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旧新政

2024-09-17

折旧新政(精选6篇)

折旧新政 篇1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财税[2014]75号文中规定了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和允许将固定资产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的范围, 其中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范围是:生物药品制造业等6个行业的企业2014年1月1日后新购进的固定资产以及这6个行业的小型微利企业2014年1月1日后新购进的研发和生产经营共用的仪器、设备单位价值超过100万元的固定资产;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的范围是:对所有行业企业2014年1月1日后新购进的专门用于研发的仪器、设备, 单位价值不超过100万元的, 对所有行业企业持有的单位价值不超过5000元的固定资产。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64号, 进一步落实完善了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中的相关问题。做为企业财务人员, 如何落实这项优惠政策, 需要对财税[2014]75号文及国家税务总局2014年64号公告进行深入的研究, 以下是笔者对这两个文件内容的解读。

一、如何理解75号文中关于新购进的固定资产及单位价值的含义

公告中提及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范围时提到一个概念就是指2014年1月1日以后新购进的固定资产, 但固定资产除了“购进”的还有“自行建造”或“划拔”的, 那么“自行建造”或“划拔”的固定资产又能够享受这一政策呢?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外购固定资产的成本, 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自行建造固定资产的成本, 由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构成。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 外购的固定资产, 经购买价款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资产达到预定用途发生的其他支出为计税基础;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 以竣工结算前发生的支出为计税基础。

从以上两种解释来看, “购进”与“自行建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按照75号文的规定, 是只有直接购进的固定资产才能享受这一优惠政策, 而自行建造或划拔的资产是不能比照执行的。

另外75号文件所称新购进的“新”, 只是区别于原已购进的存量资产, 即便是2014年以来新购进的他人已使用过的固定资产也属于优惠政策的范围。

那么对于新购进时间该如何理解呢?按照商品交易活动中的实际情况, 企业支付购置固定资产的款项, 可以购买时预付, 也可以购买时一次性支付, 还可以分期支付。而现行发票管理规定强调的是发生经营业务收取款项、确认营业收入时开具发票, 至于固定资产的实际交付时间与开具发时间常有差异, 那么到底应该以什么时间做为购进固定资产时间?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固定资产在同时满足“该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这两个条件时, 才能加以确认。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 企业应当自固定资产投入使用月份的次月起计算折旧。

鉴于75号文件出台时间是2014年10月, 距离同年1月1日已有近10个月, 企业发动固定资产购进时间作假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为此, 笔者认为, 应以“与该固定资产所有权相关的风险与报酬转移到企业”的时间为标志, 以固定资产移交买受人的时间作为购进时间更为妥当, 主要把控计提折旧的时间不早于2014年1月。即在2014年1月1日后由出售方交付给买受人的固定资产, 即符合2014年1月1日后新“购进”的时间规定;而2013年12月及以前购进, 在2014年1月开始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则不在此列。

75号文和64号公告中对固定资产优惠范围都反复提到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 单位价值即以货币计量的单项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 (成本) 。外购固定资产的成本, 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

“不超过”, 即指小于或等于某项金额:“超过”即为大于某项金额。

如何理解“持有”, 原意是指行为人实施或处于对物品支配、控制的事实或状态, 如存放、藏有、把持等。结合75号文件第三条和第五条的具体分析, 可以理解为, 企业不管是原已购置还是以后新购进的, 单位价值不超过5000元的固定资产, 均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税时扣除, 不再分年度计算折旧。但应注意, 所称单位价值不超过5000元, 指该项固定资产原值而不是已计提了部分折旧后的余值。

二、如何理解专门用于研发的固定资产的含义

75号文件所称“专门用于研发”, 可结合国税发[2008]116号加以分析。国税发[2008]116号文件明确规定, 所称研究开发活动, 指企业为获得科学与技术 (不包括人文、社会科学) 新知识, 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 或实质性改进技术、工艺、产品 (服务) 而持续进行的具有明确目标的研究开发活动。同时规定, 实际发生的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的折旧费, 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规定实行加计扣除。

由此可见, 75号文件对“专门用于研发的仪器、设备”所规定的一次性扣除和加速折旧政策, 即是对国税发[2008]116号文件相关折旧规定的完善。75号文件中的“专门用于研发”, 按国税发[2008]116号文件执行即可。

三、缩短折旧年限与加速折旧

缩短折旧年限, 是相对于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六十条规定的折旧年限, 而不是企业的会计折旧年限。

如果企业购置的固定资产为已使用过的, 则其最低折旧年限不得低于第六十条规定的最低折旧年限减去已使用年限后剩余年限的60%。最低折旧年限一经确定, 一般不得变更。

加速折旧方法包括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 加速折旧方法一经确定, 一般不得变更。

四、总结

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对促进企业设备更新, 科研研发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 企业财务人员应准确地理解政策, 结合企业实际情况, 灵活运用政策, 使企业真正享受到政策优惠的好处, 激发企业积极投资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税总局.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 2014.

[2]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64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税收政策有关问题的公告, 2014.

[3]国家税务总局.国税发[2008]116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试行) 》的通知, 2008.

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税收新政解读 篇2

一、六大行业2014年1月1日后购入(含自行建造)的所有固定资产,都可以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

允许采用加速折旧的六大行业是:(1)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3)生物药品制造业,(4)仪器仪表制造业,(5)专用设备制造业,(6)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可以选择的加速折旧方法有:(1) 选择不低于企业所得税法规定折旧年限的60%缩短折旧年限实现加速折旧,(2)采取年数总和法实现加速折旧,(3)选择双倍余额递减法实现加速折旧。

解读一:怎样判定是否属于加速折旧新政策中的六大行业?判定标准中的收入总额是会计收入吗?

