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阅读(共12篇)
教师阅读 篇1
在江苏省第十三届“五四杯”中学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论文竞赛暨课堂教学展评颁奖活动之“阅读:名师成长的阶梯与方式”沙龙中, 笔者提出了作为语文教师“为学生而阅读”的观点, 进而引申出了“专业阅读高于一般阅读”的个人看法, 引发台上台下的共鸣与争议。囿于沙龙时间的限制, 主持人成尚荣先生提议笔者写一篇“一般阅读”与“专业阅读”的关系的文章, 对这一观点进行深度阐释。于是, 笔者整理了个人阅读的零散经验连缀成文, 以就教于方家。
一、“专业阅读”概述
沙龙活动中, 笔者首先提出了“阅读不需要理由”的个人看法。理由是, “要不要阅读”的问题就如“要不要吃饭”一样, 两者唯一的区别只在于, 在这个崇尚舌尖上的享受的年代, 不阅读的确实大有人在, 更为怪诞的是, 这丝毫不影响他们中一些人存在的自豪感。在当前的社会大背景下, 向阅读讨理由, 恐怕或多或少地带上了点不可告人的功利目的。当然, 我们要把阅读的裨益和阅读的理由区分开来, 阅读本身就是莫大的恩赐, 阅读就是阅读的理由, 而不需要其他。
更需要细细辨析的, 应该是如何读的问题。“一般阅读”自不必赘言, 它是一切的人读一切形式的阅读文本的信息获取行为, 应该包含了“专业阅读”的范畴。为满足讨论的需要, 本文中的“专业阅读”专门指向语文教师, 笔者将其定义为:语文教师以专业的眼光且以获得专业资源为目的所进行的阅读。基本组成要义有二:用语文课程的专业态度与能力处理文本;为学生传递优秀的语言样本和故事样本。
需要说明的是, 笔者所提的“专业阅读”由北影教授崔卫平“专业态度”的提法演绎而来。也以她为例, 她从事的是影视文学评论专业, 我们可以轻易地从她的《思想与乡愁》一文中看出她高于“一般观赏”的专业能力。当然, 一个合格的“一般阅读者”也可以通过阅读成为“专业阅读者”。所谓高手在民间, 譬如作为自由影评人的韩松落, 他的《为了报仇看电影》一文同样具备了很高的专业水准。只不过, 专业人员必须拥有一定的专业能力, 否则, 一位教师就难以构成其专业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正是因为“专业阅读”, 深圳马小平老师有《人文素养读本》遗世;通州丁卫军老师“于无声处听惊雷”, 甚至能从韩剧中收获教学智慧———从这个角度来说, “专业阅读”部分地解决了“读什么”的选择难题。
显而易见, “专业阅读”一般普遍高于“一般阅读”。当然, 同样显而易见的是, “一般阅读”是“专业阅读”的必经阶段, “专业阅读”也并不排斥“一般阅读”的方法或功能。二者的区别在于, “专业阅读”除了具备“一般阅读”的功能外, 还有阅读文本的传递和二次加工等更为“专业性”的功能。从教师成长角度来说, 只有当教师的阅读物化为学生的阅读成果, 才能最终实现教师不同于普通人的阅读价值。
二、“专业阅读”的内容取向
窦桂梅老师在《我的教育视界》中说, “有时, 我对教育的记录与思考的热情远远没有超越对其他方面的好奇……以我并不深刻的眼光, 写过东渡的鉴真和尚, 海明威, 赖特, 乔丹……这些人看似跟教育没有直接的关系, 但同样对教育有所启发。”很多学者给教师开出了一份份气质迥异的必读书单, 但似乎都难以囊括“专业阅读”的所有秘密。一个从事语文教学, 乃至从事教育工作的人, 其阅读的内容只能用四个字概括:无所不包。需要指出的是, 从“广义阅读”的角度看, 我们讨论的阅读应该包含纸质文本、电子文本、影视文本、事件文本、实物文本等“广义”的阅读对象。由此可见, “专业阅读”不应该理解为“专门阅读”。
事实上, 一位语文教师必要的“专业阅读”素养, 撇开师范专业课程类文本不谈, 被动地接受前人或周围的人所提供的阅读经验及各式书单, 是非常必要的, 但同时也是不够的。他 (她) 还要在带有个人人格特征和专业能力特质的基础上, 进行自我“专业阅读”的发现和构建。学者谢泳和陈丹青分别注意到阅读的年龄契机和社会化的氛围, 有些书、有些文化事件和现象只能在合适的年龄、合适的语言环境中读, 不具备相应的时空条件, 阅读很难有预期的效果。这恐怕也是语文界前辈们所忧虑的:一定程度上说, 他们不是错过了阅读, 而是错过了阅读的语境。所以, 一个合乎“时宜”的语文教师, 其“专业阅读”就不仅仅是他人阅读内容和阅读经验的复制和移植。
而一旦有了“专业阅读”态度与能力的参与, 阅读就会变成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以个人阅读经验为例, 读房龙的《宽容》和周国平的《妞妞》, 能读出教师必需的人格修养———以足够的宽容和耐心等待生命的可能;读陈丹青的《退步集》, 其中关于美术教育“直接经验”“间接经验”的论述, 让我看到了当前教育教学的最大无奈———多数学习的发生, 只是学生接受了教师的二手经验;读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 让我感到教育最要紧的是回到起点, 把那些只是飘浮在空中的口号拉回地面, 演变成规则和程序;白岩松在谈及中国教育与诺贝尔奖时, 说“教育要做点无用的东西”, 这开启了笔者语文教学实践“做无用的东西”的局面。更重要的是, 阅读甚至会改变你的思维方式乃至行走方式———赫尔岑的“我们不是医生, 而是疾病”, 笔者自以为深谙其中要义, 并力求践行不悖。如此等等。这些都说明, 读什么是次要的, 怎么读才至为关键。这类阅读以广泛涉猎为显著特征, 内容及领域有很大的拓展性。它们作为“专业阅读”而存在的价值在于, 让教师知晓这个世界有太多的可能性, 并通过改变教师内在的精神世界而改变教育教学, 进而间接地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帮助。
还有一种“专业阅读”, 是更为直接地“为学生而阅读”。笔者至今为止, 仍保留着用手机阅读并用微博链接《读者》《南方周末》《最小说》等电子杂志文章的习惯, 并订阅了全年的《南方人物周刊》。在我看来, 这是一种直接和便捷的“专业阅读”, 就是通过教师的“专业阅读”, 为学生遴选出合适的阅读资源, 并以此为样本, 引领学生进行阅读鉴赏。选文有语文的专业标准:语言样本的价值, 故事承载的人文含量, 以及与学生生活、当前语文课程内容的匹配。这类“层次较低”的阅读, 不一定来自教师作为普通读者的内需, 也并不神秘和“高大上”, 但却因为“专业态度”而具有其深远的意义。
三、“专业阅读”的基本方法
笔者以为, 语文教师的“专业阅读”, 可以在以下四个维度中得以实现:
1.“定向阅读”和“随意阅读”的结合。
所谓“定向阅读”, 是指一个读者带有一定的计划和目的, 且具有较为明确的阅读范畴的阅读。对于传世的经典和广为流行的当代优秀文化作品, 定向阅读可以增强教师知识和能力储备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也具有高效率的专业建设的意义。定向阅读, 一般适用于大部头著作的系统阅读。
形象地说, “定向阅读”类似于“喂马、劈柴、周游世界”的精神漫游, 而“随意阅读”指向的是“关心粮食和蔬菜”的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 只不过两者都是“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身边偶得的小文章、报纸期刊, 乃至生活和社会事件本身, 都可以“随意阅读”。“随意阅读”在数字化时代的优势, 是让阅读随时随地发生, 而且阅读资源的获得极为便利, 可以让每个人都成为世界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只不过, 如果没有“定向阅读”的长期积淀, “随意阅读”可能就会走向肤浅和片面。只有两者达到完美结合, 一个语文教师的精神世界的“出”与“入”方能拿捏到位。
2.“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对接。
“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语境, 同样由崔卫平的作品借用而来。内部世界, 指人的内在精神世界。我们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所能发生的直接关联太有限了, 所以有人说阅读就是一场救赎, 救赎自我于个人的贫乏之中。也可以这么说, 一个人的阅读量就决定了一个人“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国界线的短长;一个人的阅读力, 就决定了一个人在“外部世界”中纵横捭阖的驾驭力。
