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配方粉

2025-04-03|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婴幼儿配方粉(共8篇)

婴幼儿配方粉 篇1

牛磺酸(Taurine)是一种含硫的β-氨基乙磺酸[1]。作为生理营养的活性物质,对人体起着十分重要的生理调节作用[2],尤其在促进婴幼儿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增强心血管功能以及钙吸收等方面作用突出[3],是婴幼儿食品重要的营养添加剂。

目前测定牛磺酸的主要方法有分光光度法[4,5]、荧光吸光光度法[6]、高效液相色谱法[7,8,9]、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10]、自动电位滴定法[11]、傅立叶变换红外线光谱法[12]等,这些方法操作烦琐,操作要求高,比如液相色谱法仪器投入大,分析时间长;柱前衍生法灵敏度高,但操作条件要求高,干扰比较大;分光光度法样品必须通过离子交换柱纯化后才能测定。现有的国家标准GB 5413.26-2010[13]《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牛磺酸的测定》采用的是高效液相色谱法,其中OPA柱后衍生和单磺酰氯柱前衍生法都需要复杂的衍生步骤。

本研究建立了婴幼儿奶粉中牛磺酸测定的氨基酸分析仪测定方法,样品经乙醇沉淀蛋白进行提取,前处理简单,快速,可用于婴幼儿奶粉中牛磺酸的快速定性定量检测,为保证婴幼儿乳品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

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售,购于北京京客隆超市。

S-433D型氨基酸分析仪:德国Sykam公司,配有带电子制冷功能的溶液存放单元s7130,带电子恒温的自动进样器s5200,含双波长检测器的反应单元s4300,内置在线真空脱气机的四元梯度输液单元;s21003K15型离心机,德国Sigma公司;N-EVAP 116型氮吹仪,美国Organomation公司;天平:感量为0.1mg,德国Sartorius公司。

1.2 试剂和耗材

缓冲液A:p H 2.90柠檬酸锂缓冲液;缓冲液B:p H4.20柠檬酸锂缓冲液;缓冲液C:p H8.00柠檬酸锂缓冲液;再生液D:柠檬酸锂缓冲液;样品稀释液:p H2.20柠檬酸锂缓冲液、茚三酮溶液均购于北京捷盛依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浓盐酸、无水乙醇、磺基水杨酸固体、异丙醇、甲醇均购于北京中科三环有限公司。异丙醇和甲醇为色谱纯,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玻璃带塞水解管购于北京捷盛依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1.3 奶粉前处理方法

1.3.1 酸水解法

称取一定量样品,精确到0.0001g,(使样品蛋白质含量在10~20mg范围内)放于水解管内。水解管加6mol/L盐酸10m L,使奶粉全部溶解,摇匀。氮吹10~20s后,立即盖紧瓶盖。于110℃恒温干燥箱内放置水解22h,取出后漩涡振摇,冷却后,在6000转/min条件下离心5min。取上清液0.5m L,氮吹至完全干燥,加2m L样品稀释液复溶,经0.45μm微孔膜过滤,供仪器测定使用。

1.3.2 蛋白沉淀法

称取样品约1.0000g,用0.2%盐酸溶解样品,并定容到10m L,使奶粉全部溶解。取2m L溶解后的试样于10m L容量瓶中,加入无水乙醇(或磺基水杨酸)定容至刻度,静置30min,取样液约2m L放在2m L离心管中,在10000转/min条件下离心5min。取上清液1m L,氮吹至完全干燥,加1m L样品稀释液复溶,经0.45μm微孔膜过滤,供仪器测定使用。

1.4 氨基酸仪测定条件

色谱柱:Sykam LCA K 07/Li,150×4.6mm,LCA K05/Li,100×4.6mm。流动相:75%缓冲液B和25%缓冲液C。流速:0.4m L/min。柱温:25℃。进样量:50μL。衍生试剂:茚三酮试剂,流速0.25m L/min。冲洗柱子试剂:再生液D,流速0.4m L/min。牛磺酸最大吸收波长在570nm处。

通过改变洗脱条件和柱温箱温度测试牛磺酸的分离度。

2 结果与讨论

2.1 前处理方法的选择

用盐酸水解法对样品进行测试,有杂质峰干扰,分离度较小;已有采用盐酸水解法提取食品中牛磺酸的报道[14],但在本文的研究中,此方法不适用于奶粉样品的提取。溶解后的样品加入磺基水杨酸沉淀蛋白,蛋白质并不能被完全沉淀,呈絮状;溶解后的样品加入乙醇沉淀蛋白后,取出再加入磺基水杨酸进一步沉淀蛋白(乙醇和磺基水杨酸沉淀蛋白法),牛磺酸峰与杂质峰不能很好分离;溶解后的样品加入磺基水杨酸沉淀蛋白后,取出再加入乙醇进一步沉淀蛋白(磺基水杨酸和乙醇沉淀蛋白法),使得牛磺酸峰与杂质峰分离度有所提高;而用乙醇沉淀蛋白法提取牛磺酸,分离度可达1.24,能够完全满足定量分析的需要。对样品进行回收测试,各前处理方法的回收率在80%~120%允许的区间范围内。表1为不同前处理方法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图1为不同前处理方法测定牛磺酸色谱图。

不同的前处理方法对回收率没有太大影响。蛋白质为两性物质,在酸性环境中带正电荷,而磺基水杨酸根带负电,可与蛋白质结合沉淀,磺基水杨酸正好使液体呈酸性,促使二者结合,但磺基水杨酸沉淀效果不理想,多用于沉淀微量蛋白;而乙醇沉淀蛋白法,则是利用乙醇有机相能破坏蛋白质颗粒的水化膜,导致蛋白变性而沉淀,效果比较理想。

