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精选12篇)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篇1
实用主义学者认为,人们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策略,进行现实问题、社会问题,以及自然现象的解决活动,其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适应生活。数学学科作为一门实用性较强的知识学科,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体现。可见,数学学科是一门“融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础知识学科。小学数学作为基础阶段知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反映现实生活、社会现象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生动性、浓郁的生活性。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体系分析,可以发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生活性特性,在此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加之,新课程标准在小学数学学科中的深入实施,更是对学生探究生活问题、解答生活现象的数学生活素养,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下面围绕数学生活特性,开展有效教学活动,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能,进行简要的论述。
一、新知情境创设要体现生活性,让学生带着情感学习新知。
情感是学生学习求知的内生动力和不竭源泉。学习情感在学生学习能力锻炼和培养中具有促进和助推作用。小学生具有学习知识的内在能动性,但由于自身学习品质、学习习惯,还没有完全树立和养成,在学习活动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对贴近生活实际的现实问题充满能动探知欲望。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材更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就为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提供了条件。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坚持“生活即教学”的理念,将现实生活问题融入到新知教学活动中,创设紧扣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情感“活跃区”的生活性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新知内容的现实生活性,从而带着积极情感参与探知。
如在教学“认识千克、克”内容时,由于“千克、克”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学生对其理解较为困难,学习活动上表现出畏惧情感。此时,教师根据生活问题的情感特性,在新课导入环节,抓住该知识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利用学生对生活问题的积极学习情感,在认真研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重难点等内容,设置了“小明今天帮妈妈到超市买苹果5千克,葡萄4千克和冰糖500克”现实性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性,从而使学生“情感发展区”得到激发,情感“因子”得到挖掘,实现自主学习情感的有效树立。
二、解法要领传授要融入生活性,让学生掌握方法探究问题。
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强制性”的灌输方式,将解题方法要领直接“塞”给学生,运用“单一”教学方式,将题海战术运用“贯穿”始终,导致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出现“依葫芦画瓢”的现象,致使学生成为被动从属的学习“工具”。这就要求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师善于做教学活动的“有心人”和“创新者”,认真研究分析教学内容,总结归纳问题解答方法,找寻教学内容与现实问题的有效结合点,设置出与现实生活密切关联的数学问题,引导和指导学生在探究解决生活性问题中,领悟问题解答要领,形成解题技能,从而将探究现实问题的过程转变为总结提炼解题方法的过程。
“路程”应用题,是小学数学问题教学的重要内容,渗透在小学数学知识点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为使学生能够掌握“路程”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教师设置了如下问题:“从甲地到乙地,上坡路占2/7,平路占4/7,其余的全是下坡路,一辆汽车在甲乙两地往返一次,共行下坡路42千米,则甲乙两地的路程是多少千米?”引导学生对生活性问题案例开展探究解答活动,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解答该类型“路程”应用题,实际是有关分数方面的应用题,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该问题解题关键是还是正确认识“路程”方面的内在联系,这样就为解答分数方面的“路程”应用题提供了方法要领。
三、数学素养培养要包含生活性,让学生养成思考分析的习惯。
数学思想素养是数学学习能力的高级形式,更是学生学习素养内涵要素的有效结合体。由于小学生还处在知识学习、能力积淀和素养树立的初级阶段,在实际教学中借助有效教学资源,渗透一些浅显的数学思想素养,引导学生感悟和领会,能够对学生良好数学素养的形成起到“添砖加瓦”的积极作用。教师知识教学的最终归宿是“为了不教”,让学生“自主学习”。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小学数学教师要设置多一些的生活问题情境,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开展探析、解答和辨析活动,使学生能够在问题解答辨析过程中,结合教师的适时指导,逐步领会和掌握基本的解题思想,从而逐渐形成数学思想和数学素养。
问题:星期天早上,然然和甜甜一起想出去郊游,但她们对郊游的地点发生了分歧,然然想去东郊游玩,甜甜想去西郊游玩,于是她们采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郊游的地点,你认为公平吗?
在解题过程中,形成了观点相反的两派,有的学生认为公平,有的认为不公平。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解答过程进行分析评价活动,学生经过对问题解题过程的分析发现,该问题是一道关于“可能性”的问题,部分学生认为这种抛硬币的方法不公平,其根本原因在于忽视了硬币正面向上或反面向上的可能性都是12这一情况,从而导致学生认知错误。在上述问题解答过程中,教师通过评价辨析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探析,鼓励学生评价,从而使学生思考、分析、解题更具全面性、整体性,为学生良好数学素养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始终树立“生活即教育”的教学理念,利用数学学科与现实生活联系的紧密性,设置生活性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情感,教授学生学习方法、掌握数学思想,促进学生教学效能的显著提升。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篇2
于是我开动脑筋,发现摩尔豆存到银行是有利息的,利率为每天3%,也就是说,我的3000摩尔豆存到银行,每天的利息为:3000*3%=90摩尔豆。
一天后,我的存款变成:3000+90=3090摩尔豆;
二天后,我的存款变成:3000+90×2=3180摩尔豆;
三天后,我的存款变成:3000+90×3=3270摩尔豆;
四天后,我的存款变成:3000+90×4=3360摩尔豆。
也就是第四天后,我的存款便可以支付家具的费用了!
