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笔记

2024-06-16

整理笔记(共4篇)

整理笔记 篇1

一、整理笔记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有效的学习环节

笔记可以反映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等多方面的情况。细分一下, 笔记可分为预习笔记、课上笔记和课后笔记。

高中物理对不少学生来讲难度较大, 所以, 学生课前预习, 做好预习笔记是非常重要的, 它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效果。有些学生认为预习就是简单地看看课本, 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简单来说, 预习笔记就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明确哪些是已经知道的知识, 哪些是未知的新知识, 它们与原有的知识有什么关系, 学习新知识还需要哪些相关的知识, 哪些地方还不明白等等。它可以促进学生回顾已学知识, 明确课堂即将学习的内容。

课上笔记是指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所记的笔记, 它的建立有助于学生自我监控学习过程。在记笔记的过程中, 课堂笔记可以促使学生有重点地听预习过程中理解不够彻底的知识, 并能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整合新知识, 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与学习习惯。

课后笔记是对课题笔记的整理与总结, 也可以称之为整理笔记, 有助于学生深入复习课堂学习内容, 及时进行必要地查漏补缺。笔记和教材相比更容易理解, 对一些较难的课程来说更是如此, 整理笔记使学生通过修改、补救与总结, 形成收获的体验。

所以说, 如果学生只重视记笔记, 而忽视或不会对笔记进一步整理和加工, 会严重减弱笔记的效果。因为预习笔记和课上笔记对大部分学生来讲还是比较容易进行的, 但对整理笔记的认识和整理笔记的水平却是参差不齐的。所以说, 整理笔记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有效的学习环节, 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整理笔记的方法指导, 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处处留心皆学问”, 整理笔记让知识“开枝散叶”

整理笔记可以让学生把学习到的新旧知识联合起来, 还可以把一个物理规律的多个应用整理出来, 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当遇到问题时, 在正确审题后, 朝这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形成这种问题的思维定势。

例如, 对平抛运动的基本规律的整理。

如图1所示, 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 沿初速度方向建立x轴, 竖直向下为y轴, 在时间t时, 加速度:a=g, 方向竖直向下, 与质量无关, 与初速度大小无关。

平抛运动速度规律, 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成θ角, tanθ=。

平抛运动位移规律:, 位移方向与水平方向成α角, tanα=。

平抛运动的轨迹方程:y=为抛物线。

平抛运动在空中的飞行时间:, 与质量和初速度大小无关, 只由高度决定。

平抛运动的水平最大射程:x=, 由初速度和高度决定, 与质量无关。

在做有关平抛运动的习题时, 有些同学感觉无从下手, 实际上通过整理, 就会发现, 只要往平抛运动的两个平行四边形上思考就可以。题目是做不完的, 也是整理不完的, 将相联系的问题归类整理, 找有代表性的例题。将解题思想承载于例题之中, 如类平抛运动, 可以跟平抛运动放在一起, 既在复习平抛运动时复习了类平抛, 又对平抛运动进行了拓展。类平抛与平抛运动的唯一区别与联系:不一定在水平竖直方向, 但一定是匀速和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一定是相互垂直的两个分运动。

例如, 对有关电场和磁场的题目的整理。

如图, 所示, 是一个说明示波管工作原理的示意图, 电子经电压U1加速后以速度v0垂直进入偏转电场, 离开电场时的偏转量是h, 两平行板间距离为d, 电势差是U2, 板长是L。为提高示波管的灵敏度 (每单位电压引起的偏转量) 可采用以下哪些方法[]

A.增大两板间电势差U2

B.尽可能使板长L短一些

C.尽可能使板距d小一些

D.使加速电压U1升高一些

解析:应先导出示波管的灵敏度 (h/U2) 与有关物理量 (d、L、U1等) 的关系式, 然后再作出选择。

对于电子的加速过程有:

对于电子的偏转过程中有水平方向:

据上式可知, 增大L和减小U1或d均可提高偏转灵敏度, 故该题的正确答案是C。

某些知识点的整理也可适用列表格的方法, 如电场和磁场知识点复习时, 可采用下面的方法对比记忆。

学习过程中,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 同样, 典型例题、物理模型是物理规律的载体。尤其是对于初学物理的同学或复习阶段的同学, 这种整理笔记的方法更为有效。

三、培养学生整理笔记的良好习惯, 让物理学习化难为易

物理固然有复杂性的一面, 但是只要我们抓住物理学的特点,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这门功课是完全可以学好的。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整理笔记的习惯, 并经常收起来检查, 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对笔记进行整理。

当然, 教师不能对学生的笔记进行整齐划一, 整理笔记应本着注重内容, 不拘形式, 发展能力的原则, 使其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真正起到拓宽知识、加深理解、训练思维、提高效率的作用。总之, 学会整理物理学习笔记, 并能运用笔记进行物理学习, 这样一定能使学生的物理学习事半功倍。

摘要:记笔记是学习的重要策略和技能, 它是一个由感知转化为联想、分析、综合, 再转化为文字表达的比较复杂的思维过程。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物理模型, 形成有条理的思路, 有目的性地整理笔记, 使物理学习更有针对性, 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信心。

