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点基本应用

2024-07-19

特点基本应用(共12篇)

特点基本应用 篇1

根据有关法律规定, 经营性公路是指符合《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的规定, 由国内外经济组织投资建设, 经批准依法收取车辆通行费的公路 (含桥梁和隧道) 。投资经营性公路的国内外经济组织, 必须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主体的法人, 具有相关项目投资经验, 满足该项目管理、建设和运营的技术力量和管理人才的储备, 并符合交通部制定的《公路建设项目法人资格标准 (试行) 》等。

一、BOT融资方式的特点

目前, 经营性公路项目采取的融资方式主要有BOT方式。BOT即英文Build (建设) 、Operate (经营) 和Transfer (移交) 三个单词的缩写, 代表着一个完整的项目融资的概念。在近十多年的发展, BOT方式作为经营性公路建设的投资模式已被广泛应用。其合作方式是通常由项目所在地政府或其所属机构与项目公司签署协议, 把项目建设及经营的特许权授予项目公司。项目公司在项目经营特许期内, 利用项目收益偿还投资及运营支出, 并获得利润。特许期满后, 项目移交给政府或其下属机构。其主要优点有:

1. 扩大资金来源, 政府能在资金缺乏的情况下利用外部资金建设一些基础设施项目。

2. 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率, 增加国有企业人员对外交往的经验及提高管理水平。

二、以BOT融资方式建设公路项目的基本程序

1. 项目主办方先期与政府机构签订投资框架协议, 然后依

法注册一家项目公司, 由项目公司负责与政府机构签订特许协议。其特许权为政府授予项目公司独占的、具有排他性的特许权, 该权利在整个特许经营期内有效。该项权力包括:

(1) 投资、融资、设计、施工建设项目的权利;

(2) 运营、管理项目的权利;

(3) 收取车辆通行费的权利;

(4) 项目沿线规定区域内的服务设施经营权;

(5) 项目沿线规定区域内的广告经营权等。

政府所授予项目公司的特许经营权在特许经营期内是专属于项目公司的。政府确保特许权的任何部分在特许经营期间将不再被授予其他的人。

2. 项目公司负责项目的设计、施工建设。

采取有效、可行的建设、运营管理方案, 可以自行组织力量完成项目的建设、运营管理, 或委托由当地政府组建的机构代理项目的建设、运营管理, 也可委托有相应资信、技术力量、经验的专业中介单位代理项目的建设、运营管理。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 项目公司应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资本金制、工程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依法通过招投标方式选择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和重要设备、材料供应单位, 并与中标人签订合同。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 严格执行公路建设行业的强制性标准、各类技术规范及规程的要求。按国家规定, 组织专家或者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单位, 对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文件进行审查, 并报交通主管部门审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质量和安全保证体系, 落实质量和安全生产责任制, 施工中应加强对承包人的监督和管理, 运营养护期应加强对职工的教育与培训, 确保项目的工程质量和财产、人员安全。同时, 项目公司应接受政府对本项目的融资、招标投标活动、建设施工和运营管理各方面的监督、检查及审计。

3. 项目公司负责项目的运营。

在交工日期之前, 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编制并向政府提交一份运营、养护和维修手册, 经政府批准后, 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并依据政府批准的运营养护手册、按照国家规定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 对项目及其附属设施进行日常检查、维护, 保证项目一直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 为通行车辆及人员提供优质服务。保证国家重要战略物资、设备运输及军事行动、抢险救灾等特殊情况下对项目的使用, 保证安全畅通, 并无条件承担由此发生的一切费用。项目公司可自主进行项目的运营、养护和维修工作, 也可报请政府批准后选择合格的公路养护队伍或其他专业公司进行运营、养护和维修工作。服从项目所在地联网收费统一的收费模式、收费系统技术标准、收费业务流程和联网收费管理规章, 并承担项目路网收费设施、监控系统和通信系统设施的新改建费用。在项目运营期间保证项目上的各种工程及设施等均处于良好的技术和安全状态, 达到投资人承诺的服务水平目标, 从而保证项目具有快速、畅通、安全、舒适、经济的使用功能。

4. 项目的移交。

在特许经营期满6个月前, 政府与项目公司联合聘请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对项目的技术状况进行检测并经公路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认定。经检测, 服务水平应达到投资人的承诺并且符合核定的技术等级和标准, 项目公司方可按照有关规定向政府办理项目移交手续。在特许经营期满3个月前, 项目公司应负责解除和清偿本项目中的任何债务、留置权、抵押、质押及其他请求权 (政府同意保留的除外) , 做好向政府移交项目的必要准备。政府不承担项目公司在项目建设期及收费期内形成的任何债务、担保以及应向任何第三方负有的责任。项目公司向政府无偿移交和转让的内容包括:

(1) 项目及其附属设施;

(2) 与项目的建设、运营、管理和维护有关的文件、手册和记录;

(3) 与项目有关的所有未到期的担保、保证和保险的受益;

(4) 与项目运营和养护有关的所有技术和知识产权;

(5) 所有与项目及其资产有关的项目公司的其他权力和利益。

摘要:近年来, 为推动公路建设的发展, 拓宽融资渠道, 国家通过立法鼓励法人、个人和外商投资修建公路, 即经营性公路, 意在鼓励、引导国内外经济组织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等方式投资建设公路项目, 以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 加快我国基础设施的发展。

关键词:经营性公路,融资方式

特点基本应用 篇2

公文的文体是指公文的表达方式.属应用文体,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应用文,具有自身的特殊属性: 1.公文被规定以现代汉语的书面形式(即白话文)作为必须使用的符号系统.2.公文兼用说明,叙述,议论三种表达方式.(二)公文的结构

公文的结构是指公文的组织结构,具有规范性和相对确定性.公文一般由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识,发文字号,签发人,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说明,成文日期,印章,附注,附件,主题词,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等部分组成.(三)公文的格式(重点内容)公文的格式是指组成公文的各部分文字符号在载体(纸张等)上排列的规定.1.公文用纸主要技术指标

公文用纸一般使用纸张定量为60g/m2~80g/m2的胶版印刷纸或复印纸.纸张白度为85%~90%,横向耐折度≥15次,不透明度≥85%,ph值为7.5~9.5.2.公文用纸幅面及版面尺寸

(1)公文用纸幅面尺寸:公文用纸一般采用国际标准a4型(210mm×297mm).(2)公文页边与版心尺寸: 公文用纸天头(上白边)为:37mm±1mm 公文用纸订口(左白边)为:28mm±1mm 版心尺寸为:156mm×225mm(不含页码)a4型公文用纸页边及版心尺寸 3.公文中图文的颜色

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篇3

摘 要 竞技体育作为体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竞技体育发展到今天,也在经历着变革与发展,以其所能够满足不同主体多种需要的内容和各种形式,不断体现出多方面的价值。运动训练作为竞技体育实践的核心,是竞技体育最主要和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正逐步发展成为一个较完整的体系,进入21世纪,随着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势必对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要求越来越高。

关键词 竞技体育 运动训练

一、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

每名运动员都从事着特定专项的训练,其训练的目标就是在特定的专项上多去比赛胜利和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具有鲜明的专一性。各运动项目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要求不同,而每名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特点也各不相同。虽然运动员有可能在几个性质相近的项目上取得较好的运动成绩,但却很难甚至不可能在几个性质不同的项目上缺的同样优异的运动成绩。因此从选材开始就必须注意训练目标的专一性,并依专项训练的需要安排好训练的内容。

运动训练项目和内容的专一性,并不排斥有利于专项竞技能力提高的其他项目的训练内容和手段,而是要认真分析各种内容和手段对提高专项运动能力的作用,包括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长期作用和短期作用,以便更为有效地选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服务于专项竞技水平的提高。

二、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

尽管不同项目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各有自己的特点与侧重,但不论是那一个项目,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都是由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以及运动智能构成的。各项目运动员的主导竞技能力及次要的竞技能力,各以适当的发展水平、相应的结构协调的组合在一起,构成了运动员表现于专项竞技之中的综合竞技能力。同时,各子能力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良好发展的优势子能力还可以在一定程度内对发展滞后的劣势子能力产生补偿作用。如耐力好而速度差的中长跑选手力求在前大半跑程中拖垮速度好、冲刺能力强的对手;发球变化多、攻球速度快的亚洲直拍乒乓球选手在与相持对手能力强的欧洲横拍选手比赛时,力求在前三板中得分。而举重选手要求在抓举时抓杠、提杠、推杠需要一气呵成,不能有半点犹豫。

三、运动训练过程中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

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不论其包含的时间跨度有多大,不论是多年的训练过程,运动员在每一个特定时刻的状态,都是其前一时刻状态的延续,又都是后一时刻状态的先形。一次、一周或更长时间的大负荷训练,会对运动员其后的状态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一段时间训练的间断也同样会引起其竞技能力状况的相应变化。训练过程这种延续进行和前后制约的特性,也称作连续性。

同时,每一个连续的运动训练过程又都必然地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的训练任务、内容、方法、手段以及负荷,都各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使他们明显地区别于其他阶段,得以独立存在。尽管这些阶段看来是人为划分的,但这种划分必须符合运动训练过程本身发展规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

人类对于环境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外部加于人体的负荷,能引起人体功能的改变,使之更好地承受外加的负荷,这就是机体对训练负荷的生物适应现象。在负荷保持在一定范围的条件下,机体的应激以及随之产生的一系列变化,也都会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这时,负荷的量度越大,对机体的刺激越深,所以起的应激也越强烈,机体产生的相应变化越久越明显,人体竞技能力提高得也就越快。

负荷的适度增加能够导致运动竞技水平的显著提高,但当负荷超出了运动员的最大承受能力时,运动员的机体便会产生劣变现象。这种劣变现象会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产生消极的作用,甚至会迫使一名优秀运动员过早结束运动生命。

五、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

运动训练过程是一个有组织的社会性行为,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其中,对运动训练的全过程实施科学的调控,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是实施科学训练、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重要工作环节。而在竞技比赛和运动训练过程中,由于经常会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使训练和比赛过程产生意想不到的变化,原已确定的训练计划和对训练和比赛的设计都需要给予相应的调节,实施必要的变更,以力求原定训练目标的实现,而在内外条件产生巨大变化、原定目标已不能实现时,则也应调整训练目标及各相应环节训练工作的要求。

