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共12篇)
语文教师 篇1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语文教师更是学生的启蒙大师;教学是一门艺术, 语文教学更是艺术中的艺术。这就要求, 语文教师更要具有高品位的素养。
于漪老师说的好, “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
在新的课程背景下, 一个好的高中语文教师, 除了具备较强职业道德标准, 更要明确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代言人、权威者, 而是学生群体中“平等的首席”, 是学生共同建构知识的对话者和交往者。教师要抛弃传统的话语霸权主义, 要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者位置上走下来, 参与到与学生的对话和交流中来, 一个好的高中语文教师除了要热爱语文、有事业心、有责任感外, 还必须做到:
一、更新理念, 摆正位置
教育家陶行知说:“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 不教用手的人用脑, 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 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高中语文新课标认为,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认真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 具备新的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如何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角色, 是提高课堂效率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语文老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要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人格,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创新意识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师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 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成功的语文教育必定对学生的心灵, 包括情感、道德、意志表现出深切的终极关怀;成功的语文教师必定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带给他们心灵空间更多的明媚和温暖。
二、丰富知识, 加强科研
古语说:“木无本则枯, 水无源则竭。”步入语文教学讲坛的新教师, 如果把读书放在第一位, 有较高的文学素养, 便解决了源头活水的问题。这是很有道理的,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同时, 随着社会的发展, 教学内容需要做不断更新、充实和适当的调整, 语文教师还必须站在学科的前沿, 时代的高度, 不断学习, 不断给大脑“充电”, 积极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 如历史学、地理学、美学、音乐以及理科的一般知识, 谙习诸子百家, 略通天文地理, 既是专家, 又是杂家, 这样才能在新课程背景下游刃有余。如高中语文《石钟山记》涉及地理学, 讲霍金涉及物理学, 讲《琵琶行》涉及音乐, 等等, 只有熟悉了这些, 教师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灵活自如。
语文老师还需有一定的语文教科研能力。语文教学研究并不仅仅是语文研究机构中研究人员的事, 也是广大语文教师的事。语文教师不仅要掌握教什么, 怎么教, 还要懂得为什么要这样教, 怎样教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 这就需要认真研究, 探索语文教学规律。这样才能完成由“教师匠”、“语文师傅”向“学者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转变, 才能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三、加强管理, 因材施教
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管理。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了老师没有当好“舵手”的现象:有的老师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气氛, 铺陈出许多问题, 为的是更多地鼓励学生, 然而老师多是片面地运用了以肯定为主的教学原则。不少似是而非的回答, 会被一些热情的称赞搪塞过去, 这无疑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造成消极影响。还有对学生的一些错误答问, 不少老师显得没有太多的办法。或者置错误答问而不顾, 找别的学生继续回答;或者简单否定其回答;或者就事论事地引发一番, 不得要领, 这样的老师也没能真正领会到学生错误的回答到底错在哪里;或者直接出示正确的答案。以上这些情况, 显然老师不但没有处理好自己的课堂角色,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妨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思考、理解能力的发展。课堂教学中要求老师既要放得开, 又要统得紧。语文教学工作本身就是一种管理工作, 语文教师就是教学管理人员, 语文教师的管理就是实现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自动化管理。同时, 教师要对学生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要求做到: (1) 教师对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学习态度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体等方面的特点, 都要充分了解, 以便从实际出发, 有针对性地教学。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全班集体教学上, 又要善于兼顾个别学生,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2) 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 提出不同的要求, 分别设计适应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成才的最优方案。总之, 只有教师角色的全方位更新, 才能适应新的课堂教学。
四、创新意识, 质疑教学
新的课程标准认为“应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灵活运用多种策略”, 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新课标将创新教育摆在了突出地位。根据心理学及语文教学心理的研究发现, 兴趣是发展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 都要依赖兴趣。”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主要“能源”之一, 教师教学得法, 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也能引发学生质疑。古人云:“学贵有疑”, “学则须疑”。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教学质疑是语文教学中师生间相互交流展开思维常用的途径。通过质疑问题, 可以有效诱导和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均源于“疑问”, 可以说, 质疑是开启创新的一把钥匙。
五、情绪良好, 心理健康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忧、惧等情绪, 以及由这些情绪造成的心理氛围, 必然会对教育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同时也影响着自身的心理健康。与开朗活泼的教师朝夕相处, 学生必然会受到积极情绪的影响, 也会保持愉快向上的情绪状态。反之, 如果老师经常是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或经常发脾气, 学生必然会感受到压抑与沉闷。积极的心境来源于良好的品德和个性, 如果教师热爱教育事业, 热爱学生, 胸怀开阔, 兴趣广泛, 为人友善, 心态自然就会平和。当然, 教师要能及时控制自己的情绪, 也不是轻而易举的, 它需要教师不断提高个人修养, 同时真正把学生看作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 用爱心、诚心和耐心对待每一个学生。我以为, 如果强调语文教师的非教学素质, 则应把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作为重要的一条列入其中。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强竞争使许多人的心理状况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我们常常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却忽略了教育者本身是否拥有健康的心理。只有具备健全心理素质的人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说, 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也应是一名出色的心理工作者。教师要找准自我, 要学会纠正自己的行为, 批判自我, 超越自我。要学会反思, 思考、反省、探索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有了良好的情绪和健康的心理, 在智力活动中, 能使学生表现得信心十足, 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让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有利于形成正确看待问题的习惯, 这样才能遇到挫折不苦恼。反之, 老师不健康的心态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美国心理学实验证明, 让成年人和小孩子做同样的事, 成年人的不良影响对小孩子影响相当大。
泰戈尔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 果的事业是珍贵的, 但让我来干绿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他的绿荫的。”本着“绿叶”的精神,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 在教育改革的春风吹拂下, 我们语文教师将会以“灵魂的铸造者、知识的传播者、学生的知心者、父母的替代者”的光辉形象, “立足学生的全程、应对学生的全面、放眼学生的全体、激启学生的全心”, 去成就理性之人、个性之人、灵性之人, 去培养思考之才、特色之才、创新之才, 定当谱写教育史的又一华美乐章。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做一名光荣的语文教师, 今生无悔。
语文教师 篇2
作为语文教师,首先朗读水平是必备的。普通话要达到二级甲等水平,也有极少地区可以放宽到二级乙等。报考语文教师岗位的考生应该注意,在你的面试过程中,不论是试讲还是说课,都应该表现出你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较高的朗读水平。尤其是在试讲的过程中,课文的朗读,要体现语文老师的专业性,这种专业性要注重文章语言感情的表达,要抑扬顿挫,但是不能矫揉造作。
其次,语文教师要有一手好的粉笔字。语文老师承担着学生文字书写规范的重要任务。语文的课程标准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文字的书写,课堂上文字书写的指导,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必要内容。如果一个语文老师不能有一手好的粉笔字,那对小学生的文字学习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练一手好字。即便不能在短时间内,改变自己的写字风格,那么也要在面试备考时,横平竖直,认认真真写好板书,并且要注重板书的规范和整齐,用形式来弥补书写的不足。
最后,语文老师要懂得调节课堂气氛,这也是每个老师都应该注意的。但是语文老师尤其如此,语文承担着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要注重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因此语文老师要灵活地把握运用教材,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对学生生活实践的指导。
★ 现代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的论文
★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应具备五种意识
★ 体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情感
★ 儒家人格理想与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 做新时代青年需要具备什么精神思想宣传
★ 二十世纪西方科学哲学科学划界的思想及其演变
语文教师 篇3
关键词:教学 管理 探讨
一、学校概况:
学校有教师16人,教学班6个,学生190人。教学质量评估近几年连年排在全镇末尾,学校面貌几年不变,学生活动场地硬化很少,雨后泥泞不堪;迎接上级检查机会很少,教师工作热情不足,对于学校的事情教师冷眼旁观,反应木然;教师身体健康状况堪忧,不苟言笑,无凝聚力;学生表现调皮,桀骜不驯,学习习惯养成差,学习目标性差,参加学校集体活动机会很少;校委班子与教师之间隔阂很深,缺乏必要的沟通,互不认可。
二、现状分析:
通过谈话调查了解,教师有很多意见,但没有一个人敢于表达,憋在心里很不痛快,牢骚满腹影响工作,另一方面,校长不注意倾听教师心声,一味独断专行,家长式作风使自己走进了死胡同,校长与教师之间存在很深的鸿沟,沟通之路被阻断。另外,学校考核制度不健全,不明确,执行过程不够透明和公正,教师的劳动不能被公正的评价,不断挫伤和蚕食教师的积极性。
三、解决问题指导思想与对策:
针对以上情况及分析,我认为要解决学校当前面临的问题,首先要调整校长的心态,特别是要摆正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有一个理念也是越来越清晰,那就是“以人为本,以师为本”,“尊重教师、信任教师、依靠教师、发展教师”的教师管理思想。
一、首先,学校需要一套符合校情、师情、学情的制度。这是校长管理好学校的前提和基础。作为校长,我们可以自问:我们有没有这样一套制度?这套制度,老师们满意吗?能调动老师们的积极性吗?
