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摄影技术

2024-10-23

X线摄影技术(精选12篇)

X线摄影技术 篇1

0前言

数字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是在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基础上发展而来是X线摄影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动态范围大、信息量多、成像速度快、工作效率高[1]。它采用探测器(成像板)将X线摄影直接转换为数字图像并存储,在工作站上可以根据临床需要进行各种后处理,显示器上的图像可直接供医师诊断、会诊、打印报告等。图像可经激光相机打印照片,也可以刻录光盘进行长期保存,如经PACS系统图像还可异地传输和远程会诊[2]。DR在国外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用于临床,国内在2000年前后安装使用。

1 数字X线摄影系统的分类

依据构成探测器的材料和工作原理,数字X线摄影技术可分为:非晶体平板探测器成像方式(非晶硒、非晶硅+碘化铯/非晶硅+氧化钆)、CCD探测器方式和多丝正比狭缝线扫描探测器方式3类[3]。

2 数字X线摄影系统的结构原理

数字X线摄影系统由探测器、控制器、X线机、工作站外加激光像机等组成。

2.1 探测器

(1)非晶体平板探测器方式:第一种是非晶硒平板探测器。为直接探测技术,入射的X射线光子在硒层中产生电子空穴对,在外加偏压电场作用下变成电信号,电流在薄膜晶体管中积分成为储存电荷。每1个晶体管的储存电荷量对应于入射的X射线光子的能量与数量,被探测而直接转化为数字信号[4]。探测器由保护层、表面电极层、介质层、硒层集电矩阵及转换器和电源等组成,硒具有很好的解像力,对X线较敏感,量子检出效率高,集电矩阵由二维排列的薄膜晶体管(TFT)组成,TFT像元的大小直接决定图像的空间分辨率,目前像素尺寸为139μm×139μm和150μm×150μm,分辨力相当于3.6LP mm,有效面积14英寸×17英寸和14英寸×17英寸,像素灰度级最大能达到4096,X线曝光后直接显示图像时间为5~7s。第二种是非晶硅+碘化铯/非晶硅+氧化钆。荧光材料层为掺铊的碘化铯/氧化钆闪烁发光晶体成针状结构排列,探测器阵列层由光电二极管矩阵和起开关作用的TFT组成,每个光电二极管对应于1个像素,当X线入射到闪烁晶体层时,被转换为可见光,再由光电二极管矩阵转换成电信号,每个像素的储存电荷量与入射X线量成正比。目前像素尺寸有143μm×143μm,160um×160μm和200μm×200μm,分辨率最高可达3.5LP/mm,像素灰度级也是4096,曝光后3~5s显示图像。

(2)CCD方式:一种是拼接式探测器,由多块CCD拼接而成探测器,曝光后5s显示图像,像素尺寸为160μm×160μm,这种探测器的成本相对较低。第二种是间接转换方式,这种成像方式其前面的荧光屏受X线照射后发出可见光,经光学反光镜传导致CCD接受器,再由CCD系统将可见光图像转换成电信号,空间分辨力能达到2.8Lp/mm至3.0Lp/mm,曝光后10s显示图像。由于物理局限性CCD不适合大面积平板采像,而且在图像质量上较非晶体平板探测器有一定差距[5]。

(3)多丝正比狭缝扫描方式:由俄罗斯和中国科学家研究发明,有辐射剂量低、设备造价低廉的优点。主要由X线管,水平狭缝准直板,多丝正比室,机械扫描装置和图像存储与处理器组成,分辨力也能达到3.0Lp/mm,但是拍摄一幅图像时间较长[6]。

2.2 控制器(图像采集处理操作台)

主要由操作控制计算机、阵列扫描控制器、调制解调器、图像处理器、接口电路、显示器、UPS电源、键盘、鼠标和条码认读器等组成。常见功能:(1)病人资料的输入与传输。(2)设置摄影位置和X线曝光参数。(3)图像的获取与处理,进行图像预调。(4)数字图像管理、设定图像输出和打印,运用DICOM3.0接口进行传递数据,删除或保护病人资料。(5)机器维护和故障自动诊断等。(6)有的机器控制台兼做工作站使用,具有工作站图像后处理功能[7]。

2.3 工作站

图像处理工作站基本配置:即为1台普通台式电脑加数字图像后处理软件,20寸医用平面显示器,图像传输采用DICOM3.0标准协议。基本功能:(1)图像的接收支持10~16bit采集。(2)图像存储支持信息压缩。(3)图像显示与处理:窗宽窗位、组织均衡、边缘增强、平滑处理、黑白反转、位置旋转、放大缩小、图像降躁、各种测量、文字标记等。(4)打印照片、支持多幅打印。(5)刻录光盘。(6)打印诊断报告和资料管理[8]。

2.4 X线机

数字摄影系统都为中高频X线机,通常为30kHz以上,500~800mA,40~150kV,焦点大小0.6/1.2。有手动和自动曝光控制方式,多功能摄影架或使用吊管与平床和立位摄影架方式,焦板距在100~200cm之间任意可调[9],Buky最好能旋转角度以适应不同摄影位置,滤线器有固定式也有活动式应注意栅比和栅密度及半径,另外个别公司生产的机器,可以根据摄影位置不同滤线栅半径不一样进行更换。

2.5 激光像机

激光像机是现代医学成像系统中较为先进的硬拷贝技术,有干式和湿式、有氦氖和红外激光相机之分,基本结构主要由激光发生器、调光器、信号处理器、光学扫描器、供片库和胶片传输系统所组成。干式机胶片经扫描后传送至加热区直接显示出图像而不需水洗,湿式打印机经激光扫描后的胶片需经洗片机显影定影等水处理。无论干式还是湿式打印机在控制面板上都可显示机器的各种运转状态,可调节打印密度和对比度,胶片质量自动控制,机器故障代码等。机器的运转和胶片的保存都有严格的湿度和温度要求,尤其是干式胶片温度过高或接近有效期时打印出的照片会因灰雾较大而影响照片质量[10]。

3 数字X线摄影的特殊功能

3.1 数字能量减影摄影

X线摄影在线束穿过人体组织的过程中,发生光电吸收效应和康普顿散射效应而衰减。能量减影是利用骨与软组织对X线光子的能量衰减方式不同,以及不同原子量的物质的光电吸收效应的差别,将在对不同能量的X线束的衰减强度的变化中反映出来,将2种效应的信息进行分离,选择性地去除骨或软组织的衰减信息,得出能够体现软组织和骨组织的特性图像[11]。能量减影的本质是采用2种不同的曝光条件,即病人1次屏气200ms内80kVp和120kVp对同一物质进行分次曝光,分别得到较低密度和较高密度物质的单独影像。目前主要应用在胸部,能得出正常的胸片、软组织像和骨骼3幅图像[12]。

3.2 数字图像拼接摄影

数字摄影图像拼接分大面积照射野和狭缝照射野分段摄影2种方式,经后处理工作站拼接软件处理成连续的1幅完整图像。狭缝X线接近平行垂直射入探测器,投影失真率小,图像拼接后更加真实。如拼接摄影成像时标准距离150cm,球管和探测板平行运动速度分慢速和快速,曝光射野狭缝上下高度分别是40mm和60mm,左右宽度任意可调,而且2次曝光射野上下有10mm重合。临床常用于全脊柱和全下肢摄影,为术前测量、定位提供的影像依据更精确、更直观[13]。

3.3 数字融合体层摄影

数字融合体层摄影是以传统X线体层摄影几何原理为基础,并结合现代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新型体层成像方法。传统X线体层摄影是选择好角度后1次曝光轨迹得到一层纵断面像,而数字融合体层摄影是1次采集数个不同投影角度的投影数据,计算机进行图像重建处理,1次曝光轨迹得到数十层纵断面合成图像,体层间隔最小可到0.5mm。数字融合体层成像与传统体层摄影相比辐射剂量大为减少,体层间隔可任意选择[14]。

4 数字摄影系统的质量控制

4.1 DR系统设备的质量检测

目前常用CR、DR质量控制检测模体检测,在设备安装验收及每年定期维护检测时使用,评价检测指标有:空间分辨率、密度分辨率、动态范围、均匀性、可见光野与X线野和空间距离准确性。

4.2 适宜的X线剂量控制

数字摄影X线曝光剂量的大小,大都是与屏胶系统X线曝光剂量比较。但是探测器及处理图像的软件不同,滤线器栅比也不一样,应根据具体的设备参数而全面考虑。原则是保持图像信息量足够大的情况下尽量减小曝光剂量,选择X线曝光量的低谷点接受适当的噪声。图像噪声主要是X线量子噪声、设备电子噪声、干扰噪声等。常用解决办法:(1)图像处理软件算法,用降噪功能处理。(2)窗宽窗位的合理调节。(3)适当增加仟伏或X线剂量。虽然数字摄影DQE高和曝光宽容度大,出于对病人的防护和延长机器寿命,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的情况下,曝光剂量还是越小越好[15]。

4.3 全方位的质量控制

要保证位置正确、剂量合适、细节清楚、图像真实、取得美观优质的数字摄影照片,整个成像链全过程每个环节都应做到最佳,如果某一环节没有处理好,那么最后影像质量的优劣就以这个最差的环节为基准,其他环节做的再好也不起作用,所以整个成像链的统调匹配至关重要。X线机的摄影参数,控制台上原始图像的确认,工作站上图像的后期处理,激光相机的密度与对比度和线性曲线的调节,胶片特性与药液显影效力和新旧药液等都应全方位协调控制,才能保证最佳的照片质量[16]。