阅读, 时常让人产生这样的问题:参照阅读而知的另一个世界的生活样本, 我可以做什么?我的缺陷是什么?我还需要做什么?进而, 语文教师处理“外部世界”的能力在阅读中得以慢慢浸润, 在处理浩瀚如海的阅读文本时也不再陌生和迷惑。当然, 更重要的是文本世界中合适的生活方式, 应该转化为个人的行走方式, 这才是“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完美对接。
3.“纵向阅读”与“横向阅读”的互补。
“纵向阅读”与“横向阅读”的话题, 作家阎连科也有所阐述, 不过与笔者的提法有所不同。本文中的“纵向阅读”, 指只关注文本内部的叙事结构和逻辑关系, 而“横向阅读”则是要将其与个人的生活经验发生横向的关联思考。只有“纵向阅读”而无“横向阅读”, 读书人最多就是“两脚书橱”;只有“横向阅读”而无“纵向阅读”, 容易断章取义, 看不清事物大观。
笔者以为, “专业阅读”还是以“横向阅读”为要, 因为阅读不能少了思考的介入。龙应台说:“文学, 使你‘看见’……文学, 只不过就是提醒我们:除了岸上的白杨树外, 有另外一个世界可能更真实地存在, 就是湖水里头那白杨树的倒影。”假如“白杨树的倒影”仍无法让你意识到岸上的“白杨树”的存在, 阅读还有什么意义呢?
张志公早就说: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学生如此, 教师也是如此。只不过在忧虑学生阅读贫乏与否的时候, 先审问我们自己有没有通过阅读支撑起自己的专业舞台。
教师阅读 篇2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中关于阅读评价的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谈了对阅读教学的评价。
一是评价学生的朗读能力。一般要求是:吐字清晰,发音正确,注意、语调和速度。这又分为三个层次的要求:正确朗读,读得流利,有感情朗读。虽然这三方面是由低到高的要求,但是我们并不能把它分割开来,应该从学生开始学习朗读的时候就较为全面的要求。
二是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价。这主要考察以下几方面主要内容。
1、是否拥有丰富、广泛的词汇量。
2、是否领会逐步扩大的意义单位。
3、能否寻求特定问题的答案。
4、能否筛选关键词句和理解主要意思。
5、能否理清事情的发展顺序。
6、能否回忆重要细节。
7、能否把握文章结构。
8、能否用自己的话对读物进行准确、完整的概括。
9、能否对阅读内容进行评价。
10、能否记住已读的主要文字材料。
三是对阅读欣赏能力的评价,这是理解基础上进行的,不象评价阅读理解能力那样,有正确、量化的依据。欣赏是对作品的整体说的,包括内容和形式,它是读者的一种艺术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和联想,所以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能力,重在评价他们的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即评价他们通过想象是否正确把握了作者的艺术构思,丰富地再现了作者创造的形象。
正如《解读》中所提到的:“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改进师生的教与学,改善课程设计,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以上几个方面的评价建议实际是为改善课堂阅读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作为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落实朗读训练,让各种形式的朗读出现在课堂上;提高朗读效率,使学生每次朗读都有一定的目的,这样才能有效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进而为阅读欣赏作好铺垫。有感情的朗读是理解阅读材料和阅读欣赏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之一,所以,在课堂上,要从朗读技巧和朗读方法上进行指导,包括重音处理,语调、语速的变化等。
教师要学会阅读 篇3
在《论语》中,孔子要求弟子读《诗经》,并谈到阅读《诗经》的好处,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意思是:青年人为什么要学习《诗经》呢?《诗经》可以触发人们的感情志意,可以考察社会政治和人心的得失,可以结交朋友,可以抒发自己的怨愤不平,近可侍奉父母,远可侍奉国君,还可以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在这段话里,孔子总结出阅读的四大功能——“兴”“观”“群”“怨”。“兴”即阅读有助于激发情感和意志;“观”即阅读有助于提升对社会的洞察力;“群”即阅读有助于融入群体生活;“怨”即阅读有助于抒发怨愤不平,保持心理健康。孔子强调阅读的四大功能,实际上是告诉我们教师在阅读上也要有选择性的阅读。
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书籍阅读呢?本着教书育人的目的,我认为,教师应选择那些可以产生积极心理作用的书籍。当今社会,教师也面临着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诸多压力,这些压力使得很多教师身心疲惫,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进而会对工作和生活产生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前一时期报纸上报道说我国一些高校教师向学生传授负面信息,这些负面信息不但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说的严重些,影响社会安定。德高为范,教师的职业道德来自于学习,教师要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观。比如,我们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福禄贝尔的《人的教育》、保罗·郎格郎的《终身教育引论》、陶行知的《陶行知文集》等。同时,教师要多阅读中国古代经典名著,如《论语》《孟子》《荀子》《道德经》等,还有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的诗词等。通过阅读经典,教师可以与古代最优秀的人物对话,使自己胸襟旷达,情怀豪迈。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善辩。”教师多读书,读好书,不仅丰富自己的知识,并且可以从整体上提升自我修养。“腹有诗书气自华 。”塑造自己优雅的教师形象,崇高的人格魅力,这是每个教师应该具有的文化软实力。
其次,教师应可以阅读一些有助于培养乐群精神的书籍。比如,阅读一些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方面的书籍,有助于增强教师对教育对象的心灵感悟能力。再者,教师也应该阅读一些学生们热衷的书,有助于走进学生的世界,从而使自己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还要关注社会新闻,了解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以及教育领域的新情况。同时,教师也要尽量拓展阅读的广度,广泛涉猎,多方面为自己的知识储备扩容。
常言道,学生需要一滴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要装满自己的知识水桶,只有学习,只有阅读。做一个热爱学习的教师,做一个热爱阅读的师者,应该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追求。
教师阅读 篇4
一、研究方法
利用发函、会议、他人帮助等途径, 用自编问卷对111位特级教师和160位普通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对本问卷进行信度检验, α系数为0.914, 说明本问卷的信度很高。将问卷题目编码数量化, 用SPSS 15.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 藏书
本维度一道题目, 为“你家里有多少藏书 (本) ”。采用选择题设计, 试图探究两类型教师的藏书量。具体统计结果如下。
1.两类型教师的藏书量
