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交易耕地发展权

2024-10-18

可交易耕地发展权(共6篇)

可交易耕地发展权 篇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加快, 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年均提高1.04%, 用30多年时间完成西方发达国家需要一百年才能完成的历程。特别是本世纪以来, 我国城镇化发展进一步提速, 按常住人口统计, 我国城镇化水平从2000年的36.22%提高到2012年的52.57%, 平均年增长速度为1.26%, 远高于改革开放以前1949~1978的0.24%和改革开放后1979~1999年的0.75%年平均增长速度。根据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 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1949~1978年为缓慢发展阶段, 1979-1999为加快发展阶段, 2000~2012为快速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变化情况见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本世纪以来城镇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根据中国社科院报告, 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接近70%, 20间有近3亿农村人口需要转移到城镇。如此规模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会对耕地造成两方面影响, 一是农村人口的大规模减少会引起耕地的经营规模、人力投入、资金投入、机械化水平等方面发生很大变化, 对耕地耕作方式将产生重大影响;二是大规模的人口进入城镇, 需要建设住房、交通、绿地、工厂等配套设施, 对耕地数量、质量会产生很大影响。我国人均耕地不到世界人均的一半, 耕地资源相对稀缺, 而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要占用、甚至污染、破坏耕地, 这对我国耕地可持续利用提出严峻挑战。还且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我国城镇化将继续快速发展, 因此,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对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动态评价显得十分必要。

1 文献综述

自世界粮农组织 (FAO, 1993) 在《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大纲》中提出了土地可持续利用概念以来,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层面对土地可持续利用进行了研究, 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重要内容, 现有文献对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文献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耕地可持续利用定义和评价方法的探讨。很多文献对耕地可持续利用定义进行探讨并对耕地可持续利用提出不同的评价方法。二是运用不同的方法或者模型对耕地可持续利用进行静态评价。通过分析土壤的营养均衡和产出水平差相关性, 分析它们之间的关联度, 并从耕地质量的土壤营养成分构建指标体系, 对耕地可持续利用进行评价。运用物元模型和可拓数学方法与关联函数理论, 建立物元可拓模型, 利用省级层面数据对耕地可持续利用进行了评价。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方面,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 (GIS) 叠加分析和多因素综合加权法, 利用市级层面数据对生态经济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评价。这些文献选择了比较好的研究方法对耕地可持续利用进行静态评价, 静态评价指标涉及范围较广, 但动态监测性和预测性不足。三是运用不同的理论和模型对耕地可持续利用进行动态评价。从资源、生态、经济和社会等方面, 建立耕地基本生产力模型、影子价格模型、WOFOST (World Food Studies) 模型, 利用市级层面数据对对长三角等地区耕地可持续利用进行评价和分析。利用省级层面数据对耕地可持续利用进行评价, 并对耕地可持续利用和耕地数量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运用生态理论, 构建了耕地可持续利用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模型, 利用市级层面数据, 以市为案例对耕地可持续利用进行评价。运用能值理论, 对耕地利用中物流、能流等以太阳能值为统一衡量标准, 利用市级层面数据, 以市为案例建立指标体系, 对耕地可持续利用进行评价。这些文献对耕地可持续利用进行动态评价, 但使用是省级和市级层面数据, 缺少微观层面分析数据, 而且文献大多使用时间序列数据分析, 很少使用面板数据分析。

通过对文献梳理发现, 现有文献运用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对耕地可持续利用进行了静态和动态评价, 但在以下两个方面存在不足:一是城镇化发展不可避免对耕地可持续利用会产生影响, 特别是本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 对耕地可持续利用会产生更大影响, 而现有文献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背景下对耕地可持续利用进行动态评价的特别少;二是现有文献主要采用省、市级时间序列数据对耕地可持续利用进行评价, 缺少使用县级面板数据进行分析, 在我国, 同一个省、市的不同县耕地资源和水资源、农业发展水平、农民数量和素质、农村情况都千差万别, 使用省、市级层面数据不能客观、准确反映各县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实际情况。本文尝试在这两个方面进行补充。

2 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湖北地处长江中游, 湖泊河流众多, 是我国水稻主产区和产粮大省, 也是农业大省。根据湖北省国土资源厅的调查数据, 湖北省耕地总面积53.2万hm2, 人均耕地0.087hm2,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015hm2, 加上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可供开发耕地资源仅10万hm2, 耕地挖掘潜力十分有限。湖北人均耕地资源相对稀缺,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 耕地非农矛盾、土地利益矛盾、城乡争地矛盾会更加突出。2007年武汉“8+1”城市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成为国家“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试验区, 这为湖北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促进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契机。因此, 选择湖北省为研究区域更具意义。

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世界粮农组织 (FAO) 在1993年发布的《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大纲》, 并在大纲中确定了土地可持续利用需要从土地的生产性、稳定性、保护性、经济性和社会性5个方面进行衡量。土地包括林地、草地和耕地, 世界粮农组织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定义也适用耕地, 本文根据世界粮农组织 (FAO) 的《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大纲》构建湖北省耕地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

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三个层次, 即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目标层为湖北省耕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准则层分类反映目标层的状态, 由耕地生产性、稳定性、保护性、经济性和社会性五个方面组成。由于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具有发展性与实践性, 也考虑到研究区域的地域特性, 因此在指标选取过程中遵循客观性、实际性、可获取性, 同时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 从准则层五个方面选择31个指标组成指标层。从三个层次构建了湖北省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见表1) 。

2.2 评价模型的选择与构建

2.2.1 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的选择与拓扑结构的确定。

BP (Back Propagation) 神经网络是多层前馈型神经网络, 属于人工神经网络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的一种, 具有人工神经网络的分布式存储信息、协调处理信息、信息处理和存储合二为一以及具有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等优点, 成为当前研究中应用最广的一种前馈型网络。在BP神经网络中, 神经网络的拓扑结构设计非常重要, 它不仅对神经网络模型的性能影响很大, 而且会导致“过拟和”现象, 降低网络的推广能力, 本文BP神经网络选择三层网络的单隐层的网络结构。湖北省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BP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层神经元个数为31。网络模型期望输出是耕地可持续利用水平, 输出层神经元个数为1。网络模型的隐含层神经元个数的确定主要目的是提高网络的学习精度, 本文隐含层神经元个数根据以下公式确定:

