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室信息化(精选12篇)
教研室信息化 篇1
信息化教学是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学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教研室是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具体承担者。因此, 如何将信息化教学具体落实到教研室的实际教学工作中, 是每个高校教研室都必需面对的问题。
1 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
信息化教学的目的。所有的教学方法都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这一教学的最终目的服务的, 信息化教学这一新兴教学方法也不例外。与以往教学方法不同的是, 信息化教学更多地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 拥有了其它教学方式难以比拟的教学优势。在信息化教学中, 大量的教学资源和信息通过信息技术汇集在教师手中, 通过对这些资源和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和改造, 教师可以在增加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节约教学时间, 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 由于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不但避免了教师的重复劳动, 降低了教学成本, 而且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声、光、电等特点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发挥了教师的主动引导作用, 提高了教学效果。而教学效率、教学成本、教学效果这三个教学要素被提高的结果必然是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信息化教学的意义。教研室是教育管理体制的最基层单位。通过在教研室开展信息化教学, 可以大力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的全面创新。而这些方面的创新又同时带动了教学制度和教学管理的发展完善, 使得信息化教学成为丰富和发展传统的面对面课堂教学的有力推手。另外, 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 合理进行信息化教学, 可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能有效的促进“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的有机结合。
2 教研室信息化教学的基本要求
2.1 师资建设
在教研室落实信息化教学过程中, 要特别强调关注人的问题, 全体教师要能熟练应用相关的计算机软件, 如PowerPoint、Photoshop、Word等应用于教学的准备和实施。但是有些教学软件的专业性比较强, 致使部分教师在计算机的应用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针对这一问题, 教研室必须通过实践反馈制度、跟踪听课制度、安排教师培训等措施引导教员平时注重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实践反馈制度是教师在授课前先制作好多媒体幻灯并写出完整规范的实验教案, 由教研室组织专家修改并介绍利用信息资源备课的要领和经验。跟踪听课制度是指教研室组织专家对教师进行不定期的跟踪听课, 及时发现教员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帮助其改正。同时, 教员也不断总结经验向专家教授学习, 以提高自己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安排培训是指定期请专业人员就专门问题进行专门的培训, 例如, 如何制作动画课件, 如何进行影像剪辑等等。在青年教师岗前培训时, 着重强调多媒体课件的熟练使用, 并且制定一定的考核标准, 把它列为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即通过教研室内部培训, 教师自修, 通过考核上岗这三方面结合来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特别是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整合的能力。
2.2 资源建设
我们教研室近年完成了生理学网络课程的建设, 网络课程中包括基础理论、实验教学、答疑解惑、生理论坛、授课点滴、自我测试、教学园地、生理史话等8个模块, 其内容有课本上的理论内容、大量图片、动画、课件讲解大课内容, 有相关的名师授课录相, 有实验相关的内容, 还可使学生在网上进行自我测试检测学习效果, 从多方面协助学生自学。网站上还有多家相关杂志的介绍、兄弟院校学科建设等相关网站的链接, 便于学生触类旁通进行学科间的联系。我们教研室系统整理软件素材库, 可以在统一平台下集中各种软件素材进行形式灵活多样的辅助教学, 简化了电脑辅助教学过程, 提高了辅助教学效率;在编制教学课件和整理软件素材库时, 要把握两个关键。第一, 建立教研室完善的分工合作机制, 即走“集体化”道路:增加人力投入, 平时由专人负责、集体配合, 收集和整理数字化的多媒体教学素材, 建立并完善本专业的教学素材库。第二, 加强教研室内部人员和教研室与教研室之间的广泛交流。我们通过观摩、学习其他专业 (如计算机软件应用) 由专业人员制作的教学软件, 从中汲取宝贵经验。并且计划在经费许可的情况下和专门的计算机公司合作, 采取“由专业人员编制课件, 授课教师应用课件”的模式, 具体的操作方法是:由教研室根据教学特色收集教学素材和提出具体的教学要求, 由软件公司负责编程开发。这样, 开发出的教学软件既贴近了实际教学要求, 又便于教员掌握和使用。同时, 在软件的后续开发和升级上, 也便于掌握主动权。还可以适时的根据课程的大纲要求进行调整, 增添新的内容和删除旧的知识点。总之, 一切以实际的教学应用为主。
2.3 硬件建设
我们教研室加大对网络传输平台、服务器系统的资金投入, 提高硬件设施水平。购买了高性能个人计算机、多媒体编制软件、获取数字化教学资料所必需的扫描仪、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 以及便于大容量资料携带的存储设备 (如笔记本电脑、光盘刻录机) 等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所必备的器材。目前已经做到全体教师每人一台电脑连接上网和至少一种移动存储设备, 已初步具备进行信息化教学的条件。
3 教研室信息化教学的实践体会
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之间的关系。信息化教学并不是要取代传统教学, 相反, 信息化教学因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 突破了时间和空间对传统教学的束缚, 恰恰是对传统教学的丰富和发展。但是, 因为这些新技术的使用, 使得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之间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转变。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由过去的知识灌输者转化为引导者, 即把填鸭式的教学变为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相应的, 由于信息技术的使用, 必然对教员本身的素质有了更高要求, 教师只有在掌握了一定的现代信息知识和技术以后才能够担当信息化教学的重任。同时, 教学组织模式更加新颖, 教学手段也更加多样化, 例如, 多媒体教学, 虚拟实验等等。对于学生而言, 信息化教学意味着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更高, 同时, 由于网络平台的使用, 提供了一个开放平等交流的学习环境, 学生与教师之间,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得到了加强。
教学组织信息化。与传统教学相比, 信息化教学中的教学组织在课前准备, 课堂授课, 课后反馈等方面都有所变化。首先, 在进行课前准备时, 教师的教学资源数量多, 参考的内容更加丰富, 远胜于以前的一本教材备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站资源, 收集下载丰富的教学资源, 如多媒体素材、课件、动画以及图片等, 教师通过访问信息资源库已有的教学课件可以系统具体的了解到该课程的讲授蓝本即讲授内容的框架、基本观点、基本概念、应突出的重点、难点等等。然后以其为蓝图, 通过互联网络搜集与课程相关的新内容新进展根据大纲要求与其结合, 即增加课程的新意, 最后再加入自己的授课风格和特点, 由于有多种教学资料可以对比和参考, 教师更容易掌握所讲内容的精华, 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也更为准确。准备出来的教案既保证了教学风格的连续性又突出了教员本身的教学特色。有了充足的课前准备, 在进行理论授课时, 首先通过联网进入信息资源库, 科学地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声、光、色等特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者增加条理性。例如, 循环系统的内容历来是生理学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对于心脏射血和充盈, 以及每一个心动周期的划分和动力学特点往往难于理解, 只能死记硬背。如果在讲课时利用flash动画依次做出7个心动周期的变化过程和相应的心血管瓣膜的闭合、动脉血压的高低等, 就可以让学生在头脑中完整构造出一次心脏的射血-充盈过程, 并很直观的理解记忆这一知识点。其次, 合理的分配好课件使用和板书讲授的时间, 以提高课程的生动性、趣味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前提, 在播放投影的同时, 适当穿插必要的板书内容 (尤其是需要学生做笔记的重点内容) , 有利于学生的思路与教师同步, 增加其临场感, 为其提供一个适当回味的时间, 能够抓住重点、难点, 又避免了有的教师坐着授课造成的沉闷和学生因看屏幕而产生的疲倦感。生理学是一门实验医学, 因此对于每一位医学生来说, 除学好理论知识之外, 实践操作也非常重要。在进行实验课教学时我们利用网络课件虚拟实验过程, 将经典生理学实验制作成课件, 存储在计算机上, 让学生能够随时调出进行观看, 加深了对生理学理论知识的认识, 并且及时将观察的实验结果进行交流, 包括学生和学生的交流以及学生和老师的交流。在进行实验授课时, 用网络课件虚拟实验过程, 一方面解决了部分实验因条件所限开设困难的问题, 另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从理论到实践掌握生理学的内容, 提高了课堂效率。授课结束后, 学生可通过网站上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复习上课的内容, 并通过习题测试来巩固所学的内容, 整个单元结束后还有单元测试以检测内容掌握程度;在做习题的过程中, 如果遇到问题可以通过在BBS上发帖或电子邮件将问题告知教员, 教研室有专人负责网络, 解答学生的问题。有资料显示, 目前高达73%的大学生经常利用网络搜索引擎, 查找各种学习资料;32.8%的学生经常利用在BBS上发帖的方式来向其他同学请教疑难问题;19.5%的学生经常利用电子邮件向教师或同学请教和进行交流;还有4.8%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一些重大难题时会通过电子邮件向校外的专家请教。根据这一现象, 我们教研室在近几年的本科生教学中, 给学生布置了特别的生理学作业——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与生理学大课内容相关的主题, 上网或去图书馆搜集文献独立完成一篇综述。希望学生在独立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会搜集相关信息、整合信息并最终把自己获得的信息以文本形式显示出来。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能力。这个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学生纷纷表示这样的作业很有意义, 既教会了他们方法, 也提高了他们对课堂内容的学习兴趣。
