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育规划

2024-10-18

外语教育规划(共12篇)

外语教育规划 篇1

摘要:现阶段我国的教育教学主要注重于培养应用型、综合素质人才。在语言教育规划视角下,为迎合知识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社会发展现状,需要合理调整高校外语教育政策。

关键词:高校外语,语言教育,政策探究

结合新课改人才培养目标,现阶段的教育教学主要注重于培养应用型、综合素质人才。在语言教育规划视角下,为迎合知识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社会发展现状,需要合理调整高校外语教育政策。吸收美国、日本、新加坡等高校外语教育政策经验,与我国外语教育政策和实施进行对比分析,给我国高校外语教育在政策制定和规划方面带来很多启示。下文阐述了新时期我国高校外语教育政策与规划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设立专门规划机构,发挥规划主体作用

在中国,高校外语教育政策一般由官方主体规划、制定并推行。教育部组织成立的高校外语教育指导委员会对教学大纲、教学对象、教学目标、课程设置等实施了统一的规定,并且对教材编写与审核、统一考试、教学方法等统一负责。这可能造成管理范围过大而导致失误。可以参照美国国家外语中心的做法,由我国国务院委任外交部、教育部、国防部等部门组织相关人员以及外语专业院校院长,共同组织成立专门的外语教育规划机构。也可以建议国家级外语教育统筹委员会,负责专门调查外语教育需求、人力资源以及使用等相关情况,为国家科学制定外语教育政策提供依据。不管成立何种专门规划和管理高校外语教育的机构,都必须真正发挥专业教育规划主体的作用,也就是外语教学专家的作用。

所以,政府应该明确自身职责,宏观上对高校外语教育进行战略指导,技术层面上关于课程评估方式、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内容应该广泛吸收教育专家和一线工作者的意见,给予高校外语教育规划更多自主权,使得外语教育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生产需要,为高校科学合理的制定外语教育政策奠定基础。

二、合理设置语种布局,重视英语兼顾其他

高校外语教育实施语种设置时,应该合理设置外语教育语种布局,重视英语兼顾其他语言。合理布局语种理由出于这些方面:首先,国际竞争力日益激烈,高校语种教育设置方面应该充分考虑国家外交、军事、政治方面的安全问题,设置多样化的语种,全面考虑国家宏观利益。其次,外语教育应该重视英语以及其他语种的价值,如俄语、日语、西班牙语、法语、德语、阿拉伯语等。这些所谓的“小语种”如阿拉伯语,其全球使用人数突破4亿,现为22个阿拉伯国家及阿拉伯国联盟等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并且近年来中阿博览会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阿拉伯语人才稀缺。所以,高校外语教育应该科学合理规划外语语种配置,不能忽略其他语种的实用价值,应该适时多层次、多元化语种配置。

外语语种配置应该这些层次:第一、英语实用范围和影响力最大,但不必过分强调其教学目标。第二、同属联合国正式语言和工作语言的阿拉伯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以及与我国经贸往来频繁的日语、德语、韩语和阿拉伯语等。第三、国家安全方面考虑需要重视泰语、马来语等的学习。所以,我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对外合作交流与发展以及汉语在国际上影响力的提升都需要科学设置多元化、多层次的外语教育语种。总的来说,我国高校外语语种设置应该由过分强调英语单一语种转化为多样化的外语语种配置。

三、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强化学生学术能力

为提升学生外语的综合应用能力,使得外语学习能成为今后学生工作、学习和社会交流的有效工具,就需要从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和交际能力提升方面着手,明确外语教学专业和学术能力培养目标。现阶段的教学目标都是以提升基础语言技能为主,特别是听说能力,而简单流利的外语对话能力却被忽视。学术界的同行学术论文撰写、会议宣讲等能力也与实际需求存在很大差距。

所以,我国高校外语教学应该明确定位教学目标,不能满足于基本听说技能。应该参考国外高校外语教学目标,制定符合实际国情和社会应用需要的外语教学目标。将非英语语种高校外语教育目标定位在基础技能和高级专业外语能力培养层次,并且强调一定的阅读、听说能力。如阿拉伯语教学,应该重视对学生交际能力、贸易合作与分析能力的培养,为国家培养实用型、专业型外语人才。另外学术方面,重视搜索、组织材料和表达观点,撰写阿拉伯语学术论文和在国际上交流和探讨研究成果等技能的培养。

四、赋予高校自主权力,有效培养应用人才

《大学英语课程要求》现阶段是其他非英语语种学习的参考,出现了如下问题:一是统一的安排忽视了专业、生源差异,二是将英语与其他语种摆在了不同的层次。不符合实际社会需求。所以,我国高校外语教学应该赋予高校更多自主权,将英语与非英语语种课程一视同仁,都作为选修课来供给学生选择,如根据《高等学校阿拉伯语教学大纲》,结合学校专业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开设过程中教学目标、教学课程、教学方案与考核评价根据学校、专业的实际情况自行设计。给予高校外语教育管理充分的自主权,促进高校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目标的学习需求。

总之,从充分发挥专业规划主体的作用、设置多元化外语语种配置、明确学专业和学术能力培养目标、赋予高校自主权力等方面着手,大力提升我国高校学生的外语水平,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基础。

外语教育规划 篇2

外语协会隶属汽车学院社团联合会。是一个年轻的协会,同时也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社团。协会以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活跃校园文化生活为目的;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发掘人才为宗旨,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开发潜能,展示自我,相互交流促进的第二课堂。

针对现状,外语协会今年工作中心放在提高协会知名度,增大协会影响力方面。使协会逐步发展成大型优秀社团。具体措施如下:

1,增进学院交流。协会要想发展就需要与外界保持紧密的联系,及时吸纳新鲜事物。汽车学院外语协会可与其他学院同类协

会联合举办校级活动,一方面加强了学院间联系,另一方面

可以吸收借鉴新的工作思路。协会初步将于本学期与其他学

院联合举办校级英语话剧比赛。

2,活动要新颖,有吸引力。活动成功与否很大程度在于参加的人数及参与者的积极性,所以本学期外语协会将继续秉持创

新、新颖原则组织展开一系列活动。协会将继续积极组织英

语角等特色鲜明活动。

3,加大宣传力度。协会影响力与宣传是分不开的,为加大宣传

力度,举行活动时可与宣传部合作,同时可与校报及广播台

等联系,来增大活动的影响力。

4,切实维护会员利益。协会必须时刻以服务会员为宗旨,让广

大会员切实体会到协会的优惠。本协会为会员提供四六级辅

导资料,听力资料等(以PPT形式)。让会员能在协会有所提高,有所进步。

5,提高活动质量,及干事素质,会员素质。从而提高外语协会

口碑。为提高部门整体素质,提高成员的工作能力,加强经验交流,我部门按计划每两周举行一次例会。

外语协会2010年第二学期活动安排如下:

1,科技学术节—文化艺术节之际举行校级英语话剧比赛。2,定期组织“英语角”。

科学外语规划,增强国家外语能力 篇3

国家外语能力指的是一个国家运用外语应对各种外语事件的能力,这种能力不取决于一个国家掌握外语的绝对人数,也不取决于一个国家外语教育的普及程度,衡量它的根本标准是一个国家能够使用的外语资源的种类与质量(文秋芳,2011)。国家要有相应的外语人才储备,可供国家所用,外语储备人才掌握的外语种类要足够多,语言技能娴熟,专业水准高,精通目标语国家的文化与国情。语言的地位要跟国家的发展、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成正比,语言能力的不足将严重影响国家的经贸、发展、稳定与安全。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表示,随着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参与国际组织和地区组织的工作,参与世界各地的救灾、维和、调解、选举观察等任务逐渐增多。在这些国际事务中,不仅积极参与其游戏,更要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使中国有更多的国际话语权,使人类能够更多地从中国理念中受益。这就要求参与国际事务的人员不仅要懂得国际事务,而且要有高超的外语水平。在发生自然灾害和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当中,如何能够得到和给予合适的语言救援,也应成为我们国家应该思考的问题。