式 (1) 中j是隐含层神经元个数, m是输出层神经元个数, n是输出层神经元个数, 是1~10的常数。所以j的取值范围为:7≤j≤16, j的取值要经过反复试验, 最终选择一个最优的数值, 使模型精度达到最高。综上所述, 湖北省耕地可持续利用水平评价BP神经网络模型拓扑结构如图2所示。

2.2.2 数据来源与评价等级划分。

本文BP神经网络模型评价使用县级层面数据, 湖北现有106个区县, 由于有些市区耕地已经非常少, 还有些市区已经没有了耕地, 出现这种情况时, 把两个或几个区合并起来, 这样处理后, 湖北省共计82个区县。本文的评价模型使用2003~2012年10年的数据, 其中大部分数据来自《湖北农村统计年鉴》, 土地面积、人口等少部分数据来自《湖北统计年鉴》。统计数据中缺失的数据取前后两年的平均值补缺。在涉及用人民币衡量的数据, 把2003年定为基准年进行价格处理, 剔除通货膨胀的影响。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湖北省耕地可持续利用进行评价, 网络模型最终输出耕地可持续利用水平, 是量化的数据, 参考谭术魁等的研究成果, 把湖北耕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划分为六个等级 (见表2) 。

2.2.3 学习样本与数据归一化处理。

参考许月卿及周晓芳研究成果, 运用线性内插法, 构建82个区县的31组评价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区间。线性内插的过程是将31组数据中的每组数据先提取最大值和最小值, 将数据通过内插方法处理为六个等级, 每个等级取前两个和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值共372个数据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数据, 并以耕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的六个等级及6个等级的中位数作为输出数据, 这样得到网络训练样本。由于BP神经网络的连接函数大都采用S型, 样本输入输出值都局限在一定范围, 故在BP神经网络运用时, 对输入、输出样本的预处理十分重要, 有助于提高效率、加快训练网络的收敛性。为防止输入指标过大和量纲不同造成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 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 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把原始数据都归一化到[-1, 1]区间内。归一化公式如下:

式 (2) 中, Pi是归一化后的输出值;Ii为样本值;Imin为样本最小值;Imax为样本最大值。

2.2.4 BP神经网络训练。

本文使用MATLAB2013a软件进行网络训练, BP神经网络模型的参数设置为:输入层为31, 输出层为1, 隐含层神经元经过反复训练确定为8, 最大的训练次数为10000, 训练步长为0.001, 设定目标误差为0.0001。经过对网络的反复训练, 训练结果见图3。

从图2可以看出, 网络在第2次训练后的验证样本均方误差达到最小值8.2153e-5, 且小于设定的精度0.0001, 网络达到了最佳性能。

2.3 评价结果

在BP神经网络模型训练好的基础上, 再把归一化处理后的2003年数据输入训练好的BP神经网络模型, 得出湖北82个区县的耕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同样, 把2004~2012年的数据归一化处理后输入训练好的网络模型, 这样就可以得到湖北省82个区县2003~2012年的耕地可持续利用水平。

根据2003~2012年湖北82个区县的耕地可持续利用水平, 再通过公式求出湖北省耕地可持续利用水平, 计算公式如下:

式 (3) 中:i=1, 2, …, 82;L为湖北省耕地可持续利用水平;li为第i个县 (区) 耕地可持续利用水平;wi为第i个县 (区) 耕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的权重 (权重为县或区的耕地总面积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比例) 。通过式 (3) 计算得出2003年湖北耕地可持续利用水平为0.736, 同样的方法可以计算得出2004~2012年各年湖北耕地可持续利用水平 (见图4) 。

从湖北耕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动态图可以看出, 2003~2012年湖北耕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处在0.60~0.75之间, 耕地可持续利用整体处于一般水平, 但耕地可持续利用水平下降趋势明显。具体可以把2003~2012年湖北耕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动态变化分为三个过程:2003~2005年为缓慢下降过程;2006~2009年为波动下降过程;2010~2012年为较快下降过程。

3 主要影响因子

对2003~2012年湖北省耕地可持续利用进行评价, 除了得出湖北省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动态变化以外, 更重要的是找出评价指标中哪些指标是耕地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影响因子, 以利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高耕地可持续利用水平。为了得到输入变量 (输入层的31个指标) 对输出变量 (输出层的耕地可持续利用水平) 的主要影响因子, 必须对输入层到隐含层的权重和隐含层到输出层权重加以分析处理, 得出输入变量对输出变量的权重, 才能确定哪些输入变量为主要影响因子。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求得输入层到隐含层的权重wik和隐含层到输出层权权重wkj, 利用输入层到隐含层的权重和隐含层到输出层权重数据, 求出输入变量对输出变量权重, 计算公式如下:

在上述 (4) 到 (8) 公式中:i为神经网络输入神经元, i=1, …, 31;j为神经网络输出神经元, j=1;k为神经网络的隐含层神经元, k=1, …, 8;wik为输入层神经元i和隐含层神经元k之间的权系数, wkj为输出层神经元j和隐含层神经元k之间的权重, Sij就是输入神经元 (输入变量) 对输出神经元 (输出变量) 的权重。通过公式计算得出输入变量对输出变量的权重, 权重大于4%的影响因子有9个, 9个主要影响因子的权重之和占总权重的71.77% (见图5) 。

4 结论与建议

根据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和权重分析, 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一是2003~2012年湖北耕地可持续利用总体处在一般水平, 并呈波动下降的趋势。二是影响耕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因子主要有9个, 占总权重的71.77%, 9个重要影响因子关系到耕地可持续利用的产出、基础、环境、质量四个方面, 其中, 农村人均种植业产值、城市居民收入、城乡差距关系到耕地产出, 农业机械化水平、水利资金投入、农业科学发展指数关系到耕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基础, 造林面积、工业废水排放关系到耕地可持续利用的环境保护, 农田所占耕地比例关系到高质量耕地比重。

