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定位

2024-09-20

语文教师定位(共12篇)

语文教师定位 篇1

语文是一门具有极强的审美性和人文性的学科。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于能够拥有足够的魅力———优美的语言、充沛的情感、灵动的思维, 并以之征服学生, 征服课堂。

1. 语文教师应是朗读指导的专家

人们常有这样的体验:当读到一篇感人的文章或一个动人的情节时, 往往会热泪盈眶或黯然神伤。为什么?那是因为阅读者带着强烈的阅读主体的个性特征, 阅读时融进了自己独特的情感、理解和体验。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笔者十分重视启发学生融入角色, 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 受到情感熏陶, 享受到审美的乐趣。于永正老师执教《高粱情》时, 指导学生读“站得直”, 他在“站”的后面拖长音, 把“得”读作“děi”, 听课的教师恍然大悟———于老师真是“吃透了教材”。一位教师在教学《负荆请罪》时,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中人物的对话。当两名学生边读边表演之后, 其他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大家都被他们的朗读感染了 (声音特别洪亮) 。这时, 一名学生忽然站起来说表演廉颇的那位同学读得不好。教师愣住了, 让他发表意见。学生的观点是:廉颇是来认错的, 说话声音不能太大, 应该带有自责的成分。这位教师非常机智, 请质疑的学生朗读了一遍, 这位学生声音低沉, 读得非常动情。

2. 语文教师应是点拨学法的能手

在阅读教学中, 不可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 不可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 也不可以教师的体验代替学生的体验。但是, 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又不能离开教师的有效点拨。请看《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片段。

师:刚才读第七、第八两段, 你读懂了什么?

生1:法布尔很辛苦, 八九岁就放鸭。

生2:我认为他的父亲让他放鸭是为了锻炼他。 (仍有几名学生举手想参与讨论“放鸭”话题)

师: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3:法布尔的父母亲为什么都怒气冲冲地呵斥他?

师:是啊, 俗话说, 孩子是父母的心肝宝贝, 可是法布尔的父母为什么对他大发雷霆呢?

生4:父母也许是事先说好的, 想联手彻底戒掉法布尔的虫瘾。

生5:法布尔的父母亲认为迷恋昆虫不会有出息, 希望他安心读书。

如果按第二位发言学生的意思继续讨论下去, 只会浪费时间。教师果断地中止, 调整讨论方向。通过点拨, 后面学生的质疑贴近文本内核, 为深刻领悟法布尔痴迷昆虫、终有成就做好了铺垫。

3. 语文教师应是多才多艺的偶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智力生活的一般境界和性质,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精神修养和兴趣, 取决于他的知识渊博和眼界广阔的程度, 还取决于教师到学生这里来的时候带来了多少东西, 教给学生多少东西, 以及他还剩下多少东西。”教师的精神修养和兴趣对学生的影响如此之大, 当学生发现从自己的语文教师身上能学到无穷无尽的知识的时候, 当他们在老师的影响下兴趣广了、知识多了、眼界阔了的时候, 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非常浓厚。

教学《长江之歌》快结束时, 笔者问:“同学们, 学了本课, 你们是否对母亲河长江充满了依恋之情?把这份依恋之情唱出来吧!”接着便饱含深情地唱了这首歌。可以想象, 伴随着学生掌声的是他们异样的表情:兴奋、惊讶、不可思议。课余时间, 笔者还一字一句地教他们唱这首歌。在反复吟唱之中, 学生既熟悉了课文, 又加深理解了作者的情感, 并激起了学习课文的兴趣, 教师的威信无形之中便提高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性质。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时时审视自己:“我是什么样的老师?”“我是学生喜欢的老师吗?”“我身上有哪些教师必备的素质能让学生亲近我呢?”在不断的审视中使自己的素养得到提升。

语文教师定位 篇2

学生是教师的一面镜子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的求知从来就不是以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为满足的,因为那也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教育既是一种传播知识的活动,更是一种塑造精神的历程。所以,我们不只是在意老师的言传技能,还不知不觉地留意或讨论着老师的一举一动。这究竟是学生在注视着老师还是老师在感染着学生呢?我想这大概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师的语言是教育,行动同样是一种教育。所以每当同学们的学习状态不佳时,教师就应该检查一下,是自己的教学技法不够启发人,还是自己的教学态度不能影响人?一般而言,教师若能做到先自查一遍,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跟着调整过来。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的学习态度就是老师的教学态度,学生的勤奋与创新精神往往源自于老师的敬业精神,学生的学习方法折射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反映了教师的学养水平。也就是说,学生是教师照见自己的一面镜子。所以我非常赞同教师应该从教书转为育人。教师要站在自己的位置上

教师之所以能传道、授业与解惑,那是因为教师占有一方讲台,学生都是坐在讲台下面,教师这才显得高人一等。实则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那他人为什么要给教师这一方讲台呢?我觉得只有教师站在一个较高的角度才能正确面对自己的学生,才能对他们有一个客观的把握和科学的引导。只有当教师清楚他们有谁缺钙、谁缺铁时,才能开出科学的处方来。一个教师若读不懂自己的学生就势必会误人子弟,说明你尽管人在讲台上,却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位置不对有两种原因:要么是自己修炼不到家,要么是你所站的角度不对、姿态不高,在那里自我陶醉,不知同学们的进展已超越了自己的认识。说实话,这一讲台本身就是同学们给教师的,一旦离开这一讲台,教师真的就比学生高吗?在同学们前进的过程中,哪怕教师是他的教练,也只是他的一根拐杖,也只能在他需要你的时候从后面去扶他一把。在他不需要你的时候,就不要挡在他们的前面,自以为还可以去拉他们一把,那其实是阻碍了他们的前进。所以,教师,你千万要站在自己的位置上。

高中语文教师要做好角色定位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师角色探究与合作定位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185-01

