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性叙述方式

2024-05-21

故事性叙述方式(精选10篇)

故事性叙述方式 篇1

摘要:高校作为培养时代人才、国家栋梁的重要基地, 其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而语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 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现。本文从故事性叙述方式着手, 认为应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故事性叙述方式的运用, 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故事性叙述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故事性叙述方式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分析

故事性叙述是一种语言艺术, 是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中经常运用到的一种表达方式或者手法。如在新闻导语写作中, 运用的叙述性导语写作手法就是故事性叙述的一种体现, 在一些比较抽象或者超出读者的经验范围之外的报道中使用故事性叙述方式, 可以使报道的内容更具有接近性, 也会使整个新闻报道变得生动、具体, 很好地方便读者的阅读。正如曾获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所说的:“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 能够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 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1]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 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 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和影响, 为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服务, 体现了一定社会统治阶级的利益。”[2]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能够很好地培养人的理想信念, 加强道德修养, 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发生作用的。这是因为“传播活动的本质是一种教育活动”。[3]而人们之间的交流离不开语言,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 主体间的语言交流必须运用准确、得体、生动、巧妙、有效的口语表达策略, 因为这样才能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 取得预期的交际效果。可见, 语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主要方式, 而以语言为媒介的故事性叙述方式则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有效途径。

二、故事性叙述方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1. 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亲和力

古语有云:“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这里的情是指情感, 换句话说, 也就是要在与人交流中学会以情动人、以情感人, 运用亲和力的语言与人进行沟通。而亲和力在教育实践中对于教育效果的成败关系重大。一个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学会善于融情于理, 将情感体验与教育对象的理智有机统一, 这样做就能唤起交流双方的思想共鸣, 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作为时代骄子的大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且往往体现出较强的自主意识, 对一些故事性强的文体, 比如小说, 都有较强的关注兴趣。而故事性叙述最大的优点在于其能使语言变得更加生动, 如教育者可以采用“亲历性”的现场描绘, 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些事情以故事的叙述方式讲述出来。这样不仅能体现出真实性, 更能引领读者进入主题。此外,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事物、思想现象, 将富含哲理性的观念寓于常见的故事中, 可以给教育对象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无论用亲历性叙述还是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 都有利于增强教育内容或主题的亲和力, 相比生硬死板的理论而言, 会使大学生更加容易接受, 从而有利于增强教育效果。

2. 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科学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但无论以任何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都离不开沟通, 这是由人的本质所决定的。而且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过, “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年轻人讲什么道理, 如果你想使他懂得你所说的道理, 你就用一种东西去标示它。只有使思想的语言通过他的心, 才能为他所了解”。可见, 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结合教育对象的特点和思想实际, 内容要生动活泼。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科学性的体现。故事性叙述方式对于受教育者来说是可感受并可体验到的, 同时也给受教育者留下了较大的认识和想象空间。此外, 故事性叙述方式还体现出了教育的整体性, 很好地将理论与生动的故事相结合, 能够很好地使受教育者达到“无意识教育”的状态, 即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受教育”。[4]“无意识教育”不仅体现了故事讲述者与聆听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更加体现了双方的平等性。这样做能够很好地消除受教育者的反感和抵触情绪, 从而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 有利于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实际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而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地。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国家的栋梁, 他们的思想素质直接影响到我国今后发展的未来, 且目前由于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各种文化、思想、观念错综复杂, 相互交融又相互碰撞。在此背景下, 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处于“冲突”当中。如主流价值观与非主流价值观的冲突、高雅价值观与低俗价值观的冲突等。可见,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刻不容缓。通过运用故事性叙述方式, 可以很好地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思维能力。每一个故事都蕴含了一个或者多个哲理, 发觉这些哲理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 而思考就是思维能力的锻炼。同时, 有了思考, 也就产生了沉下去发掘故事的强烈欲望, 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大学生的兴趣点。此外, 针对大学生喜欢求新、求异、求奇的特点, 教育者也可以在谈话或者课堂的开头, 在采用故事性叙述方式中运用一些大学生经常运用到的词汇等。这样不仅能拉近双方的距离, 产生共鸣, 更有利于话题的展开, 使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价值心态, 为以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奠定基础。

三、运用故事性叙述方式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途径

1. 在故事选择上要体现贴近性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 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 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不例外, 也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 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故事性叙述方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之一, 更应该从实际出发。具体要求就是在故事选择上要体现出贴近性, 即贴近大学生的生活。首先, 一定要把握住同学们的需求, 同学不需要、不关注的东西, 我们没必要强制去做。而同学们需要的、关注的东西, 比如个人发展的问题、全民素质提高的问题、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等, 则是我们在故事选择上必须体现出来的。因为只有把握住了学生的需求, 才能够受到大家的欢迎。其次, 还要在故事的选择中考虑到大学生的特点。由于处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 每一届的大学生都有着独特的价值观表现, 因此, 在故事选择中一定要考虑到这一点。

2. 在故事选择上要符合时代性

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 人的基本需要呈现出这样的递进排列: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新生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人类自身实现发展的过程。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对的是自主意识较强的大学生,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要用体现当前时代现实的消息或内容来减少大学生的不确定性,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大学生价值观念产生矛盾冲突的概率。如可以讲述一些现实中关于就业、物价、反腐问题的现状等。这样做不仅能使大学生得到信息满足的需要, 而且有利于大学生了解时代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帮助大学生做好时代定位。相反, 如果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时代性, 仍就以重复的老套的故事作为脚本的话, 那么故事的新鲜度就会降低, 这样大学生不仅会失去兴趣, 最终也不利于大学生对新环境的了解, 反而不确定性会增多, 而且可能会做出错误的价值选择, 采取错误的行动。因此, 在运用故事性叙述方式时, 故事的内容必须是“带有方向性、代表性的新事物”, 在内容设置上要满足大学生的信息期待, 体现时代的精神走向。

3. 在故事选择上要富于艺术性

故事的艺术性主要是指在选择讲述内容上要更加注重那些有人情味、戏剧性、趣味性的故事, 这是因为这些故事往往更容易让人产生兴趣。人情味意味着对人的关注、同情, 是人性因素的突显。比如讲述一些有关农民工、社会流浪人员等社会弱势群体方面的故事很容易引发人们的同情心。再如当前社会上发生的一些比小说故事情节更跌宕起伏的富有冲突和悬念的事件等, 都能够唤起大学生的普遍兴趣, 能够达到吸引大学生注意力的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搜集有关故事, 以叙述或者以新闻短片、幻灯片等方式展现给大学生, 从而引起一定的讨论话题, 实现课堂的互动。此外, 也可以在这些故事素材中, 间接地表达出教育者正确的主观倾向, 将自己要说的话隐含在所选的故事素材之中, 发表“无形的意见”。这样做, 不仅能使大学生准确客观地了解到现实信息, 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大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相比传统教育方式而言, 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参考文献

[1]王君.故事化——新闻写作的一种思路[J].新闻导刊, 2005, (5) :38.

[2]张耀灿, 徐志远.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重要范畴的概念辨析[J].思想理论教育, 2003, (7) .

[3]张兰欣.浅论说服传播的思想教育功能[J].当代传播, 2007, (5) :25.

[4]李俊伟.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8:80.

故事性叙述方式 篇2

袁卫华

昼夜交替现象从教材编写来看,引起昼夜交替现象有好几种可能,教材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重演一次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

昼夜交替现象,这课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而是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做出比较合理地解析。这就要用到地球自转、公转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安排在本单元的后几课,这给学生带来了很大难度难。这样一个探究体验的过程,虽然最后没有找到正确的解释,但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亲身经历了科学探究,从而学着尝试应用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因此,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学习天文知识的兴趣十分重要。

第一、创设情境导入。我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三五九屯垦博物馆白天与三五九屯垦博物馆夜景图片的异同,感受阿拉尔市的美丽,认识常见的昼夜现象。然后巧妙追问,轻松自然地引出课题“昼夜交替”。如出示一组白天和晚上的对比图片(三五九屯垦博物馆)让学生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三五九屯垦博物馆,介绍三五九屯垦博物馆(白天和晚上的)对比图。再出示几组图片的昼夜对比地效果图片,问:我们看来这些建筑物图片,孩子们发现了他们有什么不同吗?孩子们观察图片回答问题。接着看课件,想一想为什么有白天和晚上的不同,然后回答问题。在出示地球昼夜图,问:在这张图上,哪个是白天,哪个是晚上?谁使得地球不同地方出现了亮和暗的不同。然后师再说明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在地球上,被照亮的一面是白天,叫昼;背对太阳的一面是晚上,叫夜,正因为如此,地球上才有昼夜现象。再看课件,体会昼夜交替现象:现在是什么时候?(昼)昼过去了是什么时候?(夜)那夜过去了又是什么时候?(昼)昼过去了是什么时候?(夜)那昼夜会不停地交替现象,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昼夜交替现象”。地球和太阳如何才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地球与太阳怎样运动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科学家在研究的过程中,也是提出了很多的假设。然后再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论证,最后发现规律。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了解,拉近了学生与昼夜交替现象的“距离”,为上课做好铺垫。

