而目前我国仍为人工作业, 劳动强度较大, 养护技术不规范, 各种病害处置也不得当, 养护质量普遍偏低, 尤其是雨季到来各种病害相继发生, 由于设备不到位, 人工养护质量低影响路况质量。

4) 日常养护忽视地面、地下排水。有些路段断头沟现象严重, 有的边沟由于治理不善严重堵塞, 尤其是过村路段由于人为倾倒生活和建筑垃圾等因素边沟堵塞严重, 雨季得不到及时恢复, 影响排水畅通, 有的路段严重积水。尤其遇到大雨、暴雨路面和边沟积水严重, 影响路基的稳定性。

5) 以往观念雨季还存在只养路不养桥涵的现象, 绝大部分时间放在路边高草的割打和路面的清扫上, 而桥涵设施得不到及时养护, 尤其是桥涵伸缩缝和泄水孔得不到及时清理对桥梁造成很大的危害, 由于养护和维修不及时, 使桥涵的通行能力不断下降, 造成安全隐患。

6) 雨天上路情况较差。传统的养护观念认为, 雨天就成了星期天不上路, 或是雨后上路, 导致各种水毁随着雨量的增加越来越严重, 路面桥涵等各种突发事件不能及时控制, 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二、搞好雨季养护的对策

(一) 强化意识, 提高认识

首先要强化广大管养职工的认识, 特别要提高主管部门和主要领导、技术负责人、养护中心主任等同志的思想认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雨季养护工作的重要性。雨季养护工作要突出一个“早”字, 把工作做到实处, 早安排、早预防、早落实, 每年要在雨季来临之前就筹划好全年雨季工作, 做到上有计划下有落实, 防范与未然, 保障公路畅通。

(二) 消除等靠心理, 提早备足养护材料

根据往年的管理模式, 由于资金问题县级养护机构买材料要经市主管部门批准, 然而由于材料储备市里没有计划或经费因素往往不予批准, 造成储备时机过时, 导致不能及时、足额、保质、保量的供应材料影响工程质量。在雨季来临之前, 所有养护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 有计划的足额备齐所有材料和物质、设备。不同地质不同路面结构选用不同规格和级配的材料并分别堆放。并保证材料质量, 做到不合格不签收, 不合格不上路, 切实把好材料关。

(三) 加强沥青路面的雨季养护

沥青路面的养护应针对沥青路面的材料特性, 根据不同病害采取不同处置措施。一般面层破坏如坑洞、坑槽、沉陷等情况应采用机械切割, 本着“圆洞方补, 深洞浅补”的原则, 保证坑底坑壁清洁干净, 将四周及底部均匀的刷一层乳化沥青, 保证四壁结合密实。配料时严格按照比例, 乳化沥青油石比控制在7%~8%, 防止油少粘结不均匀, 油大产生泛油现象。拌和要均匀无花石料, 无粗细料离析现象, 同时合理控制摊铺厚度, 保证碾压后不低于原路面。碾压完成后注意及时撒石粉, 避免没有破乳前车子经过而带走材料。或是用成品冷补料进行修补。针对基层松散、下沉、裂缝等病害, 要严格按要求开挖基坑, 采用水泥稳定土或水泥稳定碎石处理基层, 然后浇上粘结油铺筑路面。对于出现的各种裂缝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灌缝, 防止路基进水造成路基损坏。

(四) 混凝土路面的雨季养护

要经常清扫路面, 避免石子等硬物潜入缝中影响自由胀缩, 要及时处理路面路肩积水及时修补坑槽。还要加强板缝的养护, 对欠缺的灌缝料要及时修补完好, 防止雨水下沉造成挤泥、冒浆等现象, 减少断板。对于碎板和裂缝要及时用灌缝料进行灌缝, 减少雨水下渗, 造成路基不稳。针对板底脱空等病害要抓住有利时机, 及时压浆, 减少雨季由于板底进水路基不实在车辆的冲击力下形成断板。同时注意由于雨季高温造成混凝土板拱起等病害, 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 保证道路畅通。

