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州的孩子》

2024-06-04

《颍州的孩子》(精选6篇)

《颍州的孩子》 篇1

摘要:在第79届奥斯卡上, 39分钟的中国纪录片《颍州的孩子》获得最佳纪录短片奖, , 该片的获奖被众多人认为是一种意外, 其实这恰恰反应了当今中国纪录片创作中的一种内在的趋势, 即吕新雨教授所说的“社会行动类纪录片”暗潮汹涌, 本文试图从作品的主题, 叙事技巧的运用等方面对该部纪录片加以评析。

关键词:纪录片,故事化,叙事

一沉重主题的叙述与超越——孤独与死亡

纪录片《颍州的孩子》被公众认为是一部关于艾滋病的纪录片, 它真实细致的讲述了艾滋病儿童的生存状态, 该片主要展示了两个艾滋病儿童高俊和楠楠的真实生活, 高俊的父母因为艾滋病去世, 他的伯伯叔叔因为怕被别人歧视而不愿意收养, 高俊在当地慈善组织的帮助下进入艾滋病家庭, 开始了他短暂而又快乐的儿童生活, 但随着病情的恶化他不得不再次离开, 在不断的开始与离开中寻找他无处安放的童年, 一步步的向消失走去。楠楠也是一位艾滋病患者, 片中主要讲述了他在周围人歧视, 在亲情的冷漠与无助, 在自身的恐惧与孤独中与艾滋病挣扎斗争的故事。

本片在故事的架构中设置了两条叙事线索:一条是纪实的, 记录下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高俊与楠楠的生命历程, 以及伴随这个过程的周围人的心理、性情的表现。另一条线索是访谈, 简短的访谈穿插在纪实的影象片段中, 既形成了一种结构, 又突显了创作者的意图, 凸现了影片的张力。

作者注重在讲述故事的同时, 又试图超越这个题材, 通过作品中呈现的人物关系, 人物内心世界的表露, 想达到一种超越题材的人性的展示, 注重对故事中人物心绪的记录, 作者不光展示故事人物的命运, 同时试图让题材承载一种社会性的东西, 理性的东西, 主观的东西。法国著名纪录片导演尼古拉·菲利贝尔在北京一次国际纪录片展上说:做纪录片不是象做新闻那样, 向别人提供信息的东西, 应该把咨讯从纪录片中拿掉, 纪录片的情感和力量不亚于故事片, 作品是超越题材本身的, 题材并不重要, 纪录不是挖掘渐进的方式, 更多的象一条路径, 划出一条轨迹, 象跟大家一起去旅行, 而且是一次奇异的旅行。

因此纪录片不是一个被动的东西, 是主观的, 对现实的阐释, 是对心绪的纪录, 本片无疑是对这种观点的最好诠释。

影片并没有仅仅局限于对艾滋病这一叙述主题的纪录, 而是在细致真切叙述这一主题的时候主动做了一些超越:纪录了在感染艾滋病这一生命状态下, 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人物内心深处的孤独, 同时刻画了人情的冷漠与无奈。作品试图在向人们诉说:不经意间人们会发现这个世界越来越热闹, 人情却越来越冷漠, 人心也越来越孤独。孤独与死亡是该片在主题上的叙述与超越。

二服务于主题的叙事技巧

(一) 镜头的运用

影片通过一些蕴涵作者感情的介入式视角的拍摄, 烘托作品的叙述主题, 片子在开头即通过一些出殡镜头的叙述, 向观众呈现了“爱滋病”造成的后果——死亡, 类似文学创作中的倒叙手法, 通过开头几个镜头的串联, 已使观众进入一个沉重、心酸的故事氛围中。片中一些蕴含深意的镜头值得一提, 这些镜头充分突出了影片对于死亡的诠释:

坟地:本片作者非常善于运用一些饱涵深意的镜头来烘托本片的叙述主题, 片中多次出现坟地的镜头, 那一片片的坟头似乎在向观众诉说着那些消逝的生命, 和象高峻和楠楠一样的孩子最终的归宿, 尤其是片尾部分, 作者通过远景长镜头向观众展现了这样一副画面, 小高俊在缓慢的沿着乡间的土路走向远方, 在路的尽头边是一座坟头, 小高峻的身影逐渐的变小, 似乎在向人们提示坟地即是小高峻不久的归宿, 看了这样的画面, 让人不禁觉得天地的无情, 幼小的生命在还没有盛开的年纪就不得不过早的凋零。

本片有好几处黑白镜头的运用, 有代表性的是片子在7分30秒开始, 有大约三十秒左右的黑白镜头运用, 呈现给观众的是黄家三口死后家徒四壁的破屋子, 通过虚焦的黑白镜头, 环拍了这个已经人去屋空的家, 碎在地上的药罐、药瓶、以及死者那睁着的双眼……这是留给黄家还活着的三个孩子的仅有的回忆, 黑白镜头的运用营造了一种回忆的、悲凉的死亡意味, 这是已经消逝的岁月, 消逝的生命。

