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教育外语教师

2024-12-23

远程教育外语教师(精选12篇)

远程教育外语教师 篇1

信息与交流技术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 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有专家学者开始使用[1]。其最早出现在教育研究领域则是由Dennis Stevenson于1997年在向英国政府做的一份报告中提出[2]。此后, 该概念开始受到广泛接受和使用。1999年, 英国政府颁布了《信息与交流技术课程标准》, 并于2000年明确提出把以前的“信息技术”课程改为“信息与交流技术”课程[3]。ICT逐渐融入教育领域后, 技术的作用日益凸显[4]。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 教育技术现代化变得越来越重要, 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成为教育主管部门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5]。

从信息技术素养发展而来的信息素养 (Information Literacy) , 也称为信息素质、信息文化、信息知识等。信息素养的概念最早出现于美国图书情报界。1974年, 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在向美国全国图书馆和信息科学委员会提交的一个报告中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Paul Zurkowski还指出:“具有信息素质的人, 是那些经过训练, 掌握了利用大量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的技术与技能, 并能将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人。”[6]此后, 信息素养一直处在发展过程中, 它与信息技术素养的相互融合, 使有信息素养的人既有足够的元认知策略指导其获取、评价、运用和创造信息, 又有能力使用信息技术如数据库、网络等工具完成实际工作、学习等任务。Pinto (2010) 认为信息素养是现代信息世界生存的关键, 它为个人、经济、文化等发展提供了空间和机会。信息素养已成为终身学习的基本要素。有信息素养的人在终身学习中会获得更多的成功。因此, 信息素养已成为外语教师发展的重要内容[7]。而从事远程教育的外语教师必须运用现代化远程教育教学手段, 充分发挥系统办学的优势, 整合利用中央、省、市和县级广播电视大学的远程教育资源, 提供适合本地区学习者需求的学习方法和手段。因此, 信息技术对于远程教育外语教师显得更为重要。

一、相关文献和研究背景

2006年, 教育部对全国五十多所高校考察调研, 在充分肯定改革成绩 (如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普遍提高) 的同时, 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其中, 大学英语师资状况仍不容乐观, 很多外语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法和教育信息技术掌握等方面都跟不上改革的进程, 影响了改革的进一步推进[8]。2007年, 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 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以外语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 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 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 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8年颁布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该标准提出为了使教师能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 成功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教师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素养与能力:构建学习环境的能力、信息技术素养、知识深化能力和知识创造能力[10]。该标准除了提出教师相应的能力要求规定, 还为教师ICT标准指导下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指南。

纵观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 在国内高校积极开展CALL实践的同时, 外语教师的信息化素养问题也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关注。相关调查报告发现, 高校外语教师信息素养令人担忧, 主要问题是普遍缺乏系统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不足、不熟悉网络信息资源和学习软件、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不足等。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显然与目前英语教学改革形势很不相称。如何把ICT真正整合于课程之中, 实现外语教学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和多元化, 还有一段相当艰巨的路要走[11]。

解素芳等人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 对1999-2009年的信息素养教育核心期刊论文进行统计, 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其时间分布、期刊分布、主题分布及著者与多产单位分布等, 来探讨国内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现状、进展及发展趋势。研究结果发现;1999-2006年信息素养教育论文数量快速增长, 尤其是2002年全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召开后, 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及各省级、校级课题的支持下, 国内信息素养教育研究成为教育研究热点之一[12]。越来越多的高校对信息素养予以关注和研究参与, 关于信息素养的研究逐渐扩展到整个高等教育领域, 并迅速成为高校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实践性内容。研究者对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现状以及信息素养的提高等方面的思考也越来越深入。这些研究结果针对不同阶段教师 (包括大学、高职、中小学、幼儿园等) 、不同地区 (主要有河北、河南、湖北、江苏、吉林、广西、安徽、甘肃等) 、不同学科 (主要有信息技术、英语、体育、化学等) 等方面对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及其提升策略进行了探讨与分析[13]。在传统的高等学校中, 有关外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然而, 我们通过中国知网等国内几大检索工具查阅近十年公开出版的文献, 尚未发现专家学者对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开展相关研究的报告, 针对外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远距离外语教育的研究尤为相当罕见。因此, 通过对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探讨, 查找外语教师对有关知识存在的不足, 结合远程教育外语教学的特点, 提出适合现代远程教育外语教师需求的信息技术培训和外语教师自我发展以及外语教师间协作发展来提高远程外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成为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是保证远程外语教学模式改革顺利实施和满足远程教育外语教师终身职业发展需要的保障。本研究采用网上问卷的研究方法, 以广东省电大系统78名外语专业教师为调查对象, 旨在探讨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及其专业发展的状况, 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以期对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信息技术及其专业发展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广东省开展远程教育外语教学的广播电视大学系统78名外语专业教师进行网上问卷调查。

(二)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参考了Albirini (2004) [14]、Al-Ammari (2004) [15]、Isleem (2003) [16]、Hastings (2009) [17]所做的教师信息素养调查问卷, 并针对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信息素养实际情况, 我们对原来的问卷做了适当修改, 编制了5个大类共31道题项, 5个方面的信息素养问卷量表, 设计了“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问卷, 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 对广东省开展远程教育外语教学的电大系统78名外语专业教师进行网上问卷调查。共发放电子邮件邀请参加问卷78份, 回到78份有效答卷。调查问卷由课题组研究人员在文献阅读和反复讨论的基础上设计而成。根据远程教育外语教师的实际状况和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 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信息及外语教师的现状, 共4个题项, 采用单项选择的形式;第二部分为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调查与分析, 包括外语教师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情况、外语教师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情况、学校管理部门的支持服务的情况、外语教师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态度和外语教师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培训情况5个维度31个题项。问卷在经过多次预测后, 并征求了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的意见, 最后反复讨论修改而成。

三、结果与讨论

(一) 外语教师的基本情况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分析总结, 外语教师基本情况 (学历、年龄、职称和在电大的教龄情况) 的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表1显示, 本科及以下的外语教师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64.63%, 硕士和博士以上占35.37%;30岁以下的占19.51%, 31-50岁的占70.73%;高级职称外语教师占25.61%, 中级以下职称外语教师占62.20%。在电大的教龄小于5年的占23.17%, 16-20年的占10.98%, 21年或者以上占9.76%。此数据表明, 在全省被调查的78位电大系统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中, 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整个外语教师队伍总体学历较低, 职称偏低, 中年外语教师居多, 年轻外语教师较少, 缺乏后备人才, 在电大的教龄多数是十年以下, 缺乏远程教育教学的经验, 这在一定程度上必定会给远程教育中的外语教学产生负面影响。

(二) 外语教师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情况

表2显示, “经常和总是”使用计算机软件Word的外语教师占总人数的86.59%;“经常和总是”使用计算机软件Power Point的外语教师占总人数的64.63%;“经常和总是”使用电子邮件的外语教师占总人数的86.59%;“经常和总是”使用计算机软件Excel的外语教师占总人数的36.59%;“很少”使用网络聊天室的外语教师就占了28.05%, 还有8.54%的外语教师从来都没用过。此数据分析表明, 目前大多数远程教育外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情况总体较好, 多数外语教师都能“经常和总是”使用计算机软件Word、Power Point和电子邮件, 然而, 外语教师使用Excel的情况并不理想, 只有少部分“经常和总是”使用该技术。同样, 外语教师很少使用网络聊天室, 还有的外语教师竟然从来都没用过。显然, 这根本不符合远程教育的要求。

(三) 外语教师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情况

表3显示, 外语教师经常和总是在办公室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的外语教师占总人数的56.10%;经常和总是在教室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的外语教师占总人数的57.31%;经常和总是在家里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的外语教师占总人数的34.15%。此数据分析表明, 外语教师在办公室和教室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情况总体较好, 多数外语教师都能“经常和总是”使用计算机进行教学。不过, 仅仅三分之一的外语教师在家里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可能的原因是外语教师不习惯在自己家里开展远程教学, 这显然与远程教育教学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四) 学校管理部门的支持服务的情况

表4说明, 认为学校经常和总是鼓励外语教师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的外语教师占64.63%, 认为学校经常和总是提供计算机软件的升级支持和维护服务的外语教师占43.91%, 认为学校经常和总是提供计算机硬件的升级支持和维护服务的外语教师则较少, 仅占了39.03%。此数据分析表明, 目前多数远程教育学校管理部门的信息技术支持服务情况总体并不理想, 尽管大部分学校“经常和总是”鼓励外语教师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 但是实际上只有少部分学校为外语教师提供计算机软件的升级支持和维护服务, 为外语教师提供计算机硬件的升级支持和维护服务就更少。由此可见, 学校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技术支持上并没有为外语教师创设良好的环境, 这在客观上导致外语教师计算机信息素养的不足, 进而影响了外语教师使用计算机进行远程教学等方面能力的提高。

(五) 外语教师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态度

由表5可见, 认为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 经常和总是让学生感到愉快的外语教师占67.07%;认为在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时, 经常和总是感到自在的外语教师占64.63%;认为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很少有焦虑感的外语教师占34.15%;有时感到有焦虑感的外语教师占31.71%;认为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很少担心出故障不懂处理的外语教师占21.95%;有时担心出故障不懂处理的外语教师占42.68%;选择“其他”的外语教师占4.88%。此数据分析表明, 目前多数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态度情况总体较好, 大部分外语教师认为使用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进行教学“经常和总是”让学生感到愉快并自己感到自在, 大部分外语教师认为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能够能提高外语教师教学水平。不过值得注意的是, “有时感到有焦虑感”的外语教师占了将近三分之一。还值得关注的是, 选择“其他”的外语教师竟然从没用过计算机进行教学, 这显然不符合远程教育高校外语教师的基本要求。

(六) 外语教师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培训情况

表6显示, 认为学校有时提供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的培训的外语教师占40.24%, 认为学校很少提供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的培训的外语教师30.49%, 已经参加过一到二轮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培训的外语教师占47.56%, 从来没有参加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培训过的外语教师占21.95%, 在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中, 82.93%认为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培训中的主要问题是培训的内容与外语教师需求匹配程度, 其次是培训的方式, 占53.66%, 主讲外语教师的水平占30.49%, 培训的环境占30.49%, 外语教师的培训态度占24.39%。认为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培训比较好的方式依次为观摩67.07%、案例分析60.98%、完成项目56.10%、讲座报告50.00%、小组讨论35.37%、发资料自学25.61%。此数据分析表明, 目前多数远程教育外语教师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培训情况不容乐观, 部分学校很少为外语教师提供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的培训, 有的外语教师甚至从来都没有参加过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的培训;数据表明, 大部分外语教师已经了解到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培训中的主要问题是培训的内容和外语教师需求匹配程度以及培训的方式, 并渴望通过观摩、案例分析、完成项目和听讲座报告接受培训。可见, 关于外语教师计算机信息交流技术培训的问题的确值得有关学校和部门高度重视。

