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专职老师

2024-06-10

学校专职老师(精选12篇)

学校专职老师 篇1

什么样的学校是好学校?什么样的老师堪称好老师?今天,这样的追问尤显迫切。

用什么丈量好学校、好老师?考分还是孩子的快乐

好老师,好教育,拥有穿越时空、滋润人心的力量,以至几十年前的学习生活凝注笔端时依然如此生动形象、历历在目。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实却和深情的散文有了大不同,很多孩子对学校、老师的感观甚至显得有些漠然。在四年级小学生欣欣的眼里,学校就是一个让她“压力很大”的地方:“我不喜欢上学,老师布置的作业好多啊,怎么写都写不完,一点儿自由的时间都没有。”在一些学校里,和欣欣有着一样烦恼的孩子并不少:安徽两个六年级女生服毒自杀,并留下遗言“如果我死了,就怪数学老师”。

“长久以来,我们都习惯于用外在的技术指标评价老师和学校。在升学率、考分的影响下,尽管看似名校名师不少,却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好学校、好老师。用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教育评价体系评判老师、学校才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同样强调好的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在中小学阶段,人格养成、习惯培养、品质塑造等都比知识传递重要得多。好的学校和老师一定是遵循教育规律、善待孩子,能够让孩子自然快乐成长的。”

师生关系本该传递的是什么?焦虑还是温情

“好学校和好老师是由遵循教育规律的理念和好的体制共同造就的。现在的很多师生矛盾、厌学情绪,看似是学校和老师自身的责任,实则直指应试教育环境下的升学率竞争和更深层次的畸形教育价值观。”杨东平如此解释好学校、好老师难寻的根本原因。教育理念的异化使得好学校、好老师的成长缺乏必要的价值支撑。“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众多望子成龙的家长奋斗不止的目标,而不知从何时起,“起跑线竞争”将教育的目的悄然演化为培养高分、听话的“好孩子”。有学者指出:“当教育变成了一条环环相扣令人沮丧的生物链,生物链的顶端是大学,而从幼儿园开始的所有教育都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了高考的‘预备班’时,学校和老师传递的就只有焦虑没有快乐了。”

在忽略了教育常识与规律的理念引导下,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也成为阻碍好学校、好老师产生的现实存在。杨东平认为,尽管自2007年之后全国城乡就实现了免费的义务教育,但时至今日,社会崇尚和奉行的依然是精英主义的价值。巨大的学校差距、变相的重点学校制度,赋予义务教育本不应具有的激烈的竞争性和选拔性,从而引起了学校之间、老师之间、家长之间不合教育规律的攀比和竞争。过多过早的竞争使得评价“好学校、好老师”的标尺也成为了冰冷的成绩和数据。

塑造好学校、培养好老师“贴在地面上步行,不在云端跳舞”

还原被曲解的教育使命,让教育理念遵循教育规律是好学校、好老师的养成过程中自上而下、必不可少的价值导向。而在正确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教育制度的改革同样至关重要,要做到政府依法办学,努力实现义务教育发展的均衡;学校、老师依规律教学;从为学生服务的角度评价学校、老师,真正把孩子们从书山题海的压迫中、高度的选拔竞争中解放出来。

而从学校和老师的角度出发,积极分析研究现有课程和自身存在的问题,则是好学校、好老师的养成过程中自下而上的内生力量。负责“新学校行动计划”的国家督学李希贵认为,好学校、好老师的培养要注重开发适合学生的课程、创造自由呼吸的教育、构建健康和谐的管理体制,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变成幸福的乐园,老师才能成为学生喜欢、钦佩的老师。李希贵还指出,塑造好学校、培养好老师不尚空谈、重在行动。恰如维特根新坦所言“贴在地面上步行,不在云端跳舞”方能塑造好学校、培养好老师,也让孩子真正感悟教育的快乐和魅力。

(选自《光明日报》2011-12-7)

学校专职老师 篇2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是和谐社会的标志。

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情。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绘画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

——题记

感恩是敬重的。居里夫人作为有名的科学家,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但她在会上看见自己的小学老师,用一束鲜花表达她的感激之情;伟人毛泽东也同样在佳节送上对老师的一份深深感激。自古以来的伟人无不有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激不需要惊天动地,只需要你的一句问候,一声呼唤,一丝感慨。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社会,看待父母,看待亲朋,你将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快乐,放开你的胸怀,让霏霏细雨洗刷你心灵的污染。学会感恩,因为这会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实。

如何去感谢别人对自己的恩惠,如何去感谢身旁的一切;我从里面的一系列关于感恩的故事中体会到,感恩可以使一个人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幸福。我还记得有段话使我感受非常深刻:感恩是对生命恩赐的领略,感恩是对生存的释然;感恩是对现在拥有的在意;感恩

是对有限生命的珍惜;感恩是对赐予我们生命的人的牵挂;感恩是对陌路关爱的震颤„„读了这段话后,我知道了感恩在一个人的生命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从步入“天外”的那一刻起,它便带给了我们不尽的感动,我们在这里学习、成长并进步着。对于我的这里,我有着太多的感激。

1.感谢“天外”空气中弥漫着怡人的气息,还夹着几许新鲜,楼屋,草地,老师,同学,田径场„„悄然推开阳台的窗,仰头而望,哦,太阳微笑着照亮了你—我的校园。

晨光朦胧,铃声悠扬,亮白的灯光洒在教室的每个角落,一切事物看来是那样明朗而又温馨。我们依旧如常,手捧英文书放声朗读。目光偶然掠过窗外,呀!往日幽静的扶栏边何时多了这般可人的身影,拳头大小的鸟儿们在那儿伫立着,还时不时扭动着小脑袋,似乎在侧耳聆听。对,它们是在聆听我们朗朗的读书声。

春天,第一场春雨问候了大地,榆树便被唤醒了,吐出了嫩嫩的绿芽,释放出它整个冬天蕴藏的精神和力量,还点缀了以前黑绿黑绿的树,让它像一件美丽的舞裙。春风吹过,他们像一个个在跳舞的孩子,在风中舞动着双臂。校园换上绿装,像一个美丽的少女轻舞她的绿裙。

夏天的到来意味着新一轮的军训又要开始了,火红的太阳晒得同学们汗流浃背,而大树就像一顶巨大的遮阳伞,让同学们在树下遮阳、避暑。在军训期间,苦是必然的,如果说上午是艰苦的,那下午训练

更加艰苦。教官的分解练习令人“痛不欲生”:手臂要够直,大臂与小臂需呈九十度,腿要踢高,上半身要挺直,不能随意晃动。一个动作就是3—6分钟之久的挑战,汗水从脸颊上滑落。只能呼吸,不能拭擦,只能立着,一直立着······与我来说,这无异是“灭顶之灾”,手臂痛的失去知觉,大腿整个麻木汗水湿透衣

衫·····想叫,可是没有理由,一切都是自己选择,既然选择了军训,这点痛是必须的。

“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虽然我们很累的站军姿,练军姿,练转体,练蹲下······但是教官很有人情味,中场给我们短暂的休息一下。因此我们和教官的关系很融洽。我们也在军训中锻炼了自己的意志。

虽然军训是“一个苦字”但是同学们的热情丝毫未减,仔细想想也对,教官对我们如此严厉是对我们负责,让我们懂得了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

树下有学生,树上早就有了许多没熟的果子,青青的,像美丽的饰品。时而有几个调皮的同学偷偷摘下果子,兴奋的逃离现场,真是有趣极了。

秋天,那紫黑色的果子洒满了一地,叶子也落了一地,盖住果子。在地上,那果子就像子在睡梦中的孩子,榆树叶就像一张张毯子盖在“孩子”身上。同学们都来捡地上的果子„„偶尔在湖边漫步,看着湖面,也不禁心生古代诗人的伤秋之感。

刚入冬,那些枯黄的叶子开始快速的往下掉,有的同学来捡叶子做标本、有的用来做扇子、有的用来玩游戏、还有的用来„„冬季中旬,天气转冷了,天津的雪不多,偶尔下一场雪,会使同学们兴奋不已,兴致好的还会跑出来堆雪人打雪仗,生活一下子变得丰富起来。每个人都开心的不得了。

总之,只要你走在校园里,总是会有着无穷无尽的乐趣。既然校园赐予了我们这么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我们是不是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把校园美化的更加漂亮,给我们的校园增添光彩呢?