生活处处有数学 篇3
【关键词】创设情境;主动参与;学以致用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为此,我们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贴近生活,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与生活进一步接轨。
一、创设有意义的生活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解决
心理学研究表明, 恰当的情景可以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获得数学经验,必须依赖于学习实践活动,使数学知识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近,学生接纳知识的自觉性就越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创设一些生活情节,有必要时也可以带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是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从而体现出学数学的价值,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动机,产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情感。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这一课时,我出示了一组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的数据:有一商场的衣服降价10%;五(3)班同学的体育合格率达98%;今年出口额比去年增长12.5%……让学生初步认知什么样的数是百分数,百分数的雏形也就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了,同时这样展示新知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想学百分数的热情。学生根据上述的材料提出一系列的问题: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怎样读,怎样写……有了这样的开始,再来学习“百分数”的概念就显得轻松、自然了。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离我们的生活原来这么近,从而提高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的学习,激发了学生求知的热情和兴趣。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上课要有节奏,有弹性,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喜欢新奇的新鲜的东西,富有节奏的挑战性的有趣味的课也许更能吸引他们的眼球。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倾听,学会了表达。如:教学《分类》一课,我说每个同学家里一定都有许多好玩的,好看的,好吃的东西,请明天拿来与大家共同分享。上课时,学生拿出自己的东西—玩具(汽车、火车、坦克、手枪……),图片(奥特曼、机器人、变形金刚、孙悟空、猪八戒、哪吒……),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桔子……)
师: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
生1:把这些东西都放在一起。
生2:摆整齐。
生3:把好玩的放一起,好看的放一起,好吃的放一起。
生4:把同样的东西放在一起。
师:那么到底怎样摆放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
然后,我板书:分类。
喜欢玩是孩子──特别是低年级孩子的天性,我将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把学生平时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当作学具进行教学,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为学好这节课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三、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做到学以致用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重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可以激发学生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培养正确的数学观。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我就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我在教学:“你喜欢什么体育运动?”的实践活动课中,先真正让学生了解周围人都喜欢什么体育运动,初步让学生体会到收集,整理信息方式。通过这样的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让“生活”成为学生展示知识的舞台
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获取知识,更要让他们能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个性在此得到张扬,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选择一些“生活”问题,让学习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创造性地解决。例如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之后,要求学生利用“轴对称“这种特性自行设计一个图案来布置本班教室,进行成果展示。这时学生的创新火花不断闪烁,创造出了一个个眼花缭乱的图案。在展示成果的时候,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更深刻的体验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在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创设一些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的情境或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体验知识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后,让学生去测量和计算自己的房间面积或者床铺的面积,让学生体验自己身边的数学,并学会了运用所学的知识。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数学知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的稳定性后,我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或者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也可以让学生试着设计一些小东西。学习了平均数,可以让学生试着举行某些比赛,让学生试着去计算,去当个小裁判。
总之,教学只有贴近生活、注重生活,创新才能得以实现,生活才能得以新发展。生活永远是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离开了生活,创新就没有了生命,学习便失去了本应有的乐趣。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文摘.《让数学回归生活—数学》
[2]张景中.《数学与哲学》
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篇4
走着走着, 玲玲的鞋带脱了, 她蹲下身来系紧鞋带, 可没多远, 鞋带又脱了, 玲玲边系鞋带边说:“今天这鞋带搞什么名堂, 随时脱落。”丹丹于是蹲下来, 看了看她的鞋带, 笑着说:“你的这根鞋带是丝质的, 很光滑, 好看但不好用。”玲玲听了, 弄不明白, 光滑的鞋带为什么不好?看着玲玲不解的样子, 丹丹接着说:“光滑的鞋带摩擦力较小, 当然系不紧。鞋带最好用棉质的, 因为它比较粗糙, 能增加鞋带之间的摩擦力, 这样鞋带就不容易脱落了。这与你将要学到的摩擦力知识有关。”“丹丹姐, 那你明天陪我去买一双棉质的鞋带。”
第二天, 两人一同上街, 刚走进商店, 玲玲便说道:“好香哦, 哪里在卖香水?”两人顺着香味走了一段路, 终于看到了卖香水的地方。玲玲自言道:在这里卖香水, 怎么老远就能闻到香味?丹丹听后, 便给她讲了其中的原因:“这与物理知识——分子的运动有关, 闻到香味, 是由于香水分子扩散到空气中的缘故。”玲玲听了忽然明白:妈妈在厨房炒菜时, 自己在客厅里能闻到菜的香味的道理。两人快步走到鞋带柜, 买了鞋带, 然后准备乘公共汽车回家。
两人上车后, 公共汽车便开动了, 玲玲由于没有抓好扶手, 差点摔了一跤, 丹丹看见, 差点没笑出声来, 玲玲很生气地说:“你笑什么, 幸灾乐祸。”丹丹说:“上车后你为什么不抓好扶手?”玲玲说:“我想站稳后, 找个好位置再抓好扶手, 没想到汽车一开动, 我就往后仰了。”丹丹说:“我看你得赶快学习惯性方面的知识, 以免受到伤害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玲玲听后说道:“照你这么说, 好像我刚才那个惊险动作与物理知识——惯性有关?”丹丹说:“那当然。上车抓好扶手是为了预防惯性带来的危害。”玲玲问道:“什么叫惯性?”丹丹说:“惯性就是一切物体具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玲玲听后感到有些茫然, 丹丹接着仔细地说:“刚才你上车后, 和车一起是处于静止状态, 当汽车突然开动时, 你的脚随着车一起向前运动, 而你的身体由于具有惯性, 还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 所以你就会向后仰, 差点摔了一跤。”玲玲听后, 恍然大悟:“照你这么说, 汽车突然停止时, 如果不抓好扶手, 人会向前扑。”丹丹说:“是的。所以我们乘坐汽车时, 一定要抓好扶手, 注意安全。”汽车已到站, 两人便下了车。