六、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

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有着广泛的多学科联系。决策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医学、力学、化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的广泛知识都对运动训练有着巨大的影响。各种不同的科学学科、科技理论、科技思想、科技方法与仪器器材都能在竞技体育领域发挥着各自的影响和作用。作为运动训练活动的直接任务,即运动员各种竞技能力(包括身体能力、技术能力、战术能力、心里能力和运动智能)的提高,都在很大程度上借力于现代科技的帮助与支持。

特点基本应用 篇4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人文素养,内涵,特点

当前, 高职教育已经成为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社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 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 毕业生数量呈跳跃式增长, 给高职生就业带来新的压力和难度。然而, 近年来出现一种奇怪的社会现象:很多求职的高职生有着一身职业技能, 却找不到工作或是在实习期间被企业解聘;而很多企业又在叹息“招不到合适的人才”。究其原因, 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管理者对高职生的人文职业素养内涵、特点还很模糊, 一方面没有充分认识到健全的职业素养培养对于学生的重要性,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忽略了社会对于人才的全方位定义, 另一方面没有找到一种完整的、有效的职业人文素养培养模式, 停留在一些传统的人文职业素养培养途径上, 最终导致培养出的学生职业人文素养严重缺乏, 而变成了某方面“专才”。因此, 很有必要对高职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内涵、特点进行探析。

1 高职学生职业人文素养内涵探析

要分析“高职学生职业人文素养”内涵之前, 首先要对“职业”和“人文素养”进行解析。

“职业”在汉语词语中指的是人们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谋生手段的工作;从社会角度看“职业”是劳动者获得的社会角色, 劳动者为社会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 并获得相应的报酬;从国民经济活动所需要的人力资源角度来看, “职业”是指不同性质、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操作的专门劳动岗位。洪向阳认为:“职业”是行业与职能的交集点, 一种职业应该包括行业和职能两个维度构成, 公式:职业=行业+职能。在程社明主编的《你的船, 你的海———职业生涯规划》一书中将“职业”界定为参与社会分工, 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 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获得合理报酬, 满足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工作。在西方, “职业”通常指具有一定专长的社会性工作, 其划分的方式很多, 也没有定势, 通常以所从事的产业或行业为主, 并结合工作特点混合使用。

所谓“人文素养”, 从字面上理解为“人文”和“素养”两个概念。关于“人文”这一概念, 从原始人道主义看,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主张“天人合一”,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伟大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教育思想, 基点也在其“仁者爱人”、“有教无类”的人文主义上。中国《辞海》中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当代教育家杨叔子认为:“人文是为人之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人文文化是驱动第一生产力的动力源”、“作为人一定要有人文精神, 否则就比禽兽还坏”、“人文是对人大脑系统神经的改造”。在西方, “人文”主要理解为人文主义 (humanism) , 其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 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 提倡宽容, 反对暴力, 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结合国内外人文的解析, 可以将人文理解为人类具有先进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一种文化, 这种文化主要体现为:尊重、宽容、重视、关心、爱护, 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

“素养”这一概念在古今中外都有学者界定, 如《汉书·李寻传》中提到:“马不伏历, 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 不可以重国。”, 宋陆游《上殿札子》:“气不素养, 临事惶遽。”, 《后汉书·刘表传》:“越有所素养者, 使人示之以利, 必持众来。”因此, “素养”可以理解为通过一定时间的系统学习、训练和实践而掌握的技巧或能力, 有别于“素质”, 而“素养”主要强调技巧或能力, 这种品质需要通过训练和实践才能掌握。

通过以上对“人文”和“素养”的探析, 我们可以将“人文素养”理解为人通过一定时间的系统学习、训练和实践而掌握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人格、气质、能力、修养等内在品质的总和, 这种品质主要体现在人文知识、人文行为、人文思想、人文精神这些方面。它是有别于“人文素质”, “人文素养”是对人类生存的价值和意义的关怀, 通过训练和实践将人文知识、人文行为内化为人文思想、人文精神, 最终形成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即人的内在品质。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将“高职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内涵解析为高职学生在社会职场中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内在品质, 而这种相对稳定的人格、气质、能力、修养等内在品质需要他们在大学期间通过文学、哲学、艺术、管理学等人文知识必须课程和美术、音乐、礼仪、诗教、心理学、交际学等人文知识选修课程以及学生社团、志愿者服务活动等第二课堂的不断学习、训练和实践才能内化。

2 高职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特点探析

2.1 职业人文素养存在先天遗传性和后天习得性的辩证统一

先天的资质是职业人文素养形成的基础, 后天的环境是职业人文素养发展的关键要素。三字经中讲到的“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解析了人在后天职业人文素养发展过程中, 环境影响、教育训练和自身努力是起到了主导作用。

2.2 职业人文素养存在相对稳定性和动态变化性的辩证统一

实际上职业人文素养是指在职场中相对稳定的人格、气质、修养等综合品质, 且职业人文素养是动态变化的, 它可以通过环境影响、教育训练和自身努力三个关键要素的相互作用下变化发展的, 它可以通过人文知识、行为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方面表现出来。

2.3 职业人文素养存在共同性和差异性

每个人职业人文素养都是不同的, 所以存在一定共同的基本特点, 如:职场中表现出的人格、气质、修养等方面;但是, 他们在表现形式上具有自身的特点, 所以每个人的职业素养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如:职场中表现出的人文知识、行为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方面。

2.4 职业人文素养存在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

群体职业人文素养是由个体职业人文素养组成的, 一方面个人职业人文素养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群体职业人文素养水平, 另一方面, 在培养职业人文素养上群体职业人文素养对个体职业人文素养具有极大影响。

2.5 职业人文素养存在整体性

高职学生职业人文素养是一个由各个职业人文素养因素以某种方式连接构成的整体性较强系统。整体职业人文素养的水平一方面取决于各个职业人文素养因素之间构成关系的合理性, 另一方面整体职业人文素养的合理性又给予各个职业人文素养因素, 两者相辅相成, 存在一定的整体性。

3 结论

综上所述,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人文素养过程中必须准确把握职业人文素养的内涵、特点, 认真剖析高职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缺乏背后的深层次因素, 建立一套新型的、实效的培养模式和体系结构, 才能满足社会对高水平职业人文素养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杨叔子.绿色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J].教育研究, 2002 (11) .

[2]黄飞青.社团文化建设视角下的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提升的研究[J].科技视界, 2012 (10) .

汉语外贸口语的基本特点 篇5

(一)句法结构

外贸口语的语法结构和一般的日常口语比较起来,会有一定的量的差别。外贸口语较大量的使用结构复杂的长句子。如果对一个句子最高一级的主、宾、定、状等成分进行层次分析,这些成分中至少有一个可以切分出两个以上的结构层次,那么这个句子就可以看作是长句子。按照这样的标准,笔者现在使用的《汉语外贸口语30课》(张静贤,1991)中,长句在课文中所占的比例大约40%,而普通口语教材中的长句子只占不到20%。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分化复句,抽取主干,逐步扩展的教学法,一定要以语言表达为前提。

(二)交际功能

国际贸易的各种业务活动和各个环节就基本构成了一个交际的话题和场景。这些活动与日常口语会话比较,是很有限的。每个活动所包含的环节也是固定的。反映到语言上,交际话题,场景和功能的种类基本上是封闭的。这样就可以把每一课每一个洽谈的话题都细分成一个个功能意念项目,然后在每一项目下归纳出相应的表达形式。先单独练习,最后综合成大的话题。前提是要让学生“进入角色”,清楚自己要做什么。

(三)语体风格

外贸口语表达具有庄重性,其交际活动经常是在正式的场合和比较庄重的气氛中进行。说话的风格类似外交语言,比较庄重、文雅甚至书面化。培养学生口语表达的得体性和庄重性已经写入了外贸口语的教学大纲,成为外贸口语课的基本任务之一。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重点找出这种风格语体的句子,比如:“欢迎诸位的光临!”在测验和考试中把得体性和庄重性作为评分的标准之一,鼓励说庄重语体。

(四)其他特点

1、规范性

在语言的发展变化中“约定俗成”的规律起着重要的作用,外贸汉语遵循这约定俗成规律,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独特风格规范化的习惯用语及专业术语,并且在外贸活动中,人们常遵循着一定的程序进行贸易洽谈。

例如:在外贸活动中,除了常用的礼貌用语外,还包括交涉用语,讨价还价用语,妥协让步用语以及涉及到保险,仲裁等法规用语等等。笔者在教学中所用教材是张静贤编写的《汉语外贸口语30课》,书中列举了有关询价,磋商价格,付款装运、包装、保险、索赔、代理以及签署合同等外贸业务活动各个环节的洽谈磋商实例30篇。每课以会话组成,后面都附有常用的表达方式及重点句型。另外,在外贸活动中通常运用术语行话。人们已习惯于使用规范化的行业术语,如CIF——到岸价,CFR——成本加运费,FOB——离岸价格等等。此外,正常的外贸活动中,一般遵循一定的程序,如会面、明示要求,妥协让步,达成协议。当然,各个环节运作的程序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其语言表达方式也随之有不同变化,但总体上是按照这一程序进行。

2、谈判性

外贸活动中,常涉及到两国的经贸合作,直接关系国家及个人的切身利益,因此,双方都会以各自的利益为出发点,采取谈判的形式进行洽谈,以便谈判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下面是商务贸易洽谈中关于价格谈判的一个例子:

A:现在请你报实盘吧!B:好。这是我们的报价:每吨38欧元,马赛船上交货。A:我们的出价是30欧元。B:太低了。您知道,我销售的不是食盐,而是化肥,是吧?A:比尔先生,您是知道的,我们国内也能生产同类产品。如果价格没有竞争力,我们是不会进口的。B:我们最多降2欧元,这个价格有竞争力吧?A:还是太高,34欧元怎么样?B:不行,36欧元。A:我再加1欧元,35欧元,我不能出更多的钱了。B:嗯——好吧,就按35欧元一吨的价格成交。

从上例不难看出,A方要求降低降格,B方坚持自己的价格有理,因此双方都列举了事实、理由,据理力争,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要求,说理有进有退、论辩有攻有守,都努力达到各自的目的,很明显地表现出汉语外贸口语的谈判性这一特点。