5 数字X线摄影之不足

(1)照片与实物大小不能1比1(1:1)。X线摄影随着焦-肢距和肢-片距(肢-板距)的不同,摄影物体放大比率也不一样。实物测量和X线摄影发现,数字化摄影工作站上的测量偏差较大,而且胶片规格大小不一,给临床手术测量带来不便[17]。(2)有的DR机只有1块滤线器固定在机器内,不能根据摄影部位的厚薄选择,如肩关节、膝关节及18cm以下部位可不用滤线器摄影。(3)各公司DR曝光指数不统一无可比性,每次曝光后机器自动显示该数值以表示射线剂量大小,有的机器曝光后图像上能显示kV和mAs,有的机器曝光后图像上不能显示这些信息。(4)探测器曝光开口时间一般是0.5~1s,此时间常规部位摄影都不会超过,但有些特殊部位的摄影需长时间曝光,如胸骨正位摄影0.5~1s的时间就不能满足要求。(5)数字融合体层与CT相比还不能多方位成像,数字断层图像只是垂直于X线方向的单一平面,而且由于探测器动态特性的限制,采样率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时还有取样位置的像素移动及配准与叠加的问题,密度分辨率不如CT高。(6)数字摄影系统无论操作台还是后处理工作站,都无图像倾斜校正功能,只有90°和180°旋转,没有小角度30°或45°等旋转。(7)各厂家图像处理软件不尽相同,追求锐化、边缘增强等会使骨骼金属物周围阴影明显,影响骨折恢复期骨痂的显示,软件过度处理看不到胸部云雾状阴影。(8)探测器拼接及坏点增多问题,早期的探测板大都是4拼接,现在还常见到2拼接。曝光参数低时拼接处缝隙明显,像素坏点增多后集聚在一起肉眼能识别时就影响诊断。(9)一些需球管调整角度摄影的部位不如CR灵活方便,探测器的整体结构尺寸大而厚,都是固定于胸片架或摄影床下面,如胸骨正位摄影、髋关节侧位和跟骨轴位调整球管角度极为不便,不如CR暗盒灵活。(10)现阶段数字图像处理都是专业软件,各公司技术是不公开的。图像不能用U盘考到普通电脑上观看,异地专家会诊还不够方便。

6 数字X线摄影的进展

(1)像素面积更小、分辨率更高的探测板已用于乳腺机,目前最小像素可到50μm[18]。

(2)高敏感度、低射线量、高解像力的探测器处在研发阶段,可减少辐射剂量。

(3)大面积动态探测器的刷新时间已达到30帧/s,既可透视也可摄影[19]。

(4)移动床边DR临床逐渐普及,无线DR也已用于临床。

(5)成像更加清晰的处理方法,优质图像后处理软件逐步应用。

X线摄影技术 篇2

现代化医院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先进的检测手段和优良的仪器设备。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新设备不断问世,医疗设备进入数值化时代。医学影像水平的不断提高,为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了更高水平。未来医学影像的发展趋势为全面实现医学影像技术的数字化、网络化、融合化(即不同设备、不同图像、不同专业人员之间的融合)、标准化以及资源共享,将促成网络影像学的形成。医院以病人为中心服务,如何将大型医疗设备利用好、充分发挥医疗设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摆在医院管理者面前的一项课题

医用数字化X射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即DR系统,通常指采用平板探测器的影像直接转换技术的数字放射摄影,也是当前最先进的摄影设备。

一、数字化摄影(DR)与传统拍片系统相比的优点:

1、更高的图像分辩率,提高摄片质量。较传统拍片系统,最突出的优点是图像分辩率高,图像清晰、细腻,医生可根据需要进行诸如数字减影等多种图像后处理,以获得理想的诊断效果。可大大提高病变的显示率和诊断率,降低了误诊率及漏诊率。

2、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取消了以往暗盒照片,取消了暗室洗片工序,大大缩短了工作流程。DR机为多功能摄片系统,床台移动范围大,可以方便地摄取立卧位平片,无需过多地搬动病人。由于采用直接数字化DR摄片,仅需数秒钟就可把数据传至PACS(工作站)服务器保存,供影像科医生写诊断报告,同时可供临床医生在线调阅,医生可立即获取病人影像信息,这对于急诊病人至关重要,缩短了影像检查和出报告的时间。简化了查对患者信息,诊断报告以往检查30min后可取,数字化摄影后出报告时间缩短为10min,而急诊病人检查完后立即发出报告。极大地提高了影像及临床各科医生工作效率;使放射科原来需两人完成的工作,现一人完成,并提高了工作质量及服务质量(有数学统计显示工作效率较原来能提高50%)。减少了患者的等待时间,方便了病人,提高病人满意度。充分体现医院优质高效的服务理念和服务第一,质量第一的宗旨。

3、俭约医疗成本,降低材料消耗。DR摄影实现先观察图像后照片,检查方便快捷,智能化程度高。避免了受不同设备、技术员检查水平、冲冼药水等因素影响胶片质量,实现零费片率。另外工作站系统有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应用交响乐图像增强软件,可以使得曝光条件不当的图像完全能满足诊断要求,图像质量明显提高,基本不存在废片,提高了甲片率。传统拍片用胶片大小根据投照部位大小选择如:14x17、12x15、8x10等,而DR统一可以用8x10胶片打印,使胶片成本大大降低。同时对患者的辐射剂量小、重拍次数减少,减少了胶片材料浪费。DR采用激光相机打印胶片,取代了传统的、繁琐的暗室冲片过程,胶片及冲洗套药等耗材成本大大降低,而且避免了冲洗胶片废液对环境的污染,并缩短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4、原发射线量小,实现科学放射防护。数字化X线机形成的数字化图像比传统胶片成像所需的X射线计量要少,延长了X线球管及探测器的寿命。因而它能用较低的X线剂量得到高清晰的图像;同时也使病人减少了受X射线辐射的危害,使工作人员身体得到有效防护,工作环境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5、实现放射科影像资料数字化管理。利用计算机存贮、查询、传输影像资料,实现计算机无片化档案管理方法,患者自己带片,减少医患矛盾。代替以往占用有限的贮片库房,胶片归档管理困难,存在胶片的丢失、划伤、霉变、不利于借阅、查询及传输等问题。缩短了工作流程了,并可节省大量的资金和场地,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此外,由于数字化图像便于贮存和传输,为医院进行远程专家会诊和网上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6、实现放射科影像网络的建立,实现资源共享。DR配备PACS(工作站)的应用使影像科医生利用大部分时间集中精力去分析影像、诊断疾病,提高了影像科医生的诊断质量和工作效率。另外,X线、CT等多种影像资料综合图像技术,能协助各专业医生方便地将多种检查所获得的影像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对疾病进行诊断,协助医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考虑问题,及时准确地做出诊断,提高医生诊断的准确性。有统计显示传统X线成像技术诊断率为84.2%,而用数字成像技术诊断率为93.4%。实现洗片机及工作站合理共享,共用实现了设备间优势互补、区域协作;服务模式化以及专业化的质量控制。

7、DR的发展将在未来医院摄影是必备得,随着DR相关配套软件开发、更新,后处理功能将越来越强大,比如和透视兼容。医院只需更新软件而不需跟换设备。

二、DR在投资前的可行性论证

由于DR属于医用大型医疗设备价格昂贵,设备购置成本共计约120多万元,相对一般设备来说,投资风险大。因此,为了防止盲目购置、急功近利,保障该设备的合理配置,充分发挥设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医院在引进DR前,全方位地从各个方面进行了科学、周密论证。

(一)明确DR在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中的作用

DR是实现医院数字化拍片,是我院影像科发展迈入数字化时代。和县市级医院同类别检测,实现影像资源互补,明显提高诊断的准确性,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较传统拍片,大大提高疾病显示,减少了误诊及漏诊率。患者资料易于保存,查询;方便网络传输,网络会诊,使基层医疗就诊,享受大医院专家级的诊断水平。病例易于分类,统计,对科研报告带来真实科学统计数据。

(二)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医疗市场的需求

近几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受教育程度持续提高,导致人们卫生保健观念和健康消费意识的增强;更加要求短时,快捷的医疗服务,势必带来对大型医用设备DR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经济高速发展,导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肿瘤病的发病率不断提高,而DR通过图像,能帮助病人筛查和诊断疾病,有利于疾病的早发现,进一步拓宽了业务技术范围;再加之**各地各大医院及周边部分县级早已实现数字化摄影,而我院现发展明显滞后,不能满足患者就医需求;另一方面医疗市场发展的需求,医学影像发展已步入数值化时代,DR是实现医院数字化时代的前提,在未来的十年内都不会淘汰。以及我院现有的医疗资源、拍片系统明显落后、淘汰,已经制约了医院的发展;不能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因此,我院DR投资符合经济的发展和本区域医疗市场的需求,将为医院的发展迈入数字化时代,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三)DR作为医技科室重要的硬件设备,以是破在眉间。DR的投入使用,能使放射科各项工作指标达标(现甲片率、阳性率、资料管理、服务流程等不达标),改善科室医疗质量、服务质量;进一步促进临床科室的发展,拓宽业务面。提升医院综合服务能力以及竞争实力。

(四)DR的成本测算

因我院引进该设备,根据**市《医疗项目收费标准》为一级医院DR每次曝光费为52元。我院组织专业人员多次走访其他上级及同级医院进行实地考查,经过市场调查反复论证,周密地考虑其相关成本及每年可开展的服务例数,进行了效益分析:

1、设备成本收回

根据医院财务制度大型医疗设备成本收回期限为8年,我院购置DR大约120万元。

2、与我院近三年放射科总收入比较效益分析。(06年08年业务收入包括透视、拍片、造影检查、体检费,DR收入只是拍片)

时间

曝光次数

总业务收入

材料消耗

DR业务收入

收入增长%

06年

9484次

325480元

426780元

31.2%

07年

9778次

342700元

440010元

28.4%

08年

11612次

431680元

57643元

522540元

21.0%

数据分析:

①平均年业务收入增幅为26.8%。

②较设备最低成本收回增幅23%,缩短设备成本收回1-2年。

③因DR统一用8x10大小胶片,有无费片,胶片成本降低20%;08年洗片套药约一万多元,DR不用洗片套药,俭约耗材约22.5%。

④DR三年月平均月收入约38595元,较原来年平均月增幅35.2%

3、电消耗费用:因设备性能高,摄影MA(电流)用量小,电费明显降低。

4、用旧房子,简单改造,无需房屋折旧。

5、设备维修、维护保养费用为提留备用金月收入的3%。

X线摄影技术 篇3

【关键词】 乳腺癌;钼靶X线摄影;诊断价值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部分大城市报告乳腺癌占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1]。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乳腺癌,是提高乳腺癌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全自动数字化钼靶X线摄影以其良好的对比度及高分辨率能早期检出和诊断乳腺癌,是当今公认的早期诊断乳腺癌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2]。本组60例乳腺癌患者全部行钼靶X线摄影检查,诊断为乳腺癌55例,诊断符合率为91.7%,回顾性分析60例乳腺癌的鉬靶X线表现,以探讨钼靶X线摄影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文选取我院从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0例乳腺癌患者的钼靶X线摄影片,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60例乳腺癌患者的年龄21岁~73岁,平均年龄47岁。左侧乳腺癌38例,右侧22例,均为单侧发病。

1.2 检查方法:使用德国SIEMENS高频全自动数字化钼靶X线摄影机,常规行双侧乳腺轴位、侧位或斜位摄片,必要时还可以使用特殊方法,如切线位或病灶局部加压法,迫使其周围组织移开或进行放大摄影,以显示病灶细微结构。