由表1可见, 特级教师的藏书量要明显多于普通教师, 在具体选项上, 呈现较大差异, 特级教师的藏书“≥1001”的比例为30.6%, 普通教师则为8.2%, 前者要高出后者22个百分点;藏书量在“501~1000”的特级教师 (29.7%) 也高于普通教师 (10.1%) 近20个百分点;相反在“≤100”“101~500”的选项上, 普通教师又均高出特级教师, 特别是“≤100”, 普通教师高出特级教师30个多百分点, 有三分之一 (34%) 的普通教师和3.6%的特级教师的藏书量在100本以下。从藏书量的平均数统计来看, 特级教师的藏书平均数为641本, 普通教师的藏书平均数为333本, 可见特级教师的藏书量大约是普通教师的两倍。
2.不同学段、性别、教龄的两类型教师的藏书量
三学段特级教师的藏书量明显高于普通教师。而普通教师中, 高中教师的藏书量明显高于初中与小学;特级教师中则是初中最高, 小学次之, 高中居后。不管是特级教师还是普通教师, 男教师的藏书量均要高于女教师, 在特级教师中体现得尤为明显。16~20年教龄段的特级教师要略高于21年以上教龄的特级教师;普通教师的藏书量则相反。
(二) 读书
本维度一道题目, 为“你比较喜欢看哪类书”。采用选择题设计, 试图探究两类型教师的阅读内容取向。具体统计结果如下。
1.两类型教师的读书取向
由表2可见, 特级教师喜欢的书要比普通教师更集中一些, 基本集中在“自己专业领域的书籍”“文史哲类”“教育理论”三类。在具体选项上, 呈现较大差异, 特级教师在“自己专业领域的书籍”比例为80.2%, 普通教师则为58.8%, 前者要高出后者约21个百分点;教育理论的比例特级教师 (55.9%) 也要大大高于普通教师 (21.9%) ;在“教学辅导”“武侠、言情类、网络文章”“没有什么喜欢的书”三个选项中, 普通教师均高出特级教师, 特别是“教学辅导类”, 普通教师高出特级教师约15个多百分点, 有5.6%的普通教师选择了“没有什么喜欢看的书”, 而特级教师则为零。
2.不同学段、性别、教龄教师的读书取向
(1) 不同学段教师的读书取向。三学段特级教师所喜欢的书籍种类基本一致, 位居前三位的分别是“自己专业领域的书籍”“教育理论”“文史哲类”。而普通教师则有些区别, 小学排在前三位的是“自己专业领域的书籍”“教学辅导类”“武侠、言情类、网络文章”;初中则是“教学辅导类”“自己专业领域的书籍”“文史哲类”;高中是“自己专业领域的书籍”“文史哲类”“教学辅导类”, 且“教育理论”也占了相当高的比例。对“自己专业领域的书籍”的阅读取向, 在三个学段的普通教师中, 高中教师最高 (70.4%) , 小学次之 (56.4%) , 初中最低 (48.0%) ;在三个学段的特级教师中, 基本一致, 高中79.1%, 初中81.8%, 小学80.0%。三个学段中都有一定比例的普通教师没有自己喜欢看的书, 分别为小学7.3%, 初中8.0%, 高中1.9%。
(2) 不同性别教师的读书取向。在“教学辅导类”“武侠、言情类、网络文章”“其他”三个选项中, 女教师都要高于男教师;而在“文史哲类”“财经类”“教育理论”这三个选项中, 男教师的比例比女教师要高。在“武侠、言情类、网络文章”这一选项上, 女特级教师高出男特级教师约9个百分点, 男普通教师高出男特级教师8个百分点, 女普通教师高出女特级教师约4个百分点。在“教育理论”选项上, 呈现男教师高出女教师的特点, 男特级教师比女特级教师高出约19个百分点, 男普通教师高出女普通教师约18个百分点。在“教学辅导类”这一选项上, 均呈现女教师高出男教师、普通教师高出特级教师的特点, 男普通教师高出男特级教师、女普通教师高出女特级教师均为9个百分点, 女普通教师高出男普通教师约12个百分点。
(3) 不同教龄教师的读书取向。不同教龄段的两类型教师的阅读取向在具体选项上存在一定差异。如在“武侠、言情类、网络文章”这一选项上, 16~20年教龄的特级教师高出21年以上教龄的特级教师约15个百分点;16~20年教龄的普通教师高出21年以上教龄的普通教师约18个百分点;在“教育理论”选项上, 16~20年教龄的特级教师比同段普通教师高出约46个百分点, 21年以上教龄的特级教师高出同段普通教师约25个百分点。在“教学辅导类”这一选项上, 均呈现普通教师高出特级教师的特点。16~20年教龄的普通教师高出同段特级教师约32个百分点, 21年以上教龄的普通教师高出同段的特级教师约10个百分点。
(三) 最有影响的书
本维度一道题目, 为“请你列出两本对你发展或影响最有帮助的书 (若没有请答‘其他’) ”。采用开放题设计, 试图探究对两类型教师的最有影响的书。共有67位特级教师和45位普通教师作了回答, 他们的回答五彩缤纷, 从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到各自学科应有尽有, 非常分散。总体而言, 出现频率较高的前三本书是《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教育心理学》和《魏书生文选》, 另外诸如《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思想录》《班主任工作漫谈》《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乡村女教师》《窗边的小豆豆》《素质教育在美国》《钢铁是怎样练成的》《菜根谭》《细节决定成败》以及各学科的专门书籍和杂志, 有一位特级教师填的是《毛泽东选集》和《唯物主义》, 从中也反映了时代的痕迹。
(四) 报刊和网络的阅读
本维度一道题目, 为“报刊和网络对我的教师专业发展很有帮助, 我也始终订阅相应的报刊”。采用五点量表题设计, 试图探究报刊和网络对两类型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具体统计结果如下。
两类型教师的平均得分分别为4.62和4.14, 处于近优水平, 说明两类型教师都高度认同报刊和网络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 两类型教师在这一维度上的差异十分显著 (p<.01) , 说明报刊和网络的阅读和使用对特级教师的专业发展比普通教师有更多帮助, 特级教师从中得到了高度的愉悦和成功的体验。
四、结论与分析
(一) 特级教师的藏书量明显多于普通教师, 约为普通教师的两倍, 男教师的藏书量明显高于女教师。近三分之一 (30.6%) 的特级教师和约十二分之一 (8.2%) 的普通教师的藏书量在1000本以上;近三分之一 (29.7%) 的特级教师和十分之一 (10.1%) 的普通教师的藏书量在501~1000本之间;有三分之一 (34%) 的普通教师和二十八分之一 (3.6%) 的特级教师的藏书量在100本以下。特级教师的藏书平均数为641本, 普通教师的藏书平均数为333本, 特级教师的藏书量大约是普通教师的两倍。三学段的普通教师的藏书量, 呈现高中明显高于初中与小学的特点;特级教师中则是初中最高, 小学次之, 高中居后。不管是特级教师还是普通教师, 男教师的藏书量均要高于女教师, 在特级教师中体现得尤为明显。16~20年教龄段特级教师的藏书量要略高于21年以上的特级教师, 普通教师的藏书量则相反。
(二) 特级教师的读书取向比普通教师更集中, 基本集中在“专业领域”“文史哲”“教育理论”三类;女教师比男教师更喜欢“教学辅导”“武侠、言情类、网络文章”的阅读, 男教师比女教师更喜欢“文史哲类”“财经类”“教育理论”的阅读;有5.6%的普通教师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喜欢看的书”。特级教师比普通教师更关注专业、更关注教育理论的阅读, 普通教师比特级教师更关注教辅和武侠、言情类、网络文章的阅读;特级教师在“自己专业领域的书籍”比例为80.2%, 普通教师则为58.8%;教育理论的比例特级教师 (55.9%) 也大大高于普通教师 (21.9%) ;在“教学辅导”“武侠、言情类、网络文章”“没有什么喜欢看的书”三个选项中, 普通教师均高出特级教师, 特别是“教学辅导类”, 普通教师高出特级教师约15个百分点, 有5.6%的普通教师选择了“没有什么喜欢看的书”, 而特级教师则为零。
(三) 对特级教师和普通教师影响较大的前三本书是《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教育心理学》和《魏书生文选》。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宽博而专业的阅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总体而言, 特级教师和普通教师的阅读宽泛有余专精不足, 相对而言, 特级教师的阅读数量和质量都要好于普通教师。
(四) 报刊和网络的阅读和使用两类型教师之间的差异十分显著, 对报刊和网络的阅读和使用特级教师明显比普通教师优秀。
参考文献
[1]张寿松.高考生现状研究[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3.