对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师角色定位的思考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下,教师是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可谓高尚;却淡漠了教师劳动的自身快乐。教师是园丁,培育着祖国花朵的发育与成长;却忽略了园丁的工作有永远不可修复的季节性和只能按照园丁的意愿来修剪花朵的强制性。人们还津津乐道地信奉着“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身要有一桶水”的信条,却忽视了学生不是简单的承载容器的简单道理,也放弃了教学活动本身该具有的创造成分。在新课标下,主动、探究、合作将成为学生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特征,学生的学习,可能是独立自主地学习,也可能是与同伴的合作进行学习,而教师只能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探究的合作者、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个性化教学的创新者和新课程的建设者。所以,新课标下的教师重新定位,就显得十分重要,也十分迫切。

一、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作为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师,在自身的定位上就必须体现出明显的学科特色和语文教师所特有的知识层面及全面素养。在教学活动中,在具体处理教材的操作中,语文教师不可能再去充当园丁或是知识传声筒的角色,那么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怎样才是贴切和妥当呢?我们可以明确地认定:高中语文教师,是教材文本的首席阅读者。

众所周知,在乐队中,首席一般指“第一提琴手”,他是乐队中的普通一员,同时又是不普通的,他起着自己独特的过程的顺利和完美,才能让学生“信其道”,与此同时,教师的个性特征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尤其是教师的宽容度和亲和力,是至关重要的因素,特别是语文教师对文本教材的独特感悟和对阅读教学过程的独特呈现方式以及对学生多元反映的独特处理方法,都应该而且必须带有独特的个性印记,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个性风格,才能呈现个性魅力。

二、教师应具有的素质和修养

具有广博的知识与丰厚的文化素养。作为语文教师应当而且必须成为学问的杂家,不但要“渊”,而且要“博”,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如政治、历史、音乐、社会甚至于美学等以及理科的一般性知识,要晓天文、通地理,这样才有可能在新课标、新角色面前站稳脚跟,才能游刃有余。同时必须消化吸收,将“千载之思”融于自我,具有自己对人生、对社会、对生活、对未来的独到见解与感悟,对纷纭的世界有自己敏锐的态度与信念,更有属于自己也属于学生的全面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担当得起“首席”的重任,才能不使自己沦落为“教参的奴隶”,才可能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可能使学生真正体味到教材文本的魅力所在。

三、教师应该承担的职责

众所周知,教师与学生的学识和阅历是不可能平等的,所以教师满足于表面的平等,一味强调“你的理由”、“你的看法”,就很有可能导致学生的自由散漫,甚至被学生“篡权”,进而有可能丧失学生对知识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的阅读与表达有所“节制”,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认真履行下列职责:

提供预备性知识,做好前期准备。在正式进行文本阅读教学之前,教师要为学生获取知识以及获取与文本相关的经验做好充分的准备,提供切实的帮助,使学生明确其中的要务,为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提供必要的资源,建立一个结实的“脚手架”。教师的准备活动必须具备科学性、启发性,同时还要有趣味性、开放性、综合性和时代性,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在的阅读欲望和表现欲望,保证学生的完全投入。创设和谐、真诚的学习氛围。在师生共同阅读中,教师不能够也不应该去左右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思维结果,要充分保障学生的民主意识和表现欲望,所有问题的解决都必须在师生平等的交流中得以解决,教师决不能居高临

下地对学生指手画脚,更不能对学生的认识做这样或那样的否定和贬损,要具有平等与民主的阅读学习氛围,教师能左右的仅仅是节奏和方法而已。在整个的阅读过程中,必须贯穿始终的是真诚与信任,教师要相信学生有自我正确阅读的能力和潜力,要与学生彼此都敞开心灵。只有这样,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平等阅读。促进学生的共同参与和发展。开展文本阅读教学,教师除了要解决学生阅读中可能出现的卡壳、分歧等问题,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外,更为重要的是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都能够表达出自己的独特的理解、感悟和体验,进而将个体的思考转化为集体的认识成果,鼓励学生向自己挑战,防止出现部分学生乃至个别学生的小天地,要保证参与的“面”必须有足够的广度和信度,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的多元阅读路径的对话路径,实现多种视角的沟通、汇聚、融合。

在上述活动中,教师不能用想当然的问题、既定的教案、拟订的程序去控制教学过程,而应该顺应阅读的自然进程去调节整个教学的进程与节奏,教师要倾听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哪怕是错误的亦要如此,真正培养学生的思辨力和创造力。

浅谈初中语文教师角色定位 篇4

鉴于此种情况, 我个人认为, 作为教师, 尤其是作为初中阶段的教师, 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于“普通人”, 这既切合实际又符合学生心理认知, 不但可以拉近师生距离, 而且对自己的教学工作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我是一个普通人”之适时流露情感, 增进师生情谊, 提高课堂效率

人是感性动物,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 都有一种感情在支配。教师, 作为社会中的人, 必定会有常人生活的喜怒哀乐。在我看来, 语文教师将这些情感在课堂上适时地表现出来, 对学生可以起到感染熏陶甚至是教育作用。去年初夏, 因车祸而成为植物人卧床两年的小姨过世了。我参加完葬礼回到课堂上, 面对学生因两天未见而充满疑惑的眼神, 我觉得自己有必要告诉他们我去做了什么。在讲述中, 我以和学生们同龄的表妹两年来对小姨如何进行无微不至地照顾, 她自己又如何刻苦地学习为中心, 以此来启发学生要懂得孝敬父母, 努力学习。那堂课上, 学生们被爱被真情唤醒, 亲情的美好与伟大一次次激荡着他们的心灵。那堂课的教育效果, 绝对胜过对万千文字材料冷冰冰地分析。

二、“我是一个普通人”之用兴趣爱好感染熏陶学生, 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

孔子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课堂, 是我和学生一起探讨学习的阵地。但我们的这块阵地绝不是死气沉沉的, 很多时候它会歌声飞扬, 因为歌唱是我所爱。我们在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的时候, 为了让学生快速牢固地背诵文章, 我让学生把文章作为歌词填充到他们喜爱的歌曲中并唱出来。于是, 语文课成了“想唱就唱, 我最闪亮”的展示舞台。这种比较特殊的学习方式, 不但学生爱学, 而且效果极佳。