教学管理信息化。目前随着现代信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教学工作也面临许多挑战和选择。如何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做好教学管理工作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我校基础部领导和教学办的指导和支持下, 我们立足教学的延续性、继承性和发展性, 将计算机引入教学管理, 用半年多的时间建立了规范化的教学电子档案, 将教学中的教学材料、教案和幻灯等重新整理归档。同时, 从实际出发, 我们以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和信息化为目标, 立足高标准, 研制新系统, 制作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研室教学信息与资源管理系统”, 实现了教学资源的长期保存和网络共享, 同时也建立了与教学管理部门沟通的网络和信息渠道。该系统业已被本校18个教研室推广使用, 收到了良好效果。它能完整、准确、迅速地提供教学相关信息与资源, 为教研室教学实践、教学管理、教学研究等提供了高效的服务平台。
4 推进信息化教学的问题和建议
目前我们开展的信息化教学主要是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多媒体教学以其课堂信息含量大、节省板书时间、题材丰富形象、形式活泼多样以及便于学生课后复习查询等优势, 已确立了其在今后医学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的主导性地位, 在各高等院校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并被争相采用。但是, 现阶段的多媒体教学还处在一个相当初级的水平, 存在着诸多亟待改进之处。
推进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首先是观念问题。只重视信息设备的引入, 教学水平仍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上, 没有充分体现信息化教育的特色。即只注意信息化环境的建设, 忽略了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很多教师把多媒体教学等同于信息化教育, 从而导致当前信息化建设中的“重技术、轻理论”现象, 延缓了实现信息化教育的进程。其次是师资问题, 教师素养不高。现代化的教学媒体, 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技术, 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教师不仅要了解教育技术理论, 还要了解和掌握如何使用现代化的媒体, 如何选取和设计各种教学软件, 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探索和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等等, 教师信息素养不足是制约信息化教学的瓶颈问题。再次是经费投入问题。制约信息化教学发展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相关的经费投入力度不够。网络课程的维护升级、教学软件的开发、硬件的购置等都需要大笔的专项资金投入, 但目前依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 实际投入的资金与预期目标有差距。最后是推进信息化教学的速度问题。信息化教学的重要前提是对教学资源进行信息化改造和有机整合, 信息化改造的程度在每个学校的每个单位都有所不同, 不能一拥而上, 只能是信息化资源改造多的教研室可先推进或快速推进, 而信息化资源缺乏的教研室可缓慢推进或暂时不推进。
推进信息化教学的建议。由学校建立信息化教学方面的专项经费, 加大对这方面的投入, 做到专款专用。另外, 由学校提供技术支持, 把学校的网络中心、教育技术中心统一进行资源整合和合作, 以便对信息化教学提供更好的服务。建立激励制度, 对在信息化教学方面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应该予以精神和物质奖励。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信息化教学是传统教学的丰富和发展, 其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而信息化教学的条件要不断完善和更新, 教研室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进行信息化改造。
教研室信息化 篇2
按照开学初学院教学工作安排下发的教学工作重点,并结合自身特点,电子信息教研室制定了本学期教研室工作计划并组织各位老师积极实施。电子信息教研室在完成教学常规工作的同时,按照工作计划单周星期三下午定时开展教研活动,现将有关工作中期自查如下:
一、常规教学
1、积极协调教学任务,周密完成教学计划。教研室各位老师的实际授课进度能够与制定的教学计划相吻合,各种教学材料齐全,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前半学期无教学事故。
2、各位老师坚持听课制度,认真记录并点评。
二、教学改革
1、由于本教研室成员外出学习,目前只有三名老师在任教,只能通过完善教学大纲、提高教学技巧为申报系里的合格课程做准备。
2、针对民族学生自身汉语水平能力有限,制定了如何提高民族生教学质量的计划,但目前还没有进行讨论,准备在这周三下午开展讨论。
三、专业建设
1、结合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特点,针对学院实施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学分探讨了如何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日常教学相结合的专题。大家提出了自己宝贵的意见,并准备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逐步应用。
2、探讨了年轻教师的培养措施,并定于第十一周组织教研室老师听年轻教师的公开课。
四、存在的问题:
目前对开展的教研活动只属于讨论层次,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并没有完全应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本教研室人员较少,开展活动有时显得有些困难。总之本学期共制定了7次教研活动,目前进行了3次。在开展的3次活动中大家都能积极参与,提出宝贵的意见。今后我们将更加努力,不断学习、探索,争取将教研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并且能将讨论的提议积极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力争将教研室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信息化条件下校本教研的实施路径 篇3
基于信息化条件下的校本教研,主要依托现代教育技术,开展信息化教学研究活动,设计制作信息化教学案例,让教师在信息化平台上分享各自的经验,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提升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信息化条件下校本教研活动的操作流程图,是一个基于主题研讨、倡导经验分享的信息化教学研究操作流程。按照这个操作流程,可从教研制度、职称评聘、奖励措施等多方面考虑、建立教学研究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努力使每位教师的困惑能及时得到回应,每位教师的经验能及时与同事分享,使教师能够与校外同行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和联系,推动校本教研工作的深入开展。
1.以专题研读为主,创设资源共享、个性感悟、自我研修的情境,为信息化教学研究活动搭建独具魅力的信息化平台。学校不仅要求已经使用新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的教师要深入研读课程标准,还组织全体教师学习课程标准,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并分组、分学科围绕一个个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开展专题研读。除了传统的资料室、图书室外,学校通过资源征集的形式,还在局域网内为教师提供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源,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资源共享。如在全体教师中开展“分析案例、领会课标”的课程标准考试活动,就是在教师个人研读学习基础上对课程标准学习领会效果的一次检验。如可采取提供各学科教学案例的形式,组织教师对来自一线教师的教学案例进行个性化的分析和评价,以此检验学校教师对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精神的领会程度。
2.以主题沙龙为主,倡导实践检验、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的行为,为信息化教学研究活动构筑自主参与的虚拟空间。学校依托主题沙龙,实践校本教研宗旨,“以案例展示理念,让理念回归课堂”是开展主题沙龙活动的重要形式。教师在设计信息化教学案例、实践检验案例的过程中,不断对照课程标准的精神反思自己的实践活动,在反思中修正,在反思中提高。重视教师个人反思的同时,特别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防止和克服教师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现象的出现,努力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如在开展“教师个人成长档案展评”“教学叙事研究报告研讨、展示”等一系列主题沙龙活动,以及依托县区教育信息网开展的信息化教学研究活动、网上业务学习活动、网上新课程改革实验论坛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等,真实反映了一线教师在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的良好氛围中开展的一系列教学研究活动,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教学实践水平。
3.以案例分享为主,营造经验借鉴、专业引领、自我超越的氛围,为信息化教学研究活动提供高效快捷的研讨思路。在以案例分享为主的系列活动中,可实施微格教学,拍摄典型教学案例,对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剖析,分享经验。如在一次国家级师资培训工作研讨会上,课题组教师执教的观摩课《奇妙的动物世界》,学校不仅全程拍摄,还组织教师进行分析讨论;也可借助BLOG这个平台,在因特网上发布教师在课程改革实践中的教学故事,分析执教教师的教学叙事研究报告,学习借鉴教学故事的捕捉和挖掘的方法与角度;还可举行平等对话型的专家引领活动,对教师设计制作的案例进行剖析,实现经验的分享。(作者单位:南昌市滨江学校)
□本栏责任编辑 廖肇银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研信息化探索 篇4
关键词:学科网站,教研信息化,网络教研
应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要求, 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核心的各式各样的专业学科网站纷纷建立。但如何才能使学科网站更富活力地发展?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网站在推动教研文化建设、服务学科教学方面的作用?本文以我区教研组网站———榆次教研网的建设为例, 对学科网站建设及基于网站的教研活动谈几点个人的想法, 以供同行们探讨。