[2]丁雪梅.关于中小学教师阅读缺失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 2007 (7) .
[3]徐亚燕.化蝶———一个教师的阅读成长的心路历程[J].中小学管理, 2007 (9) .
教师阅读书目 篇5
一、中外文化经典
1、曹伯韩《国学常识》
2、韦政通《中国的智慧》
3、余冠英《诗经选》
4、杨伯峻《论语译注》
5、王伯祥《史记选》
6、马茂元《唐诗选》
7、钱钟书《宋诗选注》
8、朱祖谋《宋词三百首》
9、张中行《文言文选读》
10、蒲松龄《聊斋志异》
11、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12、舒婷《中国当代名诗人选集——舒婷》
13、胡小石《中国文学史讲稿》
二、教育教学论著
1、叶圣陶、夏丏尊《文心》
2、吕淑湘《语文常谈》
3、王尚文《语感论》、《语文教学对话论》
4、李海林《言语教学论》
5、李维鼎《语文言意论》、《语文课程初论》、《语文教材别论》
6、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原理》
7、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8、郑国民《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
9、钱理君《语文教育门外谈》
10、王栋生《不跪着教书》
11、夸美纽斯《大教育论》
1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13、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14、卢梭《爱弥儿》
15、王丽编《我们怎样学语文》
16、朱永新《新教育之梦》
17、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18、加德纳《多元智能》
19、《我和语文教学》
20、钱梦龙《导读的艺术》
21、李吉林《情景教育的诗篇》
22、四大名师教学精选
23、王崧舟《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
24、窦桂梅《梳理课堂(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
25、薛瑞萍《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薛瑞萍读教育理论》
26、周一贯《语文教学优课论》
27、干国祥《破译教育的密码》
28、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
29、《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
30、《教学争鸣录》
31、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
三、教育史论
1、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
2、郑国民《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我国近现代语文教育的变革历程》
3、顾黄初编《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
4、倪文锦《语文教育展望》
四、阅读写作
1、艾德勒《如何阅读一本书》
2、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
3、陈少栋《古诗词文吟诵》
4、叶圣陶、夏丏尊《文章讲话》
5、张中行《作文杂谈》
6、张民生等编《教师人文读本》
7、彭歌、陈敬《伟大的笨蛋:中外名人的差生生涯》
8、周弘《赏识你的孩子》
9、孙绍振《名作细读》
10、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
五、其他
1、汪中求《细节决定成败》
2、周汝昌《红楼小讲》
3、朱光潜《读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文学》
4、赵朴初《佛教常识答问》
教师心理的阅读对话 篇6
摘要:从教师的角度审视阅读教学,无论是与文本的对话还是与学生的对话,教师的心理都随着对话发展而发生变化。理解这种变化规律,有助于提高阅读对话的效率。
关键词:阅读教学;对话;心理变化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4-0103-02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对话”这一概念。何为“对话”,《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两方或几方之间接触或谈判。可以说,对话是现代人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当我们把课堂教学的对话作为一种活动、一种过程来审视的时候,就会发现,无论是师本对话还是师生对话,其内涵变化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那么,对话方式下的语文教师,在对话过程中其心理有着怎样的变化呢?
一、教师与文本对话的心理变化
郑板桥《题画竹》云:“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此磨砚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借用郑板桥的说法,我们讲,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就是面向文本,同化文本,超越文本的过程,其心理上对眼中文本、胸中文本、手中文本经过了“仰视阅读(感受理解)——平视对话(欣赏评价)——俯视重构(开发建设)”的历程。
(一)仰视阅读的心理过程
教师要先于学生对文本的语言有一番“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师生对话时才能恰当引导,画龙点睛,乃至创设覆盖面大、穿透力强、足以激起学生“头脑风暴”的问题情境。
因此,教师面向文质兼美的文本时,要用心去感受、理解文本的意义,正确把握文本的人文精神,感受作者情感的跳动脉搏,并且产生情感的共鸣,以使教学时以真情感动学生。
(二)平视对话的心理过程
维果茨基提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社会可以为个体的学习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所以教师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要带着自己的“文化历史积淀”,运用自己的知识、经历和经验对文本进行欣赏和评价。或者说,是通过对文本的欣赏和评价实现对自己积淀的唤醒与建构。在“我”与文本平视对话的过程中相互认可。相互融合,同命运,共呼吸,我即文本,文本即我,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从而利于建构一个与当今生活和学生学情相适应的学习情境。
(三)俯视重构的心理过程
教师应该是一个思想者,特别是语文教师。所以,绝不应该仅仅是教材的实施者,更应该超越文本,俯视文本,运用自己的思想,对教材进行开发和建设。要重视文本语言本身的特点和表达方法,发现学生语言发展的生长点。进行挖、增、组、创,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要与学生血脉相连,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着眼于不同学段学生发展整体性,立足于学生发展系列化,设计可实施、易操作、促发展的具体方案,建设具有童真、童心、童趣的情境预设。
二、教师与学生对话的心理变化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如果说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历经了一个由仰视到平视再到俯视的过程,那么与学生的对话则相反,其心理历经一个由俯视到平视再到仰视的过程。
(一)俯视、包容的心理
