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丽莎(精选12篇)
克拉丽莎 篇1
叙事学理论研究者美国的华莱士·马丁将“motivation”一词灵活地翻译成“事出有因”,这是对叙事学理论的一种阐释角度。叙事学是一门研究作品的叙事及结构的理论与科学。马丁认为,文本作者的创作是为作品的创新而采用某一艺术手段,为其文本的内容服务,如果此动机合情合理,并使得作品在内容上增加真实感,在艺术特色上增加现实感,这种文学的表现手法即为“事出有因”[1](48)。
“事出有因”是任何一种现实主义叙事作品的基本特征[1](68)。也就是说,在现实主义创作中,作者在打算创作故事的开始时,就要对自己所使用的写作技巧作出合情合理的现实主义的解释,这是反映现实主义作品的一种基本的叙事方法。小说是典型的以叙事为主的文字形式。18世纪是英国小说史发展上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小说主要以现实主义为标记,涌现了塞谬尔·理查逊、亨利·菲尔丁和劳伦斯·斯特恩等许多著名的小说家。他们的作品通过文本的形式,用某一特定的叙事方式来反映人性,再现客观事物和生活中进行的实际活动,尤其是理查逊的书信体体裁创作实践,更是在叙事上凸显独特性,给后来那些致力于小说改革的作家和叙事学评论家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和研究基础。“理查逊创造了一种集叙述样式、情节、人物和道德主题于一体的文学结构”[2](29)。本文从“事出有因”这个角度来分析它的叙事特色。
“事出有因”的叙事技巧可以使作者在虚构作品的创造时更贴近读者,增加读者对作品来源的可信度,缩小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为了淡化这种陌生,就需要对作品进行深加工,作者一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第一,作者为作品中人物角色的各种心理、行为活动等提供合乎情理的原因。第二,精心选择人物,也即进行人物的塑造。第三,将非虚构文学中的社会现实在作品中再现。[1](47-49)下面以《克拉丽莎》为例,来分析理查逊是如何在作品中运用“事出有因”的叙事技巧,从这三个方面完成小说叙事的。
18世纪女性所受的教育是有限的。女性的道德标准如保持美德、行孝道等行为指南基本上来源于一些宣传的小册子。但是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克拉丽莎受了良好文化和教育,一直是个“好孩子”,聪颖贤能,孝敬父母,正因此她获得祖父的偏爱,并继承了他的遗产,却也因此遭到了家庭成员的嫉妒。她的父母把女儿的婚事看成是一种交易,无视女儿的幸福。克拉丽莎想争取自己的婚姻,她做了很多尝试,试图说服自己的父母,但是她的权利被剥夺了,家庭的极端态度和措施使她窒息。为了爱情,她被囚禁,视自由为最可贵的克拉丽莎,被迫放弃了家庭,选择了私奔,这种心理和行为也符合她不屈服的性格;然后,为了自由,她牺牲了对爱情的追求,当自由与信仰相冲突时,她又宁愿选择信仰,放弃生存的自由,为自己的权利和命运谱写了一曲生命之歌,向世人证明了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格魅力。死,是她的权力,也是她的选择。但是,她的选择在18世纪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等待她的只能是死亡。但是,她连死的自由都几乎要被父母所剥夺。倔强的克拉丽莎没有屈服于家庭最后的命令,最终选择了自己的归宿。她的决定来自于她的心理,而这一切又符合她的性格,所以,小说中,她的死被描写成一种安宁和解脱:“那样一种微笑,一种迷人的平静洋溢在她甜美的脸颊,这似乎是在证明她永恒的幸福已经开始了。”[3](vol4:347)这是一种新生,这种不同寻常的情结,引起了当时英国读者的极大震撼,而这又与人物性格相符,这种力量恰恰是来自理查逊对人物的了解和塑造。
在小说人物塑造上,理查逊更是独具匠心。书信体小说并非是理查逊独创,他之前的作家也写过书信体小说,但是他们在内容上多是记录浪漫的传奇故事,很少真正塑造人物。为了让读者相信,消除陌生化,理查逊开始致力于探讨人物内心复杂的心理过程,对人物心理尤其是女性心理的淋漓尽致的描写,是过去小说中罕见的。马莎·罗伯特认为:叙事中起作用的更基本的力量是心理力量。克拉丽莎细腻的情感,复杂的心理变化,都真实地记录了女性思想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她愿意用死来维护自己权益、捍卫女性尊严的坚强意志和至死不渝的心理,更是震撼了西欧千千万万人并为之哭泣,也因此点燃了感伤主义的火焰(吴景荣)[4](493)。理查逊的人物塑造,以心理感觉为载体,掺合外部现实世界的投影,改变了他之前小说家只是对真实人物模仿和改写的状况,使人物更加贴近读者,克服了简单化和表面化的东西,更真实地展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与情感变化,给读者一种前所未有的即时感与现实感。在小说的结尾,理查逊更是用点睛之笔,揭示了作品的力量之所在。当时作品大都以“幸福的结局”收尾,但是“《克拉丽莎》却以女主人公的死亡来结尾,从而为英国小说的悲剧性结局埋下了种子……”[5](48),克拉丽莎也被认为是西欧文学作品中最具反抗性的一位女性之一。
罗伯特·斯科尔斯与罗伯特·凯洛格在合著的《叙事的本质》(The Nature of Narrative) (1966)中指出:经验的故事是真的,是忠实于现实的;而虚构的故事是忠实于理想的,是关于美与善的,必然存在着说教的、道德的冲动。理查逊借助于虚构的故事,将克拉丽莎的美丽与善良撕裂给读者,这种说教与冲动更好地再现和抨击了当时社会所提倡的伦理道德,以及女性行为的准则和典范。但同时,《克拉丽莎》也是在忠实于现实的基础上,向传统的父权制度挑战的一部作品。小说在开始叙述了克拉丽莎不听从父母和兄长的意愿,这就拉开了她对父权社会和命运的挑战序幕。在18世纪,女性作为弱势群体,处于社会的边缘位置,在生存和发展空间上面临着局限和困境。她们没有权利自己作主选择婚姻,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家长的命令和安排。可是,克拉丽莎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始终没有屈服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凭靠她自己单薄的力量进行着反抗。在遭受了身体的强暴和精神上的折磨后,她选择了死亡。克拉丽莎的行为在当时被认为是不可理喻的,出版后轰动一时。她的这种古怪的心理反应在那个时代可以被归因于外在于自我的力量,这种力量是女性所受到的关于贞洁的教育。它也可以被归因于反常的冲动,这些冲动应该服从于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的观念,而这正是作者所立意要揭示的宗旨。他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根据正统的道德标准,塑造了文本中的现实。正如热奈特和卡勒注意到的那样,小说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如果符合他们各自的年龄与其各自在阶级中的地位,就可以被认为是现实的。理查逊正是在作品中着眼于现实世界,对人物的心理和行为动机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小说人物合情合理,合乎各自的社会身份,一封封书信既构成了小说文本的要素,又在内容上承转结合,衔接和过渡自然贴切,水到渠成地证明了克拉丽莎是父权制度的牺牲品,从而有力地鞭挞了父权制度。
理查逊通过“事出有因”的叙事,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伯贡齐的理论,克服了作者叙述和第一人称叙述各自的局限,很巧妙地处理好了叙事理论中关于作者—叙事者—小说人物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得《克拉丽莎》在布局谋篇上推陈出新,形式、题材、内容融为了一体,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统一建构在作品中,这也是文学界和评论界一直很关注的问题。
根据伯贡齐的观点,作家是存在的,并且作家与叙述者不能截然分开。“18世纪或19世纪小说的作者完全有权力以某个人物的姿态出现在自己的故事中”[6](191)。理查逊从不同写信人的角度,借用不同的叙事者描述客观发生的事件和各自的心理,用符合他们身份的语言和各自的“第一人称”讲述构成了小说文本。在这部作品中,理查逊隐藏了自己,而让小说人物通过写信的方式担当着叙事者的身份,每个角色都成了叙述人,使得读者觉察不到作者的存在。这种叙事特色避免了作者在作品中主观的个人议论,像是洞察一切的无所不知的上帝,这也映证了亨利·詹姆斯坚信小说家“作为虚构事件的叙述者,他不在任何地方”的观点。但是,理查逊在作品中又是无处不在的,因为每一位写信人都是作者的代言人,他们的心理和行为都是作者的精心安排和巧妙的构思,他们的活动实际上又达到了让读者全能视角的感受。
理查逊的这种叙事将传统的“全知视角”和“限制视角”集于一体。第一人称叙事中“相机式”(the“camera eye”mode)和“传记式”(the“autobiographic”mode)叙述是伯贡齐长期理论的精髓所在。他认为“相机式”的叙述者只是一个局外的观察者,尽管记录下周围发生的事件,但是却让读者看不到摄像者,因此读者也就无从得知作者本人的个性与观点。而“传记式”的叙述者却是文本中的主要人物,参与到故事中间,把所经历的一切记录下来,成了小说的内容,读者所能感受到的都只是作者的一面。但是理查逊在这部小说中,将同一人物、同一事件,从不同写信人的视角里呈现出来,这样为读者展现出不同的个性和特征。这种不停的角度和时间的变换,摆脱了从前叙事角度的单一,也避免了伯贡齐第一叙事人称中的这两种叙述方式的弊端,使得叙述者即使在较大的生活范围内,也能在合适的时间,出现在合适的地点,并且丝毫看不出作者任何斧凿的痕迹,这既可以充分展示人物角色丰富的思想和行动,又可以将事件的进展更好地告诉读者,让读者可以从多个角度获取信息,从不同视角感受事件的多面性和真实性,从而缩小了文字与现实的距离。
作品的虚构性和作品中作者如何进入人物的意识,是现实主义叙事赖以建立的基本成规。叙事的成规有很多,但是其中能使读者感到最愉悦的应该是那些不仅不会对故事的可信性造成一种破坏,而且相反,应该是那些使得故事非常自然化并因而使之可信的成规[1](74)。尽管理查逊一再声称《克拉丽莎》是他虚构的作品,但是,为缩小这种虚构与现实之间的距离,理查逊还是非常认真而且客观地将小说的形式与内容自然地融会在一起。情节的“事出有因”,使得这部小说开始了真正的人物塑造,摆脱了以前小说和书信体作品形式上的单一和内容上纯文学的肤浅。正是由于“事出有因”,这部小说成了一种反映现实的工具,它使得小说创作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丰富了文学的创作形式,构建了当时文学内容上的一方空间。“事出有因”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使得这部小说带给读者除了艺术上的享受外,还有一种道德上的说教意义。他的作品“使小说摆脱了低级趣味的纠缠,成为既能娱人又能教人的著作,甚至可以说他的小说在当时的教化力量胜过任何一本教义”[7](428)。整部小说通过独特的视角,优美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把人性中的美撕裂并展示给读者,将女主人公的经历和18世纪英国女性受奴役的地位融合在一起,把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在叙事特色中,这就是《克拉丽莎》的成功所在。
摘要:“事出有因”源于华莱士.马丁对“motivation”一词的理解与翻译, 是指作者为作品中所使用的创新的艺术手段或非同寻常的内容提供合情合理的动机, 也是一种现实主义叙事作品的基本特征。《克拉丽莎》是塞谬尔.理查逊的书信体代表作品, 小说因其独特的叙事方式, 在英国以及欧洲文学史上, 都有着非凡的影响。本文以“事出有因”这一叙事角度为切入点, 分析这部小说的叙述技巧和艺术特色, 从而让读者对18世纪英国小说的性属和文化有更深的了解。
关键词:《克拉丽莎》,“事出有因”,叙事特色,书信体
参考文献
[1]华莱士.马丁著.伍晓明译.当代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殷企平, 高奋, 童燕萍.英国小说批评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Richardson, Samuel.Clarissa, or, the History of a YoungLady (four volumes) [M].Dent:London, Everyman’s Library (882) , 1962.
