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儿童

2024-12-10

2~3岁儿童(精选11篇)

2~3岁儿童 篇1

摘要:目的 针对23岁儿童父母对儿童保健知识需求状况和获取途径进行探讨与分析。方法 取2010年8月至2011年12月在院治疗的23岁儿童父母800名为研究对象, 对其进行儿童保健知识调查, 问卷调查表由笔者自行设计。结果 所有研究对象掌握儿童保健知识的程度并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掌握儿童保健知识的牢固程度与其文化水平呈正相关;所研究对象关于儿童保健知识的需求从高到低依次为:对孩子进行定期的体格检查 (452名, 56.5%) 、常见多发疾病的防治知识 (446名, 55.8%) 、定期对孩子的智能进行检查 (426名, 53.2%) 、合理的营养指导 (294名, 36.8%) 、科学的早教指导 (182名, 22.8%) 、儿童心理行为咨询 (170名, 21.3%) 、意外伤害的防控措施 (20名, 2.5%) ;获取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的重要途径从高到低依次为:向儿童保健门诊咨询 (397名, 49.6%) 、网络和电视等媒体宣讲 (339名, 42.4%) 、关注医院分发的健康知识宣传页/册 (265名, 33.1%) 、从亲人或朋友获取 (210名, 26.3%) 、社区组织的知识培训和讲座 (236名, 29.5%) 以及其他途径 (164名, 20.5%) 。结论 当前23岁儿童父母对儿童保健知识掌握的牢固水平偏相对较为低下, 因而应针对其进行不同形式的培训, 促使其儿童保健知识的认知水平得到提高, 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前提。

关键词:儿童保健知识,父母,需求状况,获取路径,健康教育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8月至2011年12月在院治疗的2~3岁儿童父母800名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368人, 女性432人, 年龄26~34岁, 平均年龄 (29±2.28) 岁。研究对象文化水平高低依次为专科及以上286名, 占35.8%、中专或高中236名, 29.5%、初中文化程度为185名, 23.1%、小学文化水平为93名, 11.6%。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进行资料收集, 经培训后的工作人员将各项相关指标向被调查者予以详细的阐明, 被调查者进行问卷填写, 工作人员注意对其引导, 保证问卷的有效性;本次研究共发出问卷800份, 回收有效问卷800份, 回收有效率为100%。调查内容包括: (1) 调查者的一般资料。采用不记名方法在问卷中对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文化水平以及职业进行详细记录; (2) 儿童保健知识以及常见多发疾病的防控:从行为、态度和儿童保健知识三个方面采用单项选择方式来评估研究对象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每方面均为15题, 每题设分值为1, 满分为15分, 以孩子家长答题情况为依据进行评分。对某些无法理解问卷调查内容或因知识水平过低而无法填写问卷的, 由工作人员对其进行诠释或代填。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 用t检验剂量资料, 用χ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 用表示统计数据,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以及儿童保健知识掌握程度得分。

在表1中可以看出, 在对于儿童保健知识掌握程度方面, 女性家长所得分数 (12.33±2.42) 分略高于男性家长 (12.22±1.71) 分, 其差异并不明显,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但随着文化程度与知识层面的提高, 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掌握程度也逐渐提高, 此间差异较为明显 (P<0.05) 。

2.2 研究对象关于儿童保健知识的需求度

研究对象关于儿童保健知识的需求从高到低依次为:对孩子进行定期的体格检查 (452名, 56.5%) 、常见多发疾病的防治知识 (446名, 55.8%) 、定期对孩子的智能进行检查 (426名, 53.2%) 、合理的营养指导 (294名, 36.8%) 、科学的早教指导 (182名, 22.8%) 、儿童心理行为咨询 (170名, 21.3%) 、意外伤害的防控措施 (20名, 2.5%) 。见表2。

2.3 研究对象获取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的重要途径

研究对象获取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的重要途径统计结果为:向儿童保健门诊咨询 (397名, 49.6%) 、网络和电视等媒体宣讲 (339名, 42.4%) 、关注医院分发的健康知识宣传页/册 (265名, 33.1%) 、从亲人或朋友获取 (210名, 26.3%) 、社区组织的知识培训和讲座 (236名, 29.5%) 以及其他途径 (164名, 20.5%) 。见表3。

3 讨论

2~3岁儿童的保健与多个学科和诸多方面均有密切关联。随着当前社会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进步, 人们的保健思想观念也发生很大转变。儿童保健受到越来越普遍的重视, 如何加强儿童保健, 促进其健康成长成为当下儿童保健方面的主要研究课题。作为儿童的第一监护人, 父母负担起儿童保健知识传播的责任, 同时也是儿童保健知识的主要实践者, 儿童父母掌握保健知识的程度对儿童本身成长是否健康有很大影响。在本次研究过程中发现, 当前儿童家长掌握儿童保健知识的水平普遍低下, 且其间差异较大。对于一些文化知识水平不高的家长, 其掌握度更为低下, 所以, 应基于此进行针对性的组织培训, 保证所有孩子都能得到科学合理的成长保护。同时本次研究还发现, 男性家长与女性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无太大差异性, 因而两者掌握儿童保健知识的程度均应强化, 为孩子成长创造良好环境[1,2,3,4,5,6]。

综上所述, 当前2~3岁儿童父母对儿童保健知识掌握的牢固水平偏相对较为低下, 因而应针对其进行不同形式的培训, 促使其对儿童保健知识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 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前提。

参考文献

[1]周科盈.0~3岁儿童父母对婴幼儿保健知识需求的调查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 2011, 18 (21) :2959-2960.

[2]周彦文.2~3岁儿童父母儿童保健知识需求状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 (28) :4353-4355.

[3]胡怡萍, 周莹, 张婧洁, 等.新生儿家长儿童保健知识认知现状及健康教育需求调查[J].中国优生优育, 2011, 17 (2) :97-99.

[4]林尧.0~3岁儿童父母对幼儿保健知识需求的调查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8, 23 (12) :1628-1629.

[5]李章, 刘恩庆.天津市15940名3~6岁儿童口腔健康及卫生习惯状况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5 (17) :2410-2411.