第二、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猜测是科学课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办法,也是让学生尝试构建一个解决问题的模型。首先用小游戏的形式 找2个学生上来,一个充当地球,一个充当太阳,让他们模拟地球与太阳的运动,鼓励其它学生大胆猜测。学生猜想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可能性,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用手比画运动的方向。其次收集学生的假设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自转;④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⑤地球太阳同时自转等。老师再适时出示教科书第72页的四种假设的课件。如此设计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根据学生科学学习的特点,因势利导。

第三、昼夜交替现象的摸拟实验

假设是对昼夜交替现象形成原因的猜测,而实验则是一种收集证据的方法。我在这一实验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小组实验中去,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解决地球自转方向和昼夜交替原因的问题,形成信息互补,使小组成员通过合作,通过实验,来认识昼夜交替的原因。

首先,我让学生拿出手电筒、地球仪,给学生介绍实验器材用法。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我国新疆乌鲁木齐,并标出东、西方。接着,我向学生阐述:根据太阳东升西落现象,你认为地球仪应该朝哪个方向转动?学生分组操作,引导学生先找到“昼夜交界线”,启发学生思考哪边进入白天,哪边进入夜晚。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自西向东。然后,学生分组实验:用电筒照着地球仪,转动地球仪,学生观察地球仪上乌鲁木齐的昼夜变化情况,并表述出来。学生实验时,我每组巡视,个别指导。最后,我给每个小组发一张课件“填空”表,学生一边演示,一边填出答案。当学生得出的答案有误时,可以让其它学生来补充,但仍要给他以鼓励。

第四、有多少种可能的解析 活动后让学生汇报交流,我又展示昼夜交替现象的动画视频,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变化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知道其变化是有一定规律而且能从中发现掌握规律的变化;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将学生的好奇心善加引导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行为。如第一组汇报完后学生尝试评价。教师引导评价要点:示意图能否清晰反应太阳地球运动关系?模拟实验做得怎样?解释得是否清楚?有新的模拟实验和解释方法吗?对解释的尊重、接纳、质疑、评论。

科学课程必须要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在亲身参与科学活动中获取事实证据,得出科学结论。首先,我要求全班都站到教室中空的地方,两个学生一组,找到合作伙伴,一个充当地球,一个充当太阳。接着。全班演示:一个充当地球,一个充当太阳让他们模拟昼夜交替现象中地球与太阳的运动方式。然后,由我给学生讲述:地球仪一会儿是白天,一会儿是夜晚,这不就是昼夜交替吗?现在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形成了“昼夜交替”吗?学生答:地球仪在自转。

整堂课教学中,经过实际操作、模拟昼夜交替现象变化过程,思考相关问题,让学生发现和总结昼夜交替现象的规律。

叙述春梦的若干种方式(组诗) 篇3

天空在海水上

奉献出自己真理的面容

一一海子:《彌赛亚·献诗》

晚于爱当和伊娃,也晚于我年轻时爱吵架

年老时相濡以沫的双亲,他们是一对

传说中的鱼,深陷时光的泥淖

或因飞逝而留下的涸辙。而我的水尚多

此刻我在太平洋的上空,思念他们

“阳光从天而降,穿透了海水……”①

晚于史诗,晚于十九世纪的传奇

暴风雨处于身体的下方,此刻的飞行让我想起

终有一天我将仰面安息,承受暴晒的阳光

在无边沙漠中回忆永世风雨,让波涛漫过白云

就像一头扎进星球另一端的

臆想

“让我,用回忆和歌声撒上……”②

而那个时候,它

依然会像

坠毁的残片,隐隐漂浮于来生的水面

风雨如晦,雷声隆隆,大海在震颤,谁

会记得那渐及断线的沉沦、沉寂,

会继续拿劳而无功、终无问津的搜寻?

是的,鱼骨和化石“用尽了天空和海水”

“中间的沉默和逃走的大神”③

请把我这首歌,献上,献上

①②③均为海子诗歌《弥赛亚·献诗》中的句子。

叙事

故事开始于一条美丽的河流

河岸上,几个邻家的女子在唧唧咕咕

一个少年骑车而来,雪白的芦荻挡住了

他的去路,他听见那女孩嗤嗤的笑语

一阵慌张便连滚带爬地掉下了沟底

这条河流源自博山,流经蒲松龄的故居

最初是一个温泉,水汩汩地从牛山流出

在上游叫柳溪,在中段叫孝妇河

再下段改名叫乌河一一愈见水静流深

到下游拐了个弯儿,就没有了名字

那河水冒着热气,河里跑着传说和鲤鱼

男孩十四岁,从南而来,穿越板桥往西

遇见了这尴尬的一幕,女孩伸着手

指指点点,仿佛岸边拂面的杨花和

带着水性的柳絮,一下让他失去了重心

和记忆。多年后,那小河被埋入了岁月

与污臭的淤泥,那转了把的自行车

还有乌青的额头,胸口怦怦乱跳的兔子

随着那桃花的人面,还有颓圮的院墙一起

沉入了北风的呼啸,变成了乌黑的泡沫

致1976

一月,他丢失的魂魄游荡在乡村的土路上

原野上想起了陌生而悲伤的乐曲

二月里,家中刮过一场龙卷风

年轻女教师的到来,让母亲

在挨了一记父亲的耳光之后放声大哭

到了四月,令人惊惧的口号声让他常向北嘹望

疑惑那抑扬顿挫的广播究竟来自何处

六月,在小河游泳的他目睹了两具尸体

一具是天折的童年,腐烂后被装进一只塑料袋子

一具是女教师的幻象,赤身裸体

躺在铁路桥下的涵洞里

后来他知道,这是两个互不相干的噩梦

九月里,在田野为公社割草的他

镰刀从水中勾起了一只骷髅,随着他

一声惊悚的尖叫,天空里哀乐再次响起

转眼到了十月

他的眼疾终于痊愈,一场群殴之后

他突然不明不白,被告知了胜利,敲锣打鼓

参加游行。那时他知道,自己作为人民的

一员,会有必将胜利的一生

清明

清冽的微风刮着,1974年的春天

秋千在鹅黄的柳梢上荡起,1974

你十一,母亲三十四,从乡间的柴门里

走出,挽着一抹橙色的霞光,清明

在你的家乡也叫寒食。那时,秋千离

祖宗的坟地尚远,微风刮着,送来青草

和麦苗的气息。1974,仿佛有

一个问号挂在天际,晴朗,神秘

春来得多么晚,风刮得多么慢,时光也

羞涩,安静,幽幽地,鹅黄的柳丝纠缠着

邻家女摇来晃去的小辫子。母亲在前面喊着

你在后面跟着,眼睛迷茫,心思不够使

那个清晨!谁的鸡蛋被碰的粉碎

谁的春天那么新鲜,那么容易地从残冬里

拱出,秋千荡得那么高,当它落下

便一下将你送到了此地,四十年后的今日

碰鸡蛋是寒食节的乡俗,小孩子会带着煮熟而染色的

鸡蛋,到大街上比赛,看谁的鸡蛋坚硬。碰碎的就马上

将之吃掉。

个人史简编

出生不久,他就有了记忆力

(说起这点时没人会相信)他记得婴儿期的自己

曾一边往被褥中拉稀屎,一边傻笑着

看俯身床前的父母和自己打招呼

三岁时,他的恶作剧日益膨胀

他拆毁了一架收音机,因为

有位叔叔告诉他,那里面有会唱歌的小人儿

在互相追逐着玩命的游戏

四岁的寒冬他学会了在冰水里帮母亲

洗萝卜。当他踩着小板凳烤火

把冻僵的手伸向火炉口

却将满满的一壶开水扣倒在自己额头一一

差点变成了秃子。一个民间的土方

挽救了他,在结满硬痂的头上

粗心的母亲用了一块生姜,契而不舍

终于在那些可怜的疤痕上擦出了绒毛

nlc202309090921

五岁他开始上学,头发已经渐渐长出

上茅房却走错地方,一个同班的女孩低下头

查看他的私处,发现一只小鸡长在那里

便举报老师说他耍流氓

十岁他开始发愤读书

并且开始显现才华,写出了词藻华丽的作文

结尾总是一一“我生新中国,长在红旗下,

在蜜罐子里泡大”