不巧, 此时下起了大雨, 两人赶紧躲到车站里, 天空中电闪雷鸣, 丹丹看到这一现象后给玲玲出了一道题:“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玲玲答道:“这不简单, 因为眼睛长在耳朵的前面。”丹丹听后便说:“你的答案叫‘无理’。我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在空气里, 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快得多。”
雨很快停了, 太阳又出来了, 两人高高兴兴地走出车站, 感到空气特别清新, 抬头仰望, 发现天空中有一道彩虹, 特别的好看。玲玲问道:“丹丹姐, 你知不知道彩虹是怎样形成的?”丹丹说:“彩虹的形成是由于刚下完雨, 空气中有许多小水珠, 太阳光照射在小水珠上, 使光产生了折射和反射, 形成色散。我们背对着太阳光, 就能看见彩虹。”玲玲接着说:“照你这么说, 我可以自己造彩虹了。”丹丹说:“那你说说怎样造彩虹?”玲玲说:“赶快回家, 我做给你看。”于是两人快步走到家里, 玲玲拿着家里的浇花壶, 在天空中不断喷射小水珠, 然后背对太阳观察, 果然发现一道小彩虹。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作文 篇5
说是数学啊,在初一、初二阶段,可谓是我学习路上的绊脚石,每一次考试,都面临着一定会补考的风险,可是,对于现在初三的我来说,数学,好像并没有那么难了。
我很幸运,有一个数学很好的同桌,平时,如果有什么不会的数学题,随时都可以问他,他会把我讲到懂为止,虽然可能有的时候耐心会用尽,毕竟嘛,人家已经讲了五六遍,而我却听的一知半解。
自从初三开学,我发现,我好像对数学有了很好的兴趣,上课也更加的专注了,正因为这样,每一次的数学周清我才得以在100分上下保持着。
上课的四十分钟固然重要,虽然有的.时候会有外界的影响,但是,不必去理会,听好课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数学学习,现在对于我来说,并没有那么困难了,反而让我在学习上更加的专注,希望自己可以一直保持这么的学习劲头,当然,不止是数学。
生活中处处有创新 篇6
婴幼儿在洗澡时,最佳水温为30℃。由于孩子幼小,往往家长给浴盆加完水以后再帮助孩子洗澡。而大人的皮肤对温度的感觉与婴幼儿差距较大,因此家长希望在放洗澡水时,能直接看到水温。
由于这些原因,我就想,要用一个更加科学,更加准确的方法来判别水的温度。于是我利用自己学过的电子方面的知识进行发明创新,碰到不懂的一些专业知识就请教老师。我希望能够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展示出来。所以,在指导老师的鼓励下,我认真设计了我的想法,并且将它付诸实践。最终我完成了这个作品的制作。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最后取得了成功。
创新就在我身边
通过参加这次的创新打赛,我明白了很多道理:生活中处处有创新,创新就在我们身边,就看你抓不抓的住,只要留心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你就会获得成功。其实创新并不需要发明一些伟大的东西,只要对平常生活有用处,可以比原来的好,改善人们的生活,那就是创新。我想,以后我们每个人踏上了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在工作中,只要留心工作的每个环节,认真对待每样事物,就有可能发明一项新事物,这就是创新。
未来会更好
此外,对于这个产品将来的开发市场,我想在原来的基础上,再在盆底加一个加热装置,这样就可以给水加热。这样一来,就可以避免在给婴儿加热水时,需要把婴儿抱出洗澡盆,从而使婴儿感冒,这样就更加方便,而且市场更加开阔,更加受年轻妈妈的欢迎。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篇7
《生活中处处有信息》是海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七年级 (上册) 第一章《搭上风驰电掣的列车——信息与信息的处理》第一节的内容。这一节是学生进入初中课堂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第一节课, 它与小学信息技术的内容有所衔接, 对于学生学习后续课程的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本课的新知识点是讲授信息的概念以及信息的特征, 从而提高学生对信息的认知水平。通过游戏活动、案例动画欣赏的学习, 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信息的概念以及信息的重要性质, 认识到信息是无处不在的。
●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刚踏入初中学习的七年级学生。学生们好动且求知欲强, 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理解信息的概念以及信息的特征, 通过活动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将这一系列活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提升, 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师设置的活动中来, 让课堂教学氛围变得轻松、快乐, 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点燃学生们头脑中智慧的火花。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什么是信息; (2) 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欣赏《孙膑减灶诱庞涓》的F lash动画故事, 引导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使他们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 以及理解信息的特征。 (2) 通过不同的实践活动, 深刻理解信息的含义和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游戏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 培养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辨别信息、有效运用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信息的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案例、游戏等形式引导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认识信息的特征。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活动实践教学法。
●教学设计过程
1.创设情境, 引入主题
教师通过课件的形式, 向学生展示、欣赏几幅生活图片 (如下图) 。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身边生活的图片,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提问:以下标志对我们的生活分别有什么启示及作用?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身边生活常见、熟悉的标志。通过提问,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小结:信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的思维领域之中。在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花鸟虫鱼, 以及人们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 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也在向我们传递着各式各样的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引出信息无处不在。画龙点晴, 引入本课的主题——生活中处处有信息。
2. 实验尝试, 认识信息
课前准备:教师在课前准备矿泉水、雪碧、酱油、可乐4种液体, 在每张学生桌前, 分别放4个一次性塑料杯子, 分别将这4种液体倒入4个杯子中。
教师让学生品尝或根据液体发出的某些信息, 鉴别这4种不同液体, 并说出鉴别的方法, 将鉴别的信息填入表格中。
在结束实验尝试活动之后, 教师小结:信息通常是以文字、图像、图形、语言、声音等形式呈现。人类通过信息的传递认识各种事物, 借助信息的交流沟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互助合作, 发展生产, 从而推动社会前进。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活动, 使学生亲身体验在生活中是如何获取、处理信息的, 也深刻认识到信息的概念。
师:在刚才的实验尝试活动中, 同学们想必利用各自的妙招, 如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 耳闻、目睹、鼻嗅、口尝、触摸等方式直接获取4种液体的信息;或是根据液体的颜色、气味、特征等方面来鉴别液体的信息。但是人类的感官功能是有限的, 对于感官无法直接看到、听到、摸到的事物, 如何获取信息呢?
