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师教育

2024-06-26

外语教师教育(精选12篇)

外语教师教育 篇1

一、前言

高素质的外语人才,对于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是外语教育大国,主要体现在外语教育普及范围广、涉及人数多、重视程度高。自我国2001年秋在全国城市及县城小学三年级开设英语课程起,学外语的人数节节高升,有专家预测再过几年学外语人数将超过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人口总和。但我国还不是外语教育强国,表现为国民外语整体水平不高、外语运用能力较差、外语运用意识不强、外语教育规划有时缺少系统性、宏观导向性政策不明确、师资队伍层面问题众多等。目前国内的外语学术界和教育界对外语教育的关注逐渐增多,但微观层面的研究较多,即外语教学是研究焦点,介绍、探究他国外语教育政策的文章凤毛麟角,比较深入的多国别多角度的对比研究还没有形成。

谢倩(2014:10)认为外语教育政策既指显性的国家正式规则,如各国政府颁发的战略、工作计划、白皮书、行动计划等正式政策文件,也包括隐性的非正式规则,如文化理念、价值观、实施机制等软性行为规范。目前,我国仍行走在制定适合国情的外语教育政策的道路上,以前只发布过一些针对某些具体问题的文件,完全适应国情的外语教育政策仍在孕育之中。此外,教育部门下设的研究机构虽众多,全面系统研究各国外语教育政策的部门却仅有设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其致力于研究十多个非英语国家的外语(尤其是英语)教育进展情况。

造成有时外语教育政策缺位、宏观教育理念淡薄、教育思路模糊、教育管理不得力等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文化因素的制约、有根深蒂固的外语学习理念的影响、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的因素。此外,外语教育教学历史短暂、外语教育政策规划相对滞后带来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如何实现由外语教育大国变成外语教育强国的质变,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外语人才,众说纷纭,但“师夷长技”一定是较快见效的做法之一。了解其他国家外语教育的先进经验并科学借鉴,是发展外语教育的捷径之一,有利于实现外语教育的终极目标———文化传承。

二、国外外语教育成功的制胜法宝———导向性明确的宏观外语教育政策

教育既是自下而上实施的过程,即学生———教师———学校———教育部门———国家,也是自上而下政策贯彻的过程,两者同时运行,不可偏废。任何一种教育若缺少执行者,则无以为继。同样,任何一种教育若缺乏国家纲领性政策的指引,则不成体系。外语教育亦然。根据本文作者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认为我国学生外语交际能力的薄弱源于教师,教师交际能力的薄弱源于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源于以前缺少国家纲领性的外语教学指南。因此,应从政策层面自上而下地进行改革,这样,外语教育成效才能提高。

研究中发现,各外语教育强国在外语教育规划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经验,值得参考与借鉴。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其开展外语教育的导向各不相同。有的是为了提升个人价值,如外语学习兴趣、就业、跨文化交际等,也有的是出于社会价值的考虑,如政治、经济、安全、文化、全球化等。但出奇一致的是,各外语教育强国的宏观外语教育政策导向性非常明确。秦杰(2014,1:124-125)认为目前全球范围外语教育政策走向体现在两个方面:英语全球扩展和多元语言政策。

经历过外语教育发展的低迷时期及自食恶果之后,美国以语言战略保证美国的国家安全,实现美国经济全球化的利益最大化、多元文化交融的社会价值取向。这一理念的形成,与美国教育部门眼光长远、多种族性、安全意识及历史教训密不可分。经过9·11等事件之后,美国把外语的战略地位上升到国家安全。美国移民社会的多种族性和语言多样性,促使美国国家语言政策发生质的改变,英语中心主义的单边政策退出了历史舞台,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理念深入人心,政策运行亦愈加顺畅。从立法和行政的高度制定的《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外语教育目标5C》(5C:Communication,Culture,Connection,Comparison,Community),充分体现“能用外语交际、体验多元文化、贯连其他学科、比较语言文化特征、应用于国内外多元社区”的外语教育政策的核心思想。

英国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普遍认为,自己不需要学习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语言,导致英国外语教育出现落后的局面,也开始影响英国的经济发展。痛定思痛,英国重新审视外语及外语教育对个人、社会、国家的意义和价值,提出顺应时势、适应国情的外语教育发展规划,通过激发全体国民学习外语的热情和动机,从而实现全面提高本国国民的外语素质、推动经济复苏、增强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竞争力等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英国教育部门推出了系列重要文件《语言学习》《全民的外语:生活的外语———外语教育发展战略》等,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更加有效的外语教育政策来推动英国民众的外语学习,提高全民外语水平。

澳大利亚在制定多元化外语教育政策时,对国家众多方面的因素进行了综合考虑:历史上长期推行单语制带来的严重弊端、19世纪以来的移民潮带来的语言多样性、外语教育的精英化向普及化的转向、国家的行政特点、国际地理位置、国内复杂的语言人口分布、国家未来发展的需要、区域经济的特点等。20世纪80年代的《国家语言政策》、90年代的《亚洲语言发展策略》《非英语语言教育申明》及本世纪初的《学校外语教育计划2005-2008》等系列纲领性文件的相继出台,从国家政策层面保障了多语种外语教育及外语教育的持续性和连贯性。

欧盟有27个成员国,4亿9千多万公民,说六十多种语言。独特的地缘特点、社会历史、政治需求、文化维护等造就了多元化的欧盟外语教育,可以说欧盟外语教育是教育多元化、语言多元化和文化多样性理念的典范。“强调外语学习的社会和政治功能,促进欧盟民主公民权的教育和社会融合,致力于个人多语能力的终身发展”是其教育理念的核心。“推动学习欧洲各国的语言,加强欧洲意识,培养欧洲公民”的理念,是伴随着欧洲联盟诞生及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而应运而生的。教育委员会颁布的教育白皮书《教育和训练:以学习化社会为目标》,要求公民掌握三种共同体语言,强调了多语种态势的必然性。《欧洲语言学习基本标准》及《欧洲语言教学与评估框架性共同标准》,整体提高和保证了欧洲外语教学的水平与质量。经过多年的潜心发展,欧盟的外语教育政策实现了从注重语言教学方式向注重语言教学内容及语种多样性的转变,为欧洲公民的人文素养、民主和宽容意识的培养起到了巨大作用。

亚洲诸国及地区也积极致力于推进外语教育的发展。在新世纪伊始,日本首相小渊惠三在政府资政报告中,公开阐明本土语言文化与外国语言文化的相互作用及关系(转引自沈骑2011,9:65),其“开展文化交流、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思想不言自明。21世纪日本发展外语教育的思路愈加清晰,一方面强化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顺应国际大势致力于发展多语种外语教育。韩国则把外语教育放在战略发展的高度,加大对外语教育的投入,制定了一系列积极的旨在培养具有多元语言文化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的外语教育政策,有效地推动外语教育开展,以适应其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蒙古于2001年出台《提升外语教学质量中长期规划》,进一步明确推动外语教育发展的决心和责任。《泰国国家语言政策》明确指出,在全球化的今天,除了母语教育之外,泰国还必须加强交际范围更广的外语语种的教育,充分培养国民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把外语教育从个人能力提升层次上升到国际交流层次。新加坡在语言政策确立后制订了语言计划,其规定重点学习四种语言,即英语、汉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这几种语言的地位始终跟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联系在一起。

以上国家采取的外语教育政策,都是从本国实际出发,本着国防安全、民族和谐、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国际竞争、个人提高、时代发展、民主公平等目标而制定的。它符合国家利益发展、顺应时代潮流、政策客观科学,国家、社会、个人诉求得到全面体现,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了起来,因此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三、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的沿革

外语教育政策制定,是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国防、教育、文化以及国际地位的大事(胡文仲,2009,5:15)。我国外语教育自京师同文馆成立至今已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在历史的各个阶段有着不同的外语教育政策,但外语教育政策始终深受国家的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的影响。上世纪50年代上半期,俄语教育迅速发展。1958-1966年作为第一外语的英语教育逐渐恢复,上世纪80年代重视科技英语,上世纪90年代重视实用口语,现在“全民学英语”。外语教育的地位、外语语种的选择,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近年来,随着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面临着技术革新、知识经济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兴进步的教育思潮不断涌现,素质教育成为增强国家竞争力、确保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策略,即强调个人发展、创造性和探索性。在1992、1993、1996年的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中,英语水平被看作素质教育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如Adamson博士在《中国英语:中国英语教育史》中所言,中国外语教育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如政治、经济、社会和教育等交互作用与制约的过程(张沉香2012,4:159)。

由上可见,外语教育政策一直随着国家发展的预期目标和动态局势而调整,但总的发展路径基本一致:从过度强调外语教育的政治意识形态功能,到重视其促进经济发展和国家现代化的功能,再到关注海内外先进教育理念,寻求国家和个人的共同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简言之,外语教育在曲折中不断前进着,培养优秀的外语人才是时代的呼唤。

四、外语教育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 理论层面———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并重

任何国家的外语教育政策,都不能脱离政治、经济、社会价值的取向。在世界各国的语言政策中,荷兰强调满足经济需要、结合市场需求的特点尤其显著(施健、余青兰2008,7:159)。1988年开始确立的“荷兰国家行动计划”,更是世界各国外语教育政策的集大成者。社会经济发展因素,一直是荷兰语言政策制定的风向标。在早期的拉丁文学院,为了避免走向衰落,同时满足蓬勃向上的经济发展对语言能力的需求,开设了外语等实用性强的科目。为了满足外贸和航运业的需求,荷兰政府和工商界比任何其他欧洲国家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对外语人才的依赖,社会上自发地形成重视外语教育的风气。在重视外语教育政策社会价值取向的同时,还要关注人的价值的实现。纵观外语教育历史,外语教育政策价值取向有时偏于工具性,是工具理性主导下的价值取向(张沉香2012,4:159)。教育的本质最终是指向人的完善和发展,因此,外语教育政策应把人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放在同等地位上。

2. 操作层面———统一管理与长期规划并重

操作层面上,对外语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整体地位和作用有时不够重视,外语教育的开展和实施有时缺乏统一的管理和长远的规划。外语教育在探索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教育实践探索的点滴成功并不是诠释一国教育成效的唯一标尺,还需要国家层面的高瞻远瞩的规划。未来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国家建立一个统一管理或是协调外语教育事业的机构,需要积极研究外语教育的应有地位(李宇明2010,1:2)。统一管理的缺失和长远规划的匮乏,必然使外语教育的社会生态环境受到影响,外语教育的多样性、和谐性、有效性和目的性有时难以实现,不利于深化改革开放、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

3. 本土化与国际化并重

李宇明认为,当前影响外语教育规划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国家开放和信息化。他认为中国正经历本土型国家向国际型国家的转变,外语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来到中国、履行大国国际义务的必要条件。应当进行外语教育改革,融入世界大家庭,消除语言障碍,加强国际沟通,从而使世界各国人民更密切、更广泛地相互交往,同步实现人的发展和国家发展。张正东(2005,12:16)提出制定外语教育政策必须考虑的几个方面,即综合考虑国情特点,外语语言的特点,外语教学目标、过程、方法,教学管理专门化,教师发展专业化,教学资源最优化,教育公平,国家安全等因素。这一提法,为制定外语教育政策开启了思路。