四、结论和建议

本研究采用网上问卷调查了广东省电大系统78名外语专业教师, 结果发现远程教育外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状况总体良好。其中, 外语教师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高, 外语教师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频率较高, 学校管理部门的支持服务还算周到, 外语教师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态度较好。但是, 此次研究也发现不少问题, 其中较为严重的是, 多数远程教育外语教师计算机信息技术接受的培训情况较差, 这在客观上导致外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能力较差, 甚至还有部分外语教师从没用过计算机进行教学, 这对于专门开展远程教育的电大系统外语教师来说, 是莫大的讽刺。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学校没有认真履行为远程教育创造良好的硬件和软件环境等责任, 这里面的原因可能还有很多, 这里就不一一列举。本研究结果希望能够引起有关部门和学校的高度重视, 并积极地采取确实可行的措施, 解决存在的问题, 从客观上为外语教师提供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 以上存在的问题更主要的原因很可能是从事远程教育外语教师自身主观认识上的不足而造成的, 若是如此, 外语教师就必须对自己进行自我剖析的重视, 从主观上树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意识, 并认识到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从行动上采取相应的措施, 积极主动地配合有关部门大力提高外语教师自身信息技术的水平。国家开放大学可以充分利用系统办学的优势, 参考国外开放大学的做法, 制定符合我国远程教育需要的外语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能力标准;建立在国家开放大学统一管理下的系统培训基地, 为外语教师提供较高水平的职前和职后的继续教育, 逐步形成外语教师终身学习的网络体系;国家开放大学为外语教师构建继续教育学习平台, 信息素养的培训课程逐步网络化[18];建立健全国家开放大学系统考核的标准, 包括对外语教师和系统内部各级学校的考核, 并对达到考核要求的外语教师和学校颁发相应的等级证书;建立健全国家开放大学系统外语教师培训的长效机制。总之, 本研究结果旨在能够引起有关外语教师、部门和学校对外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高度重视。

远程教育外语教师 篇2

外语教育研培部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在实施教育部“国培计划”教师培训项目的四年里,很好地完成了各项培训任务,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了巩固集中培训阶段性成果,促进广大参训教师培训成果的转化和整体素质的再提高,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决定对参训的中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跟踪指导服务,解决教师培训后的具体问题和需求,从而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

外语教育研培部负责黑河和双鸭山两个市区及下辖区县的跟踪指导服务。部门人员组成五个专项工作组同时在各市县开展工作。通过听课、指导、参加校本研修、访谈、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立足教师实际需求,为两市的国培学员们提供全程性跟踪指导服务。

一、跟踪指导地市

黑河市:市区、嫩江县、逊克县、孙吴县、北安市、五大连池市(连池景区)

双鸭山市:市区、集贤县、宝清县、友谊县、饶河县

二、被跟踪指导人员:

近四年来参加黑龙江省教育学院承担的教育部“国培计划”教师培训项目的所有学科中小学教师。

三、跟踪时间:

2014年6月10日—12日

四、跟踪指导服务项目及内容:

省教育学院调研组在地市(区县)师训部门有关负责人的配合下,主要开展两大项工作:

1、由区县所有学科中小学国培学员参加的座谈会

2、由英语和俄语中小学国培学员参加的学科教研活动

根据当地需求,还可以开展专家讲座、优质观摩课等活动。

(一)座谈活动

1、座谈研讨

内容:国培学员在实践中如何主动落实培训收获和进行教学改进

参加人员:本地区几年来各学科的国培班学员,人数在30人左右。

2、问卷调查

问卷由省教育学院提供。本地区问卷收回率为各学科所有培训学员数量的90%以上。

(二)现场指导服务

1、精品课

精品课以国培学员自愿为主,尽量把国培期间了解和掌握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按照地区公开课水平进行准备。

2、教学指导

教学指导包括教研员评课、观摩教师议课和专题指导等形式。

3、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要求教研组以日常校本研修规模和形式开展,有主题和具体做法。

4、现场访谈

现场访谈可以在轻松交流的环境中开展,场地不限、时间不限,访谈对象可以包括各学科国培班教师和他们教的学生,话题可以事先设计也可以随机生成。

五、联系人及电话:

黑河市:

于钢:省教育学院外语教育研培部副主任***

张洪涛:黑河市教育研究院培训部主任***

李艳萍: 黑河市教育研究院初中小学英语教研员 ***

双鸭山市:

范伟:省教育学院外语教育研培部副主任 ***

马凤刚;双鸭山市教育研究院培训部主任 ***

远程教育外语教师 篇3

关键词:高校;外语教师;继续教育;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

提及继续教育,大多数人都会将其理解为成人教育。在我国,继续教育被引入的最初形态主要是继续工程教育、大学后教育等较高层次教育,被普遍认为包含于成人教育当中,是成人教育中的高层次部分。教师教育作为教师职业发展的有益补充,是教育师资来源和质量提高的重要保证。美国学者 Freeman 指出:教师培养在任何教育体制下都是主导因素,它比课程、教学方法甚至教学内容更能决定教育计划的成败,教师要进行全面的能力考试,正规的学校教育只是其职业生涯的开端,而真正决定其专业发展的是他学业结束后所做的一切[1]。外语教师的继续教育应以“信息知识”的传授为重点,涵盖教师培训、教师发展、教师教育三个方面。在教师能力发展方面,继续教育应着力体现在对语言教学意识的巩固和强化,增加以提高专业知识及职业能力为目的的教育和训练活动,(这里不是指语言专业本身),培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以及全面提高外语教师整体素质和理论教学水平。基于专业发展的外语教师继续教育有助于教师将日常点滴感受、体验积累基于实践经验的理论思考;有效地提高外语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水平,为他们在教学领域中自主拓展教学内容提供有效的科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外语教学,增强教师对真实外语(authentic foreign language)的语言运用意识,为外语教师的语言水平的定向提高奠定基础。

一、外语教师继续教育相关理论概述

任何一种教育行为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深厚的理论支撑,作为现代教育系统的教师教育亦是如此。从最初的系列专题讲座与培训到对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技能的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终身学习理念下的宽门类、多样化、灵活性强的教师继续教育形态已成为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构主义认为人的知识观与教育的主要职能即知识的传递和获取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由此产生的学习观则强调学习者根据过去的知识经验主动选择、寻找,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理性主义的教师培训形态,最终成为理智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基础。教师的知识应该由隐形知识和显性知识两个部分构成。研究的视角也要从研究者及其建构的“公共理论”向实践者及其内含的“个人知识”转变。重视教师在实施教育理论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以及教师的个人经验价值。把对教师的要求变成教师自身的实际需要。“行动研究”、“叙事研究”、“反思性教学”等研究取向的提出和应用,无一不显示出学术界对回归教育本真、诉诸教师的实践理性的初衷。

保罗·朗格朗的“终身教育”概念从19世纪60年代年提出至今,已成为众多国家在制定本国的教育方针、政策或是构建国民教育体系框架时的考虑依据。这种关系人生每一阶段成长,并以此带来的积极意义的正能量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纳和认可。世界上没有哪种职业或专业像教师一样更需要接受终身教育。教师继续教育把教师教育由职前教育扩展到入职教育和职后教育。一些国家法律明文规定继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對相关的教育者的师资水平有着严格的要求。大学外语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要求教师不断改变观念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同时,切实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教师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是人的精神的生长和充盈。教师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而是更加关注教师的理解、体悟,以及对具体教学情景的反思。关注发展,关注人的生命质量,提升人的价值取向,通过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化建设,关注教师的生存价值、生命意义、生涯发展、情感、个性、多元需求,是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必然选择。这不仅由教育的本质“人”决定,更是由教师职业实践的特质决定的。

二、外语教师继续教育发展历程与趋势

终身教育思潮和教师专业化思潮的影响下,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带来的学历困境已然成为世界各国教师继续教育的一个重点。与传统观点不同的是,今天的教师教育更注重能力提升、知识更新而非“文凭至上”,教师能力的提高需要基于实践的反思和磨练,这也正是教师继续教育逐渐从校外走向校内和以教师个人研修为基础的原因。我国的外语教师师资建设起步较晚,作为“外语教育大国”对外语师资教育本身的研究却非常有限,最初的尝试大都集中于对教材、教法的探究,直至近些年,《外川语》一篇名为“外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的文章才掀起了对“师资培训和教师发展”的大讨论。目前,外语界在外语教师教育专题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围绕两个方面:一是对外语教师培训内容的调研,如教师所应拥有的知识和能力、具备怎样的专业素质、课程设置等。二是将教师培养和发展的目光转向教师个人或群体本身,考虑生态环境下教师的角色转化、专业认同,强调教师在语言教学理论、语言教学技能等方面所进行的并能折射在教学技能、经验和态度上的终身性动态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概念的提出赋予了继续教育新的内涵,这种建立在实践智慧之上的教育,从现有的文献收集整理情况看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体系架构,外语教师发展研究的零散性和众多不确定的因素使得教师的继续教育仍停留在“培训”状态而非“培养”的过程。

时代的变革、知识的再生产要求研究人员重新解读教师学习的概念,对语言教师的研究不能仅局限于技能的培训和理论的丰富,更应关注教师自我发展意识以及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常见的外语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基本上与师资培养的“培训”、“教育”和“发展”的三个词语相对应,我们可以以研究语言教学为切入点,重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不断对已有的教师教育模式和教学内容及方法进行改革创新,建立一个实践性和理论性相协调的指导机制,大力推动外语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三、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继续教育的关系

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威多森(H.G.Widdowson)教授曾指出“教学的成功在于理论的正确指导,在于教师采用与理论相适应的教学手段,并根据特定学生群体的具体情况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只有受过系统教育,具有语言教学意识和业务能力的教师才有可能搞好语言教学。语言教师必须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以达到职业水平,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2]”由此可见,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师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已成为世界性课题。

1、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继续教育的现实追求

相关调查显示,大多数教师(73.3%)毕业于师范院校和外语院校,具有扎实基本功,懂得外语教育教学理论;教学经验丰富,了解学生心理及二语习得规律,对提高非外语专业大学生的外语输入和输出能力有一定的看法和思考。77.8%的教师能够关注并阅读与大学外语教改及外语教学理论相关的文章和书籍,清楚教改的重点和难点;66.7%的教师能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丰富的网络资源改革课堂教学,体现了外语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教师(60%)普遍有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自主发展的能力,能主动利用业余时间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积极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级的教研教改课题项目。尽管近十年来,广大外语教师在课题申报、学术论文撰写、教材编订以及接受多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方面收获颇丰,但有相当数量的外语教师还停留在以语言学、应用语言学作为单一学科理论指导的局限之中,对外语教育理论、原则和教学与研究方法一知半解、似是而非,教师(29.9%)对科研能力在教学和教师自我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认识尚显不足,没有形成教师实践共同体。

