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阅读

2024-09-28

语文教师阅读(精选9篇)

语文教师阅读 篇1

新课程挑战教师阅读

——语文教师自身阅读情况调查与思考

嘉兴市教育研究院吴丽萍

一、调查缘由

1、《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能力的新要求,明确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阅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并且强调学会阅读和朗读,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包括网上学习)的能力,根据需要快速搜集所需信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索性阅读。语文教师自身阅读能力能否适应语文课程的新标准?面对新教材难度降低,知识面加宽的显著变化,语文教师自身知识储备能否适应?能否满足学生的需求?

2、新课程昭示语文教师,要积极关注文学作品。翻开新时期各种语文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文质皆美的文学作品的比重越来越大,原来在大学中的经典名篇,已加盟中学语文教材。语文教师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才能缩短与学生的“阅读心理距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从容不迫地走进新课程。

3、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将课程资源的开发摆上重要的位置。可以设想,教师将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力量。这不仅要求教师由单纯的课程“执行者”向课程的“研究者”转型,更是对教师提出了应该具备各种课程资源的整合能力。这无疑是对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和阅读能力的一次挑战。作为语文教师,如何通过阅读、体验和感悟,积累丰富的地方性课程资源,实践校本课程的开发?

鉴于上述的思考,笔者于2002年底和2003年初对嘉兴市部分中小学的语文教师自身阅读情况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内容与方法

本次设计对语文教师“在读什么书”、“如何评价自身阅读情况”、“地方性现当代文化情况了解程度”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调查。采用问卷和座谈的形式。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卷137份,有效率达91.3%;座谈共三次,参加者41人。调查对象均为九年义务制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师。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对现当代文化精品缺乏关注。

围绕中小学语文教师目前在“读什么书”的调查重点,设计了对作者与作品的了解、优秀期刊的熟知、经常阅读书籍的类型等问题进行问卷和座谈,结果显示: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师对现当代文化缺乏关注,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当代优秀文学作品阅读甚少。在问卷调查中,能了解《文化苦旅》(近几年畅销的散文集)作者余秋雨和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作者陈忠实的只占43%左右;了解卡夫卡及其作品的更少,更毋庸说像史铁生的《我的地坛》、铁凝的《永远有多远》、王小波的杂文等当代那些积极探讨人生哲理的作品。语文教师对当代文学的渐渐陌生可能会导致人文素质的退化,以致难以回答爱好文学的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更难于对此进行正确的引导,进而忽视眼下普遍存在的中学生被流行文化牵着走,良莠不辨,盲目跟风阅读的现象。

当今较为优秀的期刊留意不多。当今有不少期刊上短小精悍、含蓄镌永的文章是完全可以作为中学生的课外读物,可惜我们语文教师留意甚少。例对《读者》、《青年博览》、《青年文摘》等比较适合青少年阅读的期刊大部分语文教师是熟悉的,但选择其中优秀的文章推荐给学生阅读的,却少有人做。教师自身能经常阅读大型综合性刊物《新华文摘》的也只有10.4%,对读书杂志《读书》类期刊熟知的不到10%。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教师自身阅读投入时间或经费的不足,导致无法涉及较高层次期刊的阅读,难免会给人产生后劲不足之嫌,则难于实现对学生进行较深层次的阅读指导。

其他学科的优秀读物缺乏了解。在问卷调查中,特意设计了与哲学、美学、心理学、科学等有关学科的书籍名称和相对应的作者,拟了解一下关心程度。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弗伊洛德的《梦的解析》、史蒂芬·霍金的《果壳里的宇宙》等。能对上述作品的书名和作者排列正确的仅占9%。在座谈中问及通览这几部著作的绝无一人。再推问《苏菲的世界》,几乎无人知晓这本曾经在日本一个月即卖出50万册的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哲学类著作。虽然不要求语文教师去通读和钻研其它学科的著作,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发,需要教师拓展知识面,突破学科知识体系的封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阅读频度最高的仍首推教参类书籍。在设计的十个经常阅读书籍的类型栏目选择中,有96.7%的语文

教师首选“教学参考”和“教育理论”栏目。这一现象表明,中小学语文教师阅读的价值取向是明确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但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今天,教学参考类书籍仍高居榜首,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二)对自身阅读的投入较为匮乏。

围绕中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评价自身阅读情况”的调查重点,设计了个人阅读时间、阅读习惯、阅

读方式、阅读兴趣、每年阅读经费支出、藏书量等问题的问答,结果显示:中小学语文教师自身阅读,从

时间、经费、数量上来看,其投入是明显不足的。

阅读时间的投入。调查显示:多数语文教师有一定的阅读习惯。在“能否坚持每天阅读”的自我评价

中,有78.6%的受访教师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其中约24 %的教师能坚持每天有半小时以上的阅读时间。这

现象说明:大部分教师是爱阅读、在阅读,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但投入阅读的时间是明显不够的,这虽然

有工作繁忙的因素,但也不排除缺乏对自身较高的要求。

阅读经费的投入。问卷调查得出:每年个人阅读经费的支出支持在100元左右的占56.3%,在100---200

元之间的占26.2%,在300元以上的只有13 %。个人藏书量大部分是在50--100册之间。如果没有公益图

书和网络作为支撑的话,这样的经费投入和藏书量是无法适应课程改革对教师自身发展的要求。

阅读数量的统计。从自身评价中获知,语文教师每年能认真阅读书籍的数量是相当稀少的,普遍是阅

读1—2本,列出阅读最多的是6本。当然这里有阅读质量和数量两者之间的效益问题,我们注重倡导的是通过阅读能够产生感悟的阅读效果。

阅读方式和获取信息渠道的单一。在问卷调查中了解到:语文教师仍以书籍报刊阅读为主,获取信息的的主渠道仍是报刊、书店的广告,从网上搜寻信息的人不多,缺乏主动搜集信息的意识,这对照语文课