根据研究结论, 为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努力提高耕地产出水平, 为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我国耕地产出水平整体不高, 其他省份和湖北省一样, 都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高耕地产出水平, 这不仅能够吸引人力、资金、技术等其他资源进入农业, 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 还有助于耕地产出水平与耕地可持续利用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同时, 提高耕地产出水平, 对于提高人均种植业收入, 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二是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为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夯实基础。耕地可持续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 系统工程关键是基础建设, 基础建设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 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该相互补充和协调, 在农业科技研究和科技推广、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农民素质提高等基础建设方面需要制定长远规划和具体的实施措施。三是保护好生态环境, 为耕地可持续利用提供良好生态保障。保护好生态环境应从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 减少工业“三废”的排放, 降低污染源, 减少对耕地和对环境的污染;第二, 对已经造成的污染进行生态修复, 保护好的湿地, 避免对湿地的侵占和破坏, 还应该植树造林, 提高森林覆盖率, 以利于生态环境提高自我修复功能。四是保护好优质耕地, 提升耕地总体质量。实施耕地动态平衡过程中, 要注重保护优质耕地, 特别是要保护好农田, 使耕地总体数量不下降, 质量不下滑。

摘要: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耕地被占用、污染和破坏, 对耕地可持续利用构成重大挑战。以湖北省为样本区域, 利用20032012年县级面板数据, 考察湖北省耕地可持续利用动态变化, 并进一步分析影响因子。分析结果表明:20032012年湖北耕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处在0.600.75之间, 耕地可持续利用处于一般水平, 并呈明显下降趋势;耕地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影响因子有9个, 涉及到耕地可持续利用的产出、基础、环境、质量四个方面, 9个因子的权重之和占总权重的71.77%。

关键词:城镇化,耕地,可持续利用,动态变化,影响因子

可交易耕地发展权 篇2

关键词:约束;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76-02

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如何强调耕地资源的重要性都不过分。但是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又使耕地资源的转化利用成为必然,如何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于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当前我国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还面临着许多约束机制,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目前约束我国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相关问题

1.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不完善。农村的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这在《宪法》及其他法律中均有明文规定,但是“集体”到底指哪一级,法律规定则含糊不清。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的主体模糊,导致无人真正为其利益负责,导致为获得短期利益而掠夺性经营的做法,致使土地资源质量下降。

2.土地征用中存在很大随意性和功利性。主要表现在:①随意扩大征用范围,有的甚至打着公共利益的旗号,为商业开发甚至所谓的开发区建设随意占地,这也成为不少地方大量存在土地利用纠纷和干群关系紧张的重要因素。②土地利用和开发没有统一规划,只讲经济效益不讲社会效益,在招商引资中为吸引外资不惜拿土地做筹码,只要能引来资,就敢随意给地。③更突出的是土地行政征用中侵占土地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利益。在集体所有土地转化为城镇建设用地的过程中,政府考虑的重点是本级财政的利益,投资者的利益,往往忽视了本来作为土地所有者的农民集体的利益,用很低的价格把农民的土地拿过来,几乎否定了整个被征用的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经济利益。

3.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不完善。一是对于土地违法行为缺乏有效监管,在当前的政策构架下和利益格局下,让地方政府来充当耕地的保护者,无异于让老鼠来守油瓶。二是具体操作过程没有有效监督,一些地方在征地过程中搞暗箱操作,这种做法,在有些地方成为土地违法犯罪的温床。三是现行土地收益分配办法不合理,助长了地方以地生财的冲动。现在不少地方财政都成了土地财政,一些地方政府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短期行为越来越明显。

4.现行考核制度不科学、不可持续。现行地方政府政绩考核还主要以GDP崇拜为准,忽视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能源、资源条件的协调发展。单纯追求GDP的增长,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追求一时的经济发展是不可取的。我们所需要和追求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是致力于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的发展。片面重视经济发展的考核机制直接导致了以牺牲土地资源、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耕地资源战略性作用的发挥。

二、相关对策探析

针对约束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诸多因素,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积极探索,寻求科学合理的应对之策。

1.坚决贯彻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在我国早已确立,但在具体实施中,效果却并不理想。今后要认真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措施和国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使耕地保护真正落到实处。第一,要严格认真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当前我国正住在向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一个地方,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经济发展和人们居住条件的提高和改善都不可避免的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包括耕地。但占用后,一定要切实落实占补平衡,不能仅仅是交一部分耕地占用费而了事。第二,严格执行国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权威性要切实保证,保证的关键就是要严格执法,落实责任制和惩戒措施。在城市发展中,要优先整合城市现有土地,适度向空中要空间,并提高土地利用率,对一些小、散、落后的产能坚决取缔和拒绝。现在的问题是一些地方在城市发展中,为了绕开矛盾和实现所谓的低成本,优先开发城郊土地包括耕地,这种现象要坚决制止和改变。

2.建立全国统一的耕地利用公示制度。为确保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得以贯彻和实施,应建立全国统一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耕地利用和保护公示制度。那个地方因为什么原因改变耕地使用功能多少亩,占补平衡费用交到了那个地方,这笔平衡费用于了那块耕地整理,整理的效果怎么样,都应一一公示,并接受相关部门的稽查和媒体监督。

3.改革产权制度。改“承包制”为“永包制”。当前之所以土地违法现象不断,耕地被破坏严重,最关键问题是目前耕地缺乏事实上的主人。耕地归村集体所有,事实上等于大家都有和都没有,无法真正让农民行使土地所有者的权益。要明确农村土地尤其是耕地的所有者权益,改“承包制”为“永包制”,让村集体的每一个农民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代国家行使土地所有权者,或说是国家把耕地的所有权能无偿的让渡给农民行使,让农民在法律地位上取得保护耕地的资格。

4.改革和完善现行土地征收制度。要明确国家土地征收的范围,把真正公益性的建设项目和商业开发和建设区别开来。对于商业开发和建设,政府要坚决退出来,做好监督和管理工作;对于公益性的建设项目政府要在合理节约利用土地的前提下,公开建设的所有环节和过程,以接受社会的监督。同时不论是公益性的建设项目还是商业开发和建设,涉及到利用耕地的,都要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审批制度,切实做到不踩红线。同时要明确把土地征收的收益的大部分要留给土地所有者,这个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地方政府的征地冲动。