2.感谢老师

老师的爱,叫做师生情。这种情是人世间最严肃的情。当我因犯错误而受到惩罚时教导我的是老师;当我遇到一道难解的题而汗流浃背的时候,为我细心讲解的是老师。一个赞扬的眼神,使我万分开心;一句温暖的问候,使我感受到第二种亲情。

有一位教师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们不需要太多的荣誉和赞美,我们只喜欢“老师”这两个字„„这些质朴的言语无疑是教师们共同的心声,是他们内心世界最真实的情感流露。我们感谢老师们辛勤的教育,感恩于他们的谆谆教诲,然而,再多赞美的言语,仰慕的辞藻,也比不上我们用爱和行动来感恩老师。

老师在我们心里播下了快乐的火种,校园里时时响着我们清脆、明亮的声音。那是怎样的一种幸福啊!于是,我们感受到的一切欢乐因老师的爱而起。老师把所有的希冀寄托在我们身上。正是这样,苦

心培育我们的老师在这爱的路上艰难跋涉,教我们如何做人,怎样处事。

当我们感受到知识的魅力时,他们在叮咛:同学们,别忘了奋进呀;当我们在学习上失败时,他们在鼓励:成功是从这里起步的;当我们悲伤时,他们在安慰:同学们振作起来呀!多少个难忘的日子呀!是您--让我们学会如何面对困难,如何感受生活,如何珍惜幸福,如何自我发展。

您不仅带着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们要学着去感恩别人。这其中的点点滴滴,一个个动人的情景把我们的生活点缀得精彩美丽,也把我们的记忆巩固得刻骨铭心。

虽然我们只是一轮初升的太阳,我们也要学着释放温暖,更要怀着对老师感恩的心去思考、行动,毕竟老师为我们付出的太多太多。在这样的时刻,我代表全体同学,向我们尊敬的老师说一声:老师,您辛苦了。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我们的老师心境的真实写照。敬爱的老师,我把您比作绿叶,我把您比作红烛,也颂不尽您的奉献和成果啊!您不是绿叶却在滋养绿叶,您不是红烛却能照彻心灵,因为在我们眼睛里映射出的永远是您的身影。您把我们生命的每一个音符,都镀成世界最美的颜色。从此,我们的心像大海一样磅礴。我真想取出串串爆竹,放出串串祝福,用绚丽的火焰为我们的老师唱支赞歌。真诚地祝愿老师幸福快乐,快乐幸福。

感恩是感谢。感谢父母,他们给予你生命,抚养你成人;感谢老师,他们教给你知识,引领你做“大写的人”;感谢朋友,他们让你感受到世界的温暖;感谢对手,他们令你不断进取、努力;感谢太阳,它让你获得温暖;感谢江河,它让你拥有清水;感谢大地,它让你有生存空间。所以,感恩是懂得感谢。

感恩是爱。爱有许多种爱,它们代表着不同的意义,有父母对子女的爱,那是无私的;朋友之间的爱,那是纯洁的;我们对穷苦人的爱,那是真诚的„„所以,感恩是是爱。

转眼间,几个季度的轮回,我已经来到这里三年了,学校里基本上每个星期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活动,我也参加了不少,有的还获得了比较好的名次。当然,重在参与其中,体会过程带给人的快乐,并从中获取经验,这才是最宝贵的。大学的三年里,我成熟了不少。从初到时的懵懂,到现在的稳重,身边的一切带给我太多的感动。我的进步源自一颗感恩的心。

朋友们,人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学会接纳别人,更要学会认识自己。

学校专职老师 篇3

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只是一个开始,而不是责任的转移,教书育人固然是老师的职责,但作为家长,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作为孩子人格的主要塑造者,难道关注自己孩子的成长,就会损失什么吗?

不负责任的家长,对于一个班级来说,还构不成什么严重的威胁,但是面对自己的孩子,这可就是百分之百的损失啊!当若干年后,孩子都已经长大成人,明白了好好读书的重要性时,或许他们对于父母的最大感觉就是抱怨!而那时,我们的家长们又会有怎样的感悟呢?因此,我们郑重地提出:教育孩子,不单单是学校老师的责任,需要的是家长和老师的共同配合!

学校专职老师 篇4

然而,不是坚守就能高效,毕竟每个孩子小学六年的学习成长,是从不谙世事的少儿成为树立了远大理想的青少年,作为老师,我们的责任是艰巨的,我们的劳动是艰辛的。所以,作为学校的领导,很有必要坐下来,想想清楚,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环境,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让各位老师在艰巨的责任之下,在艰辛的劳动之中,能够快乐地工作和学习。

首先,改善校园环境建设,让学校不仅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也是老师成长的乐园。国家提倡中小学生一天一小时的“阳光运动”,而老师们呢,以自己的全心全意的师爱与呵护,对学生事事体贴,个个照顾;用自己尽职尽责的言传与身教,对学生时时激励,处处表率。学校应当不仅为学生修建一些锻炼与娱乐的场所与器材,也应该考虑为老师们提供一些必要的健身器材,让老师们在繁忙疲惫的工作之余,也能得以一定的锻炼,同时更好地促进与学生的交流与了解。

其次,让老师们真正体会到领导的关心与呵护,感觉到付出了真的有回报。领导一句真心的问候,一个真情的微笑,一句真诚的祝福,一点真切的关爱,会让老师的心底感受到温暖,会让劳累与疲惫得以缓解。而且要能够更客观真实公正地评价老师,让真正付出多的老师更愿意多付出,让没有得到奖励的老师也愿意更努力再上进。

再次,无论哪个岗位上的领导或老师,要努力把工作做细致,努力做到精益求精,只有安排的细致,要求的细致,分工的细致,才能够使得工作完成得到位,完成的完善,也才能够更好地进行管理监督与量化评价。

作为学校领导,我们更要借此督促自身,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以更饱满的热情面对我们的工作,以更优质的服务对待我们的老师同学,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以身作则,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学校没有“问题老师” 篇5

前几天,有位领导问了我一个问题,你是怎么处理学校的问题老师的?我不假思索的回答说:“学校没有问题老师呀?”静坐思考,领导说的问题老师,肯定是指教学行为“错位”的老师,甚而是不服管的老师。自己是怎么处理的?近年来,我是这么做的。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是做领导的对问题老师必须把握的基本心态。对所有的问题老师我们从心理上要允许他们身上存在问题,存在问题完全属于正常,倘若没有问题老师,也就不需要我们领导。对他们-----以“防”为主

一、在专门的场合,予以告诫,予以规劝。每周的老师例会,开辟一个专门的议程对过去的一周老师们出现的问题进行反馈,这种反馈要反馈到具体的时间,具体的事情,具体的人(具体的人可以根据问题人的性格而定)以及出现的问题带来的不良的影响,造成不良的后果等。并提出相应的要求,这种要求要从这件事情本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以后将如何预防等方面提。这种办法对消除问题老师来说都是有很大的帮助的。专门的时间,说规定内容的事,天经地义,老师们容易接受。具体的时间,具体的事情,不良的影响和后果明明白白的摆在桌面上,尤其是深刻的分析、推心置腹的规劝。当老师,本是矫正问题的人,肯定能把问题给改掉。

二、在有可能出现问题的时候,提前帮助,提前提醒。我们学校把它叫“友好提醒”。当老师该参加培训的时候,提前查一查看人都到了没有,没到,一个电话、一个信息;每天早晨把该今天执勤的老师写在老师办公室里,让大家都明白;当某个班成绩在下滑时,找到该老师共同分析一下,找到问题的症结,寻求解决的办法等。采取这种办法我们在操作的过程中切记要一视同仁,不惟上、不避下;不惟亲、不避疏。出现问题要被制度惩处,有损老师的切身利益,有使校园不和谐,其实所有的人都不愿意出现这样的不和谐。采取这种“友好提醒”,问题老师更多的是感激,有利于团结,更有利于问题老师逐步改掉问题。

学校专职老师 篇6

【关键词】中专政治;文化修养;教师素质

中专学校的教育是以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素质为培养目标的教育。现阶段中专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21世纪培养“四有”新人,为祖国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向21世纪,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学生,高素质的学生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去培养,政治老师作为学生思想的领军人物必须具有为人师表、无私奉献、以身作则、思想进步、学识渊博等高尚品德和有为国家的教育事业献身精神的综合素质。关于中专政治老师的综合素质,具体如下:

一、政治素质:坚定的政治信念和正确的政治方向

中专政治教师,是中专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者,肩负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任。这就决定中专政治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很高的政治素质。政治素质主要包括坚定的政治信念和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向,坚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社会主义,树立共产主义事业必胜的信念和决心。有的教师认为,政治教师作为党的方针、政策的传播者,政治教师只要照本宣科就足够了。这是一种错误政治观念,扭曲了政治的内涵所在。每一位政治教师都应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融入祖国建设的潮流中,也只有将自己的工作与国家、社会、民族的前途与命运联系在起来,才能产生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才能在学生面前展现坚定的政治信念,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说服力和感召力。

二、学识素质,坚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宽广的文化修养

俗语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作为一位政治老师,必须具有坚实的政治理论基础和渊博的学识修养,才能把课讲得生动活泼,富于感染力。政治教师,应从“学海无涯”“教无止境”出发,不断吸取新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是教师职业所决定、所需要的一种独特品质。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大爆炸和社会改革的时代,新科学技术的发展、政治经济的深刻变化,各种新兴学科和新技术、新方法的信息,以及由此提出的许多新课题,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到教育教学中来。中专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比较强,活泼好动,对新事物富有敏感性,他们渴望从教师那里获得富有时代气息的新知识。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扩充要跟上时代的要求.无论是在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式上都要与时俱进。要提高政治教师的学识素质,首先,拥有扎实的政治理论基础。一是系统地、全面地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从理论上掌握党在各个时期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二是必须及时了解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事物和新问题,了解和研究社会的发展变化;这样才能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其次是要有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对于教师而言.不仅要不断的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播知识,教师自身必须有丰富的知识才做更好的传播知识。广泛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中的教学法,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包括国情知识在内的各个领域的知识。以拓宽自身的知识面,使自己成为一个知识全面的“杂”家。

三、道德素质,爱岗敬业热爱学生是政治教师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

在当今大多数的中专政治教师认为政治教师难当、政治课难教、的情况下。中专政治教师更应该树立敬业乐业爱岗爱生的道德素质。有了这种精神,就能忠诚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政治教师只有具备了这种敬业乐业的献身精神,才能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热爱政治教育事业,是中专政治教育工作者做好工作的前提。只有对政治教育工作无限热爱,才会对工作有强烈的责任感,勤恳的工作作风和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中专学生是我们的教育对象,热爱学生是一位教师最基本的情感需要。一位不爱学生的老师是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的,爱生主要表现在,首先,尊重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不同的独立体,尊重他们之间的差异,包容他们的不同。其次,信任学生,信任能使学生感到做人的尊严,体验到自我价值,激发他们不断进步。教师信任学生,学生才更信任教师,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工作的基础。再次,对学生一视同仁。一视同仁是对学生的一种公平,教师应该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如果老师根据自己的好恶而喜欢某个学生,那么,教师的道德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就会大打折扣。总之,政治教师必须具有民主的教学观和工作作风。

四、能力素质,处理教材、了解学生和组织能力

教师的能力素质包括多方面的能力。首先,政治教师要有正确把握和处理教材的能力。能把握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目的;要具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力;要有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起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能力。其次,要有了解学生的能力。了解教学对象,是确定教学方法,成功进行教学的前提。政治教师要能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掌握每一学生心理状态、认知水平、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使教学具有针对性,提高效率。再次,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教学语言是组织教学最重要的工具也是一门艺术。要求课堂语言既有规范性、教育性,又有趣味性。教学中,教师在注意语言逻辑性、严密性的同时,要学会善于用生动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四,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这种组织能力既包括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和课外活动的组织能力。政治教师具有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是实施素质教学的重要一环,它要求政治教师在教育方式上,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除了课堂组织能力外,素质教育还要求政治教师具备组织学生课外活动的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使学生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把课内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广泛运用于课外,并从课外知识中汲取营养,从而形成知识的渗透与互补,扩大和巩固课堂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学校专职老师 篇7

关键词:中职老师,师爱,师德建设

转眼间来到卫校工作已经有27年了, 经过二十多年的摸索与探讨, 我从一个毫无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成长为一个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中年教师。我深深明白: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教育的基础, 师爱是师德的核心, 是师德的灵魂。教师热爱教学工作, 很重要的是体现在热爱学生上。教师只有热爱学生, 尊重学生, 理解学生, 关心学生, 才能建立起尊师爱生的融洽关系。20多年来, 我一直以师爱来鞭策自己, 要求自己, 把师爱融入到教学过程的始终。

我们都知道, 目前学校的生源大部分是无法升入高中才选择进入中专学校学习的, 他们大部分英语基础知识较差, 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 没有学习热情。面对这样的生源和状况, 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和方法, 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不断进步, 一直是困扰我们的难题。20多年的教学经历, 使我体会到:教师只有师爱, 学生才会爱师, 师生关系才会融洽, 学生才会关注你的课, 课堂教学才会有效果。

记得前几年, 我在给一个班上英语课时, 发现有一个女同学上课精神恍惚, 总是走神, 这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 下次课我提问她单词, 结果一个也不会。课后她问我下节课再背行不行, 说是最近有心事, 什么也学不进去, 并塞给我一个纸条, 让我回去再看。下课回到办公室, 我打开纸条, 看到内容后大吃一惊。她告诉我, 初二时她表哥三天两头纠缠她, 并对她做了不该做的事。每天晚上她都趴在被窝里哭, 怕父母伤心一直不敢告诉他们, 因为有心事, 学习一落千丈, 中考时才考了二百多分。为了躲避表哥, 她离开家乡来到我们学校上学, 没想到国庆节回家她表哥又来纠缠, 并跪地求她和他结婚。因不敢告诉父母, 又无人诉说, 这几天她甚至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了。得知这一情况后, 我马上去找她, 和她谈了一个下午和晚上。她很信任我, 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现在的想法全部告诉了我, 让我帮她分析解决的办法。从那以后, 她把我当成朋友, 和父母不敢说的话、心中解不开的疙瘩经常找我说。心理问题解决了, 英语成绩也慢慢提了上来, 最后顺利毕业。由于经常找同学谈心, 慢慢地, 我得到了学生的信任, 他们有些不便于用语言表达的事情就塞给我小纸条, 就是这样的小纸条让我打开了很多学生的心结。

尊重学生人格, 保护后进生的自尊心, 尽可能欣赏和认可他们, 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 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习成绩的有效手段。有位教育家说过, 对待学生的自尊心, 要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的露珠一样小心。不尊重学生的自尊, 不仅会给学生带来伤害, 而且也是师德和师爱缺失的表现。记得我班2009级学生刚入学时, 全校进行了一次数理化英语摸底考试。摸底考试后我逐个找后十名的学生谈心, 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学习困难, 不失时机地激励他们产生“想学”的强烈愿望。给他们分析:初中有升学的压力, 学习的科目和内容及多。而在职业学校知识难度肯定没有初中那么难, 只是多了一些专业方面的知识。只要有信心, 肯下功夫, 没有学不好的。我告诉学生, 他们来了就是一张白纸, 以前在学校什么样我不知道, 也不想知道。现在每个人在这张纸上重新画出自己在我们学校的人生图画。画得好不好, 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刚入学的学生对于我的这种说法感到很新奇, 也很兴奋。其中有一个女同学记得当时考了班级倒数第二, 入学时家长和我沟通说他的孩子在初中时由于逆反, 讨厌老师挖苦学生以及对待学生的态度, 干脆放弃了学习。在听了我在班会上说的话后打电话给家长, 说是新班主任和他们以前在初中的老师完全不一样, 在新学校她一定好好表现。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很欣慰, 但是不久我就发现该学生描眉、擦口红、戴着假睫毛, 家长说也她不听, 希望我管管。我下课后到教室趴在她桌子上瞅着她的眼睛, 她很惊讶。我说: “原来你是双眼皮啊, 眼睛这么漂亮, 可是你一涂厚厚的眼影, 不仔细看怎么也看不出来。”她说:“是吗? 那我回去就洗了。”从此以后这个学生再没化过妆, 而且积极要求当个班干部或者课代表以约束自己。由于她学习基础差, 我给她安排了一个学习好的同学当同桌, 经常找她谈心并帮她定下期中考试的目标, 学习成绩有了明显进步, 期中考试班级名次升到了前四十名。后来在这位同学的极力要求下我让她当了护技课代表, 她的学习成绩不断进步, 最终下去实习前就到了班级的十名左右。