2 结果

2.1 乳腺内肿块48例,斑片致密影10例,钙化38例,毛刺征30例,导管征6例,厚皮征8例,乳腺内见增多、增粗、迂曲的异常血管15例。

2.3 病理类型:浸润性导管癌31例,黏液腺癌4例,髓样癌10例,浸润性小叶癌9例,非浸润性导管癌6例。

3 讨论

全自动数字化钼靶X线摄影动态范围宽,对比分辨率高,能对图像进行多种变换,可分辨软组织间极小差别的结构密度,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3]。

一 本组60病例乳腺癌的钼靶X线表现:

3.1 肿块:乳腺内肿块是乳腺癌最常见的X线征象[4],肿块多位于乳房的外上象限(22例),其次为内上象限(13例)、乳房上部(7例)、中央区(5例),乳房下部(1例)。肿块形态不规则, 边缘毛糙,浸润性生长,周边凹凸不平,形成深浅不等、形状不规则的分叶状肿块、毛刺肿块等。分叶肿块是由于肿瘤多中心生长,肿瘤增长的不平衡,肿瘤周围组织的影响等因素造成的。毛刺肿块是以肿块为中心向周围呈放射状、蟹足状分布的条索样致密影。根据毛刺的病理组织结构不同,可分为:癌组织浸润毛刺、导管型、血管型、淋巴管型、悬韧带型毛刺。肿块的“毛刺征”对于乳腺癌的影像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本组乳腺癌中10例病灶表现为斑片状致密影,边缘模糊,无明确边界,在病灶的中央部分比较致密,向外逐渐变淡, 呈磨玻璃样密度影。磨玻璃影是大量炎性细胞、水肿和癌组织破坏所致。所以观察肿块边界对区别肿块良恶性有重要意义。乳腺癌肿块的密度多较高,是由于癌组织内出血、钙化、含铁血黄素沉积、纤维组织增生等因素所致。良性病变多为低或等密度,多与正常腺体密度相似[5]。

3.2 钙化:是诊断乳腺癌的直接征象。乳腺癌多伴有钙化,钙化可见于肿块内或外,或内外都有,密度一般致密或较淡,钙化为均匀一致的微小钙化,恶性钙化[6]的形态多为星针尖状、小叉状、细沙状、细线状、不规则状、团簇状钙化灶。良性钙化多较粗大,呈圆点形、团球状、条状、双轨状。大片密集或成簇的钙化恶性多见,散在稀疏或粗大钙化良性多见。大多数恶性钙化的数目多,每平方厘米内可达10~20枚或20枚以上;良性钙化的数目一般较少,多数在10枚以下;但对于没有肿块,只见少数钙化灶患者,需要随诊观察,三到六个月内钙化灶有明显增加,常提示乳腺癌的可能,最易出现在导管原位癌和I级浸润性导管癌、黏液腺癌中,在实践工作中我们应该注意。

3.3 本组乳腺癌中8例出现了厚皮征,恶性厚皮征:是肿瘤经浅筋膜浅层及皮下脂肪层侵犯皮肤,或血供增加、静脉淤血及淋巴回流障碍造成皮肤局限性增厚、回缩,纤维收缩牵拉皮肤所致(即酒窝征),钼靶X线表现为肿块与凹陷中心有一纤维索条影连接(需要切线位摄影)。本组6例出现了导管征,即导管扩张,钼靶X线表现为乳头下乳导管增粗、密度增高,管径大于0.5厘米,正常导管不显示。其中导管粘连3例,肿块与导管形成癌桥合并钙化2例,导管融合形成柱状1例。[5]

4 与其他影像检查方法的比较:

4.1 与CT检查的比较:CT的密度分辨率高及横断面薄层扫描,可发现较小的病变,可清楚显示病灶形态、内部结构及边缘情况,还可以通过病灶增强确定病灶的性质,从而提高了对乳腺癌的诊断率。但因辐射剂量大,检查费用高,且对比剂有毒副反应,不适合对乳腺疾病的初诊检查,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的检查手段。

4.2 与MRI的比较:MRI是检查乳腺病变的高敏感的方法,尤其是MRI增强检查对乳腺良恶性疾病的诊断有较好价值,但由于其检查时间长、费用高及显示钙化差等因素,还不能成为乳腺疾病的常规检查方法。

4.3 与超声的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可通过频谱分析乳腺肿块内血管数目、血流速度和血管收缩速度的峰值大小等,以鉴别乳腺囊性和实性病变,但超声很难发现较小的病灶和微小的钙化。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的检查方法。

随着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乳腺癌极为重要。本文对60例乳腺癌的钼靶X线的表现,进行分析,共同学习和探讨,以提高影像工作者对乳腺癌的认识,从而能够对乳腺癌作出正确的诊断。尽管超声、CT、MRI对乳腺癌诊断技术进展迅速,但乳腺钼靶X线检查仍是乳腺癌简便、易行、费用低且较为可靠的检查手段,目前证实钼靶X线摄影是乳腺癌进行普查的唯一的影像学检查方法[2]。

参考文献

[1] 吴祥德,董守义.乳腺疾病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34~242

[2] 石木兰.对乳腺影像诊断的意见[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11(36):965~966.

[3] 蔡丰,张涛,郭章留,等.数字乳腺X线机与传统乳腺X线机的临床应用对比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11):981~984.

[4] 李坚,陈正挺等乳腺癌X线征象78例分析[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2,36(3):293~295.

[5] 杜红文,张蕴。乳腺疾病影像诊断学[M]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51.

[6] 顾雅佳,周康荣,陈彤箴,等.乳腺癌的X线表现及病理基础[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5):439~443.

X线摄影技术 篇4

医院X线床边摄影, 在基层医院多见, 它以简便、快捷、高效的优点为广大患者或不宜搬动的患者带来福音, 也为临床医师的诊疗工作提供了一些方便, 深受医师、护士、患者及其家属的欢迎。自X线发现以来, 以X线诊断为主的放射学的形成, 进而发展成为诊断和治疗兼备的现代医学影像学, 开创了本学科的新纪元[1]。笔者从事综合性医院放射科X线床边摄影并从中摸索总结出的一些经验与技巧, 在此与同道们进行学术交流探讨。

1 X线床边摄影

X线床边摄影, 主要服务于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或称重症监护室 (ICU) 、以及其他科监护室里的危重患者以及在骨科接受牵引的患者, 这些患者一般都不能走动, 要求到床边做X线检查, 以提供给临床医师及时可靠的医疗信息。这项工作表面看来挺简单, 但要求要有高成功率、高标准地完成并非容易事, 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如衡量一张优质床边X线片的标准是: (1) 投照部位与临床申请要一致; (2) 摆位端正, 所照部位完全成像于胶片上面, 且上下、左右对称; (3) 照片的对比度、清晰度、锐利度良好; (4) 铅号标贴准确且可辨左右。这仅仅是一个方面的要求。

床边X线机一般为日本岛律公司出产的125kV, 32mAs床边机和美国GE公司出产的125kV, 25mAs床边机, 功能优良可靠。开展的床边检查项目多是:头颅正侧位、颈椎正侧位、肩关节正位、肱骨正侧位、肘关节正侧位、尺桡骨正侧位、腕关节正侧位、手正斜位、胸部正位、腹部正位、骨盆正位、髋关节正位、股骨正侧位、膝关节正侧位、胫腓骨正侧位、踝关节正侧位、足正斜位、跟骨侧轴位等;但常见的床边检查有胸部正位、骨盆正位、颈椎及四肢关节正侧位。片子大小依据所照肢体大小而定。要发挥其作用还要做到:床边X线检查首先要求临床医师开出检查申请单, 由护送人员送至放射科登记台查号收费, 除急诊抢救者需立即去检查外, 一般病情的床边检查都集中在下午进行, 检查前, 当班技师应从登记台将所有床边申请单取走, 同一科室的单子放在一起, 不同科室的单子按床边检查路线及毗邻关系前后排列, 一般按由远到近, 由楼上至楼下的顺序排列, 以免在检查过程中走冤枉路或回头路, 也影响工作效率, 再在每张单子的左上角空白处编上各异的简易X线号, 以区别每张片子属于那位患者, 然后统计所需投照的部位及人数, 确定所要携带片子的大小和数量。这样可以保证床边检查准确、快捷、有条不紊地进行。技师携带床边X线机在等或乘电梯时, 可对各申请单上患者的简要病史及临床症状作一了解, 便于对每位待查患者的适宜摄影体位做到心中有数, 以免仓促投照, 片子体位不合诊断要求, 如胸腔积液的患者, 胸片应采用坐位投照, 若躺着水平位投照便不能显示气液平面, 以至片子不合要求。投照时应注意:一是对于较胖的, 打石膏的或上夹板的患者, 需根据其肥胖或上石膏、夹板的厚度提高kV值, 而较瘦的患者应适当减小kV值;二是对于好动的婴幼儿或骚动不安的成年患者, 要摆好体位, 选好条件, 对好光, 观察中抓拍, 以避免因体位变动、运动模糊或异物遮挡致投照失败。适当的解释和了解患者的心理也是不可缺少的。

2 X线透视

X线透视是医院放射科的传统检查项目之一, 有迅速、简捷等特点, 许多医院目前都购置了高档的放射影像设备如计算机, X线摄影技术数字设备, X线摄影技术数字化胃肠点片机等, 疾病的诊断有了质的飞跃。使得透视技术这一传统放射诊断手段倍受冷落, 甚至部分医院已取消了这一检查项目, 但广大的基层医院不少仍是健康检查, X线诊断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浅谈透视在辅助其他放射诊断技术中的价值, 特别是在肺部诊断中的辅助作用。

2.1 肺部诊断

首先应注意肺部透视中的几个易漏诊区, 如肺尖区、心后区及横膈后等区域的肺部病变易漏诊。应将患者的肩胛骨旋出和转动患者多方位观察肺, 对鉴别肺门阴影增大有重要的补充作用。X线平片中表现的肺门增大病例有时即使加摄了侧位片, 重叠的肺门血管还是癌性表现或肺门淋巴结肿大性的块状表现, 所致动态观察增大的肺门影的变化可见树状血管支从肺门团块影发出, 并且在患者转至某一角度时血管团块影会分散开来, 而肺门的癌肿或肿大的肺门淋巴结所致的肺门块影无论患者如何转动, 肺门团块影始终存在, 且不变化, 分散在区别肺部阴影来源方面的辅助作用胸壁胸膜的病变及增多增粗的肺纹可重叠于肺内, 形成阴影, 确定阴影来源于肺内或肺外。X线诊断中首先应解决的问题, 透视下多方位转动患者并辅以深呼吸作连续动态观察, 对此有确切的帮助。病变来源于胸壁、胸膜及肋骨的阴影时, 阴影的边缘与胸膜相交成钝角, 且在深呼吸时阴影无移动或即是有移动其移动方向与肋骨移动方向一致, 肺部的病变阴影在深呼吸动作时运动方向与肋骨方向相反, 由于增粗增多的肺纹理所致病变在深呼吸时会散开来不成片状阴影, 且可以用不同体位观察获得。

