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处处是设计论文(精选9篇)
生活中处处是设计论文 篇1
●教材内容分析
《生活中处处有信息》是海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七年级 (上册) 第一章《搭上风驰电掣的列车——信息与信息的处理》第一节的内容。这一节是学生进入初中课堂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第一节课, 它与小学信息技术的内容有所衔接, 对于学生学习后续课程的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本课的新知识点是讲授信息的概念以及信息的特征, 从而提高学生对信息的认知水平。通过游戏活动、案例动画欣赏的学习, 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信息的概念以及信息的重要性质, 认识到信息是无处不在的。
●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刚踏入初中学习的七年级学生。学生们好动且求知欲强, 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理解信息的概念以及信息的特征, 通过活动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将这一系列活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提升, 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师设置的活动中来, 让课堂教学氛围变得轻松、快乐, 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点燃学生们头脑中智慧的火花。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什么是信息; (2) 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欣赏《孙膑减灶诱庞涓》的F lash动画故事, 引导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使他们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 以及理解信息的特征。 (2) 通过不同的实践活动, 深刻理解信息的含义和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游戏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 培养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辨别信息、有效运用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信息的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案例、游戏等形式引导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认识信息的特征。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活动实践教学法。
●教学设计过程
1.创设情境, 引入主题
教师通过课件的形式, 向学生展示、欣赏几幅生活图片 (如下图) 。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身边生活的图片,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提问:以下标志对我们的生活分别有什么启示及作用?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身边生活常见、熟悉的标志。通过提问,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小结:信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的思维领域之中。在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花鸟虫鱼, 以及人们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 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也在向我们传递着各式各样的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引出信息无处不在。画龙点晴, 引入本课的主题——生活中处处有信息。
2. 实验尝试, 认识信息
课前准备:教师在课前准备矿泉水、雪碧、酱油、可乐4种液体, 在每张学生桌前, 分别放4个一次性塑料杯子, 分别将这4种液体倒入4个杯子中。
教师让学生品尝或根据液体发出的某些信息, 鉴别这4种不同液体, 并说出鉴别的方法, 将鉴别的信息填入表格中。
在结束实验尝试活动之后, 教师小结:信息通常是以文字、图像、图形、语言、声音等形式呈现。人类通过信息的传递认识各种事物, 借助信息的交流沟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互助合作, 发展生产, 从而推动社会前进。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活动, 使学生亲身体验在生活中是如何获取、处理信息的, 也深刻认识到信息的概念。
师:在刚才的实验尝试活动中, 同学们想必利用各自的妙招, 如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 耳闻、目睹、鼻嗅、口尝、触摸等方式直接获取4种液体的信息;或是根据液体的颜色、气味、特征等方面来鉴别液体的信息。但是人类的感官功能是有限的, 对于感官无法直接看到、听到、摸到的事物, 如何获取信息呢?
生:发明工具、仪器来延伸感官, 提高收集信息的能力……
师:请根据生活中常见的情况, 举例子说明。
生:显微镜、电话、网络……
师:各种传播媒体的运用, 使人类收集信息的能力突破时空限制, 如广播、电话等相当于听觉的延伸;摄像机、照相机相当于视觉的延伸;电影、电视相当于视觉、听觉的延伸;网络更是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空间, 使人体会到“信息就在指尖上”的神奇。所以, 让我们通过下面的实践探究活动, 掌握信息的特征, 以便更好地获取、处理和运用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在此基础上小结获取信息的手段以及作用, 导出本课的难点内容——信息的特征。
3. 实践活动, 掌握信息
活动一:欣赏《孙膑减灶诱庞涓》F lash动画故事。
向学生播放《孙膑减灶诱庞涓》F lash动画故事, 并引导学生在观看之后, 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师: (1) 孙膑以和假象迷惑对手, 让对方误以为齐军士卒大量逃亡, 不堪一击。
(2) 故事中的“炉灶”、“树”、“文字”、“火”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后, 回答问题。
生: (1) 佯作败退;炉灶减少。
(2) 炉灶减少反映士卒的减少;树是文字信息的载体, 火传递发箭的命令信息。
师:从刚才的案例中看出, 孙膑为什么能取得成功呢?是因为他掌握了信息的特征:可伪性、依附性、可传递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案例问题中认知到信息具有可伪性、依附性、可传递性。
活动二:交流、讨论肖伯纳“一个苹果交换”名言。
师:英国现实主义戏剧家肖伯纳的一句名言“两个人在一起交换苹果与两个人在一起交换思想完全不一样, 两个人交换了苹果, 每个人手上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是两个人在一起交换了思想, 每个人就同时有两个人的思想。”请同学们思考、讨论, 这句名言反馈了信息的哪条特征?