但直到十三岁,还未接到革命的班

但他终于第一次尝到了一一

“蜜”。一瓶底黏糊糊的东西

因为已经酸掉,母亲才答应让他尝了一小口

那一年发生了很多事,领袖去世,人民游行

庆祝他们的胜利,而他美丽的同桌

那个名叫“小玉”的女孩

却因为被邻家男强奸而辍学

从此他就变成了一个无用的感伤主义者……

偶遇神灵

在一万米高空

他飞得平稳,沉着

动作优于一只蝙蝠

视野高阔犹如一只年迈的鹰隼

在长颈鹿和望远镜都无法抵达的

高度他与我乘坐的机器并驾齐驱

啊嗬一一

那时我看到一幅奇异的图景

在玫瑰的、古铜色的大海

有人用翅膀划水

有人用衣袖翱翔

用手势和眼神交谈

耳边响起呼啸而过的风声

玫瑰的黄昏

孤独的黄昏突然来临

他折返翅膀向下方飞去

我忽然感到一陣眩晕

离开一万米的晴空

我丢失了不知所踪的神灵

秦淮河·夫子庙

画舫的粉黛和夫子的草堂就这样抵足而眠

沧海桑田那些伸出的翘檐上招摇的是两种信念

和律条庙堂此其时江湖此其时

一只黛色的水鸟代替了翻飞的燕子

站在水边的枝头仿佛披蓑衣的书生

一文不名在遥望这烟花水巷

与人间的街市

传说中的天堂。柳如是们、董小宛们、苏小小们

都没有你的绝世美丽。更不要说清纯贞节

我化身寻花的醉鬼心怀鬼胎战战兢兢

怀揣小兔但囊中羞涩眼看对面文王圣祖的训诫

拿不出十足的风流也交不出做人的试卷

故事性叙述方式 篇4

1. 数字化故事叙述的起源

20世纪90年代初, 加州旧金山湾区聚集了一批媒体艺术家、设计师和实践者, 他们共同探讨如何通过数字媒体工具把个人叙事和讲故事表现出来。数字故事中心成长于在此期间这些媒体艺术家、设计师和实践者的众多合作与对话。媒体制作人、多学科的艺术家达纳·温斯洛·阿奇利与地方戏剧制作人、戏剧顾问乔·兰伯特一起使用多媒体软件帮助那些几乎没有制作经验的人把他们的个人故事转化为媒体作品。1994年, 他们一起创办了旧金山数字媒体中心, 即后来的数字故事中心。从此, 数字故事迅速在世界各国流行起来。自那时以来, 该中心已与世界各地近1000个组织一起工作, 培训了超过15000人分享他们的生活故事。随着众多的合作者参与, 中心因培训方法和原则的许多应用已引起了国际关注。

2. 数字化故事叙述的概念

乔·兰伯特认为数字化故事开始于这样的概念:在不太遥远的未来, 通过图像、文字、语音、声音、音乐、视频和动画多种媒介来分享个人故事将是全世界人民的业余爱好。[1]

数字故事中心的Leslie Rule认为, 数字故事是说故事的古老艺术的现代表达, 它把图像、音乐、叙事与声音编织在一起, 从而对人物、情况、经验和见解赋予深刻的特点和生动的色彩。[2]

数字故事, 顾名思义就是使用各种形式的媒体讲故事, 代替传统的纸笔和书籍, 作家、诗人和其他任何想要讲故事的人都开始转向于交流的技术形式。[3]

Jennifer Carrier Dorman认为数字故事是写一个故事的过程, 并加入声音、图像和音乐等多媒体元素创造一个视觉故事。[4]

Kim Yi and Jenny Lapple认为, 数字故事是一个简短的、第一人称方式的视频叙事, 由录制的语音、静态和动态图像、音乐或其他声音相结合而创建的。数字化故事叙述使用新的数码工具来帮助普通人讲出他们自己真实的故事。[5]

综上所述, 我们把数字化故事叙述的概念概括为:把传统的故事以图像、文本、语音、音乐、视频和动画等多媒体形式表述为数字化作品的过程。

3. 数字故事制作过程

像传统的讲故事一样, 大多数数字故事都有一个特定的主题, 但由于数字化故事叙述是基于计算机工具来讲故事, 因此, 还包含一些图像、文本, 录制的音频解说, 视频剪辑和音乐等多媒体形式。数字故事的长度一般在2-10分钟左右, 内容的范围可以是从个人故事到历史事件的叙述, 从探索自己的社会生活到寻找宇宙其他角落的生命之间的所有话题。

制作一个数字故事, 通常包含5个步骤:选择主题, 编写脚本;收集资源;选择内容, 制定故事板;导入、记录、定稿;展示、评估。[6]

步骤一:选择主题, 编写脚本

创建一个文件夹, 存储创作数字故事的所有材料。确定数字故事的主题, 明确故事叙述的目的, 是要告知、说服还是质疑, 明确故事的观众。写下故事的脚本初稿, 该脚本将作为后续叙事记录的基础。阅读所写的脚本, 确保包含了清晰明确的目的和观点。与他人分享脚本, 并使用反馈意见改善直到满意为止。

步骤二:收集资源

搜索或创建可用在故事里的图像, 包括图片、图纸、照片、地图、图表等资源。尝试找到如音乐、演讲、访谈和声音效果的音频资源。试着找到其他如来自网站、Word文档或ppt幻灯片的信息内容。

步骤三:选择内容, 制作故事板

选择喜欢的图片、音频、文本和其他内容丰富数字故事。创建一个为数字故事提供了文本和视觉概述计划的故事板。

步骤四:导入、记录、定稿

把图片、音频导入至制作数字故事的软件程序。如有必要修改图片的数量或图片的顺序。使用计算机麦克记录脚本叙述, 把叙述导入到相应的软件程序。添加音乐或其他音频, 完成数字故事。

步骤五:展示、评估

展示数字故事, 收集关于故事还可以如何完善、加强和延伸的反馈意见。

二、数字化故事叙述的优势

1.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与创新能力

数字化故事叙述要求学生在内容方面建构自己的理解和经验, 增加他们的参与性。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协作、学习和创作他们的作品, 这促使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处理问题。同时, 作为团队中的成员, 也学习如何共同努力使团队作为一个整体向前迈进。使用数字化故事叙述可以激励学生分享过去的经验和表达他们自己, 促进了课堂的讨论并把乐趣注入了课堂。数字化故事叙述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创作自己的故事, 并通过口述、创造性的写作、演讲、摄影、音乐、新闻剪报、视频、音响和动画表达出来。

2.促进学生的反思力

数字化故事叙述是一个为每个人有机会分享他们的故事的创新的方法。讲故事的过程帮助那些分享他们的故事的人开始了个人反思的过程。为了讲一个有影响力的故事, 学生必须思考自己的故事如何影响他人。讲故事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反思故事背景下自己的经验。学生选择适合故事的语音或音乐来表达, 使故事更加有意义和个性化。这意味着他们必须反思音乐如何表达不同的情绪思维。

3.培养学生的媒体素养

媒体素养就是人们面对传媒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性回应能力。[7]数字化故事叙述帮助学生批判地思考如何在数字故事中有效地结合数字音频和视觉元素。学生频繁地使用媒体工具, 最终他们会更加适应数字媒体, 从而有意识地考虑数字媒体如何帮助他们表达他们的故事, 传播自己的情感。

参考文献

[1]CARA’S PAGE[DB/OL].http://www.nvsd44.bc.ca/Staff/EF/ElrodC/IDEC%20Workshops.aspx.2011-4-12.

[2]Jolandra White.digital storytelling[DB/OL].http://www.wiziq.com/tutorial/35322-Digital-Storytelling.2011-4-12.

[3]Define c[DB/OL].http://www.yourdictionary.com/library/reference/word-definitions/define-digital-storytelling.html.2011-4-14.

[4]What’s Digital Storytelling[DB/OL].http://www.slideshare.net/pjkelly/digital-storytelling-with-pinnacle-1127987.2011-4-15.

[5]Kim Yi and Jenny Lapple.DigitalStorytelling[DB/OL].http://www.slideshare.net/guestec2b570/what-is-digital-storytelling.2011-4-17.