关键词:策略,思维过程,目的性,针对性,效率,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

[2].姚维明, 《高中物理思想&方法》

[3].许国梁, 《中学物理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4].《物理教学探讨》

整理笔记 篇2

课堂上主要精力用在听、看、想等方面,记笔记只能处在听讲和思考的从属位置上,因此课堂笔记不可能记得很完全,所以课后有必要进行笔记整理,并且应“趁热打铁”,安排在课后复习中随即进行。由于新课刚学过印象较深,及时整理笔记能较快地再现课堂上老师讲过的重点内容,同时也能及时和有效地强化对新课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课堂笔记究竟应当多记还是少记?这是不少同学常提出的问题。其实,好的笔记并不需要将课堂老师讲的内容全记下,课堂笔记的详略应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重点和有选择地去记。其基本原则是:老师的讲课如果与课本基本相同,就少记一点,只需要把内容提要和补充、引申的知识记下来就可以了。如果与课本差异较大,那就适当多记一点,可以把老师讲课的轮廓思路记下来。有了这种内容提要或是轮廓、思路,就为课后复习提供了回忆与思考的线索,同时也为笔记的整理留下了一定的空间。课堂笔记只有经过平时不断的“加工”,才能真正变成复习时有用的宝贵资料。

会做笔记的同学常常将笔记本分成正页和副页两个部分。正页部分安排在笔记本右边的一页,主要用来记课堂笔记。在正页的右上角,用彩色笔写上这页笔记的题目,有利于复习时查找。例如,在《物理》笔记的右上角写上“电流强度”、“电压”等等,同时在正页的右侧边缘3—4厘米处画一条竖线,竖线右侧小块的空白处专门用来记学习随笔,如课时要点、问题提示、注释说明、公式推导和知识小结等。整理笔记时,先把课堂漏记的内容补上,并根据课后复习对新课知识更深入的理解,将原记录得不准确的地方更正,以确保笔记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对预习和听课中出现的一些疑难问题,课后复习弄懂以后,也可作为重点问题答疑,归纳并记录到相关内容的正页笔记中。

副页部分安排在笔记本左边的一页,这一页所记内容尽量做到与正页内容相关。在预习时,把涉及新课内容的一些旧概念、旧知识,从有关书上摘录下来写进副页,作为上课用的预备知识。预习中的初步见解、问题质疑(这些实际上都是预习笔记的内容),以及后续学习活动中的学习体会、个人见解、新课补充知识、课外小资料等,都可以记人副页中。

例如,预习高一《化学》的“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时,可以把涉及这部分内容的“旧”概念、“旧”知识,如“电解质”、“离子”、“电离”、“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等等,从初三的《化学》上摘录下来写在副页部分,至于摘录的详略程度,要由自己的学习水平决定。水平高的可以简略摘录,如果自认为不会忘记的也可不摘录;水平低的学生,则可以摘录得详细一些。

又如,老师讲到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时,常要对盐的溶解性进行判断,可是怎样才能记住这么多盐的溶解性呢?如果你发现某一本参考书对这个问题总结得很好,就可以及时将这些内容抄在副页上。

老师在上课时常提到难溶物质、微溶物质、可溶物质和易溶物质等知识,可是这几种物质怎么区分呢?有的学生感到不易分辨。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在课后复习时,打开初中《化学》,翻到142页,然后把这部分知识用图式表达出来经常看看,就可以记牢了。

一些学习基础好的同学,常常将整理笔记当做课时小结来做,这样往往能站得更高,对新课理解得更深刻。同时,平时做好了课文和课时小结,也就为今后的阶段复习和总结奠定了基础:一方面它好比为阶段总结预制好了知识“部件”,今后直接“组装”就容易多了;另一方面学生在课时小结中培养了综合与概括的能力,今后再进行大范围的阶段总结,也就具备了条件。因此将整理笔记当做课时小结来做,无论对于新课知识的掌握,或是对于自己学习能力的培养,都是有好处的。

整理笔记 篇3

纵观教学活动, 笔者以为学习应该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1) 学习主要是靠内因的, 如果一学习者对学习内容毫无兴趣, 毫无想知晓的欲望, 那一定是学无所成的。有效学习一定是想学、肯学的学习者个体身上发生的事。 (2) 学习是要建构知识的。有意义的学习的知识一定是具有逻辑关系的, 学习就是学习者将原有的知识结构打破并重建知识结构的过程, 建构就是将知识进行分类、进行整理、进行逻辑的结合等。 (3) 学习是需要学习能力的, 是需要反思与研究的。有效的学习总是有一定的方法, 需要一些探索的能力、思辨的能力、归纳的能力、迁移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地反思学习方法、反馈学习效果、研究学习心得等。 (4) 学习也是需要有动力的, 需要有成就感和快乐的体验。在学习的过程中, 多加以激励就能保持兴趣的持久与意志的坚定。

基于这样的思考, 笔者在自身的科学教学中运用了笔记整理这一载体, 将其作为学生学习路上的“拄杖”, 去支撑他们前行, 具体来说, 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时有兴趣、有建构的能力、有反思的习惯、有成功的体验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能自觉主动地去学习、会学习, 并且享受学习的乐趣。以下是具体的操作方法:

一、任务驱动———构建任务型课堂, 让课堂真正有效

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课后的一个任务是将学过的内容以笔记的形式整理出来, 同时对学生进行一些培训与指导, 让他们懂得在课堂中要听什么和记什么。科学学科的知识之间有比较高的关联性, 所以学生听课要关注教师的思路、同伴的思路与推理过程, 要关注课堂中运用到的实例与问题。问题可以是串起一节课的整体性问题, 也可以是一种思路、一种启发心智的一些程序, 比如先总后分、先分后总、先简后难、先现象后结论等呈现方式。这样的笔记整理, 能引领学生在听课的时候更关注学科逻辑与知识框架, 更关注细节, 更能在课堂中有自己的思考, 也更能关注到老师的板书, 注意到老师的提问与解答、同学的思考与回答。