标要求快速搜集所需信息的阅读能力有相当的距离。

(三)对地方性文化资源较为淡漠。

围绕中小学语文教师对“地方性现当代文化情况了解程度”的调查,设计了“列举嘉兴藉作家、诗人、科学家、画家的作品和成果”的开放性题目,结果显示:有86%的语文教师熟悉嘉兴籍现代文学大家茅盾、丰子凯、徐志摩、金庸及其作品,但对走出嘉兴的当代著名文人余华、黄亚洲,数学家陈省身,翻译家朱

生豪、宋清如,画家岳石尘等少有人知。对现代的王国维、李叔同、李缮兰、钱君陶等著名人物无人提及,对于古代的更是遗忘者甚多。对流传在嘉兴的许多民间传说、文人逸事、民俗歌谣知之甚少。如此丰厚、悠久的嘉兴地方性文化资源,语文教师了解是如此的稀少,很难设想将在“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

活”的研究性学习之中起“首席”作用。这里虽然有众多客观的原因,但我认为:对地方性文化资源缺乏

应有的热情与关注,是问题之所在。它将直接影响着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实施,不能不引

起我们应有的重视。

四、调查后的思考

究其上述三种现象的原因,既有工作繁忙、教学任务繁重的客观原因,更有自身认识和自身要求方面

问题的存在。此类现象若长期发展下去,势必造成语文教师教学视野的封闭和狭窄,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稀

薄与缺乏,学生阅读的无序和低效,在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必将陷入滞后和尴尬的境地。因此我们

有必要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在加强语文教师自身阅读的同时,能让语文教师从容地走进新课程,坦然地迎

接新课程的挑战,在新的变革面前实现新的跨越。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充分认识自身阅读的必要。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时代,是要求人们必须终身

学习的时代。不实现知识的不断更新,就必定要落后”。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明确:学习的过程,是一

个变被动接受客观知识为主动提高内在素质,努力更新知识结构的过程。学习不应是一人生命中某一阶段的任务,而是一种社会化和终身化的进步行为。其次要谨记:为人师者,要教会学生学习,首先自己应该

是一个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和终身都在学习的人。而阅读是学习的有效方式。

以崭新的视角审视新课程,充分意识新课程对自身阅读的全新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课外阅读量的要求,在某种意义上是对语文教师自身阅读提出的新要求。语文教师应当如何阅读呢?虽然教材与新课

程标准中没有明确的规定,但语文教师首先要融入文化的变革之中,追求先进文化的先进思想,不是一般

地拓展知识面,多读几本书,而是有思考地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知识更新。其次,语文学习强调积累、感

悟、熏陶,鼓励学生主动感知阅读材料,与文学作品进行直接的交流,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因此语文

教师的自身阅读不仅仅是吸收和扩充知识,更重要的是人生经验的积累,是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体验。

迎接信息社会对语文教师自身阅读的挑战。现代信息社会要求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资料、在日常生活和交际过程中选择和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不仅是指获得信息的数量,更重要的是指

获得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并在此基础上,正确地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这也是信息化社会对每个社会成员的素质要求。因此,信息社会要求语文教师的自身阅读不仅局限于书本,还应该利用各种渠道

不断地获取各种信息,准确地分析和处理信息,并将信息有效地融入到具体的教学中去。地方性文化资源,也是一种信息源,需要我们以积极的态度给予关注和收集,在研究开发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教

学内容,以亲切、翔实的材料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营造良好的心态,排除外界的干扰,坐拥书城铸内秀。在市场经济中,更需要我们教师克服浮躁不安

和急功近利的心态,排除外界的干扰,力求培养自身的文人气质,树立淡泊明志、宁静志远的人生观和价

值观。平时要善于学会挤时间阅读,既要专心于古代文化经典,更要熟知当代文化精品;既要熟知当代文

学的发展格局和态势,更要了解当代文化思潮和当代人价值观念的变迁;既要自身阅读,更要与学生同读,做课外阅读研究的首席,在不断阅读中更新和丰富自身的人文精神,做一名深受学生欢迎的既有“文学味”又是“学者型”的语文教师。

早日废除应试评价体系,切实减轻教师杂务,还教师自身阅读的时间。呼吁教育行政部门真正意义上

废除应试评价体系,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积极发挥教师的能动作用,切实减轻教师杂务,给教师一个民

主、宽松、和谐并能充分施展个人教学才能的育人环境,实现教师进行自身阅读不断提高自身素养的愿望;倡导与学生同读的新理念,研究引导教师阅读的各种策略,探索教师阅读的新的交流形式,为教师营造交

流读后感悟和体验的氛围;加大教师自身阅读的物质投入和时间保证。

总之,新课程对于语文教师不失为一种新的挑战,我们相信,通过自身阅读,将使语文教师走进一片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新天地,从容地迎接新课程的挑战。——发表于嘉兴市《新课程实验》第2期

语文教师阅读 篇2

一、“专业阅读”概述

沙龙活动中, 笔者首先提出了“阅读不需要理由”的个人看法。理由是, “要不要阅读”的问题就如“要不要吃饭”一样, 两者唯一的区别只在于, 在这个崇尚舌尖上的享受的年代, 不阅读的确实大有人在, 更为怪诞的是, 这丝毫不影响他们中一些人存在的自豪感。在当前的社会大背景下, 向阅读讨理由, 恐怕或多或少地带上了点不可告人的功利目的。当然, 我们要把阅读的裨益和阅读的理由区分开来, 阅读本身就是莫大的恩赐, 阅读就是阅读的理由, 而不需要其他。

更需要细细辨析的, 应该是如何读的问题。“一般阅读”自不必赘言, 它是一切的人读一切形式的阅读文本的信息获取行为, 应该包含了“专业阅读”的范畴。为满足讨论的需要, 本文中的“专业阅读”专门指向语文教师, 笔者将其定义为:语文教师以专业的眼光且以获得专业资源为目的所进行的阅读。基本组成要义有二:用语文课程的专业态度与能力处理文本;为学生传递优秀的语言样本和故事样本。