孤独:作为影片诉说的主题之一, 孤独成为片中人物内心的深切感受, 也是作者所要着意渲染的地方, 影片通过两个主人公小高峻和楠楠的生活境遇, 在镜头的展示和访谈的进行中, 向人们娓娓道来, 在镜头方面, 影片在叙述高峻生活的时候, 着力表现他的孤独, 影片的开始是三岁半的高峻赤着脚站在空荡的堂屋内, 苍蝇在他的额头上长久的停留, 没有任何人与他玩耍, 家里的猪和鸡, 以及偶尔来串门的邻居家的大黄狗是他仅有的玩伴, 同时作者颇又深意的纪录了其他一些小朋友在一起快乐的玩耍的镜头, 通过对比蒙太奇来加深观众对于影片主人公内心深处孤独的深切体会。

在影片中, 主人公小高俊始终是坚强的, 但有几处他哭泣的镜头不觉让我心头一阵心酸, 他也许并不明白自己怎么了, 为什么周围的孩子不愿意跟他玩, 影片正是通过这种年幼儿童

对自身处境及生活中许多事情的不解, 对人性最本源需求的渴求以及不可获得的痛苦, 来深化本片主要的情感诉求:孤独与死亡。

(二) 音乐的运用

音乐在纪录片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片为了叙事的要求, 除了同期声之外, 运用了较多的人工音乐, 以烘托片子的主题, 形成叙事的架构。一般来说, 在纪录片中“不要过度使用音乐, 如果你这么做, 观众会拒绝去听它”, [1]但是本片中音乐的运用, 却让人感觉是不可或缺的, 是画面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是本片叙事结构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有的时候音乐仅限于就单个画面镜头之内, 有的时候音乐却超越了单个镜头画面, 即音乐连续贯穿几个镜头。正如叶子所说, “音乐不但可以用来连接同一场面的不同画面, 也可以用来连接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镜头。同一个持续的声音作为背景, 能很自然地把不同的场景画面贯穿起来, 声音联系着一系列变化的镜头, 这些连续出现的画面可以表现一件事情的几个方面, 一个环境的各个侧面, 也可以表示某一幻想的若干片段”。[2]

本片除了正常的访谈与日常同期声的纪录之外, 几乎通片贯穿了人工音乐, 即使在画面同期声进行的过程中仍在背后进行背景音乐式的插入, 不管是低缓凄切的钢琴曲还是嘶哑幽怨的二胡声, 不但不让观众觉得厌烦, 反而使人觉得是不可或缺的, 是一种必需, 与影片的整体空间氛围达到了一种和谐的统一, 同时增加了影片的信息量, 暗涵了作者叙事的深意。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从21分20秒开始到23分40秒结束, 在长达2分20秒的影像中, 先是一首现场女孩演唱的《少年, 祖国的春天》, 继而是专业的女高音, 像是从天外飘来的基督教音乐, 像是命运的呼唤, 又像是对命运不公的如泣如诉的控诉。与之伴随的是多个单镜头画面的连接, 在现场同期声演唱的时候与之相契合的画面是许多艾滋孤儿一起在春节包饺子, 在这样一个喜庆的日子里, 众多的艾滋孤儿在一起, 虽然失去亲人但生活依然要继续, 他们内心的孤独暂时的被收敛。与之相连和专业的女高音相契合的画面镜头是一群孩子在雪地里高兴的玩耍, 旁边不远处是孤单的小高俊斜靠着门框在独自的踢着脚, 内心的孤独与不解恰好通过这音乐表达出来, 与影片的叙事场景达到了一种无形的吻合, 同时深化了本片的叙事主题。

片中还有许多类似的镜头与音乐的巧妙运用, 本文仅选择一些富有代表性的加以分析, 纪录片人纪录的不仅是鲜活的生活, 同时应是人们发自内心和来自灵魂的真实诉说, 该片的创作理念、创作技巧运用对中国纪录片创作者是一个很好的启迪。

参考文献

[1]《格里尔逊的纪录片十四条》, 《北大在线·电影夜航船》.

[2]叶子.《声音在电视纪实性节目中的表现力》,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1986 (1) .

《颍州的孩子》 篇2

《颍州的孩子》作为一部仅有39分钟的纪录片,给了我很大的震撼,颍州的孩子观后感。对于偏远贫困地区人们,为了生存而去卖血的心痛;对于因为人们对于艾滋病得无知而去排斥、歧视艾滋病人的愤慨和无奈;对于这些一出生就面临着失去父母、遭受歧视、经受艾滋的折磨的孩子的心疼。影片通过对感染艾滋的高俊、李楠楠、黄家三姐弟的生活状态的真实记录,反应了呼唤爱心、呼唤理解、呼唤人性的主题。