3、策略性

商务谈判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决定了谈判语言的策略性。谈判的语言策略是为实现预期的谈判目标而灵活运用的语言表达方式、方法、手段和技巧。例如:在谈判中一方就对方提出的某一问题不能立即回答时,常采用回避策略。如:“我马上给公司打个长途,然后就给您回信儿。”这样就可进可退,留下了必要的回旋余地。在谈判中的表达还可采用中国俗语,如: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在由于价格种种原因没有做成生意时可以用“买卖不成仁义在”来挽留住客户。表达出一方对另一方观点的不赞同,即礼貌又含蓄、委婉,避免了直言造成的气氛过分紧张。在对方犹豫不决时采用承诺式语言,如:“尽管货源有点紧张,但我们会想办法一定按时发出。”可以使对方对某项合作增强合作信心。

二、汉语外贸口语课的教学原则

课堂教学有声有色、生动活泼,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口语活动,还得靠教师的主导作用,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探索,不断耕耘,不断更新和调整。而下面几个方面,是必须特别注意的:

1、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2、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重新认识“教”与“学”的位置,调整时间比例。

有些教师习惯于你讲我听,我教你学,还有些教师则习惯于沿用传统汉语课的教学方法,解释词汇、讲解句型,举例子,花去了学生自己练习的许多时间。课堂要以学生自己练习、实践为主。

3、注重交际原则,通过小组活动培养交际能力。

跟一般口语课一样,尽快培养学生用汉语进行口头交际的能力,仍然是学生学好外贸口语的重要途径。然而,交际不是自言自语,不是独白,而是对话、会话。要把他们放到小组里去进行。要化整为零,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小组的划分可由教师统一安排,也可以自由组合,找自己的伙伴。可两人一组,也可以三人一组。让学生在小组中培养主动、积极的参与意识。

要提高小组活动的质量,教师可结合每次所学内容,出若干会话题目,或事先设想若干可能情况,在课堂上作情节材料提供,让学生讨论。比如在学习“还盘(还价)”这一专题时,我事先准备了诸如以下的一些题目:

(1)价格偏高(对进口商)(2)价格偏低(对出口商)(3)差距太大——谢绝还盘(4)砍价(5)进口商订购数量太少(6)商品的竞争力(7)要求早日装运(8)说服出口商接受承兑交单或付款交单支付而不是信用证支付。

学生自然要紧密结合准提纲学过的外贸词汇、专业术语以及现成的表达方法,进行临场发挥。这对锻炼他们的积极思维和说话的条理性、逻辑性和策略性很有帮助。

4、讲究评论艺术

教师对学生课堂上的会话练习,总要不时加以评论。学生每次练习以后,也总希望听听老师的评价。这里评论或评价是要讲究一下艺术的。尤其是在开始阶段,教师的评论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我们需要坚持鼓励表扬为主的原则,这也不是说批评纠正不可行,只是要在学生敢大胆讲以后,而不是在此之前。批评是要掌握火候和分寸的,有一定的策略。任何时候,评论要以表扬为主。

5、创造语言气氛和环境

外贸口语课教材都是以情景功能为纲的,每一课都是一个话题,比如:价格、支付、包装、运输、海关、保险等等。这样的话题设置更加符合口语课的特点,可以让学生沉浸在外贸交易的情景中。情景性和角色代入是外贸口语课跟一般口语课最大的不同之处。口语课是以日常生活会话为主线,课堂上创造生活化的场景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感受到当时的情景,说出合适的话语。外贸口语课的情景比较特殊,从开始上课,教师就应该让学生明白,学生在外贸口语的课堂上,应该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与中国做外贸生意的公司的一名外贸业务员。这样在课堂上学生们会记住自己的角色,很容易地融入到情景中来。不仅学习目的明确,而且教学效果也很好。

三、汉语外贸口语课的教学方法

外贸口语课是从“会话”的角度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汉语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达到与对方沟通和交流思想的目的。想要达到这个目标,除了要有较为理想的教材以外,还必须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作保证。

(一)模仿与背诵

模仿与背诵是学生改进其语音语调,增加词汇量,迅速提高其口语水平的有效办法。在大专班外贸口语选修课上,我们采用的是《汉语外贸口语30课》,因为这本教材采用的课文较短,而且有课文录音。由于语言地道,简练上口,学生容易模仿和背诵。学生通过听录音,对课文进行反复地模仿和背诵,可在较短的时间里习得中国人的标准语音语调和正常谈话速度,并会逐渐使自己的口语变得流利自然。随着教学内容逐步加深,学生的脑海就如同电脑一样储存了数量可观的词汇、短语、句型和各种情景下的表达方法,逐步养成用汉语思维和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和习惯。因此,在开课的初期阶段,教师要求学生模仿和背诵一定的学习材料是颇为重要的。

(二)情景对话

情景对话是模拟外贸业务活动中的各种情景,使之在课堂再现,从而缩短课堂与社会距离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可为学生创造一种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学生感觉到犹如真正在进行贸易谈判。在这种对话练习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并淋漓尽致地表达其语言才能。由于情景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此在外贸口语课上有必要结合教材,为学生创设语言环境,如模拟外贸谈判、陪同外宾参观游览等。这种模拟场景进行汉语实践课教学的方法就是情景教学法。

我们在教学中把情景对话划分为两种:

一是有准备的情景对话。下课之前,教师给学生布置课下作业设计1-2个情景,让学生人选其一,利用已学过的知识编写一个对话,下次上课时,教师用一定时间对学生的对话进行检查。学生进行情景对话时,教师应作必要的记录。记下其主要错误,但不能中断对话去纠正错误,否则会干扰学生的思路,不利于语言才能的发挥。二是即席情景对话。在课堂上教师设计1-2个情景,让学生两人一组在限定的时间内构思和完成一篇对话,然后请他们当场进行对话。这种即席情景对话可以培养学生随机应变和即时发挥其应付突发事件的语言能力,难度较大,应在学生对“有准备的情景对话”有了一定功底之后,再进入这一阶段。

我们可以通过如下的方式进行情景教学:

1、观看多媒体教学录像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得的信息高达94%,将传统的教学转换成鲜明立体的视觉形象教学,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使学生形象地感知、理解,增强记忆。在组织学生观看教学录像的同时,教师还进行适当地讲解、演示,视听与讲解相结合,不仅直观形象,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

2、根据教学录像模拟配音

把录像中关于商务知识等对话让学生进行模拟配音,创造了真实的场景,既增加了学生对外贸知识的进一步把握和理解,也强化了学生运用汉语语言的流畅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结合教学录像模拟操练

在实践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能够准确运用语言进行适当地交流。因此在外贸口语教学中还应当增加模拟操练这一重要环节,即根据教学录像中的剧情虚拟场景,经过适当地加工、整合,形成适合华裔学生自身水平的外贸场景。

(三)即席翻译

很多华裔学生由于家庭和所在国的因素,常常从事外贸口译工作。因此,外贸口语课不妨安排适量的口译练习——即席翻译。做这一练习之前,教师应首先向学生讲解一些必要的口译知识、技巧和注意事项,以使他们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这一技能。教师应该事先准备好适合口译的英文材料,分好段落,给出必要的生词和短语供学生口译时参考。课堂上教师可以扮演演讲人,学生扮演也可,然后让学生轮流口译。

(四)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时一种刺激学生积极思考,进行逻辑推理,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辩论能力的教学方法。课堂讨论教学法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汉语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主要在中高级班阶段使用。老师在讲完这些内容以后,可有意识地提出1-2个学生共同感兴趣、辩论性较强的题目供他们讨论。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这种讨论时,应该事先做些准备工作,如事先公布讨论题目,说明讨论的方式、步骤和所要达到的目的,并列出一些必要的词汇和句型供学生在讨论中使用。

(五)交易会实习

除了课堂教学以外,真实情景下的语言实践对学生的帮助更加明显。每学期利用当地资源安排学生参加与外贸有关的国际贸易博览会。如:北京国际博览会,春秋两季广交会等,将课堂中学到的交际功能实际运用到现实中去,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汉语外贸口语的作用。

四、结论与展望

特点基本应用 篇6

通常认为,日本经济的历史就是一个极力追赶技术先进国家的历史。早在1868年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就确立了“东方化,西方技术”的国家创新政策,而这一时期所确立的模式直到今天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即进口国外先进产品进行学习,然后仿制和持续改进产品质量直至可用于出口。日本国土面积狭小,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0.3%,二战后,在政府的大力引导下,通过学习、引进、模仿、创新成为世界经济和科技强国,走出一条适合本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因此,通过研究探索日本自主创新的特点和其在促进自主创新方面采取的政策措施,有助于深化我们对自主创新道路的理解和把握。

一、日本在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演进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官产学研互动合作体系

日本政府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采取措施积极推动官、产、学、研的合作创新。特别是,在实现技术的跨越过程中,为有效提高后发国家稀缺资源的利用效率,日本非常重视产业内的合作。合作研究计划也是技术跨越者加强产业内合作经常采用的方式,在面对某些高投资壁垒的技术开发中,合作研究联合开发可以降低成本减少风险。例如,1961年颁布的《矿业和制造业工业技术研究联盟法》。工矿技术研究组合是在1961年制定的工矿业技术研究组合法下创设的一项制度。企业就特定的研究课题共同提供研究人员和资金,结成非营利性的研究组合,进行共同研究开发。对于加入组合的企业,其支出金可实行特别折旧。此外,组合在税制上也可优惠待遇。在1961—1987年间,有87家研究联盟成立。在1983年,44家研究联盟中的38家获得了330亿日元的津贴,或者说约为它们总研发支出的一半。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已成为世界经济和技术大国,随着日本创新政策和模式的演进,官产学研的合作仍是日本企业、大学、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1981年,日本科技厅和通产省正式确定了产、学、官三位一体的以人才流动为中心的科研体制。同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制度,如产学教育制度、新产业基础技术研究开发制度、官民特定共同研究制度、新技术委托开发制度以及《研究交流促进法》等相关法律,用于指导和推进协作研究活动的顺利开展。1998 年,日本国会通过《大学技术转移促进法》,鼓励大学设立科技成果转化机构(TLO),不仅废除了禁止学术机构接受企业基金的限令,而且还采取多种优惠政策,积极促进企业或个人向大学、公共研究机构提供科研经费。TLO法给大学一个强烈的信号,即将其专利实施由“非正式”或“绕道”方式转向高度正式化,即将产学合作由“看不见的”个人交易转换为“看得见的”组织合作。2002年的《产学官合作促进税制》在税收上为“产学官”合作项目提供优惠,极大调动了合作各方的积极性。