肺底积液是指胸膜腔积液局限在肺底与横膈之间, 在立位片上表现为正常膈面消失, 肺底被液体抬高而形成一假膈影。卧位投照, 肺底积液流至胸背肋胸膜腔, 使患侧肺野透亮度降低, 视床的运动作连续透视观察可见上述立位平片上的影像表现, 可看见肺底积液从肺底向胸背部肋胸膜腔游离往返的全过程, 从而更加肯定肺底积液的诊断, 在作食管吞钡透视检查时当稠钡大部分已通过食管全程, 腔内表面仅存少许钡吞下的空气与食管内残存的钡剂, 共同形成食管腔内黏膜的气钡双对比影像, 利于早期病变的发现, 在对肠梗阻患者的腹部透视中, 肠伴内液面的升降是确定肠管张力高低的标准之一, 在确定肠伴内液面有无升降时, 先必须排除正常呼吸运动致膈肌位置变化, 所导致的肠伴内液面的上下移动的移动特点是有充气肠伴内的液面出现方向一致的同步升降幅度小, 频率与膈肌运动一致。

2.2 在胸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作用

常规正斜位肋骨片检查中, 易将无明显移位性肋骨骨折与肺纹理和肋骨重叠的影像误诊为骨折, 透视更能直接看移位性肋骨骨折的部位。骨折线的数量及骨折的类型, 由于透视是动态多角度下观察患处, 能避开因患者体位处的生命影缘而分离出来, 并能在最佳体位的骨折处清楚地显示出来, 提高了诊断率与阳性率, 明显地优于常规的肋骨正斜片及投照方法。同时也是对诊断肋骨骨折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

2.3 在四肢骨骨折诊断中的辅助作用

四肢关节及骨两端的部位由于骨的重叠或体位的关系, 极易造成骨折的漏诊, 透视下能见重叠的骨尽量分散开来, 体位的动态观察骨质结构, 直接明确地显示骨皮质的连续性, 确定有无骨折。

2.4 在儿童肠套叠诊断中的作用

儿童肠套叠拍腹部平片的诊断价值小, 但在透视下通过稀钡灌肠及时观察到肠套叠的部位, 在一定压力下套叠部位肠管退缩的程度及在手动复位中整复情况的观察和判断有利于诊断。

参考文献

X线摄影技术 篇5

1.1两眼眶外缘与颅骨外缘等距显示,颅骨在片中布局合适; 1.2岩部显示在眶内不与眶上缘重选,可见内耳道阴影。2.质控要点:

2.1头正中矢状面与胶片垂直,两耳孔等距,听毗线垂直胶片; 2.2中心线垂直通过后枕粗隆。头颅侧位: 1.评价标准:

1.1蝶骨嵴、乳突重选显示,下颌骨支部基本重迭; 1.2蝶鞍前/后状突重合无双边显示; 1.3颅骨在片中布局合适。2.质控要在:

2.1头正中矢状面平行胶片,瞳间线垂直胶片; 二.2中心线垂直对准蝶鞍(听眉线后3.5cm处)。颅底颌顶位: 1.评价标准:

1.1下颌骨喙突至两侧颅外缘等距,下齿列与眉间重合;齿状突在枕大孔内中间偏前,但不与寰椎前缘重选;

1.2中颅窝的卵园孔,棘孔清晰显示。2.质控要点:

2.1头正中矢状面与胶片垂直,两耳孔等距; 2.2听眶线与胶片平行;

2.3中心线垂直听眶线通过外耳孔前3公分达胶片(当患者不能达到听眶线与胶片平行时,则中心线给适当角度使与听眶线垂直)。头颅前后向半轴位(汤氏位Towne’s位)1.评价标准:

1.1两侧颞骨岩部弓状隆突对称; 1.2枕大孔内显示寰椎后弓和鞍背后床突; 1.3两侧内耳道显示。2.质控要点:

2.1头正中矢状面垂直胶片,两外耳孔等距、听毗线垂直胶片; 2.2中心线30o向足,通过外耳孔达胶片。

(十一)乳突

乳突伦氏位:(Runstvom’s)1.评价标准:

1.1因中心线35o向足倾角,则外耳孔上界清楚,下界与内耳重选边界不清楚(即:内、外耳孔并非呈完整的园形显示);

1.2鼓窦入口的透亮线可见,乙状窦界限较清楚。2.质控要点:

2.l头正中矢状面平行胶片,瞳间线垂直胶片,外耳孔置胶片中心; 2.2中心线35”向足通过外耳孔。梅氏位:(Mayer’s)1.评价标准:

1.1小脑侧岩部呈锐利切线显示;

1.2上鼓室、鼓窦入口,鼓窦组成的“3A区”显示清楚;

1.3岩部呈轴位投影有放大,但无失真,显示完整;其纵径与横径之比为4.5:1.0。2.质控要点:

2.1头正中矢状面与胶片成45o角,听毗线垂直胶片,外耳孔与胶片纵中线重合,并在胶片横中线上方;

2.2中心线45o向足通过外耳孔达胶片横中线上。斯氏位(Stenves s): 1.评价标准:

1.1岩部平面显示,岩尖至弓状隆突近似水平显示,乳突尖在枕骨外显示; 1.二可见内耳道,及三半规管。2.质控要点:

2.1头正中矢状面与胶片成45o角,听眶线垂直胶片。2.2中心线12o向头,通过外耳孔达胶片。

(十二)副鼻窦 副鼻窦:瓦氏位(water’s)1。评价标准:

1.1两侧眶外缘与颅骨外侧等距,鼻窦在片中布局合适;

1.2两侧上颌窦的三壁一孔(即内侧壁、外侧壁、底壁及窦上的国孔)显示。2.质控要点:

2.1头听毗线与胶片成37o角,头正中矢状面垂直胶片; 2.2中心线通过鼻前棘达胶片。柯氏位(Caldwtll’S)1.评价标准:

1.1两侧眶外缘与颅骨外缘等距,鼻窦在片中布局合适; 1.2两眼眶及眶上裂对称显示。1.3岩部显示在眶下缘下方。2.质控要点:

2.1前额和鼻尖贴片、听毗线垂直胶片头正中矢状面垂直胶 2 2中心线 23o向足通过鼻根达胶片。

(十三)视神经孔瑞氏位(Rnees’s). 1.评价标准:’

1.1视神经孔显示在眼眶的外下1/4象限中成卵园形阴影; 1.2视神经孔管壁三条骨壁线显示,构成视神经孔的轴位投影。2.质控要点:

2.1头正中矢状面与胶片成53o角,听鼻线垂直胶片; 2.2中心线垂直通过眼眶外1/3处达胶片。

二、讨论

1.摄影体位标准是符合临床要求和X线诊断的首要条件,也是优质X线影像的基本条件。2.摄影体位标准是以能使特定解剖结构在胶片上真实准确显示为标准。

3.为要获取优质正确的摄影体位影像,必要掌握人体三维结构在胶片上二维显示所应处置的确切方法:如选择正、侧或斜位;中心线投射角度和投射方位。必须掌握大体解剖和体表定位的关系。

4.摄影用器材如球管倾角、量角板等必须准确无误。

X线摄影技术 篇6

【关键词】肋骨骨折;X线摄影;临床诊断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95-02

肋骨骨折属于胸部外伤,属骨科常见疾病,临床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资料来确定。X线检查作为最为直接、简单的方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一些不典型或是隐匿性强的肋骨骨折也会出现漏诊的现象,特别是单纯进行前后位检查时。为了降低误诊、漏诊率,我院对肋骨骨折患者进行多体位检查,现总结如下。

1资料

1.1临床资料174例患者均是我院骨科在2007年5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病人,男性105例,女性69例,年龄在8-71岁之间,平均年龄38.6岁,所有患者均有明确的外伤史。车祸伤103人,坠落伤26人,打架斗殴伤38人,其它伤7例。临床出现明显压痛者112例,存在骨摩擦音者23例,怀疑存在骨摩擦音者11人。患者就诊时间在受伤后数小时至数天不等。

1.2临床表现患者胸部出现明显疼痛感,挤压时明显,伴有胸闷,深呼吸或咳嗽时疼痛明显加重,呼吸运动受限,起卧困难。

2方法

2.1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总结的方式。

2.2研究内容肋骨骨折患者的多体位X线资料及诊断正确性。

2.3检查方法采用德国产SIEMENS500mA X线机对患者进行多体位X线检查,检查时嘱患者尽量屏气。诊断需经过副主任医师以上级别的专科医师进行确诊。对于不能发现骨折处及合并严重的血气胸、挫裂伤、胸腔积液及、纵膈气肿或血肿的进行CT检查。所有患者在1-3周后进行复查。

3结果

174例患者经过多体位X线检查,168例患者诊断明确,正确率为96.6%,6例漏诊患者经过CT检查确诊,X线漏诊率为3.4%。34例患者合并血气胸,19例合并肺挫裂伤,13例患者存在咯血,29例合并胸骨、锁骨、肱骨、胸椎、股骨等处骨折,部分患者合并有胸腔积液、纵膈气肿或血肿。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76人,多发肋骨骨折合并其它处骨折者16人。肋骨骨折以3-10肋为主,特别是腋段及背段。

4讨论

肋骨骨折是胸外科常见疾病,在胸部创伤性疾病中占60-70%,发病率居全身骨折的第六位[1]。其临床诊断虽然相对容易,但是容易发生漏诊,如何避免漏诊,提高诊断正确率成为现在医师关注的焦点。

4.1肋骨骨折发病原理因暴力或钝器直接作用于肋骨,使承受打击处向内弯曲而折断,胸部前后受挤压的间接暴力,则可使肋骨向外过度弯曲而骨折;老年人的肋骨钙含量少,因而脆性增强,故偶有咳嗽或打喷嚏而引起骨折;当发生肋骨骨折时,可因尖锐的断裂刺破壁层胸膜和肺组织,血液进入胸腔造成血胸,气体进入胸腔造成气胸,皮下气肿,可以引起血痰,咳嗽,呼吸困难等,如果肋间动脉断裂,还可引起大量出血,甚至导致出血性休克[2]。