中国是外语学习大国,但却是外语资源穷国,现有的国家外语能力不容乐观。首先,外语资源种类有限,英语作为通用语言成为我国外语学习的主要语种,外语教育等同于英语教育。目前我国大约有3亿人在学习英语,而学习其他语种的人数不到英语学习者的1%。在这不到1%的外语学习者中,绝大部分都集中于日语、俄语、德语、法语、韩语、西班牙语与阿拉伯语等比较常见的语种。我们国家能够掌握的外语种类目前尚无准确数据,但估计不会超过100种,能开设的外语课程大约超不过50种,连欧盟的官方语言都不能开设,甚至连周边国家的语言能讲的人都不多,我们用到的外语仅十余种,除英语外,其他语种都是奇缺语种。国家语言能力不足,便无法满足国家对多语种的现实需求。

其次,外语资源的质量不高,高专人才匮乏。从广度来看,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中缺乏既会外语又具备专业知识与跨文化意识的高端专业人才。由于外语专业教学长期以来与语言学和文学联系在一起,文化意识及专业知识缺失,其后果是懂专业的人不懂外语,外语精通的人,不懂专业。精通外语的富有竞争力的高端人才极其匮乏的问题将亟待解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扩大教育改革”和“培养各种外语人才”。外语教育要培养什么人才?毫无疑问,我们需要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外语高端人才(张绍杰,2011)。厚基础:作为国家外语储备人才,外语技能的培养是根基。无论是通用语言还是非通用语言,娴熟掌握听说读写等技能是开展工作的前提,外语教学的基础阶段就是技能训练;强能力:外语教育过多的注重识记和理解,这只是思维能力的低级阶段。目前各高校忽视对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分析、创新和实践能力欠缺;高素质:外语教育过多的强调语言的工具性,而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技能过重,人文缺失,专业知识更是缺少。外语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也就是要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掌握与后期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外语教育怎样培养人才?培养什么人是外语教育发展的方向;怎样培养人是外语教育实践,涉及外语教育的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国内学者提出外语教育应满足的三种需要:外语作为认知的工具、外语作为交际的工具、外语作为生存的工具(张绍杰,2011)。为外语人才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支撑。外语教育要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多角度分析问题等多种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难题等创新能力,不断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目前高校的课程设置与现代社会生活脱节,教学方法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也不能满足“走出去”对人才的需要。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走出去’战略下外贸人才需求预测与供给对策研究》报告,仅2008年,中国企业在海外企业并购过程中,由于外语人才缺乏而造成的损失就高达2000亿元。这表明,小语种人才、复合型外语人才的短板,拖了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后腿。因此,应不断充实国际化的教学内容,强化国际经济、贸易、法律和国际文化知识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培养学生参与国际交往、国际竞争的能力。

提高国家外语能力面临诸多难题,探讨并努力解决难题是从事语言及其教学理论研究的学者以及外语教学一线的教师的任务, 咨政育人,责无旁贷。

*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培养高端外语人才 提高我省经济软实力》阶段性成果 课题编号201303128。

外语教育规划 篇4

一中长期外语教育政策的依托点

新时期中长期外语教育政策的初步规划需要重点考虑如何与国家重大发展规划相结合,适应城市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

(一)与国家重大发展规划相关联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相继制定了多项重大的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如2006年2月27日国务院授权新华社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①。2008年8月国务院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②。2010年6月6日党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③。人才规划和教育规划、科技规划可以并称为国家战略规划大三角,它们是我国实现每五年一个发展周期、前后衔接、连环推进的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规划的根本保证和支柱,这些规划为2020年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提供人才支撑与智力基础。

外语教育是实施上述多项发展规划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条件。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语教育应该纳入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中,并紧密结合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教育发展规划的相应要求,做出科学的、有针对性的规划。可喜的是2012年12月国家语委公布了《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④,明确了我国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增强国家语言实力,提高国民语言能力,构建和谐语言生活,服务教育现代化,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要“科学规划各种语言文字的定位和功能,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制定应对国际事务和突发事件的关键语言政策,建设国家多语能力人才资源库,促进制定外语语种学习和使用规划”。这些纲领性的文件精神是开展新时期外语教育中长期规划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制定我国中长期外语教育政策,不仅需要考虑外语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更需要结合国家中长期人才、科技和教育、语言文字工作发展规划纲要等国家级发展规划的战略目标及要求,统筹兼顾国家发展需要及公民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适应城市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

我国人口众多,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导致城乡文化教育的差距是不争的事实,城乡文化教育中的外语教育的差距也是很大的。在2010~2030年规划期间,我国城乡人口的比例、结构及分布都会处在动态变化之中。2009年,我国城市化率已达46.6%,2010年达到47.5%⑤。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最新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1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201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城市化水平超过50%,这标志着中国数千年来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城乡人口结构发生了逆转,中国现代化进程进入一个新阶段。2010~2030年正是我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可以预见,这期间将有3亿多人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工作、生活和定居。 因此,我们的外语教育资源运用及政策指向也需要充分考虑、适应这种动态的变化。在规划之初,就要以动态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外语教育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应对之策。

一般来说,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对外语的需求较高,但是每一座城市的发展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各自不同的阶段性发展目标。结合城市化的具体目标,同时推进外语教育的发展,做到相互支持、相互促进,这应该是外语教育政策制定者应认真考虑的问题。近期北京市制定的《首都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工作规划(2011~2015)》⑥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北京为全面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着眼建设世界城市,加快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的战略任务而制定的《首都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工作规划(2011~2015)》,是我国首部结合特定城市发展规划而制定的语言软环境工作规划。这个工作规划不仅制定了具体的城市语言规划的目标:“全面建设符合首都世界城市发展的国际语言环境。到2015年,实现市民外语应用能力和对外交流水平大幅提升,城市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合作水平显著增强,适宜外国友人在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外语公共服务网络逐步完善。”同时还制定了如何落实目标的具体步骤:如加强首都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工作的机制建设和制度建设,促进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并重发展,提高外语人口数量和质量,并以窗口部门和服务行业为重点,全面提高外语服务水平。2012年3月西安市政府出台了《加强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工作实施意见》⑦,旨在进一步加强西安这座历史名城的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工作。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日益深入,城市化发展呼唤不同的城市功能和文化精神风貌、社会经济发展体现的区域性特点也会进一步促进城市语言软环境的规划和建设。这种结合城市规划蓝图而制定的语言工作规划将会在我国更多城市、更广泛区域中制定和实施。

总而言之,我国外语教育规划措施不仅要适应城市化的要求,还应充分考虑我国辽阔地域空间上不同方位、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的要求。例如:西部大开发战略及上海合作组织中亚多国全面合作战略,东北老工业区振兴及东北亚诸国交流合作战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京、津、塘经济一体化全方位改革开放战略;大西南澜沧江—大湄公河次区域南亚诸国经济一体化战略,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合作等。考虑这些国家区域性及国际发展战略对我国外语教育的针对性、特色性要求,努力做到既有地域特色又互相紧密联系,从而促进我国各大区域的均衡协调发展。

(三)提升外语教育整体战略

中国在21世纪的和平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而外语教育是培养公民具有国际视野的不可或缺的文化基石。外语作为文化的重要内容及载体,是各国在政治、经济、教育、生产、科研、贸易等对外交往中最活跃的文化工具。外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体现各国的主流文化特征和核心价值取向,同时也反映出不同语言在世界地缘政治、经济、文化版图的演变、分布及影响力。

我国的外语教育应该和国家总体的文明发展程度相适应,提升外语教育在国家语言和文化战略中的地位。新时期我国外语教育需要重点考虑如何才能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富有责任感的公民,培养适应新的生产关系劳动力人才。同时,新时期我国外语教育需要重新定位,除了“面向世界”,引进和介绍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之外,也要积极传播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视野和文化成果,通过平等的话语权促进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使中西文化交流突破“西学东渐”的模式,走向平等的双向交流。