一、大胆推进教研创新,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当前, 许多学科网站建设存在着风格雷同、资源匮乏、缺少互动、利用不充分等一系列的问题。怎样避免这些问题, 构建一个充满活力,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学科网站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 准确定位, 个性发展
学科网站是一个教研组对外的名片, 它的建设不仅要反映一个教研组的教育教学水平, 还要展示一个教研组的精神追求和文化特质。因此, 学科网站建设应该结合实际, 突出自己的特色, 追求有个性地发展。
我区立足学科老师来打造自身特色。从某种程度上看, 正是学科老师的个性才构成了教研组的特色, 从而铸就学科网站的特色。为此, 榆次教研网专门设置了“联片教研”等栏目, 专门用来展示教研组老师之间的联系。比如教研组老师风采的展示、个性的张扬, 使得学科网站更趋丰满、更具特色与个性。
(二) 合理使用, 实现全面发展
学科网站是开展学科教研的平台。作为学科网站, 应该是有教有研, 教、研结合, 但重点在“研”而非“教”, “研”才是教研组网站的灵魂所在。所以, 在网站建设中, 要不断丰富和充实有关教研方面的内容, 如探讨教研心得、创新教研方法、开拓教研领域等。如在地理频道中专门开设“教研动态”栏目, 为老师们提供丰富的教研资料, 也使得整个网站充满了浓郁的学术研究氛围。这样学科网站就成了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很好的台阶, 教师通过网站拾级而上, 就有可能不断走向成熟与成功。
(三) 紧跟时代, 持续发展
网站建设实际上应该是一个网站与用户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一方面, 网站要以自己的不断发展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要, 另一方面, 用户的支持又是网站得以更好发展的动力与保证。网站也只有在与用户的良性互动当中, 才能实现持续的发展。目前, 我们学科网站的主要用户是我区教研组的老师和同学们, 其中就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的人员。他们为网站的建设与发展添砖加瓦, 作出了不菲的成绩;当然他们也收获了学习的方法和大量的知识。同时, 我们还建立了网站和QQ群, 以加强网站和用户之间的联系。通过这些各式各样的方法, 我们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用户的积极性, 为网站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二、关于教研信息化的思考
(一) 网络教研的优势
1. 网络教研具有灵活性。
开展学科教研活动, 一般情况下, 不可能让学科中的教师全部参加, 活动中所渗透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通过骨干老师的转达, 其效果往往会打折扣, 如时间久远可能遗忘等。如果把活动的内容或活动中所需体现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新理念通过网络能传递给每一位教师, 他们可以不受时间的制约, 随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而进行学习。
2. 信息容量大且易更新。
网络的一个特点是信息容量大, 全国或全世界各地的信息都能获取, 这样大的信息量传统方式无法实现, 而且教研信息能紧跟时代, 随时更新。
3. 促进了教研的知行结合, 同时改变了教师的学习状态, 提升
了学校的教研文化, 还改变了教师的成长环境, 创造了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的机会。
4. 加强了校际联系。
我们通过网站, 加强与周边学校的横向联系, 开阔了视野, 增长了见识。比如我们学科网站里时常有本地或外地的教师们登陆和交流, 有志同道合的外校教师参与, 开阔了教师们的视野, 了解了当今科学的发展动态, 加深了教研的深度, 提高了教研活动的质量。
(二) 网络教研活动中的不足
1. 部分老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非常有限, 很难让他们正常地参与网络教研活动。
就这一点来说, 应加强网络培训, 提升网络运用能力。
2. 重形式, 轻内容。
忽略了研究的问题, 直接的后果就是教研的有效性受损。我们应努力丰富教研资料, 使整个网站充满浓郁的学术研究氛围。
总之, 网络教研不仅是全新的教研工作方式的建立, 也是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 必将会影响到教务管理、教学模式、学习方式、教育教学评价等方方面面。随着时代前进的脚步, 新事物终将成为主流!
参考文献
[1]刘少华.试论专业网站的建设.现代教育技术.
[2]万欣.面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网络教研平台使用现状及策略研究.教育技术.
教育信息化教研活动总结 篇5
教育信息化教研组全体成员认真执行学校工作计划和教研组工作计划,做到教学伊始,整体把握,有的放矢。立足岗位,团结协作,求真求实,教书育人,顺利而圆满地完成了各项教育教学任务,并且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本学期。
一、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切实落实各项教学常规工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组织学科组教师认真学习《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课程任务,确立教学应以使学生具备一定信息能力,养成良好信息素养为中心的指导思想,通过对《指导纲要》的学习,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认真制订信息技术课并实施英雄争章评价方案
2、积极开发教学资源,认真研究我校学生的情况和教学设备的情况,针对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变化大、经验少、学生基础差别大等特点,认真探讨,制定教学计划、课时计划、教学组织管理方法、设备合理使用方法,充分发掘我校现有教学设备资源,积极使用现代教学手段,认真进行集体备课,使课程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并为今后的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3、教研组成员认真备课、上课,同时,针对信息技术课堂纪律管理困难的具体情况,认真讨论研究课堂管理方法,加强课堂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之间互相听课,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加强活动课,开拓学生特长,提高学生素质
本学期来,中、高年级均开设了信息技术兴趣小组。学年伊始,全组成员便认真落实责任分工,切实制订活动课教学计划,保证活动课能够顺利开展。在培训过程中,积极探索活动课教学方法,通过认真组织培训材料,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能力,同时,针对学生个性特点,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在活动中,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比赛。
三、加强教研工作,提高教研水平
1、加强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学习,认真探讨切合我校实际和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积极开展对现代教学手段的探索及运用工作。
2、本学期,信息技术组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怎样让一个从未接触过信息技术的学生,熟练地掌握最基本的知识,让那些对计算机教学没有兴趣的学生转变观念,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我们组的老师进行了“分层教学”,增强兴趣,多设计有吸引力的课堂教学情景的模式,并加强个别辅导、实现同学间一帮
一、多帮一,基本解决了常规教学中难以攻克的难题。如何利用教育主题网应站,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研究,我们教研组一直在关注与尝试。
四、加强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培训、维护工作
1、积极维护学校校园网站,使学校网站成为我校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每周作好网络数据备份工作,加强网络安全维护,本学期是病毒爆发的集中时期,我们组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确保学校网络的正常运用。
2、认真对我校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进行维修和维护,完成了近290台计算机、14台打印机、45套多媒体设备及电视、校园音响系统维护工作,保证了学校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切实落实学生机房的使用登记制度,建立使用登记表册,做到节节登记,清晰明了。对多媒体电教室的管理基本上沿用以往的表册,做到课前预定,严格按制度落实。
3、积极配合各科室工作,做好音响、摄像、照相并归类存档,做好了照片摄像的资料采集工作,并及时整理归类,做好学校资料库,为学校调用做好积极准备。同时配合学校大型露天活动,做好音响器材的事先检查,事中操作,事后整理工作,确保各项活动的正常进行。
借信息技术东风,扬网络教研之帆 篇6
网络教研的优势
1.穿越时空,使教研活动无限扩展。网络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能让处于不同地方的人互相协作,取长补短,高效完成任务。网络教研正是利用这种优势,通过各种教育论坛,大家可以进行区域内的教研活动;利用论坛发帖的方式还能够解决众多教师参加教研活动时间不一致的问题,实现异步交流。
2.扩大交流,凝聚更多智慧。传统的交流方式,由于受到时空的限制,只能有少数几个人发言,而在网络环境下,每一个网上教研的参与者都可以针对研讨的内容随时利用论坛畅所欲言,做到人人参与。通过网络教研,参与者把自己的教学困惑、教学观点、教学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不仅凝聚了更多人的智慧,也促进了教师与专家和各地优秀教师的交流。
3.延续研究,指导面广。传统的教研活动,一旦活动结束,研讨也随之结束。而网络教研,大家的观点都留在网上,研究者可以在活动后自主安排时间对各家观点进行深入研究,还可以把继续学习的心得通过网络与别的教师交流,即使没有参加教研的教师也可以通过阅读论坛上的帖子,了解观点,参与研讨。
4.促人反思,催人上进。通过平台和论坛,教师可发表自己的教学感想、教案、案例,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也可提出疑难问题与同行一起讨论,聚合大家的智慧。另外,在发帖的过程中好的帖子会吸引更多人读帖跟进,教师有了“受重视”感,便会自觉地产生发表的欲望,积极发表话题。而要发表话题,便会更加关注教学现象,对教学现象进行分析,进而使教师养成了观察与思考的习惯,催人上进。
网络教研的管理机制
1.实施全员参与,公布了实施计划,注重实践过程,改变了教师观念。我们从一开始就通过会议的形式,向全体教师做好宣传发动,使其明白积极通过网络资源进行校本教研,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同时,学校对教研全程管理,实时评价,并且及时在网上公布每人的成果。
