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习惯决定阅读教学

2024-09-26

兴趣习惯决定阅读教学(精选7篇)

兴趣习惯决定阅读教学 篇1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 是对中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 培养学生口头上、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 侧重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最重要手段, 它能给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就能逐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为他们继续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老师应善于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 精选阅读材料, 培养有效的阅读技巧及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精心设计提问,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愉快地力求接近或探索某些事物而进行学习的心理趋向。而问题设计是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 要紧扣教材、层层推进, 具有一定的思维梯度。在教学中, 如果学生对所提的问题感兴趣, 那么他就会积极地、主动地去思考, 掌握好所学的知识。比如, 在教阅读内容《Shopping》这一篇文章时, 可以先借助图片给学生展示一款最新的mp4, 问学生喜不喜欢听音乐, 引起学生兴趣。这样由问题的导入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很快就会掌握好短文的内容。

二、突出学生主体, 培养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能力

英语阅读教学中必须突出“学”字。在英语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引导学生学习, 逐渐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精神。1.引导学生课前认真预习。如果学生课前没有预习, 课堂学习肯定很被动, 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 学习效果肯定要大打折扣。因此, 教师要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 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就会积极地与老师互动, 教学也会收到预期的效果。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最关键的是营造良好的参与环境, 留下足够的参与时间和空间,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学生能讲的尽量让学生讲, 学生能动的尽量让学生动。3.培养学生归纳、理解的能力。培根说过:“只有顺乎自然, 才能驾驭自然。”在学生形成自主学习习惯以后, 他们就可以自由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 凭自己的智慧去判断, 去创新, 把学习当做一种享受, 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至此, 英语学习不再是应试的手段, 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需求, 是快乐的学习。

三、培养阅读技巧, 提高阅读的速度及有效性

可以说, 中学英语教材中每一篇阅读课文都是好文章, 所以在阅读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 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效率。1.略读 (Scanning) 。略读是旨在获取特定信息的阅读方法。在阅读时可略过一些无关的、辅助的或次要的词, 如冠词、专有名词 (人名、地名等) 、一些名词前后的修饰性词及不影响上下文理解的生词等。要有意识地注意句中的主词, 抓住主词就抓住了句子的意思。如:His sister Amy has a small red bag.这句话只要抓住Amy has bag这三个词, 就抓住了该句的中心意思。2.猜读 (Guessing) 。猜读是阅读的重要技巧之一。美国著名的心理语言学家Kenneth Goodlnan说过:“阅读是一种猜测性游戏” (Reading is a kind o guessing game) 。阅读过程中碰到生词时, 不要马上去查字典, 而是从两方面对词意进行推测。首先通过上下文即词或词组所处的具体的语言环境猜测词意。如果有人问“find”是什么意思, 我们很难回答, 因为没有上下文。如果他说“Did you find him what he wanted?”我们就知道这里的“find”的意思是“觉得, 感到”;如果他说“I can't find that amount of money.”我们可以断定“find”是“供给、供应”的意思。其次是通过分析英语单词的结构猜测词意。英语中有很多单词是由词根加前缀和后缀构成的, 在阅读中可以根据已知的构词要素猜测新词的词意。如在“His father is a musician.”一句中musician一词学生以前从未学过, 但根据已学过的music (音乐) 和形容词后缀-ian即判断出musician的意思是 (音乐家) 。3.速读 (Skimming) 。速读是旨在快速获得段落、文章大意的阅读方法。阅读教学时, 要有计划地训练学生捕捉主要信息, 把握段落大意, 进而弄懂全文中心意思的能力。读完一段后, 学生要找到主题句, 通过找段落的重点句子或重点词语即可抓住段落的中心。在科普类及说明类文章中, 主题句尤为明显。鉴于主题句经常出现在段首或段末, 阅读时, 应引导学生关注段落的首句和尾句, 文章的首段与末段。

四、精选阅读材料, 加大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中学英语阅读教学需要课内外结合, 我们的学生一般都缺乏英美背景知识, 这必须从抓课外阅读着手。对于提供给学生阅读的材料, 最好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 使学生产生阅读的需要, 带着目的去读;同时, 应帮助学生排除可能影响学生理解的生词障碍, 使学生能以积极的心态, 充满自信地去进行阅读, 这样, 才能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