2.2 流动相比例的选择

通过改变洗脱条件进行比较,选用100%缓冲液A进行洗脱,杂质峰与牛磺酸峰分离度小于1;选用100%缓冲液B进行洗脱,杂质峰与牛磺酸峰分离度最高达到1.07;选用80%缓冲液B和20%缓冲液C进行梯度洗脱,杂质峰与牛磺酸峰分离度最高达到1.17,分离均不理想;选用75%缓冲液B和25%缓冲液C进行梯度洗脱,杂质峰与牛磺酸峰分离度最高可达到1.24,分离度达到理想值。对样品进行回收测试,回收率在80%~120%允许的区间范围内,不同流动相洗脱比例对回收率没有影响。

缓冲液A液p H为2.90,缓冲液B液p H为4.20,缓冲液C液p H为8.00,由此可得出,用p H比A液偏中性的75%缓冲液B和偏碱性25%缓冲液C一起洗脱,牛磺酸峰与杂质峰分离度达到最好。前处理过程中,氮吹至干后,复溶液选用中性的水比选用酸性的样品稀释液作为复溶液更好。表2为不同流动相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图2为不同流动相洗脱后色谱图。

2.3 柱温箱温度的选择

柱温箱温度调节为37℃时,用100%缓冲液A进行洗脱,有杂质峰干扰,分离度较小;温度调节为60℃时,用100%缓冲液A进行洗脱,牛磺酸与杂质峰不分离;温度为37℃时,用75%缓冲液B和25%缓冲液C进行梯度洗脱,有杂质峰干扰,分离度不理想;而柱温箱温度为25℃时,用75%缓冲液B和25%缓冲液C进行梯度洗脱,分离度可达1.24;对样品进行回收测试,回收率在80%~120%允许的区间范围内,不同柱温对样品进行测定对回收率没有影响。

通过改变柱温箱温度,得出温度变化对牛磺酸出峰时间影响不大,而对于杂质峰,温度低出峰时间前移,可与牛磺酸峰分离,实验得出温度在25℃时分离效果最好。表3为柱温箱柱温改变对分离度的影响,图3为柱温改变后的色谱图。

2.4 线性范围与检出线

精确吸取牛磺酸标准溶液0.2m L、0.5m L、1m L、1.5m L、2.5m L分别加入到10m L容量瓶中,用水定容,进行分析。以响应(峰面积)为Y,浓度为X,绘制线形图。线形方程:Y=287572.52339×X+104.14317。相关系数R2=0.9999910。

2.5精密度

仪器精密度:配置牛磺酸标准溶液10mg/L,重复测定,计算峰面积的RSD(n=6)为0.39%。

实验方法精密度:取一定量奶粉样品,按乙醇沉淀蛋白法测试牛磺酸含量,重复测定,其测定结果的RSD(n=6)为0.50%。

2.6 加标回收率

取奶粉样品按照乙醇沉淀蛋白法进行牛磺酸含量的测试,再在样品中加入牛磺酸标准品进行测定,测试其回收率,回收率为99.6%~101.5%。

3 结论与讨论

牛磺酸可与茚三酮试剂反应,利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检测出其含量。通过改变前处理过程、改变仪器洗脱条件和柱温箱的温度,得出仪器洗脱梯度用比缓冲液A液偏中性的75%缓冲液B+25%缓冲液C作为流动相进行洗脱,温度在25℃时,牛磺酸的分离提取最好。

本文建立的乙醇沉淀蛋白用氨基酸分析仪检测方法,适用于婴幼儿配方粉中牛磺酸的定性定量检测。结果表明本方法前处理简单、分析速度快、准确度和灵敏度较高,可作为婴幼儿配方粉监测手段,为保证我国婴幼儿乳制品的安全提供技术保障。

婴幼儿配方粉 篇2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自受理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补发。补发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证书应当标注原批准日期,并注明“补发”字样。

第二十五条 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证书有效期内,需要变更注册证书及其附件载明事项的,申请人应当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提出变更注册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变更注册申请书;

(二)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证书及附件;

(三)与变更事项有关的证明材料。

第二十六条 申请人申请产品配方变更等可能影响产品配方科学性、安全性的,审评机构应当根据实际需要按照本办法第十三条的规定组织开展审评,并作出审评结论。

申请人申请企业名称变更、生产地址名称变更等不影响产品配方科学性、安全性的,审评机构应当进行核实,并自受理机构受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作出结论。申请人名称变更的,应当由变更后的申请人申请变更。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自接到审评结论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根据审评结论作出准予变更或者不予变更的决定。对符合条件的,依法办理变更手续,注册证书发证日期以变更批准日期为准,原注册号不变,证书有效期保持不变;不予变更注册的,作出不予变更注册决定。

第二十七条 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证书有效期届满需要延续的,申请人应当在注册证书有效期届满6个月前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提出延续注册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延续注册申请书;

(二)申请人主体资质证明文件;

(三)企业研发能力、生产能力、检验能力情况;

(四)企业生产质量管理体系自查报告;

(五)产品营养、安全方面的跟踪评价情况;

(六)生产企业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延续注册意见书;

(七)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证书及附件。

审评机构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对延续注册申请按照本办法第十三条组织开展审评,并作出审评结论。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准予延续注册或者不予延续注册的决定。准予延续注册的,向申请人换发注册证书,原注册号不变,证书有效期自批准之日起重新计算;不予延续注册的,应当作出不予延续注册决定。逾期未作决定的,视为准予延续。

第二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延续注册:

(一)未在规定时限内提出延续注册申请的;

(二)申请人在产品配方注册后5年内未按照注册配方组织生产的;

(三)企业未能保持注册时研发能力、生产能力、检验能力的;

(四)其他不符合有关规定的情形。

第二十九条 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变更注册与延续注册的程序未作规定的,适用本办法有关婴幼儿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的相关规定。

第三章 标签与说明书

第三十条 申请人申请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的,应当提交标签和说明书样稿及标签、说明书中声称的说明、证明材料。

标签和说明书涉及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的,应当与获得注册的产品配方的内容一致,并标注注册号。

第三十一条 产品名称中有动物性来源的,应当根据产品配方在配料表中如实标明使用的生乳、乳粉、乳清粉等乳制品原料的动物性来源。使用的乳制品原料有两种以上动物性来源时,应当标明各种动物性来源原料所占比例。