Kelchtermans 认为教师职业发展是个体教师与情境交互作用的结果[3] 。大学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对教师自身的关注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它代表的更是一种新的教育价值观和研究方法论。大学外语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以及在这些方面采取的任何提升与努力的行为都会对他们的教学实践产生积极影响。外语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已越来越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复合型”的外语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全面增强自身综合素质,勇于直面教改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健康完善的发展运行机制是教师发展的外部核心保障。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借助外界的力量让教师真正感受教育求真求变求发展的寓意,同时为教师提供可供借鉴的模式以此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无疑,以在职教师为指向的高校外语教师继续教育是最佳的途径和措施。

2、教师继续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策略

教师继续教育是提高全体教师综合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早在80年代中期欧洲教育部长常设会议就以“教师与教师教育所面临的新挑战”为主题讨论并提出一整套对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建议,并且要求欧委会开展后续研究活动。至此,教师在职教育成为欧洲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的高等教育虽已由精英化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但教育的宗旨依旧是为国家、社会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性思维的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外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开展教学技能培训以此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外语学习的要求[4]。高校外语教师的继续教育状况如何?与其相关的外部环境是否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支持? 新的政策环境下教师继续教育是否得以重新定位,以实现自身功能的转变,突显其本质属性?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值得研究者认真分析总结我国新时期教师继续教育政策的发展演绎情况,努力寻求继续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最佳契合点。

外语教师的继续教育是一种非零起点的动态持续的成长过程,显然这样的教育形态无法一次性的完成相关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储备与强化。因为同人的职业技能相比,能力则更加复杂和难以权衡。学习任何一个技能/能力的时候都要经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纯粹的技能转化为学习和展现的能力的过程,毫无疑问,这种动力主要源自教师自身的主动意识和学习态度。优秀外语教师的个案分析表明:大学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应包含以下四个方面内容:一是具备基本的教师素质,思想品质高尚,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二是专业知识丰富,基本功扎实过硬;三是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注重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四是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努力强化科研意识,产学研结合并互相促进[5]。教师教育学识、教育观念、教育能力的卓越表现基本上都源自个体主观认知过程,是摆正心态、拼搏奋斗的结果。

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是教育质量提高和教学改革成功与否之关键。教师教育培训制度的变革打破了传统的继续教育模式的藩篱,对教师及管理部门提出了诸多挑战。为此,亟需转变教育行政部门职能,树立全新教育理念,创新继续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路径,以应对教育内部的变革和挑战。只有对教师做出正确的评价,才能达到激励的目的,而科学、合理、公正的评价机制是发挥激励作用的前提。重视评价过程,收集教师在培训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对症结以诊断。从传统的封闭性评价不断走向开放,从传统的以判断为目的的评价转变为以教师未来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有效地提高外语教师的行动反思水平,为他们在教学领域的自主拓展提供专业性的方法和工具[6]。有针对性地开发信息技术在外語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提高教师语言意识水平,将立足点放在教师的未来发展方面,努力建构与新课程改革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智能结构。

参考文献

[1] Freeman, D. Teacher training, develop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model: A model of teaching and related strategies for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J]. TESOL Quarterly, 1989(23):27-45

[2] Widdowson, H. G..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M].1978第1版.Oxford University Press,USA,1978

[3] Kelchtermans, G. (2004). CPD for professional renewal: Moving beyond Knowledge for Practice. In C. Day, & J. Sachs (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n the continuing professi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pp. 217–238). Maidenhead: Open University Press

[4] 王晓丽,王立梅.普通高校英语教师继续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策略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6):15-16

[5] 宋辉.大学外语教师结构现状与专业发展体系建构[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7):96-130

远程教育外语教师 篇4

一、相关概念

媒介素养,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其内涵的理解不尽相同,但都指向于公民面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受教育者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逐步培养对于媒体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最终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参与社会发展。

二、外语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现状

1993年,英国学者富兰克·雷蒙德·李维斯和丹尼斯·托马森在《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中首次提出了“媒介素养”这个概念,就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作了专门的阐述,并提出了系统的教学建议。

但就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各国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关注的主体还是各级学生及社会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也鲜有文献涉及外语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我们利用中国期刊网进行了文献调研,按篇名和模糊匹配,从1999年到2007年全部进行搜索,查看有关媒体素养教育方面正式发表的研究成果数量和方向。从文献检索结果中可以看到目前“媒介素养”研究成果中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文献相当多(占到64.9%),说明它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2004年10月,“首届中国媒介素养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研讨会以“信息社会中的媒介素养教育”为主题;2006年8月在复旦大学召开的“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也将“公民的媒体素养”列为会议的十个专题之一。

目前,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媒介素养的内涵,国内外的比较研究,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探讨、途径、方法的研究;在学校教育层面研究比较集中在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和青少年的媒体素养教育上。在目前已有的研究文献中,还未有人涉及外语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表明媒介素养教育目前大多还停留于对学生的媒介素养研究,这说明社会和学术界、教师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认识和研究存在空白,这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中将严重影响外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也影响外语教学理念和外语教学改革的实施。

三、培养和提高外语教师媒介素养的意义

外语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将有助于加强外语教师对于媒介的接触和认识,客观、合理、高效地使用媒介,促进自己教学效果的提高和自身的专业发展。这对于提高目前外语教育质量和促进外语教育的改革具有较好的现实意义;对于当前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当代学生媒介素养的提高具有直接的作用。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将实现教学手段和内容的丰富、教学结构的优化、教学效率的提高, 促进学生培养素质和外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运用各种媒介技术,能够创设最佳情景,使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和运用语言,同时能加强学生参与实践的过程,增大课堂容量,加快课堂教学节奏,提高课堂效率;从多种角度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开阔学生的视野;多方位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景。并能利用电子学档技术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及时跟踪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变化,进而促进学生培养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将更好地体现外语新课程的理念,面向全体学体,注重素质教育,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由于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在信息的处理方面和媒介应用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而也就会形成信息鸿沟和相应的弱势群体。如果加强外语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就可以使教师能够利用媒介对学生加强引导和关心,提供各类信息资源,消除学生的“知识沟”问题,实现基于网络的教育援助,让每一个学有困难的个体都能及时地获得帮助,进而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三)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将更好地促进外语教师角色的转变, 对于当前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当代学生媒介素养的提高具有直接的作用。

在课程整合背景下,教师的角色由管理者、传递者转化为指导者、课程设计者、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环境的建构者等新型角色。世界信息化趋势是把现存的各种媒介整合到一个信息更加密集性的“信息高速公路上”。这使社会中的每个成员的角色发生变化:师生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发布人。

(四)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外语教师利用媒介进行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能力。

教师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能够利用相应的媒介技术进行科学或课题研究;并利用网络视频技术实现课程在线观摩,并利用网络技术支持构建虚拟教研组和群体协作网络互动平台,实现教师之间的信息互通和协作教研;还可以利用社会性软件如BLOG构建教学反思平台。这些都能更好地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外语教师媒介素养教育

借鉴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的有益做法,结合我国的现实条件和需求,以下提出我国实施外语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及策略性建议:

(一)加强学校媒介素养教育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媒介素养教育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要使教师了解不同媒介形式的特征和信息制作过程,能够自觉掌握个人接触媒介的量和度;二是要让教师批判地解读媒介信息,诸如媒介对现实的再现、媒介的商业性与价值观;三是能够有效地使用媒介,充分利用媒介完善自己。

(二)外语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策略。

1. 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组织建设。

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组织建设是保障媒介素养教育实施的必要条件。从世界媒介素养教育发展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国家更倾向于由政府指定或委托一些机构来实施。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的组织建设,实行由政府或政府委托某些机构来组织实施是必要的。

2. 提高媒介素养教育在教师培训中的地位。

首先要加强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媒介素养教育工作在英语教师培训工作中的地位。一方面要借助环境、渗透在生活中的大众媒介来宣传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媒介素养逐步成为现代人的自觉追求。另一方面,需要政府政策、法规的扶持和与之相配套的由政府启动的媒介素养培训项目来实施和落实,并有明确的组织者、实施者。

3. 开发媒介素养教育的教材资源。

首先要编写规范的培训教材。其次要坚持灵活性原则,多渠道地获得教学素材,如可从报刊、杂志、影视、因特网、手机等媒体获取。再次要建立媒介素养教育资源库和设计与开发支持平台。

4. 创新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方法,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在实践中学习”的学习模式。

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传媒素养,而素养的提高不仅靠传授,更重在养成。教师需要在学生的作品和材料的分析中发展学生的理解力和技能。教师要促使学生去感受被媒介包围的生活环境,体验各种媒介对自己的影响和作用。媒介素养只有在学生不断试误中才能养成。

5. 提升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素质。

为了提升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素质,一方面,可依靠师范院校,广播、传媒、新闻等大学或学院来直接培养。另一方面,采取在职培训、假期进修等方式来培训在职教师。此外,还可采取大学与中小学结合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模式”来共同促进一线教师媒介素养的发展。

6. 建立媒介素养教育的评价体系。

我们要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评价方法,设计合理的评估标准,并且定期进行评估。

总之,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目前业界对它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外语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更处于摸索阶段。近年来,我国的传播学学者和教育技术领域的专家们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和实践,例如为一些传媒大学或师范大学中的学生开设了媒介素养课程。这对英语教师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更具借鉴意义的经验。但如何把这些好的经验移植到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中,让英语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工作尽快、全面、系统地展开。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美]约翰.奈比斯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23.

[3]陈力丹.新闻观念——从传统到现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187.

[4]喻国明.从青少年拍卖提高全民族的媒介素养[J].中国青年研究, 2003.7.

[4]袁文丽.终身教育背景下的媒介素养教育[N].光明日报, 2005.5.25.

外语教师自荐信 篇5

从小我就十分崇拜教师这一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经历了3年多的大学生活,使我更加清醒的认识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人民教师的伟大,也更坚定了自己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的信念。

我深知新时期的人民教师一定要具备全面过硬的素质,从踏入大学校门的第一天起,我就给自己定下了一个高端的目标,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新的知识,全面的锤炼摔打自己。大学三年,我顺利通过了全国大学生英语CET四级考试,并考取了普通话水平测试二级乙等级证书、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合格证书和机动车驾驶证C 。同时,我还广泛涉猎了法律、文学、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修完了本专业以外的多门课程,并自学了第二外语----日语和韩语。目前,我正紧张的筹备全国大学生英语六级、日语一级考试、普通话二级甲等考试和教师资格考试。

学以致用是我一惯坚持的原则。为了更加全面的锻炼自己,除了积极参加院系集体组织的活动外,我还利用假期先后到部队、学校、服务行业、销售行业等场所进行了社会实践,并先后做家教和兼职教师 0余次。通过家教和兼职教师工作,得以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并根据学生特点,总结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积累了初步的教学经验。这一切使我有足够的.信心在今年的教育实习中发挥特长,出色地完成实习任务,获得优异成绩。

3年多的大学生活教我学会了冷静、坚忍不拔,使我能在人生的坐标上找寻适合自己的位置并不断修整自我,学到了如何与人为善、袒露真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为了生存;在瞬息万变的年代中,为了上进,我不懈的努力,不断的追求。因为我坚信:成功属于勤者!