学生分组讨论后, 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小组讨论, 使他们从讨论中获知信息还具有共享性的特征。
活动三:“快乐传真”游戏。
准备工作:用黑色墨笔把将要进行游戏的信息写在一张卡片上。
游戏规则:请十名学生上来, 第一位学生将卡片上的文字通过写、比画、画等形式传递给另一位学生, 依次类推。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 使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信息还具有其他特征。
师:通过这一场快乐的游戏, 我们可以了解到信息还具有怎样的特征呢?
生:……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 巩固对信息特征的认识。
活动四:事例分析。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演示一则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通知。通知略。
师:这则通知要求我们全年级班干部9月12日开会, 是否有效呢?
生:……
〖设计意图〗将学生生活事例引入活动, 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使他们更容易理解信息的时效性。通过提问, 引导学生注意观看“通知”落款时间, 引出信息的又一特征——时效性。
活动五:谈谈“你我身边的虚假信息”。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形式, 开展讨论, 谈谈“你我身边的虚假信息”。
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的事例或网络上的遭遇向其他学生讲述, 彼此交流经历。
师:通过大家刚才的讨论与交流, 我们可以发现由于人类感知、接受、识别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 因而对信息的识别总是不完全, 会形成认知“伪信息”;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会发生各种错误, 产生传递“伪信息”;有人出于某种目的, 故意制造虚假信息, 造成人为“伪信息”。因此, 我们在获取信息的时候, 要注重信息的来源和信息的筛选, 要有效防止信息的污染。
〖设计意图〗在讨论活动过程中, 教师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讨论, 学会通过与他人交流获取知识。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理解信息的可伪性。
4. 小结归纳, 深化信息
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小结本次实践活动的情况, 要求各小组组长将本组组员在本堂课中参加实践活动学习的情况反馈, 将每位同学的学习情况填入相关评价表中。
〖设计意图〗学生参与评价活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让学生认识自我, 也使本次评价过程达到公平、公正、公开。
师: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 认识了信息、利用信息、并且发展了信息, 信息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最基本要素之一, 它可以被重复使用, 可以被共享, 还可以被扩增。
〖设计意图〗通过对本节课的总结, 使学生巩固了知识点。
5. 拓展练习, 运用信息
师:请同学们搜集身边的、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了解人们是如何利用信息为生活、生产服务的。
学生讨论、交流完成拓展练习。
〖设计意图〗学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 无形中也为下节课《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埋下伏笔。
生活中处处是设计论文 篇2
小时候因为好玩,跟爸爸去林子里玩,在无意间,我发现了一些老鼠,我就跟爸爸跟上去看,一步,两步,我开始觉得不对劲了。
这片林子既是我欢乐的天堂也是危险的地狱。
在我和爸爸的正前方十几米出现了一条青蛇,我被吓得脸色发白不敢靠近。蛇是老鼠的天敌,它肯定要把这些老鼠吃光光,这场面只是在电视里看过,没有真实的见过,我弄了一个安全距离,我便拿起望远镜看了起来。
蛇vs老鼠场面一定很惊人,我津津有味地看着。
蛇摆起战斗模式想要一口吃掉这几只老鼠,蛇一扑,老鼠灵活地躲开,蛇生气地血口大开,只见一只老鼠跃进了蛇的嘴巴里,这不是送死吗?后来才知道,那只老鼠是为了麻痹蛇,好让其它老鼠把蛇咬死,老鼠们把蛇的肚皮咬开,把尸体抬回了老窝。
连老鼠这些低级动物都知道自我奉献,而我们人都不知道,难道我们都不如老鼠吗!
