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集体备课

2024-12-07

教师集体备课(精选12篇)

教师集体备课 篇1

几年前, 教师备课的方式基本上是处于“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状态, 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 更需要教师建立同伴互助和合作, 建立积极的伙伴关系, 这也催生了我校集体备课的产生。但在最初的实施中, 很快就陷入了误区, 很多教师将集体备课曲解为集体教案的简单复制与执行, 却丧失了教师备课的个性, 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在不断的改进中, 我们改革了集体备课的模式, 逐渐形成了合理的做法:建立“个人主辅备课→集体研讨→修改定稿→个性处理→教学实践→组织评定→反思拓展”的操作模式, 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

一、建立备课制度, 加强备课管理

1. 建立年级学科组集体备课制度

每学期初教导处要有针对性地把不同年级及不同的学科划分成几个固定的备课小组, 并选定组长负责本组集体备课的操作实施 (定人员、定内容、定时间、定地点) 。确定主备人、辅备人的职责, 制订主持人制度, 因为一个好的主持人善于调动大家讨论的积极性, 并有效地引导教师将讨论交流深入化, 保证讨论交流的质量。各组利用学校统一规定的集体备课时间 (星期三下午4:00-5:20) 研讨各阶段的上课方案和具体的授课内容, 促使每位上课教师积极准备, 使集体备课活动真正有效地开展。

2. 成立集体备课领导小组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业务副校长为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均为组员的领导小组, 组内成员均有明确的蹲点分工。要求每位成员定期参与蹲点年级学科组的集体备课活动, 并提出有价值的指导性建议或意见。集体备课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集体备课实施方案》《集体备课制度》《集体备课具体要求》《集体备课监控制度》《优秀备课组评选细则》, 以检查、监督、评定集体备课的每一步完成情况。

3. 制订集体备课的考核评价制度

对教师集体备课状况的考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出勤及集体交流情况, 由各组主持人考核。 (2) 优秀教案评比, 主要考核备课组集体备课的质量。 (3) 限时备课、说课竞赛, 考核教师的业务能力。 (4) 课堂听课, 教导处或行政领导要经常进行随堂听课, 作好相关记录, 以考核教师对集体备课教案的执行及个性处理的情况。 (5) 优质课评比, 各组选择几个课题进行重点备课, 集思广益, 形成教案, 由组内各个教师执教展示、评比, 推选出一节最优秀的课到学校参与评比。 (6) 优秀教后反思评比, 每位教师除了撰写日常性的教后反思外, 还要根据课堂教学情况撰写一篇自己认为优秀的教学反思进行评比。 (7) 各组材料的收集整理及参加活动情况。最后, 期末考评时结合各种评比情况评选优秀备课组进行奖励。

4. 准备好集体备课所需的材料

教导处要提前印发有关集体备课的相关材料 (集体备课内容分配表、单元集体备课讨论记录表、集体备课教学实践安排表、集体备课优秀教案研讨活动记录表、集体备课一般教案表、集体备课优秀教案表、“优案”教后反思表、蹲点领导随堂听课记录表) , 为集体备课的顺利实施作好充分准备。

二、改革备课模式, 提高备课质量

1. 个人自备

教师根据备课组的统一安排, 对集体合作备课的内容先行个人钻研, 这是集体备课的前提和基础。主备人备课应做到:备教材, 认真研读教材和课程标准, 研究教材特点, 弄清重点、难点, 分析与其他单元的关联。备学生, 分析学生的基本情况, 思考并制订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方法和措施。备教法学法, 针对本班学情, 设计教法学法, 特别要有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的方法,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备过程, 要阅读、研究相关资料, 拓宽自身的知识面, 根据学生实际设计施教方案。备作业, 按分层教学的要求, 精选习作题目, 确定当堂训练和达标检测题。写出备课提纲, 为集体备课作好准备。本组其他成员也要自主钻研教材, 根据实际初步构想教学设计, 如有疑难问题或好的建议要做好记录, 以备集体研讨时交流。

2. 集体研讨

即第一次讨论。由主备人阐述个人备课要点, 备课组全体成员针对主备人思路, 提出评价和改进意见, 确定备课方案。

具体方法为:先由主持人组织大家就备课时的困惑或上周教学实践的反思等进行交流。然后由主备人 (中心发言人) 围绕本次的备课内容进行说课, 逐一抛出自己的理解、观点、设计思路及有关理论依据。辅备人随时补充、完善, 修改教案。为了保证交流不流于形式, 保证交流的深入, 教师可以不拘形式, 可以就一点有感而发, 可以就整体发表见解, 可以中途打断, 可以求同存异, 可以相互争论。教师并就别人的发言做一些记录, 各人记自己认为值得记的东西, 可以是别人的观点和方法, 可以是听了别人发言触发的瞬间的思考。记的形式可以在书本上圈圈画画, 可以在纸头上写, 可以在笔记本上记。发言时不分主次, 某一方面能力强的, 掌握信息多的可以多说几句;才入门的, 经验欠缺的可以多听听, 学学别人的方法。

集体交流不仅仅形成共同的教案, 交流时还就教师个体备课的困惑或教学实践的反思共同讨论。每次集体备课都确定好一个主持人, 主持人可以是备课组长, 也可以是组内老师, 主持人就备课人的困惑反思选择一到两个话题, 引导大家深入讨论, 力争每次集体备课既形成备课教案, 又能解决或探讨教学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

3. 修改定稿

集体交流结束 (一小时左右) 之后, 由主持人小结讨论情况, 主备人综合集体的意见和智慧, 在个人初备的基础上形成体现新课改精神的教案。所撰写的教案应由组长审阅后方可实施。

4. 个性处理

抓好个性处理与反思可以说是关系到集体备课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好的个性设计或深入的反思比单独备一课的教案更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因此每位教师特别是辅备人拿到教案后都要根据自己的个性情况, 对集体备课的教案再作深入的推敲、斟酌。个性处理的方式可以是旁注, 可以是知识点的解说, 可以是教学方法的更换, 可以是教学片段的增删。教师必须明白, 一份整洁干净的教案未必是一份好教案, 一份涂涂改改, 增增删删的教案对自己来说则肯定是一份最完美的教案。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关注课堂生成, 灵活处理。课后要进行总结反思, 把教学中的亮点或失误及感受写在反思栏中, 供下一轮备课时交流。

以上几步为单元集体合作备课模式, 一般为每个单元讨论一次。另外, 每单元具有代表性的重点专题研讨课或向上级推荐的优质课还要经过“课堂教学实践观摩—评议修改—教后反思”等过程, 保证活动效果,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5. 教学实践, 验证方案

这一步的实施主要是以备课组专题研讨课的形式进行。目的是为同组教师们提供一节可以依托、可以总结、可以提升、可以推广的活生生的教学实践素材。一般为每两个单元选择一两个典型课题进行课堂教学实践, 各备课组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理安排, 要求组内每个教师至少安排一节专题研讨课。

由主备教师根据组内成员集中研讨达成共识形成的方案, 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展示, 以验证方案。组内其他教师参与听课, 通过听课, 使大家都能看到他们的集思广益在课堂上的体现和不足地方在教学中的暴露, 使大家意识到, 每研究一堂课, 对课改中课堂教学目标的把握,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学习方式的转变等种种疑问, 都应找到一个满意实在的现场回答。集体备课蹲点成员及本组成员按时参加听课, 做好详细记录, 以备评课、议课时有言可发。

6. 组织评定, 总结提高

这一步主要是以评课、议课交流的方式进行。主要为同组教师们创造一个知无不言、集思广益的交流互动氛围, 实现资源共享, 达到理论与实践双层面上的互补。

参加听课的教师集中一节课左右的时间到指定地点进行评课、议课。首先是上课教师谈谈教后体会, 进行自评, 然后是听课的教师自由发表见解, 以挑问题为主, 提出改进意见, 主持人小结, 讲课教师吸取经验教训后再次备课, 形成优秀教案分发给组内教师。

7. 实践推广, 反思拓展

所有任课教师在备课组教学实践课完成之后, 都要根据最后的修改意见及自己任教学科、班级的实际状况和自己的教学风格, 经教师个性化处理后再进行课堂教学。而且教后每位任课教师都必须写出深刻的“优案”教后反思。教后反思要有针对性, 做到言之有物, 客观、实际地总结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的成功经验和尚存在的困惑与不足, 对今后的教学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为自己撰写教育教学经验或论文积累实用性素材。