二关于我国中长期外语教育阶段性目标的设想

结合我国科技、人才、教育、语言文字工作的中长期规划,可以初步设想将2010年到2030年我国中长期外语教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2011~2015、2016~2020、2021~2030年。要分不同阶段规划外语教育的阶段目标及总体目标要求。前两个五年的具体目标应与三大规划及相应五年周期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紧密结合,提出外语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包括数量、质量、门类、等级、标准、认证、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分项目标。可以依据这期间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要,结合人才发展规划及科技发展规划来制定。对后十年,目前国家还没出台比较明晰的发展规划,不妨进行概念性发展规划或规划前期研究,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深化、补充、完善。按照我国目前的发展速度,到2030年,中国GDP可能超过美国,主要工农业产量将居世界前列。那时,世界各国都会高度关注中国的内政、外交政策及国家行为、姿态。其时外语教育的目标如何确定,应以展望2020~2030年中国更高国际地位、更大的改革开放力度及预测可能出现的新挑战和新机遇为基础。

三中长期外语教育人口数量的规划设想

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数量是质量的基础,质量是数量的生命。我国有着庞大的人口基数,生存状态及分布区域也十分复杂,要确定我国外语教育人口数量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任务,涉及诸多比较确定和不确定的因素,需要有相当的人力物力做专题调查研究,进行合理的预测评估。在第六届孔子学院大会上,国务委员刘延东主旨演讲中指出,目前中国有3亿人学习外语,涉及56个语种,其中大中小学生就有2.6亿⑧。

对于外语人才的中长期规划,可以借鉴《首都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工作规划(2011~2015)》对各级各类人才制定出比较明确而具体的指标性评价目标:如《首都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工作规划》提出,到2015年,公务员总人数的10%能通过BETS考试;银行、邮政、旅游行业的40岁以下的从业人员的80%通过BETS考试;约50%的商业服务人员能通过行业英语或BETS考试;培养500名医务人员进入医学外语人才储备库;在公安队伍中培养2000名外语骨干,其中500名高级外语骨干能通过北京市英语口语高级考试或BETS三级考试;通过法、俄、日、韩、阿拉伯语等语种的高级水平考试并能基本适应涉外事务处置的口语翻译200名。虽然该工作规划没有阐述这些数量规划的依据,但该目标很可能是根据城市发展所需要的岗位要求而设置的。一旦人口数量目标制定不合理,就会直接影响到外语教育规划在具体操作层面上的可行性。

作者认为,确定我国各级外语教育人数需要专题调研及测算,应重点参考国家的教育、科技、人才、社会经济中长期规划中的五年近期发展规划,同时结合同期我国的人口控制及发展规划的各类人口基数。如果获得总体数量目标之后,还可继续细分不同层次外语受众的数量。作者初步设想至少可按三个层次分别估算,即基础数量、中级数量、高级数量。

(一)基础数量

外语教育受众的基础数量,包括九年义务教育为主的基础教育阶段、初级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含大学本专科、高职教及研究生)以及在职继续教育阶段,主要为在职教育。针对上述四个阶段,分别提出原则性、估算性的数量要求。根据调研数据的深度与细度的要求,调整多种不确定的因素,如不同年份我国的城市化率、城市人口及农村人口以及相应的青少年人数、城乡学校适龄青少年不同的入学率、巩固率、地区外语教学覆盖率等等。有时不得不作统计平均处理,把动态数据处理成静态数据,这样必然会带来一定的误差,但这样的精确度一般可以满足规划阶段的要求。

(二)高级数量目标

根据三大规划,尤其是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国家首次明确提出了2010~2020年各类高级人才比较具体的数量要求:例如,在国家中长期人才规划文本二(一)节中,提出要培养高层创新人才4万人;在二(三)小节中,提出要培养能跻身世界企业500强的战略企业家100人,国有及国控企业国际化人才总量4万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750万人;在文本五(三)小节中,提出要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具有战略思维、精通战略规划和资本运作的高级企业家1万人;五(四)小节中,提出要培养2万名高素质教育学术带头人;五(五)小节中,提出要培养2000名高水平文化名家等等。上述这些数据,既体现了国家发展求贤若渴的积极态度,也体现了国家决意培养中国自己的高端人才的战略决策。这些高端人才应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具有国际一流的科技学术水平,熟悉掌握国际相关事务的法律、规则及标准,那么,他们首先必须具有较高水平的外语能力。因此,我们的外语教育规划也要服从和体现这样的国家意志及要求,充分考虑这样的人才数量目标要求,对确立国家外语受众高级数量目标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根据人才成长的规律扩大一定的数量储备,比如三选一,则高级人才的培养群体就应扩大三倍。

总之,人才培养的过程本身就要体现竞争选优,一比一直通车式的培养是不可取的。除此以外,我们还要有相当数量的从事外语本专业教育的大师级人才,把这些人才汇总起来,基本上就可以估算出外语高级数量目标。

(三)中级数量目标

有了基础数量目标及高级数量目标,就如同一个几何梯形,有了上底和下底,中线就不难得出,但人才成长选优升级的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必须做深入的调研及尽可能准确的数学曲线拟合才可能获得较准确的结果。中级数量目标的估算要根据不同培养对象、培养目标做具体分析,人才梯队分布形状的两斜边可能是线型或双曲线型。应注意的是,中间人数过大,人才梯队成腰鼓型,可能导致大量外语人才水平比较平庸,外语教育绩效比不高,教育成本加大;反之,中间人数过少,可能造成高级人才储备不足、基础不牢,社会一般需求不足。

在规划数量目标时,还需要注意不同行业的人需要运用外语的程度不同,不能一刀切。如农、林、牧、副、渔、中医、中药等职业从业人员的外语水平与外经贸、国际金融、新闻外事外交从业人员不能作相同要求。应该分门别类,区别对待,没有区别就没有政策。总体来讲,外语教育政策应比现在更有针对性、包容性。

四中长期外语教育语种的规划原则设想

关于外语语种的规划,综合我国60年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经验和新时期外语教育的社会功能,需要重点考虑以下几点原则:

1.贯彻外语教育语种的多元统一发展原则。目前我国外语教育语种配置不均衡,英语独大,小语种的发展有限,这和社会多元化的语言需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家就已经注意到语种的多元化政策,但是经过30多年的实践,学校外语教育语种仍然是以英语为主导,大学入学考试以英语为主,还有相当多的学科在高校招生时明确要求英语,这无疑限制着多元化语言教育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外语教育语种需要多元统一发展,使英语和小语种合理配置,特别需要保持小语种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的持续性。

2.以联合国大会及相关国际机构工作语言为规划重点。中国是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新时期中国希冀通过平等话语权的交往更加广泛地参与国际相关机构的工作,这就需要熟悉和精通国际规则和制度的外语人才。以国际机构的工作语言为重点来培养外交、商贸、法律等人才是我国新时期外语语种配置的重点。

3.重视发展与我国在政治、经贸、文化、安全等领域有长期交往的国家或地区通用语言。例如中国边境地区省份的外语需求与内地不同:广西、云南等地区对东盟国家的语言需求就比较普遍,辽宁、吉林等东北边疆地区对朝鲜语、日语需求较高,黑龙江、内蒙古等北方边疆地区俄语、蒙古语比其他语种普遍。国家的语言政策需要体现这种区域性语言交流需求。

4.适应我国全方位改革开放的发展要求,重视发展与我国周边不同方向毗邻的多国地区经济一体化合作组织的通用语言或主流社会语言,促进我国睦邻、富邻外交政策的具体落实。

5.通过开展外语生态的定期调查来微调区域性外语的使用和语种配置情况。现阶段我国外语人才的需求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特点,在国家宏观的外语教育政策指导下,应该允许各省各自治区根据实际需要,在具体实施外语教育政策时进行措施上的微调。