5.完善监督制约机制。要完善对土地违法行为的监管,要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和措施,必要时要用刑法来调整,对破坏土地资源严重的地方当政者,要坚决予以处理。要纠正当前的一些错误做法和认识,如某些地方,对土地违法违规的地方领导,只要当地经济发展了,就会被认为是“功臣”,要想真正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一定要刹住这种歪风,一经发现严肃处理,坚决不能树这方面的坏榜样。

总之,只要正确认识我国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约束机制,并找出并落实相应的措施,就会使我国的耕地保护和利用走向良性发展轨道,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思华.可持续农业经济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2]张伯宁.21世纪可持续农业展望与实践[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2-2003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杨万江,徐星明.农业现代化测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5]杨素群.中国农业现代化重大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6]戴双兴.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的改革与农民权益的保护[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3).

可交易耕地发展权 篇3

近年来, 我国耕地面积一直大幅度地持续减少,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忽视了耕地保护行为的外部正效应。外部效应的矫正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外部效应的内在化;二是外部效应的混合化, 即产权公有下的私人生产。我国的耕地产权具有公有产权特征, 故寻求用外部效应的混合化来解决耕地保护行为的外部效应就成为一种可能的选择, 即依靠市场力量和政府规定来矫正外部效应。结合我国耕地保护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并把耕地保护置于竞争性市场来考虑, 提出了耕地开发权交易这一制度。

1 耕地保护行为的外部正效应分析

耕地保护行为的外部正效应的存在会造成耕地保护供给意愿的不足。因为耕地保护的边际私人成本 (或边际私人收益) 与边际社会成本 (或边际社会收益) 相偏离, 而某一区域的耕地保护收益却被其他社会成员所分享。用公式表示为:TSB=PB+EB。其中, TSB为社会总收益;PB为私人收益;EB为社会外部正效应, 体现在耕地保护具有的社会效益 (社会安定和粮食安全) 、生态效益、代际公平、耕地景观对净化空气、保护植被和防止水土流失等的积极作用上, 而这些外溢正效应被置于公共领域范畴, 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耕地保护给每个人带来了效益,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为此支付费用, 承担责任。图1为 耕地保护行为的外部正效应。

当存在外部正效应时, 社会边际收益MSB大于私人边际收益MPB。单个主体进行耕地保护投资时, 其行为由MPB和边际成本MC决定, 这时耕地保有量Q1小于由MSB和MC决定的有效的耕地保有量Q0。当要求耕地保有量达到Q0时, 必须降低保护耕地的成本。因此, 如果外部经济正效应得不到补偿, 物品 (或服务) 的生产将会呈现不足的状态。表现在耕地保护上, 就是耕地保护会存在供给不足。由Q1增加到Q0时, 社会将会因此而获得相当于图1中阴影部分面积大小的净收益。

2 耕地开发权交易制度内涵

2.1 耕地开发权交易的含义

耕地开发权交易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买卖许可交易, 在政府确定耕地保有总量的前提下, 建立合法的耕地开发许可, 并允许这种许可像商品一样买入和卖出, 利用市场机制来进行耕地总量的控制。制度安排的整体思路如下:首先, 政府以耕地保有总量为控制前提, 根据某一地区的经济社会环境目标以及达到该目标所应有的最大耕地保有量, 测算出耕地最大允许开发量, 并将最大允许开发量分割成若干规定的小额开发量, 即若干小额开发权。政府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分配这些权利, 如公开竞价拍卖、招标和无偿给予等。耕地总量控制和开发权初始分配从制度设计上可以保证耕地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 但这种实现可能是没有效率的, 所以还必须通过耕地开发权交易这种方式,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 把耕地开发权作为一种商品进行买卖, 促进耕地开发指标在不同地区和地区内得到合理有效的再分配。不同地区或地区间节约的耕地开发指标将成为一种可以用于交易的有价资源, 既可在市场上进行交易, 也可储存起来以备自身将来发展之需。那些由于建设开发了大量耕地而导致超标开发的地区, 将不得不按照市场价格从市场上买入所需的耕地开发指标, 出让耕地开发指标的地方, 将通过交易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因此, 耕地开发权交易这一制度在控制耕地保有总量和对耕地保护主体的补偿所起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2.2 耕地开发权交易机理的经济学分析

耕地开发权交易产生的前提是耕地开发成本存在差异和政府采用“总量控制”来保护耕地。用图2来解释耕地开发许可交易是如何产生的。

图2中, MC1和MC2分别表示区域1和区域2的耕地开发边际成本。如果执行耕地总量控制 (假设为1.2亿hm2) , 两区域各允许占有Q0的耕地, 则开发总量为2Q0。当MC1>MC2 (即在耕地开发量为Q0) 时, 每开发一个单位的耕地, 区域1的费用要大于区域2的费用, 所以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 区域1会向区域2支付Q0Q1CE的费用, 以换取区域2额外转让总量为Q0-Q1的耕地开发量。与此同时, 区域2则会考虑在Q0的基础上再承担Q2-Q0的耕地保有量, 以换取区域1支付总量为Q2DEQ0的费用。当Q2-Q0=Q0-Q1时, 即Q0Q1CE=Q2DEQ0, 双方利益达到平衡。此时, 区域1的支付意愿等于区域2的收入预期, 双方耕地开发总量仍为2Q0, 满足政府制定的“目标总量控制”要求。于是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 区域1和区域2之间交易就产生了。在“目标总量控制”的前提下, 耕地开发权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完成了交易。耕地开发指标在区间得到了重新配置, 区域2也在耕地保护中通过市场交易使私人收益趋于社会收益。