需要说明的是, 笔者所提的“专业阅读”由北影教授崔卫平“专业态度”的提法演绎而来。也以她为例, 她从事的是影视文学评论专业, 我们可以轻易地从她的《思想与乡愁》一文中看出她高于“一般观赏”的专业能力。当然, 一个合格的“一般阅读者”也可以通过阅读成为“专业阅读者”。所谓高手在民间, 譬如作为自由影评人的韩松落, 他的《为了报仇看电影》一文同样具备了很高的专业水准。只不过, 专业人员必须拥有一定的专业能力, 否则, 一位教师就难以构成其专业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正是因为“专业阅读”, 深圳马小平老师有《人文素养读本》遗世;通州丁卫军老师“于无声处听惊雷”, 甚至能从韩剧中收获教学智慧———从这个角度来说, “专业阅读”部分地解决了“读什么”的选择难题。

显而易见, “专业阅读”一般普遍高于“一般阅读”。当然, 同样显而易见的是, “一般阅读”是“专业阅读”的必经阶段, “专业阅读”也并不排斥“一般阅读”的方法或功能。二者的区别在于, “专业阅读”除了具备“一般阅读”的功能外, 还有阅读文本的传递和二次加工等更为“专业性”的功能。从教师成长角度来说, 只有当教师的阅读物化为学生的阅读成果, 才能最终实现教师不同于普通人的阅读价值。

二、“专业阅读”的内容取向

窦桂梅老师在《我的教育视界》中说, “有时, 我对教育的记录与思考的热情远远没有超越对其他方面的好奇……以我并不深刻的眼光, 写过东渡的鉴真和尚, 海明威, 赖特, 乔丹……这些人看似跟教育没有直接的关系, 但同样对教育有所启发。”很多学者给教师开出了一份份气质迥异的必读书单, 但似乎都难以囊括“专业阅读”的所有秘密。一个从事语文教学, 乃至从事教育工作的人, 其阅读的内容只能用四个字概括:无所不包。需要指出的是, 从“广义阅读”的角度看, 我们讨论的阅读应该包含纸质文本、电子文本、影视文本、事件文本、实物文本等“广义”的阅读对象。由此可见, “专业阅读”不应该理解为“专门阅读”。

事实上, 一位语文教师必要的“专业阅读”素养, 撇开师范专业课程类文本不谈, 被动地接受前人或周围的人所提供的阅读经验及各式书单, 是非常必要的, 但同时也是不够的。他 (她) 还要在带有个人人格特征和专业能力特质的基础上, 进行自我“专业阅读”的发现和构建。学者谢泳和陈丹青分别注意到阅读的年龄契机和社会化的氛围, 有些书、有些文化事件和现象只能在合适的年龄、合适的语言环境中读, 不具备相应的时空条件, 阅读很难有预期的效果。这恐怕也是语文界前辈们所忧虑的:一定程度上说, 他们不是错过了阅读, 而是错过了阅读的语境。所以, 一个合乎“时宜”的语文教师, 其“专业阅读”就不仅仅是他人阅读内容和阅读经验的复制和移植。

而一旦有了“专业阅读”态度与能力的参与, 阅读就会变成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以个人阅读经验为例, 读房龙的《宽容》和周国平的《妞妞》, 能读出教师必需的人格修养———以足够的宽容和耐心等待生命的可能;读陈丹青的《退步集》, 其中关于美术教育“直接经验”“间接经验”的论述, 让我看到了当前教育教学的最大无奈———多数学习的发生, 只是学生接受了教师的二手经验;读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 让我感到教育最要紧的是回到起点, 把那些只是飘浮在空中的口号拉回地面, 演变成规则和程序;白岩松在谈及中国教育与诺贝尔奖时, 说“教育要做点无用的东西”, 这开启了笔者语文教学实践“做无用的东西”的局面。更重要的是, 阅读甚至会改变你的思维方式乃至行走方式———赫尔岑的“我们不是医生, 而是疾病”, 笔者自以为深谙其中要义, 并力求践行不悖。如此等等。这些都说明, 读什么是次要的, 怎么读才至为关键。这类阅读以广泛涉猎为显著特征, 内容及领域有很大的拓展性。它们作为“专业阅读”而存在的价值在于, 让教师知晓这个世界有太多的可能性, 并通过改变教师内在的精神世界而改变教育教学, 进而间接地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帮助。

还有一种“专业阅读”, 是更为直接地“为学生而阅读”。笔者至今为止, 仍保留着用手机阅读并用微博链接《读者》《南方周末》《最小说》等电子杂志文章的习惯, 并订阅了全年的《南方人物周刊》。在我看来, 这是一种直接和便捷的“专业阅读”, 就是通过教师的“专业阅读”, 为学生遴选出合适的阅读资源, 并以此为样本, 引领学生进行阅读鉴赏。选文有语文的专业标准:语言样本的价值, 故事承载的人文含量, 以及与学生生活、当前语文课程内容的匹配。这类“层次较低”的阅读, 不一定来自教师作为普通读者的内需, 也并不神秘和“高大上”, 但却因为“专业态度”而具有其深远的意义。

三、“专业阅读”的基本方法

笔者以为, 语文教师的“专业阅读”, 可以在以下四个维度中得以实现:

1.“定向阅读”和“随意阅读”的结合。

所谓“定向阅读”, 是指一个读者带有一定的计划和目的, 且具有较为明确的阅读范畴的阅读。对于传世的经典和广为流行的当代优秀文化作品, 定向阅读可以增强教师知识和能力储备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也具有高效率的专业建设的意义。定向阅读, 一般适用于大部头著作的系统阅读。

