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标争夺战(精选10篇)
国际商标争夺战 篇1
1月10日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开幕的2012年CES (国际消费电子展) , 被主办方宣称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3100家参展商带来的20000款产品, 摆满了24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的展区。然而, 在这么多的参展产品中, 最酷的是什么?是屏幕可360度旋转的联想IdeaPad YOGA, 还是采用超薄面板的LG 55EM9600 OLED TV, 或者是可在8小时内测出人体基因组序列的DNA测序仪?事实上, 在那20000款产品中, 可供选择的让人眼前一亮的新产品并不太多。
根本的原因, 在于各大厂商对于产品的看法和理解越来越趋同。在移动互联网与云计算车轮的碾压下, 消费电子产品的内涵与外延正在发生变化, 任何产品都不再以单一形态存在, 而是互相融合与跨界, 成为面向个人消费者的解决方案中的一部分。消费电子正在告别百花齐放的时代, 进入一个“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四屏”联动的“四屏时代”。
随着四屏时代的来临, 传统的以功能划分4类产品的做法正逐渐被摒弃———事实上, 四类产品的功能越来越趋同, 最大的不同就是屏幕的尺寸。不同尺寸的屏幕, 满足消费者在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在联想集团, 其内部的电视、电脑、平板等产业线的划分, 就是以屏幕尺寸为划分标准的。这四块屏幕就是消费者通过“移动互联网”进入“云计算”战略要地的入口, 谁缺了一块屏幕, 就相当于少开了一扇门。这就是为什么智能手机市场在已经趋于饱和的情况下仍不断有家电和PC厂商加入红海竞争的原因———在真正的行业巨头尚未形成之时, 厂商无不希望将产品线扩充到四屏并背水一搏。
2012年的CES, 是四屏大战的起跑线, 三星、LG、索尼、联想、HP等已经在四屏战略上完成布局的厂商, 站在了相同的起跑线上, 争夺行业的领跑者角色, 而他们的背后, 谷歌、英特尔、微软、高通等则扮演着“武器供应商”的角色。
超级本试图挽救PC
在2011年5月31日的台北国际电脑展上, 英特尔公布了超级本愿景, 旨在通过一台单一设备就各种应用提供丰富完整、毫不妥协、令人满意且更加安全的计算体验。具备更长的电池续航时间、基于主流价位, 英特尔期待超级本设备像8年前的英特尔迅驰移动技术一样, 带来移动计算的革命。此次CES上, 笔记本电脑领域的新产品几乎成为超级本的独角戏, 展出的各类超级本超过75款。
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表示, 更加轻薄、更长的续航时间和更丰富的应用是笔记本电脑未来的发展方向, 而超级本恰恰顺应了这个趋势。联想集团展出了多款超级本产品, PC领域的另一重要厂商戴尔也发布了全新的超级本产品———采用了英特尔酷睿i7处理器的全新产品XPS 13。这款计划在2012年2月上市销售的产品, 仅重1.35千克, 电池续航时间长达8小时。
英特尔总裁欧德宁在演讲中, 透露了英特尔对于超级本的后续动作。比如, 采用英特尔革命性的22纳米3-D三栅极晶体管, 研发代号为“Ivy Bridge”的第三代智能英特尔酷睿处理器将在2012年推出。通过该处理器, 英特尔工程师将在2012年进一步加快超级本的创新步伐。
智能电视欲改写家庭娱乐
在2012年CES的主展区和会刊上, Google TV都占据了最为显著的位置, 更是打出了“重新发明电视”的宣传语, 希望借助智能电视, 改变家庭娱乐的方式。
Google TV曾在上一年的CES上抢尽风头。在去年秋天进行产品升级之后, 此次CES上带来的Google TV在用户体验上要成熟很多。在一如既往强调互联网应用的同时, Google TV在视频和电视节目搜索与Youtube视频内容访问等方面进行了优化, 并推出了针对Google TV的应用商店。LG、索尼、三星和Vizio都推出了各自的Google TV产品, 在英特尔退出Google TV阵营之后, Marvell和MediaTek接替英特尔为Google TV产品提供芯片。
与2011年CES上的智能电视热潮相比, 2012年各大厂商对智能电视的理解正趋于统一, 更好的人机交互、丰富的应用程序商店和视频点播成为智能电视产品的标配。
不过, 智能电视市场仍然处于预热期, 离真正引爆尚有一段时间。一方面, 很多展出的智能电视产品离真正走入客厅尚有差距, 作为一个家庭娱乐终端, 需要各大厂商围绕着家庭推出更多应用, 并在家庭成员和人机互动、应用程序、视频内容等方面有针对性的加强。另一方面, 由于带宽等方面的限制, 客厅尚不具备接入智能电视的条件, 尚需时日。
安卓系统主导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
虽然苹果一如既往地缺席了CES, 但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故事仍然大部分围绕i OS和安卓, 毕竟这是目前最为重要的两大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阵营。经过2011年的智能机和平板电脑大战, 2012年的CES上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显得平淡了许多。除了性能上的提升, 可圈可点的创新确实不太多。
在众多厂商发布的新款基于安卓系统的智能手机中, LG Spectrum、索尼Xperia Ion、HTCTitan II、联想K800、三星Galaxy Nexus、Motorola Droid 4和华为Ascend P1S等普遍受到肯定。特别是华为Ascend P1 S, 这款宣称全球最薄的智能手机, 配备4.3英寸显示屏, 分辨率为960×540, 内置1.5GHz双核处理器, 800万像素后置摄像头, 支持1080p视频摄录, 并预装Android 4.0操作系统。
在i OS和安卓两大阵营之外, 诺基亚希望借助新款Windows Phone智能手机Lumia 900东山再起, 重返美国市场。这款采用最新的Windows Phone 7.5芒果操作系统的手机, 不仅拥有华丽的用户界面和绝佳的用户体验, 还有着超大的4.3英寸显示屏, 整机厚度仅为11.5mm。诺基亚Lumia 900计划于2月在美国由AT&T独家发售。
与略显平淡的智能手机一样, 此次CES上展出的平板电脑也缺少吊人胃口的创新。由于Windows 8要在2012年10月才正式推出, 原本最具潜力的在平板电脑领域掀起巨大变革的Windows 8平板电脑并无太多新品展现。超级本的出现, 也让很多平板电脑厂商失去了推出具有组合扩展功能平板电脑的兴趣。相比之下, 2012年CES上平板电脑领域最大的创新莫过于新版安卓操作系统和四颗处理器的采用。
国际商标争夺战 篇2
星期六晚上,正是我们家饱览电视的黄金时段。吃完晚饭,放下碗筷,爸爸就三步并作两步首先抢到电视的“指令台”――遥控器,熟练地把电视节目定格在足球赛上。
正当爸爸看得津津有味的时候,没想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只见妈妈手拧起爸爸的耳朵,没等爸爸反应过来,妈妈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遥控器夺到手,立马把足球赛换成韩剧。爸爸见了,只能抓耳挠腮地干着急,谁叫他拿妈妈没办法。
爸爸走进了房间里,不久走了出来,对妈妈说:“你的手机响了,好像是你同事晓微的电话。”妈妈一听,立刻放下遥控器,进了房间去接电话。妈妈前脚刚走,爸爸便大摇大摆地来到沙发前坐下,拿起遥控器,得意地翘起二郎腿,又美美地享受他的足球赛。
妈妈很快意识到她被爸爸的“调虎离山”计给耍了,回到客厅,她并没有发火,而是直奔门口,出门去了。“咦,妈妈出门干什么去呢?”我非常纳闷。不久,妈妈回来了,心急火燎地对爸爸说:“你们王总在小区门口等你,找你有事呢!”爸爸听了连忙起身,冲刺似的向小区门口奔去,足球赛瞬间又变成了韩剧。
过了一会儿,爸爸回来了,只见他满脸通红,气喘吁吁。看样子是在前门找不到王总,然后又跑到后门去找了吧!一进门,爸爸气得朝妈妈嚷嚷,妈妈呢,也毫不示弱,两个人就像两只斗红了眼的公鸡,谁也不让谁,一场口舌之战瞬间拉开了帷幕。
此时的我眼珠子一转,嘴角一扬,对爸爸说:“爸爸,你不是喜欢看书吗?退兵吧,你是一家之主,咱们家的和平全靠你了。”爸爸权衡了一会儿,就退出电视大战了。“爸爸退出了,就剩下妈妈了,只要让妈妈也退出大战,到时候,电视不就我一个人独霸了吗?哈哈……”我心里笑开了花,
“哎呀,妈妈,你还没帮我检查作业呢!看电视重要还是你女儿重要?”我使出了杀手锏――撒娇,妈妈想了想,也进了我的书房。
争夺国际矿产,中国屡败屡战 篇3
既然没有人会在明知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发扬绅士风度,那么资源竞争还有规则吗?当国家间的资源竞争已趋于白热化、当中国周边的资源竞争环境进一步恶化,保障中华民族未来生存空间的资源空间在哪里?
