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阅读报告单

2024-05-26

教师阅读报告单(共8篇)

教师阅读报告单 篇1

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郾城区教研室 2017年3月

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2015年4月我们申请的科研课题《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研究》得到河南省教研室的批准,两年来,我们在郾城区教研室马永灿老师 的带领下,我们围绕“群文阅读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计划开展了比较深入的群文阅读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活动,打破了传统的单节单篇、多节单篇阅读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了大量的经典内容,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改变了学生的阅读生活,有力地推动了学校课程改革的进程。现将这一研究活动总结如下:

一、思想动员

引领教师积极参与

我们课题组接受 “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之初,我们便召开了课题组教师会,组织大家学习了“群文阅读”教学的理论知识,观看群文阅读教学示范课。经过学习与研讨,我们确定了群文阅读课题“群文阅读的教师教学策略研究”并拟定了研究计划,制订该活动实施方案,动员大家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二、精选文本

为实证研究提供素材

为使这一活动便能全面开展,我们组织教师在业余时间精选了大量的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文本加以归类整理,为“群文阅读”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提供了素材。

三、理论学习

了解“群文阅读”内涵及研究现状

为了能使研究工作顺利进行,我们组织全体语文教师开展了多次学习,了解了“群文阅读”的内涵及研究现状。

1.内涵: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是最近两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展示自己的观点,最终达成共识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的过程。所谓“群”就是相聚成伙的,聚集在一起的。“群文”就是聚集在一起的一组文章,在课堂教学时间内,老师给学生呈现多篇文章。阅读是读者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建构意义的同时也建构自我的一种活动。群文阅读分广义和狭义,广义的群文阅读是一种阅读形态,是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媒介融合的背景下,阅读者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从不同平台载体上,在复杂资源中进行信息的自由提取和有效聚合,从而实现阅读者个体自我或社会意义的建构。本研究所指的群文

阅读,是一种狭义的阅读。她打破了一篇文章一篇文章、一本书一本书顺次阅读的习惯,突破了这种孤立阅读的行为;从“一篇”到“一群”,群文阅读的教学价值绝不止课堂阅读形式的革新,它的内涵也不限于阅读文本进入“课堂”后的简单叠加,它的背后,是教师对语文阅读教学理念的更新。在语文教育领域,她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改变了单篇教学的传统,冲破了单元教学的框架;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她是一种具体的有生命力的教学形态。本研究所提到的群文阅读是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教师和学生围绕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所以群文阅读的方向:多个文本、同一个议题、教学。群文阅读既是对教学内容观念的突破,也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突破。

2.研究现状:“群文阅读”相关实践探索大体上分为五个层次:(1)以教材为主,强调单元整合,以“单元整组”阅读教学为代表;(2)突破了教材,强调以课内文本为主,增加课外阅读,“一篇带多篇”;(3)强调“整本书阅读”或者“一本带多本”的阅读;(4)提出阅读教学需要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以“主题阅读”为代表;(5)把课内和课外阅读打通,具体形式以“班级读书会”为典型,更加灵活的则以“书香校园”的建设为典型。

四、外出学习

促进交流与提升

2015年9月19日至21日,我校娄振兴振兴与田小改两位老师有幸在山东潍坊参加全国阅读模式研讨会,听取了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分会主题阅读课题首席专家陆恕等五位专家名师的报告,并赴潍坊北海、寿光两所名校进行参观学习,对群文阅读也有了点滴的了解和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2016年4月,“群文阅读”教学观摩研讨会在重庆召开,会议安排了三天的学习时间,我校田小改与申文英两位老师参加了本次活动,聆听群文展示课;群文参赛课;听专家报告,参观特色学校。这次到重庆的学习,让我们进一步明白了“群文阅读”的特征,明白了群文阅读的意义:首先是让师生回归到“阅读”的本原,其次,群文阅读是对真实阅读情状的模拟意义。群文阅读意味着“教”的改变,意味着你老师不可能讲太多话,不可能提太多问题,不能发起太多讨论;意味着老师对课堂结构的艺术性不能有太多苛求,不可能更深、更细、更透地讲析文章了;意味着你也不能按部就班地“从字词的学习开始,经由句式、篇章结构、内容探讨进行教学”,你不可能面面俱到,你不可能步步扎实;意味着你不

能将“朗读”、将“有感情朗读”无限放大。“群文阅读”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因此,“群文阅读”,教学目标一定要抓住重点,突出要点,把握难点,一定要学会放弃。必须根据读物的不同性质,更多地尝试略读、浏览、跳读等阅读方式。

2016年的第一场雪,纷纷扬扬,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又参加了在三门峡举办的“河南省中学语文多文本阅读教学研讨暨相关课题推进会”,这次会议,丁亚红老师及省内各地市的教研员参加了此次活动。一场场专题报告,一堂堂观摩课,在我们面前打开了一个阅读的秘密花园。这次学习,让我们近距离走近了群文阅读。所谓“群文”,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学现场,较短的单位时间内,要呈现多篇文章,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在多个文本、同一个议题或几个议题教学的方向引导下,倡导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推理出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是一种全新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它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可以把语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转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提升教师的专业思想和专业能力。活动现场,来自全省的知名青年教师为大家带来一堂堂与众不同的阅读课。一堂课就讲了五六篇文章,与传统课堂中一篇文章讲几节课截然不同。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围绕教师的问题细细地、静静地品读。孩子们在忙碌着看书、思考、陈述、倾听;从事件细节处感知并梳理人物角色的性格特点,对“难忘”有自己的理解,学习有意识的观察其他儿童文学作品中的角色以及身边的人和事;流畅的与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并倾听他们的意见,补充修正自己的观点。这堂课并不热闹,与我们传统的参赛课大不一样,但这的的确确是一节阅读课,一节真正让学生学习阅读的阅读课。这无疑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师阅读与学生阅读的合作与对话,形成了师生学习合作共同体。孩子在课堂中的思考力和阅读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发挥,所给出的答案也往往让人耳目一新。

观摩课中,老师们从群文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理念,给我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阅读课堂。,其中来自河南三门峡外国语中学的的老师让我印象较深,也许都是河南的老师,让我们在听讲过程

五、深入实践

探讨课堂教学策略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学习最好的方式是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

最真实的体验,才能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为了研究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我校语文组组织开展了群文阅读教学展示课活动,先后有五位教师登台表演。他们精彩的课堂教学,有力的推进了课题研究工作,其中孔爱月老师的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孔老师以乡愁为议题,组织了一次别开胜面的群文阅读教学,虽然孔老师没有较多的接触过群文阅读教学,仅仅是听了我们两位老师的群文阅读课,但她已经感知到了群文阅读的灵魂。孔老师是一个精益求精的人,为讲好这节课,她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先是精心筛选了一组《乡愁》的诗歌,除余光中的《乡愁》以外,还选了余光中的《乡愁四韵》、《当我死时》、《五陵少年》,席慕蓉的《乡愁》《出塞曲》,舒兰的《乡色酒》,这好像给同学们准备了一场乡愁盛宴;接着设计了教学案,把每一项教学设计落到实处,并要求学生根据教学案做了充分的准备,为了让学生能够完成写诗的任务,她自己还写了一首下水诗,用来引领学生。正因为如此,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才是一个精彩的课堂。