对于制度的重要性毋庸多言,简单的说,制度约束或制度激励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制度的制定一定要针对工作,不能针对人。我认为有两个重点必须把握:
1、要有好的制度。标准是教师对制度的认同度、满意度要高。
2、制度落实要好。表现是评优选先必须是按制度来办。
长期以来,制度装在校长的口袋里,使老师们对制度失去了信心,有的老师讲怎么定怎么是,无所谓。重建教师对制度的信心比什么都重要,于是我召开全学区的教师会,开诚布公的说明下一步一定是制度说了算,会上由教导主任宣读了学区考核制度的原始文本,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展开大讨论。最后采纳了老师们的意见后,于4月12日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全票通过了学区考核方案,并由教导主任全文宣读一遍,让老师们工作有了方向,重新燃起了希望。面对全学区的教师我郑重承诺,方案的执行一定公正公平公开。
二、其次,有了一套完善的制度并不是就万事大吉了,人本管理是关键,我从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做法。
1、校长要转变思想观念,淡化管理意识,强化服务意识。校长就是为老师们创造条件的,就是为老师们解决困难的,就是为老师们服务的,归根结底也就是为学生服务的。校长的服务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学生的认可、家长的认可,就基本上可以说成功了。检验校长的服务意识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自问:这一学期我为老师们做了什么?我为学生做了什么?
给教师以人文关怀,意味着要主动帮助教师解决困难。开学初,有两位教师一直未来上班,了解了一些情况后,我主动到两位教师家里进行了看望,帮助其解决了思想上的疙瘩,这两位教师非常感动,第二天就带病来校工作,本学期表现一直非常主动。
2、尊重教师。开展一项工作之前,要广泛征求意见,让教师感到自己的意见很受重视,能变成学校的行动。案例:维修楼顶,我的方案是用钢筋混凝土,先在老教师中间征求意见,最后通过讨论,在这方面他们经验毕竟比我们年轻教师多,按他们的意见来办效果很好。学校的工作谁的方案好就按谁的办!
和谐社会讲的是沟通,和谐校园讲的也是沟通。老师们心中的不愉快,是长时间积累起来的,作为校长我充分理解,不能反感。一有空我就与老师们进行交流,工作、生活、身体状况、孩子、无所不谈,在交流中与教师的距离逐渐拉近,亲近感油然而生,老师们敢提建议,我也尽量采纳,学校活力逐渐显现。
3、借用一句名言“要把教师的优点刻在石碑上,把教师的缺点写在沙滩上”。人无完人,把教师当做“人”来看,作为人,有优点,也就有缺点,正视其缺点,促其发扬优点。工作中,我们往往会给老师们贴上标签,“某某太散漫,某某爱占小便宜,某某作风不检点”,这些标签直接导致在工作中我们对这些教师另眼相看,从而把他们发展成自己的对立面。工作中只盯其缺点,这样工作就很难开展,甚至会走入一个死胡同。工作中要发挥其优点,强化其优点,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案例:有一次一位老师找到我,要一个招商银行捐赠的书包说:“书包还有吗?给我一个!”我当时一愣,笑着说:“我给了你,别人再向我要,我怎么答复呢?张老师?”“也是!”不几天后,另一位老师看到学生的垃圾桶坏了,自己掏钱每个班给学生买了一个垃圾桶,在表扬这一典型的同时,使这位教师认识到了自己的差距,主动找到我说:那天的言行让你见笑了!在暑假中他自己谱曲,教学生演奏并导演的诗文剧《回乡偶书》在教师节庆祝大会上表演,也成为我校教师学习的典型,成为我校的明星。
4、关注教师的生活状态,主要指精神状态。作为校长要经常问自己:老师们快乐吗?老师们的生活状态怎样?及时关注教师的精神状态,出现一些苗头要及时进行调整。对于生活状态不佳,或精神状态不好的教师,要多进行沟通,尽可能的给以精神上的开导和帮助。
宣传“快乐工作,享受生命”的理念。在学校和学区教师会上,我与全体教师交流:我工作的宗旨就是让老师们能愉快的工作,愿意来到学校工作,只要老师们提的建议正确我一定采纳。有一位姓谢的老教师,开学后两天没来上班,来校后第一句话就说:“来到这所学校就头疼!”让我感触很深!为什么不能找到工作的乐趣呢?没有人不愿意实现自己的价值,要给他们创设环境,提供舞台。
5、扬起教师自信的风帆。
长期失败的经历,严重挫伤了师生的自信心,得过且过,冷眼旁观,已形成一定的局面。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差,少先队工作形同虚设,直接导致家长社会对学校工作的不满。怎样重建师生的信心尤为重要,为此我把重建信心作为第一阶段工作的重点,突破口就是全镇第一次大型活动——运动会。常庄小学自合乡并镇以来,运动会成绩最好只有一次08年的第六名,我要借此机会证明我们常庄小学的教师学生并不差。,经过努力,我们最终取得历史性第二名的好成绩。会后总结会上我们充分鼓舞士气,告诉学生只要努力,我们其实非常棒,取得了预期效果,学生的精神面貌和行为习惯大大改观,集体主义感逐步增强。
语文教师 篇4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取得了全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 这是众人皆知、无可非议的。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彰显了30多年来教育的辉煌成就。教育的作用不可估量。然而, 30多年来高考这个“指挥棒”深深地扎根于初等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心灵的土壤。虽然教育体制不断地进行改革, 教育教学的理念不断更新, 教材也常常地变换着新面孔, 教育教学的方法不断创新, 我们的教育者也确实做了很多, 但在这样一个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我们的教育者, 特别是从事农村教育工作的教师要想想: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
要说农村语文教师还应该做些什么, 就应该首先了解他们做了什么。
虽然近几年各级对教师的培训频繁, 再加上校本培训, 培训的数量逐年上升, 但教师的素养提升相对缓慢。就这样的背景, 我们农村语文教师仍然做了很多。如, 能够扎实地备课、认真地上课、细致地批改作业, 而且负担很重。再加上周末还要顾及家里的农活, 他们很忙, 各种压力也很大。在学校往往身兼数职, 既上课又兼后勤……考试排名, 末位挨批, 常常处于身心疲惫的状态, 可以说他们付出了很多。但在教育教学上佼佼者甚少, 究其根本原因, 主要是自身的素质没有提高。
我听了许多教师的课, 有些教师的课和十几年前的课没有什么两样, 初中语文教学还停留在教识字词、简单给课文分层、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等肤浅的表层。多数教师也能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辅助授课, 但那只是增加了学生的视觉享受, 成为伪装自己的外衣;有些教师也能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但探究的问题不是过于简单就是偏离文本中心, 仅仅是活跃了课堂气氛而已, 学生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没有真正获得愉悦感。大多数教师在这些方面也付出了很多, 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但没有提高教学的实效。这种没有深入理解新课程标准要求、自身素质没有提升的种种做法, 是费力不讨好的。
据此, 就农村语文教师还应该做些什么, 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在学生的发展中, 语文教师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 学生的发展也要求语文教师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发展自己, 要求语文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这对农村语文教师显得尤为重要。
(一) 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首先语文教师要以育人为本, 要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只有培养学生的道德与修养, 保护他们的自尊与自信, 激发他们的梦想与激情, 才是语文教育的最好成就。培养既具有高尚的品格, 又具有聪明才干;既具有实践能力, 又具有创新精神;既具有鲜明个性, 又善于团结的一代新人, 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也是社会对语文教师的期望。其次, 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语文教学的实质是交往互动, 教育教学的发展既要同社会互动, 又要师生双方的交往互动。
(二) 树立教育促进者的教师观