此外,为打破科研组织的封闭性和僵硬性,激发研究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还实行了“流动性研究开发制度”。在引进外部科研人才方面,日本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有选择地聘用外国年轻优秀科学家,并在上世纪90年代制定法律允许国内大学教授和国立科研机构科学家的相互流动,大学聘请民间企业的科学家做教员,大学教授到民间企业兼职。日本政府还设立了大量信息机构以进行信息收集和加工,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系统的科技信息网络,为官、产、学、研合作降低交易成本。时至今日,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经济竞争形势,日本政府依然在不断推动官、产、学、研间的合作。通过官产学研之间的相互配合、协同,促进引进技术与本国技术能力相结合,推动技术创新成果向产业界的转移,以提高产业技术的国际竞争力。

二、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并实施“竞争性资金”制度

不断增加科技投入是战后日本的一贯方针。从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科技立国”战略后,日本政府更是加大了对科技投入的力度。1960年,日本的科研经费总额为1844亿日元;1970年增加到1.1953万亿日元,是1960年的6.5倍;1980年增加到4.6838万亿日元,为1960年的25.4倍;1990年增加到12.896万亿日元,为1960年的65.6倍;2000年增加到16.1万亿日元,为1960年的87.3倍;2010年增加到17.1万亿日元,为1960年的92.8倍。日本的科研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在1960年为1.11%,1970年度1.59%,1980年为1.91%,1990年为2.78%,2000年为3.00%,到2009年,更是达到3.26%。

“竞争性资金制度”是政府资助科研的主渠道。为以公开招标时选定的课题提供的研究经费,在日本称为“竞争性资金”。日本的竞争性研究资金主要由部科学省、经济产业省、总务省、农林水产省、厚生劳动省、环境省、国土交通省以及内阁府八个省府来支配。其中,部科学省掌管的竞争性研究资金占绝大多数。为使用和管理好这些经费,部科学省将经费划分为数个类别,资助不同研究领域的研究项目,并制定了“竞争性资金制度”,用申报、审批、评估等手段,保证这些资金的使用效率。目前,日本的竞争性研究制度大致可分成四类。其中科学研究费补助金的资金规模最大,约占整个竞争性研究资金的50%,其后依次为战略性创造研究推进计划、厚生劳动科学研究费和科学技术振兴调整费等。四者总和约占竞争性研究资金的80%。

三、企业,特别是大企业真正发挥“创新主体”的作用

战后的日本企业普遍重视研发投入,从技术引进到消化吸收,再到自主创新,企业一直是研发投入的主体。日本的研究开发体制与欧美相比一直属于民间主导型,因此,日本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对于日本的技术创新能力乃至国家创新体系的效率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一方面,从日本全国的科技研究经费负担看,民间企业一直保持着较高比例。例如,在1980年代末,日本民间企业负担80%,政府仅负担20%;而美国、原西德、法国、英国的民间企业和政府负担比例分别为52%对48%、62.3%对37.7%、47.1%对52.9%、61.5%对38.5%。日本民间企业在研究经费中负担的比例约为美欧国家的1.3—1.7倍,而日本政府负担的比例仅为美欧国家的一半左右。从日本研究经费中民间负担比例的变化看,平均总水平接近80%;到2009年,日本民间企业负担比例也依然高达79.3%。另一方面,从日本科研人员的分布情况看,尽管战后初期研究人员主要集中于大学和政府研究机构,但从1960年起,研究人员则主要分布在产业当中。1960年占52.4%,1999年增加到67.2%,近几年的占比虽然有所降低,但平均水平仍保持在58%以上。endprint

此外,从研究机构的分布情况看,企业研究机构的科研主体地位十分明确。从绝对数量看,企业研究所的数量明显占优。1998年,企业研究所为20720所,分别是政府研究所和大学及附属研究所的18倍和19倍。2009年,企业研究机构数比大学研究机构数多出14997所,是大学研究机构数的3.92倍。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是在大企业间进行,大型企业是日本技术创新的主力军,特别是寡头垄断组织,从长期的发展战略出发,投入大量研究经费建立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到技术开发的技术发展体系,以保持自己的技术优势。而且,日本在实施从明治维新起的模仿战略到后来的科技立国战略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创新成果都是由松下、三菱、本田、丰田、索尼、日立等大企业完成的。

四、依靠完备的政策法律和组织保障体系促进自主创新

1946 年,日本《宪法》规定:“国家应奖励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对科学技术的促进应在国民发展事业中占优先地位。”这在法律上确保了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与促进作用。之后,日本又分别在1955年编制了《经济自立5年计划》,在1960年出台了《今后10年科学技术振兴的基本方针》,在1966 年出台了《科学技术振兴的综合基本方针》,1971年出台《20世纪70年代综合科学技术政策》等长期的科技政策规划。

1980年,日本通产省发表《80年代通商产业政策展望》,第一次正式提出“技术立国”战略构想;同年10月,日本科学技术厅在《科学技术白皮书》中对“技术立国”战略进行了补充、修正,并正式提出了“科技立国”发展战略。自“科技立国”战略后,日本政府分别于1986年、1995年公布了《科学技术政策大纲》和《科学技术基本法》。特别是《科学技术基本法》是日本历史上第一部关于科学技术的根本大法,提出了“科技创新立国”的理念,其核心是以科学技术创新为基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也被称为日本实施 21世纪科技战略的总体纲领。1996年、2000年、2005年和2011年则分别出台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和第四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同时,1959年设立“科学技术会议”,到2001年改组前的41年当中,共完成了25项有关的审议和听证,对日本科技政策的决定和实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由于“科学技术会议”每年只开一两次会,对科技政策的计划、立案、实施等过程缺乏有效的控制机制。因此,2001年,取消原来的“科学技术会议”,在内阁新设“综合科学技术会议”,并赋予更大权力。综合科学技术会议议长由内阁总理担任,其他成员包括内阁官房长官等14名综合科学技术官,分别由有关省厅官员和专家、学者担任,不仅扩大了管辖的部门和领域,而且还配置了专门的组织机构且加强了成员的构成职能。

五、基于日本自主创新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适时做出调整

依靠科技政策促进创新,并以此来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是日本科技政策的一个鲜明特点。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一直通过政策推动科技创新,通过实施赶超结合,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并在战后的几十年时间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创新强国。总体而言,日本的科技政策和创新能力经历了从技术引进的科技发展战略到自主开发实现科技创新的历程。应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技术引进都是日本创新的主旋律和突出特征。1854年锁国主义的结束以及1868年明治维新后非封建中心政府的开始,日本的领导者才开始认识到他们在诸多技术方面落后于西方国家,自然地,推动着日本政府和公众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以及在经济和军事上对西方国家的追赶。通常来讲,科学和技术从一国(或一些国家)向其他国家的扩散可以通过书面信息(如书籍、论和绘画)、人(如雇佣外国人和选派日本人去外国学习)、商品(如引进机器和工厂)和资本(如外商直接投资)等的转移来完成。所有这些手段都应用在了明治时期的日本。特别是二战后,日本意识到它的重新落后,因此,抓住当时有利的国际环境,在美国的扶持下,鼓励引进先进技术并促进国内技术基础,提高本国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据统计,从1951年到1984年日本公司签署了约4.2万项引进西方技术的协议,仅花170 亿美元,形成了日本以引进技术为主、自主开发为辅的传统。

直至19世纪70年代,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日本已经成为除美国和苏联之外的世界第三经济大国,并完成了早期的技术模仿积累;另一方面,日本的科技原创能力受到西方国家怀疑和指责甚至受到外国技术禁运。特别是到1991年“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与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已大为缩短的技术差距再度拉大,并遭遇韩国等新兴工业国家的挑战。因此,可以说,在全球经济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原有的技术引进模式所能获得的收益已达极限,且对日本未来的科技创新乃至经济发展都已形成制约。在此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日本开始提出“技术立国”以替代之前的“贸易立国”,并在90年代出台《科学技术基本法》后,标志着日本开始由技术引进向自主创新、由应用研究向基础研究、由追赶型战略向引领型战略的转变。

(本系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院2014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课题《发达国家自主创新的经验和启示》报告的部分研究成果)

群众文化活动的基本特点 篇7

一、空间的广泛性和时间的闲暇性

群众文化活动在空间上的广泛性, 是指群众文化活动这一事物在存在形式上的广度特征。这种广度从人类历史发展的纵向看, 人类的产生, 人们的文化活动也就相随出现了;在无限的未来, 群众文化活动永远是并且更将是人们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生活内容。广度的范围, 从人类世界的横向看, 每个国家、民族的人民群众都有一定的文化活动。尽管人们的文化生活的质与量千差万别, 但这种群众文化活动凡人类分布之处无所不在。

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性不仅在于它所存在的范围大, 还在于它所涉及的方面广。作为人类社会的活动, 有经济活动、政治活动、教育活动、宗教活动、军事活动、科学研究活动和人们的情感活动, 等等, 这包罗万象的种种社会活动, 几乎无不与群众文化活动有关联。或者说, 群众文化活动所包含的内容, 涉及到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群众文化活动的这种广泛性, 决定着它的内容与形式的丰富多样性, 也决定着它的运行方式的社会化。

群众文化活动在时间上的闲暇性, 表明它在发生时间上的特点。闲暇时间即除劳动生产活动以外的自由支配的时间。

二、目的的功利性和效应的双向性

群众文化活动目的上的功利性, 有两种含义, 即群众文化活动的功利目的和功利标准。所谓功利, 是指功效和利益。群众文化活动目的的功利性, 就是指主体期望通过文化活动获取有一定功效和利益的结果。纵观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史, 所有群众文化活动无不与该民族该地区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无不与一定范围内的政治、哲学、宗教、法律、道德等社会意识相关, 因而无一例外地带有一种极为明确的功利性观念。