黄皮肤的“矿石007”
“间谍门”,让外资矿山“潜伏”中国钢铁行业的明暗故事主线日渐清晰。
7月5日,一个叫胡士泰的澳籍华人在上海被捕,这不但引发了中国钢铁行业的“地震效应”,连澳元也随后多日动荡。
胡士泰,正是与中国钢铁协会进行矿石价格谈判的澳大利亚力拓公司上海首席代表。外交部发言人秦刚随后证实,胡士泰等人是因“涉嫌为境外刺探、窃取中国的国家机密,危害中国的经济利益和经济安全”而被捕的。接触过胡士泰的人说,胡士泰总是让人打他的座机电话,或许是害怕手机被监听。
此时,中钢协正在与三大矿业巨头(澳洲力拓、必和必拓,巴西淡水河谷)讨价还价,“间谍门”又给国人上了生动的一课:西方国家一边高喊自由经济,一边在你枕头边安插007,所谓自由,就是你听我的“自由摆布”。
其实商业贿赂的说法,已并不新鲜。
去年6月,代表中国与必和必拓达成“二手首发价”的马钢、宝钢等国有钢企人员,就出现在必和必拓的“奥运观光团”中。必和必拓专门成立了代号为“IMT”的接待小组,高价聘请美国接待公司,晚上还邀请曾出演过音乐剧《猫》的著名女歌手献唱,这就是“包厢事件”。
被捕的胡士泰本是北京人,在中国钢铁行业人脉极广,极有可能是想打探中钢协的谈判底线与筹码。与胡士泰同期被查的还有首钢负责矿石进口业务的谭以新。值得注意的是,被捕的4名力拓员工中,除了胡士泰是澳籍华人,其他都是中国籍。外资矿山与中国钢企的较量,俨然被转化为了国人与国人的较量,这就是资本的骇人魔力。
除了“间谍战”,三大矿山还采用了“各个击破”的战术,一边绕开中钢协与山西等地的中小钢企达成协议,一边在中国的港口堆满矿石,造成虚假的供需两旺(截至6月5日,国内19家港口铁矿石库存已突破8000万吨)。逼于无奈的中钢协放话:“只要三大矿山在33%的幅度上有所松动,未必达到40%也可以。”堂堂中钢协,内忧外患之下,只能退求“颜面有光”。
囤矿涨价当为“明枪”,安插间谍可算“暗箭”,明枪与暗箭齐发,三大矿山之商战招式可谓见血封喉。
“六死一生”,中国的矿石焦虑
陷入“矿石焦虑症”的并非只有中国。
经济危机以来,力拓等“卖矿巨头”在买家需求不足的情况下被迫降价。最先与之达成协议的是日本钢铁企业,降价33%,韩国钢企也随之同意。日韩急于成交,心中小算盘却是在拨算中国。
中钢协表示,33%的降幅会让中国钢铁行业明年全线亏损,所以坚持四成的降价幅度。其实,33%与40%的差距,也就是每吨矿石价格相差6美元,但在这区区6美元之后,是中、日、韩等国各自钢铁行业的盈亏与较量,甚至是国家间的经济较量。得知中钢协不肯退让,日本《产经新闻》竟急得指责中国在谈判中“不按惯例行事”。
无独有偶,在6月1日的法航空难遇难者名单中,有6个中国人的名字,他们就是本溪钢铁集团6位赴巴西考察的人员,考察的目标正是铁矿石与矿粉。媒体纷纷大惊,难道坐在矿山上起家的本钢已经快要“无米之炊”,要远赴巴西买矿了吗?
尽管本钢的官方说法是考察,并非谈判或采购,但国内钢企海外寻矿已成普遍现象。矿石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钢铁行业的盈亏,甚至是汽车、建筑等相关产业的盈亏,更影响到国家经济竞争力的增减。
相对于“六死”的是“一生”。就在中钢协的谈判进行得水深火热之时,出现了一条爆炸新闻:本溪发现了储量超过30亿吨的亚洲最大铁矿。然而这并未给谈判带来实质性的帮助,位于地下1000余米深的矿,开采与否还是个问题。这则消息,或许只能为股市庄家爆炒钢铁股提供借口。
生生死死,都映衬出了寻矿者的焦灼神情。
97岁越南亲华老将为何给中国冷脸?
即使不需远渡重洋,中国周边的资源贸易环境也并不乐观。一个基本心理就是,鄙人有铸剑之铁,售远客而不售近邻,何故?吾惊近邻园中杀鸡,未闻远客日日宰牛。
退休多年的越南开国老将武元甲出现在美国《纽约时报》上,这次并非为了讲越战故事,而是对中国铝业集团对越南中部高地的一处铝土矿开发表示“担忧”。
《纽约时报》称武元甲为越南的“英雄”,确实,这位现年97岁高龄的将军,曾被唤作“红色拿破仑”,他是胡志明的麾下爱将,率越南军队在奠边府一战中大败法军,被称为“奠边府之虎”;而在越战中,正是武元甲向美军和阮文绍集团发起的“复活节攻势”,让美军意识到自己深陷于无望的战争,最后停战撤退。
武元甲一直是主张越南与中国交好的,在中越关系紧张时期曾多次主张“与中国同志缓和矛盾”,还曾率团出席北京亚运会,为改善中越关系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亲华老将军,却在一个中越矿业合资项目中站到了反对派那一边。
2007年11月,越南政府就决定将位于中部高地林同省和达农省的铝土矿开发项目交由越南国家煤矿工业集团经营,后者分别与中国铝业公司和美国铝业巨头美铝合作。2008年7月,由中铝国际工程有限公司总承包的越南林同氧化铝项目开工;今年3月,中铝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又与越方签署了达农氧化铝项目承包合同。
这些于越南有利的经济合作,却引发越南国内的“批评大潮”。武元甲将军、学者阮惠志、岘港大学教授阮世雄、著名作家范全等越南知名人士发起的联合签名得到了大批越南科学家、知识分子和退伍军人的呼应。他们认为这项矿业合作污染环境、逼迫当地少数族裔搬迁,最重要的是威胁越南的国家安全。
武元甲认为:“中部高地对国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不仅对越南,对整个印度支那都如此。”反对者担心,无论中国人以何种形式获得了这个地区的控制权,“都可以把越南切开一半或者威胁其南方”。一些越南人甚至认为:“中国人到哪里都是拖家带口地定居,那里就是他们的了。”曾经的领土紧张与历史矛盾,让越南人对中国公司的投资心怀戒备。
但出人意料的是,美国在越南的矿业投资却丝毫未受历史之影响,甚至还得到了优待。美国铝业公司一直认为越南的铝土矿是世界最佳的未开发铝矿,而位于中部高地达农省的嘉义氧化铝精炼厂就是美越合资开发建设的。他们忘记了越战照片上被美军燃烧弹残害的越南女孩,更忘记了美国从1999年开始就逐步停止开采本国矿产。
蒙古,贵宾客户的高尔夫球场
中国的北邻蒙古,曾经有无数的探险家冒着在戈壁滩上被风干的危险到此找寻“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陵墓财宝,当中是否有人借探宝之机也在探矿?不得而知。
如今,各国纷纷踏足于此,并非为了成吉思汗,而是为了矿。矿产会让一个国家兴旺,但也会带来麻烦,比如蒙古的暴乱。
去年7月1日,蒙古发生大规模暴乱,俄罗斯媒体称之为“又一场颜色革命”,或者叫“蒙古包革命”。这场争执与动乱的起因竟然是因为矿产。蒙古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仅仅是重要核工业原料——铀矿的探明储量就达10万吨。执政党人民革命党的领导人宣称:准备将有色金属矿交给中国或俄罗斯的企业开发。
群雄逐鹿,有人得鹿肉,有人连肉羹也无份,心情可想而知。就在这时,暴乱发生了,是巧合还是预谋很难明辨。但蒙古国的电视节目中播发了这样一条新闻:一名暴乱分子说他之所以参加暴乱是因为拿到了100万图格里克(蒙古国货币,约合80美元),蒙古国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80美元对于他们来说已是大笔财富。
而在蒙古事件中表现最为积极的是俄罗斯,俄方表示蒙古国在暴乱下实行紧急状态是正当的,同时也表示俄罗斯企业家愿意参加到蒙古的私有化改造中。指责美国在蒙古搞“颜色革命”的说法也来自俄罗斯。
外资矿业巨头早就对蒙古国垂涎三尺。靠近中国北部边境的蒙古奥尤陶勒盖矿区,已经被力拓集团的合作伙伴公司加拿大艾芬豪公司获得了所有权,那里已探明的储量是铜矿789亿磅,金矿4520万盎司。为了阻止中国获得蒙古的矿产,日本媒体不惜离间中蒙关系,说“中国工人抢走了蒙古人的工作”。
而据中核国际的最新报告,中核已花费1.98人民币通过附属公司收购了加拿大的“西部勘探者”公司69%的股权,这家公司拥有蒙古的多个铀矿权益,中核国际曲线贴近蒙古的铀矿宝藏,低调而又漂亮的一球。在蒙古这个买矿大国的高尔夫球场里,谁会成为最后的赢家?