五、鼓励动手动脑,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 阅读理解是一个复杂而灵活的过程, 只要我们善于捕捉训练的机会, 多学习, 多实践, 立足于学生的实际, 把阅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中学教学阶段。以学生实践为基础来引导学生多看、多读、多练, 通过一系列阅读培养学生阅读的技能, 学生的阅读水平一定能够再上新台阶, 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及交际能力也一定能得到提高。

兴趣习惯决定阅读教学 篇2

一、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以使人终身受益。而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从语文的角度都说明了语文素养的提高必须从多欣赏和厚积累开始。《语文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语言的积累,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二、本学期继续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

1、调查研究法:运用调查研究法研究现实中学生阅读的现状和走向,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查、了解、分析,掌握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2、行动研究法:运用行动研究法研究促进“享受阅读”的实践操作策略。

3、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法对实践进行分析概括,全面、深入、系统地揭示经验的实质,找到可以运用和借鉴的规律性的东西。

4、个案研究法:运用个案研究法研究学生在享受阅读中的差异性。

三、扎实地进行理论学习。

理论是实践的依据,只有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才能体现出更高的价值。因此,我们不但认真收听了德燊老师关于“如何进行课

题研究”的专题讲座,还利用课余时间广泛收集课题学习资料进行学习。我们学习了《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搞好课外阅读》、《教育科研方法》、《课外阅读方法种种》等文章,以便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更好地指导实践。

四、重视课内外有效衔接。

课题组的老师能注重挖掘课内课文的拓展点,探索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结合点和基本方法,构建课内外阅读相互沟通的体系。通过课内外的贯通融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动机,适时的为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如:学习课文《争吵》后,为学生推荐《爱的教育》;学习课文《巨人的花园》后,为学生推荐《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童话故事书。学习《蟋蟀的住宅》之后,向学生推荐法布尔的《昆虫记》等。在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时,老师们还注重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如:(1)引导学生学会选择阅读方法,如:浏览性的泛读、品味性的精读、探求性的速读,还有圈点符号法、摘录批注法、边读边思考的方法等。(2)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让孩子就书中的角色、情节、写法等内容为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其中的精华,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此外,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老师们能注意写下个人的心得,并进行交流。

五、积极开展与课题有关的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系列活动,为学生搭建一个个读书成果展示平台,不但检验了学生读书的效果,还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阅读的乐趣,进而提高他们阅读课外书的兴趣。如:

1、多方筹集,供以读物。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的资源优势。语文教师根据学校藏书情况,为学生提供阅读信息,并作简要介绍。实现了人人有书读,个个读好书,达到博览群书的目的。

2.设计手抄报。让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的时候,将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摘抄下来,并进行装饰,设计成一张整洁、美观、有创意的手抄报,展览给同学们看。

3、写读书笔记。我们学校针对不同年段的学生特点设计了不同形式的阅读记录卡。低年段以欣赏诗歌,阅读童话为主。中高年段以阅读寓言、神话、中外经典名著为主。学生把书中精彩的字、词、句、段、篇以及自己的感受体会记录在阅读卡上,以丰富写作素材,提高鉴赏能力,陶冶情操。

4、开展读书读报交流会。利用每周四、周五二十分钟晨会时间以“快乐语文、中国少年报、中国儿童报”等为材料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交流读完推荐书目后的感受,讲讲近期所看的书,说说自己的阅读收获。同时,还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

5、鼓励学生多写日记、写读书心得,多积累课外阅读中所获得的小知识,并利用假期把自己的文章整理成册,孩子们看到自己写的文章也成了一册书籍,更加强了他们看书、写作的热情。

我们还组织学生开展成语大比拼、赛诗会、争取阅读之星、办阅读小报等活动。通过热热闹闹的活动,促进学生实实在在的读书。

六、研究的阶段成果

1、全体语文教师进行课外阅读指导的听评课活动。何校长也为我们全校老师上了一节指导学生阅读中国少年报、中国儿童报的示范课,李霞、李喜琴等教师也纷纷上了课外阅读指导的观摩课。

2、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很大的激发,阅读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正在逐步形成。

部分家长存在急功进利的想法,认为课外阅读对正常的教学有一定的影响,没有很好地督促孩子进行课外阅读,完成课外阅读卡的记录。课外阅读的呈现方式除了常见的读书实践活动外,还有没有其他更好更科学的呈现方式,这是值得我们继续研究的一个问题。