早在中国舜的时代, 群众文化活动的功利就已被人们发现。据《竹书纪年》载:舜“元年己未即帝位, 作《九韶》之乐。”并指出:“诗言志, 歌永言, 声依永, 律和声, 八音克谐, 毋相夺伦, 神人拟和。”可见, 舜已认识到文化艺术的效用不仅可以娱悦神灵和歌功颂德, 并且可用以教化百姓。随着对群众文作为维护统治的一种途径。对于人民群众来说, 进行文化活动, 也都自觉地带着娱乐审美、提高文化素养、消遣休息、美化生活、增智利寿等等目的。群众文化活动的这种功利目的具有普遍的意义, 任何人都是从精神需要出发而顺应一定的动机目的去展开群众文化行为的。

既然如此, 人们也就自然地把一定的功利标准作为检查群众文化活动效应的基本原则。伦理范畴的功利主义传统认为, 一种行为如果有助于增进幸福, 则为正确的;如果导致产生同幸福相反的东西则为错误的, 人的行动应当争取产生最好的结果。人们的群众文化活动的唯一目的也就是求得幸福。这种幸福除了活动主体自身, 还应涉及受其活动影响的他人。同时, 这种幸福的获取还应当以不危害他人和社会为前提。以个人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的实际功效或利益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行为准则, 就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一个显著的功利性特点。

三、内容的丰富性与形式的多样性

群众文化活动内容的丰富性, 是指群众文化的功能作用包含的实质和意义所涉及的方面广、种类多, 是群众文化活动内容的量的特点。

作为群众文化核心要素的群众文化生活, 其绝大部分是文学艺术性的文化生活。其中, 民间的群众性文艺活动无疑是人们的文化生活内容;专业性质的文学家、艺术家们生产文艺产品, 也都是以进入尽可能广阔的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为追求目的的, 都毫无疑问地会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进入一定范围和层次的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之中。而这所有的文学艺术所能反映的客观现实生活, 就构成了群众文化的基本内容。这种由客观的社会生活与文艺作品生产者主观情感相统一的文学艺术的内容, 又无不内含一定的思想意义和表达一定的倾向。可见, 群众文化的内容的丰富性, 是不难理解的。

群众文化活动内容的丰富性的成因, 主要是人们的群众文化需求的多样性。从社会学的意义上说, 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统一的实体。社会性的获得不是生来就有, 而需要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一个人从一无所知的生物个体成为一个社会成员, 必须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必要的社会规范、社会角色要求和生活目标。因此, 群众文化活动就必须在内容与形式上具有多样性特点。

学前儿童兴趣教育的基本特点 篇8

学前儿童对任何事情都有强烈的好奇心, 由于他们缺乏对事物的正确理解和认识, 他们的甄别能力是比较低下的。加上我们的家长多是选择一些社会上实用而且比较跟风的知识体系来对儿童进行兴趣教育, 也就产生了很多家长不注重孩子的兴趣要求, 制止儿童接受真正的兴趣教育。诸如很多儿童对数字非常敏感, 但是家长却非要孩子学唐诗;有的儿童对色彩比较敏感, 但是很多家长却以成人的眼光迫使孩子选择数学或者外语。因此, 我们必须认识到儿童学前教育要遵循儿童自身的成长规律, 促进兴趣教育的实施。再有, 儿童兴趣教育要与生活化相互结合, 儿童在学前的成长过程是一个相对轻松, 而且在接受能力上又不具有定性的个性成长期, 因此, 我们的家长与教师应当在生活化的基础上, 通过生活影响、情景创设等手段来进行自然教育;还有, 要注重兴趣教育与孩子的理解能力、接受知识的水平相互匹配, 不能一味地追求兴趣教育与社会需求挂钩, 而让孩子去接受一些与他们知识体系不相符的教育;再还有, 兴趣教育要目标明确, 在观察孩子的兴趣与求索欲望后, 一定要为他们的兴趣教育制定明确的目标, 当然要注意兴趣的均衡发展, 不要因为家长或者教师的因素影响, 使儿童在学前就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最后是兴趣教育要注重开发儿童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要对儿童的兴趣进行科学引导, 在接受兴趣教育的同时注重培养儿童的综合素质。

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 篇9

1. 整体观念

认为家畜本身各组成部分之间, 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 同时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 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同时认为它与外界环境之间也是紧密相关的, 而存在着一种矛盾统一的关系。自然界既是家畜正常的生存条件, 同时也可成为疾病发生的外部因素。就疾病的发生, 发展过程来说, 家畜机体的完整统一为正邪的盛衰, 但这方面也是相互影响, 而贯穿于疾病的整个过程的。

(1) 家畜本身的整体性祖国兽医学认为家畜是以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为中心, 并通过经络把各组织器官联系起来, 而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而各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联系以及相互制约的关系, 以维持内部的平衡和正常的生理机能。因此某部分发生病变, 即可引起整体性的病理改变, 而全身的状况又可影响局部病理过程。总之, 疾病是整体患病, 局部病变是整体患病的局部表现。同时认为脏与腑存在着表里关系, 脏与窍各有所属, 脏与体表之间各有所主。如以肺为例, 则肺与大肠相表里, 开窍于鼻、主皮毛等, 这就形成了“见其外即知其内”的相关性。因此, 必须全面妥善地处理表与里、内与外、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通过现象, 抓住本质, 才能正确的认识疾病, 采取妥协的医疗措施, 以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如表里同治, 或从五脏治五官等, 也是从不同角度说明家畜的整体性以及正确处理局部和整体关系的重要性。

(2) 家畜与自然环境的相关性家畜体与外界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对立而统一的。家畜不能离开自然界而生存, 自然环境的改变可以影响家畜的生理功能, 而这种改变当家畜能调节适应时, 便不致引起疾病, 否则可引起疾病的产生。例如一年四季气候变化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 动物机体可通过气血的活动, 进行调节适应。春夏阳气发泄, 气血易趋于表, 则皮肤松弛, 疏泄多汗;秋冬阳气收藏, 气血易趋于里, 则皮肤致密, 少汗多尿, 这是生理性调节机能反映。但当气候异常或动物调节适应机能失调, 使机体与外界失去平衡时, 则又可引起与季节性密切相关的一些疾病。古人在总结自然界的变化对机体影响规律的基础上, 提出了有关疾病防治的一些措施。如脾肾阳虚性咳喘, 往往春夏减轻, 秋冬加重, 常用“温补脾肾”之剂调养, 并着重在阳气最旺的夏季来调养预防, 此即所谓“秋冬养阴”。由上可见, 祖国兽医学非常重视外界自然变化对动物机体的影响。

祖国兽医学中的整体观念, 对于家畜疾病的防治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 在临床实践中抓住主证, 因时因地、因个体的不同而制宜, 同时一定要注意机体的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环境 (包括季节、气候) 的相关性, 只有这样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确定有效的防治措施。

2. 辩证论治

辩证论治是中兽医认识疾病, 确定治疗措施的基本过程。“辩证”是通过四诊把所获取的病情资料, 进行分析综合, 以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 即认识疾病的证候。同时它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即根据证的性质制订出治则和治法的过程, 同时也是解决疾病的手段和方法。“证”的概念与“症状”和“症候群”有所不同, 它不单纯是对疾病的一种或一群症状的识别或描述, 而主要它是病因、病理、临床症状和诊断的综合概括, 同时也提出了治疗方向。如:“脾虚泄泻”证, 它既指出病位在脾, 正邪力量对比属虚, 临床主要表现为泄泻, 致病因子推断为湿 (因湿困脾阳则泄泻) , 从而也就指出了治疗方向应“健脾燥湿”。

除上所述外, 辩证论证之所以成为祖国兽医学的特点之一, 不仅它是在祖国兽医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 同时它与现代医学中的“辨病治疗”和“对症治疗”也存在差异。现代医学着重病源的分析, 同时对病变组织或器官的定位比较精确, 而有它的长处, 但往往有忽视整体等缺陷。而祖国兽医学中的辩证论治是从整体出发, 根据对证的判断来决定治疗措施, 虽然在病原和患病组织器官的定位上不够精确, 但却比较全面而综合。因此便存在有“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情况。前者如同属外感的表征, 若经过辩证属风寒外感的则治宜辛温解表, 治法各异;后者如脱肛、子宫垂脱以及虚寒泄泻等性质不同的病证, 但都以中气下陷为主证时, 可异病同治, 即均可用补中益气之剂治疗。

辩证论治是中兽医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最高形式。从它的指导思想, 理论基础, 到临床实践, 体现了一套完整的中兽医学理论体系。它既是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又是中兽医学的精华所在, 必须认真继承和发扬。

银行会计基本核算方法的特点探讨 篇10

一、会计科目的特点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进一步分类的标志或项目。它是会计人员设置账户和登记账簿的依据, 它为编制财务报表提供了条件。与非银行会计相比, 银行会计中使用共同类科目和表外科目是普遍现象。

(一) 大量使用共同类科目

我国财政部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附录———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中, 按照归属的会计要素, 将会计科目分为六类: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损益类和共同类。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损益类会计科目是所有企业在会计核算中都会使用的, 而共同类会计科目则是针对银行等少数金融企业设置的, 涉及面很小。它反映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债权、债务, 具有资产负债双重性质, 其性质视科目的期末余额而定。对于银行而言, 共同类科目主要用于核算银行间往来、系统内联行往来、同城票据结算等业务。比如, 清算资金往来就是银行专用的一个典型的共同类科目, 用于核算银行间业务往来的资金清算款项。另外, 采用分账制核算的银行, 通常会设置“货币兑换”这个共同类科目, 来核算由于外币交易所产生的不同币种之间的兑换业务。

(二) 普遍设置表外科目

银行为了准确地反映其经营活动中发生的, 可能导致银行在未来某个时期发生损失或收益的、不确定的会计事项和其他不影响会计报表相关科目的业务, 通常都设置了表外科目进行核算并加以披露。银行的表外科目反映不引起银行资金增减、但需记载实物库存数量变化和备忘登记的重要业务事项, 其余额无需纳入资产负债表进行资金平衡。比如, 由银行印制、无面额的、经银行或单位填写金额并签章后即具有支付效力的空白凭证, 包括空白支票、银行汇票、不定额本票、联行报单等, 需要通过设置的表外科目“重要空白凭证”来核算。而银行待发行的、印有固定面额的存单、票据, 如未发行的国库券、定额本票等, 则通过设置的表外科目“有价单证”来核算。非金融企业也可能会设置一些表外科目, 譬如已摊销完毕的低值易耗品、担保等, 但不如银行设置表外科目那么普遍。而且相比之下, 银行表外科目隐藏的潜在风险较大, 所以必须自成体系单独核算。表外科目的记账金额一般为业务实际发生额或凭证票面金额。