配料表应当将食用植物油具体的品种名称按照加入量的递减顺序标注。

营养成分表应当按照婴幼儿配方乳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的营养素顺序列出,并按照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可选择性成分等类别分类列出。

第三十二条 声称生乳、原料乳粉等原料来源的,应当如实标明具体来源地或者来源国,不得使用“进口奶源”“源自国外牧场”“生态牧场”“进口原料”等模糊信息。

第三十三条 声称应当注明婴幼儿配方乳粉适用月龄,可以同时使用“1段、2段、3段”的方式标注。

第三十四条 标签和说明书不得含有下列内容:

(一)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二)明示或者暗示具有保健作用;

(三)明示或者暗示具有益智、增加抵抗力或者免疫力、保护肠道等功能性表述;

(四)对于按照食品安全标准不应当在产品配方中含有或者使用的物质,以“不添加”“不含有”“零添加”等字样强调未使用或者不含有;

(五)虚假、夸大、违反科学原则或者绝对化的内容;

(六)与产品配方注册的内容不一致的声称。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五条 承担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技术审评、现场核查、抽样检验、专家论证的机构和人员应当对出具的审评结论、现场核查报告、产品检验报告、专家意见等负责。

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技术审评、现场核查、抽样检验、专家论证的机构和人员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恪守职业道德,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技术规范等对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进行技术审评、现场核查和抽样检验,保证相关工作科学、客观和公正。

第三十六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接到有关单位或者个人举报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受理、技术审评、现场核查、抽样检验、专家论证、审批等工作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应当及时核实处理。

第三十七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自批准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公布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目录信息。

第三十八条 参与婴幼儿配方乳粉注册申请受理、技术审评、现场核查、抽样检验、专家论证等工作的机构和人员,应当保守在注册中知悉的商业秘密。

申请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申请材料中的商业秘密进行标注并注明依据。

第三十九条 申请人拒绝现场核查或者抽样检验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不批准其产品配方注册申请。

第四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依据职权或者根据利害关系人的请求,可以撤销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

(一)工作人员滥用权利、玩忽职守作出准予注册决定的;

(二)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注册决定的;

(三)违反法定程序作出准予注册决定的;

(四)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注册的;

(五)依法可以撤销注册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注销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

(一)企业申请注销的;

(二)企业依法终止的;

(三)注册证书有效期届满未延续的;

(四)注册依法被撤销、撤回,或者注册证书依法被吊销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应当注销的其他情形。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 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对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违法行为已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三条 申请人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样品申请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不予受理或者不予注册,对申请人给予警告,并向社会公告。申请人在1年内不得再次申请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申请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或者隐瞒真实情况、提交虚假材料等方式取得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证书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依法予以撤销,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被许可人在3年内不得再次申请注册;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四条 申请人变更不影响产品配方科学性、安全性的事项,未依法申请变更的,由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申请人变更可能影响产品配方科学性、安全性的事项,未依法申请变更的,由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的规定处罚。

第四十五条 伪造、涂改、倒卖、出租、出借、转让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证书的,由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1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六条 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销售者违反本办法第三十条至第三十四条规定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依法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七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不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准予注册,或者超越法定职权准予注册的,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四条的规定处理。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注册审评过程中滥用权利、玩忽职守、假公济私的,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五条的规定处理。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八条 本办法所称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是指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使用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及其使用量,以及产品中营养成分的含量。

微波蛋糕粉配方的分析探讨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低筋面粉:南方面粉厂;柠檬酸、小苏打:天津市天新精细化工开发中心;椰子油:荷兰奇异鸟;细砂糖:广州市健庆糖制品厂;硬脂酰乳酸钠 (SSL) , 鲜鸡蛋:市售。

1.2 仪器与设备

搅拌机、格兰仕微波炉、质构仪、电子天秤、微波炉专用器皿、各种玻璃仪器。

1.3 实验方法

(1) 微波蛋糕制作方法。工艺流程:原料→混合均匀→称量→加鸡蛋调面糊→微波加热→成品→测试

(2) 操作要点。按配方要求准确称取各种成分的量, 用搅拌机将这些成分混合均匀;在容器中加入鲜鸡和混合好的微波蛋糕粉, 调制成均匀的面糊;将面糊在微波炉中加热2分钟, 得到蛋糕。

1.4 理化指标测定方法

(1) 比容。菜籽排除法, 比容=蛋糕体积/蛋糕质量 (mL/g) 。

(2) 硬度。将蛋糕样品置于质构仪的测试台上, 探头以80mm/min速度压于蛋糕表面, 读出硬度值。

(3) pH值。分别称量1.0g的蛋糕和9.0g蒸馏水, 将蛋糕充分搅碎, 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 H值。

(4) 蛋糕的最高点高度与最低点高度。先找出最高点和最低点的位置, 用直尺准确测量这两个高度值, 最高点与最低点高度之间的差值越小者效果越佳。

1.5 感官评定

从空洞的体积和数量、孔膨胀性、质地柔软度、表面平整度几个方面进行评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添加小苏打和柠檬酸对蛋糕质量产生的影响

固定糖55%, 面粉40%, 香兰素1.0%, 添加不同量的小苏打和柠檬酸, 结果见表1。小苏打和柠檬酸的比例应为1∶1, 此比例下蛋糕pH值为7, 不会有碱味或酸味[1]。小苏打需要与酸性膨松剂配合才能释放二氧化碳, 用量过多或过少, 都会影响到蛋糕的风味和体积[2]。添加量太少, 蛋糕的比容小, 硬度大;添加量太多, 蛋糕的比容大, 内部空洞多, 质量差。适宜的添加量是:小苏打和柠檬酸分别为0.9%。

2.2 蔗糖和面粉的添加量对蛋糕质量的影响

固定小苏打、柠檬酸、香兰素的添加量均为1.0%, 改变蔗糖和面粉的相对添加比例, 结果如表2。面粉添加比例过高, 蛋糕膨胀不好;蔗糖能软化面粉的面筋性蛋白质, 使蛋糕比较湿润柔软, 但添加比例过高, 蛋糕的结构松散不完整, 风味下降[3]。合适的添加量为蔗糖55%, 面粉45%。