三、实施集体备课带来的可喜成果

自从开展集体备课以来, 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新课程改革工作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实质性的提高, 不论是从学校的教学常规, 还是教师的备课上课, 或是从教研工作的开展以及教育科研工作进程情况来看, 都呈现出一切以新理念为指导的生机勃勃的景象。教师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专任教师业务能力不断增强, 学校各种荣誉接踵而至。

2006年以来, 学校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县“教育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考评先进单位”, 学校也先后被评为吉安市中小学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吉安市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吉安市素质教育示范学校、江西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全国百佳语文教学特色学校、全省政风行风先进单位、吉安市文明单位。

教师集体备课 篇2

集体备课制度,是指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之前,由同一学科教师集体研究、讨论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备课质量,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制度。集体备课可以将集体的智慧与个人的特长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集体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准备环节,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平台。为更好地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结合我校实际,制订本集体备课制度。

一、集体备课的时间、成员和组织形式

1、集体备课的时间:每周至少一次

2、参加集体备课的成员:全体科任教师。

3、集体备课的组织形式:以备课组为单位,由备课组长负责主持。

二、集体备课的实施程序:

1、分配任务:备课组长要根据本册教材的结构情况和学科特点,将备课任务合理地分配给组内成员。备课任务可分为单元(章节)备课、独立课文备课或者独立课时备课等。

2、个人准备:组内成员领受任务以后,个人即进行备课准备,撰写主备发言稿及教学设计思路,以备集体议课时作重点发言。其教学设计思路在集体议课前以电子邮件相互发放。

3、集体议课:主备发言人重点发言后,组内人员根据主备人的发言情况,提出补充和修改意见,统一认识后,由主备人编制教(学)案。

4、编制教(学)案:主备人根据自己的钻研情况,并结合集体备课的意见进行取舍,认真编写教案,复印后分发到每个执教人手中。

5、复案补改:组内人员拿到主备人编制的教案(初案)后,要根据本班的学情,对初案进行补改,使之适应本班的教学实际。

6、个人执教:每个执教人将补改后的教案(复案)付诸教学实践。

7、教学反思:个人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引发的思考进行必要的反思和体会。

三、集体备课原则

备课组活动的主要形式是集体备课,集体备课要做到“三定”、“四备”、“五统一”、关注“六点”。

1、“三定”即定课题,定中心发言人,定时间地点;

2、“四备” 备纲要、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

3、“五统一”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要求、统一重点难点、统一课外练习、统一组织考试;

4、“六点”即关注考点、重点、难点、能力生长点、思维障碍点、现实连接点。对活动情况要做好记录,每次活动结束前还要做好下次的活动安排。

四、集体备课要求

1、所有教师都要超周备课,每次集体备课时间由本轮主备人作中心发言人,其他教师积极参与讨论。

2、每周的主备人要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深入钻研教材和标准,阅读教学参考书及有关资料。集体备课时详细介绍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及前后联系,单元教学目的,习题教学要求,教材重点难点,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每课课时分配,作业与练习配备,教学方法的设想等。

3、集体备课时,除中心发言人作主题发言外,其他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教学设想并阐述理论依据,经过“争鸣”,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和实施教案。各位科任教师在这一教案的基础上,应结合实际,融入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实施、总结和反思,最终形成对某一教学内容的最优化的教学设计。教师在原有备课上进行修改,特别要注意记录好课后反思,这将成为我们评价教案等次的重要依据。

4、主备人的备课发言和编制的导学案,是个人能力、学识等“本事”的具体体现,必须精心准备。

5、集体议课活动应按时进行,若主讲教师请假或备课组活动受学校活动冲击,备课组长要经教科研中心同意另行安排活动时间,不得擅停。

6、备课组长应严格考勤,并做好集体议课记录。

五、加强集体备课的检查评估

1、学校教科研中心加强集体备课活动检查,要有详实记录并定期总结、评比。

2、各备课组要全员参与,保证集体备课时间,保证质量,无故缺席者按缺课处理。一学期缺席三次以上者,不得参加评优。

3、教科研中心和教导处还要组织人员通过听课、检查教学设计、作业、集体备课材料等方式加强对集体备课的督导,并及时反馈。

4、每学期由教科研中心对各备课组的集体备课质量进行评估,评选优秀备课组并对优秀备课组集体进行奖励。

教科研中心

新课改后教师集体备课探析 篇3

关键词:集体备课;意识;教材;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135-01

集体备课是被很多已经取得优异成绩的学校所证明了的一种有效备课手段,能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促进以老带新,以新促老,这对课程改革、学校发展、教师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校也已开展了多年。但一般集体备课时都会指定一个主备人,这样有利于研讨内容的系统有序,可往往又会造成:主备人仔细研究、认真分析,而其他人员只是一味倾听甚至东拉西扯。所以我认为,每一位参加集体备课活动的教师都要做到人人自备,做好充分准备。

参与集体备课活动的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做到“七备”,即备思想、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学法、备教学手段、备教学过程。

一、备思想

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改变是新课改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理念是什么?理念就是教学指导思想。先进的课程理念,都来自于成功的教学实践,理念指导实践,实践孕育理念。教师要积极参加继续教育,经常阅读教育类书籍,涉猎汲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构建以生活为基础的课程模块,引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已有经验,提高政治课的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不断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备教材

教师在每一次集体备课时,一定要认真研究教材,对教材有宏观上的把握,做到心中有数。熟练掌握教科书的全部内容,了解整个教科书的组织结构,对本学期的课程进行整体规划,简要写出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并制定好单元教学计划。同时更要从微观着手,脚踏实地,力求实效。在认真钻研教科书的基础上,还要广泛阅读有关参考书,以便更好地掌握教科书内容,并从中选取一些材料,用来充实教材。教师备教材,要经过懂、透、化三个阶段。懂,是指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要弄清楚;透,是指对教材不仅要懂得,而且还要很熟悉,能够运用自如;化,是指教师的思想感情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在一起,达到了“化”的境界,换句话说就是吃透了教材,精通了教材。备课中在吃透教材,掌握学生情况的前提下才能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优选教学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有目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备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学习,就必须充分的“备学生”。要从学生的角度具体分析学生实际,学生的知识、技能的质量,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预见到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有哪些困难,在哪些方面会存在问题,怎样讲更易于学生理解、领悟和应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绩有差异的学生在学习同一知识时会产生怎样的问题,教师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措施,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从其感兴趣的方式、方法入手,往往效果更显著。备课中要坚持对全体学生负责,既要考虑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要兼顾尖子生和学困生,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四、备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手段,教法受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制约。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任务、教学目标、教育对象特点、教学时间、场合等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的适当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目的的实现,教法得当,教学效果可以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既要掌握“教必有法”的原则性,又要领会“教无定法”的灵活性。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将各种教学方法优化配合起来,灵活运用,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与教学风格。有效的教学方法的使用,不仅能够使课堂变得生动活跃,还能更好地完成我们老师在备课时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真正实现学生的思想素质提升和智能的开发。

五、备学法

教师要对学生要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学习行为,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尤其要教会学生会预习,会听课,会复习。课前预习是学生听好课的基础,对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领会,降低学习的难度和听课的盲目、紧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会听课,主要学会”听“”想”“记”,即听老师对重难点知识的分析讲解,想老师讲解的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记下关键性的知识,对模棱两可的问题要明辨,已掌握的内容要牢记在心;会复习,会总结,课后要指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加以归纳整理,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学生应学会根据笔记和提纲进行复习。在学生没养成好习惯前,教师需要经常检查、监督、下大力度要求,直至习惯养成。

六、备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教学手段可分为常规手段(图表、板书、标本、模型等)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幻灯机、微机、电视机、录音机、投影等)教师在备课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适当选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能力的良好效果。

七、备教学过程:

备教学过程主要目的是实现教学结构化,精雕细琢地对教学时间,情境创设,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进行科学化的总体设计和规划,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习收获最大化,深刻感受学习经历,体验紧凑而快乐的学习过程,提高教学效益。教学过程包括(1)导入(2)教学环节(3)问题的预设与生成的处理预案(4)总结(5)板书设计(6)练习设计(课堂和课后)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 梅广稳.中学集体备课的实践与思考[JJ.教学与管理,2007.