形象地说, “定向阅读”类似于“喂马、劈柴、周游世界”的精神漫游, 而“随意阅读”指向的是“关心粮食和蔬菜”的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 只不过两者都是“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身边偶得的小文章、报纸期刊, 乃至生活和社会事件本身, 都可以“随意阅读”。“随意阅读”在数字化时代的优势, 是让阅读随时随地发生, 而且阅读资源的获得极为便利, 可以让每个人都成为世界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只不过, 如果没有“定向阅读”的长期积淀, “随意阅读”可能就会走向肤浅和片面。只有两者达到完美结合, 一个语文教师的精神世界的“出”与“入”方能拿捏到位。

2.“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对接。

“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语境, 同样由崔卫平的作品借用而来。内部世界, 指人的内在精神世界。我们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所能发生的直接关联太有限了, 所以有人说阅读就是一场救赎, 救赎自我于个人的贫乏之中。也可以这么说, 一个人的阅读量就决定了一个人“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国界线的短长;一个人的阅读力, 就决定了一个人在“外部世界”中纵横捭阖的驾驭力。

阅读, 时常让人产生这样的问题:参照阅读而知的另一个世界的生活样本, 我可以做什么?我的缺陷是什么?我还需要做什么?进而, 语文教师处理“外部世界”的能力在阅读中得以慢慢浸润, 在处理浩瀚如海的阅读文本时也不再陌生和迷惑。当然, 更重要的是文本世界中合适的生活方式, 应该转化为个人的行走方式, 这才是“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完美对接。

3.“纵向阅读”与“横向阅读”的互补。

“纵向阅读”与“横向阅读”的话题, 作家阎连科也有所阐述, 不过与笔者的提法有所不同。本文中的“纵向阅读”, 指只关注文本内部的叙事结构和逻辑关系, 而“横向阅读”则是要将其与个人的生活经验发生横向的关联思考。只有“纵向阅读”而无“横向阅读”, 读书人最多就是“两脚书橱”;只有“横向阅读”而无“纵向阅读”, 容易断章取义, 看不清事物大观。

笔者以为, “专业阅读”还是以“横向阅读”为要, 因为阅读不能少了思考的介入。龙应台说:“文学, 使你‘看见’……文学, 只不过就是提醒我们:除了岸上的白杨树外, 有另外一个世界可能更真实地存在, 就是湖水里头那白杨树的倒影。”假如“白杨树的倒影”仍无法让你意识到岸上的“白杨树”的存在, 阅读还有什么意义呢?

影像阅读与语文阅读教学 篇3

影像阅读与文字阅读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性。共同点:一是阅读的主体相同;二是阅读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审美享受。区别:首先是符号不同,文字阅读的客体是文字符号,影像阅读的客体是声音和画面,前者是抽象的、间接的,后者是形象的、直接的;其次是形态不同,文字阅读的客体呈现为纸介状态,影像阅读的客体呈现为音像状态;第三是思维方式不同,文字阅读侧重于抽象思维,影像阅读则更侧重于形象思维;第四是信息隐显不同,文字阅读中读者对文本信息的接受是“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莱特”,影像阅读中由于影像的直观性和稳定性,“一千个观众相对趋同一个哈姆莱特”,前者的原因在于信息的“隐”,隐藏在文字背后,后者的原因在于信息的“显”,显现在影像造型中;此外还有信息接受留存多少的差异:文字阅读中读者对文本信息的留存只有三分之一,影像阅读中观众对文本信息的留存几近三分之二。

影像阅读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首先,它满足了中学生的阅读期待。中学生喜欢读图,因为图片更直观、更形象、更通俗,也更明白,读起来省时、省力。中学生的学习生活过于紧张,他们缺乏时间,也缺乏耐心去处理高深的文字。文字是高度凝练的,处理起来比较复杂,处理过程中要调动更多的大脑潜能,容易产生阅读疲劳。而对图片的处理相对简单,中学生在带有娱乐性的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影像的教育。其次,影像阅读拓展了学生的阅读空间。中学生既有课堂上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的对教材中的文学作品的阅读,也有课下按照老师或者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的自我补充的阅读,还有借助网络、VCD、电视、影剧院等进行的影像阅读。两种阅读方式在时间、空间、心理感受等方面互为补充,能够丰富中学生的阅读内容。其三,影像阅读深化了文字阅读的形象感。中学语文教材和课外读物中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有不少被拍摄成电影或电视剧,还有些散文、诗歌借助影像媒介制作成电视散文或电视诗。中学生不仅可以阅读文学作品的文字版,而且也可以阅读影像版。对文字版可以借助文字符号通过精读来获得理性认识,对影像版可以通过音像画面、通过泛读来获取感性认识,二者互为补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深化阅读效果。其四,影像阅读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影像阅读融娱乐性与审美性、科学性与人文性、知识性与教育性、时间性与空间性、视觉与听觉为一体,能够让当代中学生像阅读文字精品那样在光影闪烁的镜头变换中,领略影像语言的奥妙,提高素质,感悟人生,锻炼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

语文教师阅读 篇4

林语堂先生曾说过:“什么叫做真正的读书呢?”这个问题很简单,一句话说:“兴味到时,拿起书来就读,这才叫做真正的读书,这才是不失读书之本意”(《读书的艺术》),而现在我们给阅读强加的内容太多了。一篇文章,从内容到形式,从形而上到形而下,我们给它进行了彻头彻尾,彻里彻外的条块分割,从时代背景到段落大意,到主题思想,到写作方法,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就是这样在“语文学”的圈子里打滚,既影响了学生的知识上的量的积累,也抑制了学生在思考时的独特体验。在西方,对语言教学需不需要课本,目前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一方认为,虽然人们对语文课本一直批评不休,但人们为什么又一直坚持使用语文课本呢?是因为对教师而言,查找适合的材料需要大量的时间。对学生而言,依托某一课本学习,会有成就感。课本的批评者过分强调教师会死抠课本,其实在授课教师手里,课本应是灵活多变的,它可以是创造的刺激物,话题的起点,教师工作的蓝本,复习的工具或反驳的对象。而且在教师培训中,培训者可以选择课本进行取舍和修正。我们应该解放课本,而不是抱怨它,我们要始终记住应以多元的尊重和宽容的态度来看待课本这种特异的文化产物。另一方却认为:也许象地理、历史和数学这些课程确实需要课本,但语言学习却不一定。