2.3 添加椰子油对蛋糕质量产生的影响

固定蔗糖55%, 面粉45%, 小苏打1.0%, 柠檬酸1.0%, 香兰素1.0%, 添加不同比例的固体椰子油, 结果如表3。椰子油具有疏水性, 能组织蛋白质吸水膨胀, 使蛋糕柔软滋润;另一方面又会促进蛋糕和容器壁的分离, 加剧表面收缩现象, 所以添加量要适宜[4], 合适的添加量为5.0%

2.4 添加乳化剂-硬脂酰乳酸钠 (SSL) 对蛋糕质量的影响

乳化剂能在油滴表面形成界面膜, 降低油脂得消泡作用, 使蛋糕比容大、柔软性好、结构均匀[5]。固定椰子油的添加量为5.0%, 添加不同量的SSL, 结果如表4。当SSL的添加量为0.25%时, 蛋糕的质量最好。

3 讨论

(1) 实验中出现不稳定情况, 同一个配方的蛋糕粉制成的蛋糕指标不能完全重复, 这可能蛋糕粉混合的均匀性有关, 用于工业生产时应选用合适的混合设备[6]。

(2) 模具不能太大、太深, 倒入的蛋糕浆不能太厚, 否则部分蛋糕已经过熟, 而部分蛋糕还是浆状;模具要尽可能避免尖角, 有尖角的部分升温特别快, 蛋糕容易变焦, 圆形或环形的模具较适合微波蛋糕的制作[7]。

4 结语

通过以上各个试验, 最后得出的配方为:蔗糖22g, 面粉18g, 小苏打0.4g, 柠檬酸0.4g, 椰子油1.9g, SSL0.1g。根据实验结果得出各配方比例为:蔗糖55%, 面粉45%, 小苏打1.0%, 柠檬酸1.0%, 椰子油5.0%, SS L 0.2 5%。微波炉制作蛋糕丰富了原有蛋糕的销售模式, 在家里制作蛋糕既卫生, 营养, 实用又充满趣味性, 因而本实验具有广阔的实用前景。

摘要:组成微波蛋糕粉的基本成分有低筋面粉、白砂糖、膨松剂、乳化剂。通过单因素实验, 逐个加入各种成分, 并改变各种成分的用量, 将配好的微波蛋糕粉加入鸡蛋, 搅拌均匀后在微波炉中加热得到蛋糕, 对蛋糕的最高点高度、最低点高度、比容、硬度、孔膨胀性、空洞量和口感进行测定, 以确定各种成分的添加量。

关键词:微波蛋糕,膨松剂,乳化剂,纤维素,配方

参考文献

[1]寿庆丰.膨松剂及其应用[J].食品科技, 1999 (1) :35~36.

[2]张春红, 刘英杰, 王军, 等.复合膨松剂研制[J].粮油食品科技, 1999 (2) :22~23.

[3]郭桦.蛋糕微波制作技术问题的探讨[J].中国食品添加剂, 2002 (4) :34~35.

[4]黄惠芝, 马蕃.膨松剂综述[J].广州食品工业科技, 1998 (2) :54~56.

[5]陈恭, 李清芳, 章丽丽, 等.家用微波炉自制蛋糕的研究[J].食品科技, 2001 (4) :16~17.

[6]KANAFANI.Control of symmetry of microwave cakes[J].United States Patent, 2006 (12) :28~32.

甘肃出台婴幼儿配方乳粉监管意见 篇4

近日, 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工信委、省卫生厅等10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实施意见》, 明确今后对婴幼儿配方乳粉参照药品管理办法, 实施严格管理, 生产经营单位和进口商要建立先行赔偿和追偿制度, 出现问题, 按照“谁生产谁负责、谁销售谁负责”的原则进行赔偿。

婴幼儿配方乳粉从源头到消费全过程的监管, 涉及食品药品、工商、质监、公安、商务、出入境检验检疫等多个相关部门。《意见》指出, 今后, 甘肃省将强化各部门的监管职责, 构建婴幼儿配方乳粉社会共管共治格局。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严格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许可条件;建立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原辅料使用和包装标签备案制度, 严禁用转基因食品作为生产乳粉的辅料;推行婴幼儿配方乳粉电子信息化管理, 加快实现产品全程可查询、可追溯;同时, 选择部分市、县, 尝试在药店专柜销售婴幼儿配方乳粉。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须具备自建自控奶源, 对原料乳粉和乳清粉等实施每批检验。农牧部门要加强对奶畜养殖的规范指导和技术培训, 推进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建立不合格生鲜乳报告制度。商务部门应及时公布并实时更新取得许可的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进口商及产品名录, 方便消费者识别真伪。工信部门要严格婴幼儿配方乳粉新建和扩建项目的核准。各级公安机关对群众举报线索要逐一核查, 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意见》明确, 任何企业不得以委托、贴牌、分装方式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 不得用同一配方生产不同品牌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严禁进口大包装婴幼儿配方乳粉到境内分装, 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的中文标签须在入境前直接印制在最小销售包装上, 对无中文标签标识的产品, 一律作退货或销毁处理。

婴幼儿营养状况与婴幼儿配方产品 篇5

“生命早期1000天”这个新概念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从一个妈妈怀孕到孩子出生, 母乳喂养以及之后的辅食添加, 时间算起来大概是1000天左右。在生命早期的1000天中, 不仅机体组织在生长, 还会形成机体内部调节的状态, 它对后期整个生命过程、健康走向都着有重要的影响。这个阶段如果出现问题, 如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出生体重过低或过高、出生后营养缺乏、过度喂养使体重过快增长等, 都会带来远期健康的风险, 包括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骨质疏松等。世界卫生组织 (W H O) 建议, 0~6个月的婴儿最好采用母乳喂养。6个月以后, 也应尽可能维持母乳喂养, 并添加辅食一直到2岁, 同时还须注意添加辅食的质和量, 如果此阶段做得不好, 则可能引起婴幼儿偏食。