生:发明工具、仪器来延伸感官, 提高收集信息的能力……
师:请根据生活中常见的情况, 举例子说明。
生:显微镜、电话、网络……
师:各种传播媒体的运用, 使人类收集信息的能力突破时空限制, 如广播、电话等相当于听觉的延伸;摄像机、照相机相当于视觉的延伸;电影、电视相当于视觉、听觉的延伸;网络更是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空间, 使人体会到“信息就在指尖上”的神奇。所以, 让我们通过下面的实践探究活动, 掌握信息的特征, 以便更好地获取、处理和运用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在此基础上小结获取信息的手段以及作用, 导出本课的难点内容——信息的特征。
3. 实践活动, 掌握信息
活动一:欣赏《孙膑减灶诱庞涓》F lash动画故事。
向学生播放《孙膑减灶诱庞涓》F lash动画故事, 并引导学生在观看之后, 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师: (1) 孙膑以和假象迷惑对手, 让对方误以为齐军士卒大量逃亡, 不堪一击。
(2) 故事中的“炉灶”、“树”、“文字”、“火”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后, 回答问题。
生: (1) 佯作败退;炉灶减少。
(2) 炉灶减少反映士卒的减少;树是文字信息的载体, 火传递发箭的命令信息。
师:从刚才的案例中看出, 孙膑为什么能取得成功呢?是因为他掌握了信息的特征:可伪性、依附性、可传递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案例问题中认知到信息具有可伪性、依附性、可传递性。
活动二:交流、讨论肖伯纳“一个苹果交换”名言。
师:英国现实主义戏剧家肖伯纳的一句名言“两个人在一起交换苹果与两个人在一起交换思想完全不一样, 两个人交换了苹果, 每个人手上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是两个人在一起交换了思想, 每个人就同时有两个人的思想。”请同学们思考、讨论, 这句名言反馈了信息的哪条特征?
学生分组讨论后, 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小组讨论, 使他们从讨论中获知信息还具有共享性的特征。
活动三:“快乐传真”游戏。
准备工作:用黑色墨笔把将要进行游戏的信息写在一张卡片上。
游戏规则:请十名学生上来, 第一位学生将卡片上的文字通过写、比画、画等形式传递给另一位学生, 依次类推。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 使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信息还具有其他特征。
师:通过这一场快乐的游戏, 我们可以了解到信息还具有怎样的特征呢?
生:……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 巩固对信息特征的认识。
活动四:事例分析。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演示一则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通知。通知略。
师:这则通知要求我们全年级班干部9月12日开会, 是否有效呢?
生:……
〖设计意图〗将学生生活事例引入活动, 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使他们更容易理解信息的时效性。通过提问, 引导学生注意观看“通知”落款时间, 引出信息的又一特征——时效性。
活动五:谈谈“你我身边的虚假信息”。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形式, 开展讨论, 谈谈“你我身边的虚假信息”。
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的事例或网络上的遭遇向其他学生讲述, 彼此交流经历。
师:通过大家刚才的讨论与交流, 我们可以发现由于人类感知、接受、识别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 因而对信息的识别总是不完全, 会形成认知“伪信息”;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会发生各种错误, 产生传递“伪信息”;有人出于某种目的, 故意制造虚假信息, 造成人为“伪信息”。因此, 我们在获取信息的时候, 要注重信息的来源和信息的筛选, 要有效防止信息的污染。
〖设计意图〗在讨论活动过程中, 教师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讨论, 学会通过与他人交流获取知识。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理解信息的可伪性。
4. 小结归纳, 深化信息
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小结本次实践活动的情况, 要求各小组组长将本组组员在本堂课中参加实践活动学习的情况反馈, 将每位同学的学习情况填入相关评价表中。
〖设计意图〗学生参与评价活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让学生认识自我, 也使本次评价过程达到公平、公正、公开。
师: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 认识了信息、利用信息、并且发展了信息, 信息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最基本要素之一, 它可以被重复使用, 可以被共享, 还可以被扩增。
〖设计意图〗通过对本节课的总结, 使学生巩固了知识点。
5. 拓展练习, 运用信息
师:请同学们搜集身边的、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了解人们是如何利用信息为生活、生产服务的。
学生讨论、交流完成拓展练习。
生活处处有语文 篇8
关键词:语文,标点,通知,对联