谁掌握贵金属,谁就掌握了未来
今年1月,国土资源部发布了《全国矿产资源规划》,明确提出了“战略矿产资源储备制度,推进建立石油、特殊煤种和稀缺煤种、铜、铬、锰、钨、稀土等重点矿种的矿产资源储备,并积极推进企业的商业储备”。
铂、铟及稀土类三种资源,都是最顶尖的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急需的物资:铂应用于汽车的废气排放净化装置、燃料电池的制造;铟应用于液晶电视的液晶面板;稀土类则是制造混合动力车、军事武器、电子产品等不可欠缺的材料。
值得注意的是,铟是高科技武器制造中的关键物质。例如日本与美国联合进行的导弹防御项目,便需要大量铟金属来制造高灵敏度的导引头;而日本积极寻求引进生产的美制F-22隐形战斗机,其远程探测雷达和隐形座舱盖都需要铟作为原料。钛,则是制造战机的主要原料;只要在钢里加进千分之一的锆,硬度和强度就会惊人地提高,是制造装甲车、坦克、大炮等武器的重要材料。
日本人的资源神经总是绷得紧紧的,中国的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制度也晚于日韩。目前,日本的稀有金属储备制度分为国家储备和民间储备两种:这两种储备方式的储备目标是国内60天的消费量,其中国家储备占42天,民间储备占18天。
此外,据美国《全球安全》杂志称,日本近年来以进口废旧金属的名义,从东欧国家买回报废的俄罗斯米格飞机,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取钛、铟、铱、锆、铯、锂、钨等稀有金属材料,然后重新制造产品卖到国外。
今年,让中国再次陷入矿产贸易之争的就是刚刚被列入“战略矿产资源储备制度”的稀土。
近期,日本媒体频频在稀有金属问题上强调“中国威胁”。日本媒体鼓吹:中国的经济增长造成对稀有金属的需求量猛增。日本国际未来科学研究所的代表浜田和幸说:“中国拥有巨量稀土资源,钡、锑和铟的储量也非常丰富,掐住了日美的咽喉。没有这些稀有金属,美国和日本就无法制造精密的制导武器。”
当中国于今年6月宣布对稀土等20种工业原材料限制出口之后,欧盟与美国就一纸诉状将中国告到了WTO组织,因为没有稀土就无法制造奥巴马最喜欢用的黑莓手机和混合动力车,中国稀土储量占到了世界总储量的96%,稀土出口限制让美国“利益受损”。
资源之争进入“暗战阶段”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曾撰文指出,国际资源争夺战早已不再是“炮声隆隆”了,而演变成了国际金融寡头之间的“金融暗战”。
2005年2月,西方诸多网站张贴了一个名叫比尔·里德利的作者写的一篇名为《中国和争夺资源的决战》的文章,称“争夺地球资源的决战已经开始”,文章以许多耸人听闻的字句与似是而非的事例(如中国央行购入大量美国债券、中国公司收购西方大型能源公司等)试图阐明这样一个观点:“中国已经对美国展开了金融战”。
然而,国际资源争夺的实质是金融战,主要争夺的是定价权和标价权,有资格参与国际资源争夺金融战的只有西方国家的金融寡头。“小荷才露尖尖角”的中国公司与西方国家的金融寡头的实力相去甚远。此次中钢协与矿业三巨头的谈判之苦,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定价权,而中国稀土从5000美元每公斤被压价到500美元每公斤也是丧失定价权之害。
中国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保障国家安全和发展的矿产资源供给,但是,若真如某专家所言的20余年后中国将无稀土,但愿此番的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被用作制造阻火材料的锑金属15年就将被用光,
银在10年内就会被耗尽,
锌可能在2037年被用光,
铟和铪这两种重要的计算机芯片原料金属在2017年就可能被用完,
用来制造荧光灯的绿色磷光体的金属铽在2012年前就会被用光……
在有生之年目睹某种资源的耗尽,不知是种荣耀还是种耻辱,但无论如何那都是我们必须去面对的现实。对于这些贵金属,唯一的办法是循环再利用。
因为全世界的稀土等矿产资源非但没到“棒打狍子瓢舀鱼”的丰富程度,反而吃紧,那么,“矿产争夺战”只会像超市打烊前的抢购场景一样普遍、一样火爆。而且所有的自然资源其实都是吃紧的。真正的理性并非是在此刻高喊自由与人性来遮掩资源竞争的残酷,而是去认真思考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住每月耗电2万度的别墅(环保名士戈尔被举报家中每月耗电2万多度)、开最耗油的SUV(所以通用破产了?)、高跟鞋摆满整个房间(电影《欲望都市》将此变成了所有女人的梦想)、坐飞机全球旅行以宣传环保意识(考虑过走这一趟多少碳排放吗?)、西服领带扎得死死的然后猛开空调……
借力钢材期货争夺国际市场定价权 篇4
国际上原油、大豆、铜和铝等大宗货物均已具备了相应的金融衍生品来保证供应安全, 规避价格风险, 而钢材作为世界上仅次于原油的第二大商品品种, 价格波动十分剧烈, 却少有相应的期货市场作为避险工具。尽管印度孟买多种商品交易所 (Multi Commodity Exchange MCX) 2004年推出了钢平板期货和钢条期货, 但因钢材消费相对较少, 企业套期保值愿望不强, 交易并不活跃, 未能掌握全球定价权。日本中部大阪商品交易所 (Central Japan Commodity Exchange C-COM) 也仅将废钢定价权作为其目标, 于2005年推出了废钢期货合约。因此, 钢材成为至今唯一尚未形成国际定价中心的大宗基础商品。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 钢材定价权的形成有很大的便利性。据统计, 2006年中国钢产量4.2亿吨, 占全世界钢产量的34%, 全年国内市场粗钢表观消费量3.8亿吨, 占全球消费总量的30.98%。2007年, 中国钢材产量5.65亿吨, 粗钢4.89亿吨, 同比增长15.7%, 再次成为全球第一大粗钢生产国, 产量占到了全球总产量的36.4%, 增量部分更是占到全球增量的70%。由于国内市场需求旺盛, 2007年国内市场粗钢表观消费量4.34亿吨, 比上年增加4610万吨, 增长11.87%。在国际市场需求旺盛拉动下, 2007年中国钢材、钢坯全年净出口5488万吨, 比上年增加2015万吨, 增长58.02%。与此同时, 中国矿石进口量也在不断增加, 2007年, 中国进口铁矿石3.8亿吨, 同比增长17%, 进口依赖度超过50%。国际铁矿石合约价格在经历2005~2007年连续3年大幅上涨后, 2008年迎来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上涨, 涨幅为65%~96.5%不等。因此, 早日成为国际钢材定价中心至关重要。而国内钢材市场集中度较低, 竞争十分充分, 适宜推出钢材期货。借助这一定价载体, 将使中国在钢材定价方面获得话语权, 有利于钢材价格的稳定和中国钢材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进而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
1 钢材期货的国际发展现状
由于钢材品种的多样化, 交易所根据各国钢材生产、消费特点分别选择了不同的上市品种及到期结算方式。
1.1 印度钢材期货交易
目前印度是全球第九大钢材生产商, 也是第九大钢材出口国。因此, 国际钢材价格的波动会直接影响到相关产业链中企业的利益。这在客观上要求相关期货品种的存在引导相关企业规避价格风险。
2004年3月, 印度多种商品交易所 (MCX) 推出了全球第一份钢材期货。MCX的钢材期货合约分为两类:钢平板期货和钢条期货。其交易单位分别为:25吨/手和15吨/手;报价单位:卢布/吨;最小变动价位:10卢布/吨;最大报价单位:200吨。然而, 由于钢材消费不足, 企业套期保值动力缺乏, 且投资者对新工具的接受需要时间, MCX的钢材期货交易并不活跃, 持仓量和交易量都不大, 相反, 其价格波动幅度却很大。因此, 印度至今仍未能掌握钢材的全球定价权。
1.2 日本废钢期货交易
日本是国际第二大钢材生产国和第一大钢材出口国, 与国际市场的接轨程度远远高于印度。日本废钢的年拥有量约为5000万吨, 是许多日本钢铁生产企业的主要原料。出口量约为600万吨, 而废钢材的价格波动十分剧烈。每当废钢市场需求波动超过±5%时, 极易引起价格波动。2001年每吨价格为7000日元左右, 而到了2004年秋天, 价格已升至2.7万日元, 价格的剧烈波动加大了日本企业的风险。为了进一步稳定日本国内市场废钢价格, 日本产经省通过开展多品种废钢期货交易, 以减少出口价格波动风险。2005年10月11日, 全球第一个废钢铁期货合约正式在交易量分别位列日本第二和世界第七的日本中部商品交易所 (C-COM) 上市交易。日本钢材产品层次多样, 形成一个钢材期货的统一标准很难, 而废钢这样的供应原料产品层次很少, 标准统一起来相对容易, 因此, 推出废钢期货是日本抓住定价权, 规避价格风险的最佳选择。目前, 日本废钢期货已经对亚洲的废钢出口价格逐步显现出指导作用。
1.3 阿联酋迪拜钢材期货交易