加速折旧新政策对可以采用加速折旧的六大行业判定标准有两条:一是企业的主营业务是生物药品制造业等六大行业;二是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当年,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企业收入总额50%(不含)以上。而且,每年都需要进行判定。上述收入总额指的是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规定的收入总额,包括销售货物收入,转让财产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接受捐赠收入,其他收入。税法规定的这九项收入,有的在会计上不计入收入(会计收入仅仅包括计入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帐户中的收入),例如:在会计核算中,企业的利息收入计入财务费用账户贷方,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冲减长期股权投资成本账户或计入投资收益账户。因此,六大行业企业判定标准中收入总额的范围,应该是企业所得税法中规定的收入,会大于企业会计收入。

【案例1】 某专用设备制造业2014年新购进机器一台,并投入使用。2014年该企业取得主营业务收入2300万元,其他业务收入420万元,股权转让收入1100万元,股息800万元。要求:判断该企业是否可以享受六大行业加速折旧政策。

解析:该企业2014年度会计收入是2300+420=2720(万元),而税法规定的收入是2300+420+1100+800=4620 (万元),远远大于会计收入。2014年度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是2300万元,该企业2014年度主营业务收入占企业收入总额的比例=2300÷4620×100%=49.78%<50%,因此,该企业不属于可以享受加速折旧的六大行业企业,不可以享受六大行业加速折旧政策。

解读二:可以享受加速折旧的新购进固定资产如何判定?

不少会计人员有两点疑惑:一是购进途径,企业增加固定资产途径很多,哪些可以算作购进;二是不同购进方式下,如何判断是否2014年1月1日后购进。加速折旧政策中指的新购进的固定资产,根据购进途径可以分为四类:外购固定资产,这种购进途径下,包括新固定资产和已使用过的固定资产;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投资、捐赠等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特别需要提醒的是企业盘盈和改建的固定资产不能算作新购进的固定资产。

具体怎样判断是否2014年1月1日以后购进的固定资产呢?

购入新固定资产是指2014年1月1日以后购买,采取一般销售方式的,设备发票开具时间应该在2014年1月1日以后;采取分期付款或赊销方式,设备应该在2014年1月1日以后到货;采用自行建造方式的,工程竣工决算的时间应该在2014年1月1日以后。

解读三:不低于企业所得税法规定折旧年限的60%缩短折旧年限,如何确定?

企业选择缩短折旧年限方法来实现加速折旧,如果购进的是新固定资产,则最低折旧年限不得低于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六十条规定折旧年限的60%。

如果企业购进的是已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则该固定资产最低折旧年限不得低于税法规定折旧年限减已使用年限后剩余年限的60%。

【案例2】某信息技术服务企业2014年购进新电子设备一台,购进价3万元;购进旧电子设备一台,已经使用1年,购进价1万元。要求:计算新旧设备的折旧年限是多少年?

解析:根据财税〔2014〕75号、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64号,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属于可以加速折旧的六大行业,企业可以选择采用缩短折旧年限的方式加速折旧。新电子设备税法规定折旧年限是3年,按照60%年限折旧,因此折旧年限应该是不低于1.8年。旧电子设备已经折旧了1年,税法规定的3年折旧年限还剩2年,2年的60%是1.2年,因此,旧设备折旧年限应该是不低于1.2年。

解读四:怎样理解六大行业小微企业加速折旧政策?

对六大行业小型微利企业,2014年1月1日后新购入研发和生产经营共用的仪器、设备,单价不超过100万元的,不再根据使用年限计算提取折旧,允许一次性将设备价值计入当期费用税前扣除;单价超过100万元的,可享受加速折旧政策。

从上述表述看出,对于属于六大行业的小微企业,加速折旧政策的优惠力度更大,实际上,税前一次性扣除固定资产价值,也是加速折旧的一种方法,是一种更加彻底的缩短折旧年限方式,相当于把折旧年限缩短为零了。投入使用后,不再计提折旧,使用当期直接税前扣除固定资产价值,让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变为零。这种方式是目前为止,国家允许采用的最彻底的加速折旧,比缩短折旧年限、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方式,都能够更大力度地降低企业税负。从中也可以看出,国家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之大。

二、所有行业企业2014年1月1日后购入(含自行建造)并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可以享受加速折旧政策

加速折旧新政策规定,专门(与企业经营活动共用的不适用)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单价不超过100万元的,不再根据使用年限分年度计提折旧,可以一次性将设备价值予以税前扣除;单价超过100万元的,加速折旧可以选择按税法规定折旧年限的60%缩短折旧年限、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

从以上加速折旧的规定可以看出,国家鼓励企业自我研发和创新的税收优惠力度是很大的。

如果企业在享受加速折旧税收优惠的同时,还可以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优惠,应该如何处理呢?下面通过政策解读和案例解析找到答案。

解读五:享受加速折旧的研发费加计扣除如何处理?

原有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主要体现在国税发[2008]116号和财税[2013]70号2个文件中。国税发[2008]116号规定,研发费用没有形成无形资产计入管理费用的,可以税前加计扣除已经计入管理费用的金额的50%。研发费用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该无形资产本年度摊销金额的150%在税前扣除。

财税[2013]70号对于企业可加计扣除的费用支出,增加了研发人员的五险一金、药品的临床试验费等。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64号规定,企业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已享受加速折旧优惠政策的,研发费加计扣除的依据是已经进行会计处理的折旧、费用等金额。

【案例3】某公司2014年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1台,折旧年限是5年。会计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本年度会计上的折旧费用为15万元。该仪器符合加速折旧的条件,本年度税收上按加速折旧办法计算的折旧额为20万元。要求:该仪器2014年度的折旧费用,税前应该加计扣除多少?2014年度该仪器的折旧在税前实际扣除了多少?

解析:该企业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的折旧费用属于研发费,可以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64号规定,该仪器的折旧费用在享受研发费加计扣除时,应该就已经进行会计处理的折旧、费用等金额进行加计扣除,因此,该企业可享受加计扣除的是会计上的折旧费用15万元,应该加计扣除15×50%=7.5万元。

2014年度该仪器折旧在税前实际扣除=20+7.5=27.5万元。

三、所有行业企业持有的单价不超过5000元的固定资产可以加速折旧

对所有行业企业持有的单位价值不超过5000元的固定资产,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企业在2013年12月31日前持有的单位价值不超过5000元的固定资产,其折余价值部分,2014年1月1日以后可以一次性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解读六:对于单价5000元以下的固定资产,会计处理应该和税收一致吗?