我班还有个女同学, 各科成绩都较差, 平时沉默寡言, 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 从对她几次谈话中了解到, 她总认为自己特别笨, 智力不如人, 老师、同学看不起她, 上课不敢接触老师的眼光, 平时不愿与同学接近, 学习上有困难也不问老师、同学。针对她的思想, 我提出同她交朋友, 给她讲生活中一些真实的例子, 课堂上有意对她投送亲切的目光和友好的微笑, 并让她回答一些较容易的问题, 答对了便进行表扬、鼓励, 还安排课余时间耐心地帮她补习基础知识, 经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因势利导, 使她感受到“老师爱我, 关心帮助我”的温暖; 从而恢复了自尊心, 对老师从“戒心”变为“贴心”, 从“疏远”变为“亲近”, 人渐渐变得开朗起来, 学习成绩也提高了很多。

在教学实践中, 我认识到, 作为教师, 仅仅靠尊重每一位学生、给每一个学生足够的爱还不能完全解决使每一个同学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进步的问题。因为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有一定的基础作保证。如果教师在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的基础上, 能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肯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校专职老师 篇8

一、要改变“以知识的教授者为主”为“以学生为主体, 促进学生发展”

要想推动我校化学课程教育教学改革, 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老如师讲, 学生听, 学生是被动的学习, 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 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兴趣和处理信息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 改变学习方式, 是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学习方式是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 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如学习《氯气的用途》第一节, 在前面《氯气的性质》学习的基础上, 老师完全可以放开手脚, 让学生自主完成。老师只需有针对性地对个别学生进行“《氯气的用途》是怎么学的”、“学了什么”等训练。从此改变学习方式, 学生得到了“自主”后的满足, 学习化学的信心有些增强。对于合作、探究性的课程和复习课, 可由学生走上多媒体讲台, 老师回到学生中去, 谦虚地聆听“小老师”讲课。从中老师即可发现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了解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学生又感到自己真正地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学习的主体意识从心灵中建立起来。在新课程实施中, 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研究式学习改变, 这就要求老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 老师要有很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他们的工作。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老师是知识的拥有者, 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学生在老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教学以知识的传授为主旨, 学生的感情、意志、兴趣、性格方面不太受老师的关注。教学方向, 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等, 都由老师决定和负责, 学生的任务和责任就是“应试”和接受评定。在新课程中, 老师的主要职能已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老师作为推动者, 其角色行为表现为:协助学生确定正确的学习方向, 并确认和找到到达目标的最佳路径;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学习战略和发展能力;建立丰富的教育教学环境, 鼓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学生学习心理的特征, 为学生提供各种方便, 帮助学生拓宽视野, 开阔思路, 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确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教育教学气氛;与学生一起共享他们的激情体验和成功喜悦;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过失和错误。

二、要改变“以教授知识为主”为“以提高素质教育为主”

中等卫生学校化学教学中, 老师把新知识教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 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情况上。随着现代科学知识发展, 老师要在短短的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不可能, 而且也没有这个能力。

三、抓概念的关键字、词、句的理解,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及时抓住机遇, 把学生引向创新。如讲《摩尔》时, 由于摩尔一节概念多, 又比较抽象。同时, 又限于学生的接受能力, 不可能对这部分内容理解透彻。因此教学中, 在注意概念的科学性的同时, 应抓住概念的关键字、词。如“摩尔的定义”:摩尔是表示物质的量的单位, 每摩尔物质含有阿佛加德罗常数个微粒。在讲解这个概念时, 首先明确指出, 前一句是讲述“摩尔”是表示物质的量的单位, 它是一个物理量的单位;后一句是摩尔的衡量标准。指出关键字、词是“物质的量”、“单位”、“每”、“阿佛加德罗常数”, 然后再分别详细解释。尤其是要强调指出“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 它和中学所学的“质量”、“时间”、“电流强度”一样都是物理量。既然它作为一个物理量, 必然就有单位, 因此摩尔便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这又证实了摩尔的定义中前一句话。在讲衡量标准时也要联系质量、电流强度等物质量, 质量的单位是千克, 1安培呢?再联系摩尔, 物质的量的单位为摩尔, 那么, 多少才为1摩尔呢?然后指出“每摩尔物质含有阿佛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阿佛加德罗常数等于6.02×1023。这样, 学生便会很清楚地理解掌握摩尔的定义及1摩尔物质到底有多少个微粒, 就像很清晰地了解多少为1千克、1安培一样。随之而来的疑问便是阿佛加德罗常数是怎样计算出来的?这时老师就要讲述化学史中有关阿氏常数的知识, 以便提高学生的兴趣, 另一方面告诉学生计算过程, 让学生自行计算结果, 力求取得最佳效果。

四、充分运用形象、恰当的例子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在讲摩尔的量纲时讲到摩尔物质含有“阿佛加德罗常数” (以下简称阿氏常数) 个微粒, 阿氏常数=6.02×1023。如:摩尔水中含有6.02×1023个水分子。为了说明6.02×1023是个多么大的数值可举例, 假设有一个微生物, 每分钟可喝进10个水分子, 那么6.02×1023个水分子要喝1.15×1018年, 可见6.02×1023是个多么大的数值, 同时又说明分子之小。还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来说明6.02×1023的数值之庞大。假设现有6.02×1023个稻谷, 求质量是多少, 若分给10亿人, 每人可得稻谷的质量是多少, 通过这样的实例, 让学生加深理解。

五、转变师生关系观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工作的效果, 甚至成为教育成败的关键。传统教育中, 师生关系直观形象点就是猫和老鼠的关系。如果把它拟人化些, 可以归纳成都专制的、单向的与服从的关系。这也有它的好处, 这对学生的管理比较方便, 特别适合我们大班教学。另一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学生有问题不敢提, 有意见不敢说, 只能无条件地服从, 即使老师说错了, 也只能忍气吞声地接受, 严重压抑了学生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

六、转变教学任务观

对教学任务观的认识大略经历了三个层次:

1. 教学生内容。

它以书本文字表现出来, 把教学任务理解为教书, 老师只为完成任务而上课, 从不为学生发展服务。

2. 教学生学会。

这个层次比前一种理解要深一些, 老师不仅满足于教学内容,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了解所学内容。

3. 教学生会学。

这一层面的教学过程要学生不仅掌握所学的知识内容, 而且还要掌握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这显然对学生终生发展很重要。

中国小学教育实践, 是上世纪80年代初关注方法策略指导的 (我想小语“能力训练”的创立82年, 可能是基于这个背景创立的) , 经历了十几年, 积累了很多有价值的资料, 作了很多的探索。但掌握了很多的方法, 就能进行高层次的学习吗?这里有一个对方法选择运用的问题。于是90年代, 和学习方法指导相关联, 提出学习策略的指导, 强调学生对学习方法、技能加以不断选择和调控, 不仅包括方法技巧调控, 还包括学习的心理状态、情绪情感上的调控。

七、要改变“以验证性地实验为主”为“以研究性实验为主”

1. 采用多种手段, 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让学生喜欢学化学, 让师生参加与实验探究。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动力。教师要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注重实验, 启发兴趣, 激发求知欲。化学实验是研究化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加强实验教学, 不仅可提高化学教学效果, 还可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老师要事先准备好实验学案, 在实验学案中, 教师应该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等备写出来。教师还应该备写出“实验探究目的、实验探究猜想、实验探究设计 (其中分为实验器材、实验原理图、实验原理、实验步骤) 、实验探究数据统计表设计、实验论证、实验结论”等六大环节, 注意将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记录、分析、整理”的能力的要求渗透其中。实验课堂上, 教师要把实验完全放给学生,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猜想、去探究、去实验, 自己只起到巡回指导和监督效果。

2. 扩展实验探索的机会, 实验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做实验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知识, 更重要的是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展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 实验教学过程中, 要设计有益于学生探究的环节, 如新课标中的活动和探究的基础上, 精心设计增加一些后续的尝试, 提高学生研究才能。

3. 指导学生的实验操作才能。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基础的科学, 明确目的指导好学生实验课, 是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主要环节。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提高与发展主要取决于学生实验。规划教育教材中的各种实验是学生验证和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基础。本人认为有条件的职业学校最好把演示实验全部改为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 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 提高自身的操作能力, 化学实验技能主要有使用实验仪器和药品的技能、实验操作的技能, 学校首先要做好实验活动指南。

八、要改变“以统一教学模式为主”为“以个性化教学为主”