三、“我是一个普通人”之知错就改, 善莫大焉

随着教学时间的增长, 我越发觉出自己的浅薄。课堂上, 我们谁也避免不了说错话或解析错某道题。但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出错而畏手畏脚, 出错不要紧, 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对待错误。当意识到错误后, 我们要及时纠正, 更要真诚地向学生道歉。这样, 学生对我们不但不会丝毫的埋怨, 他们反而能从活生生的例子中学到什么是真诚, 什么是知错就改。

总而言之, 我对自己“普通人”的定位, 让学生不但喜欢上了真诚的我, 而且喜欢上了语文学习。仅仅八个月的时间, 我所任教两个班级的语文水平, 就从我刚接手时的“老大难”走到了今天的“校以我荣”, 我觉得这主要归功于自己“普通人”的角色定位。

摘要:作为初中阶段的教师, 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于“普通人”, 这既切合实际又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 不但可以拉近师生距离, 而且对自己的教学工作也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师角色新定位 篇5

今天我们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已进入新课程时代。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的一场深刻的变革,对教师的发展提出了许多要求。作为语文新课程的实施者,能否摆正自身角色位置,事关新课改的成败。为了保障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为了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完善,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语文教师角色必须转换,因此必须对新型的教师角色做认真的思考,加以重新定位。

一、传统教育中语文教师角色定位的反思

中国是一个教育历史非常悠久的国家,教育理论家杨贤江曾指出:“自有人生,便有教育”。从“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到将教师放在与“天地君亲”并列的地位。在传统教育中,教师角色定位甚高,尤其对肩负传播中华文化的语文教师更是非同一般。

(一)教师是“燃烧的红烛”、“吐丝的春蚕”、“辛勤的园丁”

无论是红烛、春蚕还是园丁,它都体现了教师职业的无私奉献精神,反映了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角色的崇高期待。教师的“师道尊严”应运而生。教师作为“圣人”成为权威的象征,是学生的标准。然而,红烛光亮有限,只能照亮一部分学生,甚至只能照亮学生的一部分;春蚕丝少时限,未必能满足学生日益增加的求知欲;园丁则过多按自己意愿修剪枝条,重视种子的开花结果,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二)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语文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同时注重学生心灵的发展,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但学生与教师同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具有同等的生命价值,怎能按统一的标准塑造学生呢!黑格尔说:每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这意在说明人的复杂性,学生是有思想的人,是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个体,而“工程师”式的教师却过于用整齐划一的尺度和标准来衡量和检验每一个“工业产品”。

(三)教师是课堂上的统治者

传统教学中的语文教学一直以来以效率低下的讲解法为主,教师授课一直拥有的不过是三尺讲台,三寸粉笔以及三寸不烂之舌。课堂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我教你学”、“我讲你听”,学生完全受教师摆布,受教师灌输。“灌输——训练”是语文教学长期以来的主要方式,教师不怒自威,处于统治者的地位,师生关系极度失衡。一位教育家针对这种教育状况说过一段非常有意思的话:“在今天中国的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

生,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打了个颠倒——站着的教师占据着至尊地位,而坐着的学生的躯体内,却掩藏着一个战战兢兢地站着、甚至跪着的灵魂。”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定位必然抑制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以上是传统的语文教师角色,在今天,这种与时代发展极不相适应的陈腐观念还在有形无形地影响着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必须从根本上突破它们的束缚,改变这种种情况。

二、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师角色新定位

古代私塾里学语文,大多是学生自己读书,教师适当点拨,既是学生自主的,又是个别化的,似乎还符合现代的理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于两千年前曾提出“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的教育理念,《侍坐》篇中一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把一个和蔼可亲、平等对待学生的现代新课程的教师形象刻画出来了。时代的步伐不断前进,新世纪,新学生,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师更应该汲取古人精华为己所用,自觉改变形象。

(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以期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直接、最富有时代性的角色特征,但教师成为促进者是一个不断的生成过程。为此,教师要强化意识:首先是民本、人本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面对源源不断出现的新知识,教师要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其次是发展意识。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们不能以粗暴的方式对待学生,教育的目的不只在于考试成绩和一纸文凭,教师必须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信念,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作为专业人员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活动加以反思、研究、改进,有能力针对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境加以批判改进并提出最贴切的改进意见。“教师即研究者”是时代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新课程的出现,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不可预测,教师找不到一条放之四海皆准的应变通则。因此,教师应不断进行自身知识结构的新陈代谢,更新自己教育技术的意识,追求新知并有意识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这个过程是教师对自己行为的分析与研究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师以研究者的精

神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教育教学质量必将随之提高,可见,教育教学研究是一件富有“乐趣”的“幸福”的事情。

(三)教师是终身学习者

终身学习是未来社会中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套用一句深有哲理的话:“我学习,因为变化了的世界在那里。”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处处有学问,而语文的外延正等于生活。作为“用一生时间来准备一堂课”的语文教师,理应成为热爱学习的典范,成为终身学习的带头人。终身学习的内容有很多方面,主要应加强下面几个方面的学习:一是要加强思想、政治等内容的学习,做到身正为范;二是要不断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博览群书,加强文学修养,做到学高为师;三是要坚持学习先进教育理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挑战,获得自我发展;四是要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在教育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及,为开阔视野、适应全球化以及知识经济的到来,语文教师应及时补充“信息”。活到老,学到老,这应是语文教师终身矢志不渝的追求。

(四)教师是张扬自我个性者

俗话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那么也可以这样说,一千个语文教师就有一千种教法。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都应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教育风格。作为心灵导航的语文教师,对课文内容的感受、领悟、理解也应深深地打上其精神世界独一无二的烙印。教师应发展自己个性的空间,在语文课堂中展现多样的教学风格:幽默风趣、妙语连珠型;踏踏实实、孜孜以求型;启发诱导、师生互动型;和蔼可亲、开放民主型等等。丰富的个性教学将让学生如沐春风,感受着教师的人格魅力。人们常说身教重于言传,有个性的语文教师拥着与众不同的教学艺术于无形中给教育教学带来帮助,有时竟是一字不着,而风韵流长。