五、结束语

总之,高素质的外语人才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要重视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外语人才。奈乌斯托布尼认为,外语教育有维持体制、兴趣与爱好、象征、技能训练、了解异国文化、交际等六项功能。但这些作用的实现,需要政策的保障。外语教育政策不仅关系到文化传统的传承以及下一代整体素质的提高,更是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发展乃至国家安全层面的大事。制定合适的外语教育政策,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首先要植根于本国的外语国情和发展需求,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逐渐丧失本土文化特色;其次,要从理念层面到操作层面多方位地权衡利弊;再次,借鉴外语教育强国的先进经验也不能小觑;最后,外语教育规律也是制定恰当的外语教育政策时必须考虑的因素。正确的外语教育政策应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出发点,有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加强国际合作,促进文化多元化发展,有利于培养大量国家发展所需要的具有良好外语素养及宽阔国际视野的各类人才。

外语教师教育 篇2

一、个人教学工作

今年本人担任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课程的教学任务,能够坚持做到“教学六认真”,研透教学大纲,周密设计课时计划,精心选择教学方法,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教学观、质量观、学生观,充分实行教学民主化,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充实教学内容,同时能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思维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造意识,并把教书育人渗透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共同探索,获得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除了承担专科段的英语教学工作,在担任毕业班教师期间,负责指导学生的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圆满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受到领导和学生的肯定和好评。

在教研方面,20xx年由我主持的课题《五年制高师英语选修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申报20xx年度“人文江苏系列研究重点课题”已获得立项,进入研究阶段。

二、教学管理工作

(一)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工作

1.抓好教学常规管理和教学秩序检查工作,外语系组成教学常规检查小组,每天做好教师学生出勤、以及学生早自习和写字课的检查工作。

2.做好每学期的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工作。通过检查评选出优秀教案和优秀批改作业教师,对存在问题及时提出修改意见。并在全系范围内组织了优秀教案和优秀批改作业展览,促进全系教师共同进步。

3.做好期中期末考试的命题和阅卷工作。选派认真负责的教师命题,避免出现重大错误,认真组织教师集体阅卷,保证每次考试的效果。

4.定期展开教师学生座谈会,了解在教育教学中学生的思想状况、教师教学情况以及对专业课程设置、授课方式等意见,对存在问题,及时解决,确保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二)加强专业建设,提高科研水平

1.加强教研室建设。每学期教研室制定工作计划,统一英语课的教学进度以及集体备课时间,每周以教研室为单位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加强课程与专业建设。

2.坚持备课组活动制度,规范教学活动,定时集体备课,保证课程进度和教学质量。

3.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教师素质。利用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组织“教师论坛”,进行理论研讨,提高教师科研意识和理论水平。

4.组织“新教师摸底课”、“教师公开课”,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开设一次课堂教学观摩课,尽量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并于周三教研活动时间开展评课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学校“青年教师优课比赛”中,戚小燕老师荣获一等奖。

5.重视教科研工作。本年度外语系教师省级立项课题1个,校级课题6个,教师发表省级论文27篇,出版校本教材1部。

(三)加强学风建设

1.加强考级考核要求。对专业班学生提出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要求,非专业班学生通过应用英语能力考试B级,并加强学习指导,专门对非英语专业报考应用能力B级学生进行免费辅导,学生考试通过率逐年提高。

2.组织主题活动,加强学风教育。通过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全系形成良好的系凤、班风、学风。

3.重视抓好基本功训练和早晚自习质量,把早自习和中午的写字课提前了10分钟,保证每天30分钟的早读和练字时间,并提倡大声朗读。对每天的.早晚自习纪律、学生写字课和推普课进行监督和检查,以确保学生基本功训练的时间和质量。

4.举办专题讲座。外语系本年度共举办六次专题讲座,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对同学们提高文明素养和专业学习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5.组织了三次英语抽考。及时分析总结通报,对全校学生英语学习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加强技能训练,实施基本功考核

1.重视“三字一话”。加大学生写字课和推普课的训练和检查力度,倡导每天早自习大声朗读,团总支负责指导督查。

2.修订专业基本功考核方案,并加以落实。进行了一年一度的专业基本功考核,对一年级语音、二年级朗读、三年级英语硬笔书法和口语、四年级英语粉笔字、听力和写作进行了考核,并及时公布考核结果,对不合格学生提出限期补考。

(五)加强师资建设

1.开展理论学习,提高师德修养,做到为人师表。

2.实施“青蓝工程”。通过“青蓝工程”,新老结对,加强新老教师的相互交流,注重教学和教研方面的传帮带,对新进教师进行授课计划的编制、备课写教案、授课方法、出卷与阅卷等教学程序的指导和督导工作。

3.提高全系教师团队意识,发挥教学团队对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作用。

(六)开展第二课堂,拓展学用渠道

1.组织英语角四次指导学生进行英语口语的训练,效果明显,受到学生欢迎。

2.开展竞赛活动。组织师范生技能大赛,包括:说课比赛、简笔画比赛、普通话演讲比赛、英文硬笔书法比赛和英文粉笔字比赛。

3.承办第二届英语节活动。在英语节期间,组织各种活动,如:英文歌曲比赛、英文手抄报比赛、优秀读书笔记评选、英文演讲比赛等活动。

4.举办元旦晚会暨基本功展示晚会,展示外语系近年来学生基本功训练和社团活动情况。

5.成立英语电台每天在业余时间播放英语录音和自制英语节目。

6.组织外语系英语剧社定期排练,在英语角和系部集会上展示排练剧目,表演的英语话剧《雷雨》代表学校参加市大学生阅读节——课本剧比赛,荣获二等奖。

7.组织学生参加英语风采大赛,取得巨大突破。首次参加CCTV希望英语风采大赛宿迁赛区的选拔,有一名学生获得市一等奖,并代表宿迁市参加江苏省的选拔赛,获得省级三等奖。5名同学通过预赛、复赛获得市级三等奖,2名学生获得优秀奖。

(七)做好毕业班工作

1.抓好毕业班教学和专转本学生管理工作,出台《关于加强对参加专转本辅导学生管理的有关规定》,对学生在校常规管理和检查方面做出规定,保证教学秩序。

2.对毕业班学生进行论文指导,专门组织教师做《毕业论文写作指导》讲座。

3.做好20xx、20xx级学生见习工作。外语系制定详细见习工作方案,认真落实。系主任带队、专门组织人员全程参与、跟班听课,见习结束认真总结,效果显著。

4.做好20xx、20xx级毕业班工作。认真进行实习指导和毕业论文写作指导。组织20名教师参与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对论文选题和格式等、答辩等进行指导,保证每个学生论文达到质量要求。严格把关、认真指导,组织答辩尽然有序。

5.组织师范生技能大赛,围绕小学英语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举办师范生技能大赛,包括英语上课比赛、说课比赛、简笔画比赛等。

(八)配合教务处开展“教学质量月”活动。

在“教学质量月”中,不仅结合系部特点开展活动,还做好“金秋书画展”的活动宣传,鼓励学生准备作品参加比赛。在读书节活动中,外语系动员每位学生参与了读书节征文活动,在校征文比赛中外语系有四位同学分获一、二、三等奖。在学校“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演讲比赛中外语系三名学生获得一等奖,一名学生获得二等奖,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因为在活动中的突出表现,被评为“先进集体”。

(九)配合培训部做好暑假教师培训工作

外语教师教育 篇3

美国的外语教育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引起了美国联邦政府的关注,1958年的《国防教育法》就已将外语作为“新三艺”课程,突出其在尖端人才培养中的作用[1]。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外语教育因政府预算降低,家长和社会认为外语学习耗时费力,加上政府预算下降,外语教育急剧下降。70年代末与80年代初,受到移民潮和信息技术的影响,人们重新认识到外语的重要性,外语教育开始复兴。1979年,里根总统下属的外语与国际研究委员会花了一年的时间,对全美外语教育及国际研究状况进行集中评估,结果发现,外语教学方式的弊端、外语师资培训的不足、外语行政支持不力等问题存在于各级的外语教育之中,委员会向总统提交了包含师资队伍和课程标准等在内的65条改善外语教育的建议,美国教育考试中心与美国教育委员会联合推出了外语水平标准。1983年4月,美国教育质量委员会发表了《国家在危险中迫切需要教育改革》的报告,几天后,里根总统发表广播讲话,一场声势浩大的教育改革在全美发动起来。

自90年代以来,外语教育在美国基础教育领域中的地位进一步彰显,克林顿政府1994年出台了《2000年教育目标:美国教育法案》,时隔五年,于1999年又推出了《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新“国标”的推出,进一步提升了外语的地位,外语成为美国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

奥巴马总统自2009年入主白宫以来,十分重视教育改革,将加强教育作为提高美国竞争力的基础,视教师队伍建设为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他还在多个场合,以欧洲领导人和自己为例,特别强调了外语的重要性。

二、 美国外语教育的基本现状

美国外语教育的起伏与当时的国际政治社会环境息息相关。从外语语种的选择来看,美国外语教育具有较大的可变性和一定的盲目性。然而,美国外语教育学习的热潮很少能够长久持续,往往是每个语种持续大约10年后便偃旗息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前苏联相互对峙,相互竞争,美国人热衷学习俄语。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强势复苏,对美贸易顺差节节攀升,很多学校开始教授日语。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中国在世界上地位的提升,美国人学习汉语的热潮大增,而且与以往不同,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至今热度不减。2008年,汉语一下跃居第二位,仅次于西班牙语。10年前,大部分开设汉语教学的学校位于美国的东海岸和西海岸。但近年来,美国中心地区的许多学校也开始开设汉语课,包括中西部俄亥俄州和伊利诺伊州,南部的田纳西州和乔治亚州,西部的科罗拉多州和犹他州。在美国高校联盟与中国教育部对外汉语教学发展中心的联合推动下,汉语在美国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从开设外语学校所占的比例看,1987年和1997年,美国小学中开设外语的学校分别占22%和31%,开设外语的中学分别占87%和86%。从语种选择来看,1987年和1997年中小学语种的选择变化不大,1987年和1997年位居前五位的语种分别是西班牙语、法语、拉丁语、德语、希伯来语等,汉语分别排在第9、10位。调查发现,1997至2008年,10年间美国开设外语课的中小学数量大幅下降,许多原本提供日语、法語、德语、俄语教学的学校都已经停止开课了,唯有开设汉语课的学校却大幅上升。