教师集体备课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篇4

一、强调“共性”,忽视教师的 “个性 ”

备课是展现教师教学艺术的序幕。集体备课是在充分酝酿、日趋 完善的集 体智慧的 基础上 ,能动地发挥教师个人潜能, 在“二次”备课中显现教师个人的教学 魅力, 但不能让集体备课替代教师个人备课, 更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走进同一模式。

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让教师就某一教 学内容进 行讨论与 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 以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火花, 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但是教学设计还需要执教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归纳、 提升和再创造, 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 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情。

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 应该鼓励教师写个性化教案。根据自己的特点灵活选择, 体现个性特色。在组内集体交流后,提倡进行整合与块状设计。整合的教案中要留下一定空间, 便于执教老师作个性化的修改, 这样就大大减轻了其 他教师不 必要的机 械重复, 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钻研、反思、改进。这“空白”之处为教师提供了思考时间, 使集体的智慧得以升华, 使教师的个性得以张扬。

二、重视“集中”,忽视平时的 “交流 ”

有的学校非常重视集体备课的规范。如,制定了“四定”: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人员和固定备课内容等。每次集体备课需先 拟定讨论课题, 安排好备课内容和中心发言人, 让每个教师都做到心中有数。这样,确实使每次集体备课都具有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但是,在集体交流中设立了主讲人, 无形中就设定了最好的、权威的,也就产生了大部分人是听众, 而不是平等的参与者、争辩者和商榷者。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集体备课要侧重于组内的交流与讨论,在争辩中“思维碰撞思维”、“智慧点燃智慧”、“情感沟通情感”,最终择取较好的观点。

备课形式的固定, 只是其中之一。让教师把集体备课作为一种习惯,应该放开备课形式。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资源, 获取教科研信息,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并把这些带到备课组。如果只是靠集中固定的几个课时,很难把问题真正地解决。注重平时在教学空暇之余,教师共同研究讨论,确定重、难点,把在教学中碰到的问题或感受倾吐出来,那么,问题也就可以及时地反馈。集体备课需要的是“集中”, 但是更需要平时的交流 , 应该说“形散神聚”的散文形式是集体备课的理想状态。

三、注重“课前”,忽视课后的 “反思 ”

很多学校非常重视预先备教学重、难点。摸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 平当然是 上好一节 课的基础 。集体备课时, 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情况,确立教学重 、难点 ,合理划分课时,使课堂教学密度均衡。只有事 先搜集了 大量的资 料 ,才能为集体备课打好基础。如果说课前的精心准备能保证上好一堂 课, 那课后的教学反思能帮助我们一辈子上好课, 然而这一点常常被忽视。课后, 教师要认真反思,吸取教训,捕捉课堂教学中的感悟点,这些其实也是在备课。教师们将教学感受记录下来, 这是最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 既可以及时纠正错误,传播经验,也可以为第二 年备课或 研究提供 素材 , 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备课与研究能力。反思的内容可以写这节课成功与否, 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过程, 学生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解决的依据办法,验证的效果,反馈矫正的措施等, 从而使我们的教学经验日趋丰富,触发灵感,轻松走入教研领域。

新课程提 倡教师即 研究者 , 要求教师会反思,常反思,善于反思。提倡教师一课一反思,记录课堂发生的事件, 捕捉教学细微之处。每次集体备课时首先交流教后感, 必要时请有关专家解难释疑。集体备课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反思的平台,这种平等、民主的氛围,促使其不断反思、矫正自己的教学行为。

教师如何进行集体备课 篇5

教师集体备课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弥补各位教师备课过程的不足,取长补短,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可以将集体的智慧与个人的特长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提高。首先,集体备课有助于教师在整体上把握教材及大纲的基本要求,提高业务认识;其次,集体备课有助于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设计好教案;再次,集体备课可以使教师及时学习其他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

但是,集体备课也不能流于形式,变成“过场主义”,教研组中没有讨论交流的热烈场面,敷衍了事,按照别人设计好的思路互相抄袭。我认为集体备课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交流性。集体备课的过程要求教师人人都主动参与和发言,不能成为一两个人的事情,在集体讨论交流中相互沟通感情,共同提高,增强教师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

2.同级性。集体备课是学科组教师间的教研行为,应限于在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间进行,可设立年级学科备课组长具体组织各备课组开展活动。

3.内容的连续性和创造性。划定备课任务应考虑到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保持其内容的连续性,一般应依据教材的单元或章(节)来划分较为合适,切忌人为地将教材割裂开来。同时,各班学生有其各自的特殊性,课时教案应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提纲的指导下,创造性地去设计。否则,将出现“千人一面”的被动局面,效果会适得其反。

教师集体备课是当前基础教育中提高教师群体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是一种群众性的教学研究活动,如何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集体备课,是指教师在课堂讲授之前,由本教研室集体研究、讨论该教师讲课内容,帮助该教师提高备课质量,进而提高教学质量。集体备课是常规的富有实效的教研活动,通过集体备课来集中教师课堂教学智慧,提升教师群体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从而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也从根本上减轻了教师的备课负担,避免了教师闭门造车,个人独闯而见效不大的现象发生,整合了有限的教育资源。

一、集体备课的运作方法

教师集体备课是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读大纲和教材、分析学情、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1、组织管理:

集体备课由教务处(或教科研室)实施管理。一般由教研组长具体主持集体备课活动;

2、活动过程:

集体备课事先要确定主备人,主备人须超前一周按课时准备好说课提纲,提纲必需含有教学目标、教与学过程设计以及课课程内容。同时,备课组的其他成员也要学习研究课程标准、大纲、考纲、教材、教参,及其他相关材料,研究教学重点、难点、弱点、考点、易错点、易混点和盲点。并且做到摸清学生的学情,就是既要研究学生的智力因素,如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能力水平,又要研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必须写出备课提纲,确定教材的难点、重点、关键,提出具体的教学目标(认知情感目标),集体备课时,结合主备人说课内容,备课组成员研讨教与学的最优化方法,形成集体备课的教案。个人备课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形成切合教学实际的个性化教案。集体备课事先拟定好各人主备内容,主备人应准确把握所备内容的知识结构,选择合理的认知方式,针对学生实际,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案,教案设计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条件,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在集体备课中,老师们共同探讨、相互补充,使得教案内容更加充实、完善。但教案千万不能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否则就没有创新精神。备课组教师在集体备课情况下授课,要进行交流,对教学进行反思,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扬长避短,促进今后教学的进一步开展。

二、集体备课需要注意以下三个原则

1、统一性原则:集体备课的实质是同步教学,具体实施中教学目标、教学进度、作业训练、资料使用、检测评估等必须统一。特别是教学进度和目标检测,一旦失去了统一,就不能在集体讨论中获得正确的信息,及时矫正教学实践。

2、超前性原则:分配撰写备课提纲的任务和提供备课提纲要有一定的超前性,任课教师的提纲准备任务在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时一并分配,便于教师早作准备,收集资料,钻研大纲和教材。备课提纲的讨论一般要超前一周。

3、完整性原则:划定备课任务应考虑到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保持其内容的完整性。一般依据教材的单元或章节来划分比较合适,切忌人为地将教材割裂开来。

三、集体备课时教师要树立以下四个意识

1、合作意识:竞争基础上的合作,合作基础上的竞争,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合作是进行集体备课的前提条件,2、整体意识:集体备课教师要有整体意识,第一次备课时,要纵览全局,制定整个学期计划,甚至有可能的话,3、超前意识:教师超前集体备课,不仅能增强教学的目的性、针对性,4、反思意识;教师应重视通过教学行为研究来提高自身水平。通过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和分析来提高教学能力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常常包含:计划—教学行为—观察—反思,这是个不断循环反复的过程。众多在教学取得成功的教师都十分重视写教学后记。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才能扬长避短,才能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写教学后记是教师反思自身教学的行之有效的一种办法。教师通过对集体备课后的教学方案付诸课堂实践,并进行评判性反思、分析、研究、总结而得出的材料为教师日后教学提供了最基本的原始资料,为后继续教学积累经验奠定了基础。总之,集体备课是一项极其细致且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它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也是提高教师群体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如何进行集体备课?

