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体系模型

2024-07-25

层次体系模型(精选9篇)

层次体系模型 篇1

1 物流企业竞争力研究现状

企业竞争力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物流企业相对于其他产业的企业来说,有着自身的特性,因此在构建与培育物流企业的竞争力与其他产业的企业也有着不同的策略。分析、评价则是培育与发展物流企业竞争力的基础和必要环节。而指标体系的构建是评价方法的关键一步。物流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前提是充分了解物流企业竞争力的内涵与内容。

但目前对物流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国外学者的研究较少。对我国物流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如王燕指出企业之间从对立竞争向协作竞争转换,而转换过程的组织方式就是建立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并通过对我国物流企业战略联盟在经济上的可行性和在模式上的适应性进行研究,提出了具有趋势性的动态联盟模型以及物流企业战略联盟的发展思路[1]。沈益指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竞争力主要有:物流企业管理和协调层面的能力,包括电子信息技术在内的技术层面的能力、市场占有率和控制力层面的竞争能力、运营和盈利等方面的能力、服务的个性化和持续改进方面的能力[2]。

国内关于物流企业竞争力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往往把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割裂、把物流环境(包括一般环境与产业环境)竞争力与物流企业竞争力割裂分析。由于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时间较短,物流业环境的变化对物流企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因而导致对物流企业竞争力的研究脱离企业外部环境,对物流企业内部竞争力的具体内涵也缺乏较系统的阐述。

对物流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侧重于外显竞争力以及财务指标,缺乏反映核心竞争力的指标以及环境竞争力的指标,这样就导致对物流企业竞争力的评价不够系统深入。因此构建科学系统合理的物流企业评价指标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2 物流企业竞争力层次模型

2.1 物流企业竞争力内涵

竞争力的研究范围包括产品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国家(地区)竞争力等不同层次和领域。毫无疑问,这些不同层次之间的竞争力彼此都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企业的竞争力则是其中的核心和基础,国家(地区)或产业的竞争力都可以理解为该国(地区)或该产业所有企业所表现出来的整体竞争能力。反过来,国家或产业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制约着企业竞争力。

本人认为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基于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内外部资源所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消费者,包括生产性消费者)提供产品或服务,并获得盈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企业竞争力是企业所拥有资源和能力的综合,是种综合素质。

企业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竞争力包括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可以成为企业竞争力中最具长远的和决定性影响的内在因素,通常存在于竞争力的最里层。

目前,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认识还不尽一致,关于核心竞争力的观点较多,有“资源论”、“能力论”、“消费者剩余论”、“体制与制度论”、“创新论”等观点。最流行的关于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来自于普拉哈拉德和哈默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一篇文章中指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的知识[3]。具体说,核心能力是指提供企业在特定经营中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基础的多方面技能、互补性资产和运行机制的有机融合,是不同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及技能的有机组合,是识别和提供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

核心竞争力决定着企业一般竞争力,而且是长远影响,它是各种一般竞争力的统领。但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又依赖于企业所拥有的各种一般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过程就是以企业的一般竞争力为基础,并对其进行整合,使其上升为更高级的竞争力的过程。

2.2 物流企业竞争力层次模型构建

2.2.1 物流企业竞争力层次模型

2.2.2 物流企业竞争力层次模型内容分析

如图1所示物流企业的内部竞争力分为四层,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层(核心层):企业内部竞争力第一层也是它的核心层,它是竞争力中的核心竞争力,处于最深层的部分,决定着企业更长远的竞争力以及能否发挥持续的竞争优势。而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深层的、能对企业的发展起到长期决定作用的各个因素的合力。包括企业中核心团队、战略、竞争优势的定位、企业文化、组织架构与流程、学习力与创新力这六个方面的综合。如图2所示。

企业中的核心团队主要指的是企业的领导团队。它们能根据内外部环境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获取资源能力:人、财、物、知识、技术、信息等。而且获取的资源越具有价值性、稀缺性、可获得也就是独占性、匹配性(与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现状与未来相匹配),越有竞争力,这是培育竞争力而且是核心竞争力的第一步。通俗说:就是吸收获取能力。其中最为重要最为根本的是人力资源的获取使用与开发。

在获取资源的情况下,如何对资源进行最佳的配置使用、消化吸收关系到所获取资源的利用情况。而这取决于企业的运营能力。而企业的运营动态能力的强弱根本上取决于企业的人的能力与素质、企业文化、战略、组织架构流程、机制、学习创新的综合。

有了正确的价值观,才有正确的方向(战略)。企业没有正确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就将违背环境的客观规律,驶向偏离规律的航道,偏离市场环境需求。松下幸之助把经营理念理解成企业成败的主宰因素,他说,一个企业的成功,当然涉及许多方面的条件和因素,而是否有正确的经营理念,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换句话说,经营理念居于主宰企业成败的地位。经营理念对于企业,犹如罗盘对于航海中的船舶,因此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了正确的战略方向,企业的资源投资能更长久适应环境的变化与需求。如果没有战略,企业的资源配置和业务结构往往是没有主心骨的,公司决策容易受投资热点转化的影响。

柔性化快速灵活性强的组织架构与流程,以及健全的制度,决定了企业组织工作的效率与效益。也确保了企业吸引到适合的人,合理地用人,并对资源进行有效地重构整合、配置,消化吸收转化为企业的各项竞争优势。

学习创新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前提。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知识更新速度快,而信息知识是企业决策致胜的法宝。企业唯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对环境做出及时创新变革。企业团队的学习力决定企业创新变革适应能力,也决定了企业运营能力的动态适应性。

本人认为企业核心团队、企业文化、战略、组织架构流程与机制、学习创新这几方面互相综合影响产生的合力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们是隐藏在企业的深层次,不易模仿,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是这六个方面的有机融合,它们如同组成木桶的每一块木板一样,只有每块木板之间的紧密度及高度达到一定的程度,木桶才能发挥其装足够水的功能。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每个构成要素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单个或一两个要素表现的优势,竞争对手也许可以模仿,但整体优势源于各要素相互之间的有机融合,正是这种要素之间的有机融合可使得企业获得优异的顾客价值甚至是超额的顾客价值。各个要素不是哪一个比较重要,而是每个都很重要,只要哪一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都可以成为对手发起进攻的对象。这种缺陷将在竞争中不断被放大,最终会被对手取而代之。所以企业核心竞争力更应看作是以上几个方面的有机融合而发挥出的合力。

第二层次(运营能力层):企业竞争力的第二个层次是企业的运营能力层,也是企业亚核心能力层,是由核心竞争力决定的,反过来也影响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物流企业的运营能力决定着物流企业对资源的重构、配置、消化吸收,包括物流企业自身软件以及硬件载体的重构与配置。物流企业的运营能力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研究开发能力、营销能力、资本运营能力、物流作业运营能力以及这些能力的综合。物流企业的运营能力的载体实际上就是企业中的员工,员工的个人能力的合力最后组合成了组织的能力。另外也离不开各种无形资源与有形资源的参与。企业通过员工团队的能力对各种资源进行有效地运作,发挥资源生产力的效率和有效性,产生出最佳的效益来。这就是运营能力。