加速折旧新政策规定,对于单价5000元以下的固定资产,无论会计如何核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都可以将该固定资产的价值一次性税前扣除。

那么这种情况下,会计处理是否应该与税法一致呢?

笔者以为,会计处理不用一定和税法一致。但是,应该注意,不同的会计处理对会计核算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会计上依然根据折旧年限计提折旧,和税法处理不一致,就会产生税会差异,形成递延所得税负债。如果会计上也是一次性计入本期费用,和税法处理一致,则不会产生税会差异。

【案例4】某企业2014年6月购买电脑1台,单位价值4200元,7月开始会计上按照折旧年限3年、净残值为0计提折旧。企业根据加速折旧规定,将该电脑一次性予以税前扣除。该企业2014年会计利润40万元。要求:分析该企业采取加速折旧对所得税核算产生的影响。

解析:根据财税〔2014〕75号、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64号规定,购进电脑单价4200元低于5000元,企业可以将4200元一次性税前扣除,2014年会计计提折旧4200/3/2=700元,资产(电脑)账面价值3500元(资产原值4200-会计折旧700=3500元)大于资产计税基础0元(资产原值4200-税法折旧4200=0元),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3500元,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3500×25%=875元。

2014年度应纳税所得额=400000-3500=396500元

2014年度应纳企业所得税=396500×25%=99125元

企业需要编制会计分录:

通过以上计算可知,采用加速折旧后,该企业2014年度少交企业所得税875元。当然,这种处理方式的弊端是产生了税会差异,需要计算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了会计核算的难度,也增大了核算的工作量。

因此,考虑到会计的经济原则,企业在享受加速折旧税收优惠政策时,可以在会计上也采取与税收上相同的折旧方法,实现税会一致,就不会有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也就不需要核算递延所得税负债了。这样企业既享受到了加速折旧的税收优惠,又大大降低了核算难度,简化了核算工作量。仍以【案例4】为例,来看税会一致情况下折旧的处理。2014年度企业会计计提折旧4200元,税前扣除折旧4200元。税会无差异,不需要做纳税调整,这种核算方式相对简单经济。

四、结论建议

一是是否加速折旧,还应考虑企业整体税负。加速折旧新政策允许采用的加速折旧方法有:一次性税前扣除、缩短折旧年限、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加速折旧是一项税收优惠,可以减少当期应纳企业所得税额,但只是形成暂时性差异,对企业而言,只能延迟纳税,不能减少纳税。从一项资产总的折旧年限看,企业采取加速折旧后,前期税前扣除的折旧额多,企业纳税相对较少;后期税前扣除的折旧额少,企业纳税相对较多,但总体来看,无论是否采用加速折旧,纳税总额不变。因此,企业在使用加速折旧时还要考虑整体税负,比如企业正处于“三免三减半”的免税期,若使用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前期少缴的税款都被免掉了,等过了减免税期又要多缴税款,显然这种选择是不妥当的。

二是国家应该尽快将加速折旧政策全面推开,允许所有行业企业的所有固定资产都采用加速折旧。我国已经制定了制造业升级换代的国家战略,要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国家也从融资、外汇、出口、投资、税收等各个方面,为制造业创新与创造营造更加适宜的国内环境。近几年,我国多数制造业不太景气,成本连年攀升,企业家叫苦不迭。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应该将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税收优惠推广到所有行业的所有固定资产。当然,国家可能需要面对税收减少的困境。但从国家富强的战略和产业发展的长远布局来看,所有行业所有固定资产都允许加速折旧这一政策的实施,宜早不宜迟。至于税收减少的难题总会有办法解决的。

三是无形资产也应该允许采用加速摊销法。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已经取得了良好效果,国家应该考虑允许无形资产加速摊销。在目前的互联网+时代,企业中无形资产的重要性会越来越大,有时候甚至远远超过固定资产。现在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更多的也会体现在无形资产上。因此,配合国家的互联网+战略和万众创新战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应该尽早出台政策,允许企业使用的无形资产采取加速摊销法,以鼓励企业加快无形资产的更新换代,鼓励企业和全社会创新。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4〕75号),2014年10月。

[2]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税收政策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64号),2014年11月。

[3]杨臻:《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新政解析》,《中国税务》2015年第1期。

折旧新政 篇3

本文将重点研究分析加速折旧新政引起的税会差异以及相关所得税会计处理,并举例说明。

一、加速折旧新政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的固定资产引起的税会差异及所得税会计处理

财税[2014]75号文件就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的问题进行了细化和明确。其中对于一些符合规定的固定资产新政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扣除。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对于符合表1条件的固定资产,根据加速折旧新政申报2014年企业所得税,税法上可以将固定资产剩余价值一次计入当年的成本费用在所得税前扣除。而会计上需根据现行企业会计准则每月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税法和会计上对固定资产剩余价值的处置方式不同,必然会导致暂时性差异的产生,这些差异直接影响抵扣所得税的费用,影响应纳税所得额及实际缴纳的所得税支出。为真实地反映这些情况的发生,会计上需要对这些税会差异和对所得税的影响进行确认,并进行相关会计处理。

例1:2012年12月17日,丁企业购入一台可立即投入使用的生产设备,价值4 000元,可使用5年。采用年限平均法对其计提折旧,5年末净残值为0。假定2014年之前年度税法规定的折旧年限、折旧方法和预计净残值与会计一样,且该设备持有期间未对其计提减值准备。企业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期初余额为0。则由于实行加速折旧新政引起的税会差异如表2所示:

单位:元

2013年会计和税法上的处理相同,不产生暂时性差异,不做会计处理。

2014年由于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新政的执行,需按照税法要求将固定资产的账面余值3 200元(4 000800)作为当期的成本费用一次性扣除,不分到以后年度计提。而会计上则要根据会计准则每月计提折旧, 2014年计提折旧800元,2014年年末该生产设备的账面价值为2 400元(3 200-800),计税基础 为0元 (3 200-3 200),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2 400元,故2014年年末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为600元(2 400×25%),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余额为0元,所以2014年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600元(600-0),相关会计处理为:借:所得税费用600;贷:递延所得税负债600。