[6]Education Uses of Digital Strytelling[DB/OL].http://digitalstorytelling.coe.uh.edu/getting_started.html.2011-4-17.

奥德修斯的故事叙述他的漂流故事 篇5

我们向西航行,庆幸逃脱了死神的威胁,可是心里却为死去的同伴感到悲哀。后来,宙斯从北方吹来一阵飓风。海上顿时波涛汹涌,战船陷于一片黑暗中。我们忙着放下船桅,可是还没有等船桅放下,两根桅杆已经折断,船帆被撕成碎片。我们好容易才驶到岸边,在这里停泊了两天两夜,才把桅杆修好,配制了新的船帆。然后,我们又启航了,满怀着回乡的热切希望。然而,我们刚到伯罗奔尼撒南端的玛勒亚时,北方吹来的一阵巨风,又把我们送回了浩翰的大海。我们在风浪中颠簸了九天九夜。到了第十天,我们来到洛托法根人的海岸。这是一个食忘忧果的民族。我们上岸汲足了淡水,并派两个同伴在一个使者的陪同下去打探情况。他们发现食忘忧果的人正在召开国民大会。他们受到隆重而热情的接待。主人捧出忘忧果,请他们品尝。这种忘忧果具有奇特的作用,比蜂蜜还甜,吃过的人就会忘记忧愁,乐而忘返,希望永远留在那里。我们派出去的人都不愿回船了,我们只得强行把他们拖上了船。

我们又继续航行,来到野蛮的库克罗普斯人居住的地方。他们不耕不织,一切听从神衹的安排。这里的土地肥沃,不用耕种就能五谷丰收,葡萄藤上结满累累的葡萄。宙斯使这儿每年风调雨顺,并普降甘霖,使土地肥沃。他们没有法律,也不召开国民大会。他们都住在山上的岩洞里,和自己的妻儿生活,从不与邻人往来。在邻近库克罗普斯的海湾外,有一座森林茂密的小岛。岛上野羊成群,自由自在,从来没有猎人去捕杀。岛上无人居住,因为库克罗普斯人不会造船,没有人能够渡海到岛上去。岛上土地肥沃,只要有人耕种,很容易获得丰收。这里的滩涂绿草丛生,土质松软,那些小山坡是种植葡萄的好地方。这里有天然的避风港,船只进了海湾不用下锚系缆,也很安稳。在黑夜里,神衹引导我们来到这座美丽的小岛。天亮时,我们上岛围猎,打到许多山羊。我们共有十二只船,每只船上分到九只山羊,我自己留下十只。一整天,我们高高兴兴地坐在海岸上吃羊肉,喝着从喀孔涅斯人那儿抢来的葡萄酒。

第二天清晨,我突发奇想,希望上对岸去看看那里的风土人情。那时我对那里的居民还一无所知。我们摇船过去,上了岸,看到高耸的山洞,周围长满桂树,树下是成群的绵羊和山羊,巨大的石块砌成围墙,墙外是松树和栎树构成的高大的围篱。这儿住着一个身材高大的巨人,他在远处的牧场上放牧,孤独一人,跟邻人毫无往来。他是一个库克罗普斯人。

我挑选了十二名最勇敢的朋友和我同行,并吩咐其余的人都留在船上。我带上一皮袋美酒,这是在伊斯玛洛斯时一个阿波罗神庙的祭司送给我的礼物,因为我曾经饶了他的性命。此外,我还挑了一些精美的食物,把酒和食物都放在篮子里,我想这些东西一定能够赢得巨人的欢心。

当我们来到山洞时,巨人还没有回家,他仍然在牧场上放牧。我们走进山洞。看到里面的陈设非常惊讶。大块的乳酪饼装了一篮又一篮,羊圈里挤满了绵羊和山羊,地上到处是篮子、挤奶桶和水罐。我的同伴劝我马上把乳酪拿走,把绵羊和山羊赶上船,然后回到岛上的朋友那里去。唉,我要是听从他们的劝告该多好啊!可是我抑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一心想看看山洞里住的是什么人。我宁愿得到他的一份礼物,也不愿将他的东西偷走,不光彩地离开这里。于是,我们点起一堆火,向神衹祭献供品。然后我们也吃了一点乳酪,等待主人回来。

故事性叙述方式 篇6

近些年,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 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在网络上获取更为快捷、廉价、有交互性的信息, 正是由于网络传播与传统媒介的种种区别, 人们才为虚拟世界烙上了诸如颠覆、个性、反传统等一系列有着后现代意味的标签。而在这样一个由真实世界中的人操控的虚拟世界里, 也有着明星、红人, 他们的故事自然也与网络的特有属性紧密相关。我们纵览这些年进入大众视野的网络红人, 不难发现, 他们的走红与公众对这些网络明星身处事件的解读密不可分, 而提到“解读”, 我们就不可避免地将遭遇到“塑造”, 也正是源于有了对网络红人、网络事件的“塑造”, 才有了本文将讨论的核心内容——网络的叙事与传播。

“后舍男生”的异化模仿。提及“后舍男生”在网络上的走红, 除了两位男生自身夸张、怪诞的表演, 丰富、多变的表情以外, 更重要的是他们将自身异化的表现形式与美国的超级偶像团体“后街男孩”轻快、自然的曲风相对接, 以此种反差造成令人过目难忘的形式感与喜感, 而“后舍男生”对歌唱团体的另类模仿恰恰也形成了一种网络叙述的语境。“美国叙事学家伯格认为, 叙事现象无处不在, 从襁褓之中的摇篮曲, 到孩提时代的童话歌谣, 再到电影、广告甚至日记, 叙事都是一种强有力的表述方式。”①不错, 叙事现象确实存在于每一个角落, 在“后舍男生”对知名演唱团体的表现形式进行再造和变形时, 他们就已经在为观众塑造一个新的事物, 而观众在对此事物进行解读和传播的过程当中, 实际上已经完成了对事件的叙述和反馈, 像这样形式化极强的表演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 而他们希望传达的信息也正是“后舍男生”将“后街男孩”重塑了。从这个度来看, 这一次的网络传播之所以能够成功, 并被后来者所记住, 很重要的原因在于, 此次网络事件的叙述中引进了现实生活中家喻户晓的歌唱团体, 在对他们进行搞怪式模仿的同时, 带给观众的新鲜感是该事件得以成功传播不可缺少的催化剂。

“芙蓉姐姐”的自我炒作。芙蓉姐姐自从进入公众视野之初, 就不愧是一个“焦点”制造者:2005年, 她以平淡无奇的容貌和臃肿乏味的体态, 顽强地在被视为精英文化核心的清华、北大的BBS上, 不断张贴大量轧不出半丝精英文化“油水”的“S形性感写真”和近乎偏执的自恋文字, 竟匪夷所思地成为席卷全国的“网络明星”, 一度创出5000人同时在网等待其“写真”发布, 以及高达124万的“百度”搜索结果等“壮观景象”。2009年“芙蓉网”荣膺“中国互联网经济领袖论坛最具影响力个人网站”, 如果说“后舍男生”的走红是借助了“后街男孩”的名声, 那么“芙蓉姐姐”的蹿红很大程度上是来自其对自身一而再, 再而三的炒作。

网络传播的叙述环境一直在发生变化, 当人们厌倦了模仿之时, 那么也是新的叙述方式诞生之日。“芙蓉姐姐”完成了一次“自我偶像”的树立, 她将自己定位为大众应该推崇的偶像, 她的事件叙述靠的是展露自身的性格特点和生理特征而博取关注, 网友们从她的一言一行中能看出“芙蓉姐姐”的偏执与自满, 而正是由于这种超越现实生活中墨守成规的行为才促使了“芙蓉姐姐”这几年来的一路“飘红”。我们可以说她的网络传播是一种带有自我娱乐精神的“解剖式”的传播, 我们在“品读”她所带给我们的事件之时, 推动我们关注其发展和命运的是叙述者本身所带有的另类色彩, 而非外力的过多介入。当然, 发展到现今的“芙蓉姐姐”已经认识到自身的商业价值, 开始需求在网络叙述之外的突破, 以向更为合乎大众审美情趣的方向发展。