[4]王佐良等.英国文学名篇选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
[5]李维屏, 杨理达.艺术的轨迹:漫谈英国小说文本形式的演变.虞建华主编.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第二辑)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6]Bergonzi, Bernard.The Situation of the Novel.Pittsburgh: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1972.
[7]李赋宁.欧洲文学史 (第一卷) :古代至十八世纪欧洲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
[8]Goldberg, Rita.Sex&Enlightenment:Women in Richard-son&Didero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9]Robert, Marthe.1971.Origins of the Novel.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0.
[10]Watt, Ian.The Rise of the Novel:Studies in Defoe, Richardson and Feilding[M].London:Chatto&Windus, 1967.
[11]罗刚.叙事学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4.
[12]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克拉丽莎 篇2
这是一个神话,它与达・芬奇无关,完全是后人制造的。神话像雪球,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滚动,无限膨胀,最终连神话的制造者也被吞没。如今,蒙娜丽莎坐在卢浮宫一处显要的位置,隔着厚厚的防弹玻璃,每天以我们熟知的、神秘而永恒的微笑迎候数以万计的来访者。这些朝圣般的观众心中装着各式疑问,他们渴望通过这一张温柔娴静的脸庞读出答案,然而离开时却将更多的问题带走。问题是五花八门,许多与蒙娜丽莎并无关系。有人会问:蒙娜丽莎究竟是画中人的名字,还是微笑的别称?画中人究竟是银行家乔.贡多的妻子,还是伊萨贝尔王妃?此画确有真人模特,还是凭想象画成?画中人物没有眉毛,这是当年佛罗伦萨的审美时尚,还是像某人所说,其人正在怀孕,是妊娠反应?画中人是否刚经历流产的伤痛,所穿衣裳是丧服?蒙娜丽莎那令人迷惑的表情真的是微笑吗?难道不是面部麻痹症造成?蒙娜丽莎到底是男是女?其原型是否就是达.芬奇本人?问题越问越离奇,距离画本身越来越遥远,不仅无助于解读该画,反而将人不断引向迷途。
蒙娜丽莎其实,有些问题已经构成了对《蒙娜丽莎》的亵渎,只是提问者尚未觉察。蒙娜丽莎是男是女,这还用得着问吗?任何一个对性别有感知的人都不该对此产生疑问,可是有人偏要提出如此荒唐的问题。有人说蒙娜丽莎给人的感觉是中性的,至少她不会给人产生性的诱惑。试问,难道惟有性感才能构成女性美吗?如此,一幅肖像画与一幅色情照片又有多大区别?无疑,蒙娜丽莎是美的,她的美充分体现在人性美上,而不局限于女性特征;或者说,她的美已经超越了性别阻隔,但这并不等于连性别都分辩不出。对于显而易见的事实还要发出荒唐的疑问,若不是别有用心也是无聊之极了。面对一幅分明令人愉悦的肖像却偏要说甚么面部麻痹症,这简直令人愤慨。蒙娜丽莎表情是僵化的吗?瞬间的表情被定格就说成僵化,那真是荒唐透顶。微笑是难以描述的,专注中不自觉的微笑,友善的微笑,欣慰的微笑,或是略带嘲讽的微笑,那是每个人不同情绪下的感受,但笑意是毫无疑问的。至于有人感到蒙娜丽莎的微笑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因而断定此画不是以真人为模特,而是完全凭想象画成,这种论断也纯属多余。人们惊叹达.芬奇卓越的绘画技巧:画中人由面部五官到双手,再到身体的其他部分,包括衣着穿戴,每一处都那么真实可感,几乎伸手可及,这是凭空想象无法完成的。倘若没有真实人物作参照,达.芬奇纵然有天大的才气也不可能画得如此生动细腻。有人要问,画中人的眼神、的笑意是那么遥远和不辩深意,那是其人所独有的吗?为什么今人就摹仿不出?其实这样的问题很好解答。每一个了解绘画的人都懂得,肖像画并不等同于人物原型。
一幅好的肖像画首先要体现作者与表现对象间的互动;画家将自己的智慧、情感、人生理念、精神渴求等等都融铸进了画中人物,这样观众从画面上读到的肯定比真实人物要丰富的多。人们了解了达.芬奇的生平,认识了他在诸多领域的非凡造诣之后,上述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既如此,那么画中人究竟是谁的妻子、叫什么名字就不重要了,她是达・芬奇全部艺术才情的汇聚,也是他理想人格的集中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她不是任何人的妻子,她是一个超乎常规限定的完美人性。人们可以理解蒙娜丽莎为达.芬奇的精神肖像,但要说是以他本人为模特就显得太庸俗化了。有人通过电脑技术将达.芬奇的自画像与蒙娜丽莎作以对照,发现两者的基本结构惊人地相似,于是断定该画是以他本人为模特。其实这是吹毛求疵。相似不等于吻合,当然完全吻合是不可能的,正如画中人与真实人物也非完全相同;然而不同的人总有相似之处,并且相似性是主要的,差异却是微小的;更何况每一个画家描绘他人时总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形象带进画面,因为画家对自己最熟悉;这点想来达.芬奇也不会例外。说到这些,其余的问题也就无须解释了。如果我们多读一些画,多接触一些画家,那么不着边际的问题就不会提出来了。蒙娜丽莎临摹名画是一种喜爱的表现,《蒙娜丽莎》就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临本。且不说今人的临摹,仅在达.芬奇时代就有好几个版本的《蒙娜丽莎》,那多半是达.芬奇的学生或助手临的。有几幅技巧拙劣,放在原作跟前不堪入目,不过其中也不乏佳作。在美国新泽西州也有一幅《蒙娜丽莎》,和卢浮宫的原作极为相似,只是构图略大一些,露出左右两侧的石柱(原作构图本来如此)。
寻找李丽莎 篇3
今天是王旭尧的第20家直营店开业,他抿了一口酒,58度的红星二锅头随着喉咙一直烧到胃里,带着一丝轻微的灼痛——不到五年在全国20多个城市开出100家加盟店和20家直营店,换谁都应该高兴的吧?可开店的城市越来越多,王旭尧的心情却仍然像开第一家店一样,有些淡淡的忧伤,和失望。
“灯箱上那排奇怪的符号是什么意思?”这是新店员下班前问他的问题。
王旭尧没有回答,只在心里说:“这姑娘功课还做得不够”。
事实上,王旭尧的120家店的灯箱上都有那一排符号,所有直营店店长与加盟商都知道,这串符号是摩斯密码,翻译成中文,是“寻找李丽莎”。
李丽莎是王旭尧曾深爱的女人,他曾发誓一定要让她幸福,最后却失去了她的踪迹。
而他。已经找了她整整7年。
一
7年前,王旭尧在云南做小生意。那一年夏天,为谈一个合作王旭尧在丽江耗了差不多一个月,盘缠不多的他总是固定在旅馆旁边的一家小餐厅吃饭,顺理成章地。他认识了在餐厅打工的李丽莎。
李丽莎温柔,善解人意,身上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恬静气质,这让王旭尧很是欣赏。一来二去,两人成了男女朋友。像所有恋爱中的人们那样,只要不忙,王旭尧就会往丽江跑。
李丽莎是个体贴的姑娘。知道王旭尧钱不多,她总是提议逛公园,或是看电影,从不去逛商场。到饭点,也总是捡小餐馆去,连点菜都特别照顾他的钱包。这些事看在王旭尧眼里,还是很伤他的男人自尊心的。
而最为刺激他的是那一次逛街,一家服装店橱窗里挂的红裙子吸引住了李丽莎,让她一时没挪得开脚步。王旭尧提议买下这条裙子,却被她一口拒绝了,“这条裙子肯定很贵……”王旭尧急了,一把拉起她的手就往服装店里走。“要不等以后你有了很多钱,给我开家服装店,让我当老板娘?”死命拽着他的女孩眼中带着乞求。
“好!最多三年,我一定给你开一家服装店!”王旭尧大声地说。
那一年的春节,王旭尧为了生意没有应邀陪李丽莎回老家,但他还是抽时间买了大包小包的土特产,赶在李丽莎上火车前见到了她。“回家好好过年。替我向你爸妈问好。”“买好回来的火车票以后,一定要打电话告诉我,我来接你。”“生意开始好起来了,服装店明年可能就开得起来了……”不管他说什么,李丽莎都笑着点头说好,眼里有隐隐的泪光。
只是,王旭尧最终没有等到李丽莎的电话。打电话到李丽莎打工的那家餐厅,餐厅老板告诉他,李丽莎没有回来。再打电话去她家,得到的消息是,她没有回去,家里人也在找她!
李丽莎失踪了!
那几个月,王旭尧像疯了一样满世界打听。但李丽莎就像空气一样消失了,就好像她从来没有出现过那样。
二
三年后,王旭尧的服装店在李丽莎打工的餐厅旁边开起来了,主打商品是红裙子,店门口的灯箱上打着一串奇怪的符号。
那是一串摩斯密码。
李丽莎刚消失的那几个月,王旭尧一有时间就会泡在她打工那家餐厅。在这里痛哭了无数次后,餐厅老板老刘告诉他,李丽莎曾说过,她父亲以前教过她摩斯密码。于是,王旭尧所有的店门灯箱上都有了这串摩斯密码一“寻找李丽莎”。
整店的红色系裙子与奇怪的符号吸引了不少路过的游人,好奇的人们偶尔会问店老板,这是什么意思?每当此时,王旭尧都会讲述那个他在寻找的姑娘。有的人会对他的故事嗤之以鼻,也有人会被他的故事深深打动,无论如何,有故事的店令王旭尧的生意顺风顺水起来。
在开出第三家直营店后,一位来丽江旅游的姑娘找到了他。“我想把你的店开到我的城市去,或许李丽莎会在我那里……”
一句话点醒了王旭尧,“如果我的服装店开遍全国,某一天,或许会有个姑娘走进某个店,看到这一串符号时,就会知道我还在找她……”
制定加盟方案、组建管理团队、理顺结账流程、建立设计部、寻找代工厂、搭建供应链系统……来自浪漫小镇的浪漫故事,像长了翅膀的蝴蝶,翩翩飞舞起来。
随着公司越做越大,单一的红色系已不能满足加盟商的需求,慢慢地,橙、黄、绿、青、蓝、紫、白、黑……各种鲜亮的颜色开始登堂入室,各种营销方式开始层出不穷,唯一不变的,就是灯箱上那串醒目的符号。
只是,加盟店越来越多,遍布的城市也越来越多,但找到李丽莎的希望却越来越渺茫。
三
“叮,叮,叮”手机铃声骤然响起,将王旭尧从回忆中拉回现实。是定时闹钟,原来已经12点了。
拍拍身上的烟灰,王旭尧走出店门。点燃发动机,一路绝尘,二十分钟后在一幢高档公寓楼前停下。抬头一看,24楼的灯还亮着,小盂果然还没睡。这个时候她一定是靠在床头拍着刚满月的儿子,等他。
是的,王旭尧两年前结婚了。妻子杜小孟是他的小学同学,一个温婉安静得几乎没什么存在感的女人。
李丽莎离开后的第五年,王旭尧遇见了杜小孟。王旭尧和杜小孟重逢于一次春节的同学聚会,当别的女同学夸张地炫耀工作、老公、儿女的时候,只有杜小孟安静地坐在一角,始终面带微笑。
杜小孟跟李丽莎一样恬静,不一样的是,杜小孟还有一股柔中带刚的劲儿。如果说李丽莎是一缕春风,那杜小孟就是春日里的阳光。
那次聚会与杜小孟聊天时,得知她在老家一个沙厂做铲沙工。那可是男人的工作,又脏又累,这么瘦弱的女孩干那活儿?王旭尧根本不信。为了求证,他专门驱车去找她。走进厂房,在工人的指引下,他看到了穿着空荡荡的工装挥汗如雨的杜小孟。
“杜小孟!”王旭尧大声叫着。女孩转过头来,灿烂一笑。那笑颜,让王旭尧觉得仿佛有一道阳光射进了心里,暖暖的,还充满了力量。
然后,他们恋爱了,之后是顺理成章的结婚。
结婚那晚,王旭尧喝得酩酊大醉。有的人喝多了会发酒疯,有的人会胡言乱语,有的人会吐露真言。王旭尧属于最后一种。那天晚上,他拉着杜小孟的手说:“其实,我心里一直有一个女人,叫李丽莎,如果有一天我找到了她,一定会抛家弃子跟她走。”令王旭尧意外的是,杜小孟只是恬静地笑着,说“嗯”。
那眼中闪烁的坚定,让王旭尧至今难忘。
四
杜小孟绝对是大多数男人眼中的贤妻,只是,她的恬静淡然有时候真是让王旭尧抓狂。
比如,刚结婚不久时,有那么几个月,为了加快新店开业的速度,王旭尧几乎就住在了公司,杜小孟不但毫无怨言,甚至连电话也很少打给他。有一次。王旭尧终于忍不住了:“你怎么从来不打电话?”杜小孟回答:“我以为你不喜欢。”王旭尧差点被气乐了,“偶尔打一下表示你在关心我啊!”然后,她每天下午6点准时给他打电话,问他回不回家吃饭,他若说不回,便“哦”一声,挂断电话。一段时间以后,王旭尧不耐烦了,告诉她不必每天打电话。从此以后,她果真再也没有打过。
比如,杜小盂从来不过问他的生意,不管听到的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从来都是一副笑脸。有一次,王旭尧提到自己的处境:“前一阵子看中一批进口面料,为了赶在到季涨价前买入所以抢先付了钱,但商业险太贵,当初也没买。几十万元的货款,如果倒霉遇到骗子,这次就亏大了。”“就遇到一个骗子,还有其他生意啊,不至于的。”笑容还挂在杜小孟脸上,没有一丝担忧的样子。
王旭尧有时会觉得,这个女人一点不知道自己的疾苦,仿佛大脑里少了一根筋。
朋友老李今天来恭贺新店开业时说的话,让王旭尧有了一种醍醐灌顶的通透。“现在的女人啊,男人发达了就欢喜,男人倒霉了就埋怨。咱们在外面成天为了生意的事情焦头烂额,回到家还要听老婆的唠叨,你说这不是添乱吗?”老李一年前离婚了,当年他走麦城,老婆跟他闹离婚,如今翻身,老婆又天天跑他门口哭着要回来。“还是你老婆好啊,荣辱不惊……”
从一大串钥匙里拎出打开家门的那把,轻手轻脚走进卧室。杜小孟果然还没睡,温馨的灯光下,披散的长发与婴儿红彤彤的睡颜构成了一幅唯美的油画,让王旭尧觉得有一种神圣的光环淡淡围绕。
有一种女人,她的那份乖巧听话、恬静温婉,就像绕指柔,总有一天会融化百炼钢。杜小孟已经用她自己的方式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一点点地将曾经的那份偏执融解,王旭尧无奈地笑笑。谁能说这不是幸福的婚姻?