第三层次(载体竞争力):物流企业的软件与硬件载体。软件主要指的知识与信息技术系统,这是企业神经中枢,知识是经过处理的信息,它本质上还是基于信息的,是直接为企业的智慧决策服务。信息系统包括计算机、网络GPS,GIS,RF等,只有通过物流信息系统,从整体上对各活动做统筹安排、实时控制,并根据反馈信息作出迅速正决的调整。才能保证物流作业系统的高效、畅通和快捷。硬件指物流企业设施,包括节点设施设备。

第四个层次(表层竞争力):指的是企业体现在市场上的服务、品牌、市场的占有与开拓情况。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形式。企业核心能力以及运营能力决定着企业所输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最后企业新的循环开始,需要上述几层以创新动态发展为保障。新资源的输入,运营动态能力的配置消化转化创新,载体支撑,新产品输出,满足需求,开拓新的需求。

上述的层次,第一层是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是隐藏的、不可复制的、独特的、有价值性的、稀缺性的、深远的,统领着其他层竞争力。第二层是核心竞争力与外显竞争力的中介层,起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运营能力源于核心竞争力,并影响着外显竞争力。第三、四层是外显竞争力,所以不能称之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载体、产品这是看得到摸得着的,外显于市场竞争对手以及客户的,易被复制模仿,相对于核心竞争力来说是短期的竞争力,它是基于核心竞争力发展起来的。外显竞争力的发展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核心竞争力的增强。核心竞争力由里到外决定着企业的其他三层的竞争力的长远发挥。外显竞争力与内藏的核心竞争力是相互影响的。企业的竞争力也有生命周期,它受到外部与内部环境匹配程度的影响。企业只有进一步培育、巩固、增强竞争力,才能进行更新的循环发展。

企业的竞争力既受到企业自身内部竞争力各要素的影响,又受到外部环境竞争力的影响。企业内部竞争力越强大,越有助于企业获得和创建更丰富的资源。外部环境中有利的地理环境、政治与法规环境、市场与经济环境、社会与文化环境、自然与技术环境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资源的积累以及能力的改善,从而影响着企业竞争力的培育、维护、提升。

3 第三方物流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

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根据上述所构建的物流企业竞争力层次分析模型,可以看出物流企业竞争力是一个具有层次的综合概念。它受内部和外部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因此,物流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设计不能只考虑某一单项因素,必须采取系统、全面、客观、科学的原则,真实反映物流企业竞争力的状况,以对其做出合理评价。

在构建第三方物流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3.1.1 科学性原则

这一原则体现在对物流企业竞争力概念认识的正确性、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完备性、数学模型与统计方法的逻辑严密性,以及影响因素分析的准确性等方面。

3.1.2 系统性原则

第三方物流企业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企业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交互作用的综合结果。物流企业竞争力的大小,既取决于企业内部资源的质量与协调程度,又受到外部经济政策、经济管理体制、市场供需状况、科技进步程度等因素的制约与影响。评价第三方物流企业竞争力必须遵循系统设计、系统评估的原则,才能全面客观地做出合理的评价。

3.1.3 动态指标与静态指标相结合原则

评价第三方物流企业竞争力还必须从发展变化的角度来考察,既要有反映当前企业竞争力状态的静态指标,也要包括反映企业竞争力变化趋势及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潜力的动态指标。

3.1.4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第三方物流企竞争力是一个多维的复合系统,这就要求在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选择和运用中,既要包括定性评价要素,又要包括定量评价要素。

3.1.5 实用性原则

在研究行业或企业中,再好的评价体系,如果缺乏实用价值,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指标体系中所选择的各项指标和参数都能通过公开信息或实地调研获得,或者通过科学的市场调查及其它途径获取。

3.1.6 可行性原则

指标设置应尽量与现有统计资料或财务报表兼容,还要注意指标含义的清晰度,尽量避免产生误解和歧义;另外还应考虑指标数量得当,指标间不出现交叉重复,消除冗余,以此来提高实际评估的可操作性。

3.1.7 多目的性原则

所设计的综合评价指标应具有某种程度的通用性,不仅适合对自身的评价,也可以对竞争对手进行考察;既能对企业的某一方面进行重点考核,又能对企业总体情况进行评估。

3.2 指标体系建立

根据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及物流企业竞争力层次分析模型,本文由内至外构建包含核心竞争力、运营竞争力、载体竞争力、表现竞争力、环境竞争力较完整的竞争力指标体系(如表1)。

3.2.1 核心竞争力:是决定物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该指标可用来反映企业未来的竞争力。

(1)人力资源管理:可从以下几方面衡量,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主要包括管理干部的学历水平、从事本行业的年限及能力素质等反映。一般员工基本素质:反映企业员工受教育的程度、工作年限、工作失误率等。工作满意度水平:反映企业从业人员对各种薪酬、劳动强度、未来的发展前景的满意度。

(2)企业文化塑造能力:该指标可以从“企业价值观的新颖性、适应性、进取性”、“企业文化的认知度”、“各级领导、员工间的融合度”,以及企业文化建设投资额来衡量。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来了解。

(3)战略:战略引领企业的方向,决定了企业资源与能力的投入方向。方向比方法更重要。只有确保了方向是对的,方法才有用。战略指标可以从企业是否存在明确的战略思想、明晰的共同愿景、战略目标,是否对战略进行了具体的规划、内部公司各要素之间是否彼此一致,是否与外部环境存在适合性,是否能产生某种竞争优势等方面,通过问卷调查来了解。

(4)组织工作的合理性:反映组织结构及制度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合理性。组织工作指标可以从是否以市场为主建立相应的职能部门(考察:是否建立了新产品开发部门、市场开发部门、产品售前售后服务部门)。企业组织结构是强调集权的传统金字塔型,还是强调分权的扁平网络型。企业是否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组建一个打破职能界限的新产品开发队伍。企业内员工是否能及时获得工作所需的足够信息。企业内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否频繁。企业内各部门的规章制度是否明晰规范完整,如是否通过IS0900I质量认证。组织外部协作能力反映企业是否发展与其他企业协作关系。可通过企业在发展与战略伙伴关系方面的投资与企业产品销售额之间的比率来衡量。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来了解。

(5)企业创新能力:衡量指标有

服务创新速度:新服务内容或模式的推出速度;

研发经费比率=研发投入/销售收入×100%;

员工学习培训投资额。

3.2.2 企业运营能力:借助财务指标反映企业过去与现在的运营能力状态。

(1)抗风险能力可用财务指标偿债能力反映,体现企业举债经营安全程度的指标,常见指标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资产负债比率。

(2)营运能力反映企业资产管理的效率和水平,是企业充分利用资源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常用的指标有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

(3)获利能力分析是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盈利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常见指标有资本金利税率、资产报酬率、成本费用净利率、销售利税率。

(4)成长能力分析是基于历史指标预测企业的发展趋势。常见指标有销售收入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利润增长率。

3.2.3 载体竞争力体现在:既受制于核心竞争力与运营能力的影响,作用于市场竞争力。但反过来,它们之间是在时间上错开相互影响的。

(1)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是否能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如EDI,IN-TERNET,EOS,POS,CEAI等)提高供应链活动的效率性,实现企业管理的信息化以及企业运营的网络信息化。