在莘莘学子中,我并非最好。但我拥有不懈奋斗的意志,愈战愈强的精神和塌实肯干的作风,我相信自己能做到更好。诚望贵校全面考察我的情况,若能蒙您垂青,我将深感荣幸,并在日后的工作中,不懈拼搏之劲,不失进取之心,在长辈们的关心和帮助下,一倾文思韬略,才赋禀质为您效力!

最后祝贵校事业蒸蒸日上,全体教职工健康进步!

敬盼回音!

此致

敬礼!

自荐人:沈xx

远程教育外语教师 篇6

但目前,在高校中,处于教学主导地位的外语教师普遍存在本身“听”得少和“说”得少的现象,但很少听到有人作为问题提出来研究。细想起来,这一问题与高校外语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与学生外语听说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关系,直接关系着高校外语教学质量。

客观地说,高校外语教师中口语流利的教师大有人在,问题就在于即便是这些教师,平时也难得听到他们用外语交流。有人认为,这种现象的存在,是因为没有外语语言环境的熏陶和推动。这种看法,似乎有一定道理。其实,高校外语语言环境完全可以依靠自身力量建立起来。每所高校都有一支不小的外语教师队伍,为数不少的高校设置了外语专业,即或没有外语专业,外语课程也是一门主要公共基础课,高校学生经过小学至高中的外语学习,都具有一定的外语基础,随便说出几句日常用语是不成问题的,平时师生若都能重视外语交流,外语语言环境也就自然产生了。

回顾一下我国的高等教育史,20世纪60年代初,高校外语教师为了提高外语教学质量,在很少能够获得出国深造机会的情况下,胸怀革命激情,自觉加强自身的外语口语训练,使高校外语交流的风气蓬勃兴起,蔚然成风。在一些院校的外语教研室里,甚至在校园里,外语成为了外语教师的日常用语。在这种氛围里,外语教师人人讲外语成为正常的事情,不讲外语,则极有可能给自己招来 “口语太差”或“小资产阶级虚荣心”等非议。“外语教师就该经常说外语”,得到普遍认同,没有任何人提出异议。这种氛围促动了教师,带动了学生,不仅造就出一大批外语口语优秀人才,对普遍提高外语教师的外语能力,促进外语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明确指出,要构建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就要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把教学中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强调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外语教师就该经常说外语”的良好风气却被“外语教师在课堂以外的场合很少说外语”的风气取而代之了。即或是外语教师聚在一起的场合,也难得听到用外语对话。久而久之,这种风气促成了外语教师群体行为的习惯定式,成为似乎是理所当然的见怪不怪的现象。教师尚且不重视外语听说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提高听说能力,很难得到学生的信服和响应,这种现象的存在,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消极连锁反应应当引起重视。

“十年秀才如白丁”,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不进则退”是变化的永恒规律。仅就外语教师漠视语言环境的营造和孜孜不倦的口语锻炼的现象,难道不是外语教师中的怪现象吗?

与外语教师冷淡外语交流的现象相反,在很多场合,也能看到另外一种情景。如在机场的候机厅里,就常能见到一些青年学生,主动、礼貌、热情而有分寸的与身边侯机的外国乘客交谈。不难看出,他们的出发点,在于抓紧一切机会,提高自己的外语口语能力。这些年轻人学习外语的激情和举动,是十分值得赞许和提倡的。

综合上述,我们可否得出这样的结论:外语口语水平的提高,除了多说多讲,没有另外的捷径。

为什么外语教师普遍缺乏讲外语的习惯和主动性?难道他们不懂得多说多讲,熟能生巧吗?不是。没有哪位外语教师不谆谆告诫他的学生“要想学好外语,就得多读多说”。既然道理简单而明白,是什么原因影响了教师说外语的积极性?为什么高校外语教师疏于讲外语的现象长期存在并见怪不怪呢?究其原因,根源来自于头脑中长期形成的陈旧习惯定式和保守的从众心理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若干年来,几代外语教师,对这种见怪不怪的现象习惯了,认可了,顺从了,继承了。虽然也曾有人试图改变,但势单力孤,没能形成强大的声势,缺乏足够的撞击力量,同时,相关部门也缺乏推进变革的一系列有效举措,致使人们对这种现象熟视无睹了。

其实,这是一项十分有价值的外语教学改革课题。研究这一课题,帮助教师消除用外语交流的惰性,调动教师说外语的积极性,大面积的开创外语语言环境的新天地,对开创教师外语水平普遍提高及外语教学质量提高的新局面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笔者认为,采取如下措施,对扭转上述见怪不怪的现象可能收到成效:

1.要大力倡导,更要建立督促教师用外语交流的制度

长期以来,外语教师在课堂以外不用外语交流,已成为多数高校见怪不怪的现象。其实,并非所有教师都对这种现象无动于衷,但在大势所趋的现状下,想用外语交流的教师,可能拘泥于不好意思“标新立异”的心理,也只好屈从了。

回想改革开放以来,各高校分期分批派出了不少人员到国外学习。这些人员无一例外的在外语学习方面花费了很大的工夫,具有了较好的外语功底。谈论起来,都为回国后因缺少经常性的温习而不同程度的荒废深感叹息,他们也都希望能在校园里兴起听讲外语之风。由此可见,在校园里提倡外语交流是具有群众基础的,一旦启动起来,是会得到较广泛响应的。

为从根本上冲破陈旧习惯定式的影响,解除这些教师的消极顾虑,广泛引导教师营造外语会话氛围,学校应从制度上对教师提出要求,如:要求外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在教研室等外语教师集中的场所,必须用外语交谈或交流。并将此项要求纳入教师评定职称、评选先进等的评选条件中,以增强其制约力度。学校制定制度,提出明确要求,鼓励和鞭策外语教师说外语,是彻底破除陈旧习惯定式、营造校园外语氛围的根本保证。

万事开头难。这是一项改变风气和面貌的有难度的工作,也是一项可行的有意义的工作。各高校先在外语教研室的小范围内形成外语交流的氛围,再有计划的加以引导和推动,使之逐渐扩展到全校范围,形成外语交流风气。 风气一旦形成,必将对外语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巨大的推动力量。

2.聘用外籍教师,营造外语口语氛围

聘用外籍教师与本校教师合作承担外语教学任务,本校外语教师得以与外籍教师经常接触,日常的外语交流必然增多,对外语语言环境的建立、营造用外语交流的自然氛围、活跃外语口语气氛、促进教师在教研室里不说外语的陈旧习惯定式的彻底转变、建立起新型习惯定式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3.创造形式多样的口语机会,引导教师养成外语口语习惯

对外语教师来说,运用口语的机会很多。把其中带有规律性的活动,归纳在一起,要求教师在这种场合一律用外语交流,如:观摩教学后的讲评,教研室召开教师会议,部署工作任务等等。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外语活动,如:读报、口语竞赛等,对引导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口语习惯的养成,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4.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校园广播节目中播放外语节目,是许多高校营造校园外语学习氛围、调动师生重视外语积极性行之有效的做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网络功能被广泛开发。有条件的高校建立大学英语教学网站、组织实施网上教学或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取得较好效果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和进一步开发。采取积极措施,组织外语教师参与教学软件的编制和网站工作,充分发挥校园教学网的作用,是当前高校探索外语教学方法改革的一项必要工作。

5.教研室主任的带头作用

教研室主任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管理方面的作用。不论制度还是计划,只有认认真真的落实到行动上,才会收到成效。落实工作需要教研室主任组织实施,付出辛勤的劳动。二是身体力行,发挥楷模作用。 用以身作则的模范行为,用自身的感召力,影响、引导和激励教师为树立新的风气共同努力。

6.招收外国留学生

有条件的高校应重视招收外国留学生工作。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的国际交往与合作发展很快,跨国招收学生是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仅就活跃校园外语语言气氛而言,校园里增添了外国留学生这一新的群体,必会带来新的变化。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处于飞速发展阶段,各高校招生规模大幅度增加,教学质量受到各方面极大关注,外语课程作为课程体系中的主要课程,其教学质量则更为各高校所看重。

远程教育外语教师 篇7

一、教师专业发展是适应教师角色转换的趋势

教师的专业化既包括学科专业性, 也包括教育专业性, 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 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所以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是由专业自我发展意识、专业服务精神、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教师能力等组成的多维结构体系。外语教师专业自我发展意识不仅能把握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而且具有把自身发展当作自己认识的对象和自觉实践的对象。专业服务精神能够使教师提升专业态度、工作责任感、专业伦理和价值取向。专业理念既包括教师的教育观念, 如素质教育观、人格教育观等, 又包括教师的学生观, 这一维度的提高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专业知识对于外语教师来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本体知识, 即外语词汇、句法等知识;二是条件性知识, 即教师所具备的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等;三是实践性知识, 即外语教学工作中关于客观现实的背景知识。专业能力可以产生教学的高效优质效应, 包括教学设计能力、处理教材能力、教学评价能力等。教师能力是适应现代教学的条件, 包括教育科研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创新教学能力及教学监控能力。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是由不完善走向完善的过程, 我国基础教育中外语教师职业生涯阶段可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准教师阶段, 即就读于师范院校外语系;二是新教师阶段, 教龄一般为3年以内;三是合格教师阶段, 教师已达到国家规定的合格教师标准, 开始关注学生的复杂性, 注重自我教育与自主发展, 尝试教学创新;四是优秀教师阶段, 教师专业知识丰富, 教学方法先进, 教学效果优良。优秀教师的成长打造会经历积累、成熟、创造等三个时期, 优秀教师的动力系统由需要、理想、观念等三部分组成, 优秀教师的调节系统由自我监控与自我适应两部分组成, 表现为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平衡能力与监控能力, 能迅速摆脱挫折, 对各类型班级、各种类型学生有很强的教育适应能力。

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与机制也必然适应教师角色的转换。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广大教师正从传统的传授课本知识角色向指导者、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伙伴、反思者和研究者等角色转变。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 是一种享受, 是一种生命的呼唤。教师作为促进者, 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 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元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 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师作为学习的参与者, 与学生们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教师角色的转换, 并不是削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 或者对学生的学习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教师只是由主导者转化为指导者, 虽然教师对学生知识传授的直接灌输方式减少了, 但是教师启发、引导的作用和事先的教学准备工作, 组织工作都大大加强了, 每一个环节都是离不开教师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大体有两种:一种是促进教师教学技能不断走向熟练的模式, 它遵循的理论依据是科学主义;另一种是对教育实践进行反思的模式, 它遵循的理论依据是人文主义。依据我国中小学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可以从三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因素占主导地位而言, 教育主管部门政策、社会对教师工作的尊重等方面都能促进专业发展行为, 这种机制可称为情景陶冶机制;二是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因素占主导地位而言, 时代发展要求角色转换, 教师自身会创造条件去学习专业知识, 发展能力, 这种机制可以称为主动创造机制;三是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外部因素紧密结合的角度而言, 专业发展的外部保障条件基本具备, 情境氛围初步形成, 教师内在的发展动因已被激活, 这种机制可以称为融合发展机制。教师专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会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促进教师现代角色的顺利转换。