五中长期外语教育教学的规划

外语教育教学的规划也是中长期外语教育政策规划中的核心内容之一。笔者从自身的外语教学经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教学方法上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新科技提高外语教育水平,同时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方法理论。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普遍开展了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化教学,但由于多媒体和网络化技术的研发人员和普通外语教师往往缺乏充分的沟通,使得许多多媒体教学软件并不能真正体现出外语教学的客观规律。在加大对外语教师的网络技术培训的同时,也应该鼓励外语教师和网络技术人员进行更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各层次学校教育中所倡导的外语教学方法如交际法、功能法、视听法很多发源于国外,而针对我国外语教学以大班为主、英语作为外语、以成人为主的特点,还需要中国外语教师开发出具有针对性的语言教学方法理论,改变外语教育中“拿来主义”倾向。作为一个外语教育的大国,我们有理由相信,到本世纪中叶,我们要提出体现中国外语教育水平的重大外语教学理论和方法,使中国步入外语教育强国之列。

2.教学内容

1)大众化教育与精英教育相结合。

统筹技师、工程师、大师级外语人才培养,适应国家及公民个人在不同领域、不同发展水平的需要。

2)通识外语文化教育与专业科技(含社科、自然科学)相结合。

在欧美一些国家,融学科内容的语言教学方法(CLIL)已经成为中等教育普遍采用的语言教学模式,在我国双语教学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笔者认为,在高等教育阶段,融学科知识的语言教学尤其应该成为当代外语教学的发展趋势。

3)更新教材——统筹外语传统优秀文化与最新的时代文化。

外语学习,既要学习优秀的外国文化,也要及时了解国外不同国家当代的最新科技文化发展动态。除了引进或编著优秀原版教材之外,还要加强由中国自编的双语教材,把中国的现代文化思想及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用外国人熟悉的语言地道准确地写出来,促进真正的相互交流与理解。

4)外语教学管理方面:

各级外语教育主管部门的职能分工及协调机制需要进行更合理规划,包括国家级和省部级外语教育主管部门、大学和中小学外语教育专业学术指导及咨询机构、高等学校、社会教育培训文化企业等单位。围绕教育目标任务,各级各部门要合理分工、明确职责、互相协调,才能保证宏观、中观、微观政策的高效运转。

5)外语教师教育和专业化发展:

需要加大对外语教师的培养力度,以培养本国教师为基础,加大派出和引进外语学科教师的力度,贯彻科学考评与激励制度,改善教学条件及教学环境。积极开展我国外语教师能力标准的研究。现在我国已开发了面向中小学外语教师的入职标准,还可以借鉴国外外语教师在入职、在职培训、优秀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开展我国多级外语教师标准体系建设,促进外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六结语

制定我国中长期外语政策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机构及公民自上而下地积极参与。此项工作必须以政府为主导,贯彻国家意志, 同时由于运用语言的主体是广大民众,国家语言战略与公众的生活、工作休戚相关,因此,更需要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政府也要为此创造条件,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要在广泛的调查基础上,鼓励多方面利益群体共同参与中长期政策规划,使外语教育政策能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使政策规划和执行过程能够体现民主和谐。中长期的外语教育政策不仅要有利于社会各阶层人民个人语言权益的发展,更要符合国家中长远的语言战略利益。

摘要:本文提出外语教育政策规划应该结合国家科技、人才、教育和语言文字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精神,并就外语教育政策规划的依托点、阶段性目标、人口数量规划、语种规划、教学规划等方面探讨我国中长期外语教育政策规划的设想。

关键词:外语教育,中长期外语教育政策,语言规划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我国外语教育规划的得与失[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

[2]胡文仲.新中国六十年外语教育的成就与缺失[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3).

外语系职业生涯规划书 讲稿 2 篇5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名:*** 性

别:女

所在学校: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 系别专业:外语系 英语专业 所在班级:160*** 联系电话:155********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法国哈伯特曾经说过:对于一只盲目航行的人来说,所有的风都是逆风。由此可见目标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对于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而言,早早地确立职业目标是决定今后人生成功与否的最关键因素之一。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促进对职业的认知、自我认知、自我定义、自我发展以及自我实现,它规划的不仅是生涯,更是通往成功的路。

毕业后我想成为一名翻译员,为中外更好地交流与协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于是我针对我的职业岗位分别从职业发展前景、职业就业创业状况评估、职业任职条件做了以下评估:

目前虽然翻译行业仍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但是无论是制度、管理、人才培养各方面,都在不断完善,而伴着国家“走出去”的坚定步伐,翻译行业会经历空前的变革,变得更加成熟和活力。翻译行业竟争压力虽大,但前景良好。

关于翻译就业状况,中国译协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现有在岗聘任的翻译专业人员约6万人,翻译从业人员保守估计达50万人。即使如此,现有的翻译队伍仍无法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外译中工作由于相对容易,人才缺口不大,但能够胜任中译外工作的高质量人才则严重不足,估计缺口达90%以上。由此可见,翻译的就业机会仍较乐观。

然而,要成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翻译员,也要具备很多相应的条件。要知道工作上常用的专门用语,要有耐心,还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要具备丰富的外语知识,对原文的正确理解,良好的中文基本功,以及宽广的知面;要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具备一定的科学素质;要充分地理解两国的文化差异,热爱翻译工作。

了解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要实现目标,就得进行规划。在此之前,我要有更系统更全面的自我认知。基本性格测评中显示,我属于稍内倾性格。我认为确实如此。平常我比较安静沉默,不喜欢公共场合,甚至有些孤僻,不太合群。而我知道,作为一名翻译员尤其是口译员,社交能力要强,要能说会道,能够在公共场合中游刃有余。但这种内向性格也有其优点,例如心思缜密,谨小慎微,能够察言观色,待人诚恳,做事实在。事实上,我自认为我是个做事认真、脚踏实地的人,并有极强的上进心。做事要么不做,要么就一定要做到最好。能静心平气,不易受外界干扰。而这也是成为一名合格的翻译员所要具备的特质。而那些不该有的特质,我会尽量改正。我坚信,耐得住寂寞,守得住花开,有恒心有毅力,终会等来花开月明的那一天。

兴趣的评估结果显示,我愿从事抽象性和创造性工作。想要成为一名翻译员,要具备良好的语言功底和文学素养,而我的兴趣爱好则是写作、欣赏名著诗歌等。经过气质测试,我属于抑郁质气质,做事能兢兢业业,持久耐心。这个结果也印证了我具备从事翻译一职的能力与特质。

自我评估还远远不只以上这些,对能力的评估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项。通过总结,我也大致了解到我的能力。

首先,我书写能力强。意味着我在成为笔译人员上很有优势。虽然我认定的职业是口译员,但作为口译员也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与写作能力。而口语能力强也与书写能力强有莫大的联系。

而最重要的我是一名外语系学生,主修英语。这意味着通过不懈的努力,我一定会有比较扎实的英语功底,而学校二外的开设以及自身对日语的热爱无疑使我在翻译求职中更占优势。而这些能力,也将会帮助我在翻译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各人选择的职业不同,当然职业价值观不同。我了解到我的价值观是挑战型和经济型。作为一名翻译人员,时常会面临各种挑战;而翻译这种岗位的从业待遇也恰好符合了我经济型的价值观。唯有通过努力,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一个人的发展与其家庭息息相关。我分别从家庭基本情况、家对本人的期望、家庭能给予的支持做了如下分析:

我的家庭并不富裕,属普通家庭。父亲是普通工人,收入不高,母亲待业在家。我家共四口人,由于盖房以及供我上大学家中已是负债累累,孩子是父母唯一的希望;父母把筹码都压在儿女的身上,希望我能顺利毕业,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将来有一个美满幸福的生活。