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包括知与情两个方面,但无论是从知的角度还是从情的角度看,教师毕竟都是先知先体验,是带着自己的解读和预设走进课堂的。我们不能因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而回避或否认教师“已生成”的事实。教师也不可能“懂装不懂”,在心理上与学生站在同一个起点。所以说当教师走进课堂面对学生时,在心理上是一种俯视的角度。同时,教师面对几十名学生,虽说自己是一个巨大的“辐射源”,但同时与几十名学生交流,也必须具备高屋建瓴、运筹帷幄、统领全局的俯视角度。另外,教师站着上课,学生坐着上课,外在角度上的俯视也会自然而然产生心理上的俯视。角度上的俯视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包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阅读文本,因为各自的积淀不同,因而会产生五彩斑斓的体验。教师俯视着阅读学生,易于产生包容的心理,对于对学生的个性化感悟,抱着乐于接纳的态度,而不是以僵化的标准答案来束缚学生,阉割他们十分可贵的富有灵性的发现。
(二)平视、宽容的心理
教师俯视着阅读学生,读懂了学生,发现了学生的不足,找到生成的立足点和突破点,之后才能更有效地立在同一高度,平视学生,与学生实现平等对话。
一旦学生看到老师情感上的平视,感到老师是很投入地理解自己的感受,是自己表达的谛听者和欣赏者,而不是采用指责和评判的方式来交流,那么他们就会变得乐于独立思考,敢于自由表达。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文本读出个性,成为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对话过程中,对学生的任何感悟,哪怕是错误的答案,“离经叛道”的答案,要有宽容之心,要在平视的对话中明晰、引导、修正、完善,在肯定中通过推心置腹的商榷,使对话真正成为“点亮智慧火炬”的过程。正确对待不同的感悟,就是对不同生命的尊重;只有尊重了,才能平等;只有平等了,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三)仰视、兼容的心理
对话是一个永远未完成的动态生成过程,始终创造着一种无法预约的精彩。民主平等的对话,犹如以石击石而火花进射,犹如以心连心而心潮澎湃,犹如以思促思而智力引爆,犹如以情生情而激情奔涌,它是一个师生共进的过程,是教师以集体智慧为支撑,对教学进行反思和重构的过程。
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生成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文本读懂了,书读薄了,人读厚了。当教师回过头来,两次阅读学生的时候,就会觉得学生有所得了,变得丰厚了一些,当刮目相待,得换个角度来看了。
教师对学生的仰视还表现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不可能都在教师的“预设”之中。学生的灵性同样有可能激荡起教师的思维。课堂上师生互动与对话,相互砥砺与启迪,共同研究与成长。教师要及时兼容这些“不速之精彩”,达到通过师生对话反思教学、重构教案、建设自身,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小学新课程标准资源库(语文卷)[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9
教师阅读 篇7
一、概念建构:从混沌走向清晰
(1) 专业。在教师这个领域, 我们拥有比别人更系统的知识认定, 如心理学、教育学等;更明晰的知识言语, 如如何组织语言、表达情感的方式;更强大的操作技能, 如如何进行课堂调控、运用教学机智、多元评价等。“专业”阅读就是通过阅读让我们拥有这些“专业”知识和能力, 从而拥有我们教师这个职业话语权。
(2) 阅读。古人将“阅”与“读”是分开的, “阅”就是指看, “读”则指反复地吟诵。而今天的“阅读”已经有了更广泛的外延, 是“读”, “读”后有“思”;是“思”, “思”后要“写”;是“写”, “写”后要“广而告知”, 在更宽泛的交流中得到思想的碰撞和书籍力量的感召, 从而得到更鲜活更深邃的理解和精神文化。
(3) 群。“群”并不是仅仅从数量的标准出发, 而是一个“共同体”, 是“尺码”相同的人的精神相约。群里的老师志同道合, 虽身处浮躁的时代, 但不肯放弃早已被许多人弃如敝屣的纯真理想, 而是守护着最初的纯真愿望, 将专业修炼视为终身之事, 视为幸福之事。
二、制度建构:从漫步走向舞步
(1) 群的成立———畅想“自由”后的规约。专业阅读群在成立之初, 每位教师都可以自由选择加入哪个群组织。和自己熟识的同事、合作的年级老师在一起, 更大限度地方便教师的阅读和研讨, 可以更自由地采用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在这种自由选择之后, 专业阅读群成立时, 那么这个“自由”组合的组织就要形成相应的规范, 而这个规范也是群里的教师共同制定, 适合他们年龄特点、阅读特点的“章程”。
(2) 书的选择———享受“喜欢”后的合宜。很多老师的阅读, 全凭自己的喜好, 带有浓烈的个人喜好色彩, 而且没有整理过自己的知识系统, 阅读了很多年, 却始终处于散漫、凌乱、迷茫的阶段。我们的知识是很单一的, 而且还没有梳理成体系, 这些知识只是随意生长的“枝干”。其实我们的大脑并非知识越多越好, 而是要构筑合宜的大脑。“合宜”不是数量的多, 而是知识系统的完善。最合宜的大脑建构应该是本体性知识占50%, 人类基本知识占20%, 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占30%。专业阅读群成立后, 我们允许教师在自由的闲暇时间继续阅读自己喜欢的书, 但“群”会根据大家的阅读情况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推荐书目的共读。专业阅读群的阅读书目必须能够帮助教师建构起多元学科知识组成的相融汇的体系结构, 从结构框架的角度完善教师的知识储备。
(3) 人的发展———培植“需要”后的自觉。“阅读”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还是一种“需要”, 但我们不需要一时的冲动, 需要永远的追求。所以专业阅读群的建构, 更是给教师一种在阅读上的引领, 在行动上的引领, 在思想上的引领, 通过不断地引领使教师对阅读从“需要”转变成一种文化自觉, 使教师感觉阅读就是生活的氧气, 每天都渴望呼吸。
三、策略建构:从个体走向群体
(1) 个人导读+集体交流。阅读群成员的交流并不能只讲究“开放”而无“收敛”, 所以首先推出“个人导读+集体交流”的方式。在每个专业群中都有一位骨干教师进行“导读”, 明确每章阅读重点、难点, 需要探讨的话题, 让组员有明确的方向。在集体交流时围绕“中心”进行探讨, 各抒己见。在广泛交流的基础上仍然由“导读”员进行点评和提升。这种方式使得专业阅读“形”散而“神”不散。
(2) 个性反思+全体感应。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阅读是要把文字融进自己的思想灵魂里去的, 所以阅读群的成员在每次集体交流后, 在广听观点、广纳智慧的基础上, 要将集体的口头的交流化为通过大脑后的真知灼见, 进行自省自纠式的反思, 延伸拓展式增值阅读, 并及时记录与共同体共同分享。这就是阅读群倡导的“个性反思+全体感应”。
《做卓越教师》阅读心得 篇8
一.用浓厚的爱心,滋润学生的心田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热爱每个学生。"教师的爱是建立在对教育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上面的,在老师爱心的雨露滋润下,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和舒适,从而激发起奋进的欲望。
"爱,是最好的老师"。爱生,不是一句口号,它构筑在理解、尊重和奉献之上。过去的一年我接手一个初三毕业班。为了能迅速了解学生,我经常找时间和学生谈心,和家长沟通,常常因为学生的事不能早回家。为了学生我付出了很多,同时我也得到了爱的回报。我得到了学生的信任,家长的赞许,同事的认可。可以说,一次次的成功的教育,这里面饱含着教师无数次的付出。从无数次付出中,我也体会到了给予的快乐。这是其它行业的人得不到的快乐、满足。
二.培养爱心
学生有爱心,将来才能去爱他人,爱集体,才能回报社会。浙江的一位中学生,因为妈妈对他的学习管的太严,用锤子将妈妈打死。黑龙江省有一名小学生,因为妈妈不给钱去玩电子游戏,而将妈妈杀死等等,近些年来发生的还少吗?他们不正是缺少了爱,缺少了对父母的爱,甚至丧失了最起码的人性吗?