走出卧室,王旭尧打开公文包,里面有一份股权变更书,上面白纸黑字地写着:XX公司董事长王旭尧将自有股份转让15%于妻子杜小孟名下。
这份文件在王旭尧的办公室已放了整整两年,“明天就去把这事办了吧!”王旭尧轻轻拍了拍文件。
五
一周之后,王旭尧又背上行囊出发了。
每年,他都会拿出一个月时间去旅行,带上一大叠带有摩斯密码的寻人启事,行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去那些他认为李丽莎可能会去的餐厅、咖啡馆、服装店,然后把这些寻人启事贴出去。
这一次,王旭尧的目标是丽江,第N次寻访这个李丽莎梦想中的天堂。
路过一家客栈时,王旭尧眼角的余光扫到了停留在客栈里的一群人,心里“突”地一下。赶紧转身望过去,其中一个正在与同伴们说笑的女子,背影很像李丽莎。
7年的寻找,如此场景王旭尧已经遇见过无数次。每一次,他都会很紧张,如果是,该怎么办?是真的跟她走?还是像老朋友般叙旧聊天,然后继续各自的生活?但这次,没有犹豫。王旭尧快步迎着人群走过去。如果真是她,他只想问问她,这几年,过得好不好。
人群迎面走过,他们好奇地打量着四周,然后越来越远,果然还是没有她。
转身走进客栈,老板热情地和王旭尧打着招呼,然后指了指背后。转头一看,那是自己两年前央求老板贴上去的寻人启事。丽江强烈的阳光已经让上面的字迹已然模糊,就像他褪色的记忆。
“嘀嗒嘀嗒嘀嗒嘀嗒,时针它不停在转动;嘀嗒嘀嗒嘀嗒嘀嗒,是不是还会牵挂他;嘀嗒嘀嗒嘀嗒嘀嗒,整理好心情再出发;嘀嗒嘀嗒嘀嗒嘀嗒,还会有人把你牵挂……”店里的音乐一直在循环播放。
捏着手中所剩无几的寻人启事,王旭尧轻轻一笑,等寻人启事贴完了。他就要回家了。
克拉丽莎 篇4
这部作品,写作手法精妙,伍尔夫成功地采用意识流技巧,跨越了时空的界限,用物理时间上的一天来表现人物心理时间上的一生,具有多角度解读的丰富性和深刻性。本文拟采用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原型概念(Archetype)分析女主人公克拉丽莎的精神痛苦及其超越。在小说中,克拉丽莎不同的心灵感受,与荣格界定的人格面具、阿尼姆斯、阴影、智慧老人和自性等原型形成了一定的对应关系,本文以此阐释克拉丽莎无名痛苦的根源和她努力进行自性化整合的过程。
1荣格的原型理论
荣格是一位伟大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曾一度是弗洛伊德的高足。他扩展了弗洛伊德的个人无意识理论,宣称在个人无意识下面存在着一种由于精神遗传而为人类大家庭全体成员所共有的原始的集体无意识。(威尔弗雷德,1988:244)正如他曾明确表达的那样,个人无意识主要是由各种情结构成的,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荣格,1987:94)原始模型是无意识的,因而只能是假设的,然而,我们能通过某些返回到心理当中来的典型意象意识到它。经过大量谨慎细致的研究工作,荣格描述了作用在人的思想和行为上面的主要原始模型中的几个,并把它们命名为人格面具(persona)、阴影(ombre)、阿尼玛(anima)与阿尼姆斯(animus)和自性(the Self)。(弗尔达姆,1988:18)
男人的无意识包含一种女性的补偿因素,而女人的无意识则包含一种男性的补偿因素,荣格把这两种因素分别称做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弗尔达姆,50)。阴影面是个人的无意识,这是一些野蛮的欲望与社会常规,与我们的理想、个性不相容的情绪和激动,各种使我们感到羞耻,而我们宁愿否认存在于我们身上的东西(弗尔达姆,1988:47)。人格面具的字面意思是古希腊的演员们所戴的面具。通过人格面具,我们以一种我们希望能被他人所接受的形式把自己装扮起来。它有时也被称为社会原型或从众求同原型,因为一个人能否成功地适应社会就依赖于它(Anthony, 2007:239)。个体化或曰自性化(Individuation)是自性的理性存在。(Anthony, 2007:237)荣格用个体化这个词指这样的过程:通过它,一个人将变成心理学上的个体(Individual),即一个分离开来的,又不可再分的统一体或整体。(斯托尔,1973:175)
2克拉丽莎的原型解读
下面从人格面具、阿尼姆斯、阴影和自性四个方面探讨女主人公克拉丽莎身上体现出来的四种原型。
(1)人格面具原型
结婚前的克拉丽莎是一个单纯、率真、追求自由的真性情少女,她在家乡伯顿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日子。那时候的她,因为涉世不深,没有受到社会和人情的束缚和压抑,只是纯粹地按照她本真自我的生活方式生活着,所以活得很真实、很快乐。然而当她成为国会议员达洛维的夫人以后,她不得不压抑自己,遵从男权社会的生活准则,戴上完美女主人的人格面具:举止高雅,养尊处优,精于社交,慷慨大方,和蔼可亲。她过着闲适的生活,得心应手地操持着家务,还时不时地举办晚会,以便认识一些重要人物,从而帮助丈夫平步青云。戴着这个面具,她在社会交际中得心应手,而她自己也慢慢地沉溺于其中,误将面具当成了自己的真实面目,并以这种方式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甚至是自己的丈夫、昔日情人和孩子,所以她身边的人常常觉得看不透她,和她有一种距离感,这导致她在精神上感到孤独和痛苦。人格面具把我们连接于世界,简化我们的交往,并在总体上把这些交往变得更加愉快轻松。尽管如此,人们每天都在冒着风险进入角色,至少在开始阶段,我们会意识到以违反我们真正天性的方式生活会带来危险。若缺少可靠的、个人的情感保证,则会酿成悲剧。(弗尔达姆,1988:45)达洛维夫人似乎游刃有余地履行着为人妻的职责,但是,我们却能透过繁华的表面感觉到她在伦敦的孤独和无助,以及她回归家乡伯顿自然简单生活的渴望。例如,在小说接近尾声时,克拉丽莎正在举办晚会时,“她已经忘记了自己的样子,只觉得自己是钉在楼梯头上的一根标桩”(伍尔夫,2001:152)。成为达洛维夫人后的她,与生活在伯顿的她,精神方面判若两人。在伯顿的日子里,她生活得很简单、快乐、自由、真实,然而当她以完美女主妇身份自居的时候,她一味地压抑自己的本真性情,迎合他人和社会,渐渐丧失了自我主体性,使自己在他人面前像木偶人一样,没有喜怒哀乐,虚伪地活在了别人的世界里。当她意识到自己的晚会将会是一个彻底的失败时,她非常难受,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恨不得火将她吞噬,将她烧成灰烬”(伍尔夫,2001:149)。
(2)阴影原型
尽管克拉丽莎表面上是一个完美的女主人,但她内心也有妒忌和憎恶等黑暗面。她妒忌她的丈夫,当布鲁顿夫人单独邀请理查德赴宴时,她心中很不舒坦。正因为这些妒忌,她与他距离拉大。她和丈夫并没有过多的精神交流,她一方面为他的事业而无私奉献,另一方面,她在无形中在她和丈夫之间划了一条界线,但是,她有意压抑自己,“没有任何庸俗的嫉妒能把她和理查德分开”(伍尔夫,2001:27)。此外,她还憎恶女儿的家庭教师基尔曼小姐,首先她觉得基尔曼“抢走”了她女儿,其次,那样丑陋、平庸的女人却了解生活的意义,而自己却在里头苦苦挣扎。她觉得基尔曼在轻视她、鄙视她。一个人越是不能接受自己的阴影,就越是认同其人格面具,所以即便她心里很憎恨基尔曼,但她努力抑制住自己的情绪,不仅微笑地面对她,还帮助贫穷的基尔曼。然而那些被抑制的阴暗面到了一定程度会反噬主体,越是拒绝正视自己的阴暗面,认同她在社会上的美好形象,越容易形成反差,有时还会将其阴暗面投射到自己不喜欢的人身上,把他人当作自己的敌人,使自己陷入抑郁又与别人敌对的境地。一方面她的人格面具使她面对她的阴暗面感到痛苦,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压抑自己聘用不讨她喜欢的基尔曼小姐,然而内心对基尔曼小姐充满了轻视和敌对,这些心理反过来又折磨着她,使她抑郁、痛苦。
(3)阿尼姆斯原型
克拉丽莎身上体现了女性性格中的男性特质。她本质上是位有雄心的女性,与传统女性不同,她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对政治很感兴趣。她世故,重视地位、上流社会和成功。“她认为人没有权利两只手放在口袋里懒懒散散地虚度时光;人应该干出点什么,成为某种人物”(伍尔夫,2001:68)。然而在当时的社会,女性没有独立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她们被局限于家中,不能像男性一样在外养家糊口,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只能扮演着“家中天使”的角色。被阿尼姆斯所占据的女人,会失去很多的女性色彩,所以她有时禁不住为那些落入困境或干出傻事的女人的魅力所吸引,使她产生男人一样的感觉。她很喜欢莎莉,因为莎莉比起英国女人来,要坦率得多,说自己想说的,做自己想做的。此外,让克拉丽莎羡慕的还有莎莉的力量、天赋和秉性。莎莉身上的这些男性特质竟使克拉丽莎涌出如奥赛罗对荻丝迪梦娜的炙热的感情,当莎莉轻吻她的嘴唇,她认为这是“生命中最美妙的时刻” (伍尔夫,2001:32)。然而她与莎莉的同性关系不被当时社会认可,所以只能压抑自己,得不到释放的阿尼姆斯最终使她选择了达洛维。因为她的昔日恋人彼得放荡不羁、不谙世故、软弱无能、太过情绪化。达洛维则不同,他是个非常理智的人,他关心政治,有理性,支持被压迫者,在下议院按天性行事,日常生活也是井井有条。他一丝不苟地去干要干的事,即使是午休这么细微的事,他也毫不含糊,并且替她解决所有的困难。当一个人遇到一个女子或男子,而这个女子或男子似乎正是这个人自己的阿尼玛或阿尼姆斯的活生生的化身时(不管事实是否真是如此),“坠入爱河”的体验就会发生(Anthony, 2007:253)。面对这样一个男人,她感到很自在轻松,身上的母性和柔情不由地散发开来。
然而婚姻只有在超越彼此盲目的阿尼玛/ 阿尼姆斯投射,并且在双方都意识到对方的精神现实的情况下,才能成为一种真正的关系。否则,它一直都将只是为习俗和错觉所支配的“中世纪婚姻”,只是一种神秘的参与。(Anthony, 2007:254)克拉丽莎虽然根据自己的阿尼姆斯的投射选择了温和、务实的理查德,获得了从世俗观念看来十分成功的婚姻,在一种平淡无奇、按部就班、唯他人意志是从的生活中安稳、平静地过了几十年。然而她与理查德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是矛盾的。她并不爱理查德。这位能说会道的政客,却在爱情上表现得拘谨可笑,他们之间有的仅仅是理智的婚姻而无情欲的吸引,克拉丽莎常常感到自己像个修女。而对于彼得,她内心深处依然充满依恋。时隔5 年,面对从印度回来的彼得,她内心仍在质疑自己当初的选择。
(4)自性原型