二、同时采用复式记账法和单式记账法

记账方法是指经济业务发生以后, 如何将其记录在账户中的方法。按照发展轨迹, 记账方法分为单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单式记账法对发生的每笔经济业务只在一个账户中进行登记。而复式记账法则对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以相等的金额, 同时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进行登记。非银行企业在日常会计核算中采用的是以“借”和“贷”为记账符号的复式记账法。而银行会计在日常核算中则同时采用单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对涉及表内科目增减变动的业务事项采用借贷复式记账法, 对涉及表外科目增减变动的业务事项则采用单式记账法。银行会计中的单式记账法以“收入”和“付出”为记账符号。“收入”表示表外科目涉及的业务发生。“付出”表示表外科目涉及的业务注销或冲减。余额则反映结存或未结清的业务事项。因为银行普遍设置了表外科目, 所以在银行会计中使用单式记账法很常见。

例:某商业银行受理客户王红代保管有价单证业务, 票面金额为100万元, 已按规定办理各种手续。该商业银行登记代保管有价单证表外科目的会计分录为:

收入:代保管有价值品———王红户1000 000

王红到期提取代保管有价单证时, 应办妥各种提取手续。同时, 该商业银行应销记相应的表外科目。此时的会计分录为:

付出:代保管有价值品———王红户1000 000

三、会计凭证的特点

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发生和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 作为登账依据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证明。银行的分工细、柜组多, 业务种类复杂, 在手工处理业务的情况下, 一笔业务必须通过会计凭证在有关柜、组和人员, 甚至在异地不同银行之间传递和处理才能完成。所以在银行内部, 会计凭证俗称“传票”。银行的会计凭证不同于非银行企业,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会计凭证的种类多, 格式各异

从凭证分类来看, 银行的会计凭证除了按照凭证用途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以及按照凭证形式分为单式凭证和复式凭证之外, 还有一种特殊的分类标准, 即按照凭证的使用范围分为基本凭证和特定凭证。基本凭证又称为通用凭证, 是银行根据有关原始凭证及业务事实自行编制, 并具有统一格式的凭证。该类凭证仅适用于银行内部, 不对外销售和传递, 适用于未设专用凭证的一切现金收入、付出和转账业务。基本凭证按格式和内容又分为:现金收入传票、现金付出传票、转账借方传票、转账贷方传票、特种转账借方传票、特种转账贷方传票、表外科目收入传票和表外科目付出传票等10种。其中, 现金收入传票、现金付出传票属于复式凭证, 其余8种属于单式凭证。特定该凭证又称为专用凭证, 是银行根据特定业务的需要统一印制的, 具有专门格式和用途的凭证。这类凭证有些是由客户填交或联行寄来, 比如支票、现金缴款单、存款凭条、各种结算凭证等。有些则是由银行填制凭以办理业务, 比如联行报单、定期储蓄存单等。

(二) 以单式凭证为主, 兼用复式凭证

由于国家要求各单位、各部门只要经营就必须将其货币资金存入银行, 需要的时候再到银行支取, 这就使银行集中了社会上大部分货币款项。而单位之间的支付结算清偿也必须通过银行办理转账结算, 使得银行与社会上所有单位都有密切的联系, 是国民经济的综合部门。银行业务的涉及面广、量大, 岗位分工比较细, 这就要求会计凭证能及时传递, 便于记账和分类汇集。在银行会计采用手工核算, 甚至人机兼用的情况下, 采用单式凭证可以方便会计凭证的传递和按照会计科目汇总轧账, 能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 而且还有利于凭证的装订和保管。银行使用的基本凭证中除了现金收入传票、现金付出传票属于复式凭证, 其余8种均属于单式凭证。

(三) 大量采用原始凭证代替记账凭证作为记账依据

银行的业务量大, 会计凭证的传递环节多, 会计凭证填写得正确与否直接涉及到银行和客户之间的经济利益。因此, 银行为了分清经济责任, 减少重复劳动和在凭证复制过程中所造成的差错, 提高工作效率, 银行的临柜业务大量采用由银行统一印制的、具有记账条件的原始凭证代替记账凭证, 作为登记账簿的依据。这些原始凭证有的是银行对外办理业务时所受理的, 比如支票、现金缴款单、存款凭条、借款凭证等;有的是银行根据业务事实自行编制的, 比如银行汇票、银行本票等各种结算凭证、利息存款通知单等。银行在审查无误后直接用其代替传票并据以记账。

四、综合核算的程序不同

会计账务处理程序是指一个会计循环中各种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表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记账程序相互结合的方式, 包括明细核算和综合核算两大系统, 二者根据同一会计凭证进行平行登记、分别核算。明细核算对综合核算起着补充作用, 综合核算则对明细核算起着统驭作用。根据登记总账的依据和方法不同, 即综合核算的依据和方法不同, 会计账务处理程序分为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和日记总账账务处理程序等。

银行会计综合核算的具体程序如下:1.根据同一科目的传票编制科目日结单, 轧平当天所有科目的借方和贷方发生额;2.根据各科目日结单借、贷方发生额的合计金额登记各科目总账, 结出当日总账余额;3.根据总账各科目当日发生额和余额编制日计表。从上述程序可用看出, 银行会计的总账是根据科目日结单编制的。科目日结单是反映各科目每日传票张数和借贷方发生额的汇总记账凭证, 类似于非银行会计核算中的科目汇总表。所以, 银行会计的综合核算类似于科目汇总表记账程序, 但它多了编制日计表的工作。日计表是反映当日全部业务活动情况的会计报表, 也是轧平当日全部账务的重要工具, 而且需要每日编制。银行综合核算通过当日记账、当日结账、试算平衡制度、按日提供报表等, 做到账平表符, 保证了银行会计账务核算准确无误, 避免银行资金安全遭受损失, 防止差错和舞弊, 大大提高了银行会计信息的及时性。

摘要:银行作为经营货币、信用业务的企业, 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相比, 其业务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 银行会计作为对银行这一特殊经济组织的经营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专业会计, 既具有其他行业会计的共性, 在基本核算方法上也表现出不同于其他行业会计的特殊性。这些特点主要体现为:大量使用共同类科目和表外科目;同时采用复式记账法和单式记账法;会计凭证的种类多, 格式各异;会计凭证以单式凭证为主, 兼用复式凭证;大量采用原始凭证代替记账凭证作为记账依据;综合核算的程序不同。

关键词:银行会计,核算方法,特点

参考文献

[1]张凤卫.金融企业会计.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M].2008.10.

[2]温红梅, 马俊, 刘毅.银行会计 (第三版) .东北财经出版社[M].2010.7.

试谈表演型口语交际的基本特点 篇11

【关键词】表演型口语交际;未知性;调控性;互动性;情境性

片段一:与××的对话(苏教版第十一册练习6)

师: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扮演记者,一位同学扮演环保局局长,就如何治理环境展开对话。

生1(扮演记者):请问局长,工业废气乱排放现象为什么屡禁不止?

生2(扮演环保局局长):……

生1(记者):再问局长,为什么不能很好地制止生活废水随意排放?

生2(环保局局长):……

生1(记者):再问局长,为什么我们的居民总是随便乱扔垃圾?有没有应对的措施?

生2(环保局局长):……

案例一:看望病人(苏教版第三册练习6)

师:我们的数学老师因为高血压住院了,老师想让几位同学代表全体同学去看望。在去之前,我们应该做哪些准备?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师:刚才大家想到了礼物。见到了王老师,我们应该说些什么,怎么说,老师听了才会心情愉快,战胜疾病呢?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再交流)

师:按照大家刚才说的。一个同学扮演王老师,一个同学扮演去看望的同学,先演练一下,然后互换角色再演一次。

(演练结束后,老师自己扮演生病住院的王老师,选三个去看望的同学展开表演。)

……

片段二:小小辩论会((苏教版第十一册练习5)

师:下面我们进入自由辩论这个环节,请正反双方分别发言。

生1:我主张小学生要多看电视。因为看电视可以开阔眼界,让我们获得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生2:我反对,现在的电视节目真正适合小学生看的并不多,而小学生的控制力差,很容易着迷,反而会损害身心健康。

生1:古人说得好,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电视可以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大千世界,既增长见识,活跃思维,又可以节省时间,开发智力。

生2:多看电视肯定不好,纵观全班同学,沉迷于电视而影响学习的已经不在少数。他们或精神恍惚,或成绩下降,难道不是多看电视惹得祸吗?(下转第48页)

(上接第47页)

……

案例二:学会祝贺(苏教版第三册练习1)

师:大家手上的贺卡真不少,都是送给谁呢?现在你同桌的同学扮演接贺卡的人,你来送,大家先根据上面的要求练习一下。

(同桌互相练习接、送贺卡)

师:谁是送给刘老师的?

生:我是送给刘老师的。

师:你怎么送?

生:(走上讲台,面对老师)刘老师新年好!一年级的时候我字写不好,在您的帮助下,我的字进步了,这是我亲手做的贺卡,请您收下。

师:(双手接过贺卡)你的字的确有进步,贺卡上的画也很画得很美。

师:谁的贺卡是送给长辈的?