雀巢营养科学院李文军老师介绍说:“实际上, 母乳本身为黄金配比, 是婴幼儿最好的食物。但是很多母亲的母乳并不充足, 所以大量使用配方奶粉和牛奶混合喂养模式, 这造成了小年龄段儿童的肥胖, 即在挑战母乳喂养, 又在创造儿童成长过程中慢性病的发生可能。因此, 面对这样的情况, 婴幼儿配方奶粉企业任重而道远。配方奶粉企业应着重关注母乳不足儿童的状况与需求, 开展相应研究, 分析我国儿童营养状况, 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儿童营养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在中国, 农村以及城市5岁以下儿童依然存在营养不良、肥胖等问题。且营养不良、贫血等问题在城乡和农村差异显著, 所以目前我国婴幼儿配方奶粉行业面临着双重负担。对此, 李文军老师具体分析了我国婴幼儿营养状况, 并对相应营养素的补充给出建议, 同时还给婴幼儿配方奶粉指出明确的发展方向。

2岁以下儿童贫血问题突出

据调查显示, 2000~2009年全国5岁以下各年龄段儿童中, 均有一定数量儿童患有贫血, 其中6~24月龄儿童贫血患病率最高, 2~3岁儿童贫血患病率是一个“平台期”, 3岁以后逐渐降低。2010年, 6~12个月农村儿童贫血患病率高达28.2%, 13~24个月龄儿童贫血率为20.5%, 婴儿铁缺乏也会导致体格和智力发育不良, 使其短期和长期的认知减值。纵向研究也一再证明2岁以内的贫血儿童, 即使纠正了贫血, 其以后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仍明显低于正常组。

铁元素能够有效地干预贫血, 改善营养状况。农村儿童的贫血患病率很高, 贫血对儿童的智力和体质发育影响很大。有研究表明, 如果在儿童成长至6~11个月对补充铁和几个重要营养素, 那么将有效改善儿童的营养情况。孩子在7~8岁的小学阶段, 其智力也会有明显的提高, 所以, 婴幼儿配方奶粉中, 提供容易吸收的铁剂十分重要。

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

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 简称营养不良, 是由于热量或蛋白质缺乏所造成的低体重、消瘦和生长迟缓等症状。图1显示出2002~2011年我国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患病情况的变化趋势。从中能明显看出, 我国婴幼儿营养不良患病率整体趋势逐年下降, 但是, 城市与农村发展极不平衡, 农村儿童营养不良依旧有待改善。由于我国婴幼儿配方奶粉中蛋白质质量无法保证, 所以在国际标准值的基础上, 我国增加了奶粉中蛋白质的含量, 蛋白质是一切细胞组织的物质基础, 作为营养价值较高的营养素, 企业在设计婴配奶粉时, 必须提高蛋白质总量, 改变蛋白质的质量。

(资料来源2002-2011《全国妇幼卫生年报》)

肥胖与超重

近30年来, 我国的发展达到了惊人的速度, 从之前的食物供不应求到今日的供过于求, 人们的膳食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儿童肥胖的发生率在持续上升。2000年, 国际上开始关注婴幼儿肥胖问题, 2012年人们开始将目光聚焦在婴儿肥胖问题。据调查显示, 肥胖是很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致性问题。

雀巢营养科学院联合北京大学围绕“1000天”的概念对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等营养素做了相关研究。样本基数为2670多例, 调查内容包括孕期、健康孕妇、健康乳母及其母乳成分, 另外还包括0~36个月孩子的膳食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6~8个月的婴儿母乳喂养率为67%左右, 呈现出较好的状态, 但2岁以后便逐渐下降;与美国同类人群相比, 中国城市婴幼儿能量摄入与美国水平相当, 各宏量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的摄入量都与美国水平相近, 但在6~8个月的脂肪摄入低于美国, 而且中国婴幼儿的蛋白质水平偏高。婴幼儿早期, 能量来源主要为奶及奶制品, 6个月后, 来自于肉类及谷类的能量逐渐增多;一个城市中消瘦与肥胖情况同时存在, 调查显示, 城市中有6.2%的新生儿超重, 2~3岁期间增长为17%, 3~5个月为17.5%。婴幼儿超重也跟人们观念有一定的因素, 中国喂养小孩整体喜欢偏胖, 并且孩子的父母对孩子胖瘦的概念有错误的理解, 超过20%的父母认为他的孩子偏瘦, 其实这些孩子本身是偏胖的。

钠摄入量不均衡

在我国, 婴儿钠摄入适量, 但幼儿摄入过多, 调查显示, 6~11个月幼儿的盐摄入超量。钠摄入主要来自于盐, 一些家长在给孩子添加辅食过程中, 喜欢给孩子额外添加一些“味道”, 实际上, 常规配方奶和母乳中钠摄入量足以满足营养需要, 额外加入盐会导致孩子钠摄入偏高。

维生素营养缺乏

浅谈我国婴幼儿配方乳粉的发展 篇6

1 我国婴幼儿配方乳粉的历史

解放初期, 我国只有全脂乳粉以及加糖乳粉。

1976年, 在全脂加糖乳粉的基础上研究出“婴儿配方奶粉Ⅰ”的婴儿主食品。

20世纪80年代初, 黑龙江省采用进口脱盐乳清粉加入已设计好物料 (鲜牛奶、精炼植物油、蔗糖、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中, 再进行灭菌、浓缩、均质、喷雾干燥制成的成品。内蒙古采用生产干酵素剩下的副产品———乳清———经脱盐处理后, 配在已经设计好的物料 (鲜牛奶、精炼植物油、蔗糖、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中进行杀菌、浓缩、均质、喷雾干燥制的成品。两条技术路线所生产的成品经动物及人体临床实验获得验收, 并命名“婴儿配方奶粉Ⅱ”。