克拉丽莎带着完美女主人的人格面具生活着,抑制真性情的自己,活在忙碌、虚伪和谎言当中。不仅女儿“被抢”,与丈夫在精神上是陌路人,又和宴会中的贵客无法建立真正的心理联系。她一心想表现自己完美的一面,压抑自己内心的阴暗面,使得自己的人格面具与她自身的黑暗面极不协调。越是拒绝面对自身消极的一面,精力越容易消耗掉,她就越容易陷入疲惫和沮丧当中。再者她没能处理好自己的感情和内在的阿尼姆斯之间的关系,使得她的感情成为婚姻的牺牲品。因为没人能理解她,所有这些她只能独自默默承受,这使她身心疲惫痛苦,曾几度到了崩溃抑郁的边缘。
小说中让克拉丽莎顿悟生命真谛、超越自我的关键人物有两个:一个是街对面的老太太,孤独、安详的老人经历人生百态,已经从社会和世俗的羁绊中超脱出来,不在乎他人的眼光,不曲意逢迎,只是安安静静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想睡就睡,活得很自然;另一个是赛普蒂默斯,他是一个经历过一战的青年,在文中患有严重的战争后遗症,神智不清。他自杀的消息警醒了正在晚会上感到万分痛苦沮丧的克拉丽莎。因为她在晚会上奉承、虚伪的做作表现,受到了彼得的冷嘲热讽,同时她自己也感到这种生活方式的空虚无聊,觉得自己的生命和精力正在慢慢地损耗掉,失去了人生的意义。而赛普蒂默斯的自杀让她联想到死亡是对空虚无聊的生命的挑战。克拉丽莎从这两人身上,突然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使她明白,若是一味地沉溺于完美面具当中,压抑自己,像木偶一样生活着,那么她的人生注定是痛苦、无价值的。她的顿悟使她选择重生,选择展现真实的自我,所以当她重新出现在彼得面前时, 彼得似乎感觉到了这种微妙的变化——“是什么使我充满了如此非凡的激动?是克拉丽莎,因为她就在眼前”(伍尔夫,2001:174)。女主人公克拉丽莎在经历痛苦的历程后,最终成功完成了自我实现。当她带着自性的认识重新回到了舞会上,意味着此时的她,超越了自己的人格面具、内心阴影,协调了自己的阿尼姆斯,洞察了自己心理的无意识部分,达到了内心与外界的和谐统一,从而最终获得了一个整合性的平衡人格。
摘要:《达洛维夫人》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在1925年发表的一部长篇意识流小说。小说女主人公克拉丽莎的自我实现过程,可以用瑞士心理学家、分析心理学创始人卡尔·荣格关于自性化和原型的理论进行关照。自性化意味着个体人格的发展与完善,而克拉丽莎的心理历程正是其人格发展过程的写照。本文从荣格原型理论的四个重要方面:人格面具、阴影、阿尼姆斯和自性,来分析克拉丽莎的痛苦根源以及她的自性化整合过程。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卡尔·荣格,自性化,原型
参考文献
[1]Anthony,S.Jung: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M].杨韶刚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237-254.
[2]F·弗尔达姆.荣格心理学导论[M].刘韵涵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18-54.
[3]Wilfred,L.G.Earle,L.Lee,M.et al.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ches to Literature[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4]Woolf,V.To The Lighthouse·Mrs.Dalloway[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5]安东尼·斯托尔.荣格[M].陈静,章建刚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3:75-76.
[6]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雅各布之屋[M].王家湘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5-174.
[7]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冯川,苏克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94.
蒙娜丽莎作文 篇5
不知从何时开始,蒙娜丽莎你已是我梦中的情人,漂洋过海地总把我牵引。梦中的你仿佛一首古老的歌谣,让我在每个孤独的漫漫长夜唱不婷。蒙娜丽莎你更是我不变的真情,天涯这头的我默默无语等你的音讯。蒙娜丽莎;梦中的你更是我我悠悠的牵挂,思念泪珠数不尽!
在浪漫的梦里,我兴奋又梦见了蒙娜丽莎的微笑,你的微笑还是如此神秘如此美,如此另我陶醉。梦中的蒙娜丽莎你可知道,在那一段段溜走是岁月里,我常常徘徊于幻想的梦里,又或在布满繁星的夜空苦苦寻找,总想永恒留住你那神秘的微笑。
梦中的蒙娜丽莎,我因能在梦里和你相遇而骄傲。当我踏进人生而立之年时,初白的鬓边硬结着闯荡的烙印,细细的皱纹里更藏着生活的艰辛。疲惫的身心更残留着感情的伤痕。此时我早已没有了童年的纯真,青年的狂妄。但你那温柔的眼神,神秘的微笑依然深藏我内心依旧。我的蒙娜丽莎梦啊,总是梦不醒,在经历无数次梦聚醒离后,我的爱依然为你守候。
在无数个渺渺无声的梦里,在我最为忧伤之时,云雾里;你如仙女般穿过流星飘然而至。带着温柔的眼神,神秘的微笑。此刻的你;犹如上帝派来拯救我灵魂的特使。倾听我向你诉说那温柔的痛苦。此时的你似乎早已读懂了我感情里的千山万水。更理解我曾经爱得太苦,也无奈我千辛万苦付出;所换来的只是自己对自己苦苦的嘲笑,为我擦干失恋的泪水。梦中的蒙娜丽莎,感谢你陪我度过每个感情的低潮。
克拉玛依随想 篇6
新疆克拉玛依市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西北傍加依尔山,南依天山北麓,东濒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大部分地区都是戈壁滩,海拔在270~500米之间,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夏两季漫长,且温差大,春秋季多风,干燥少雨。克拉玛依下辖克拉玛依、独山子、白碱滩、乌尔禾四个行政区,总面积7733平方公里,市区西北距乌鲁木齐公路里程313千米,现常住人口有40余万。克拉玛依是一个因石油而生的城市,新中国成立前,克拉玛依还是一片戈壁滩,自然环境极其恶劣,荒无人烟。随着1955年9月30日,克拉玛依一号井喷油,才孕育出了克拉玛依这座城市。1956年国庆,在天安门的游行队伍中,出现了一辆悬挂着“1956年发现的大油田—克拉玛依”的彩车。1958年5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克拉玛依正式建市。1960年,克拉玛依油田的产量达163.6万吨,占当年全国天然石油产量的39%,直到大庆油田投入开发之前,克拉玛依油田一直是全国最大的油田。1975年,克拉玛依油田的原油产量突破300万吨。2002年,克拉玛依油田原油产量突破1000万吨,成为中国西部第一个千万吨的大油田。正是这些持续增长的产量,推动着克拉玛依的发展。至今克拉玛依仍然是全世界唯一一个以石油命名的城市,而且是国内唯一油田和地方行政合一的城市,油田总经理就是市长。克拉玛依是维吾尔语“黑色的油”的音译。
由于是因油而生,所以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克拉玛依一直是一座石油工业城市,一切都围绕着石油,其实如今的克拉玛依远不止于此,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克拉玛依已经成为了一个旅游城市,自2012年起,克拉玛依市先后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中国优秀生态文化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克拉玛依的主要景点有黑油山、克拉玛依展览馆、克拉玛依地质馆、百里油区、油砂山、克拉玛依一号井、魔鬼城、克拉玛依河、世纪公园等等。
2
黑油山
黑油山位于克拉玛依市区东北部,距离市中心2公里。虽然叫山,其实与地面的相对高差只有13米,面积约0.2平方公里,而且确切说来,黑油山其实是一群原油常年外泄形成的沥青丘。到目前为止,黑油山依然是全球最大的石油露头地质奇观。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克拉玛依的历史始于黑油山。根据记载,新中国成立前,有一位叫塞里木巴依的维吾尔老人,在黑油山旁搭了个地窝子,捞取原油,骑毛驴往返于乌苏与黑油山间,用原油换取生活用品。黑油山旁现在就立着1982年树立的维吾尔老人骑着毛驴弹奏热瓦普的塑像。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下定决心大力发展石油工业,首先就要加大勘探力度。在早期地质学不发达的时候,人们寻找油田最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寻找地面的石油露头,正因为黑油山地区有巨大的石油露头,才使得克拉玛依进入到了地质学家的视线。1950年9月30日,中国和苏联联合在乌鲁木齐成立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在新疆进行油气勘探开发。1951年中苏石油公司开始在新疆普查勘探,1954年,以苏联专家乌瓦洛夫为队长,地质师张恺、实习生宋汉良、朱瑞明等十人组成地质调查队,完成了黑油山-乌尔禾地区的地质普查后,明确提出该地区有很好的含油前景。不过,对于能否在克拉玛依找到大油田,曾经发生过激烈的争论。以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地调处总地质师为代表的大部分地质学家认为,应该在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地带重点勘探,黑油山地区的丰富油苗是油气向北散失、油藏已经破坏的“残余油”,克拉玛依是一个巨大的单斜带,没有明显的构造,不可能形成大油田。而以乌瓦洛夫为代表的小部分专家认为应该到西北缘的地台上去找油,黑油山有丰富的油苗和液体石油连续析出,说明有大量石油聚集。双方争执不下,都说自己是油海,对方是油杯。最后“官司”打到了石油部的经理部,经理部研究后决定支持乌瓦洛夫,这样才在克拉玛依定了井位。1955年7月6日,南侧1号井,也就是现在普遍所称的克拉玛依一号井(位于克拉玛依机场南)开钻,10月29日完钻,次日喷油,新中国发现了第一个大油田。