这是一个大容量、高效率、快节奏的的课堂。

首先教师用感人的导语寻乡愁,让学生展示收集到的乡愁古诗,既营造了浓厚的情感氛围,又让学生做了乡愁诗的积累。

接着学乡愁,老师动情的背诵,以情动情,以声传情,把学生引领到诗歌的意境中,学生在自我的展示、老师的引领中,把握了诗歌的意象美、结构美、主题美。“乡愁”一词比较抽象,既看不见又摸着,那么诗人是怎样写出来的,他把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寄托在哪些景物上呢?让学生找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孔老师没有过多的言语,而是让学生抓住重点词理解作者对母亲,对妻子的思念之情。诗歌的理解靠读,语感的领会靠读,主题的把握靠读,学生感情的融入也要靠读。好的朗读胜过繁琐的讲解。如何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所以孔老师在朗读指导上也费了一番心思:范读,指导学生注意读诗的感情基调、重音、语速。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体验、积累和感悟。只有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有所感,才能“言为心声”而发,也才能最终打动人心。

第三,赏乡愁,用席慕容的《乡愁》做一个比较阅读,让学生找出与余光中乡愁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学生通过比较提高了鉴赏诗歌的能力。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而诗歌又是最富情感的语言。孔老师在教学中一直注意让学生展示自己对诗歌的体验。赏乡愁的第二个环节是同题阅

读,引导学生学习余光中的另外三首写乡愁的诗《当我死时》《乡愁四韵》《五陵少年》,让学生在阅读中认识余光中不同的乡愁载体,认识余光中的家国情怀。整个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一名参与者、引导者、学习者。阅读过程是师生共同感悟提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孔老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真话、诉真情,将个人的阅读体验与作者的情感体验融为一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孔老师贯穿在课堂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阅读本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许多好作品不是作者写出来的,而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劳动的结果。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应该把迎合当作尊重,也不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作者,须知:书在谁的手里,谁就是书的主人。

第四,写乡愁。一切阅读都是为写作服务的,学生是不是从阅读中学到东西了,就看学生有没有反馈知识的能力,有没有写作同类作品的能力。孔老师深知这一点,所以她把让学生学习写诗当作一个教学环节,用自己的下水作品引领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魅力去感动学生,她成功了,不仅写了一首优美的诗,也成功的引导学生写出了自己的诗歌,尽管不很完美。文学是生活的反映,阅读是生活的组成部分,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所以应当树立为人生而阅读的观念,既要关照别人的生活,更要关注自己的生活;既要为今天的应试去认知和理解,更要为明天的发展去批判和创新。孔老师让学生自己写诗很有创新意识,和新时代的生活生动有趣的联系起来。当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被感性的文本升华时,抓住学生感情的火花及时点火,让学生有倾诉的机会,有成功的体验,诗情自然喷薄而出了。也许在孔老师的课堂里,正孕育着未来的诗人呐。

第五,学有所得。让学生说本节课的感受,总结学习诗歌的方法。这是在为学生以后的学习铺路,只要有了学习的正确方法,有了阅读的正确方法,学生就能有一个更为宽广的成才之路。

孔老师的成功之处不仅仅在于她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还在于她深厚的文字功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她口吐莲花,字字珠玑,不仅打动了学生,也打动了所有听课的老师。语文教师的功夫就在于文字功夫,就在于语言功夫,一个能说会写的语文老师没有人说她是不称职的。

孔老师整节课都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了多文本阅读教学的理念,把课内阅读

与课外阅读链接起来,课堂开放而有活力。

总之,孔老师的这节课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独创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重要之点,一切以学生为主,没有雕饰之意,一切顺乎自然,清新流畅。实现了师生的共同精彩。我们教师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寻求最佳的教学思路,多角度、多层次地鉴赏,有的放矢,让学生发现作品的审美价值,从中悟出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老师课堂上的精彩表演,课下的透彻点评,让我们对群文阅读教学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几节展示课都上得很不错,都极大地扩大了课堂教学的阅读面,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老师有程序、有步骤地引领阅读,便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写作能力。

六、研究成果

课题经过两年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群文阅读教学,带来的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形成的是阅读教学的策略,体现出的是学生阅读能力和水平的提升。行为策略变化在教师,效果显现在学生。

(一)学习群文阅读的理论知识,用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加丰富和创造,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课题组成员群策群力,先后完成四个阶段的阶段成果:第一阶段成果:《课题论证报告》、《课题开题报告》、《课题实施方案》、《中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现状》:第二阶段成果:《“群文阅读”理论架构探索》、《“群文阅读”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第三阶段成果:《利用“群文阅读”培养中小学生阅读力的实验研究报告》:第四阶段:总结反思,完成结题报告。

(二)探索出了群文阅读基本的组文形式 1.议题——阅读成群的依据

议题是可议论的话题,既然可以议论,一方面它有议论的空间,一方面它必须焦点集中,议题是一组选文的组织线索,而且这种线索是这组选文中每篇选文的关键之处。换句话说,议题贯穿选文始终,同时又是每篇选文的重要内容。一组选文,如果没有以议题来贯穿,是难以成群的。

在设计议题时,我们可以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1)可议性

可议性就是给予读者一个思考和赋予意义的空间,让读者可以在这个空间内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充分与文本对话,从而形成不同见解。具体到群文阅读课堂上,就是群文的议题要能为学生和教师深入探讨多文本提供积极参与的空间。

(2)开放性

所谓开放性,实际上是指议题的多元理解的可能性,是指议题不仅具有选文内的理解可能性,而且可能具有超越选文的理解可能性。

(3)比较性

所谓比较性,就是对同一议题的多文本进行对照阅读,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从中增长知识,发现特征及规律。比较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并确定它们的异同的思维过程。比较阅读时可以进行形式的比较、内容的比较、相同点的比较、不同点的比较等。因此,在设计议题时,应考虑议题是否具有比较性。

(4)迁移性

所谓迁移性,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将从重点学习的文章中获得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到后面要学习的一组文章之中。在群文阅读的教学尝试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迁移性议题。

2.多向——群文阅读的核心(1)体裁不一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群文阅读”以不同体裁为议题确定主题选文组合时,自由度大,可以选用多种文类的文本,诸如神话、故事、寓言、散文、童话、诗歌、小说、传记,还包括实用性文本,说明书、广告、手工制作图示等。

(2)时代有别

将不同时代但内容大致相同的文章组合起来,把群文纵向联合起来阅读。问题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是教师教学的手段。我们把时代不同的文章围绕一个议题组合起来进行阅读,孩子们在纵向阅读比较中也有了新的发现

(3)国籍相异

在组文成群时,我们还可以考虑将不同国籍的名家名篇组合在一起,让学生在中外不同风格的文章中收获到不同的体验。

(三)举办多项群文阅读成果展示活动,各班以读书心得、读书小报、美文诵读等方式展示了活动成果。

2015年,2016年我校举行了两次全校性的大型诵读活动展示。这一活动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群文阅读课堂教学研究的进程。