生:我是送给爷爷的。

师:好,我就来扮演你的爷爷,你来送贺卡。

(师扮演学生的爷爷与学生配合表演)

……

未知性与调控性。毋庸置疑,表演型口语交际是一种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全面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教学中,我们通常运用的是即兴性表演和准备性表演两种方式。即兴性表演是没有经过任何准备的随意性表演,它的最大特点是未知性。正因为我们无法预知结果,就无法束缚学生的思想、思维、行动,这就给了学生许多个性化表演的空间, 也造就了许多精彩的生成。即兴性表演如一把“双刃剑”,对学生的应对能力、口才、思维逻辑、知识储备都有一定的要求,而老师的课堂驾驭能力、课堂智慧同样不容小觑。可以这么说,即兴性表演发挥得好,可以让课堂熠熠生辉,可圈可点,反之则黯然失色,空留遗憾。准备性表演,顾名思义就是有准备的表演,它最大的特点是调控性。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交际前围绕交际的主题做一些准备,或查找资料、或配合预表演,这样就能更好地实现我们的交际目标。有人不禁会问:这样无形之中让学生的个性受到羁绊,是不是没有了课堂的精彩。答案是否定的。只要我们精心预设,生成一样美丽。案例一是著名特级老师于永正老师的口语交际训练片断,围绕“高血压”展开交际,是让学生紧扣主题,有话可说;预演训练是为了发挥交际功效,取得更好效果;角色互换是为了面对全体学生,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

即兴性表演与准备性表演不是孰是孰非,孰轻孰重,它们可以交叉使用、相辅相成,取得更好效果。我们不难看出,片段一是学生的即兴表演,之所以出现最后的冷场,主要的原因在于学生准备不足。教师预设的内容有明显的倾向性,教师列举了令人担忧的环境现状种种,却对保护环境、治理环境的措施只字未提。这样,老师列举的破坏环境的现状就成了记者扮演者最好的说辞,而环保局局长扮演者没有了可以参考的内容变得哑口无言,冷场在所难免。我们不妨这样做:

1.平等交际。

口语交际的双方应该是平等的,不可偏颇。片断一中,老师在列举环境遭受怎样破坏的同时,也要列举一些人们为保护环境而付出的努力。这样,在学生没有准备的情况下,交际双方都有说话的参考依据。

2.从实际出发。口语交际归根结底是为生活服务的,它来源于生活,也要回归生活。因此,我们在选材时要注意贴近生活,选择学生身边的人和事,让学生有话可说,会说,乐说。

3.师生共同参与。不管是片断一还是片断二,我们都可以参与其中,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防止冷场、一言堂等现象的发生,还可以针对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有效调控。而两个案例则是师生共同参与,这样,老师就成为了交际中的一分子,有效地提高口语交际的质量。试想:在片断一中,如果由老师扮演环保局长,相信就不会出现冷场的现象;片断二中,如果老师充当辩论主席,也可以有效地杜绝一言堂的现象,达到预定目标。

4.课前准备。我们不难发现,案例一中于永正老师事先确定一个话题,进而围绕话题讨论、交流、预演、互换角色再演,就是精心准备,巧妙预设,为提高交际质量而考虑的。

互动性与情境性。众知周知,口语交际不同于平时的聊天,口语交际是交际的双方为了一个特定的目的而展开的语言活动。也就是说,我们的口语交际是有一定的目标指向性,有别于我们平常的随意聊天。无论采用哪一种交际形式,都就是为交际目标服务的。在这种特殊的交际环境中,交际双方(多方)、交际的话题、交际的言语、动作都缺一不可。口语交际前,我们必须预设一个情境,把交际环境中的各方交织、连接、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可以说,如果没有交际情境,口语交际是无效或是无法完成的。案例二是南京长江路小学刘军老师的课堂实录。这节课伊始,教室张灯结彩,挂满对联,喜气洋洋,歌舞表演《过新年》隆重登场,目的就是为了营造一个过大年的喜庆氛围,让学生在近乎真实、贴近实际的情境中更好地交际。同样,案例一中的于永正老师也是从实际出发,选择“探望病人”这个生活中耳熟能详的事例,让交际生活化,把交际放置社会这个“大情境”中。

如果说创设情境是表演型口语交际成功的基础,那么增强交际的互动性则是成功的关键。片断二中,正反双方两位同学你来我住,唇枪舌剑,完全不顾自己的团队,把集体辩论演变为个人的“表演秀”,课堂好不热闹。可是,这虚假的热闹背后让人担忧。

1.互动表面化。主要表现为单方面追求课堂的热闹,学生为表演而表演,人云亦云,留于形式。如一个老师在《小小新闻发布会》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发布会热烈的场面,让一、二十名学生同时登台,或扮演记者、或扮演发言人、或扮演观众,大部分学生在台上拉拉扯扯、挤眉弄眼,他们只是觉得好玩,根本没有把握老师的意图,收效甚微。

2.互动单一化。主要表现为课堂成为优生或口才好、擅长表演的同学的“展示台”。口语交际应该是师生、生生、生本、师本对话的过程,互动的过程。如果仅仅局限于个别学生的互动是不够的。不管是案例一还是案例二,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方面都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

3.角色意识薄弱。口语交际要还原社会场面,在课堂上,学生既是学生,又是社会生活中的一分子。只有真正把自己融入角色之中,口语交际才有社会意义。创设情境、课前精心准备(话题的选择、资料的查找、道具的准备)都是为了加强角色意识服务的,我们可以在教学实践中一试。

从案例一、案例二中,我们不难发现,口语交际的互动不仅是语言上的互动,还应该是动作互动、心理互动、情感互动,甚至是思想互动。我们把口语交际的课堂还给学生的同时,也应该努力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互动,把口语交际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福建省寿宁县鳌阳小学)

【摘 要】语文既是一门工具性极强的学科,也是一门极富人文色彩的学科。在教学中,应该两个方面都要重视。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本文提出主要观点:阅读教学重师生情感回归。拟从文本、教师、教学实施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珍视师生情感,用心体验文本所蕴含的情感,要在情感体验过程中,重视自我,丰富个性化情感发展,要通过情境创设,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使师生情感得到广泛提升,迎来语文教学的春天。

【关键词】情感;体验;教学实施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必须是一个有情感的人。”①语文教育,应该充满人文情怀和终极关怀,应该让每一个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感受语文的魅力,获得一种优化了的高品质的情感,获得人与世界的亲近,获得个体精神的丰富。可是曾几何时,受教育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影响,当我们的语文教师过分注重语文的工具性时,语文,为了语文而语文,忽视了人的情感性,忽视了教育的情感价值。于是,认知、理性取代活生生的情感存在,训练、灌输堵塞了生机勃勃的情感成长,日复一日,单调、乏味消磨了师生对语文的情感、情趣,真正给人以精神滋润和生活能力的语文消失了。情感在语文教育的领域中,被置于偏僻冷落的地方,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这正如丹麦心理学家朗格所描述的那样:“情感在心理学中居灰姑娘的地位,为了姐姐——智慧和意志的利益,她不被母亲所喜爱,却被驱赶出去,永远被抛弃。情感不得不寄居在心理科学的偏僻的地方……”②那么什么是情感?“情感是人类精神生命中的主体力量,它是主体以自身的精神需求和人生价值体现为主要对象的一种自我感受、内心体验、情境评价、移情共鸣和反应选择。”③我们现行的新课标中也提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各种各样的情感,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开发多元智能,启迪心智,逐步形成健全人格,拥有感情丰富的内心世界。

一、文本语言蕴含丰富情感

语文是靠着语言文字承载的,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它负载着文化,传承着文化。它记录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沿革,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的情感发展历程,自古至今,奔腾不息。我们的文本,没有一片云朵不是情感的跃动,没有一丝微风不是情感的欢歌:或如大海般波澜壮阔,给人以黄钟大吕的警醒;或如湖泊般水平如镜,给人以冬日午后的温暖;或如小溪般潺潺流淌,给人以山鸣谷应的空灵;或如长河般的源远流长,给人以天宽地广的安宁……几乎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标点,每一件事物,每一个人物,每一条线索,都饱含情感,都是对情感本质的追求。我们的文本,就是那饱含着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熟练的技能化作的一篇篇诗文,都是有情之物。读出文中蕴含的意义、感受其中的情感,体会作者与大自然的共鸣、对人性的感悟,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快乐的事情。这也恰恰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文本在承担着知识引导、技能训练的同时也承载着对学生情感的引导、人格的提升和人性的启蒙。

二、语文教师是被文本感动的第一人

语文教师首先是个文学爱好者,语文教师要力求做文本的知音,做作者的知音。教师首先要对文本产生情感体验,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用情感影响学生。正如乌申斯基所说的那样,教师的情感和人格魅力,对学生心灵上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的信念和个性品质在教育中,具有决定性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反复阅读文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既得经验,品语言魅力,知内容含义,感文本内涵,沉情感波涛,查阅资料,与人交流,对文本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是对学生和事业的爱。教师对文本的独特体验的深度、广度和对某一方面体验的浓度,都将影响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只有教师对文本的情感体验更为深刻,那么学生的情感体验也会更进一步,课堂才会进一步向纵深处发展。

教师对文本的独特的情感体验还表现在对文本教学的预设上。有精彩的预设才会有出彩的生成。“你听,你听,绿叶儿在风里沙沙地响,那是我们在唱歌,为你消除一天的疲倦。”那是一份怎样的浓浓的爱师情啊!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步骤:

(课前,利用音乐课请学生欣赏了《我爱米兰》、《走过老师窗前》等歌曲,学生达到跟着音乐能轻轻哼唱。)

师:小朋友,请你自己读读这段话,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师:小朋友,诗里的小朋友是怎样帮老师消除一天的疲倦的?

师:是啊,今天老师已经上了两节课,又批了47本作业,还备了两节课,我真的觉得有点累了,你也能唱一两首歌给老师听听,帮我消除疲倦吗?

师:在小朋友甜美的歌声中,老师真的觉得不那么累呢!你还能想个什么办法帮老师消除疲倦吗?

师:老师要谢谢小朋友们,是你们刚才所做的一切让老师感受到你们是多么地爱老师啊!现在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表达对老师的爱吧!

师生情是最动人的。在读通文本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今天已经做好的工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要”给老师消除疲倦,于是我就美美地享受学生帮我消除疲倦,接着再引导学生说说还有什么办法能给老师消除疲倦,使学生爱师的情感得到发展,最后请学生读一读这段文字,回到文本,使情感得到最终升华。如果没有课前欣赏歌曲,学生又怎么会在课堂上为老师唱起合适的歌曲呢?如果没有一步一步深入的引导,学生怎么会读出对老师的敬爱之情呢?