多媒体群攻下的“凤姐”现象。“凤姐”既没有“后舍男生”强有力的“后盾”支撑, 也没有“芙蓉姐姐”标志性的“S形”身材, 她的网络传播依靠的就是一轮又一轮的媒体群攻。“为人不识玉凤姐, 阅尽美女也枉然”, 2010年, 罗玉凤成了网络上最火的女人之一。作为一个鲜活生动的网络传播个案, 其传播学研究价值不言而喻。而“凤姐”的走红, 除了背后有一批专业网络推手和炒作团队, 通过策划高调征婚的点子, 在网上发帖, 雇用“水军”发表正反两方面的观点, 提高关注度之外, 大众媒介的推波助澜也是“凤姐”走红的关键因素。她曾受邀做客江苏卫视《人间》、山东电视台公共频道访谈类节目《零度访问》、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等等。随着大众传媒市场化发展, 国内大众传媒已潜藏着被利益趋向所俘获的危险, 在突出经济利益目的驱使下, 大众媒介甚至成为媚俗化倾向的意见领袖。以前是传统媒体进行议题设置, 现在变化了, 议题设置主体跑到网络上, 反而是传统媒体跟着网络热点走, 找到线索进行二次报道, 再度传播, 这样一来, 一个网络事件很快就演变成了一个社会热点。

提到“叙述”一词, 我们很容易想到形式与内容, 而我们经常会忽视掉叙述所需要的渠道——媒介, “后舍男生”有形式, “芙蓉姐姐”有内容, 而“凤姐”有的就是媒介的大力支持。如果有一种方式能将上述三样要素贯穿一体, 那么便会迎来更大规模的网络传播, 而具有这种能力的恰恰就是叙述视角。因为网络叙述的环境与传统意义上叙述学的文学文本环境有很大的不同, 网络叙述更强调虚拟空间与现实场景的逻辑关系, 所以成功的网络传播必须拥有真实可信的叙述视角, 也就是要让受众感受到在现实生活经验上的剥离。

“小月月”事件第一人称叙述的传播方式

网友“蓉荣”在网络社区上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高中同学“小月月”的故事, 瞬间在网络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点击也超过了700万次, 而由此衍生开来的虚拟团体“拜月神教”、网络流行语“神马都是浮云”等也随即走红。探究其更深层次的原因, 可以从多个学科角度进行阐释, 而本文则侧重以传播学与叙事学相结合的方式, 阐释网络叙事的视角与网络传播之间的关系。

形式——叙述者、作者、接收者之间的角色关系。“第一人称叙述, 是以‘我’ (或‘我们’) 的视角来观察和感受, 并以‘我’的口吻来叙述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②自叙性的叙述方式一直有一个尚未完全理清的问题, 即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文本中的叙述者与作者之间的关系。从叙述学的角度看, 叙述者与作者属于两个世界:前者属于文本世界, 后者属于现实世界, 但从写作经验来看, 二者的关系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叙作合一在相当的程度上使作者成为文本真实性的承担者。而就具体境况而言, “小月月”的作者“蓉荣”以“我”作为自叙体, 描述了与“小月月”相处的所见、所闻、所感, 这样的叙作合一无疑是要将可信度推高, 作为确有此事、确有此人的重要依据。此外, 当网络受众遇见以自身作为卖点, 不停翻炒个性特色的人物, 如芙蓉姐姐、凤姐时, 由于网络传播的匿名特性, 受众群体会成为事件“不在场的参与者”, 直接影响事物的发展脉络, 上文列举的网络事件既可证明这一不在场的参与者是一股强大的外力, 可以大幅度影响事件的发展方向, 而这也是网络推手应运而生的潜在动力;但当受众接收到的信息是网友以第一人称“我”来揭露他人的生活状态时, 受众便会与信息发布者形成共同体, 趋同地认为网络文本的作者是与其在同一战线, 并保持相近的审美趣味, 因此接收者也就随即转换成了隐形的传播者, 与作者完成了角色互换, 成了与叙述者一样的“在场的旁观者”, 虽不影响事件的发展, 但却直接影响到事件的传播效果。因此在第一人称叙述的网络文本中, 叙述者与作者相合一, 以求达到增强文本真实性的作用, 而接收者与叙述者一并成了“在场的旁观人”, 最终作者与接收者成了信息传播的共同体, 影响事件的传播过程。

内容——作者直接参与事件的议程设置。本文且不论“小月月”事件的真实与否, 如果单从理解阅读的角度去考量, 该文本有着以下几个特点:1.不断提示后文更具看点;2.数量极多的转折叹词;3.不断强调事件的真实性;4.不惜牺牲故事的连贯性, 穿插作者对情节的评论;5.事件的发展总有时间线索为佐证;6.全文充满了性暗示;7.反复联想到网络事件、网络人物并运用大量网络词汇等。从这些特点来看, 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视点的作者有意识地加入了自己的文本设计, 以俘获读者的阅读感官, 试图让更多的受众随着文中“我”的思维去思考事件和人物。虽说“议程设置主要是指媒介的一种能力, 通过重复性新闻报道来提高某议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性”③, 但在这里所出现的情况也可用传播学理论中的议程设置来解释, 即是作者个人对事件所进行的设置, 以起到提高事件或人物的吸引力, 并牵引接受者的阅读思考习惯。上文提到, 文中的“我”与受众是站在同一审美集阵中的, 很容易让接受者造成角色混淆, 达到意识趋同的效果。而在进行具体的行文写作时, 网友“蓉荣”即事件作者对文本进行了议程设置, 强制性地干扰读者的阅读顺序和思考判断, 这样的方式不仅是隐蔽的, 而且有效地加大了接受者对作者的认同感, 以此推高了受众转化为传播者的速度, 成为该事件能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的强有力的助推剂。

媒介——叙述者退位后的评议失衡。在“小月月”的作者“蓉荣”持续更新了数日之后, 整个事件得以完整呈现, 而“小月月”、“神马都是浮云”等词语也成了网络上最热门的流行语, 甚至一度被搬上了央视兔年春晚的舞台, 足见其热度和辐射能力。但就在该事件越发受到关注之时, 人们却悄然发现“小月月”的创造者已隐于人后, 她不再更新原帖, 对整个事件也不作更多的评价, 只是称该事件并非虚构, 并一再强调“小月月”确有人物原型, 事件的发生也有据可查。这时的读者才意识到, 一直被本文中“我”所牵系的价值判断突然断裂, 就好比一支百万军团的司令突然人间蒸发一样, 人们这才忙于重铸自己的意见体系, 作为该信息发布的网络平台也随即以专访、评论等方式希望充当此事件的“意见领袖”, 受众突然意识到叙述者退位后的评议状态是一种失衡的面貌, 信息的接受者急于给自己所关注的话题寻找一个清晰并且权威的是非认知, 以满足和填补“我”消失之后的大众对于道德和理智的判断, 因此便出现了反对网络低俗文化的风潮, 当然与此相悖的也出现了对此事件给予持续关注和嬉笑的“拜月神教”等多重阵营, 像这样不稳定的价值判断体系也正是网络事件中第一人称叙事的特性。而网络事件中评议失衡的状态好比市场经济下某样商品出现价格波动一样, 需要社会环境去自我调节。因此, 当第一人称“我”与读者所构建的审美共同体瓦解之时, 也迅速催生了众多不同评议集阵的兴起, 在这样从崩塌到重塑的过程中, 无疑又将整个事件推向了另一个高潮, 很多原本对“小月月”毫不了解的普通大众也因为受到各种声音的影响, 开始去了解和关注“小月月”事件, 融入到不同的判断体系中去, 形成了越来越庞大的关注人群, 最终导致事件的影响力朝着不可预知的方向发展。

第一人称网络叙事的传播明晰

以“小月月”事件为开端, 第一人称的网络叙事方式开始被人们所关注, 它将叙事学的原理融入其中, 配以网络世界全新的传播模式, 使得我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受到了一次全新的变革。

二重窥视下的心理满足。“小月月”事件的大范围传播,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接受者的口口相传和各种媒介间的相互转载, 而为何能受到如此多受众的点击关注, 与读者的心理状态不无关系。我们知道, 在进行文学阅读时, 窥探作品中人物的生活和情感是获得阅读快感的重要动力, 也是满足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窥视欲的重要方式。

故事中的“我”与主人翁“小月月”是同学关系, 读者的视角即跟随者“我”而展开, 在阅读完“小月月”事件之后, 我们很容易地窥探到“小月月”种种有违常理的行为, 并且对“小月月”抱以与文中的“我”同样的态度, 加之“小月月”一系列违背常理的性暗示, 更是让读者收获了好奇心之外的猎奇感和刺激感。除此之外, 网友“蓉荣”给所有情节的发生都贴上了具有真实性标签的时间线索, 为我们的窥探成功给予内心暗示, 最大程度地让接受者认同自己所获得的满足感是真实而非虚拟的。而此事件的叙述侵略性并未停步, 作者全文运用第一人称“我”的转述, 让读者获得窥探“小月月”之外的多重心理满足。原文中频繁出现“我”的内心活动、“我”的审美评价、“我”的行为言语, 这些信息都是读者二重窥探的素材, 接收者不仅得知了“小月月”不同常人的行为, 也对于亲历者“我”的反应了然于心, 在这样的二重窥视下, 大众的欲望得以最大限度的满足, 在网络空间的大环境下, 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放纵自己的道德观念, 满足自身的私欲。