影片开始的那个画面至今仍在我的脑海回荡:高俊因为感染艾滋,没有小孩子愿意和他玩,所以小猪成为其唯一的伙伴。一个孩子,要遭受这样的苦痛,真的不忍心看下去。父母去世,叔叔因为害怕受到外人的排斥、歧视而拒绝抚养。本来和奶奶相依为命,却不料,奶奶也相继去世。一个孤单的小孩,他的生活要如何进行下去。高俊叔叔的话,我依然记得很清楚。“我也有我的家庭,如果我来抚养,别的孩子就会同样排斥和我的小孩子玩,我的小孩子也会受歧视。我没有办法。”或许,在某个角度来看,这样的想法是可以被理解的。为了承担一个孩子的人生,而毁掉自己的家庭不值得。但是我们分析这个想法的背后的真实:是人们的无知,是对于艾滋病得无知,是对于艾滋病人的误解。我依然记得,对与村民的采访,我感受了人性的冷漠,人性的自私。“我不知道是得了什么病。她死的时候,只有他们家老头子把她拉到地里埋了。”还有那个小孩子的采访:“我没有去过他家玩,因为他生病了。”因为对艾滋病的无知,才会去排斥艾滋病人。因为对艾滋病的无知,所以艾滋病人就收到这样的歧视。因为对艾滋病的无知,孩子就这样遭受病痛和孤单的折磨。可见,做好艾滋病知识的普及是多么重要。再者分析这无知的背后,是教育的落后,是经济的落后。如果经济发展,人们就不会去卖血;如果懂得基本的医学常识,就不会感染艾滋;如果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就不会对艾滋无知。我依然记得那个破旧的房子,那被苍蝇亲吻的玉米。还有那成为小孩子玩具的瓶子、输液管。呼吁国家对于贫困地区的财政支持,政策倾斜,教育支持。

但是谁也不会忘记,小高俊和养父母在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他的甜甜地笑,永远印在我的脑海。特别是油菜花地的那个场景,养父带着他去摘花。他的快乐、他的笑容、他的调皮、他的可爱,在那一刻我仿佛忘记了他是一个经受艾滋折磨的孩子。有爱的地方就有温暖,有温暖的地方就有幸福。不过,有一种东西叫做无奈,在病情加重之后,看着高俊默默离开的背影,我的心揪在一起。真心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拥有一份爱,都能拥有一份属于他们的快乐童年。

对于楠楠,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刚开始的那段叛逆,观后感《颍州的孩子观后感》。◆分享好文◆或许,这里称叛逆不太合适。内心无法述说的疼痛与难受,姐姐离开后的孤单,内心深处的那份无以弥补的爱的缺失,谁可以理解她的彷徨呢。不过,在艾滋病救助协会的帮助下,她重新走入了学堂,也得到叔叔的抚养。作为一个幸运的孩子,得到美国一位爱心人士的帮助。她幸福的笑容,是我们大家最真挚的祝福。不过,还有很多孩子没有这么幸运,希望可以有更多更多的爱去拥抱每一个孩子。

黄家三姐弟,爸爸临终前的那段话,给我触动很大。“爸爸能给予你们的就只有这些了。我宁愿撕碎自己去爱你们。”这份一无奈地父爱,让我感动。没有人会愿意离开自己的孩子,没有人愿意自己的孩子遭受这样的痛苦。生活的无奈,现实的残酷,让他们别无选择。不过,爱的力量总是让一切充满可能。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三个孩子,走出了艾滋的阴影,开始坚强自信的生活,并立志一定比别人更棒。真心的祝福他们。

因为都是北方的原因,影片中的方言,多多少少还是可以听懂很多,对于情绪更富有感染力吧。对于那模糊而又熟悉的生活环境,有着一份心痛与无奈。记得家乡也有这么一个村庄,小时候,由于无知,对于村庄的一切有的只是一份恐惧和距离。现在,想起,更是无法言语的疼痛。影片对于艾滋病知识从另外一个侧面给予了普及。对于艾滋知识无知所引起的社会歧视不解,也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相信这样的事件,每时每刻都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发生着。希望作为世界的一份子,每一人都有这样的一份意识,普及艾滋知识,用自己的双手去给生命增添一份爱的色彩,让世界因爱儿温暖。

《颍州的孩子》 篇3

纪录片与各种虚构和表演艺术相比较,它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了解真相”的心理。“客观事实说话”“试听形象”说话是纪录片纪实本性的物质基础。纪录片摄影术具有再现物象(生活)面貌的物质特性。这一特性来自照相“再现”生活原貌的物质功能——照相的纪实本性。“照相本性论”的积极意义在于:强调摄影影像的“再现”功能,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反对脱离现实粉饰生活;总结并提高了广角镜头和长画面的美学地位。这种强调客观真实记录的理论是西方写实主义文艺理论在电影艺术上的表现,在影视界获有广泛影响。

《颍州的孩子》拍摄过程中运用“照相本性论”的手法。例如,孤儿高俊的奶奶去世之后,他被送到愿意收留并抚养他的亲戚家里。当感受到亲戚、孩子对自己的关心和温暖时,在镜头面前,高俊留下了幸福的眼泪。在那一刻,通过镜头简单真实地记录下孩子脆弱的一面。孩子的泪水从脸颊滑下,真实的镜头感带给观众的是触及心底的震撼,这就是纪录片“照相本性论”的力量。

纪实手法的运用保证了纪录片作品的真实性,真实性是纪录片的艺术生命。真实是纪录片各种功能和价值的基石。纪实和真实具有相对性,纪实是一种风格、一种追求、一种效果。纪录片是创作者通过对画面的记录、选删特定的时空、特定的内容编辑成的一部完整的作品,这也是纪实并非绝对化的根源所在。诚然,在《颍州的孩子》纪录片中也存在选取、编辑的痕迹。