(四)促进了阅读习惯养成。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长期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群文阅读教学就能通过开发的“教学资源包”以“块”的形式向学生延伸集成式的知识和能力系统的形成训练,以达成学生良好的模块思维和阅读习惯。首先,是在教师的示范下逐步学会搜集整理群文阅读教学资源,形成平时阅读的整体意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了自主选择关联的材料,进行自主阅读、自主阅读体验,形成阅读实践行为。其次,是通过课堂群文阅读的方法和习惯的养成,延伸阅读的空间,把语文阅读真正由课内移向课外,把课外阅读读到位、读扎实。

七、总结反思

1.结论:群文阅读教学行为与策略研究要达成了师生围绕主题,进行的大量、有针对性的阅读行为。学生在以议题为圆心、以阅读材料为半径而形成的圆上进行阅读训练,阅读内容以“文件包”的形式通过阅读储存到学生的脑海中,实现了阅读中学生知识系统的形成、阅读能力的提升、主题品味的立体,达成议题研究、理解议题、创造主题的目的。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实现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改进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建构了群文阅读的教学范式、开发了大量的课程资源、促进了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开设了大量的教学观摩课、课题研究课、课题赛课,举办了全区范围的师生同台主题朗诵竞赛、组织了群文阅读教学设计、论文、主题材料包创作征集,课题组负责人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一篇与课题有关的教学论文,收到了很好的实践效果。

2.思考: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还有如下工作有待加强:一是《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的研究》理论支撑仍不到位,在研究中发现问题时不能够高屋建瓴地看问题,仍出现问题的低起点处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些教学行为的缺陷。二是案例分析与研究做得还不足,要进一步提高案例研究的水平,要多做录像课的微格分析,来剖析和研究问题,提高案例分析与教育随笔的质量,使其更具有典型性与指导性。三是对于课题成员的研究和实践指导还显得力度不足,对于有些问题研究中措施有不到位的现象,形成操作层面的研究停留于较浅的层次上。五是群文阅读教学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

文学视野和知识层面。但与此同时,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积累、巩固却出现了相对的缺失,以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进行阅读也使部分学生的阅读大多停留在“语言赏析”和“阅读感悟”的层面上,缺乏必要的深度,以致无法很好地适应当前的评价形式。

群文阅读教学活动对我校教师来说,还只是一种尝试。我们相信,只要大家不断探索,不断努力,一定会突破旧有的阅读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大量的经典内容、吸收更多的信息、形成更多的思想、有更多的发现与创造。

教师阅读报告单 篇2

2013年我读了30多本书, 其中一半是购阅, 一半是去学校图书室借阅。这几十本书大致可分为5类:

一是人文读本类, 如余秋雨的《何谓文化》, 刘念、黄涌编写的《教师人文读本》, 摩西的《读懂唐诗》, 王丽的《追寻失落的中国教育传统》。

二是语文专业类, 如余映潮的《致语文教师》、《听余映潮老师讲课》, 程翔的《一个语文教师的心路历程》, 蔡可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2011版) 案例式解读·初中语文》。

三是学校管理类, 如李希贵的《新学校十讲》、郑杰的《给校长的建议》、吴家莹的《跟蔡元培学当校长》。

四是通识教育类, 如《周国平论教育》, 肖川的《成为有信念的教师》和《成为有智慧的教师》。

五是公民教育类, 如檀传宝的《公民教育引论》, 王小庆编写的《如何培养好公民》, 唐克军的《比较公民教育》, 等等。

读得比较辛苦的, 是关于公民教育的书。《公民教育引论》完全是一种理论性的文字, 没有情节, 比政治教材还要枯燥。《如何培养好公民》选编了民国初期一些有志于改良公民素质人士的文章, 半文半白的论述, 充满理性的条文, 我用半个暑假才将这两本书读完。读完之后, 对公民教育的来龙去脉有了更多的认识, 写成了《公民教育何日梦圆》、《公民教育的回望与展望》等文稿。这让我对于公民教育的研究, 更有了底气和信念。

读得很滋润的, 是摩西的《读懂唐诗》和余秋雨的《何谓文化》。《读懂唐诗》读完后, 似乎意犹未尽, 我又陆续读了《李白》、《杜甫》、《苏轼》等“六角丛书”, 并完成了《读懂初中的李白》、《读懂初中的杜甫》、《读懂初中的苏轼》等文章, 也算是对这些伟大的诗人进行了一次“探究性学习”, 从而对他们有了较深层次的认识。

余秋雨的《何谓文化》, 是我出差到黄州时买的, 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它。读完, 总想写点关于文化的文章, 但一直没有写出来, 倒是吸收了书中的“中庸之道”, 并将其迁移到课改上。在学校的一次赛课结束后, 完成了《理顺开放课堂的辨证关系》一文, 《中国教育报·教师周刊》居然以半版的篇幅刊发了该文, 这也算是一种阴差阳错的偶得吧。当然, 这与我经常阅读专业类的书刊, 经常进行专业写作, 也是密不可分的。

读得最有感触的是王丽的《追寻失落的中国教育传统》。《语文丢失了什么》、《一座村庄的教育血脉》、《春天不是读书天》等文章, 实在发人深省。我们在人文教育方面, 是进步还是退步?在培养目标方面, 是清醒还是糊涂?正如学者杨东平在序言里所说:“回首是为了前行, 重温则使我们拾回信心和守持底蕴。”读完后, 我陆续完成了《村小之恋》等文章。这里援引《村小之恋》里的一段文字以供雅正。

当标准化的校舍屹立于校园时, 我们一方面为现代文明所称道, 另一方面则应当经常扣问, 扣问我们的教育良知, 扣问我们的教育智慧, 比如:

孩童们是否还拥有玩耍泥土、亲近自然的机会?

校长们、老师们是否把任下的村小也作为心灵的家园?

课堂上是否经常给学生渗透认识乡村、反哺乡土的人文情怀?

学校是否充分利用了乡村里的教育资源?

学校是否成为乡村文化重构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读书成就名师》让我对读书有了一种更新的认识:读书更重要的作用, 是给人一种内心的静谧, 所谓“读书至乐在宁静”。这正如张云鹰老师所说:“在人潮车阵的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中, 唯有阅读能让浮躁的内心归于理性与宁静, 找到生命的依托。”我们大多数人虽然难以成为“名师”, 但能有目的、持续地读书, 一定可成为“明师”:明白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明晰学生的需要与困惑, 明确教育的旨归与起点……这样, 我们才可以成为一枝枝“会思考的芦苇”, 而不是一个个只会按程序操作的机器人。

在这种宁静的状态下, 我完成了一次心灵的跨越———写就了“做一个有专业底气的副校长”的文章, 也即是“站得讲台”、“写得文章”、“懂得管理”、“坐得冷凳”。

其实, 我一直坚持阅读的, 是第六类书籍———教育报刊类, 比如《中国教育报》、《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学校期末检查读书笔记时, 看到我厚厚的两个报纸剪贴本上, 还勾画着许多红道道时, 老师们笑着说我, “是个真读书的, 是个读真书的”。