网络世界与真实世界相对接的必然产物。网络应用的大范围、高速度的普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它使得信息的传递更为迅速有效, 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好比信息的发布后如何反馈、不良信息如何筛选和处理等。因而虚拟世界始终与真实世界呈现出格格不入的局面。相比之下, 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和存在感大大优于网络世界, 所以人们才会选择只在虚拟世界中逗留而非驻足, 但从社会发展的长远眼光来看, 网络世界有着它无可抗拒的魅力和无法企及的优势, 它终将成为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 赢得人类的信任。在笔者看来, “小月月”事件虽说有着它不太光鲜亮丽的一面, 但我们不能否认, 在该事件的传播过程中, 有我们值得深究和探索的东西。“小月月”事件用仅改变叙事视角这一简单的方式, 却让一个纯粹的虚拟人物赢得了受众最大层面上的趋同和关注, 甚者还成立了虚拟的网络团体“拜月神教”, 这是在以往的网络传播中不曾有过的盛况。在我看来, 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笼络了网络看客, 巧妙地展示出他们的实际心态, 而以此种方式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相重合和对接, 以构成网络叙事的新模式, 这样的传播组合也是今后更大范围内的网络传播所值得借鉴的, 如何找到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相融合的节点, 必将成为今后网络传播中最亟待解决的问题。

结语

在本文中, 虽未谈该事件精神层面和社会责任上的是与非, 可并非放弃对它评价, 笔者也认为该篇帖子所出现的内容媚俗、不着边际且毫无美感可言。但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 网络事件中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确实可以贯穿形式、内容与媒介这三重要素, 并且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相巧妙对接, 因此该事件有着它对于网络传播未来发展的初探意义。随着虚拟世界的急速扩张, 单一化的传播手段已不足以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接收需求, 只有找到照进真实世界情感的途径和方式, 才能在变幻莫测的网络世界中, 找到最为行之有效的传播方法。

注释

1[1]聂庆璞:《网络叙事学》,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4年版。

2[2]Sell, R. (ed.) .1991a.Literary Pragmatic[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1991

故事性叙述方式 篇7

然而, 作为部队建制整体转换为建设兵团, 新疆建设兵团必然不同于一般地方, 也有别于其他部队, 具有鲜明的特殊性。毕竟这群军官和士兵, 经过多年的战争, 急需建立家庭。如何让兵团人扎根边疆成为建设兵团成败的关键。为此, 国家调度了一些女性入伍来到了建设兵团。《老风口》对建设兵团的这些特殊的历史事件展开了详细的叙述。湘女入疆、鲁女入疆、上海女性入疆等就成为小说的叙述重点。《老风口》叙述和兵团战士配偶有关的故事时, 巧妙地把痞气十足的葛大皮鞋作为叙述焦点, 最终, 严肃的历史事件在叙述中处处充满了诙谐的喜剧色彩。葛大皮鞋为了得到26连第一位进疆女兵李桂馨, 积极支持26连的分配规则:谁是开荒标兵, 李桂馨就是谁的妻子。在开荒时, 葛大皮鞋一改昔日的懒惰, 埋头苦干, 最终获得了全连开荒标兵。由于当时他并不符合普通战士结婚的条件, 也就不能娶李桂馨。但是得到了下一个女兵就分给他的承诺。接着26连分来了改造好的上海妓女宁彩云, 葛大皮鞋坚决要求26连兑现承诺。最后葛大皮鞋如愿所偿, 娶宁彩云为妻。后来, 葛大皮鞋得知了宁彩云的历史情况, 二人关系破裂, 最终离婚。26连又分来了上海女青年谭华妹, 葛大皮鞋看上了谭华妹, 经历了黑夜受惊, 巧设圈套, 装疯卖傻, 骗娶了谭华妹。《老风口》通过葛大皮鞋这一喜剧性人物, 戏剧性式地叙述了兵团解决战士配偶的历史事件。总体看来, 小说无论对中国普遍历史事件的叙述, 还是对建设兵团的独特历史的叙述, 都没有拘泥于历史本身的刻板形象, 而是以诙谐、喜剧的形式来展开。从总体上看, 虽然《老风口》所叙述的是真实的历史事件, 但是, 不能看做是历史的真实再现, 而是一种想象, 是一种诗性的表现。

《老风口》还充分地展开了建设兵团改造自然的活动。进入新疆的10万大军, 增加了新疆的负担, 为了解决兵团的生存问题, 兵团人开始向自然索取资源。《老风口》叙述了兵团人在新疆的闯田、挖渠、引水、开荒、植树等活动, 描写了兵团人在新疆种植棉花种植水稻等生产活动。《老风口》对兵团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描写同样充满了诗意的想象。小说中“阿伊泉”一章, 叙写了26连找水队偶遇神奇的阿伊泉, 生动地描写了人和动物争水的情况, 也通过阿伊泉的神奇状况的描述, 诗性地展开了人和自然间的冲突。《老风口》还通过兵团人赤身裸体的壮观开荒的描写, 也诗意地表达了兵团人向自然索取的莽撞态度。另外, 《老风口》中为了开荒挖掉大面积的胡杨树、为了显示兵团人的功绩而挖渠、引水、种水稻的描写, 同样也充满了浓烈的诗意。

《老风口》紧扣历史与人、自然与人的关系, 叙述了兵团与内地一致的社会政治运动和与内地不一样的兵团生活, 从而撰写了一部兵团的历史。《老风口》所叙述的历史, 无疑是宏大的, 它完全符合典型的史诗叙事规范。然而, 《老风口》叙述历史的方式毕竟是虚构和想象的, 它并没有显示出要完整地、深入地再现兵团历史的雄心, 它对历史的叙述是以诗性的角度进入的。如果局限如此, 《老风口》叙述历史的方式并没有走出窠臼。但是, 《老风口》走近历史的方式上, 有独到之处:除了诗性的角度进入历史外, 它还以实证的方式来叙述历史。

一般地说来, 史诗性的文学作品还原历史的方式, 是虚构的。历史事件只是这些文学作品选取题材的凭借而已, 我们不能, 也无法把文学作品和真实的历史事件对应起来。但是, 《老风口》不一样, 在以诗性的虚构方式来展现历史的同时, 它还以实证的方式来还原历史。诗性地表现历史和实证地进入历史的所形成的张力, 成为《老风口》这部小说的最突出的特点。《老风口》整部小说共有三十八章, 每一章明显地划分为上、下两个部分。每章的上下两部在表现历史的方式上泾渭分明:每章的上部是小说的诗性叙述部分;而每章的下部分, 就是小说的实证历史部分。《老风口》每一章的下部则侧重实录。这个部分主要是兵团志。兵团志类似于地方志, 是对兵团所处地方民情风俗、人物与风物、兵团历史沿革、新疆的历史状况等等的介绍。它实录了新疆的风物, 对新疆地区生长的植物, 如胡杨树、红柳等都有介绍;它也实录了新疆的历史, 对新疆的刀郎人的来龙去脉交代也十分的详尽。同样, 对于新疆的民风民俗的介绍也十分的详细。例如, 小说就不厌其烦地介绍了“刀郎麦西来甫”, 对它的内涵、特点、构成等都做了介绍。自然, 新疆建设兵团的成立、生产活动、撤销、恢复等兵团自身历史沿革的介绍, 是每一章下部的重点。与每章上部分可以显示历史的个性化不同的是, 在这个部分, 求真、存真才是最终的目标。