(2)技术装备先进水平:技术装备主要是指在进行装卸、加工、保管、备货、分拣、运输等具体作业活动时所用的设施、设备总和。物流设施、设备的标准配套是否能够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以及配送、分拣系统的有机组合。

(3)网络覆盖率:物流企业是否有完善、健全的物流网络体系,网络商点与点之间的物流活动是否保持系统性、一致性。物流企业与上游供应商、制造商及下游客户之间是否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

3.2.4 市场竞争力:是物流企业的竞争力当前的最终直接体现,不能决定企业未来的竞争力。

(1)顾客满意度:本指标反映了客户对物流服务的期望值与最终获得值之间的匹配程度,主要反映了客户对物流企业服务的评价,包括顾客抱怨比率评价、顾客抱怨解决时间评价和顾客满意度评价。其中(下转第90页)(上接第49页)主要指标为顾客投诉次数或顾客满意度。顾客投诉次数是指物流服务对象因对提供的物流服务不满而向相关部门投诉的数量。

(2)服务差别化:物流企业是否根据不同层次的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的能力。

(3)市场占有率:市场占有率大的企业往往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该指标可以通过企业的物流业务收入与同行业总收入之比确定,也可以通过物流企业业务覆盖的地区数与同类业务覆盖的所有地区数之比确定。

3.2.5 环境竞争力:物流环境竞争力是影响物流企业竞争力一个重要因素。可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1)宏观经济环境:可从GDP,GNP,人均GDP,社会物流总值、要素市场的完善程度、物流总水平来反映宏观经济情况。

(2)体制制度:可从物流的管理体制制度是否健全统一,有没有阻碍物流活动的体制因素等,可通过对物流企业问卷调查获得。

(3)地理环境:可从地质、地形、物流基础设施资料来加以反映,是否满足了物流企业从事物流活动的需求,并且是通畅的。

(4)技术环境:物流的技术环境主要取决于相关产业的发展情况。比如物流技术装备供应量、质量的先进程度是否满足了企业发展需求。

(5)行业竞争环境:主要反映的是行业竞争结构,是否存在垄断与过度竞争。可用市场集中度来反映。

指标体系的建立与指标的核定是评价的第一步,评价方法的第二步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层次分析法、综合模糊评价法等评价方法对物流企业的竞争力加以评价,评价结果作为物流企业分析竞争力要素的依据,并采取措施提升竞争力。

摘要:通过规范分析法介绍物流企业竞争力的研究现状,指出我国物流企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并通过建立物流企业竞争力层次模型构建了我国物流企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这对评价与分析物流企业竞争力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物流企业竞争力,层次模型,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王燕.战略联盟:提升物流企业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J].中国流通经济,2003(8):18-21.

[2]沈益.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竞争力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C.K.Prahlad,Gary 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1):5-6.

层次体系模型 篇2

模型非常感兴趣,于是找了《动机与人格》这本书来看,虽然很多学术性内容没看懂,还是获益良多,需求层次模型读后感。因为这是一本心理学专业著作,当中的论点在严谨的论证下比通俗的心理学读物更具说服力,理解也更深刻。需求层次模型的解释:位于最底部的第一层:生理需要这一部分提到一个有趣的结论:“如果身体缺乏某种化学物质,人就会趋向于(以一种不完善的方式)发展出针对那种缺少的食物成分的专门口味或癖好。”第二层:安全需要“在我们的文化中,健康或者幸运的成年人在安全需要方面享有很大程度的满足。安全、运转顺利、稳定、健全的社会通常都会使自己的成员感到不受野兽、严寒酷暑、非法攻击、谋杀、**、暴政等的威胁。”“如果我们想直接、清楚地观察到这些需要,我们就必须把目光转向神经质的或者接近神经质的人、转向经济上和社会上的穷困潦倒之辈,或者转向社会**、革命或者权威的崩溃。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我们只能在下列现象中观察到安全需要的表现:例如人们一般都愿意找到有保障的、可以终身任职的工作,渴望有一个银行户头和各种类型的保险(医药、牙医、失业、残废、老年保险等)。”“只有在真正的危机状态中,才能将安全需要看做是调动机体潜能的活跃和支配因素,这些危机状态包括:战争、疾病、自然灾害、犯罪浪潮、社会解体、神经症、脑损伤、权威的崩溃、长期恶劣的形势等,读后感《需求层次模型读后感》。”第三层:归属和爱的需要“对爱的需要包括感情的付出和接受。如果这不能得到满足,个人会空前强烈地感到缺乏朋友、心爱的人、配偶或孩子。这样的一个人会渴望同人们建立一种关系,渴望在他的团体和家庭中有一个位置,他将为达到这个目标而作出努力。他将希望获得一个位置,胜过希望获得世界上的任何其他东西,他甚至可以忘记:当他感到饥饿的时候,他把爱看得不现实、不必需和不重要了。此时,他强烈地感到孤独、感到在遭受抛弃、遭受拒绝,举目无亲,尝到浪迹人间的痛苦。”“我们必需强调的是,爱和性并不是同义的。性可以作为一种纯粹的胜利需要来研究。一般的性行为是由多方面决定的,也就是不仅由性需要决定,也由其他需要决定,其中主要是爱和感情的需要。爱的需要既包括给予别人的爱,也包括接受别人的爱。”第四层:自尊需要“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基于他人的看法而不是基于自己真实的能力、潜力和对工作的胜任的自尊的危险性。最稳定和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于他人的尊敬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外在的名声、声望以及无根据的奉承之上。”“因为邻居有汽车而我们又不愿意感到低人一等,所以我们也需要一辆,这样我们就可以维护自尊心并且得到别人的爱和尊重。”(注解:想要高分MM的动机,也是出于自尊需要)第五层:自我实现的需要“即使所有这些需要都得到了满足,我们仍然可以(如果并非总是)预期:新的不满足和不安往往又将迅速地发展起来,除非个人正在从事着自己适合干的事情。一位作曲家必须作曲,一位画家必须绘画,一位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始终都无法安静。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他自己的本性。这一需要我们可以称之为自我实现的需要。”“它指的是人对于自我发挥和自我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人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这种倾向可以说成是一个人越来越成为独特的那个人,成为他所能够成为的一切。”“在满足这一需求所采取的方式上,人与人是大不相同的。有的人可能想成为一位理想的母亲,有的人可能想在体育上大展身手,还有的人可能想通过绘画或创造发明。在这一层次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非常大的。”

物联网层次管理模型研究 篇3

目前,“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近几年,美国、欧盟、中国等都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在我国,地方政府积极性高涨,据有关报道称90%以上的省份都把物联网作为自己的支柱产业,几乎所有一、二线城市都在建设或筹建物联网产业园。尽管物联网的发展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各地也纷纷出现了物联网在各个领域成功应用的实例,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目前对于物联网的研究还仅仅停留在单一的技术层面上。这些技术的研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物联网的感知功能,但是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物联网发展的整体实力还有待提升,“感知中国”、“感知世界”的目标必然要建立在标准的体系中才可以现实。