七、下一阶段的研究计划

1、推出具有成功经验的典型课例;

2、编写同步拓展阅读教材;

3、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报告和检测报告,撰写结题报告。

小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 篇3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课本成为很好的指路灯

在语文教学中, 我不仅千方百计地教学生爱读课文, 还教学生会读课文, 指导他们有目的、有步骤地读课文。我一般按以下方法步骤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一是读课题、讲课题, 想想课文会告诉我们什么;二是轻声读课文或听教师范读 (或听录音) , 听后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先写什么, 后写什么, 粗知课文大意, 了解课文脉络;三是让学生边读课文边利用拼音、字典学习字、词、句、段的意思, 找出不懂的词句和问题;四是带着问题深入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五是练习读课文, 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有的要熟读成诵。每一步都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 并告诉学生先做什么, 再做什么, 怎样做。经过长时间的培养, 学生学会了怎样读课文, 并养成了认真阅读的习惯。

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在阅读教学中, 我不仅注意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 还重视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积累运用》的口语交际中, 提到“如何保护好地球”这一话题, 为了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课前我先让学生预习, 提出问题。然后, 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阅和阅读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书籍,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环保知识后, 在课堂上学生都能根据各自所收集的材料纷纷解答所提出的问题, 并能谈出自己对环保的感受。在阅读中学生了解了许多中外保护环境的事例、资料,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达到了教书育人的双赢目的。实践证明, 只要教师启发得当, 引导有方, 是可以打开学生喜欢阅读的大门的。

三、鼓励学生多看有益的课外书籍, 拓展学生的视野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在教好课文的同时, 还要使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 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文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 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 才能在运用中化方法为能力, 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因此, 学生每学一篇课文, 我都要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关的课外书, 让学生去阅读, 并指导学生怎样去阅读。比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这些课文, 我就向学生介绍《安徒生童话》让他们去阅读。学了《示儿》, 我就向学生介绍诗人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 并让学生去阅读有关陆游的其他古诗……通过大量阅读, 使学生学会了怎样阅读, 同时知识增多了, 眼界开阔了, 词汇丰富了, 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兴趣习惯决定阅读教学 篇4

“书籍是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十九世纪法国着名作家雨果以精辟的概论阐述阅读对于人类的重要性。面对信息如浪潮般涌向我们的生活,一个人是否拥有从小培养起来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技巧是决定把握信息的准确与否的关键。随着课程的改革,小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在教学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教学中应积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使阅读成为陪伴孩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成为其塑造人文素养的重要渠道。

一抛砖引玉,融趣于教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学习兴趣是对学习对象认知倾向。好奇心是学习兴趣的根源,求知欲是学习兴趣的主要表现,学习兴趣有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阅读兴趣是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加以循序渐进的诱导,调动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他们进行课外阅读。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和阅读的积极性,有利于帮助他们获得成就感和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1.以好奇心调动求知欲

人类天生具有好奇心,结合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具有范围小、程度浅、深度低等特点,使小学生更易产生对周围自己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理,表现为好问、好动。老师应充分利用这种

好奇给予正确的引导,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并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强对学生通过阅读获取知识习惯的培养。如在教学中,我发现配以一些与故事相关实物、图画或者小物品作为导线和奖励更能激起学生的主动性。记得我在教学完《海底世界》总结时展示出五个颜色不一的贝壳,向充满好奇的学生说:“明天要是谁能讲出与课文不一样的海底世界或是有趣的海底故事,谁就能获得一个美丽的贝壳奖品!”第二天,有的学生讲出了自己在课外书上看到的有关海底世界神奇奥妙的知识,有的学生讲出了自己在课外书上找到的海底的动物生活习性与陆地的动物生活习性截然不同之处,有的学生讲出了自己在网上看到的有趣的海底故事,还有的学生展示出自己在网上查找到的海底图片并向大家解说等等。通过这种合理的诱导,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求知欲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相关的课外知识而寻找答案,获得成就感并增强个人的自信心。同时,老师应该积极地运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的好奇心,以达到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寻找相关书籍为导向,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和知识视角。同时应该避免只是停留在学生问问题、老师给予回答的阶段,否则学生的好奇心就会因其随生随灭,持续时间短暂而失去其对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价值。

2.阅读兴趣的层次性定位

当学生拥有了探索新知识、阅读新书籍的欲望,它就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但是由于小学生的阅读量不多,阅读面窄,同时缺乏辨别书本好坏的能力,常常对书本“来者不拒”,使一些不适宜书籍