教育学生首先要爱他人。当然让学生有爱心,班主任老师更要对学生付出爱心,制定计划,严格教育,加强管理是爱。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是爱。给学生开设学习方法是爱。家长会和学生们一起分析学习起落的原因是爱。对学生一视同仁是爱。
在班级里,我召开了《把爱心献给他人》的主题班会。了解他们的心理,使学生明白要有爱心,先要学会爱他人。爱父母,因为父母给予了你的生命。爱老师,因为老师教授你学业。爱朋友,因为朋友送给你友谊。一句话,一杯水,一个眼神,一种动作都可以传递爱。为此我还组织学生到永宁敬老院,看望慰问老人帮老人们打扫卫生。同学们和老人们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他们也深深感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哪位同学学习有因难,同学们主动去帮助。关心集体就是要从小事做起:上课不迟到,课上不大声喧哗,上好三操,搞好卫生清扫,积极参加班级和学校组织的活动,注重班级荣誉。这些小事做好了,集体的风格逐渐形成。
教师阅读行动现状的思考 篇9
一、教师的阅读现状
我们对周边的5所普通高中、2所职业高中、1所初中、1所小学的教师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调查内容涉及阅读氛围、阅读环境等方面,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综合分析与评价,发现教师的阅读行动存在诸多的不足与缺陷。
( 1) 多数教师没有主动阅读的习惯。问卷调查显示,90% 左右的教师没有主动阅读本学科之外的书籍的习惯,理由是多读也没什么用处。
( 2) 多数教师 阅读的内 容单调。大多数教师阅读的书籍范围仅限于自己所教学科的教材、教辅和作业,而对于古今中外经典名著、文学作品、社会科学等方面的书籍很少涉猎。
( 3) 多数教师认为自己没有时间阅读。调查中,多数教师认为自己白天忙于教学和管理事务,几乎没有空闲时间用于阅读,晚上还要写教案、改作业,毕竟人的精力有限,工作繁重,没有时间和精力阅读与所教学科无关的书籍。
( 4) 部分教师认为在校阅读缺乏良好的氛围。无论在办公室还是阅读室,刚静下心来阅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往往会有烦琐的班事务需要处理,很难潜心阅读。
( 5) 多数教师认为阅读的环境有待改善。调查中发现,学校现有图书馆中藏书较少,种类单一,更缺少反映新时代最新成果的新书,无法满足教师的阅读需求。
( 6) 多数教师 没有阅读 的乐趣。阅读的乐趣就是通过阅读在“书” 和“字”中感受快乐与趣味。调查显示,多数教师表示自己从来没有或者很少在阅读中体会到乐趣, “三月不知肉味”的境界更是望尘莫及。
( 7) 大多数教师不积极主动购买书刊。调查中发现,很少有教师积极主动地去书店买书籍或者订购期刊。喜欢收藏书籍的教师更少,理由是不想看书,也就没有必要买书,或者是嫌书价太高,不想花钱。
二、导致教师阅读行动现状的原因分析
( 1) 休闲娱乐活动对阅读行动的巨大冲击,是造成教师阅读现状的客观因素。当今教师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加上教师工作时间过长,一般每天10至12小时,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主要在网游聊天、走客访友、喝茶品酒、打牌娱乐等活动中消磨时光。知道“圣诞节”和“情人节”的教师很多,但知道“4·23”世界读书日的教师却寥寥无几,忘记了自己肩负着教育发展和文化复兴的历史使命。
( 2) “功利价值观”影响教师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造成教师阅读现状的主观因素。教师受浮躁的社会、骚动的人心、利益的追逐等社会因素的影响, “读书无用论”的思想进一步蔓延, “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被摧毁,难寻一方读书的净土。因阅读意识的集体淡化而导致道德滑坡、创新能力下降的风险,我们对此却毫不知觉。
( 3) 教师没有合理地安排和利用时间是导致阅读现状的现实原因。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阅读书籍,没有恰当合理地安排工作和休息的时间,导致忙碌工作,疲于奔命,心力交瘁,从而造成无心阅读、无力阅读的局面。
( 4) 教师没有把阅读的力量发挥到教学中去。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阅读行动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可大部分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和学生共同阅读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与学生一起深入阅读并悉心指导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想到阅读在教学中的巨大作用,从而导致教师没有在教学中充分发挥阅读的力量。
( 5) 教师缺乏阅读的安静心态是阅读现状的心理因素。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一种正常的安静心态来支撑。只有摆脱生活中虚名浮利的诱惑,远离喧哗与躁动,才有可能静下心来; 有了这样的安静,才能在阅读行动中读出自我,才能进入书籍城堡,了解书中人物,倾听书中声音,评判书中思想,在宁谧与安静中独享书香。
( 6) 学校缺乏推动教师阅读行动的举措是阅读现状的环境因素。调查显示,各个学校几乎没有鼓励教师阅读的相关制度,没有激励教师阅读的载体活动,没有搭建方便教师阅读的平台,没有为促进教师阅读投入足够的资金。总之,在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中很少甚至从没有考虑推动教师阅读的方案与措施。
特级教师的“特效”阅读教学 篇10
一、学习的娱乐化
为了获取阅读教学的“特效”, 特级教师们总是把阅读课堂打造成学生学习的“快乐大本营”, 让学习娱乐化。因为娱乐化的生活方式, 已迁移、侵蚀到儿童的学习, 这种“娱乐”是一种可持续性的乐, 有三种境界:乐在外表、乐在内心、乐在精神。在课堂上, 插入唱歌、游戏, 那是喜形于色, 乐在外表;插入幽默、笑话, 那是愉悦心情, 乐在内心;从文本的语言文字中找到乐的激情燃烧“点”, 那才是最高境界的乐——乐在精神!
“学习娱乐化”, 不仅要让学生感受文本的“甜中之乐”, 更要感受文本的“苦中之乐”。北京市特级教师张抗抗执教的《窃读记》, 启迪我们可以从4个方面引导学生感受“苦中之乐”。
1. 感受窃读的担忧与暗喜之乐
窃读, 到书店常常光顾而从不购买, 体味作者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的迫切心情, 领会书店比香味浓郁的饭店更有吸引力的感觉;学生咀嚼“担忧”、“暗喜”、“急切”、“急忙”、“我像一匹饿狼, 贪婪地读着”这些词、句, 就会感觉到作者的窃读充满了喜爱读书之乐。
2. 感受快乐与惧怕的“窃读的滋味”
“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 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像小鸟觅食那样忙碌, 那样快活!有时把自己“隐藏”在顾客堆里, 像跟老板捉迷藏, 那么有趣, 那么好玩儿!有时“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 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 那么温馨!那么幸福!窃读, 充满了生活情趣之乐。
3. 感受窃读的矛盾心理
最“开心”的是下雨天, “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 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 “心里却很高兴”。窃读, 充满了戏剧性的乐。
4. 感受窃读的艰苦与乐观精神
作者“饿得饥肠辘辘”, 窃读环境如此艰苦, 还做“白日梦”:有钱“吃一碗热热的面条”, 有人给摆一张沙发, “坐上去舒舒服服地接着看”。窃读, 多么乐观!作者窃读时腿酸、麻木, 合上书, 却“好像把所有智慧都吞下去了”。窃读, 多么惬意!