(五) 做好边沟及地面、地下排水的疏通工作

针对不同情况要严格按照标准开挖边沟, 并及时疏通堵塞的边沟, 尤其是石砌边沟的畅通。保证沟底不小于5%的纵坡, 并严格对积水路段进行综合治理, 保障排水畅通。

(六) 加强雨天上路巡查, 搞好公路全面养护

在雨季来临之前应对路基、桥涵等构造物进行一次全面调查, 并上报主管部门, 及早备案, 以便采取适当措施进行修复。同时坚持雨天上路巡视, 改变以往过星期天现象, 保证在第一时间内发现问题在第一时间内处理, 减少经济损失, 确保雨季公路的安全畅通。

三、结语

雨季公路养护是整个养护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是各种病害和事故最容易发生的季节, 雨季公路养护应做到早防范、早发现、早处治。针对目前公路养护的实际情况, 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肤浅的观点, 请大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公路养护技术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发布.

科学探讨 篇9

1 根据自身特色, 凝练学科方向, 制定发展规划

一个学校要进行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 需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色, 制定符合学校发展的规划, 做到“有所为, 有所不为”, 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华南农大从1998年开始以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农业部共建的形式实施“211工程”项目建设, 对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植物病理学、作物遗传育种、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经济管理、植物学、果树学、畜牧学、兽医学、生态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学科进行建设, 大力推进重点学科建设, 积极构建以农业科学为优势、生命科学为特色, 农、工、文、理、经、管、法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与此同时, 制订了《华南农业大学中长期自然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 (2005-2020) 》、《华南农业大学中长期人文社会发展规划 (2005-2020) 》和《华南农业大学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发展的决定》, 围绕上述学科, 开展相关的基础研究。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相互促进, 协调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 华南农业大学共有国家二级学科重点学科5个, 国家二级学科重点 (培育) 学科1个, 农业部重点学科5个, 广东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3个, 广东省二级学科重点学科7个, 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1个。而科学研究到位经费从1998年的1771万元, 发展到2008年的1.23亿元, 出现了一个飞跃。

2 以项目建设为龙头, 以学科建设为载体, 壮大优势学科

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先导, 学科建设的本质和任务是跟踪学科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向的科学研究活动, 而科研项目又是学科建设的依托[1]。没有高水平的科研研究, 就没有高质量的学科建设。承担高层次的科研项目, 是学科建设取得高水平科研成果, 确立学术地位的基础。这就要求科研管理人员广泛收集各种科研信息, 对学校的科研情况了如指掌, 针对研究的目的、内容和难点, 集合学校各种资源, 组织队伍, 及时准确的出击。2007年, 在获悉国家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 农业部和财政部为全面提升我国农业产业科技支撑和创新能力, 启动10个产业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试点工作的信息。华南农大科技管理人员迅速行动, 整合学校资源, 充分调动老师积极性, 组成跨学校的科研团队, 2007年在10个农业产业化体系建设中获得主持项目1项, 子课题9项, 这在全国农业高校中是少见的。2008年国家重点建设50个农业产业体系之一的国家荔枝产业技术研发中心设在华南农业大学, 这是唯一设立在广东省省管单位的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在目前已启动的50个产业技术体系, 华南农业大学的专家参加了水稻、柑桔、大豆、茶叶、生猪、肉鸡、水禽等15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设工作, 这无形中提高了华南农业大学在预防兽医学、基础兽医学、作物遗传育种、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果树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和农药学等学科的知名度及学科优势的积累, 为学科的建设创造良好的基础。