语言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交换信息。一个备有廉价报刊的阅览室要比大量昂贵的课本有价值,在那里学生可以阅读到真实的语言,至于语法和词汇,学生完全可以去买语法书和词汇表。课本给学习者规定了很多界限,如在什么时间要学习多少生词,完成多少句法,而没有课本的课堂里,教师会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谈,教学双方会更开放,更具创造力。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实际上也是混淆了母语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区别,过去我们对课堂教学,课本教学花费的心血太多,而对语言学习的本源(母语环境和母语阅读)关注太少。人的认识一是来源于直接的生活体验,二是来源于间接的阅读经验,尤其是在信息交互日益频繁的现代社会,阅读不但成了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而且成了人们澡雪精神,提高认识的最好方法。观点的平庸往往来源于思想的平庸,思想的平庸往往来源于阅读的狭隘。现在我们要给阅读教学以充分自由,不仅是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过程的自由,更应该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环境的宽松。所以,我们应把阅读当作一门公共课程和人生课程来看。阅读课要坚持上,课处书要坚持读,古诗文要坚持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要大胆尝试。(看没看过美国小学校长为鼓励学生阅读而当众吻小猪和爬着上班的故事?)

现行的阅读教学思维方式总是试图吃透甚至嚼烂文本,总想不留任何疑难,总想达到一个统一的目标,总想把书中的问题统统解决,这实际上是很天真很幼稚很荒.唐的做法,由于年龄和认识水平的原因,中小学生同教材之间本来就存在着一定距离,要想让中小学生把书中的问题全弄明白,不过是痴人说梦。一首李白的小诗,小学生和大学生读,怎么可能有同样的理解?况且阅读是一个很主观很富有个性色彩的活动,就是同一层次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也不会对同样的文本产生同样的感受,而我们的阅读教学,却把读书严格地控制在一个狭窄的藩篱之内,还要硬性规定在特定的时间内必须完成种.种“阅读要求”,完成那些专家学者挖空心思搞出来的匪夷所思的思考题和练习题,孩子们的阅读兴趣焉能不被彻底抹杀,著名学者王富仁曾经说过:“好的书,是读过就‘懂’的,‘读’同‘解’是在读的过程或读后自然发生的现象,不存在一个‘甚解’的问题。‘好读书,不求甚解’才是一种正确的读书方式,接收方式。”(见《名著推荐书目》)

胡适曾把读书和看书加以区别,意思是说光看还不能算是读书,中小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乃是反反复复的“念”,乃至于“诵”。吴伯箫先生曾多次指出,“现在的教学把课文都讲‘肿’了,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让学生阅读原文上。”实质上,几十年来,语文教学的最大失误,就是舍了本,逐了未。所谓“本”,就是在读书这种原来非常简单的事上,凭空附加了一整套繁琐的无以复加的所谓阅读理论,其实,教师越是花样翻新,学生真正的读书时间就越被贻误。在阅读教学这个问题上,可谓愚蠢者最聪明,聪明者最愚蠢。自古及今,所有成大学问者,都不废乃至终生不辍地以最原始的方法来读书,苏东坡夜读《阿房宫赋》以致守夜更夫都能熟背成诵,明代大学者张溥,每读一本书,都要读抄七遍,所以,他的书斋叫七录斋。好书自应琅琅读。我们的古人在阅读教学方面是有很严格的要求的。“凡读书,须字字读得响亮……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诵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训古斋规》)。正如王富仁先生所言,读的本身就是记忆,就是感悟,就是理解,就是消化。阅读教学到今天这个地步,如果没有返璞归真的决心,没有删繁就简和矫枉过正的举措,是决不能从少慢差费的泥潭中解脱出来的。

语文考试中阅读理解怎样提分

(1)某句话在文中作用

1.文首 开编点题 渲染气氛(散文) 埋下伏笔(记叙类散文) 设置悬念(小说) 为下文做铺垫 总领下文

2文中 承上启下 总领下文 总结上文

3文末 点明中心(散文) 深化主题(记叙) 照应开头(议论,记叙,小说)

(2)修辞手法的作用

1。句子本身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 拟人 生动形象 生动形象写出了 + 对象+特征

2 有气势 加强语气 一气呵成 强调了+对象+特征

(3)设问 引起读者思考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语文阅读理解怎样提分

语文阅读理解“内容”上就是“字面义”、“文中义”和“深层义”三个方面去答,“手法”就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写作手法”、“表达方式”、“词语表现力”等。

而“结构”这个层面涉及到的点比较零碎,你需要先系统地整理,再掌握记忆的技巧,那么考试时就可以很熟练地进行回答了。

“结构”考查的是段落与段落之间的组合关系,它主要结合段落的位置来看,分为“开头”、“结尾”、“中段”三个位置。

“开头”前有“标题”后有“正文”,所以“开头”的结构作用有:照应标题、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除此以外,“开头”是故事的开端,所以“开头”的结构作用还有:奠定基调、交代背景。

“结尾”和“开头”刚好是照应的,所以“结尾“的结构作用就依次为:照应标题和开头、总结全文、升华主旨(开头的“交代背景”和“引起下文”在结尾没有照应的点)。

做语文阅读理解的步骤

1、做语文阅读理解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在解答阅读理解时,同学们先要快速的浏览一下整篇文章,重视标题(中心)、开头段(观点)、结尾段(结论)及各段落的首句(主题句),理清脉络,了解基本梗概,不要把时间花在生词难句上。每认真读完一段,要及时概括段意。