生活处处是盛宴 篇3
“摆拍啊!”雯雯翻了个白眼,吐出一句醋味十足的评论,“不知道平平淡淡才是真啊!”
我理解雯雯的心情。在我们年华大好时,每每看见轰轰烈烈的求婚场面,总是少女心泛滥,在把自己幻想成女主角的同时也不忘送上衷心的祝愿。然而,一颗“粉红心”熬到焦黄,那个单膝跪地深情款款地说出“你愿意嫁给我吗”的人,却始终没有出现。更不幸的是,放眼望去,比我们老的、比我们小的以及和我们一样正当年的,似乎都曾在自己的爱情里受万人瞩目。
去年,我和雯雯一起去看电影,有人包场求婚;一个周末,我们在大街上看见一家店铺的门口拉起了求婚横幅,阵势之大甚至惊动了当地媒体……随便出去走走都能撞上求婚的场面,除了瞬间举起手机把自己变成移动的自媒体,我们似乎再也找不到其他掩饰慌乱的方式了,“剩女”的冷暖谁人知啊!
为了弥补撞上求婚给心灵带来的伤害,我和雯雯吃了顿大餐。在等餐的空当,雯雯问我:“你以后也想这样被求婚吗?”我想了想,说:“我们穿多了平价衣服,偶尔也会买件大牌货取悦自己。我们吃多了家常便饭,偶尔也会吃顿好的满足自己。既然如此,那些一直平淡相处的情侣,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装点下爱情有什么不可以呢?大阵仗求婚和一顿饕餮大餐本质上没什么区别嘛!”
雯雯想了想,猛地拍了桌子,说:“你说得对,不如我们再点两只大闸蟹?”
如今,日子实在太平淡。如果一件华服、一桌大餐、一场求婚能为我们的生活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没什么不可以。
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篇4
走着走着, 玲玲的鞋带脱了, 她蹲下身来系紧鞋带, 可没多远, 鞋带又脱了, 玲玲边系鞋带边说:“今天这鞋带搞什么名堂, 随时脱落。”丹丹于是蹲下来, 看了看她的鞋带, 笑着说:“你的这根鞋带是丝质的, 很光滑, 好看但不好用。”玲玲听了, 弄不明白, 光滑的鞋带为什么不好?看着玲玲不解的样子, 丹丹接着说:“光滑的鞋带摩擦力较小, 当然系不紧。鞋带最好用棉质的, 因为它比较粗糙, 能增加鞋带之间的摩擦力, 这样鞋带就不容易脱落了。这与你将要学到的摩擦力知识有关。”“丹丹姐, 那你明天陪我去买一双棉质的鞋带。”
第二天, 两人一同上街, 刚走进商店, 玲玲便说道:“好香哦, 哪里在卖香水?”两人顺着香味走了一段路, 终于看到了卖香水的地方。玲玲自言道:在这里卖香水, 怎么老远就能闻到香味?丹丹听后, 便给她讲了其中的原因:“这与物理知识——分子的运动有关, 闻到香味, 是由于香水分子扩散到空气中的缘故。”玲玲听了忽然明白:妈妈在厨房炒菜时, 自己在客厅里能闻到菜的香味的道理。两人快步走到鞋带柜, 买了鞋带, 然后准备乘公共汽车回家。
两人上车后, 公共汽车便开动了, 玲玲由于没有抓好扶手, 差点摔了一跤, 丹丹看见, 差点没笑出声来, 玲玲很生气地说:“你笑什么, 幸灾乐祸。”丹丹说:“上车后你为什么不抓好扶手?”玲玲说:“我想站稳后, 找个好位置再抓好扶手, 没想到汽车一开动, 我就往后仰了。”丹丹说:“我看你得赶快学习惯性方面的知识, 以免受到伤害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玲玲听后说道:“照你这么说, 好像我刚才那个惊险动作与物理知识——惯性有关?”丹丹说:“那当然。上车抓好扶手是为了预防惯性带来的危害。”玲玲问道:“什么叫惯性?”丹丹说:“惯性就是一切物体具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玲玲听后感到有些茫然, 丹丹接着仔细地说:“刚才你上车后, 和车一起是处于静止状态, 当汽车突然开动时, 你的脚随着车一起向前运动, 而你的身体由于具有惯性, 还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 所以你就会向后仰, 差点摔了一跤。”玲玲听后, 恍然大悟:“照你这么说, 汽车突然停止时, 如果不抓好扶手, 人会向前扑。”丹丹说:“是的。所以我们乘坐汽车时, 一定要抓好扶手, 注意安全。”汽车已到站, 两人便下了车。
不巧, 此时下起了大雨, 两人赶紧躲到车站里, 天空中电闪雷鸣, 丹丹看到这一现象后给玲玲出了一道题:“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玲玲答道:“这不简单, 因为眼睛长在耳朵的前面。”丹丹听后便说:“你的答案叫‘无理’。我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在空气里, 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快得多。”