2.3 耕地开发权交易制度的实质

1) 耕地开发权是在耕地的所有权中派生而出的一种他物权。拥有了耕地开发权, 就等于拥有了一定的受益权。耕地资源是有限的, 当然这种权利的总量自然也是有限的。

2) 耕地开发权交易是不同区域内耕地开发指标在政府规制下的区域配置。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会造成区域间耕地利用水平的不同, 开发耕地的机会成本也呈现出区域差异性。当耕地开发权以某种方式初始分配给各个区域之后, 如果超过了开发指标, 就只能从耕地开发权交易市场上购买必要的开发权。耕地开发权交易在市场机制的调控下, 在区域和跨区域之间进行耕地资源的重新配置。

3) 耕地开发权交易制度是耕地开发许可的市场化形式。交易使耕地资源商品化, 耕地开发权交易制度提供了一个基于市场机制的制度来分配、管理土地和保护耕地。它是一种市场化手段, 不会因屈服于集团利益和政治需要而迫使土地用途发生变化。

3 实现耕地开发权交易制度的条件分析

利用耕地开发权交易这一经济激励手段来保护耕地, 在实践操作中应考虑的因素很多, 不仅要有严格的内在条件, 而且还必须具备相应的外部要求。

3.1 内在条件

3.1.1 测算出耕地最佳保有总量及其耕地开发量

耕地保有总量是开发权交易的前提条件。耕地开发量有上限, 不能超过人口、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所必需的容量。耕地开发权交易应根据本地区人口、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所必需的基本要求, 科学地评价和计算出耕地保有量与开发量。同时, 由于耕地开发权交易是对耕地资源进行交易, 还要求确定耕地资源的合理价值。

3.1.2 耕地开发权初始配置

耕地开发权初始配置是在制定耕地保有总量的基础上, 对耕地资源的使用权实行分配, 耕地开发权初始配置直接涉及到各个地区和地区内部的经济利益。耕地开发权配置的主体是政府, 配置方式可采用政府无偿分配方式和有偿分配方式。有偿分配方式是政府核定价格后在拍卖市场拍卖, 通过市场竞争方式达到区域和区域内耕地的最有效利用, 还可以采用拍卖和无偿给予等配置方式。

3.1.3 核算出耕地开发权交易折算率

耕地开发权交易在制度设计上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域或同一地域之间耕地质量的差异性。也就是说, 耕地开发权交易不能用统一的价格尺度标准来进行, 政府必须根据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内部之间耕地质量差异, 制订一套交易的折算体系, 以保证市场的公平交易。

3.2 外在条件

3.2.1 政府的能力要求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分权分利的政府和各级政府之间相互竞争。政府也和企业一样,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运行, 各自有不同的利益要求。同时, 开发指标的分配其实就是政府分配公共资源, 在这里政府起了资源配置的主体性作用。政府作为最大的制度供给方与唯一的土地管理者必须设计和培育出合理的耕地开发权交易市场, 科学合理地确定某一地区耕地的最大占有数量, 公平而有效地分配这些占有许可。耕地开发许可既要体现补偿耕地保有者原则, 又不会由于获取成本过高而影响交易市场的形成;需要建立完善的耕地监测制度, 同时要拥有相应的监测装置和配额跟踪系统。

3.2.2 完善的市场条件

耕地开发权交易成功与否, 主要取决于交易市场的完善程度。如果开发权交易市场功能不健全, 市场就失去了传递信息的中介, 将最终导致交易的低效率, 甚至失败。

3.2.3 配套的法律制度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参与市场运行的耕地开发权交易只有在相应的法律保障之下, 才具有合法性和权威性。耕地开发权交易的有效运用, 需要有法律制度来明确地界定许可转让的合法性。有效的耕地开发权制度要求开发权的拥有者可以转让这种权利, 控制它名下的开发指标, 并对处理这些开发指标享有收益权, 承担一切风险。

3.2.4 充分的市场信息

准确的数据是交易的基础。耕地分布的不均衡性、耕地与非农用地的比较利益差距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都会造成交易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在进行耕地开发权交易时, 需要大量的有关价格、需求量、供给量及需求地区和供给地区等市场信息, 信息收集的程度将直接影响交易成本和交易成功率。如果信息不充分, 会导致交易成本上升, 交易成功率下降, 交易价格不能准确地反映交易对象的价值。

4 结论

1) 耕地保护行为具有一定的外部正效应, 其外溢正效应由全社会成员所共享了, 私人收益未得到合理有效的矫正, 造成边际私人收益与边际社会收益不相等, 严重影响了耕地保护的供给意愿。

2) 耕地开发权交易尽管在耕地配置上的结果可能不是帕累托最优, 但从制度供给层次来看, 为耕地保护提供了一个经济激励的独特政策工具, 来矫正征地补偿的收益分配不公和平衡建设与吃饭、区域协调发展、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3) 耕地保护不能也不应该拒绝市场这只“无形的手”, 完全可以借助市场来参与对耕地总量的控制。耕地开发权交易只是一个方向性的设想, 虽然要转化为实践可能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如果羊圈里有一个缺口, 过不了一夜你就会发现一只羊也不会在了”, 而耕地开发权交易制度就是这样一个羊圈。在耕地开发权交易制度的设计和运用上, 还有待深入的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科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2]陈富良.放松规制与强化规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1.

[3]马中.环境与资源与资源经济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4]孙海兵, 张安录.农地外部效益保护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 2006, 20 (3) :9.13.

[5]宋国君.排污权交易[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6]萨拉.科诺里, 阿里斯泰尔.曼洛.公共部门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7]孙钰.外部性的经济分析及对策[J].南开经济研究, 1999 (3) :32.35.