1、先划出范围内容,然后每人要初备,然后讨论交流,信息沟通、资源共享。

2、交流探讨。探讨教材中哪些是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习掌握的,哪些是需要教师讲解的,教师应讲到什么位置。要预设学生会出现什么问题,教师该采用什么形式帮助学生解决。

3、研讨出统一的授课目标、知识点、、解题方法、深度、难度„„

4、可在书上注一注,划一划,也可以写,由主备人围绕提纲逐一抛出自己的理解、观点、设计及有关依据,其他人补充、完善。可以就一点有感而发,也可就整体发表见解,可以求同存异不,可以相互争执。

首先,保证集体备课的时间,每次活动时,由各年级学科的备课组长确定好下周的活动安排表,主要包括备课内容、主备人、辅备人、主持人等

概括说来,集体备课流程共分四步。

(一)初备。

(二)集体交流。交流的内容有两项,一个由主备人围绕讨论提纲逐一抛出自己的理解、观点、设计及有关理论依据。辅备人随时以补充、完善。第二个由主持人组织大家就备课时的困惑或上周教学实践的反思等选择一到两个话题,组织大家讨论交流。集体备课的价值在于相互交流,在交流中达到信息沟通,资源的共享,在交流中达到相互促进相互吸取。为了保证交流不流于形式,保证交流的深入,教师可以不拘形式,可以就一点有感而发,可以就整体发表见解,可以中途打断,可以求同存异,可以相互争执。

(三)形成教案。

(四)个性设计与反思。我们总结了以往集体备课,往往有两大薄弱环节。一是教师个体共同参与热情不够,交流不够深入;二是形成教案后,会照本宣科,忽视了自身的教学特点,忽视了本班学生的实际,也忽视了个性化的设计,甚至于也懒得对集体的设计反思和自我实践的反思。因此抓好个性设计与反思可以说是关系到集体备课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好的个性设计或深入的反思比单独备一课的教案更能提高人的业务能力。学校规定每位教师特别是辅备人拿到教案后都要根据自己的个性情况,对集体备课的教案作深入的推敲、斟酌。个性设计的方式可以是旁注,可以是知识点的解说,可以是教学方法的更换,可以是教学片断的增删。

一、备教学理念

二、备教学重、难点

三、备学习方式

教师在课堂上充当的是:

1、学生学习的“召集人”:学生夸夸其谈,教师无所事事。

2、学生交流的“旁听者”:学生漫无边际,教师不置可否。

3、学生活动的“捧场者”:学生言行出轨,教师大加赞赏。

集体备课时,我们应探讨教材中哪些知识是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习掌握的,哪些是需要教师讲解的,教师应将到什么位置。要预设学生会出现什么问题,教师该采用什么形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千万不能让学生指责教师在课堂上“不作为”。

四、备作业设计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通过“学得”和“习得”而来的,无论课内课外应“学得”与“习得”并存。我们应探讨两个问题:

1、作业的量。不论课堂作业,还是家庭作业,都应严格控制学生作业的数量,保证学生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作业。可以因人而异,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设立必做题和选做题。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2、作业的质。这是教师备课讨论的重点。作业的设计应既是对课堂学习的巩固,也是对课堂学习的反馈。作业题型的设计既相对固定,也应有所变化。

集体备课强调的是集体智慧与个人创意的结合,建立有效的集体备课的运行机制,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探索的内容。集体备课是中小学校进行教研活动的一种基本方式,是同学科同年级教师间进行合作探究、整合课程资源的过程。

教师集体备课 篇6

关键词:转变观念;因地制宜;抓实检查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集体备课的认识

大家一定有这样的体会,一线教师备课工作中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写教案。很多教师写教案的过程就是一个搬运的过程。从印刷体的教案变成手写体的教案,而花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确定教学思路上的时间很少。出现了备教脱节、写的不讲,讲的没写等怪现象。

萧伯纳说:“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種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通过实践,我们越来越认识到,集体备课是提升学校教育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教师集体备课能发挥集体智慧,弥补教师自己备课过程中的不足,大家在互相交流和学习中,优势互补,共同成长,发挥“1+1>2”的效益。

二、因地制宜,构建集体备课模式

(一)做好“加减法”

回顾我校集体备课的历程,其实,我们是在反复做“加减法”。

1.使用统一教案,做好减法

我校以前基本上是使用统一的教案。备课程序是:集体备课——统一教案——二次备课——写教后感,也就是备课组成员先集体备课,由一人执笔做记录,集体备课后由记录人写好教案,发给每位教师,各教师在教案的右侧空白处进行二次备课,课后再写教后感。2009年秋季就这种备课模式,六年级语文组对全县开放了集体备课的现场,受到与会领导与老师的一致好评。

这种备课方式是一种集约化的理想方式,实质上是给教师做“减法”,它克服了每位教师都要手写教案费时的缺点,这种方法我们用了好几年。后来我们发现这种方法也存在一些缺点:一是少数教师依赖集体备课的教案,自己的备课能力退化了。二是教案质量降低。有些教师为应付,直接搬用网上现成的教案。为此,学校又提出了写“个性化教案”的要求。

2.写个性化教案,做好加法

近两年,我们要求所有教师提前一周按照备课组长的要求备好自己的个性初案,集体备课时在自己初案中补上自己备课不足的内容,吸纳备课组的集体智慧。我们对个性化教案的要求进行细化:教龄5年以下及教育教学经验相对较弱的教师,要求备详案;教龄6~10年的教师,过程设计可以相对简要,但要注重重点、难点的分析和解决;教龄10年以上的及教育教学水平出色的优秀教师和各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案的设计追求精而实用,特别注重反思。50周岁以上的老师可以直接在书上进行圈点标注。

我们现在正在思考,是不是可以再帮教师做减法,允许教师自己的教案持续使用,每年在教案的右侧用红笔改动即可,不需要年年备,等到写不下二次备课的内容,再换新备课笔记,这样的教案应该很实用,也应该成为教师个人的一笔财富。

(二)程序解读

集体备课的目的不在于形式的改变,而是强调从教师的实际出发,对集体成果做适当的取舍和调整。从这学期开始,我们优化了集体备课的流程,概括起来是: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二度备课——反思交流。

第一步,个人初备

个人初备是提高集体备课实效的前提。备课组长提前一周布置备课内容,所有教师在学习和研究课标、教材、教参及相关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个人自备,写出一周的教案(这里初案的要求同上面一样,分年龄采用不同的备课形式)。

第二步,集体研讨

每周集体备课时,由备课组长交代本次集体备课活动的内容和要求后,主备人陈述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教法、学法的运用等,并提出自己在备课过程中的疑问,然后在备课组长的组织下,组内其他教师根据自己的认知、理解和经验,充分讨论、各抒己见,观点上相互碰撞、争论,最后比较切磋和完善,形成最接近课堂的教案。集体研讨时做到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课时分配和进度,作业布置、训练和活动,阶段性检测“五统一”。通过五统一,大大缩小班与班之间的差距,真正地达到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三步,二度备课

二度备课是提升教学设计质量的重要环节。每位教师结合集体研讨的意见对自己的初备教案进行深入的推敲、修改,更好地凸显自己个性化的教学风格,适应班级学生的不同需求。二度备课的方式可以是旁注、圈点,可以是知识点的拓展、教学方法的更换、时间的分配调整,也可以是一个小教学环节的调整,或者是一个教学步骤的细化。

第四步,反思交流

教学实施后,各位教师根据教学实践就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解决,瞬间的灵感、困惑等进行整理,撰写教学反思,以便教学的改进。让不断的反思教学成为教师业务能力提升的有益阶梯。

(三)在实践中创新

在实施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我们也有些备课组对学校规定的形式进行了创新。

比如,六年级语数英备课组的“说课式集体备课”。2011年我校六年级每个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他们在集体备课时,除了备课标、教材和学生的同时,还备课件,在播放多媒体课件时,主备人站在讲台前进行解说,我们发现这样的形式和效果都很好。2012年秋季我校所有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我们正在试行推广这种“说课式集体备课”。

三、抓实检查,有效提升备课质量

为了让集体备课扎实、有效开展,学校除了在集体备课中实行中层干部蹲点参与的方式,还制订了相应的集体备课制度、集体备课检查制度等,拟订了分项查、分阶段查的管理督导思路,备前查讲稿,备中查交流,备后查课案。并把检查结果作为教师考评、先进备课组评比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检查、考评,督促教师养成全方位钻研教材,认真备课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备课质量,实现以备课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目的。

四、总结提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在集体备课中,一次次思维的交流和碰撞,不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老师们有了自己的感悟,一份份共性与个性共生的教学设计在心中酝酿、在笔下流淌,充分的备课让他们更加胸有成竹地走进课堂。师生们共享知识,交流情感,沟通心灵,一起成长。

在对集体备课的不断探索中,学校以发展的眼光构建了“独立备课——集体备课——个性化备课”的备课模式,并以行动研究的策略推进和完善这一模式,及时发现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实事求是地调整管理制度和操作要求,实现集体备课与时俱进。学校通过集体备课这一有效平台,实现教师专业水平的大幅度提升、教学文化的丰富积淀与个人价值的充分体现。