4.2多体位X线检查优势X线检查具有简单、直接、临床诊断正确率高的特点。多体位透视能够动态的从各个多角观察患处,有效地避开了患者体表软组织、肺纹理及膈肌的重叠影,并且在最佳的角度观察损伤部位,可以使其清晰地显示出,从而提高了临床诊断率,同时也成为诊断肋骨骨折的一种有效辅助手段。叶谦也认为[3],为了提高肋骨骨折的X线诊断准确率,最重要的方法是采取多角度的投拍,一般应摄取后前位胸片、患侧后前斜位胸片,必要时摄取前后位胸片或局部点片,尽可能使骨折线清楚投影在X线片上;这样多体位的投拍,不但可提高肋骨骨折的显现率,还可以鉴别伪影带来的假象。

4.3漏诊原因分析

4.3.1患者自身因素患者一般是由于外伤所致,由于X线检查时需要患者屏气,但是由于患者精神紧张或是因害怕屏气时的疼痛而不能配合检查;此外,部分患者由于病情较重,在进行X线检查时往往为浅速呼吸,导致X线影响模糊不清。

4.3.2肋骨结构特点肋骨为细长弓状扁骨,前端依靠肋软骨与胸骨相连,前后数根肋骨相互交叉重叠,因而有时常规的X线检查难以发现骨折线。

4.3.3位置因素部分患者的受伤部位不确定,X线定位不准确,不能选择投照的最佳体位,导致漏诊出现。

4.3.4并发症影响严重的胸部外伤产生的广泛皮下气肿、纵隔气肿、液气胸、创伤性湿肺等并发症以及肺纹理、心脏等正常结构的重叠,常可遮盖肋骨骨折线,如遇到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更容易造成肋骨骨折的漏诊[4]。

4.3.5曝光不足或主观原因由于膈下肋骨的密度较膈上相差较大,曝光不足容易出现漏诊,同时有时工作人员经验不足或是报告时间紧促也可能造成误诊、漏诊。

总之,多体外X线检查对于肋骨骨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诊断正确率明显提高,虽然仍存在漏诊情况,但是只要医师能够做到选择多体位投射、选择合适的投照条件、坚持集体阅片、症状密切结合临床、认真细致、多种检查手段互补等措施,就能够将误诊、漏诊率降到最低程度。

参考文献

[1]楊嵘.X线诊断肋骨骨折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5(7):66-68.

[2]詹志民.肋骨骨折的X线诊断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2013,7(6):84-85.

[3]叶谦.376例肋骨骨折的x线诊断分析[J].中国法医学杂志,2010,16(1):32-33.

乳腺X线摄影的应用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为门诊普查发现乳腺患者并行乳腺钼靶X线摄影共276例, 均为女性病例, 年龄30岁以内16例, 31~40岁79例, 4l~50岁147例, 51岁以上共34例。临床症状:大多数以乳房疼痛为主, 部分为自己发现肿块, 部分无明显自觉症状, 于体检时偶然发现。

1.2设备意大利M T TA LT R O N I C A F L AT S E高频乳腺钼靶机KODAKDry5300。

1.3投照方法

全部双侧乳腺摄头尾位 (CC位) 、内外斜位 (MLO) 片。

2 结果

在乳腺头尾位、内外斜位片能清楚显示乳腺实质结构、及皮肤皮下脂肪等和肿块。在内外斜位上还可观察腋前软组织如胸大肌等及腋窝淋巴结。本组病例中查出的乳腺疾病:乳腺增生174例, 乳腺纤维瘤47例, 乳腺癌29例, 乳腺囊肿2例, 脂肪瘤1例, 错构瘤1例, 乳腺炎1例。阳性率为92.39%。

3 讨论

3.1乳腺影像检查的方法有很多:如超声、CT、近红外线透照、远红外热图、MR, 但乳腺X线摄影至今仍为首选和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 其投照部位和高质量的图像能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3.2投照部位

内外斜位 (MLO) :正确的内外斜位能把所有乳房组织成像。受检者面向摄影台, 两脚略分开与肩膀同宽, 摄影平台上部高度与肩齐平但不超过肩部。旋转球管使探测器平面与水平面成30°~60°并与胸大肌平行以免探测器与胸大肌不平行时导致乳腺成像组织减少。患者面部转向非检侧, 非受检侧上肢下垂, 受检侧手置于机架手柄, 屈肘松弛胸大肌。胸壁紧贴摄影台, 提升乳房, 并向上向外牵拉乳房离开胸壁, 使被检侧乳房置于摄影台面上并开始压迫, 直到有足够压力保持乳房的位置为止, 最后牵拉腹部组织以打开乳房下皮肤皱褶。影像标准需胸大肌下缘止于乳头线, 且乳头线垂直于胸大肌, 并看不到皮肤皱褶, 左右乳腺对称放置后呈菱形。头尾位 (CC位) :MLO位的一种补充, 所以应确保在MLO位片可能漏掉的组织能充分显示出来, 这就要求我们在CC位上应显示所有乳腺内侧组织, 同时尽量包含外侧组织。球管处在树直状态, 检查者站在受检侧乳房内侧。受检者面对摄影台, 头转向非检查侧, 双肩放松, 受检侧手置于腹部以减少皮肤皱褶, 被检侧乳房置于摄影台上使乳头呈切线位, 调整摄影台使乳腺下方皮肤皱褶与摄影台等高, 胸部紧贴。检查者一手放在乳房下, 一手放于乳房上方轻轻牵拉乳腺组织远离胸壁, 后用一只手固定乳房位置。后提升对侧乳房转动患者并置于摄影平台拐角上。再用手向前拉伸乳房同时进行压迫, 最后受检者受检侧手臂下垂, 肱骨外旋, 对侧手臂向前抓住机架手柄。总之必须乳后间隙清楚, 尽量包含乳房实质, 乳头位于照片中轴线上午、, 无皮肤皱褶, 双侧乳腺对称放置后呈球形。

3.3所以我们在进行乳腺检查时应该注意几个问题: (1) 充分了解病史, 选择最佳摄影时间 (月经干净后3~7d) , 尽量避免在月经期及月经前期进行检查, 并进行常规的问诊、视诊、触诊以便选择最佳摄影体位; (2) 充分交流使之了解行乳腺钼靶X线摄影的必要性获得其充分配合; (3) 检查时, 要注意手和指甲的清洁, 特别是寒冷季节更要注意手的温度;摆位舒适自然, 避免乳头重叠及其他伪影, 乳房挤压压力适当;同时, 在检查过程中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其他人员随意出入, 尊重和保护个人隐私; (4) 摄影台面定期消毒并保持清洁; (5) 合理选择图像后处理功能。

3.4乳腺X线摄影主要为头尾位及内外斜位, 必要时加摄侧位及其他特殊投照部位如点压摄片及放大摄片。在乳腺CC位、MLO位上能清楚显示乳腺实质结构和肿块。在斜位上还可观察腋前软组织如胸大肌等及腋窝淋巴结。本组276乳腺X线摄影检查的结果为:乳腺增生174例, 乳腺纤维瘤47例, 乳腺癌26例, 乳腺囊肿2例, 脂肪瘤1例, 错构瘤1例, 乳腺炎1例。阳性率为92.39%。有文献报道阳性率可达到90%以上。本组的阳性率过高可能与本组为门诊普查发现乳腺疾病后才行乳腺钼靶X线检查的患者有关。

总之, 乳腺X线摄影操作简便, 患者易于理解配合, 乳腺疾病检出率高, 尤其对于临床上无法触摸到肿块的导管内原位癌有其独到的优势, 所以乳腺钼靶X线摄影成为乳腺影像检查中的首选方法, 为乳腺最佳的影像学检查和早期乳腺癌筛查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吴建军, 王志红.妇女乳腺钼靶X线片498例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8, 23 (10) :1455-1456.

乳腺X线摄影技术和摆位 篇8

在过去的30年中, 乳腺X线摄影的机器设备和图像记录系统有了显著进步, 由于图像分辨率的要求, 乳腺X线摄影开始向全数字化发展。大多数学者认为, 在常规乳腺X线摄影中应包括两个体位的图像, 头尾位 (CC) 和内外斜位 (MLO) 被认为是标准体位, 所有体位摄影中最重要的是合适的压迫。现介绍几种常用的摆位方法。

1 内外斜位 (MLO)

在行内外斜位摄影时, 患者立位, 同侧上肢上抬与接收板角度不超过90°, 接收板位于乳房后, 高至腋窝水平, 乳房外侧和胸大肌向内、前方摆放于接收板前。接收板和压迫器由垂直向头侧倾斜至45°~60°, 角度大小由胸大肌的方向决定, 较瘦的患者倾斜度较大, 矮胖的患者倾斜度较小, 正确的内外斜位应包括整个乳房组织。在压迫过程中, 技师将肌肉向前拉至接收板, 将乳房后部的组织同时向前, 胸大肌呈三角形, 远端约平乳头水平, 乳头位于乳腺最外侧。总之, 在内外斜位图像上乳腺实质不能到图像后部边缘, 在图像后缘应见到乳后脂肪间隙。

当患者体位摆放较好时, 在内外斜位一张图像上即可见到胸大肌及完整的乳腺组织, 包括乳腺下部和腋尾部。

2 头尾位 (CC)

头尾位图像是标准的乳腺轴位图像。摄影时患者面向设备站立, 将头偏向对侧, 身体略向前倾;将一只手置于乳房下将其上提, 使乳房皮肤褶皱展开, 图像接收板就摆放至该水平。用双手将乳房在胶片盒上尽量向前拉伸, 展平皮肤褶皱, 肩关节应轻度后旋, 使腋前线的皮肤展平, 乳头要尽量位于前方。

头尾位作为内外斜位的补充, 可显示乳腺内、后侧组织。体位较好的乳腺头尾位片, 从胸壁侧胶片边缘到乳头的距离, 与内外斜位片上乳头到胸大肌前缘的距离相比, 相差应小于1 cm。

3 补充体位

除了常规的头尾位和内外斜位外, 在乳腺X线摄影图像上或者触诊发现异常时, 可采用补充体位检查来判断潜在异常, 行补充体位的目的在于判断潜在病变的真假、病变部位及其特征。补充体位包括反斜位 (外内斜位、上下斜位) 、90°侧位 (内外侧位、外内侧位) 、夸大头尾位 (外侧、内侧) 、滚动头尾位、乳沟位、改变倾斜角度的斜位摄影、点压迫位、放大摄影、腋尾位、腋窝位、切线位以及假体植入位。

3.1 纯侧位 (90°)