教师阅读报告单 篇3

关键词:英语课外阅读;英语阅读报告;监督方法

学者严文庆(2005)提出,在非英语环境中学习英语,阅读是主要的,有时甚至是唯一的输入方式。黄源深(2006)提出,学习任何语言都离不开阅读,尤其是大量阅读。并认为,好的英语是“读”出来的。由此看来,阅读在英语教学中起了一个重要的作用。但对于高校英语阅读课来说,阅读的作用就更不言而喻了。由此,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新生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践,来谈谈自己的一些切身体会。

一、英语读书报告的定义及特点

学者李梅英和吕勤(2002)曾提出了“以写促读”的教学新观念,其意思是教师要通过要求学生写读书报告来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质量的监控主要是靠学生的书面阅读报告。阅读报告就是教师用来了解学生是否已经完成了老师规定的书本材料,以及他们对该书的内容的理解有多少。读书报告主要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及其所处时代的相关信息的描述(information)。第二部分是这本书的一个内容梗概(summary)。第三部分是读者对这本书内容的一个评价(comments)。

二、“笔阅”书面读书报告是教师监督学生课外阅读的间接手段

笔者在平时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的书面读书报告在第一和第二部分基本相同,因为书本内容和作者信息是肯定的,在写的时候是无法有所创新的。那么老师在批改时重点应放在每一位学生读书报告团的最后一部分,学生对这本书内容的看法、观点及评价部分。

1.书面“评”——扮好学生的朋友。在老师对学生的读书报告进行评阅时,要扮演好学生的朋友这个角色。书面批改时,老师着重看学生读书报告最后的comments部分,这一部分老师应让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在读了这本书以后写出自己想说的话,其内容有学生对文章的故事内容的评价,对文章的写作特色的评价,包括一些经典的句段的摘抄以及评价,还有对故事所体现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评价和对其中的写作手法及其对故事中人物的评价等。

2.课堂“评”——扮好老师的角色。课堂上扮好写作老师的角色。也就是说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讲时,要实事求是分层次地对学生阅读报告进行讲评。

对于写的最好的同学的文章可以点名表扬并将全文作为范文在全班念,或是在全班传阅,这样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学生会为此增强极大的信心和兴趣,以后每一篇读书报告就会越写越有兴趣,并会越写越好。

与之相比,稍次一点的同学的文章全文不是很理想,但个别局部还不错的同学的报告,可以将其中精彩的段落、句子、思想的亮点找出来在班上点名并念一下,对有进步的同学更应点名表扬以资鼓励。

3.学生“互评”——扮好裁判员的角色。学生作文可在学生中相互评阅,或是在课堂上让全班进行集体讨论,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老师要以公平、公正的态度来对待学生的讨论。此时老师要当好公正的裁判员的角色,便于学生今后讨论的开展。

三、口头“评”读书报告是教师监督学生课外阅读的直接手段

老师在对学生读书报告进行“笔阅”的同时,为了避免有些不自学的同学会摘抄或从网上下载一些名著的读书报告,老师还可以采取让学生与你进行面对面的口头读书汇报。你可以让他在脱稿的情况下,你提问,他回答。你也可以就书中故事的某一个情节,某一个段落,某一个主人公让他随便谈谈自己的看法:你也可以选一些经典名句或关键词,让他来解释在文章中的意思和作用;当然,针对作者的信息或背景,你也可以让他来描述一下,这样就是他去抄人家的话,也会迫使他去背或记某些重要的东西,甚至于会让他觉得自己课外不去认真阅读,是过不了关的。只要按这种直接而严厉的监督方式进行下去的话,他们会认真对待课外阅读的。

四、将读书报告成绩纳入学期成绩考核是最有力的监测手段

首先,在这一学期结束的时候,把学生平时的课外阅读报告成绩按期末成绩的10-15%记入成绩单。当然,一是要看学生是不是按量完成。本学期,规定的8本书是不是已经完成,这是考核最起码的一方面。另外就是学生是否按质完成,那就要求老师在平时对学生阅读报告进行检测时要做好记录便于期末备查。

其次,在期末考试时,阅读老师在试卷上,一定要有体现本学期做阅读报告的相关内容的试题,至少有5分的题是有关平时阅读报告的。在学生对自己期末成绩分数十分关心的情况下,这种监督对他们是最有力的,并更会迫使他们认真去阅读和写读书报告。

众所周知,如何有效监督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是很多从事高校英语专业阅读课教学的老师们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试着提出并分析了对大学生英语课外阅读进行有效监督的三种手段。希望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让笔者更进一步向各位同行学习。

参考文献:

[1]严文庆-英语报刊与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课外英语阅读[J]外语界,2 005,(1).

[2]黄源深·好的英语是读出来的[J].外语界,2006,(4)

[3]李梅英·吕勤以写促读,山东外语教学,2002,(6)

教师阅读报告单 篇4

《阅读经典,提升教师幸福感》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更应该有着自主发展的不懈动力。从读书中感悟教师的幸福。阅读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教师的持续发展提供源动力,它作为人类财富保存下来,并为人类生活的进一步发展服务。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聪慧,读书使人高尚,读书使人文明,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人善辩。

从我校教师“幸福感”现状分析:我校目前教师年龄层次分布均匀,但是每位教师教师对幸福的体验指数各不相同,这有来自于社会、家庭、工作影响和压力,更主要的是教师自身看待教师这个职业的观念和想法。有部分教师需要提升对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认识。

从以往教师阅读情况情况分析:“一些研究者以调查研究的方法对中小学教师的阅读现状作了调查和分析,并形成了一个比较一致的结论——阅读尚未成为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实现专业维持的生活方式。在我国,有研究者以案例研究的方法,对优秀中小学教师的成长因素作了分析,研究发现,持续阅读和优秀教师的成长有着正相关关系。”

针对我校教师阅读以及对幸福感体验存在的实际问题,我们确立了“阅读经典,提升教师幸福感”。课题研究的宗旨:深入贯彻实施山东省素质教育会议精神,进一步提升学校干部教师素质,丰富教学内涵,提高教学质量。以提升教师幸福感为目标,在教师中倡导“有效性教学”的思想,将朴素的“读书是一种需要”上升为“读书是一种责任”、“读书是一种乐趣”、“读书是一种有益的生活方式”,促进教师提高业务素质,享受阅读、享受教育、享受人生。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一)坚持常抓不懈使教师的专业阅读作为学校构建学习型组织的重要内容。

(二)始终如一将教师的专业阅读作为教师教育生活和个人成长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通过教师的专业阅读与教师的教学工作紧密结合,提高学习成效。

(四)将教师的专业阅读和教师的多元化阅读统一起来,提高综合素质。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

(一)教师读书需求的研究。经典的书目有很多,我们广泛的选取,根据市教科所的推荐,引导教师会选书、会读书、读懂书。

(二)教师阅读形式的研究。教师在校内、校外以年级、个人形式为单位,组织开展有效的读书活动,进而使教师高效读书,互动交流,相互欣赏。

(三)教师自我体验幸福情感发展的研究。学校搭建平台,让教师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文本理解以及个人思考,使得教师们思想碰撞,看待问题更加积极主动,学会体验另一种幸福。