(五)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目前教育的对象以独生子女居多,因社会开放,父母大多出外觅工,子女只能寄居在长辈家,这种隔代抚养现象在现代社会尤为严重。现代社会良莠不齐,尤其互连网快速发展让学生领略了网络世界的诸多“风景”。过度受到父母及长辈的溺爱的中学生若缺乏引导,可能带来无法估量的灾难,这就需要多方面、长时期的严格管理。语文教师作为优秀精神、文化的传道者,也是一个实践者,其所作所为就是一面镜子。因此,教师不仅要积极主动地通过示范作用来有效地引导学生按预定目标发展,更应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高度责任感,通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或许有一天会使学生的人生由于教师的激励和引导而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六)教师是学生的朋友

新课改下的师生关系完全是平等、互助、友好的朋友关系。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仅表现在课堂上,而且表现在平时言行上的一点一滴、一举一动。教师要经常和学生打成一片,塑造有吸引力和亲和力的教师形象,拉近师生距离,让他们觉得教师是他们的“朋友老师”。让他们对教师产生兴趣,从而也对语文产生兴趣。教师的苦心、爱心要利用一切机会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用自己的心去点燃学生的心,不要一味表现师道尊严,不苟言笑。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当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亲近、热爱、崇敬之感后自然会“信其道”。

语文教学是一台戏,教师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这台戏的质量。新课程标准以其鲜明的教育理想和浓郁的时代创新气息,呼唤着语文教师的角色转变。语文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以多重角色的新形象投入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姓名:张先兵

单位:增福乡中心小学校

职务:教师

新课改中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篇6

一、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扮演着知识“灌输者”的角色,单就作文教学为例,其模式一般为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整个过程语文教师难免有“包办”之嫌,教师在其中过多地参与,学生基本上不会有质疑,逐渐地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定向思维,习惯于接受,不愿意创新和思考,学生和教师之间也因为过于制度化,难以形成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局面。在现在的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改变以前的教师观,应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好引导作用。比如在作文教学中,可以由原来单纯的教师评价变为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学生间评价相互结合。“根据需要,可以让学生家长、社区、专业人员等适当参与评价活动,争取社会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更多支持和帮助”。[1]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该认识到传授给学生方法的重要性,让学生积极、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思考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规律,这才符合新课标“一切为了学生”的基本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引导者”并不是完全忽视教师的权威作用,也不是让教师秉持“中庸”的原则对学生的行为不加干涉,而是强调一种动态的、平衡的、平等的对话关系。这里的平等指的是学生和教师作为人在尊严和价值上是平等的,但是在诸如知识、经验等方面,教师和学生是有差异的,在教学上教师应该进行适当地指导。比如在学习《背影》时,有的学生会认为父亲翻阅栅栏是违规的,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向学生讲述这样一个原则,任何经典都具有时代性,相应地教师分析经典的时候不能脱离作品所处的那个年代而作一厢情愿地解读。

二、做语文课程的“研究者”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您想让教师的劳动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2]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多年,课改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线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依赖于其综合素质的提高。语文教师更应该针对语文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的反思,但有的语文教师存在着“科研神秘论”的错误倾向,认为那是专家和学者的工作,加之自己缺乏相应的科研知识,受制于时间、经费等因素制约,科研也无法在现在“唯分数论”的大环境中给学生迅速地提高分数,所以他们不想也不愿意搞科研。但从上世纪开始,国外就兴起了“教师成为研究者”运动,在我国,“科研兴教”的思想也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提高自己的科研素质、使自己成为研究者已经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针对课程内容做出相应的调整,切记照搬教科书上的固定内容;在课外,语文教师要根据动态原则建构课堂和其他情景资源的广泛联系,将网络、报刊、影视等纳入课程资源的行列,让社会、家庭等也进入语文课程体系。必须认识到,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掌握有第一手的教学资料,面对最新鲜的教学问题,他们是最有发言权的。语文教师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但他们本身都是开放的状态,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接受来自外界的教育信息,把自己的问题、思考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针对相关问题收集资料,与同事探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就是对教育进行思考的方式。总之,语文教师要从原来语文课程的“执行者”变成语文课程的“研究者”。

三、做语文教育的“终身学习者”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对语文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语文教师不能一味地固守自己现有的知识,不学习新知识。在《学会生存》里有这样一段话:“那种想在早年期间一劳永逸的获得一套终身受用的知识或技术的想法已经过时了。传统教育的这种准则正在崩溃。”[3]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指出,教师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的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可见,“终身学习”应当成为语文教师生活和工作的一个基本理念。

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学习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教师进行任何一项科研活动都应该首先接受前沿性的纯理论。”[4]现在的语文教学更要求教师在专注于自身专业的基础上博学多识,即“专”“博”结合。但纵观目前的教师队伍,仍有一部分教师学历普遍偏低,一部分人学历的提升也是通过业余进修来实现的,知识更新的速度相对缓慢。在教学中出现的一些违背语文教育规律的现象在本质上也是因为缺乏对语文教育规律全面正确的理解。要注意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知识,更准确全面地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语文教师应参加教师职业培训。“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教师,只有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才有高质量的教育水平。”[5]国家教育部和各省教育部门也有“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以前教师的培训大多是理论知识的灌输,难免流于形式。现阶段教师培训的模式应该是“实践+反思”,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停留在接受的基础上,而应培养教师反思性实践的能力。

语文课程改革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语文教师要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适当地转变自己的角色,这是新课改的需要,更是社会的需要。新课改是对语文教师的挑战,更是机遇,语文教师应当做好“引导者”、“研究者”、“终身学习者”,积极探索,获得提高。

注释: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教育部.素质教育学习纲要[M].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2001.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温勇,宋广文.研究型教师及其发展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6,(9).