作者在“窃读”中得到了乐趣, 学生在娱乐化的学习中阅读《窃读记》, 也获得了乐趣。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要使孩子能成为有教养的人, 第一要有欢乐、幸福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受, 教育方面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珍惜孩子有权享受的欢乐和幸福。”阅读教学也应该让学生“有欢乐、幸福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受”。
二、教学的情境化
情境化教学是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获取阅读教学“特效”的拿手好戏。叶圣陶先生认为, 语文教学“入境始与亲”。教学的情境可以使学生因境生情、因情学文、因文入神, 展示文本的意蕴美。创造教学的情境, 通过音乐、绘画、戏剧以及多媒体课件这些艺术手段固然很好, 但在常规语文课堂教学中, 更加提倡情境教学的简单化。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采用情境化教学《燕子》, 取得显著特效。
1.“教具入境”
当城市学生对燕子并不熟悉时, 她用自己剪的纸燕子, 犹如在蓝天飞翔, 形象地解决了第1自然段描写燕子外形的这组词语。
2.“想象入境”
学习第2自然段, 她指导学生按顺序观察课文插图, 引领学生入境想象:假如你们是小燕子, 这时候从南方飞回来了, 说说观察到的情景。
3.“语感入境”
李老师让学生在“细雨”的前面加上修饰语“蒙蒙的”, 体味有什么感觉;学生感觉出了浓浓的春意, 联想起了朱自清写春雨“像牛毛, 像花针, 像细丝”的语句。李吉林老师认为:“语感的教学并不是通过词语解释进行的, 而是要让学生在语境中联系上下文获得对它的形象、色彩、音响的综合感觉。”
4.“画中入境”
李老师让学生画“波光粼粼”、“沾”、“荡漾开去”的情景, 从中领悟词语表达的意境。
5.“描述入境”
学习第4自然段, 引导学生理解燕子停歇时的静态美, 李老师指着挂图客观地描述, 引入画面:“这个‘痕’表示电线不是那么粗、生硬, 而是隐隐约约。”李吉林老师指出:“教师要通过描述, 运用直观的艺术手段, 加之对语言的品赏, 让学生看到作家描写的画面, 从而更深入地进入课文情境。”
李老师还从遣词造句、修辞手法以及篇章结构等方面进行情境化教学。她的情境化教学, 做到了“以活见实”, 让学生体会到了“境”中的“言”, “悟”中的“诗”, 这是语文高效阅读对汉语言文字的神韵感觉。
三、教学目标的最简化
特级教师的阅读教学之所以能够取得“特效”, 是因为化简了教学目标。一个课时突出一个中心, 解决一个主要问题, 学生容易获得成功的喜悦。阅读教学更要抓住“阅读”这条主线。
北京特级教师于文红执教《猫》一课时, 将教学目标浓缩为一个牵动全文的“朗读”教学目标: (1) 朗读第一自然段, 找出总分句, 概括成年猫古怪的特点; (2) 对照画面朗读, 选择性地给多媒体画面取名:老实、贪玩、尽职、勇猛; (3) 看图朗读, 分读关于描写“老实”“贪玩”、“尽职”、“勇猛”的句子; (4) 相互评价朗读。
于老师还用齐声朗读、补充朗读、指名分节朗读等形式让学生亲密接触文本。尤其值得赞赏的是她的交流朗读, 她让学生用“说它”、“的确”、“可是”连成一段话, 用书上原话说、用自己的话说、个人说、齐声说等方式, 细说小猫老实、贪玩、尽职的特点;学生出示自己收集的和自己画的猫的图片, 结合课文内容朗读介绍图片。朗读的方式层出不穷, 但万变不离文本, 将识字、理解、感悟、背诵、口语交际、综合实践等教学目标通通融合在一个“朗读”教学目标上, 创造出了阅读教学的高效课堂。“教学目标的最简化”并不等于教学过程的简单、简陋, 而是要把某一个教学目标做细、做实, 使其教学内涵更加丰富多彩。
四、作业的人性化
特级教师阅读教学的“特效”还体现在人性化作业方面。人性化的作业拒绝讲读与作业分成“两张皮”, “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集中体现在人性化作业的讲读与练习融为一体。贾志敏老师执教的《推敲》, 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师:59页第三个练习, 有8个词语, 谁来读一读?
生: (大声读) 避让、响亮、沉睡、家境贫寒、推敲、斟酌、妥贴、夜深人静。
师:不错。“避让”是什么意思?
生:可能是让开的意思。
师:不能说“可能”。“避”是什么意思?“让”是什么意思?你站着 (指一学生) , 我要过来, 你怎么办? (教师走过来, 学生退让。)
师:不错, 我要过来, 你让开。避就是躲开, 让出路来;让, 让道。
师:现在请小朋友自由选择自然段朗读。教师相机指导:“韩愈也是一位诗人”, “也”, 读的重一点;“过了一会儿” (注:yīhuìr) , 不是“一会儿” (注:yīhuìér) ;“等一等, 你读的时候能不能再快一点, 紧凑一点”;“像说话一样读”;“你真聪明, 老师念一遍你就知道怎么读了”;“她读得很细腻, 这就叫‘有感情地朗读’”……
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要问吗?
生:簇拥。
师:谁知道?先看“拥”是什么意思, “簇”是什么意思, 不知道?“簇”, 许多东西或者人“拥”挤在一起。
阅读对历史教师的意义 篇11
【关键词】 阅读 历史教师 意义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3-008-01
0
几年的历史教学工作让我坚信:阅读对于一名教师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我从阅读中深深体会到:阅读使人不断进步,阅读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阅读能改变自己的历史课堂。
一、阅读有利于历史教师的知识拓展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阅读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生存手段,阅读可以开阔教师的眼界,丰富教师的知识积累。教师的知识积累很重要,从大的方面来说,丰富的知识积累是一名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俗话说“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水从何处来?“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就是那源源不断的活水,为教师积累知识提供源泉;从小的方面来说,是应对学生“考验”的最佳武器。现在的学生,思想活跃,个性分明,尊敬老师的同时也爱搞点小问题“考考”老师,以显示自己的个性。这对于学生而言是种进步,对于老师而言,就是小小的“考验”了。这时,平时的知识积累就尤其重要,教师如果知识面丰富就可以轻松应对,让学生心服口服。记得前几年出版的《禅机:1840年—1949年中国人的另类脸谱》,上面有特别多有趣又有思想的材料,比如有这样一则材料:有一次,吴稚辉与国学家王璞为了国音字母的事争辩起来,各不相让。王拍案大骂:“王八蛋!”吴缓缓站起来,说,“鄙人并不姓王”。这则材料把文化人的形象刻画得特别鲜活。我在讲新文化运动时,让同学们读这则材料,学生们都觉得新奇又有趣。还有些材料是没有那么多时间抄的,我就作为学习参考材料复印给同学们,借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阅读有利于历史教师的备课
前段时间,我与一位学生交谈,这个学生反映,“我们的老师都是照本宣科”。经常有历史教师责怪现在的学生不勤奋、不听课,或者抱怨历史科是副科,学生和学校不重视。我觉得最关键的问题,可能还是老师要把课上好。
怎样才算把课上好?我认为让学生喜欢听的课就是好课。要上好课,大家都知道要首先备好课。除此之外,还有种很奇怪的现象,比如有个别老师很勤奋,一天到晚都在备课,看教材,看教辅,但是备课的效率却很低,上课的效果也很不理想。这些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其根本原因在于 “备课固然重要,但是想办法提高自己的水平才是根本,而提高自己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阅读”。备课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上好课。喜欢上课,才能是有效的课堂。