[6]李惠玲.儿童保健需求调查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半月刊) , 2009, 11 (9) :193.

2~3岁儿童 篇2

第三课时

活动名称:看卡片拿玩具

活动目标:1、巩固宝宝的颜色感知能力。

2、训练宝宝的反应能力。

活动准备:红、黄、蓝、绿色卡片各一张,红、黄、蓝绿色积木若干。

活动场地:室内

活动方法:

1、妈 妈出示红色的卡片,让宝宝拿出红色的积木。

2、宝宝正确地拿出积木后,摆在中间。

3、妈 妈再拿出一张绿色的卡片,让宝宝拿出相同颜色的积木。

4、宝宝拿出绿色的积木后,要摆在红色积木的上面。

5、四张颜色卡片可以随意地反复出现。

6、玩一会儿后,一座“彩色大楼”就建成了。

温馨提示:

0~3岁儿童的体格锻炼 篇3

每个父母都希望有一个健康聪明的孩子,更有许多望子成龙的父母不惜代价,投入大量精力、财力给孩子补充各种营养品,教孩子认字、数数、背唐诗,以期孩子身体健壮、智力发达,但结果很可能是事与愿违,有些孩子进入学龄期后弱不禁风。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行为问题。这是因为很多父母还不知道,对0~3岁的儿童进行功能训练,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最重要的一环。它甚至对人的一生都将起着重要影响。

体格锻炼可增强生理功能,提高儿童对上呼吸道感染和其他疾病的抵抗力,防止常见病、多发病的侵袭,增强小儿体质,促进小儿生长发育;体格锻炼还能够提高智力,有些家长可能认为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其实体格锻炼是开发儿童智力的重要一环。婴幼儿时期,智力发展和运动能力有密切关系,甚至可以说。3岁以前儿童智力中,动作发展占主导地位。这是因为智力和运动神经的支配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运动能力差,限制了婴幼儿认识活动,会延缓智力发展。体格锻炼能使儿童肺活量增大,增强通往大脑的血液循环,使大脑得到充足的氧气供应,脑细胞得到更好的发育。体格锻炼通过左右肢体,特别是左右手的协调运动,可使大脑的左右半球得以平衡发展,有助于挖掘大脑,尤其是右脑的潜能。由于人类大脑在长期的发展中造成左脑较右脑更为发达的不平衡结构,如果这种不平衡较为突出,就会给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一些孩子入学后就会表现出学习困难和情绪障碍。因而对于大脑尚未发育完善的小儿来说,用音乐和运动开发其右脑,使左右脑得以平衡发展。对今后的智力发育有着重要意义。

体格锻炼的同时,可以利用玩具器材,在游戏中进行视听和手功能训练,在玩中多和孩子说话,刺激婴幼儿视听等感知觉、语言和运动的发育,发展其注意力、理解力、认识能力、手限协调功能和社会交往能力,这不仅顺应了孩子爱玩的天性,而且在亲子同乐的过程中,使整个家庭气氛更加温馨和谐,从而促使孩子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

体格锻炼应是科学的,符合小儿神经生理心理发育规律的,不能盲目进行。

对0~3岁儿童体格锻炼,可简单归纳为大运动、手的精细功能和视听等感知觉功能训练。

从出生到6个月,可通过做婴儿被动操,声光玩具等训练小儿俯卧抬头抬胸、翻身、坐、抓握能力,声光玩具还可刺激小儿视听能力的发展。

7~12个月,可通过做婴儿主被动操,玩玩具、游戏,训练小儿爬、站、走、视听、手的抓握和手眼协调功能。爬行在小儿动作发展中很重要,爬行需要手、脚、眼、大脑的神经协调,对脑的发育有重要意义,漏过爬行阶段的小儿,今后容易造成脑统合失调,学龄期容易出现一些行为问题,如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等。

1~2岁,可通过做幼儿辅助操、模仿操,玩玩具、游戏,训练小儿走、上下台阶、跑。通过搭积木等,训练手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2~3岁,可通过做模仿操,玩玩具、游戏,训练小儿跳、独脚站、上下楼梯等动作的协调与平衡。利用彩色卡片,训练小儿视觉分辨能力。通过搭积木、穿珠等,训练小儿手的精细功能。

3-6岁儿童钢琴教学初探 篇4

关键词:儿童,钢琴,教学

最近几年,更多的家长开始关注自己孩子能够具有一技之长,而在“学琴要趁早”的影响下,很多家长在自己孩子才三四岁的时候就报了练琴班,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就不输于别人,但就3-6岁的孩童来说,不论是他们的智力还是他们的心理都还尚未成熟,也有着相对较弱的理解能力,如何对他们采取合理的钢琴教学法是很多教师及家长关注的问题,鉴于此,笔者结合自身经验,总结出如下几点教学心得。

一、培养孩子学习钢琴的兴趣,让孩子依托于兴趣进行钢琴的学习

兴趣是人类学习的第一导师,对于学习钢琴的孩子也同样不会例外,3-6岁的孩子因为年龄相对较小,在学习钢琴的时候面对很多枯燥的练习环节将很难一如既往的坚持,如此克服这层困难呢?一是离不开家长和教师的鼓励,二是需要孩子对学习钢琴产生兴趣。因而,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需要结合孩子的接受能力实际,合理的采用讲故事或者歌唱的方法,让孩子将抽象的音乐结合到实际生活中去,从而更好的理解和感受音乐,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将自身的钢琴学习兴趣培养起来,进而快乐的投入到钢琴学习中。

二、培养孩子的读谱习惯,锻炼其眼耳手口的配合度

和读书差不多,学习读谱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而只有具有一定的读谱能力,孩子们才能顺利的掌握音乐,很多孩子在读五线谱音高的时候,就是去每个音每个音的进行数格子,因为他们有着相对较弱的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可以进行一幅画的设计,在图画中有相间出现的5条小河和5条小路,并且在每条路和河的位置安排上各种各样的角色,然后指导儿童一遍打拍子一边唱歌,并且指导他们注意音准和节奏感,这样一来,就可以将较为难懂的线和间较为形象的教给了儿童。很多孩子在读五线谱的时候,也有着很马虎的指法,而因为指法不对而伴随的技术问题也难以避免。因而教师需在他们读谱子的时候进行及时的提醒。另外,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基本功练习,如此,孩子在进行读谱的时候遇见相关指法也就不会觉得费劲了。