近五年,学校先后涌现出了市、县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49名;在省、市、县各级各类课堂教学或教学基本功比赛中有60多人次获奖;有168人次的418篇论文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或获奖。学校也实现了发展的跨越与品质的提升。多次被评为“盐城市教科研先进集体”,还被评为“盐城市和江苏省课程改革实验先进集体”。

“庇千山之木于一台,汇百家之流于一体”,集体备课发展了学生、成长了教师,又有力地提升了学校的内涵。与集体备课同行,我们探索并收获着。有句名言说得好:一个人独自行走,会走得很快;但多人结伴而行,才能走得更远。随着集体备课的不断深入,我们坚信,在追求实效、高效的教学之路上,我们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宽阔。

教师集体备课 篇7

集体备课是学校教育中采用的一种“积集体智慧,拓教学思路,促教师成长,提课堂效率”的备课活动。[1]它比传统的备课活动涉及面更广,时间更长,要求同学科或相关学科的教师为实现相同的教学目标和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通过集体讨论、共同研究、合作攻关、智慧碰撞等形式制定出教学预案,进行实践验证,总结提高。简而言之就是“确定任务,个体实施———集中研讨,达成共识———教学实践,验证方案———组织评定,总结提高———实践推广,反思拓展”的五步走流程。[2]

集体备课能够激发教师有效地对备课思想、资源、技术、方案进行再设计、再补充、再创造,实现智慧的碰撞和资源的共享,培养群体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准确地吃透教材、把握课堂,实现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一位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良好的专业心理、完善的知识结构、灵活的教学技能和较强的科研能力。这也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目标。在集体备课中可以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

1.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师专业心理。

专业心理是指个体对所从事的专业的认识、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品质的总称。良好的教师专业心理是青年教师热爱教育工作、追求事业成功的首要条件,也是实现健康的心理需求的必要条件。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其中趋向高层次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都能在集体备课活动中得到具体体现。新上岗的青年教师对于新的工作环境、工作任务感到陌生,往往拘束、胆怯。具有常规性特点的集体备课活动汇集了老、中、青三个年龄层次的教师,形成了集中老年教师的稳健与睿智、青年教师的朝气与活力于一体的“气场”,成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好环境,让新教师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在这个“气场”中,青年教师能够近距离接受老教师的言传身教,感受他们良好的专业素养与孜孜不倦的奉献精神,找到最真实的榜样,从而能够建立良好的专业发展意识和教师职业认同感。在集体备课中,中老年教师往往对青年教师关爱有加,鼓励他们大胆发言,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对青年教师的困难给予帮助,失败时给予宽容,成功时给予赞赏。一个优秀的备课集体往往善于借用罗森塔尔效应,增强青年教师的内驱力,有利于强化成就动机和自我效能感。

2.有利于构建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

具备比较渊博的知识是教师完成工作任务的先决条件。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不仅是专业知识的精深,也要求知识面的广博,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文化、历史、地理都要有所知晓,做到“博”“专”“杂”。美国学者舒尔曼认为教师完善的知识结构应包括教材内容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有关学习者的知识、情境(教育目的)的知识、其他课程的知识等七个部分。[3]这个专业知识结构的完善需要一个长期不懈努力的过程。青年教师在上岗前都深入学习过专业知识,但是上岗后作为实践者,因为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学生因材施教的分析、学科横向联系的研究,青年教师在面临复杂的实际情况时,常常不能很好地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感到知识面窄,知识结构不合理。在集体备课活动中,青年教师会将这些困惑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并得到其他教师的帮助。不同教育背景与工作经历的教师的知识结构都有各自的侧重点,在集体备课活动中,在交流探讨的过程中青年教师更容易发现他人的长处,检视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有助于形成多元而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

3.有利于发展灵活的课堂教学技能。

课堂是落实教学理念的主阵地,也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技能是教师素质的综合体现,它包括组织教学技能、导课与结课技能、运用教学语言技能、设疑与提问技能、板书技能、讲授技能等。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培养是一个从纸上谈兵到实战演练呈螺旋状不断提高的过程。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尽管本专业知识比较扎实,但实际应用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课堂教学技能存在许多不足。许多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或是沿用自己求学时老师的一些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缺乏新意;或是盲目照搬他人的新经验,又常常出现“水土不服”。新教师往往缺少对现行教材和教育对象的深入研究,板书、教学语言表达等教学基本功和驾驭教学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孤军作战显然不利于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只有通过集体备课活动,在自主实践反思和专家教师与同伴的临床指导切磋的互动中,青年教师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技能。集体备课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来验证教学预案,然后总结、反思和提高。在这个环节中,备课集体会对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体诊断,提出改进意见,青年教师也会结合自己的体验,参考他人的意见,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技能。

4.有利于培养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标明确指出,每个教师要有教科研课题,在教研过程中主动接触事物,积极探索,善于总结。教师要以科研为先,教学为主。只会教学、不会科研的教师不利于现代教学发展的需要,不利于自己的专业发展。科研创新能力是新时期青年教师的必备素质之一。青年教师思想活跃,追求工作卓越和专业成熟,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和接纳新的教学思想的迫切愿望,他们往往有一些教改创新的火花闪现,在集体备课活动中这点点的星星之火会受到其他教师的发现与关注,从而点燃青年教师的科研激情。学校的科研课题通常是以集体单位为承担者进行的,科研课题的实施往往也渗透在教学活动中。集体备课就不可避免地涉及教学科研内容,青年教师就会在集体备课活动中参与到有关科研课题的研究价值、目标、内容、方法、创新关键、成果形式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讨论中,并逐渐明确课题研究的价值,形成良好的科研创新意识,从承担科研课题的部分内容到成长为科研课题的领军者和科研课题的提出者,从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创新,更好地服务于教学。青年教师将在这一过程中得到锻炼,逐渐成长起来,体现出专业成长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常规性的集体备课活动为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专业发展的平台,能够让青年教师与其他教师充分接触,交流探讨,共同提高。在这个活动中,每个教师都是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良性的专业成长过程应该是不断学习、批判地吸收,使自己的教学个性日趋完美的过程,形成有鲜明特色的教学风格。学校要充分发挥集体备课对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作用,让他们在集体备课活动中汲取集体智慧的力量,发挥个人的主体创造性,从教学新手走向骨干教师,再迈向专家型教师,不断创造人生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张密.实施“五步”集体备课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教育.2007, (1) :40.

[2]王建强.有效集体备课[J].四川教育.2007, (2) :50.

教师集体备课 篇8

1 确立集体备课教研模式,实现教师专业成长

为改变幼儿园青年教师良莠不齐的现状,就必须对几十年来传统的备课、教研方式进行改革,并以此为切入点,逐步调整原有的教育管理模式,以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能,使之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对原有的备课教研方式进行改革,经过不断的改革探索逐步形成了适合我园教师发展的集体备课教研方式,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

在我园,集体教研模式的确立是一个逐渐跟进的过程。对于教师来说,最能促进自己专业发展和成长的有效途径就是能挖掘出自身的特长,研究最能解决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才最为有效。为此,我们从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出发,关注教师的情感需求和个人特点,通过集体备课教研活动,使教师全员参与,共同研究,形成合力,共同成长。

在我园的课题研究中,集体备课与课堂教学研讨相融合的园本教研模式采用“选材分析讨论——自我备课——集体说课研讨——教学实践——集体反思评课”的流程,为教师搭建交流互动的平台,使她们在与同伴互助的过程中接纳新思想,在思想的碰撞中领悟到教学的真谛,在领悟中促进自己的专业化成长。

2 在同伴互助中促进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建立研训一体化园本教研模式

新的备课方式,改变了以往每个教师每周都要备三科教学六节课的局面,无形之中减轻了教师负担,使她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自己所擅长的学科,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更多的时间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教学过程,用心研究教育对象的需求和发展,使教师的教学伴随着更多的思索和研究。由于教师的工作更具有了目标性,因此教师对待教学计划的制定由消极转为积极的态度,每个教案都是教师在认真查找资料、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之后所制定的。教师态度的转变,使备课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在我们的日常教研中我们通过集体备课,根据各年龄段不同的教学内容,围绕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教学活动的目标和活动设计,并且帮助老师解决其在教学环节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设计出具有可行性、针对性、有层次提升的创意教案。活动中老师们大胆采用同伴们的建议,教学思路更为清晰,各教学环节安排得也比自己备的课更为妥当和有针对性。活动过后的反思环节大家在教研时对教学活动进行剖析,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一一记录和进行梳理归纳,提出深入的改进意见,有时还会就改进的活动案例再上一次,直至满意。经过近年来我们对备课方式的改革,使我园的教研气氛日益浓厚,老师们的教研热情得以激发,教学能力不断提高。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更好地发挥了教师个人和集体合力的作用,促进了教师自觉学习教育理论进行自我完善,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