而父母能给予我的支持也只能是精神上的鼓励。每当我迷茫时,他们会给我指出一个正确的方向;当我沮丧时,他们会给予我莫大的安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对儿女的恩情,所以我立志要出人头地,让他们的后半生不在操劳奔波,早早地白了鬓发。

为了更好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我还做了SWOT分析:

我实现目标的优势是学习能力较强,且学习刻苦,具有很强的耐心。做事严谨认真,追求完美,具有良好的语言和文学功底,并且有着对翻译工作和为中外交流合作的热忱。我的弱势是优柔寡断,羞怯好静。我实现目标的机遇是有老师的循循善诱和谆谆教诲,社会提供了足够的翻译从业入口,并且学校给予了足够的支持与鼓励。至于实现目标的挑战便是当前翻译就业人数众多,就业压力大,成为一名高质量的人才所具备的条件要求过高,社会机会不均,自身学历层次较低。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深知目标的制定会对一个人产生多大的动力。因此,我也设力了我的职业目标:五年之内成为合格翻译员,十年之内成为优秀翻译员,二十年之内成为顶尖翻译员,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自己的翻译公司,并且在翻译行业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要想实现目标,必须先有一个规划。因此,我制定了我的大学四年规划:

大一阶段:

1、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学会自学,能做“孤独的潜学者。”

2、提高视听说和口语能力。

3、勤做大外四级真题和模拟试题,在大外四级考试中拿高分。

4、阅读翻译方面相关书籍,争取通过翻译三级笔译考试。

大二阶段:

1、利用闲余时间涉猎一些其他专业的书,扩大自己的视野。

2、在二外上下功夫,进行课外拓展学习。

3、准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

4、通过国二考试,拿到计算机二级证。

大三阶段:

1、准备英语专业四级考试

2、准备二外日语考级

3、勤于翻译练习,争取通过翻译笔译二级考试。

4、进行普通话学习,获取教师资格证。

大四阶段:

1、准备英语专业八级考试。

2、提升专业技能,了解专业就职情况,捕获翻译招聘信息。

3、继续看书,扩大视野。

4、若实习则专心实习,若考研则继续勤于学习,争取考到著名院校或出国。

人生的目标不要太大,认准了一件事情,投入兴趣与热情坚持去做,你就会成功。虽然翻译这条路对我来说还很漫长,但我坚信,用自己百分之百的眼泪和汗水,最终会浇灌出世上最美的花朵。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哪怕是最没有希望的事情,只要一个勇敢者去坚持做,到最后都会拥有希望。

目光所在,暮光所在,做好职业规划,把目光聚焦于一点,在希望的曙光中迈向美好的未来。

外语系

***

外语教育战略问题思考 篇6

关键词:外语教育政策战略思考顶层设计

“战略”一词原来多用于战争,是指指导战争全局的计划和策略。现在已广泛用于政治、经济、外交等各个领域。一个国家的语言战略包括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两大部分:语言规划是确定语言关系,制定语言政策,处理语言问题的动态过程,分“隐性”和“显性”两种。显性语言政策指国家在宪法中规定国家官方语言;隐性语言政策是体现语言态度、立场以及观点的语言意识形态。语言教育是国家隐性语言政策的重要部分,与国家的语言战略关系密切,是实现语言战略的重要途径。

一、美国外语教育的战略转变

美国是当今世界的头号强国,美国外语教育政策战略演变也许能给我们带来启发。早在1958年,美国就颁布了《国防教育法》,该法规有力推动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外语教学。1968年为了顺应移民潮的到来,美国颁布了《双语教育法》,1984年国会又将《双语教育法》延长至1988年。这段时期的《双语教育法》使双语教育正式成为美国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得为少数民族学生争取平等教育机会的运动转化为国家强制实行的教育政策。1994年,美国教育部在《2000年教育目标:美国教育法案》中开始将外语列为核心教育课程。9.11事件后,美国更是将外语教育政策升格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美国联邦政府在2006年颁布的《国家安全语言计划》,就明确了对国家安全关系密切的外语教育的重视和关注。此后美国国会也向政府施压,要求将原有的《国家外语协调法案》提升为《国家外语战略法案》。可见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外语教育政策的转型体现了国家安全的战略因素。除了语言政策外,美国政府更多的是从隐性层面(语言教育)体现和贯彻他们的语言规划、政策和战略思想。

二、我国外语教育战略的思考

美国面临的问题对我们的现在和将来都有启示意义。在现阶段我国重视和强化外语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国际地位提高等因素不无关系。外语教育政策的战略思考首先是要与国家战略目标一致,其次是思考外语教育事业发展的全局性的规划与对策。我国社会已进入了转型时期,而国际社会经济一体化步骤则在进一步加快。双重作用下我国外语教育政策制定的战略应该有新的考量。

外语是一门对外沟通、学习和认知的工具。缺了这门工具,国家的科学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就会受到一定的阻碍。然而外语教育不仅仅只有工具价值,它对国民素质培养、国家形象提升、国家现代化发展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特别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间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更加频繁,外语的重要作用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现代全球化的另一个特性就是信息化。信息化意味着世界各国人民更密切更广泛的相互交往,而这种交往最重要的工具和特点就是语言的使用,包括母语和外语。此外国家的安全战略也是外语教育政策的考量因素。

外语教育政策涉及到国民教育与国民的语言培养指向,从长远看必将影响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各方面的发展。2010年6月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思路规划纲要》中明确了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作为国家整体教育的一部分,外语教育肩负着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外语人才和具有外语能力的其他专业的人才的重任。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外语教育政策是国家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缺乏长远战略思考的外语教育政策可能会至上而下带来一系列的失误,如教学大纲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实践等带来一系列至上而下的失误。在我国外语教育史上,因决策者缺乏战略眼光,加之受到忽左忽右政治倾向的影响,在外语教育语种选择、外语教育规划布局、外语人才培养层次等方面都出现过失误。

改革开放以来得益于稳定的外语教育政策,我国的外语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培养了大量的外语精英,外语教育也得到了进一步普及。但是在宏观战略层面,我国的外语教育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全国与地区的外语教育规划布局和统筹兼顾、外语教育学科发展的共性和个性、全球化背景下的外语教育战略研究等。同时还要研究外语教育的投入与产出。强调外语教育并不意味着盲目投入。在经济社会中,任何投资都要讲究回报。外语教育也是如此。

外语教育的战略思考要将国家战略放在首要位置,从服务于国家战略的高度把外语教育的科学规划当做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来抓。政策制定与实施各方要形成的合力。具体而言,外语教育的战略思考及研究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总结得失。我国外语教育事业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也受到严重的挫折。回顾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得失有助于我们避免今后再犯同样的错误,有助于构建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研究的自我话语体系。总结得失要敢于揭短,要找出失策的根源。

二、研究设计。顶层设计是总体框架和思路。顶层设计是外语教育政策战略的核心部分。政策主体首先要科学认识外语教育在我国的地位、作用和目标。其次要设定好主要外语教学语种。然后要对外语在各级教育中的开设范围、人数进行统筹安排并要制定好统一连贯的教学标准。

三、科学规划。中国地广人多,各地的教育发展水平也不一样,如农村和城市、东部和西部。因此标准不能一刀切,具体实施政策应因地制宜,需要各地实践中在不断动态调整完善。我国外语教育模式的走向应在顶层设计把握框架之下,鼓励地方根据自己自身的实际情况自我调整,如教材的选择、教师的要求和教学要求的调整等。

四、贯彻执行。外语教育政策是规范外语教育活动的不可或缺的工具。只有当制定的政策体现了外语教育环境的要求,并得到了有力的贯彻执行,才能解决政策要规范的问题,实现政策的执行目标。政策制定方有教育主管部门,实施方是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介于这两者还有各级的研究人员。政策的主体和客体要形成合力。

五、加强研究。首先外语教育政策研究需要专门的机构和专项的投入,相关科研人员以外语教育专家为主,但高校的外语教师也应积极参与。其次,外语教育政策研究是一门跨学科研究,需要教育学、政策学、语言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资源和成果。仅用语言学的知识恐怕很难继续深入研究。此外,国外研究、理论研究、实证研究等方面都要加强。总之,外语教育政策制定战略研究应从大处着手,从长远着想。具有战略意义的外语教育规划和政策必然会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永良.关于我国语言战略问题的几点思考[J].外语界,2011(1).