语文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街头报刊、店面广告、婚庆对联等等,只要留心,处处有语文。大多数文字精彩优美,起到熏陶感染作用,值得思考、学习、效仿;也有一些存在瑕疵,污染试听环境,需要及时纠正。这里纠正三例近期发现的语文常识错误,但愿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这里应该用逗号
本人从事教育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经常看到来稿错用标点的现象,往往都在文章的开头,看后很是别扭。比如“为了如何,某月某日,某单位开展了某个活动。”这里“为了如何”,是介词短语,表述活动目的,是半句话,应该用逗号,可是个别通讯员却常常用句号。
前几日,我无意间看到某个面向全省中小学发行的报纸,也出现了这种情况,一个版上竟然有两篇这样的新闻开头(单位名这里用“某”代替):
1.为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近日,某县某街道中心小学开展了“舌尖上的安全”主题教育活动。
2.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中央对少年儿童和少先队工作的重要要求,促进各学校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近日,某市某区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以“在少年儿童中开展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题的少先队优质活动课大赛。
其句子通顺与否先不去管,单是这个“近日”前面的标点,用句号肯定是不合适的,因为他还没有表达完,是不完整的一句话,只有和“近日”后边的连起来才算完整的表达,因此只能用逗号。
可是就这样的一份报纸,却面向全省发行,所以基层的教师也就“见好学好”,用错标点也就不足为怪了。这个看起来好像没什么,但是教师错用,常常就会导致学生错用;或者学生错用,教师就会习以为常、视而不见。其不良影响之久远可想而知。
为此,笔者呼吁新闻出版、工商管理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这种不规范报刊的监管和整顿,以免以讹传讹、将错就错,贻误读者、影响后人。
二、这个《通知》叫人“醉”
前不久看到了这样一个《通知》:
通知
因接9号楼、10号楼自来水管道,现需停水一天(2015年12月20日晚12:00至2015年12月21日17:00),如有便,敬请谅解。
物业中心
2015年12月19日
这个《通知》有很多毛病。一是通知是写给谁的,不知道,显得很唐突;二是哪里停水有歧义,是9号楼、10号楼,还是整个小区,没说清楚;三是停水时间表述不协调,12月20日晚12:00和12月21日17:00时制表述不统一;四是小区停水怎么还会“有便”?这个“如有便”真是叫人醉了。
通知一般是上级发给下级、组织发给个人,应该体现一点组织温暖和人文关怀。所以这个通知应该这样写:
通知
尊敬的小区用户朋友:
您好!因接9号楼、10号楼自来水管,需要对小区进行停水,停水时间为12月21日0:00-17:00。对此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物业中心
2015年12月19日
三、乔家大院有贴反的对联
不久前的一个周末,我和朋友去乔家大院游玩,看到了许多好对联,我们便驻足欣赏,并拍照存留学习。但也看到这样一副对联,右边上联“浑金汉玉具精神”,左边下联“威凤祥麟瞻气象”,怎么读都不对劲。思忖揣摩之,感觉是贴反了。
对联,是汉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者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文字工整,讲究对仗,平仄协调,是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它讲究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收”,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对联的上联,必须是仄声结尾,即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现代汉语中的三四声字,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一二声字,这样读起来才音韵和谐,悦耳动听。比如在乔家大院看到的其他对联,“忠厚存世远勤俭治家昌”“行事莫将天理错立身宜与古人争”“一庭之内自有至乐六经以外别无奇书”,对仗非常工整,仄起平收严格,内容启人学好,颇具教育意义。
南卫东:生活处处有音符 篇9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精美的石头会唱歌。”这种意境我们只能理想化地存在于美好愿望中。可是, 现在却有一个人让石头真的唱出了歌。他叫南卫东, 在他的手里, 一块大理石加上一根竹签, 就可以发出惟妙惟肖的《康定情歌》来。这种真实的场面, 是中央电视台七套《乡约》栏目主持人肖东坡在采访他时现场表演的一幕。
看似不可思议的事情可不止这个呢!在摸索石头能唱歌之前, 南卫东对于各种物品的“吹”功也是让人大长见识。比如普通的牙膏, 在他的手里一拿捏, 就是一个能吹的乐器, 百灵鸟的欢叫声、布谷鸟的啁啾声就会由远及近般地向你走来;绝的是, 如《天路》这样的高音阶歌曲也能从中蹦出, 不亚于常规乐器带给我们的音乐享受。
除了“吹”, 独树一帜的“摸”功也是南卫东的一门绝技。凭借几个玻璃高脚杯, 南卫东的手指顺着杯沿就能摸出各种声调来。如奥运会会歌《我和你》这样的歌曲, 在几个杯沿上一摸, 悠扬的旋律立即充溢整个空间。假如你闭上眼睛, 听到的也许就是一出小提琴的独奏了……
靠着这些独门绝活, 历经多年苦寒的南卫东收获了人生中的精彩。如今, 他受聘国家话剧院任绝活演员;他是中国红色文化艺术团绝技名人分团团长, 足迹遍布全国各地;2005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绝艺王”称号。精彩的演出为他获得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凭借特殊的乐器演奏, 他还先后到新加坡、加拿大、印度尼西亚等国演出, 痴迷多年的乐器让他向着更远更宽广的舞台走去。有谁能想到当年露宿北京街头的他, 现在在北京买了房子, 有了小车。用他自己的描述就是:“我也算是个成功人士吧!”