3 在集体备课中使教师形成有独特个性的教学风格,为打造幼儿园品牌教师奠定基础

在课题组的带领下及教研任务驱动下,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产生了变化,她们知道要尽己所能,精心备课,这样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实力,展示自己的优点,并通过集体评课,集思广益,共同提高。在这种个体与群体通力合作的备课教研活动中,使青年教师能够在工作中以强项带动弱项,在高起点上发展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充分发挥集体备课作用,让集体备课成为教师自助、自主、自发、自由成长的平台。每位教师在教研中通过集体备课、共同研讨,和其他教师一起分析教材重、难点,选择并确定行之有效的教与学的方法,能够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帮助教师更准确地把握教材意图,拓展教学思路,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与针对性。这样的集体备课活动与教学研讨能够全方位地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促进幼儿园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

4 集体备课教研活动引领不同层次的教师共同发展

我园在集体备课时重点讨论下周教学活动的内容、环节及策略等,每个人都先做到心中有数,不管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是新手教师,都能够自觉地融入到集体备课活动中来,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素质得到充分的展现与提高。每次都由主备课人先进行发言,然后由大家针对活动进行全方位的讨论,并及时把备课时研讨的内容进行记录和整理,最后形成电子教案。

在集体备课过程中,新手教师的角色地位往往是倾听者、学习者、吸收者、思考者,她们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直接将有经验的老教师在说课过程中提到的重难点和需要注意的地方进行整合,把她们的经验拿来所用,避免走了许多盲目摸索的弯路,使她们在教学中很快能够步入正轨。而对于一些有了几年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来说,她们在集体备课中收获的可能更为丰富,一方面她们可以将几年来积累的一些教学实践经验在集体备课过程中与大家交流分享,从而巩固和修正自己教学中的反思,另一方面由于她们趋于成熟,又年轻富于激情,更容易在说课过程中激发碰撞出灵感的火花,从而使集体备课活动更有生命力。而对于在集体备课活动中的骨干教师,她们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是起到一个传、帮、带的效果,她们能够运用丰富的教育经验和准确把握孩子的能力及时地判断出活动设计得是否合理、有效,从而把握整个教研过程的方向,在集体备课中起着不可缺少的关键作用。

教师集体备课 篇9

一、集体备课的实践

集体备课是为了打造小而精的教研活动, 提升教研质量, 主要从一线教师的实际问题出发。在活动开展中, 我园本着切入点小、碰撞性强的原则来进行, 本教研组根据以下步骤尝试进行集体备课:

1. 目标明确

集体备课究竟做些什么呢?

首先在学期初, 教研组长会和组内成员一起制订学期目标, 确定每月活动主题, 合理安排好每周集体备课的具体内容。在这一基础下, 每位教师都能明确自己的任务和要求, 根据主题开展情况, 预设周计划和教学内容, 做好教学的相关准备工作。

2. 时间控制

利用有限的60~90分钟的时间高效地完成一周教研。为了发挥集体备课的实效, 首先需要确保固定的活动时间, 如确定每周三中午13:00~14:30为一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活动。在这个时间段, 大家都需要准时、准点、准备充分来参加。在做好这些准备工作后, 年级组长还要带领组内的每位成员, 合理地分配和利用这90分钟。

3. 时间分配

周计划:30分钟;日计划:40分钟;其他事情:20分钟。

合理安排每个环节内容, 有重点有难点, 有讨论有分享, 聚焦组内教师的观点, 高效完成集体备课活动。

4. 实践

集体备课在理论的引导下, 最终是回归到教师的教育行为中, 而上好每节课却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技能。我园在认真开展集体备课的同时, 也在积极地开展一课三研、听评课等活动, 以全方位提高教师群体的专业能力。

5. 反思

集体备课开展以来, 确实调动了教师们的积极性, 但教师在教学反思方面还有待提高。

接下来, 笔者想以本教研组为例, 就集体备课中关于周计划这一环节做些实例阐述:

(1) 前期准备。每周负责主讲的两位教师会事先准备好周计划、一周教案、PPT、视频、网址、图片、故事、课程所涉及的操作包、生活、学习、运动、游戏的新课程书本等。组内其他教师自带二期课改相关教材。

(2) 重点讨论。比如, 在生活板块, 它是适用3~6岁各个年龄段的, 针对中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和需求, 本教研组会在开学初的年级组会议上结合各月情况分好内容, 如9月份根据班级教室的调整、新生的加入等, 生活内容定位为适应集体。10月份在学生已经开始了一个月中班的生活后, 着重培养他们文明的行为举止等。11月份定位为保护自己。12月份定位做力所能及的事。虽然大的目标已确定, 但在实施过程中也会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征、班级存在的问题、近期情况等进行微调, 如班级陆续有些学生开始换牙了, 生活内容上会开展保护牙齿的讨论话题。又如接近春节假期期间, 会提出一些安全自我防护的内容。在制订这一板块内容时, 每周都有侧重点。又如在运动板块, 负责的教师会事先准备好1~2个新游戏, 在集体备课中供学生集体学习, 这也充分发挥了我园男体育教师这一资源优势。同时在这一环节, 教师还非常关注重点观察和指导的内容, 在阐述上教师需要从两个方面来写, 一是观察幼儿在游戏技能方面的掌握情况, 二是个体幼儿情绪、生活护理方面的情况;有时还会从幼儿的合作情况、行为习惯方面如收放玩具等来写。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观察要点和教师的指导是相辅相成的。

还有区域板块也是每次的重点之一, 大家也许会疑惑, 集体备课后的资料每个班级的内容不就一样了吗?怎么体现班级的个性化呢?首先, 每个班级的区域设置肯定是不一样的, 如有的班级有小医院, 有的班级有美发店等, 所以每个班级需要进行微调, 其次, 在材料提供上, 既会有资源的共享, 也会有班级个性的内容, 这样也充分阐释了共性中体现个性。

二、集体备课的反思

集体备课, 资源共享固然是好, 尤其是在集体备课刚开始实施的一段时间, 教师在教研中表现得非常积极, 都能做到相互交流、探讨, 可逐渐有些教师为了“省事”, 往往是网上、书上摘抄教案, 周计划就是等着大家帮忙修改, 备课就是给大家读教案, 这完全失去了开展集体备课所追求的意义。

这一现象让我们陷入沉思:集体备课是否还需要继续?教师需要怎样的集体备课?怎样长久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经过讨论, 我园认为教师的集体备课, 就应该是互相交流、互相进步、互相提高;集体备课, 就应该对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确定、教学环节的设置、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预设与生成的技巧等方面进行相互交流;最根本的是教师要学会如何围绕“问题的解决”而进行教学思维的碰撞, 或教学智慧的共享, 从而促进教学行为的改进, 提高教师群体的专业水平。

集体备课这一形式是可以延续的, 而针对如何持续有效地于调动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 我园也思考了相关举措, 如班主任负责监督和协助副班教师的备课准备, 组内成员相互考评等。

三、集体备课针对性研讨———小专题研讨

在集体备课实施过程中, 本教研组内教师还经常会遇到一些小问题, 如, 提问过程中, 学生回答不出来或者是回答得不着边际;学生总是不举手就抢着回答问题;男生多的班级如何培养常规等这些看似小的问题, 却时时发生在我们一线教师的身边, 特别是对于青年教师, 他们教学经验少, 面对各种各样的突发问题, 有时会不知所措, 而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 终会形成大问题, 于是在解决这些小问题的过程就成就了“小专题研讨”。

“小专题研讨”就是围绕教育实践中的小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讨, 他是在我们有需要的情况下小群体内讨论自己的活动。因为每个班级活动开展时间都不一样, 也腾出了一些时间可供大家交流分享。如, 在本教研组内开展的主题制作冰淇淋时, 中二、中三班就会相互交流成功的经验, 又如米罗可儿的小老鼠活动, 大家会相互交流如何使用颜料的情况等。这些内容可以利用教学观摩, 案例分析、片段回放等多种形式开展, 由于切入点小, 内容相对比较单一、问题涉及范围小、具有较强指向性, 教师理解起来比较容易, 也便于实践和总结, 充分地弥补了大教研中的顾及不到的方面, 同时对教师经验的积累也起着非常显著的作用。