(四)名师引领重要性的研究。请专家、名师与教师们交流读书经历,使教师们敞开自己的心扉,手捧心灵鸡汤,体验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幸福感。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1.动研究法:学校组织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市、区组织的读书活动,在校内建立“读书漂流站”,与经典亲密接触。

2.经验总结法:通过教师读书,撰写心得体会,读书感悟,增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促进对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认识和体验。

五、课题的研究结果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人们对自己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一般的幸福是心灵的满足,是能令你快乐的事情。最高级的幸福是心灵的感悟。是一种不经意间的领悟,一种突然发现了美时那种欣喜,感动的心情。教师职业也是现代社会中人们谋生的职业一种。教师也是常人,有常人的需要,有常人的幸福观,或者说也追求常人的幸福。既然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一样具有共同的谋生的性质,那么就应当给教师以常人所有的幸福。“阅读经典”是教师体验幸福、追求成功的一种手段。

(一)深入宣传读书有益,教师积极性全面调动。

所谓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最能表现本行业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这也正是青岛市开展“阅读工程”的意义和价值所在,让更多的老师与经典携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为参与此项全国十一五课题研究的学校,有责任为教师体验职业幸福感,提升教师素质,谋求更长远的发展,做出学校的贡献。学校利用例会,深入宣传青岛市实施读书工程的重大意义,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到读书工程中来。教师也在这几年的读书活动中积极参与,从根本上理解了读书有益,不是为了读书而读,而是我要读书,学校老师全员参与,每位教师都有机会走进“经典”,启迪智慧,体验幸福。

(二)打造书香校园,着力造就教师的幸福感。

1.与“经典”对话——让教师享受集体的幸福。交往是人类充分发展的需要,形式有很多种,学校试着将阅读经典,作为人们交往的一种方式,是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一种民主意识,是人与人之间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敞亮的基础上达到的视界交融,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合作、共生和共存,致力于和睦相处、相互激发和共同创造的精神意识,对话是消除控制与被控制的平等交往,是消除虚伪后的真诚交往,消除自我中心后的开放交往,是消除非必要约束后的自由交往,是消除权威与服从后的民主交往。

通过读书,在“经典”中交往可以塑造教师良好的个体心态,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优良的学校氛围。互相以赏识为前提。在阅读经典书籍的基础之上,为教师创造与他人对话的机会,市教师在彼此敞亮、赏识中,感受到了学生的成就、感受到了家长的尊重、感受到了同事的赞许、感受到了领导的肯定,更加感受自我、宣泄自我,享受集体的幸福。我校在校园网特色教育栏目中开设了一片读书的天地,定期将教师的读书感悟进行刊登,老师们可以借助这个平台,互相学习,互相交流。

2007年3月26日,在“四方区教科研高级研修班开学典礼暨教师阅读博客启动仪式”上,我校四位教师作了题为“博出一片新天地”——“四方区教师博客网站”的展示与介绍;

2007年4月,我校杨志超老师在青岛市中小学教师“十一五阅读工程”2007年“

4、23世界读书日”现场展示中,作了题为《自立绽放永恒人性之美——读居里夫人〈写给女儿〉有感》的演讲;胡洋和刘青老师进行了“一线教师与特级教师共同解读《书籍》”——《第二种生活》;

(二)建立图书漂流站,加强教师情感交流。

学校要根据学校教师数,购置足够的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同时,成立一个年级为单位的书站,并没各年级都设立一个读书站长,同意管理,撰写具有各年级特色的读书笔记,汇集成册。争通过多种渠道,解决教师建立自我阅读体系所必要的学科图书书源问题,满足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教师阅读需要。

2008年10月,四方实验小学正式启动了“图书漂流,感动心灵——图书漂流阅读活动。本次活动特地邀请了齐鲁名师、省特级教师、崂山区教研室教研员赵春凤老师,为全校教师做了一场关于《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的读书报告。启动仪式上,全校教师认真倾听了特级教师赵春凤老师的读书报告,深刻感悟到了读书的重要性以及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学校传达了本次图书漂流的活动实施方案,并现场下发了精美的“漂流卡”,充分调动起老师们读书积淀智慧的积极性。

本次漂流活动的意义重在结合参与青岛市教科所组织的“千册教育图书漂流活动”这一面向全市中小学教师“大漂流”的同时,在学校以办公室为单位开展“小漂流”。由教师自荐或者学校推荐学习资料,漂流站内教师传阅、学习,构建具有实小特色的“漂流文化”。学期末评选除了“最佳推荐奖”“最佳感言奖”“最佳摘记奖”等,以有效灵活的激励手段,充分调动老师们的参与读书学习与研究的热情,形成学校独有的“漂流文化”,潜移默化的带动教师理论素质的提升。

学校将以本次启动仪式为契机,在今后的教学研究活动中,营造书香氛围,培养更多爱读书的教师;体验分享、信任、传播的活动理念,最终实现“六漂”目标——漂出知识、漂出诚信、漂出责任、漂出品位、漂出素养、漂出文化,从而打造实验小学良好的“漂流文化”。

(三)坚持学以致用原则,增强读书活动实效。

要注重读书实效性,倡导结合教学实际的阅读。要结合实际,通过推荐书目、组建学习兴趣小组、读书演讲、心得体会交流、读书笔记展评等形式,逐步建立起学习有组织、交流有渠道、运用有空间、考核有制度的读书学习机制。创造良好读书氛围,真正使读书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2009年4月,四方实验小学开展“图书漂流成果展示,营造校园漂流文化”活动 本次读书成果漂流展示活动的意义重在结合参与青岛市教科所组织的“千册教育图书漂流活动”这一面向全市中小学教师“大漂流”的同时,在学校以办公室为单位开展“小漂流”。以有效灵活的激励手段,充分调动老师们的参与读书学习与研究的热情,营造书香氛围,培养更多爱读书的教师,形成学校独有的“漂流文化”,潜移默化的带动教师理论素质的提升。

会上,六年级和一年级的图书漂流站成员进行了漂流读书成果的展示。六年级老师就上学期漂流的五本书进行了阅读阐述,并结合自身体会深深感悟到读书对促进自身专业素质发展的重要性,并表达了今后要继续把自己喜欢的书,连同阅读的感悟和寄语,投放到校园之中进行漂流的决心。一年级漂流站的老师主要抓住在漂流过程中大家最感兴趣的一本书目,进行了重点解析与阅读感受的分享。委婉的音乐衬托,站员们满怀深情地娓娓道来与阐述,让全体教师在诗情画意的读书成果分享交流中,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涤,情感的熏陶,专业素养的提升……学校抓住契机,会上现场为学校的八个图书漂流站,发放了精心挑选的百册教育教学类书籍,如《卡尔威特教育》《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正面管教》《教出会生活懂生命的孩子》《轻松搞定使你“发疯”的问题学生》《教师课堂教学的十大技能》《北大向左,清华向右》……相信,本次读书成果交流活动必将会推进学校的内涵发展,更好地丰富教师的精神生活,增强教师的人文底蕴,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提高教师的幸福感,加快创建名牌学校的进程!