3 以人为本, 组建科研团队, 提升创新能力

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才是高校的第一资源。科研团队的建设, 必须做好三个要素:一是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和选拔。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说过:“所谓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及其优势积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系到一个学科的生存和发展。因此, 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选拔还要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既要充分调动老专家们的积极性, 也要大胆起用青年学术骨干。二是加强杰出学术骨干的培养, 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三是着力对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 使学科做到“后继有人”。通过科研合作、学术交流, 加强他们之间的联系, 建立高水平的科研团队。近几年来, 华南农大大力实施“人才兴校” 战略, 遵循开放、创新、精干、高效的原则, 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 进一步加大了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力度, 进一步拓宽了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的渠道。“十五”期间, 学校引进正高职称人才36人, 引进留学归国人才19人;通过大力培养, 新增“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1人, “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个, 广东省高等学校特聘教授 (简称“珠江学者”) 4人,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 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1人, 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3人,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 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3人、省级培养对象22人。这些人才分布在各类优势学科和新兴学科内, 如拥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广东省高等学校特聘教授 (珠江学者) 、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和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的预防兽医学和基础兽医学, 2007年获广东省重点学科, 2002-2007年国家和地方重大课题经费3000多万。而到2007年, 华南农大“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共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253项。

4 搭建研究与发展公共平台, 为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跨越式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研发平台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基地, 是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条件。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 没有先进的技术装备, 没有一流的研究平台这个“硬条件”, 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就难以展开, 学科难以建设。另外, 研究平台作为一个交流的平台, 有利于与国内外相关专家的交流, 可了解学科的发展和研究近况, 将促进研究的展开和学科的发展。华南农大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优势, 一直为学科建设创建良好的硬件条件, 人搭建科学研究平台而努力, 并于2007年出台了《华南农业大学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办法 (暂行) 》, 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学校科技创新平台管理, 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促进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推动科技工作的跨越式发展。2008年, 学校共有160多个科研平台, 其中农业部重点实验室5个,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5个。这些研究平台和学校的重点学科相互辉映, 形成了华南农大鲜明的特色。

5 加强制度建设, 增强凝聚力, 实施规范化

学科建设离不开良好的环境, 有了上面所说的“硬条件”之外, 还需要有“软条件”。“软条件”就是一种不同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学术气氛, 一个民主、和谐、团结的环境, 以及有效的奖励机制和管理机制。为形成这种良好的环境, 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华南农大加大了对学科建设的指导和管理, 以科学研究促进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反馈科学研究。为加强科研管理, 制订了《华南农业大学科技自主创新团队管理办法》、《华南农业大学关于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发展的决定》、《华南农业大学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办法》、《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 同时, 修订了《华南农业大学教师奖励办法》大大加强了成果的奖励力度。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校教师的积极性, 使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有章可循, 使教师和科研人员身心舒畅。软硬条件的相互结合, 2007年学校到到位经费和合同经费双双突破一个亿, 又新增了国家二级学科2个, 广东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3个, 广东省二级学科重点学科1个。为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科学发展观是一盏明灯, 她指导我们将发展作为第一要义, 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 使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从而建设一个和谐的学校。

摘要: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 从学校规划、科研项目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平台构建和制度建设等几方面探讨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两者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青, 徐宏波.把握科研与学科建设的关系加快高校健康发展[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11) :182-183.

[2]常正霞, 罗春燕.高校发展与学科建设的关系[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5 (41) :93-95.

[3]丁荣娥, 王虹, 王福军.科研管理在学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2007, 26 (4) :34-36.

[4]任亚方.科研管理推进学院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4, 18 (2) :66-68.

[5]余自娥.论学科建设是高校跨越发展的重要因素[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5, 4 (6) :70-72.

[6]徐宏, 孙艳红.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提高科研管理水平[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06, 20 (1) :105-106.

[7]韦梅生.加强科研管理, 提高重点学科建设水平[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 (2) :25-26.