雨很快停了, 太阳又出来了, 两人高高兴兴地走出车站, 感到空气特别清新, 抬头仰望, 发现天空中有一道彩虹, 特别的好看。玲玲问道:“丹丹姐, 你知不知道彩虹是怎样形成的?”丹丹说:“彩虹的形成是由于刚下完雨, 空气中有许多小水珠, 太阳光照射在小水珠上, 使光产生了折射和反射, 形成色散。我们背对着太阳光, 就能看见彩虹。”玲玲接着说:“照你这么说, 我可以自己造彩虹了。”丹丹说:“那你说说怎样造彩虹?”玲玲说:“赶快回家, 我做给你看。”于是两人快步走到家里, 玲玲拿着家里的浇花壶, 在天空中不断喷射小水珠, 然后背对太阳观察, 果然发现一道小彩虹。
生活处处是课堂 篇5
周六,我好和田田一齐去玩。在大街上走着走着,突然看见一群人围在一个角落,爱凑热闹的我俩岂能放过?但是,当我看见了他,就后悔了。那是个多么可怕的男孩呀!面容消瘦,皮肤枯黄,胳膊还仅有一只!我连忙拽起田田就走,可她呢,却像根柱子一样立在那。
也许她被吓着了吧,我想。但是,她下面的动作却让我始料未及,仅有的两元钱,轻轻地放在了他那脏兮兮的碗里。我被她的做法深深地震撼了,我掏尽了身上的零花钱,像田田一样轻轻地放在他的碗里。那男孩突然对我说了声“谢谢”。
尊重,是每个人都应具有的美德。生活处处是课堂,不仅仅仅是在教室。教给我们道理的人也不仅仅仅是学校里的教师、朋友,也许一个你根本不认识的陌生人所做的善良的一举一动都是你学习的对象。
生活处处都是课堂 篇6
有一次,我和爸爸去爬山。因为我体力不怎样,当爬到半山腰的时候,就已经气喘吁吁、筋疲力尽。我劝爸爸:“我们别爬了,在这里看看风景,吃吃东西,休息一下,过会儿往回走吧!”“我说你的意志力怎么这么脆弱啊!才爬了一半就要回去,不行!不行!”爸爸搖摇头说道。我知道我爸是一个老顽童,一意孤行,谁也拿他没办法。我只好依他之意,继续向上爬。
我们越爬越高,山也越来越陡,路也越来越难走。我更加累了,不得不走一步,歇两步。可我的顽童爸爸却继续柱着“登山棒”向上爬,还时不时扭过头来,对我说:“啊呀!你在那边愣着干嘛!赶快上来呀!”我拼着吃奶的力气,奋力向上走,不断鼓励自己:挺住啊!你一定行!终于,我“连走带爬”登上了山顶。
这时,一阵惬意的凉风迎面吹来,给我累坏的身子做了一次按摩。我放眼望去,只见郁郁葱葱的树木环绕着青山,在不远处还坐落着一个小村庄,条条河流交织着。这真是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呀!我被眼前的一切陶醉了。美丽的景色让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所作的努力没有白费,流下的汗水变成了打开“宝藏”的钥匙。
爬山的过程就是人生的历程。坚持就是胜利,尽管路途是艰辛的、坎坷的,但是我们只要不畏艰难,就会拼搏出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那一天,我又在生活的课堂里学到了不少人生哲理。
生活中处处是设计论文 篇7
笔者在进行科学课教学时, 结合教材特点和《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处处有科学。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一、从问题中感受身边的科学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 问题来自于生活。能通过对身边事物的观察, 发现和提出问题, 是科学课标对小学阶段提出的具体目标。在实际教学中, 我注重让学生从问题中感受科学的存在。例如:在教学《玩具里的科学》提出我们感兴趣的问题这一环节中, 在学生体验玩具的乐趣和描述玩具的特点之后, 我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这一活动中, 学生提出的问题慢慢从玩具转移向其他方面, 我引导学生想一想:在生活中有没有你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其中有个孩子是这样说的:“为什么我用木棍搅水, 从一个方向换向另一个方向时, 很费力?”这个孩子提出的问题, 已经很好地把身边发生的事与科学紧密地联系了起来。我鼓励了这个学生, 在他的启发下, 孩子们又陆续提出“为什么小草的叶子不沾水?”“为什么皮球一拍就会弹起来?”“大轮子的自行车和小轮子的自行车一起走, 为什么大轮的自行车行进的过程中蹬得慢, 小轮子的车子要蹬很快?”我惊异于学生的提问, 三年级的孩子能竟提出这样深奥的问题。我问了那个提出自行车轮子问题的孩子, 你是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孩子回答我说:“这是因为爸爸骑了大轮自行车, 妈妈骑了小轮自行车, 他坐在妈妈自行车的后座上观察到的, 但不知道是为什么。”孩子天生就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 合理利用孩子的这份好奇心, 鼓励他们提出与周围事物相关的问题, 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抓住教学时机, 感受身体中的科学