二、教师专业发展是促成有效教学行为的保障

教师专业的价值追求之一是使教师能胜任新时期的教育教学任务, 从外国目前中小学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趋向来看, 努力使教师发展成为有效教师, 并且根据素质教育背景下对教师角色期望的多样化要求, 形成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 日益成为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教师是课堂教学和课堂教学管理的决策者, 教师的素质高低是有效课堂教学管理的关键。胜任教育教学的教师需要具备三方面的知识:一是学科知识, 即教师所具备的特定学科的知识;二是条件性知识, 即教育教学中所运用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三是实践性知识, 即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学科知识是教师的基础性必备知识, 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必备的特殊的专业知识。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必须重视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与管理专业化水平。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 核心问题就是教学效益。在素质教育背景下, 外语教学的有效性可以这样规定:一是教学有效性既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也关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身的教学个性获得发展并逐步完善;二是教学中的教与学是必不可分的, 既要考虑教师教的有效行为又要考虑学生学的有效行为;三是教学行为选择与目标的确定要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及时反馈来促进有效性。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有效教师的特征可以从个人的性格特点、专业技巧和能力及对课堂的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了解有效教师的个人素质, 外语教师可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一般有效外语教师的个性特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激励性人格, 例如, 热情、幽默;二是以成功为导向, 例如, 相信自己和学生有能力获得成功;三是专业品行, 意味着教师是知识渊博的, 是值得学生信仰的。具备这些教师特征, 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教授学生真知方面成为成功的教师, 我们称为有效教师。有效教学行为是能够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并有利于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教学行为。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相对性特征决定了同一行为在不同的人身上效果不同, 单一的教学行为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所以不仅教学行为要多样化, 同一种教学行为的呈现方式也应多样化。教师采取多样的教学行为, 不仅是满足有不同学习倾向的学生需要的要求, 也是激发学生创造性的要求。

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 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系统就得以构建。有效的教师教学行为是以学生发展为取向的。首先, 教师专业发展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行为, 表现在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五个方面。其次, 教师专业发展有效促进学生合作学习行为和研究性学习行为。外语课堂的研究性学习是学习者从语言领域和现实生活世界中自主选择主题, 在教师指导下, 对主题进行主动探索的过程, 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研究性学习意识, 要指导学生怎样进行研究。例如, 在选择主题时, 教师提供背景, 协助策划;在设计方案时,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练习口语, 并组织评审;在实施研究时, 教师介绍相关国外文化信息, 对比中外习惯;在研究成果展示时, 教师评价鼓励。总之, 教师的有效指导行为与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是通过师生教学活动相互促进与发展的。

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专业发展为促成有效教学行为提供了有力保障。教学行为是一定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 有效教学行为也是历史文化的产物。从国际教育改革的现状来看, 世界各国把教育改革的焦点聚集于提高师资水平, 通过制定政策来推动教师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231.

[2]钱源伟.我国基础教育改革[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3]马健生.教育改革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7.

远程教育外语教师 篇8

一、TPACK概念的界定与内涵

TPACK最初来源于Shulman (1986) 提出的“教学-学科”知识 (PCK) , 并被当作教师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随后, Koehler与Mishra (2005) 将其定义为“信息技术整合于课堂教学的知识综合体”, 它由技术知识-Technological Knowledge, 教学知识-Pedagogical Knowledge以及学科知识Content Knowledge组成, 同时又交叉融合成另外四个衍生部分。 (如下图所示)

Koehler与Mishra (2005) 认为教师应该结合特定的教学情境来理解与发展TPACK框架。随着国外针对TPACK框架的研究, 更多的学者倾向于对TPACK各成分进行清晰地概念界定, 以便提高各分量表的区别效度。上图中的7个成分所包含的内涵如下:

(1) TK:信息技术知识

(2) PK:教学理论与策略的知识

(3) CK:本学科内容的知识

(4) PCK:运用教学策略来教授本学科内容的知识

(5) TPK:运用信息技术来支撑教学策略的知识

(6) TCK:运用信息技术来呈现本学科内容的知识

(7) TPACK:运用信息技术, 并结合各种教学策略来呈现本学科内容的知识

从对上述7个成分的界定可以看出, TPACK框架中的具体内容会根据学科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二、外语教师的TPACK框架组成

TPACK框架是对技术知识、学科内容知识和教学法知识之间的交叉的正确理解, 因此TPACK水平较高的教师不仅拥有信息技术技能, 还具备特定学科中最能够促进教与学的技术及其使用方面的知识。

在外语学科的TPACK框架中, CK作为前提条件, 包含了外语语言的基本概念和技能, 既有语言学以及文学的知识, 也有目标语言的社会与文化知识, 因此, 外语教师必须熟悉并掌握二语习得、语篇分析、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等学科知识, 同时与其教学知识一一PK, 诸如教学法、课程开发以及测试等等内容相互融合, 形成适合外语学科的PCK, 而这种PCK知识是随着TPACK框架的不断完善而充实和发展的。

在“互联网+教育”大背景下,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外语教师的一项专业技能。在TPACK的框架中, 技术知识与学科知识以及教学策略相互整合形成外语学科的技术内容知识——TCK以及技术策略知识——TPK。外语教师通过TCK以及TPK可以更好地了解教学资源并提高教学质量, 在这两个组成部分当中, 应该对外语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设定一个基本的标准: (1) 具备基本的技术知识和技能; (2) 能将技术应用到外语学科知识当中; (3) 能将技术应用到教学策略当中; (4) 能够通过技术知识的运用提高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

外语教师如何将这几个要素有机地融合起来, 进而促进外语教学的提高与发展, 关键在于对技术知识的理解、掌握并能够将其运用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能力。所谓的整合是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学习, 同时培养其思辨能力, 而不是单纯地利用技术去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

三、以外语读写课堂为例构建TPACK框架

外语教师TPACK的构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不仅要能够熟练应用技术知识, 还要保证利用技术创造出灵活的教学方式以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因此, 教师的TPACK水平越高, 学生的参与程度越高, 那么外语学科的教学质量就好。

在外语学科的TPACK框架中, 可以用到如下的信息技术:博客、微信、维基、PPT、多媒体编辑工具、音频、视频工具、Photoshop、Moviemaker、i Movie、在线论坛、聊天室、电子板、空间讨论、论坛、电子邮件、概念软件、画图软件以及各种搜索引擎, 例如谷歌搜索、百度搜索等等。外语教师应该利用每个技术知识的特点来安排不同的教学活动, 以满足不同学习需求, 完成不同学习目标。例如:微博和微信可以帮助学习事实方面的知识, 而维基可以用来对事实知识进行诊断和分析。因此, 外语教师在确立了具体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之后, 就需要选择与之相匹配的技术, 而语境和相关的技术会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影响。鉴于此, 外语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一定要基于课程特点, 选择最合适的技术做支撑来完成教学计划, 也即是说要将教学活动与适合的技术相整合, 并形成学习内容, 同时要进行过程性评价以便随时调整技术知识的内容。

以传统的外语阅读与写作课程为例, 过去对于读写能力的定义趋向于注重文字的内涵, 能够运用特定的语言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或者学习阅读技巧的能力;而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 则凸显出调和电子环境和数字媒体对读写能力发展与教学的影响的必要性。对于外语学科而言, 读写能力是一个复杂而牵涉多个方面的概念, 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知识: (1) 语言结构; (2) 词汇; (3) 理解能力; (4) 流畅性; (5) 写作能力。那么相关的PCK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情景下将上述学科内容知识 (CK) 转化为适合学生的能力与背景的教学方式 (PCK) , 例如教学策略、课程设计与实施、课堂管理以及评估等等, 然后在此基础之上, 构建出读写课堂的TPACK。

传统上, 学生阅读文本都是从左往右, 从上往下, 然后以线性的方式完成阅读的, 而在数字环境中, 超文本和超媒体已经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方式。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 外语教师可以利用超媒体环境来构建读写课程的TPACK, 运用文本、图表、声音、视频等提供非线性的阅读信息。研究表明, 超媒体环境更能激励学生, 将图片与声音相结合, 更能提升学生的理解力与创设文本的能力。

而在TPACK框架的支持下, 课堂写作教学也发生了变化。外语教师可以通过使用文字处理软件来辅助教学, 从而简化编辑和校订的过程。这样学生就能够将重点更多地投入到文字的组织以及创意上, 而不是机械地照搬例文, 从而使自己的文章结构更加多样化, 能够使用更精确的拼写, 文章的字数增加并加大了修改的频率;同时对于教师的评价反馈也更加及时和灵敏。

对于外语教师而言, 除了使用计算机, 还可以运用很多外围设备及技术来影响学生的读写学习, 例如数码相机、摄像机、IPAD、IMovie、教育软件以及各种在线资源, 可以为外语教师提供获取课程计划、资源以及教学材料的机会。例如:一些在线网站会为教师提供有益的教学模板或可以借鉴的活动, 均可以用来进行读写实践;而有些在线工具, 如博客、维基, 则为课堂写作和教学设计提供了支撑;另外, 有些在线评估工具, 则可以用来创建评价系统来指导学生的自学。总之, 读写课程的TPACK框架包含了教学决策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外语教师必须考虑及反思在课堂中教什么, 怎么教以及如何使用技术以增强并扩展学生读写学习的机会。

四、TPACK框架对于外语教师的意义和作用

TPACK对于外语教师来讲, 是一个合理将信息技术融入外语学科知识的方式, 在提供了使用技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 也使外语教学更具文化和语言学意义。

在构建TPACK的过程中, 外语教师对技术的意识以及熟悉、理解程度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强化, 同时运用学科内容和教学法知识去发展TPACK框架, 并促进学生学习外语学科的内容和概念。例如:在外语读写课程中, 教师可以利用新兴的电子阅览室和写作软件来提供给学生信息, 并据此来设计更多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以达到学科知识与技术的完美整合。

但是, 基于当今各个高校所使用的现有技术, 并不能提供给外语教师充分的技术资源, 这将会影响其更广泛地发展TPACK策略;而对于本身对技术缺乏热情的教师, 则需要先帮助其建立清晰的认识, 如写作反思、概念图、录像分析等等, 为其打开构建TPACK框架的大门。另外, 外语教师也应该随时关注本学科内容知识的更新, 尤其是读写能力中的新观点, 因为这些新观点是与不断变革的技术紧密相连的;同时, 教师们还要坚持运用技术手段解决教学问题, 从而不断完善自我TPACK的框架构建。

参考文献

[1]Thompson, A.D.&Mishra P.Breaking News:TPCK Becomes TPACK![J].Journal of Computing in Teacher Education, 2007.

[2]李玉环.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框架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06.

[3]吴林.Moodle课程管理平台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学理论, 2015 (08) .