因为内外侧位可能无法显示乳腺后部和腋窝区域, 所以内外斜位代替了内外侧位成为常规体位。但内外侧位在定位病变时仍是很重要的, 并且可能有助于区分病变和重叠的腺体组织。内外侧位是真正的矢状位, 将接收板置于乳房外侧, 压迫器从内侧压迫乳房。内外侧位对于显示内上象限位置较高的病变十分有效, 此处病变在内外斜位上可能无法显示, 对于乳腺内下方或外下方较深部位, 接近胸壁的病灶, 行内外侧位检查也很有效。内外侧位可以被用来显示在内外斜位中出现而在头尾位未出现的病变。如果一个病变在内外侧位的位置低于斜位, 那么这个病变较偏外侧;相反, 如果病变在内外侧位的位置高于斜位, 那么病变则偏于内侧。

3.2 外内侧位 (LM)

外内侧位也是90°的侧位, 但是乳房是从外侧向内侧压迫, X线束从外侧向内侧穿过。在这个体位上, 乳腺内侧部分与接收板更为接近, 对于显示位于乳腺内侧的病变更为有效。

3.3 外内斜位 (LMO)

外内斜位的优点是可以较好地显示位于乳腺内后方的病变, 这些病变可能只在头尾位中有所显示, 或是可被触及, 但是在常规乳腺X线摄影中无法显示。行外内斜位时, 球管和胶片盒架向对侧乳房倾斜45°~60°, 被检乳房内侧置于胶片盒架上, 同侧上肢置于接收器上, 上提乳房, 压迫器从外侧方向压迫乳房。这些体位也同样适用于脊椎严重后突或是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此体位对于显示靠内侧的并且在内外斜位上没有显示的病灶也很有帮助。

上下斜位 (SIO) 与内外斜位一样, 也适用于脊椎后突或是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这是倾斜投照体位, X线束不是由内向外垂直投照, 而是从外上向内下投照。压迫器置于外上方, 向内下压迫。

3.4 夸大头尾位

当病变位于乳腺最外后方或内后方时, 在常规头尾位图像上可能无法显示。当在内外斜位上见到位于乳腺深部的病变而在头尾位上未见显示时, 夸大外侧或内侧头尾位 (XCCL或XCCM) 将有助于病变的定位。行夸大外侧头尾位摄影时, 将乳房的外侧部分放置在胶片盒上, 为使腋尾部较好地与胶片接触, 患者身体应略后倾, 同侧上肢外展。行夸大内侧头尾位摄影时, 患者身体前旋, 胸部向前伸展, 这样可以摄入位于较内后方的病变。如果病灶位于内上象限靠上方的部位, 那就要上移胶片盒架, 并且压迫乳房最上方的部位。

夸大头尾位常用来定位仅在内外斜位中显示的靠后部的病灶。首先行夸大外侧头尾位, 因为大部分乳腺实质及大部分乳腺病变尤其是乳腺癌位于乳腺的外上象限。

3.5 点压摄影

大多数乳腺X线机都有一个较小的压迫器, 可用来行点压摄影, 在常规图像中显示的可疑病变可行点压摄影。利用压迫器将病变周围的正常组织推开, 技师必须从原图像中判断出病变位置, 并且必须仔细操作以确保病变在点压摄影范围内。点压摄影在评价结节的边缘、区分局部致密是真病变还是重叠组织时十分有价值;点压摄影的另外一个用途就是评价在常规摄影图像上显示不清而临床可触及的结节, 尤其在评价较小结节或钙化时, 技师旋转病变使其处于切线位, 之后点压迫该部位, 同时结合放大摄影。

当病变仅在头尾位中显示时, 行滚动头尾位摄影有助于判断是否为真性病变, 并且可以在矢状水平定位病变。行滚动头尾位时, 压迫乳房前患者的体位与头尾位相同, 轻轻移动乳腺组织。行内侧滚动头尾位时, 乳腺上方的组织在压迫前向内侧移动。行外侧滚动头尾位时, 乳腺上方的组织向外侧移动。

阅读滚动头尾位影像时需事先了解乳腺的滚动方向, 如果病灶在滚动头尾位中仍然存在, 则是真病变。病变定位与乳腺移动方向有关, 如果病变在内侧滚动头尾位时位置向内移, 在外侧滚动头尾位时向外移, 则病变位于乳腺上半部分;如果病变移动方向与乳腺滚动方向相反, 则位于乳腺的下方。

3.6 腋窝位

尽管在内外斜位上可以显示乳腺的腋尾部和腋窝下部, 但有时仍需要附加腋窝位摄影以评价腋窝上部病变。

球管和胶片盒从内上向外下倾斜45°~60°, 患者背向机器转动15°, 同侧上肢与乳腺成90°, 胶片盒置于肋骨后部并使其边缘超过患者的肱骨头, 患者身体略后倾以便与胶片盒更好地接触。腋窝是惟一要被摄入的区域, 因为该部位有较多的组织, 因此无法实施有力压迫。腋窝位专门用来评价该部位可触及的肿块, 或是在内外斜位上方出现的肿块。

3.7 切线位

切线位是一种附加体位, 主要作用: (1) 评价可触及的包块; (2) 观察肿块切除或放射治疗后局部瘤床情况; (3) 判断钙化是否位于皮肤上。对于临床触及的包块或肿块切除后瘢痕, 将其放置切线位且沿此方向施压摄影。

对于可能的皮肤钙化, 需要行切线位判断。将定位压迫板放置在被认为有钙化的乳房表面, 获得一幅图像, 确定好钙化坐标, 将一个标志物放在坐标上。之后移开定位板, 将标志物下的乳房皮肤放置在切线位, 如果钙化位于皮肤, 则在皮肤上可见到钙化灶。

3.8 隆胸术后摄影

数字X线成像技术的新进展 篇9

1 CR技术的新进展

CR(Computed Radiography)系统近年来主要在成像板(Imaging Plate,IP)X线转换材料、扫描方式、光收集等方面有了新的进展[3,4]。

1.1 IP X线转换材料与结构

IP是成像链中与图像质量密切相关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部分。由于新感光材料的出现,有些厂家相继在其结构上做了改进,采用针状结构(有的称聚焦荧光晶体Focused Phosphor)的荧光物质作为X线转换屏,使荧光散射现象大大地降低,转换屏的厚度比颗粒状屏增加约1倍,量子检测效率(Detective Quantum Efficiency,DQE)也增加约1倍。因而,所获取的图像的锐利度及细节分辨能力大为提高,图像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FUJI推出透明基板的IP,实现双面读出。

1.2 IP阅读扫描方式

IP阅读扫描方式从常规飞点扫描到线扫描,是由AGFA和FUJI研制与推出了新的扫描技术。该技术是一次在IP上扫描一行,扫描时间比飞点扫描器的扫描时间短许多。它是将第二次激发光光源与图像信息收集器构为一体,称为扫描头(AGFA命名为Scan Head R)。图像信息收集器为CCD,第二次激发光光源与CCD器件分别做成1×n个阵列。有两种扫描形式:一种是扫描时IP移动,扫描头固定不动,每次读出一行图像信息,并直接成为数字信号。另一种为扫描时扫描头移动(或激光源与接收器同步移动),IP固定不动,每次读出一行图像信息。还有一种是FUJI研发的采用透明IP,扫描时,双面读出器同时同步读取图像信息,称为透明双面读出技术(Patented Dual-sided Reading technology)。该技术可使NEQ(Noise Equivalent Quanta)提高30%~40%。目前,只有FUJI使用这种技术。FUJI已成功的应用在乳腺CRX线摄影,并通过了美国FDA认证。

这种新型扫描的CR FUJI和AGFA均已有产品推出,如FUJI的VELOCITY U,AGFA的DX-S。它们的推出,将会使CR与平板DR类似地操作。FUJI的这种产品在中国已被列为CCD DR,流通量也将大为提高。

1.3 后处理软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处理算法的改进,各厂家相继推出了许多后处理软件。其中,最主要的是在提高图像细节、显示更佳解剖结构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共同特点是:根据不同部位自动地使每幅图像最优化(始终如一的高质量图像),也就是消除原曝光图像中过亮及过黑的区域,降低细节损失,从而提供高细节对比度、显示更佳解剖结构的、协调的图像。

另外,还有诸多专用处理软件。如FNC(Flexible Noise Control)自动噪声控制;GPR(Grid Pattern Removal)栅格消除;全腿/全脊拼接(Full Leg/Full Spine);乳腺(Mammography);放疗(Radiotherapy);牙科;能量减影(Energy Subtraction);自动质量控制(Auto QC)等。

1.4 系统空间分辨率进一步提高

由于IP的结构改进、阅读器扫描方式与精度的提高、处理软件的改善,从而使系统的空间分辨率得到了比较明显地提高。现在的通用机的空间分辨率可以达到5~7 Lp/mm,乳腺可达10 Lp/mm。

1.5 组合方式

一种是将CR与移动X线机组合为一体化的装置,已投入市场作为病房移动数字X线摄影,如由SIEMENS与锐珂医疗公司(Carestream Health)共同开发集成式数字X线成像系统CR-ITX-560或西门子MOBILETT XP CR,FUJI与HATACH共同开发的集成式数字X线成像系统FCR Go等。

一种是除了胸部外的平床式CR或类似平板DR结构的系统,这种结构目前只有FUJI与KONICA MINOLTA推出相应的产品,如FUJI的VELOCITY T,KONICA MINOLTA的REGIUS Vstage 570等。

2 非晶硅和非晶硒平板探测器数字成像的进展

非晶硅和非晶硒平板探测器数字成像系统就探测器本身而言,目前还没有什么新的进展,主要是在系统结构与处理软件上有一些新的改进。从双板结构、U或C形架结构、悬吊式X线管组件和立式胸片架组合结构、遥控多功能诊视床组合结构、胸部专用式结构到新型单板多功能以及床旁移动(如SIEMENS的MOBILETT XP Digital,GE的Definium AMX700,SHIMADZU的Mobile Da Rt)系统结构。

软件方面除了常规处理软件外,与CR一样各厂家有专用图像处理软件,如能量减影、拼接处理以及数字融合断层(Digital Tomosynthesis)软件等。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射频信号传输、高能蓄电技术等的突破,为平板的进一步革新带来了更多的空间。TRIXELL与SIEMENS推出了无线平板探测器,图像与控制信息的发送和接收采用无线传输方式,平板探测器中置有充电电池,充一次电可以使用100次左右。这就为移动平板数字化X线摄影搭建了友好平台,使得应用领域进一步地扩大。