2.加强教师培训,让教师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能通过网络和同行进行交流,会通过教研平台记录下自己教育教学的点点滴滴。落实责任,明确分工,相互合作。特别注重信息技术骨干教师的培养,尽量做到以点带面,以一人带一帮,形成合力,不断督促,使教师不断增强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3.制定相关制度,就网络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制定考核项目,实施网上考核,做到学习宣传、落实职责,检查督促、共同遵守,期末评选先进个人。
4.合理安排网络教研活动,提高实效性。首先选择恰当、合适的研讨主题,使教师有话可谈,又能解决实际问题。其次,要引导参与者对研讨内容提前思考,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和大家交流,并通过相互碰撞、相互补充,使研讨内容和结论得到一定的提升。再者,研讨活动的主持者要适时的穿针引线,及时梳理,恰当小结,使研讨锦上添花。最后,要对研讨过程的材料进行整理和提升。
网络教研的主要方式
1.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为了让教师有更多的钻研时间,获得更多的信息,能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我们实行“主备人上传个人备课案例,组内同学科评议切磋,做到‘三统一’,即统一单元‘主体’,统一重难点,统一进度,最后,形成电子个案共享”的备课方法。教师在合作、交流与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备课、研课能力,也推进了教研组的整体教学水平,为学校的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网上论坛,问题交流。我校分“网上教研”和“学术沙龙”两种论坛形式进行,对共性问题,每学期由教科室提出一个研讨专题,学校通过网络开展网上教研活动,教师随时把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发布在校园网论坛上,形成即时互动式的交流,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我们安排骨干教师在学校论坛中都负责一个或两个板块,担任板主,对其他教师的网上教研进行组织、指导。
3.网上视频,案例剖析。把学校购买或录制的教学录像、专家讲座和教学资料片等集中在校园网上,每位教师无论是在教室或办公室,都可以随时打开电脑点播。我们努力使网络教研与传统教研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以便使常规教研活动结束后仍可以借助网络让更多的人继续参与,进行源源不断的深入探讨。
4.利用网上教研平台进行教师自我反思。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每天的教学行为中发现自身的教学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因此,我校要求上课的教师和听课的教师必须写教学反思,把它作为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
5.网上评课从单向到多维。网上评课即我们要求开课教师在上课之前把教学设计上传至校园网,听课教师可以首先熟悉开课内容和教学设计,开课后由听课教师进行互动评课,把自己的观点在网上发布,提出合理化的修改意见。网上评课既实事求是地肯定优点、特色,也会客观地提出批评与建议。这一切都会促进教师自觉地在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下功夫。
网络教研的收获与反思
1.网络教研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网络教研帮助教师彻底摆脱了独学无友的学习状态和狭隘封闭的工作状态,教师利用办公平台的功能,记录和发布个人的教学感悟、生活故事、思想历程以及精选和积累的信息资源,建立起了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网络教研使学习与反思成为教师的习惯,使得教师在享受参与专业研究乐趣的同时,也通过网络平台找到了自己的专业家园。
2.网络教研放大了校本教研效益。网络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教研天地,教者足不出户就可以参与全国各地的教研。它拓展了校本研究的时空界限,整合了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者的力量,形成了研究合力,放大了教育教学资源效益,有效促进了教研的紧密结合,切实解决了许多教学问题,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3.网络教研催生了新型教研文化。网络教研的广泛运用,是主体思想的自由表达,是集体智慧的共同分享。网络教研使信息共享发展到资源共享、思想共享,从而产生新的教研文化,即民主、平等、对话、协商、合作的新文化。
教研室信息化 篇7
网络协同教研是在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的教研空间和环境下,采用协同的方式,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分享教育教学资源、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的,由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或由教师自发参与的在线的教学研讨活动。网络协同教研的终极目标是要求参与教研的每位教师能很好地配合、协同,使多种力量集聚成一个总力量,最终达到多方共赢的新局面。网络协同教研开创了多主体、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的教研新途径。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熟悉是信息技术教师得天独厚的优势,这可以为开展网络协同教研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信息技术教师开展网络协同教研的平台及模式
网络技术、社会性媒介、移动终端等交互功能和智能化的不断增强以及广泛应用,为教师开展网络协同教研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和交流平台,提供了自由表达和平等交流的机会,让教研活动更加便捷。
一是交流平台,如可以利用QQ群组、微信群组轻松地利用文字、语音、视频进行交流,也可以利用论坛或BBS进行交流。这些平台可以用来开展在线研讨、集体备课、案例点评、电话会议、视频教研、在线直播课堂等教研活动。
二是分享平台,如可以利用QQ或微信群组共享资源,也可以在学科教研网、QQ个人空间、微信朋友圈、微博等平台发布信息。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平台来分享各自的教研成果,如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研心得等。
三是存储平台,如可以利用FTP空间、百度或360云存储空间、QQ共享空间等平台存储文件。教研团队可以利用这些平台收集学科资料文献、教学资源、教研成果并分类存放,便于参与的教师随时下载使用。
四是教学平台,如可以利用Moodle、ITtools等在线教学平台以及自动录播等平台开展协同教学和教研活动。有些学校还开发了含在线课堂、作品展示、在线测试、在线讨论等实用功能的在线教学平台。
●信息技术教师开展网络协同教研的策略
如今的网络环境和技术条件以及电脑和移动终端为教师开展网络协同教研提供了极好的平台,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以促进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提升信息技术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结合近年来网络协同教研实际开展及研究情况,总结出以下问题及策略。
1.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教研意识
网络协同教研还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活动开展在地域上还不够广泛。信息技术教师教研意识以及追求发展的自我意识仍不够强烈,学校、有关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科教研会等组织应通过制度、激励等方式引导和推动信息技术教师提升自身发展的内驱力,如多开展信息技术教师能力比赛或教学评比活动,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教研和学习意识,让信息技术教师主动参与并快速适应网络协同教研活动,这也是信息技术教师取得专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2.确保网络协同教研的有效性
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将严重影响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参与网络协同教研的信息技术教师特别是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要精心制定教研计划、设计研讨内容,可以通过调查或头脑风暴的方式广泛征集教师们的需求和建议,针对教师专业发展核心问题开展研讨、指导和培训活动,如集体备课、论文写作、教学设计、课题研究等。网络协同教研活动可以形式多样,如可以采用通过文字、语音、视频交流等方式进行研讨,充分调动参与者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教研活动能否持续开展的基本要求。
3.制定教研相关规章制度
网络协同教研属于非面对面远程的网络型教研方式,从理论上讲它的系统连接度属弱连接,教研的约束力不强。在参与网络协同教研的人群中,通常发言和互动的只占少数,有些教师喜欢“潜水”,或者仅把网络协同教研作为获取资源和信息的途径,缺乏参与和建设资源的意识。因此要制定教研管理制度,实现网络协同教研的制度化、常态化。同时,要适当布置一些任务,挑选优秀教研成果供其他教师借鉴等。
4.发挥骨干教师的核心作用
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往往起到带动和引领的作用,网络协同教研也一样。在开展网络协同教研时可以推荐这些骨干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学科带头人等。当然也可以推荐有发展需求、有问题意识、有网络组织能力,特别是能形成研究话题的信息技术教师担任组织者,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网络协同教研的凝聚力。同时可以适当邀请其他学科的教师参与本学科的网络协同教研活动,以实现跨学科的教研活动,甚至可以邀请本学科的专家加入网络协同教研对教师进行指导。
5.做到线上线下教研相结合
传统教研中的专题讲座、教师培训、听课、说课、集体备课等也是比较有效的教研模式,特别是在情感交流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网络协同教研与传统教研不是矛盾的,不应该相互排斥,而应该互相补充,有机融合。例如,组织教师听课、评课,但由于时间有限,不可能每位参与的人员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再加上教师碍于面子,有些尖锐的意见还不一定能当面畅所欲言,此时可以利用网络协同教研的形式开展评课活动,做到线下发展向线上延伸,充分发挥两种教研模式的优势,更好地提高教研的实效性。
6.多发掘协同教研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有关网络协同教研的应用平台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要及时关注这些平台的功能并尝试在网络协同教研中应用,以便进一步提高网络协同教研平台的实用性和便捷性,让网络协同教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另外,对于大范围信息技术教师的网络协同教研活动,可以结合地域、学段以及学校层次,对信息技术教师以学校为单位按学段进行异质分组开展网络协同教研活动,对薄弱学校教师进行帮扶的同时实现教师资源的共享与均衡化。
参考文献
[1]陈文红,焦建利,周岩,孙照.网络协同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信息技术,2013(7-8):4.