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篇7

—、语文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课程标准”的实施呼唤民主与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传统教育中的教师是权威, 常常缺乏对学生应有的尊重和关爱, 更缺乏双方的互动、合作。而语文教育在本质上是浸润、熏陶, 他需要老师调动情感, 或诗意地在文字中徜徉, 或尽情地激扬、共鸣, 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语句。“合作学习”是语文新课标中着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语文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必须具有合作意识, 要“摆正位子、放下架子、蹲下身子”, 不再以“高高在上, 唯我独尊”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消除畏惧, 活跃思维, 发展个性。

二、语文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从“语文课程标准”来看,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双基”, 更应当通过语文学习, 开发学生终身学习的潜力。因此, 语文教育的关键不仅是让学生记住多少语文知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语文的方法。由此可见, 语文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一方面, 应当实现由重“教”向重“学”的转变。另一方面, 应当实现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

三、语文教师应当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语文教师素养的高低是语文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教师是“课标”的实施者, 其实施中的诸多问题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研究、反思、创新和总结。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由传统的“教书匠”向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转变。“课标”中所蕴含的新理念及其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 会与旧的教育观念及教学行为发生冲突, 这种新与旧碰撞的结果只能是破旧立新。“立新”即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姿态进行自我反思, 随时对自己的思想认识进行补缺、深化和纠偏。通过对问题的探讨和总结, 逐渐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教师的职责已经是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 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成为一位顾问, 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可见, “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和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这一教师角色要求与全球教育发展方向是一致的。

关于教师的角色定位 篇8

小张是一个调皮好动的男孩。 一次课间, 因跑得太快摔倒了, 额角擦破了皮。我立刻将他带到附近小诊所进行了简单的包扎, 又让医生开了一些口服消炎药, 然后便带着孩子回教室上课了。不料, 下午刚到学校, 小张妈妈就拉着孩子气势汹汹地找我讨说法:“ 孩子受了那么大的伤, 随便包扎一下就算了, 老师太不负责了!必须将孩子带到‘ 正规的大医院’做全面检查!”我执意认为自己在处理这件事上没有任何过错。 一则, 孩子摔倒完全是他自己造成的, 与他人无关, 给他包扎已经仁至义尽了;二则, 孩子并无大碍, 一点皮外伤至于这样大动干戈吗?于是我们各执一词, 越吵越凶。 事情最终在校方的调节下而告终。 可我却觉得自己受了奇耻大辱, 坚决不肯再接受这个我一直很喜欢的男孩。 上课铃一响, 我立刻将他从我的“ 地盘”驱逐出去。 当这个亲眼目睹了我和其母“ 大战” 全过程的男孩搬着板凳离开我班教室时, 眼里噙满了委屈和伤心的泪水, 而我的内心却闪过一丝胜利者的喜悦。孩子大概当时也认为母亲做得不对, 后来每次在校内相遇, 他都想方设法躲着我, 眼里满是惊慌和不安。

其实, 事后我也在反思, 我当时处理得真就“ 完美”吗? 如果我在孩子摔倒后立刻和他家人沟通, 在征得家人同意后再进行处理, 或者在处理后向他家人解释一下并道个歉, 是不是就没有后来的争吵了, 孩子幼小的心灵也不至于受到如此大的伤害。当时孩子的伤情固然没有大碍, 而我却忽略了家人的感受。可时至今日, 我仍没有勇气向他家人道歉, 我们的师生关系也就从那时起永远地画上了句号。

( 安徽省霍邱县戚士菊 刘爱燕)

中小学教师面对的是未成年人, 这就注定教师在从业过程里既要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又要关注自己的言行, 避免给学生带来精神上或者身体上的伤害。尽管《 教师法》 当中明确规定不得体罚学生, 但是, 对于保护孩子们在精神上不受到伤害等方面, 我们的教育法规仍亟待完善。

教师的角色并不是单纯地讲授书本知识, 或者讲讲做人的道理。在学校教育阶段, 还应该有更重要的内容, 它需要我们教师对学生进行长期而有系统的训练:一个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另一个是学生社会功能的提高。 但很多教师, 或者说是我们中国目前的教育理念中仍然低估了这两个重要内容。

我必须强调, 如上所述的学习能力并不是记住标准答案。 相反, 它特指批判式思维 ( Critical Thinking) , 是以逻辑方法作为基础, 结合人们日常思维的实际和心理倾向发展出的一系列技术, 包括积极地把通过现象观察、个人经历、反思以及沟通交流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概念化处理, 运用娴熟的推理技术进行加工, 然后归纳整合得出结论。 这个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得来的, 而是要经过系统的训练。正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体系中批判式思维能力的缺失, 所以导致人们普遍容易偏激, 固执地认为自己的想法必然是对的, 只要遇到不同意见就怒火中烧。如此例子在网络贴吧或者微博上可以得到最好的诠释:如果有人抛出一个观点, 下面跟的帖子往往不是摆论据支持论点, 而是直接开骂。

社会功能 ( Social Skills) 或者人际关系能力 ( Interpersonal Skills) 是指能够使一个人有效地与别人互动, 有效地倾听与理解他人意见、态度与举止, 并以坚定自信的沟通方式清晰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这也是领导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反观我们的教育, 从根本上脱离健康的轨道。 比如“ 公而忘私”“ 舍己为人”等, 假如高喊这些口号的人完全发自内心, 并且身体力行, 那么他们就是彻底地连自己都忘记了的人。 试问, 一个连自己的健康与快乐都完全抛开的人, 他生存下去的动力是什么? 是为了让别人活得更好? 那么他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心理上的满足吗? 这种完全于自己利益而不顾, 全心全意满足公众利益的行为是心理学意义上的“ 讨好”, 活得已经不真实了。 从心理学上看, 这样的人是不健康的。 另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喊出的口号与行为不一致, 行动上有相反的价值体系支撑, 那这样的人就是伪君子。

正是由于批评思维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在我国教育体系中长期缺位, 导致人们首先容易认死理。 这个死理就是:我的想法一定是对的, 如果你的想法与我不一致, 那你就是跟我过不去。在生活中, 一旦有人与当事人意见不一致, 其内心的怒火一下子就会窜上头顶, 接着便熊熊燃烧。 根据心理学常识, 当人处在极端愤怒的情绪下, 就会丧失有效倾听的能力, 当然我们这些没有在学校接受过系统社会能力训练的人通常不愤怒的时候也不擅长倾听。 那么, 双方在愤怒之后的相互交流都是态度糟糕, 言辞激烈。 愤怒的时候更多的是攻击对方或者为自己辩解, 不会发生有效倾听, 也难以做到自信清晰地表达意见, 这时双方的沟通通常都是失败的。