2 艺术手法运用为作品添彩

《颍州的孩子》这部作品在主题选择上就表现出独特性。纪录片中不乏艾滋病题材,然而,关注艾滋病群体的题材并不多见。纪录片中的主人公们代表一个弱势群体,它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简单弱小的力量,让更多的人关注到艾滋病患者,呼吁社会不要对他们产生歧视,应该以温暖和关怀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善意。

纪录片中叙事线索往往起到贯穿故事的支柱作用,该纪录片采用多重线索叙事,这是纪录片独特之处,并且三条线索条理清晰、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第一条线索是高俊在父母去世之后,其叔叔并不愿意收养他。第二条线索是黄家三个兄妹的父母去世之后,三个孩子在村中受到孤立和歧视。第三条线索是任楠楠回到了一年之前自己上过的学校。三条线索没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更多的是靠观众自己对画面理解和处理,但并不阻碍观众对主题的深刻理解。

画面与声音的“脱离”给观众极大的想象空间,这是新颖独特的艺术手法。纪录片中有几个画面是拍摄的患艾滋病家庭破败的生存环境的,画面中就不见其人,只闻其声。在耳朵悚然而立的同时,又能极大地唤起受众的想象力,更加渲染该纪录片的主题——人们对艾滋病的恐惧、偏见以及歧视意味。还有一个画面令人印象深刻,是后来得到救助的艾滋病感染孩童群在协会里面过春节吃饺子的场景,画面同期声同样也是只闻其声,是一位片中主角清唱的“少年是祖国的花朵……”而这与片头这一群体受歧视、排挤的画面形成强烈对比,留给观众深思的空间:同样是祖国的花朵,为什么会受到歧视与排挤?

画面的艺术处理营造出来的影片效果也是不容小觑。在黄家三口相继去世之后,影片将调成黑白色,一共长达30秒,向观众展示破败不堪的环境。这是创作者在艺术效果上的特殊呈现,是意识的外在表现。地上的药罐、药瓶及去世者面部的狰狞,无不让受众感受到艾滋病的残忍以及死亡的残酷。

另外,纪录片的物质特性与人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纪录片已经不再是《工厂的大门》那样的单画面,而是经过组接的二度艺术创作。人是拍摄画面的组成部分,也是蒙太奇手法运用过程中的围绕主体。

3 结语

无论是纪实手法的真实记录还是艺术特性的主观表达,都是为了纪录片主题服务,两种方式相互渗透、相互协调。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时说过:“不管是黑猫还是白猫,抓住老鼠的都是好猫。”同样,纪实手法和艺术表达是不冲突的,只要是能够客观地反映事实的形态、发展就不失为一种好的手段。一味地强调纪实,有可能导致纪录片内容缺乏新意、刻板,往往不能体现一个好题材。艺术手法既是创作者的主观意识形态的呈现,也是与纪实手法配合的完美搭档。

参考文献

颍州西湖梦散文 篇4

怎么能够让我遇见你,在你最美的时刻,见我如此不堪,生前的五百次凝眸,才换取今生的擦肩而别。(引子)

我是个罪人,欠西湖一笔宿债。此行,去不了;此情,也总放不下。以致终于有一天被压抑得再也消受不住,提笔记下,一吐为快。写下,是怕忘了,也是为了自己能够真正地放下。

清楚地记得,八月廿四日是最后的约期,几个伙伴本约好的去游西湖,结果的结果,在在另一好友那边玩了两三日,西湖梦便一搁成了泡影。但我还要说,写给生命中跟我不期而遇、有过几面之缘的“西子”。

西湖呵,大凡天下有大手笔落处、有灵性的存在,都或多或少地与水相关连,也往往会有一个令人浮想连篇的雅名,而今天我要说的便是颍州西湖。

如果说杭州西湖是位钟灵毓秀的豪门千金,那么颍州西湖不愧为一个玲珑清雅的小家碧玉。颍州西湖宛如一位典雅秀丽的佳人,静静倚在旅途一侧,好一个不经意,好一个漂亮的照面。这种处境恰是到了好处,游人在近乎困倦的林荫道上,忽然一桥飞架而过,霎时两侧没了成排成列的杨树,没了若隐若现的田园屋舍,令人眼前一亮,精神为之抖擞。

在一阵惊异中寻声展望,是一汪浩淼水烟,远远近近的景致错落有致,绵绵延延的情谊笑而不语……

我一直相信,借助于已有阅历、认知、思维方式和想象,有些人有些景早已在你的脑海中自行构建,直到有一天“物化”了,遇见了,便一眼万年,一见如故。于是匆匆一瞥,便在心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迹,正如她的湖光塔影,她的乌蓬飞鹭,亦如她的一带一丝,一颦一笑,都给人以无需叠加又不可临摹的亲切感。西湖给我的触动正是如此:车行思飞,人生的种种际遇,生活的次次纠缠,林林总总跌跌撞撞地袭来;思乡怀人,羁旅怀思,郁愤不遇,仕途不顺,一时间占了上风,把微颤的心埋入沉思……