三、在钢琴教学中要充分融入科学的练习方法

第一,要教会孩子放松。对于3-6岁的儿童来说,可能他们并不懂得放松的含义,因而教师要引导孩子将自身的心理和肌体紧张消除,可以通过一些辅助的练习让孩子明白消除紧张后的感受。

第二,要指导孩子进行手臂的放松。让孩子的双手自然的垂于自身身旁,就像失去了生命,然后让家长将孩子的手握住,慢慢的提起一直到达一定的高度突然将其放掉,使得其完全松弛的坠落。

第三,要指导孩子进行手指的放松。让孩子的手臂置于琴盖上,使得孩子的腕臂处于松弛的状态,然后让其将手指抬高,采用手指之间进行敲锣动作的模仿,敲一下就松开到原状,进行不断的反复再到琴上进行实际联系,若还能追求如此的松弛感,就可以很容易的抬动手指了。

第四,要指导孩子进行分手和慢练。学习曲子的时候,要教会孩子分手练习,将曲子的要点分手掌握住,从而提高练习的质量及练习的效率,并不是快速熟练弹奏曲子就是标准,如此反而让孩子理解为弹得快就是好,缺少了进一步感受音乐,因而要让孩子将速度放慢,去感受每一个音符,通过自身思维去控制指尖的触键,如此,才是最重要的。

四、家长也要做好相应的陪伴和辅导

如果孩子年龄很小,家长也要做好相应的陪练并且掌握相应的辅导方法,具体来说,如下:

第一,要区分好辅导和管制的区别。家长不能用自身的思想对孩子的思维进行牵制,如此很容易使得孩子失去独立思考能力,对家长过于依赖;要对孩子多多鼓励,让其自主的进行学习。如果孩子伴随练习错误,不要指责,要引导他积极的应对从而及时改正。

第二,要对孩子练琴时间合理安排。年龄小的孩子很难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所以,对于家长来说,要对孩子的练习时间合理安排,防止其对练琴厌倦。一般来说,3-6岁的孩子一次练习二十分钟较为适合,可以在早晨练习二十分钟,在晚饭前后各练习二十分钟,如此,较容易集中孩子的注意力,也更加容易接受自身所学的知识。

第三,要做好相关记录和反馈工作。家长要将孩子在练琴时遇到的难题及时记录下来并且及时和钢琴老师做好反馈工作,进而及时解决孩子伴随的问题,提高孩子的学琴质量和效率。

2~3岁 时间概念简单教 篇5

关于时间的讨论

为了让他对时间有更多的概念,你可以问他一些这样的问题,比如:穿衣服是在起床以前穿还是起床之后穿?晚餐是中午吃还是晚上吃?这些问题能帮助你的孩子建立对时间的先后顺序感,同时也让他能把自己每天需要做的一些事和时间点联系起来。

同样的,在平时和他交谈的过程中,你要有意识地用一些关于时间的词语,比如之前、之后、现在、立刻、马上、今天、明天等。在吃饭之前,你带他去洗手,你可以告诉他:“吃饭之前我们要洗手,洗手在前,吃饭在洗手之后。”在去公园之前,你可以告诉他:“你现在应该吃饭,吃完饭之后我们才能去公园玩。”他在看你做饭的时候,你可以告诉他:“锅子里的番茄现在还不能吃,等一会儿才可以吃。”

在他每天的活动中,通过一些关于时间的词汇加强他的时间概念,这也能让他对自己的生活规律有更清楚的认识。

给你几分钟

3分钟有多久,他不清楚,不过没关系,你仍旧可以在生活中使用这些描述。比如,你可以告诉他,还有5分钟你就要把玩具收起来了,因为5分钟以后你们就要出去了。他可能还继续在玩,过了一会儿,你再告诉他,还有两分钟你就得把玩具收起来了,因为你们马上就要出去了。等再过一会儿,你可以蹲下来,和他一起把玩具慢慢地收起来,告诉他时间到了,你们马上要出去了。通过这样一点点的解释,让他对时间有更加清晰的概念。

告诉他接下来要干什么也是一个让他对时间有概念的好办法。比如,你拿着日历告诉他,三天以后你们要去爷爷奶奶家探望他们,过了一天,你再拿着日历告诉他,还有两天就去爷爷奶奶家了。到第三天,你再接着告诉他,明天就要去爷爷奶奶家了。

浅议3-6岁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篇6

1.为孩子创设一个温馨、宽松、自由的语言环境

幼儿语言的学习, 除了孩子的个体差异以外, 与语言交往环境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个温馨、宽松、自由的语言交往环境, 也可以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语言交往习惯。坚持使用普通话与幼儿交谈, 并利用孩子感兴趣的游戏进行语言练习, 如:开火车、捉迷藏、丢手绢、大鱼网等游戏活动。在户外活动时, 老师可以自编儿歌式短句:“小朋友走楼梯, 上下靠右行, 慢慢走, 轻轻走, 小手手扶栏杆, 不能挤来不能推, 一个跟着一个走。”让孩子在这种良好的语言交往环境里茁壮成长, 在儿歌化和游戏的语言学习氛围中经过一个长期、有效的学习过程, 不断地得到熏陶, 使孩子真正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同时, 他们语言学习的兴趣也有了很大提高。

2、发展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发展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首先要考虑让孩子积累到丰富词汇量、鼓励孩子说完整话和学习用语言与他人交往。

2.1丰富幼儿的词汇量。

因为词汇量的积累的多少, 直接影响孩子语言表达的能力强弱。然而, 孩子丰富词汇量的积累, 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的, 必须是靠我们老师和孩子共同努力, 与孩子一起成长, 一点一滴地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如在音乐活动教学歌曲《春天来了》时, 先提问孩子, 春天来了, 我们可以《看到……》、《听到……》、《闻到……》, 让幼儿充分感受春天大自然的美丽, 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情感;在上课的过程中, 我就请三名孩子分别做看、听、闻、的动作, 使幼儿初步理解这几个动词的含义, 然后又通过游戏的方法, 将“看、听、闻”进行消化。只要教师用心教学计划设计、持之以恒, 就会使幼儿受益匪浅。