我们的身体中有科学吗?有, 只是你可能还没有意识到, 在三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中, 就告诉了我们许多身体中的科学。在教学中, 我抓住这一时机, 让学生体会: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例如:在《我们的身体》一课中, 通过观察我们的手、眼、耳、鼻、舌、牙等器官, 研究它们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当学生了解到:手之所以可以这么灵活是由于手由很多小关节组成的缘故;睫毛有抵挡灰尘的作用;耳朵中的耳郭只是耳的一部分, 负责收集声音的时候……孩子们在课堂上发出惊诧的声音, 他们告诉我:身体中的科学太神奇了。
在《骨骼》、《关节》、《肌肉》几课的教学中, 学生们更充分地感受到了身体中的科学:在《骨骼》一课的教学中, 学生了解到身体的骨骼由206块骨组成, 身体的骨骼有支撑身体、保护内部器官和运动的作用;在《关节》的教学中, 学生了解到了人体的六大关节, 认识了关节的活动方式, 知道了如何使我们的关节更灵活;在《肌肉》一课的学习中, 学生了解了人体比较重要的肌肉名称, 肌肉拉伤后如何正确处理。通过这一个单元的学习, 学生了解了我们身体的科学, 孩子在这一个单元的学习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在教学中我始终结合孩子自己的身体进行:比如说在教学《关节》和《肌肉》时, 我组织学生指着自己的身体说一说关节的名称, 小组内互相指认身体中的重要肌肉及其名称。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抓住时机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三、把科学应用到生活中
小学科学学习的价值在于, 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在实际教学中, 我始终把这一理念贯穿在课堂中。每次在学生的探究活动结束之后, 我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 把学到的科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例如:在教学《热气球上升的秘密》一课时, 学生掌握了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会上升的知识。针对这一知识点, 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冬天在装暖气片的时候, 为什么把暖气片装在墙面的底部?当我把墙面底部装有暖气片的图片展示给学生时, 孩子们一下子就明白了, 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回答:是由于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会上升的原因。为了使学生把学到的科学知识更紧密地与生活联系起来, 我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用到了这个道理?”学生开动脑筋又想到了:厨房里的抽油烟机要安置在灶台的上方;夏天开空调时, 空调的吹风口要向上, 这样吹出的冷风会快速下沉, 使整个房间凉快起来……这样, 学生自然而然地把科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体会到了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
生活中处处是设计论文 篇8
一、新知情境创设要体现生活性,让学生带着情感学习新知。