在这个个性张扬的时代, 我们不能压抑学生的兴趣和个性, 以免在教育教学中产生问题和矛盾, 正如世界上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对树叶一样, 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 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传统中等卫生学校化学教学中, 集团备课是一种模式, 上课用一种方法, 考试用得分为标准, 评价用一种标准。这种教学任务不符合学生实际, 且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力的培养, 导致课堂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和矛盾的产生。现在, 在教学中充分尊重、适应学生的个性特点、发展阶段已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去关注去了解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这一目标的实现, 有赖于教师了解、尊重每位学生独特的气质、智力、特长、爱好, 当然也包括由于特殊环境、经验造成的不良习惯和品性, 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 使每位学生都能促进认知、涵养德性、珍爱生命、发展个性。可以说, 个性化教学就是针对学生独特个性而设计的科学的、有效的教学方式。

总之,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实施在个性化为背景下的因材施教教学模式, 充分体现了教学一体化的主线, 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组织形式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从而真正形成了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相互联系的学习方式。

摘要:教育变革时代的老师专业发展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和挑战。随着世界范围内课程改革的实施, 提升老师素质已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 同时也是决定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所在, 而老师素质的提高则需要通过老师学习得以实现。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实施。课程实施在课程决策层面是拟定的课程方案得到落实的过程, 在师生层面是指所倡导的教学方式是否付诸教学实践的过程。

学校专职老师 篇9

要说开封高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 就必须从这场改革的发起者、策划者和践行者——孙庚白老师说起。

一、孙老师与学校体育的不解之缘

孙庚白老师1938年出生于河南省叶县一个普通人家, 1952年考取开封市实验中学。由于身体素质出色, 经常代表学校参加体育比赛。高三时主攻跨栏跑, 曾先后打破当时的开封市与河南省的纪录, 1958年被保送到北京体育学院学习。1963年毕业时, 为响应国家支边号召, 他来到黑龙江省铁力县一中工作, 成为当时铁力县唯一的体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孙老师在铁力一中工作的大部分时间正值我国文化大革命期间, 体育教学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但各种体育竞赛活动比较活跃, 这使得孙老师积累了丰富的策划、编排、组织体育竞赛的工作经验。1978年, 国家各项事业在文革后逐渐恢复正常, 人事制度更加灵活, 孙老师调回开封市高级中学工作。开封高中文化传承悠久, 教研氛围浓厚, 体育教学规范, 加上1979年我国扬州会议的召开为学校体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孙老师更是如鱼得水, 从此结下了他与学校体育的不解之缘, 开始了对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懈追求。

二、困惑与对策——开高体育课改的起步

上世纪80年代初, 我国普通高中体育教学执行的是国家《体育教学大纲》。当时《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繁杂, 每项内容的教学时数相对较少, 学生学习运动技能浅尝辄止, 很难形成运动专长。再加上体育教学内容往往不是学生的兴趣所在, 所以, 本应出勤率最高的体育课反而成了学生逃课率较高的学科, 这些现象使孙老师感到非常困惑。面对尴尬局面, 他和体育教研组的同事经过研讨, 决定打破原有《体育教学大纲》的束缚和行政班授课的组织形式, 实行体育课按选项分班教学, 并增加运动专项的学习课时, 用兴趣把学生吸引到体育课堂上来。1983年, 孙老师担任着学校体育教研组组长, 在他的发动和提议下, 开封高中体育教研组向当时的开封市教育委员会递交了关于“开封高中申请实行体育教学改革的报告”。申请报告得到开封市教委的批准, 自此, 开高的体育课程改革开始了它长达28年的发展历程。

三、跨过三个坎儿, 持续二十八年

据孙老师自己讲, 开高的体育课程改革曾跨过了三个“坎儿”, 也就是经历了三次重大突破。

1. 打破行政教学班级界限, 实行按运动专项分班教学

第一次突破解决了学生的运动兴趣问题, 使体育课变得好上了。

他们实行体育课程改革最初的做法是, 根据学校体育场地、师资等实际情况, 设置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和艺术体操等几个运动专项,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运动兴趣或特长, 自愿报名参与某个项目的学习, 然后根据报名情况打乱原有的行政教学班, 按运动专项重新分班进行体育教学, 教学内容主要是学生根据兴趣所选择的运动专项。实行体育课选项教学后, 学生参与体育课学习的积极性和锻炼热情大大提高, 体育教师普遍感到体育课比以前好上多了。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使孙老师意识到, 要全面增强学生体能和增进健康, 使学生形成运动专长, 仅仅依赖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兴趣可以把学生暂时吸引到体育课堂上来, 但学生运动兴趣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仅靠兴趣很难持久地吸引学生刻苦锻炼、掌握技能, 以及形成运动专长。还必须科学合理地设置体育课学习内容, 形成能有效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教材内容结构, 不能把体育教学搞成“单打一”。于是, 这种认识上的深化引发了开高体育课改的第二次突破。

2. 构建合理的教材结构, 帮助学生夯实基础, 突出专长, 受益终身

第二次突破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

1985年, 专项教学已经实行了几个学期。他们通过达标测试数据分析和比较研究发现, 不少学生虽然专项技能水平和专项素质有所提高, 但肺活量、胸围、耐力素质等指标却低于河南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究其原因, 主要是实行体育专项教学后, 体育课缺失了那些增强身体素质效果良好的田径、体操等基础性体育教学内容, 造成了学生身体发展的不均衡。为了促进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和突出高中体育课程的基础性, 他们及时把田径、体操、武术等内容列为体育课必修教材, 保证耐久跑、单双杠等教材的教学时数, 使选项教材和必修教材的比例控制在6∶4左右, 这与2001年修订的全国《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对必修和选修教材的比例建议基本一致。同时他们还设计制订了校本体育课考核评价体系, 确定了体能和技能的考核项目及标准, 以促进学生身体的全面均衡发展, 满足体育文化传承的需要。此后的20多年中, 他们曾四次对教学内容结构和评价体系进行了修订, 使之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他们还于1991年、1996年、2002年和2009年先后对全校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 测试数据表明, 开高绝大部分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和体能指标高于河南省和全国同年龄组的平均水平, 证明体育教学改革的举措和选项加必修的体育教学内容结构, 促进了学生课内、课外体育锻炼的结合, 从而有效增强了学生的体能素质。

3. 在坚持和放弃中抉择

第三次突破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 这是一次坚持改革还是放弃改革的抉择。随着社会发展与经济进步, 教师上课开始计算工作量了, 有课时费了, 这引起了其他学科教师的质疑:同样多的课时费我们得教60多名学生, 体育教师由于按专项重新分班, 只教40多名学生, 课时多了, 课时费也多了, 这不公平。在部分学校领导中也出现同样议论。孙老师坚持认为, 体育教学以技能学习为主要内容, 上课学生人数不宜过多, 现在的做法要比传统做法在教学效果上好得多, 必须坚持改革不动摇。学校领导经过深入研究讨论, 认为教育不是现代工业生产, 其效用是隐性的, 教育应该为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 为社会的整体进步育人, 体育课程改革对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是明显的, 应该坚持下去。就这样, 他们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 跨过了改革之路上的第三个坎儿, 一直坚持到如今。

孙老师的不懈追求和学校体育课改的成功, 助推了孙老师在事业上的不断发展进步。1992年, 孙老师被评为全国千名优秀体育教师, 1996年, 又光荣地被评为中学体育学科特级教师, 成为开封市乃至河南省中学体育学科的带头人。孙老师在开高工作期间, 多次参加《河南省中小学体育教材》和《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等书籍编写, 为全省体育教师培训班讲课等活动, 为河南省中小学体育工作做出了贡献。

四、发挥余热, 为学校体育发展尽责尽力

孙老师退休后曾在一所高中继续从事体育教学工作, 后被开封高中返聘, 担任学校体育工作的督导, 继续发挥余热一直坚持到2010年。孙老师担任学校体育督导时, 已是年近70的老人, 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在短短几年中, 整理了大量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资料, 规范了许多学校体育工作的规章制度。他从早到晚审阅批改青年教师教案, 观察点评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 与青年教师交流谈心, 指导业务。他把对青年体育教师的殷切期望化成了一丝不苟的严厉, 这种“寓爱于严”的态度曾让一些青年教师感到有压力甚至吃不消, 有个青年教师甚至夜里睡觉还梦见孙老师在看他的体育课, 以至于从梦中惊醒。但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自己这段成长经历, 青年教师们都为自己教学能力的迅速提高和业务上的不断进步而感到欣慰和快乐, 衷心感谢孙老师为他们的成长付出的心血。他们说, 孙老师用自己点点滴滴的辛勤劳动, 为学校体育的发展贡献着虽然微薄但却感人的力量。