乘隙而入的情况不胜枚举;或者,有的学生往往会对某方面如绘画和《故事会》等书籍有浓厚的兴趣。此时,老师要因材施导,针对不同学生的年级和兴趣爱好给予不同的定位指导,推荐一些较好的相关图书给他们。一般而言,一、二年级的学生都比较喜欢看具有配图的小故事或者动画片的配图故事,可推荐他们看图文版的《三字经》、《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

三、四年级的学生喜欢看带有小故事性的文章,可让他们看《一千零一夜》、《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等;

五、六年级的学生开始喜欢读一些世界名着等作品,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宾逊漂流记》、《爱丽丝梦游仙境》等,有助于他们对于故事情节的构造方面有一定的认识。当然,同一年级的学生之间也具有较大的差异,如女生喜欢故事性的书籍,而男生喜欢科幻、体育等内容一些书籍。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可以有意地将同班同学根据兴趣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人数可不固定,不定期地让一个小组发言,并在班级建立的图书角贴上小组喜欢看的书籍名称,并写上推荐理由。以此吸引不同小组的注意,去阅读不同类型的书。事实证明,好奇心在各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和人员间的变换很频繁。这样,不仅可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还可积极促进学生读书心得的相互交流。

二纵横交错,行读相成“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补读书之不足。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阅读兴趣的培养还要在各种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阅读获得的成就感,充分挖掘他们的积极性,达到以阅读丰富活动,以活动促进阅读的效果。

1.运用周边环境,进行写作训练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以形象的语言说明了阅读对写作的巨大作用,同样,写作也可以促进阅读的深入。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籍时,会遇到很多优美的词句,在教学中,老师就要鼓励学生在阅读时进行积累,并让他们进行模仿性写作。如在我所教小学旁边就有居民栽培桃树等农作物,春季学期开学后,我带着学生去观看春天来时桃花开的美景,并让他们就此写一些词句,题目不限,可写春天的景象、可写花的、树的等等;我和学生现场一起评比看谁写得好,关键要进行鼓励性的评语,以增强学生的信心,然后要求他们回去查找以前阅读过积累的相似的语句,进行对比,最后要求学生根据优美的句子合作绘制出一张手抄报,要求学生们在规定时间内自己动手编排合作,尔后由学生相互评比,并给优胜组以奖励。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积累、模仿、自我创作、团结合作中学以致用,同时获取乐趣和认同感,进一步激发阅读的兴趣。

2.开展故事演讲比赛,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学校可定期地开展故事演讲比赛,促进各个年级间的互动。老师也可在班级里开展兴趣小组的演讲比赛,如根据学生兴趣小组推荐的书籍进行故事演讲比赛,更能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创作故事的演讲,并把每期的演讲记录下来,在下期开始前进行表扬性总结。在故事演讲比赛中,学生不仅仅是把故事内容简单地复述,相反,学生往往为了表现得更形象,会配上肢体语言等以达到惟妙惟肖的效果。而且,在自我创作的故事中,学生往往会几个人配合进行故事情节的塑造,不

仅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也展现了很强的创新能力,这样就能够从综合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

3.开展故事绘画活动,发挥学生想象空间

在阅读兴趣培养过程中,班级可开展故事绘画活动,让学生从自己一段时间内阅读的故事中挑出最喜欢的一个故事,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空间进行绘画。如,我的学生曾经就以自己的形象画了“毛遂自荐”的历史故事,贴在图书角鼓励了很多学生创作自己的漫画等作品。后来又出现了“申奥故事”、“柯烂斧锈”、“囊萤”等好的绘画作品。

4.个人阅读成果展示,建立学生自信心

个人阅读成果展示就要设立一个平台给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所得和阅读后自己所创作的手抄报、好词好句摘抄、自己写作集、绘画作品等。可以以周为时间单位,在班级的空置处设立展示台,每周让学生们自己推荐几个学生进行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并向自己的同学们介绍自己一些作品的构思等等,让学生在一个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分享的快乐,建立自己的自信心。

学校还可通过小广播站播放精美的散文朗读或者学生阅读推荐的一些文章等,通过这些活动就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于无形中将阅读习惯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习惯中,从而间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各种类型的图书,进而其阅读的数量和质量也就全面上升了。