案例中, 老师在学生意外跌倒之后能够立即带学生在附近诊所进行外伤急诊处置, 而且取回消炎药等, 这一系列的处理措施都显示出班主任对学生有足够的关爱。但是, 班主任忽视了教师的社会角色, 即教师与家长关系的建设者之一。 在意外创伤或者突发病症发生之后, 教师必须联络家长, 征询家长处置意见, 是否可以让家里人接孩子去医院治疗。 与此同时, 校方应根据当时情况做一下紧急处理, 如案例中的去诊所处置伤口。 如此, 就会避免更大的矛盾产生。

但是, 为什么老师好心帮助孩子还会让家长愤怒呢? 因为每个家长对孩子情况的心理承受阈限不一样,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 我曾建议一位小学生周末两天均六点半起床到小区对面的植物园晨练。 当时孩子妈妈就急了:“ 老师, 孩子本来早上就不愿起床上学, 周末再不让他多睡几小时, 孩子身体会吃不消的。 我有一次周末八点多去那个公园散步还晕倒了呢! ” 这个时候我要急吗? 我要直接告诉她孩子这么没有节制地睡才会导致孩子身体吃不消吗?我让孩子周末依然保持正常作息时间就是为调解其生物钟, 让他养成早起的习惯。 如果按照我的行为修正方案, 孩子平日早上赖床不起的问题不治自愈, 省去许多苦口婆心的大道理, 而且, 早上在公园玩玩滑板车, 捉捉迷藏可以振奋孩子精神, 对身心健康都有好处。遇到这种情况, 首先接纳家长的担心, 如:家长是担心周末时间的晨练会给身体带来负担, 是吗?这样一来, 家长的焦躁情绪因为得到老师的倾听与接纳 ( 不等于认同) , 她只有一个回答:是啊!这个时候她就不跟你对立了, 然后, 你再以孩子妈妈最关心的焦点做解释, 比如, 担心孩子睡眠不足, 是吗? 可以安排孩子午饭后睡一个小时。 担心孩子早上醒不来, 那晨练会让孩子晚上可以按时入睡, 并且提高睡眠质量。 看似浅显的道理, 当我们用家长最关注的视角去解除她的烦忧后, 双方的沟通就比较有效, 孩子成为最终受益者。

至于案例中的班主任老师与小张妈妈经历一场无效沟通后, 心中的愤怒一下子全部转移到孩子身上, 心理学上成为移情 ( transference) 。 即把刚才从小张妈妈那里受委屈产生的愤怒一下子转嫁到孩子身上, 老师从情感上失去了把小张当成独立个体的能力, 而认为刚刚受到那么多的冤枉与责骂都是小张带来的。这种现象并不鲜见, 只是, 教师面对的是尚未成年的孩子, 如果在工作中让感情指挥行为, 那么, 对孩子心理造成的创伤是难以愈合的。尤其小张的妈妈脾气暴躁, 沟通能力差, 孩子难得被倾听, 再遇上同样沟通能力弱的班主任, 孩子通常无法得到两方中任何一方成年人的引导, 这个事件将在孩子心灵上造成很大的伤害。

新课改下中学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篇9

一、思想定位:做一个“思想者”

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是“思想者”, 是要强调必须有自己的自由、独立的思想。教师不是教书匠, 区别就在于教师是否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信念, 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追求。而对于教书匠, 教书就是为了“混饭吃”, 因此, 他无须有自己的思想与追求, 只是充当教书机器罢了。当然, 所谓“思想者”并不是“思想家”, 不能要求所有的中学语文教师都有理论兴趣、理论修养和理论创造。但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 对一切事情都有自己的独立判断, 这却是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必备的素质和品格。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王栋生老师有一句话:“不要跪着教书。”“跪着”还是“站着”, 关键就在于有没有自己的独立思想, 是不是一个“思想者”。可能有人会认为, 提出“思想者”的要求, 是一个高要求。这其实是一个起码的基本的要求, 而且事实上在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师中就有不少这样的“思想者”。

语文教育, 本来就是最具有个性的教育, 因为语文教育所借助的载体——文章, 是创造物, 是作者创造精神和创造力与个性张扬的结晶。任何一篇课文, 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精神世界。作为心灵导航的语文教师, 对课文内容的感受、领悟、理解也应该深深地打上其精神世界独一无二的烙印。因此, 有个性的语文教育应该是理所当然的, 而没有个性的语文教育倒是不可思议的。语文教师只有发展自己的个性空间, 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空间, 素质教育呼唤有思想、有个性的语文教师。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对学科教学做本质的思考与探索, 形成独特的教育理念, 具备个性化的知识结构, 拥有与众不同的教学艺术。

二、知识定位:做一个“杂家”

新的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变革性, 要求教育所要传授和学习的知识, 应该是关于知识的知识, 也就是如何获得知识、运用知识、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知识, 求解性知识取代了以往求知性知识的主导地位。也就是说, 今天的知识要从“是什么”向“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转变。在日常教学工作中, 教师更关注地应该是学生如何获取知识, 而不是简单的答案。如果抱着自己就像是教育推销员一样, 按照国家有关部门及命题者的硬性规定设置课程并将其传授给学生这种思想, 那就永远只能是教材的传声筒, 也永远成不了教育大师。要知道, 在教学过程中, 结果固然让人神往, 可过程更能够给人尝试创造的喜悦。