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由传统的接受学习向建构学习转变, 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的角色转变。在信息网络时代, 学生很容易从社会资源中获得信息和知识;教师不再是信息的主要传播者、讲授者或知识体系的呈现者。作为促进者, 要帮助学生决定实施的学习目标, 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 发展认知能力, 创设教学情境, 诱发学习动机, 培养学习兴趣, 为学生学习服务, 营造一种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 要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 和学生一道寻求真理。在教学活动中, 给学生一些权利, 让他们自己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 让他们自己体验;给学生一点困难, 让他们自己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 让他们自己回答;给学生一定条件, 让他们自己锻炼;给学生一片空间, 让他们自己前行。总之, 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
二、提高语文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水平
21世纪的教育注重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及其与生活的关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 特别是农村语文教师不仅要具备本专业的知识, 也必须具有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 具有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也就是要有完善的素质结构, 包括先进的教育思想、全面的艺术素养、完善的知识结构和专业化的能力结构。所以, 教师要树立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
(一) 完善语文教师素质结构
作为语文教师, 除了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提高人文素养外, 还需从以下几个途径去努力。首先, 要热爱科学, 提高科学素养能力。今天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 尤其是高科技知识经济, 已经对教师提出了提高科学素养的要求。教师应当把不断发展的科学知识随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之中。其次, 不断更新知识, 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教师要具有较强的掌握信息和知识更新的能力以及学习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教师汲取知识的能力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状况, 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第三, 力求教育创新, 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教师要有创新精神, 而教育创新又要求教师积极投入教育科研, 在教育实践中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二) 完善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
扎实的知识功底、良好的学业修养, 是语文教师从事教学必备的基础。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还应包括三个方面:语文专业知识 (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学和文学、语文教育史) 、教育专业知识 (包括教育学、心理学、语文教育学) 、自然科学知识 (如物候学、生物学、建筑学、物理学等) 和社会科学知识 (如当代社会学、中外历史、经济学、文化学等) 。很多语文教师可能在知识结构的构建上还很欠缺、不全面, 特别是农村语文教师, 因此更应该博览群书, 以百科知识丰富自己, 做知识丰富的人。
(三) 完善语文教师的科研能力
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 不仅应具备比较强的教学能力, 而且应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语文教师不仅要掌握教什么、怎么教, 还要懂得为什么这样教、如何教才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这就需要认真研究探索语文教学规律。语文教师是第一线的实践者, 有教学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经常思考有关问题寻求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提高到理论上来认识, 就是进行研究。语文教师在这方面有足够的发言权, 应该成为教学研究的主力军。但农村语文教师在这方面做得还很少, 希望广大的农村教师增强科研能力, 更好地服务农村地区的教育教学。
语文教师的悲哀教师随笔 篇5
表现之二:短期收效最不明显的是语文。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广阔的是人的胸怀,比人的胸怀广阔的是语文试卷。一个人的胸怀永远装不下一张语文试卷,因为世上还没有人能得高考语文满分的。那么,你怎么去补?补字音字形,加起来有三四千个,补词语成语,也有两千多条,补现代文阅读,更是云山雾海,不着边际,补作文呢?那更是不用补了。君不见,节假日数理化英语老师门庭若市,语文教师门可罗雀;君不见,开学初领导排课,先排好数理化英语等所谓关键学科教师,语文教师任意发配,因为语文影响有限,作用不大。
表现之三:校领导指责最多的课语文课。语文老师上课,领导都喜欢听,因为听了之后有话讲。尽管他平时讲话文不对题,但评起语文课来总是很谦虚的说,我是外行,不懂语文,但稍微懂得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顺便说两句。结果一说总会来个三条优点附加一个缺点什么的,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似乎比语文教师更语文教师。讲到最后,关键一句,我们的老师这么认真,这么优秀,为什么我们的成绩总是那么不理想?一句话把所有语文教师所有的努力和信心都击垮了。准噶尔(文64:3 理58:47)
在轻视语文的同时,也轻视语文教师。语文教师有知识、有文化、有责任心,本来这是好事,但在如今缺乏民主的管理模式中,这些恰好构建成了语文教师的弱点。因为有知识、所以视野往往比其他学科的开阔;因为有文化,所以思考问题往往有独特的视角;因为有责任心,学校里敢说敢做的往往是语文教师。因此,语文教师可能是学校最头疼最不好对付的教师。语文教师没有政治教师那样有敏锐的头脑,能把白的说成黑的,把黑的说成白的,把又黑又白的说成不黑不白的,并且把自己不知道是正确还是错误的知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教给学生;也没有数学教师那番苦心,把什么事情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唯有假期家教收入非得到小数点前五位不可;更没有体育教师那样对学生那么放心,只要上课不折断胳膊和大腿什么都为所谓,近视率上升到百分之百都与体育老师无关。语文教师会让领导头疼,因为语文教师知识面广,看的书多,懂得道理多,并且善于分析是是非非。
语文学科在毫无意义的折腾中举步艰难――自我折腾。
在中学所有学科中,语文是最喜欢折腾的学科,然而,语文折腾到现在连自己是什么都不知道了。试看其他学科,数学折腾吗?不折腾。物理化学生物折腾吗?不很折腾,最多把原来的四门学科折合成一门学科,学科性质和教法没有很大变化。英语折腾吗?比其他学科会折腾,但它越折腾越有利。这几年增加了听力考试,学生、家长、老师都高兴,有关部门更加高兴,劳人家的命进自己的财会不高兴吗?
但语文就是为折腾而折腾,并且一直不知疲倦地折腾着。
(1)概念的折腾 ――语文是什么?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争论至今还没有定论,前几年争得面红耳赤,新课标做了和事佬,定义为语文是一门既有人文性又有工具性的学科。与其喋喋不休连篇累牍地地争论概念,还不如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教学。我们现在搞不清楚到底是先有鸡后有蛋先有蛋后有鸡,我们不是照样养鸡生蛋吗?其实,叶圣陶先生早就下了定义,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学科。高中阶段的数理化生物英语甚至美术体育都是工具性极强的学科,语文呢也同样如此。但一些好事者过多地把不属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生拉硬扯地拉近语文课堂,弄得语文不但要学习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还得过度承担政治社会学科的任务。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并没有错,但是忽视了语文学习的中心,尤其是语文课堂学习的中心内涵,只是有害的。
(2)教材的折腾――用什么教语文?