新疆的石油工业和东部地区不同,深受苏俄的影响。新疆的近代石油工业始于1909年,新疆政府从俄国购进了顿钻钻机和炼油设备,在独山子开采石油。正因为如此,黑油山景区对石油的历史及石油科技知识的介绍中,都隐含着这种影响。最突出的是,在目前国内大多数的石油史著作中,都以美国的“德雷克”井为世界上第一口现代油井,而在黑油山景区,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油田注明的是波兰的克洛斯诺。
黑油山上的原油涌出不知始于何年,至今仍像当年人们发现它的时候那样,向外冒着石油,在光可鉴人的油泉表面,可以清晰地看到,石油向外冒出时泛出的气泡连续不断地涌出,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在不停地吹着泡泡。在整个山头,随处可见从地缝里冒出来的石油,这些石油常年累月地浸泡着山上的砂石,已经跟砂石融为一体,从山上捡回来的砂岩中带着浓重的原油的味道。
在黑油山景区的“石油科技知识”介绍中,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动物和藻类尸体变化形成的,也就是关于石油生成的两种假说之一—有机生油论。长期以来,这种理论在我国石油地质学界一直占据主流地位,但也有持无机成油论的学者提出质疑。从黑油山油泉源源不断地冒出来的原油看来,这种理论是很值得推敲的,如果石油是有机物生成的,那它总是有限的,经过这么多年,为什么不见枯竭呢?我们将在黑油山拍的石油向外冒出时泛出气泡的照片,发给杜乐天先生。杜先生回复说:“两张照片表明油正在生成,不然它不会老冒。”
克拉玛依展览馆
克拉玛依展览馆位于市区准噶尔路22号,东临油泉路,南靠准噶尔路,西临黑油山公园。克拉玛依展览馆1982年春开始兴建,1983年7月13日建成并正式开馆。馆内有两厅四馆,两厅为序言厅、英模厅,四馆为五十年代“艰苦创业馆”、六十年代“迎难而上馆”、七十年代“夺油会战馆”、八十年代“改革腾飞馆”。通过图文并茂,文物与模型相结合的方式,展示了克拉玛依油田的发展史。院内还复原了油田开发初期的办公室和地窖宿舍。
nlc202309030729
克拉玛依的发现、发展历程,是一段蒸腾着生命激情的历史,充满了奋斗者的豪情的历史,我们在克拉玛依展览馆,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展览馆里有艾青创作的《克拉玛依》,其中有一句:“最沉默的战士,有最坚强的心。”中国的石油工人,确实是最沉默的斗士,他们没有千言万语,在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字—“干”。而正是这个字,指引着他们在一穷二白的时期,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实现了中国石油产品的自给,在平地建设起了一座座漂亮的新城。
克拉玛依地质馆
克拉玛依地质馆位于克拉玛依市准噶尔路,原新疆石油公司勘探处办公区内。原来是内部展览馆,现已对外开放。
我们去的时候已经是周五下午临近下班的时间了,本来地质馆已经关门,但听说我们是远道而来,管理员还是替我们开了门,还有一位热心的工作人员给我们充当了临时讲解员。
如果说克拉玛依展览馆主要展示的是克拉玛依的人文风貌的话,克拉玛依地质馆展示的主要就是克拉玛依的地质风貌。要了解克拉玛依以及整个准噶尔盆地的地质情况,没有比克拉玛依地质馆更好的地方了。馆中陈列了大量从准噶尔盆地各地收集的岩石、矿物标本,以及钻机提取的岩芯,还有各种石油勘探开发的工艺模型、地下地质情况的模型,内容非常丰富,集聚了几代石油人的心血。尤为可贵的是用岩芯制作了一套完整的准噶尔盆地地层,使参观者对准噶尔盆地的地层情况一目了然。准噶尔盆地的沥青相比其他地区,熔点要高许多,品质也特别好,地质馆门边上陈列着一块巨大的天然沥青,直径有近1米,像岩石一样坚硬,泛着金属般的光泽。
百里油区
百里油田作业区位于乌尔禾区,距离克拉玛依市区35公里。
从克拉玛依市区沿着217国道向乌尔禾方向前进半个小时左右,很快就会在路边看到连片的抽油机(俗称“磕头机”)在有条不紊地工作着,一望无际,蔚为可观。这里是新疆油田公司的主要石油生产基地之一,其产量占到整个克拉玛依油田产量的50%。百里油区现在是克拉玛依工业游最重要的景区。正是这种气势恢弘的景象,支撑着克拉玛依油田每年超过一千万吨的产量。但是我们看到,整个油区的井网相当密集,大多数油井相隔不过十几米,更有甚者,不过几米。这种密集的井网,基本上是我国现今油田的普遍现象,也是油田增产的重要途径。这么密集的井网,意味着采油成本的增加:打的生产井的数目多,抽油机消耗的能源多,这些都要摊入采油成本的,这是我国油价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并不是整个克拉玛依都是这种情况,即便是在乌尔禾,还有相当大的区域是一片空白,一口油井都没有。
魔鬼城
魔鬼城又名乌尔禾风城,位于克拉玛依市东北部乌尔禾区境内,距克拉玛依市约100公里,整体面积约120平方公里。景区充分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地表沟壑纵横,岩层千姿百态,属于典型的雅丹地貌,是世界著名的两大雅丹地貌之一。据说,“魔鬼城”得名于大风在山间回荡的声音,准噶尔盆地多风,魔鬼城位于风口,长年累月的风蚀造就了这种雅丹地貌的奇观,而且每当大风刮来,风声就在山间呼啸回荡,如同鬼哭狼嚎。
我们对于魔鬼城的关注,更多的是出于对一种地质现象的关注。如今我们对于地下地质情况的认识,只能是根据各种物探、化探的手段,以及从地下取出来的一些岩样、标本,这种认识是极不全面的,而且很有可能因为其片面而脱离了地质情况的原貌。看着魔鬼城,不难想象,经过若干年的风蚀、沉积,有一天,魔鬼城可能也会像现在的沉积地层那样,被掩埋在地底下,而地底下的沉积地层当年也许就和现在的魔鬼城一样,沟壑纵横、千姿百态、变化万千。所以,我们要想真正认识清楚地层,还应该综合把握宏观和微观的各种信息,这样才可能真实、全面地还原地层的真实情况。在对地层的认识上,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油砂山
从资料上看,油砂山是克拉玛依市北部乌尔禾后山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交接处的一座断层山脉,地下强烈的流体活动,造成油气外溢,在地面形成20多平方公里的裸露油层地貌。
由于地图标注不清楚,即便在当地询问了不少人,我们一行仍没有找到油砂山。不过,在寻找油砂山的路上,看到了一大片覆盖着深色碎岩的戈壁,我们随手捡了两块标本,后来经克拉玛依地质勘探家林隆栋先生、石油地质学家张之一教授鉴定,都是玄武质的火山喷发碎屑岩。能出现这么大面积的火山岩露头,说明在新近世时,这里的火山活动应该很剧烈,也就是说这里地下的流体活动异常剧烈。根据杜乐天先生的理论,这种现象表明准噶尔盆地底下蕴藏了巨大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但我们在那片辽阔的区域内,并没有看到一口油井,看来这里的勘探空间还很大。
克拉玛依河、世纪公园
克拉玛依地处戈壁,是一个非常缺水的城市,由于缺水,当地的植被状况也很差,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当地政府斥巨资从额尔齐斯河引来了克拉玛依河。克拉玛依河又名穿城河,起自城区东北的九龙潭,在城中曲折横穿进入城区西南的西月潭(又名阿依库勒)水库,全长8.51千米,宽15米。2000年8月8日克拉玛依河正式通水,这一日被定为了克拉玛依的“水节”,可见水对克拉玛依的重要性。沿克拉玛依河两岸是世纪公园,世纪公元最富盛名的是它的20座造型各异的跨河桥,有石拱桥、混凝土桥、钢结构桥,其中最大的友谊桥是进入克拉玛依中心城区的门户。笔者个人认为,世纪公园里面最有意义的并不是那20座造型各异的跨河桥,而是绿树成荫的园区。对东部大多数城市来说,绿树成荫实在是稀松平常的事,但对于地处戈壁、干旱缺水的克拉玛依,要解决水源问题实现这一景象实在是殊为不易。
nlc202309030729
克拉玛依河南岸是克拉玛依市的新区,新疆油田公司和市政府的新办公楼就坐落在这一片区域,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经济、文化设施,据说克拉玛依博物馆馆址就定在这里。那一座座新建的现代化大楼,使人仿佛置身于一座大都市,全然忘记了这里地处西北边陲。从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目光超前、有远大前程的新型城市。
3
2010年,克拉玛依市进一步明确了城市发展的方向,即把克拉玛依建设成为“世界石油城”。
打造“世界石油城”的基础是石油产量的增加,克拉玛依油田的产量近些年一直在持续增加,据估计,到2015年前后,克拉玛依油田的年产油气当量将达到2000万吨。当然,要打造“世界石油城”,仅靠这些产量是远远不够的,不过,克拉玛依的潜力远不止于此,它的产量应该达到5000万吨,甚至更多。以目前的情况看,这个目标完全是可以实现的。
要实现石油产量增加的目的,主要依赖两方面的条件,一方面是基本的物质条件,通俗地说就是地下要有那么多油;另一方面要靠人,要靠那些“脑子里有石油”、能找到石油的勘探家,美国石油地质学之父普赖特的名言:“最先发现石油的地方,是在人们的大脑里面。”这两方面的条件,克拉玛依都具有。从物质基础看,准噶尔盆地有大量的石油露头,黑油山的油泉不知疲倦地冒了不知道多少年;独山子地区的泥火山,泥浆带着油气不停地向外翻着泥泡,而且,整个克拉玛依地区还有大量的未开发的区域等着人们去探索。从人员基础看,克拉玛依有一批思想敏锐、目光超前的专家早已经开始了探索,曾任油田总地质师的张恺先生早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对深部成因的油气进行了探索;现任油田总经理陈新发在2001年就和马宗晋院士合作,开展了“准噶尔盆地构造格架综合工程探测”,对准噶尔盆地的深部构造进行了探索;曾任油田勘探处处长的林隆栋先生,在退休后反思以往的勘探经验,提出了油气勘探的新模式;曾任《新疆石油地质》总编辑的夏明生先生,以他敏锐的学术目光,在他主编的期刊上给无机成油论者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这些有远见、有独创精神的科学家,正是克拉玛依的发展目标能够实现的柱石。
在当地政府对“世界石油城”的具体含义的诠释中有非常重要的一点:“由于有雄厚的石油工业基础,又身处世界级油气富集区,所以克拉玛依不仅可以自己生产、加工石油天然气,而且可以面向整个油气富集区甚至全世界油气产地提供技术、装备、产品乃至管理模式的服务”。林隆栋先生说,希望把克拉玛依建设成为在无机成油论的指导下进行石油勘探的实验特区。相信在这些科学家的努力下,油气勘探的新模式一定能够在克拉玛依试验成功,克拉玛依也一定能够面向整个油气富集区甚至全世界油气产地提供技术、装备、产品乃至管理模式的服务。
在不远的将来,“全世界一提到石油石化,就想起克拉玛依;一提到克拉玛依,就想起石油石化”,那时,一首新的《克拉玛依之歌》仍会唱响全球!