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提问的探讨 篇10

一、精心选择问点, 明确课堂提问的功能

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 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 诱发学生思考, 开发学生智能, 调节学生思维节奏, 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在新课程理念下, 作为课堂教学的“常规武器”——课堂提问,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 发挥着新的特色与功能, 同时也成为最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窗口”之一。我认为科学课堂教学的提问功能有以下几点:

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 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新知的学习是基于已有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 学生是在原有认知基础上形成、发展、完善自己的概念体系的。学生前概念的认知水平正是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原动力, 是学生开展探究性活动的基石。上课之前或上课伊始教师通常要通过谈话或提问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 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了解学生对磁铁的原有认知, 他们已经知道了什么?认识到什么程度?他们还有哪些错误认识或模糊认识?这些将是教师进一步教学的起点。本节课教者正是出于这样的思考, 设计的问题也是围绕这样的思路展开的。开始的个体回答可能是零散的、个性的。教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用记录的方式整理他们的认识, 做到逐步条理化。本节课师生共同整理的关于水的认识的网状图的构建将贯穿一个单元的教学, 随着学生认识的不断发展和丰富, 网状图中的内容也逐渐丰厚起来。

二、精心设计问题, 把握课堂提问原则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 对于启发学生思维,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课堂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对问题进行精心准备, 科学的提问要遵循以下原则。

1. 问题的设计要有灵活性。

要善于估计和处理教学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提问的内容、问题的形式及其次序都是教师备课时精心预设的, 但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或意想不到的答案。所以说, 提问既要有计划性, 还应该注意应对不确定性。有的学生回答的离题太远, 不得要领, 我们应灵活地加以启发诱导, 使教学内容不致松散。有的学生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或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答案, 这是一种应该鼓励的行为, 我们应该因势利导, 帮助学生分析答案的可靠性。

2. 问题的设计要体现全面性。

问题设计的全面性是指在课堂提问中要让全体学生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来。教师的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要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要使全班同学都积极做准备。一般先提出问题, 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 然后针对问题的性质、难易程度, 选择不同类型的学生回答, 让全体学生思考后, 再指定学生回答, 切忌教室内有“被遗忘的角落”。

3. 问题的设计要体现适时性。

适时性原则是指提问的时机要合适。要选择合适的知识点和适当的视角作为提问的切入点。通常, 提问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 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过渡点以及容易产生矛盾和疑难的地方。另外, 还要从课堂教学的时间上把握, 应选择合适的提问时机。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适时地提出适当的问题。不同的时间提问往往会收到不同的效果, 上课开始的提问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上课过程中的提问可以疏通和理顺学生的思路, 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课堂快结束的提问可以消除学生的疲劳和麻痹心理。

4. 问题的设计要体现层次性。

设计的问题应当由浅入深, 有一定的层次感, 不要在一个水平上盘旋, 要具有梯度, 学生的思维活动才不会中止。比如《摆》一课提问时, “请你推测摆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你对哪一种推测的验证感兴趣?”“你打算怎么去验证?”“从实验数据的分析中, 你得到了什么结论?”通过上述四个阶梯式问题, 启发学生溯踪寻源, 求得答案, 课上学生的思维活动就不至于中止迁移。

关于小学科学课堂效率的探讨 篇11

关键词:小学科学;有效教学;课堂效率

若要响应国家的号召去科教兴国、发展知识经济、科技强国,学校就一定要去通过教育来为我国塑造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的公民。在教育工作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所以作为小学阶段的教学工作,尤为关键。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一定要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的启蒙教育。可是,由于多种的客观原因,我们的小学科学的教学工作在学校教育工作中一直不被重视。普遍存在师资力量的不足,缺乏专业教师,基本都是兼职教师,欠缺专业知识,再加上工作量过大,忽略了教学的研究工作。因此小学科学教师需要提高课堂效率。

一、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1.忽视了学生对科学的探究

小学科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教学宗旨的,可是实际的科学课教学中依旧还存在灌输式教育,要求学生背诵学习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缺乏应有的实验探究活动,因此,无法达到有效教学,甚至还扼杀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以教师为中心的错误教学观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在如今的小学科学课堂中依旧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即使是课堂实验也仅仅是要学生看或听,并没有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钻研。因此使得学生在课堂中缺乏参与意识,被动学习,导致了课堂效率的低下。