远程教育外语教师 篇9

追逐外语教学的发展历程, 可以知道自上个世纪80年代前基本上外语教学大部分都采用照本宣科的单一枯燥教学模式, 导致了部分外语教师缺乏对自身的身份认知。而80年代后随着信息技术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使得部分外语教师没有及时的跟上教学发展, 教师们颠覆了他们原有的教师身份认同。基于上述, 对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的构建研究已经变得十分迫切。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也变成了当下研究的火热课题之一。而本文就教育服务七层模型对现在的外语教师自身身份认同的构架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探讨和研究。

1 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的现状分析

1.1 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的概念和特征

1.1.1 教师身份认同的概念

有关“认同”最简单的定义就是有个人如何界定自己是谁。近年来, 有关认同类的话题成为了一大热点话题, 而其中的教师认同更成为了教育研究的一大热点问题, 有许多学者对它进行了诸多定义。如著名的学者J.G.诺里斯 (2001) [1]146认为, 教师认同是教师自身对自己成为一名教师的想法;而J.尼亚斯 (1988) [2]76却认为, 教师认同就是教师自我概念, 这些自我概念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专业发展方式以及他们对于教育改革的额态度。综上所述, 本文认为, 教师认同是对自己身为教师的概念理解, 它为教师的两大“作为教师, 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样类型的教师”问题做出了回答。

不少学者往往把“教师认同”与“教师角色”进行了混淆, 这里我们在表1中就具体的“外语教师角色“和“外语教师认同”进行了详细区分。

1.1.2 教师身份认同的特征

关于教师身份认同的特征, 不同的学者也有着不同的见解, 本文采用著名学者D.贝贾德 (2000) [3]130的归纳, 它的特征有以下四点, 分别为:

①教师身份认同是不断形成的, 它是动态的;②教师身份认同有个人特征, 同时它也受周围环境的影响;③教师身份认同不是一次就能认同的, 它是许多次认同的集合;④教师身份认同的最重要特征是教师认同的主体性。

1.2 国内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现状及其分析

1.2.1 国内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现状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竞争在全球日益加剧, 国家开始了一次次的教育变革。频繁的教育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外语教师教学工作的性质, 动摇并颠覆了外语教师原有的教师身份认同。教育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开始要求外语教师具有终身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向他人学习、与家长和教育服务机构互动等等素质。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复杂的, 频繁的教育改革加重了外语教师的教学工作负担和强度, 外语教师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很难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外语教师的压力原来越大, 教师们日趋受控于规定明确的指令式课程以及步骤详细的教学指导。外语教师开始逐步转变成按工作手册进行教学的技术人员。外语教师在教育改革中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地位。[4]

1.2.2 关于教师身份认同现状的分析

针对教育改革带来的一些弊端, 应该对外语教师进行课前培训以帮助其尽快适应教学改革带来的教学变化。也帮助外语教师从教科书、教学大纲的约束中解放出来, 使其能够不断地对自己的专业进行探究、反思以及进一步的学习深造。教学改革从某种层次上看, 可以算是对外语教师的一次解放, 使其具有更多的专业自主权和专业选择权。教育改革在对外语教师失去自己原有的专业环境熟悉感和控制感同时, 必须帮助外语教师尽快地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对自己身份认同进行重新构建, 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恢复以往的种种自信, 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完成改革赋予外语教师的教学任务。[5]

2 教育服务七层模型的教师认同构架

2.1 教育服务七层模型的简述

由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及国家教育改革, 外语教师的日常工作负担加重, 教学内容的重复, 外语教师的教研水平难以得到提升。[6]本文围绕着提高教学素质和教研水平这两大问题, 提出了教育服务七层模型的解决方案 (如图1) 。然后在教育服务七层模型下, 对教学素质和教研水平的提高等问题做出了研究。

2.1.1 教育服务的概念

教育服务是指教育服务提供商, 面向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提供综合服务。

2.1.2 教育服务的内容

教育服务追求的是高质量的教育水平。通过跟踪研究学校的各个方面, 提供优化方案, 不断改进学校的实践活动。

2.2 在教育服务七层模型实现外语教师身份认同

2.2.1 软硬件层

针对外语教师在软硬件使用方面出现诸多问题, 教育服务机构应该在课前进行集中培训, 课中提供现场技术支持, 课后提供技术建议。让外语教师熟悉软硬件的使用, 使其摆脱对新技术抗拒的心理, 让外语教师在课堂教学找到往昔的熟悉感。

2.2.2 资源层

针对现在外语教师教学过程中所需的教学资源, 教育服务商需要在外语教师备课阶段提供教学所需的资源以及针对不同外语教师个人风格和需求提供课后完善资源。只有外语教师教学资源的完善, 才能使外语教学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也让外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找回自信。

2.2.3 教学层

有了教学资源的支持后, 外语教师开始要对其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服务质量。对于教学, 教育服务提供商应该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的教学风格以及学校外语教师的基本水平, 提供教学方法的建议、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建议以及发展性的支持。只有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才能使外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得到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认可。在另一方面, 也可以使外语教师找回自己的自身价值所在。

2.2.4 课程层

在课程方面, 教育服务提供商应该深入到外语教学课堂中, 从外语课的层面对外语教师提供支持, 解决外语教师理念转变的必要服务支持, 帮助外语教师解决“教什么, 为什么教”的问题。解决了这类问题, 让外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找到自己教学过程中的重点, 提高自己教授的课程效率。

2.2.5 教师专业发展社区层

外语教师自己一个人处理所有教学问题, 这种教学方法是很难真正的改进外语教师的教学工作的。因此要与其他外语教师一起共同进行对教学过程进行研究, 教育服务提供商帮助外语教研组的教师共同参与科研项目, 为他们的研究方法提供培训和指导。这也让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再仅局限与学校的范围, 让外语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到自己专业的发展方向, 同时也为外语教师的终身学习提供一种动力基础。

2.2.6 学校发展层

外语教学是教学大科目下的一个重要分支, 而学校的办学理念、学习风气、教学管理等等直接或间接的都对外语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教育服务提供商, 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对学校的各个方面提出一些建议及专业支持。只有学校形成了良好的办学理念、学习风气等等环境, 外语教师们才能在良好的环境中关注与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 找到自身价值的定位, 并朝着这个定位而奋斗进取。

2.2.7 区域发展层

学校的各个方面管理以及教学, 或多或少都收到周边大环境的影响。所以区域层面的政策提供支持, 也是教育服务商应该服务的范围之一。教育服务提供商应该对区域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提供一些可能的协助。同时只有区域教育主管部门重视教育、发展教育, 才能给区域内的外语教师教学研究带来无限生机。

3 对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的教育服务模型各层面的分析

3.1 外语教师身份认同与各层面关系简析

由于国家对教育的信息技术化以及教育改革, 导致外语教师对自己原有的身份认同产生了颠覆。在教育服务七层模型下, 我们了解到软硬件、资源、教学、课程、教师专业发展社区、学校发展、区域发展这些层面在不同方向上对外语教师的身份认同起到了作用。

3.2 各层面对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的分析在这里我们使用层次分析法来对已构建外语教师身份认同进行验证。

这种方法是由美国学者萨蒂首先引入教育策略评估领域以解决权重的确定问题。它是采用一种多目标, 多标准的两两比较方法对七层模型列出了它的各项指标顺序和权重系数。其步骤如下:

①列出待求权重系数的各个子层身份认同指数。

②该模型中各项指标按相对重要等级 (见表2) 进行两两比较。

③将教育服务七层模型中每两层进行比较结果写成7阶倒数矩阵:

此矩阵中xij表示第i层对第j层的相对重要性等级, 且

且矩阵的对角线元素均为1, 即i项指标自身相比同等重要, 7阶表示指标有7项。

④对教育服务七层模型下外语教师认同的七个层面比较出来的7阶倒数矩阵进行相容性检验。按下式算出一致指标C.I.,

再求C.I与同阶矩阵的随机指标R.I. (见表3) 的比值C.I=C.I/R.I<=0.10, 如果符合这个条件, 表示该7阶倒数矩阵作出的权重系数是合理且相容的。

综上所述, 可以对七层模型的七个对外语教师身份认同层面的权重系数进行计算, 得出的结果是这七个层面的权重系数是合理且相容的。通过上述验证, 我们可以知道教育服务七层模型下的七个层面必须同步进行, 才能真正意义上对外语教师身份认同构建起到作用。

4 结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 信息技术和教育改革为外语教师的教学任务提出了越来越多要求, 使部分外语教师失去了身份认同。文章的教育服务七层模型下的七个层面相结合的, 对外语教师的身份认同进行重新构建, 为外语教师的身份认同提供一种构建途径。从文章中可以看出, 运用教育服务七层模型, 给外语教师在今后教学技术革新和国家教育改革时牢牢的抓住教师身份的认同提供一种参考。

摘要:本文利用教育服务七层模型, 分析了当前外语教师的身份认同现状, 然后运用软硬件、课程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社区等资源, 将教学法、学校和区域层面的服务配套设施融入到高效教学中, 提高教学素质, 用这一方法解决外语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身份认同。这一研究也对其他科目教师身份认同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参考。

关键词:教育服务七层模型,外语教师,身份认同

参考文献

[1]Norris J.G.Nature and Operation of Attitudes[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1 (5) :146-152.

[2]Nilas J.Teachers as Intellectuals:Toward a Critical Pedagogy of Learning[M].South Hadley:Bergin&Garvey, 1988:76-81.

[3]Besigrad D.The Politics of Professionalism-Teachers and the Curriculum[M].London:Continuum, 2000:130-137.

[4]周成海.导正教师认同:教师教育的重要使命[J].中国教育学刊, 2007 (3) :26-29.

[5]操太圣, 卢乃桂.论学校组织变革中的教师认同[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5 (2) :9-11.