从小就有的梦想
南卫东的成长历程并不顺风顺水。1968年, 他出生在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的一个小山村。这个叫小仲楼村的地方, 和中国的多数农村一样, 远离城市的喧嚣, 但也远离了现代的交融。南卫东说, 他是从幼时偷拉父亲的二胡开始走上音乐之路的。6岁时的一天, 南卫东趁父亲不在家的时候, 偷偷地把挂在墙上的二胡拿下来像模像样地拉了起来。突然父亲进来了, 他吓得不知所措, 但是父亲却满脸堆笑——他第一次发现了儿子身上有着过人的音乐天赋。
天赋归开赋, 任何技艺终究来不得半点虚假。为了练好二胡, 从此, 他长时间躲在家中的红薯窖里边练。因为那儿安静一点, 同时还不影响外边的人。在这个两米深、一米宽的红薯窖里, 有时一呆就过去了七八个小时。夜幕降临时, 他也会跑到田野上练习, 时常引得村中的小狗看到他就扑过来咬他。就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下, 他浸染着家乡的泥土气息苦练了七八年。1980年, 12岁的南卫东凭借拉得一把好二胡, 成为全村第一个进入县梆剧团的人。靠着当年起五更爬半夜的练功精神, 南卫东很快成了团里的台柱子。后来, 他娶了剧团里的一位演员, 不久就有了儿子, 生活、事业进入安稳幸福的黄金时期。不曾想, 1997年那一年, 也就是他儿子四岁的时候, 县梆剧团因经营困难宣布解散了, 夫妻俩双双失业。失去经济来源后, 南卫东一家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经过一番权衡后, 南卫东决定闯荡北京。爱人开始不同意, 说出了千万条理由, 但他觉得这时候应该是个放手一搏的机会。于是带了几百元钱, 他独自上路了。没料到的场景终于出现在他身上了:只身在北京闯荡, 他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北漂”流浪汉。
一路风雨苦磨练
到北京很长时间了, 他始终无法找到工作, 为了生计, 他只好到地铁站, 拉个二胡、吹个笛子赚些生活费。记忆较为深刻的一次是, 他应聘一娱乐场所专拉二胡, 到了结算工资时, 老板却说没约定工资而分文不给。远离亲人及残酷的现实在很长的时间里一直在折磨着他。多年后, 谈起这些, 他依然是潸然下泪。
机遇有时总在无意之中降临。没料到, 一次口渴喝汽水, 小小的汽水瓶让他看到了一条新的出路。
有一天, 南卫东喝汽水时无意之中叹了一口气, 这一叹气居然从瓶中发出了声音。接着, 他又喝了一口水, 再吹了一下——咦, 声音变了!喝了十几口, 吹了十几口气, 居然有十几个音符。乖乖!这是不是有什么玄机啊?
南卫东坚信, 要是能用瓶子吹奏音乐, 一定会让人很新奇, 而且这样的节目更加适合自己演出, 也许更容易得到观众的欢迎。于是, 南卫东立刻找来了一大堆瓶子, 开工干了起来。南卫东发现, 瓶中水多音就高, 水少音就低。根据这一原理, 他设计低音5到高音5, 一共15个音符。原理找到了, 但演奏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比如吹的时候, 头要像拨浪鼓一样一直摇, 还要用嘴唇精准地找到瓶口, 只要练上一会就会感觉天旋地转, 有时候还会遭遇嘴唇被割破。南卫东吃尽苦头练习吹瓶子, 目的只有一个, 就是要把这种特艺搬到舞台上。
瓶子吹奏让南卫东一炮打响, 他也凭借着独一无二的表演项目, 四处去推销自己。慢慢地, 南卫东的经济状况逐渐好转, 不过他并不就此满足, 而是盘算起更加长远的计划。从此, 南卫东一门心思地琢磨新的创意, 不久, 又一件不起眼的东西被他看中了。他发现普通牙膏也能吹出声音。经过一番苦练后, 牙膏也被南卫东搬上了舞台, 同样得到了不凡的反响。
自从有了瓶子和牙膏这两件独门乐器之后, 南卫东变得越来越痴迷了, 一切东西在他眼里都会变得不平凡。一根普通的水管, 一个古旧的烟斗, 被南卫东钻上几个眼儿, 就可以吹出悠扬的旋律。瓶装矿泉水到了南卫东手里, 就不只是用来喝的了, 他也会琢磨着如何让它成为乐器。
2007年, 南卫东接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电话。这个电话是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筹备组给他打的电话, 邀请他到现场来演出。经过几天排练后, 在央视春晚上, 南卫东凭着一首《恭喜恭喜》的独艺表演, 获得全国电视观众短信投票第一名的佳绩。
趣味音乐, 要走的路还很长
参加春晚过后, 南卫东的生活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各种应邀活动接踵而至。联合国中外跨国CEO圆桌会议召开期间, 他应邀进行了吹瓶子和吹牙膏表演。联合国副秘书长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国家领导人观看了他的表演, 对他的精湛演出纷纷竖起了大拇指。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看过以后, 连忙说“不可想象、真是奇妙啊!”之后, 他应邀到新加坡等一些国家演出, 均获得了高度赞赏, 为中国的趣味音乐走出国门闯出了一条新路。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篇10
一、生活化情境导入, 让生活开启课堂之门
将书本与生活相结合, 可以让原本抽象枯燥的地理知识“亲切”起来, 更加易于学生们接受。所以, 作为地理教师, 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知识以及规律, 从而养成善于发现与探索的好习惯。
例如, 在进行《气候复杂多样》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时, 我并没有采取传统方式直接将我国各地的几大气候类型列举出, 而是通过我们生活中常常听到的话作为切入点。课堂开始时我问学生们:“同学们听没听过这样一句话———早穿皮袄午穿纱, 围着火炉吃西瓜?”学生们异口同声说听说过。然后我又问:“为什么新疆吐鲁番会有这样的现象呢?”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开了, 很快就有学生回答:是不是因为那里早上很冷, 中午很热?我并没有直接回答是与否, 而是又承接这个问题继续问:“同学们都学过生物, 那大家试着从刚才那句话里找出新疆的西瓜特别甜的原因。”这次很快, 很多学生举起手来, 我让刚才回答问题的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回答。“因为新疆早晚温差大, 白天光合作用强, 晚上太冷呼吸作用弱, 糖分积累多, 所以西瓜就甜了。”我对这个答案十分满意, 趁着学生们恍然大悟之际, 顺势引出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分布及其表现特点, 这样, 学生们不费吹灰之力就将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相关知识牢牢记在脑海, 实现乐趣与教学效果的双丰收。实践证明, 利用生活化的情景来进行课堂知识导入, 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值得我们借鉴。
二、生活化课堂活动, 让生活融入课堂教学
地理本身就是理论性强的学科, 单纯靠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我们转变师生角色, 进一步加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所以, 利用这个契机, 让掺入生活元素的课堂活动作为地理授课的基本方式, 不失为一个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好方法。
比如, 在进行《气候》这一节内容的教学时, 关于温带季风性气候以及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对于我们的影响, 学生们没有明确的体会与答案。所以, 我就利用课堂活动的形式, 让学生自己进行观点上的交换。我将全班学生分成两个部分, 一部分代表北方, 举例说明在生活中因为气候原因, 北方与南方不同的特征;另一部分则代表南方, 进行不同点的举例。看看哪一组举的例子最多, 哪一组就获胜。这样学生们的兴趣被完全激发出来, 双方不间断地进行观点交替。比如代表北方的学生说北方的房子是平顶, 南方是尖顶, 因为南方雨水比北方多。代表南方的学生则说南方的树常年不落叶而北方的树每到冬天就会落叶, 这是因为南方的是常绿阔叶林, 北方的则是温带落叶阔叶林。这样, 学生在这种竞争过程中发掘了生活中的地理, 进一步加深了对地理的认识, 实现了生活和学习的有机结合。
三、生活化作业设计, 让生活论证课堂知识
传统的地理作业形式一般拘泥于教师依据课本知识布置的相对应的练习题, 这样单一的课后练习模式根本无法将地理知识真正与学生能力相结合, 也就是说, 不能够让学生将地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仅仅停留在字面上。另外, 这种传统的作业模式缺乏地理本应有的魅力, 不能够激起学生兴趣和积极性。所以, 我们应正视这种弊端。素质教育的理念也要求我们摆脱这种低效的作业设计模式, 将生活之水引入课后作业中去, 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地理, 感受地理。