三、 当前的美国外语教育改革

1.改善外语师资的社会地位。美国中小学教师尤其是数学和科学教师短缺已经成为阻碍美国教育质量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长期困扰美国教育改革的一大难题。美国政府多次表明,要通过提高教师职业的薪酬和改善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努力使教师职业“像医学、法律和工程一样受到同样尊重”,“使新一代具有不同背景的、受过良好培训、聪慧能干的人进入学校和课堂,以增加今日美国课堂中熟练教师的人数,并确保我们的学校是由优秀的团队所领导的”,“为好教师提供他们所需的资源,保证好教师能够安守岗位,并且奖励最优秀的教师。此外,我们还要给学校更多的自由:教师上课时可以富有创意、满怀激情;教师可以不为应付考试而教;替换那些不能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师”。

2.重视外语师资队伍建设。高质量的外语教育需要高素质的外语师资队伍,一方面,美国政府规定,外语教师培养方案必须展示以下八个方面的特征:(1)候选人的外语交际能力(尤其是口语能力)的培养与发展;(2)不断评价候选人的口语能力,对于候选人是否达到所要求的口语水平给予诊断性反馈。(3)培养方案必须包含语言、语言学、文化和文学元素。(4)必须开设外语教学方法论课程,并且由合格的外语教育专业的教师授课,且熟知现教学法与教学问题。(5)在候选人教学实习之前的见习必须包括外语课堂教学体验。(6)候选人的见习与教学实习,必须由合格的外语教育者监督,且熟知现代教学法与外语教育问题。(7)为候选人提供机会体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形式,并在教学实习中使用教育技术。(8)为候选人提供机会参与有组织的国外学习课程或在目的语国家获得广泛深入的浸入式体验证。

另一方面,外语教师必须在学科知识、语言技能与专业性向方面达到的专业标准。它主要由六项核心标准构成:(1)语言、语言学、比较。即展示语言能力、掌握语言学知识、进行语言比较。(2)文化、文学、跨学科的概念。即展示文化理解力、理解文化语篇与语境、整合教学原则。(3)语言习得理论与教学实践。即运用语言习得知识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满足不同学习者需求、整合教学原则。(4)外语学习的标准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即将外语学习标准纳入课程计划、将外语学习标准纳入语言教学、用外语学习标准与课程目标来评价、选择、设计和调整教学资源。(5)语言与文化的评价。即了解并恰当使用评价模式、对评价结果进行反思、汇报评价结果。(6)专业化,即致力于专业发展、懂得外语学习的价值。

3.实施教师评价体系。奥巴马政府还积极倡导实施教师绩效工资,以此提高优秀教师的待遇。绩效工资制度采用多种评分标准,依照严格、透明而公平的程序衡量教师与校长的工作成效,公布教师与校长的参评结果,并依据这些评比结果作出奖励或惩罚的决定。美国的外语教师教育已经形成了职前、入职和在职“三位一体”的质量认证体系,建立了职前、入职和在职优秀教师标准,为外语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不同层级的保障。全美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NCATE)与美国外语教育协会(ACTFL)于2002年共同开发并颁布了绩效本位的认证标准——《外语教师培养方案标准》,该标准是NCATE认证体系的基础与核心。到目前为止,NCATE已承担了全美600多所教师教育机构的认证,拥有33个专业团体作为其成员组织,由教师教育者、教师、学科专家、当地以及州的政策制定者组成,共同致力于美国高质量教育目标的实现。1999年,NCATE吸纳美国外语教育协会(简称ACTFL)成为其成员组织,共同开发了绩效本位的认证体系。NCATE的专业认证,一方面有利于外语教师培养机构建立专业声望,表明其外语教师培养方案能够提供质量保障,即该培养方案已经达到了教育专业制定的国家标准,并接受了专业人员、决策者和美国公众公正、严格的外部评议;另一方面,NCATE绩效为本的认证体系,有助于美国建立高质量的外语教师培养专业机制,保证所有学生都能拥有“有爱心、有能力和高素质”的外语教师,最终提高基础教育领域的外语教学质量。

四、 美国外语改革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

近年来美国将加强外语教育作为提高竞争力的基础,将教师教育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关键,在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质量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通过师资培训、师资选拔、师资地位、师资考评等一系列措施的落实,我们可以大概看出美国师资队伍未来精英化、专业化、职业化、多元化以及创新型、实践型等趋势。相比而言,我国的外语教育在以下方面仍然存在亟待改善的地方:增强忧患意识,增加外语教育改革的紧迫感,制定切实计划稳步推进,抢占人才培养高地;强化外语师资的选拔与培训,建立唯才是举的师资制度,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化、精英化;制定本行业绩效与考评体系,推行优胜劣汰机制,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制定不同层次类型下的外语教育的指标认证体系;根据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层次需求,优化我国外语教育的布局与规划。

参考文献

[1] 孙曼丽.美国外语教师职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述评. 宁波大学学报(教科版),2011(3).

[2] 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 Foreign Language Instruc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 National Survey of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R].[2012-03-06]

[3] American Council o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Program Standard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EB/OL]. [2012-03-08].

外语教师教育 篇4

近年来, 高校外语教学一直受到教育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英语教学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为了能够使大学生更好的运用英语, 外语教师应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 以发展教师综合素质提高外语教学效率。

二、流畅贯通的教学方法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效果好的因素

对于中国式教育, 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 课堂上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情绪, 以幽默的方式调整学生的情绪, 这种方式不仅能更好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也能使学习环境变的更轻松更愉快, 学生的积极性变得更强, 更乐于学习。教师较好的教学方法, 更容易带动学生的积极性, 他们会随着老师的思维带动自己的思考能力, 让自己掌握教师所授的全部内容, 在此基础上, 教师应大力鼓舞学生在学习上不怕出错、敢于出错的精神, 这样不仅让学生能从中得到更多的知识, 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 了解学生所需

学生在学习语言后, 希望的是自己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用英语交流, 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够听的懂, 并且能将自己所学的东西简单的表达出来, 能自己读懂一些文章、报纸等, 这样会让学生对外语学习的欲望变得更加强烈,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愿意把教师当做是帮助自己学习、掌握知识的好帮手。在实际交流中, 在词汇量还达不到口语交流的学生中, 可以向外语教师请教, 与此同时, 教师应乐于帮助学生, 及时告知其所需的知识, 这样便更能刺激学生在外语学习上的欲望, 使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交流更多的了解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学生了解了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同时, 教师也可以在此基础上, 多说一些新的概念, 更多的帮助学生在外语文学上的知识、教育与发展。

四、课堂上创造性的重要性

对每一门语言的学习, 不单仅仅只是学习外语中的单词、语法、阅读理解。真正的教学应让学生在对书本知识掌握的同时, 也在现实中有更好的运用。这样的事情, 学生不动脑筋也可以应付自如。而教师的另一个职责便是让学生开动脑筋, 教师需要具有创造性的技巧, 在课堂上可以带动学生一起模拟情景对话剧、信息跳跃练习、玩语言游戏、歌曲等, 这样不仅使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 还能让学生在母语的基础之上, 将外语的学习和对外语的运用在学习过程中, 更好的发展起来。

五、学生从教师的授教中学习到的对外语的认识和学习方法

在学生对外语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应对学生负责, 教会学生在学习上应如何学习。不管哪一门课程, 学生只有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才能学好任何一门课程。而对于现代教学的发展, 教学的目的更重视于学生本身对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对新知识的掌握熟练程度, 重视教学的过程, 不断鼓励学生加强自己在学习上的热情, 拟定自己的学习方法, 并加强自我活动的管理与监督。对外语的学习应多进行听说读写, 在交际圈中以实质性的活动将所学的知识表达出来。在学校这样一个学习的大氛围之中, 学生应具有较强的学习的独立性和工作上独立能力。只有多练习, 凭借自己所学的知识独立工作, 在实际中多运用便会加强自己的学习熟练程度。

六、教师应该热爱学生, 爱岗敬业

教师对自己的工作, 应坚持职业操守, 不管是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还是在学校组织的研讨会上, 教师都应一直将热情放在首位, 让这份热情感染到所有人。教师是学生的领导者, 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学生看在眼里, 教师的热情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室的感情特征可以有先天的, 也有些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一些教师天生带有感情色彩, 在课堂上感情发挥的淋漓尽致, 有的是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教师应希望并鼓励学生对学习满怀热情, 而在学生的心目中, 教师是高尚的、是值得学生们尊敬的, 教师在职业道德上有着崇高的敬意, 为使学生的智力和感情都得到较好的发展, 教师应更好的做到这些。

七、备课是教师在授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教师的授课并不只是教学过程的一种表现, 它是整个教学单位授教的目的、内容以及方法在课堂上具体化的一种表现。因此, 教师在授课之前, 应尽量做好备课准备, 要求教师付出巨大的劳动和智慧。

1. 教师在授课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每一节课, 学生都应该获得一些知识的收获, 它不仅表现在听力、单词的词汇量、语法的掌握等方法上, 而且对外语的语言文学上也有着较大的收获。这些新的单词和语法使学生有可能更多的讲, 更多的进行阅读等。教师在课堂上授课时, 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手段, 吸引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 才能更好的学习到新的知识。教师对练习的习题可由教师根据每位同学的基础来选择不同的习题进行练习, 将习题的解答与课堂上的情况进行对比, 更好的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情况, 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2. 采取各种各样的活动将知识融入其中。

在授课时, 教师可用多种方法把每位学生的思维都带动到教学中去, 在此基础上, 教师应先完善自身的组织才能, 对将要上的课文知识进行课前备课。教师在讲解知识时一定要熟练掌握, 才能灵活运用。由此可见, 外语的教学不仅仅只是授课那么简单, 它也是一种复杂的教育, 在对学生进行外语知识传递的同时, 也使其语言和感情都得到增加, 这样的活动可以保证教师对教学大纲的完成, 和鼓励学生做大纲以外的外语作用。其次, 课堂对于教师来说就好比舞台对于舞者的重要场地, 外语教育者的工作具有真正的艺术创造性, 它不仅能让教师得到满足感, 也使学生产生了喜悦感。教师在授课前应进行仔细的课前准备, 教师把自我的语言技能联系的更熟练, 和对课本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更加熟练, 才能更好的带动学生对外语知识积极性的增加。这样的教学能力是为实现口头交际和用所学语言进行阅读而创造基础。教师想让每堂课都生动有趣, 就应仔细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 使其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满足以上各种条件, 综合性地实现。由上便知, 是否能够更好的将外语教学教授给学生, 教师占着主导地位, 只有不断加强教师的综合素质, 才能使其更好的得到提高和发挥。

八、结语

总之, 新时期高校外语教学面临的形势, 要求高校英语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尤其要使自己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较高的语言教学示范能力。为了学生的美好未来, 作为新时代的高校外语教师要有学无止境的思想, 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 充实新的教育理念, 将各种良好的授课方式相结合, 不断掌握新的教育手段, 积极参与英语实践活动, 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实践获得明确的方向, 才能更好的为学生在课堂上展开丰富的课堂活动。

摘要:在当今社会外语已成为重要的语言文学, 然而外语教学也是一项重要的目标。外语教学也是一种艺术, 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教学的方法应更加新颖、创造力更加丰富, 有效的增强教学效率。根据实际经验分析, 得出学习外语最有效的方法:教师的教学方法、备课情况以及课堂上的表现, 都是影响学生在外语学习上所掌握方法的反映, 在课堂上的学习是否有收获。为了让学生更多的掌握外语知识, 外语教师应不断加强自我素质的提升, 把重点较多的放在学生的观点之上, 而不是站在自身的角度看待这些问题。

关键词:高校外语,外语教学,外语教师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邝岚.提高高校外语教师的整体素质适应外语教学需要[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1, (04) :33-35.