钢筋是阿联酋经济中的一种基本商品, 而且价格波动幅度较大, 2007年10月29日, 阿联酋迪拜黄金和商品交易所 (Dubai Gold & Commodities Exchange, DGCX) 上市了第一个为海湾地区服务的钢筋期货合约, 为涉及该商品的有关各方提供了一种管理价格波动风险的工具。交易的品种是15CrMoG合金管,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土耳其和中东钢筋厂商等国际用户广泛参与的钢材期货合约。其交易单位:10公吨/手;报价单位:美元/公吨;最大持仓量:100手;最小变动价位:0.1美元/公吨;每日价格波动限制:25美元/公吨;初始保证金:300美元/手;交付期保证金:600美元/手。
钢筋由交易所批准的生产商生产, 符合交易所规定的质量参数。尽管目前交易尚不活跃, 但考虑到钢材价格存在巨大的波动性, 推出钢筋期货合约仍将使钢厂、期货合约签订者、贸易商以及投资者均受益。
1.4 伦敦金属交易所 (London Metal Exchange, LME) 钢坯期货
LME开始上市交易的钢胚, 全球年产量占到了全部钢材产量的一半, 超过5亿吨, 年销售额可达5000亿美元。2008年2月6日, LME宣布已启用钢材在线套期保值模拟系统。2008年2月25日启动钢坯期货的场外交易 (包括电子交易和电话交易) 后, 于4月28日正式启动了钢坯期货的场内交易 (圈内喊价交易) 。另外, 与以往一种金属只有单一的期货合约不同, 其确定的11个可供交割的钢坯品牌分别来自两个地区——地中海和远东地区, 单张合约的规模为65吨钢坯, 报价单位为美元/吨, 交割时每手钢坯必须由同样规格标准和形状的钢坯组成。伦敦金属交易所钢坯期货必须通过其登记的仓库交割, 其中, 远东合约初始交割地在韩国和马来西亚柔佛;地中海合约初始交割地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和阿联酋迪拜。交割的钢坯必须来自其认可的白俄罗斯、希腊、马来西亚、俄罗斯、土耳其和乌克兰6个国家的10家钢铁厂。因中国政府向钢坯开征出口税, 目前尚没有中国钢铁生产商在伦敦金属交易所认可的名单之列。
在试运行阶段, 两个地区的钢材期货合约已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成交的钢材期货合约总数为500张, 市场容量为2700万美元。在钢材期货正式上市的首日, LME首席执行官Martin Abbott就表示, 计划在年底将期钢合约地域扩展至第三个重要区域——北美地区。7月24日LME钢坯期货进入首个交割期时, 据LME公告的统计数据, 自今年2月25日上市交易以来, 总成交量超12万吨, 成交额则超1.29亿美元。
1.5 芝加哥交易所集团热轧卷板钢材期货合约
由于美国国内约12家主要钢厂年产的5000多万短吨板材中, 热卷板产量近2000万短吨, 而其物流供应链更是涉及钢厂、服务中心、批发商、零售商和终端客户等众多环节。因此, 继LME钢坯期货上市后, 芝加哥交易所集团 (Chicago Mercantile Exchange CME Group Inc.) 于2008年10月19日推出了基于美国中西部地区主流热轧卷板 (hot-rolled steel coil) 的钢材期货合约。全球最大衍生品交易所CME通过收购多年来一直在策划钢材指数期货上市的纽约商业交易所 (New York Mercantile Exchange NYMEX) , 而成为目前全球第5家推出钢材期货的交易所。该品种到期并不进行实物交割, 而是根据国际著名钢铁业信息提供商CRU开发的一个相关钢材价格指数进行现金结算。
NYMEX公布的钢材期货合约规模为每手20短吨 (每短吨合2000磅) , 最小变动价位为每短吨0.5美元, 同时挂牌18个月的连续合约, 而合约到期时按CRU评估的当月所有相关成交价的平均数进行现金结算。此外, 该期货合约还通过CME的电子交易平台Globex进行交易, 而场外交易则可通过NYMEX的清算平台ClearPort进行相关结算。
纵观国际上已上市的钢材期货合约, 我们不难发现, 各国推出钢材期货的主要原因皆在于规避因相关钢材品种价格剧烈波动而带来的风险。尽管合约品种不尽相同, 但无一例外都是符合本国的实际情况, 对本国钢铁经济极为有利的选择。且各交易所均考虑了品种标准化的难易程度、贸易自由度状况、国际和国内市场流通规模、与其他钢材品种价格的相关度、储存便利程度等因素。
2 借力钢材期货争夺国际市场定价权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China Iron And Steel Association CISA) 统计数据表明, 2008年7月上中旬, 国内市场钢材综合价格指数达到162.26点的全年最高位, 相对去年年底上涨30%。进入8月份, 钢材开始从高位迅速下跌, 到11月中下旬左右, 跌幅达37%。从11月下旬至今, 钢材价格全面保持低位振荡格局, 整个行业的受损将不可避免。中钢协统计数据显示, 2008年上半年大中型企业钢铁产品销售利润率为7.61%, 9月份这一数据降至1.4%, 下降6.21个百分点, 企业盈利水平降低81.6%;9月份大中型钢铁企业有23户亏损, 亏损面达32.4%, 1~9月亏损额11.54亿元, 是上年同期的18倍。并且这一态势进入12月份以来还在继续扩散。
由于中国在国际钢材市场上没有定价“话语权”, 大部分企业只能对价格的变动听之任之, 即使能预见钢材价格的变动也不能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风险规避和锁定利润。由于在国际上缺乏定价影响力, 中国钢材价格长期低于国际价格, 致使中国钢材出口成为许多国家进行反倾销、反补贴的焦点, 贸易摩擦加大。2006年, 11个国家采取了27项针对中国钢铁企业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客观上要求钢企必须充分利用钢材期货风险规避的功能, 努力谋求钢材的国际定价权, 防止钢材价格的大幅波动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虽然中国作为钢铁生产、消费与贸易大国, 推出钢材期货具有一定的优势。但这种优势如果不能转化为实际行动, 则钢材的国际定价权就可能旁落, 进而重蹈有色金属定价权丧失的覆辙。由于国内市场参与主体集中度低, 定价机制不完善, 中国并不能左右国际钢铁价格。近年铁矿石谈判难度与年俱增, 涉钢企业避险工具严重匮乏, 在全球钢材需求旺盛, 国际价格于波动中不断攀升的背景下, 中国推出钢材期货的迫切性日益增加。
要完成由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的转变, 增强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定价影响力十分必要。钢材期货推出, 不只是提供了一个套期保值的品种, 更重要的是可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价格中心, 为钢铁企业与国外铁矿石巨头谈判时提供一个充分的价格依据。其目的在于提高在价格形成机制中的话语权, 进而使国内参与企业获得信息和规则制定优势, 从而掌握国际贸易谈判的主动权, 减少贸易摩擦。
3 中国钢材期货合约上市准备
目前, 业界对推出钢材期货已达成了共识, 并且国内也具备了推出钢材期货的基本条件——作为全球最大的钢材生产国和消费国为推出钢材期货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和市场基础;分散竞争的市场结构为推出钢材期货提供了动力;国内外的钢材期货交易为重新推出钢材期货提供了实践经验;日益规范发展的期货市场为推出钢材期货提供了保证。但在当前市场条件下, 需要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和解决面临的障碍, 充分做好钢材期货上市前期的准备工作, 才有可能避免重蹈1993年线材期货交易被叫停的覆辙。
3.1 合约标的选择
根据小麦、铜等大宗商品期货经验, 一般而言, 钢材期货应选择质量稳定、生产量大、应用范围广、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品种。目前, 中国螺纹钢 (俗称“钢筋”) 和线材基本已经达到了作为期货品种上市的条件, 这两种钢材在中国的生产量和国际市场影响力均为最大。据统计, 2007年国内线材与钢筋合计产量为1.82亿吨, 同比增长16.3%。其中, 线材累计生产8038.21万吨, 同比增长11.5%, 占国内成品钢材总产量的14.18%;钢筋累计产量为10136.6万吨, 同比增长20.4%, 占国内成品钢材总产量的17.5%。从全球角度来看, 中国是全球线材产量最多的国家, 2005年全球线材产量为11491.9万吨, 中国的产量就占其中的44.4%, 表观消费则占到42.4%。另外, 中国还是钢筋的生产和消费大国, 2005年全球钢筋产量为18438.5万吨, 中国产量占其中的45.1%, 表观消费占44.2%。