偶然的一次,在同学相册里掉出一张飞阁流丹的照片,背景中危石耸立,怪石嶙峋,立成一种威严,站出一种气势,都不在言语之间彰显。讷讷动问,原来是西湖。哦,西湖!我梦想的西湖,不曾料得邂逅于此,难怪一见如故。惊喜总在至真至诚的祁愿里突现,哪怕是匆匆一掠,也令人心池荡漾,为之动容。

颍州隐匿着隔世的光,风彩千年,不变的风姿犹在。没有白堤,没有苏堤,甚至没有桃色的故事,一样的烟柳悠长,一样的清风妩媚。秋水无痕,轻轻地几缕云气,柔风起皱,在你眼中次第翻飞过的是夹岸相触于镜面的“两片”黄叶――对影成二,这是个淡得无味的季节。

又某一个梦醒时分,车内一点躁动挤碎了我漂泊的梦儿。半撑起朦胧的睡意,一道明丽的光夺入眼帘,一,二,三……西湖如惊鸿一瞥,如昙花一现,这个惊喜来得不小。如斯几番,每每惊羡不已,仿佛在说:“我认得,我认得,就是她!”假设果真上前揖桨扣问,她又会是谁呢?怕是不认得我吧?怕会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吧?我自何来,欲将何往,黄鹄不飞,赤壁不复,我又何曾认得自己呢?都不得已而为知。

因为年少,骨子里有股桀骜不训的血气没停过捣鬼,常常怀想成为一名落拓不羁的剑客,浪迹天涯,云游四方,遍览天下名山大川,开始我的流浪梦。从杭州至颍州应是遥想中的一站。或许冥冥之中真有那么一双大手早已为我指向,一系列偶然的发生把我带至那个偏远的市郊去读书,不常得以回家,而西湖就躺在距市中心不远的路旁,人生的种种思索总在车上慢慢地得以理顺,完善,落笔于一篇习作中,还被老师疑有套作之嫌,几次搬迁竟也丢了去。也罢,丢了或许是一种更好的解脱,离开也可能不经意间成就了最好的安排。旅途的奔波劳顿多半相忘于梦中,但西湖所给予我的也不再是一处风景,而是一份淡泊缥缈的情怀,一份牵动情肠的牵挂,一个可望不及的传说,或者还有其他深刻的意义,促成我对生命价值的某种思维的畅通。

这可能就是西湖所留给我的大致印象吧,然而自己又是个习于幻想的人,绝不会满足于仅有的一点已知,思至笔不常随,涂鸦也罢,牢骚也罢,剩下的禁不住要补一笔想象。

偶过湖畔,我曾幻想梦遇“西子”,随游西湖四季,与日同老;亦或结识那个大观园中痴情种一样的人物和着他的红楼一梦,参透这凡世尘间。纵使知己难寻,虚境无名,亦难阻念及东坡居士和他前往的黄州赤壁,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木屋,郦道元和他的三峡游记和立在岳阳楼上观瞻的范仲淹以及他眼中的洞庭湖畔。并且,我所观想的西湖脉络清晰,四季鲜明:

桃花春曲天地春,醴香酒烈醉清风。黄鹄衔梦过扁舟,湖面轻笑痴情种。天上云笑三月闲,人间芳菲正忙耕。

脉脉夏菏抱蓬头,夜半蝉鸣对月空。渔光点点待天亮,清泉石上月溶溶。荡舟心许惊欧露,稀影重漏雾更浓。

瑟瑟秋枫半江红,一重江浪一重楼。月下飞镜水流银,蛐鸣蝉唱夜应羞。柳斜塔醉凝苍翠,夜半钟声到客舟。

呼呼朔风连秋瑟,闲池飞絮仰苍穹。何人孤舟低蓑笠,一江独钓背西风。南来北上无问津,天心何扰一苍翁。

幸好,小城的.喧嚣离这儿还算较远,她是远离车马喧闹的仙子,择苍田而作雅居,温文而雅地招待每一位陌客,无论你作长居打算亦或是短暂一歇,似乎她都不介意如不曾在意一般,就让心醉于梦中,世间荣辱,纷扰忘于醉意好了。平静又不至于十分冷清,恬淡却不太平淡,柔美而非妖娆,这是她的常调。她无形中展给惯于快节奏都市生活的人们一种截然不同的生命存在方式:“看,宁静才最和谐!”她无欲无争,甘愿给无绪闲思的人作情感种子的寄托,往每一位游子的胸膛注入亲人数日前要带给的温馨与叮咛,她让博大在体悟间被洞穿,深邃于刹那间化为永恒。

曲渚湿皋,载不动一水相思;水烟迷朦,挡不住丽帆远逝的背影。许一夜鱼龙舞月,任一扁舟之往,流任于苍茫之间,氤氲不散,知心话长,和酒而眠,醒来还是漂流他乡,还要天涯流浪。西湖幻化成远方的思念,几何时梦已被灌醉。

天下西湖三十六,耳熟有八,颍州处虽然算不得翘楚,也四时俱佳,绝不在下末。念及西湖,国人常常忆起杭州,毕竟杭州西湖景致盛大,名胜颇丰,避之不谈似乎不妥,渐渐西湖成了杭州西湖的专指。大家闺秀有其风范,小家碧玉亦有其矜持。“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苏轼曾把两个西湖相媲美,只惜杭湖积淀愈厚愈密,而颍湖渐为世忘。但敝人觉得,作为一个阜阳人,没理由忽略自己家乡的的美和美中少许的不足。不是吗?当朋友提及西湖时,自己也不至于默而不语抑或避而不谈,该有一份不失体面的骄傲!