2.2鼓励孩子说完整话

孩子的良好语言表达能力, 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词汇, 而且还要学习运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从完整地说一句话到连贯地说一段话, 逐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利用一些游戏游戏, 耐心地引导孩子在玩游戏时学说完整的话, 如:教师指着黑板提问, “这个是什么颜色”, “有哪位小朋友知道请举手”, 老师可以继续提问, “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东西是黑色”?学生回答:“墨水、乌云、蝌蚪……等等”。就这样, 孩子在说完整话的基础上, 不断得到锻炼, 口语表达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了。

2.3增强“亲子式交谈”沟通情感, 学习用语言与他人交往

刚上幼儿园的孩子, 由于过度焦虑、紧张, 会哭闹, 拒食等, 老师除了可以用亲一亲、抱一抱、摸一摸等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来稳定幼儿的情绪, 更应该在非语言沟通中纳入语言沟通———交谈。

3小结

2~3岁儿童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4年1月—12月在我校第二附属医院儿科体检的3岁~6岁健康儿童400例, 按民族分为布依族组200例, 男106例, 女94例;年龄3岁~6岁, 平均年龄 (4.3±0.9) 岁, 其中3岁58例, 4岁44例, 5岁52例, 6岁46例。苗族组200例, 男110例, 女90例;年龄3岁~6岁, 平均年龄 (4.4±0.6) 岁, 其中3岁54例, 4岁49例, 5岁48例, 6岁49例。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指标检测

2组儿童空腹12 h后, 于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3 m L, 分离血清待用。采用日立7060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甘油三酯 (TG) 、总胆固醇 (T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含量水平。

1.3 血脂水平划分标准

根据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3]标准, TG≥2.26 mmol/L为升高;TC≥6.22 mmol/L为升高;HDL-C≤1.04 mmol/L为降低;LDL-C≥4.14 mmol/L为升高。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3岁~6岁儿童血脂水平比较

布依族组3岁、4岁、5岁、6岁儿童TG、TC、HDL-C、LDL-C含量水平分别与苗族组同年龄段儿童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4。

2.2 2组3岁~6岁儿童血脂监测情况比较

布依族组正常血脂、边缘升高血脂及高血脂病例数分别与苗族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5。

3 讨论

血脂异常受先天因素、饮食习惯、生活行为等诸多因素影响, 是多种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4,5,6]。本次调查显示, 黔南地区布依族组3岁、4岁、5岁、6岁儿童TG、TC、HDL-C、LDL-C含量水平分别与苗族组同年龄段儿童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布依族3岁、4岁、5岁、6岁儿童各项血脂平均水平与苗族同年龄段差异不显著, 血脂水平民族性不典型, 可能与本次研究的样本数较少有关, 将进一步累积病例数研究。本次调查还显示:布依族儿童正常血脂、边缘升高血脂及高血压病例数高于苗族儿童, 其原因可能与黔南地区民族居住环境、经济条件不同有关。黔南地区布依族依水而居, 大多居住在黔南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域, 饮食主要以大米、牛羊肉为主, 脂肪摄入过多, 可能是布依族儿童导致血脂异常分布人数较多的原因。而苗族依山而居, 其主要的膳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 品种单一, 蔬菜水果进食多, 高蛋白类食物摄入量方面相对不足, 可能是导致苗族儿童血脂异常分布人数较少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 布依族儿童血脂异常病例有增多趋势, 应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Wójcik E, Kulpa JK, Sas-Korczyńska B, et al.Pro GRP and NSE in therapy monitoring in patients with small cell lung cancer[J].Anti Cancer Res, 2008, 28 (5B) :3027-3033.

[2]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830.

[3]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定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7, 35 (5) :490-491.

[4]Ghannem H, Khlif a K, Harrabi I, et al.Stud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s among urban schoolchildren in Sousse[J].Tunisia East Mediterr Health J, 2000, 6 (5) :1046.

[5]苏清涛, 周积满, 肖待方, 等.少数民族地区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患病率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 2003, 30 (3) :347.

2~3岁儿童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8年1月至2008年6月,我院儿童保健科对城区玉林市海达幼儿园、教育幼儿园、好娃娃幼儿园760名学龄前儿童进行龋齿检查,其中男性435名,女性325名。

1.2 龋齿诊断标准

凡牙齿沟窝处或光滑面有明显色、形、质龋性改变及龋失、充填者,诊断为龋齿。不分度,只统计乳牙。

1.3 检查方法

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口腔科医生及儿童保健科医生,按龋齿诊断标准,在自然光下,以视诊为主,结合口腔检查器械进行检查。

1.4 分析方法

按年龄分4组:3岁组、4岁组、5岁组、6~7岁组,按性别分男性组、女性组,以人数为单位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构成比及χ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显著性标准。

2 结果

2.1 3~7岁儿童不同年龄龋齿的分布状况

玉林市城区3所幼儿园3~7岁儿童共检查760名,总患龋202名,总患龋率26.58%;3岁组共检查187名,患龋21名,患龋率11.23%;4岁组共检查207名,患龋26名,患龋率12.56%;5岁组共检查235名,患龋95名,患龋率40.43%;6~7岁组131名,患龋60名,患龋率45.80%;患龋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3岁组与4岁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1 7,P>0.0 5);4岁组与5岁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χ2=42.99,P<0.005);5岁组与6~7岁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996,P>0.05)。详见表1。

2.2 不同性别组龋齿的分布状况

对玉林市城区3所幼儿园3~7岁儿童共检查760名,其中男性儿童共检查435名,患龋128名,患龋率29.43%;女性儿童共检查325名,患龋74名,患龋率22.77%;患龋率男性儿童高于女性,但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χ2=3.67,P>0.05)。检查结果详见表2。