[2]孟臻.外语教育政策制定与实施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外语教育规划 篇7

课题申报条件

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课题以教研机构或学校为单位进行申报, 由课题负责人填报《课题申请·评审书》。课题负责人应符合以下条件:

1.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权,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在外语教科研方面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中学外语教师、教研员, 原则上应具备中学高级教师职称, 中级职称教师申报课题, 需2名中学高级教师推荐;

3.具有较丰富的教科研理论基础及实践经验, 所在的课题承担单位具有保证课题实验和研究顺利进行所必需的设备及其他物质条件;

4.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 能够切实承担主要课题工作并组织、指导研究成员共同开展课题研究;

5.只能申报一项课题, 已申报外专委课题尚未结题的或已申报其他组织和学术团体相同名称或内容课题的, 不得申报本课题。

课题申报流程

1.申报单位填写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课题申请·评审书》 (一式四份) ;

2.将申报材料提交当地教育教研部门审核、盖章;

3.将申报材料快递至翼课网科研办 (同时email一份电子版) ;

4.翼课网科研办将材料提交总课题组审核、盖章;

5.总课题组向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课题管理办公室申报;

6.立项后, 翼课网科研办留存一份申报材料, 其余材料返回申报单位和主管单位存档;

7.申报单位收到返还的《课题申请·评审书》及相关批复文件之后方可开展研究工作。课题批复两个月内, 申报单位需提交书面《课题开题报告》一份 (同时email一份电子版) 、组织开题。

翼课网科研办联系方式

联系人:易老师

联系电话:029-68811332 15249272804

电子邮箱:ekwjky@163.com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沣路长安国际企业总部42号楼

邮编:710118

外语教育规划 篇8

课题申报条件

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课题以教研机构或学校为单位进行申报, 由课题负责人填报《课题申请·评审书》。课题负责人应符合以下条件:

1.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权,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在外语教科研方面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中学外语教师、教研员, 原则上应具备中学高级教师职称, 中级职称教师申报课题, 需2名中学高级教师推荐;

3.具有较丰富的教科研理论基础及实践经验, 所在的课题承担单位具有保证课题实验和研究顺利进行所必需的设备及其他物质条件;

4.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 能够切实承担主要课题工作并组织、指导研究成员共同开展课题研究;

5.只能申报一项课题, 已申报外专委课题尚未结题的或已申报其他组织和学术团体相同名称或内容课题的, 不得申报本课题。

课题申报流程

1.申报单位填写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课题申请·评审书》 (一式四份) ;

2.将申报材料提交当地教育教研部门审核、盖章;

3.将申报材料快递至翼课网科研办 (同时email一份电子版) ;

4.翼课网科研办将材料提交总课题组审核、盖章;

5.总课题组向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课题管理办公室申报;

6.立项后, 翼课网科研办留存一份申报材料, 其余材料返回申报单位和主管单位存档;

7.申报单位收到返还的《课题申请·评审书》及相关批复文件之后方可开展研究工作。课题批复两个月内, 申报单位需提交书面《课题开题报告》一份 (同时email一份电子版) 、组织开题。

翼课网科研办联系方式

联系人:易老师

联系电话:029-68811332 15249272804

电子邮箱:ekwjky@163.com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沣路长安国际企业总部42号楼

邮编:710118

外语教育规划 篇9

当前外语网络学习空间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是网络技术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的结果,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学习”为全面开展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创造了技术可能。著名咨询师王磊的《无边界:互联网+教育》(中信出版社2015年出版)从全球互联网教育市场、我国互联网教育市场两个层面分析了“互联网+教育”的性质、形式、成功案例、可能危机等,不过主要是基于技术的分析,而不是基于教育、学习的分析。“互联网+教育”的相关论文非常多,部分与本项目研究相关。东南大学王乔峰等在《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年第15期发表《“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发展情况分析》一文,提出要从教育理念创新推动“互联网+教育”发展,建议宏观政策引导发展,在互联网课程、教师、课程定价和行业准入机制方面进行调控,并提出“互联网伊教育”发展方向。该文对“互联网+教育”的模式讨论较为系统,尤其是“互联网+教育”的理念,具有显著意义。清华大学王继龙在《中国教育网络》2015年第7期发表《课联网———网络空间时代的“互联网+教育”》,提出互联网新技术升级教育手段,带来颠覆性的教育信息化平台,使教育和学习更加高效和便捷,从而形成“课联网”。该文深度说明了“互联网+学习”的课程形态,对本研究具有参考价值。在“互联网+”时代之前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成果甚为丰富,对本课题有具体基础性价值,此处不赘述。

关于外语网络学习空间已经有相当广泛、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是本课题的重要基础。学生的学习优势研究也已经具有相当显著的成果,而且形成了多种学习优势分析工具。但适性发展研究尚属空白。三者结合更是尚无系统研究。这是本课题的独特的学术价值。

本课题不仅将进行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设计研究,而且将开展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促进学生发展进行实验研究,从而形成相应的教育实践方案,这是本课题的应用价值。

二、课题研究的组织形式

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是课题研究与实验的领导和管理部门。委员会中的英语教育教学专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英语教研员,以及各地优秀的英语教师是本课题研究与实验全过程中的学术理论和实践指导者。课题研究与实验以英语教育教学专家、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信息技术方面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核心领导团队,负责课题的整体设计、技术和资源开发、实施指导和相关评价总结等。总课题下各参与本课题研究的实验省、市和实验基地分别组成以专家引领、骨干教师参与的各实验课题的核心研发小组。

1. 总课题核心领导团队成员

负责人:鲁子问:教育部教师教育资源委员会专家,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专家组专家,教育部首批“国培专家库”专家;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上海外国语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大学兼职教授,伦敦三一学院中国学术代表,美国Pioneer Academic学术顾问等。

成员:刘兆义、孙毅、黄自成、许时升、付蕾、李成、张鲲、张雪莲、张小海

2. 实验课题的核心研发小组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区、州)、县(市、区)实验区、实验基地承担本课题的实验课题的核心研发小组由组长、副组长和成员若干组成。

三、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

本课题以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中基于学生的学习优势的学生适性发展为研究对象,即本课题不仅关注外语网络学习空间,而且关注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与学生学习优势的适应性,与学生发展的适应性。

2. 本课题的总体框架

本课题首先将学生的各种学习优势融入外语网络学习空间,创造出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然后研究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中学生的适性发展。

3. 本课题的重难点

本课题的研究重点是如何创造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本课题的研究难点则是研究基于网络学习空间与学习优势的适性发展。

4. 本课题的主要目标

本课题的理论目标是:研究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的创设,研究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对适性发展的积极作用形态与方法。

本课题的实践目标是:通过教育实验,发现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的特性,发现通过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促进学生适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方案。

5.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6. 本课题的具体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具体研究方法包括以下三种方法:

(1)文献研究:本课题将对外语网络学习空间、学习优势、适性发展进行文献研究,发现已有研究的价值及其不足,形成本课题整合与创新的基础。

(2)设计研究:本课题将对“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进行设计研究,包括对外语网络学习空间的设计研究、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的设计研究。

(3)实验研究:为发现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促进学生适性发展的可能方式与形态,本课题将开展实验研究。

本课题将在教育实验中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进行多维迭代研究。

A.网络环境维度迭代研究。本课题通过实验,不断优化基于学习优势的网络学习空间的设计,从而探索真正促进适性发展的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