20世纪90年代, 以精制饴糖或麦芽糊精取代脱盐乳清粉, 研制成“婴儿配方奶粉Ⅲ”。我国质量技术监督局于1997年5月28日发布, 并于1998年9月1日实施了首个关于婴幼儿配方乳粉的国家标准《GB 10765-1997婴幼儿配方乳粉Ⅰ》、《GB10766-1997婴幼儿配方乳粉Ⅱ、Ⅲ》, 此标准规定了婴幼儿配方乳粉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产品的标签、包装、贮存及运输要求, 填补了国内婴幼儿配方乳粉执行标准上的空白。

2010年, 将婴幼儿配方乳粉细分为婴儿配方乳粉、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乳粉两类。婴儿配方乳粉是指以乳类及乳清蛋白制品为原料, 加入适量的维生素、矿物质和/或其他成分, 仅用物理方法生产加工制成的粉状食品, 适于正常婴儿食用, 其能量和营养成分能够满足0~6月龄婴儿的正常营养需要。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乳粉和婴儿配方乳粉在定义上的实质区别在于两者使用的范围不同。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乳粉适用于较大婴儿 (6~12月龄) 和幼儿 (12~36月龄) 食用, 其营养成分能够满足其部分营养需要。卫生部于2010年3月26日发布, 并于2011年4月14日实施了新的婴幼儿配方食品国家标准:《GB10765-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儿配方食品》和《GB10767-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食品》。婴儿配方乳粉、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乳粉按照适用人群月龄不同分别执行以上两个国家标准。

2 我国婴幼儿配方乳粉的生产工艺流程

我国婴幼儿配方乳粉的生产工艺流程在探索中不断完善, 在《婴幼儿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 (2013版) 》中明确指出婴幼儿乳粉生产工艺分为湿法工艺、干法工艺和干湿法复合工艺。

2.1 湿法工艺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工艺流程

原料乳→净乳→杀菌→冷藏→标准化配料→均质→杀菌→浓缩→喷雾干燥→流化床二次干燥→包装

2.2 干法工艺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工艺流程

原辅料→备料→进料→配料 (预混) →投料→混合→包装

2.3 干湿法复合工艺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工艺流程

干湿法复合工艺流程应包括除终产品包装外的全部湿法工艺流程和相应的干法工艺流程。

3《婴幼儿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 (2013版) 》的主要变化

《婴幼儿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 (2010版) 》和《婴幼儿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 (2013版) 》较以前的审查细则有了较明显的变化。以下主要就2013版和2010版审查细则的变化加以比较。

3.1 明确了婴幼儿配方乳粉的分段

在2013版审查细则中明确指出, 将婴幼儿配方乳粉分为婴儿配方乳粉 (0~6月龄, 1段) 、较大婴儿配方乳粉 (6~12月龄, 2段) 以及幼儿配方乳粉 (12~36月龄, 3段) 。由此, 既规范了婴幼儿配方乳粉在标识上的命名, 同时也规范了各段的具体月龄, 对各阶段婴幼儿的喂养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3.2 新增加了干湿法复合工艺

在2013版审查细则中, 在原有的湿法工艺和干法工艺基础上增加了干湿法复合工艺。

在干湿法复合工艺说明中明确指出采用干湿法复合工艺生产的基粉和添加部分配料的干混, 应在同一个厂区完成。采用干湿法复合工艺生产时需记录其湿法工艺和干法工艺中相对应的关键工序或关键点的信息。干湿法复合工艺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应具备湿法工艺全部的生产设备和干法工艺必需的生产设备。干湿法复合工艺应符合湿法工艺、干法工艺中对应的关键点要求。

3.3 洁净工作区的微生物控制项目发生了变化

3.4 对企业研发能力提出要求

在2013版审查细则中对企业的研发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应建立自主研发机构, 配备相应的专职研发人员。研发机构至少能够完成以下任务:研发新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跟踪评价婴幼儿配方乳粉的营养和安全、确定产品保质期、研究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 提出防范措施。研发机构应有相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及资金保证。而在2010版审查细则中没有此方面的要求。

3.5 检验项目有所增加

在2010版审查细则中要求检验项目按产品适用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10765、GB 10767及卫生部关于三聚氰胺管理公告的内容进行检验。而在2013版审查细则中除以上要求外, 还增加了企业标准要求检验但是GB 10765、GB 10767中未涉及的检验项目以及国家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相关公告内容也要进行检验。

4 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标准中微生物限量和微生物检测方法标准的变化

4.1 参考依据方面的区别与联系

《GB 10765-1997婴幼儿配方乳粉Ⅰ》及《GB 10766-1997婴幼儿配方乳粉Ⅱ、Ⅲ》两个标准的修订只是参考了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 (FAO/WHO) 食品法典委员会 (CAC) Codex Stan 72-1981《婴儿配方食品法规标准》等国际标准, 在微生物要求上增加了“霉菌和酵母”指标。《GB 10765-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儿配方食品》和《GB 10767-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食品》两个标准则与Codex Stan72-1981和Codex Stan 156-1987的一致性上更加符合, 但非等效。2010版国家标准还参照了国家营养学会2000年编著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使得2010版国家标准在营养素指标定制上更加合理。

4.2 2010版国家标准与1997版国家标准中微生物限量区别

删减的项目:霉菌和酵母两种真菌的检测项目、溶血性链球菌一种致病菌的检测项目。

增加的项目:阪崎肠杆菌一种肠道致病杆菌的检测项目。

变化的项目:2010版标准在微生物指标上采取了分级取样的方法, 避免了检测的偶然性同时增加了致病菌的检出率, 使得微生物检测更具有合理性。1997版标准婴幼儿Ⅰ段和Ⅱ、Ⅲ段的检测项目与指标没有区别, 而2010版标准不同段数有很大区别。GB 10767-2010较GB 10765-2010减少了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阪崎肠杆菌的检测项目。2010版标准大肠菌群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不同于1997版标准, 1997版标准中要求定性分析的2010版标准改成定量分析。

5 结语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 我国婴幼儿配方乳粉的发展经过几个不同的历史阶段, 已逐步与国际接轨并趋于成熟。婴幼儿配方乳粉2010版国家标准以及《婴幼儿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 (2013版) 》的相继出台, 对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进一步制约, 规范了婴幼儿配方乳粉的市场, 对提高婴幼儿配方乳粉的产品质量和营养要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摘要:本研究结合《婴幼儿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 (2013版) 》, 对婴幼儿乳粉的生产、工艺流程、审查细则要求及近年婴幼儿乳粉标准等方面的变化进行简要阐述, 以期促进我国婴幼儿配方乳粉的发展。

关键词:婴幼儿配方乳粉,工艺流程,审查细则,标准

参考文献

[1]能海燕.菌落总数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粮食与油脂, 2010, (4) :42-44.