本文将针对物联网发展各自为政的现状,提出了一个层次设计模型HM-IOT(Hierarchical Model of IOT)。该模型的设计致力于构建统一的物联网体系,有利于提升物联网的整体技术集成能力和推动物联网标准化的发展,对早日实现物联网互联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 层次模型

2.1 层次结构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是对构成物联网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其所要实现的功能的定义和描述,物联网的最终目的是形成像今天互联网一样比较成熟的管理机制,进而实现不同物联网体系结构的互联,如图1所示。如果把物联网的硬件和软件称为实体,其复杂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要着手进行统一的标准设计及管理,分层无疑是解决这个复杂问题的好办法。将物联网的实体划分为不同功能的若干层次,每一层都向它的上一层提供服务,而将如何实现服务的细节对上一层加以屏蔽,相邻层之间通过接口来实现访问。通信双方的相同层次称为同层实体,在同层实体之间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完成通信,这个规则称为物联网协议。N层协议就是指整个物联网同层进程之间通信规则的整体。这种层次结构的优点是:便于抽象、利于交流理解和标准化、便于模块化和分工开发、与实现无关。

2.2 分层结构的数据传输

如图2所示,源节点第5层运行某应用程序产生了消息M,并交给第4层进行传输,第4层在消息前面加上了一个报头(H4)以识别该消息,并把结构递交给第3层。第3层决定使用哪一条线路,并把消息传递给第2层,第2层也在前面加上了自己的报头,将结果交给第1层进行实际传送。而在接收端恰好是一个相反的过程,接收节点每向上传递一层,就会去掉该层的报头,不会将该层的报头传递给上一层。这个层次的概念与互联网的层次结构概念基本一致,报头传递的是同层的协议信息,是对本层如何处理信息的约定,对其他层次毫无意义,对N层而言,N+1层的报头与信息相似。

3. HM-IOT设计

3.1 分层设计原则

每一个物联子网向物联网管理机构申请和注册一个唯一的身份标识,当然不同功能的子网提供的功能和访问方式都是不同的,各子网内部的信息交换需要中间件来进行统一管理。同样,子网与子网间的信息交换也需要中间件服务来进行统一调度。本文是在分析各子网不同体系结构的前提下,对整个物联网实现互联而提出的层次划分的设想,该层次的划分主要基于以下原则:首先,要考虑到物联网的不同功能进行抽象分层,每一层应该实现一个定义明确的功能;其次,在进行分层时还必须坚持适度的原则,层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如果分层太少,那每一层必然具有的功能就越多,实现起来会非常困难,如果分层太多,使问题变得杂化,又失去了分层的意义;第三,每一层功能的选择尽量基于已经相对来说比较成熟的技术进行划分,这样有利于充分利用已有成果进行设计。

3.2 HM-IOT各层次功能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考虑,本文将物联网划分为5个层次,如图3所示:

(1)网络接入层。该层位于物联网层次结构的第一层也就是最底层,主要提供一些技术及其标准使得在物联网内的物体能够被自动识别,因此与通常意义上讲的互联网的物理层在机械特性和电气特性等方面也有本质的区别,与介质的物理构成及几何尺寸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称作网络接入层更加贴切。在物联网中该层支持的主要技术为射频识别技术,又称电子标签。它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在网络接入层物体利用RFID的唯一标识性连入物联网,并通过与上一层的接口传输给上一层。

(2)无线传感层。该层位于HM-IOT层次结构的第二层,主要的功能有两个:一是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二是要进行数据的融合和路由的选择,对从各个节点采集的数据进行综合,然后转发路由到网关节点。在该层中将会用到的技术为传感网技术,传感网技术是传感器、大规模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及其智能处理技术的结合。由传感器节点构成的网络,能够实时地检测、感知和采集节点部署区中的对象和各种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后以无线的方式发送出去,因此这种无线传感网技术可以用来满足物联网的互联要求。

(3)传输层。该层位于层次结构模型的第三层,主要是对无线传感层的补充。该层可以完成多路复用或者分流的功能,比如将发往同一个传感器节点的数据复用到同一个无线连接上,或者当某一传感器节点建立了多个无线连接时实现并行传送数据。

(4)表示层。该层位于HM-IOT层次模型的第四层,负责定义信息的表示方法,并向上一层即第三层提供一系列的数据转换,确保在用户层应用程序之间交换信息的一致性,另外还有数据加密和解密等功能。

(5)用户层。即HM-IOT层次模型的最高层,主要功能是用户通过无线数据终端提出请求进行发送并获得请求结果。

3.3 HM-IOT模型评价

该模型在设计的过程中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首先HM-IOT模型最大的贡献就是将服务、接口和协议这三个概念明确地区分开来,服务说明了该层提供了什么样的服务,接口说明上一层如何调用下一层的服务,协议则涉及到如何实现该层的服务,这样的设计给各个物联子网的接入提供了很大的开放性。其次,因为各层之间的独立性很强,采用的协议也没有限制,只要保证能够向上一层提供相同的服务即可,因此并不影响各个子网的自我设计模式,具备了很大的可操作性。由此可见,HM-IOT模型的层次结构将实现物联网中复杂的实体结构转变成为单一的逻辑结构,大大简化了物联网互联的设计方法,只需要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遵循一定的协议即可完成物联网的互联操作。

4. 结束语

本文阐述了目前物联网各自为政的发展现状,要实现互联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实现异构数据的集成。本文针对物联网内部复杂的实体构成,提出了分层结构的设计理念,设计了HM-IOT模型,并对模型中各层次的具体功能以及所依托的主要技术进行了介绍,证明了该模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这一模型有利于提升物联网的整体技术集成能力,有利于推动物联网标准化的发展,模型中的各层协议及其技术标准将是下一步物联网发展的核心研究内容。

摘要:针对物联网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各自为政的现状,提出了一个能够实现物联网互联的层次结构模型HM-IOT,用来解决异构物联网之间的互联问题。这一模型有利于提升物联网的技术集成能力和推动物联网标准化的发展,对早日实现物联网互联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物联网,异构,层次管理模型,HM-IOT,互联

参考文献

[1]季福坤,计算机网络基础[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2]王若梦,刘云,张振江.基于事件驱动SOA的物联网管理平台研究[J].电信科学,2010,(11):80-84.

[3]王尧,物联网及其关键技术[J].软件导刊,2010,(10):147-148.

[4]刘志峰,张宏海,王建华.基于RFID技术的EPC全球网络的构建[J].计算机应用,2005,(12):14-19.

层次体系模型 篇4

基于参数估计的层次诊断模型研究及应用

针对大型系统多故障诊断的复杂性,提出利用抽象技术建立的简化层次模型进行诊断.把抽象技术分为结构抽象和行为抽象,结构抽象建立在系统的描述方法之上,采用的行为抽象技术为Box-Jenkins建模方法(B-J法)的参数模型.介绍了层次模型的一种形式化方式-抽象树的.建立方法.利用不同层次的参数模型参数值序列之间的变化关系并采用由上至下的分层诊断策略进行故障诊断.仿真实例的结果表明减少了计算量,提高了诊断效率.