三、阅读有利于历史教师适应新课改
新课改绝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一场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日常学校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新课改强调课堂的师生民主、平等,学生主体观念;教学模式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式转向探究式、自主合作式,讲求情境教学。面对这些变化,教师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武装头脑,只有认真领会了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学方法,改革才能有新思路、新视角。为此,有关新的教育理论、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书籍,应成为教师阅读的必备书籍。可见,阅读是弥补不足、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适应新课改的重要途径。
四、阅读有利于历史教师丰富历史教材
很多教师的备课很大程度上局限于几本教参,这样是不合理的,长期下去,知识结构往往会僵化,知识面会变得狭窄,课也变得如同嚼蜡。而巧妙的利用阅读可以拓展教师的视野,拓宽教师的知识面,使教师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丰富教材,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记得有次我读到这么一段材料——有人这样总结过苏(俄)领导人的传承规律:一个头发少的人走了之后,一个头发多的人就会上台;一个头发多的人走了之后,一个头发少的人又会上台。想想从列宁到普京,真是这样,有趣,把它记到《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这一课。记得2007年底俄国大选前夕,很多媒体都在分析选情。当时《南方周末》也就这个问题做了分析,还刊登了三个候选人的照片。当时我们刚刚复习到苏联解体这一内容,我就给同学们讲了个笑话,然后我说现在俄国正准备大选,各候选人竞争得很激烈,不过我告诉大家,没有什么好争的了,肯定是韦德梅杰夫,因为按照前面讲的苏(俄)领导人的传承规律,普京头发少,下一位总统应该是位头发多的人。我顺手拿起班上订的《南方周末》,叫同学们看,三位候选人,只有韦德梅杰夫有一头浓密的头发。选举结束,果然是韦德梅杰夫。后来每次说起这个笑话,同学们都会开心的笑笑。这个笑话与教学内容虽然没有什么关系,但是能让同学们笑笑何尝不好,我们的学生学得够辛苦了,能把课上得有趣点,同学们心情好点,学习效率也会高不少。
这样的一节课,效果是明显的,一节课如果能做到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思考,乐于思考,这不正是我们“三维目标”所要实现的吗?
浅论教师阅读日渐贫瘠 篇12
不知从何时起“教师读书成为一种奢侈”!
其实, 通过自身实例与观察, 发现很多原因让老师读不了书:教学任务、班主任工作、各种教学竞赛、各类培训, 等等, 这些项目“吞食”了老师们很多时间。一个人的阅读史, 就是一个人精神的成长史。老师的人文底蕴与学生人文精神的成长是息息相关的。如果老师的心灵是一片沙漠, 能企盼他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心灵成为绿洲么?一名不读书的老师, 没有文化涵养的教育者又如何教好新时代的学生呢?“教师阅读缺失”根在哪里?在于兴趣、习惯的缺失?在于工作压力沉重?还是在于阅读需要的缺失?我认为, 这些只是比较重要的原因, “教师阅读缺失”的根不在这里, 而在“爱心的缺失”。
当然, 把问题说得这么严重似乎对于我们一线老师有些过于苛刻。对于现在社会给予老师们的生存环境, 我们也要客观看待。学生、家长、领导, 老师们各个感同身受:现在教书先生不好做!学科间的考试、分数、名次, 老师们疲于奔命, 各个筋疲力尽, 哪来的时间阅读?早些年常听学生这么说:“考考考, 老师的法宝, 分分分, 学生的命根。”现如今, 与其说是学生的命根, 不如说是老师的命根!每一次考试的分数与名次, 老师们比学生们更关注。这种极端做法与心态的产生, 归其缘由, 就是“阅读的缺失”。因为“阅读的缺失”, 我们不能提高自身素质;因为“阅读的缺失”, 我们未能及时更新观念;因为“阅读的缺失”, 我们找不到高效低耗的方法。由于“阅读的缺失”造成这诸多后果, 使我们的竞争重心由功底的竞争转变成为功耗的竞争, 转向学生大量练习与习作。学生的大量时间被抢占, 老师们抢夺学生每一分一秒的年华。这简直是一场有辱斯文, 毫无公平可言的抢夺!
需要决定行动。给学生一舀水, 教师不仅仅是储备一桶水的问题。一个对学生富有爱心的教师又怎么能没有一颗渴求知识的欲望呢?教师缺乏阅读需要当然会造成“阅读缺失”。有的老师心中装着学生、心系国家与民族, 因为他们知道, 学生的需要、国家的需要就是自己的需要。他们将自己对学生的爱洒在了这奉献的田地。教育是人格影响人格的, 所以他们再忙再累也不会忘了去引导学生。
总之, “教师阅读缺失”是一个时代产生的顽疾, 原因也许还有许多。作为一线教师的同仁们也还有这样、那样的苦衷。对于尖锐的剖析在于我们对问题的发现与警示, 对于根治这种病患, 我个人觉得, 我们必须把爱放在心头, 用爱的力量去根治这“爱的缺失”。
教师通过读书, 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以最小的生活成本获取宝贵的生活经验。读书是快乐的, 这种快乐是指情绪色调的积极意义上的, 但它的表现可能有多种, 好奇、兴奋、一见如故、心领神会等等, 这些都是有助于人的精神成长的积极情感。我常常想, 人若没有这五彩缤纷的情感体验, 生命是那样干燥、生活是那样暗淡;因为这些充盈的情感才使我们的生活如此美好。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
教师应该怎样读书呢?
阅读哪一本书和放弃哪一本书, 取决于教师对书本的第一印象和直观感受。为了与书本建立联系并获得第一印象和直观感受, 研究者最好到书店或图书馆“随便翻翻”, 然后经由一本书走向博览群书。
一、“好读书, 不求甚解”
关于读书的情趣, 众说纷纭。培根在《论读书》中说:“读书足以怡情, 足以博彩, 足以长才。”这个说法后来成为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 不求甚解;没有会意, 则欣然忘食。”此种读书境界堪称经典, 也因其后人对“好读书, 不求甚解”有多种猜测与解释。实际上以“随便翻翻”的方式保持对书本的随意交流态度和轻松的直观感受。后来, 鲁迅直接以《随便翻翻》为题, 肯定了这种随意交流与轻松直观的益处:“书在手头, 不管它是什么, 总要拿来翻一下, 或者看一遍序目, 或者读几页内容, 到了现在, 还是如此, 不用心, 不费力, 往往在作文或看非看不可的书籍之后, 觉得疲劳的时候, 也拿这玩意来作消遣了, 而且他也的确能够消除疲劳。”
二、成为一本书爱好者
读书不在多, 但要有读书的质量和效果, 多读书、读好书、精读书, 从随便翻翻到重点阅读, 这是个由博返约的过程, 是一个从多方面兴趣转向专业阅读的过程。选择一本好书, 实际上就是交一个挚友。社会中交流的人可能很多, 然而挚友却不常有。合适的读书态度, 和一本好书认真交流, 先成为一本书的爱好者, 读书破一卷, 然后再博览群书。找到适合自己的一本书, 用心读进去, 把作者的布局、文章的构思、感情的运用, 多加以思考, 肯定会有大的收益的。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书, 对自己业务水平的提升和自己的发展都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