作为语文教师应当而且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与丰厚的文化素养, 成为学问的杂家, 不但要“渊”, 而且要“博”, 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而且要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 如政治、历史、音乐、社会甚至于美学等以及理科的一般性知识, 要晓天文、通地理, 这样才有可能在新课标、新角色面前站稳脚跟, 才能游刃有余。同时必须消化吸收, 将“千载之思”融于自我, 具有自己对人生、对社会、对生活、对未来的独到见解与感悟, 对纷纭的世界有自己敏锐的态度与信念, 更有属于自己也属于学生的全面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担当得起“首席”的重任, 才能不使自己沦落为教参的奴隶, 才可能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才可能使学生真正体味到教材文本的魅力所在。

三、教学方式定位:做“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下, 教师的角色定位为“知识的传播者”, 韩愈《师说》中所说的“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典型的观点。但是, 处于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 如果再用昨天的理念去教今天的学生, 那么明天究竟是怎样的人才也就不得而知了。在新课标下, 自主、合作、探究将成为学生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特征, 学生的学习, 可能是独立自主地学习, 也可能是与同伴的合作进行学习。在教学活动中, 在具体处理教材的操作中, 语文教师不可能再去充当知识传声筒的角色。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认真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 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 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这里, “新课标”明确了教师的地位和角色, 教师不再是书本知识的灌输者, 而应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 正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教师和学生之间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 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 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 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 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

毋庸置疑, 组织好课堂教学是教师的基本职责, 也是最主要的职责。新课程改革的目标须要通过课堂教学逐一落实和实现, 新课程改革的成果最终也须要由课堂教学来检验和反映出来。因此, 教师的责任是要通过课堂教学的具体途径来实践和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师要履行培养学生对本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的义务, 这样才能充分地展示出学生的真正水平, 学生才会自觉地, 主动地去学习。

四、结语

总之, 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 作为新型的语文教师, 应不断地对自我的知识和素养进行充实积累, 不断地对自我的教学活动进行反省, 积极地参与教学实践, 调整教学过程中的错误的或失当的角色定位, 应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成为学生主体发展的促进者, 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做“有思想的杂家”。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稳步推进, 我们亟需对自己以往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行为进行深刻、全方位的审视和反思。新课标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所以, 教师的角色需要转换以适应形势的发展。本文试就新课改背景下语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作一些探讨, 权作引玉之砖, 希求专家斧正。

优秀高职教师的定位 篇10

一、更新思想, 提升教育理念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要求的提高, 高职教育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针对单纯教学到素质培养、职业规划, 由单纯为了就业到面向人生的可持续发展和个人能力拓展, 由突出强调实用技能的获得到既重视专业基础理论又注重实训, 教学模式愈来愈重视工学结合。社会发展和现实的需要, 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教学已不仅仅是传播知识, 更强调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更关注个人成长和人生规划, 一个优秀的高职教师, 应该有这样的教育理念, 并将这些教育理念付诸实施, 并且不断完善, 以此指导工作解放思想更新理念。

二、全能型高职教师的素质培养

高职教育是复合型教育, 更关心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论知识是为这些服务的, 高职教育必须坚持全能型教育: (1) 实际操作能力。高技能人才必备实践技能, 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 操作能力强是高职学生的基本技能, 也是保证高职学生就业率的首要保证。 (2) 技术应用能力。这是高职人才最为核心的技能, 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是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3) 实践革新能力。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结合所学知识, 灵活运用进行实践创新, 使学生事业未来达到一定高度。 (4) 持续学习能力。定期进行高职教育理论、高职教育发展等培训, 结合社会的需要调整教学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 (5) 社会实践锻炼。到企业和社会接触生产、技术等各个环节, 了解社会需求, 学习先进的技术和工艺, 获取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 并有效地应用于教学。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以上素质, 才能培养成功合格的学生, 高职教师必须加强这些方面的素质教育, 不断的丰富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三、不断丰富实践经验, 做强“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突出特点是拥有对社会的实际工作经验和深刻体会, 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 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使书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经验做到有效地结合, 达到灵活运用游刃有余, 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便于接受。由于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大多缺乏在企业的工作实践, 自身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陷入纯理论的讲授中, 使授课内容与企业目前所采取的实际方法、操作手段等有较大的差距,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具有良好的理论知识, 但实际操作能力欠佳。作为“双师型”教师, 应具有良好的组织、指导和评价能力, 即教师不仅会传授知识, 而且会组织和指导实践, 能够把专业理论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 只有拥有对企业经营的实际工作经验或深刻体会, 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高职院校的发展需要一流的人才来作支撑。不但精通理论, 而且有着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 才能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关键作用。高职教师除了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教师的基本技能外, 还需具备强有力的应用意识、实践技能和适应市场需要的多专业教学能力, 这就是高职教师队伍的特色。

四、加强科研能力, 紧跟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

从事科学研究是一个高职教师的必备素质, 教师应根据自己的学科专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选择有现实意义课题进行研究, 跟踪本学科的前沿发展, 以便更好地将本学科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所讲授的内容结合起来, 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视野。良好的科研拓展能力将有助于教师吸取新的研究成果和最新技术, 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 拓宽涉猎范围。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联系非常紧密, 为教师从事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应用研究提供了非常方便的机会。现实中有很多的困惑和问题需要加以研究和解决, 科研是一个思考和学习的过程, 也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通过科研能使一批老师跳出界外看教育, 判断、研讨相关行业或产业发展的前景, 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上注重预见性和超前性, 高职院校要增强自己在同类院校的特色和竟争力, 提高高职教师的科研水平是有效提高高职院校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

作为一名高职教师, 拥有饱满的教学热情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同时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实践, 一手抓科研, 两手都要强。我想高职教学的这个讲台上你永远是闪亮的。

摘要:高职教育蓬勃发展, 教师队伍建设是增强高职院校竞争力的关键。优秀的高职教师必须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实践, 一手抓科研, 两手都要强, 为学院的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培养,实践,科研

参考文献

[1]杨振年:《高职院校办学如何持续“做强”》[J].石油教育, 2008, 1.

[2]徐元俊:《深刻理会科学发展观提高高职学院科研能力》[J].机械职业教育, 2008, 1.