三、教学实施中的情感教育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语文教材不能只是单纯追求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本身的价值。语文教师应以其多情善悟的心去点化蕴藏在作品中的浓郁之情,营造充满情感魅力的语文课堂,培育出“懂情”、“生情”、“惜情”、“有情”之人。儿童的情感是易于被激起的,一旦他们的认知活动能伴随着情感,教学就成为儿童主观所需,成为他们情感所驱动的主动发展过程。教师的情感对于儿童来说,是火种,是导火索。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以情激情。充分利用形象、情感来激发学生的智慧,产生学习的冲动。情感有了厚度,才有了分量,也才能经得起敲打。

1.珍视情感,用心体验

空洞的说教只会让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只有通过唤起学生的情感,通过情感体验才能起到(下转第50页)

(上接第49页)

润物无声的作用。如学习《月光启蒙》——通过母亲对我的文学启蒙,体会母子挚爱深情,唤醒孩子们对母亲的感恩之情;通过学习老年母亲与青年母亲的对比描写,才能让学生产生“子欲孝而亲不在”的情感碰撞,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孝心,让他们知道爱家人就要从现在做起。又如学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通过学习谈迁编写《国榷》,虽历经坎坷,但矢志不渝,让学生思考一下,人生的支柱到底是什么?让学生感受到只有坚定的信念才是让自己不断走向成功的精神力量。通过重点学习谈迁第二次编写《国榷》所遇到的困难,通过那些优美但饱含辛酸的语言一步步引导学生沉入文本,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才能走进谈迁的心灵世界,才能体会谈迁为了心中的梦想冲破樊篱、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气节,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苏教版的教材很多是辞美情真的写景文,我们可以把这些课文进行综合教学,使学生的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油然而生。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的情感唤醒学生,将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的体验带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积极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关注文本,关注生命个体,实现一个真正的自我,从而实现由“学语文”到“学做人”的真正转变。

2.独特体验,重视自我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每一个学生也是独一无二的。语文教育就是要在这个丰富的情感世界中唤醒、增强和丰富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并使学生获得情感表达的新的形式。让学生用完全敞开的心灵去阅读,去感受,把阅读学习的过程当成自己情感体验的过程,真正融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进行情感的对话。

我们教师也要从学生个体在生活中的差异出发,从他们的现实生活或者将要面临的未来生活出发,将“书本教育”转变为“情感教育”。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阅读、思考、实践和体验来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那么语文教育就必须确立情感的意识,用情感的意识去关注学生,让语文能融入每个学生的情感,唤醒他们的情感意识,丰富他们的情感内涵,提升他们的情感质量。

3.情境创设,手段丰富

语文不仅极富情感色彩,更是一种对情感的追求和渴望。

儿童在观察、感受、体验情境的过程中,之所以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情绪,是由于情境具备美感的缘故。运用情境教堂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仅发展儿童的一般情感,而且进一步培养起儿童的高级情感。使单调而枯燥的对语文的理解和运用,成为儿童的审美活动。而在这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的过程中,学生便受到了很好的审美情趣的熏陶和感染,他们的高级情感,就在这点点滴滴中得到培养。没有情感,儿童就不可能获得充分的全面的发展。我们阅读,事实上就是一种情感的阅读,就是与情感的对话,是对情感的感悟。阅读,就需要最大限度地激活情感的积淀,还原文本的情感色彩。学生毕竟是学生,受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影响,他们对于文本理解和情感体验的深度还远远达不到教学目标提出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多样的教学技巧,将语文学习与音乐欣赏、绘画作品、表演形式和电教媒体等有机整合,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从各个角度吸引学生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让儿童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语文,因为其优美的语言而吸引人,更因为其真实的情感而感染人。如果说语文的工具特征是一朵花的花瓣,那么情感体验就是一朵花的花蕊。当那层层叠叠的花瓣围着花蕊绽放时,我们才会说:“花开了!”于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万紫千红的缤纷世界。

【参考文献】

[1]诺尔曼·丹森.《情感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2]朗格.《心理学》.世界出版社.1914年版.第254页

[3]朱小蔓,梅仲荪.《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4页

[4]李吉林.情境教育思想

略论新时期企业文化的基本特点 篇12

关键词:新时期,知识经济,企业文化,时代特点

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的灵魂,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也就是说, 每一个时期的企业文化, 无论从形成或发展, 从内容或形式, 都无一例外地受到 其时代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制约与影响, 从而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一方面,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企业文化;另一方面, 同一企业在不同时代, 其企业文化也有不同特点。所以说, 时代特点造就着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也反映着时代风貌。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企业文化建设必然与时俱进, 向前发展。在知识经济来临的新形势下,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信息革命和网络经济使市场呈现全球化, 自主创新、开拓进取、竞争合作、效率优先等都将成为未来企业文化的主旋律。由此, 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动准则都有着不同的变化, 新时期的企业文化与工业经济中传统文化模式有很大程度上的差别。笔者认为, 新时期企业文化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一、创新文化

创新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于一个企业来讲更是如此。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 对竞争而言, 不创新, 即失败 (死亡) 。要使企业能持续健康地发展, 必须不断创新。优秀企业与后进企业的差距, 关键在于创新能力的差距。尤其是在信息化背景下, 创新的作用得到空前强化, 并升华成一种社会主题, 所以, 创新成了企业的生命源泉。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浪潮, 使企业经营环境一夕数变。为了在严酷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发展, 企业必须适应外界变化的环境。在剧烈变动的时代, 成功者往往是那些敢于大胆创新, 不畏风险的人。敢于大胆创新的人也就是在思维模式上能迅速改变的人。

知识经济的兴起, 使知识上升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知识成了重要的资源, “智能资本”成了最重要的资本, 在知识基础上形成科技实力成了最重要的竞争力。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兴旺, 企业的发达和个人的发展, 无不依赖于对知识的掌握和创造性的应用, 知识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在知识经济时代,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 由此, 核心人才成就企业的命运。发达国家先进企业的实践表明, 占全部人员10%至20%左右的核心人才是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源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主要取决于企业核心人才, 因此, 核心人才管理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

企业的发展需要理念的不断创新, 时代发展的要求促使我们要不断更新观念, 新时代的企业自上而下, 每个毛孔都充满着创新, 通过自身主体创新, 使企业自强不息, 不断发展。倡导“自主创新”是关乎国家发展强盛之大计, 已成为上下之共识。

二、人本文化

所谓人本文化是指企业内外一切活动都应该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主张企业经营必须以人为中心, 人是社会的中心, 也是企业的中心。人是最宝贵的财富, 是创造一切人间奇迹的源泉。无论是科学发展观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 就是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六大原则中的第一条原则, 就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总之, 以人为本已经成为我国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所以, 企业文化也必须体现这一核心价值观。

人本文化体现在企业内部员工的地位上, 传统管理模式下, 企业雇佣雇员, 雇员没有选择工作的权利, 处于从属地位。而在人本管理中, 将人放在管理的中心地位, 从员工的要求出发, 对员工进行管理, 从企业占主导地位发展到员工占主导地位。所以说, 人本企业文化就是确立人在经营中的主体地位。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知识成为核心生产要素, 而拥有知识的人自然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导。在企业人力资源聘用中, 人才选择企业, 企业渴求人才的时代已经来临。企业的价值准则、精神道德、经营管理、行为规范等是依靠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努力才建立和完善起来的。只有广大员工认可的企业文化, 才是有生命力的文化。尊重和重视人的因素在企业发展的作用, 这样的企业文化才是广大员工的文化。

三、学习文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来临的新形势下, 崇尚知识将成为新时代的基本素质和要求, 这必然使企业要求更加全面、适应能力更强的人才。对此, 通过培训学习, 在学习中不断开发新的企业资源和市场, 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当前, 企业组织的学习是要求终身学习, 学习的目标是不断提升人生价值, 增强学习能力, 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对人知识能力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因此。这种学习必须是体现工作、学习的一体化, 即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 学习本身就是工作的一部分。这种学习强调学习要有创新成果, 学习后必须要有新行动。这种学习的方法, 一方面企业文化要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鼓励主动学习的行为;另一方面要注重企业的培训机制。通过学习培训, 员工能获得时代要求的新知识, 从而提高工作能力, 创造更多的财富;而企业能够从中获得更高的效益, 从而实现双赢的结果。

四、团队合作文化

俗语说:“三个臭皮匠, 顶过一个诸葛亮”。滔滔江水, 滴水聚之。这说明人多智慧广, 个人只有融入到一个出色的团队中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而一个能不断为优秀人才提供更广阔空间的团队才能更有活力, 取得更大的成绩和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而一个人的学识、精力有限, 只能向专而深的方面发展, 成为专门人才, 不能向深而博的方面发展, 成为通才。每一件事, 每件产品均由多人共同协作完成。所以, 在社会分工方面, 个人性逐渐消失, 整体性逐渐突出, 提倡“合作、合作、再合作”, 换句话说“没有完美的个人, 只有完美的团队”。有人曾经把团队比喻成水桶, 把团队成员比喻成木板, 水桶的贮水量取决于水桶最低的那块木板的高度。由此可知, 团队效能取决于最矮的“木板”, 即其效能是每个成员之间的乘积关系, 而非加减关系。只有团队合作, 才能将分散在每个人头脑中的知识、经验和信息, 整合成巨大的知识的推动力, 从而提高团队的决策智商, 提高团队效率, 更好地发挥成员的才能。

五、竞合文化

在新形势下, 竞争与合作关系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只有让人活, 自己才能活;合作高于竞争。

新形势下, 商场非战场, 而是生态系统。传统的旧观念认为:商场就是战场, 是竞争中的企业、企业各部门等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在新形势下的新观念认为:商场是生态系统, 商业由各种共生关系组成, 其目的在于开发市场, 建立共生互惠关系, 即企业的经营使人人受惠, 同时与其他企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从表面上看, 市场竞争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 而实际上, 随着竞争的全球化, 市场竞争无国界和无企业界限的趋势已越来越明显。市场竞争实质上已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较量, 而是企业价值链上各相关企业组成的系统之间的竞争。即价值链与价值链之间的竞争。因此, 企业的竞争优势并不完全取决于企业自身系统的是否具有优势, 而是取决于企业价值链是否具有整体优势。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树立合作竞争的观念, 加强与价值链上各成员企业协同经营的意识, 共同营造具有竞争优势的价值链。

以往有一种说法, 竞合关系即“大鱼吃小鱼”的关系, 试想, 在自然界当大鱼把小鱼吃光了, 那么自己的供应链也就被打破了, 自己也就无法生存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迫使企业必须不断融合多元文化, 让企业成为多元文化的人类群体组织。这样, “多元优于一元, 合作大于竞争, 共享胜过独占”的理念将成为共识, 企业有了包容性的融合文化, 就能在市场空间和社会结构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重组, 以便在更为广泛的程度上达成双赢或多赢的商业运作。由此可知, 新的形势要求企业必须树立合作竞争的观念。

上一篇:食品分析与检测下一篇:含磷废水处理技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