唔呼,盛地不常,盛景难再!颍州是不会常去了,成了生命里再别的“蓝桥”,只是偶或忆起有些遗憾罢了。假如真地去踏访一睹,会有“听景不看景”之憾,未必体略得到想象般的芳姿雅韵。梦又不只是梦,我是相信的,有些美不适合醒着,更不宜去看,仍浮于感觉,拘于猜想,就允我还披着雨,还隔着窗,剩下的,空白的,统统留给想象……

《颍州的孩子》 篇5

1 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1 优良品种的使用率低

近年来, 颍州区实施良种补贴项目, 大大提高了良种更新换代的速度, 实现从过去种植春性品种为主, 到现在种植半冬性品种为主的转变, 产量水平也由此有了较大提高, 但是良种补贴的规模和水平还不能满足当地农业生产的需要, 一些不适合当地生产的小麦种子, 通过不正常的渠道进入生产环节, 给农业生产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1.2 耕种环节存在的问题

1.2.1 整地质量差。

由于实行一家一户小规模种植, 农机到户率低, 很多农户共同租用农机。因农机手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或因以盈利为主要目的, 求速度、轻质量, 造成整地质量粗糙。生产中容易出现土壤蓬松不实、上有坷垃、下有卧垡, 地块高洼不平、耕深太浅等问题, 容易造成小麦出苗不均匀、不整齐, 甚至缺苗断垄。小麦根系与土壤接触不紧密, 导致小麦不耐寒、不耐冻、不抗灾。

1.2.2 播种质量较差。

由于一些农机手的技术水平不高, 或过分追求播种速度而忽视播种质量, 使当地小麦播种质量水平较低。播种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 播种过深。许多农民认为:高粱应该浅播种, 小麦应该深播种, 小麦深播较耐旱。致使许多农户在播种小麦时, 主动要求农机手加大播种深度, 有的播深甚至达到10 cm以上。因此, 易造成出苗迟、出苗少、苗弱、分蘖少的现象。既浪费了大量的种子, 又使小麦苗情较差。 (2) 播种量过大。受当地种植习惯的影响, 许多农民认为:小麦的播种密度应该较大, 豆子的播种密度应较小。虽然该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在具体操作中, 许多农民盲目加大播种量, 有的甚至达到了375~450 kg/hm2。苗期群体过大, 容易形成单株独苗, 不利于分蘖和壮苗的形成。在小麦生长后期也容易出现因群体过大而倒伏的现象, 最终导致用种量多、产量低。 (3) 播种不均匀。同一田块不同区域内播种不均匀, 或各麦垄播种不匀。

1.3 科学施肥水平低

1.3.1 不重视施用有机肥。

有机肥不仅可以给农作物提供必需的营养元素, 还具有疏松土壤、改良土壤理化性状的作用。但是由于施用有机肥费工费时, 加之近年来农民进城务工收益较高, 导致施用有机肥的田块越来越少。目前, 颍州区小麦主要以施用化肥为主, 其中又以酸性化肥居多, 土壤酸性逐年增加, 土壤板结的程度逐步加重, 小麦赖以生长的土壤环境逐年恶化[1,2]。

1.3.2 合理施用化肥的知识需要进一步普及。

虽然农民已普遍认识到使用化肥的重要性, 但能做到科学合理施用化肥的农户还不多。许多农民对化肥的N、P、K三大元素和其他中量、微量元素的作用、特点, 以及化肥的合理搭配使用等问题认知较浅。土壤中并不缺少或小麦并不需要的化肥元素被过多施用, 而土壤中较为缺乏、小麦生长又极为需要的化肥元素却施用不足。在每季的生产过程中, 虽然化肥的投入量逐年加大, 但小麦产量却得不到有效提高。

1.3.3 小麦生长后期容易出现缺肥现象。

由于农民在施肥上大多采用“一炮轰”的方式 (即在整地播种前, 一次性施入小麦生长所需的全部肥料) 。加之小麦生长季节较长, 肥料不可避免地随水流失, 小麦生长后期往往出现脱肥现象, 严重影响了小麦的正常生长。在小麦生长过程中, 大多数农民不了解叶面肥料的重要性, 很少使用叶面肥料。

1.4 小麦病虫害防治效果差

由于受多年来形成的小麦病虫害防治思想的影响, 许多农民防治小麦病虫害的积极性不高, 经常在病虫害发生较重时才去防治, 错过了最佳的防治时期。不仅增加了防治成本, 而且也达不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1.5 麦秸利用不合理

近年来, 由于麦秸在该地区没有较好的利用途径, 加之麦收后农民急于耕种下茬作物, 往往采取简单的烧毁处置方式, 这种方式虽然方便易行, 但是却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严重污染。

2 对策

2.1 鼓励耕地集中, 逐步实现规模化经营

一家一户小规模种植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大规模科学经营的需要, 国家应继续提供优惠政策, 在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 鼓励耕地自愿、有偿、有序地向种田能手或种粮大户集中, 以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提高科学种田水平, 使小麦增产。