同时其标准相对规范简单, 有利于交割标准化。此外, 螺纹钢和线材市场竞争充分, 价格波动较为频繁, 业内企业对规避价格大幅波动风险的需求日益迫切。进入2007年以来, 线材和螺纹钢的价格指数均出现了近乎直线的上涨, 最高处于2008年6月6日, 一度分别达到248.5点和225.1点, 相较于1997年有数据以来最低处2000年2月18日的88点和82点, 分别上涨了160.5点和143.1点, 涨幅达到54.8%和57.3%。更重要的是, 1993年, 中国苏州商品交易所在没有任何国际参照物的情况下, 首创6.5mm线材期货品种并成功上市, 这在世界期货交易史上具有突破性的意义。尽管由于当时国内期货市场发育不成熟, 各项法规制度建设滞后, 使交易量大、流通性强的期货大品种缺乏良好的运作环境, 线材期货交易后期出现了过分投机的违规现象。1994年3月, 国务院根据宏观调控的需要暂停了线材期货交易。然而各方已经积累了经验和教训, 首先上市这一品种利于监管。因此, 应先选择螺纹钢、线材两个品种作为期货上市的试点, 在取得成功经验后, 再逐步扩大到其他品种。上海期货交易所日前已经完成钢材期货人员的配备, 包括合约管理交易、监管、交割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均已到位。由于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线材和螺纹钢出口国, 一旦成功上市, 上期所有望成为全球普通线材和螺纹钢的定价中心。
3.2 鼓励涉钢企业和机构投资者积极参与
钢材期货市场的繁荣需要整个产业链内企业的广泛参与。能否吸引广大钢材经销商进入市场, 是钢材期货成败的关键所在。目前, 中国各类钢铁企业已达1100多家, 经销商更是达到了15万家之多, 通过流通环节销售的钢材约占国内钢材销售量的60%左右。他们既可以套期保值, 也可以投机图利, 还可以接货、抛货。因此, 是活跃市场的主力军。尽管套期保值是进行实物买卖的钢材贸易商从事期货交易的首要目的, 但在实际操作中, 若能适时地利用现货和期货市场间的价差进行投机套利, 则会给贸易商带来更多的收益。如1993年线材期货上市交易后, 由于参与者众多、成交量大、流通性强, 形成的价格预期较为真实、可靠。全国许多大中型钢厂以不同形式参与了线材的套期保值交易。在期货价格的两波大跌势中, 一些钢厂在高价位时按生产计划在远期合约上抛售, 既实现了销售又确保了贷款及时回笼, 避免了现货价大跌带来的重大损失。
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最大的不同还在于投机力量的存在, 除了贸易商, 各家投机力量也不容忽视。目前国际钢材期货交易已有先例, 之所以成为市场最大交易量的期货品种, 一方面表示市场存在巨大需求, 另一方面也印证了投机力量对于钢材期货合约的高度认同, 这都是中国发展钢材期货交易的基础。
3.3 完善市场监管与风险控制体系
线材期货交易的教训在于当时市场条件不成熟及对市场缺乏统一的监管与相应的风险控制经验, 交易所与投资者在风险管理上经验不足, 从而导致期货交易出现多空大战与巨量交割, 扰乱了市场秩序, 最后被国务院暂停。如苏州商品交易所的线材交割仓库集中在华东地区, 使投机者操纵市场有机可乘。没有建立品牌交割制度, 交割量不宜控制, 交割质量缺乏保证, 容易产生纠纷等。因此, 在重推钢材期货之际, 应充分考虑中国国情, 制定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 防止逼仓、内幕交易、虚假报价等问题;慎重选择期货交易所、期货结算所;完善期货合约交易规则, 强化风险监管。在钢材期货上市之前, 必须加快研究防范国际游资投机冲击的风险, 以确保钢材期货市场的健康发展。
摘要:本文以分析钢材期货国际现状为切入点, 指出中国可以以推出钢材期货为契机, 争夺国际市场定价权。为了避免重蹈线材期货被叫停覆辙, 需在标的物选择、涉钢企业及机构投资者参与、强化监管与风险控制等方面进行准备。
关键词:钢材期货,国际市场定价权,线材
参考文献
[1].路红艳.中国应加快推出钢材期货[J].中国钢铁业.2008, (2)
[2].王雷, 王勇峰.对钢材期货的认识与思考[J].冶金管理, 2007, (8)
[3].陈年柏.适时推出钢材期货管理价格波动风险[N].期货日报, 2008-10-08
[4].紫薇.探索与发展中的国际钢材期货市场[EB/OL].格林期货, http://www.sina.com.cn, 2008-09-11
国际商标争夺战 篇5
我比表弟高,手也比他长,纵身一跃,一下就把手机抓了过来。哈哈,得手!谁知表弟不甘示弱,立刻向我扑来,我赶紧往后一闪,”扑通”一声,表弟摔了个嘴啃泥,他站起来后,开始向我发射糖衣炮弹,一场“家庭争机战”拉开了序幕。
“表哥,上午先让我玩儿会儿吧,我把我的零食分一半给你,我还帮你写作业。”
我不仅不买账,还讥笑他说:”表弟,你不是就知道二十六个英文字母吗,还帮我写作业?不用不用。”说完,故意拿着锃亮的手机向他晃晃。
表弟眨巴眨巴眼睛,接着甜言蜜语地说:“那我把我所有的零食都给你吃!”
“那只不过是半袋饼干。”对他的大方施舍我嗤之以鼻。
表弟见糖衣炮弹也没打动我,有点泄气。后来他不知又想起了什么花招,凑近我身边,气哼哼地嚷:“表哥,不让我玩儿,我就赖你家不走了!”说完双手叉腰还哼了一声。切!软的不行来硬的,谁吃你那套?
他继续纠缠不休,始终稳如泰山的我面不改色地说:“刚好我们家有一间空屋子,可以把你关进去。”说完,我嘿嘿地坏笑了两声。看软硬兼施也行不通,这下他愁眉苦脸了。妈妈和爸爸在一旁看着我们打嘴仗,嘿嘿嘿地笑,也不做声。
后来表弟真的生气了,开始用起了他的必杀技――大哭,”哇哇……”哭声震天,不一会儿挂了一脸的金豆豆。
爸爸说:“你让让他吧,你是哥哥呢,大度一点,看你把弟弟都气哭了。”我听爸爸这么一说,又一看他委屈成这样了,立刻慌了神。只好说:“好啦,好啦,让你玩行了吧!”顿时,梨花带雨的表弟破涕为笑。哎,真是拿他没办法!
集团客户争夺战升温 篇6
王晓初在中国电信2008年业绩报告“董事长报告书”特别强调,截至2008年底,中国电信“商务领航”和“我的e家”两大品牌客户群分别达到253万户、2393万户,政企客户和家庭用户收入2008年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0.9%和2.9%。
中国联通2008年财务报告也强调,“2008年,借国家加快信息化建设良好机遇,公司为众多企业客户提供数据通信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成功完成了包括中国石油、国家民政部等重要客户在内的信息化建设和服务项目”。
由于超高的辐射范围,固网宽带维系的政企客户和家庭客户成为中国电信以及整合了原中国网通的新联通的核心价值用户群体。日前,中国电信个人客户部总经理张明天公开表示,中国电信拥有三大运营商中最大的政企客户群,可以辐射超过5000万的个人用户,这将成为中国电信实现移动用户超过1亿户的重要保证。
中国电信的“药匣子”
2008年初,根据市场变化和发展需要,中国电信整合内部资源,将原来的大客户事业部更名为政企事业部,以便更有效地开拓集团企业客户市场。据记者了解,中国电信大客户事业部成立于2002年5月16日,主要致力于集团客户市场的培育、开发,寻求与集团企业客户共同成长的内在资源。
“商务领航”被中国电信一位内部人士比作是“药匣子”,针对政府用户、行业用户和大、中、小企业用户,提供办公自动化、系统集成、行业应用、企业门户、电子商务、安全应用、视频服务、移动办公、设备代维代管服务等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以“全球眼”业务为例,这个面向高端政企客户的业务于2002年推出,但随着视频监控业务市场需求的变化,中国电信2008年又面向家庭客户推出家庭视频监控业务,提供实时视频浏览、拍照、录像等服务,目前该项新业务已在部分省市商用。
中国电信人士认为,各类企业都可以在“商务领航”的“药匣子”里找到自己需要的“药”。据记者了解,针对一家拥有200个加盟店的美容院,中国电信在2008年设计了别具特色的可管理各个分店产品销售量、库存量、会员卡、服务卡等日常信息的“美容院解决方案”。
2008年中国电信“商务领航”在各个领域均有收获。去年12月22日,189放号仪式上,中国电信同时举办了与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中国邮政、思科、联想、日电等大型企业集团客户代表的综合信息服务方案的签约。中国电信人士表示,这意味着有了“天翼”品牌移动业务的填充,商务领航也将如虎添翼。
中国联通有得有失
CNNIC互联网发展研究部分析师池大治认为,CDMA的出售对中国联通政企客户群的影响较大。CDMA企业服务本来已经做得有模有样,工商、警务等行业也早已成为原中国联通C网的优势业务,但这部分客户已跟随CDMA资产交接到中国电信。
虽然不少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政企用户划拨的主动权在中国联通,中国联通如果觉得某项业务没有价值,才会交割给中国电信,否则就会想方设法地转移到GSM上,但中国联通官方的说法是,CDMA客户都划拨给了中国电信,不论是个人用户还是集团客户。据记者了解,至少原中国联通海洋新时空、警务通在2008年已逐步交由中国电信经营。
不过,原中国网通给新联通带来更多、更有价值的政企客户。易观国际刚刚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在政企客户技术运营能力和整体竞争实力上,原中国网通对新联通的提升很明显,尤其在北方10省集团客户市场,原中国网通占据绝对优势,这为新联通发展集团客户奠定了良好的业务和用户资源基础。
易观国际还认为,新联通在政企客户上应区别对待北方10省和南方21省,在北方,新联通应将移动网络资源和运营经验加入固网集团客户的用户方案中,在南方,新联通一方面要加强针对集团客户的网络和营销资源的建设,另一方面应利用已发展的集团用户影响其他集团客户在业务模块上的选择,逐步加以渗透。