2、浏览考项,细读答题。在掌握文章的大意之后,同学们可浏览一下短文后面的题目,然后带着这些问题仔细的阅读第二遍,以做到有目的的阅读。(要做到认真读题目中的每个字,并在原文找出大体范围,就等于答对该题的一半了。)

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方法(7) 篇5

所谓七步自读法,就是通过写读书笔记的七个步骤,要求来达到阅读课文目的的一种方法。这是传统的自读法,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之说,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称之为“读书笔记式的作文”。

读书笔记自读法,一般适用于课外自读课文。读书笔记要求包括以下内容:

(1)通读课文,借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正音、正形、词语注释;(2)通读课文,分析课文结构,分段分层,归结大意;(3)理解课文,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4)摘抄文章中名言警句,积累词汇;(5)语段分析,分析文章中的精彩段落,写批语,或练习自拟小标题;(6)分析写作特色;(7)写读后感,读书评论或摹仿作文。这种自读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大有裨益。四步课文精读法

近年常用的“四步课文精读法”是在吸取传统读书方法的经验,并参照国外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的优点,结合近年来专家学者对阅读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效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一步,预读

阅读标题及有关注释,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词语的意义,在初步明确文章各自然段的段意及各段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划分出文章的层次。

第二步,通读

要求集中全部注意力,迅速地判断并准确地理解关键词语,理解语法结构比较复杂的长句的含义;对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词、句,则要根据上下文的相关意义来进行分析和推断,以准确地理解其特定含义;能够准确地判断重点句和重点段,领会文章的主题。第三步,回读

采用跳读的方法对文章进行再次阅读,把握全文及各个层次的主要内容,并对文章中所写的具体现象或具体事实进行概括,对文中的抽象内容作

出阐释,理解文句中隐含的信息,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在这一阶段,也可适当合上书本,回忆并复述每个部分或某些重要知识点的主要内容,检查记忆效果,初步巩固已经获得的知识。

出阐释,理解文句中隐含的信息,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在这一阶段,也可适当合上书本,回忆并复述每个部分或某些重要知识点的主要内容,检查记忆效果,初步巩固已经获得的知识。

小学语文教师阅读现状调研报告 篇6

书到用时方恨少,人们总是这样感叹,却总是倦于读书。明知道读书能提高个人素质,却也还是没能坚持读书。对于不少缺少语文素养的教师存在的这些现象,我进行了小学语文教师阅读现状调查研究,目的在于推动广大教师读书,并让自己更有责任读书。

调研内容:本次调研涉及我校24位语文教师的阅读情况、工作量、健康状况等,重点调研教师的阅读现状。

调研结果:

1、读书兴趣:酷爱读书的语文教师有5人,占总人数的20.8%;喜欢读书的10人,占总人数的41.7%;一般的8人,占总人数的33.3%;不喜欢的1人,占总人数的4.1%。

2、读书时间:喜欢读书,经常读书,并坚持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等,且读书时间达到或超过1小时的有5人,占总人数的21%。比较喜欢阅读,也经常读书,但不经常做笔记、写心得,读书时间在半小时左右的11人,占总人数的45.8%;偶尔读一读的5人,占总人数的20.8%;愿意读书,但忙于教学和班级管理事务,基本不读书的3人,占总人数的12.5%;对读书没有兴趣,基本不读书0人。

3、读书类型:基本以阅读教学参考书、教育杂志的语文教师有19人,占总人数的79.2%;阅读文学、小说等人文著作有2人,占总人数的8.3%;读其他报纸杂志等读物3人,占总人数的12.5%。

4、影响读书的原因:

(1)工作负担较重。教师普遍反映由于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期待越来越高,学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各种评估验收、检查,导致他们平时起早摸黑地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频繁地开会、评比、总结、接受检查„„教师的业余生活被繁重的教学工作和检查验收占用了,辛劳疲惫长期积压。一旦放假,不少教师整个身心松弛下来,对书本也会产生一种厌倦感,不想读书,更不愿动笔。

(2)业余生活丰富。随着电视、电脑的普及,老师也同其他人一样,即使偶尔有点时间,也没有去读书,而是打开电视、电脑,尽情享受快餐文化,或在网上冲浪、聊天、玩游戏。

(3)心情浮躁不安。现在社会越来越浮躁,越来越实际,老师也深受影响。许多老师感觉心很浮躁,静不下心来读书,即使读,也无非是一些报纸、杂志,最关注的多半是娱乐、体育、证劵、饮食、健康等知识消息,或者是被动完成学校和上级部门布置的读书任务,自觉主动地去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不多,更别说读哲学、史学、中外经典等方面的书籍。

调研综合分析:

1、思想认识缺陷。许多老师认为影响读书的原因是“教师工作负担重,没时间读书”,这一方面反应了目前小学语文教师忙于教学、班级管理、迎接各级评估检查等事务,学习时间较少的事实,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教师对自己要求不高,个别老师对读书的重要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对终身学习的认识不深,终身读书的观念比较淡薄。

2、读书范围不广。多数教师阅读的是教学参考书、教育教学杂志和报纸,对中外经典作品、人文著作以及孩子爱看的书籍阅读较少。作为语文教师,承担着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任务,语文教师对适合孩子阅读或孩子喜欢的书籍应首先了解熟悉或与学生共读,只有这样对学生的指导才具有针对性。

3、阅读缺乏科学性。广大老师对文史著作的阅读,较多的选择四大名著,当代的佳作和外国经典作品选择较少,阅读取向陈旧。现在的书籍浩如烟海,所以我们应该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读书,以便我们的知识内涵、素质修养、见识思想、人文底蕴更好地适应工作的需要、创新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

有感而发:

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意义重大。教师读书不仅能够丰富知识、拓宽视野、提高素养甚至改变命运;还能够滋养心灵、净化情感、丰富阅历;更能够使自己用心做事、激情工作、超越自我。读书对促进教师自身专业成长、学校整体发展,都至关重要,那么我们就应努力改进读书现状,静下心来好好读书。要对自己的做一个规划,要读些什么书,并设法腾出一片空间来思考问题,真正走进书籍。

教学实际是一个人内在文化素养的外化,如果腹中空空,教学就只能是个空架子。我们不少老师比较注重读课本、看教案、学教参,不知道功在其外;如果老师们能真正广泛涉猎各种书籍的话,我们任何教学都能达到从容轻松、出神入化的境界。因为,对于老师来说,文化积淀的过程就是备课的过程。

阅读: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7

关键词:阅读习惯,阅读感悟,创新思维,阅读计划,趣味教学,阅读热情

众所周知,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版块,阅读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扩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阅读的重要性,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一、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其阅读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般学生对其感兴趣的事情都能够自觉地投入进去。而在语文教学中,首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笔者经常依据不同班级的不同学生,结合所讲授教材,运用多种多样的授课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让学生喜爱读书,把读书当成一种享受。比如,在授课时,我们经常设计多种教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乐中学,既深刻学习了课文,又提升了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核舟记》时,笔者就把自己刻好的一枚核桃带进了课堂,并把本文做成了动画,双管齐下,让学生们兴致盎然的学习,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趣味教学法,让学生参与到阅读中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学习起来往往具有不可思议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有趣的方式教学。除了要持之以恒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外,笔者在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中,还注意让学生在快乐中体验阅读,比如歌曲大联唱、歇后语大比拼、我来出谜语、口诀编编看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让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增。今年暑期,我让学生阅读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在留作业之前,我用多媒体对这本书进行了总体的评价,并请他们跟我一块儿欣赏了开篇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恢弘的气势让学生们很震撼。话题一转,笔者又指出,这是一部雅俗共享的巨著,里面也有一些诙谐的歇后语,如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等。经过这三个兴趣激发的环节,学生对这部书已经是迫切想读了。开学后,学生不但积累了几十条歇后语,而且还专门开了一场“三国故事会”,比一比谁读得最好,讲得最精彩,起到了非常好的阅读效果。

二、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学,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这一活动的主体,必然要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作为教师,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自学。阅读作为语文学习的一贯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不例外。阅读教学中,也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以学生自学阅读为主,老师加以引导,通过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思考,努力去解决问题。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教导他们阅读的方法,通过激发他们自学阅读的兴趣,并最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做为教师不要操之过急,要指导学生坚持阅读,在阅读的同时学会思考,学会自己发现问题,有不明白的可以查阅相关的工具书或者和老师去探讨,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究和解决问题。由于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去解决了问题,所以他们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并且能更好地感悟作者写作时的情感,长此以往下去,学生必然会充满阅读的激情,并最终养成自学阅读的良好习惯。

三、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启迪学生的阅读感悟

良好的作品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操,可以洗涤学生的心灵。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的情感结合在一起,相互交融,并最终感悟作者的创作意境和情感呢?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关注和重视的问题。首先我们必须要引导学生学会在阅读的同时去思考,论语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是获取知识的原动力,只有通过思考,学生才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和创作意境。其次我们教师还要启迪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感悟,在阅读过程中,对作者优美的语言和丰富情感进行赏析,通过对作者意境的把握做出自己的感悟。阅读教学就是使学生在阅读中思考、讨论、反复体验、不断理解、受到启迪并最终感悟的过程。我们教师就要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会思考的方式和方法,养成思考的习惯,并且最终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师要提倡学生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传统的、陈旧的阅读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教学的进程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教学模式必然呈现多元化和创新的模式,作为语文教学的一贯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同样如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尝试,着重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阅读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和基础,要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创新思维能力。作为语文教师,要要求学生反复阅读文章,同时认真思考,并且要认真做出阅读笔记,在笔记上作出自己欣赏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想和评价,以及所发现的问题。对于弄不懂的问题,可以找同学进行讨论,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探讨,解决问题,加深理解。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进行指导,同时也要适当地参与进来,有目的的诱发和鼓励学生多向性的思维和多元性的讨论,提倡学生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教师要教育学生注重积累,学会制订阅读计划

提高学生阅读水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不断重复、不断积累的缓慢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要教育学生不要心急,要注重阅读的积累,通过不断的积累,最终达到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想教育学生注重积累,我们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制订阅读计划,学生可以依据老师推荐的书籍和文章结合自己的兴趣,制订出详细的阅读计划,具体到周、月、学期等环节,比如我在这周要读什么书籍和文章,读多少,能掌握和理解多少,等等,然后到了周末、月末和期末对自己的计划完成情况进行检查,看自己完成了多少,如果没有完成,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进计划,等等。同时语文教师也要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和网络等方式,通过这些方式收集自己需要的资料和书籍。一般来说,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应该在260万字以上,并且每学年必须阅读最少三部名著。学生可以通过对计划的指定和完成的过程完成对阅读学习的积累过程,其实积累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不断阅读、不断思索、不断掌握和不断收获的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做笔记、记卡片、剪报刊、课外阅读和测试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积累和梳理,并最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语文教师阅读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历来重视阅读教学,但学生的阅读始终不尽如人意。析其缘由,最主要的是教师习惯地只把一篇课文变成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或画面而操作阅读的知识教学和方法传授,忽视了“阅读技能”的训练。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体会到,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加强阅读教学,重视方法指导。

一、强化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1.抓课题,提问题,理解课文

低年级年龄小,好奇心强,思维活跃。每次板书课题后,让学生学读,再根据课题提出问题。让每一个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学生读起课文来,主动认真。如,《他得的红圈圈最多》一课,学生读课题后提出:谁得红圈圈?为什么得红圈圈?为什么奖励他红圈圈?他得的红圈圈为什么最多?学生初读课文后对前三个问题比较清楚,对后一个问题只要用心去读,就会明白。这样激发了学生读课文的兴趣。