克拉丽莎 篇7
缔造百年传奇
克拉斯公司属于家族式企业, 由奥古斯特·克拉斯创建, 是世界著名的农牧业机械和农用车辆制造商, 产品主要包括联合收割机、自走式青贮收获机、甘蔗收获机、农用运输机械、拖拉机和割草机、搂草机、翻晒机以及打捆机等;此外, 克拉斯还生产发展农用牵引车辆, 最新的农业信息科技和精准农业技术, 汽车及航天工业机械制造系统的整部件等。
克拉斯公司是世界收获机械行业的鼻祖, 被用户称为“FIRST CLAAS”, 在行业中享有“收获专家”的美誉。1936年, 克拉斯公司最先推出自己研制开发的第一代联合收割机;1937年开始批量生产牵引式联合收割机。1953年又率先推出第一台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克拉斯的联合收割机以可靠的性能、先进的技术和独特的脱粒分离系统使其在世界收获机械领域中遥遥领先, 累计生产超过40万台, 在欧洲每3台收获机中就有1台来自于克拉斯。
克拉斯公司的牧草收获机械在欧洲居领先地位, 早在1921年克拉斯公司就发明了其专利产品——打结嘴, 应用于不同型号的打捆机中, 并不断得以改良。位于法国梅兹的克拉斯公司打捆机生产厂, 是欧洲规模最大的打捆机生产基地。克拉斯JAGUAR系列自走式青贮饲料收获机的产销量占全球5 0%以上的市场份额, 其优质的机械性能和性价比已被中国用户所认可, 并广泛应用在全国各大型牧场。同时, 克拉斯所有的牧草收获机械均满足了牧草收割、摊晒、搂集、打捆、搬运和运输等作业的需求。
2003年是克拉斯公司战略调整的重要一年, 通过收购法国著名的雷诺农机公司, 从而成功进军拖拉机领域, 推出了36.8~385.9 kW (50~524 hp) 全系列拖拉机, 加强了其在整个世界农机市场的主导地位。
克拉斯公司正经历着飞速发展阶段, 产值连年翻番, 2011年的净销售收入接近33亿欧元。目前, 克拉斯在德国有5个生产厂, 在德国以外有5个生产基地, 全球有9 000多名员工。
先进的生产车间
记者此次所参观的哈斯文克工厂, 是克拉斯公司的全球总部, 拥有3 000名员工。工厂内拥有先进的厂房和制造设备, 一流的制造工艺和独立的零配件供应系统。
进入生产车间, 记者的第一感觉是“宽敞”。据了解, 该车间总面积40万m2, 按照功能划分为喷涂区、收割机生产区、拖拉机生产区、试验检测区和零部件备件区等主要区域。为了方便工人在车间内穿梭于不同的区域, 公司还特别准备了600辆自行车作为工人的代步工具。
喷涂区位于车间的二层, 每个零部件进入装配线之前都要在这里进行处理, 工艺流程是清洗—上底色—高温烘干 (175℃) —粉末喷涂—干燥—装配线, 其工艺要求堪比汽车制造精准严格。喷涂处理完的零部件通过输送线运送到生产线进行装配。分布于整个车间顶部的零部件输送线总长度达到13 km, 共有3层, 处于不同的工作平面, 承担着零部件从备件区到装配线的输送任务, 各个环节都是自动化流水作业。
收割机生产区所占面积最大, 也是克拉斯公司收获机的重要生产基地。2003年, 公司投资数百万欧元对收割机生产线进行了更新改造。目前有两条生产线, 可柔性生产多种不同类型的大型和小型联合收割机, 两条线同时启动每天可以生产40台收割机, 每台机器都是按照用户的订单需求进行生产。拖拉机生产区主要生产242.6~385.9 kW (330~525 hp) 的大型拖拉机, 而242.6 kW (330 hp) 以下的拖拉机则由克拉斯法国工厂生产, 发动机采用美国卡特彼勒的产品。
哈斯文克工厂另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是物流中心, 即货物接收体系。该物流中心投资350万欧元, 于2007年正式投入使用。所有零部件的数据都事先记录在电子档案上并且很快可以调出来, 新的高货舱架系统和货物收条检查是这个现代化货物接收程序的核心。
克拉斯在中国
克拉斯公司2004年12月在北京设立代表处, 开始了中国市场的拓展之路。其实, 早在20世纪60年代, 克拉斯公司卓越的联合收割机技术就曾引进到中国, 为我国联合收割机制造业的发展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目前, 克拉斯公司的联合收割机、青贮饲料收获机、牧草机械及拖拉机等产品已在我国东北3省、内蒙古和新疆等地区的大型农场及农村地区广泛使用。据了解, 其青贮收获机在中国市场的国际品牌占有率在90%以上, 其他产品也得到了中国高端用户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克拉斯公司还积极参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建设。2009年, 参与了“中德现代农业示范农场项目”, 向该项目提供了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等高端农机设备。2010年黑龙江省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农业机械装备政府采购项目中, 克拉斯公司的ATLES946系列拖拉机成功中标。黑龙江省作为中国最大的粮食产业基地, 一直以来都是克拉斯在中国的重要市场, 此次项目中标后, 克拉斯公司更是从德国总部派出专业技术人员, 参与培训和售后服务等工作。
克拉霉素颗粒处方工艺研究 篇8
目前, 克拉霉素的上市制剂有片剂、胶囊、颗粒、分散片。由于克拉霉素味苦, 使患者尤其是儿童患者难于接受, 故研制适合儿童服用的克拉霉素颗粒剂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本文从矫味剂的选择开始, 逐步加入润湿剂、助悬剂、填充剂、粘合剂等, 通过这些辅料的筛选, 研制出符合药典要求、适合儿童服用、成本较低的克拉霉素颗粒剂, 该研制工艺条件简单可行, 具有较大的推广意义。
1 材料与仪器
PL2002电子天平 (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 , 高效三维运动混合机 (哈尔滨纳诺医药化工设备有限公司) , 101A-1电热鼓风干燥箱 (上海实验仪器厂有限公司) , DXDK80D颗粒自动包装机;克拉霉素原料 (浙江华义药业有限公司) , 甜蜜素 (北京维多化工有限公司生产) , 羟丙甲基纤维素 (湖州展望药业有限公司) , 十二烷基硫酸钠 (SDS, 湖南尔康制药有限公司) , 蔗糖 (漳州市漳福糖业有限公司生产) , 乳糖 (常州市朗生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 , 甘露醇 (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生产) , 阿斯巴甜 (湖南尔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 甜菊素 (曲阜海根甜菊制品有限公司) , 卡波姆、羧甲基纤维素钠 (安徽山河药用辅料有限公司生产) 。
2 方法与结果[2]
2.1 处方筛选。
处方筛选主要解决颗粒剂的口味、溶出度问题。
2.1.1 矫味剂的选择。
实验方法:因克拉霉素口感苦, 病人服药依从性较低, 本实验对阿斯巴甜、甜蜜素、甜菊糖进行考察, 以等量加入逐个品尝的方法进行筛选。具体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处方1:克拉霉素0.1g, 阿斯巴甜0.1g。口味甜、苦。处方2:克拉霉素0.1g, 甜蜜素0.1g。口味甜、略苦。处方3:克拉霉素0.1g, 甜菊糖0.1g。口味甜、苦。结果表明:处方1、处方3味苦, 因此选用处方2即甜蜜素为本品矫味剂。
2.1.2 矫味剂用量的选择。
实验方法:用筛选出的阿斯巴甜按比例逐渐增加的方法, 加入到等量的克拉霉素中, 逐个品尝。具体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处方1:克拉霉素0.1g, 甜蜜素0.11g。味道难接受。处方2:克拉霉素0.1g, 甜蜜素0.13g。味道易接受。处方3:克拉霉素0.1g, 甜蜜素0.15g。味道基本接。结果表明:根据味道及接受程度, 处方1、处方3不易接受, 处方2可用, 将主药与矫味剂甜蜜素的比例定位为1:1.3。
2.1.3 润湿剂用量的选择。
由于克拉霉素的疏水性强, 为了改善其亲水性, 加入适量的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 (SDS) , 用不同比例的十二烷基硫酸钠加入等量处方中, 混合均匀, 观察药物溶于水的情况, 根据各个处方中液面漂浮物和泡沫多少, 选择最佳的用量。具体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处方1:克拉霉素0.1g, 甜蜜素0.13 g, 十二烷基硫酸钠0.005g。漂浮物少, 泡沫少。处方2:克拉霉素0.1g, 甜蜜素0.13 g, 十二烷基硫酸钠0.01g。无漂浮物, 泡沫少。处方3:克拉霉素0.1g, 甜蜜素0.13g, 十二烷基硫酸钠0.015g。无漂浮物, 泡沫略多。结果表明:根据个处方中液面漂浮物和泡沫多少, 处方1、处方3不易接受, 处方2可用, 将主药与润湿剂十二烷基硫酸钠 (SDS) 的比例定位为1:0.1。
2.1.4 助悬剂的选择。
实验方法:将不同助悬剂等量加入相同处方中, 混合均匀, 观察助悬效果及PH值的变化, 选出适宜的助悬剂。具体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处方1:克拉霉素0.1g, 甜蜜素0.13 g, 十二烷基硫酸钠0.01g, 羧甲基纤维素钠0.1g。PH值10, 沉降比0.75。处方2:克拉霉素0.1g, 甜蜜素0.13 g, 十二烷基硫酸钠0.01g, 羟丙甲纤维素0.1g。PH值7.2, 沉降比0.65。处方3:克拉霉素0.1g, 甜蜜素0.13 g, 十二烷基硫酸钠0.01g, 卡波姆0.1g。PH值9.0, 沉降比0.81。结果表明:处方1、2克拉霉素颗粒2010版药典规定其PH值为8.0-10.0, 故其PH值不合格。处方3较符合要求, 综合成本拟定卡波姆为助悬剂。
2.1.5 填充剂的选择。
实验方法:以蔗糖、乳糖、甘露醇为填充剂, 与克拉霉素0.1g、甜蜜素0.13 g、十二烷基硫酸钠0.01g、卡波姆0.1g混合均匀, 以口感及成本考虑, 选择适当的填充剂。具体实验过程及结果 (见表1) 。结果表明:处方2从口感及成本方面均优于处方1、处方3, 因此选择拟定乳糖为填充剂。
2.1.6 粘合剂用量的选择。
2.1.6.1实验方法:以不同浓度的酒精和水为粘合剂, 加入到等量的处方中, 以颗粒硬度、水分和制粒难易程度等为指标, 选出适当的粘合剂用量。2.1.6.2工艺。将克拉霉素过200目筛, 甜蜜素、卡波姆、乳糖分别过140目筛, 称克拉霉素0.1g、甜蜜素0.13 g、十二烷基硫酸钠0.01g、卡波姆0.1g、乳糖0.5g, 混合均匀后, 用不同比例粘合剂进行制粒, 具体实验过程及结果 (见表2) 。结果表明:根据上述实验, 从颗粒水分含量、颗粒硬度、制粒难易程度以及节能等进行综合考察, 80%乙醇为粘合剂较为适宜。
2.2 结果。
以初步选出的各组分及用量, 制成样品, 全面考察工艺的可行性[3]。
处方:克拉霉素100g、甜蜜素130g、卡波姆100g、乳糖500g, 制得1000袋。结果分析:性状:本品为类白色混悬颗粒, 味甜微苦。
沉降容积比:将本品一袋, 于具塞试管中加水至50m l, 密塞, 用力振摇1分钟, 记下混悬度的开始高度H 0静置3小时记下混悬物的最终高度H。按下式计算:沉降比=H/H 0, H 0=5 0.0 m lH:49.0m l, 沉降比为0.9 8, 符合规定。
再分散性:取本品一袋, 于1 0 0 m l量瓶中加水至5 0 m l, 配成混悬液, 放置沉降, 然后以每分钟2 0转的速度转动, 1 0分钟后, 观察量筒底部的沉降物质的消失情况, 以好、良好、一般、差来评价, 结果再分散性良好。含量测定: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克拉霉素颗粒项下含量测定方法进行测定。含量%=99.56%。
3 讨论
所制备的克拉霉素颗粒剂口味好, 质量符合药典要求, 适合工业化生产。
参考文献
[1]罗小荣, 薛晓兵, 靳祖英, 胡进维, 夏春森.克拉霉素分散片制备工艺改进[J].中国药业, 2004 (4)
[2]李海丽.阿奇霉素颗粒剂制备工艺研究.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 2008, 14, 11.