情感是学生学习求知的内生动力和不竭源泉。学习情感在学生学习能力锻炼和培养中具有促进和助推作用。小学生具有学习知识的内在能动性,但由于自身学习品质、学习习惯,还没有完全树立和养成,在学习活动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对贴近生活实际的现实问题充满能动探知欲望。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材更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就为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提供了条件。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坚持“生活即教学”的理念,将现实生活问题融入到新知教学活动中,创设紧扣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情感“活跃区”的生活性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新知内容的现实生活性,从而带着积极情感参与探知。
如在教学“认识千克、克”内容时,由于“千克、克”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学生对其理解较为困难,学习活动上表现出畏惧情感。此时,教师根据生活问题的情感特性,在新课导入环节,抓住该知识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利用学生对生活问题的积极学习情感,在认真研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重难点等内容,设置了“小明今天帮妈妈到超市买苹果5千克,葡萄4千克和冰糖500克”现实性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性,从而使学生“情感发展区”得到激发,情感“因子”得到挖掘,实现自主学习情感的有效树立。
二、解法要领传授要融入生活性,让学生掌握方法探究问题。
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强制性”的灌输方式,将解题方法要领直接“塞”给学生,运用“单一”教学方式,将题海战术运用“贯穿”始终,导致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出现“依葫芦画瓢”的现象,致使学生成为被动从属的学习“工具”。这就要求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师善于做教学活动的“有心人”和“创新者”,认真研究分析教学内容,总结归纳问题解答方法,找寻教学内容与现实问题的有效结合点,设置出与现实生活密切关联的数学问题,引导和指导学生在探究解决生活性问题中,领悟问题解答要领,形成解题技能,从而将探究现实问题的过程转变为总结提炼解题方法的过程。
“路程”应用题,是小学数学问题教学的重要内容,渗透在小学数学知识点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为使学生能够掌握“路程”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教师设置了如下问题:“从甲地到乙地,上坡路占2/7,平路占4/7,其余的全是下坡路,一辆汽车在甲乙两地往返一次,共行下坡路42千米,则甲乙两地的路程是多少千米?”引导学生对生活性问题案例开展探究解答活动,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解答该类型“路程”应用题,实际是有关分数方面的应用题,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该问题解题关键是还是正确认识“路程”方面的内在联系,这样就为解答分数方面的“路程”应用题提供了方法要领。
三、数学素养培养要包含生活性,让学生养成思考分析的习惯。
数学思想素养是数学学习能力的高级形式,更是学生学习素养内涵要素的有效结合体。由于小学生还处在知识学习、能力积淀和素养树立的初级阶段,在实际教学中借助有效教学资源,渗透一些浅显的数学思想素养,引导学生感悟和领会,能够对学生良好数学素养的形成起到“添砖加瓦”的积极作用。教师知识教学的最终归宿是“为了不教”,让学生“自主学习”。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小学数学教师要设置多一些的生活问题情境,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开展探析、解答和辨析活动,使学生能够在问题解答辨析过程中,结合教师的适时指导,逐步领会和掌握基本的解题思想,从而逐渐形成数学思想和数学素养。
问题:星期天早上,然然和甜甜一起想出去郊游,但她们对郊游的地点发生了分歧,然然想去东郊游玩,甜甜想去西郊游玩,于是她们采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郊游的地点,你认为公平吗?