应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
目前三大运营商正在加强对政企客户的争夺。譬如针对上述所及的中国电信“全球眼”家庭用户新业务方案,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已分别推出了“宽视界一神眼”、“手眼通”家庭视频监控业务。
而针对集团客户市场的重要突破口地方政府,各运营商的争夺已趋白热化。譬如在东部经济发达省份浙江,两会期间,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已经分别与浙江省达成战略协议,2009年三家运营商在浙江省信息化方面的投资将分别达到120亿元、200-300亿元、200亿元,其中,中国移动承诺在今后5年内共计投资500亿元用于信息化建设。
2009年第一季度,在山东、湖南等省份,三家运营商都公布了与地方政府在信息化方面的合作计划。
瑞典的垃圾争夺战 篇7
据瑞典废物处理协会统计, 瑞典利用垃圾为大约25万户家庭提供能源, 为五分之一的集中供热系统提供能量。由于把垃圾转化为可再生能源的效率很高, 瑞典近年来开始从国外进口垃圾, 每年的进口量约为80万吨。
看到瑞典的垃圾焚化炉, 我们不禁产生期待, 也许在未来, 世界各国可以靠自己的垃圾赚钱了———不再简单地将垃圾倾倒入海或者埋在巨大的垃圾填埋场里。
垃圾处理演进史
垃圾并非现代社会的产物, 但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之后, 垃圾才日益成为难题。对垃圾的处理最早是焚烧, 结果制造了大量烟雾;随后, 普遍处理垃圾的方式就是填埋或者倒入海里。
对城市人来说, 大部分地区仍然是荒野一片, 有大量空间用来填埋现代生活产生的垃圾。如同按下抽水马桶冲洗键一样, 人们制造的垃圾大部分都很快消失在眼前———之后谁也想不起它们, 除非你正好住在垃圾填埋场周围。
位于俄亥俄州东部的某垃圾填埋场, 以年垃圾接收量计算, 排名全美第六。美国人民亲切地称之为“Rumpke山”。1996年, 因为一场闪电灾害, 垃圾堆“山”体发生大滑坡。Rumpke Industries公司用了几个月时间才将占地15英亩暴露在外的垃圾掩埋起来——方法是在上面盖上新的垃圾。
填埋垃圾造成了很多问题, 不说别的, 周边居民始终为一股强烈的臭鸡蛋味侵扰。而瑞典全国只有4%的垃圾会最终进入垃圾填埋场。
据美国环境保护署统计, 美国仅在2010年就产生出2.5亿吨垃圾, 其中只有34%左右得到了循环利用。
相比之下瑞典要发达得多, 据瑞典统计局公布的有关垃圾处理的数据, 瑞典有36%的垃圾被回收使用, 14%的垃圾用作肥料, 49%的垃圾作为能源被焚烧。而这49%的垃圾被投入1000摄氏度高温的锅炉中焚烧, 产生大量热能, 通过连接着城市四通八达的供暖管道为城市居民供暖。
因此, 垃圾到了瑞典就成了宝贵的能源。本国的垃圾不够用, 就想到进口别国垃圾的主意。瑞典环境署负责人奥斯特兰德在接受瑞典国际电台采访时说:“瑞典每年有近80万吨的垃圾缺口需要从别国进口。”
没错, 挪威如今就在付钱给瑞典, 让瑞典人随时来拉走国内的垃圾。
据瑞典环保机构的资深顾问卡塔里娜·奥斯特伦介绍:“我们同样把眼光投向了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意大利, 这些国家将成为未来的垃圾出口国。目前其仍然严重依赖垃圾填埋法———这种处理体系效率极低, 而且破坏环境。”
放错了地方的宝贝
瑞典人有这样一种说法,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换个角度说, 让一件商品从被生产开始, 经使用到回收, 一直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也是确保“宝贝”不至于变成“垃圾”的重要手段。所以, 瑞典人都知道:垃圾收集, 要从源头开始。
每个瑞典人都知道“垃圾就是能源, 4吨垃圾等于1吨石油”, 这一切得益于全体国民的努力。他们普遍觉得随便倾倒垃圾是很丢脸的事。
斯文森先生是瑞典SEB银行的投资顾问, 他们一家4口住在斯德哥尔摩著名的环保社区哈马碧。斯文森家里至少有7个垃圾箱, 有一个带盖的红箱子是用来放废旧电池和灯泡的, 一个用来扔塑料制品, 一个放置玻璃制品, 一个堆满了纸制的包装盒, 一个装着可回收的瓶瓶罐罐, 一个用来堆放普通可燃烧垃圾, 一个收集厨余垃圾。
生活垃圾的处理在斯文森家里分工明确, 孩子们负责那些瓶瓶罐罐。每周末去超市购物时, 孩子们很积极地带上自己收集起来的瓶瓶罐罐, 投入超市门口设置的回收站, 就会得到一张标明金额的单子, 每个瓶子值1 ~ 2克朗, 可在超市冲抵现金购买他们最爱的糖果。
厨余垃圾、普通垃圾, 则由斯文森夫妇每天上班时带到楼下, 分类扔进相应的“垃圾柱”里。“垃圾柱”与地下垃圾处理系统相连, 一旦管道里面的抽风机开始工作, 垃圾就会以70公里/小时的速度被“吸”走并传送到指定收集点。
哈马碧小区附近有一个热电厂, 其部分原料就是利用小区居民排放的有机废物, 循环利用后再将电能送回小区。斯文森先生家的电费和供暖费用仅相当于他们居住在斯德哥尔摩市区时的一半。
在传统小区, 回收厨余垃圾主要靠政府免费发放的厨余垃圾袋和专门设立的“厨余垃圾箱”。在新建的小区, 厨房的水槽下面都安装了餐厨垃圾粉碎机, 被粉碎的厨余垃圾通过专用管道输送至地下收集箱, 堆积到一定量后, 垃圾运输车将其送至沼气厂。每10公斤厨余垃圾, 经过处理可产生相当于约1升汽油的沼气。瑞典许多公共汽车上都有“沼气使用”标志, 它们在高速公路行驶是免费的。此外, 保留下来的食物渣滓可制成液态生物肥料。
瑞典人在废品回收方面也非常聪明, 他们不仅仅回收旧轮胎、旧报纸、旧汽车、旧电池, 现在又有新的条文来规范电子类产品回收, 比如电视、电脑等, 这些电子产品在出厂时已经在标签上明确规定了回收时需要支付的费用。对待有些还可以使用的电器, 仅只是过时被淘汰的, 政府的回收公司将它们处理后又可以派上用场。这就是回收的好处, 保护了环境, 也合理回收利用资源, 使得废品不废。
未来垃圾抢夺更激烈
考虑到运输成本, 目前瑞典的垃圾进口主要依赖邻国, 这些邻国的垃圾焚烧炉还不太先进, 或者说其将垃圾转化成能源的价格太高, 不划算。不过专家说, 这一形势持续不了多久, 等到邻国也都知道怎样把垃圾变成能源后, 瑞典就再也进口不到垃圾了。
瑞典国家环保司顾问奥斯伦女士指出:“在当今能源价格不断飙升的背景下, 垃圾正在成为一种国际热门商品。”目前欧洲国家中, 瑞士是最有能力与瑞典形成竞争的, 不但拥有遍布瑞士全国的29个垃圾处理厂, 每年能处理的垃圾总量约为365万吨, 瑞士的废品再循环利用率也非常高。另外美国、俄罗斯等垃圾生产大国也在不断致力于垃圾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相信今后瑞典的垃圾抢夺战只会更加激烈。
拳赛竞标利益争夺战 篇8
拳赛竞标
在拳击运动中,要促成一场比赛,双方团队通常会坐在一起就时间、地点以及收益分成等进行协商,如果达成一致意见,那就签订比赛合同,如果谈崩了,那么一拍两散。然而有一种情况却不能说散就散,因为这些比赛并不以参赛双方的意志为转移,它们从理论上来讲是必须要发生的,就是所说的强制卫冕赛、拳王挑战权争夺战以及空缺头衔战,即便双方团队谈不拢,拳击组织也有办法促成,办法之一就是赛事举办权公开竞标。
拳击组织会预先设定一个最低报价,可能只是5万美元,也可能高达100万美元,具体数额会根据双方拳手的知名度以及票房吸引力、比赛的直播平台等因素而有所不同,竞标方在此基础上加码。拳击组织一般会提前把消息发给那些具备资质的推广人,然后在正式竞标之日,所有参与投标的推广人都聚集到指定地点,呈交一个密封完好的信封,里面有具体的报价。
拳击组织开标之后,出价最高者获得赛事的主办权。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两位拳手中的某一方中标,中标的这方有权决定比赛举行的时间和地点,不过对于双方拳手的收益分成却没有什么决定权。
拳手的收益分成一般是按照拳击组织的规则来进行的,在强制卫冕赛中,拳王会得到75%,而挑战者得到25%,不过也有特殊情况,如果挑战者相比来说知名度以及票房吸引力更胜一筹,那么在征得拳击组织许可后,也是可以拿到更大份额的。而在拳王挑战权争夺战以及空缺头衔战中,双方拳手经常是五五分成,当然也有例外,那些排名较高、名气以及票房吸引力较大的拳手还是会从中得到更多分成的,当然这也要经过拳击组织的许可。也就是说,拳手如何分成要由拳击组织来决定。
举个例子来具体说明一下这个问题,比如某场拳赛中标的推广人报价是200万美元,那么可能有这样两种分配方案:如果是强制卫冕战,那么拳王会得到150万美元,而挑战者拿到50万美元;如果是拳王挑战权争夺战或者空缺头衔战,那么两个拳手各自拿到100万美元。而不管从中得到多少分成,拳手都不可能独吞这笔钱,除了支付给拳击组织一定的认证费用外,还要付给推广人和教练酬金,具体数额早在他们签订合同之初就确定了。
拳手的收益分割方面有规则来约束,一般不会发生什么变故,整个竞标过程中最可能发生变故的就是中标者事后反悔,如果中标者反悔那么一切都将推倒重来。为了规避这种情况,拳击组织要求中标者将中标金额的10%作为押金,存入指定的中介机构。如果中标者反悔了,他将失去这笔押金,由两位拳手以及拳击组织按比例分割,这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中标者能正常履约。
竞标案例