2015年,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计提800元的折旧,税法上该生产设备的账面价值于2014年已扣除完毕,税法上2015年不计提折旧。由表2得出2015年应转回前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200元(400-600),相关会计处理如下:借:递延所得税负债200;贷:所得税费用200。

2016年和2017年均应转回前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200元,即:借:递延所得税负债200;贷:所得税费用200。

二、加速折旧新政允许采用缩短年限或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而引起的税会差异及所得税会计处理

根据财税[2014]75号文件的规定,对于一些符合规定的固定资产允许采用缩短年限或加速折旧方法计提折旧。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1.按照加速折旧新政税法上采用缩短折旧年限处置固定资产引起的税会差异及相关所得税会计处理。

例2:2014年6月30日,仪器仪表制造商乙企业购入价值150万元的设备一台,当月投入使用,预计可使用5年。采用年限平均法对其计提折旧,预计净残值率为5%。 根据加速折旧新政,该设备符合缩短折旧年限的条件。税法上从2014年7月起对该设备按可使用年限的60%即3年计提折旧。设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余额为0。则按加速折旧新政执行引起的税会差异如表4所示。

2014年对设备计提半年的折旧,会计上按5年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而税法则根据新政策缩短折旧年限, 按3年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会计和税法折旧年限的不同,必然会产生暂时性差异。2014年末资产账面价值为1 357 500元(1 500 000-142 500),计税基础为1 262 500元(1 500 000-237 500),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95 000元(1 357 500-1 262 500)。递延所得税期初余额为0,故本期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23 750元,相关会计处理如下:借:所得税费用23 750;贷:递延所得税负债23 750。

由表3得出2015年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47 500元 (71 250-23 750),相关会计处理为:借:所得税费用47 500;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47 500。

2016年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47 500元,会计处理为: 借:所得税费用47 500;贷:递延所得税负债47 500。

2017年应转回前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11 875元,会计处理为:借:递延所得税负债11 875;贷:所得税费用11 875。

2018年应转回前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71 250元,会计处理为:借:递延所得税负债71 250;贷:所得税费用71 250。

2019年应转回前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35 625元,会计处理为:借:递延所得税负债35 625;贷:所得税费用35 625。

由表4合计一栏可以得出,会计和税法上扣除的折旧总额均为1 425 000元。由此可知,税法上采用加速折旧新政,对企业所得税前可以扣除的总额没有发生改变,只是每一年会计上和税法上扣除的金额不同。将表4中的第二行每年会计折旧和第四行每年税法折旧进行比较,发现税法上缩短折旧年限计提折旧使企业前期计提折旧较多,后期计提折旧较少,减轻企业前期纳税负担,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2.按照加速折旧新政税法上采用加速折旧方法计提折旧引起的税会差异及相关所得税会计处理。

例3:小型微利企业丙公司为运输设备制造商,2014年9月25日购入一台专用于研发和生产经营共用的仪器,当月投入使用。市价为120万元,预计可使用5年,采用年限平均法对其计提折旧,预计净残值率为5%。该设备符合折旧新政规定的加速折旧条件,税法上对该设备从2014年10月起采取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设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余额为0。则按加速折旧新政采用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引起的税会差异计算如表5所示:

会计上2014年采用年限平均法对设备计提三个月的折旧。而税法上则根据折旧新政采用年数总和法加速计提折旧,会计和税法折旧年限的不同,必然会产生暂时性差异。2014年末资产账面价值为1 143 000元(1 200 00057 000),2014年税法上按年数总和法计提的折旧为95 000元[1 200 000×95%×(5/15)÷12×3],年末其计税基础为1 105 000元(1 200 000-95 000),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38 000元(1 143 000-1 105 000)。递延所得税期初余额为0,故本期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9 500元。相关会计处理如下:借:所得税费用9 500;贷:递延所得税负债9 500。

2015年按年数 总和法计 提的折旧361 000元 [1 200 000×95%×(5/15)÷12×9+1 200 000×95%×(4/ 15)÷12×3],由表5可知,2015年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33 250元,相关会计处理为:借:所得税费用33 250;贷:递延所得税负债33 250。

2016年按年数 总和法计 提的折旧285 000元 [1 200 000×95%×(4/15)÷12×9+1 200 000×95%×(3/ 15)÷12×3]。当期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为14 250元,会计处理为:借:所得税费用14 250;贷:递延所得税负债14 250。

2017年按年数 总和法计 提的折旧209 000元 [1 200 000×95%×(3/15)÷12×9+1 200 000×95%×(2/ 15)÷12×3]。应转回前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4 750元, 会计处理为:借:递延所得税负债4 750;贷:所得税费用4 750。

2018年按年数 总和法计 提的折旧133 000元 [1 200 000×95%×(2/15)÷12×9+1 200 000×95%×(1/ 15)÷12×3]。应转回前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23 750元,会计处理为:借:递延所得税负债23 750;贷:所得税费用23 750。

2019年按年数 总和法计 提的折旧57 000元 [1 200 000×95%×(1/15)÷12×9]。应转回前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28 500元,会计处理为:借:递延所得税负债28 500;贷:所得税费用28 500。

与缩短折旧年限法一样,采用加速折旧方法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的折旧总额未发生改变。前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后期都予以转回,使税会差异总和最终变为0。早期折旧金额大,晚期少。税负前轻后重,也不用马上交税,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盘活企业现金流。

2014年11月14号,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关于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税收政策有关问题的公告》规定,6大行业中的小型微利企业专用于研发和生产经营共用的仪器、设备,符合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条件的,可就已经进行会计处理的折旧、 费用等金额进行加计扣除。上例中甲企业购买的设备符合以上条件,故甲公司在每年度预缴申报时,可就每年按会计准则计提的折旧加计扣除50%。但按照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会计上不得加计扣除,必然会产生差异,且为永久性差异,后期不得转回,对于这类差异会计上不做处理。比如2014年度按会计准则计提的折旧为57 000元,年末预缴申报时,可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28 500元 (57 000×50%),会计上不加计扣除,产生的永久性差异28 500元,会计上不做会计处理。

总之,虽然加速折旧新政的公布和实施不会影响折旧总额的变化,但在税法上会改变每年可扣除折旧金额, 这样会加大企业的税会差异。2014年年底纳税预缴时,企业的会计人员要按照上述方法对企业实务中由执行加速折旧新政产生的税会差异进行计算,并作相应的所得税会计处理。

摘要: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新政的公布和实施给2014年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申报以及相应的会计处理等带来很大变化,同时加大了企业的税会差异。本文就执行加速折旧新政引起的税会差异以及相关所得税会计处理进行具体分析,并举例说明。

关键词: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新政,税会差异,递延所得税负债

参考文献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4]75号,2014-10-20.