B.学科迭代研究。本课题教育实验先从中小学英语学科开始进行实验研究,在初中英语学科取得成效后,进入小学、高中阶段,在后续实验研究中不断完善之前的学科实验。

C.区域迭代研究。本课题先从东部省、市互联网环境较好的学校开始进行实验研究,取得成效后,进入中西部网络环境较好、东部互联网环境发展中地区进行实验研究,然后进入中西部互联网环境发展中地区进行实验研究,在后续研究中不断完善之前地区的实验。

7. 在学术思想、学术观点、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特色和创新

(1)本课题的学术思想、学术观点特色和创新

本课题认为,外语网络学习空间本身非常丰富、多元,使学习者可以进行选择。但并不是所有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都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只有适合学习者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才能促进学习。而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能显著促进适性发展。应该说,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与适性发展的研究尚属空白,填补这一空白,乃是本课题的创新。

(2)本课题的研究方法特色和创新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特色是:本课题将在教育实验中对设计的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进行多维迭代研究,在教育实验中从外语网络学习空间维度、学科维度、区域维度进行迭代研究,并不断完善,从而探索形成促进适性发展的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对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促进适性发展的多维迭代研究是对迭代研究方法运用的新探索。

四、课题重点探究的方向

1.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与学习优势的英语学习适性发展研究与实验;

2. 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对英语学习适性发展的积极作用形态与方法研究与实验;

3. 通过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促进学生英语学习适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方案研究与实验;

4. 促进适性发展的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迭代研究与实验;

5. 通过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促进初中学生英语学习适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方案研究与实验;

6. 通过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促进高中学生英语学习适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方案研究与实验;

7. 通过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促进小学生英语学习适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方案研究与实验;

8. 通过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促进网络环境较好的地区的学生英语学习适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方案研究与实验;

9. 通过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促进网络环境一般的地区的学生英语学习适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方案研究与实验;

1 0. 通过基于学习优势的外语网络学习空间促进网络环境较弱的地区的学生英语学习适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方案研究与实验。

本课题各实验区、实验校(实验基地)单位可选择上述所列研究与实验的方向申报实验课题,开展本课题的实验与研究,还可以根据自己学校实际拟定具有校本特色的实验课题内容。

五、课题研究实施计划

本课题将分为三阶段进行研究:

科学外语规划,增强国家外语能力 篇10

国家外语能力指的是一个国家运用外语应对各种外语事件的能力, 这种能力不取决于一个国家掌握外语的绝对人数, 也不取决于一个国家外语教育的普及程度, 衡量它的根本标准是一个国家能够使用的外语资源的种类与质量 (文秋芳, 2011) 。国家要有相应的外语人才储备, 可供国家所用, 外语储备人才掌握的外语种类要足够多, 语言技能娴熟, 专业水准高, 精通目标语国家的文化与国情。语言的地位要跟国家的发展、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成正比, 语言能力的不足将严重影响国家的经贸、发展、稳定与安全。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表示, 随着国际地位的提升, 中国参与国际组织和地区组织的工作, 参与世界各地的救灾、维和、调解、选举观察等任务逐渐增多。在这些国际事务中, 不仅积极参与其游戏, 更要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 使中国有更多的国际话语权, 使人类能够更多地从中国理念中受益。这就要求参与国际事务的人员不仅要懂得国际事务, 而且要有高超的外语水平。在发生自然灾害和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当中, 如何能够得到和给予合适的语言救援, 也应成为我们国家应该思考的问题。

中国是外语学习大国, 但却是外语资源穷国, 现有的国家外语能力不容乐观。首先, 外语资源种类有限, 英语作为通用语言成为我国外语学习的主要语种, 外语教育等同于英语教育。目前我国大约有3亿人在学习英语, 而学习其他语种的人数不到英语学习者的1%。在这不到1%的外语学习者中, 绝大部分都集中于日语、俄语、德语、法语、韩语、西班牙语与阿拉伯语等比较常见的语种。我们国家能够掌握的外语种类目前尚无准确数据, 但估计不会超过100种, 能开设的外语课程大约超不过50种, 连欧盟的官方语言都不能开设, 甚至连周边国家的语言能讲的人都不多, 我们用到的外语仅十余种, 除英语外, 其他语种都是奇缺语种。国家语言能力不足, 便无法满足国家对多语种的现实需求。

其次, 外语资源的质量不高, 高专人才匮乏。从广度来看, 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中缺乏既会外语又具备专业知识与跨文化意识的高端专业人才。由于外语专业教学长期以来与语言学和文学联系在一起, 文化意识及专业知识缺失, 其后果是懂专业的人不懂外语, 外语精通的人, 不懂专业。精通外语的富有竞争力的高端人才极其匮乏的问题将亟待解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2010-2020) 》明确提出“扩大教育改革”和“培养各种外语人才”。外语教育要培养什么人才?毫无疑问, 我们需要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外语高端人才 (张绍杰, 2011) 。厚基础:作为国家外语储备人才, 外语技能的培养是根基。无论是通用语言还是非通用语言, 娴熟掌握听说读写等技能是开展工作的前提, 外语教学的基础阶段就是技能训练;强能力:外语教育过多的注重识记和理解, 这只是思维能力的低级阶段。目前各高校忽视对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分析、创新和实践能力欠缺;高素质:外语教育过多的强调语言的工具性, 而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 技能过重, 人文缺失, 专业知识更是缺少。外语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 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 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也就是要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 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 掌握与后期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 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创新的能力,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外语教育怎样培养人才?培养什么人是外语教育发展的方向;怎样培养人是外语教育实践, 涉及外语教育的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国内学者提出外语教育应满足的三种需要:外语作为认知的工具、外语作为交际的工具、外语作为生存的工具 (张绍杰, 2011) 。为外语人才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支撑。外语教育要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尤其是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多角度分析问题等多种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难题等创新能力, 不断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目前高校的课程设置与现代社会生活脱节, 教学方法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也不能满足“走出去”对人才的需要。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走出去’战略下外贸人才需求预测与供给对策研究》报告, 仅2008年, 中国企业在海外企业并购过程中, 由于外语人才缺乏而造成的损失就高达2000亿元。这表明, 小语种人才、复合型外语人才的短板, 拖了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后腿。因此, 应不断充实国际化的教学内容, 强化国际经济、贸易、法律和国际文化知识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培养学生参与国际交往、国际竞争的能力。

外语教育课堂生态观探索 篇11

一、课堂生态的概念、功能与机制

从古至今,课堂一直是师生成长和发展的主阵地,是人类文化、人类文明传承的舞台。课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堂,泛指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场所,也就是凡发生教学活动的地方,都存在课堂。狭义的课堂是学校教育中最主要的育人场所,具体地说,就是指在学校中被用来进行教育活动,以传承、转化和建构教育知识为基本手段,旨在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和能力、培养品德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场所。

在文化生态中,生态是指文化类型的生存状态,即一定时代各种文化类型和文化因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冲突、相互融合而形成的系统有序的文化结构和文化特征及其生存发展环境。课堂生态具有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双重属性。在课堂生态中,生态一词可以从两方面解读:“生”既是生命(生命教育),又是“学生”;“态”是指形态、样子。概而言之,生态即课堂生命(学生及教师)及其生存空间环境的状态。课堂生态是教育生态中最重要的组织形式,它是一种特殊的生态,是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在特定的空间——课堂中的组合体。这个系统由教师、学生和课堂环境三部分组成,其中教师与学生是课堂生态主体。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是课堂生态的两大基本要素。课堂生态存在多维复杂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人与人的关系,教师和学生与课堂环境之间是人与环境的关系。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赖,体现了课堂生态系统特有的多样性和有序性,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课堂生态系统。课堂生态的优劣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和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课堂生态是以生态思维的方式重构教育理念