比如, 在讲解《气温》这一部分时, 很多学生对我说的“一天当中, 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两点左右, 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这句话存在疑问, 于是, 我便利用假期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利用周末进行全天的气温监测, 做成折线图进行分析, 得出相应结论。这样, 学生便可以亲身试验书本知识的正确与否, 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可谓一举两得。通过对学生作业情况的分析, 我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正确并且准确地将二十四小时的气温变化通过折线图表示了出来, 并写上了诸如“经过全天观测, 午后两点温度最高, 早晨六点左右温度最低”等类似的结论。这样, 学生通过自己在生活中的亲自实践证明了知识的准确性, 知识点便牢牢印在学生脑海里了。
生活处处皆语文 生活处处有教材 篇11
关键词: 语文教学;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7-081-001
教材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材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比如课本、练习册、补充练习、辅导资料、自学手册、录像带、计算机光盘、幻灯片、照片、卡片、教学实物、复印材料、报刊杂志、广播电视节目等等。教师自己编写或设计的材料也可称之为教学材料。另外,计算机网络上使用的学习材料也是教学材料。很显然,广义的教材既包括课堂教学的教科书,也包括其他所有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材料。然而,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就是指单一的教科书,我们的课堂就是教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实施对教材的开放,语文课本不等同于语文教材,其实,就是提出广义教材的概念,语文课本仅仅是核心教材,而语文教材范围广泛,涵盖了一切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文本及非文本的、学校和社会的各种语言材料。这就意味着语文是个大课堂,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观,善于利用广义的教材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和内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乐于课外阅读
在《语文课程标准》里这样描述:只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只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只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的特点”的文章,都可以拿来让学生学习。这种新的教学理念突破了传统理念对教材的束缚,学生可以以教材为载体,源于课本,更高于课本。
如学习了《沉香救母》,可以推荐学生阅读神话故事《宝莲灯》,学生自主阅读后,情感也许会进一步升华。学习了《只拣儿童多处行》,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冰心的其他作品,如《小橘灯》《寄小读者》等,从冰心情真意切的散文和小诗中,感受童心的纯真和母爱的真挚。学习了《爱如茉莉》,可以带着学生阅读经典时文《爱的体验》,从而体味出爱的单纯和直观,其实,爱不需要过多的语言,爱就在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当中。学习了《江南春》《春日偶成》两首古诗后,可以引入《忆江南》《春日》《游园不值》等一系列描写春景的诗歌,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千姿百态的春色图。可供引进的文章很多很多。
当然,所引进的文章应该是教师认真选择的,或是文质兼美、或是名人名篇、或是脍炙人口,它们有如肥沃的土壤,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料。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塑造着学生的灵魂,丰厚着他们的文化底蕴,使他们的语文素养在大量的阅读中积淀起来。
二、搜集、整理资料
当今社会,信息越来越重要,勤于搜集资料、善于搜集资料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理所当然地要把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来培养。
课前搜集:如学习《郑成功》,为了让学生更深入了解郑成功的不朽功业,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搜集关于郑成功生平、贡献等各方面的文章。学生可以到书店、图书馆、阅览室去查阅,还可以在网上、或在影视剧中选取片段。课前有了这样的资料积累,课堂上再集体交流,学生就会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对郑成功这个人物感到由衷的崇敬和爱戴 。如学习古诗文,可让学生查找当时的社会背景及作者的生平、其它作品等,为读懂诗文,体悟诗情打下基础。
课后搜集:如学习了《早》,为了使学生更深入体会文章的主旨,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可以要求学生搜集一些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如“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通过对名言警句的搜集,学生会更深刻感悟到要珍惜时间,珍惜眼前,不要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
再如学习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师布置了如下作业:组织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诵读古诗,传颂经典”。
1.赏析、积累描写雨的古诗;
2.赏析、积累《望湖楼醉书》的另外四首;
3.赏析、积累苏轼的其他诗作。
选择其中一个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在语文综合活动课上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同学们交流。
通过这次活动,学生能积累到更多名诗佳句,对苏轼的写作风格、人格魅力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学完主题单元后搜集:如学习了《秦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音乐之都维也纳》这一类赞美世界各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民智慧的文章,可让学生搜集一些描写名胜古迹的成语和古诗,也可让学生搜集有关各地古迹名胜的邮票、名信片、历史资料及逸闻趣事,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世界各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搜集资料很重要,整理资料也必不可少。资料搜集后,还要学会筛选和整理,分门别类地辑录,如分成名胜古迹、风土人情,作者生平及作品、名言警句等,这样可以使知识更加条理化,便于查找,为学习语文提供无穷无尽的资源。
三、从生活中学语文
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处处有教材,每篇课文仅是范例,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生活实践,将课内课外有机结合,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和内容,在实践中运用语文,把语文学习融入到生活中,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创设条件,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观察、生疑、体悟、发现,可以举行读书汇报会、开展演讲比赛、举行小小辩论赛等。如学完了《水》,布置学生开展小小调查:关于我国的水资源状况。调查的方式可以是:采访相关人员、查阅书籍、看电视、上网等,调查后要对了解的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并能做出小结。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就能了解到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要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一些社会活动,通过交际,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感受多种渠道学习语文的乐趣,在兴趣盎然中得到教益。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篇12