伴随着概念的争论,教材也在不断地折腾。我们说,随着社会的发展,适当地修改教材是必需的。但如今,老师们手头可能有苏教版的必修一到五,人教版的小说阅读、《论语》选读、外国小说选读,语言文字运用,加上配套的选读教材,参考资料,作业练习,具体几本书可能一下子难以报出个数字来。我教了一轮新课标教材,觉得许多地方还不如过去人教版。
最大的问题有三个,一个知识无层级,二是选文不规范,三是文章编排不科学。
知识无层级。就写作来说,必修一内容:第一单元 激活我们的诗情 第二单元鲜明的观点是议论的灵魂第三单元 夹叙夹议枝繁叶茂第四单元写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必修二 第一单元 用墨如破惜墨如金 第二单元恰当地运用叙述角度 第三单元准确及时与便捷 第四单元 看好处 说门道必修三 第一单元生成诗歌的意象 第二单元 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 第三单元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 第四单元无
选文不规范。必修二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舐舐那冷雨。 《斑纹》三大弊端
编排不科学。苏教版的教材始终找不到一个有效的编排体系。一道五册是按照什么来编排的?没有一个完整的额体系。就一个单元来说,也会死去了一个自己认为有点文化或诗意的标题,吧一些文章凑在一起就行了。如必修一第四单元像山那样思考谛听天籁《江南的冬景》《西地平线上》感悟自然《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湖山沉思《神的一滴》《像山那样思考》莫名其妙!课文的.练习设计也不科学。
(3)教法的折腾――语文怎么教?
现在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近二十年来,语文教坛浪潮汹涌,流派纷呈。什么目标教学法,情感教学法;什么阅读四步法,导读五步法,写作七步法:什么课题法,体验法,探究法,非指示性阅读,快乐作文,快速作文等等。教学上一会儿提出以学生为主体,一会儿又提出以老师为主体,最近又有新说:老师和学生都是主体。简直搞得老师一头雾水!还有所谓的专家把一道高考作文试题定位七性八性的,挺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其实故弄玄虚。听说有的地方推行30.15讲练工程,即老师最多只能讲15分钟,学生要练习半小时以上。老师如果讲课超过15分钟,即视为不合格老师。有的为了推销自己所谓的经验,召开这样的论坛,那样的峰会,一开就是全国性、国际性,真可谓闹哄哄,乱糟糟。
但折腾来折腾去,看现在,似乎又要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了!那不是多折腾吗?黄厚江先生2月出了一本书《语文纯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和实践》,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定价38元。
在座的诸位基本上会开车,您的师傅是运用非指示性还是指示性的教法教你的吗?其实大家都懂: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教法。何必这样瞎折腾呢?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但折腾有好处,可以出所谓的名师,所谓的专家。作文一线的实实在在的语文教师,用胡适之先生的“少谈些主义多研究些问题”来谈语文教学上,那就是八个字:“少谈性事,多干实事。”
(4)考试的折腾――语文该怎么考?
以前选先生,总要选年纪大一点的,因为年纪大一点的有威望,走过的桥多几座。但现在家长选语文老师,最好是年轻的刚生孩子不久的嫂嫂。因为这批老师是学校里的敢死队,尤其是嫂嫂级的语文教师,是敢死队中的突击队。因为她们有法宝:会抓分数!
这是笑话,请有关教师不要生气,不是说抓分数不好,而是说不要光抓分数。但我们冷静下来分析,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有其内在原因,其中一个是现在的学校已经肆无忌惮不择手段地抓分数了。
对付考试并不需要很高的智慧,但是需要我们付出全部的时间和精力!现行的应试教育消磨着我们的才华,糟蹋了我们的智慧!
语文考试内容缺少一定的无层级差异。一张语文试卷分不清是哪一部分教学内容的,高一的试卷可以给高二考,也可以作为高考模拟试卷。高考模拟试卷与高一高二的试卷差异也不大,除了几个语段,几句默写。
语文试题形式单一。不管是单元测验,还是期中期末考试,都模仿高考试题的的形式。作为单元试卷,言文与现代文应该有所区别,各个单元的试题内容应该完全不一样的。但现在很少有老师去区分开来,教研室的试题也同样如此。
考试频率过高。以前是期中期末考试,后来高三有月考,现在各个年级都有月考,有的学校光有月考还不过瘾,还要周考,以考代练、以考代教,长此以往,何来教学?
小学语文教师怎样上好语文课 篇6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然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认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激情的课堂”
1.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充满“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我们试想: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我们的语文课本本身就是一个情感的载体:要么赞美祖国的灿烂文化;要么赞扬人与动物和谐相处;要么引导孩子认识环保;或者和平的意义……其中的每一篇文章本身就好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一首首动听的乐曲,如果语文教师具有一副美妙的歌喉,再充满激情地演唱,那我们的语文课堂怎能不让人留连忘返?
2.语文教师应该认真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现在,我们的很多语文教师把感情朗读课文理解为大声读课文。我认为:感情朗读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朗读的技巧。知道感情朗读要抑扬顿挫,有轻重缓急。要充分运用好语文朗读示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语文课堂上,有教师的激情引导,学生的感情朗读,这才是我们新课标倡导的语文课堂,才是语文教师演绎自己的语文课堂。
二、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体验感受”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如何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新课程呼唤新课堂。新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师认为,一堂好课应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这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具体体现。如:一堂作文课案例:上课铃已经响过了,学生并没有规规矩矩地坐好,而是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自由组合,每组的桌子上都摆着学生自己喜欢吃的水果。老师并没有作过多讲解,只是提示学生可以从形状、颜色、大小、味道等方面去观察,话刚说完,学生就热闹开了。有的用手摸,有的用鼻闻,有的离开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还有的把水果切开,美滋滋地尝一尝……往往给老师及学生头痛的作文课也能如此快乐,学生能不主动学吗?我认为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是不要怕耽误时间,不要怕学生闹,让学生亲自体验,自己感悟,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如写游戏的作文、观察校园的作文等等,何不让学生真真切切地去感受呢?
2.注重引领,注重拓展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在教学《我爱家乡的红橘》后,引导学生学习文中是按照时间顺序来介绍家乡红橘的,作者运用了许多好词佳句,表达了对家乡红橘的喜爱之情。了解这个写作方法以后,我就根据我们这个地方的特点,现在正是吃无核橘的时候,引导学生观察无核橘、认识无核橘,然后写下一篇《我爱家乡的无核橘》的文章,再根据我们班上学生的家里或者亲戚家里很多都有广柑树的现状,把红橘、无核橘、广柑这三种水果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再写《我爱家乡的广柑》。通过这两篇文章的写作,学生都掌握了按照时间顺序来写文章的要领。其次,我在教学课文后,还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瀑布》后,引领学生阅读叶圣陶老爷爷的其他作品《稻草人》《记金华的双龙洞》等作品,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我又引领学生归类积累有关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古诗:《游子吟》《静夜思》《回乡偶书二首》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了解到了更多有关思念亲人方面的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
总之,学生所学知识来源于课堂,能力提升也源于课堂。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个“激情的课堂”“交流的课堂”“开放的课堂”。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说”“读”“写”把感情表达出来。学生在这样的一堂堂语文课堂中得到历练,语文素养才能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刘进强.怎样上好一堂语文课: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J].学周刊,2016(4).
语文教师 篇7
一、传统语文教师角色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教师为主导, 以课堂为中心, 以教材为资源, 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按事先制定好的策略实施教学活动, 以完成知识教学任务为最终目标, 这种方式漠视学生的能动性和个性差异, 语文教师扮演的是“统治者”的角色, 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流水线上的标准化产品”, 缺少个性和灵气。
传统的语文教师所扮演的“教书匠”角色, 其实质就是教材的执行者、重复者。
传统的语文教师观认为教师角色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 即扮演传授知识的角色和思想建设者的角色。教师关注更多的是一种“教书育人”的责任感, 对社会的责任感, 对学生的责任感, 唯独不关注自己。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听”、“我教什么你学什么”的地位, 教师居高临下, 师生之间处于不平等的关系。
二、转变语文教师角色, 提高教师综合素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些观念和要求一旦转化为我们教师的切实行动, 我们教育将会从根本上发生深刻的变化。那么, 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将怎样转变自己的角色呢?