四、集体备课的经验总结

通过一个学期集体备课的开展, 我们的收获:

1. 集体备课使课程实施呈现规范、有效。在集体备课中教师们能够非常清晰、明确自己的任务, 教研氛围体现出严谨的态度。

2. 集体备课使幼儿得到较均衡的发展。汇聚教师智慧和精华的内容, 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集体备课使教师专业能力得到提升。

集体备课中教师是受益最大的群体, 他们不仅从理论上不断地获取新鲜能量, 更是积累自己的实践经验, 学会做一名与时俱进的教师。

教师集体备课 篇10

一、构建依据

1.教师的需要

在调查中发现, 教师对传统的每天以“笔耕”方式重复着自己和他人的劳动的备课方式普遍感到不满, 迫切需要同行的帮助, 需要合作交流、沟通分享的备课平台。我们应该依据“有效教学”理论对教师备课进行改革。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问题。“备课”是教师重要的教学行为, 更应注重效益。因此, 学校从集体备课的改革入手, 引导教师应用网络信息资源和相关平台进行备课, 从而解决上述问题。

2.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进入信息时代, 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不断进入教育领域, 促使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工作形式、方法和手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 如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资源, 使教师工作走向现代化?经过思考, 笔者认为以集体备课为基础, 以电子备课为主导, 网络校本教研为载体, 改革教师工作方式, 既符合本校开展的心智教育理念, 又能较好地解决学校当前存在的诸多难题, 是必需的也是可行的。

二、新的备课模式的构架

(一) 定义

新的集体备课模式是融集体与个体为一体的, 发挥集体作用, 以提升备课质量, 通过集体备课来对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研究的一种校本教研活动。

(二) 构成要素

1.指导思想

课程改革的实践告诉我们, 要实现课程改革目标, 必须有大量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做支撑, 要通过信息技术和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有效应用, 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方式的更新, 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优质资源的应用又要体现在教师的备课中, 这需要备课组成员齐心协力, 发挥集体智慧, 优化教育资源, 把网络环境和集体备课有机结合起来, 实现资源共享, 从而真正提高集体备课的有效性。

2.前提条件

①人际关系:同组内教师团结协作。②空间形态:让办公室成为一个备课组的集体空间。③时间安排:由教师个人备好草案, 形成电子教案, 形成共享文档, 其余教师先预览电子教案, 然后全组教师讨论交流、补充完善, 最后定案。④手段和方法的运用:通过积极参与活动, 形成良好的研究气氛。

3.操作程序

新的集体备课模式可分为:确定任务, 分配课题;个体备课, 形成教案;集中研讨, 达成共识;研究公案, 形成个案;教学实践, 验证方案五个环节。

(1) 确定任务, 分配课题:

由备课组长分配课题, 提出要求, 明确任务之后, 每位教师都应认真做好准备。具体说来, 要认真研究教材内容, 做出整体计划。整体计划应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法学法、教材内容的课时分配、教学步骤、实施重点及解决难点的有效措施。

(2) 个体备课, 形成教案:

由每个小组独立备课, 给出草案, 要求其突出导入, 精选例题, 形成电子教案, 备好教案后, 两人交流修改, 形成电子教案, 构成共享文档。

(3) 集中研讨, 达成共识:

备课组全体成员参与, 每天下午交流第二天的教案, 并补充完善, 形成电子教案, 制成课件。

(4) 研究公案, 形成个案:

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 每位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教学目标, 对集体备课教案作深入的推敲、斟酌和研究, 修正自己的个体备课教案, 寻求最佳的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 形成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教案。

(5) 教学实践, 验证方案:

上完课后, 对前一个教案进行总结、反思, 并记录备案, 形成电子教案, 存档, 以备用。

4.评价标准

备课过程标准:各环节是否规范。备课结果标准:是否有利于教师的发展, 是否提高整体教学效率。

(三) 适应性和局限性

(1) 适应性:

该模式适用于备课组人数较多、组织能力较强的学校, 因此, 运行时不宜操之过急, 可循序渐进。

(2) 局限性:

过去许多人的实践告诉我们, 强调合作可能忽视个别差异和竞争, 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弊端, 宜留意观察和了解, 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

教师集体备课 篇11

关键词:集体备课;校本教研;合作文化;专业发展

集体备课作为一种学校教研活动,在各级各类学校已经开展了好多年。集体备课确实改变了过去教师之间的那种相互独立、各自为阵的单一备课状况,给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提供了一个平台,从而提升了教师的整体素质。

教师的集体备课活动是一种合作学习的过程。加拿大学者哈格里夫斯从教师文化的角度探讨了教师合作问题。他认为合作文化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生成的一种相互开放、信赖、支援性的同事关系。在这种文化环境当中,教师对于教育教学上的失败和不确定性不再采取防卫性态度,而是相互援助,同事共同面对和接受问题,相互进行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之间在追求教育价值上有着广泛的一致性,但是对于细节上的不一致也保持宽容。

一、集体备课应该是教师为了提高业务素质而自愿参加的一种活动

很多教师认为集体备课是学校安排的工作,不得不参加。说明很多教师在集体备课活动中没能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这一方面与学校现有的集体备课组织形式有关,学校主张的集体备课很大程度上是让教师集体讨论如何更好地为学生解读教材的文本,并形成统一的教案,没能更多地考虑教师个人真正的需求;另一方面与教师个人的认知水平有关,很多教师因为缺乏专业素养,不知道自己需要哪些方面的专业知识,平时又疏于学习研究,一味地吃老本,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存着很大的侥幸心理。因此,学校组织的集体备课活动必须要考虑到教师的不同需求,让所有参与的教师都能在集体备课中受益。同时要加强校本培训,利用高效便捷的网络资源向所有教师展现国内外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通过专家引领的方式让教师反思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不足之处,引导他们去寻求自我提高的途径,从而不断强化教师自愿参加集体备课的心理需求。

二、集体备课要营造平等互助的合作氛围

“以人为本”的真正含义就是要尊重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群体更希望得到同行们的尊重。“一言堂”、“语言霸权”等都是集体备课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如何消除这些不好的现象是建立集体备课平等互助的合作氛围的关键。参与集体备课的教师要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要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更要本着虚心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与优点的心理去参加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中注重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大家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或诉说困惑,或摆出问题,或展示案例,或提出设想,然后围绕问题、案例或设想展开分析讨论,各抒己见;或通过分析升华认识,通过争鸣达成共识,通过思维碰撞产生灵感,通过观点交锋迸发创新的火花。这样既有利于促使教师认识的深化,又有利于提升教师互助合作的档次。老教师要帮助年轻教师正确地把握和处理教材文本,扶持他们有效地驾驭课堂,让他们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能充分展现自身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年轻教师也要帮助老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让老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在集体备课中通过同伴互助、资源共享,建立和谐、平等、互助的合作氛围有利于教师业务素质的共同提高,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集体备课要遵循建构主义理论原理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进行的。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学习过程是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重组;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的人看到的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标准的理解,但是,通过学习者的协商交流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所以,在当今社会知识层出不穷的背景下,作为与新课程共同成长的教师,必须学会合作学习,共同建构教师之间的合作文化。在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吸纳他人意见的集体备课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的讲课风格,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四、集体备课要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教材开发和教育方法的研究

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除了要做好一些常规内容以外,还要注重进行教学设计、教材开发和教育方法的研究。学生是一个个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独立个体,一份侧重文本知识讲解的教案根本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成长的需要。集体备课的价值目标应该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不是追求他们的“齐步走”。通过集体讨论可以产生高质量的教学设计,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并能尽量地照顾到课堂中的每一个学生,这样可以增加教师上好一堂课的信心,从而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总之,以集体备课为载体大力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让学校的灌输式教育变为体验式教育,让封闭的、与社会隔绝的教育变成和社会联系的教育。教师通过集体研讨要明确:知识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是自主构建的,不是他人构建的;是自我感悟的,不是别人灌输的。集体备课就是要研究当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时,教师应该如何更好地发挥其主导作用。只有明确集体备课的价值取向,才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在教师中间逐步生成一种合作文化。

参考文献:

[1]杨道州.在集体备课中引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J].基础教育研究.2010,(7).

[2]贾俊苓. 让集体备课为教师的成长助力 [J].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9,07/08-A.

[3]宋文权,张玉兰. 集体备课与教师的专业发展[J]. 江苏教育研究. 2010,3.

[4]侯新杰.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评析[J].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7 , 2.