[2]曹锦萍.论大学外语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J].高等函授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03) :32-33.

[3]金竹善.论大学外语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J].新西部 (下半月) , 2009, 11:98.

谈外语教师的素质 篇5

近年来,国内外语教学理论的研究逐渐将重心移向学生,教学这一双边活动也越来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这一趋势固然纠正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语言创造能力的倾向,但是,如果因此低估甚至忽视教师在整个外语教学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那就又会走上另一歧路,从而影响外语教学质量的真正提高,最终导致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目标的夭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任何时候,强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都是不过分的。外语教师要想充分发挥一个“组织者”的指导作用,其个人的素质是关键。

外语教师首先是教师,他必须具备一个普通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工作者应有的基本素质;他又是一个语言教师,人类语言的特殊社会功能和认知功能使得他的工作具有十分鲜明的人文性。外语教师所教的内容是外国语言,他必须具备更多的与教学有关的外国语言、文化、文学的修养和造诣。

教师话语的外语课堂特征 篇6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2(A)—0038—01

教师话语是语言教师在课堂中组织和实施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教学语言,它表现出自身所特有的外语课堂特征,即话语的交际意义与交际语境紧密相关;话语的修正与调控是一个动态的师生互动过程。具体表现为:

1. 自然意义与非自然意义的交互性

自然意义指的是人们能按常规通过字面意义而获得的话语意义。例如,语言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使用的一些常规课堂用语。非自然意义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场合下表达出交际者意图的话语隐含意义。在外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常需要使用特定的话语让学生推测或思考所输入话语的真正意图以及控制课堂教学活动的进程等。话语的输入更多地体现出交际的特定语境意义与情景意义。因此,很大程度上,教师的课堂活动话语处在自然意义与非自然意义的交互状态下。

2. 话语交流的动态性

外语课堂的学习是教师话语输入与学生话语输出的动态的互动过程。在该过程中,话语互动不仅仅是互相轮流说话,而是话语意义的协商。在大多数的外语课堂中,教师话语的时间总量超过与学生话语互动参与协商的时间,导致探讨交流活动成为单向、单一的话语输入事件。话语的可接受性和可理解性因缺乏对意义的协商而受阻。因此,打击了学生学习外语的自信心,也影响了教师对话语调控的敏感度。从单向话语的输入与接受到双向话语的意义协商再到话语的交互修正、反馈、输出,既是一个协助学生发展可理解语言输入的动态的感知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师生互动的话语语言事件,它要求参与交流的师生彼此对对方的话语要给予足够的关注。

3. 教师话语对外语课堂教学的启示

1)是增强有效运用教师话语意识的重要手段。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英语来完成一系列的教学任务,如果缺乏对教师话语的认识、学习和实践,仅靠教师自身的英语水平和经验不能满足学生对发展自身语言输出的学习期待。因此,教师自觉地调控和有效地运用教师话语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

2)是发展合作学习的主要交流媒介。教师修正调控自己的话语或引导学生修正调控他们的话语都是通过输入到输出的互动的课堂活动进行的。话语意义的协商要求教师对单方面话语的强制性输入有很强的敏感性,所以教师要及时、恰当地从“独角话语”状态调控到“共同参与,积极探讨”的合作学习中,协助学生有效地完成语言学习任务。

3)是课堂师生角色转换的情感枢纽。情感因素对外语学习的制约和影响表现在课堂教学的多方面。其中,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角色及其对彼此的心理期待与情感反应被认为是促进或阻碍外语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教师课堂话语的有效运用可以促进师生角色的自觉互换与积极转换,还可以加大语言实践机率,使师生在共同的“话语平台”上,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

我国外语教师教育研究十五年 篇7

1.1 概念界定

Freeman (2001) 将教师教育定义为“个人学习和教授语言的专业领域”。根据这一定义, 教师教育不仅仅是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 更重要的是教师自身的学习与发展。因此, 从广义上讲, 教师教育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教师培训, 教师发展, 教师教学。 (Richards, 1998;Richards&Nunan, 1990;Freeman, 2001) “教师培训”指针对具体教学法和教学技巧、教学模式的培训活动” (Freeman, 2001) 。“教师发展”则是基于教师个人的意愿“内在引领的、非外部施加的变化” (Feiman-Nemser&Floden, 1986) 。“教师

教育”统指“个人学习教授语言的经历、活动和过程的总和” (Freeman, 2001) 。结合上述概念, 在本文中, 教师教育统指教师个人接受正式的外部培训, 个人自愿学习教学知识, 寻求自身发展以及个人课堂教学活动的总和。

1.2 文献检索

本文的检索工具为“CNK1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间为1996年至2010年;检索期刊为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检索项为“期刊”、“主题”;检索词为“教师培训”、“教师发展”、“教师教学”、“教师教育”等。

1.3 数据统计

从“CNK1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到10种外语类核心期刊共137篇外语教师教育了文章。其中,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5篇, 山东外语教学17篇, 外语教学, 11篇,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16篇, 外语教学与研究13篇, 外语界44篇, 外语研究5篇, 外语与外语教学17篇, 外语学刊5篇, 现代外语2篇。

2 结果与讨论

2.1 研究趋势

从表1中可以看出, 虽然国内教师教育研究没有形成持续、稳定的发展态势, 但总体处于上升趋势, 可以将国内研究趋势分为三个阶段:彭伟强 (2008) 将国内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 萌芽阶段 (1996-2001) 。从1996-2001, 文献数量基本处于平稳状态, 年刊登数量在5篇以内, 说明国内学者对于教师教育的研究才刚刚兴起。

2) 初步发展阶段 (2002-2007) 。从2002年开始, 文献数量开始增加, 虽然04年和06年有所下降, 但总体趋势处于上升阶段。

3) 专业化阶段 (2008-2010) 从2008年开始, 教师教育研究进入了专业化。08年《外语教学理论与研究》刊登9篇关于外语教师教育研究的文献, 其中8篇同时刊登在08年的第三期。为此, 期刊编者专门做出了评论, 而且, 此期专门邀请顾佩娅教授对这8篇文章做出了评论, 足以说明国内教师教育研究发展的专业化, 2010年12月, 首届全国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讨会在广州召开, 足以证实教师教育研究专业化的形成。

2.2 研究内容

依据“教师教育”的概念, 该文作者将所检索到的137篇文献按内容分为三大类:教师培训、教师发展和教师教育。其中, 教师培训类文献7篇, 占总量的5%, 教师发展83篇, 占总量的61%, 教师教育47篇, 占总量的34%。

1996年到2010年间, 国内的外语教师教育研究集中于外语教师发展研究上, 其次为教师教育, 而很少有人关注教师培训的相关研究。

7篇关于教师培训的研究性文章内容包括:师资培训的重要性, 师资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师资培训内容, 师资培训模式建设。

在所有文献中, 教师发展类研究占绝大多数, 教师发展指教师自身在学习的基础上的自我发展, 包括教师自身素质、教师职业发展、教师对于教学法的学习、教师教育研究方法学习与应用、综述等内容。教师素质是一个宏观的概念, 包含教师自身的修养、信念, 专业知识能力等内容。教师的职业发展包括教师的地位、教师的需求、教师教学自主和话语权、教师教学与研究理论的研究各种教学与研究理论的介绍, 如:反思性教学理论、行动研究、叙事性研究。

教师教育指对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研究, 包括教师课堂话语、教师课堂角色、课堂策略、师生关系、教学困难等内容。

2.3 研究方法

根据高一虹 (1999) 的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介绍, 将所检索到的文献分为两大类:实证性研究和非材料研究。其中, 实证性研究又可分为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 所检索到的137篇文献中, 质化研究66篇, 占48%, 量化研究17篇, 占13%, 非材料性研究54篇, 占39%。

3 结论

3.1 研究内容范围较广, 但深度不够

从培训研究的内容看, 国内外语界从对教师培训的重要性认识到发掘培训过程中的问题, 解决问题, 发展到建立科学的教师教育培训模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培训的内容除了对于教学法、教学模式、教学技巧的学习外, 更多的是培训教师如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自身发展。在教师教育培训的过程中, 国内现在的培训模式还比较落后, 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机制还没有得到完善与发展。没有形成教师从“职前”到“职中”至“职后”的“一条龙”式教师教育培训机制。

综合所有关于教师发展的文献, 国内对于发展的研究内容范围较广, 但是研究深度却远远不足。内容方面, 从教师个人能力到教师职业发展、从教师认知到教学研究理论, 几乎涵盖教师发展各个领域。研究深度方面, 综合性、理论概括性的文章较多, 具体的实践性的文章偏少。如对于反思性教学、行动研究、叙事研究都处于理论介绍阶段, 对于这些理论的具体实践的文献却寥寥无几。

在对教师课堂教育研究中, 文献研究内容集中于教师语言的特征、教师课堂策略等的描写上, 而对于教师话语量、教师话语调整特点, 特别是在词汇、语法、语音方面教师提问, 包括教师课堂提问的数量及提问方式反馈方式等各方面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却远远不足。同时, 对教师日志、教师档案, 工作报告方面的研究也很欠缺。

3.2 研究方法比较单一

在教师教育研究的萌芽阶段 (1996-2001) , 教师教育研究方法集中在思辨性的非材料研究上, 这也是因为研究者缺乏研究方法意识的正规训练、只是单纯依靠自身经验对教学经验等进行总结归纳。从2002年开始, 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 实证性研究的数量开始增加, 特别是量化研究开始被应用在研究过程中。同时, 以访谈、观察、自身体验等的质化研究迅速发展。其原因为研究方法意识的崛起, 实证性研究进入了应用普及阶段。但是, 以调查、数据测试为主的量化研究的数量却一直趋于平稳, 说明在教师教育研究中, 以实验法、调查法、相关性分析法的量化研究法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4 未来展望

从90年代中后期起, 国内的教师教育研究进入萌芽之后, 此方面的研究及研究结果纷纷面世。基于以上讨论, 对于教师教育研究领域提出以下建议:

1) 研究内容体系化。对于教师培训的研究, 将不再局限于培训内容和培训模式, 更注重于如何建立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培训模式, 从教师“职前”到“职中”直至“职后”的“一条龙”培训模式。教师发展的研究从教师课外的“自身发展”, 到“课堂教学”直至“课后反思”各方面的内容将纵深发展, 特别是教师的自主学习、对课堂实践的自我反思、将会受到更大的关注。

2) 研究方法规范化、多元化。研究方法不再局限于单纯追求实证性的研究。结合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何教育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将向多元化发展,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叙事研究、行动研究、人种志研究、反思性研究将成为主流。数据收集途径将更加规范, 除课堂观察、访谈、调查报告外, 教学日志、教师档案、工作报告等都会成为研究材料。

语言学研究和外语教学等研究相比, 外语教师教育研究在国内起步较晚, 但是在十几年 (1996-2010) 的研究中, 教师教育研究无论从数量、内容和研究方法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在现代化信息技术教育的21世纪, 面对教学改革和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师职业的挑战, 教师教育以及教师教育研究应该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教师要通过教育研究不断寻求自身以及职业的发展, 对自己的教学不断进行反思, 才能使教学以及研究有所创新。

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 国际外语界开始重视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问题, 1990年, 第一本关于外语教师教育的著作《第二语言教师教育》 (Richards1990) 面世, 至此, 外语教师教育研究纷纷展开。顺应国际外语研究的潮流, 国内教师教育的研究也渐渐兴起。1996年从《外语界》刊登第一篇关于教师教育的文献开始, 国内的教师教育研究开始进入了萌芽时期 (彭伟强2008) 。在国内关于大学英语教师教育的研究中, 专家与学者从不同维度对教师教育展开了论述。该文将从教师教育的概念入手, 对国内十年多来关于教师教育的研究文献进行简单综述, 以期寻找其研究规律, 以探索此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外语教师,教育,研究,十五年

参考文献

[1]Feiman-Nemser S, Floden.The cultures of teaching[M]//Wit-trock M C.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3rdedition) .New York:Macmillan, 1986.