3 CCD与CMOS数字成像的进展

CCD(Charge Coupled Devices)与CMOS(Compli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平面传感器成像技术主要是与碘化铯+非晶硅平板探测器一样,X线闪烁体采用了针状结构的碘化铯(Tl:Cs I或Gd SO:Tb及Gd SO:Eu),减少了光散射,提高了图像的锐利度和清晰度,采用充填系数为100%CCD芯片,像素尺寸减小、接受面积增大,从而使获取的图像信噪比增加、分辨率提高。

4 线扫描数字成像技术的进展

线扫描成像技术的进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从丝正比室探测器逐渐向固态探测器方向发展(如光电二极管探测,以ADANI(NTB′s digital linescan x-ray camera DRS系列为主,CCD+CMOS探测器)。从1×N向m×N阵列发展(如8线阵或16线阵)[5],使扫描速度得到了提高,从局域扫描向全身扫描发展,特别适用于急诊患者的X线摄影,从固定分辨率向多分辨发展(如1.0~5.0Lp/mm可选择)。

5 乳腺数字成像的进展

5.1 CR在乳腺数字成像的应用

CR能否用来进行乳腺X线普查,国内外均引起了较长时间与激烈地争论,但经过对比研究,CR、DR与屏/片系统所获取的图像在乳腺诊断上没有明显地差异,所以CR是可以用来进行乳腺X线普查。特别是IP、扫描与光学收集方式的改进和提高,X线辐射剂量的降低,图像分辨率的提高,从而得到临床更进一步地应用。CR生产厂家相继推出了乳腺CR,并获得了美国FDA的认证。

5.2 数字断层合成技术

采用三维重建技术,获得感兴趣区的三维图像,从而可更好地观察到病灶与准确定位,有助于提高乳腺疾病诊断的准确率和手术定位准确率。

5.3 基于硅微带探测器数字乳腺成像技术

硅微带探测器(Silicon Microstrip Detector)是一种采用硅半导体技术的固体探测器[6]。它是间距非常小的P-N结半导体排,在反向偏压作用下,P-N结的载流子被耗尽,在耗尽区域的每一个光子反应产生一个可以被检测到的电流脉冲,由读出电路读取其电流脉冲。读出电路是由前置放大器与鉴别器和十六比特的计数器组成。当放大的信号超过鉴别器的设定的阈值时,计数器加1,即计数一个电流脉冲。

5.4 计算机辅助探测或诊断技术

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推出后,CAD技术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并成为帮助放射学医师诊断乳腺疾病的有力助手。CAD技术不仅仅在乳腺数字X线摄影中应用,已在其他部位数字X线摄影中得到应用(如胸部、腹部等),但普及推广还很遥远。

6 心血管与遥控多功能诊视成像系统的进展

6.1 探测器

无论是心血管还是遥控多功能诊视系统,已逐渐从影像增强-电视成像链向平板探测器方向发展。特别是心血管成像系统,有些厂家已淘汰了影像增强-电视成像链探测器,这是必然的趋势。

6.2 心血管机架

向4轴以上与智能方向发展,如SIEMENS最新推出的Artis zeego多功能心血管数字X线成像系统,可达8轴,智能控制,智能化程度非常高。

6.3 导管床

从简单到多功能,为了适应特殊检查,有些厂家推出了多功能导管床,除了升降、床面浮动、床面旋转,床面还可以侧向、头与脚向倾斜运动等。与多功能机架(如Artis zeego)配合使用,可以实现二者智能跟踪。

6.4 机架与导管床运动控制

机架与导管床运动控制从原来的独立按键或操作手柄到现在的多功能智能化单手柄操作控制,完全可以由手术医师随心所欲地操作,而且方便快捷。

6.5 遥控诊视床

由于平板探测器的出现与全数字化的引入,去掉了点片装置与影像增强-电视链系统,使得床面大范围升降成为可能,所以不同厂家相继推出了这类遥控诊视床,如SIEMENS的AXIOM Luminos d RF与SHIMAZD的Sonialvision Safire II,为被检者和操作人员提供了安全、简便、舒适的检查和操作环境。可以实现融合断层、拼接等功能。

6.6 图像分辨率

在探测器与强大功能软件的配合下,可以实现从采集、处理到显示2 KB的图像。各厂家相继研发了许多实时与后处理软件,使得所获取的图像在密度、空间分辨率与组织细节分辨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地提高,从而输出高质量的图像。

6.7 功能软件

随着平板探测器的应用,许多CT与MR的相似功能软件被引入,比如图像融合、导航等技术,为放射介入开辟了美好前景。

7 降低被检者的X线辐射剂量

降低被检者的X线辐射剂量[7]是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各生产厂家也都试图在硬件和软件上进行了必要地改进。在硬件上主要是提高X线的转换率或灵敏度、减少散射,尽可能地降低量子噪声与电子噪声。在软件上主要是开发优化组合的软件,提高图像细节分辨能力,有助于被检者X线辐射剂量降低。射野与遮挡调节现几乎所有厂家均采用无X线模拟调节,从而减少了被检者与工作人员的有害辐射剂量。可调脉冲透视、大容量透视存储、栅控X线管等技术的有效应用。总而言之,人们都应遵循“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原则,以最低的X线辐射剂量,获得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

参考文献

[1]王希高,邢同芝,王常忠.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发展及其展望[J].医学动物防制,2004,20(8):510-511.

[2]J A Rowlands.The physics of computed radiography[J].Phys.Med.Biol,2002,47(2):123-166.

[3]余厚军.数字化X线摄影新进展概要[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5,3(23):270-274.

[4]胡熙芳,谢维敢.医学影像数字化的发展[J].中国医学装备,2004,4(2):59-60.

[5]余厚军,于红林.线扫描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原理与应用[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03,7(3):164-167.

[6]余厚军.乳腺X线摄影系统的发展动态[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4,20(7):649-651.

数字X线摄影在临床的应用 篇10

1 D R的结构

DR是由探测器接收X线信息再转换成数字信息, 并立即显示在监视器上的一种摄影方式, 其核心部件是平板探测器[1], 在曝光后几秒钟即可显示影像。系统本身为全固定化结构, 无任何机械运动, 无易损、易耗品。

2 D R的优点

2.1 密度分辨率高, 可达212~214.

人眼只能分辨25灰阶, 照片和屏幕的灰阶显示受到人眼分辨能力的限制。数字影像可变化窗宽、窗位, 转换曲线, 使全部灰阶分段、分时充分显示, 从而使密度分辨力得以提高, 扩大了信息量。

2.2 动态范围大, 传统屏-片X线摄影系统的最大缺点是其影像形成的动态范围有限 (<102) 。

例如在胸部摄影, 肺野和纵隔有较大吸收差别, 在同一图像上限制了所有组织的能见性。而数字摄影的动态范围很大, 约在104~106之间, 可为后处理留有空间, 减少重复检查。

2.3 数字影像后处理功能强大, 包括:

对比度、亮度、黑白反转、双能量减影、测量功能以及窗宽、窗位调整、三维重建等技术, 极大地提高了图像质量, 为诊断准确率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4

DR系统操作简便、快捷、省时省力, 使用工作站, 可与网络联网, 进行网络传输和远程会诊。

2.5

对数字图像采用信息化管理, 取代了传统的管理模式, 便于图像的保存和借阅。如采用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 (PACS) , 将更加有利于数字图像的存储和传输。

3 D R的临床应用

3.1 DR在胸部的应用

3.1.1 肺炎

采用高对比处理技术显示肺野, 可见炎性密度增高影像, 界限清楚, 通过黑白反转技术, 可显示炎性病灶周围有无异常血管团存在, 进而与肺癌鉴别[2]。

3.1.2 肺癌

通常采用高对比和影像黑白反转技术, 可见软组织团块, 界限清晰, 边缘毛糙, 病灶中心及周围有血管聚集, 可推断为肿瘤性病变。

3.1.3 软组织

使用低对比处理和空间频率增强处理, 可将软组织清晰地显示出来, 多用于胸壁软组织内异物、钙化、皮下气肿, 软组织内肿物及纵隔的显示, 使心脏、大血管及胸壁等部位结构较易区分出来。

3.2 DR在头颈部的应用

3.2.1 头颅创伤

通常采用层次处理与频率增强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 能产生明显的边缘增强效果, 颅骨线样骨折, 鼻骨骨折显示清晰锐利。

3.2.2 耳部

内耳微细结构的分辨力要求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可通过对DR窗宽、窗位调整, 提高亮度及对比度。

3.2.3 鼻窦病变

通过空间频率处理, 使图像边缘锐利度增加, 更准确地判断有无窦壁骨质破坏, 通过窗宽、窗位调整观察窦腔与眼眶密度对比[2]。

3.3 DR在骨骼、肌肉系统中的应用

对骨骼、肌肉系统的检查, DR的曝光量仅为普通X线的10%~30%, 用低对比度和高亮度处理, 使软组织结构显示更加清晰, 可清楚显示关节囊、关节间隙、皮肤、韧带、软组织内肿块的边界, 用高对比度和低亮度处理技术可明确骨皮质、骨小梁有无骨折。

3.4 DR在泌尿系统的应用

DR系统对泌尿系统的检查, 可增强结石与微小钙化的显示能力, 可增加软组织的分辨力, 尤其使用双能量减影技术可减去膈下肋骨和胸腰椎的影像, 使图像更加完美, 便于诊断。

3.5 对重症患者及婴幼儿的应用

此类患者因在临床检查中很难配合, 故传统X线检查难度较大, 且图像质量较差[3]。利用DR系统高千伏, 短时间 (以ms为单位) 的曝光方式, 图像采集速度快, 以及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 可确保满意的图像质量, 减少患者的重复检查。

参考文献

[1]袁聿德.医学影像检查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15.

[2]巴特尔, 刘博, 曹佳宁.DR摄影技术的应用[J].医用放射技术杂志, 2006, 25 (3) :51-52.