1、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转变。
许多年来, “传道、授业、解惑”被认为是教师的天职, 而新课程认为,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新课程中,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 使之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教师除了参与学生的学习之外, 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指导。因此, 语文教师应从传授者变为参与者、指导者的角色转变。通过积极参与学生的各种学习活动, 及时发现学生遇到的困难, 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指导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指导学生提出质疑, 指导学生树立自信, 提高学习效率。
2、从教学活动的统治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转变。
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 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 又是学生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以人文本”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 教学活动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语文教师要自觉地将角色转变为“服务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情境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 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空间, 为促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造条件, 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和生活环境中启发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向上的情感, 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 挖掘学生的潜力, 使每个学生和学生的每个方面都得到发展。
3、由教学的管理者向教学的合作者转变, 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平等对话、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教师是学生的伙伴。只有建立起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才能站在学生的立场, 根据学生的情况做好自己的工作, 并且时刻配合学生, 真正为学生的学习着想, 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 老师只有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学习的伙伴, 才有可能真正地为学生服务。师生只有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 才能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 才能建立起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 有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便会积极、主动地学习, 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因此,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论”, 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 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平心静气地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各种矛盾, 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4、从“教书匠”变为研究者的转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 使天天上课不致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 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事实上, 每一位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 提出最佳的最贴切的改进意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只有经常地进行教育科学研究, 才能从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方向、新的特征、新的细节。时代在不断进步、社会在向前发展、教育在不断革新, 教育理念、教育事业和教师专业化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就给新时代的语文教师提出了多方面的新的挑战, 教师只有把自己定位在研究者上, 才能成为教育改革中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动适应者。教师的每一堂课都是实验室, 每一位教师都是教育科学研究中的成员, 教师既不能依靠习惯和经验进行工作, 又不能等待研究者提供新的成果, 教师只有成为批判的、系统地考察自己实践的研究者, 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教学和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
5、从单纯的思想建设者变为学生心理护理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
语文教师 篇8
一、热爱教书, 关爱学生
我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说:“教书是愉快的事业, 你越教就越热爱你的事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这也不正包含着你的一份辛勤的成绩在里面吗?”语文教师只有把教书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去经营, 才会有责任感, 才会想方设法把语文课上好。作为一名光荣而有使命感的语文教师, 把文章中瑰丽的语言、精巧的构思、深刻的哲理……融进教学中, 源源不断向学生输送。这期间, 教师必然会享受到语文课的趣味。
除了对教书的热爱, 对语文的热爱, 还有对学生的关爱, 这也是至关重要的。孟子曰:“爱人者, 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教师要关爱自己的学生, 才会赢得学生的亲近和尊敬, 师生关系才会真正融洽。批评学生的时候不要侮辱学生, 切忌在人格上凌驾于学生之上, 心安理得地压制强迫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 师生关系才会融洽。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在一个自尊心和面子上随时受到伤害的氛围中, 他的第一选择不是学习的需要而是保护自尊心不受伤害。教师关爱学生的目光一定要触及每一位学生, 使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充满被尊重和重视的阳光, 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体验。我们要站在生命的高度, 站在人类的历史高度, 与学生一起前进。
二、转换角色, 平和心态
语文教师要有角色转换的意识, “如果是我的孩子”, 我该怎么教。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孩子, 就会超越功利性去教语文育学生;“如果我是学生”, 能从这堂语文课中学到什么。从学生的角度考虑, 根据他们的年龄、心理、阅历去理解去解读去备课, 就更有针对性, 就不会居高临下地压抑学生思维, 就能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使学生缩短与语文的距离, 与语文产生亲切感。
一些学校对教学价值的认识出现了简单化的倾向, 操作中重视卷面分数而忽视过程和综合评价。实践中, 一些教师被眼前一时的成绩所左右, 出现了急功近利的现象。教学不是为了卷面上的分数, 如果只以分数论成败, 那么爱因斯坦、钱学森等人也不会取得如此瞩目的成就。学生不是工厂里的零件, 经过学校加工, 个个符合ISO9001的标准, 否则就淘汰。笔者相信诗仙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之言论。语文素养并非一朝一夕能获得的, 须有较长的积淀过程, 这就决定了语文是慢工出细活, 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师要有良好的心态:不温不火、不急不躁、细水长流。语文教师有了良好心态就能微笑地对待每一天, 微笑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微笑地对待每一堂语文课。笔者相信学生日后回忆, 对当年初中语文学习定会会心一笑。
三、以书会友, 潜移默化
语文教师除了对课堂内容了如指掌, 对课外知识也应广泛涉猎。学生对语文的喜欢很可能是源于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引经据典, 侃侃而谈。如与学生一起分享钱钟书的《围城》:“赵辛楣看苏小姐留住方鸿渐, 奋然而出”;“孙小姐被学生作弄, 全班笑得前仰后合, 孙小姐奋然出课堂”。这个“奋然”多么传神!玩味着眼前字句, 揣摩着作者意图, 感悟一些人生道理, 不也快哉。
对于阅读, 自然更没有框框架架。报纸、杂志, 小说、散文, 甚至广告, 均是吸收知识、扩展视野的好素材。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能落实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 初中三年大到每学期, 小到每星期看哪些书得有具体内容, 具体任务, 甚至从哪一页看到哪一页。学生在家看不完, 语文教师大可抽几节语文课放心让学生们看, 切忌泛泛要求学生自己把握。鼓励学生随时带一本好书, 在等车等人的时候随意翻翻, 假以时日, 便会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阅读数量上去了, 语文课上师生就往往能心有灵犀, 思想知识碰撞的火花就会闪烁。当然要想学生好学, 必须先生好学。惟有酷爱阅读的先生才能教出酷爱阅读的学生。