远程教育外语教师 篇10

一、语言、文化和情感

语言作为社会性的符号系统, 是人类交际的主要工具, 不同的语言承载着各地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 什么是文化呢?一般认为, “文化”是指特定人群的整个生活方式。至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胡文仲认为, 由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人类文化才得以产生和传承[2]。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 又是文化的反映。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切, 学习外语就离不开对外国文化的了解, 尤其是到了大学外语的学习阶段, 外语教学中就很有必要讲授目的语地区的文化。 因此,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将大学英语明确界定为“语言基础知识课程, 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

语言是用来传情达意的。 哲学家认为, 情感是人对所感受对象的主观体验, 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与否的反映。 情感语义的表达常常折射出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吕叔湘先生曾言:“一句话不是肯定, 就是否定。 ”亦即, 人们说话就是作出某种断定, 其话语反映主体的意向, 涉及态度和意向内容, 包括价值断定和选择。

外语教育, 尤其是口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情感教育。 语言的功能及其与文化的密切关系赋予外语教师群体以特殊性, 让他们担负起目的语与文化的教授者角色。 正如严明所言, 外语教师在我国特殊的语言教育文化中形成了特有的政学相通、群体道德、身份意识等文化取向, 同时也为外语教师角色的呈现注入显著的特征[3]。

二、外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

外语教师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这是因为:首先, 外语教师伴随学生时间最长。 根据《国家英语课程标准》要求, 我国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程。 事实上, 在中国不同地方, 尤其是大城市, 幼儿园就开始英语教育的现象屡见不鲜, 而且小学入学后外语课一直开到博士生学习阶段。 可见在中国, 还没有哪门课开设如此长的时间。 其次, 全国有几百万外语教师, 这是个相当大的群体, 他们人数之多, 伴随学生时间之长, 其价值观、人生观对学生具有深远的影响, 对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发挥尤为重要的作用。 最后, 外语课表面上学习语言, 实则传播的是西方或异国文化, 让学生接受西方文化的洗礼, 其潜移默化作用, 不知不觉培育学生对西方文明的好奇与向往。 有时, 外语教师在课堂上不经意说出的一句话可以让学校政工教员几年的努力功亏一篑。 可以说, 外语教师这一群体是核心价值观教育链条中最脆弱、 最具潜在危害性也是最值得重视的一环。

三、如何发挥外语教师的作用

人要有价值观, 众人的价值观就构成社会价值观, 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决定个人和社会的未来, 事关民族与国家的未来。 在现代社会, 教师的作用不应仅仅局限于“传道授业和解惑”, 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谓恰如其分, 教师是塑造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推手, 承担着传播与创造人类文明的职责, 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应发挥重要作用。“正人先正己”, 外语教师影响学生的时间最长, 更应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和积极践行者。这就要求外语教师首先必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笃信不疑, 增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感、使命感, 在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同时, 还要注重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修养, 率先垂范, 以自身的正能量影响和感染学生, 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和教育广大学生。

第一, 要建章立制, 即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外语教师行为规范和工作考评机制, 为他们积极践行核心价值观提供组织保证。 学校应将思想政治建设、师德师风建设与外语教师的职业生涯结合起来, 体现到外语教师的引进、培养和晋升过程中, 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和标准, 建立长效机制, 促使外语教师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外语教学的全过程。

第二, 外语教师在工作中要真正将教书和育人两项任务肩负起来, 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 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中国梦等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渗透其中,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改革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通过对中西语言与文化的理性与客观公正的比对, 不断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具体地说, 就是用好用足教材, 深入挖掘课文的价值观意义, 从正面引导。 譬如, 在学习马丁·路德·金的I have a dream一文时, 可以引导学生将其代表美国黑人乃至所有有色人种族群的梦想、 美国梦和中国梦进行比较。 美国黑人到现在都没有获得平等权利, 他们所渴望的平等自由依然停留在梦想阶段;事实上, 黑人遭受不公的实例时常见诸报端和电视新闻, 种族歧视早已成为美国社会的毒瘤。 说起美国梦 (American Dream) , 根据百度释义,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指美国的平等、自由、民主; 狭义上是一种相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生活的理想, 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工作、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 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 可以说, 美国梦更多地体现对个人幸福的追求。而“中国梦”的核心目标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 也就是: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 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这三个梦想之间的异同已经不言自明。 通过对这一话题的探讨, 旨在让学生了解美国民众的渴求, 强调、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越性、前瞻性, 同时认清自己作为中国人所应有的抱负和理想, 意识到自己作为祖国的未来所应具备的优秀道德品质, 所肩负的责任和具有的伟大动力, 因而加倍努力学习, 以提高自身的素质,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当然,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适时地将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历史上享誉世界的文学家、军事家、科学家、发明家、民族英雄等和外语教材上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总的说来,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 通过将反映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内容与外语课文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适时适量地就两种文明或文化的异同开展讨论,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以及对异域文化所应采取的包容、客观态度, 在面对强势文化时不致迷失自我;同时, 对西方文化采取鲁迅先生提出的拿来主义态度, 吸取精华, 去其糟粕, 聚众长而为我所用。

第三, 培育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 学生往往是立足中国文化而接触西方文化, 对二者的相异或冲突性之处常常无所适从, 不能正确面对。 要帮助他们脱困, 只有基于社会主义价值观引导学生理性审美。 斯托洛维奇主张审美和伦理的融合而产生积极的审美价值;他认为, 审美价值包括道德关系, 给人以高尚的影响[4]。 当然, 教师有必要让学生保持审美独立性, 克服社会功利性的矛盾、审美多元性与审美一元性的矛盾等, 反对虚无主义。 通过审美教育,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伦理审美意识, 这对于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至关重要的。 因为当伦理审美意识在社会实践中积累和沉淀为人类的深层审美意识以后, 人们的道德、政治、法律等伦理理想就可能通过伦理审美意识发挥作用[5]。 由此可见, 培育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具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四, 培养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素质的外语学习者。 语言是用来交流的, 学外语除了要了解其文化外, 更有必要用外语传播自己的文化。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把中国传统文化纳入考试的范围就是个很好的开端, 但是仅仅局限物质文化层面是不够的, 精神层面内容更要传播开去, 以便从思想精神领域同外国人进行交流, 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

摘要:外语课开设时间最长, 对学生影响较深, 因此应重视外语教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要通过建章立制, 让外语教师真正将教书和育人两项任务肩负起来, 培育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素质, 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越性, 为实现中国梦担负起自己的使命。

关键词:外语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审美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人民日报, 2013, 05.22.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严明.中国外语教师角色的教育文化诠释.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4.

[4]张晶.审美情感·自然情感·道德情感.文艺理论研究, 2010, 1.

国内高校外语教师角色研究综述 篇11

【关键词】高校外语教师 教师职业角色 综述

高校外语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中极具特殊性的一群教师,他们所教授的学科对学生来说并不是完全陌生的,仅就英语来讲,我国已经将英语学科作为义务教育中的一部分进行普及,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和实际的教学内容都应有所区别,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高等教育的意义。因此,高校外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扮演多种角色,使学生对外语学习的方方面面都所成,对高校外语教师的角色进行研究,成为高校外语教学研究中一个热门的话题。

一、高校外语教师角色研究概述

1.高校外语教师角色的定义。角色,在辞海中的解释是演员扮演的戏剧中的人物,也用来比喻生活中某种类型的人物。对于高校教师来说,传授知识是教师基础性或核心的角色,是教师职业有别于其它职业的最显著标志。对学生而言,高校教师作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或学者,他们传授给学生的是更为高、精、尖的知识,除此之外,高校教师自身的素质和学术上的建树还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影响。高校外语教师由于在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教学目的不同,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模式不同,对学生的发展影响价值也不一样,因此,高校外语教师的角色是十分复杂的,如果要对高校外语教师的角色进行定义,则可以认为,高校外语教师角色是教师在外语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目标不同、教学方法不同而介于学生互动所形成的不同教学作用的统称。

2.高校外语教师角色研究的意义。高校外语教师角色研究是针对高校外语教师角色的发展以及角色变化对教学的作用所进行的一系列研究。高校外语教师的角色是通过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产生出来的,因此,外语教师的角色不是固定,而是一种获得式的角色,教师对某种角色的获得实际上与课堂教学的效果有很大的相关性,同时,教师对某一角色的认同也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将角色定义为“和学生共同成长的人”,则课堂中就很容易达成教与学的双赢。高校外语教师角色研究以高校外语教师角色的形成、角色的获得、教师对角色的认同以及不同角色的不同教育意义为目标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对高校外语教师自身素质发展以及教学水平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高校外语教师角色研究的主要内容

1.高校外语教师角色的转换背景。高等教育目标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但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强大冲击下,教育目标也会有所改变。这就要求高等学校依托现代教育技术调适教育目标,从而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及竞争力。现代教育技术对课程的影响涉及到它对教学手段、教学管理、学风、教材、课程内容等诸多方面。研究表明,现代教育技术将使高校英语课程单元模块化、课程结构网络化、课程管理学分化、课程覆盖全民化和课程评价合理化,这些都对高校英语教师角色的转换有很大影响;另外,外语教学由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而走向个别化教学,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媒介发生了变化,双方之间的媒介更加丰富,师生之间的交往方式也发生变化;现代各种媒体技术下,师生间交往的空间也逐步扩大,双方交往基本上消除了时间及空间的界限,使师生交往体现出互为主体的特点。教育背景和教学关系的变换是高校外语教师角色研究中关于“角色转换原因”的主要研究结论。

2.高校外语教师角色的转换方式。随着角色转变研究而来的是高校外语教师要怎样转换角色的研究。有研究结果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深化对高校教师角色提出了挑战,而教师角色的重塑是全社会整个系统的事”,即高校外语教师的角色应该被“重新塑造”,持这种教师角色转换方式的研究观点认为高校外语教师角色转换应该首先要求教师转变学生观,树立全新的师生观念,另外,高校英语教师要达到教学技术上的提高,即高校要对英语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还有的研究结果认为高效外语教师角色转变的方式应该随着高校外语教学的发展而发展,即在教师原本的教学角色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塑造,持这一观点的研究者赞同外语教师们应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认为“教师已不再是传递信息的简单工具。教师更需要具备更高层次的教育教学能力,能真正体现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学到更好的现代教学思想”。

3.高校外语教师在职业角色变化过程中的心理调适。对于高校外语教师来说,职业角色转换所带来的职业心理的变化是十分明显的,最主要表现在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所体验到的工作难度和工作压力方面。与教师职业成熟度和教师职业认同相关的研究指出:由于现代教育对教师职业角色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压力越来越大,职业心理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这一问题同样也存在在高校外语教师群体中。面对高效外语教师在职业角色变化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很少有研究专门为高校英语教师提供了相应的调适方法,但大多数研究都给出了高校英语教师如何面对并适应各种复杂角色的方法,即要求高校英语教师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很多研究者都认为,高校英语教师应在教学中“将知识和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学习职业道德规范,运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还有的研究者认为:“新教改背景下的高校英语教师应该不断反省自己的思想和教学方式,通过反省纠正自己在日常工作中违反规定的行为”“应该不断向别的教师学习,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提升自己的师德”。

三、高校外语教师角色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1.外语教学特殊性导致的教师角色转换问题研究少。相较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来讲,外语教学是极具特殊性的,高校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与未来人生发展,尤其是职业发展相关的外语知识,因此,外语教学中不仅包括对语言知识本身的教学,还包括对某种外语国家的文化、经济等社会学相关的知识的教学,而我国的外语教师很少有长期接触外国文化的,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因此,外语教师的角色转换不仅是从传道者到辅助者的转换,更应该是从传道者到学习者的转换,“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是每个外语教师角色发展的一部分,但少有研究对这一点进行解释。