胃癌的X线诊断分析 篇11

【关键词】 胃癌;X线诊断;影像表现

早期胃癌如能及时发现和得到有效的治疗,预后明显优于进展期胃癌,早期胃癌术后5年的生存率在90%以上,总体复发率在1.5%~13.7%,复发时间为术后1~20年,复发病死率为2%~4%。因此,早期胃癌的诊断和治疗非常关键[1]。我国早期胃癌的诊断率仅10%左右。对2013年5月~2014年10月收治的胃癌患者30例X线诊断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胃癌患者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32~70岁,平均48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2.5年。主要症状表现为腹胀、呕吐、吞咽困难等表现20例,上腹疼痛20例,呕血、黑便等9例,消化不良、贫血、消瘦等表现7例。

1.2 方法 均经胃肠造影检查发现病变,经X线病理诊断。

1.3 结果 30例患者中局限胃壁伸展不良征7例,隆起征3例,浅凹陷征16例,黏膜纹集中像4例。

2 X线表现

2.1早期胃癌 隆起型(Ⅰ型)表现为小而不规则的充盈缺损,高度超过5 mm,边界清楚。表浅型(Ⅱ型):表现为胃小沟、胃小区破坏呈不规则颗粒状,轻微凹陷小龛影,僵硬边界尚清楚。①表浅隆起型(Ⅱa型):癌肿突出高度不超过5 mm;②表浅平坦型(Ⅱb型)病灶几乎无隆起和凹陷;③表浅凹陷型(Ⅱe型):病灶轻度凹陷不超过5 mm。凹陷型(Ⅲ型)表现为形态不规整,边界明显的龛影,深度超过5 mm,可见黏膜皱襞中断,呈杵状或融合。但早期胃癌的诊断还有赖于胃镜活检。

2.2中晚期胃癌

2.2.1浸润型胃癌:开始时常较局限。如位于小弯(常见)或大弯,钡餐造影见胃壁局限性柔软度减低或消失、僵硬,蠕动消失。常表现为病区过分平坦与光滑,形状不改变,如不注意或无经验很易漏诊。有时浸润型病变表现为局部胃轮廓的凹陷,呈浅弧形,类似外压性改变。双对比造影对浸润型癌的诊断很有帮助,表现为局部的“双重边缘”,内缘常平坦而稍不整齐,代表癌瘤浸润所致的胃壁增厚,外缘则代表周围基本正常的胃壁的投影。浸润型胃癌的另一重要表现为黏膜纹理的改变,表现为皱襞异常增粗,排列紊乱,形状固定,颇似慢性胃炎的改变。在有的患者则黏膜皱襞变为平坦甚至完全消失,其上有些颗粒状毛糙的表现或有些浅小龛影[2]。位于胃前后壁和贲门区的浸润型胃癌常不造成轮廓的改变,尤需注意上述的黏膜表现。癌瘤发展较大时引起胃壁僵硬、胃腔狭窄,诊断不难。

2.2.2增生型胃癌:X线表现为突入胃腔的充盈缺损、轮廓不规则、表面凹凸不平,其上的黏膜皱襞中断、破坏,或完全消失。如累及大小弯者可造成胃轮廓的残缺或胃腔狭窄与变形,若仅位于前后壁则不造成胃轮廓的改变,钡剂多时还可被遮住不见,需用加压法或双对比法才得以显示。胃壁僵硬和蠕动消失和梗阻。

2.2.3溃疡型胃癌:X线表现主要在于龛影形状不规则,特别是龛底(向外的一面)平坦而龛口(龛与胃腔的交界处)向内凸而有尖角;龛影位于胃轮廓之内;以及龛周有明显的环堤,已如上述。形成这种表现的原因不是龛本身呈半月形,而是类圆形的龛正好骑跨在小弯前后壁,成为相对折叠投影而成。如龛完全位于前后壁则不构成这种“半月综合征”的表现,而显示为边缘不规则的类圆形龛影。周围黏膜皱襞有时可有聚拢表现,但近龛影处增粗呈结节状,或有指压迹样改变。

3 讨论

胃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肿瘤。男性比女性多,其比例为2:1。一般发病在40~60岁,但目前青壮年发病也不少见。早期出现上腹部隐痛不适、食欲不振,厌恶肉食;同时伴有恶心、呕吐,常吐出棕褐色食物残渣等。晚期出现贫血、上腹部肿块、恶病质、粪便潜血持续阳性等。

X线检查方法的恰当选择及检查前准备 胃癌和早期胃癌影像学检查多以钡餐造影检查为主。胃气钡双重对比造影对早期胃癌的发现和诊断更有价值,可显示黏膜面的细微结构的破坏;单、双重对比造影对中晚期胃癌的诊断都有很大价值。但定性诊断还需结合内镜活检。

胃部X线检查前的必要准备是患者空腹。检查前禁止饮食至少6 h,以保证胃内空虚和干燥。这是使钡剂黏附在黏膜上和病变上的必要措施。如患者空腹潴留较多或有幽门梗阻,禁食期还需延长,或者检查前放胃管将潴留物抽出[3]。检查前3天内不服含有铁、铋、钙高原子量的药物,因为它们能显影而干扰诊断。对明显的便秘患者可适当通便。充分了病史及临床要求,取得患者的配合,是检查成功的必要环节之一。

不同位置胃癌的X线特点胃癌除具有上述的基本X线表现外,不同位置的胃癌还有某些特殊点,其检查方法也不尽相同,贲门癌这是胃癌中较常见的一种,3种病理类型的胃癌均可在此发生。及时发现贲门癌有赖于仔细的检查,掌握正确的方法,熟悉正常X线解剖以及认识癌瘤的X线表现。贲门癌的X线征象为:①贲门区块影,可位于贲门上或贲门下,在含气的胃泡内显示为软组织块影,可呈结节状、分叶状或不规则形。必须转动到一定的体位才能显示,而在其他位置可能见不到。双对比造影时钡涂布在肿物表面,显示更为清楚。服钡后检查可显示充盈缺损。②钡剂走行异常,可沿贲门或贲门下肿物分流而下,或被抬高成角成7字形,在肿瘤之上绕过,称为“绕流”现象。有时钡流通过贲门呈喷射状。③胃底变形、增厚。这是肿瘤沿胃壁向腔内外发展的结果,呼吸气观察形状不改变。胃底与膈面距离加大(大于1.5 cm有诊断价值),但这并不常见且不是早期征象。④黏膜皱襞破坏、杂乱,与正常时迂曲连续的皱襞不同。但由于检查本身的困难,这种征象不易良好显示。⑤贲门下区胃壁僵硬,与正常胃壁分界清楚,其上下方出现小的凹陷切迹;有时贲门下区轮廓不规则。⑥贲门胃底轮廓不规则,呈多个浅弧形,需转动体位才能发现。⑦龛影;贲门癌溃疡很常见,大小深浅形状不一,常位于贲门下区,但X线片不易显出。它可表现为杂乱的皱襞上有一团不规则钡影;可表现为贲门下半月形或V形龛影,龛底平坦与小弯平行,其上下各有切迹凹陷,龛口有环堤;少数龛影表现为囊袋状深龛影,酷似溃疡或憩室。⑧食管下端受累,出现狭窄、僵硬、变形、充盈缺损和黏膜破坏。这些现象是贲门癌向上侵犯所致,是病变进展的表现。

【参考文献】

[1] 陈棣华主编.消化道肿瘤影像诊断与病理对照.第1版.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59.

[2] 胡军武. 医学数字成像技术. 武汉: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1-77

X线摄影技术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将我科2011年1-12月在DR下行脊柱及下肢分段摄片检查并行全长图像拼接所得的15例图像资料进行分析, 男9例, 女6例;年龄16~62岁, 中位年龄42岁。

1.2 设备

德国西门子公司SIEMENS FLUOROSPOT COM-PACT数字X线摄影系统。采用SYNGO.WORKPLACE工作站AXLOM LUMONOS DRF成像系统自动拼接模式, 将多幅图像拼接在一起形成一幅大图像。由柯达8900激光相机打印胶片。

1.3 方法

患者采取站立前后位及侧位, 保证身体在摄片过程中保持不动。确定所需摄影部位并在两端做好标记, 随后输入患者信息、摄影部位后, 系统自行选择分段曝光次数及摄影条件, 持续按住曝光按钮, 探测器沿身体的长轴移动, 采集、存储图像至图像处理工作站, 自动拼接产生图像, 显示并保存后打印胶片。

2 结果

15例患者中脊柱全长图像拼接11例, 下肢全长图像拼接4例。脊柱全长图像11例中, 脊柱侧弯8例, 脊柱侧弯矫形术后6例。在4例下肢全长图像中, 膝关节置换术前检查及髋关节置换术前检查各2例。所有拼接图像均清晰、完整、连续, 完全符合临床径线及角度测量要求。

3 讨论

3.1 DR图像拼接技术

DR图像拼接技术分为手动拼接和自动拼接两种, DR拼接图像的原始图像采集方式分为两种, 一种是X线管相对静止在一个感兴趣中心位置, 当DR平板探测器在上下做垂直运动的同时, X线管跟随探测器上下转动角度;另一种是X线管垂直上下移动的同时, DR平板探测器跟随X线管实现同步移动[1]。上述两种方式配合对应的图像拼接软件就可产生清晰有效的图像。用DR对脊柱、下肢骨和下肢静脉进行造影检查, 使用图像拼接技术可在短时间内将多幅图像拼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大图像, 且片盒中的成像板在采集数据时彼此重叠, 使各部分之间无空隙, 拼接成的大图像完整、连续、平滑, 效果非常明显。

3.2 普通X线摄影

普通的X线摄影存在很多不足, 首先, 图像的质量很难保证;其次, 因胶片尺寸的限制需多次分段曝光, 所以图像的完整性、连续性差。与普通X线摄影相比, CR技术应用IP板联合IP专用支架进行长距离摄影, 通过图像后处理工作站的全景拼接软件拼接成全长图像, 图像的密度均匀, 图像的拼接质量能符合诊疗要求, 但CR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和信噪比较DR图像差, 即便更换IP板也需一定的时间。MRI在全脊柱拼接成像应用方面有少量研究[2,3], 下肢拼接成像尚未有研究, 且MRI扫描时间长, 费用较昂贵, 患者不能直立检查, 对于全脊柱患者而言, 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

综上所述, 在脊柱、下肢骨等骨科检查中, DR图像拼接技术的应用在临床上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为临床医师的诊断治疗提供方便又重要的信息, 使得诊治更加准确有效,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数字X线摄影 (DR) 图像拼接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12月在DR下行脊柱及下肢分段摄片检查并行全长图像拼接所得的15例图像资料, 探讨DR应用价值及技术特点。结果所得脊柱及下肢全长图像清晰、完整、连续, 完全满足临床测量、诊断、治疗的要求。结论 通过DR图像拼接技术可为临床医师的诊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数字化X线摄影,脊柱,下肢图像拼接技术

参考文献

[1] 曾勇明, 黄伟, 罗天友, 等.DR图像拼接全景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08, 33 (9) :1133-1135.

[2] 杜育衫, 常时新, 郝楠馨, 等.自动拼接全脊柱磁共振水成像在椎间盘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同济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7, 28 (2) :327-328.

上一篇:高中物理实验课程下一篇:评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