四、一起质疑, 积极探索
学生爱问“十万个为什么”, 老师应该深感欣慰, 他们的求知欲, 正是他们学习的动力。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 语文教师要像呵护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对待学生的质疑。因为质疑也需要勇气, 如果随意忽视, 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就可能多多少少受挫, 说不定下次就从积极参与者变成无关的看客了。
鼓励学生质疑, 语文老师也要有质疑, 会质疑。譬如, 笔者在教《丑小鸭》时脑子闪过一个问题, 立刻设问: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是因为它本来就是天鹅蛋, 如果它是鸭蛋, 如何能变成天鹅呢。这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他们七嘴八舌的说“丑小鸭不知道自己的身世, 才会努力追求啊”, “丑小鸭如果知道没有白天鹅的潜质, 结局就不一样了吧”。“文章所要告诉我们的是:要面对挫折, 坦然应对, 坚持不懈, 定有美好的未来”。教师有了“山重水复疑无路”, 学生来个“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此一来, 教学相长, 师生同乐。
五、捕捉精彩, 教与幽默
教师更要像一名优秀的摄像师, 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 特别是学生的闪光点。举个简单例子, 一次在上《陈太丘与友期》的县公开课上, 笔者请一学生朗读全文。这位学生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 赢得了全班学生不由自主地热烈掌声。笔者趁热打铁, 询问道:“你能握一下我的手吗?”学生不禁喜出望外又夹杂着一些激动, 兴奋地握着。从握手这一小小细节中, 笔者察觉到了学生被自谦式的表扬感动了。还有一次, 笔者请同学们拿出“草稿纸”听写, 某女生可能一时嘴快, 随口说成了“草纸”, 全班哄然大笑。这时笔者发现这位女同学面有尴尬, 尽管她平时学习成绩很一般, 笔者不但没有呵斥她, 反而借机表扬了她一下, 说这位同学告诉我们, 有些文字是不能随便省略的, 比如给人“一把刀”和给人“一刀”有本质的区别, 全班再次豁然一笑。这位女生特意冲我微笑, 这微笑有一份感谢在里面。
六、把握时讯, 与时俱进
教师可能比较推崇“五步法”或“六步法”之类的教学模式, 先解题后注音再释词而后分段等。这种做法对于涉猎好奇, 追求新鲜信息的中学生来说似乎有点照本宣科, 了无生趣。语文老师应该是传递时代信息的先锋, 把最新最真的东西传递给学生, 把新鲜的事, 有意思的事, 大事小事身边的事, 带进教室晒一晒。这样既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又能使课堂教学变得充实丰满, 一举两得!比如, 今年春晚本山大叔的《同桌的你》, 似乎找不到以前那种放肆欢笑的包袱, 到底有哪些原因;又或者大家对于目前两会代表的某些提案有什么看法;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问题又对我国有哪些潜在影响等等。如此, 课堂的小语文走向了生活的大语文, 真正做到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学生从热爱语文到关注生活, 自然乐趣起来了。
上述六点, 是以笔者与学生和谐欢乐相处多年有感而发。作为一名语文老教师, 且不论学生从我这儿学到什么, 但是我看到他们清澈的眼神, 会心的微笑, 健康的体魄, 就会意识到这是一名语文老师的意义所在, 快乐所在。笔者不敢奢望“桃李满天下”, 只想追求快乐的语文教师, 快乐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2]论语文教学中的减负增效, 中国校外教育 (理论) , 2009 (12)
语文教师 篇9
一、书法教学内容的合作
书法课的教学有别于语文课书写,但在学生书写能力形成上却可以各有分工,相辅相成。
1、正确是第一位的,无论谁都要予以关注。语文教师负责教过字的字形正确和笔顺规则,书法教师负责把字写得“不难看”,前者为后者扫清障碍,不要让书法教师牵扯多少精力。书法教师不仅要注意自己书写的字形和笔顺的规范性,发现学生的字形和笔顺错误,也要予以指出和纠正。
2、书法教师不但要研究写字教学的用字,还要研究语文教材的生字,和语文教师多沟通,了解学习进度,尽量用学过的和正在学的生字来教书法的教学内容,贴合学生应用实际,减轻学生练习负担。
3、书法课的内容偶尔可以根据语文老师的要求进行调整。比如学校要开家长会,需要做一个书法展牌,进行一次针对性的训练;需要做一次手抄报,讲一点手抄报书写要注意的问题等等。
二、书法课堂教学的合作
每次书法课,语文教师 (一般都是班主任) 都要跟课,笔者任教的两所学校都是这样安排。这样好处很多:一是语文教师清楚教学内容,便于课下配合工作;二是纪律好,不用书法老师分心;最重要的是可以帮助书法老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比如握笔姿势,许多孩子都不正确,而且花样百出。老师只是讲解、示范不行,小孩子接受起来比较慢,需要逐个检查、确认、矫正,尤其面对班容量比较大的班级,一个人容易手忙脚乱。语文老师一出手就能解决问题,加快了教学进程。语文教师还经常和书法教师一起巡视,了解、指导学生的其他书写情况。另外笔者发现,仅靠兴趣,靠春风化雨是不行的,适度的压力会让学习更有效。有些话作为班主任的语文老师说起来更方便、更直接。笔者和他们有时一唱一和,有时一个白脸一个黑脸。有了语文教师的适度参与,课堂效果确实好了很多。
三、书法课书写与语文课书写衔接的合作
课上一个样,课下一个样;教什么字就会写什么字,没有教过就写不好了。书写环境及书写量的变化导致书法课堂效果的流失。归根结底是学生书法能力还没有形成,而这个能力就在书法课与语文课的结合中产生。现实的问题在于书法课的专业性不够强大外,也在于目前语文课等日常书写不能很好地承接。因此,语文老师和书法老师应该二力合一抓衔接,助推学生书写能力形成。
结构是字不难看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是小学书法课的重中之重,也因其应用的广泛性而成为与语文课书写的连接点。中宫收紧、主笔突出几乎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书写力求规范、端正、整洁”;单字正确、全篇工整是写字的基本要求。笔者在书法课上讲结构,练结构,语文教师也在自己课上关注这些结构规律的运用;笔者在书法课上贯彻基本要求,语文教师也在语文课上贯彻基本要求 ,形成互动,呼应成章,效果良好。
四、学生书写评价和管理的合作
笔者与任教的两所学校沟通得很好,语文教师都跟课,他们也在想法设法配合我的工作。有的老师就规定:凡因作业优秀或表现良好被书法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学生,所在小组加1分。除参与课堂评价和管理以外,更重要的是课下———书法教师无法企及的天地,与书法教师形成互补。比如“双姿”问题关键在保持,书法课只能解决“知道”的问题和那一会儿的问题。一星期只有一节课,七天的时间,学生完全可能把我的努力就着馒头吃掉,就像沙漠里的一声嘶喊被空气吸走,被风刮走一样。太可怕了!我力不从心,就向语文老师求助。他们了解我的教学内容、作业和标准,会在每周的中间检查一、两次作业。对共性的和明显错误的问题,及时指出,促其改正。当我上课时看到的作业就是比较好的了。此举大大加快了教学进度。我寻找到了一条“利用3———4年时间解决小学生楷书问题” (我的目标) 的途径。
浅谈语文教师素质与语文教学 篇10
一、语文教师的专业文化素质
21世纪教学工作的发展趋势是学科教学的整体化。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掌握单一的学科知识, 而要构建多元的知识结构, 语文教师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 还要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研究语文教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 必须更多地学习和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始终能够站在自己的学科前沿高屋建瓴, 不能只做教书匠, 而应做专家型的学者, 语文教师更应把握时代的脉搏和教育改革的方向, 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二、语文教师的教学素质
专业文化知识素质, 是教师内在的修养, 要使之外化, 要借助于教师卓越的教师素质。
首先, 语文教师要富有灵气和思想。有了灵气, 再枯燥的教学素材也能做鲜活的课堂大餐, 方可供给学生佳肴;有了思想, 再平庸的学生也能点化成睿智的高徒, 方可造就创造型人才。语文教学最忌生搬硬套, 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的教学机智, 根据教学需要, 学生的实际, 巧妙地利用现实的环境和课堂上瞬时出现的情况制造一种特定的氛围来感染学生, 让其获得终生难忘的印象。一堂课怎样设计, 达到什么教学目的, 体现什么教学思想, 课前教师应有充分考虑。思想明确, 方向确定后, 怎样施行则可依时依地依人而定。不管怎样“走”, 只要能通向目标, 学生就会有所收益。教学要出新, 首先教师的思想要新。勤于思考, 不断探索, 勇于实践, 语文教学才能常教常新。
其次, 语文教师要有兴趣和激情。作为语文教师要对所教的内容充满兴趣, 满怀激情。试想, 如果教师对所讲授的内容都兴趣索然, 又怎能要求学生兴趣盎然呢?教师都意兴阑珊, 又怎能要求学生激情满怀呢?我们痛感语文教学难教, 学生厌学, 其中的症结就在教学枯燥无味, 缺少吸引力。如果我们能够变换思路, 教师满怀兴趣和激情, 语文教学的面貌就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在教师的感染下, 学生的兴趣高涨起来, 激情调动起来, 学生的语文学习会获得强劲的动力, 受动力的牵引, 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创造性得到发挥, 会一发而不可止。
第三, 语文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营造文化氛围和人文内涵。语文教学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单凭机械的讲解, 照本宣科是很难见效的。语文教学要真正吸引学生, 一定要充满情趣, 增加文化内涵。教师必要的牵连、引申、煽情就显得非常重要。同样的内容, 选择不同的话来表达。课堂气氛有很大的区别, 同样的话用不同的语气说出来, 表达的效果会不一样。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 就是在教师富有情趣的讲解, 独出心裁的教学安排中形成的。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如沐春风, 刻骨铭心。语文教学要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就必须具有人文主义内涵。学生的语文学习从表面上看是学习一个个新词, 一句句锦句, 一篇篇美文, 但新词的“新”, 锦句的“锦”、美文的“美”不是空调, 只有当它们富有了特定的文化内涵, 才能显示出特有的魅力。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设法把物质性语言的文化内涵巧妙地发掘出来, 把语文的情趣充分显露出来, 影响学生, 感染学生, 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有深度。