浅谈课改中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篇11

一、桥的角色

教师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地理解教材。教师首先要带头对知识质疑,有了老师的垂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会迅速地被带动起来。然后,教师要有计划地由自己提出问题而过渡到由学生提出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诱导每一个学生都开口。当学生动起来后,要引导学生反复地深入思索,从而能够提出新的问题。同时,我们要设计好教材这个诱饵,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最后我们在教学中重点教给学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获取知识。

二、舵手的角色

课堂教学中要求老师既要放得开,又要统得紧,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中得到锻炼、提高。老师当好“舵手”这一角色是很关键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正确把握住教学的正确方向,在引导和点拨中不能放任自流地让学生随意发挥,要符合教学的目的要求,不能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气氛,铺陈出许多问题。不少似是而非的回答,被一些热情的称赞搪塞过去,这无疑会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造成消极影响。还有对学生的一些错误答问,不少老师显得没有太多的办法:或者置错误答问而不顾,找别的学生继续回答;或者简单否定其回答;或者就事论事地引发一番,不得要领。这些做法不但没有处理好自己的课堂角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妨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思考、理解能力的发展。

三、钥匙的角色

教材的知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也是有限的,然而知识是无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只学会教材是不行的,也是不够的。因此,语文教师要做好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匙,紧密结合与教材相适应的阅读读本,引导学生打开阅读视野的大门,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做好阅读指导。

四、导演的角色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 笔者认为,教师更应该做一名“导演”,把演出的“舞台”让给学生,课堂上使学生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教师指导下的积极主动的“体验者”。作为“导演”的教师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职责不在于“上台表演”,而在于指导“演员”领悟“剧本”,鼓励他们大胆展现自己,在倾吐表达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发展自身潜能。教师作为“导演”,要根据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角色,吸引学生在投入地“演出”中体验情感、掌握知识、感悟语言。

同时,“导演”设计角色时要把握面向全体、因文而异、因人而异的原则,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享受学习的乐趣;要引导学生走向教材,让学生有新的发展,进行新的开拓,在探究发现中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五、天使的角色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以说语文教学是情感教学,教师要做好艺术感染的天使,通过交流来感受作品的情感之美,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发现教材、生活中的美,才能同教材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引导其感受、创造美,从而实现语文文本的情感目标。

六、擦火石的角色

韓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由此可见,学生有疑问是很正常的,老师在教学时应扮演好擦火石的角色,让学生产生共鸣,擦出创新的火花。

教师要善于创造学生感情同教材的临界点,积极营造学生思想同教材的着火点,然后不失时机地给学生“煽风点火”,让他们的感情沸腾起来,让他们的思想活跃起来,进而完成文学作品人物思想、情感等的潜移默化,在不知不觉中达到教学目标。

七、记者的角色

如今,学生作文的内容及体裁都呈现开放的状态,话题作文是近几年高考的主要形式。平时在组织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时候,老师就某一话题让学生说开去,会有说不完的话语,会有自由飞翔的遐想。这时,教师就要扮演记者的角色,针对某一个话题,事先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视野设计好不同的问题,来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审题、立意、写作,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这样文章才有深度、广度。

语文课堂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我们只有适应语文课堂中教师的多重角色,才能用语文文本的无穷魅力,用语文教师的博学多才,用师生互动的轻松愉悦,去开创语文文本教学的崭新局面。

教师角色的定位和转换 篇12

由“权威”向“非权威”的转变

新课程理念中, 教师只是一个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之一, 需要与学生一起探索知识, 而不是什么都懂的知识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的不足, 可以请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紧张和“神秘感”, 而不应以知识权威自居, 要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 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平等交流, 是一种享受, 从而以更加理性和从容的心态去学习。

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改变以往教学中“牵着学生走”的做法, 要成为“推着学生走”的助推者, 变以往只给学生压力的做法, 及时给学生学习的动力, 教师要以鞭策、鼓励和赏识的方法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新课程倡导专家型教师, 要求教师有过硬的专业知识, 一专多能, 更希望教师能虚心向学生学习, 甘当倾听者, 共建和谐课堂, 做学生的伙伴和朋友, 和学生共同学习, 共同经历, 共同分享成长的快乐。

由“灵魂的工程师”向“精神教练”的转变

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 要改变以往教学中只面向好学生的精英教育, 面向全体, 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针对学生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以及思想上的起伏和波动, 教师要想方设法与学生交流、沟通, 引导激励他们渡过难关。教师应作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呼唤者, 引导学生积极、和谐、健康地发展。

由“消息源”向“信息平台”的转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由原来的单一化转向多元化, 学校和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通道。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向学生输出知识, 更要和学生交换知识, 还要从学生那里学习知识, 要变“知识源泉”为“信息平台”, 给学生提供更多获取知识的途径, 引导学生以自己的学习方式便捷、轻松地学习。

由“挑战者”向“应战者”的转变

在新课标下,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流、互动, 师生双方相互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这个共同体中, 学生的老师和老师的学生不复存在, 而是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 教师不再仅仅去向学生提问题, 而且还要通过对话让学生来提问题, 即变“挑战者”为“应战者”。学生在被教的同时, 也同时在教老师, 使师生双方在教学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发展、共同成长。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从高高在上的指挥者的角色中走出来, “蹲”下来和同学们一起活动, 一起感知。教师只有把自己当作学生学习的伙伴, 才能真正地为学生服务,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由“园丁”向“根雕艺术家”的转变

社会上一直歌颂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我们知道, 园丁的作用是培土施肥, 修枝剪叶, 而在这个过程中园丁是主动的, 园中的花木始终是被动的。园丁有怎样的审美标准, 那么他对花木就会做怎样的修枝整形, 所以花木的生长发育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园丁审美情趣的雅俗和审美能力的高低。新教育理念的核心是自主、合作、探究, 它特别强调学生应能独立地、个性地发展。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 我们认为, 教师不应是园丁, 而应是根雕艺术家。对所要雕的根必须是因势就形, 根据它本身具有的形体特征加工改造, 使它能更好地凸显其个性特点。教师对于学生来说就应该是通过自己的引导和教育使学生能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 更好地成才, 而不是把学生培养成千人一面的标准化人才。

上一篇:杜甫诗歌中的女性形象下一篇:工地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