3 讨论

3.1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患龋率

本次调查表明,3~7岁儿童龋齿患病率与年龄相关,随年龄增长而增高,患龋率3岁组为11.23%、4岁组为12.56%、5岁组为40.43%、6~7岁组为45.80%,患病率与年龄差异有显著性,男性儿童患龋率高于女性,差异无显著性,学龄前儿童患龋规律与国内文献报道相似[3~6]。

3.2 学龄前儿童患龋率各医疗机构调查各异

学龄前儿童患龋率各医疗机构调查各异,其共同规律都是患龋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陈晓梅[3]等2005年对大庆公立幼儿园1022名学龄前儿童调查,患龋率为30.5%,私立幼儿园1008名学龄前儿童调查,患龋率为37.7%;王雁[4]报道,2006年对桂林市824名学龄前儿童调查,患龋率为38.23%;商晓红[5]等报道,2006年对商河县10208名2~6岁儿童调查,患龋率为52.97%;吕涛[6]报道,2005年对鞍山市四区三县0~6岁在托儿所儿童65883名进行龋齿调查,患龋率为42.29%;何翔颉[7]报道,2006年对马尔康县城区523名学龄前儿童龋齿调查,患龋率为50.1%;本次我院调查3~7岁儿童龋齿总患病率为26.58%,总患病率相对较低度,这与我们多年开展防龋工作有关,我院每年深入社区幼儿园进行龋齿检查,每年进行1~2次的氟化物防龋工作,氟化物能改变牙釉质的结构,增强牙齿表面的硬度及抗酸菌代谢和杀灭致龋菌等,达到防龋作用。

3.3 学龄前儿童龋齿的危害

学龄前儿童龋齿造成牙髓暴露、可引起牙髓炎、牙尖周围炎、颌骨骨髓炎,甚至影响全身健康,儿童龋齿还可以破坏牙颌系统的正常生长发育,影响咀嚼、消化、语言、面容等。

3.3 学龄前儿童龋齿的原因

学龄前儿童龋齿的发生与病原刺激物、口腔环境、机体状况、牙本身情况有关,细菌的存在是龋齿发生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完全不接触细菌就不会发生龋齿,细菌的作用主要是使碳水化合物发酵、产酸,达到一定的程度后使牙齿脱钙,形成龋洞,同时,细菌产生蛋白溶解酶,使牙质有机质溶解,进一步加剧牙齿硬组织的崩溃,致龋菌主要是链球菌、乳酸杆菌和丝状菌;食物的粘附也是龋齿发生的一个因素,常见的食物是蔗糖;口腔环境,唾液是细菌所处的环境,唾液的酸碱性,钙、磷、氟等元素,对龋齿的发生均有重要作用。

3.4 学龄前儿童龋齿的干预措施

龋齿是危害学龄前儿童健康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预防龋齿的发生是口腔保健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根据儿童龋齿的原因,进行防龋干预措施,保持口腔清洁,消除口腔致龋菌,教育引导儿童养成饭后刷牙漱口的良好习惯,可以大量减少口腔细菌或菌斑的滞留,可以减少食物残留,消除细菌的滋生环境,是一种简单易行而效果良好的防龋干预措施。补充微量元素也是防龋的有效措施,微量元素氟是硬组织发育矿化必需的微量元素,缺氟时,由于釉质中不能形成氟磷灰石,而羟基磷灰石的结构又不太致密,易受口腔微生物和酸的破坏而发生龋齿,这对儿童尤为明显,氟化物具有抑制细菌代谢生长的作用,能够抑制细菌内营养物质的贮存,营养物质的缺乏,足以影响细菌的代谢生长和繁殖,氟化物也能阻碍细菌在牙面上的粘附,氟化物能减少牙菌斑内酸形成的作用,氟离子能与牙釉质中的羟磷灰石发生反应,代换羟基磷灰石晶体中的羟离子即形成难溶水的氟化磷灰石,增强了牙釉质的抗酸性能,从而达到防龋作用;另一方面,氟摄入过多,又可能形成氟牙症或氟骨症,使牙齿骨骼变色,形成氟斑牙,影响牙齿和骨骼的正常结构;全身用氟常在自来水中加氟,适宜缺氟地区,局部用氟时常用氟剂有氟化钠漱口(0.02%,0.05%,0.2%),氟化氨银(38%)、含氟牙膏、氟钼酸铵、酸性氟磷凝胶(1.32%)[8]。

在幼儿园,保健医生加强指导幼儿如何保持口腔卫生,指导幼儿刷牙技巧;在社会,利用幼儿喜欢的动画片形式宣传爱牙护牙的公益宣传工作;建立和完善口腔保健服务体系,覆盖所有的社区及乡村,并定期深入幼儿园进行口腔检查,早发现,早治疗,发现龋齿应及早进行填充,幼儿容易接受的填充方法是非创伤性充填技术(Artaumatic restorative treatment,ART)[9],以期将龋齿破坏减少到最低限度,逐渐普及使用沟窝封闭防龋措施,降低龋齿患病率。

参考文献

[1]张志愿.口腔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7.

[2]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第2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N].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8~21.

[3]陈晓梅,张爱君,白静波.大庆城区公私幼儿园儿童龋齿患病率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5(1):105~106.

[4]王雁.学龄前儿童龋齿患病情况824名调查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5(4):446~447.

[5]商晓红,路荷香,吴爱英,等.山东省商河县2~6岁儿童患龋齿患病状况调查及防治对策[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5(6):687~688.

[6]吕涛.2003~2005年鞍山市四区三县集体儿童体格发育状况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8):1037~1038.

[7]何翔颉.马尔康县城区2003~2006年集体儿童体检结果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5(4):447~448.

[8]徐春.氟与龋齿病防治[J].儿科药学杂志,2003,9(3):10~13.