作 者:安若铭 姜兴渭 AN Ruo-ming JIANG Xing-wei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工程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01刊 名:系统仿真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YSTEM SIMULATION年,卷(期):18(4)分类号:V474 TP391关键词:参数估计 故障诊断 抽象技术 层次模型 B-J模型 电源系统

数字化电厂模型层次分析 篇5

1 组织层次分析

将现有电厂的许多职能部门合并, 从而使部门简化、人员精干、效率提高、管理科学化的目标。这种新的组织结构包括管理多元化和设岗复合型两个方面。分为三个层次: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

第一层次:决策层。该层包括厂部一个部门, 由总经理和三总师组成。

第二层次:管理层。该层为综合性的生产管理、经营管理和专业性的发电设备运行技术管理、发电设备维修技术管理、燃料现场管理等。

第三层次:执行层。各级岗位均应复合型设置。运行人员要三专业或四专业合一;检修人员要多工种、会管理合一, 重视培养和使用复合型的员工, 以适应现代企业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的要求。

2 结构层次分析

2.1 第一层:直接控制层

这是指生产过程的数据采集和直接控制, 是其他三层的基础。

2.2 第二层:厂级监控层 (SIS)

这是指厂级监控系统 (SIS) 和煤质在线监测、智能化煤场、优化燃烧、故障诊断等各种机组性能优化的高级应用软件, 也是管理和控制之间联系的桥梁。厂级监控系统 (SIS) 具备以下功能:

2.2.1 过程监视和管理

通过采集电厂各生产过程控制系统机组DCS, 水系统控制网络系统, 凝结水精处理控制系统, 灰系统控制网络系统, 电气网络监控系统 (NCS) , 电网远程发送单元 (RTU) 等的实时生产数据, 对各生产流程进行统一的监视和查询。

2.2.2 负荷分配和优化调度

根据远方AGC指令和其它生产调度指令结合本厂主、辅系统和设备运行情况, 按照各机组运行煤耗特性以及约束条件, 以全厂最小供电成本为目标, 进行最优化的负荷分配。

2.2.3 厂级经济信息和成本核算

通过数据采集和其它的管理成本相加最后形成发电成本, 用于电价计算, 送入竞价上网报价系统。

2.2.4 机组运行故障诊断

监视主、辅设备运行参数, 指导运行人员进行运行调整和处理。

2.2.5 机组设备寿命计算和分析

以SIS系统数据库评估机组关键部件的寿命损耗及剩余寿命。提供主要设备寿命计算和分析功能的软件利用该软件对重要部件或设备的寿命进行计算、分析和预测。

2.2.6 设备状态 (泄漏、磨损等) 检测和计算

通过对机组主要设备和部件, 在使用中的金属材料老化状态进行检测与监督, 预测部件的老化程度和老化速度、部件使用寿命和失效时间及失效后所产生的风险大小, 提供监督和综合的分析及建议。

2.2.7 锅炉燃烧优化

利用锅炉燃烧优化模块, 提高锅炉燃烧的经济性、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 在锅炉建模的基础之上, 利用先进的优化方法对不同负荷 (连续负荷) 下锅炉的操作变量与运行工况进行优化。

2.2.8 机组在线性能试验

常规设备的性能试验按照电厂惯例, 并根据锅炉、汽轮机相关的ASME标准、国家标准和电力行业标准或规程进行。试验完毕后自动生成性能试验报告并存储, 以便运行和管理人员随时查看报告。

2.2.9 仿真培训系统

通过建模工具 (例如MATLAB等) 建立电厂主辅设备数学模型, 从SIS数据库中仿真所需的边界条件和性能曲线, 仿真预演电厂在设想工况下的运行情况。

2.3 第三、四层:生产管理层 (MIS) 和经营决策层

这两个层在数据和展现上密不可分, 多数情况下是由一套MIS实现的, 也可以视为一个层次。

生产管理层以电厂资源计划、安全、经济运行管理为重点, 以设备检修为基础, 以完成发电量为目标, 以企业资产管理为主线。进而优化电厂的机组性能指标, 整合生产计划和策略, 为协调发电企业的高效运转提供信息;实现电厂的安全、高效、经济运行, 优化电厂的生产计划和策略, 协调各个部门的运转。该层是数字化电厂管理的基石, 同时为SIS层提供控制指导信息。

经营决策层以综合计划管理为主线、以全面预算和成本管理为核心, 以物资管理、燃料管理为基础, 以人事管理以及OA等系统为辅助手段, 提高实时成本计算速度, 满足商业化运营管理需求。该层是数字化电厂的系统入口和决策枢纽。

电厂MIS系统, 包含基建MIS与生产MIS, 是对电厂从基建到生产运行的全过程管理。除了对内部的工作过程及内容进行全面规划和优化控制外, 还通过计算机网络把电厂生产经营过程的合作伙伴, 如供应商、电网、大客户等的资源和能力集成起来, 充分调动电厂所有可利用的资源。

电厂MIS产品实现对电厂内外部资源的统一管理, 从功能上应分为基建、生产、经营、办公自动化四个板块, 共20多个业务功能模块。基建板块包括工程、计划、财务、安全、人力资源、设备等功能模块, 大部分模块在总体设计时应与生产时的应用一并考虑。生产板块包括运行、检修、设备、安监、技监、全面质量、环保等业务功能模块;经营板块包括计划、物资、燃料、商业化运营、全面预算、多经、项目、合同、财务、人力资源等业务功能模块;办公自动化板块包括文档、党群、保卫消防、OA、综合查询与辅助决策等业务功能模块, 各模块之间应做到数据依存度大、模块依存度小。

在实现技术上, 应采用“企业系统集成应用EAI”的开发技术, 确定不同应用系统组合的接口标准, 建立针对于发电厂业务应用的自己的EAI标准。在系统中应将成熟的C/S体系结构与先进的B/S体系结构相结合, 综合应用计算机领域的最新技术。

2.4 支持系统一:数据库支持系统

以关系数据库和实时数据库为基础的面向数据主题的电厂数据仓库构成了数字化电厂的数据库支持系统和技术支撑平台, 电厂数据仓库以对电厂各类数据进行分析、提炼、集成, 为电厂的分析和决策提供支持。

2.5 支持系统二:计算机网络支持系统

以ATM和千兆以太网为代表的先进组网技术, 结合系统-网络-终端三级安全策略、目录管理统一认证等先进技术, 构成了数字化电厂的计算机网络支持系统。不同的层需要不同的网络拓扑, 下面给出厂级监控层和生产管理层的网络拓扑模型。

3 国内数字化电厂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传统的设计模式与数字化设计的要求相差很远

由于设计院的设计机制没有针对数字化电厂的特点进行提升和变革;加之由于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还局限于传统电厂的设计, 没有深入理解数字化电厂的特点, 造成数字化电厂设计的目的仅仅是数据共享和实时可查。由于采用的应用软件平台不同, 缺乏规范统一性, 使大量的有用信息无法真正共享, 造成资源浪费。

3.2 软件不能合理利用盲目引进造成浪费

近几年随着国外设备的引进, 有些电厂就像引进设备那样来引进软件, 没有对整个电厂的信息系统进行总体规划, 使数据传递不畅, 结果使引进的软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由于没有系统规划, 还造成了许多软件功能的重复, 引起数据冗余, 造成浪费。

3.3 企业技术人员缺乏

国内的不少企业已经引入了国外先进的软件, 但是技术人员缺乏, 不能使软件功能最为有效的发挥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3.4 其他问题

在现在的数字化电厂中, 还普遍存在系统目标不明确, 系统规划不合理, 以及设计阶段缺少统一的编码等问题。

摘要:介绍了数字化电厂基本模型, 对组织构成和信息系统结构模型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提出了一个具有四个层次, 两个支持系统的数字化电厂层次结构模型, 并重点介绍了厂级监控层 (SIS) 和生产管理层 (MIS) 。最后分析了我国现阶段数字化电厂存在的一些问题, 数据管理信息化。

关键词:数字化,电厂,模型,层次分析

参考文献

[1]张培华.数字化电厂设计与分析[J].中国电力2007, 12.