主要的笔记整理方式有:

一是概念的罗列, 按关键字进行概念的呈现;

二是图文结合的呈现, 按内容进行简笔图与表格设计;

三是程序逻辑式呈现, 按知识分类或者是教学流程进行的知识框架设计 (如知识树) ;

四是问题答案式呈现, 有问有答, 将知识与结构纳入其中。

图1所示是一学生的笔记整理, 从中可看出, 条理清晰, 有比较完整的知识框架, 对学习内容的主体要点把握得比较好。当然, 如果从更高的要求来看, 还可以再简约一些, 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可以再注释一下。

二、交互内化———展示与交流笔记, 在学习中涌现多元思维

学生整理笔记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自我完善与知识再建构的过程, 也是建立知识间逻辑关系的过程, 更是创新识记方法、创新应用知识的过程。笔记往往浓缩了学生思维的精华, 也呈现出学生对知识理解的独特性。如果对笔记进行一些交流, 这对学生来说就能保持兴趣, 得到成功体验, 为下一次更好地整理打下基础。通过评点笔记, 教师一方面可以从中了解到学生理解的深度与不足, 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补充与释疑, 另一方面也向学生介绍了一些好的笔记的整理方式与对知识的多角度理解方向, 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

图2、图3所示分别为两个学生对《运动与能的形式》这一内容学习的笔记整理。一学生是通过简图与概念问答作为笔记内容;一学生以表格与概括性分析来呈现知识结构。两种不同的方式, 各有所长, 为其他同学整理笔记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评价激励———以评价保持学习兴趣, 寻找更好的学习与构建思想

一个学生“最喜欢做的事情不是重复别人做过的事, 而是自己去创造一件事”, 他们喜欢个性化地组织知识结构, 并渴望得到老师和同伴的认可。鉴于此, 笔者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对学生整理的比较典型的笔记进行点评, 肯定学生的努力, 让学习从中得到领悟, 相互之间获得启发, 在后续的学习中更加专注于课堂。交流本来就是一个表扬与鼓励、认可与改进的环节, 同时优秀的笔记整理也让其他学生有一个榜样, 有一个可以模仿的对象, 并激发他们的好胜心。此外, 笔者也通过一些具体化奖励方式进行评价, 如在每一次的评价时对5~10名学生的整理笔记作品进行评分, 这些分数可以作为评比“学习之星”“学科明星”的重要依据。

如对于图4所示的学生笔记整理, 笔者给予5分 (采用5分制) , 并寄语:能将本节内容通过图与文字进行结合, 有归纳, 有分类, 有程序, 有简笔图, 有概念的呈现, 能让自己在复习时简洁明了地记忆, 对知识理解比较到位。

四、拓展运用———活学活用, 将知识融会贯通

在档案管理中有一项工作叫“编研材料”, 就是档案部门根据馆 (室) 藏档案和社会需求, 在研究档案内容的基础上, 编写参考资料、汇编档案文件等, 便于检索与研究。在笔记整理与管理中, 笔者引导学生借鉴这种做法, 作为对笔记整理的延伸与发展。这样便于学生弄清楚知识的内涵与外延, 便于在比较与归纳中更有针对性地运用知识。

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 往往是通过解题来实现的。有时一个典型的例题能让学生明白学习相应知识的意义, 也让学生顿悟到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这样, 学生在运用中既理清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 又找到了解决具体问题的思路与对策。如有学生通过笔记整理, 将九年级第一章的几个难点通过几个题目及其解答表现了出来, 这既是小结了自己对这块知识的理解, 也为今后在学习中遇到类似问题储存了解题方法。

显然, 笔记整理也可以成为学生进行深层次学习的平台, 它可以通过归纳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弄清, 可以通过对比对知识进行重新构建, 可以通过“绑定”在典型例题中学以致用。

领导学 笔记整理 篇4

1、(1)领导的产生: ①社会化大生产是领导科学产生的客观要求。②现代社会纵向分工的发展直接推动了领导学的产生。(2)领导属性: ①自然属性(一般标志就是统一的意志和一定的权力); ②社会属性(人们之间的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渗透于领导活动的全部过程之中,并规定着它们的社会性质)(3)领导要素:领导主体、领导客体、领导手段、领导目标、领导环境(4)领导活动:由特定要素构成的统一体,是领导者率领和引导被领导者在一定的客观环境下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活动。①权威性是领导活动的首要特性。②从领导活动的内容来看,综合性是其重要特性。③从领导活动在组织体系中的地位来说,超脱性与全局性是其重要特性。④战略性与前瞻性、服务性