可交易耕地发展权 篇4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 多年来以占世界7%的耕地生产了占世界20%的粮食, 并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我国耕地资源总量大, 2012年统计数据为20.27亿亩。但由于人口多, 人均耕地占有量不到1.5亩。不到世界人均3.38亩的一半。我国国土资源分布不均衡, 西部地区气候干旱, 地广人稀, 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28.4%, 而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56.5%。生态环境脆弱, 土地质量因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土地盐渍化、环境恶化等原因退化严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经过几十年的奋斗, 综合国力明显提高。但是纵观我国国情, 在发展现代化土地资源的时候, 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率较低, 发展不容乐观。因此, 如何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是我国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2 保持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2.1 合理统筹规划用地布局

切实的利用好乡镇土地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 科学布局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结构和分配。以超前的科学规划意识为指导编制规划, 以保护耕地为出发点, 落实各项事业, 着力于保护耕地、整洁村容、方便居民生活, 规划城乡和区域的综合发展、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超前规划好新农村以后用地。规划要满足乡镇和村庄建设的共同、和谐发展。在保障耕地质量和总数量的基础上, 完好的衔接乡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与工业布局。

2.2 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

完善制度, 保证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的各项政策得以顺利、切实落实, 科学规划有关耕地和基本农田的用地审核、布局改善或程序整改, 严格控制占用和改变耕地、基本农田的行为。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建设工作, 强化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目标, 全面实施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对于占用耕地补偿制度要恪守, 按等级折算补充耕地的质量与数量, 确实保证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平衡, 保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保障粮食安全。

2.3 加大土地整治力度, 将土地开发合理化

按照集中连片原则, 对低产耕地、废弃道路、沟渠及其它废弃基础设施进行整理复垦。合理安排土地整治规模和时序。依法收取耕地开垦费、新增土地有偿使用费, 按规定划缴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 还要保证是专项使用。在土地整治开发资金保障的前提下, 加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 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依据土地利用条件, 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发后备资源。重视耕地表层土壤的保护和再利用, 这样才能对贫瘠土地进行再造, 实现土壤保护可利用的目标。

2.4 强化集约用地, 统筹城乡建设

统筹优化城乡建设用地, 逐步改善区域内基础设施, 引导农村居民点合理集聚与缩并, 积极探索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方法, 构建合理的城乡集约用地水平,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正常措施, 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推进农村建设用地缩并, 保障城镇工矿发展用地需求。

2.5 加强宣传教育, 逐步树立土地使用者的环保意识, 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由于, 工业“三废”严重污染土地质量, 导致耕地质量严重破坏, 因此, 就需要落实对工业“三废”污染的管理, 保护耕地质量, 加强污染的防治将有力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开展宣传教育, 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其次, 还能提高人们对土地资源经济价值的认识, 重视土地资源的的生态价值, 从而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6 加强土地法制教育宣传, 加大执法力度, 促进土地合理利用

加大《土地管理法》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深入开展法律宣传教育活动。以此改变群众的传统观念, 树立依法用地的意识, 政府也要大力营造依法用地、依法管理的良好环境。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国土资源, 土地执法监察是关键。各级领导要加大力度对土地管理、利用、执法进行监察, 还要当作重头戏来抓。

2.7 提高国土资源信息化, 促进土地管理科学化

收集详细的、准确的土地资源信息, 是制定土地保护政策的重点, 因此政府需要认真对土地进行详查, 以确定数据信息, 科学地确定我国耕地总量动态情况, 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目标。建设土地利用数据库, 通过每年的全国土地变更调查, 利用数据库快速、准确分析当前土地利用情况, 合理制定土地利用政策, 促进土地的科学管理。

土地是生命与财富的源泉, 土地是我们的母亲, 我们要行动起来, 保护耕地, 保护我们的生命线。真正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 保持人类土地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自古以来支撑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基础之一就是土地资源, 人类通过土地创造了丰富璀璨的社会财富, 土地是创造财富的主要源泉。古言之“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指的就是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是承载人类社会几乎所有活动的场所。因此更应当重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人类社会需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重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这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所以人类只有协调好自身的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自然环境改善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系, 才能更好的利用土地资源造福人类。

关键词:土地资源,耕地,可持续

参考文献

[1]姜志德.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概念的理性思考[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04) .

[2]李军, 郭佰宇.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土地规化的战略措施[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10 (06) .

[3]侯湖平, 丁忠义, 吕亮卿.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01) .

可交易耕地发展权 篇5

1 黑龙江省耕地分布情况

黑龙江省除正常耕地以外, 还包括林地、草原等新增转换的不稳定耕地。耕地可以按地区划分, 也可按坡度划分。按地区划分, 松嫩平原地区耕地所占比例最多, 约40%。其余按比例大小排列为三江平原地区、小兴安岭地区、张广才岭、老爷岭地区等等;按坡度划分, 2°以下耕地所占我省耕地比例最多, 约占3/4, 其余按坡度所占比例大小排列为2°~ 6°耕地、6°~ 15°耕地, 15°以上耕地所占比例最小, 仅约0.3%。

2 黑龙江省耕地存在的问题

2.1人口增多, 人均耕地面积下降

黑龙江省近年来加大了对耕地的开发, 由于非农业用地的盲目扩张和审批等原因, 导致耕地面积大幅缩减。且随着近年来黑龙江省人口的增多, 使人均耕地面积大幅下降。

2.2耕地粗放式经营导致耕地生产力水平低

黑龙江省耕地大多是粗放式经营模式, 中低产田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66%, 耕地单位亩产低。究其原因, 黑龙江省耕地还没完全实现全面机械化生产, 大多数耕地还是小规模的农户各自经营, 这种经营模式致使黑龙江省耕地生产力较低。

近年来在土地改革和整理过程中, 有些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 将耕地或基本农田转为非耕地的农用地后征用, 使征地降低了成本, 方便了土地征用, 浪费了大量优质耕地资源。有些地方政府在土地置换过程中, 所谓政策是“占一补一”, 实际上是占了优质耕地, 补了肥力低的次地, 此举严重降低了黑龙江省耕地的生产力水平。

2.3耕地受土壤沙化、盐渍化等影响, 总体肥力下降

近年来, 黑龙江省土地沙化、盐渍化现象日益严重。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西部嫩江沿岸。土壤沙化后果严重, 致使原土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被破坏, 而沙化的土地会不断向前挺进, 吞噬更多粮田。

黑龙江省盐碱地主要分布在以安达为中心的松嫩平原中部, 这一区域属于闭流区, 由于地下水位高, 排水不畅, 导致土壤中盐分累积, 形成了次生化盐渍土。盐渍土因其盐分含量高, 降低了水稻等主产粮食的产量。