网络教研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篇8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 是改革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 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 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地发挥出来, 使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因此, 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 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是丰富、扩大课堂教学信息量,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需要, 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教育信息化的需要, 更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的需要。在整合的层次方面, 有的学者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分为“封闭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全方位的课程整合”三个层次, 随着整合层次的加深, 信息技术工具从简单的演示工具变成辅助学生学习的高级认知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利用信息技术营造新型教学环境, 需要新的教学方式, 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但由于课程整合具有项目化学习、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任务驱动和基于信息技术、资源的学习的特点, 因此, 从整体结构和学习行为方式来讲信息技术整合都是围绕实现整合的三个目标一个任务而展开的, 即: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构建学习最优化目标;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育最优化目标;提高教育者综合素质, 加强信息素养和整合、创造能力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准确理解信息技术的工具作用和对学习、生活的辅助作用、支持作用, 掌握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 把工具使用潜移默化为自己自觉的行动, 使多种渠道获取的信息潜移默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 使相关计算机和网络的新理念、伦理和法规等潜移默化为学生的内在意识, 实现能力的内化的任务。因此,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总结岳阳市推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多年的经验, 在这里把它归纳为信息素养、教学素养、资源利用三个方面。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教师较高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在信息时代提出的新课程教学观, 它需要教师熟悉各种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 即使在整合的最低层次———将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也是如此。在当前强调资源利用的整合性课程教学中, 教师面对各种信息资源需要较强的信息意识、信息获取、加工与处理能力, 对获取到的信息要有较强的判断、评价能力。生活在信息时代的教师不仅教育教学活动模式需要进行信息化、数字化的转变, 同时, 信息素养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 是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公民所具有的基本个人素质。
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教师全新的教学素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关键在于教师, 教师的专业彰显在于教学素养, 如具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如何、教学技能怎么样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转变;需要教师改进教学模式, 从“讲授式”教学向“自主探究式、协作式、个别化”教学的转变;需要教师转移重心, 从“强调教师的教”向“强调学生的学”转变;教师需要不断提升教学技能, 需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中所需的各种技能。
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教师较强的资源利用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种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这种教学观强调学生利用学习资源对知识的主动意义建构,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教师的教学设计以资源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在教学之前需要获取大量的与课程内容有关的教学资源, 进行二次加工, 组织成能供学生可利用的学习资源, 学生在占有丰富学习资源的基础之上获得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利用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在这方面需要较强的能力。
二、网络教研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网络教研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都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应用的产物。网络教研是属于教师研修、教师成长的范畴, 它的参与主体是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属于教学范畴, 它的参与主体是教师和学生。网络教研对教师有某些方面的提升, 而这些因素正是施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理念的教师所需要的, 因此, 网络教研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促进作用。它们的逻辑关系如下图所示。
具体来说, 网络教研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教学素养、资源的利用能力有提升的作用, 同时, 施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理念需要教师较高的信息素养、教学素养、较强的资源利用能力。网络教研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促进主要是以教师为媒介, 通过网络教研对教师教学显性与内化的影响, 网络教研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促进可以分为直接与间接两大类。
1. 网络教研直接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直接促进作用主要是指外显于教师言行上显性影响, 翻查岳阳中小学教师在“新思考网”以及“岳阳教育教学网”上教师们的研修记录, 教师们对研修过程中新接触到信息技术工具、优秀的教学资源都表示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想试一试, 在研修感言中很多老师 (尤其是那些从未或很少接触计算机的老师) 表示这种教研方式对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很有帮助;此外, 教师在参加远程研修之后, 信息技术整合课程教学在教学设计理念、工具应用、整合教学的效果等方面有比较明显的进步。
2. 网络教研间接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通过与参加网络教研的教师交流, 他们普遍感受到的是这种新型的教研方式对自己现有教育理念的巨大冲击, 老师们通过实地参与网络教研之后, 真切地意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科研的影响, 且这种影响离自己是那么的近, 以至于唤起自身对信息技术的技术追逐、对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应用尝试, 这正是施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需要的。
信息技术已经深入教育, 但信息技术以定量化、高效率的技术特征总难以与定性、充满着人文元素的教育无缝融合, 所以长期以来信息技术被人们认为是促进教育的工具。信息化教育教学的开拓者站在“技术本质与人的精神融合”基础之上, 倡导“人———机”思维体系取代以个人为主的思维体系, 倡导“人机合一”, 在教育教学层面, 这种信息化构想很大程度上发展并超越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网络教研”这种相对无力的概念, 甚至在这种构想的世界中不存在这样的两个概念, 更不存在“网络教研”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逻辑, 但是, 在这种构想实现之前呢?通过前面的论述, 网络教研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逻辑还是存在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 倡导和探索网络教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对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大面积整体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每一位教研工作者与教师必须采取积极向上的态度和高度负责的精神, 理性思考、积极实践。
摘要:网络教研能促进教师的信息素养、教学素养、资源利用能力的提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教师较高的信息素养、教学素养、较强的资源利用能力, 网络教研通过促进教师的发展与提高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实践教学中的施行。
关键词:网络教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 2005, (1) .
[2]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J].中国电化教育, 2002, (1) .