[2]Freeman D.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M]//Carter R, Nunan D.The Cambridge Guide to Teaching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Cambridge:CUP, 2001.

[3]Richards J.Beyond Training[M].Cambridge:CUP, 1998.

[4]Richards J, Nunan D.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C].Cambridge:CUP, 1990.

[5]高一虹, 李莉春, 等.中、西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发展趋势[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 (2) .

[6]高云峰, 李小光.近十年我国高校外语教师教育研究文献评析[J].外语界, 2007 (4) .

[7]贾爱武.外语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研究综述[J].外语界, 2005 (1) .

[8]骆爱风, 叶张煌.高校在职外语教师职业发展调查与研究[J].外语界, 2007 (4) .

[9]彭伟强.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现状、思考与展望[J].外语界, 2008 (5) .

外语教师发展问题探析 篇8

近年来, 我国外语界专家学者开始逐渐重视“外语教师发展”问题的研究, 而且有兴趣越来越浓的发展趋势。但是, 对于“外语教师发展”这个概念, 至今为止还没有一个非常完整明确的定义, 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观点认为“外语教师的发展内容应该涵盖外语教师的专业情意 (愿教) 、专业知识 (会教) 和专业技能 (能教) ”[1]。“此外, 我们还应研究外语教师发展的问题。外语教学质量的高低, 归根到底, 还是取决于师资质量的高低。我们在做好外语学习者需求分析的同时, 还应该分析外语教师的需求, 分析外语教学对外语教师的要求。从外语教学对外语教师的特殊要求出发, 我们认为, 理想的外语教师应该符合以下的要求:1.优秀的人品;2.扎实的外语基本功;3.良好的研究能力;4.广博的知识;

5. 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以及沟通能力;

6.敬业精神”[2]。尽管对“外语教师发展”这个概念的认识还不完全一致, 仍然没有因此而减少专家学者们对此话题的关注度。

如果说2000年前“外语教师发展”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还处于重金难寻, 且以介绍国外教师自身发展模式为主状态的话, 例如1996年《国外外语教学》第4期刊登的“国外外语教学文献述评———当今外语教师自身发展的三大模式”[3], 那么进入2000年以后就此话题展开的研究视角变得逐渐宽泛了起来:在关注、介绍国外外语教师发展问题的同时, 开始把目光重点转向探讨国内“外语教师发展”问题的研究上来。

从2005年至今, 不仅对“外语教师发展”问题研究的论文雨后春笋般地发表在各类期刊上, 而且许多图书中也开始纷纷出现与此话题相关的内容, 甚至有的图书书名就直接出现了与外语教师发展相关的字样。例如2005年吴宗杰、黄爱凤、应单君等编写的《外语课程与教师发展:RICH教育视野》一书, 外语教师发展这一话题不仅被体现在该书的书名中, 而且在该书中还专门探讨了“课程与外语教师研究发展方向”问题[4];2006年殷企平、庞继贤主编的《华东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辑》也探讨了外语教师发展的话题[5];2007年吴一安等著的《中国高校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一书第三章专门就“高校外语教师发展需求”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研究[6];2008年束定芳、庄智象编著的《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一书, 对外语“教师发展”要达到的理想目标提出了明确主张等[7]。

二、“外语教师发展”话题持续引起关注的主要原因

引发“外语教师发展”话题持续受到关注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但是最主要原因之一应当归属于全球化。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后, 世界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走向全球化, 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 例如, 吉利收购沃尔沃等企业跨国收购兼并活动等。在全球化语境下, 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发展出现了问题, 立即就会在全球范围内引发连锁反应, 例如欧盟的债务危机、美国的房贷危机等引发的全球经济动荡等事实充分说明了全球化带来的无比巨大的影响威力。全球化需要世界各国必须能够密切和高效地加强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以便提高和加强共同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危机, 全面促进各领域和谐交流与发展的能力。

然而, 由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语言、文化各不相同, 因此给各领域的全球化交流合作带来了巨大的不便师的发展问题被世界各国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 引起了各国政府不同程度的重视。以世界最发达国家———美国为例, “20多年来, 美国出于对国家安全和发展的考虑逐渐加大了对外语教育的投入力度”, “美国教育部门严格和细化了外语教学的标准, 为外语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教师的培养和认证方面也逐渐从语言的基本能力扩大到了应用能力、专业和文化知识以及跨学科知识等多个方面。对外语教师实行严格的岗前、岗上培训和定期重新认证, 使教师的发展终身化”[8]。同样, 势不可挡的全球化也给我国外语教育带来了百年不遇的全面发展机遇———从20世纪末开始, 我国就在全国高校实施了英、日、俄语的四、六级国家统一考试, 通过普遍提升在校生外语水平的途径, 来最终达到为各行各业的国际化交流合作提供所需的既懂专业, 又懂外语的毕业生的目的, 这从客观上为外语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发展空间, 但是同时“外语教师发展”问题也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引起了各界, 尤其是外语界的广泛关注。

“外语教师发展”问题是落实和实现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不可回避的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对高等教育提出的首要任务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9]。对于外语教师而言, 要想顺利地承担起并且圆满完成“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任务, 首先意味着要全面提高外语教师自身的受教育质量, 把外语教师打造成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但是, 目前高校外语教师的实际状况距此要求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普通高校外语教师渴求掌握有效方法, 让学生行动起来, 积极学习, 但缺乏相关知识方法技能培训, 不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缺乏正规科研方法训练, 不知如何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渴望进修, 但教学负担过重, 缺少进修机会……”[10]。因此, 如何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 切实可行地使外语教师转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对高等教育提出的首要任务这个发展方向上来, 使其尽快达到相应的水平, 具备相应的素质和能力问题, 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摆在教师发展道路上的一个紧迫而重大的现实课题。这也是“外语教师发展”话题持续受到关注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外语教师发展”问题是学生解决自身遇到的具体问题过程中, 自下而上地提出的现实要求。如今人们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网络自学等许多渠道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但是对于在校生而言, 通过课堂教学获取知识仍是最主要方式。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学校考核的需要, 更主要的是要用学到的知识来提升自己的素质和竞争力, 以便胜任未来走上社会之找工作、自主创业或出国留学的一系列现实问题, 这就要求他们在校读书期间, 尽可能学到今后可能需要的相关领域的知识。以外语为例, 目前全国高校学生普遍学的外语是英语, 而我国周边邻国官方语言为英语的国家却寥寥无几, 如果我们的毕业生想就近到我国的邻国留学、工作、创业, 就会首先遇到语言障碍, 因此学生除了懂得英语之外, 如果在校期间能够再学一门与周边邻国官方语言相关的外语, 势必会在语言层面上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留学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语言条件。但是, 目前在我国高校外语教师队伍中, 英语教师的数量占绝对的优势, 而懂得且能够教授与我国周边邻国官方语言相关外语的外语教师数量简直可以用“凤毛麟角”来形容。所以, 在一定程度上来讲, “外语教师发展”问题, 也是学生解决自身遇到的具体问题过程中, 自下而上地提出的现实需要。

“外语教师发展”问题是外语教师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全球化、国家、社会、学生都从不同角度对外语教育提出实际要求的这种客观现实, 在给外语学科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 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学校外语教育质量的好坏,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教师的素质。教师工作的直接对象就是学生, 因此学生获取知识的数量和质量, 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授课水平、知识结构、科研能力等综合素质的状况成正比, 因此“外语教师发展”问题就变成了与外语教师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话题。广大外语教师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 自下而上地不断更新理念, 努力找出全球化新形势下提高自身知识水平, 完善知识结构等的相应对策, 从而确定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学及科研发展方向, 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满足新形势下人才培养对外语教师提出的现实要求。

三、本文对“外语教师发展”问题的看法

首先, 应当自上而下地做好“外语教师发展”问题的规划设计工作。国家相关决策层和各地区、各高校的各级教育主管层, 应结合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国家、社会、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外语教育提出的实际需求和可能存在的潜在需求出发, 在认真进行实际调查研究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自上而下地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既适合像英语这样的国际通用外语, 又适合与我国周边国家官方语言相关的各语种语言的“外语教师发展”战略, 这样就会使“外语教师发展”既能够满足全球化提出的培养英语人才的要求, 也能顺应区域一体化提出的英语以外其他语种外语人才培养的需要, 这样就会使“外语教师发展”问题变得更加科学合理、有章可循、有方向可把握, 从而有效应对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国家、社会、学生等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直至就业、经商等从不同角度对外语教育提出的实际需求和可能存在的潜在需求。

其次, 应当自下而上地做好“外语教师发展”规划的设计工作。也就是说, 广大外语教师应当从全球化、区域认真进行实际调查研究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自下而上地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既能从宏观上顺应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等层面对“外语教师发展”提出的要求, 又能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 可持续的个人发展规划。

第三, 无论每位研究者对“外语教师发展”这一话题的认识和理解有多么的一致或不一致、相同或不同, 从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走向全球化, 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来看, 一名外语教师的理想业务素质发展方向应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方面。

1. 较强的教学能力。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无论时代怎样变化, 作为教师的基本职责是不变的, 那就是教好书、育好人。而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要把课讲好, 就是教师们经常说的, 要“站稳讲台”。作为一名外语教师, 要想达到牢牢“站稳讲台”的境界, 必须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因为一名教师教学能力的强与弱, 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授课内容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如果教师能够精通本专业的语言知识, 课堂上能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精炼地组织教学内容, 那么学生就有可能完整、准确、清晰地掌握其所讲授的内容。但是, 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 这是“外语教师发展”的理想方向之一。