(四)建立读书活动制度,为读书活动提供制度保障。

1.检查制度。每月在月常规教学检查中按时检查,定期组织评比,保证读书有序。

2.管理制度。学校加强制度建设,重视读书活动过程资料以及读书成果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归档。

“为什么要努力工作,你珍惜目前的工作机会了吗?敬业、最完美的工作……”教师们读着这些经典的句子,品赏着做人的哲理,不断体会到做一名教师的幸福感到底在哪里,对教师这个崇高的职业又有了新的认识。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每一位教师都感受到读书确实能让人能在更高的境界看教学,而且不仅传达对教学的思考,同样能引发对人生、对世界的反思。而这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奠定了厚实的根基。“有了心与心的互动,爱与被爱才有归属”,人性中的情感是最好促人奋进的动力。加强人性管理,增强对教师的情感关注已经成为学校管理研究的重要课题。

六、讨论与建议

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是学校长期的工作,我们要内外结合,通过教师亲身体验和领悟,透过大师级的经典著作,让教师感受到,真正的幸福是什么,即使课题研究结束了,读书也要成为教师终身发展所必需的事情。

教师阅读报告单 篇5

那一天,我数算你的手指,轻轻把它们亲遍。

那一天,初雪飘落,我把你高高举起,看雪花在你柔软的肌肤上融化。

那一天,我们一起穿过街道,你紧紧抓住我的手。

曾经,你是我的婴孩。

现在,你是我的女童。

这是我读给女儿的诗歌,节选自《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绘本《有一天》,讲述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是一本令人动容的亲子读物。女儿出生后,我对阅读有了更多的兴趣和关注。也许因为自己是语文老师,看到自己的学生参差不齐,每每批改作文,总会有一种强烈的欲望,那就是一定要让我的孩子多读书,读好书! 借用作家龙应台致安德烈的那句话——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会给你快乐!我希望你,做一个快乐的人!

《朗读者》,来得刚刚好!看过此片的人都应该知道,片子前面会放朗读亭在不同城市的录制画面。“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有记者调侃道:很久没有一桩文化事件像召唤神兽一样,把所有本地媒体都集齐了,又看到了久违的“长枪短炮”。

生而为人,容貌不同,成就不同,但感情波动却不分孰优孰劣,再笨拙的一支笔,即使写出内心万一,也足够感动。

很多学生抱怨道,“我文采不行,写不出好的作文来。”试问,什么样的文章才最受关注?我想,唯有那来自心底的,才最能打动人心的,才是好作文。就像小时候我们在班里听同学读作文,一个人小心翼翼地将自己的烦恼,快乐,掩饰甚至还有戒备展现出来,所引起的内心波动,才会让我们难以忘却。

当今时代,你有多久没被感动过了?有没有一本书,读过以后,常会觉得自己与读书前相比,仿佛判若两人,有时甚至觉得好像打开了通向新世界的一扇门,自己有了明显的成长,变得强壮、勇敢、高雅。而看完感人的故事后,自己也感同身受,或在内心暗暗期待能尝试一次书中的故事。这种体验,或许可以称之为感动吧。

拜读龙应台先生的《孩子,你慢慢来》,心中有这样一些情愫在荡漾——感受一位做母亲的幸福,这幸福来自于成长的陪伴;赞赏一名教育者的智慧,这智慧源于对教育的尊重。身为人母,陪女儿经历人之初的喜怒哀乐,感受生命的奇妙,让我的生活五彩斑斓;身为老师,与学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见证成长的足迹,让我的理想尽情绽放。

同样,我希望我的学生,心甘情愿地坐下来,静静地读一本书,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读书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和终身的习惯,而不应该成为一种负担。我们可能依然平凡,读书让我们拒绝平庸;我们生活的空间可能依然狭小,读书却可以让我们胸怀世界。在读书中体味人生,感悟生命;在读书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在读书中提高生活品味;在读书中成长成才。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将读书、做人、做事有机统一起来,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知行统一。让我们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多读书、读好书,读出人生的充实与美丽。让读书在我们的校园蔚然成风,让迷人的浓浓书香飘溢在我们的校园。

教师暑期阅读计划 篇6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人文精神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营造勤奋读书、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全面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按照市教育局要求及我校实际,经研究,决定在我校广泛开展师生暑期阅读活动。特拟定如下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主导,以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重点,以扩大教师阅读视野、培养勤学乐学习惯、提升教师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为目标,以建设和谐校园、文明校园、书香校园为载体,通过开展师生暑期阅读活动,激励师生从前贤和经典名篇中汲取精神营养,促进师生成长,全面提高学校整体发展水平和教师生综合素质。

二、活动对象

滨江实验学校全体教师和学生。

三、读书目标:

1、在读书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2、通过读书,了解更新的教育动态,及时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育创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3、通过读书,使自己业务精良,胜任新课程教学,成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充满生机活力的小学教师。

4、通过读书,强化自身修养,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丰富多彩,让自己成为更富内涵的小学生。

四、读书所遵循的思路:

1、坚持“读书促进思考,思考促进成长”的原则,将精读与泛

读相结合,读书时及时记下自己的读书体会,将读书与反思相结合,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2、参与各种读书交流活动,积极发表自己的读书点滴体会。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上电子阅读,开阔自己的视野。

4、将读书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

5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重视科学性的基础上,彰显人文性。

6、在经典读物中汲取营养的同时,用时代的眼光去衡量,把真正优秀的读物用自己的思想去思考,为己所用。

五、保障措施:

1、时间保障:

教师每天确保有1小时的读书的时间;

各学科要严格控制假期作业的数量,把读书作为一项暑假作业的内容,使得学生每天有不少于30分钟的读书时间,并做好读书记录,开学后进行检查和指导。充分利用返校日时间对队学生进行专门的阅读指导,引领学生集中读书,与智者进行精神的交流与对话,获得更加有益的人生启示。

2.书源保证:

结合活动的安排,编成“暑假读书活动推荐目录”,供师生选择。班主任要积极引导学生根据书目,鼓励学购买图书。教导处做好宣传组织发动工作。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图书室开放借阅体系。学校图书室尽量组织资金配齐配全《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有关书目,健全有关的借阅制度,定时开展图书借阅活动;召开家长会要求家庭建立“图书柜”,同时组织同学进行图书交流活动,与其他同学共享文化资源;引导学生节约身边的每一分钱,养成自觉购书、藏书和读书的习惯。学校将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协同有关部

门特困学生免费配送部分图书资料,以促进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正常开展。

3.相关要求

九月份开学,每位教师提交一份读书心得,45周岁以下教师每人交一本读书笔记;每班提交3本质量较高的读书笔记和三份读书心得。

六、暑假读书活动推荐目录

教师推荐目录:、《斯宾塞教育论著选》

2、《裴斯泰洛奇教育论著选》

3、《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

4、《班主任工作漫谈》

5、《教育的55个细节》

6、《于丹〈论语〉心得》

7、《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误》

8、《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

9、《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

10、《童年的秘密》

11、《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

12、《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13、《儿童教育的文化视角》

14、《构建生活的课堂》

15、《差生教育启示录》

16、《班主任工作创新艺术》

学生推荐目录:

1、《东周列国志故事》

2、《中外神话传说》

3、《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4、《史记故事》

5、《科学家故事100个》

6、《中外探险故事精选》

7、《中外体育明星故事》

8、《中外艺术家的故事》

9、《雷锋的故事》

10、《三毛流浪记》

11、《严文井童话选》

12、《稻草人》

13、《小兵张嘎》

14、《皮皮鲁传》

15、《三寄小读者》

16、《在我和你之间》

17、《我要做个好孩子》

18、《草房子》

19、《鲁滨逊飘流记》

教师阅读的真正价值 篇7

第一,阅读的消遣性。具体表现在以消磨时光为目的的浅性阅读。现实生活中,为数不少的教师根本不理解阅读中外名著的实际价值,甚至面对图书馆上万本书而觉得茫然,不知道该读什么书,以为当教师能够把教科书上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就万事大吉。我曾接触过数名“90后”的年轻教师,他们在大学学的是理科,上学期间只熟悉数理化解题技巧,对文科东西基本排斥。参加工作后,年复一年地在公式定理上写写画画, 从不花时间去阅读,很少与文字打交道,提笔忘字是他们的真实写照,他们偶尔也翻些报刊,无非是想消遣而已,难怪连年终总结也从网上下载。还有这样一所学校,每年订阅的教学期刊除了几位年岁稍大的教师阅读外,大多数年轻教师只去浏览《读者》《青年文摘》《意林》一类的刊物,对专业性强的刊物很少阅读,此种现象绝非个别。教师不能系统地精读名著,只是蜻蜓点水,人生的品位,自然也就低得多了。曾有一位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为什么要读书?读书与工资有什么联系?”当下,有不少校长在呼吁教师要读书,可有几个校长在读书?教师要求学生读书,又有几个教师自己在读书?作为一名教师,身上没有书卷气,还有什么当教师的底气,还怎么能称得上合格教师?

第二,阅读的功利性。表现在阅读的目的直接为学科教学服务。有的教师把教学当作一种副业,能应付过去即可,表现在阅读上,则是把工具书和教学参考书作为阅读的主要对象, 遇到生字需要字典,课文分析需要参考书,除此之外,认为阅读就是浪费时间。倘若不是一线教师的话,连工具书也没有必要去阅读。只要稍加留心的话,你可以发现图书馆里的字词典和教参很少能长久地放在书架上,而那些名著和科普类的图书则是束之高阁,布满蛛网灰尘,无人问津。究其原因,就是在一些教师看来,教师教学必备的教学工具书对教学有利,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有好处,有助于自己的职业需求,读其他书不仅浪费时间,短期内看不到有什么价值,倒不如看看股市行情、 玩玩游戏、聊聊天更有助于放松心情、增加收入,如是,读书有什么用?

第三,阅读的追时性。表现在弃纸质而趋网读。现代社会进入网络时代,网络冲击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已患了网络依赖症,当你走进校园之后,不经意间会看到一些教师“低头族”,他们在走路时看手机,甚至开会时还在上网,蹲厕所也在网上,网上购物、网上聊天、网上交友,一刻钟也离不开网络,成了典型的“网虫”“网癖”。在这些教师看来,网上阅读是最便捷的阅读,不需要携带书籍,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去选择阅读内容,互联网的海量存储让他们惊叹不已。殊不知,许许多多的网上读者却不知不觉地走进了“浅阅读”的深渊,他们很少去深入思考,根本不去思考文章字词句,从不推敲其结构的优劣,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武侠小说的一招一式、言情小说的风花雪月上,至于文章的文学性和思想性很少去思考。这种阅读,显然忽视了纸质文本以其传统的优势让读者在反复的品悟中升华精神,可以使读者将自己的即时感受加以批注留下反复咀嚼的余地,可以培养人们的系统思考和判断能力,把阅读当作了消磨时间的寄托。

第四,阅读的拒斥性。表现为有的教师从不阅读任何课外书。在一些教师看来,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无任何意义的活动, 既浪费时间又看不到收益,倒不如集中精力思考一些商业活动。倘若你稍加留心的话会吃惊地发现,有个别教师一年不进一次图书馆,从不翻阅报纸,即使是新闻,与自己无关看不看都可,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没有阅读体验也觉得很正常,把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的阅读需求抛在九霄云外,甘心堕落为一个社会人,与无知为邻,向愚昧靠拢,背离了自己当初在师范读书时的“学高为师”的明训,何谈为人师表?

一、阅读:情感不再荒凉

法国著名的哲学家萨特说:“我在书里结束我的生命,也将在书里开始我的生命。”卡莱尔也说,书籍里横卧着历史的灵魂。那些阅读里构建的世界,正是通过阅读者,在看不见的时空里,向书写者伸出了手,掏出了心,完成了河流与河流、风与风、大地与大地的相亲相拥。一名教师的阅读史,成就了他精神上的浩瀚。阅读一本书,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同睿智且高尚的人进行促膝交谈,书中人物所呈现的道德思维、职业观点以及他们人生的追求,会引起读者的共鸣,融化在自己的生命过程中,形成独一无二的个性特点。教师通过广泛地阅读, 在茫茫的知识海洋里寻找偶像,寻找知己,与书中的人物一起或歌或悲,或喜或怒,去体悟生命长河中的高山流水,品味人生岁月中的苦辣酸甜。记得我在上小学五年级时,教语文的张老师特别喜欢读书,鼓励我们去读书,他每次上课之前,利用三分钟时间给我们讲起书中的故事,讲得大家兴趣盎然,沉醉其中。就在那个时候,我通过阅读知道了“水浒”“三国”“聊斋”;知道了莎士比亚、高尔基和巴尔扎克;体会到了“高玉宝” 的辛酸;看到了“收租院”的血泪,摸到了“荷花淀”的芦苇。即使在将要参加高考的紧张岁月,我还读了《爱迪生》《十万个为什么》等书;到了大学,又和图书馆结下不解之缘,一个学期二十本书的目标,期末保证完成。遇到特别喜爱的书,那真是废寝忘食,如《啼笑因缘》《第二次握手》,只需一天的时间就能读完。参加工作之后,我又认真阅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孙漂流记》《人生》等名著,读这些小说的时候,我时而高兴地欢呼雀跃,时而悲伤得泪流满面,时而为英雄的壮举热血沸腾,时而为那些忘恩负义之人义愤填膺。通过阅读,保尔那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勉励我在三尺讲坛无怨无悔;鲁滨孙那不屈不挠的精神促使我去直面人生路上的困难和挫折;《人生》 主人公的离合悲欢告诉我如何来面对家庭、面对人生。我从小说中学会了怎样做人、如何来面对生活,并通过多种渠道向学生表白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二、阅读:远离职业倦怠