2、领导方式: <1> 发展进程——自然式、专职式、民主式、专家式、专家集团式 <2> 性质与对象——政治、行政、业务、学术

<3> 领导关系——层次式、单线式、星式、轮式、网络式 <4> 领导层次——高层、中层、基层

3、领导决策:(1)概念:指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为了解决重大的现实问题,通过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和技术,从若干个有价值的方案中选择其中一个最佳方案,并在实施中加以完善和修正,以实现领导目标的活动过程。(2)要素:决策者、决策目标、决策备选方案、决策控制和决策后果(3)类型: ①按照决策本身的地位来分:战略决策、战术决策。②从决策的方式和过程来分:程序化决策、非程序化决策。③从决策所需情报资料的掌握程度分:确定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④根据决策者数量的多少可分为:个人决策、群体决策。⑤单项决策和系列决策。(4)特征:创造性、目标性、优选性、实施性(5)决策模式:经验决策、科学决策(6)决策体制:即在决策过程中承担决策的机构和人员所形成的组织形式。这里所说的组织形式,是指整个决策过程中的各个层次、各个部门在决策活动中的决策权限、组织形式、机构设置、调节机制和监督方法的整个体系。

一般由以下五大系统组成:决策中枢系统、智囊系统、信息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

4、领导思想政治工作:

特征:鲜明的党性、严格的科学性、强烈的实践性、普遍的群众性、广泛的综合性、一定的管理特性

5、领导层次与幅度:领导层次受到组织规模和领导幅度的影响。它与组织规模成正比:组织规模越大,包括的成员越多,则层次越多;在组织规模已定的条件下,它与领导幅度成反比:主管直接控制的下属越多,领导层次越少,相反,领导幅度减小,则领导层次增加。领导层次与幅度的反比关系决定了两种基本的管理组织结构形态:扁平结构形态和锥型结构形态。

6、(1)领导体制概念:在组织内部与领导活动中,组织

机构的设置和领导权限的划分及所形成的用以

规范领导活动范围和方式的制度体系。(2)类型: ①按权力的集中程度划分:集权制、分权制。②按领导机关中最高决策人的人数划分:一长制、委员会制。③按下级所对应上级的数目来划分:完整制、分离制。④按组织系统内部各机构职责权限性质与范围不同分:层次制与职能制

(3)核心:各级各类领导机关职责与权限的划分 7、()领导

思维的特性:物质性、自觉性、历史性(2)类型:包括思维的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

①思维的客观方面主要是指思维对象、思维的物质技术手段和思维的物质工具; ②思维的主观方面主要是指思维主体的知识及其结构,思维主体的观念、语言、习惯、情感、意志、文化等精神素质,以及思维主体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等。

8、领导绩效考评方法: 目标对照法、民意测验法、专家评估法、调查研究法、统计分析法、模拟考评法、比较分析法

9、(1)领导权力的起源: ① 神权:来源于上帝,“神权论”;德仁:道德教化 智慧:知识的“哲学王” ② 暴力:以暴力工具为依托;

契约:人民让渡;资源:资源的拥有与控制

③接受:组织成员是否接受

(2)构成:领导权力主体(主导作用的人或集团); 领导权力客体(领导权力作用的对象); 领导权力载体。(3)不同社会类型的领导权力:

(一)传统社会:领导权力与政治权力、宗教权力、宗法权力、经济权力(二)现代社会:自主性与管理功能、内部功能分化、法理型权力(三)社会转型期

10、领导素质:

①政治素养: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②知识素养: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具有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管理方面的知识 ③ 能力素养:

领导者的创新能力(洞察力、预见力、决断力、推动力、应变力、辨材力)

领导者的综合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知识综合能力、利益整合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④心理素养:敢于决断的气质,竞争开放型的性格,坚韧不拔的意志

11、领导方法的原则: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对立统一的方法论原则

12、领导的群体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气质结构

13、战略特征:全局性、稀有性、层次性、稳定性、前提性、后继性

14、领导选材的方法:

(1)考试。(2)委任。(3)选举。

(4)聘任。(5)荐举。

二 名词解释

1、领导:领导是在社会活动中,由社会系统中的领导主体根据领导环境和领导客体的实际情况确定本系统的目标,通过示范、说服、命令等途径引导和规范领导客体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

2、领导观念:领导者对领导活动过程及其规律性的本质认识或反映

3、科学决策:决策者遵循科学的原则、程序,依靠科学的方法和技术进行的决策活动。

4、领导职权:每一个领导职位都具有某种特定的、内在的权力,领导者可以从该职位的等级或头衔中获得这种权力的使用

5、领导文化:领导者群体或个体在领导实践中形成并通过后天学习和社会传递得到发展的,关于领导活动的过程、本质、规律、规范、价值以及方式方法等各方面内容的综合反映形式,是客观领导过程在领导者心理反映上的积累或积淀,是领导者开展领导活动和从事领导行为的内驱动力和精神导向。

6、领导环境:制约和推动领导活动发展的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的总和;它与领导、领导者共同构成了领导活动的基本要素。

7、领导权力:领导者,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运用多种方法与手段,在实现特定目标的过程中,对被领导者做出一定行为与施行一定影响的能力。

8、领导理念:领导者(个人或团体)对领导活动的规律和本质的理解和把握,及其以此指导领导活动形成的理论和观念。

9、科学绩效:

三 简答题

1、领导文化的功能:

(1)内化功能:第一,为个体行为提供理性支持,提供判断和选择行为方式的内在依据。

第二,决定个体活动的动机和热情。

(2)规范功能:领导文化的规范功能不同于法律制

度硬性的、强制性的约束规范,它是一种软性的、非强制性的约束规范。

(3)导向功能:领导活动必然要受到领导成员观念意

识的指导和影响。领导文化作为领导领域的主要意识范畴,无疑具有导向作用。

(4)调适功能:领导文化可以在领导活动实践中发挥

重要的调适功能,它能够帮助个体或组织控制失范或减弱失范带来的不良影响。

2、我国现行领导体制的弊端

(1)权力过分集中,是我国领导体制最主要的弊端。

1)表现 :党政不分,政企不分

2)危害 3)原因:

①受过去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传统领导体

制的影响

②受原苏联领导体制模式的影响 ③受我国历史上封建专制主义的影响

(2)组织结构的设置不科学。主要表现在组织层次与

管理幅度的关系上

(3)领导法规的缺失。主要表现在:

①缺少完备的自上而下的领导法规与负责制。②缺少完善的行政管理法规。

3、领导为官的理念:

一、总的理念与要求:以为官先为人、导人先导己为首

要前提;以有效地增进和公平分配组织的公共利益为为官宗旨;以超然与成败之外为为官准则:以分享权力为为官手段;以赢得拥戴、拥有追随者为为官实质。

二、工作理念与要求:善于决策、充分授权、抓住机遇、持续创新、培养领导。

三、处世理念与要求:相信自己、充满热忱、有效沟通、勇于自制、终生学习。

4、科学决策的特点:

(l)强调建立科学的决策体制,注重集体共同决策,决

策过程中特别注意依靠各种智囊组织,注意各种专家的横向联系,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共同完成某个决策活动。

(2)强调将决策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从传统的依

靠经验进行决策,转变为依靠科学分析来进行决策,广泛运用科学技术的方法,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台起来,确保决策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5、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 ① 鲜明的党性: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任务到基本内容都提现了鲜明的无产阶级党性。② 严格的科学性: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要有严格的科学性,严格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而思想政治工作只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保证完成无产阶级赋予自己的使命。③ 强烈的实践性:要求我们贯彻理论联系是假的原则,面向群众、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面向未来,有针对的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坚决反对“假、大、空”。④ 普遍的群众性:要求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贯彻民主的原则,坚持群众路线。⑤ 广泛的综合性:较好解决人们多样化的思想行为问题,还应实现其社会化,注意优化思想政治工作者个体素质和群体结构,提高其整体效应。⑥ 一定的管理特性:对人的观念管理、协调人的共同劳动。

6、创造性思维的含义:是指通过思维主体的大脑的活动,运用各种思维的技能、技巧,对知识、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改变思维活动的模式或过程,获得新的思路、新的观念、新的方法、新的理论。特征: ① 新颖性反映了思维的深度,它是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创造性思维的最高层次。由于能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不重复使用过去的方法解决问题,也就能获得过去未有的新成果,表现出独创性。② 灵活性反映思维的广度。敢于突破固定思维,善于从不同侧面考虑问题,就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③ 流畅性指思维的速度(敏捷性)。由于重视思维的发散,重视联想和想象,重视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因而思维过程中少有阻滞,善于扩散,在很短时间内就能产生大量新的观念、设想和方案。④ 综合性。思维调节局部与整体、直接与间接、简易与复杂的关系,在诸多的信息中进行概括、整理,把抽象内容具体化,繁杂内容简单化,从中提炼出较系统的经验。

7、领导特质理论:也称为人理论,主要是研究一名优秀而成功的领导所具有的内在品质与领导相关行为及绩效方面的关系。这一理论的出发点是领导者的个人特质是决定领导效能的关键因素,领导效率的高低取决于领导者的特质,那些成功的领导者也一定有某些共同点。根据领导效果的好坏,找出好多领导者与差的领导者在个人品质或特性方面有哪些差异,由此就可确定优秀的领导者应具备哪些特性。领导特质体现:领导愿望、诚实与正直、进取心、自信、智慧、业务知识。

8、领导体制的类型: ①按权力的集中程度划分:集权制、分权制。

②按领导机关中最高决策人的人数划分:一长制、委员会制。

③按下级所对应上级的数目来划分:完整制、分离制。④按组织系统内部各机构职责权限性质与范围不同分:层次制与职能制。

9、领导者选拔人才标准:

(1)良好的思想品德。一是拥党不反党。二是有社会

公德。三是职业道德。四是伦理道德。

(2)有政绩。五不:不把逻辑推理的数据当成实绩,不把急功近利的成绩当成政绩,不把为小团体谋取的利益当成实绩,不把集体做出的政绩当作个人的实绩,不把因客观因素形成的成绩简单变成个人的实绩。(3)人民公认。

四 论述题

1、结合实际,请谈谈领导班子常见问题及领导班子团队精神建设途径。(1)常见问题:

①发展理念不坚定,服务大局的意识不强。②工作思路不清晰,开拓进取的精神不高 ③制度机制不完善,审判改革中创新不多

④领导能力不突出,工作作风上转变不大 ⑤改善民生不重视,司法为民上投入不足(2)建设途径:①组建核心层

②制定团队目标

③训练团队精英

④培育团队精神、构建信任

⑤做好团队激励

2、领导权力进行有效制约:(1)所谓权力制约,从一般意义上讲,就是对权力的限

制与约束。

(2)要求:独立、公开、对等、强制、协调(3)功能:导向、保障、防范、矫正、惩戒、调整(4)制约机制:

权力制约——法定监督

道德制约——学习、教育

权利制约——公民权利;要重视制度建设。

3、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的措施与途径:

(1)推行决策与执行的适度分离。这样,决策和执行都

趋向专业化,对于解决决策和执行在部门内部高度统一所带来的部门利益固定化、执行效率不高问题和实现决策科学化都具有积极意义。

(2)加强专家在决策咨询中的作用。一是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智囊机构,尤其是大力发展相对独立的民间决策咨询机构,并正确处理好“谋”与“断”的相对分离;二是决策中枢系统要真正重视发挥决策咨询机构的作用,坚决杜绝“独断专行”、“长官意识”,在法律上保证其地位,提高其权威性;三是加大党和政府咨询机构自身建设力度,提高咨询人员的文化层次和知识结构的合理化程度,使其在规模数量上更加精干,在运作方式上更加开放;四是淡化系统内辅助决策机构的行政化倾向,提高决策研究过程的开放程度,充分利用决策系统之外的决策咨询机构所具有的更大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形成优势互补,建立起一种交互式的决策研究模式和开放性的决策成果评价体系。

(3)建立有效的决策回应载体,是优化公共决策体制的根本。其关键在于建立一个公众——决策回应体制——决策部门——公众这样的回应系统,以政府网络为主导的电子化政府。

(4)建立、健全公共决策机制。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公共决策承诺制、公共决策复议制、重大决策听证制、决策法规回应制度。

五 案例分析

(一)、领导选材用人

领导者在选才用人上的误区:

1、识别人才上“大。视野,小视角” 领导思维问题。(1)小视角思想。“远视”、“近视”、“短视”、“青光眼”、“斜视”(2)地位层次上的差异。(3)工作关系上的远近。2.用人上的“乱点鸳鸯谱”领导方法问题。3.选才用人上的“官上官”用人机制问题。4.领导者的“家天下”腐朽封建思想问题。选拔人才的标准:1良好的思想品德。一是拥党不反党;二是有社会公德;三是职业道德;四是伦理道德。2有政绩。五不:不把逻辑推理的数据当成实绩,不把急功近利的成绩当成政绩,不把为小团体谋取的利益当成实绩,不把集体做出的政绩当作个人的实绩,不把因客观因素形成的成绩简单地变成个人的实绩。3人民公认。选拔人才的原则:1、任人唯贤。2、公开平等,竞争择优。3、坚持群众路线。4、坚持依法办事。选拔人才的方法:1、考试。公平性加强,但考试内容与实际能力很难完全一致

2、委任。3、选举,拉票行为,老好人多票 4、聘任。5、荐举。

领导过程的关键在于用人:组织目标是否实现的关键在于下属,而下属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否能有效发挥关键又在于领导的用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都是一个用人专家。领导用人的“四力”:

(一)改革最显吸附力

1、制度体制的变革。

2、思想观念的变革。打破年龄、资格的旧观念来选用人才

3、工作方式的变革 依靠经验转变为依靠科学。

(二)核心最显凝聚力。领导核心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

是体现领导与下属之间的核心凝聚力;其次体现在领导与群众之间。

(三)信赖最具战斗力。首先,是相信下级,敢于让下级

直言;其次,领导要敢于深刻自责,即自我批评;再次,要敢于放权、放手,用人不疑

(四)用养并重突出持久力 用人具体方法:

(一)因事用人,适才适用。首先要做工作分析弄,清楚事及做事所需要的人;其次,对下属人才的素质或能力进行综合评价,量才使用。不同类型的人才对工作职位有不同的适用性。领导在用人时,要避免大材小用和小才大用。

(二)用其所长,避其所短。用其所长:首先要消除用人所长的障碍。其次,要为用人所长创造良好的环境。第三,领导者帮助下属认识自己的长处。避其所短:第一,领导要能容人之短。第二、领导者要善于扬长避短。第三,领导还要短中见长。

(三)充分信任,大胆授权。第一、领导授权要注意责权统一的原则。第二、领导授权要考虑哪些权不能授给下属。

(四)合理搭配,注重协调。人才的整体结构是一个多序列、多层次、多要素的动态综合体,通常可以从专业、年龄、能力、知识、心理素质等方面加以考虑,力求专业知识结构合理,年龄结构形成梯形,能力结

构可以互相补充,心理素质比较协调。注重做好人员之间的协调工作:第一,要以全局为重;第二、要相

互尊重、理解;第三、要坚持民主协商;第四、要求大同存小异。

(五)关心爱护,鼓励竞争。在人才遇到困难和挫折

时,给予支持鼓励就是最大的关心;在人才遭到不公正待遇和闲言碎语中伤时,领导者有护才之勇。育人:

(一)用人必须育人:育人,就是对人才进行培养教育。育人是选人的基础,也是用人的延续。1、用人必须育人,这是时代赋予领导者的要求。

2、用人必须育人,这是为了更好地用人。3、用人必须育人,这也是领导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育人的内容 :首先,应努力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思想素质。

其次,要对下属进行系统的现代文

化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教育和训练。

(三)育人的原则与途径:

原则:1、坚持“精而管用”、学用一致。2、分层次分类别组织培训。途径 :一是高校进修 ;二专门干部培训学校培训 ;三在实践中学习。

(四)重视激励的作用。一般来说,激励的方法主要有两

种:一种是外在的激励方法。它包括福利、晋升、授

人们可以以多种方式对付信息超负荷问题:可以

无视某些信息;一旦被过多的信息搞的晕头转向,在处理问题时,就会出错;既可能无限期拖延处 理信息,也可能放在日后迅速处理;人们会对信

息进行过滤;干脆从沟通过程中脱身,把信息束

(二)、领导沟通

沟通:实质是一个信息传递过程,沟通存在于发送者和接之高阁或不进行沟通。

收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之中。3影响组织沟通有效性的因素:A正式的沟通渠道,定义:沟通的条件:A信息发送者------沟通中的起始方