教研室信息化 篇9
推敲课堂, 潜心教学, 理解学生, 与时俱进。
作为信息技术教研员, 组织专题培训, 着力为年轻教师搭建一个学习、展示、成长的平台, 是一项重要的内容。特别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队伍越来越年轻化, 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工作就显得更为重要。
在教研中我发现, 对技能操作的教学, 老师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以教师演示为主的教学方法, 即“演示—操作—总结”的教学方法;第二种是以学生练习为主的教学方法, 即“操作—辅导—总结”的教学方法。相比之下, 以教师演示为主的课堂忽视了“实践性”, 后一种教学方法更能体现新课改理念, 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可是在现实教学中, 后一种教学方法不容易把握, 很多老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并不好, 还不如第一种方法教学。比如:“课堂上提问声此起彼伏, 老师在机房中穿行, 疲于应付, 下课时, 往往很多学生还是什么都不会, 反而对学习信息技术操作更加恐惧, 认为自己根本学不会, 时间一长, 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越来越淡。所以“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到底应该如何体现?”这是很多年轻教师在技能操作课教学后十分困惑的问题。实践证明:解决的办法就是“求实”与“创新”并举。
在去年下半年举行的全省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活动中, 我特地设计了一个环节, 就是由两位任课老师张青和柯楠对同一教学内容——《初识Flash动画》以不同的教学方法上两节研讨课。这节课安排为1节课, 是学生学习Flash的第一课, 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教材要求的教学任务有三点:了解动画原理, 简单认识Flash界面主要组成部分, 制作一个简单的逐帧动画。
听课前我给学员提出了一个要求:每节课下课后跟学生聊一聊这节课的感受, 然后把了解到的情况及自己的看法以帖子形式发到培训论坛上, 与其他老师共享体会。
张青老师的课以教师演示为主。张老师首先向学生展示了几个国内外精彩的动画短片, 然后配以课件讲解说明动画的形成原理, 接下来介绍了Flash界面主要组成和将要学习的几种动画形式, 随后讲解演示Flash逐帧动画制作方法, 最后由学生上机练习, 制作自己的逐帧动画。整节课学生上机实践的时间没有超过10分钟。课后从论坛上获得的信息是:“老师演示的动画是很好看, 但那是距离自己很远的事情, 学会太难了。”“老师讲来讲去的, 自己看得手痒痒的, 但是刚练两下就下课了, 找不到完整的感觉。”“动画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教师忽视了学生的认知习惯”……
柯楠老师的课以学生为主, 整节课让学生用最简单的办法体验完成Flash影片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清晰地体现了动画原理——视觉暂留原理。45分钟的课堂学生上机实践的时间在35分钟左右。从论坛上获得的信息是:“我以前以为做动画特复杂, 听老师一讲原来并不难, 我也能做。”“我理解了动画原理”。“我想要拍自己的动画片。”“柯楠老师没有按部就班地逐一讲解Flash界面各部分组成和功能, 而是删繁就简, 将动画制作形象地比喻为拍电影, 整个课堂设计巧妙, 不乏创新。”“柯老师把一节本应是理论课、演示课为主的课堂, 以实践课形式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 整节课看起来似乎老师讲的太少, 实际上教学效果非常好, 学生在实践中很快地、真正地理解了动画原理。”
从论坛中的帖子可以看出, 所有听课老师都对柯楠老师的教学方法表示赞赏, 认为柯老师这节课把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落到了实处, 体现了“求实”与“创新”精神, 具有代表意义。
柯老师把制作Flash动画形象地比喻为“拍电影”, 《初识Flash动画》一课就是让学生用最简单的办法体会完成Flash影片的过程。
课堂采用了很常用的导入方法——以动画演示吸引学生注意力, 这个开场动画没有选择教材上推荐的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家动画, 而是选择了一个由班上学生制作的显得幼稚与简单但生动有夸张意义的小动画, 其意图就是为了从一开始就打破学生对制作动画的恐惧感, 使学生感觉自己也应该能学会。动画结束后老师说“同学们, 刚才看到了大家都熟悉的动画, 今天我们一起来‘解动’ (解密动画形成过程) ”。
随后柯老师展开一封信, “听说大家要学习用Flash制作动画——就像拍电影一样, 立刻有人毛遂自荐当演员, 谁呢?原来, 是一只美丽的小鸟, 她的名字叫小美, 看来, 她想当动画明星了。”接着柯老师请开场动画制作者上台, 协助演示教学:柯老师用最简单直白的语言描述了三步操作过程:插入空白关键帧、导入图像至舞台、测试影片。台上同学在柯老师口述过程中制作小动画, 一分钟后, 小鸟展翅, Flash影片播放成功。随即趁热打铁, 所有学生齐动手, 分别在自己电脑上演练此过程。三分钟后, 所有学生都能完成自己的第一个动画的制作。
紧跟着, 柯老师话锋一转, “刚才我们用直白话来描述操作, 其实, 应该用标准的名词术语, 那么, 刚才我们接触到了哪些Flash名词术语呢?”柯老师用课件演示Flash界面上大家刚才用到的相关名词术语“时间轴、舞台、帧、空白关键帧、关键帧”。这个演示描述非常简单, 用时很短, 两分钟之后, 学生练习就开始了, 不过, 依然是延续第一种做法, 请另一名同学上台演示。
柯老师把标准的名词术语融入操作描述中, 这次的动画制作对象依然是那只叫小美的小鸟。除了使用名词术语描述操作外, 和第一次的逐一导入图像的不同之外在于, 第二次操作导入的是“图像序列”。柯老师并没有讲解什么是图像序列, 依旧是用一分钟演示完成后, 学生自己练习。等学生都完成后, 柯老师让大家对比两种操作方式的异同, 自己总结“图像序列”的含义。
显然, 在第一个任务完成后学生们还处在感觉神奇地状态下, 提出相关名词术语, 学生不会产生厌倦的情绪, 反而容易记住。紧接着趁热打铁, 在随后的操作中, 直接使用这些名词术语, 强化了记忆, 也加强了学生们对操作的理解。第二个任务的提出, 巧妙之处在于既融入了新的概念, 又可以由学生自己完成对比和分析, 从而更好地理解图像导入的过程。
接下来, 是动画原理部分的教学。柯老师依然以小鸟小美为操作对象, 只是给学生又提供了一个素材图片:鸟笼子。让学生自己把“鸟和笼子放到舞台上去”。这时的课堂热闹起来, 每个同学都忙个不停, 忙着把图像导入舞台, 忙着播放观看效果。随后柯老师选择了几个同学的动画效果进行演示, 分析对比由于舞台上图像位置不同产生的动画效果的异同, 启发大家尝试使用把鸟和笼子放在舞台的同一位置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依然注意强调名词术语的使用, 由于学以致用, 学生们对这些名词术语也显得毫不陌生。
看到学生都把鸟和笼子图片导入到了舞台并且位置摆放合适, 柯老师问大家:“为什么我们导入的笼子和鸟明明是两张图像, 可是播放时却感觉在一张图像上, 好像把小鸟装到了笼子里一样呢?”接着, 她打开另一个提前制作好的动画文件, 看起来和大家制作的笼中鸟动画一样, 可是, 播放后, 同学们都叫了起来, “怎么回事, 鸟出现一次, 笼子出现一次?”原来, 大家惊讶于“笼中鸟”现象消失了。
对大家的疑问, 柯老师演示了帧频的调整过程, 说明了帧频的含义和其在时间轴上的显示意义。“原来是这样。”学生们恍然大悟, 纷纷调整自己的文件帧频, 感受频率的实际意义。这时, 柯老师又及时给大家播放了一段只有43秒钟的科学实验视频资料——视觉暂留现象原理。由于同学们都已经动手制作并播放了动画, 并体会到了帧频调整的意义, 此时要理解动画原理并不难。
依然是完成任务, 却又不尽相同。通过完成前两个操作任务, 同学们都有了最直观的感性认识。可是, 大家心里都会有疑问, 那就是“动画原理是什么?”提出第三个任务的目的就是“答疑解惑”。不过依然是以学生自己操作为主, 老师设置“机关”, 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鼓励其展开想象和动手尝试, 辅以讲解和视频演示。这样的方式, 看起来似乎老师讲的太少, 实际上教学效果非常好, 学生能够很快地、真正地理解动画原理。
接下来, 柯老师又提供给同学们几组常见的动画明星的基本动作素材, 学生可以根据喜好来选择制作逐帧动画。此时的课堂, 所有学生兴趣盎然, 纷纷挑选自己喜欢的角色作为操作对象, 看着自己让一个个动画明星在自己的眼前“走路、跑步……”大家高兴极了, 课堂气氛热烈, 达到了顶点。
这个环节不仅能帮助学生加强对动画原理的理解, 而且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把课堂气氛推到了高潮。课堂至此, 学生们依然保持着很积极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操作愿望, 而且每个人都实实在在地有收获, 非常难得。
一个信息技术教研员的成长历程 篇10
三年后被调入昆明市中心城区教研室, 着手进行区小学计算机课程实验的准备工作。我深入学校进行调查研究:调查计算机设备、师资等第一手材料;填写了《小学、幼儿园计算机装备及使用情况统计表》;撰写了小学校园内计算机使用情况调查报告;组织教师培训;自己编写小学计算机教材, 并拟定开课方案。区小学于1994年9月正式开设了计算机课。在教学研究工作中, 我与年轻的教师一同备课、听课、评课, 组织教师同上一堂课。我骑着自行车在各学校间奔走, 与教师们在探索开设计算机课程的路上跋涉着, 艰辛但充实。
初次主持的《对小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的实验研究》课题, 通过六年的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获昆明市2001年科技进步三等奖, 获五华区2001年科技进步二等奖;组建计算机兴趣小组, 培养计算机爱好者, 指导的学生在省级、全国小学生计算机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在教学研究工作中, 积极与同行交流, 不断总结提高, 所撰写的论文《小学计算机教育的现状与思考》、《浅谈小学LOGO语言程序设计教学》、《谈在小学计算机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认识》在全国、省级论文评选中获奖, 在省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从WPS软件教学所想到的》等10多篇文章。在开展教学研究工作中, 我始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 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极强的责任心去做每一件事, 得到了学校和教师的信任和尊敬。
我于2002年调入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担任全省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究工作。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后, 全国各地信息技术教育方兴未艾, 云南省也在大力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建设我省信息技术教材的同时, 我思考着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素质的办法。
●新教材培训为年轻教师成长搭建学习平台
每年我们在组织中小学信息技术新教材培训时都会开展形式丰富的教学研究活动。几年来先后邀请了多位国内知名专家, 如吕品老师、苗逢春博士、李艺教授等亲临培训现场, 在传递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同时, 做教师的专业引领;同时挑选本省优秀教师在培训中做专题研究课, 研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问题, 观摩课、专家点评、交流研讨、互动参与的形式, 极大地调动了信息技术教师的学习积极性;从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需求出发, 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 在技术培训中渗透教学设计指导和教学建议, 在授课教师的带领下, 参培教师一同体验到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取得的教学效果, 每位参培教师在活动结束前都按要求完成了“参与式教学设计任务表”, 并积极参与“教学设计典型案例互动分析”环节, 教师普遍反映收获颇丰。六年来, 参培教师达3500人, 培训收效甚好。
●促进教师教学业务水平的提高, 形成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团队
自2003年以来, 我们组织了三届省级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优质课展评, 展示了16个州市的142节优质课;三届省级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论文、教学案例评审活动, 1080份参赛论文和教学案例参评, 我从中编辑整理了三本优秀论文、教学案例集, 并下发到全省信息技术教师手中, 指导广大的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工作。活动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充满活力的信息技术骨干教师, 我充分利用他们的优势给他们提供交流、展示的平台:省内的教学研讨活动让教师们分享教学及管理的经验;教学评价专项研讨活动让这支骨干教师团队成为当地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带头人。让我最为感动的是:参加2008年全国义务教育优质课展评活动之前, 骨干教师团队和我共同为4节参赛课备课、听课、改进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环节, 使得这4节参评课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3节一等奖, 1节二等奖。
●关注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的成长, 培养优秀的教师
我所在学校是个乡级中心校, 相对条件要好点。校长很有魄力, 这学期引入了10兆的光纤。
与乡里其它校比, 我感到很满足。我每次下乡到下面的小学, 要走四、五个小时的山路, 最远的要走到天黑, 要带干粮和手电。那里的孩子除了电视机就没见过其他的电器。我至今都忘不了第一节上机课:学生觉得计算机太“神圣”了, 不敢动。在我的一再鼓励、“威胁”下, 终于有两个男生动了, 右手绷得僵硬, 明显的抖动, 呼吸急促……最后, 一阵抽泣声更让我热泪直流:原来是不小心把机子关了。他们认为是自己把它弄坏了!为什么我的眼里含有泪水?因为我深爱着这些孩子!