2~3岁儿童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DST筛查的0~3岁年龄阶段的儿童共1396例, 其中男童760例, 女童636例, 男∶女为1.19∶1。年龄0~6月768例, 6~9月141例, 9~12月324例, 12~36月163例。有高危因素的儿童116例, 无高危因素的儿童1280例。

1.2 方法

测试前对儿童进行信息登记, 询问围生期高危因素、既往患病史、孕期母亲疾病、家族高危因素、父母文化程度、儿童教养方式等。测试采用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编制的“0~6岁儿童智能发育筛查测试”测验表, 使用标准的测试用具, 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医务人员对儿童进行测试及结果解释。测试表有三个能区即运动能区、社会适应能区和智力能区组成, 测试结果0~3岁儿童用发育商 (DQ) 表达结果, 根据DQ将结果分三类:正常、可疑、异常。具体标准为:DQ<70为异常;70~84为可疑;≥85为正常。

1.3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DST测试结果

在DST测试的1396例0~3岁儿童中, 男760例, 女636例, 男∶女为1.19∶1。正常儿童例1304例 (占93.41%) , 其中男701例, 女603例;DQ可疑儿童77例 (占5.52%) , 其中男51例, 女26例;DQ异常儿童例15例 (占1.07%) , 其中男8例, 女7例。男童和女童中正常儿童、DQ可疑、DQ异常儿童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有高危因素和无高危因素儿童的DQ比较

有高危因素的儿童116例, DQ可疑43例 (37.07%) , DQ异常9例 (7.76%) ;无高危因素儿童1280例, DQ可疑34例 (2.66%) , DQ异常6例 (0.47%) 。有高危因素与无高危因素的儿童中DQ可疑、异常的比例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2。

注:与无高危因素比较, *P<0.01

2.3 筛查结果DQ可疑及异常的病因构成

在DST筛查结果示, DQ可疑的77例儿童中有明确高危因素29例, 原因不明48例;DQ异常的15例儿童中, 有明确高危因素9例, 原因不明6例。病因构成见表3。

3 讨论

3.1 DST筛查可发现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的偏离

从我院的DST筛查结果 (表1) 显示, DQ可疑率为占5.52%, 异常率为1.08%, 本结果与刘庆梅、程洪等[1,2]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与浙江、牡丹江等地结果相似, 低于叶骏等[3]报道的江苏东台市的筛查结果。有文献显示[4], 不同地区的婴儿智力发育存在不同, 我院DST筛查DQ可疑及异常率较低, 分析原因与我院处于市中区, 参与测试的儿童主要为城区儿童, 经济条件相对较好, 家长的儿童保健意识普遍较强, 全区孕产妇系统管理及儿童系统管理规范、完善, 孕产妇及儿童的高危因素大多能得到及时发现并积极处理有关。通过本研究发现, 在定期儿童保健中开展DST筛查, 可及时发现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的落后或低下, 及时进行干预, 对促进神经心理发育、改善预后具有积极意义。本文结果示, 不同性别的儿童DST测试结果可疑及异常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 这个结论与郭薇等[4]的调查结果一致。目前对不同性别的测试结果有无差异有不同的研究结果, 我院将继续进行观察, 加大样本量后作进一步分析。

3.2 高危儿的DST筛查意义重大

我院筛查结果 (表2) 显示, 有高危因素的儿童与无高危因素的儿童相比较, DQ异常及可疑在统计学上均有显著差异。故开展DST筛查, 特别是在高危儿中开展筛查,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危因素的存在, 可能导致脑组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影响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高危儿早期神经发育筛查对于第一时间发现高危儿发育问题有着明显的必要性, 一经发现, 早期干预的实施更能给高危儿成长带来有利的保证, 促进其行为发育, 快速赶上正常儿童[5]。有资料显示, 3月龄开始对智能迟缓儿进行早发现、早治疗, 效果显著[6], 所以, 应加强对高危儿神经心理发育的关注度, 依托区 (县) —乡镇 (社区) —村三级妇幼保健网络建立高危儿档案, 在3月龄前到有条件的定点机构进行DST筛查。对DQ异常、可疑的儿童建立专门管理档案, 指导进行有效治疗、康复, 通过专门机构与家庭的配合, 给予患儿在感知觉、语言、社会适应能力、运动等方面的训练, 减少智能伤残儿童的发生。

3.3 DST筛查结果异常和可疑原因分析

神经心理发育异常的原因较为复杂, 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院筛查结果显示, DQ异常和可疑的原因与围产期因素、孕期母亲疾病、遗传因素和社会因素有关, 而原因不明的儿童占40%。高危因素中以围产因素最多, 主要有早产低体质量、出生窒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等疾病, 这些疾病可能因神经系统受损, 脑血流改变, 脑组织代谢改变, 出现一系列脑损害, 最终导致脑细胞水肿、凋亡和死亡。居第二位的高危因素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若未结合胆红素增高, 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可抑制脑组织对氧的利用, 影响细胞氧化作用, 脑细胞能量产生受到抑制导致脑损伤。母孕期疾病包括感染、胎盘早剥、前置胎盘、妊娠期糖尿病等可能导致胎儿脑细胞营养不良或胎儿早产等疾病, 这些因素会影响胎儿脑的发育, 至儿童神经心理发育落后。社会因素主要是儿童父亲或母亲小学文化、由祖父母、爷爷奶奶带养等, 有调查表明, 父母及抚养人的文化程度对儿童智能发育的影响, 与其父母及抚养人的文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7]。我院筛查结果显示, 在DQ可疑儿童中, 社会因素构成比为7.79%, DQ异常儿童中, 社会因素构成比为6.67%, 充分说明在儿童神经心理发育过程中, 由于父母缺乏文化知识, 可能对儿童的教育方式、喂养方法等方面缺乏科学性, 对儿童运动、社会适应、感知觉训练等方面未予以足够重视;而祖父母往往对孩子过度溺爱, 注重于孩子的温饱, 对儿童生理需求及神经心理发育的知识了解不够, 不能及时发现儿童在神经心理发育的落后而加以引导[8,9,10]。所以, 加强孕期系统管理, 及早发现孕期高危因素予以及时处理, 降低早产低体质量的发生, 提高产科质量, 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 提高儿科技术水平, 积极治疗儿童疾病, 加强家庭育儿知识的健康教育, 注重儿童早期综合发展, 会对儿童的神经心理的健康发育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庆梅, 黄颖, 兰艳梅, 等.濮继红牡丹江市1623例婴儿智能发育测试结果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6, 14 (1) :107.