2.抓朗读,多体会,理解课文

阅读课文的教学,“读”是根本。要重视学生的朗读:(1)初读课文,借助于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2)细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数出句子和自然段。(3)精读课文,理解每句话、每一个词,懂得每一个自然段的意思。读懂课文,学生边读边想,碰到疑难问题,要大胆质疑,师生要同时读。(4)用感情读课文,形式可有个人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在反复阅读中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说话能力,还可以在今后的说话、写作中能提高自己。同时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3.抓习题,多思考,理解课文

学生年纪小,读课文的目的性不强,让学生朗读课文时,先读课文后的思考题,使学生读了问题后再用心读书。展开小组讨论,使学生读有目标,读有目的,这样学生才有收效。学生有所知而读,思维得到了培养,理解课文的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4.抓改写,多角度,理解课文

低年级学生多形象思维,对小动物、声、光、色、像等感兴趣。因此,针对课文的特点,让学生多角度发挥想象,去改写文章中的故事,可改写,可仿写,可缩写,可续写等。这样可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写作水平提高,真正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

5.点图画,多操作,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有道“不动笔墨不读书”,从低年级起,应开始培养学生读书动笔的好习惯。教给学生一套作记符号,如遇到生字围起来,生字下面画横线,好词好句水波线,不理解词句打“?”,久而久之,学生作记能力增强,對课文的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

二、倡导合理的多元解读教学模式

要引导学生多元解读课本,对于教师来讲,首先自己要做到多元解读课本,因此,教师就需要对教材充分掌握,用心去理解课文内容,不能仅仅看教参,而自己不去意会。首先多元理解,不能简单地将其认为爱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是一定的,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大力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引导作用给充分发挥出来,对过去传统的课堂模式进行改革,对学生的个人体验充分重视,构建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新课程理念下,对学生的多元阅读大力倡导,但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能够由学生来对文本的意义单方面接受,还需要通过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对新的意义进行建构,通过这个方法,也可以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显著提升。在多元阅读理念下,可以存在差异,允许有多样化的视角存在,但是首先要保证合理,通过引导,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此外,在具体教学活动中,还需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氛围往往比较沉闷,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就需要将一系列的教学技巧给应用过来,促使课堂气氛得到活跃,将学生的阅读兴趣给激发出来,提升阅读教学效果。

三、对阅读教学效果评价机制进行科学的构建

如今阅读教学效果考核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比较缺乏的,那么教师在阅读教学开展过程中,就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针对这种情况,在以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就需要对考核体系科学构建,借助于构建的评价体系来合理评估语文阅读教学活动,通过考评结果,来对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分析,以便不断地实践和创新,完善阅读教学方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总之,加强语文学法指导,让小学生在阅读中学习阅读,必须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学生重在一个“学”字,教师重在一个“导”字。凡是学生能够懂的地方,要放手让其自学。阅读一旦形成习惯,学生能自觉进行阅读,并在阅读中得到快乐,阅读能力的提高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郭奎梅.如何加强职业高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J].飞:素质教育版,2013,2(11):123-125.

[2]黄文鑫.阅读教学应加强学生能力和个性培养[J].语文学刊,2004,2(8):66-68.

[3]杨丽萍.加强阅读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J].读写算,2009,2(18):144-145.

语文教师阅读 篇9

教案

【学习目标】

1.整理新闻的基本知识,能够陈述考点要求和解题技巧。2.通过练习,能够说明题型特点。

3.依据典型例题,掌握解题技巧,规范答题格式。4.通过强化练习,能运用解题技巧并做到规范答题。【学习重点难点】

掌握答题方法,规范答题步骤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讨论点拨法。【学

法】:自主学习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印发卷子 【教学过程】:

一、课前提问:由提问引出新闻访谈及其设题方向

二、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现代文阅读主要涉及三个方面,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而实用类中的新闻阅读属于新设的考试内容,试题的编制、考查角度,还在摸索之中。一般选择内容比较丰富、新闻价值比较突出的消息、通讯、特写、新闻评论等形式的新闻作品作为考试文本。高考选文要求 1200 字左右,通讯和特写的篇幅比较适合,所以应重点关注。

三、明确目标

四、新课过程 :

1、明确考纲要求:(多媒体显示)

根据考纲的能力要求,新闻阅读主要考查:

①迅速、准确地捕捉基本信息,概括其主要内容;②把握文章结构,分析语言特色;

③分析新闻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④评价新闻文本的主要观点和作者的基本倾向;⑤对新闻文本的写作意图和实效作出评判;⑥对新闻文本某种特色作深度思考和判断;

⑦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新闻文本的深层意蕴,对文本作多角度多层次解读; ⑧探究新闻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2、【自学指导】(多媒体显示)

(一)新闻的含义

(二)、新闻的基本特征

(三)、新闻的分类

3、整体阅读指导

新闻属于记叙文的一种类型,包含了记叙文的基本特点,解读时我们可以借鉴记叙文的阅读方法,但又不能照搬全套。根据新闻的特点,我们在复习时按照如下六个步骤进行阅读,基本上就能掌握阅读一篇新闻的要点、方法:第一,看清标题信息,揣摩新闻类型。第二,抓住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第三,理清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第四,辨析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第五,挖掘中心主旨,理解文本意义。第六,分析表现手法,以供鉴赏探究。

4、题型分类指导

以下是根据《考纲》要求,按照考查的不同考点和题型进行具体的方法指导。①、分析综合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题型解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主要包括信息的筛选和整合两个方面。【方法指导】第一步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新闻要点; 第二步看清题目,明确筛选要求。在原文中找准信息范围。

第三步组织答案。一种是直接从原文中摘出信息语句;另一种需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删去细节,或将分散、因为,感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灵魂,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感悟技能,启发、诱导学生感受语言信息材料,领悟语文知识。

上一篇:树立安全意识下一篇:该如何提高办公室工作效率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