2. 一定的科研能力。

作为一名外语教师, 如果只教书, 而不搞研究, 那么其教学水平就有可能会长期停留在原有水平上得不到提升。所以, 在外语教师的发展过程中, 应当把科研列入到议事日程当中来。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 是提升外语教师理论水平和增强教学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如果教师能够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研究, 就可以用研究成果反过来指导教学, 这样就可以形成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循环。同样, 科研能力的提升会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了, 自然有助于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3. 至少有一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对于参加工作不久或者科研能力较弱的外语教师而言, 在制订自己的教师发展规划时, 最好能确定一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一个稳定的研究方向是从事更高水平的、跨学科研究的基础保障, 如果一名青年教师连最基本的稳定研究方向都没有, 那么就很难搞好甚至根本无法从事多学科或跨学科研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所以, 至少有一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对“外语教师发展”而言, 尤其是对于参加工作不久或者科研能力较弱的年轻“外语教师发展”而言,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适当具备从事多学科或跨学科研究的能力。

外语教学内容离不开外国语言, 而自从索绪尔开创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开始直至今天, 对外国语言学的研究已经化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广泛学科领域。例如, 俄语中的“标准语”就是指“文学语言”, 由此俄语语言学与俄罗斯文学的密切联系就可以略见一斑了。此外, 在用外语进行写作时, 如果学生只知道单词的表面含义, 而不明白单词字面意义之外所含有的深层义的话, 就可能造出中国式外语的错误句子, 从而引起外语表述的失误。总之, 如今单纯从语言本体角度出发研究语言学的时代已经走到了尽头, 语言学研究正走在多学科或跨学科研究的道路上。这就要求从事外语教学与研究的教师, 在至少有一个稳定研究方向的基础上, 做好进行多学科或跨学科研究的思想和知识准备。这是“外语教师发展”的另一个理想方向。

5.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综上所述, 世界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走向全球化, 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无形中对“外语教师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和挑战, 作为一名外语教师, 要想顺应时代要求, 有效应对这种新的挑战, 除了要朝着上面提到的四个理想目标迈进之外, 另一个最佳方法就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不断更新和充实自身的知识贮备。实践终身学习理念的途径有很多, 例如可以通过公派留学、在职脱产或不脱产学习、进修方式提高学历水平, 纵向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参加学术会议;在职脱产或不脱产自费攻读学位、业余时间自学、横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网络进行自学等路径来加以实现。

摘要:近年来, 我国外语界专家学者开始逐渐重视“外语教师发展”问题的研究, 而且有兴趣越来越浓的发展趋势。本文梳理了近年来“外语教师发展”问题的研究成果状况, 探讨了该话题持续受到关注的原因, 并对“外语教师发展”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看法, 以供对此话题感兴趣的外语教师参考。

关键词:外语教师发展,原因,策略

参考文献

[1]李华等.蚕路丝语:中学外语教师专业阶段发展实证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23.

[2][7]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10.

[3]魏立明, 隋铭才.国外外语教学文献述评——当今外语教师自身发展的三大模式[J].国外外语教学, 1996, (4) .

[4]吴宗杰, 黄爱凤, 应单君.外语课程与教师发展:RICH教育视野[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5:258.

[5]殷企平, 庞继贤.华东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130.

[6]吴一安等.中国高校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59.

[8]史立英.美国外语教师培养模式及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 (8) .

[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N].中国教育报, 2010-07-30.

论日本中等教育外语教育模式 篇9

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于1966年10月发表咨询报告《关于中等教育的扩充、整顿》, 较全面地表述了日本中等教育的属性: (1) 对所有青少年, 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能力, 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其他教育训练, 提供有组织的教育机会; (2) 教育内容及形态须适应每个学生的性格、能力、出路和环境, 同时在考虑社会要求的基础上, 实现多样化; (3) 通过教育训练, 进行尊重人格形成上所需要的普通教育, 培养作为个人、家庭人、社会人和国民的深刻觉悟和社会智慧[1]。

这些观点代表日本中等教育概念的基本认识, 既体现对学生选择权的尊重, 同时也体现政府对多种人才的培养思路, 体现了教育服务于国家战略, 服务于地区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 为日本中等教育研究与实施确定了基本理论框架。

日本中等教育模式: (1) 中等教育投入不惜成本。根据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和规定, 政府投入经费, 对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教师进行培训。并通过对教师人事管理体系的改善, 加强对教师的评价和指导。 (2) 邀请社会上有丰富知识和优秀技能的人员和外籍教师作为特别非常勤教师参加学校教育。各校还制定了相应的“特别非常勤教师聘任制度”。没有教师资格许可证的人员可通过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的许可成为非常勤讲师, 担任一部分教学任务或负责俱乐部活动。 (3) 注重学生个性方面的充分发展。1998年4月, 日本文部省针对学生个性教育明确指出:“为使青少年全面发展, 让他们参加、体验当地各种丰富的活动、充实校外生活十分重要。”

以上模式充分体现了从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社会组织本位与个体中心二元论到以人为主体的多元整合论。

2 外语教育模式的背景和发展

教学模式的发展是非直线形的, 具有累积性、革新性、多样化和互补性[2]。日本中等教育外语教育模式也随着国家在不同阶段面对的不同形势而曲折发展。

1855年, 美国培里舰队的叩关以及之后俄国、英国、荷兰等国家的接踵而至, 都大大震撼了这个古老的国家。旧的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实力落差, 主张师夷制夷的洋学兴起。日本知识精英, 无论是持攘夷论还是持开国论, 都不得不正视西方力量。福泽谕吉认识到日本落后于西方诸国“全在于汉学教育之罪”, 因而大力倡导西学教育;小幡笃次郎写作《天变地异》, 撑起科学大旗;“明六社”要担起启蒙重任, “以卓识高论唤醒愚民”;伊藤博文等一批从洋学教育中出来的新当权派, 急于提倡“工艺技术百科之学”以一洗儒学空口高论的弊病[3]。他们把拯救日本的希望寄托在西方科学技术上, 并在教育方面做了许多实际工作。其中之一是明治维新后发布的《学制令》, 规定课程设置中加入外语课。从此, 日本中等教育的外语教育模式初步发展起来。

二战结束后, 日本战败, 受美国影响, 外语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日本引进美式民主的同时也加强外语教育, 并在以后各阶段进行各种改革, 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末的日本外语教育, 侧重对学生外语学习能力和个性的培养, 从学生需要出发,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课程设置灵活化。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外语教育, 由于高考需要, 得到空前的重视和发展。80年代, 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为适应国际化人才的需要, 在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教材编写标准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在外语教育上为向学生更多地提供与外教接触的机会, 日本文科省从1987年开始, 实施JET计划, 即“招聘外国青年辅导外语教学事业”规划。应聘来日的外国青年被分散到全国各中学, 协同日本外语教员组织外语课。这样外语课就有两位教师, 一位本国教师, 一位外籍教师。两位教师共同在课堂上答疑解难, 共同架设语言学习的桥梁[4]。这种配对教学方法, 远胜于本国外语教师的单一授课, 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外语开展语言交流的主动性、积极性, 加强了听说训练,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会话能力。20世纪90年代, 日本外语教育呈现教育多元化、社会化、地方化的发展态势, 如外语教育的起始阶段提前到小学, 以及地方政府与民间合作推进外语教育等。

3 存在问题

3.1 过分强调美式教育, 使外语教材参差不齐, 不成体系

日本教材编写制度是文部省负责审定, 民间编写出版, 即只要符合官方标准、经过审定的教科书都可成为教材。这样就造成外语教科书出版泛滥和版本不一。

3.2 注重语言知识教学, 忽视语言技能训练

日本人外语交际能力较差, 很大原因是学校外语教育长期以来以应试为航标, 注重语法教学, 忽视培养学生听、说能力造成的。

3.3 缺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随着JET计划的实施, 大量以非日语为母语的教师来日本任教,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日本的外语教育水平, 但总体来说, 日本仍缺乏高水平的外语教师 (特别是小语种外语教师) 。

3.4 多而杂的方言, 影响了外语口语水平的提高

母语迁移现象使有方言发音习惯的学生在学习基本语音时, 产生各式各样的错误, 从而造成听、说方面的困难。

针对上述问题, 日本政府于2002年出台了《培养能使用英语的日本人的战略构想》, 以及2003年出台的《培养能够使用英语的日本人行动计划》等, 明确了外语改革的目标以及所要采取的一些具体措施:改善外语教学;提高外语教师的指导能力, 改善聘用制度;转变学习外语的动机;改革入学考试的评价方式;援助小学外语会话活动, 提高国语能力, 推动实践研究的开展。

4 启示

4.1 高质量师资队伍的引进和培养

日本是通过高薪或其他一些优惠政策去吸引优秀人才参与本国的外语教育, 政府也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政策和资金上提供方便。我国应借鉴, 也应大力调整我国现有人力资源, 充实我国外语师资队伍, 同时可以采用吸引留学人员和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等措施来保证师资力量, 吸引大批优秀的外语人才到教师岗位上来, 做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

4.2 政府、社会、学校需要密切合作

在日本, 任何教育战略或者政策的产生, 都是经过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 在咨询和审议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日本在2002年出台的《培养能使用英语的日本人的战略构想》以及后来的《培养能够使用英语的日本人行动方案》, 都是采取英语教育改革恳谈会等方式, 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 同时方案的实施需要文部科学省、地方政府以及学校等部门的通力合作来完成。日本正是整合了这些资源, 形成最大的合力, 确保日本外语教育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5]。而在我国各部门间, 往往各自为政, 缺少高效合作。不过近年来国家已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省部共建高校、部委之间共建高校等, 这些政府间或政府与高校间相互合作的模式, 有力地保证外语教育质量的提高。

4.3 创造良好的语言教学环境

对学生来说, 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至关重要。日本重视对语言教学环境的培养, 如大力开办面向学生的外文报纸, 利用媒体优势来辅助外语教学, 创建良好的语言教学环境。而我国目前缺少这样的学习环境, 可通过政府的政策性引导, 学校的努力和支持以及多种多样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活动去创造、丰富和充实外语教学环境, 培养学生外语口语交际能力, 提高外语创新应用水平。

4.4 强调母语学习的重要性

母语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基础, 国家在强调外语学习重要性的同时, 必须重视母语的学习。日本在强调外语学习重要性的同时仍强调增强日本国民国语能力的重要性, 一方面加强本国母语教育, 另一方面也强调所有来日本参与JET计划的外国青年不遗余力地学习日语。而在我国全民学外语的浪潮中, 往往忽视汉语的学习, 如有些开设外语专业的院校, 甚至没有为外语专业学生开设现代汉语的基础课, 造成其汉语写作能力差。因此, 单纯重视外语学习而忽视汉语学习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需要我们引以为戒。

4.5 坚持外语教育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方针

日本制定的21世纪外语教育发展战略中, 一方面加强外语教育教学, 另一方面强调外语教育科研。通过教学给科研提供现实的、可靠的教育材料和案例, 通过科研反过来指导教学。在日本, 国家有“日本教育改革恳谈会”、“推进英语指导方法改善恳谈会”等, 地方有“超级中国语学校”等, 来进行外语教学方式方法的推广, 进而有效地进行外语教育科研。日本外语教育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方针, 对我国外语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既克服了外语教育教学因没有科研而失去方向, 又避免了科研没有教学支持而失去生命力的局面[6]。

摘要:介绍日本中等教育外语教育模式的背景和发展概况, 总结问题, 从中得出一些有益的经验教训, 进而探讨日本外语教育模式对我国外语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日本,中等教育,外语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審議会.中等教育の拡充整備について (答申) [R].日本文部省, 1966.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2.