三家校配合,“悦”读无穷

小学生的自制能力比较差,在学校里常常要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

主动地阅读各类书籍,然而,到了家里,容易受到电视、游戏等影响导致课外阅读的连续性和时间效率性无法得到有效保证。所以,老师应该寻求与家长配合共同建立一个学校加家庭的阅读氛围机制。鼓励家长们配合,在家里规划建立一个阅读的小空间,这个小空间由学生和家长自己商量设计布置,如包括书柜、花卉、贴图等等;鼓励家长参与自己孩子的阅读计划,每天用半小时左右时间进行相互的听读,讲见闻,欣赏优美散文,分享阅读心得。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典范,这样,学生感觉的“孤独、枯燥无味”的阅读也会变得津津有味、乐趣无穷了。而家长与孩子的感情也会在交流中得到加深、得到升华。

兴趣习惯决定阅读教学 篇5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只是起到向导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顾及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课堂阅读教学是一个在集体中实施的与完全个人阅读的阅读不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个轻松、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使学生具有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使文本的德育目标,智育目标和审美目标都能得到综合体现。

就情感态度而言,首先要使学生养成阅读兴趣和习惯,在低年级阶段尤为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并且因为有兴趣,就会减轻疲劳感,同时也会感到没有负担。这也是一种积极的减负措施。不难想象学生对阅读毫无兴趣,仅凭督促,规定完成要求的目标的阅读量,纵然完成,也只能是事倍功半,效果差强人意。怎样才能使学生感到阅读的乐趣呢?笔者认为以下几点不失为良策。

一、要注意阅读内容的选择

选择那些贴近生活浅显易懂的童话,寓言,故事,童谣,古诗等。浅显的学生能读懂,贴近学生实际的学习就敢兴趣,这样便于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帮助读懂文本,能读懂就有收获,就有快乐,就有成就感。

二、阅读的形式要多样化

比如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比一比等,或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让学生聆听美妙的声音,欣赏美丽的画面,感受美好的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还要鼓励学生的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

三、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的看待每个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

这样学生在阅读中即学到了知识,又得到了美的享受;即表现了自我,又获得了成就感。这样学生一定会感受到阅读兴趣,就一定会喜欢阅读。

有了阅读兴趣,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习惯是由多次重复而达到的带有稳定特点自动化的思维或行为方式。好的习惯会受益终生,不好的习惯也会伴随一生。在小学阶段习惯的养成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阅读习惯的培养。引导帮助学生喜欢阅读,经常阅读,把读书当做一种自我实现的手段;喜欢图书,爱护图书,以书为友,以书为伴。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帮助学生养成用普通话朗读的习惯。无论是读课文,还是读课外读物都自觉地使用普通话。使朗读在“正确”的基础上逐步达到“流利”,有感情。朗读时要注意轻重缓急,力戒唱读和一字一顿地朗读。与此同时还要教学生学会默读。(让学生懂得在公共场合朗读会影响别人)同时让学生明白默读比朗读节省时间,更便于集中精力思考。“一边读一边想”就是默读,默读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能力,如果能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就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

学生一旦有了阅读的兴趣与习惯,学生就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主动去阅读,反复地诵读,就能读出情感,品出韵味,悟出文章的表达效果。此时,学生的思维便活跃起来课堂就充满了思维的张力。课堂就成了学生学习的舞台,老师培养学生思维的沃土,学生就愿读,爱读,最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培养兴趣,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篇6

一、通过创设阅读环境,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们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浓郁的书香教室文化。教室文化是一种硬文化, 每时每刻都在潜移默化地感染和熏陶着教室中的全体学生。一个不凡不俗、清新雅致的教室书香环境, 能浸润和感染全体学生, 使他们在优雅的环境中沐浴书香, 享受文明, 心灵得到净化, 情感得到升华, 欲望得到催生。因此, 我们应力求把教室布置得像家里的书房一样书香浓郁, 让学生在静态的班级文化中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精神, 让学生在优雅的班级文化中得到审美的启迪、精神的润泽、心灵的陶冶。

例如, 我们可以围绕阅读对教室四周的墙报进行富有创意的设计, 选择一些古今中外名人贤士读书的事迹和感想张贴其中, 以激励所有学生想读、乐读和常读;也可以把班级内涌现的大家耳闻目睹的“小书虫”的事迹和感言上墙, 以感召其他学生。