2008年, 河南省普通高中进入课改。当孙老师发现开高的体育课改革思路和做法与全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不谋而合后, 除了感到欣慰之外, 立即开始了新的举措。他组织全组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 理解课程新理念, 及时引入模块教学概念, 调整编写新的教学计划, 完善必修与选修内容结构, 改进考核评价制度等。经过认真思考, 他们认为高中阶段只有田径一个模块作为实践课的必修教材过于狭窄和薄弱, 不能体现高中体育课程的基础性特点, 也不利于全面发展学生体能。因此, 他们坚持把田径、体操、武术 (男) 、舞蹈 (女) 等都列为必修教材, 保证高中阶段体育课有3~4个模块的实践课必修教材。同时还坚持学生选项一选三年, 除个别调整外基本不再重新选项, 以保证学生在某个项目上有足够的学习时数, 从而促进运动专长的形成。在此基础上, 他们又提出了学校体育工作的“1+X”模式, 这是一种建立在大体育课程观基础上的学校体育整体改革思路, 即形成以体育教学为中心, 带动俱乐部、体育社团、课余训练、运动竞赛、课间和课外体育活动等协同发展, 形成“人人参与、各有所长、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的学校体育工作新局面。孙老师说, 这种学校体育工作的局面, 是他的毕生追求和最大愿望。

学校专职老师 篇10

关键词:生活老师,寄宿制学校,宿舍管理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 市场经济繁荣。该地区许多家长长年在外经商, 无暇顾及家庭生活特别是子女受教育的问题。这类流动人群子女的教育新需求的出现, 使寄宿制学校这种教育形式大放异彩。

但是, 寄宿制学校由于学生全员住校, 从而增大了生活管理和教育管理的难度, 秩序问题、安全问题经常困扰着学校管理者和生活老师。为了解决这一难题, 大部分学校采取了“封闭”式的管理办法。但这种把学生完全封闭在校园里的做法既难以实现, 又给学生的个性培养带来了极大的消极作用。因此近年来一些寄宿制学校开始摸索宿舍管理改革的新途径。笔者所在的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第二高级中学在这方面就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我校住宿部以“关爱生命, 促进发展”办学理念为指针, 实施科学、规范的生活素质教育和“诚信银行”管理模式, 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宿舍管理改革中, 作为管理队伍主力军的生活老师应该并且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笔者结合工作实践, 对生活老师在寄宿制学校宿舍管理改革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并对生活老师如何充分发挥在宿舍管理改革中的作用提出了建议。

一、生活老师是生活素质教育的承担者

生活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为目的的教育。它可以在生活中 (对学生来说主要是家庭) 通过无意识的模仿和有意识的示范指导来进行, 也可以通过学校进行有系统、有组织地启蒙和养成。由于家长自身态度的局限, 家庭中生活素质教育存在着许多不可控的因素, 因而造成中学生生活素质的种种缺陷。例如:有的学生随意横穿马路, 容易出现交通事故;缺少必要的生产劳动知识, 五谷不分, 更谈不上对作物种植过程的了解;环境保护意识差, 随地吐痰, 乱扔塑料袋;节约意识薄弱, 自己爱吃、爱用的东西, 掏钱就买, 也不问价格, 不看质量;以自我为中心, 自私狭隘, 等等。

寄宿制学校部分地承担了家庭教育的职能。学生在校时间长, 他们不但在校接受系统的教育训练, 而且要在学校里度过漫长的休闲时光。学校通过系统的有控制的生活素质教育, 提高学校教育的可控性, 就能纠正和弥补家庭教育所产生的缺陷, 有效地担当起一般要由家庭担负的生活素质教育的责任。

寄宿制度学校开展生活素质教育, 主要内容应包括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生活知识和技能,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所谓习惯, 是由于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觉性或半自觉性的行为, 因此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后天慢慢形成的。形成的原因和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不自觉地、潜意识地重复同一动作形成的, 另一种则是通过有意识的练习形成的。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正是生活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生活老师由于与学生朝夕相处, 对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因此, 生活老师表现的好坏直接决定着生活素质教育改革的成败。生活老师应从各方面关心学生, 从小事入手, 引导他们养成动手习惯, 注意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 对学生的起居、就餐、休闲及时进行指导。对于高中学生而言, 生活老师应该让他们学会照顾自己, 在整理内务方面, 学会洗衣服、叠被子, 整理床铺、衣柜, 注意个人卫生;在人际交往方面, 学会团结同学、相互谦让, 懂得尊重别人、相互合作;在生活休闲方面, 学会进行安全的体育锻炼, 远离低级趣味, 注意个人财产和人身的安全, 等等。

根据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 我校通过住校生会议、橱窗、黑板报进行了一系列宣传及讲座, 如美化生活、学习方法、环境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教育等。这些讲座增加了学生的生活知识, 对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培养美好的生活观念起了积极的作用。有一位学生在周记中写道:“我刚进学校时, 也跟在家里一样, 洗完澡后把衣服和袜子乱扔, 拖鞋、书本也随意乱放。做事情总是丢三落四, 经学校经常性的检查和生活老师教育后, 我学会了有序地处理自己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学会了统筹安排时间, 住校生活让我学会了许多课本以外的生活知识……”

部分学生入校时原有的作息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都比较差。经过几年的生活素质教育, 学生在这三个方面良好的生活习惯都已经形成。这其中无疑蕴涵着生活老师的心血和贡献。

二、生活老师是“诚信银行”管理模式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

诚信是对公民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 诚信教育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通过载体实现学生道德自律是当前实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以银行管理形式为载体实现住校生自律, 培养住校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是我校对当前德育途径的有效探索。2006年以来, 我校建立住校生“诚信银行”, 对住校生住校期间的表现以加分和减分的形式进行记录, 每学期对学生“银行账户”的余额进行盘点, 学生期末的余额是班主任对他们进行一学期品德评定的依据, 也是学校进行“优秀住校生”、“优秀寝室长”及“文明住校先进班级”评定和考核的依据, 还是家长了解学生在校表现的窗口, 是学校和家庭沟通的桥梁。

部分学生在家庭中养成了自私自利、惟我独尊的习惯, 但在“诚信银行”管理模式的熏陶和影响下, 他们开始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大部分学生能对自己的言谈举止负责, 能明辨是非, 有正义感, 在行为上能做到善于自制。他们诚实守信, 活泼合群, 积极向上, 从尊重别人做起, 从约束自我行为做起, 学会了大度和宽容。有学生说:“我变了!”也有学生说:“我长大了!”通过推行“诚信银行”管理模式改革, 住校生的违纪现象明显减少, 好人好事不断涌现。仅2006学年上学期, 我校就通报表扬了拾金不昧的学生48人次 (“住校生诚信银行”给予了相应的加分, 并作为期末评优的依据) 。

三年来“诚信银行”管理模式的改革实践表明, 要达到教育效果, 首先是生活老师和班主任都能够持之以恒。生活老师每天都应将学生的诚信表现反馈给班主任, 班主任每天都应在学生成长记录上做好记载。如果生活老师没有责任心或懈怠, 不能如实报告和及时反馈, “诚信银行”管理模式就无法操作。因此, 生活老师是“诚信银行”管理模式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

三、生活老师如何充分发挥在宿舍管理改革中的作用

1. 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素质教育意识。

生活老师与学生朝夕相处, 他们的一言一行、各种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学生的生活素质, 主要是在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中通过无意识的模仿而得以培养和提高。因此, 生活老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素质教育意识。学校方面也应组织生活老师学习教育理论, 交流教育经验, 使其对生活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取得共识, 对生活素质教育的概念、特点、目标、途经、评价有系统的了解。

2. 真诚地关心学生, 以“严父慈母”的身份出现在住校生面前。

对于住校生的生活管理具有特殊性, 因为住校生还未成年, 对家还非常眷恋。他们刚来到学校时, 对一切都感到陌生, 相当不适应, 且没有生活经验, 自理能力不够, 需要生活老师的教育。生活老师要以宽广的心胸宽容和接纳学生, 用诚心、耐心对待他们, 真正做到“博爱”;在严与爱的有机结合上下功夫;动之以情, 晓之以礼, 用自己的言行感化学生, 帮助他们树立独立生活的信念、掌握生活规则, 让他们逐渐适应校园生活、形成生活技能, 让他们在爱的雨露下茁壮成长。生活老师应有敏锐的洞察力, 多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 当学生思想产生问题时, 要及时和他们进行沟通。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 有必要时应该马上和其家庭取得联系, 共同解决;对生病的学生, 要及时给予安慰和送医院治疗……一声声安慰, 一阵阵叮咛, 能让远离家庭、远离父母的住校生备感学校这个大“家”的温暖, 感到一个星期与自己相处五天的生活老师就是自己的“父母”。