在具体的叙述中, 虽然《老风口》刻意地把每一章划分为诗性叙述和实证叙述两部分。但是, 这两部也不是绝对地分割成毫不相干的两块, 诗性叙述和实证叙述实际上构成了有机的整体。一般说来, 《老风口》的每一章的上部只是注意事件的叙述, 而在叙述中出现的相关背景一般地并不涉及。这些背景知识通常在这章的下部详细叙述。例如, 小说的第二章“在那遥远的地方”的上部之中, 以诗性的语言描写了红柳。这些开着粉红色花朵的植物, 被战士们称之为红高粱。只有知识分子出身的秦安疆知道它是红柳。然后小说的叙述就转移到了远方出现的带红丝巾的新疆姑娘上。在这一部分里, 小说突出了红柳的诗意特点, 表现了进入新疆士兵对于新疆的神秘的诗性想象。这里的“红柳”是一种意象。而在这一章的下部, 小说就对红柳的学名、特性做了详细的知识介绍。在这一部分中, 红柳纯粹是作为科学知识对象出现的。同样, 《老风口》的第十章“歌与舞”的上部, 只是提到了为庆祝团长结婚特意举办了“麦西来甫”, 唱了“木卡姆”。至于什么叫“麦西来甫”、“木卡姆”, 小说在这一章的下部做了非常详细的介绍。在上部中, 小说侧重突出维吾尔族人们的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 渲染了热闹的喜庆氛围。而在下部分中, 小说对“麦西来甫”、“木卡姆”的介绍, 只是一种知识的讲解。从结构关系来看, 第二章和第十章的下部分延展了上部分内容。像这种在同一章的上半部分侧重的诗性叙述, 下半部分是作为客观的介绍的叙述方式, 贯穿了小说的整体。例如, 在小说的第一章中, 叙述者为了渲染开赴新疆的豪情壮志, 把自己所在连队进入新疆的方式说成是要求放弃乘汽车而步行。在下部分的客观历史状况时, “澄清”了事实, 他们不是完全徒步, 而是很大部分路程是乘车的;他们也不是主动要求步行的, 而是上级的命令。下部以真实的历史史料, 对上部进行了客观地修正。

故事性叙述方式 篇8

“长于叙事”的声音语言及其视觉代码———文字, 就语义的清晰性而言显然是体态语言望尘莫及的。其根本原因当然是人的动作感知能力的萎退。人们习惯于声音语言的描叙, 在于其既有的知识构成和文化素质作为重要的“语境”因素, 成为语义清晰性的潜在前提。这无疑给我们一种启示, 不管何种语言, 其语义的清晰性不仅在于描叙者而且在于描叙语境。语义的清晰性是在交流中经过传达和接受双方的调适而实现的。叙事性舞蹈中动作语义的清晰性当然也不能脱离“语境”来认识。在我看来, 语境有接受语境和描叙语境之分。接受语境指的是舞蹈观众的动作感知能力, 描叙语境则是指舞蹈作品为凸现舞蹈描叙者而营造的氛围及逻辑关系。如果说, 接受语境是舞蹈家必须了解而借以调适自我描叙意图的一个“铁的事实”;那么描叙语境则为舞蹈家实现动作语义的清晰性提供了用“舞”之地。换言之, 舞蹈家应通过“描叙语境”的营造将观众带入动作语义的领地, 为其迷失的动作感知能力充当平易的向导。勿庸讳言, 我们既往对舞蹈叙事性的关注, 主要在于描叙者的意指性动作本身, 而大有用“舞”之地的“描叙语境”则被极大地忽略了。所以, 舞蹈中的“叙事”, 一方面与舞蹈整体的动作逻辑线相割裂, 成了有形无韵的“哑剧”:一方面更由于非体态语的使用 (如伴唱、道具标示等) , 使舞蹈的“叙事”有叙无舞, 语义清晰但动作消解……

论舞蹈的叙事性, 我的本意并非要论述舞蹈中存在着的种种“非舞蹈”的叙事手段, 而是意在发掘“舞蹈”叙事的潜力。如果我们分析过舞蹈所叙之事, 就会认识到舞蹈的“叙事”与抒情性舞段、炫示性舞段的关系不应是一种生硬的叠加或粗糙的挂接。舞蹈的叙事性, 正如舞蹈的抒情性一样, 就某一具体的舞蹈作品而言是总的原则、总的构想。在一个叙事性的舞蹈作品中, 与“描叙语境”营造无关的舞段都应被放逐;叙事性的舞蹈事实上将由“描叙语境”的逻辑转换及各语境转换中的性格冲突和性格发展来构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我认为“描叙语境”的营造是舞蹈叙事性的关键。首先, “描叙语境”的营造将舞蹈的叙事性置于一个总体的结构观之中, 使动作语义在其历史的 (前后因果) 与逻辑的 (左右关联) 关系得到清晰的表达。其次, “描叙语境”的营造为“叙事”营造了一种“舞蹈化”的理解氛围。总之, “描叙语境”的营造不仅使叙事性舞蹈真正用舞蹈去叙事, 而且会使舞蹈叙事性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拓展。

如前所述, “描叙语境”的营造是舞蹈叙事性的关键:为此我们不能不了解叙事性舞蹈中“描叙语境”与描叙者的关系构成。这二者的关系构成在我看来主要有三种:一是“事———境关系”。这是二者间最基本的关系。描叙者作为动作语义的承载者, 借助于“描叙语境”的氛围营造使其描叙得到清晰的表达。“事———境关系”有些类似绘画中的“图———底关系”。其“描叙语境”既可以是事件描叙所置身的外部外境, 也可以是描叙者内在心境的外化。另一种关系构成是“叙———事关系”。也就是说, 描叙者本身不出现有语义内涵的动作, 而让“描叙语境”直接呈现为其所叙之事。这对揭示描叙者的复杂心态和矛盾情状, 对揭示多重线索交织的事件极富表现力。还有一种关系构成是“叙说———读解关系”。在这种关系中, “描叙语境”作为描叙者所叙之事的读解者而出现。通过对所叙之事的理解与呼应, 牵引观众走向既定的动作语义从而实现动作语义的清晰性。正是由于“描叙语境”与描叙者多样态的关系构成, 使我们有可能在舞蹈叙事的“白描”手段之外来考虑其更多的修辞格了。以往舞蹈叙事的最令人遗憾之处, 一是缺少舞蹈性, 充斥着“哑剧”手势:二是描叙方式单调, 很少对叙事之修辞格加以思考。“描叙语境”的营造无疑为舞蹈叙事修辞格的丰富提供了较大的可能性。这些修辞格不是材料表达方式 (如对偶、排比、蝉联、回环、重复等) 而属意境描绘方式, 主要有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照、映衬、婉曲等。

故事性叙述方式 篇9

相关科学研究证明,比起其他形式,大多数人更容易理解叙事,叙事可以向广大读者传达清晰的信息,读者也对叙事青睐有加。当我们读到的是故事,而非罗列的事实时,记忆会更深刻。所以,用讲故事的方式编辑新闻,让新闻信息如影像般地呈现,有助于让读者在看新闻时犹如读故事般,轻松地吸收新闻信息。因此,对于报纸编辑人员而言,掌握故事化叙述编辑手法是一项必备的技能。

一、和记者一起寻找好故事

社区新闻编辑收到的稿件,往往是记者采访、写作后的稿件。如果记者交给编辑的稿件是干巴巴的文字,没有人物、没有情节、没有细节,那么编辑就算有再好的编辑技巧,也是“巧妇难为无米炊”。

如何规避这种情况?较好的方法是编辑提早介入采访和采写,和记者一起寻找好故事。例如,主动与记者进行沟通,告知记者“我需要故事,需要人物,需要情节”。可以与记者一起梳理事件的脉络,并根据事件的脉络要求记者采访相对应的人物。

对于社区新闻而言,如果记者能深入现场挖掘到关键的人物和信息,他的新闻故事将拥有一种强烈的市井特质,这是坐在办公室的人永远无法提供的,而这些特质将使稿件更加鲜活、富有张力。

二、新闻标题影像化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在“吸睛”上,标题发挥的作用无可比拟。泰德·切尼是最早认真对待叙事性非虚构文学的作家之一。他说:“叙事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它是一部电影。”让标题影像化呈现,使之有画面感,在读者的脑海里形成“故事片断”,更容易触动读者。例如,2016年4月22日《蛇口消息报》社情版的头条——《跳海瞬间她被俩市民拉住》(如图1)。

图1这个报道讲述了一位女子在深圳湾公园的海边轻生,被热心的市民和赶来的民警救下的事件。标题就抓住了事件发生过程中最惊险的一刻,即女子跳海的瞬间,并将那个时刻的动作表现出来。目的就是使之在读者的脑海里形成一个影像片断,将读者带入场景,体验动作,让他们感同身受。

三、新闻导语个案化

拉约什·艾格瑞在1942年写了一本影响深远的剧本写作指南——《戏剧创作的艺术》。他认为人物是故事的动力,人类的期望和需求推动故事的发展,并决定故事的发展方向。

所以,人物故事——“个案”对新闻稿件来说非常重要。新闻稿件中若出现“个案”,稿件内容则会更加鲜活、丰满、立体。若读者有过与“个案”主人公相似的经历,则很容易产生共鸣,进入角色。所以,一般含有“个案”的新闻稿件更显得鲜活。