B信一种有意设立的且很可能为管理者控制息----发送者传递给接收者的经过编码的信号的沟通方法。C信息传递渠道的应用-----编码与解码及噪音

D正式的沟通渠道通过两方面的作用影响沟通的有接收者------能够接受到发送者信息的个体

效性:a随着组织的发展和成长,正式沟通渠道的衔、表扬、嘉奖、认可等。一种是内在的激励方法。它包括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责任感、光荣感、胜任感、成就感等。

E反馈-----指信息从一个方向传递到终点,引发接收者的反应。F沟通中的情境和组织因素:许多情境和组织因素左右着沟通过程。

从外部看:a 可能有教育的、社会的、法律政治的和经济因素

b地理上的距离

c时间的充裕与繁忙

从内部看:主要是组织结构、管理、非管理过程以及技术等。有效沟通的重要性与目的: 1重要性:A沟通是组织活力的源泉;

B沟通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过程各环节的共同联系纽带;

C良好的沟通技巧能够使领导者有效地利用组织多元化环境中特有的各类天才;

D事实上,领导者也确定地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沟通上。2有效沟通的目的:就广义而言,一个组织中的有效沟通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改革,即对有助于组织利益的活动施加影响。由于沟通把各项职能联成一体,所以它对组织内部职能的行使是必不可少的。

特别是,组织需要有效沟通来:a设置传播一个组织的目标;b制定为实现目标的计划;

c以最有效果和效率的方式来组织人力资源及其他资源;

d选拔、培养、评估组织中心成员; e领导、指导和激励人们,并营造一个人人想要做出贡献的环境;f控制组织的实现

总之,对领导者而言,沟通过程非常重要,因为它有助于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职能的实现。沟通活动,尤其是口头沟通,占据了领导者的大部分工作时间。人际沟通和组织沟通所面临的挑战: 1有效的沟通包括人际之间和组织之间的沟通 2人际有效沟通的障碍:a认知障碍

b情绪波动

c言语沟通与非言语的不一致

d不信

e缺乏计划

f未经澄清的假设

g传递中的损失和遗忘

h不善聆听及过早的评价

i信息超负荷

覆盖范围变广;b正式沟通渠道妨碍信息在组织的各个层次间的自由流动。B组织的集权结构,定义:指一个组织内控制的等级结构。C工作专门化

D信息所有权,定义:指某人拥有与工作相关的独特信息和知识。

有效沟通的实现:

1有效沟通的实现也就是沟通的改进。

2进行信息沟通的检查: a这是改进信息沟通的方法之一;

b可以把组织沟通看成是一个与组织目的的相关的一组沟通因素。

c需要加以检查的四大信息沟通网络如下:属于政策、程序、规则和上下级关系的管理网络或同任务相关的网络;包括解决和提出改革建设等方面的创新活

动网络;包括表扬、赞赏、提升以及联系组织目标

和个人所需要事项在内的综合性网络;包括组织出

版物、布告烂和和小道新闻在内的新闻性和指导性网络。d信息沟通检查是一种工具:它不仅用语于组织出现问

题之际,也可用于事前防范;有多种检查检查程序:

观察、问卷调查、会晤访谈、对书面文件的分析。

3改进信息沟通的准则:

以下几项可以帮助我们克服沟通中的障碍: a信息发送者必须对自己想要传递的信息有清晰的想法;

b有效的交流需要以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都熟悉的编码、解码信号;

c不能脱离实际制定信息沟通的计划;

d要考虑信

息接收者的需要; e信息沟通中的声音语调、措辞以及讲话内容与讲话形式之间的和谐一致等都会影响信息接收者所做出的反

应;

f信息只有为接收者所理解,沟通才真算完整的; g信息沟通的职能不止是传递信息而已,它涉及到感情;

h有效的信息沟通,不仅是发送者的职责,也是接收者的职责。

4实现有效沟通的具体措施途径:

A构造开放、有效沟通的组织环境: a从仁慈的家长式管理转变为高度评价员工的首创精神;

b畅通组织的沟通渠道,包括:纵向沟通畅通、横向畅通满意、非正式沟通 c积极的制度安排。B和谐组织的人际沟通:

a运用简单、明确的语言

b设身处地,站在接收者的立场上考虑; c避免注意力分散;

d了解对方的情绪和非言语行为; e让对方觉得自己诚实可信; f聆听、理解的关键 C采用新的沟通技术:

a广泛地运用谈判解决组织冲突;

b改进书面沟通;

c改进口头沟通;

d适当地使用电子媒介

(三)、领导艺术

领导艺术的特点:

1.创造性。领导艺术能以不断的创造力给人以美感。一个满足现状、不求上进的人不会成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2.科学性。领导艺术是建立在领导科学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方法基础上的。

3.灵活性。领导者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审时度势,灵活运用已有的经验和判断力来认识和处理随机事件。