3. 注意引导学生自我管理。

在以往的管理模式下, 教师把学生作为被动的客体, 习惯于学生向发号施令, 用一系列制度和规范要求学生, 这种由上至下的控制式管理的结果使得学生的个性与心理处于压抑状态。为了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生活老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自我管理, 一切以帮助学生个性发展为中心, 把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能动性的追求上。学校方面要制订相关的制度和措施, 如选好寝室长, 指导学生进行日检查、周评比、出月刊等。

学校专职老师 篇11

【关键词】中职教育 学生管理 专职班主任

1 中等职业学校现行兼职班主任制度的弊病

我国职业教育已经有140多年的历史,但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仅始于改革开放之初,至今也只有30余年的历程。正是由于这个特殊的原因,我国现有中等职业学校大都是在上世纪80年代由普通教育(初中或高中)转制而来,所以几乎全部沿用了普通教育的学生管理体制,这个体制的核心就是“兼职班主任”制度。不可否认,兼职班主任制度的存在为中职教育的发展壮大贡献了巨大的能量,有其必然的合理性。但自2000年以来,中等职业学校生源主体、招生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管理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难题和压力,对现行兼职班主任制度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模式有待改革和创新。

1.1 兼职班主任面对诸多工作力不从心

兼职班主任制度是我国教育制度颇具特色的优良传统,作为班主任的教师在教书的同时也育了人。以平顶山市工业学校为例,每年大约有40-50个班集体,需要40-50名班主任,而这些班主任绝大多数来自教学一线或行政科室,是学校教学和行政管理的中坚力量。班主任一方面要完成自己繁重的教学任务或行政工作,另一方面又肩负班主任工作,往往搞得身心俱惫,既不能全身心投入教学教研等活动,也没有充裕的时间与学生互动,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状态,造成有的管理环节不能落到实处或流于形式。

笔者多年承担班主任工作,经常和班主任们私下交流带班切身体会。过重的工作负担、学生生源质量的下降以及管理难度的增加,会对班主任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有时也会影响工作情绪,致使许多班主任身心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最终的结果是班主任付出了很多,学生管理依然难以到位,学校有意见,班主任有怨言,学生亦有不满,在目前中职招生极度困难的时期,不利于中职学校吸引力的提升,不利于中职教育的健康稳定发展。

1.2 无人愿意主动承担班主任工作

由于兼职班主任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基于对中职学生管理难度的担忧,目前,无人愿意主动承担班主任工作。每年新生入学前,选派班主任成了中职学校领导很头疼的事情。许多教师只是为了职称评定才被迫承担班主任工作,一旦任务完成,即主动请辞班主任。因为非自愿承担,工作中势必存在懈怠和应付了事,这对学生管理质量的提升、班主任队伍的稳定和中职学校的长远发展不利。

由以上两点可以看出,现有的兼职班主任制度本身所固有的缺陷,已经不适应中职学生管理的严峻形势,在中职教育必须调整、改革、提升的特殊发展历史阶段,研究“专职班主任制度”的可行性就显得很有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2 中等职业学校施行专职班主任制度的必要性

2.1 是由中职学校生源主体变化所决定的

近十几年来,随着中职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高校扩招、初中毕业生总量锐减等形势变化,中等职业学校生源主体也发生了极大改变。目前,中职学校学生来源非常复杂:有初中毕业生,有未参加中考的学生,有高中毕业生(一年制),有企业招工代培生,还有社会青年;有秋季招生入学的,也有春季招生入学的;学制有一年的,有三年的,还有3+2和五年一贯制大专生。复杂的生源结构,带来的是复杂的学生管理局面,从整体来看,学生综合素质较低,学习能力较差,思想涣散,管理难度极大;从局部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单亲家庭或者是留守少年,由于缺少家庭温暖和父母关爱,性格孤僻怪异,逆反心理、个人主义倾向严重。面对复杂的学生状况,中职学校迫切需要有专业管理知识、责任感强的班主任来引导、约束和教育学生,这是中职学校有必要施行专职班主任制度的最主要原因。

2.2 是中职学校实施全程管理、精细管理的需要

从多年来中职学生问题的集中表现来看,放学后、晚自习、就寝前等时间段是学生问题高发时段,这些时间段一般值班教师较少,管理力度相对薄弱,抽烟、敲诈勒索、打架斗殴等恶性事件频发,这给学校有序管理带来了严重后果。中职学校越来越需要一支有强烈责任心、时间有保障(特别是学生管理空档期)、能在各方面给学生以指导的专业化管理队伍对学生进行全程管理、精细管理。

专职班主任制度的实施使班主任从繁杂的教学或行政工作中解脱出来,就有时间和精力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各个时段实施精心的教育和管理;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学生间的矛盾等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疏导、解决。在学生的学习、生活方面做到了全程管理、精细管理,就能够及时了解学生们的各种状况,发现问题第一时间解决处理,防止恶性学生管理事故的发生。

2.3 是中职学校班主任队伍长期建设的需要

一位资深职业学校校长这样说过:“学校没有我这个校长,一年照常运转;离开了班主任,一天都不行”,可见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战略的实现,必须有一支思想稳定、精力充沛、善于沟通、有一定专业水平的专门化的班主任队伍来协助落实。只有专职班主任制度才能真正实现中职学生管理的专业化、全程化和精细化,是中职学校班主任队伍的长期稳定发展的保障。

3 专职班主任制度创新模式研究

3.1 专职班主任的聘用方式

中职学校要严格把关专职班主任选聘,要面向全体教职员工公开选拔,并应出台专职班主任聘用、培养、考核、待遇等一系列制度,只有解决了专职班主任的后顾之忧,优秀的学生管理者才愿意加入专职班主任队伍。根据专职班主任模式的新特点,学校应优先考虑并鼓励中青年教师勇于承担重任。

3.2 专职班主任的工作模式

中职学校专职班主任制度要打破原有兼职班主任模式,也要有别于高校的辅导员制度,这是由中职学生主体的新变化和特点所决定的。专职班主任不再担任教学或行政工作,只负责班级的全程管理和德育辅导。综合考虑学生管理难度、学校财务负担等各方面因素,一名专职班主任分管100-150名学生,3-4个班级比较合理,这样将有一部分老师从学生管理工作中解放出来,专心于自己的本职工作。

专职班主任要实行坐班制,由学生科统一领导,集中办公,对学生实行全程化、精细化管理,对学生在校行为全天候监管。集中办公新模式的确立,不但有利于班主任之间互通有无,也利于提升工作效率。专职班主任工作任务和目标专一,就不易分心,有更充裕的时间去接触、了解和管理学生,学生稳定,有利于学校集中精力去解决中职教育更深层面的问题。

3.3 专职班主任的考核与待遇

任何制度的建立都需要一种合理的考评模式,中职学校现行的班级百分考核模式有待完善和提升,以适用于专职班主任管理制度。同时,必须考虑专职班主任职业发展、职称评定等问题,给予政策保障,为其解决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去。

从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原则的角度考虑,必须大幅度提升专职班主任的津贴,这样才能保证专职班主任队伍的吸引力和稳定性。从总量上来看,由于班主任职位数的减少,不会额外增加中职学校的财务负担,以平顶山市工业学校为例,若施行专职班主任制度,班主任数量将由40-50名降至15人左右,减少三分之二,班主任津贴总量能基本维持不变。

4 结语

专职班主任制度是现阶段中职教育学生管理形势变化的需要,且更能适应中职学生严峻的管理现状,无论从制度模式还是费用成本来考虑,专职班主任制度都是可行的,有待各中职学校根据自身的情况去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程远清.中职学校实施专职班主任制度的理论和实践[J].新西部(下半月),2007(7):179,178.

学校专职老师 篇12

理念:分层教学

访谈者:商老师, 您好!2013年, 您参与英特尔“探索区域发展策略, 构建数字学习模式”为主题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 (以下简称一对一) 项目。您目前教学实践和工作状态感觉如何?

商庆平:经过两年的适应, 从初期的“摸着石头过河”到目前“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对一让我“减负”, 让学生提升品质。

访谈者:作为景贤学校一对一的项目教师, 您怎么理解一对一中的“数字化”?在教学中, 需要怎样一种理念或思路?