[2]林双奇.论现代电厂信息化[J].福建电力与电工, 2003, 6.

基于购车决策的层次分析模型研究 篇6

1 应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购车决策

1.1 建立层次结构

根据消费者考虑平时家用代步、节假日野外自驾游的特点, 对四款17万元落地的传祺GS5 2.0L自动两驱周年增值版、别克昂克拉1.4T自动两驱都市领先版、铃木锋驭1.6LCVT四区尊贵型以及长安CS75 1.8T自动尊贵型四款SUV的价格、安全、配置、油耗、保养、动力、空间7个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充分分析, 建立层次结构, 如下图所示。

第一层:目标层。此处为“汽车选择A”。

第二层:准则层。包括价格B1、安全B2、配置B3、油耗B4、后期保养B5、动力B6、空间等因素B7。

第三层:方案层。以四款17万元落地的SUV车型为可供选择的方案, 即传祺GD5 2.0L自动两驱周年增值版C1、别克昂克拉1.4T自动两驱都市领先版C2、铃木锋驭1.6LCVT四区尊贵型C3以及长安CS75 1.8T自动尊贵型C4。

1.2 构造判断矩阵

1.2.1 判断矩阵的标度定义

1.2.2 四款SUV车型数据搜集

从专业汽车网站搜集数据, 并对通过数据比较、专业人员访谈后整理各因素优势得数据如表2所示。

1.2.3 构造准则层对目标层的判断矩阵

根据购车需求对准则层中的7个准则关于目标层的重要性进行比较, 并对购车过程中的重要程度比较标度, 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这里元素相对权重采用几何平均法计算。

可知, 成对比较矩阵的一致性可以接受。

1.2.4 构造方案层对准则层的判断矩阵

根据购车时各因素优势及购车需求构造成对比较矩阵。

可知, 所构造判断矩阵均通过一致性检验。

2 运用层次分析模型进行构成决策

在进行综合评价时, 利用方案层对准则层的权向量构成的矩阵及准则层对目标层的权重向量, 构造方案层中四个备选方案在目标层中所占的比重, 模型如下:

得到方案C4的得分为0.4905, 高于C1, C2及C3, 从层次分析模型可知, 最佳购车选择应为C4即长安CS75。

3 结论

层次分析法属于运筹学理论, 本质上属于一种决策方法, 主要针对影响决策制定的因素多且不能定量确定的问题, 即在评价对象属性多样化、结构复杂, 不能完全采用定量方法进行评价和分析情况下, 层次分析法为此类问题提供了科学、实用的建模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模型为科学、理性的为购车用户提供了“最满意的决策”或“最优”的决策。

参考文献

[1]姜启源, 谢金星, 叶俊.数学模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住房决策模型 篇7

一、模型假设

1.夫妻的工作地点都在武汉关山大道和高新大道的交接处。2.租、买房的面积都为75平米。3.随机选择的6个小区具有普适性。4.房租价格不变, 租房一直都有。5.没有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房价稳定, 房产不升值。6.银行基础利率和贷款利率保持不变, 存款年利率1.5%, 贷款年利率4.9%。7.夫妻两人合每月存下6000元, 三年后有220792.6元的存款。8.各个因素间相互独立, 没有相互影响。

二、模型准备

(一) 从文[1]中查到6个小区的房价和离工作地的距离

(二) 从文[2]中查到该地区的综合租售比为:k=18

计算公式为:k=房价×房面积÷月房租÷12。

(三) 从文[3]查到房价收入比=每户住房总价÷每户家庭年总收入

(四) 从文[4]中查到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三、模型建立和模型求解

建立层次结构, 如下图1所示。

结构最上层为目标层, 中间层为准则层, 最下层为方案层。现在对准则层因素运用AHP法进行两两比较做出判断矩阵, 如图所示

运用matlab计算出该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5.1118。

一致性指标为为。再用一致性指标比随机一致性指标RI (查表2) , 求得一致性比率, 即, 通过一致性检验。

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就是权向量, 把它归一化处理。下表是这5个准则的重要得分。

四、综合评价

因为每个地方的用房成本和上下班距离成本有具体的数值, 我们只需对其转化极大化型指标, 并无量纲化即可。参考文[5]采用适度指标法或逆指标法转化为极大型, 参考文[4]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无量纲化。

考虑到房价基数过大且差别不明显, 将用房成本做适度指标法, 其中a为指标, x是适度值。x取3000。权重, αi表示各P的倒数。

上下班距离成本的评价用逆指标法处理, 如下表

在6个选择地点对自然环境、购物环境、消费成本因素进行分别两两比较获得逆矩阵, 计算出λm、一致性指标, 通过一致性检验后, 得到各因素的权重得分。

接着进行综合评价, 选取最理想的小区, 综合表4.5.6.7.8.9, 总得分, βi准则层权重, γi是小区权重。

从表13可以看出得分最高的是P2南湖时尚城, 这里是性价比最高的地方, 房价为9800元/M2, 按租售比算租金是3402.78元。

五、计算出租房和买房哪个更划算

(一) 符号说明

i:银行存款年利率, j:商业贷款量利率, T:等额还款月值, n:还款月数, F:等额收入终值, H:贷款金额

买房时, j=4.9%, i=1.5%, 夫妻总月收入是11000元, 按规定月款数不得超过家庭收入的55%, 我们目标取50%, 也就是月还款5500, 首付比例取20%。

总房价=9800×75=735000元, 735000×20%=147000<220792.6, 首付没问题。

H=735000×80%=588000元, 由上式可以算出, 当T最接近5500时, n=144, 也就是12年, T=5408.91元, 共支付利息190888元。

租房时, 参考买房还的贷款时间, 我们选择租12年。相对于买房, 12后我们有首付本息和G1=147000 (1+i) ^12=175755.87元, 有未支出的利息G2=190888, 有房租有T的差值总和

则12年租房比12年买后获得一套房子多出钱总和为W=G1+G2+F=680591.98元<735000元=房子总价, 也就是12年租房子比多买房子节出来的钱不足以买一套一样的房子, 所以买房子更划算。