其实克拉丽丝也应该得到同情 篇9
小说中菲利普一家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家庭, 菲利普有份工作, 但微薄的收入仅能维持全家五口人的生活。在这样的家境中, 要使生活不至于过度困窘, 女主人克拉丽丝支付家用开资必须学会精打细算:买日用品买廉价的拍卖货, 还要在价钱上跟卖主计较半天;朋友请客决不肯轻易答应, 以免回请超了预算;内心也许很想体验一下被自己的先生请吃牡蛎的体面和自豪, 但只能口是心非地拒绝, 心痛地允诺丈夫只给女儿和女婿们少买几个尝尝……这样一位善于持家的母亲, 这样一位很会俭省的主妇, 为了家庭以后的正常运转, 不敢穷日子富过, 我们有什么理由责备她的处事精明和精于算计?
至于她对于勒叔叔的冷酷无情, 我们如果站在她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也完全能找到理由去原谅她。于勒曾是个可恶的败家子, 他不仅吃光了自己应得的那一份遗产, 还大大侵吞了菲利普应得的那一部分, 这样的人在有钱人家顶多称得上是“花花公子”, 可在家境一般、勉强够生活的人家, 如若继续容他, 岂不要马上坐吃山空?于是, 菲利普夫妇只好按照当地惯例打发于勒去美洲谋生。整整十年之久, 于勒音信全无, 后来的两封信, 真的让生活依然拮据的菲利普全家大喜过望, 于勒在美洲发财了, 于勒信上许诺不但会偿还哥哥的损失, 还会回来后与哥哥一家有福同享地一起过好日子。这样的消息真可谓是喜从天降, 给了菲利普夫妇莫大的自豪和期待。因为有了这封“福音书”, 愁嫁的两个女儿中终于有个青年在看完信后, 答应娶二女儿为妻, 我们想想, 这让做母亲的克拉丽斯多么高兴啊!
当做嫂子的从心底喊出“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并热情地期待他的早日到来时, 于勒竟给大家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他又一次穷困潦倒, 只能躲在轮船上卖牡蛎为生。昔日美好的期待和美好的家庭梦想顿时被眼前这个穷汉给毁了, 怎不令克拉丽斯怨恨愤怒, 她心底的旧怨新仇一齐发作, 于是痛骂于勒是“贼”是“流氓”是“讨饭的”, 以解心头之恨。给人送来无尽的希望, 又让人瞬间彻底绝望;给人制造大喜, 又给人制造大悲, 备尝生活的艰辛的克拉丽斯, 怎能对于勒如此的“捉弄” (尽管是源于于勒的命运多舛) 无动于衷?我们再想想这个残酷的现实, 菲利普夫妇还得隐瞒住女儿女婿, 以防已成的婚姻一夜破裂, 这得忍受多大的痛苦!所以, 我想, 我们善良的读者应该同情理解克拉丽斯。
再说, 于勒我们除了给予他同情, 就不该谴责他吗?他曾是那么的放荡不羁, 玩世败家;既然后来发了财, 为什么不把欠人的钱及时寄回, 而自己却急着去南美作长期旅行?可见于勒的玩性不改是其本性, 难怪克拉丽斯担心于勒会“回来吃咱们”。
我同情菲利普夫人———克拉丽丝, 还缘于我的母亲情结。我的母亲大半辈子过着十分辛劳却穷苦的生活, 她起早贪黑地种田打柴, 手脚勤快地养猪养鸡, 却曾总是供不上儿女们的吃穿, 为了养活一大家子, 她精打细算:破衣烂衫做成浆布纳鞋底, 一双鞋, 老大穿新, 老二穿旧, 补补缀缀老三穿;晚上洗脚, 半盆热水, 喊来全家一齐泡, 图的是省下几把柴火;煮饭和上萝卜山芋, 为的是省下来半碗米粒;孩子们的书包自做的, 铅笔头套上长竹管用, 拾回的烂菜叶腌制成酸菜……不这样勤俭持家, 靠父亲微薄的收入哪能把我们众兄妹们养大成人?
平淡与神秘——再读《蒙娜丽莎》 篇10
那么我们这里主要讨论的问题是, 《蒙娜丽莎》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为什么自它诞生后, 又会激起大量诗歌、绘画?
如果要回答这些问题 (其实这两个问题也是一个问题, 最根本地在作品的美学意义和人文精神上) , 我们首先还得从它诞生的时间说起。若从大的时代背景看, 很明显《蒙娜丽莎》成功地出现在文艺复兴盛期;从小的时间关系说, 《蒙娜丽莎》是达.芬奇50岁前后的作品, 一般认为是他50岁之后的作品。而我们知道达.芬奇是早熟的画家, 按目前的史料可以推断大约在他26岁左右就是一个成熟的画家。所以单从达.芬奇方面看, 《蒙娜丽莎》是他自己绘画艺术和美学思想发展到高度成熟期的作品, 因而此画无疑是他美学理想化的一个诠释。
加之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是欧洲整个文艺复兴时代艺术品最负创造性的时期, 那时“人” (尤其哲学家和艺术家) 对本身的思考和自我的关注站在了当时的最高点。从这点上说, 《蒙娜丽莎》关注到了我们“人”本身的意义与价值, 它表面上描绘的是一位贵妇人或美妇人的半身像, 其作品内部反映出的是这一时代“人”的精神与气息, 这就是它最高的意义所在。
此外, 这张画面还有些复杂与深刻。它的复杂与深刻在于创作者达.芬奇的复杂与深刻。我们知道画家达.芬奇是一个全能的天才, 他个人对艺术的研究与思考也超出了我们一般人的想象, 放过“解剖”“透视”“素描”“色彩”不说, 光就物象描绘和人物面部他本人曾做过深入的研究。譬如对物象描绘他写道, “根据眼睛的实际经验和判断而无所用心地着手描绘的画家, 是和镜子差不多的, 镜子模仿了它面前的全部事物, 可并没有理解事物。”并且达.芬奇坚决主张“还没有考虑到是不是和理智相符, 和自然现象相符的东西, 不要放到美术作品上去。”对面部而言, 达·芬奇曾思索“人类的面容在怎样的条件下, 看起来才会更美。”同时他发现“坐在昏暗的住家入口处的人物的脸, 因为有光和影的作用, 看起来极为美丽。”另如“在黄昏时, 在气候不佳时, 所观察到行走于街上的男女面容, 是十分有魅力而且柔和的。 (1) ”由此可见, 达.芬奇对人物肖像的观察与研究是全面的。
然而, 就《蒙娜丽莎》来说, 画面上最终能让人物传达出勾人心魄的“气息”与“神韵”, 是基于它视觉上给我们所呈现出的高度和谐感, 以及人物内在与外表所达到的理想化的统一所决定的。
首先来说, “蒙娜丽莎”的造型非常优美, 至今也算是一个经典性的造型。达.芬奇的确高明, 画中人物依头而下, 从颈、肩、身一直到手的摆放非常讲究, 一丝不苟, 但整体感觉给人既轻松又简洁 (这也是看点之一) 。接着这双娇美的手成为又一亮点, 曾有人称它为“世上最美的一双手”, 手之美, 美在于达.芬奇刻画出了皮肤的敏感度 (质感的跃动) 与“表情”能力。其次, 一些细节让人注意, 就说一点----装饰物。按说当时欧洲的传统, 作为标志人的地位和身份的首饰在上流社会几乎都在佩戴, 而且戴得非常繁多。可在达.芬奇这里统统被省去, 也就是说我们在蒙娜丽莎身上找不到一件这种珠光宝气的装饰物, 而到处描绘的都是丽莎实实在在的肌肤, 从这个层面上我们把《蒙娜丽莎》与波提切利的“女神”与拉斐尔的“圣母”做一比较, 会发现《蒙娜丽莎》无疑是简洁的。再者, 看画面上微笑的脸, 看丰润的手, 看时尚的发型, 到头上薄薄的轻纱, 通过这些匠心的经营都把人物凝固在了“质朴”与“高贵”的状态下。
不光如此, 画中人物的这一张脸足以让人留恋。傅雷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写道;“《蒙娜丽莎》给予观众的印象是一种销魂的魔力。这张脸庞, 只要见过一次, 便永远离不开我们的记忆。”确实, 《蒙娜丽莎》最让人着迷的地方还是这张脸。相传拉斐尔见到此画时, 看着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就这么一张面部, 可以说几乎包含了达.芬奇所有艺术的“精”与”深”。
其一, 就是这微笑。微笑就微笑, 可此画中的微笑有些神秘, 故而成为整个《蒙娜丽莎》最大的谜团。画面上, “蒙娜丽莎”的神情是镇定的, 又是含蓄浮动的, 两张薄薄的嘴唇单纯地抿向两旁, 这种不容察觉的变化似乎映射出这微笑还是将笑未笑的开端。而且是否全是微笑, 专家们还存有疑问。加之, 达.芬奇为了让了模特儿长时间保持良好的状态, 据说他不断地为模特儿讲故事, 并请小丑、琴师、艺人轮流表演。如此大投资, 就是想尽可能多消除模特儿疲倦与不愉快的表情。所以达.芬奇无意中也将丽莎聆听音乐的神情画了进来, 让这“微笑”又给人难以捉摸的表情----像缥缈、像恍惚, 又似安详。其二, 《蒙娜丽莎》的面部用了微侧的效果。据说达.芬奇是最先发现了人的侧面最能留下人生动的表情, 而且研究者们发现达.芬奇一生画作的人物面部也都是侧面的, 几乎没有正面出现。其三, 人物面部包括饱满的胸部和手的描绘已经完全进入到肌肤内在“表情”的刻画。确切地说, “达.芬奇是发现真切的肉感与皮肤颤动的第一人。在他以前, 画家只注意到脸部的轮廓, 这可以与波提切利等画家的比较研究而断定。达.芬奇的轮廓是浮动, 沐浴在尘雾的空气中, 他只有体积, 而波提切利的轮廓则是以果断有力的笔致标明的, 体积只是略加勾勒罢了。 (2) ”
总之, 这张画的最大亮点, 用中国古人的话语来说, 就是“气韵生动、神采飞扬。”而达·芬奇成功地将他作画时的技巧、手法和思索秘密地隐藏, 可以说近四年的涂抹与覆盖让你看不出任何“痕迹”。
注释
1 见《西方美术名作二十讲》傅雷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6月第一版P52
克拉西奇尤文之钻 篇11
天才成名欧战
巴尔干半岛向来盛产天才,涌现了不计其数的明星。在米哈伊洛维奇、米洛舍维奇等人相继隐退之后,25岁的克拉西奇逐渐成为了又一颗希望之星。克拉西奇1984年11月出生于南斯拉夫科索夫斯卡地区,像许多少年老成的南斯拉夫球员一样,他不到15岁就开始了职业生涯。从1999年到2004年,克拉西奇在伏伊伏丁那队效力了五年,凭借着过人的速度和身体优势,逐渐成为了这家球会的顶梁柱,在18岁时候,就已经戴上了队长袖标。在伏伊伏丁那效力的4年里,他出场77次,打入7球。2004年1月,刚满19岁的克拉西奇成为了俄超劲旅莫斯科中央陆军的考察对象,但转会陷入了僵局,他本人也多次前往俄罗斯商讨转会事宜,最终在2004年夏天成行。
克拉西奇的运气不错,他在莫斯科中央陆军遇到的是俄罗斯名帅加扎耶夫,而当时的中央陆军也处于史上最强盛时期。在那支拥有奥利奇、洛韦和日尔科夫等名将的球队里,19岁的克拉西奇虽只能从替补做起,却赢得了不少宝贵的大赛经验。在2004-2005赛季的联盟杯比赛中,他一共出场三次,其中就包括2005年5月的联盟杯决赛:他在第67分钟替补奥利奇出场,最终中央陆军以3∶1力擒里斯本竞技捧杯,而这也是球队史上的第一座欧战奖杯。
从俄超的2005赛季开始,克拉西奇一跃成为主力球员。单赛季各条战线出场达50次,俨然成为球队核心之一。他在30场联赛中出场27次,欧战中出场14次,帮助球队夺得了2005赛季的俄超联赛和杯赛的双料冠军。2006赛季,他在联赛中同样不可或缺,26次出场带领球队卫冕联赛和杯赛,并且击败了死敌莫斯科斯巴达克,夺得了2006赛季的俄罗斯超级杯冠军。