第四, 语文教师还要具有教学教研的能力。我国学校科研已取得很大发展, 但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时代召唤教育的改革, 教育改革召唤教育科研, 教研的重任落在教师的肩上, 而语文教师则是, 责无旁贷。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事业带来乐趣, 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 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个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育科研能力是基础教师教育所必备的能力。现代教师要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 要成为新的教育思想, 教育理论、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育方法和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 为提高教学水平,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造性人才能力, 那种“教教材”的“教书匠”的传统做法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高效率地提高学生素质, 迫切地呼吁着教师的创新智慧。所以, 教师必须以研究者的姿态进行教育教学, 并在不断的研究与探索中有所发现, 有所创造。
第五,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 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让学生受益匪浅。多媒体教学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 在语文教学中, 经常要对教学内容作一些补充, 例如, 作家生平, 作品背景的介绍, 以及教学内容涉及的众多相关资料, 这些内容完全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教材中选取了很多有名的影视作品, 形象的演示会使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人物形象, 领略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语文教师的非教学素质
作为语文教师, 非教学素质显得尤为重要。钱梦龙、魏书生的学历不高, 于漪也是非师范专业出身, 但他们都非常注重非教学素质的提高。
首先, 语文教师要具有健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语文教师, 会把教育工作视为终生为之奋斗的事业;反之, 则把教育工作作为谋生的“手段”, 只是一种职业。“事业”与“职业”虽然只一字之差, 但效果截然不同。前者会从自己的奋斗中感受到生活的充实, 从自己的奉献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后者则会经常为自己某些需要的不能满足而耿耿于怀, 为一己私利的得失而与他人斤斤计较, 他们会因欲壑难填而永远感受不到满足的喜悦, 也会因物质与精神天平的极不平衡而经常精神空虚和失落。
其次, 语文教师要具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古希腊的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要被填满的容器, 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现代教育观念就是烛照教师从教之路的火把。语文教师对教育工作的本质、责任以及特点要有深刻的理解。要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语文教育事业关系到社会的发展、民族与国家的未来, 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价值、每个家庭的幸福与希望, 从而形成对语文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崇高感和荣誉感。在这种理念的支持下, 语文教师在工作中才能做到以素质教育为乐, 把发展人的智力、开发人的个性放在首位, 才能不断开拓自己的事业, 努力寻找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同时, 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完善自己、充实自己, 形成自己独特的语文教育教学风格, 才能淡泊名利, 全心全意地把知识、智慧、爱心全部奉献给学生。
第三, 作为语文教师要具有正确的学科教学观念。语文教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石, 语文教师要做的是奠基性工作, 也就是说, 语文教师的硬手活在于基本功上。具体讲, 至少应该是能写一手好字、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能写出上佳的文章等。
语文教学是慢功, 切忌浮躁心理, 更不能“求取虚名”。语文教师更像一个中医, 一般没有药到病除的良方。也就是说, 语文教学是长线, 需放长线才能钓到大鱼。
语文教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孤立的课文教学。一方面, 语文教学要走进课文,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学习中, 吸取前人的写作经验, 获得前人的思想成果。因此, 教学要让学生贴近课文具体感受, 不能华而不实。另一方面语文教学又要走出课文, 把学生的语文学习从课内引向课外, 从学校引向社会, 要把从课文中学到的本领作为学生语文素质的一个生长点加以培植, 使其获得持续的发展, 逐步把作者的经验变成学生自己的经验。因此, 语文教学不能孤立地作课内课外的分野, 课外的观察、体验、运用, 课内的学习、感受、研讨都是语文学习的有效形式, 具有重要的地位。
教真正的语文,做真正的语文教师 篇11
关键词:语文;教育;培养
最近学校领导在初中部进行教学视导,听完语文课后,曾经做过物理教师的校长说:“如果因为考试你们就要这样上课,我对语文教师表示同情,在我看来哪怕所有语文课都让学生自己读书,也要比现在强。”这句话当时听起来似乎有些偏激,过后细想并不夸张。我们的教学沦落到这种地步,我认为原因之一就是忽略了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要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尽最大努力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主体能力。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呢?
一、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为学生主体意识的激活提供心理安全保障
1.在课堂上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一书指出:“教育,正像其他的社会过程一样,它的成效依靠交往。”初中生更具有独立的思想,相对稳定的心理素质,他们渴望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也能相对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有相对独立的人格,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认可。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亲历学习,从而学会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学生观,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把自己看做学生,与他们构建民主、平等的对话空间。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不仅仅是教师督促的对象,更是课堂的真正主人,是教学的主体;教师不是权力的代表,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始终是双方的互动,二者应处于同等的地位。如果这“天平”一旦失“衡”,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受到压抑,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2.要理解、宽容学生
初中生思维活跃,他们有时异想天开、勇于质疑、坚持己见、敢想敢说,因此作为起主导作用的老师,不能只满足于给了学生多少知识,而必须在思维的空间上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实践余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要用条条框框的规则去约束生动活泼的学生,要允许学生在课堂上享有一定的自由度发表自己的见解。要知道,课堂就应该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学生的大胆发言,也许还不够成熟与完善,可是这正是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表现,而学生的“错误”也为教师提供了可以利用的可贵的教学资源、难得的教育契机,教师要多激励、多肯定、多引导,让学生在错误中成长。这样学生就会体会到参与的满足,交流的快感,自然就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强烈兴趣,也就能极大地激发他们主动自主学习的意识。
可以说,只有我们教师在课堂上构建了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学生的心理安全得到极大的保障,我们的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学生才可以感到人格的自主与尊严,才能感受到心灵的愉悦与成长,他们的思维才会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二、努力培养学生的个性,为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随着现代教育的进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彰显学生的个性品质,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语文学科具有答案的模糊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从这种程度上说,语文教学是最能产生个性、培养个性的教学。而尊重学生的个性其实也就是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奠定了基础。那么如何使学生的个性得以真正的彰显呢?