[2]程洪, 余红.7092例婴幼儿智能发育筛查结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2011, 26 (10) :1504-1505.

[3]叶骏, 仲爱梅.653例0-3岁儿童智能发育筛查结果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 2012, 23 (1) :54-55.

[4]郭薇, 范会弟, 解学魁, 等.辽宁省4市婴儿智力发育状况及影响因素[J].中国公共卫生杂志, 2011, 27 (6) :803-805.

[5]周京义, 刘云芬, 肖芳, 等.高危儿早期神经发育筛查与早期干预的临床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10) :83-84.

[6]郑蓉, 池霞, 洪琴, 等.智能发育迟缓儿早期干预效果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 (23) :3604-3606.

[7]周艳, 王淑清, 周月辉, 等.家庭环境诸因素与小儿智能发育相关性的调查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 (33) :5362-5364.

[8]荣辉, 冯俐, 王卫忠.292例0-1岁正常儿童智力筛查资料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 (11) :259-260.

[9]刘艳, 查树伟, 陈银花, 等.江苏省有代表性地区4~7岁儿童智力发育和社会生活能力筛查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2, 20 (6) :498-500.

2—3岁:不可忽视的便秘 篇10

便秘的真相

吃得过多

人体肠道内分泌的消化液是有限的,如果宝宝不注意,吃得过多或者经常大量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就会引起消化液分泌不足而出现消化不良,造成大便长时间积存在体内。

过度吸收

与吃得过多刚好相反,有的宝宝喜欢吃零食,正餐吃得少,这样的饮食习惯使宝宝时常会感到饥肠辘辘。肠道就会去消化为数不多的食物,过度吸收食物分解的营养物质,因此剩余的食物残渣会很少,容易聚集在肠道内,不易被排出。

成分不均

有的食物加工过于精细,使得原本的营养物质被破坏,食物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纤维量减少,蛋白质过多,使粪便本身含有的毒素增加,而缓慢的排泄促使毒素吸收得更多,导致血清尿素和氨的升高。

排便不规律

没有科学的生活规律。缺乏按时大便的习惯,宝宝没有形成排便的条件反射,有的时候可能因为其他事情宝宝有意识地抑制便意,时间一长。降低了肠内排便反射的敏感度,大便堆积于内。水分被吸收,大便变得干燥,因而不易排出。这就是所谓习惯性便秘。

不爱喝水

宝宝每天饮用的白开水过少,再加上宝宝好动,汗液蒸快,呼吸道丢失水分量增加,宝宝体内缺水的情况就会加重,时肠道接收到内环境‘缺水。的信号。开始增加对结肠内粪便分的重吸收,变得干燥的粪便自然难以被宝宝顺畅地排出。

不良情绪

愤怒、紧张、焦虑、疲惫等负面心情和不良情绪都会造成体内环境的紊乱,进一步造成肠蠕动频率的减缓、运动方式的变,甚至影响到对便意的感受能力,粪便的排泄就会变慢,出便秘。

先天性生理及解剖缺陷

有些宝宝出现便秘是由于患有某些先天性疾病,如肠狭窄肠梗阻、直肠或肛门狭窄、幽门痉挛、先天性幽门狭窄、先天巨结肠等。

顺利排臭臭

按摩法

手掌向下,平放在宝宝脐部,按顺时针方向轻轻推揉,不仅可以加快宝宝肠道蠕动进而促进排便,并且有助于消化。

开塞露法

将开塞露的尖端封口剪开,修平管口,不要有毛刺。先挤出少许药液滑润管口,然后让宝宝侧卧,将开塞露管口插入其肛门,轻轻挤压塑料囊使药液射入肛门内,而后拔出开塞露空壳,在宝宝肛门处夹一块干净的纸巾,以免液体溢出弄脏衣服或床单。

同时嘱咐宝宝要尽量等到不能忍受的时候再排便,以使药液充分发挥刺激肠道蠕动、软化大便的作用,达到最佳通便效果。

甘油栓法

清洗双手,把甘油栓的包装纸打开,缓缓塞入宝宝肛门,轻轻按压肛门,尽量多待片刻,以使甘油栓充分融化后再排便。

肥皂条法

洗净双手,将肥皂削成长约3cm、铅笔粗细的圆锥形肥皂条,先用少许水将肥皂条润湿后再缓缓插入宝宝肛门内。同样尽量让肥皂条在肛门内多停留一段时间,以达到充分刺激肠道蠕动的作用。

如果以上方法均不奏效,应及时带宝宝去医院就诊,检查是否由于其他疾病而引起便秘。

预防便秘

以上方法不宜长期使用,否则,宝宝会产生依赖。针对宝宝的便秘,更要注重平日的预防工作。

均衡膳食

宝宝的饮食一定要均衡,五谷杂粮以及各种水果蔬菜都应该均衡摄入,以增加肠道内的纤维素,促进胃肠蠕动,通畅排便。

定时排便

训练宝宝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每天早上,父母可以帮助宝宝定时坐盆,但不宜过久,避免宝宝对坐便器产生厌烦。