折旧新政 篇4

那么,什么样的企业在什么样情况下利用税收新政可以获得税收利益?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和不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相比能给企业带来多大税收利益?采用缩短折旧年限或加速折旧方法,哪一种方法获得的税收利益更大?这些问题都是企业所需要解决的。以下,本文将分别以应纳所得税额、现金流量和净利润为分析依据,分析正常纳税企业选择哪一种折旧计提方法可以获得最大的纳税筹划利益,为企业进行纳税筹划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一、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简述

1. 企业会计准则关于固定资产折旧的规定。《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十七条规定:企业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可选用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但是,符合本准则第十九条规定的除外。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十九条规定: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使用寿命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应当调整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应当调整预计净残值。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的,应当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的改变应当作为会计估计变更处理。

2. 税收法律政策关于固定资产折旧的规定。税收新政规定:1对生物药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6个行业的企业2014年1月1日后新购进的固定资产,可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对上述6个行业的小型微利企业2014年1月1日后新购进的研发和生产经营共用的仪器、设备,单位价值不超过100万元的,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不再分年度计算折旧;单位价值超过100万元的,可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2对所有行业企业2014年1月1日后新购进的专门用于研发的仪器、设备,单位价值不超过100万元的,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不再分年度计算折旧;单位价值超过100万元的,可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3对所有行业企业持有的单位价值不超过5 000元的固定资产,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不再分年度计算折旧。缩短折旧年限的,最低折旧年限不得低于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六十条规定折旧年限的60%;采取加速折旧方法的,可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或者年数总和法。除此之外的企业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所得税处理问题,继续按照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和现行税收政策规定执行。

二、税收新政下的企业纳税筹划利益

1. 税收新政下的固定资产价值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为企业带来的利益。假设新语公司是正常纳税企业,2015年初购进不需安装的研发设备,价值在100万元以内,入账价值为C ,预计使用年限为n年,无残值。税收新政实施前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只能按直线法计提折旧予以扣除,税收新政实施后可以在购进当期一次性计入成本费用扣除。应纳所得税=(收入-除新购置固定资产折旧之外的成本费用-新购置固定资产折旧)×所得税税率。税收新政实施前后其他因素没有变化,收入和除新购置固定资产折旧之外的成本费用与决策无关,无需考虑,从而只要考虑税收新政实施前后该企业购置固定资产应纳所得税额、净利润和现金流量的差额,具体计算如表1。

如果以应纳所得税额为分析标准,在n年中两种处理方式缴纳所得税总额相同,只是缴纳时间上存在差异,所以利益也就是延期纳税产生的。如果企业资金成本率为r,以此为折现率,则所得税差额现值可以表示为:0.25(C/n)(P/A,r,n)-0.25C(P/F,r,1);净利润差额现值可以表示为:0.75(C/n)(P/A,r,n)-0.75C(P/F,r,1);现金流量差额现值可以表示为:0.25C(P/F,r,1)-0.25(C/n)(P/A,r,n)。

假设C为100万元、n为5年、r为10%,则:所得税差额现值=-3.77(万元),现金流量差额现值=3.77(万元),净利润差额现值=-11.31(万元)。因此,以应纳所得税额和现金流量为分析标准,实施税收新政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延期纳税利益,但会导致企业当期净利润减少,以后期间净利润增加,净利润总数相同。

2. 税收新政下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加速折旧方法为企业带来的利益。税收新政规定符合条件的固定资产可以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方法的,最低折旧年限不得低于《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六十条规定折旧年限的60%;采取加速折旧方法的,可以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或者年数总和法。如果企业选择不同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是否会产生纳税筹划利益?如果有纳税筹划利益,又该如何计量呢?哪一种折旧方法能产生更大的纳税筹划利益?下面针对这些问题来进行分析。

假设新语公司是正常纳税企业,2015年初购进不需安装的研发设备,价值超过100万元,入账价值为C,预计使用年限为n年,无残值。税收新政实施前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只能按直线法计提折旧予以扣除,税收新政实施后可以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或加速折旧方法计提折旧。直线法下各年计提折旧额分别为。折旧年限缩短为60%n情况下各年计提折旧额分别为:年数总和法下各年计提折旧额分别为:双倍余额递减法下各年计提折旧分别为:

(1)缩短折旧年限之后的直线法与直线法比较。按照缩短折旧年限之后的直线法和直线法计算的折旧差额、应纳所得税额差额、净利润差额和现金流量差额见表2。

以现金流量为分析依据,将折旧年限缩短为60%n计提折旧与以直线法计提折旧的现金流量差额现值可以表示为:

以应纳所得税额为分析依据,将折旧年限缩短为60%n计提折旧与以直线法计提折旧的应纳所得税额差额现值可以表示为:

以净利润为分析依据,将折旧年限缩短为60%n计提折旧与以直线法计提折旧的净利润差额现值表示为:

假设C为1 500万元、n为5年、r为10%,则:现金流量差额现值=26.55(万元),应纳所得税额差额现值=-26.55(万元),净利润差额现值=-79.65(万元)。因此,以应纳所得税额和现金流量为分析标准,实施税收新政为企业带来一定的延期纳税利益,但会导致企业前期净利润减少,以后期间净利润增加,净利润总数相同。

(2)年数总和法与直线法比较。按照年数总和法与直线法计算的折旧差额、应纳所得税额差额、净利润差额和现金流量差额见表3。

以现金流量为分析依据,以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比直线法计 提折旧现 金流量差 额现值可 以表示为 :

以应纳所得税额为分析依据,以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与以直线法计提折旧的应纳所得税额差额现值可以表示为:

以净利润为分析依据,以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与以直线法计提折旧的净利润差额现值可以表示为:

假设C为1 500万元、n为5年、r为10%,则:现金流量差额现值=17.975(万元),应纳所得税额差额现值=-17.975(万元),净利润差额现值=-53.925(万元)。因此,以应纳所得税额和现金流量为分析标准,实施税收新政为企业带来一定的延期纳税利益,但会导致企业前期净利润减少,以后期间净利润增加,净利润总数相同。

(3)双倍余额递减法和直线法比较。按照双倍余额递减法和直线法计算的折旧差额、应纳所得税额差额、净利润差额和现金流量差额见表4。

以现金流量为分析依据,以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与以直线法计提折旧的现金流量差额现值可以表示为:

以应纳所得税额为分析依据,以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与以直线法计提折旧的应纳所得税额差额现值可以表示为:

以净利润为分析依据,以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与以直线法计提折旧的净利润差额现值可以表示为:

假设C为1 500万元、n为5年、r为10%,则:现金流量差额现值=19.806(万元),应纳所得税额差额现值=-19.806(万元),净利润差额现值=-59.418(万元)。因此,以应纳所得税额和现金流量为分析标准,实施税收新政为企业带来一定的延期纳税利益,但会导致企业前期净利润减少,以后期间净利润增加,净利润总数相同。

三、结论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如果企业属于正常纳税企业,2014年1月1日以后新购符合税收新政中规定的固定资产,以应纳所得税额和现金流量为分析标准,将支出一次性在当期计入成本费用和原有分期计提折旧计入各期成本费用相比,会产生延期纳税利益,但会影响购进当期的净利润;如果不满足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的条件,企业采用缩短折旧年限或加速折旧方法计提折旧计入各期成本费用比原来以直线法计提折旧计入各期成本费用可以获得纳税筹划利益,而且将折旧年限缩短为原有法定折 旧年限的60% ,获得的纳税筹划利益最大。但是以净利润为分析标准,结论却相反。如果企业当期特别关注净利润,应选择原有直线法计提折旧,而不选择缩短折旧年限或加速折旧方法计提折旧。

因此,企业在利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选择来进行纳税筹划时:一要考虑税法是否允许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方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二要考虑企业是处于征税期还是免税期;三要考虑这些做法是否会导致其他额外的税负;四要考虑以净利润还是以现金流量为分析依据。只有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使企业获得真正的纳税筹划利益。

参考文献

王韬,刘芳.企业税务筹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孙作林.延期纳税税务筹划利益计量[J].会计之友,2012(8).

折旧新政 篇5

2015年11月11日,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首提“供给侧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 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这意味着国家经济调控的着力点将从由需求端入手引导消费, 转向从供给端着力推动产品品质提升。

“供给侧改革”新提法显示高层的经济判断和治理思路出现调整:

(一) “供给侧改革”是对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形势的准确判断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阶段。在经济新常态下, “三驾马车”已经显出颓势:投资收益下滑, 国际需求低迷, 国内需求亟须升级换代。因此, 推动“供给侧改革”, 正是对症下药, 抓住了当前经济增长的核心问题。

(二) “供给侧改革”是经济发展治理思路的战略调整

1.“供给侧改革”使中国经济将转向供给管理, 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

中国过去长期奉行“凯恩斯主义”, 通过货币和财政政策扩大需求的办法刺激经济。但是这一办法多有弊端, 比如出现债务率过高、产能过剩、通货膨胀等问题。与偏重刺激消费、需求与投资的“需求管理”不同, “供给管理”要求减少干预, 使经济体自身增加供给, 提振经济活力。

2.“供给侧改革”是中国化解“供需错位”主要矛盾, 向结构性改革要新优势

单纯长期、过度使用需求侧刺激政策, 则会出现生产要素错配、投资回报递减、产能过剩严重、企业活力下降等副作用, 最终给经济带来结构性破坏。当下的问题主要表现:一是供给不足。服务业、高端制造业、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供给依然严重不足;二是需求不足。传统工业的产能过剩依然严重, PPI已经连续43个月负增长, 煤炭、钢铁、水泥等企业苦不堪言。产能过剩的实质仍然是产需不匹配, 需要平衡需求侧扩张与供给侧改革之间的关系。相较而言, 供给侧方面的政策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意愿和生产活力,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实现持续增长、长期繁荣的根本所在。

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新政策

2014年10月20日,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 这是对9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的具体落实和有关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政策进行的细化及明确。新政主要有四大举措, 具体如下:

(一) 对所有行业企业在2014年1月1日后购进并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 单位价值不超过100万元的, 可以一次性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单位价值超过100万元的, 允许按不低于企业所得税法规定折旧年限的60%缩短折旧年限, 选择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进行加速折旧。

(二) 对所有行业企业持有的单位价值不超过5000元的固定资产, 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不再分年度计算折旧。企业在2013年12月31日前持有的单位价值不超过5000元的固定资产, 2014年1月1日以后, 其折余价值部分可以一次性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三) 对生物药品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仪器仪表制造业,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六大行业企业2014年1月1日后购进的固定资产 (包括自行建造) , 允许按不低于企业所得税法规定折旧年限的60%缩短折旧年限, 选择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进行加速折旧。

(四) 六大行业中的小型微利企业2014年1月1日后购进的研发和生产经营共用的仪器、设备, 单位价值不超过100万元的, 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单位价值超过100万元的, 允许按不低于企业所得税法规定折旧年限的60%缩短折旧年限, 选择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进行加速折旧。

三、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理论依据和优势

(一) 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理论依据

加速折旧法也称为快速折旧法或递减折旧法, 是一种使用前期提取折旧较多, 使固定资产成本在使用年限内尽早得到价值补偿的折旧方法。其理论依据主要有两点:一是固定资产的效能随着其使用寿命的减少而逐步降低。因此, 按照配比原则的要求, 应在固定资产使用初期提取较多折旧, 在使用后期提取较少折旧, 折旧费用呈递减趋势, 有利于固定资产价值尽快得到补偿;二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固定资产的无形损耗日益增大。无形损耗分为两种:一种是机器设备的技术结构和经济性不能变, 但随着它的制造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它的再生产费用相对降低;一种是由于新的、具有更高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率的技术设备的出现和推广, 使得原有机器设备的经济交通相对降低而发生损耗。无形损耗的加剧要求企业有必要加速计提折旧。