2.外语教师角色认同问题的实效性低。对职业角色的认同是职场人进行自身职业发展的基础,不认同自己的角色、不从内心悦纳自我,就很难在某个职业上有所发展。对于高校外语教师来说,课堂就是他们的职场,由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所形成的课堂角色就是他们的职业角色。因此,以外语教师的角色认同为题进行研究是高校外语教师角色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但是,大多数研究都将研究侧重点放在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以及教师的职业健康水平方面,以求能够了解高校外语教师职业发展中的不利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解释。而实际上,高校外语教师的角色是在不断变化中的,在课堂上形成的角色问题很难通过大而化之的角色认同研究得以解决,很多角色认同研究的结果是正确的、不存在争议的,但这些角色研究是否能够帮助高校外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快速获得并扮演好某个角色还有待商榷。

3.外语教师角色研究方法趋同。研究方法是支撑研究结论的最主要部分,在目前的高校外语教师角色研究中,大多数研究都以文献探索法为主要方法,根据对相关资料的搜集得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并以已有的文献做基础,根据研究者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推理水平或者教学实际经验总结进行研究,这样的研究方法能够保证研究结果的客观性,但是理论研究过多而实证研究缺乏,将使研究结果的应用性受到质疑。例如,大多数有关高校外语教师的角色研究甚至是高校教师角色转化研究都讨论到“教师的教学思想变革”,所给出的建议都与“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有关系,但是,这些研究并没有给出对教师自身素质发展的具体建议。如果在外语教师研究方法上能够有所突破,例如有关于教师职业素质的测量以及实验结果的对比,相信研究结论的指导意义会更强。

四、高校外语教师角色研究中的发展趋势

1.研究方法选择的多样化。高校外语教师角色研究将随着高校教育改革以及学生学习需求的不断扩大而进一步改变,教师在课堂中所扮演的角色、在学生日常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教师对自身职业角色的定位都会影响高校外语教学的发展,因此,对高校外语教师角色研究的方向也更加多元。这就意味着,单一的研究方法不足以满足高校外语教师角色研究的需要,根据文献进行综述性和理论推理性的研究将逐渐减少,而基于教学比较方法或成熟的定性分析研究方法的研究将会越来越多,科学的研究方法的使用将使高校外语教师角色研究呈现出越来越多元化和精细化的特点。

2.研究结果对教师发展的指导意义更强.高校外语教师角色研究的结果对高校外语教师的职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课堂上,教师选择并获得不同的角色,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完全不同的,研究高校外语教师不同的角色,对高校外语学习者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研究内容的细化和研究方法的进一步发展,高校外语教师角色研究最终会将研究重点指向教师角色与学生发展的关系上来,追求并发现其中的因果关系,指出高校外语教师的某种角色的实际呈现方式以及教学作用,探讨并形成系统化、模块化的教学方法,是高校外语角色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而此类研究的结果也必将带来高校外语教师整体的职业发展的高潮。

五、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外语教师角色指的是在高校外语教学中教师出于教学目标不同、教学方法不同而给自己在教学当中进行的角色定位。高校外语教师的角色来源于外语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同和对外语教学理解,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化同时受到教学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高校外语教师角色研究中,针对外语教师角色多元化发展及角色转换的研究较多,也有研究指出对应教师角色的教学对策,但是实效性都不是很强。在未来的高校外语教师角色研究中,研究方法和多样化选择是研究发展的必然,而研究结果对教师发展的指导意义,则是外语教师角色研究的主要目的。

参考文献:

[1]黎平辉.“自我”的迷失与明晰——社会转型期高校教师角色冲突及其化解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14(6):101-103.

[2]林海珍.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高校教师角色探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04):225-227.

[3]肖巧慧.泛在学习生态语境下高校教师角色研究[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1):116-118.

[4]王春玲.论高校创新教育与教师角色转换[J].大学教育, 2014(05):115-117.

[5]杜军莲.我国当年高校教师的角色重新定位思路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4(06):288-230.

[6]封金鹏.高校教改背景下教师角色转换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03):115-117.

[7]刘博菱.社会转型期高校教师情感角色重构[J].继续教育研究,2014(03):115-117.

[8]邱辉.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目标下高校教师角色转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1):105-107.

[9]刘畅.英语教师角色研究综述[J].外语教育,2013(10):131-133.

[10]陈娟.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高效外语教师角色定位[J].现代交际,2013(08):223-225.

远程教育外语教师 篇12

近年来, 高校外语教学一直受到教育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英语教学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为了能够使大学生更好的运用英语, 外语教师应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 以发展教师综合素质提高外语教学效率。

二、流畅贯通的教学方法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效果好的因素

对于中国式教育, 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 课堂上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情绪, 以幽默的方式调整学生的情绪, 这种方式不仅能更好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也能使学习环境变的更轻松更愉快, 学生的积极性变得更强, 更乐于学习。教师较好的教学方法, 更容易带动学生的积极性, 他们会随着老师的思维带动自己的思考能力, 让自己掌握教师所授的全部内容, 在此基础上, 教师应大力鼓舞学生在学习上不怕出错、敢于出错的精神, 这样不仅让学生能从中得到更多的知识, 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 了解学生所需

学生在学习语言后, 希望的是自己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用英语交流, 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够听的懂, 并且能将自己所学的东西简单的表达出来, 能自己读懂一些文章、报纸等, 这样会让学生对外语学习的欲望变得更加强烈,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愿意把教师当做是帮助自己学习、掌握知识的好帮手。在实际交流中, 在词汇量还达不到口语交流的学生中, 可以向外语教师请教, 与此同时, 教师应乐于帮助学生, 及时告知其所需的知识, 这样便更能刺激学生在外语学习上的欲望, 使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交流更多的了解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学生了解了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同时, 教师也可以在此基础上, 多说一些新的概念, 更多的帮助学生在外语文学上的知识、教育与发展。

四、课堂上创造性的重要性

对每一门语言的学习, 不单仅仅只是学习外语中的单词、语法、阅读理解。真正的教学应让学生在对书本知识掌握的同时, 也在现实中有更好的运用。这样的事情, 学生不动脑筋也可以应付自如。而教师的另一个职责便是让学生开动脑筋, 教师需要具有创造性的技巧, 在课堂上可以带动学生一起模拟情景对话剧、信息跳跃练习、玩语言游戏、歌曲等, 这样不仅使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 还能让学生在母语的基础之上, 将外语的学习和对外语的运用在学习过程中, 更好的发展起来。

五、学生从教师的授教中学习到的对外语的认识和学习方法

在学生对外语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应对学生负责, 教会学生在学习上应如何学习。不管哪一门课程, 学生只有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才能学好任何一门课程。而对于现代教学的发展, 教学的目的更重视于学生本身对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对新知识的掌握熟练程度, 重视教学的过程, 不断鼓励学生加强自己在学习上的热情, 拟定自己的学习方法, 并加强自我活动的管理与监督。对外语的学习应多进行听说读写, 在交际圈中以实质性的活动将所学的知识表达出来。在学校这样一个学习的大氛围之中, 学生应具有较强的学习的独立性和工作上独立能力。只有多练习, 凭借自己所学的知识独立工作, 在实际中多运用便会加强自己的学习熟练程度。

六、教师应该热爱学生, 爱岗敬业

教师对自己的工作, 应坚持职业操守, 不管是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还是在学校组织的研讨会上, 教师都应一直将热情放在首位, 让这份热情感染到所有人。教师是学生的领导者, 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学生看在眼里, 教师的热情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室的感情特征可以有先天的, 也有些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一些教师天生带有感情色彩, 在课堂上感情发挥的淋漓尽致, 有的是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教师应希望并鼓励学生对学习满怀热情, 而在学生的心目中, 教师是高尚的、是值得学生们尊敬的, 教师在职业道德上有着崇高的敬意, 为使学生的智力和感情都得到较好的发展, 教师应更好的做到这些。

七、备课是教师在授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教师的授课并不只是教学过程的一种表现, 它是整个教学单位授教的目的、内容以及方法在课堂上具体化的一种表现。因此, 教师在授课之前, 应尽量做好备课准备, 要求教师付出巨大的劳动和智慧。

1. 教师在授课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每一节课, 学生都应该获得一些知识的收获, 它不仅表现在听力、单词的词汇量、语法的掌握等方法上, 而且对外语的语言文学上也有着较大的收获。这些新的单词和语法使学生有可能更多的讲, 更多的进行阅读等。教师在课堂上授课时, 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手段, 吸引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 才能更好的学习到新的知识。教师对练习的习题可由教师根据每位同学的基础来选择不同的习题进行练习, 将习题的解答与课堂上的情况进行对比, 更好的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情况, 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2. 采取各种各样的活动将知识融入其中。

在授课时, 教师可用多种方法把每位学生的思维都带动到教学中去, 在此基础上, 教师应先完善自身的组织才能, 对将要上的课文知识进行课前备课。教师在讲解知识时一定要熟练掌握, 才能灵活运用。由此可见, 外语的教学不仅仅只是授课那么简单, 它也是一种复杂的教育, 在对学生进行外语知识传递的同时, 也使其语言和感情都得到增加, 这样的活动可以保证教师对教学大纲的完成, 和鼓励学生做大纲以外的外语作用。其次, 课堂对于教师来说就好比舞台对于舞者的重要场地, 外语教育者的工作具有真正的艺术创造性, 它不仅能让教师得到满足感, 也使学生产生了喜悦感。教师在授课前应进行仔细的课前准备, 教师把自我的语言技能联系的更熟练, 和对课本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更加熟练, 才能更好的带动学生对外语知识积极性的增加。这样的教学能力是为实现口头交际和用所学语言进行阅读而创造基础。教师想让每堂课都生动有趣, 就应仔细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 使其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满足以上各种条件, 综合性地实现。由上便知, 是否能够更好的将外语教学教授给学生, 教师占着主导地位, 只有不断加强教师的综合素质, 才能使其更好的得到提高和发挥。

八、结语

总之, 新时期高校外语教学面临的形势, 要求高校英语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尤其要使自己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较高的语言教学示范能力。为了学生的美好未来, 作为新时代的高校外语教师要有学无止境的思想, 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 充实新的教育理念, 将各种良好的授课方式相结合, 不断掌握新的教育手段, 积极参与英语实践活动, 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实践获得明确的方向, 才能更好的为学生在课堂上展开丰富的课堂活动。

摘要:在当今社会外语已成为重要的语言文学, 然而外语教学也是一项重要的目标。外语教学也是一种艺术, 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教学的方法应更加新颖、创造力更加丰富, 有效的增强教学效率。根据实际经验分析, 得出学习外语最有效的方法:教师的教学方法、备课情况以及课堂上的表现, 都是影响学生在外语学习上所掌握方法的反映, 在课堂上的学习是否有收获。为了让学生更多的掌握外语知识, 外语教师应不断加强自我素质的提升, 把重点较多的放在学生的观点之上, 而不是站在自身的角度看待这些问题。

关键词:高校外语,外语教学,外语教师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邝岚.提高高校外语教师的整体素质适应外语教学需要[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1, (04) :33-35.

[2]曹锦萍.论大学外语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J].高等函授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03) :32-33.

[3]金竹善.论大学外语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J].新西部 (下半月) , 2009, 11:98.

上一篇:委托关系下一篇:酒精硬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