在百年拳击史上,通过竞标的方式促成的拳赛不胜枚举,远的不说,就说说距离我们比较近的发生在俄罗斯拳手波维特金身上的那两场竞标拳赛吧。
2013年,时任三大组织的世界拳王小克里奇科和强制挑战者波维特金之战因双方团队无法达成共识,WBA决定举行公开竞标,除了双方推广人外,俄罗斯推广人希尔尤诺夫也参与了投标。最终,希尔尤诺夫出人意料地以23333330美元的高价,击败了克里奇科兄弟的K2推广公司以及波维特金的德国推广人绍尔兰德,获得了这场比赛的推广举办权。
希尔尤诺夫的大手笔让世人震惊,也让双方拳手获益颇丰。根据规定,作为WBA超级拳王,小克将获得总酬金的75%,即17499997美元,这是他本人以及世界重量级拳王争霸战中最高的,甚至比小克兄弟以往最高酬金的三倍还多,这个“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让小克兴奋不已。而波维特金也获得6014444美元,这也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高的,此前他单场比赛最高酬金只有100多万美元。
这个出人意料的高投标金额并不是最高的,在拳击史上目前排在第三位。排在第一位的是1991年著名推广人丹·杜瓦以50000101美元获得霍利菲尔德与泰森比赛的举办权。排在第二位的是1990年美国赌场大亨史蒂夫·韦恩以32100000美元获得世界重量级拳王道格拉斯与霍利菲尔德争霸赛的举办权。
除了与小克的比赛外,原本定于今年上半年举行的波维特金与维尔德的比赛也是通过竞标促成的。当时维尔德是WBC的世界拳王,而波维特金是该组织的强制挑战者。最终,波维特金的俄罗斯推广人拉宾斯基以715万美元的报价赢得了这场WBC法定比赛的主办权,而竞争者维尔德的推广人迪贝拉的报价仅为510万美元。为了给旗下拳手赢得一个主场比赛的好环境,推广人拉宾斯基也是出了血本蛮拼的,不过后来波维特金因为药检阳性东窗事发,比赛被取消,枉费了推广人的一番苦心。
除了这两场比赛外,去年小克里奇科和泰森·弗里的一番战也曾放出竞标的消息来。当时小克是三大组织的重量级拳王,而弗里是其中两个组织的强制挑战者,一场交锋势在必行。面对强制挑战者,拳王有权指定比赛地点、转播的电视网络平台以及收益分成,当然挑战者也有拒绝的权利,最后双方或者各自退让一步在某个点上达成共识,或者僵持不下等待拳击组织公开竞标。一番讨价还价后,小克身后的K2推广和弗里的推广人弗兰克·沃伦还是无法就比赛条款达成一致,因此WBA决定竞标。谁料刚放出竞标消息不久,双方却达成了共识,最终竞标被取消了。
由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竞标机制在拳击中不可或缺,除了能够确保拳赛正常发生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拳手的收入。这种机制的存在本来应该发挥正面作用,然而在现实操作中往往由于一些人为因素致使收益分配不合理,竞标反而成为某些人牟利的工具。
不当竞争
一般来说,比赛的整体收益会高于中标价位,二者的差额就是中标者的利润了。如果运作得当,这里面的利润空间实际上是很大的,能让中标者一夜暴富,被称为“拳手吸血鬼”的推广人唐·金发家致富的途径之一就是竞标拳赛,当然这里面存在一些不当竞争的因素。
靠头脑吃饭的唐·金可谓深谙里面的门道,多少年来,他靠操纵比赛不知盘剥了多少靠拳头吃饭的拳手的收入。比如,1980年伦纳德和罗伯特·杜兰比赛的收益分成中,唐·金给杜兰开出的条件是得到总额的五分之一,其余的五分之四归伦纳德所有。考虑到伦纳德是拳王,杜兰为了得到这个机会,不得不吞咽下这口苦水。
如果你为1:4这个比例为杜兰鸣不平的话,那么下面的这个同样出自唐·金之手的4:96的分成简直会让你愤怒得说不出话来。这件事还要追溯到十几年前,当时伯纳德·霍普金斯是WBA/WBC/IBF中量级三冠王,而卡尔·丹尼尔斯是当时IBF中量级排名第一的强制挑战者,霍普金斯后面的推广人是唐·金,丹尼尔斯没有推广人,只有一个经纪人尼克·格罗尼。综合比对之下,老实厚道的格罗尼根本就不是诡计多端的唐·金的对手。
早在霍普金斯打败特立尼达德从后者手中夺过WBA超级拳王头衔之后,唐·金就开价40万美元给丹尼尔斯要求与之一战,但是当时格罗尼方面希望拿到90万美元,双方几经协商未能达成一致,最后IBF不得不出面,定于2001年的11月6日就此赛事公开竞标。
得知消息后,有11个符合条件的推广人报了名,每人还缴纳了2000美元的资格审查费,其中不乏实力雄厚的大牌推广人。唐·金一面积极准备自己推广公司的投标事宜,一面安抚格罗尼让其按兵不动,他谎称自己得知消息竞标可能会取消,同时承诺如果比赛他会给丹尼尔斯80万美元等等。格罗尼信以为真,一直没有和报名的那些推广人取得联系。
谁知最后竞标却如期举行了,这时格罗尼才意识到事情不对劲,才开始与几个有实力的推广人比如迪诺·杜瓦联系,但是已经来不及了。此外,当时业内盛传的一个消息也对格罗尼不利,就是HBO负责人戴维斯说如果这个赛事主办权被除了唐·金外的推广人得到,那么HBO将不直播这场比赛,这让那些报了名的推广人临时打了退堂鼓。
11月6日,IBF办公室内,竞标正式开始的时候,只有唐·金推广公司的代表古德曼手中拿着一个信封,其他推广人都没有出现,就这样唐·金以50万美元的报价取得了赛事主办权。按照规定,丹尼尔斯得到了其中的25%,即12.5万美元。而另一方面,HBO给唐·金的转播费用却高达350万美元,唐·金按照比例付给霍普金斯280万美元。
同一时间同一个拳台上比拼的双方,一个拿到12.5万美元,一个拿到280万美元,这种4:96的分成的确让人匪夷所思,难怪之后格罗尼会到处鸣不平,甚至一怒之下把唐·金以及HBO都告上了法庭。
当时对于这件事,业内有不同的声音,有人责怪唐·金的吸血本性,有人指责HBO与唐·金串通一气,还有人说格罗尼方面也有问题,以他们的实力根本无法与唐·金抗衡,如果丹尼尔斯也有一个实力强劲的推广人,那么标价将会抬高很多。“如果有竞争的情况下,标价可能会抬高到250万美元。”推广人丹·古森说。
有人曾经仔细算了一笔账:比赛的门票收入、国外电视转播收入以及赞助商提供的资金加在一起,大约会有100万美元,HBO虽然说给350万美元,但是实际上到手的会大大缩水,能有200万美元就不错了,这样总共会到手300万美元,而你需要预留一些利润,因此那场比赛的标价在200到225万美元之间更为合理一些。但是考虑到当时霍普金斯的身价,这个报价可能会行不通,因为如果其他推广人出价200万美元,那么仅到手150万美元,霍普金斯很可能会拒绝,比赛就会流产。
尽管唐·金低价中标赚了个盆满钵盈,但是那些报了名却没有到场投标的那些推广人并不觉得遗憾,因为业内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尽量不要去抢其他推广人的生意,也就是说不参与不是自己旗下拳手的投标。而且当时只有两个有线电视网会转播这场比赛,HBO和Showtime,因此很多事情也并非单纯取决于推广人的意愿,还要有线电视肯埋单才行。
Showtime的负责人肯·拉吉在事后说,“当时没有人过来和我们联系这件事,如果有我们会很感兴趣的,但是价位要合理一些,作为单独的一场比赛,可能100万美元的价位更合理一些,350万美元有些离谱。”由此可知,HBO给的巨额费用完全是考虑到和唐·金以及霍普金斯多场比赛合同的关系,不管此战的对手是谁,HBO都会给到这个价,在这件事中,丹尼尔斯方面根本就没有话语权,只有服从的份。
移动互联网“地位争夺战” 篇9
恍如一夜之间, 无论是在办公室里还是在路上, 随时可见拿着手机、轻轻滑动屏幕的人们, 他们或是在使用聊天工具, 或是在通过移动互联网浏览信息, 仿佛生活里已不能缺少移动互联网。
丰富的互联网业务与通信网的结合, 已经逐渐打破了传统电信运营商对业务层面的垄断, 并推动电信业务从“技术驱动”向“市场驱动”和“用户需求驱动”演变。而随着移动网络上的数据业务流量呈爆炸式增长, 数据海啸正在以难以想象的速度袭来。
为了推进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争夺主导地位, 在这场移动互联网话语权的激烈争夺战中, 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终端厂商以及其他产业链环节参与者的移动互联网战略部署都纷至沓来。
电信运营商:突击社交应用
电信运营商的敏感神经已经被牵动。
“面对互联网企业和终端厂商对通信市场核心价值链的蠢蠢欲动, 以及新兴互联网企业的快速成长, 我们必须有所行动。”一位广东移动数据部人士坦言。
进入2011年, 以微博、电子商务、团购等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媒体和商务应用热潮席卷网络, 给移动互联网的内容采集、信息传播模式、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带来深刻影响。为此, 三大运营商纷纷致力于打造各类社交应用, 在推出自有IM软件的同时也加大了与互联网企业在微博等社交应用领域的合作, 以增强自身在移动互联网市场上的竞争力。
在电信运营商看来, 基于手机号码而建立起来的社交关系将比基于互联网的社交关系更为稳定可信, 利用这一优势, 8月15日, 中国联通正式推出“沃友”, 强化对社交应用领域的布局;9月28日, 中国移动的“飞聊”正式登陆各大Android平台的第三方应用市场, 并于10月26日展开公测;10月18日, 中国电信秘密研发的同类型软件“翼聊”也出现在了公众的面前。至此, 三大运营商角逐社交应用领域的新格局正式成型。值得一提的是, 中国移动内部人士近日透露, 明年移动还将投入更大的营销力度以将“飞聊”推向新一代IM软件的更高位置。