保证活动量

运动量不够有时也容易导致排便不畅。因此,要保证宝宝每日一定的活动量。多带宝宝出去活动,有助于肠蠕动,便于排便。

食疗膳方

有的父母担心药物会对宝宝的成长造成伤害,我们建议通过饮食来进行调节。

香蕉苹果泥:将香蕉和苹果刮成泥,上锅隔水蒸3分钟,取出晾凉后。喂食宝宝。

营养小秘密:香蕉、苹果含有一定的果糖、糖醇和可溶性膳食纤维。这些物质不仅可增加食物对肠道蠕动的刺激,而且还可保持宝宝便中的水分不被肠道过分吸收。

果仁橘皮粥:将橘皮切丝,杏仁、松仁、芝麻捣碎,与橘皮共煎:去渣取汁,再入粳米,煮粥调糖,将少量炒熟的果仁末撒在粥上调味即成。

营养小秘密果仁、橘皮可清肺化痰,润肠通便,适用于肺燥肠闭、胸腹胀满而大便秘结的宝宝。

红薯粥:将红薯洗净切块,与大米一起置锅内,加适量水煮成稠状烂粥,加入白糖,即可食用。

营养小秘密:红薯中的纤维物质在肠内能吸收走量水分,增加粪便体积,解除便秘的效果不亚于药物。

银耳橙汁:银耳10—15g,鲜橙汁20ml。将银耳洗净泡软,放碗内置锅中隔水蒸煮,加入橙汁调和,连渣带汁一起服用。

营养小秘密:银耳能清肺中热,养肺阴,适用于肺热胃炎以及大便秘结等,而橙汁有促进消化的功能。

菠菜稀粥:菠菜10g,粳米50—100g,将菠菜置沸开水中烫至半熟,捞出切成小段,粳米置锅内加水煮成稀粥,后加入菠菜再煮,入香油、盐调味即可。

2~3岁儿童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 600名儿童户籍均在济南各市区县, 其中男性1 330名, 女性1 270例。所有儿童均为医学定义下无生理或心理疾病的儿童, 其中城镇1 725名, 农村875名。

1.2 方法

1.2.1 保健体检

按照卫生部规定, 济南地区儿童1岁以下一年体检4次;1~2岁, 一年体检2次;3岁儿童一年体检1次。保健体检的内容包括:体格检查 (身高、体重、头胸围等) , 依据世卫组织2006年规定的儿童的身高、体重和体质量标准[1]将儿童分为消瘦或肥胖、体格发育迟缓;心肺功能 (心率、呼吸、肺活量等) ;神经系统 (智力、肌张力、感官等) 。

1.2.2 调查问卷

对前来进行保健体检的儿童家长发放调查问卷, 当场填写完成后回收。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孕产自我保健以及相关服务利用情况、儿童喂养情况、儿童卫生情况、预防接种、妇幼保健知识。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通过对2 600例济南0~3岁儿童的保健状况分析可知以下基本情况:儿童监护人学历小学以及以下文化占17.23% (448例) ;中学文化占59.08% (1 536例) ;中学以上文化占23.69% (616例) 。体检儿童中独立子女占75.15% (1 954例) ;院内分娩占82.92% (2 156例) , 足月儿占87.88% (2 285例) , 低体重、标准体重和超重儿童分别占7.96%、82.12%和9.92% (207例、2 135例和258例) ;母乳喂养占66.96% (1 741例) ;能够做到规范体检儿童占72.23% (1 878例) 。能做到按时规范预防接种儿童占72.77% (1 892例) ;能够掌握基本孕产知识和儿童营养知识的家长占68.88% (1 791例) 。

2.2 儿童体质情况

济南地区0~3岁儿童保健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注:抵抗力差的标准为儿童易患感冒、发烧、腹泻等常见细菌感染疾病。

由表1结果可知, 目前济南地区体格达标和发育正常的儿童比例分别为68.85%和74.12%。其中驼背、肥胖、龋齿和儿童社交能力不足的发生率较高, 体现了济南地区0~3岁儿童中, 存在着营养过剩、日常行为规范不足以及与他人交流能力培养的不足等问题。

2.3 儿童易患疾病统计

济南地区0~3岁儿童患病人数统计如表2所示。注:纳入患病儿童的标准为儿童在当年内该疾病的患病次数≥3次。

由表2所知, 目前济南地区0~3岁儿童的身体体质整体处于较低水平, 部分常见疾病的发生 (1年至少3次) 比例较高。

3 讨论

根据相关体检结果和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来看, 济南地区0~3岁儿童的保健状况总体处于一个正常水平, 体格达标、发育正常、患病较少的儿童保持在70%以上。其中影响儿童健康状况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日常生活中, 一些家长不注重儿童营养合理搭配, 造成儿童肥胖比例较高 (20.08%) 。其中也出现了一些体重偏轻的儿童 (11.04%) , 通过调查这部分儿童主要来自于农村 (9.77%) 。同时家长家长对于儿童日常生活中不良习惯不能及时进行纠正, 使得在视力方面, 还存在着24%的儿童有弱视或斜视的情况, 儿童中龋齿的比例也不在少数, 占到了总人数的19.08%。

济南0~3岁儿童的心理智力发育情况较体格发育好, 其中也存在11.92%体格发育迟缓的儿童, 这部分儿童的家长普遍反映儿童有偏食、好动、睡眠少等不良习惯。社交能力缺乏儿童通常是父母由于工作原因与孩子相处时间少, 孩子除进入幼儿园外自己独处时间较多, 面对生人时害羞腼腆。在调查问卷中承认儿童抵抗力差的家长仅有7.04%, 但是在儿童易患疾病的调查中, 除贫血外的其他常见疾病的患病率均远高于10%。因此可以看出家长在对儿童身体素质的判断不足, 即使是常常患病的儿童在家长看来都被认为是正常。此外调查还发现,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 儿童患病的比例呈下降趋势。

《2001—2010年我国儿童发展纲要》要求儿童保健工作覆盖范围应达60%以上[2]。由上述各项调查结果来看, 目前济南地区儿童保健工作的覆盖率高于国家要求, 约在70%以上, 但仍有较大可提升空间。

摘要:目的 统计分析济南地区0~3岁儿童保健现状, 为今后的儿童保健工作规划提供相关参考。方法 现收集济南地区2010年1月—2012年1月之间在参加儿童保健检查的2600例0~3岁儿童的相关资料。结果 目前济南地区体格达标和发育正常的儿童比例分别为68.85%和74.12%。其中驼背、肥胖、龋齿和儿童社交能力不足的发生率较高, 部分常见细菌感染疾病发病率较高。结论 济南地区0~3岁儿童中, 存在着营养过剩、日常行为规范不足、与他人交流能力培养不足以及身体抵抗力不足等问题。

关键词:济南地区,0~3岁儿童,保健状况

参考文献

[1]杜玮.0~3岁儿童保健状况调查与影响分析[J].中外医疗, 2012, 1 (32) :119-120.

上一篇:绿色生态课堂下一篇:分娩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