耕地资源和林地、草地肥力骤减的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且不能给予土地长期的投资, 导致土地生态退化。有些耕地被挪为他用, 水泥广场等工程建设项目严重破坏土壤表层致不能复垦, 完全丧失生产能力。

2.4耕地污染导致土壤污染残留

随着工业的发展, 有些工业园区距离耕地非常近, 工业的废水、废气、废渣存在违规排放等问题, 造成了对黑龙江省耕地的污染。

农民因缺少使用农药化肥常识, 以及过分追求作物生长, 导致农药、化肥使用过量, 致使土地农药、化肥残留, 土壤理化性质变坏, 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和品质。有文献显示, 黑龙江省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 倍多。

土地白色污染严重。白色污染物主要来源为农用地膜和垃圾中的塑料制品。这些白色污染捂在土壤中常年存留也为土壤埋下隐患。

土地污染直接破坏了耕地生产力, 导致许多农田减产甚至绝产, 每年土地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1%。

3 黑龙江省耕地可持续发展对策

3.1控制人口, 节约用地

黑龙江省耕地面积近年来不断缩减, 加之农村人口增长率偏高, 导致人均耕地面积大幅下降。所以, 合理控制人口增长是实现人地平衡、协调发展的根本举措。可以通过多种宣传途径, 让大家了解当前耕地的严峻形势以及控制人口数量、保证人口质量的必要性, 让全民参与到耕地保护中去。

3.2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要根据黑龙江省耕地资源特点, 科学合理的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使土地利用率最大化, 提高土地生产力。

在土地利用方面, 要严格监管耕地。对于建设用地审批要加强监管, 依法报批。对于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要严格控制并实行计划管理, 杜绝无计划的农业结构调整, 依法严惩假借结构调整之名占用耕地。

在农业技术应用和经营管理方面, 要大力发展有机农业, 采取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 通过增加投入, 改良作物品种和改善土地的水肥条件、优化农业机械条件等方式实行集约经营, 大幅度提高土地生产力, 减少对后备土地的开发, 实现土地资源的生态平衡。

3.3激发现有耕地潜力, 提高耕地产量

应着力提高黑龙江省耕地中的中产田和低产田的生产潜力。解决土壤沙化和盐渍化现象。可以通过建立耕地生态防护林等方法恢复土壤生态。

耕地生态防护林是建立高效耕地生态系统、保护耕地、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的系统工程。通过建立耕地生态防护林, 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黑龙江省的盐碱地和土壤沙化等土壤问题, 改善耕地生态环境, 激发现有耕地生产潜力。

3.4加强对土地资源污染的治理

标本兼治、防治结合是解决黑龙江省土地资源污染的核心关键。应加强对工业企业、特别是离耕地较近的工业企业控污、排污方面加大监管, 堵塞土壤污染源头。加大农村垃圾治理力度, 土壤白色污染严重是由于农村垃圾处理不当、村民垃圾处理意识不强等原因造成的。因此, 要改善村民生活环境, 提高居民对于白色污染对土地危害的认识, 确保白色污染物有地方处理, 而不是随意丢弃。加强农民对农药、化肥方面知识的学习, 并加强监管。避免因过量使用农药、化肥而使土地失去肥力的悲剧再次发生。

参考文献

[1]栾亦波, 侯建秋.黑龙江省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J].克山师专学报, 2000 (1) :23-24.

[2]姜志德.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概念的理性思考[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4) :57-61.

可交易耕地发展权 篇6

1 耕地资源现状

1.1 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人地矛盾日渐尖锐

根据1995年调查结果, 徽州区耕地面积为4 360 hm2, 2000年减少至4 320 hm2, 2010年减少到4 100 hm2, 2014年减少到4 070 hm2 (徽州区统计年鉴1995年、2000年、2010年、2014年) 。对比数据可以看出, 1995—2014年中, 耕地面积共减少290 hm2, 减幅达6.65% (图1) 。人均耕地面积从0.045 hm2下降至0.040 hm2, 降幅达11.1%。徽州区耕地总量下降明显, 人均耕地远低于这条警戒线, 由于全区经济发展对建设占用耕地需求长期存在, 生态建设对生态退耕的要求以及农业结构调整等多方面原因, 在短期内这种现状是难以逆转的。

1.2 耕地资源质量欠佳, 中低产田比例高

根据2008—2013年徽州区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资料显示, 现有耕地中低产田约2 976.2 hm2, 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72.59% (图2) , 其中三级地约1 758.9 hm2 (占42.9%) 、四级地约909.0 hm2 (占22.17%) 、五级地约308.3 hm2 (占7.52%) 。一、二级地集中分布在休屯盆地和丰乐河沿岸一带地势平缓区域, 该地区水资源丰富, 生产水平高, 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灌溉水田。三级地主要分布于岩寺镇、西溪南镇、潜口镇、呈坎镇的高塝田及部分旱地及富溪乡、洽舍乡、杨村乡等较平缓地区。四级地和五级地在全区各乡镇零星分布, 主要分布在富溪乡、洽舍乡、杨村乡, 该地区地貌类型复杂, 地面坡度大, 水土流失严重。

中低产田面积所占比重大是影响全区粮油产量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中低产田提高粮油生产产量的潜力巨大, 改造中低产田是今后徽州区农业发展的关键措施之一。

1.3 耕地土壤酸化, 土壤改良任务艰巨

土壤酸化的土壤结构易被破坏, 土壤易板结, 物理性变差, 抗逆能力下降, 农作物抵御旱、涝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据统计, p H值在5.5以下的耕地面积占徽州区总耕地面积的63.61%, p H值为5.5~6.5的占33.38%, p H值为6.5~7.5的占2.26%, p H值为7.5以上的占0.75%, 酸性土壤占96.99%。2008—2013年p H平均值为5.19~5.54 (徽州区2008—2013年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 。全区土壤p H平均值呈强酸性, 酸性土壤所占比例非常高, 土壤改良任务极艰巨。