二、通过语文课堂学习,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首先, 从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入手, 启发学生发现课文中值得探究的信息点, 进而通过各种途径去查找、搜集与课文探究点相关联的信息, 并在课堂上反馈、交流, 达到满意的互动效果。如, 教学《郑和远航》一文, 针对学生对郑和知之甚少的情况, 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 了解郑和的人物形象, 扩大知识面。

其次, 在预习感知、查阅资料的基础上, 学生是带着个人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 带着查阅到的资料的储备、理解进入课堂, 这就增强了学生课上主动参与阅读活动的积极性和独立性, 并成为启动学生学习的起点, 也成为教师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的宝贵资源。教师和学生都以大量的信息作为课堂教学的背景, 有了信息化、生活化的教学环境作为前提, 教学过程就产生了“课外学习”与“课堂教学”的互补效应。

最后, 利用课后延伸促进学生在广阔的阅读背景中学语文、用语文。如, 学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后, 可以介绍《史记》中的故事让学生去阅读;学了寓言《画龙点睛》后, 要求学生搜集寓言故事, 开展“说成语, 讲故事”的活动。

三、通过榜样示范,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是一面镜子、一个楷模。教师要用个人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用自己的热情和朝气去感染学生, 让孜孜不倦的“读书精神”永远根植于学生的生命深处。每到午间阅读、阅读课或可能利用的闲暇时间, 教师都要与学生一起捧起书本, 共同阅读, 共同汲取。“身教重于言教”, 我们要用自身的行动感化学生, 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 让我们的教室真正书香弥漫。

教师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 而同学间的榜样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是更为经常性的。所以在教学中, 我十分注意树立“书香楷模”。凡是愿意读书、乐于读书、坚持读书的学生, 都是我竭力标榜的“读书精英”、“书香楷模”。他们喜欢阅读, 潜心阅读;他们热情不减, 激情不退;他们已把读书当做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其他学生也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不经意地将他们这些宝贵的品质外化为自身的行动, 将他们已经形成的平常习惯内化成自己闪光的美德, 经久不衰。

相对于学校来说, 家庭教育对学生个性成长、爱好形成的作用和影响更巨大、更直接。所以, 在每次的家长会上, 我都极力要求父母和孩子一起阅读, 以“亲子阅读”的感召力和向心力去引发孩子的阅读情感, 带动孩子的阅读行为, 催生孩子的阅读热情。

四、通过开展活动,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 给予学生展示、交流课外阅读收获的机会, 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使其从中感受到掌握知识和收获的喜悦, 又能进一步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 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增强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1. 美文推介活动。

让学生从课外读物中选取一篇自己认为最好的文章, 推荐给全班同学。这样, 推荐者为了向其他学生介绍该文, 必须深入透彻地阅读, 而其他学生听了介绍后, 如果产生兴趣, 也会找来细细一读。

2. 阅读交流活动。

定时组织开展成语接龙、读后感展览等活动, 并进行课外阅读星级评定, 将课外阅读的质和量作相应的规定, 分别设为一星到十星的等级, 只要达到相应的目标, 及时定级或升级。

3. 组织编辑手抄报。

手抄报集中展示了学生的读书、编辑、绘画、书写等各种能力, 教师还可以从中了解学生的读书所得。每次安排手抄报的内容时, 教师要根据主题, 提出相应的编辑要求, 有意识地推荐一些课外读物。学生按照要求, 自主阅读相关的课外读物, 独立或合作编辑手抄报。教师定期组织评比, 逐步提高要求,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多读书、多积累、善于收集的好习惯。

兴趣习惯决定阅读教学 篇7

一、低年级学生的阅读现状

阅读, 就是一种从书面符号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 是人们搜集处理信息、认知世界、发展思维和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是自我精神生活逐步丰厚与升华的过程。阅读过程, 是高度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 阅读活动无疑能促进个性的发展和心理水平的提高。

现实教学中, 有的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语文课文、生字和字词的掌握程度, 严重忽视了课外阅读的补充;同时, 孩子们也只是为背诵课文、完成作业为主要任务, 没有课外阅读的兴趣;虽然有与语文教材配套的读本, 但因为是课外学生们自主阅读, 所以课堂上并不讲解该读本的任何内容;有教师意识到扩大低年级学生阅读量的重要性, 也多次给他们强调, 但这不是书面作业, 孩子们经常浮于形式, 应付了事;有的学生在完成布置的作业后, 想多读一些课外书, 自己认识到了, 但是在阅读的时候因为无教师课堂系统的答疑解惑, 遇到不懂的生字生词时就不知道怎么解决, 这种被动状态的阅读也不利于阅读质量的提高。