冬天早上上课, 看到小孩子赤脚穿着拖鞋, 而外面的气温最多就4、5度的样子, 我心里那个难受真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每个周末有的小孩回家都是走山路, 20公里不在话下, 可谓是翻山越岭。遇到下大雨的情况就更加糟糕了, 有时候礼拜天晚上要到很晚才能赶回学校;现在学校的学生住宿也非常紧张, 有的2个小孩睡一张床, 我觉得相比从小在城里长大的我来说, 这里的一切都叫我觉得心里特别不是滋味!真的不希望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的差距越拉越大。想想我以前在城里读书的生活和现在山区孩子的生活, 不能比较, 不仅是时间和空间上的差距, 更是教育区域性上的差距!
不来这里当教师很多东西是无法想象的。或许有的人一辈子都不能体验这样的感受。我只能快乐并积极努力帮助, 我能帮助的孩子们!
——一个农村信息技术教师的感言。
云南省是一个边疆省份, 农村中小学学校约占全省中小学总数的70%以上。农村学校布点分散, 教育资源短缺, 教师职后培训成本高, 导致了城乡教学质量的落差。因此搭建以网络教研为主体的培训平台势在必行。2008年, 借助云南省特岗教师培训的平台, 我做了积极的尝试, 在培训平台上发布课堂教学实录视频、教学课例和点评、优秀教学论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难点解析, 就教学疑难问题提供教师交流研讨的平台, 要求参加学习的教师完成一篇教学论文的撰写, 一份教学案例的设计, 有近200名教师参加了网络教研活动。我想通过远程交流平台, 使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 骨干教师团队与农村教师之间以网络教研方式, 均衡发展, 促进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
每年我都要下到州市农村中小学去听课、调研。我能感受到基层学校的孩子们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喜爱, 信息技术教师面对简陋的上机条件的艰辛与无奈。面对信息技术课在中小学的尴尬境地, 我积极鼓励教师调整思路上好课, 并积极与学校管理层沟通解决实际困难。我常与信息技术教师交流这样的想法, 要守好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主阵地, 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 让学生在你的课堂上有收获。你的课堂在学生心目占有足够的位置, 你才能在学校里有足够的位置, 你才能在学校中有“话语权”。不要仅仅只做学校中的“教辅人员”, 要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做主力军。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旧市一所农村小学的一名青年男教师。我是通过一次竞赛活动认识他的。他参加工作时间不长, 但课设计得很新颖, 上课时很有激情。从那次认识他后, 每次省级的教材培训, 我都安排他去磨练磨练, 上节公开课或进行专题交流。慢慢地, 他变得很干练, 进步也很大。去年我推荐他去参加全国的课赛, 他用完美的表现豪无争议地获得了一等奖。课后他与我交流:那40分钟课堂是很美妙的, 我没有任何的紧张, 只有兴奋。比赛回来后他成为了个旧市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骨干教师。我向很多信息技术教师介绍他的成长经历:不论身处何地, 只要用心耕耘你的课堂, 会有收获的。
教研室信息化 篇11
段青(海南省信息技术教研员):信息技术教研员的作用,一是要研究、管理、指导并服务于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贯彻国家信息技术课程理念,结合地区实际,研究课程在学校实践中的特殊性,与教师共同探讨和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二是要为本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献计献策,从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的构思、城域网及局域网的建设、与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相关的网站建设、数据库资源建设,到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研部门信息技术设备设施的日常维护更新。前者是各学科教研员共同的工作职责,后者则是信息时代赋予信息技术教研员的特殊使命和责任。
面对新课改,信息技术教研员如何实现角色转变?
段:以往信息技术教研员的角色多是活动的组织者、通知的传达者和课堂的评价者。新课程赋予了信息技术教研员新的角色定位,不仅要组织各类教研活动,更要研究课程理论、教学方法和教学对象,以理论指导教研活动,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使教研活动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为之;不仅要诠释和传达来自信息技术课程专家和行政部门的理论和信息,更要理解、内化、验证和丰富这些理论和信息,因地制宜地移植到本地区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中;不仅要听课、评课,更要参与到教学案例设计、课堂教学和教学反思中,尊重教师并与教师形成双向互动和平等交流的关系。
总之,信息技术教研员要突破惯性思维,真正起到课程专家与教师之间的中介作用。
新课改中,信息技术教研员的教研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与以前有什么不同?究竟怎样做才是高效的?
段:面对课程改革,信息技术教研员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同样需要转变。
第一,深入新课程的课堂,为教师提供服务;听不同层次学校和教师的课,与教师共同研究、分析新课程模块教学方法。进入高中新课程以来,我们的做法是:分别到三类样本高中学校跟踪若干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技术基础”模块教学,从课前的教学案例设计、课堂教学实施,到课后反思环节,与教师共同讨论、归纳方法、提炼观点、诊断提升、指出问题,进行理论概括,将教师的教学案例及课后反思及时公布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网(http://res.cersp.com/tech/)上,使更多教师能够分享新课程教学经验和成果。
第二,发现并预见在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容易出现或可能出现的问题,运用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经验为教师提供帮助。在必修模块教学中,着重围绕课程目标如何转化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有效组织和对学生进行模块学习评价等问题,展开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如听课评课、教师教学案例评比、专家讲座和与教师研讨、典型课例展示、网站资源对应的服务等。
第三,发现和推介典型。多听教师的“家常课”,引导并鼓励教师上有自己特色的课,发现和认可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有价值的教学经验和闪光点,并及时推介给更多的教师,做教师的“伯乐”。2004年年末,我们在网上推出“信息技术教师年度人物推介”,激励在新课程教学中善于动脑、积极参与教研的教师,带动更多教师参与到新课程教学研究中来。
谁在引领信息技术教研员前进的步伐?
段:信息技术教研员作为课程教学的研究者、服务者和指导者,职业要求他们跑在教师的前面。这不仅需要有改革的勇气和艰辛的探索,还需要有专业的引领,它来自教研员的不断学习,学习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理论、学习教学实践、学习可能要运用到的领域知识,向专家请教、向教师请教、向可能涉及的相关学科专业人士请教,形成信息技术教研员的专业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能力。
未来,信息技术教研员的生存空间有多大?