4.实践性。单靠书本永远培养不出有用人才,实践是领导艺术的基础。

实际工作中的领导艺术: 1.用人的艺术

(1)善于发现人才

发现人才,首先要有爱才之心,爱才的思想基础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领导者应有的思想品质。如果领导者嫉贤妒能,惧怕比自己能干的人,就有可能压抑、埋没人才。其次,要善于发现那些崭露头角的小人物。因为这样的人勇于创新,思想新颖,需要引起重视,注意在实践中考察他们的潜力,创造环境,大胆启用。(2)善于使用人才

善于使用人才不仅要大胆启用群众舆论公认的贤能之人,更重要的是把那些公众有争议而确实有真才实学、富于创新精神的人安置到重要岗位上。领导者切不可瞻前顾后,优柔寡断,惧怕舆论,而将用人的视线仅转向于没有争议,或争议很小的人身上,这样势必压抑或浪费人才。(3)善于团结人才

团结人才,最重要的是要造一种民主、团结、融洽、活跃的气氛。这就要求领导者善于同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接触、交往,善于听取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善于团结不同见解的人才,而不能以权势压人,这样才能使下属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4)善于尊重人才

要吸引人才,首先从人的自尊心上要给予尊重,维护其尊严;对下属的缺点,应启发引导,而不能当众训斥,让下属下不了台。其次,要对下属的工作成绩或劳动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和适当的物质激励。把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环境,以利于广泛地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团结和尊重人才。2.用权的艺术:(1)善于决策

(2)学会授权:A.划分层次,权不乱授B.明确职责,带责授权C.总揽全局,合理授权D.巧妙收权,进退自如。(3)避免越权和滥权:A.克服权力欲。B.增强自我角

色意识。

C.在权力范围内活动。克服四过:对人对事要求过多、过高、过细、过急。坚持四少:对微观工作少听、少问、少说、少做。做到四不:对人对事不急、不躁、不气、不恼。运用四法:座谈法、沟通法、谈心法、闲聊法。3.思维的艺术:(1)反向思维法,是在不违背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冲破流行的貌似有理的想法和做法,以别人意想不到、在表面看来最不可行甚至大逆不道的地方走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富有特色的新路来解决面临的问题。怀疑、批判、探索、验证是反向思维的四个步骤。

(2)多向思维法,又称多方位思维、发散思维。它的特点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层次进行多方面的思维判断,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多种思路、多种方法、多种方案,进而为决策选择打下良好的基础。

(3)侧向思维法,是在正向思维、单向思维受阻时而变换一下角度,从侧面来达到目的的一种创新思维方法。其要意在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左思右想,左右逢源,借助系统之外的信息、知识、经验来解决自己面临的难题。(4)模糊思维法:

A.粗与细的模糊。原则问题越细越好;一般问题宜粗不宜细,粗更有利于解决问题,模糊一些效果反而到好。B.拖延和沉默。重大问题要态度鲜明,及时处理,对有些具有模糊性质的问题可以采取拖延和沉默的方法。C.掌握隶属度。杜绝“一刀切”。D.人际关系的思维有时要模糊一些。

(5)系统思维法,是人们运用系统观点,把对象作为多方面联系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进行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各级领导者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时候,都必须从整体出发,把着眼点放在全局上,注意整体功能,提高总体效益,增强综合效果。

(6)直觉思维法,是省去逻辑推理而直接认识对象的一种思维方法,它具有非逻辑性、潜意识性、突发性、随机性、深刻性等特点。但直觉思维需要领导者有充分的准备、丰富的经验,注意思维的转换。而且,直觉思维很可能啊不完整的。4.处理关系的艺术:

正职领导者处理关系的方法与艺术 ——处理与上级的关系:

A.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地位,出力而不越位。B.适当调整期望、节制欲望,学会有限度的节制。——处理与下级的关系: A.平衡艺术

B.引力艺术 C.弹性控制艺术

(1)正职领导者处理关系的方法与艺术

——处理与副职的关系:A.放权 B.放手 C.放心 D.支持 E.依靠 F.揽过 G.平衡(2)副职领导者处理关系的方法与艺术

——处理与正职的关系:A.尊重而不吹棒。B.请示而不依赖。C.主动而不越权。D.服从而不盲从。(3)副职领导者处理关系的方法与艺术

——处理与同级的关系:A.妥善处理矛盾。B.同舟共济,做好工作。

——处理与下级的关系:A.平衡要重视沟通信息。B.承上启下,当好“中间环节”。5.沟通的艺术

(1)沟通的内容:A.拿不准的问题。

B.可能有分歧的问题。C.已经决定了的问题。D.执行过程中的问题。

(2)沟通的方法:A.逐一沟通。B.座谈沟通。

C.重点沟通。

(3)沟通的范围:A.与班子成员沟通。B.与下级沟通。

C.与上级沟通。D.与友邻沟通。

(4)沟通应注意的问题:A.勇于否定自己,不先入为主。

B.坦城阐述己见,不似是而非。C.充分启发对方,不光走过场。D.认真分析意见,不草率作结论。6.处理矛盾的艺术:

A.矛盾不积累,及时解决。B.正视矛盾,不回避矛盾。

C.复杂矛盾不急躁,善于等待。D.单一矛盾不扩大,注意个别解决。E.内部矛盾不扩散,在内部解决。F.矛盾不上交,立足于自己解决。G.矛盾僵持,不硬解。

7.批评的艺术:A.公开式。B.个别式。C.直接式。

D.启发式。E.震撼式。F.商讨式。

上一篇:股骨骨不连下一篇:项目文书档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