[2]魏国美.国内食品菌落总数测定方法研究[J].福建分析测试, 2008, 17 (4) :32-35.

[3]马冬.PCR检测乳品中大肠杆菌的研究[J].食品科学, 2009, 30 (4) :260-263.

[4]魏民, 周敏, 朱叶秋, 等.乡间布丘菌致败血症一例[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1999, (2) :45-47.

[5]艾预萍, 艾长余.我国婴儿配方奶粉发展历史简要回顾及内在质量分析[J].中国乳品工业, 2004, 30 (24) :26.

[6]于丰宇, 李林.奶粉中阪崎肠杆菌在检测及控制方面的研究进展[J].乳业科学与技术, 2010, (4) :11-13.

[7]张艳杰, 付春梅, 张兰威.婴儿配方奶粉研究进展及设计原则[J].食品工业, 2001, (01) :19-20.

[8]易新萍, 闫祝炜, 赵建勇.中国婴幼儿配方研究进展[J].乳业科学与技术, 2008, (5) :243-245.

[9]王城.婴幼儿配方奶粉谋求配方升级 (N) .中国乳品报, 2009, (9) .

婴幼儿配方粉 篇7

《规定》共6章36条, 具体规定了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质量安全责任和对企业的监督检查方式、监督检查程序、监督检查结果处理和监督检查工作要求等。针对婴幼儿配方乳粉的特殊性和监管工作的重要性, 对企业建立完善质量安全管理制度、自主研发能力、原辅料采购查验、生产过程控制、产品出厂批批检验、产品配方备案、不安全产品召回、消费者投诉处理、食品安全事故处置以及产品可追溯等质量安全责任和监管部门开展监督检查内容进行了规定。

《规定》明确, 企业应当具备自建自控奶源, 建立并落实原辅料采购查验制度。以生牛乳为原料的企业, 应当具有自建自控奶源基地, 并逐步做到生鲜乳全部来自企业全资或控股建设的养殖场且质量合格;以原料乳粉为原料的企业, 应当确保原料质量可控。企业应当建立原辅料供销商审核制度和进货验证制度, 对生鲜乳、原料乳粉、乳清粉进行批批检验。生产0-6月龄婴儿食用的配方乳粉应当使用灰分符合规定要求的乳清粉、乳清蛋白粉。企业应当具备检验机构、设备和人员, 能够自行开展产品出厂全项目批批检验, 检验项目与企业所执行的标准及标签明示的项目一致。企业应当定期与第三方检验机构进行检验能力比对, 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婴幼儿配方粉 篇8

牛初乳市场风头正劲

近年来, 缘于父母们对宝宝健康的重视, 在商家的广告宣传诱惑下, 打着“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婴幼儿智力发育”旗号的牛初乳, 受到了不少年轻父母的追捧, 特别是含有牛初乳的婴幼儿奶粉虽然价格高昂, 但一直卖得火热。

据业内人士介绍, 近几年整个牛初乳行业每年以超过30%的速度增长。在2000年国内牛初乳市场总值大约只有两三亿元, 而该行业发展至今, 已经形成五六十亿元的大市场。如今, 迅猛发展的牛初乳业已吸引了大批企业的加入, 除了培芝、生命阳光、亨氏等传统以牛初乳为产品的乳制品品牌外, 来自国家药监局的数据显示, 目前国内牛初乳保健品共有70多个批号, 其中海王、汤臣倍健、哈药等均涉足牛初乳保健品市场。

笔者进行市场调查时也发现, 在不少超市和药房的货架上, 与“牛初乳”相关的食品、保健品也是琳琅满目, 产品主要有纯牛初乳粉、牛初乳配方粉、牛初乳营养粉、牛初乳复合粉、牛初乳奶粉、牛初乳咀嚼片以及各种标榜含有“牛初乳”成分的补钙粉、营养冲剂等等。据销售人员介绍, 目前牛初乳产品销势看好, 市场风头正劲。

婴幼儿配方食品中缘何叫停牛初乳

然而, 最近卫生部发布的一则消息却引起轩然大波。据了解, 4月份卫生部在对质检总局《关于进口牛初乳类产品适用标准问题的函》的复函中明确表示, 在普通食品中添加牛初乳为原料的乳制品, 应当按照相关食品标准执行。而对于婴幼儿配方食品, 卫生部则强调:婴幼儿配方食品中不得添加牛初乳以及用牛初乳为原料生产的乳制品。该规定自2012年9月1日起执行, 此前按相关规定生产或进口的相关产品, 可在保质期内继续销售。对此, 乳品生产企业反应不一, 很多消费者也疑惑不解。那么, 究竟什么是“牛初乳”?为何在婴幼儿配方食品中叫停“牛初乳”呢?