1.4 施肥不平衡, 施肥结构不合理

通过对徽州区西溪南镇100户农户水稻施肥调查发现:氮肥施用水平20%偏高, 70%以上仅施基肥和分蘖肥, 不施穗粒肥;52%农户磷肥施用水平较低, 22%农户磷肥施用超高;90%以上农户钾肥施用量低, 施K2O 60 kg/hm2以下的农户占68%;100%农户都不施硅肥。通过对30户蔬菜种植大户施肥调查, 施硼肥不到50%, 施镁肥的仅16.7%。大量元素之间施肥不平衡, 硅、钙、镁、硼等中微量元素投入又相对不足, 这样施肥不平衡、施肥结构不合理现象还大量存在, 同时这也是造成全区耕地土壤养分失调的主要原因之一。

1.5 有机肥施用减少, 土壤有机质下降

根据徽州区第二次土壤普查, 耕地有机质平均含量为29.00 g/kg, 2008—2010年为26.50 g/kg, 2011年为26.64 g/kg, 从这组数据也可以看出土壤有机质较第二次土壤普查时下降程度较大, 说明有机肥资源利用越来越少。通过调查发现:一是有机肥施用量相对较大, 商品有机肥价格又高, 粮食的价格较低, 导致农民施用商品有机肥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农村年轻劳动力多外出务工, 劳动力严重不足, 从而使化肥在全区农业生产上的投入逐步取代有机肥的利用, 有机肥施用越来越少;三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农民生活质量提高, 养殖家禽的农户很少, 导致有机肥源少;四是农民施用有机肥的意识减弱, 大量秸秆得不到合理利用, 秸秆还田技术推广应用水平不高。

2 建议

通过人工措施进行合理经营和管理, 可以使土地生产性能提高[5,6], 因此根据徽州区土壤资源实际情况提出全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2.1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应当兴修新的水利设施, 修复、更新和完善原有的水利设施, 注重发展节水灌溉, 缓解农田用水供需矛盾[7]。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生态农业发展较好的地区大力发展大棚滴灌、喷灌以及水肥一体化等设施, 要根据作物类型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准, 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2.2 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 培育肥沃健康的土壤

积极引导和强化有机肥的投入, 发挥政府的引导和调控作用, 将其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措施。进一步扩大秸秆还田面积, 不断加强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 增加还田总量。推广“秸秆—饲料—肥料”模式, 充分综合利用秸秆, 加快发展畜牧业, 同时提供优质的有机肥料, 培肥土壤。改变农业生产结构, 根据耕地资源变化特点, 形成相应的耕地利用制度, 由“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二元结构转变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在耕作以及秸秆利用过程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以实现持续性为重要目标[7,8]。

2.3 控制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的使用量, 保护好耕地土壤的弹性

为了实现土壤的可持续利用, 必须保持其自我恢复的能力, 使土壤具备弹性[9]。施肥方面, 应积极推广平衡施肥技术, 以测土配方施肥作为基础, 尽量减少肥料的浪费, 有效提高施肥效率。农药使用方面, 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措施, 积极应用各项农艺措施减少病虫草害发生, 减少杀虫剂使用 (可应用低毒、高效、低残留农药) , 尽量利用物理和化学诱杀等技术杀虫。以生态农业观点为指导, 保护土壤弹性, 减少化肥农药的用量。

2.4 合理调整耕作措施, 探索用地与养地新模式

在几千年的农耕历史上, 人们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 总结并实行了长期的自然与人工养地相结合方法, 使土地逐渐熟化, 耕地肥力不断提高。采取合理的耕作措施, 实行水旱轮作, 如稻-经轮作, 在坡耕地上沿等高线耕作, 采用免耕法、沟垄耕作法、防风防蚀耕作法、修筑梯田等保护土壤耕作法, 都有较好的控制土壤侵蚀的作用[8]。因此, 今后应在提高农业效益的同时, 积极探索科学和适应当前生产实际的用地与养地相互促进的有效模式, 减缓耕地退化和侵蚀速率, 在生产发展和效益提高的同时又不断地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

2.5 双管齐下, 加大土壤酸性改良的力度

酸化土壤必需通过施用碱性改良剂降低土壤酸度, 改良剂中和土壤酸度, 提高了土壤p H值, 降低了土壤活性铝的数量, 消除了作物生长的障碍因子, 因此可以大幅度提高产量。最近一些年来的研究发现, 一些秸秆农业废弃物对酸性土壤有一定改良作用, 但不同有机物料的改良效果不同。

徽州区耕地面积95%以上都是酸性土壤, 而且全区农业生产中每年产生大量的秸秆有机废弃物, 目前还不能对这些废弃物进行合理处置, 一些作物秸秆被农民就地焚烧, 带来很多环境问题。徽州区土壤改良要在传统方法施用石灰、石灰石粉等碱性物质的基础上, 将有机废物用作酸性土壤改良剂, 加大土壤酸性改良的力度。

2.6 研究保护和修复土壤环境的有效方法, 制定耕地资源保护政策

为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应当确保耕地绝对数量不减少[9]。因此, 徽州区要保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积极开展全区土地整理和开发复垦耕地资源工作;严格控制耕地向非农业用地的转变, 完善全区耕地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 保证耕地的绝对数量不再减少;狠抓农村的教育事业, 提升惜土意识, 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土壤污染监测, 严控污染源, 增强土壤环境保护意识, 加强土壤修复研究, 贯彻执行相关法规制度。

摘要:摸清徽州区耕地资源状况, 查找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 理清耕地资源的基本态势, 提出徽州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现状,建议,安徽黄山,徽州区

参考文献

[1]赵其国, 周生路.中国耕地资源变化及其可持续利用与保护对策[J].土壤学报, 2006:43 (4) :662-672.

[2]侯占领.许昌市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与建议[J].中国农业信息, 2013 (9) :252.

[3]SMIL V.Who will feed China?[J].The China Quarterly, 1995, 143:801-813.

[4]张士功.中国耕地资源的基本态势及其近年来数量变化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1 (6) :374-378.

[5]李元.中国土地资源[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2000.

[6]浙江农大.耕作学 (南方本)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20-25.

[7]王玉芳.湖南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2005, 4 (4) :71-73.

[8]郜庆炉.我国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在机制及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0, 21 (2) :96-99.

上一篇:乡村社区体育下一篇:教师惩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