3.课堂活动材料不够充足

目前的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许多科学教师极少使用实验仪器、模型、标本等活动材料,没有相应的活动材料,导致学生课堂上的“动手”机会难以实现,因此对科学的理解仅仅是课本上的图片,较为片面,使得我们的课堂效率低下。

4.拿“科学”作为副科

在小学教学中发现,由于科学学科并不作为小学升初中的考试科目,因此学校并不重视科学课,反还把它看作副科,甚至在六年级时把我们的科学课堂来进行语文、数学、英语等的考前复习工作,使得科学课堂难以进行,教学效率无法提高。

二、对如何实施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的探讨

1.课前准备充分全面

我国的小学科学的课程设置较晚,科学专业教师培养的起步也晚于国外的教学。因此,对于小学科学的教学工作还在初步的实践、摸索理论研究、积累经验的阶段,并且由于科学属于小学课程的综合课内容,教材中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较多,所以教学实验内容也要做相应充足的准备,从而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实现小学科学的有效教学。

2.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对任何科目的课堂效率的评判准则中,首先要依据这个课堂是否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所以,在小学科学的教学工作中,设置明确合理、可行的教学目标是我们的重要任务。然后便是在课堂教学工作中,严格按照预设的课堂目标来进行教学,从而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

3.教学计划与课程单元的结合

小学科学的课本是以一个单元为一个主题来划分的,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需要根据不同单元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准备工作,并且要注意在进行单元计划的时候应当注重与教学目标的调整、协调、平衡与配合。

4.寻找开发校外资源进行教学

传统的教学工作往往是在教室进行的。可是对于我们小学科学的教学事件,在教室上课非常不利于学生活跃发散性思维。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地寻找并开发校外的教学资源,可以开发具有不同的专业特长以及科学知识背景的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有效教学。

5.优化课堂教学情境

在进行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课堂情境时,应避免错误地进入一种“画蛇添足”“生搬硬套”的工作误区。优化课堂教育情境的时候要根据我们的教学内容来制订,突出我们课堂的教学内容,再以创设情境作为辅助作用,从而优化我们的课堂效率。

6.在課堂中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共同探讨学习

在进行小学科学的教学工作时,可以在课前给学生设立学习小组,把学生分成多个不同的小组来开展教学,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相关的需要动手研究或是开展实验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式的研究与学习,从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自主研究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互相配合、集体学习、工作能力。

小学科学教育对于学生的科技启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工作。所以我们不能任由那些课堂缺点的存在,我们需要更加完善小学科学的有效教学工作,使得我国的未来栋梁在小学便可以很好地接受科学启蒙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健芳.学习不良儿童的心理健康特点及其学习心理辅导[J].文教资料,2007(36).

[2]张妍,吕培瑶,刘志强,等.小学生社交焦虑和孤独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6(11).

水稻栽培科学创新与发展探讨 篇12

1 水稻栽培概述

水稻, 作为世界第二大粮食作物, 其发展历史悠久,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水稻的栽培技术也在不断的进步, 结合水稻特殊的生长习性, 其作物产值也在不断地上升。水稻的栽培主要分为选地、育种、插秧以及一系列的后期工作, 包括有除草施肥、灌溉整流等。[] 对于水稻的栽培来讲, 只有严格按照水稻的生长特性制定栽培方案, 才能使水稻生长处于健康良好的状态, 从育苗到最后的收成, 对于每一个步骤, 都要认真细致的操作实施, 保证水稻栽培获得稳产高产。

2 关于水稻栽培技术的科学创新

2.1 关于育种的创新

水稻育种一直是农业研究的热门话题, 育种的创新可以直接推动水稻栽培技术实现质的飞跃, 从杂交水稻的成功不难看出, 水稻育种方面存在着巨大的潜力, 深入细致的研究探索对于水稻育种来说至关重要, 这就要求有关部门要加大对于育种的投入, 更要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 开展有关学科探究, 激发高校学生对于水稻育种的兴趣与潜力, 有关研究人员要扩大水稻产业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结合, 扩大水稻育种的创新力度, 将育种作为未来水稻栽培技术发展的有利途径, 扎实推进。