六、动态分析

当夫妻收入有变化时, 进一步观察, 发现在地理确定的情况下, 租售比K是影响租房或买房的主要因素, 也因为K值随市场的变化的波动也大, 是能知道现阶段的值, 无法估算下一阶段的值的情况, 因此我们假设出K值是个变量, 得出另外一个结论给大家参考。

当夫妻月总收入在[9000, 40000]元之间, 月还款占收入的50%, 则T=[4500, 20000], 房子总价在Y[450000, 1350000]元, 首付比例是20%, 买房n月后还请贷款, 假设在租房n月后相比买房节省下来的钱刚好可以买一套一样的房子, 我们算出此时的租售比是多少。计算公式如下:

联立上面两式子, 运用matlab计算, 并绘出图像如下:

从图2中大概可以看出是起伏较小的面, 旋转图形, 如图3, 可以从左侧面看到, 当收入变化时, 临界租售比的变化, 如图4, 可以从右侧面看到, 当房价变化时临界租售比的变化。

由上的图形分析可知, 当房价、家庭收入和租售比知道时, 我们可以通过上面的动态模型确定租房or买房, 当坐标 (Y, T, K) 落在这个面两上方时, 选择租房更省钱, 当坐标 (Y, T, K) 落在这个面下方时选择买房更省钱。

从侧面图可以看出, 当收入和房价变化时, 临界租售比始终在[19, 22]之间变化, 所以当租售比小于19时, 选择买房, 租售比大于22时, 选择租房, 此时与收入和房价因素无关。

七、建设性报告

通过上面的层次分析法对各小区的租、售房成本, 上下班距离成本, 自然环境, 购物环境, 消费成本进行综合评价, 我们可以看出当夫妻收入总是11000元时, 和总收入是17000元时, 最好的选择小区是不同的, 分别是P2和P6, 而且通过经济分析, 在现阶段租售比为18的情况下, 两不同选择的小区里, 买房都比租房要省钱。如果租售比发生变化, 当租售比小于19时, 选择买房, 租售比大于22时, 选择租房, 在[19, 20]之间就要结合家庭收入和房价进行分析, 结论在动态分析中。

八、模型的优点及其推广

第一, 运用层次分析法, 结构清晰、明确, 量化各指标, 给出科学的决策。第二, 额外找出了租售比K对租、买房选择的影响, 并建立了动态分析模型。第三, 综合运用各种评价方法, 让整个评价更合理。第四, 指标无量纲化和归一化的不断求精, 使用了最适合的方法。第五, 将家庭总收入对小区选择的影响合理的添加到评价体系中。

参考文献

[1]武汉中原地产[2016.4.1]http://wh.centanet.com/xinfang/ditu/hongshanqu/k1/

[2]中国房价行情-武汉-住[2016.4.1]http://www.creprice.cn/ha/investsort/city/wh.html

[3]百度百科[2016.4.1]http://baike.baidu.com/link?url=t CRL2dm WLVq Bl Jjf12LVZKXad Kw AWbm Cf Gr A-8Uh K9M0AHAy Ys Ws_a RF o Ip8Rvb K8ni8oy LN-l3w9Grk NKu FZ_

[4]汪应洛.系统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4.

[5]张立军, 袁能文.线性综合评价模型中指标标准化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湖南长沙, 信息与统计论坛, 2010.8.

[6]张卫华、赵铭军, 指标无量纲方法对综合评价结果可靠性的影响及其实证分析, 江苏徐州,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5, 5.

增强层次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研究 篇8

经典卷积神经网络 (CNN) 并没有很好的对视皮层中视觉信息的层次性处理过程进行模拟, 本文结合生物视觉特点, 构建具有分层感知不变性特征和具有学习、识别能力的计算模型, 提出AH-CNN算法, 在同样目标条件下进行分类识别, 并与其他识别模型进行比较。

2 基于随机策略的池化层

本文基于随机池化策略构建随机池化层, 替代传统池化层, 在保留最大池化优势的基础上添加随机特性, 可以更好地防止模型训练时出现过拟合.其公式如下:

其中pi为多项式分布位置采样概率, ai为i位置的激活值, Rj是特征映射图第j个池化区域。随机池化介于最大值池化和均值池化之间, 相当于在池化区域上进行不同的形变再进行最大池化操作, 在平均意义上, 同均值池化类似;在局部区域中, 服从最大池化策略。

3 基于侧抑制机制的归一化层

侧抑制机制是普遍存在于视觉系统多层次中的一种神经交互作用, 这种机制在参与初级视觉感知的同时还参与类似注意机制的高层作用。本文将引入模拟侧抑制机制的局部响应值归一化层 (LRN) , 并部署于每个随机池化层之后, 通过对输入特征数据的局部归一化操作将局部化的输入分散到更大范围的输出神经元中, 抑制激励量并调整感知信息编码, 以此将映射特征显著化, 提高CNN模型泛化能力。其公式如下:

其中aix, y为点 (x, y) 处的神经元活跃程度, 为归一化活性, a为每个神经元的激活值, b为归一化权重生成的新的激活值, n为求和覆盖的相邻的位于相同空间位置的核映射数量, N是该层中的核总数。常数k, n, α和β为需要在验证集上选择最优值的超参数。

4 基于视觉神经层次结构的AH-CNN模型

基于上述随机池化层和LRN层的构建, 本文结合CNN的层次结构, 仿照基于视觉信息处理系统的三级分析模型, 提出基于视觉神经层次结构的AH-CNN模型。该模型采用卷积层、随机池化层和LRN层交替组成视觉神经系统的初、中级层次结构, 并采用全连接层和分类器模拟视觉神经系统的高级层次结构对目标图像进行决策识别。

5 实验结果与分析

本文采用深度学习开发框架Caffe, 并选择Caltech-101数据集进行训练和测试, 结果如图1所示。实验证明AH-CNN模型能够有效的提高图像目标识别的准确度, 对比经典CNN, 在准确率上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Y.Le Cun, B.Boser, J, “Backpropagation applied to handwritten zip code recognition, ”Neural computation, 1989.

[2]J.Deng, W.Dong, R.Socher, L.-J.Li, K.Li, and L.Fei Fei, “Imagenet:A large-scale hierarchical image database, ”in CVPR, 2009.