商庆平:数字化, 其实就是为了个性化, 具体到教学而言, 是指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一方面, 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特定的学习优势;另一方面,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短处, 阻碍学生学习进步的因素因人而异。在一对一实践中, 我们秉承“人人都能成为优等生”的理念, 以及“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教学思路, 从性格和学习特点等方面了解每个学生的特质, 从中发现学生的个性优势,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以此为基础为之提供个别化的教学与辅导。

访谈者:您文章中提到“分层教学”, 您是如何用这种理念指导您的课堂教学?

商庆平: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性格特点、知识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 不同学生对同一教学内容的认知程度也参差不齐, 小组座位编排上也存在空间差异。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 在常规状态下开展分层教学是一个遥远的梦想。一对一环境为这一梦想提供了实现途径。

具体来讲, 在电子书包中植入智能分组模块, 只要输入性别要求、同异质分组等逻辑分组条件, 学生不必搬动座位, 就可以坐在原位置和教室任一角落的同伴结成一组。在实践中, 我们发现比较合适的分组方法是匿名分组法:同组内的学生彼此不知对方的真实姓名, 由电子书包根据评测水平异质分组, 并随机为组员命名。这种分组法避免了分组中性格差异的问题,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数字化展示自己、分享学习体会的平台, 同时教师可在后台中对网络活动进行间接监管, 避免虚拟空间中可能出现的言语冲突。

这两年实践的效果表明, 电子书包以智能化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效能, 与传统课堂的分组形式相比, 在解决座位式分组法导致的课堂秩序混乱、教师难以控制等现象上有明显优势, 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

实践:打造“新”课堂

虚拟实验让数学变得不再抽象

访谈者:您认为一对一在教学方法最大的突破是什么?“数学虚拟实验”具体又如何支持数学的教和学?

商庆平:实践是最好的促进知识内化的方式。与其他学科不同, 数学知识相对抽象、偏重于推理, 教师仅用屏幕演示缺乏亲身体验感, 而把它转换成实验也会因条件限制等各种现实问题难以进行。构建一对一环境是问题解决方案之一:让学生用手指进行触控式的实验, 以“按图索骥”式的游戏方式, 延伸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体验和理解。如为什么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光滑的曲线?理论上可以让学生通过列表、描点、连线的方式验证, 但在实际上, 由于中学生的心智发育还不成熟, 个性差异较大, 相当一部份学生精确画图的能力总是难如人意, 画出的往往是一条九曲十八弯的折线段, 与结论的理想图象相差甚远。但是在电子书包中您只需要输入想描的点数, 软件自动列表、描点、连线, 随着点数的增多, 图象越来越“光滑”。这种以动态方式演绎“化折为曲”的数学思想过程, 是在纸上用静态的方法难以实现的。

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访谈者:与传统的数学课堂相比, 您觉得在一对一中,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发挥怎样的作用?

商庆平:一对一给课堂教学带来一场技术变革, 其对数学教学而言堪比移动电话取代固话。在这场变革中, 传统教师的地位、角色和作用都受到巨大的挑战与冲击。教师的地位不再是“传道式”的“主讲”, 也不是“解惑式”的“主导”, 而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 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将要以学生的需求为指针。教师教了多少知识已不是评价教学质量的主要指标, 学生学了多少知识才更重要。

如果说过去的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主要体现在“三笔一话 (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及普通话) ”上, 那么在这种新型的数字化环境下, 教师还必须具备开展“教学互动”与进行“ (即时的) 教学反馈”的能力, 要能够即时地捕捉到学生的闪光点, 即时地发现学生的不足, 即时地进行教学的补救, 即时地关注到学生的学习心理变化, 即时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熟练地掌握这项能力的教师, 必定会受到学生及家长欢迎的, 也无疑会是现在及未来教育的领军人物。

量身定制的数字化作业

访谈者:在电子书包教学中, 您是如何为学生定制数字化作业?学生的完成情况如何?您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发生了哪些变化?

商庆平:新课程改革强调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 约有20%的学生由于缺少自信, 无法表征问题, 缺乏对基本概念、数量关系、空间关系的体验和建构等而成为学习困难生。为了破解在问题解决能力发展上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的现象, 我们在利用电子书包构建了典型优题本与错题本, 形成一套系统的问题库, 对这些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慢镜头”式教学或“反刍消化式”引导, 使这20%的后进生也能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这些学生的错题可以是本人直接收集也可以由课任教师专门收集, 每个人的错题本均是自己特有的。如果学生经常出现某一类错误, 那么收集到错题库后, 系统就会出多道类似的题目给学生反复训练。这种“数字化作业”让学生重拾了“婴儿时为了学走路, 虽跌倒也永不放弃”的精神, 鼓励学生脚踏实地, 解决问题。

任何一所学校, 都会有一些类似“最强大脑”一样的天才学生, 可是大班制授课常使他们的大脑未能“吃饱”。现在我们把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数学课本和最前沿的数学研究性成果都植入电子书包中, 再加上不定期的学术讲座加以引导, 满足了这类特尖生的学习需求。

及时有效的教学评价

访谈者:课堂教学的核心在于实现教学目标, 而判断学生是否实现教学目标离不开及时有效的教学评价。一对一是否会使教学评价复杂化?在一对一教学中, 您是如何实施教学评价的?这种评价在教和学中有怎样的作用?

商庆平:学习的核心在于学习目标的实现, 学习目标与教学评价是否有效相关, 与教学评价是否复杂无关, 现行的评价手段不是复杂性的问题, 是有效性的问题。现行的教学评价大多数是通过大量的纸质作业、练习与考试来实现的, 但是由于纸质的人工批改与统计需要一定的时间, 教师发现问题与学生出现问题产生了时间差, 造成了解决问题时机过于滞后, 对后续学习造成了负面影响;而且, 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 一刀切的测评也不能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我们学校一般有三种做法:一是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安装IRS模块的表决器或电子书包。如在电子书包中安装测评系统, 引导学生在新授课结束后立即在线进行自我测评, 某一知识点出现问题时可以当堂要求学生进行不限次数的同类型不重复地练习巩固, 一直到完全过关为止。二是通过即时的电子阅卷技术提高作业、练习、考试的反馈速度。三是通过网络平台的相关模块积累数据, 挖掘数据背后隐含的学生信息如学习缺陷、个性特点、学习风格及学习需求, 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及其原因。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数字化学习指导方案, 尤其是对于后进生更要做到全方位的一对一补救性教学, 最终达到对所有学生的提升。

展望:教师要灵活多变

访谈者:一种新的学习媒体引入之后, 对教师和学生带来的是多方面的影响。您在开展一对一是否感到一些困惑或挑战?

商庆平:一对一增加了师生沟通交流的机会, 使教师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 使教学重难点的设计更有针对性。但这对教师的挑战也是全方位的。有一个教师在教授《林冲风雪山神庙》一课时, 就有学生在论坛上提出“林冲的悲剧是可以避免的, 只要把妻子送给高俅即可”。要回答这个问题, 老师恐怕不能只从语文的角度给出答案, 须从人性、伦理、道德甚至逻辑学多方面解释了。此外, 诸如“为什么空间是三维的, 有四维五维的吗”、“为什么地球的是球形的”“平行于地面的水平线却是直线”等与课本几乎无关的问题, 如果在虚拟平台中, 教师不给予回答, 则会间接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正因为如此, 在一对一环境下, 挑战与困惑无处不在,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平等的, 教师的教背后必须不断学习, 才能应对学生需求的挑战。

访谈者:您一直致力于教学创新和个人专业发展, 您对全国 (含香港、台湾) 其他学校的情况也比较了解, 您认为其他学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

商庆平:2007年以来, 以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为首, 一对一的项目已经覆盖了20多省、市、自治区, 全国已有近1000所中小学开展了一对一项目, 我省还成立了全国首个一对一实验室。在具体的实践上, 如上海洛川中学, 利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 让学生积极开展了基于项目的学习, 通过“校园水地图”、“温室效应”等项目学习, 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还有陕西省西安小学, 利用一对一环境, 让学生有更多机会阅读网络上各种题材和形式的阅读材料, 培养了学生的自我选择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使阅读逐步内化成个人成长的需求。这两所学校的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 但是地域不同, 教情不同, 切入点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我们除了要发展学生团队学习能力外, 还要设法在本土环境下提高学习质量, 真正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访谈者:您对一对一有怎样的期待或者愿望?

上一篇:职业基本素养下一篇:手机游戏中的碰撞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