据专家介绍, 牛初乳是乳牛产犊后7天之内的乳汁, 属于生理异常乳, 其物理性质、成分与常乳差别很大, 产量低, 工业化收集较困难, 质量不稳定, 因此不适合用于加工婴幼儿配方食品。卫生部出台针对牛初乳的“禁令”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 添加牛初乳的配方奶粉不符合我国乳粉新国标, 目前国际上尚未将牛初乳列入婴幼儿配方食品标准及相关标准中。2010年6月1日实施的生乳新国标 (GB 19301-2010) 中明确规定“产犊后7天的初乳、应用抗生素期间和休药期间的乳汁、变质乳不应用作生乳”;在关于乳粉的国家标准 (GB 19644-2010) 中又规定, 原料中的生乳要符合生乳新标准。这就意味着, 添加了牛初乳的配方奶粉不符合乳粉国家标准。

而我国对婴幼儿配方食品的原料采取严格的安全性评估制度, 列入婴幼儿配方食品相关标准后方准许使用。制定婴幼儿配方食品标准的首要原则是安全性, 由于长期食用牛初乳对婴幼儿健康影响的国内外科学研究较少, 缺乏牛初乳作为婴幼儿配方食品原料的安全性资料, 目前我国尚未将牛初乳列入婴幼儿配方食品标准及相关标准中, 国际上也未允许牛初乳添加到婴幼儿配方食品中。

第二, 牛初乳和母乳有着很大的差别, 并不能满足婴幼儿长期的营养需求。牛初乳的营养成分和所有动物奶一样, 它本身就有动物所特有的属性, 它是初生小牛犊最好的营养物质, 但并不适合人类。喂养宝宝, 用母乳或普通配方奶粉就可以。母乳是无可替代的最适合婴儿的营养物质, 人初乳中的免疫因子SIg A含量高, 可保护婴儿免受细菌、病毒的侵害, 具有抗感染作用。而牛初乳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人初乳, 它所含营养成分的量及类别和母乳有着很大的差别。如牛初乳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 而脂肪的含量却很少, 并不能满足婴幼儿长期的营养需求。牛初乳中的蛋白质主要以酪蛋白为主, 酪蛋白是一种大型、坚硬、致密、极难消化分解的凝乳, 过量的酪蛋白会产生较高的肾溶质负荷, 会给孩子肾脏带来负担, 因此并不适合婴儿食用。另外, 牛初乳的免疫球蛋白含量和分子量也大大高于人初乳, 会导致宝宝不易消化吸收, 而且过多的免疫球蛋白对宝宝也并非是好事。

第三, 对于市面上盛传牛初乳具有增强宝宝免疫力的说法, 目前尚缺乏证据。专家指出, 不同的哺乳动物之间, 初乳的成分有很大的差别。拿抗体来说, 人与动物的有些非特异性抗体可以通用, 但是大部分抗体对人类无用。如人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以SIg A (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 为主, 具有助消化的特性, 会依附在人体胃肠道黏膜中, 因此能显著提高机体免疫力;而牛初乳以Ig G (免疫球蛋白G) 为主, 不仅经过加热、消化, 牛初乳中的Ig G容易被破坏, 而且牛初乳中的免疫物质是否同人初乳一样可在婴儿的肠道、呼吸道中起到同样的作用, 目前还没有充分的证据。相反, 过多的免疫物质分子可能产生的异体蛋白更易造成人体的过敏反应。因此, 盲目地给婴儿添加牛初乳用来增强免疫力, 很可能事与愿违, 得不偿失。

第四, 婴幼儿长期服用牛初乳可能引发性早熟。有关研究显示, 0~2天的牛初乳雌激素含量是一般奶粉的10倍以上;而第7天的牛初乳雌激素含量则为普通奶粉的5倍左右。如果宝宝长期大量服用牛初乳, 身体不能正常代谢, 那么理论上有造成性早熟的可能。

目前, 虽然临床上还没有发现因服用牛初乳而直接导致儿童性早熟的病例, 但对于近年来儿童性早熟发病率增高的趋势, 外源性激素的摄入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说, 此次禁令是针对婴幼儿食品安全性的一个负责任的考虑。

增强免疫力, 不能依靠保健品

近年来, 牛初乳之所以热销, 家长们正是看中了其宣称的增强免疫力的保健功能。但专家提醒大家, 增强宝宝免疫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没有捷径可循, 靠所谓保健品提高免疫力并不可靠, 最重要的是坚持母乳喂养, 保证合理膳食, 注重运动锻炼,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据专家介绍, 宝宝出生时体内有通过胎盘从母体内带来的免疫物质, 而到6个月左右时, 由于母源性的免疫物质的逐渐减少而自身免疫功能尚不成熟, 就会造成宝宝“免疫力低下”的现象, 表现为比成人容易患上感染性疾病, 但这是生理性的一个过程, 而并非异常。所以, 家长们不需要特别给宝宝服用增强免疫力的药品、保健品。

而要想增强宝宝的免疫力, 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 应保证均衡的膳食结构。根据各年龄段的膳食金字塔安排食物, 尽可能做到营养均衡, 同时让宝宝多喝白开水;第二, 室内经常开窗通风, 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做户外活动, 享受阳光, 呼吸新鲜空气, 少去公共场所, 减少感染机会;第三, 在季节转凉的时候, 可以有意识地给孩子做一些冷刺激训练, 例如给孩子用冷水洗脸, 多到室外走动, 主动去适应环境, 帮助孩子适应环境的变化;此外, 帮助宝宝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让孩子拥有充足的睡眠和充分的休息, 这将有利于孩子身体进行自我修复, 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

禁令将有助于规范市场, 扶优汰劣

近年来, 我国婴幼儿食品行业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且大多由添加物所引发。然而, 每一次婴儿食品新增加添加物, 企业便会以“配方升级”名义发起新一轮提价。有业内人士指出, 在婴儿食品中添加各种新名目的营养素, 其实只是企业的一种营销手段和概念炒作而已, 其成分和作用并无多大差别, 消费者不要盲目追求新奇步入消费误区。

三聚氰胺事件后, 消费者对进口产品的盲目追捧直接导致了目前进口牛初乳市场的混乱局面, 甚至很多洋品牌在国外市场根本就没有上过市, 却能通过各种途径进口到中国来, 并打着专为中国宝宝设计的旗号, 欺骗中国消费者。这就意味着, 出口国和进口国都没有对这类产品品质实施过市场监管, 这一遗漏就为劣质产品大量流入中国埋下祸根, 也成为母婴市场的一大安全隐患。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城市园林园路下一篇:职业行为规范教育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