此外, 今年以来三家运营商纷纷加大与各个微博平台的合作力度, 建立了各自细分的营销、客服体系, 以进一步加强与用户的互动性, 提高数据流量增长。以中国联通为例, 今年率先发布“悦TV”平台, 引入视频微博功能, 从而使用户可以通过iPhone和Android系统终端、PC电脑终端等在“悦TV”平台实现手机即拍即传。可以说, 这种基于微博联系的新型视频用户关系, 将为电信运营商未来更加深入的社交应用推广积累稳定的使用人群。
但是, 电信运营商也并非将高枕无忧。今年以来, 互联网大佬们扎堆推出相应的应用产品, 米聊、微信等类Kik应用打着“免费、省流量”的旗号争食“移动互联网蛋糕”, 这无疑给原有的移动通信领域带来了新的变数。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 移动互联网的忽然而至, 不仅带来了网络上的压力, 而且还带来了对传统电信运营的体系结构和盈利模式变革的迫切需求。而要解决这一问题, 三大运营商未来还应进一步增强对移动互联网用户需求的了解。
互联网企业:哄抢用户数
现如今, 互联网企业对于电信运营商而言, 不再是狼来了的故事, 而是切切实实的竞争对手了。
“中国的移动互联网正处在一个爆发式的成长中, 在过去的互联网时代, 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企业就已经创造了几十亿美元的市值, 而现在移动互联网的到来将为这些企业带来高达8亿~9亿人的用户数, 其中的商机将是过去互联网市场的10倍以上。”创新工场CEO李开复如此认为。为此, 2011年, 在电信运营商加速布局移动互联网市场的同时, 互联网企业也不甘示弱, 发起了一场激烈用户争夺战。
以新浪为例, 新浪微博的横空出世令众多竞争对手感到措手不及, 新浪截至2011年6月30日的第二季度财务报告显示, 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数已突破2亿大关, 而新浪微博的影响力也在进一步提升。不难发现, 如今在微博平台上, 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转发或者评论, 从而产生了趋向于在微博平台上直接聊天、交流的习惯。而这种趋势, 也使用户对微博应用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 进而给那些利用微博营销的企业带来了无限商机。可以说, 互联网企业当前享有的这种高度用户忠诚度, 已经令运营商感到望尘莫及了。
不仅此次, 互联网企业还通过开发各类IM软件, 拉拢用户, 使运营商濒于被架空状态。以腾讯为例, 其提供的微信如今已经可以通过手机通讯录和QQ好友、QQ邮箱直接导入联系人, 并与腾讯微博互通私信、发送图片。这一应用, 一方面为腾讯带来了更高的用户数量, 另一方面, 也将腾讯QQ从原来单纯的通信工具转变成类似Facebook的社交网络工具。
中国三大宽带运营商市场争夺战 篇10
截止到2012年9月底, 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家基础电信运营商的宽带接入用户达到1.71亿户, 宽带人口普及率高达到13.1%。其中, 中国电信占市场份额51%, 中国联通占市场份额的37%, 移动铁通、长城、各地广电占市场份额的12%。整个宽带市场南方电信、北方联通分立, 局部主导。三大宽带运营商在中国宽带市场已经形成寡头垄断局面, 三方正由“圈地”转向“种地”, 全面展开争夺宽带市场的大战。
二、三大宽带运营商争夺战
(1) 中国电信:宽带市场规模化, 未来宽带老大。现今中国电信在宽带市场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电信最新数据显示, 电信宽带用户已经超过1亿, 占中国宽带用户比率的57.1%。相比之下, 中国联通截止今年1月的宽带用户数为6455.1万户, 中国移动宽带用户总数仅为1000万, 中国电信宽带用户的数量远多于其它两家运营商。
显著优势:中国电信在南方21个省份有着显著优势, 客户资源丰富, 固定电话网以及数据通信业务比较完善, 便于拓宽宽带业务。宽带技术日趋成熟, 网络基础设施覆盖面广, 十分看重宽带市场规模化。
建议策略:首先, 中国电信的宽带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于接入费用, 收费方式单一, 不能够满足客户的细分需求。可以捆绑增值套餐以及增值业务, 同时着重发展高端客户, 针对客户独特需求开展特色业务, 增加收入多样性。其次, 中国电信多数客户对宽带增值业务不熟悉, 用户需求薄弱。因此势必要拓宽渠道, 对客户进行业规模化知识普及。可以通过多种促销活动、服务保障进行宣传, 充分挖掘不同客户的隐藏需求。目前中国电信宽带市场份额较大, 处于竞争的守势, 需抵御联通、移动对市场份额的抢夺。除此之外, 中国电信在巩固自己行业老大地位的同时, 也要注重挖掘新盈利模式。现今中国宽带市场无线宽带发展空间很大, 电信应该抢先占领无线宽带市场, 通过差异化竞争赢得中国的宽带市场。
(2) 中国移动:宽带市场份额低, 潜力巨大。中国移动在2G业务方面占据绝对优势, 客户群、利润增长均处于良好态势, 拥有庞大的客户服务体系和销售渠道体系。中国移动通过注资铁通, 间接进行宽带市场的拓展, 因686号文限制在2011年底前不得进入驻宽带接入市场, 导致其在家庭、企业宽带市场一片空白。为了绕开政策管制移动采取“借腹生子”的策略, 通过与中国铁通、广电部门合作, 推出中国移动铁通宽带、中国移动广电宽带一系列产品。特别是与广电合作, 通过与广电有线电视频道业务捆绑, 强攻电信小区家庭市场。在业务推广方面, 移动凭借强大现金流、公关运作以及庞大的客户群体, 在推广中不计成本, 低价销售策略, 对电信形成很大的压力, 相信移动宽带业务规模化只是时间问题。但是当前移动宽带市场的突飞猛进, 内部流程梳理仍不成熟, 队伍建设边干边搭, 带宽出口资源有缺口。短时间内取得宽带用户达1000万的成绩, 也无疑体现了移动超强的执行力。
(3) 中国联通:宽带提速不提价, 中国北方宽带主导者。中国联通在宽带业务方面拥有其他两家运营商所不具备的优势, 首先是在北方十省占据主导地位, 客户资源丰富, 拥有5300多万固网宽带客户, 在宽带接入能力、提升接入方面有所成就。其次, 网络运行比较稳定, 后续服务比较完善到位, 在北方已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2012年国家工信部将“宽带中国”列为重点工程, 中国联通马上提出“以光纤宽带为引领、极速3G广泛覆盖、Wi Fi热点无处不在”的全网宽带概念。以此为契机, 中国联通不但开展了宽带提速不提价、“光纤入户”工程, 还针对不同用户类型推出了个性化服务, 积极实施宽带市场差异化竞争策略, 以确立中国联通在宽带行业的领先地位。经过不懈努力, 目前中国联通在网络、终端、应用、国际漫游、用户体验等方面优势日趋体现。
电信和联通主要依靠终端销售和渠道推动3G发展, 以宽带融合辅助, 电信借鉴联通在销售渠道方面的先进做法, 联通借鉴电信在融合方面的做法, 两家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全业务经营与终端渠道策略。 (引自:赛立信通信研究部, 《盘点2012展望2013》) 中国移动则在家庭和政府企业市场进行了一些小规模的探索, 由于受到政策及自身规模庞大的限制, 这一年继续保守的保存力量。联通和电信将继续以终端拉动3G用户增长, 充分发挥3G网络优势, 提升3G网络利用率。中国移动将在终端销售拉动用户增长方面做出一些尝试, 并且稳步准备全业务运营的网络资源基础。
三、结语
我们建议三大运营商关注无线宽带市场, 率先建立全覆盖WIFI网络, 探索用户接受程度高的丰富盈利模式, 力争在中国宽带普及率的提升进程中获得先发优势, 以差异化的普及型宽带战略保存激增。
参考文献
[1].刘佳.盘点2012展望2013.赛力信通信研究部.2013—1—261.刘佳.盘点2012展望2013.赛力信通信研究部.2013—1—26
[2].刘金良.中国移动迈向移动宽带之路.人民邮报。2010—5—192.刘金良.中国移动迈向移动宽带之路.人民邮报。2010—5—19
[3].袁晓梅, 张争义.新竞争形势下中国电信宽带的发展策略.商业经济评论.2011.83.袁晓梅, 张争义.新竞争形势下中国电信宽带的发展策略.商业经济评论.2011.8
[4].李侠.中国联通:全网宽带倾力赶超.中国电子报, 2012—5—154.李侠.中国联通:全网宽带倾力赶超.中国电子报, 2012—5—15
[5].樊耀东, 杨会华.中国联通宽带发展策略思考.华信邮电咨询设计研究院咨询院.2012.135.樊耀东, 杨会华.中国联通宽带发展策略思考.华信邮电咨询设计研究院咨询院.2012.13
【国际商标争夺战】推荐阅读:
商标国际注册11-27
国际商标许可合同07-26
商标注册合同国际10-04
国际商标许可合同一09-15
知名商标、著名商标、驰名商标申请条件10-13
申请注册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10-15
企业商标07-21
著名商标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