2.2 加强对农民的农业技术培训

利用多种形式, 加强对种田农民的农业科技培训, 提高其科学种田的水平, 彻底扫除其在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 为小麦产量再上新台阶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2.3 进一步提高良种使用率

应采取多种措施, 继续扩大适合颍州区种植的优良品种的使用率, 主要是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 杜绝不适合当地种植的小麦种子进入生产环节, 为小麦高产稳产提供良种基础。目前, 适应该地区种植的小麦优良品种有皖麦50、皖麦52、矮抗58、淮麦22、新麦18等半冬性品种, 豫麦70-36等弱春性品种, 偃展4110等春性品种。应根据不同的茬口, 选择相应的小麦良种:一般早茬地应选择半冬性或弱春性品种, 晚茬地应选择春性品种。

2.4 提高耕种技术水平

通过技术培训, 进一步提高农机手的耕种技术水平和良好的服务意识。不断研制和推广适合该地区使用的新型农机。不断探索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新耕种技术。精细整地:一是要保证整地深度, 一般要保证耕深20 cm以上。二是要做到土地平整, 土壤上虚下实, 上无坷垃, 下无卧垡。推广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 一般播量在180 kg/hm2左右, 播种深度3~5 cm。尽量不要采取“连旋带播” (即旋地与播种同时进行) 的耕种方式, 如果采用这种耕种方式, 必须在播种后采取相应的镇压土壤措施。否则因土壤不密实易造成麦苗不耐旱、不耐冻而出现死苗。播种时, 精确调控播种机, 做到下种数量精确, 均匀播种[3,4]。

2.5 合理使用肥料

2.5.1 重视施用有机肥。

(1) 建议农民采用秸秆还田技术, 既减少浪费和污染, 又可培肥土壤。 (2) 建议国家通过科技攻关, 继续研制适合当地使用、简单易行的秸秆还田新机械、新技术, 使秸秆能比较方便地还归土壤, 循环利用。

2.5.2 配方施用化肥。

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等措施, 使农民充分认识不同化肥元素的特性和作用, 做到平衡施肥、配方施肥。由此既提高了化肥的使用效率, 又减少了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一般来说, 在中上等肥力土壤, 每生产100 kg小麦籽粒, 需要从土壤中吸收纯N 3.0 kg、P2O51.2 kg、K2O 3.0 kg。

2.5.3 适时追肥。

可在小麦拔节期前后, 根据苗情, 追施尿素75~120 kg/hm2, 可有效解决小麦的后期脱肥问题。

2.5.4 重视施用叶面肥料。

叶面施肥是小麦生长中快速有效获取营养元素的良好途径, 对小麦增产具有不可或缺的有益作用。要使小麦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就应重视叶面肥料的科学施用。一般可用0.1%~0.4%尿素溶液或0.2%~0.3%磷酸二氢钾溶液, 在小麦抽穗扬花后喷洒2~3次, 每次间隔7~10 d。也可在小麦的其他生长阶段, 根据小麦生长需要, 喷施相应的叶面肥料。

2.6 积极防治病虫害

近几年在当地比较易发的病虫害主要有麦红蜘蛛、穗蚜、小麦纹枯病、小麦赤霉病等, 一旦达到防治指标, 应及时进行防治。可用吡虫啉、扑虱灵等防治麦红蜘蛛。防治麦穗蚜虫时, 可用10%吡虫啉3 000倍液, 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 000~3 000倍液, 或3%啶虫脒乳油3 000~4 000倍液喷雾。防治小麦纹枯病时, 应在小麦拔节期用5%井冈霉素水剂1.50~2.25 L/hm2对水750~1 050 kg/hm2, 或用33%纹霉净可湿性粉剂, 或50%甲基立枯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对小麦茎基部喷雾。防治小麦赤霉病, 应在小麦齐穗期至盛花期, 施药应宁早勿晚, 可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 200倍液1 500 kg/hm2喷雾, 一般用药1~2次, 每次间隔7~10 d。

摘要:分析阜阳市颍州区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对策, 以为小麦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生产,问题,对策,安徽阜阳,颍州区

参考文献

[1]陈传哲.小麦高产创建配套栽培技术[J].中国种业, 2010 (7) :89-90.

[2]赵鹏海, 黄国强.试述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因素[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10 (17) :138.

[3]曹翀.关于灵台县冬小麦高产创建活动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3) :99-101.

阜阳市颍州区中低产田改良技术 篇6

1 阜阳市颍州区中低产田现状

运用颍州区确定的15个评价因子对全区的耕地进行综合指标评价, 确定了各评价单元耕地的地力等级及颍州区中低产田的分布情况和面积。颍州区现有耕地25 982 hm2, 其中, 一等地2 601 hm2, 二等地5 338 hm2, 三等地9 236 hm2, 四等地5 480 hm2, 五等地1 704 hm2, 六等地1 623 hm2。中低产田面积18 043 hm2, 占全区耕地面积的69.44%。该区中低产田一部分分布在泉河南岸、颍河南岸、西湖四周和草河两岸洼地田块, 另一部分分布在交通不便, 农田设施差, 远离水源的田块, 其中沿泉河南岸、颍河南岸、草河两岸和西湖四周洼地面积较大, 约为3 030 hm2。该区各个乡镇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 其中三十里铺镇、颍西办事处、程集集、西湖景区办事处、西湖镇、九龙镇面积较大, 分别为2 401、2 170、2 169、302、1 115、664 hm2。