二、低年级学生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的方法

基于上面低年级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作为二年级语文教师, 针对提高个人教学能力, 培养孩子们阅读习惯, 激发其阅读兴趣, 特提出以下对策:

1.提高学生阅读的意识, 增加课外优秀读物的选购

二年级学生大都只有六七岁,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接受到的思想可能对今后的少年、成年时期都有帮助。面对现实中很多学生阅读兴趣不高, 只会为了完成作业而学习、阅读课本里的课文这个现实情况, 作为教师更要时刻要求、提醒他们加大阅读的力度, 时刻督促, 告诫孩子们阅读对于自身成长的重大意义。更为重要的是, 要根据孩子们熟悉课本知识的实际情况, 将课外读物与课文内容相结合, 在课上为他们补充一些课外优秀文章, 这样他们就会有意识地自己查阅课外作品了。

2.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毋庸置疑, 阅读环境可以产生激发效应和塑造效应。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在孩子们的阅读活动中至关重要, 不仅能有效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还能巩固阅读效果, 让他们在丰富的阅读环境中, 充分感受书面语言, 潜移默化地接受有关方面的知识。比如根据孩子们的兴趣, 可以让他们选择《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十万个为什么》和《上下五千年》等优秀名著, 培养起对书的酷爱, 让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

3.通过讲故事、学道理将孩子们引入书籍的世界

比如, 笔者在讲述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课文《骆驼与羊》的时候, 先简要地描述故事内容和情节, 对他们说, 我们不能拿别人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 否则别人也会拿他们的长处比我们的短处, 这样我们就一定会输掉的。并通过提问骆驼和羊这两种动物各有哪些优缺点, 孩子们各抒己见, 不一会就会提到课文中的内容了。通过设置情景把孩子们带到课堂中去。同样的道理, 课外读物的补充也是通过这种方式灌输、穿插到学生们头脑中去。比如, 笔者在讲解人教版二年级语文教材的古诗《梅花》之前, 先让他们把课外同步读物——《宋词》拿来, 翻到陆游的词《咏梅》, 通过询问他们关于梅花的秉性和特征, 通过陆游的词引入课文。这样孩子们就会明白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课外有更多精彩的阅读内容。

4.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 并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

在课堂讲完课文之后, 我适当腾出一半左右的时间和孩子们进行一些阅读比赛。我在备课时, 已经有侧重、有重点地对配套读本上的文章做了研究, 找出和课文有关联的文章来让他们起立朗读, 两个孩子一个小组, 比比读没有读错字, 发音准确, 就有文具或者儿童学习用品之类的奖励。当我把奖品展示给孩子们以后, 大家都欢呼, 跃跃欲试, 于是, 孩子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再就是让他们读完后通过提问题的形式, 比如, 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应该从中学到什么, 或者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哪位同学回答的最准确, 就把更好的奖品给他。通过阅读或者背诵唐诗、宋词, 看谁朗诵最有感情, 就可以给他们适当减少多余的课业负担, 从而让他们拓展课外语文储备量, 陶冶情操, 学习悠久灿烂的诗歌文化。与此同时, 在学习书本课文时, 也适当采纳这种方式。这样能保证孩子们在学好书本知识的基础上, 也培养了良好的课外阅读兴趣和习惯。

三、结语

“兴趣是一切有成就的人成才的起点”。的确如此, 有兴趣就有乐趣, 有乐趣就能激发出更大的兴趣。通过对二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让他们阅读中充分地触摸语言, 品味语言, 丰富积累, 积淀语感, 接受熏陶, 体验到阅读的乐趣, 增强他们阅读中的主体意识, 肯定他们点滴的成功, 呵护其学习的欲望, 保护孩子们的自信心。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切实克服低年级学生阅读中暴露的各种问题和缺陷, 让阅读变成真正的悦读。

参考文献

[1]伍新春, 秦宪刚.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语文教材编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10, (09) .

[2]李满山.要巧于激发学生课堂阅读的兴趣[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1, (06) .

上一篇:锁骨粉碎骨折下一篇:先行行为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