在解题过程中,形成了观点相反的两派,有的学生认为公平,有的认为不公平。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解答过程进行分析评价活动,学生经过对问题解题过程的分析发现,该问题是一道关于“可能性”的问题,部分学生认为这种抛硬币的方法不公平,其根本原因在于忽视了硬币正面向上或反面向上的可能性都是12这一情况,从而导致学生认知错误。在上述问题解答过程中,教师通过评价辨析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探析,鼓励学生评价,从而使学生思考、分析、解题更具全面性、整体性,为学生良好数学素养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生活中处处皆数学 篇9
数学活动是一种思维活动,一个好的数学思维活动应建立在问题解决的原则上。笔者把问题解决置于这样一个基础上:各种有利于探索和创造性思维的问题以及学生在探索中所产生的问题。
因为我校地处农村,学生居住比较分散,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及知识背景,为了便于开展活动,综合多方面的情况,结合教学选择校园为场所,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关于测量旗杆的高度。
活动形式:课外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集体实验。
活动要求:每个小组写一份实验报告,然后连同测量工具进行集中交流。
评比:展示各小组的探究成果。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生们兴趣很高,几天后,纷纷拿出各自小组的探究成果进行交流,综合起来共有如下几种方法:
1.影子法
这类学生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用皮尺先把本组内各位同学的身高测量并记录下来,再选择一个恰当的时间,测量出每位同学和旗杆在太阳下的影长,分别根据本人的身高与影长比二旗杆的高与影长比这一相似比原理,各自计算出旗杆的高度,然后再取平均值,从而最后求得旗杆的高度。
2.量绳子法
这类学生联想到平时升国旗的情景,故直观地想到:先把绳子的一头系在红旗的顶端,然后让绳子随着红旗上升,当红旗固定在旗杆顶端后,下端的绳子在旗杆根部做好标记,放下红旗测量绳长即可。(也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3.测仰角解三角形法
这类同学使用望远镜测仰角法。其理论依据是:先让望远镜与旗杆顶端确定在同一直线上,再测出这一直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及望远镜到旗杆的水平距离,然后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等方法计算出旗杆高度。
这一方法很有创造性,可是他们在实际操作中碰到了很多困难:①望远镜与旗杆顶这“两点”确定一直线时误差过大;②由于望远镜是活动的,它与水平的夹角也很难准确地测量。基于这些原因,最后的测量结果偏差很大。于是,这类同学把他们的困惑提出来,希望老师和同学能对他们给予相应的帮助。
三、反思
数学教育,源于现实、富于现实、应用于现实。教师在教学的适当阶段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为他们提供一些适宜的应用问题:让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接触一些实际生产、生活的问题原型和概念,增强感性认识。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让学生亲自体会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使他们体验到用数学的愉悦。
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的任务不再只是把学生从知识的此岸引领到彼岸,而是让学生投身于由此岸到彼岸的过程中去;不再只是满足于学生获得知识,而是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重视学生在“做”中应用数学。“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如在以上的整个活动中学生通过共同测量,不仅可以学习建立数学建模的思想,而且真正达到了以点带面,把知识延伸出去的作用。如:为了使结果精确,学生把物理中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法引入测量中来,这说明学生在实际中注意知识的融合性——将数学知识与物理知识相融合,能够沟通各类知识间的联系,有利于锻炼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这充分体现了数学是过程,问题成了过程的起点,贯穿于过程的每个环节;同时问题也是探究的起点,通过问题给静态的数学知识以动感,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同时,又从数学及多学科的原理在日常生活的运用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数学建模的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进行数学建模的教学目的主要不是要他们去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是要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掌握数学建模的方法,为将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教学里,要充分强调过程的重要性,要“授之以渔”,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从乍看起来杂乱无章的现象中抽出恰当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即培养:学生把客观事物的原型与抽象的数:学模型联系起来的能力。教师由传:统的地位在向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等角色转换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作者单位:浙江省乐清镇安中学)
【生活中处处是设计论文】推荐阅读:
生活处处是物理05-24
生活处处是课堂教案06-17
生活中处处见科学07-25
生活中处处有创新09-25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12-01
生活处处是舞台作文600字09-23
生活处处是课堂作文500字范文09-12
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小学作文08-09
生活处处是课堂优秀作文400字08-28
生活中的浪花处处可见作文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