2 阜阳市颍州区中低产田的障碍因子

2.1 海拔高度

沿泉河南岸、颍河南岸、草河两岸和西湖四周的中低产田块海拔高度很低, 大多数田块海拔高度都在1 m以下, 地势低洼。7—8月常有大到暴雨, 极易发生渍涝灾害, 甚至发生洪涝灾害, 造成减产或绝收, 严重影响了秋季作物 (玉米、大豆和红芋) 的产量。个别年份大暴雨来得早, 5月即形成渍涝灾害, 造成小麦减产或绝收。对于洼地的中低产田块, 低海拔是产量的最大障碍因子[1,2]。

2.2 排涝能力

沿泉河南岸, 颍河南岸, 草河两岸和西湖四周的中低产田块, 由于地势低洼, 在5—8月的大到暴雨季节, 易形成渍涝灾害。在连续降雨的情况下, 田间积水不能及时排出, 造成减产或绝收。排涝能力是仅次于海拔的障碍因子。

2.3 灌溉能力

农田水利设施薄弱, 在3—4月、6—8月、10—11月极易形成春旱、伏旱和秋旱。由于农田水利设施薄弱和远离水源, 不仅浇不上“丰产水”, 个别年份甚至浇不上“保命水”, 农业生产完全依靠自然降雨, 从而造成严重减产。因此, 在交通不便, 远离水源, 农田水利设施薄弱的中低产田块, 灌溉能力不足是最大的障碍因子[3,4]。

2.4 土壤有机质

由于常年不施有机肥, 加上近年来焚烧作物秸秆, 致使中低产田有机质含量低。直接影响土壤氮、磷、钾和微量元素养分的含量和供给, 从而影响作物产量。因此, 土壤有机质是颍州区中低产田块重要的障碍因子。

2.5 氮、磷、钾养分含量

颍州区低洼地中低产田块, 由于地势低洼, 在5—8月连降大暴雨的情况下, 极易发生渍涝, 造成土壤养分和肥料养分的流失, 土壤氮、磷、钾养分含量低, 不利于作物高产。

2.6 旱季地下水位

马寨乡、三合镇和王店镇3个乡镇, 地势较高, 海拔高度为2.5~3.0 m, 在春旱、伏旱和秋旱发生时, 地下水位很低, 大多在3 m以下, 更低的在5 m以下。

2.7 耕作制度

有些耕作制度不科学, 如菜-菜-菜轮作方式易导致枯萎病、病毒病等蔬菜病害发生, 造成蔬菜减产。

3 中低产田类型的划分

颍州区中低产田成因复杂, 把海拔、灌溉能力、排水能力、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养分含量、旱季地下水位和轮作制度确定为该地中低产田的主要障碍因子。根据这些障碍因子可将中低产田划分为渍涝排水型和干旱灌溉型2类。

3.1 渍涝排水型中低产田

该类型中低产田最主要的障碍因子是海拔和排水能力。主要分布在沿泉河南岸, 颍河南岸、草河两岸和西湖四周, 其他洼地也有零星分布, 总面积8 807 hm2, 占全区中低产田面积的48.81%, 这类中低产田排水能力差。

3.2 干旱灌溉型中低产田

该类型中低产田最主要的障碍因子是灌溉能力和旱季地下水位, 主要分布在马寨乡、三合镇和王店镇远离村庄、远离水源、水利设施差的田块, 其他乡、镇办事处也有分布, 面积9 234 hm2, 占全区中低产田面积的51.19%, 这类中低产田灌溉能力差。

4 中低产田改良措施

4.1 健全农田水利设施

重点是建立排水设施, 对面积较大、常年发生涝灾的洼地进行水利综合治理, 保证连续大暴雨时能够及时排出积水。

4.2 施用有机肥

增施有机肥, 能够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改善土壤理化 (上接第235页) 性状, 增加产量。

4.3 秸秆还田

秸秆还田具有多种方式:一是秸秆堆腐还田;二是秸秆粉碎还田;三是播后秸秆覆盖还田, 秸秆还田后还可以喷施活性微生物菌剂。

4.4 合理施肥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稳施氮肥, 增施磷肥, 补施钾肥和微肥。

4.5 深耕土壤

可推广深耕农机具, 适度深耕土壤。

4.6 增加投入

加大投入, 积极争取国家农业水利设施建设项目资金。

摘要:介绍阜阳市颍州区中低产田现状, 分析中低产田的障碍因子及其类型划分, 提出改良措施, 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低产田,障碍因子,类型,改良技术

参考文献

[1]刘伟.中低产土壤改良及培肥措施综述[J].农技服务, 2008 (5) :43.

[2]张杨.肥东县中低产田改良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7) :194, 196.

[3]周丽芳, 石训文, 祝剑真, 等.上饶市农田土壤改良措施探析[J].江西农业学报, 2007, 19 (11) :59-60, 104.

上一篇:优化控制电力工程管理下一篇:系列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