在2005年至2009年间,克拉西奇帮助中央陆军接连收获荣誉,两次俄超冠军、四次俄罗斯杯赛冠军和四次俄罗斯超级杯冠军,在效力中央陆军的六年时间里,克拉西奇共计出战229场打进33球,虽然进球数不是太多,但助攻才是他的拿手好戏。已经散发出耀眼光芒的克拉西奇,通过在欧战中的出色发挥吸引了五大联赛众多大牌俱乐部的关注。
在他状态最佳的上赛季的冠军联赛中,克拉西奇在小组赛阶段就有上佳表现,在客场面对曼联的比赛中,他攻破了范德萨把守的大门,帮助中央陆军以3∶3战平曼联。接下来的比赛中,他的远射又帮助球队以2∶1逆转沃尔夫斯堡,在B组中以3胜1平2负的成绩出线,虽然在1/4决赛遇上了最后的冠军国际米兰惜败,但克拉西奇已成为欧洲足坛的当红妖人,他在边路的犀利突破和传中已成为了中央陆军得分的必备手段。赛季结束后,克拉西奇凭借出色的表现,被塞尔维亚足协评为塞尔维亚年度最佳球员,包括曼联、利物浦、米兰双雄在内的多家豪门都有意将其招入帐下,但克拉西奇本人最中意的还是尤文图斯。新帅德尔内里的“442”战术,足以让塞尔维亚飞翼发挥出最大的潜能。
非内德维德二世
克拉西奇的人生似乎总是充满曲折。当年转会中央陆军便一波三折,而他今夏加盟“老妇人”的过程也堪称一出肥皂剧。去年冬天,克拉西奇就公开表示:“我已经做了决定,我希望离开莫斯科中央陆军。”并表示希望加盟意大利或者西班牙球会。由于克拉西奇25岁生日宴会上出现了红黑相间的蛋糕,AC米兰一度被认为是这位塞尔维亚人心仪的球队,此外英超的曼城和土超的费内巴切也在以高薪利诱。但克拉西奇最终还是选择了尤文图斯,不过“老妇人”在这桩转会上并没有那么诚恳,因为意甲一年只能引进一位非欧盟球员,议程上的哲科和克拉西奇两位强援让经理马洛塔遭遇了甜蜜的烦恼。不过这并没有让克拉西奇灰心,他曾对媒体表示:“为了我梦想中的尤文,我愿意一直等待。”中央陆军和尤文图斯的转会谈判也一直在进行,尤文为防万一,也在不断购入右路强援,西莫内·佩佩、豪尔赫·马丁内斯都陆续来到球队,看起来斑马军团似乎已没有了克拉西奇的位置,而特雷泽盖要离队的消息也预示着尤文选择的天平正在向哲科倾斜,不过最终沃尔夫斯堡开出的价码超出了斑马军团的心理承受能力,马洛塔迅速将橄榄枝伸向了克拉西奇。于是,在经历了长达两个多月的拉锯战后,塞尔维亚人终于在8月23日加盟了尤文图斯,转会费达到1500万欧元,与博努奇并列成为尤文本赛季的转会标王。
克拉西奇由于一头金色长发被媒体认定为“内德维德二世”,但实际上两人的风格特点并没有外表那么相似,克拉西奇自己也否认,表示自己儿时的偶像是米亚托维奇。在克拉西奇来到尤文之后,德尔内里认为“边前卫要两个边都能打”,此前加盟的佩佩就是这样的球员,这一点克拉西奇也十分配合:“近几年我都在右路,但我也踢过左边。”但德尔内里知道只有把他放在右路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所以在加盟尤文之后,总是将佩佩放到左边,将右路留给克拉西奇。对于“内德维德二世”这个称呼,克拉西奇本人也并不在意:“可能就是头发像吧,不过我希望自己能够达到他的水平,这也是我的目标。我知道前方的路还很长,我希望通过努力可以尽量接近帕维尔。”
尤文复兴新动力
尤文图斯在今夏共买入了九名新援,阵容较之上赛季进行了大换血,因此尤文需要的磨合时间不是一两场比赛,克拉西奇也需要适应新环境与新打法。塞尔维亚飞翼在联赛首轮输给巴里表现平淡后,也逐渐展现了自己的特点和实力。
在第2轮对桑普多利亚的比赛中,克拉西奇所在的右路成了尤文进攻的发起点,他和莫塔的轮番攻击让斑马军团的右翼风生水起。塞尔维亚飞翼有着出色的速度和身体素质,能够突破传中,在接下来大胜乌迪内斯的联赛中,他就贡献了两次助攻,这也让德尔内里说出“克拉西奇比皮耶罗更重要”的夸赞之词。克拉西奇俨然已经成为了尤文前场进攻的新核心,在球队输给巴勒莫的第4轮比赛中,他也有上佳表现,被媒体称作“斑马军团中唯一真正在战斗的勇士”。克拉西奇就像刚来尤文时承诺的那样,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帮助球队重夺意甲冠军,“我非常确信,球队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我们正在努力打造一支强大的队伍,能够将球队带回世界顶级水平,我梦想穿着这身球衣夺得意甲冠军。”意甲第5轮堪称克拉西奇新赛季的里程碑,他上演了帽子戏法,几乎是凭一己之力帮助球队以4∶2力克卡利亚里,进球后他用吮吸手指的动作以庆祝女儿的降生—在这场比赛一周前,克拉西奇的妻子米拉为他产下了一名女婴。克拉西奇赛后说:“很高兴能够帮助尤文取胜,此前我单赛季最多才进六个球,我想我完全能够在尤文图斯达到新的高度。这三粒进球,我要献给刚刚出生的女儿,她是我踢球的动力。”
意甲联赛已经进行了六轮,但尤文的引援效果并不明显。博努奇在后防线的漏防次数并不比此前的卡纳瓦罗和莱罗塔列少,马尔科·莫塔攻强守弱,中场的阿奎拉尼才刚刚崭露头角,马丁内斯基本只获得了零星的上场时间,里瑙多和特拉奥雷更是很少露面,在这样的情况下,克拉西奇的表现更显得弥足珍贵,他成为了斑马军团取胜的关键球员。其实在卡莫拉内西离队之后,尤文需要的正是一名像克拉西奇这样的边路突破好手来填补空缺,何况就克拉西奇现在所展现出的实力而言,他既有速度又有冲击力,还有着精准的传中脚法,是尤文此前的边翼卡莫拉内西和马尔基翁尼所不具备的,因此克拉西奇堪称尤文今夏最成功的买卖,虽然球员本人矢口否认,但如今克拉西奇在尤文中的作用以及表现出的旺盛斗志都颇有几分内德维德的神韵。
基克拉底文明:陌生的古老文明 篇12
人们通常所知爱琴海上最古老的文明是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文明和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迈锡尼文明, 那么在这两个文明之前是否还存在过更古老更成熟的古希腊文明呢?答案是肯定的, 那就是基克拉底文明。
让我们回到100多年前, 这个古老文明初露头角的岁月。19世纪晚期的希腊还沉浸在民族国家独立的欢乐气氛中, 在雅典卫城山脚下的跳蚤市场上, 人们总是能够看到各种古物摊铺出售一些奇怪的白色大理石小雕像, 40多公分高, 人物形象简洁, 线条流畅, 表面光滑, 或坐或立, 基本样式统一。当时, 德国商人施里曼在小亚细亚发掘特洛伊宝藏引发整个欧洲掀起到希腊寻宝的热潮, 但是没有人注意这种小雕像, 因为他们都不清楚这种大理石雕像属于哪种已知的文明, 更不了解其价值何在, 只知道它们来自基克拉底群岛。
基克拉底群岛
多亏了英国雅典学校首位主任番洛赛先生慧眼识金, 他最先注意到这些雕像的重要性。他从摊主们那里了解到它们出土于基克拉底群岛上的古墓, 因此设立了到基克拉底群岛考古的项目。基克拉底古墓发掘项目开展后, 吸引来另一位希腊考古学者赫里斯多。这位古典考古学家由于对迈锡尼王宫遗址的发掘和研究而闻名遐迩, 他在全面调查研究了基克拉底古墓群后, 为这个新发现的文明命名为“基克拉底文明”。
然而, 独立后的希腊长期处于混乱状态, 文物市场更是缺乏监管, 从基克拉底群岛流失的文物高达半数。有关基克拉底文明的研究工作重新吸引人们的视线大约又过了半个多世纪, 特别是当考古科学新技术大量用来进行古物年代测定后, 基克拉底文明研究再度迅速发展。学者们发现, 这种未知的文明存在的年代早于米诺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其成熟的程度高于后两者。
现代考古学者们已经确定, 基克拉底文明属于新石器晚期和青铜时代早期文明, 存在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300-2000年。其间又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一些学者近年来对基克拉底古墓群考古得到新证据, 表明该文明存在的时间上限可能要提前到公元前5000年, 那时, 第一批移民从小亚细亚进入这个地区。考古学家伦弗雷认为, 该文明区最早的居民大概是第一批南下的印欧人种, 而马罗瑞则认为, 他们应该是早于印欧人种的小亚细亚移民。
如果这些结论是可靠的话, 那就意味着基克拉底文明远比克里特文明更古老。众所周知, 米诺文明属于青铜时代的文明, 其存在的时间大约为公元前27—15世纪。也就是说, 当米诺文明兴起之时, 基克拉底文明已经兴盛了数百年。或者至少可以推论, 基克拉底文明比米诺文明发展得更为成熟, 并由于两者海域相连, 前者对后者有文化影响。这个推论得到了考古学的证明, 从米诺文明遗址出土的陶器绘画上, 人们找到了基克拉底文明的强大影响痕迹。
基克拉底文明所在的基克拉底群岛海域总面积大约2572平方公里, 位于爱琴海中部, 在雅典东南方向, 该海区有人居住的岛屿大约有200多个。基克拉底群岛大多由火山喷发形成, 并围绕海底火山口分布成圆圈形状。古希腊人用“圆圈” (基克拉底) 一词为该群岛命名。
根据该地区考古发掘和古物研究, 基克拉底文明区采取农耕和渔猎相结合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于该海区有利的地理位置, 基克拉底群岛一度控制爱琴海贸易的海上霸权。而活跃的商贸活动也为该地区居民带来巨大财富, 进而为该文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遗址发掘发现, 当时已经出现了冶炼和制作青铜器的作坊。从大量墓葬群的分布情况分析, 该文明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早期城市居住区。但是各个居民中心区的人口规模较小, 千人左右。集中的建筑群遗址表明, 当地形成了规范的建筑模式, 即直线和矩形的平面设计。建筑材料多为岩石。每户住宅包括2—5间房屋。从古墓群的构成分析, 由多个家庭构成某种更大的群体。学者们推测, 基克拉底群岛上已经出现了早期的国家。
基克拉底文明遗址考古发现的古代器物多达数千种, 包括最具特点的大理石雕像、石料或贝壳为原料的串珠项链、金属工具和装饰品、石头用具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埃拉岛古墓出土的青铜锯, 体现出当地青铜加工工艺的高超。基克拉底文明为外界所知的代表性器物是大理石小雕像, 迄今为止推测总计有1400多尊, 流散在世界各地。它们造型别致, 具有现代雕刻艺术的气质。总之, 无论是石料还是金属器物, 它们的加工水平都高于同期的米诺文明, 学者们据此推测该文明比米诺文明更成熟。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 基克拉底文明不知因何逐渐衰落。根据爱琴海中部地震和火山活动频繁的情况推测, 该文明的衰落和消亡一定与此有关。也许由于这个原因, 人们至今尚未在基克拉底群岛发现大规模宫殿遗址。也有学者认为, 地质活动破坏对有限的历史遗迹的永久性损坏就是该文明长久覆盖着神秘面纱的原因。但是随着现代考古特别是水下考古技术的发展, 基克拉底文明的神秘面纱将进一步被揭开, 这个陌生而古老的文明必将得到人们更多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