一、让数学回归生活
让学生在数学中感受生活, 数学教学就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 寓于生活, 用于生活, 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 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
(一) 在生活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都知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 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 创设出学生喜闻乐见的、真实的情境, 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 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而体会到学好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无形当中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动力.如何让学生获得更加真实的、更加贴近生活的体验呢?在日常的教学中, 制作一些简单的课件, 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例如, 在《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课的教学中, 书本的例题是平面的、静止的, 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 针对这一不足, 制作动画课件, 把一个动态的、各类车辆往来交汇的十字路口展现在学生面前,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 动态的效果让学生获得了更为真实的体验, 进一步明白了用“正”字法收集数据的好处以及小组协作的必要.
(二) 创设生活化的学习内容.
生活是数学学习的源头活水, 生活有多丰富, 数学学习的教材资源就有多丰富.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数学教学资源, 只要是有助于学生学习数学的, 都可以看作是数学教学的内容.要实施生活化的数学教学, 就必须依靠丰富多彩的生活, 采撷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源.第一, 充分发掘学生生活世界中的课程资源, 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其中有反映学生眼中自然世界的自然性资源, 也有学生对社会生活认识的社会性资源, 这些资源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 取之不尽, 将其应用于数学教学之中, 往往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应.第二, 充分发掘环境的资源效益, 力求每一寸空间释放出温馨的生活气息.例如, 将教室里的课桌椅摆成几个小组型, 让学生围坐在一起, 为学生创造一个便于交流、互动、对话的平台.这样的生活化了的教学环境, 就是一个微型的社会, 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 开展的不仅仅是数学的学习, 学到的也不仅仅是数学知识和技能, 更培养和塑造了他们强烈的探索精神与合作探究的品质.
二、在生活中渗透数学
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中渗透数学.因此,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数学课程标准》还强调数学教学必须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要求从学生已具有的生活经验、所熟知的生活情境、所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入手, 让学生在生活现象中玩数学、学数学、思数学、做数学.这是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原则.通过生活问题数学化, 让学生深刻体会身边有数学, 生活中渗透着数学, 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 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增强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和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一) 结合生活实际, 增强应用意识
我们要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就要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加以拓展和应用.如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 可以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 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面盆底、锅盖等的圆心在哪里;学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后, 出示一份某一住宅楼电费情况的发票, 让学生帮助算一算本住宅楼每户应付的电费;学了“利息”的知识后, 算一算自己在“小银行”存储的钱到期后可以拿到多少本息等.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 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 用数学头脑想问题, 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又如, 学生在学习完《方向的认识》后, 可以设计一个探险寻宝的情境, 用生动的语言把学生带入了一个情境:相传, 太平洋上有一处岛屿……据说海盗藏了许多宝物, 吸引了许多人去探险, 你们敢去吗?好, 我们一同扬帆起航. (课件———大船出海的情景, 烘托气氛) 随后, 学生利用学习过的辨别方向的知识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去寻宝……每每他们找到了宝物都会十分兴奋.爱动、好奇、好胜是小学生的天性.这一环节, 正是利用了学生的这一特点, 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大好机会.同时也融入了学生自己的想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里也渗透了一些科教的知识, 让学生感受到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得学生感到学习知识很有用, 学会了就可以成为一种本领, 可以解决许多生活的问题, 增强应用意识.
(二) 开展丰富活动, 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是丰富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途径.让学生到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等动手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透过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背景看到数学知识的内核,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推荐阅读:
生活中处处有创新09-25
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小学作文08-09
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11-25
生活中处处有创新小学生作文08-13
生活处处有物理01-01
生活处处有哲学(教案)07-04
作文 生活处处有语文08-16
生活处处有语文 作文09-20
生活处处有启示作文11-14
生活处处有创新小学作文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