[3]山住正己.日本教育小史[M].日本:岩波新書, 1987.

[4]江利川春雄.日本人は英語をどう学んできたか——英語教育の社会文化史[M].日本:研究社, 2008.

[5]大谷泰照.世界の外国語教育政策——日本の外国語教育の再構築にむけて[M].日本:東信堂, 2004.

外语教师教育 篇10

跨文化外语教学不同于传统的外语教学, 它以学生为中心, 以任务为中心, 以学习为中心, 充分挖掘外语教学的文化教学功能, 将外语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 融为一体, 这就为外语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即外语教师要具备跨文化外语教学能力, 才能迎接这一挑战, 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 不断进步, 促进自身的职业发展。除传统意义上对外语教师的要求之外, 跨文化外语教学能力特指:1.掌握普遍和某些具体的文化知识, 了解目的文化与本族文化及其他文化间的异同;2.了解目的语言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的使用情况;3.准确地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含义;4.能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 合理利用教材设计和组织课堂活动, 为学生创造体验式学习机会, 引导学生既提高语言能力, 又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5.熟悉并能灵活运用各种文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传授文化知识, 培养文化能力。外语教师要符合以上要求, 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 要实现这一目标, 民族文化学的参与观察法实为一种好的方法, 它为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的有机结合创造了条件。它顺应了时代发展趋势, 为外语教学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也是外语教师提高自身素质, 促进职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所谓参与观察法, 是指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同吃同住, 对其进行参与性考察, 从参与者的视角来分析、描述某一群体的社会和文化活动, 研究者既是参与者, 又是观察者, 置身于目的文化当中, 与该文化群体的成员深入交流, 充分体验和了解目的文化, 深切体会目的文化与本族文化的异同, 从而形成对目的文化真实而全面的理解, 有利于培养立体思维能力、宽厚、移情的品性, 增强跨文化意识,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方法在美国和欧洲的外语教学界兴起并蓬勃发展, 但遗憾的是, 对于多数中国外语教师来说, 出国进修只是一种奢望。我们只有立足本国国情, 努力创造条件, 提高教师的跨文化外语教学能力。

1.“校本教师教育”应运而生。实践证明, 这是一条适合我国国情、费用低、操作性强、效果好的教师职业发展途径。教师利用个人阅读介绍目的文化的书籍, 倾听文化讲座, 参与座谈, 分析案例, 观摩教学, 参与课题研究等方式, 培养跨文化意识, 丰富个人的文化知识, 了解目的文化与本族文化的异同,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2. 借鉴民族文化学的参与观察法, 让外语教师“走出去”, 深入外资企业或目的文化群体中, 亲身体验和探索目的文化, 真实记录自己的学习体会, 写出调查报告, 详尽描述某些文化现象。

3. 利用“请进来”的方式, 邀请有关专家来校对外语教师进行文化教学培训, 主要从大纲、教材和教学方法入手, 使教师对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目标、内容、评估标准、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方法等有更清楚、准确的理解。

4. 注重反思教学和教学实践研究这是教师自我提高的好方法,也是教师自身职业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措施。美国教育学家 John Dewey 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首先提出了反思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实际上反思对于外语教师的教学也同样重要。教师要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观察能力,善于自省,通过记教学笔记,建立教学档案,进行教学录像或录音等方式,反思自己的教学,可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更正和补救,并为今后的教学提供经验和启示。其次,反思可促使教师更新观念,准确地理解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意义,较好地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起来,充分认识文化教学的价值,并对教学充满热情,保证教学的顺利实施。教学实践研究可帮助教师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完善,通过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可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增强信心,促进自身职业发展。教师要努力成为研究者,通过与同行切磋、集体备课、合作上课等方式建立长期合作研究关系,共同开发资料,开展教学研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和教学案例,逐步发展为专业人才。

5. 组建外语教师协会或俱乐部, 为外语教师搭建交流的平台。

6. 充分挖掘和利用外教资源, 可定期邀请不同院校的外籍教师为外语教师进行职业发展方面的培训。

7. 教学管理部门应适当放权, 让外

语教师参与教学相关政策的确立与制定, 如课程教学模式、学分制定、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材的编写及调整等, 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 鼓舞士气, 提升自信心, 增强工作动力, 从而促进其职业发展。

跨文化外语教学是新时代背景下对外语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外语教师只有掌握了丰富的文化知识, 具备较强的文化意识、文化能力以及跨文化外语教学能力, 充分认识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意义, 不断提高自己的跨文化外语教学水平, 才能完成新时期所赋予的使命, 并顺利实现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

摘要:本文从提高外语教师跨文化外语教学能力入手探讨外语教师的职业发展问题, 并立足本国国情, 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和办法。

关键词:外语教师,跨文化外语教学能力,职业发展,文化教学

参考文献

[1]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骆爱凤, 叶张煌.高校在职外语教师职业发展情况调查与研究.外语界.2007年第4期

[4]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 实践与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中学外语教师继续教育和专业发展 篇11

【关 键 词】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研究内容;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3-0080-03

一、问题的提出

外语教师是国家外语教育政策的最终执行者。随着我国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规模的扩大,外语教师的培训工作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提高了外语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教学能力,为我国外语教学改革做出了贡献。随着外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外语教师,特别是英语教师正在面临新的挑战。处在小学和大学之间,中学阶段的外语教育承上启下,中学外语教师更是压力倍增。我国小学英语教学的展开和水平的提高对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吴欣在2005年的调查中表明:目前中学英语教师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师队伍庞大,但合格的英语师资仍然缺乏,特别是中西部和广大农村地区。发达国家对外语教师的培训投入都很大。我国中学英语教师的入职准备和在职培训要加强。如何改进和充实教师继续教育原有的培训内容,切实提高培训质量,建立一支具有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外语教师队伍是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外语教师继续教育和专业发展问题已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但是专家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宏观方向讨论比较多,微观细节问题关注不够。微观细节在这里指的是如何改进和充实中学外语教师现有的继续教育内容,加强这方面的探讨对于外语教师的继续教育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时代在发展,中学外语教师的继续内容也要与时俱进。而入职准备、在职培训和培训后自身发展是外语教师成功的三部曲,本文探讨的内容侧重于后两者。

二、继续教育的意义

外语教师的继续教育内容主要涵盖两大部分,研究“教什么”和“怎么教”。外语教师语言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是属于“教什么”的范围,而“怎么教”则涉及到外语教学法研究问题。外语教学法又称应用语言学。其实应用语言学的说法还不足以反映外语教学法复合多元的概念。外语教学法涉及语言理论,但研究更多的是语言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中学外语教师的继续教育应该以外语教学法的学习和研究为主。培训课中一些语言类课,如语言学、语体学、语音学等课程可适当减少,而外语教学法研究及教育学和心理学、科研方法等课程要适当增加。

外语教师继续教育侧重外语教学法的学习和研究意义在于:第一,语言教学能力需要后天培养。外语教学区别于母语,外语教学有自身的特殊规律。外语教师步入课堂,就会产生教什么、怎么教、怎样才能教得好的疑问。而后两点恰好是教学法要研究的内容。第二,现在的中学英语教师大都具备英语专业大专以上的学历。从完善和补充英语教师自身知识储备和能力结构的角度出发,培训也应增加外语教学法的内容。第三,外语教学法与英语教师的平日教学关系密切。直面错综复杂的教学现象,教师内心自然会产生急迫感,希望用理论和方法来解释和解决教学问题。外语教学法研究其实也是教学反思的内容,学习和研究外语教学法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第四,外语教学法是前辈和同行教学研究的经验总结。教学研究需要传承发展,学习研究外语教学法拓展了外语教师学术思路,为科研奠定了基础。学习和研究外语教法是提高在职教师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的一条重要通道。

三、继续教育的内容

中学外语教师继续教育事关教师今后的专业发展,继续教育的内容应以外语教学法学习研究为主兼顾其他,有以下几个具体方面需要注意:

(一)提升先进教育理念

放眼当今世界,教育变革的潮流精彩纷呈。这种潮流可用“大众化、民主化和人本化”三个词来概括。西方各种现代思潮给我国教育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而我国素质教育思想的提出,也是世界性教育变革的一个方面。融合了国内外的因素,当前外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表现在教育宗旨更多地从学科转向社会、生活,转向学习者自身的发展。我国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已经涉及人的个性发展、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人的发展为本”等理念。对于外语教师而言,应该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同时在外语教学中努力构建平等的、和谐的、人性化的师生关系,改变原先传统的“一言堂”等教育教学观念,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策略和能力。先进的教育理念把握着外语课堂上“如何教”的方向。教育新理念是外语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二)打好教学理论基础

理论源于实践,经过检验证明后又反过来指导或作用于实践。教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外语教学理论首先涉及语言学和心理学理论及语言理论和语言学习理论。语言理论主要有结构主义、功能主义等;语言学习理论主要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和现在流行的建构主义等。教学理论是外语教学研究的基础。在外语教育发展史上一些有影响力的教学法都有其理论的强力支撑。如,在20世纪60年代流行一时的听说法就是以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而20世纪70年代流传至今的交际法则是以功能主义和认知主义理论为基础而发展壮大起来的。学习和研究外语教学理论能使外语教师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

(三)设定科研主攻方向

外语教师专业素质的内涵主要包括外语能力、外语传授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外语传授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都同外语教学法研究有紧密关联。因此,外语教学法研究应该是中学外语教师培训中和培训后自身专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外语教学法是一门探索外语教学规律的科学。外语教学法研究的范围包括外语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和教学对象,它涵盖了指导外语教学活动的一般理论、原则和各种教学流派的总体,有时也泛指一种教学原则、境界、氛围,甚至是某项具体教学方法。外语教学法研究主要有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外语教师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大量涉及应用性研究课题,其中包括外语教学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等。身处一线的教师要特别留意课堂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学生的学习策略、语言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的提高、语篇教学、跨文化交际、信息技术利用、课件和教材编写、测试方法改善以及外语听、说、读、写、译各方面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等。

nlc202309010618

(四)提高外语教学能力

外语教学能力是教师实施“如何教”的能力,指的是教师运用语言知识、技能和能力及言行举止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所必需心理特征。就课堂话语而言,外语教师的言谈需要具备科学性、启发性和艺术性的功能。因为外语教师的课堂话语既是学习者的重要输入来源,同时又是他们需要模仿加工的对象。此外,其它教学技能的运用也不可小视。内化英语知识,使知识转化为技能和交际策略的运用,思维具有逻辑性,口头表达清晰和富有条理性,组织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等,都是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外语教学有其自身特殊性的一面,因此除了普通心理学外,外语教师还应该了解和学习语言心理学、语言学习理论及二语习得理论,以便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把握教学规律,争取教学主动。