2.2 关于施肥的创新

对于水稻栽培来说, 如何科学的进行施肥对水稻的生长起着关键作用。由于水稻的特殊生长环境, 肥料对水稻作物产生的影响普遍较大, 在不断提倡绿色环保的今天, 农作物的品质也备受人们的关注, 越来越多的有机食品被提上餐桌。[] 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 水稻只有在其栽培过程中制定好科学有机的施肥方案, 精确的对作物施加肥料, 做到不盲目施肥、不全程施肥、不混合施肥。这样会导致肥料的效果降低, 并且残留过多, 对作物本身以及消费者造成伤害。除此之外, 对于肥料的选择, 要尽量选择有机肥料, 做到农产品的无公害化生产。施肥的创新, 最根本的还是对肥料的科学研发, 只有做到其无害化, 才能使的施肥过程更加简单易操作, 农作物的生长效果也就更为理想。同时, 有关部门也要加大对水稻肥料的监管, 严禁不合格的肥料产品流入市场, 流入农田。质监部门对于肥料的质量水平和水稻收获后的质量检测也要严格把关, 也是实现了对水稻栽培工作的创新发展。

2.3 关于防治病虫害的创新

病虫害的防治一直以来都是农作物栽培的重点, 也是一大难题, 由于虫害普遍具有范围广、难消除和活动性强的特点, 使得作物很容易受到大范围以及高强度的损害, 从而影响作物的产量与质量。水稻的生长也不例外, 其主要病害有稻瘟病、叶鞘腐败病、胡麻斑病等, 对这些病害主要是以农业防治为主。在选种时, 要倾向选择抗病能力强的秧苗进行抗病培育, 在栽种过程中, 结合科学合理的方法, 对水稻进行合理密植, 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建立成熟的病虫害防御以及应急机制, 即使病虫害暴发, 也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对灾害进行精确治理, 避免更大的经济损失。

3 水稻栽培技术的发展前景

水稻栽培技术发展至今, 已经逐渐走向成熟, 在以产量与质量这两个重要标准为考核的农作物栽培体系下, 水稻行业的未来发展可谓十分广阔。然而在科技飞速进步的今天, 仅仅依靠经效益来评价一个农作物体系的成熟度已经不再科学合理, 也不具备时代所要求的健康发展与节能发展。水稻栽培技术不能脱离传统, 也不能完全依赖传统止步不前, 只有在先进科学与传统经验的双重作用下, 才能让水稻产业有更加光明的未来。从育种、插秧、到后期的施肥、除草, 每一个环节都面临着更加深入的创新与改革, 未来的水稻栽培, 必将是更加机械化、节能化、绿色化以及智能化的, 在发展水稻栽培技术, 追求粮食稳产高产的同时, 还要将创新意识体现在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之中。水稻栽培技术的未来, 必将更好的实现与生态的和谐相处, 不会因为追求经济效益而付出破坏生态平衡的代价, 水稻产业才会发展的更加美好。

结语

民以食为天, 粮食作物的生产关系着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水稻栽培技术的发展, 必将伴随着科学创新与发展, 只有将科学创新的观念融入到水稻栽培的每一环节, 才能打造出更加和谐优良的作物生产链。本研究所提出的水稻栽培技术的创新方法, 希望对广大的水稻种植户提供参考与支持, 也希望更加健康的水稻生产模式被大众所认可。对于水稻栽培技术的创新与发展的讨论, 还需要更多的农业人才参与进来, 不断努力, 实现水稻栽培的与时俱进, 创新共赢!

参考文献

[l]杨丽红, 顾根茂, 许军.有机大米生产技术初探[J].上海科技, 2005 (6) :49.

上一篇:绿色发展与中部崛起下一篇:校园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