(二) 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优势

1.与平速折旧法相比, 采用加速折旧法更符合会计核算一般原则中的谨慎性原则。按平速折旧方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在会计报表和账簿中所反映的固定资产净值, 仅是代表未耗用的“历史成本”, 并不能表现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由于折旧费用过低, 一部分资本已通过虚增利润部分逐渐流失, 这显然已不再是真实的会计信息, 无法作为企业经营决策的依据。由于科技进步, 通货膨胀使企业具有潜在的风险和损失。适当地把资本早期收回, 尽量避免风险和损失, 避免企业对经营状况的错误估计和做出错误决策是符合谨慎性原则的。

2.与平速折旧法相比, 采用加速折旧法更符合会计核算原则中的配比原则。配比包括因果联系意义上的配比和时间意义上的配比, 两个方面在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 效益递减的规律始终贯穿其中。采用快速折旧法比平速折旧法使固定资产的使用成本平稳, 从而不致引起产品成本大幅度波动。从固定资产整个使用期来看, 使用初期运行费用较低, 此时多提折旧, 以后随着设备逐渐陈旧、性能变差、维护修理等费用的增加而少提折旧, 这样计入产品成本的折旧和分摊的制造费用比较均衡。

四、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新政对提高供给侧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意义

(一) 对提高供给侧企业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加快淘汰僵尸企业, 有效化解过剩产能

僵尸企业的普遍存在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吸血鬼, 过剩产能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沉重累赘。进行供给侧改革, 就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 激活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采用加速折旧法, 可使企业尽早收回投资, 更新固定资产, 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 从而提高企业在行业内部的竞争能力。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 势必淘汰那些劳动生产率低下、产品质量低劣的企业。

2.有利于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提高我国企业市场竞争力

在现代企业制度试点进程中, 呈现出许多疑难症结, 其中之一便是大部分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 庞大的债务资本进行不断的叠加。日渐上升的负债率不仅拖曳着企业前进的步履, 而且危及着银行体制的转换, 形成系统性风险。

加速折旧有利于提高资本和人力利用的效率, 从而提高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一是加速折旧法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和通货膨胀率双重因素的折旧计算方法。美国著名会计学家查特菲尔德认为, 加速折旧法是抵消通货膨胀影响的有效措施和缓冲手段, 它能使企业迅速取得固定资产重置的资本以更新其设备、改进其技术, 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二是加速折旧与直线法相比, 企业所得税的现值总和更低, 实质上使企业获得一笔无息贷款, 有利于缓解企业资金紧张的压力。三是加速折旧制度是主要经济体增强本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工具。这也是我国企业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经济周期不断缩短以及技术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 参与国际竞争的现实要求。

(二) 对提高供给侧行业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意义

多个行业、多个地区的产能过剩可能引发通缩、失业、经济动力不足等一系列风险。产能过剩企业会占据大量资源, 使得人力、资金、土地等成本居高不下, 制约了新经济的发展, 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

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新政受益群体主要是国家支持发展的五大制造业和一个软件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 是短期经济结构性调整的重点。通过对这些产业企业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的倾斜, 达到产业结构性改革的目的, 化解高端制造等产业和地区有效供给不足的“供需错位”问题。通过加速这些行业企业固定资产折旧, 激发行业内企业竞争, 加快企业并购重组, 提高行业集中度, 由市场力量淘汰低效企业、加快去产能;加快这些行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扩大出口, 通过一带一路战略等开辟新的市场, 从需求端加快去产能。

(三) 对提高宏观经济平衡供给侧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强调,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 刻不容缓。在当今世界上, 哪一个国家的宏观政策及早向供给管理转型, 政策重点尽快由短期的救市和维稳, 转向效率的提升和增长潜力的提高, 哪一个国家就能更快地调整好自身结构以适应全球发展新格局, 也就能在新一轮的全球经济竞赛中胜出。

着眼于调整结构, 为未来经济增长培育后劲的宏观经济政策, 可概括为“宏观稳定, 微观搞活”。提供有效供给, 技术创新被认为是核心的经济增长动力。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新政提出要逐步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范围, 长期看就是要保持经济发展调整的方向和定力, 减税和放开政府管制。以开放、高效率、低税负的方式激发社会各部门微观主体的创新潜能, 扩大生产、刺激创业与中小企业发展、增加利润空间, 扩大市场空间, 搞活微观主体;培育效率、竞争、生产率、激励等这些有利于提高潜在产出的供给机制, 实现宏观供需平衡。

摘要:本文在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新政和宏观经济调控“供给侧改革”新提法的背景下, 通过分析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理论依据和优势, 阐述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新政对于提高供给侧企业、行业和宏观供需平衡的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意义。主张逐步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新政的实施范围。

关键词:加速折旧,供给侧,质量,效率

参考文献

[1]严九元.高层经济思路现重大变化:首提“供给侧改革”丨智谷趋势[B], 中国财经报, 2015-11-12.

[2]刘国艳.加速折旧应成为近期结构性减税的重点[J].中国经贸导刊, 2013-03.

[3]林声强.加速折旧法应用问题的探讨[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5.

[4]王满良, 俸芳.对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法应用的思考[J].财会月刊, 2009-10.