层次体系模型 篇9

随着营销环境的变化、竞争对手策略的更新, 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单靠自身的力量参与市场竞争, 是势单力薄缺乏竞争力的。只有与经销商伙伴联盟共同应对市场竞争, 才能产生强大的竞争力。然而经销商的选择与评价对企业至关重要, 它关系到企业的整体销售能力, 企业必须对经销商进行适时评价。经销商绩效评估是生产商分销渠道管理的重要内容, 通过经销商绩效评估, 可以获取足够的信息数据, 并在此基础上对渠道的结构和渠道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改, 做出科学的决策, 对渠道体系实施更有效的管理手段, 从而提高整体渠道绩效, 增进经销商的活力, 确保整个营销渠道的高效运转。当前, 评价经销商绩效的方法主要有独立绩效评价法、多重标准组合评价法等, 这些方法不能很好的提供综合绩效的深入分析, 而且在考核评分上有较大的主观性和任意性。本文试用AHP法构造经销商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建立层次分析模型, 对各经销商的绩效进行综合排序, 为企业改善渠道结构、制定渠道对策提供新思路。

二、研究方法

AHP法 (层次分析法) 是一种多目标决策技术, 因其具有鲜明的系统思维特征, 被广泛应用于复杂社会经济问题, 尤其是多层递阶系统的评价。由于AHP法所确定的各层指标权重均需通过一致性检验, 因此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判断矩阵构造过程中人的主观随意性, 其指标权重能够较为科学合理的归纳和反映有关专家在指标重要程度排序上的判断。因此, 在对经销商的绩效综合评价和选择上, 我们选用了AHP法。运用此法大体可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1. 建立层次分析模型。

在深入分析系统以后, 将系统中所包含的各类因素划分为不同层次, 即最高层:表示要解决问题的目的, 即组织要达到的目标;中间层:实现目标所采取的某种措施、政策和准则;最低层:参与选择的各种被选方案。

2. 构造判断矩阵。

为判断同层元素之间相对于上一层次的相对重要性, 必须构造判断矩阵。其方法为:设对于上一层次Ak而言, 本层次有关元素Bi对Bj的相对重要性为bij, bij通常为1~9标度法通过两两比较确定。1~9标度的含义见表1。

3. 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判断矩阵A的特征方程AW=λmaxW的解W, 经归一化后即为同一层次相应因素对于上一层次某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 这一过程称为层次单排序。为进行层次单排序 (或判断矩阵) 的一致性检验, 需要计算一致性指标:

式中, CI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λmax为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W为其相应的特征向量;n为判断矩阵的阶数。

显然, CI=0时, A为一致阵。CI越大, A的不一致程度越严重。为确定判断矩阵是否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还需利用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对于1-10阶判断矩阵,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的值见表2:

计算随机一致性比率:CR=CI/RI。当CR小于0.10时, 认为层次单排序的结果有满意的一致性, 否则需要调整判断矩阵的元素取值。

4. 层次总排序。

计算同一层次所有因素对于最高层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 即层次总排序。这一过程是从最高层到最低层逐层进行的。

设上一层次A包含m个因素A1, A2…Am, 其层次总排序权值分别为, 下一层次B中包含n个因素B1, B2, …Bm, 它们对于因素的层次单排序权值分别为bj1, bj2, …bjm|, 此时B层次的总排序权值:

5. 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

这一步骤也是从高向低逐层进行的。如果层次B某些因素对于上一层次A中的因素Aj单排序的一致性指标为CIjA, 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为CRjA|, 则层次B总排序随机一致性比率为:

类似地, 当CRB<0.10时, 认为递阶层次在有目标层到该层上的整个判断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否则需要重新调整判断矩阵的元素取值。

三、经销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 经销商绩效评价的基本标准

(1) 适应性标准。任何一种有效的分销渠道均要考虑当时的市场、竞争、生产商及产品的具体特点而设立的。同样对经销商绩效进行评估时, 要考虑分销渠道的市场适应性和竞争适应性。

(2) 控制性标准。现有分销渠道优劣的另一个表现在于经销商是否朝着生产商所设定的方向努力。因而生产商对经销商是否有控制能力, 使之符合生产商整体发展战略, 就成为经销商评估的一个重要标准。

(3) 经济性标准。经济性标准最为重要, 因为生产商是追求利润而不追求对经销商的控制性和适应性的。经济性标准就是以渠道成本、销售量和利润来对渠道运行进行评价。通过比较本企业的分销渠道与其他企业同类产品的分销渠道费用, 可以判定本企业分销渠道是否具有经济合理性。

2. 经销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对经销商绩效的评估有许多指标, 本文认为可分为两大类指标:一类是以产出绩效为基础的定量指标, 如销售量、利润、利润率和存货周转等;另一类是以行为绩效为基础的定性指标, 如经销商的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经销商的竞争能力、应变能力等。

(1) 产出绩效指标 (定量指标)

①对销售额、利润的贡献:一定时期内, 经销商在所在市场区域给生产商创造的销售额是否高于平均水平, 生产商为支持经销商而投入的时间、精力、人力是否从经销商处获取相对较高的利润。

②货款支付率:经销商应付货款与其平均采购额之比, 是用来评价经销商能否快速支付货款的指标。在生产商规定的期限内, 经销商对生产商的货款支付率越高, 说明经销商是可以信赖的合作者。

③存货周转率:经销商的存货销售速度与存货的补充更新速度。存货周转率一方面反映经销商的经营能力;另一方面也反映经销商的经营管理水平。

④资产使用效率:是指一个单位资产实现商品销售额的多少, 主要用于显示经销商在承担渠道功能时投入资产的利用情况。资产使用效率越大, 说明经销商经营效率越高, 用相同的资产实现了较大的年度销售额。

(2) 行为绩效指标 (定性指标)

①经销商的竞争能力:经销商是否具备成功经营生产商产品所必需的经营技巧;经销商及其员工对其他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是否了解;经销商销售队伍情况。

②经销商的应变能力:经销商能否及时察觉市场的长期发展趋势, 并不断调整自己的销售策略;能否适应市场领域的竞争变化等。

③经销商的服从度:经销商是否经常拒绝生产商的合理要求;是否经常违反与生产商签订的合同或协议;是否服从生产商规定的各种工作程序等。

④经销商对销售增长的贡献:经销商是否会成为生产商的主要收入来源;生产商与其从经销商那里获得的收入是否比所在区域内其他经销商获得的收入增长得快等。

⑤顾客满意度:生产商是否经常收到顾客对经销商的投诉;在解决与生产商的产品和服务有关问题时, 经销商能否为顾客提供良好的支持和帮助。

四、应用实例

某家电生产商在某城市的分销网络中, 假定有四个经销商, 为改善该家电企业的整体销售状况, 提高其产品在城市的市场占有率和未来发展潜力, 需要对以上四个经销商绩效进行评价, 以确定其优劣次序, 调整渠道管理对策。可构造经销商绩效层次分析结构模型见图。

1. 对该家电企业销售目标层A而言, B1, B2比较如表5。

2. 对Bi而言, Cj (i=1, 2, j=1, 2, …, 10) 比较分别如表4、表5:

3. 构造Cj—D判断矩阵。通过计算得到其权重向量分别为:

进一步可计算待评经销商D1, D2, D3, D4对总目标层A的组合权重为:

可见D3的组合权重最大, 经综合分析后, 可选择D3作为该家电生产企业的重点经销商进行支持并加强合作, 其次是D1, D4, D2, D2经销商业绩相对较差, 可考虑替换或放弃合作。

五、结论

本文站在生产上的角度, 针对经销商经营的实际情况构建指标体系, 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其综合绩效进行评价, 对于经销商的选择及分销渠道的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践证明, 该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在理论和实践中有较大的创新意义, 必将在经销商的评价与选择中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应用。但需要说明的是, 经销商绩效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其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指标权重的确定, 是专家长期经验积累和科学运算的结果, 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要不断根据实际环境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 使最终的评价结果更客观、更准确。

参考文献

[1]吴宪和:分销渠道管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8.3

[2]郝海踪家峰:系统分析与评价方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12

[3]张晓堂:市场营销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7

上一篇:内部循环下一篇:长电缆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