1.要提高教师的素质,形成个性风格
中学生的模仿性强,可塑性大,很容易接受新事物,富有个性特色的教学会给学生的成长烙上深沉的印记。只要我们留意一下成效卓著的语文教师的教学,就不难发现,这些教师在教学上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都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个体的优势,以自己的灵性、悟性和创造性的个性魅力,影响、感化和激发学生的个性。只有具有个性魅力的教师,才会教出个性鲜明、灵动、主体意识强的学生来。因此,作为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以提高自己的学识涵养,掌握驾驭课堂的教学智慧,从而使自己成为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
2.要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每一个学生的天赋、性格、爱好、成长环境都不相同,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些差异性,设定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让每个学生都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充分的发展,尽管发展的起点不一,进步的程度不一,可是不同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学习上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得,这样学生拥有学习的自主权,处处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其主体意识在自主、自愿中逐渐培养起来,其主动参与意识在学习中也更易得到充分发挥,我们的教育也更容易走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想之境。
3.要有个性化的评价
初中生其实是很在意教师的评价的。激励性的评价会让学生抱着积极的情感态度学习语文。语文教师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习行为的“催化剂”,更是探寻、拓展学生的精神和心灵成长的“导航车”。学生的个性品质在教师个性化的指导、评价中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和张扬,从而也就促进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
冰心老人曾经深情地说过,每一朵花都是漂亮的,每一颗心都是可爱的,我们应该怀着极大的热情去爱护每一朵“花”,去关心每一颗“心”。作为教师,我们要为每一朵“花”创设最好的土壤和成长的气候,为每一颗“心”提供最好的机会和展现的平台。
三、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为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创造有利的条件
当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几乎是被考试这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剑”控制着。教师为了应对考试,不惜把一篇篇作品毫无保留地掰开了讲,再掰开再讲,直得把所谓的“语文知识”全“灌入”学生的脑海方可罢休。尤其到了初三复习的时候,机械枯燥的分析、直接告诉答题思路、满堂灌、题海战等充斥着课堂。我们的语文似乎只剩下了技巧,我们的语文课堂似乎成了生产思维酷似、无差别、无活力的产品的“加工厂”。
其实我们的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每篇文章都有独特的风格与蕴含,作为教师就要走进文本,和作者对话和作品对话,在深入理解的前提下结合自己的个性对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取舍,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然后以合适的方式传达给学生。有的文章可以注重情感渲染,有的可以注重揣摩语言,有的可以注重问题牵引,有的可以注重诵读感悟,有的可以注重情境创设等等。不同的文章教法不同,学法也不同,只是对文本的准确解读和深入挖掘,教无定法。
语文教师要以生为本,立德树人,走学科内涵式发展之路,就要挣脱应试的魔咒,不要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不要将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轨道。这既是解放学生也是解放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创造条件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体意识。
四、选择新颖的学习方式,为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搭建沟通平台
选择新颖的学习方式,就是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拐杖,是发挥学生主体意识的主要途径。当前新颖的学习方式有很多,我认为很关键的一点是搭建课内课外沟通平台,把语文的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这其中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条很有效的途径。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综合性学习就是将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连接起来的一条线索。教师应积极地自主开发一些综合性学习的资源,可以从教材开发一些研究的话题,还可以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开发一些活动项目,指导学生依据话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角度,自主合作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这些活动可以与朗读吟诵、演讲辩论、报告研讨、书法篆刻、影视欣赏、参观游览等语文课外活动相结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能有各自不同的表现、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言语方式,而这正是要达到的活动目标,也是教师指导、激发、激励的方向: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增长学生的见识,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培养他们的能力,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创新的乐趣。
值得一提的是,综合性学习常常要与家庭生活发生密切的联系,在活动中,学生能更多地了解自己家庭生活的某一领域,了解亲人情感世界的敏感之处,这就有可能激活学生的心灵世界和生活体验。这些恰恰可以成为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人生教育、情感教育的机会。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转变观念,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个性,以灵活的教法,新颖的学习方式关爱学生的成长,才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才能发挥他们的主体意识。这是一个美丽而纯洁的教育梦想,对它的坚守,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师不懈的追求。
语文教师应走出语文教学的误区 篇12
语文老师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转变教育观念,套用一句话说就是语文老师要做到与时俱进,永远能与时代合拍。不能像有人说的那样几十年来都机械地抄旧教案上课,内容上不做翻新,甚至闹出父子两代人同听一种讲义的笑话。仅凭旧经验上课,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思想僵化,教学过程机械,如此教学,又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呢?又怎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呢?
教师要打破沉闷的缺乏生气的传统教学法,要勇敢地摒弃传统教法的束缚。明白“教是为了不教”的最浅显的教学原则,大胆地发动学生自己破疑。不必事事代庖,要明白知识的传授永远不如技能的传授的道理,真正地做到授之以渔。其次,教师要研究教材和学生,吃透两头,明确教材中哪些是最应该讲的又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用什么方法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尝试创新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破疑。同时教师还要克服教材本身的束缚,因时制宜,大胆取舍,不求面面俱到,万无一失;但求一点突破,学有所获。要及时了解语文教学动态,针对学生的实际开展研究性教学,利用活动课来引导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提高语文能力。作为语文教师,要使自己知识广博一些,要成为一个杂家。上课时能旁征博引增强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语文老师更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让我们的教学更贴近学生更贴近生活。语文老师要改变“一支粉笔,两本教材”打天下的局面。如果教师无法教给学生许多新的知识,最终将失去上帝———我们的学生。内容的单调,气氛的枯燥,方法的古板都会成为语文课的致命弱点。所以,每个教师都要与时俱进,要掌握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服务教学。我们只有熟练地驾驭它,才能胜任二十一世纪的教学。
二、语文老师要指导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走出只向课堂摄取信息的误区。
语文学科课外获取的知识量是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扩大的。因此,必须让学生改变单一从课堂获取知识的途径,走出只向课堂摄取信息的误区。谁都知道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道理,但要给学生一桶水,教师不仅要克服知识贫乏造成的尴尬,不断地充实自己,更应改变角色,宁可做一个牧羊人,把学生引向知识的原野,也不能只做一个割草人,否则很可能满足不了现代的学生。笔者在教学中按以下方法操作,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1.重视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以课本为载体,向课外延伸。语文课本的文章,我们只能把它当成一个例子,教师讲课时,不能眼光只盯住课内,要注意以篇引类,拓宽语文的空间。我们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每一单元课文时,注重的应该是教给学生学习这一类文章的方法,让学生能以课本为载体,向课外延伸。要重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推行素质教育。当然,课本是我们教学的依据,我们不能抛开课本谈拓宽,那是本末倒置的。只有课内知识夯实了,才能使研究性教学向纵深发展。2.采用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学习名篇名著。为了改变许多学生阅读面狭窄的现状,《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中学生应该涉猎的名著名篇。比如:曹雪芹的《红楼梦》、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钱钟书的《围城》、巴金的《家》、鲁迅的《呐喊》、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托尔斯泰的《复活》、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泰戈尔的《泰戈尔诗选》、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以及我国古代许多著名诗人的代表作。当然让学生们一次读完,是不可能的,而且,高中生课业负担过重。不读,却是语文学习的一大忌。为了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更上一个台阶,我们应该把合作探究法引到名著的阅读中。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阅读面。网络是一座取之不尽的矿藏,要让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向网络攫取具有时代性的知识。事实上,网络上有大量的电子书籍和文章,如果学生有了一定的选择能力,就要正确引导他们去涉猎。4.应充分发挥《语文读本》的作用。现行的语文教材,还出版了一套配合语文教学的《语文读本》,其目的就是要与教科书配套使用,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课外阅读。笔者认为在当前的形势下,重视语文研究性教学的开展,重视《语文读本》的导学,能引导学生自觉利用网络资源,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对某些名著进行研究,这对提高广大学生的语文能力极为有利。
三、语文老师要走出华而不实的教学误区。
语文教改应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路子。语文老师不能只去追求不求效果的花里胡哨的做法,那样必然会贻误学生。教学是实实在在的事,来不得半点虚假。教师要在认真钻研教纲的基础上,认真研究阅读、口语交际和作文等专题来博采众长。事实上,当代也涌现出了不少语文教育家,有很多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大师。像魏书生、钱梦龙等,都是在教改上很有建树的名家。我们要避免固步自封,虚心地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使自己能在教学上形成独特的风格。不论哪种教法,都必须符合我们的实际,既不能好高骛远,又不能裹足不前。专家认为,课堂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对话、交往的舞台,是引导、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场所;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应是探究知识的场所,是教师智慧充分展现的平台。在新形势下,教师有必要重新认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