(五)掌握外语科研方法

科研能力和水平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语教师培训在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和掌握一般的现代教育科研方法。科研能力应该包括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发现问题、分析研究问题、查找资料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包括独立研究以及与他人合作研究的能力。为了使研究论文更有说服力,还要指导教师掌握一些常用的科研方法,如问卷法、观察法、个案法、统计法、对比法和学会使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分析。中学外语教师从事教学研究,可以写评述性论文,也可以做实验对比,然后写出调查报告式论文,或是多方面相结合的论文。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各有各的特点,定量研究根源于实证主义,提倡用数据说话,因而更具有说服力。外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和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研究类型。

(六)训练批判性思维

得益于专业和职业的优势,外语教师的模仿能力、记忆力和组织能力一直在得到强化。外语教师善于吸收,对新生事物比较敏感,但不少教师批判性思维能力不强。这方面训练不足会影响外语教师教学和科研潜在水平的提高,如对西方新潮观点就不能盲目吸收。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批判性精神,二是批判性思维技能。批判性精神指的是有意识地进行批判的意愿、倾向和心理状态,它能激活个体的批判思维意识,促使个体朝向某一方向思考,并用辨析、审慎的目光来看待事物。批判性精神还包括乐于思考、勇于探索、独立自主、思想开放、不迷信权威等特征。而批判性思维技能则是指进行有效批判思维活动所应具有的技能和策略。批判性思维技能一般包括:能抓住中心思想和议题;判断论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判断推理的质量和逻辑的一致性;察觉出那些已经明说或未明说的立场、意图、偏见、假设及观点;从多种角度考察事物的合理性;在事件的大背景中检查适用性;评定事物的价值和意义;预测可能的后果等等。

(七)用好外语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主要指的是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和方式。教育信息技术的导入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特点。教师要重视教育技术的掌握,教师培训中要培养教师利用现代教育设备提高教学效果和课堂效率的能力,包括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多媒体课件制作和网络的应用等。教育技术是当前外语教学的“重型武器”,教师要用好这个武器,但不能唯武器论。对教育技术提供的大量教学信息、教学资源,要有舍取和选择。掌握教育技术也包括要树立起对教育技术运用的正确态度,学会调控方法,灵活地运用教育技术的同时,外语教师要清楚由于外语教学的特殊性,教好外语,还得遵循外语教学的自身规律。教育技术只是一种有促进力的外在因素,掌握外语教育技术还包括语料库的使用。

(八)扩展教师知识结构

中学外语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的设置应有利于教师扩展自身的知识结构。外语课程是一门语言课,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外语教师需要掌握相关国家和本国的文化知识。培训课程在帮助他们掌握运用外语语言能力、了解科研方法的同时,增加对相关国家社会、政治、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加深对语言与文化关系及国际理解的认识。同时,外语教师的自身结构中也应包含对人文社会学科乃至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其中也包括中国的文化知识。因为语言交流有输入也有输出,要教会学生用英语来表达中国文化、中国的事物,以体现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四、结语

外语教师继续教育具体内容安排还应根据外语教师的实际需求来确定,特别是对已有教学经验的在职培训外语教师而言。教师继续教育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学校的组织固然需要,但个人的自主学习更为重要。因为这里有兴趣爱好和针对性的问题。改进和充实中学英语教师培训内容,观念也要更新。教师继续教育不光是专业知识的灌输,注意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多增加典型教学案例的研讨,理论联系实际。现代教师继续教育中教师知识建构能力和方法的培养至关重要。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要培养教师具备不断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自身专业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孟臻,须文瑜.反思外语教学研究[J].外语界,2005(6).

[2]吴欣.中学英语教师发展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1-5.

[3]孟臻.信息技术发展与外语教师角色智能提升[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5).

[4]孟臻.外语教育政策与国家发展[J].福建论坛,2011(12).

外语教育课堂生态观探索 篇12

一、课堂生态的概念、功能与机制

从古至今,课堂一直是师生成长和发展的主阵地,是人类文化、人类文明传承的舞台。课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堂,泛指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场所,也就是凡发生教学活动的地方,都存在课堂。狭义的课堂是学校教育中最主要的育人场所,具体地说,就是指在学校中被用来进行教育活动,以传承、转化和建构教育知识为基本手段,旨在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和能力、培养品德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场所。

在文化生态中,生态是指文化类型的生存状态,即一定时代各种文化类型和文化因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冲突、相互融合而形成的系统有序的文化结构和文化特征及其生存发展环境。课堂生态具有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双重属性。在课堂生态中,生态一词可以从两方面解读:“生”既是生命(生命教育),又是“学生”;“态”是指形态、样子。概而言之,生态即课堂生命(学生及教师)及其生存空间环境的状态。课堂生态是教育生态中最重要的组织形式,它是一种特殊的生态,是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在特定的空间———课堂中的组合体。这个系统由教师、学生和课堂环境三部分组成,其中教师与学生是课堂生态主体。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是课堂生态的两大基本要素。课堂生态存在多维复杂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人与人的关系,教师和学生与课堂环境之间是人与环境的关系。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赖,体现了课堂生态系统特有的多样性和有序性,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课堂生态系统。课堂生态的优劣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和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课堂生态是以生态思维的方式重构教育理念

建构新型的课堂,它关注课堂的生存空间,关注每一个生态因子及其关联,包括课堂环境、师生关系、教学事件、实践范式等方面,具有整体性、协变性和共生性等基本特征。整体性是课堂生态最基本的性质、最重要的特征。课堂是由各种活动和步骤按照教学规律和模式组织起来的整体形态,也是教师、学生、教学事件和环境诸方面的整体关联。

首先,教师、学生和文本作为课程主体和有机整体,在课堂教学活动和交互过程中,各主体之间相互适应、相互调适,使教师和学生的知识结构由以前各自分散的状态到按照一定规律组织起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出现了新的知识,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识能力发生相应的变化。

其次,课堂上讲台、课桌、黑板以及各种装饰的位置和搭配等形成的空间文化,教学组织形式构成的活动文化、师生的服饰构成的服饰文化以及师生之间交往构成的言语行为文化等,这些类型共同构成了课堂文化生态的整体。协变性是指课堂生态的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某一方的变化会导致另一方在心理和生理活动方面会发生协同变化。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情感相互交织,教师情绪的变化对学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学生为了适应教师情绪的变化必须调整自己,以建立新的心理平衡。教师饱满的精神和高涨的情绪常常会感染并打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老师有激情的时候,学生就开始喜欢老师、喜欢课堂,学习效率也自然提高;相反,如果教师精神萎靡或者带着满肚子的怨气走到课堂,或把个人不满情绪迁移于学生,必然会使学生的精神状态陷入低谷,甚至产生抵触和逆反情绪,其教学效果肯定不好。课堂环境也会引发课堂生态的变化。共生性是指教师和学生双方生活在同一个特定的课堂空间,一方的存在状态以另一方的存在状态为条件和依托,一方存在状态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对另一方的存在状况产生影响。师生之间是一种共生互补的生态关系,即在课堂状态中师生之间的发展是一种正比例的关系。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意味着教师价值的提升,换言之,学生发展的程度与教师生命活动价值的实现程度是正相关的;反过来,教师课堂活动价值的实现部分地依赖于学生的发展,离开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生命活动就失去其应有的价值。

三、外语教育生态系统是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子系统

外语课堂生态又是外语教育生态的子系统。课堂生态系统由教师、学生和课堂环境三部分组成,课堂生态的自身功能是通过各成分之间的交换和交流来实现的。课堂生态有四种功能。一是中介与传递功能。课程是指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实践、学习行为和完善人格的文本,是引发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的媒介;文本是传递信息的载体,教师是传递文本信息的使者,学生是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者。二是加工与建构功能。在课堂生态中教师和学生既是知识的消费者、也是知识的加工者、还是知识的生产者。教师在课堂上消费知识的同时对知识进行加工和处理,然后引导学生建构知识;学生主动地消费(输入)文本知识和经过教师加工的信息,在此基础上重新建构知识,实现新知识与已有经验的同化与顺应,进而达到发展和成熟的目的。三是调整与适应功能。在课堂生态中,师生关系是流动的、互为依存的。教师加工信息和建构知识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知识结构等方面变化所反馈的信息,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心态等方面会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保证知识传授、信息流动、技能养成、道德影响的效果。四是促进与驱动功能。课堂环境是传授知识、培养情趣、启迪智慧、提高觉悟的催化剂,是促进课堂主体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驱动器;学生为了追求学习目标、满足道德需求,会主动采取与目标和需求相适应的态度,从而成为自我发展的内驱力。

在自然环境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基础。课堂环境同样存在一种动力机制。系统内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与交换是推动和维系课堂生态系统运动的力量。首先,课堂环境与外部环境的交流。课堂生态系统与外部生态系统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二者通过信息的输入和输出产生相互联系,教学软硬件设施进入课堂、课程改革理念注入课堂会改变教的行为和学的行为,引起课堂生态系统内部发生积极的变化。其次,师生之间在课堂内部进行着信息传递。教师和学生在相同或不同的信息源下,他们接受的信息会彼此产生不同的作用,这种作用就表现为反馈;教师的反馈对学生会产生影响,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反馈作用也对教师产生了影响,通过反馈环,师生双方维持正常的自动调节功能,完成各自的行为调节、认知调节和情感调节。再次,生态主导因子的转换。所谓主导因子是指环境因子中有一个对生物起决定作用的生态因子,它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发生变化,但主导因子是不确定的,可以交替变化的。课堂生态中教师和学生都有可能交替成为教学中的主导因子,在教学过程中融知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角色于一体,师生双方共同承担着知识传递、分解、加工和建构的任务。

生态整体性的核心思想是“整体不等于各个部分之和”,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共同构成一个内部联系密切、具有相对一致性,外部具有独特性的整体。整体的价值存在于完整的体系中,而不是存在于每一个个体中,个体是作为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存在的,只有它们投身整个的复杂的关系网中才有价值。在社会学领域,课堂被看作一个微观的社会,课堂微观生态是教学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知识和内容之间的相互关联,也是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课堂生态的整体观应着力体现知识技能的综合性、语篇教学的整体性、语言文化的融合性以及课堂设计的系统性等原则。

教育生态学的营养主要源自生态学和生态哲学母体,教育生态观更注重生态因子和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环境,强调用生态环境去规范、控制和优化教育,关注未来,注重综合平衡,注重调动和利用一切有利因素,营造整体的、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教育生态观的思维模式和生态哲学的思维方法对指导外语教育改革,实现外语教育生态可持续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浩波.教育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2]周军.教学策略.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3]周培植.走进高品质教育生态.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5.

上一篇: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下一篇:太阳能海水淡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