泰德·切尼曾指出,“出色的、戏剧化的非虚构文章的开头应该是有生命的,可以移动,并到达某处”。根据故事理论,当我们知道事件主人公陷入困境时,叙事弧线就开始上扬。基于此,可将新闻个案前置,在最优的位置呈现个案故事,引起读者的阅读欲。

以往在编辑社区新闻稿件时,笔者曾设“市民说”,将其置于新闻报道正文之前,参见2016年3月16日《蛇口消息报》5版家园版头条(如图2)。

“市民说”,顾名思义就是市民说自己的故事、遭遇。对于社区新闻,许多读者生活在同一片区,对公共交通、生活环境的困惑和感受等体验多是相似的,所以会出现“集中吐槽”等反映民生问题的声音。对于这类新闻事件,在稿件处理上可先“由点及面”,直接将个案经历前置,以“市民说”的方式呈现个案中主人公的矛盾和困境,或是美好的体验,引起读者的共鸣。

四、稿件行文“动感化”

在所有的媒体中,相较于影视、网络和手机,印刷物缺乏感官刺激。很多媒体从业人员的注意力总是放在读者对信息的需求上,忽视了读者最基本的要求:给我讲一个故事,让它有趣一点!

当编辑拿到一个好的新闻故事时,首先可看看故事中有哪些需要补充,是否缺乏关键性信息,先“查缺”,让记者“补漏”,确保让故事变得清晰、全面,然后再对新闻故事的叙述进行编辑修整。

新闻故事的叙述,离不开人物的描写、场景的还原、动作的记录、主题的展现等。在编辑的过程中,尽量让稿件富有“动感”。吉米·布雷斯林曾经说过:“新闻就是一个动词。”这位经验丰富的纽约专栏作家认为新闻和故事一样,用一系列动词更容易把读者带入一个生动活泼的场景。

五、结语

故事性叙述方式 篇10

1 数字化故事叙述概述

数字化故事叙述是指将相关知识以故事讲述、艺术交流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方式传授、分享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方式。 (张艳萍, 2015) 教师借助图片、音视频、动画以及其他相关多媒体技术将知识以故事的形式生动、形象地描述出来, 通过构建数字化故事叙述同学生分享经验、进行交流,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使学生能够更加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学习任务。

2 初中英语课堂中数字化故事叙述的设计

2.1 原则设计

数字化故事叙述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设计需要依照以下几方面原则: (1) 主体性原则。所谓主体性原则是指学生在数字化故事叙述过程中的主体性, 在进行故事叙述时, 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 了解其当前对相关英语知识的需求, 有针对性地对相关故事予以数字化叙述, 从而强化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主体意识。 (2) 贴近实际原则。为了提高数字化故事叙述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效率, 教师需在设计故事时综合考虑学生的性格与学习特点, 尽可能地选取与当前学生学习、生活相贴近的故事进行讲述, 在激发学生主体参与兴趣的同时, 提高其英语学习效率。 (张淡新, 2013) (3) 多感官共同参与原则。在数字化故事作品的设计过程中, 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眼、口、耳等多感官对故事的感受和反应, 并将学生纳入到故事资料搜集与数字化故事制作等工作环节中, 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提高其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2 目标设计

科学设计数字化故事叙述的目标是提高初中生英语学习效率的关键。结合数字化故事叙述的设计原则, 将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目标设定如下:首先, 促进学生语言的智能化发展。学生可采取分组的形式对数字化故事叙述的主体进行讨论, 并对材料搜集、作品制作、展示、讲述等活动环节予以安排, 以学生自身为中心, 将其内心关于故事的想法和观点进行表述, 从整体上促进其语言的智能化发展。其次, 提高学生的空间智能。最后, 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通过数字化故事叙述, 使学生理解与当前教材讲述内容相关的各个知识点, 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和理解能力, 为提高其英语应用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3 初中英语课堂中数字化故事叙述的应用

3.1 学习主题的选择

数字化故事叙述活动的开端则是学习主题的确定。需要说明的是, 在选择故事主题时, 需要突破传统故事简单曲折情节对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局限, 通过结合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 以活动的设计目标作为主要依据,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主题。如, 在8B Unit8 A Green World这单元中, 讨论的是近些年来比较热点的低碳环保的话题, 那么我们可以在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低碳环保活动的基础上, 选取Green life为故事主题, 将学生进行分组, 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故事叙述, 并对学生的数字化叙述方式进行指导, 如帮助学生寻找、制作低碳生活有关的图片等, 在建立起自信心的同时, 提高其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能力。 (王树建, 2013)

3.2 学习计划的拟定

良好的学习效果需要科学的学习计划予以支撑, 因此, 学习计划的拟定是数字化故事叙述取得良好应用效果的前提。主题确定后, 将学生进行分组, 并结合学生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尽量确保每一组当中分别具有材料收集、故事拟定、数字化操作 (图形、音、视频制作、插播) 和故事讲述四种类型成员, 针对每项具体的活动任务, 经商讨后拟定出更为详细的学习计划。例如, 在进行Green life的数字化故事叙述活动过程中, 需要先进行关于低碳生活材料的搜集, 而后将所搜集的材料串联成具有情节的故事, 并由小组中的数字化操作人员根据需要插入图片、音频、视频等, 最后, 将故事进行数字化讲述。 (王东, 2014) 值得注意的是, 各环节进行的过程中, 还需规定相关任务完成的具体时间, 以便在规定的时间内达成学习目标。

3.3 学习活动的开展

按照所制定的学习计划开展相应的学习活动。学习活动的开展是数字化故事叙述的核心, 学生对主题方面英语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大都是在此环节实现的。学习活动既可以以单独的个体为单位, 也可以以小组的方式开展, 或以班级为单位展开。在活动形式方面, 个体、小组或班级成员可通过阅读、调查、座谈以及参观的形式展开关于数字化故事叙述主题的学习和交流, 分享各自关于主题的想法, 再将相关想法进行分析后进行总结, 串联成一小段故事, 并以英文叙述的方式配合图片、音频、视频等进行讲述。教师需要在此环节对学生的想法进行引导, 并在适当时候予以相应的帮助, 同时, 积极参与到各学生个体和小组的活动当中, 加强师生间的协作, 提高活动开展的效率。

3.4 教学案例展示

在对学生的数字化故事叙述活动的成果进行听取后, 教师还需展示相对标准的教学案例, 从而加深学生对当前知识的理解。例如, 以Monkeys Fishing Month为主题的数字化故事叙述活动, 教师可以叙述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中学英语中以Although开头的状语从句,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提高其学习自信心, 增强师生互动, 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果。如部分学生在故事讲述的过程中出现:Although I am not very smart, but I still work hard every day这样的句子, 根据语法, but一词不应同Although同时出现, 因此, 教师可对学生做出如下引导:I know that you are already verysmart, because you can speak such a great sentence。But can you fi 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your sentence and the one on the blackboard?此时, 学生便会有所顿悟, 在师生互动当中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丁军, 2014)

4 结论

本文通过对数字化故事叙述这一教学方式的概念进行说明, 并对其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设计原则与设计目标进行阐述, 进而从学习主题的选择、学习计划的拟定以及学习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案例展示等方面对数字化故事叙述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应用展开了详细探析。研究结果表明, 数字化故事叙述的应用对于提高英语课堂效率、加强师生互动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具有重要作用, 未来仍需进一步加强此教学方法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设计和应用力度, 从而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全面提高。

摘要:数字化故事叙述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新生的一种学习方式, 其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以分享知识和经验交流的方法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对于其个人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因此, 本文以数字化故事叙述这一学习方式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通过对其概念进行阐述, 再结合其在初中英语课堂设计原则的基础上, 对数字化故事叙述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应用展开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数字化故事叙述,初中英语,学习主题

参考文献

[1]丁军.数字化故事叙述在初中英语课程中的设计与应用[J].内蒙古教育, 2014 (15) :37.

[2]王东.数字化故事叙述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学生英语 (初中版) , 2014 (19) :63.

[3]王树建.初中英语课程设计中对数字化故事叙述的应用[J].成才之路, 2013 (21) :69.

[4]张淡新.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数字化故事叙述应用[J].广东教育 (综合版) , 2013 (6) :85.

上一篇:非负矩阵分解算法下一篇:档案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