阅读是教师遏制职业倦怠的最好方法,从阅读量的多少可以知道一名教师是否存在倦怠和倦怠的程度高低。我们知道,职业倦怠是扎根教师身上的一种顽固疾患,不想办法医治,不仅对教师本人有害,且像瘟疫一样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很多专家对教师职业倦怠提出过许多遏制办法,我以为阅读是最有效的办法之一。生活中,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位教师,他今年48岁,教书已经25年了,现在仍然担任两个班的数学教学任务,我问他教书的感受,他这样说了一番话:“每天是学生、家长、校长;每天是备课、批改作业、考试;每天是教室、宿舍、办公室。教师就像一个人在窄窄的楼道里爬楼梯,压抑、无趣可又无法停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听了他的话后, 我认为他是一个职业倦怠症重度患者,我问他:“除讲课之外, 你平时都看点什么书?”他说:“有十多年不看课外书了,觉得看那些没用。”我告诉他:“建议你每天读点书,最好是名著,一年后你的想法会不一样。”其实,教师要想使自己精神充实,生活有幸福感,不至于在荒漠上空度人生,唯一的办法就是阅读。首先,阅读可以拓宽思维空间。不阅读的教师,他的思维空间是一本教科书、一摞作业本,眼睛紧盯着柴米油盐,经常阅读的教师思维空间则是遥远的古代、广阔的宇宙、四极八荒、 天涯海角,历史人物、英雄史诗、善恶美丑、苦辣酸甜在心中涌动,他的思想会变得丰厚充实。其次,阅读可以使教师找到自己心中的偶像。窃火给人间的普罗米修斯、身残志坚的海伦· 凯勒、坚强不屈的保尔,还有富贵不淫的苏武、浩然正气的文天祥、坚挺脊梁的鲁迅和朱自清,都是文耀眼明星,他们都有着无数的跟随者,反复品读英雄故事,会使你超凡脱俗。最后, 阅读可以使教师知不足而自强。教师如果放弃阅读常常会变得自满自足,会成为井底之蛙,不知天外有天,自卑感也会荡然无存。一位智慧的教师,常常是在阅读中反思,在反思中阅读,广泛吸收前人的知识,使自己的知识面变得既宽又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承诺“学高为师”的铭训,不断地为生命注入活力,集中精力去培养和全面发展学生,如此还会职业倦怠吗?

三、阅读:丰厚教师底蕴

中小学教师是事业的传递者,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把前人积累的经验传给下一代,使之成为事业的栋梁。唐朝韩愈曾把教师的责任归结为“传道、授业、解惑”,其中“传道”就是教师的文化传递责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靠的是一代又一代学识渊博的教师孜孜不倦地传授,才得以源远流长,一脉不断,而传播这些文民族文化的主要途径则是师生的广泛阅读。 我以为教师的文化传递责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道德的传承责任。教师要使学生熟悉并践行人类的优秀品质,教给学生做人的规范,就要通过自己的教学来对其加以引导,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教给学生通过阅读来提升修养的方法。实践证明,一位高明的教师,不是靠说教来告诉学生如何加强道德修养,而是鼓励学生在阅读感悟中提升自我。 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让学生通过阅读来陶冶自己的情操,对于初中的学生,每学期开学我会推荐一些中外名著,诸如《骆驼祥子》《朝花夕拾》《红岩》等,这些都是学生陶冶情操的最好教材,引导他们去阅读,让他们通过阅读在潜移默化中继承前人的优良传统,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养就人生美德,具有爱国情操,凸显昂扬锐气,充盈浩然正气,展现广阔胸襟,实现人生修养的飞跃。

第二,知识的传播责任。向学生传播知识是教师一以贯之的历史责任,它包括让学生掌握单一学科知识、综合知识、信息技术知识、沟通交往知识和对问题的研究知识。教师要教给学生这些知识,就必须具有充足的知识储备。一位教师依靠在师范院校学的知识远远满足不了需要,特别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已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需要教师不断地读书学习才能担负起传播知识的重任。试想一下,教师凭着在学校阅读几本书(况且有的教师在学校并非优等生),在岗位上又不去刻苦学习,本来不多的知识随着岁月的流逝又消失了许多,以此来面对现实生活中有着丰厚阅读积累的学生,并给他们传授知识,岂不是误人子弟?教师要担负起知识传递的责任,就必须坚持读书,读书,再读书,学习,学习,再学习。

第三,品行潜移默化。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应该是道德卓越的优秀人物。”法国教育家卢梭说:“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崇拜的模范。”在中国人传统的思维中,教师是品德高尚、知情达理、富于同情心和正义感的化身,其言行举止都是做人的楷模。教师作为知识分子代表除了具有传播文化知识的责任之外,还必须是道德的模范。教育部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对教师的职业行为有明确的规定,要求教师要做到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达到这些要求,教师必须经常性地加强自身修养,承继先人们高尚的道德风范:陶行知对教育的赤诚之心, 孙维刚对事业的执着,谭千秋在地震到来时所表现出的大爱, 魏书生的民主教学,这些都是教师为人师表的标识。教师在日常阅读和长时间的精神历练中养成的关心他人,批判精神,追求真理,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必然会潜移默化,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基石。

教师要学会阅读 篇8

在《论语》中,孔子要求弟子读《诗经》,并谈到阅读《诗经》的好处,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意思是:青年人为什么要学习《诗经》呢?《诗经》可以触发人们的感情志意,可以考察社会政治和人心的得失,可以结交朋友,可以抒发自己的怨愤不平,近可侍奉父母,远可侍奉国君,还可以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在这段话里,孔子总结出阅读的四大功能——“兴”“观”“群”“怨”。“兴”即阅读有助于激发情感和意志;“观”即阅读有助于提升对社会的洞察力;“群”即阅读有助于融入群体生活;“怨”即阅读有助于抒发怨愤不平,保持心理健康。孔子强调阅读的四大功能,实际上是告诉我们教师在阅读上也要有选择性的阅读。

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书籍阅读呢?本着教书育人的目的,我认为,教师应选择那些可以产生积极心理作用的书籍。当今社会,教师也面临着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诸多压力,这些压力使得很多教师身心疲惫,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进而会对工作和生活产生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前一时期报纸上报道说我国一些高校教师向学生传授负面信息,这些负面信息不但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说的严重些,影响社会安定。德高为范,教师的职业道德来自于学习,教师要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观。比如,我们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福禄贝尔的《人的教育》、保罗·郎格郎的《终身教育引论》、陶行知的《陶行知文集》等。同时,教师要多阅读中国古代经典名著,如《论语》《孟子》《荀子》《道德经》等,还有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的诗词等。通过阅读经典,教师可以与古代最优秀的人物对话,使自己胸襟旷达,情怀豪迈。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善辩。”教师多读书,读好书,不仅丰富自己的知识,并且可以从整体上提升自我修养。“腹有诗书气自华 。”塑造自己优雅的教师形象,崇高的人格魅力,这是每个教师应该具有的文化软实力。

其次,教师应可以阅读一些有助于培养乐群精神的书籍。比如,阅读一些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方面的书籍,有助于增强教师对教育对象的心灵感悟能力。再者,教师也应该阅读一些学生们热衷的书,有助于走进学生的世界,从而使自己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还要关注社会新闻,了解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以及教育领域的新情况。同时,教师也要尽量拓展阅读的广度,广泛涉猎,多方面为自己的知识储备扩容。

常言道,学生需要一滴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要装满自己的知识水桶,只有学习,只有阅读。做一个热爱学习的教师,做一个热爱阅读的师者,应该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追求。

上一篇: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世界也需要“中国梦”下一篇:园林景观设计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