教师集体备课 篇12

“学科教学知识”是舒尔曼教授在1986年针对当时美国教师资格认证过程中看不到“学科”的缺失而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概念, 认为教师除了具备学科知识、一般教学知识外, 必须在教学中发展另一种新的知识———“学科教学知识”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简称PCK) , 即“关于教师将自己所掌握的学科知识转化成学生易于理解的形式的知识”, 为人们进一步理解教与学提供了新的广阔视角。本文借鉴有关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研究成果, 从PCK视角谈谈如何突破集体备课困境的策略。

一、当前部分学校集体备课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 内容单一, 目的偏移

当前, 许多学校的集体备课把形成一个共性化教案作为主要任务, 集体备课研讨中关注教材多, 关注课标少;关注教师的“讲”多, 关注学生的“学”少;关注教学环节设计多, 关注实践反思少。这种状况充分说明, 一些学校集体备课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利用优秀教师的经验去克服和弥补其他教师的不足, 缩小同年级同学科教师间教学质量上的差距。然而, 在一轮集体备课之后, 因有较完整的备课资料积累, 再将目的聚焦于此, 教师备课的积极性便大打折扣, 一旦组内备课组长和优秀教师也无积极性, 备课活动必将流于形式、难以为继。

2. 要求过高, 互动不足

许多学校集体备课通常经历“个人初备→集体二备→上课实践→再修正→入库”这样一个过程, 其目的是要让教师互相研讨、碰撞思维。然而, 按现在初中教师正常工作量每周12~15节课计, 教师每天需上课2~3节然后花费3~4节课的时间批作业, 即便不休息, 每天也只有2~3节课的空余时间, 这其中还包括了开会、教研、应付突发事件等所需时间, 毫无疑问, 上述集体备课的要求已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学校强制要求完成, 教师只得采取缩短初备时间、减少讨论与修改等办法的应付, 使得教师在集体备课活动前缺少充分的思考时间, 再加上备课组中教师年龄结构、教学水平、敬业程度等的差异, 活动中出现部分教师提不出建议或提出的建议不得要领的现象就不足为怪了。而互动的不足使优秀教师感到无法从集体研讨活动中受益, 从而加剧产生不愿别人共享自己教学经验的排他心理。于是, 你留一手, 我藏一腿, 互打“太极”, 互不信任, 终使集体备课活动流于形式、无法深入。

3. 被动应付, 文牍成灾

为规范集体备课行为, 防止集体备课流于形式, 从教研室到学校都十分注重过程的管理和资料的检查, 如是否有详细的活动记录、集体备课教案初稿和修改稿、备课组活动的计划、期中小结、期末总结、课件、试题、作业资源库、是否有学困生帮扶谈话记录等, 对集体备课活动作出了详细的规定, 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如与学困生谈话, 一般都由教师利用课间或中午休息时间进行, 时间本已不足, 如何保证谈一个记一个, 谈一次记一次?而事后追记也需花费较多时间。于是, 教师便突击搬造资料, 集体备课走形变样, 最终背离管理者希望集体备课活动省力、实效的初衷也就成了必然。

二、对集体备课活动的改进策略

1. 锁定以增进教师的PCK为集体备课活动的目标

梳理以上集体备课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发现了如左图所示的一种恶性循环。显然, 要走出这一循环的关键是把集体备课活动的目的修正为增进教师的PCK, 让每一位活动参与者包括优秀教师都能从中受益。PCK相关研究表明, 每位教师都拥有自已独特的PCK, 教师发展PCK的两个最重要的途径, 一为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及其反思, 二是与同事的日常交流, 表明集体备课活动是促进教师PCK发展的最好平台, 每个成员都可以从中受益。

因此, 笔者建议把集体备课研讨的着眼点放在如何让每位教师体会“我理解了, 我教了;我教了, 我理解了”上, 借助研讨让教师理解“为什么要教这个内容, 为什么要这样教, 这样教有什么好处与不足”, 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教学行为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理解, 最终发展自己的PCK。这样做, 能从根本上改变受益的单向性, 克服研讨互动不足的顽症。

2. 构建基于PCK结构的集体备课内容框架

PCK研究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PCK是教师实践知识中最有意义的知识, 当我们把集体备课活动的目的锁定在发展教师的PCK上时, 集体备课内容就应以增进教师实践知识为主。那么, 我们在集体备课活动中如何增进教师的实践知识?PCK成分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根据2005年, 格林斯曼提出的PCK包含六种成分的新框架, 联系我们的教学实际, 可相应制作下表。

上述问题能为集体备课活动、教师发展自己的PCK提供一个研讨的框架和方向。教师可对照上述问题, 寻找自己最薄弱的环节, 在一个时段内持续予以关注、实践反思, 并将问题提交集体讨论, 最终形成自己的认识。备课组应根据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其中一两个方面作为一学期或一学年讨论的主题, 不必每次活动时都逐个讨论问题。

3. 整合备课与教研, 构建开放的研讨机制

笔者认为, 教师的PCK知识是关于如何教的知识, 具有实践性、个体性、情境性的特点, 是教师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所获得的经验及其反思经综合、提炼而丰富起来的, 离开了同事间的交流合作就无法深入、持续地发展。因此, 集体备课要能真正促进每个成员的PCK发展, 必须形成一种能让全体成员都有话可说、有感可发的开放式研讨机制, 在流程上可采取以下两种形式。

形式一:分散备课—提出问题—漫谈研讨—个人修改—上课实践—课后反思交流—个人总结提炼。采取这种形式的目的不是为了集体教案的形成, 而是为了解决个体在备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让个体经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得到集体的帮助。总结、提炼以月为单位, 要求教师用写教学体会、教学资料夹、读书笔记、教学反思、教育日志或教育叙事等形式, 把个人的学习、实践和反思等成果总结成阶段心得, 上交备课组, 收入“教师成长档案袋”, 旨在帮助个体实现自我对话, 完成阶段性反思。

形式二:聚焦问题—理论学习—分散思考—集中研讨、达成共识—主备课案—集中修改—上课实践、集体观察—交流改进—再次上课、再次反思—集体总结提炼。这是一种与教研活动相结合的主题备课形式, 研讨的是当堂集体讨论中最难解决的问题, 目的是让每个成员在完整的研讨过程中分享研究成果, 融入个人的思考。在这一形式中, 备课组应按具体模块分类, 用课例报告的形式构建PCK知识库的体系, 旨在促使集体研究积累资料, 形成成果, 实现反思。

具体实施上述开放式研讨机制的活动形式可灵活多样, 以有效地选择备课组的组建形式, 师资足的规模学校可以校为单位, 师资不足、规模小的学校可以学区为单位联合进行, 一些小学科甚至可以全县为单位组建备课组。

开放式研讨的活动内容的选择应因组制宜, 视不同师资状况, 选择不同的切入点。力量弱、专业教师少的学校可从学习课标、解读教材入手;力量强、教师专业水平高的学校可自编教材, 开发课程资源。不同个体也可视自己的具体情况, 或在自己最薄弱的方面寻找生长点, 或从自己最擅长的方面寻找制高点, 多元切入, 多元发展。

4. 简化检查、评比制度

评比不是为了评判而是为了促进, 检查不是为了甄别而是为了指导。

首先, 要建立发展性评价机制, 讲究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在评比方法上, 实行优秀备课组申报制, 让学校各备课组自行衡量, 自行申报, 不设名额限制, 不作硬性规定。在评比标准上, 由教研室和学校根据备课组活动实际和学科实际, 综合形成优秀备课组的必备条件与选备条件, 在选备条件中考虑参评备课组的横向与纵向变化情况。在评价方式上, 各个学校应为每位教师建立成长档案袋, 记录教师个体的成长情况;也可以利用通过备课组活动形成的PCK知识库资料, 评价备课组成员的整体实力和备课组工作的成效。

其次, 要注重评价过程, 丰富评价手段。不仅要关注活动的次数, 更要关注活动的效度;不仅要重视实地的调查与考察, 积累各校集体备课活动的第一手资料, 更要开发和使用PCK知识增长的量表和问卷, 以检测每个备课组成员PCK知识的发展情况, 并以学生的学习状况推测备课组活动的效果。

再次, 要关注检查、评比后的反馈。把检查评比作为一种指导方式, 在评价过程中发现问题, 找出差距, 给出建议。因此, 每次检查评比活动都要结合检查评比框架对结果进行分析, 及时将结果和建议反馈给学校备课组, 共性问题要向全县其他学校备课组通报。

上一篇:两个“应该”下一篇:温州民间借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