折旧新政 篇6

为拉动有效投资、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发展“中国智造”。根据国务院决定, 2015年9月17日, 财政部和税务总局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 (财税[2015]106号) , 对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优惠政策扩大范围和相关政策问题进行了明确。

在面临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常态下, 政府通过税收优惠政策的不断出台, 行业覆盖面的不断扩大, 加强政策的可操作性等方面, 减轻企业的税负, 切实加大对实业的支持力度, 促进企业技术、设备更新改造, 最终达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的。

2 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优惠政策应用分析———以生物药品制造业为例

本文以生物药品制造业为例, 查阅相关上市公司自2015年的财务报告情况, 从固定资产折旧采用的方法、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会差异的存在, 在企业所得税年终汇算清缴时势必增加了纳税调整的复杂性, 增加了台账管理环节, 税务风险也随之增加。

2.1 固定资产折旧多数采用年限平均法

根据2015中国上市公司价值排行榜, 共有53家医药企业上榜。本文选取了排名前10、在沪深两市上市的4家生物药品制造业上市公司, 分别是恒瑞医药、鱼跃医疗、复星医药和上海莱士。通过查阅2015年上市公司年报并整理如表1所示, 4家上市公司2015年主营业务的收入额占比收入总额的比重均在50%以上, 达到享受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优惠政策的基本门槛。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例在8%-15%不等, 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上均采用了年限平均法, 除恒瑞医药的机器设备采用了加速折旧政策中的年数总和法外。但追溯恒瑞医药往年的年报可知, 机器设备这一项固定资产自2005年1月1日起一直采用年数总和法进行计提折旧, 并非是因财税[2014]75号文的出台而进行改变。由此可见, 上述4家生物药品制造业上市公司选择实行加速折旧优惠政策的积极性不高。

2.2 未能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优惠政策

《关于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税收政策有关问题的公告》即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64号 (以下简称64号公告) 第二条规定, 企业在2014年1月1日后购进并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 单位价值不超过100万元的, 可以一次性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单位价值超过100万元的, 允许按不低于企业所得税法规定折旧年限的60%缩短折旧年限, 或选择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进行加速折旧。64号公告规定第二条第三款规定, 企业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已享受上述优惠政策的, 在享受研发费加计扣除时, 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 (企业研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试行) ) 的通知》 (国税发[2008]116号)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 (财税[2013]70号) 的规定, 就已经进行会计处理的折旧、费用等金额进行加计扣除。

2015年四家生物药品制造业上市公司研究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在5%-10%之间, 但是研发投入资本化的比重却极低, 多数费用化处理。如表2所示, 其中恒瑞医药生物药品制造业上市公司和鱼跃医疗的研发资金投入全部费用化处理, 资本化投入为0, 研究开发费用占管理费用的比重达50%左右。因此, 研发投入未进行资本化处理, 全部进入当期损益性支出, 不得按享受加速折旧税收优惠政策计算的折旧、费用等金额进行加计扣除。

2.3 小微企业研发和生产经营共用的仪器、设备的折旧费不允许加计扣除

有别于小微企业, 小型微利企业是指狭义的小微企业, 主要享受在企业所得税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根据规定, 应符合以下规定:

(1) 从事国家非限制和禁止行业;

(2) 工业企业, 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 从业人数不超过100人, 资产总额不超过3000万元;

(3) 其他企业, 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 从业人数不超过80人, 资产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

财税[2014]75号规定, 对6个行业的小型微利企业2014年1月1日后新购进的研发和生产经营共用的仪器、设备, 单位价值不超过100万元的, 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不再分年度计算折旧;单位价值超过100万元的, 可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 (见表3) 。但根据国税发[2008]116号规定, 可以加计扣除的仪器设备仍是指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的折旧费, 而研发和生产经营共用的仪器、设备所发生的折旧、费用等金额, 不能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因此, 对于生物药品制造业的小型微利企业来说, 研发和生产经营共用的仪器、设备所发生的折旧、费用可以选择一次性扣除、缩短折旧年限或加速折旧, 但不能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

3 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优惠政策应用建议

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优惠政策的本质是推迟了企业向政府交税的时间, 等同于政府给了企业一笔无息贷款。对于固定资产数额较多的企业来说, 采用一次性扣除或加速折旧或缩短折旧年限, 使留存企业的资金就越多, 利用得当, 企业会得到货币的时间价值。从理论上看, 政策行业覆盖面增加了, 政策的灵活性和操作性上也加强了。但是, 政策给企业带来的实质性收益有大有小。如文中的恒瑞医药、鱼跃医疗、复星医药和上海莱士四家生物药品上市公司在会计上没有采取加速折旧政策。因为对上市公司来说, 利润指标对公司股价有着重大影响, 为此, 上市公司放弃此项税收优惠政策。杨和元 (2015) 对企业执行该政策所得到的切实优惠及其执行成本进行分析, 发现企业的执行成本较高, 加之基层财务人员变动频繁, 出错的机会较大, 导致较高的税务风险, 进而可能进一步增加税收成本, 致使多数企业最终会选择放弃执行该政策优惠。

3.1 财会人员应加强培训, 及时掌握政策变化

会计制度和准则日趋与国际接轨, 而税收政策和税务管理也在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而调整, “营改增”的全面实施、“五证合一”、“个体工商户的两证整合”等, 税会差异越来越大, 税务管理水平在提升, 一方面加大了企业税收筹划的空间, 另一方面, 财务人员也接受了极大的考验。企业不仅应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 深刻理解财税 (2014) 64号文、75号文和财税[2015]106号, 及时掌握政策变化, 还应对其他相关部门的人员进行宣讲, 将纳税风险降到最低。

3.2 合理利用加速折旧政策, 控制涉税风险

企业应在日常会计核算中, 按照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进行会计处理。税务上按规定符合条件的固定资产按照“一次性扣除、加速折旧或者缩短年限”, 在购进当年折旧费用进行纳税调增, 进而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而以后年度应调减会计上计提的折旧费用。既财务人员应按照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严格按照税法的要求计算和缴纳税金。

摘要:2015年9月17日, 财政部和税务总局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 (财税〔2015〕106号) , 对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优惠政策扩大范围和相关政策问题进行了明确。在原来6个行业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轻工、纺织、机械、汽车4个领域重点行业的企业在2015年1月1日后新购进的固定资产, 允许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加速折旧方法。本文以生物药品制造业为研究对象, 通过查阅2015年度上市财务报告等资料, 分析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方法的选择、加速折旧优惠政策的执行并分析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新政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的影响, 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税收优惠,生物药品制造业

参考文献

[1]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4]75号:2014-10-20.

[2]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政策的公告.财税[2014]64号:2014-11-14.

[3]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5]106号:2015-9-17.

[4]岑文静, 王宇.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以西安航空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为例[J].财会月刊, 2015 (16) :74-78.

上一篇:子宫压缩缝合法下一篇:高考数学的应试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