段: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将使信息技术教研员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专业发展空间变得越来越大,这是外部因素;信息技术教研员自身励精图治,多层面、多领域拓展生存发展空间,通过新课程为信息技术教研员带来的机遇,确立自身在课程改革中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不可替代的桥梁地位,这是内部因素。
1.用一句话描述您现在的工作:
忙碌也充实。
2.在担任信息技术教研员期间,您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是:
在一所农村高中听信息技术课,学校条件之差、教师之敬业、课堂之沉闷的景象,至今历历在目。
3.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研员,您现在最大的困惑是:
信息技术教师用于思考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时间不多于他们用于维护学校计算机网络设备的时间。
4.作为信息技术教研员,您最想对同行们说的一句话是:
做好应该做的每件事。
5.作为信息技术教研员,您最想对信息技术教师们说的一句话是:
珍视新课程带来的机遇。
6.如果条件允许,您目前最想做的事情是:
让所有信息技术教师主动参与到新课程课堂教学研究中来。
7.如果您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者,您最想为同行做的一件事是:
教研室信息化 篇12
针对上述问题, 笔者认为, 在信息技术学科开展区域教研, 既可以弥补校本教研中专业引领不足的问题, 又是对校本教研新模式的尝试与拓展。
区域教研体系的构建
区域教研是基于学校, 融学习、工作和研修于一体的校际或更大区域内的教研活动。它与校本教研是一脉相承的。结合中山市没有下辖县的实际情况, 本文中的区域教研是指以市教研室、市信息技术学科中心教研组为引领, 以镇区信息技术学科中心教研组为主体, 直面问题、注重实效、行为跟进、植根于教学实践的校际或镇区际教研活动。经过多年探索, 中山市信息技术学科现已逐步构建起以课程改革为抓手, 以行动研究为主体, 以区域教研为手段, 以师生共同成长为目标的区域教研体系。
一个中心思路:搭建平台, 和谐发展。
两个基本目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三个工作亮点:市编教材建设、信息学竞赛、教师教学竞赛。
五个常规活动:教学视导, 教学论文、教学设计和案例评比, 学生电脑制作活动, 专任教师职务培训, 精品课程建设。
六个拓展项目:开展“数码先锋号”IT普及计划, 举办专委会学术年会活动, 建设先进中心教研组和先
/陈明宏
进科组, 培养学科带头人, 承办省级教研活动, 推进区域教研活动。
区域教研体系的运作
1. 建章立制, 保障区域教研的正常开展
第一, 成立市学科中心教研组和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专业委员会, 狠抓镇区中心教研组长和学校科组长的建设,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区域教研活动中的带头示范作用。第二, 建立一年一度外出学习考察制度, 增强区域交流, 拓宽教师视野。第三, 制定并下发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课堂教学评价表等, 使区域教研活动有章可循。第四, 教研活动常规化、制度化。开展每年一次的教师教学竞赛, 隔年一次的教师优秀教学论文评选活动等。第五, 开展信息技术学科先进中心教研组和先进科组的评选活动。从教研组织是否健全、教研活动是否有保障、教研活动是否扎实、教研效果是否显著4项一级指标, 以及区域教研是否有计划性、针对性、实效性等1 4项二级指标, 来引领教研组建设。
2. 研训并重, 提高教师教研能力
近5年来, 中山市面向全体信息技术教师举办了教材教法、网络技术、英特尔未来教育、教育技术能力等形式多样的研修活动, 还先后邀请了何克抗、李克东、李艺、祝智庭、徐福荫等全国知名专家来讲学, 更新了教师的理念, 增长了教师的见识。
培训过程中, 我们坚持研训一体化的原则, 使来自不同镇区、不同学校的教师成为一个教研共同体, 聚焦课堂, 聚焦研究, 把专业学习与区域教研融为一体。其中, 个人的实践反思、同学的同伴互助、名师或专家的专业引领是研修的基本方式。培训还采用互动参与、现场交流研讨、案例教学、示范引领等生动活泼的形式, 改变了传统培训讲一讲、听一听、记一记、考一考的做法。
3.以赛促研,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 0 0 5年起, 中山市每年举办一个学段的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竞赛, 以赛促研, 培养和打造专业型、专家型的信息技术教师。这种竞赛突破了以往单纯的课堂教学比赛模式, 竞赛内容包括职业道德、教学质量、教研水平、课堂教学、专业素养测试5项, 其中课堂教学又包括现场调教、课后说课、面对面答疑等。参赛选手要历经“学校推选—镇区初赛—分片复赛—市信息素养笔试—市决赛现场调教—市决赛课后说课”等多个环节, 才能赢得最后的成功。正是因为上述原因, 我们通过这一竞赛平台培养出了一批教学基本功过硬、综合素质高的教师。据统计, 在2 0 0 5年~2 0 1 0年举办的全国和全省信息技术教学比赛中, 中山市经教师教学竞赛产生的2 1名教师代表共获得了2个全国一等奖、1个全国二等奖、1 8个省一等奖, 这充分说明了区域教研平台正逐步发挥威力!
4.优化信息学竞赛组织、研究、培养的策略
为积极推广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与竞赛训练三位一体的学生培养模式, 我们把程序设计内容纳入市编教材, 并将每年一度的全国信息学联赛与市信息学竞赛合二为一, 增设市级奖项, 吸引广大镇区学生参与, 促进区域学校之间的交流研究。同时, 增设每年一度的市小学生信息学邀请赛, 以挖掘和培养更多的后备苗子。
我们还注重加强信息学教练队伍的团队和梯队建设。截至2 0 1 1年3月, 成立了三届中山市信息学竞赛教练组, 充分发挥教练们的主观能动性和辐射作用。如今的中山信息学教练团队已经发展到由第二代担纲的阶段, 并带动和培养出了更多优秀的第三代乃至第四代教练。
区域教研的成效
1.教师专业发展成效显著
近年来, 我市信息技术学科的教研氛围更浓, 教学特色更鲜明。笔者先后在广东省信息技术学科研修班作专题讲座5次, 并与部分骨干教师一起多次赴湖南、湖北、陕西、福建、北京等省市讲学。通过培训、培养、教研相结合, 一大批骨干教师脱颖而出, 成为省市级的知名教师。
2.信息学竞赛品牌优势凸显
课改以来, 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了全面培养和充分发展。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 我市有1 0多件作品获全国一、二等奖。信息学竞赛更是领先于全省乃至全国。中山市连续1 7年在广东省青少年信息学奥赛中保持市团体前三甲位置, 是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地级市。中山学子获全国联赛一等奖人数连续7年位居全省第一。
3. 学科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近年来, 我们编写出了供全市2 0多万名中小学生使用的3~9年级信息技术教材。多项课题先后荣获广东省第七届普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山市第四届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有4 5位信息技术教师获得过5 8人次“中山市优秀教师”称号。市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专业委员会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学术年会的模式广受赞誉, 并成功承办了1 0次省级教研活动。我们还承担了教育部普通高中新课程远程研修项目视频课程和粤教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材配套光盘的研制工作, 主编和撰写了多本省级信息技术教材教辅……中山市信息技术学科的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思考与努力方向
1.基层区域教研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各种竞赛可以看出, 教师的表现与当地开展区域教研的成效高度相关, 而且新课程的许多问题确实需要集中大家的智慧。教学“问题”如何经“设计”转化为研究课题?教师的“行动”如何经“反思”内化为素养?实践中, 我们深深感悟到专业引领的重要性。为此, 要继续重视发挥专家和名师的引领作用, 进一步重视教师个体、校本教研和区域教研的联动, 积极想办法做大资源共享, 创造条件让教师走出去, 以亲身感悟、体验来改变和提升自己。
2.教学评价的负面影响有待进一步消除
当前, 建立和完善学科评价体系, 特别是师生发展性评价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是信息技术学科进一步发展的根本保障。但目前我们对学科评价体系的研究还不足, 还存在许多问题, 如评价的目标、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 特别是如何将评价与升学联系起来还需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可以说, 评价已成为课程发展的“瓶颈”,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师的士气, 制约了区域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
【教研室信息化】推荐阅读:
信息教研室活动记录09-20
信息技术教研组长职责07-17
信息教研组计划免费05-21
信息技术教研活动方案07-08
j教研信息三年级12-10
黑树中学信息技术教研工作计划06-16
2017-2018初中信息技术教研组计划12-20
第二学期信息技术教研组工作总结计划10-28
教研室与教研工作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