建构新型的课堂,它关注课堂的生存空间,关注每一个生态因子及其关联,包括课堂环境、师生关系、教学事件、实践范式等方面,具有整体性、协变性和共生性等基本特征。整体性是课堂生态最基本的性质、最重要的特征。课堂是由各种活动和步骤按照教学规律和模式组织起来的整体形态,也是教师、学生、教学事件和环境诸方面的整体关联。

首先,教师、学生和文本作为课程主体和有机整体,在课堂教学活动和交互过程中,各主体之间相互适应、相互调适,使教师和学生的知识结构由以前各自分散的状态到按照一定规律组织起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出现了新的知识,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识能力发生相应的变化。

其次,课堂上讲台、课桌、黑板以及各种装饰的位置和搭配等形成的空间文化,教学组织形式构成的活动文化、师生的服饰构成的服饰文化以及师生之间交往构成的言语行为文化等,这些类型共同构成了课堂文化生态的整体。协变性是指课堂生态的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某一方的变化会导致另一方在心理和生理活動方面会发生协同变化。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情感相互交织,教师情绪的变化对学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学生为了适应教师情绪的变化必须调整自己,以建立新的心理平衡。教师饱满的精神和高涨的情绪常常会感染并打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老师有激情的时候,学生就开始喜欢老师、喜欢课堂,学习效率也自然提高;相反,如果教师精神萎靡或者带着满肚子的怨气走到课堂,或把个人不满情绪迁移于学生,必然会使学生的精神状态陷入低谷,甚至产生抵触和逆反情绪,其教学效果肯定不好。课堂环境也会引发课堂生态的变化。共生性是指教师和学生双方生活在同一个特定的课堂空间,一方的存在状态以另一方的存在状态为条件和依托,一方存在状态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对另一方的存在状况产生影响。师生之间是一种共生互补的生态关系,即在课堂状态中师生之间的发展是一种正比例的关系。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意味着教师价值的提升,换言之,学生发展的程度与教师生命活动价值的实现程度是正相关的;反过来,教师课堂活动价值的实现部分地依赖于学生的发展,离开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生命活动就失去其应有的价值。

三、外语教育生态系统是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子系统

外语课堂生态又是外语教育生态的子系统。课堂生态系统由教师、学生和课堂环境三部分组成,课堂生态的自身功能是通过各成分之间的交换和交流来实现的。课堂生态有四种功能。一是中介与传递功能。课程是指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实践、学习行为和完善人格的文本,是引发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的媒介;文本是传递信息的载体,教师是传递文本信息的使者,学生是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者。二是加工与建构功能。在课堂生态中教师和学生既是知识的消费者、也是知识的加工者、还是知识的生产者。教师在课堂上消费知识的同时对知识进行加工和处理,然后引导学生建构知识;学生主动地消费(输入)文本知识和经过教师加工的信息,在此基础上重新建构知识,实现新知识与已有经验的同化与顺应,进而达到发展和成熟的目的。三是调整与适应功能。在课堂生态中,师生关系是流动的、互为依存的。教师加工信息和建构知识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知识结构等方面变化所反馈的信息,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心态等方面会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保证知识传授、信息流动、技能养成、道德影响的效果。四是促进与驱动功能。课堂环境是传授知识、培养情趣、启迪智慧、提高觉悟的催化剂,是促进课堂主体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驱动器;学生为了追求学习目标、满足道德需求,会主动采取与目标和需求相适应的态度,从而成为自我发展的内驱力。

在自然环境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基础。课堂环境同样存在一种动力机制。系统内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与交换是推动和维系课堂生态系统运动的力量。首先,课堂环境与外部环境的交流。课堂生态系统与外部生态系统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二者通过信息的输入和输出产生相互联系,教学软硬件设施进入课堂、课程改革理念注入课堂会改变教的行为和学的行为,引起课堂生态系统内部发生积极的变化。其次,师生之间在课堂内部进行着信息传递。教师和学生在相同或不同的信息源下,他们接受的信息会彼此产生不同的作用,这种作用就表现为反馈;教师的反馈对学生会产生影响,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反馈作用也对教师产生了影响,通过反馈环,师生双方维持正常的自动调节功能,完成各自的行为调节、认知调节和情感调节。再次,生态主导因子的转换。所谓主导因子是指环境因子中有一个对生物起决定作用的生态因子,它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发生变化,但主导因子是不确定的,可以交替变化的。课堂生态中教师和学生都有可能交替成为教学中的主导因子,在教学过程中融知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角色于一体,师生双方共同承担着知识传递、分解、加工和建构的任务。

生态整体性的核心思想是“整体不等于各个部分之和”,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共同构成一个内部联系密切、具有相对一致性,外部具有独特性的整体。整体的价值存在于完整的体系中,而不是存在于每一个个体中,个体是作为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存在的,只有它们投身整个的复杂的关系网中才有价值。在社会学领域,课堂被看作一个微观的社会,课堂微观生态是教学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知识和内容之间的相互关联,也是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课堂生态的整体观应着力体现知识技能的综合性、语篇教学的整体性、语言文化的融合性以及课堂设计的系统性等原则。

教育生态学的营养主要源自生态学和生态哲学母体,教育生态观更注重生态因子和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环境,强调用生态环境去规范、控制和优化教育,关注未来,注重综合平衡,注重调动和利用一切有利因素,营造整体的、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教育生态观的思维模式和生态哲学的思维方法对指导外语教育改革,实现外语教育生态可持续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浩波.教育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 周军.教学策略.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 周培植.走进高品质教育生态.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4] 周兴龙.小学生阅读策略发展及教学研究报告,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3).

外语教育规划 篇12

课题申报流程

填写《实验课题申请·评审书》 (一式四份) →交相关部门审核、盖章→快递或邮寄至课题管理办公室 (同时email一份电子版) →课题管理办公室交总课题组审核盖章→课题管理办公室向申报单位返回《实验课题申请·评审书》二份及相关批复文件一份→申报单位交书面《实验课题开题报告》一份 (同时email一份电子版) 、组织开题。

1. 申报单位需逐项填写总课题组发布的《实验课题申请·评审书》, 注意学校填写“实验基地”版;教研室酌情选择“实验区”版。一式四份原件, 必须是电脑打印, 以免出现成员姓名错误。课题负责人签章为本人手写, 打印无效。

表格可在翼课网 (www.ekwing.com) 、新课程英语教育网 (www.ncneedu.cn) 下载;或通过Email向课题办公室 (ktbgsh@126.com) 索取。

注:实验基地 (实验校) 需附上《实验课题申报单位基本信息登记表》一份。

2. 实验基地 (实验校) 必须在单位盖章之后, 再报当地教育局或教研室审核并签章;实验区报上级教研主管部门签章。

3.《实验课题申请·评审书》各项内容要逐项认真填写, 论证要严谨、充分, 表达要明白、准确。

4.每个实验课题组研究人员不得超过16人, 负责人 (组长、副组长) 不得超过2人。

5. 课题管理办公室收到《实验课题申请·评审书》后交总课题组审核批复。立项后课题管理办公室留存两份申报材料, 其余材料寄回申报单位和主管单位存档。

6. 申报单位收到课题管理办公室返还的《实验课题申请·评审书》及相关批复文件后, 方可开展研究工作。课题批复之后两个月内, 递交书面《实验课题开题报告》一份 (同时email一份电子版) , 并组织开题。

7. 为避免重要文件遗失, 课题证书及通知等相关重要文件一律采用快递方式寄达课题实验单位, 相关成本费用由课题单位承担。

翼课网、学生双语报社课题管理办公室联络方式:

地址:北京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西环南路26号院30号楼A座805室

邮编:100176电话:010-87163329传真:010-87163269

联系人:董老师

网址:www.ekwing.com (翼课网) www.ncneedu.cn (新课程英语教育网)

上一篇:高龄股骨粗隆骨折论文下一篇:朴朴实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