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石油合作模式(精选9篇)
国际石油合作模式 篇1
2008年中国进口原油近1.8亿t,石油对外依存度已高达50%,中国石油企业只有坚定不移的走国际石油合作之路,才能保证中国能源供应安全。然而,在国际石油合作进程中,中国石油企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现场管理就是其中之一。与国内施工相比,国际石油合作项目现场管理面对完全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要克服各国风俗、地理气候、思维习惯等的差异。因此,建立、完善符合境外施工环境的现场管理体系显得尤其重要。
国际石油合作项目现场管理特点
现场管理是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现场的各种生产要素,如人、机、料、法、环等,进行合理的配置和优化组合,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等管理职能,保证现场按预定的目标,实现优质、高效、安全、文明的生产[1]。国际石油合作项目的现场管理与国内相比有着不同的特点。
1 内容烦琐,管理难度大
国际石油合作项目现场管理覆盖面广,不仅要求做好设备、材料的管理,还要执行严格的HSE管理,要做好营地建设和生活管理;不仅有中方职工,还有当地雇员和其他国籍的人员,每天必须处理和应对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文化习俗和做法,管理难度大。
2 后勤保障困难、管理成本高
目前,海外石油工程项目如物探、钻井、井下作业、油建等多在经济不发达的国家,远离祖国和公司总部,在技术、设备、人员、物资等资源的支持保障上经常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所需资源不能及时到位。同时作业地点又在荒郊野外,交通不便、通讯不畅、医疗卫生、安全设施落后,生产事故、流行疾病等几率大。在这种情况下要搞好施工现场管理,必须加大成本投入,做好预防保障措施。
3 事故影响广、安全压力大
海外一旦发生现场安全事故,不仅仅是设备毁损、人员受到伤害,还将直接影响队伍形象和以后的工程投标,特别严重者还可能造成恶劣的政治和外交影响。因此,安全生产的压力是国内无法比拟的。
国际石油合作项目现场管理体系
国际石油合作项目的现场管理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主要包括人员管理、设备管理、材料管理、HSE管理、质量管理、关系管理等。
1 现场人员管理
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外国石油公司派往资源国的项目团队至多不过数十人,大量的作业人员要从资源国雇佣。当地雇员的成分复杂,语言、文化、信仰、生活习惯各异,管理难度大。
对于人员的现场管理,要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苛刻的安全要求、完善的管理制度。为每个进入现场人员做好必要的安全配备,以BP石油公司为例,一套价值不菲的工作服,柔性防护手套,护目镜,耳塞,以及特殊场所的防毒面具,高空作业的全护型安全带。二是进行具体实用的安全培训,尤其要加强对当地雇员安全操作技能和规程的培训工作。三是在工程进行中,要充分发挥集体监督功效。每一个在场人员都可以把随时发现的问题记录提出来,提出者要给予奖励。采取多样化的激励措施,提高人员施工效率。首先要尊重当地雇员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例如,在伊朗开展石油合作项目,当地雇员每天的做礼拜时间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侵占的。二是对作业人员,应通过现场观察,将其中部分成绩突出、能力较强的选拔出来,通过培养锻炼使其具备更强的带动、组织一般人员的能力,逐步将其转化为技术型、管理型的工人、工长,从而实现本土化管理。三是现场管理人员应该注意关心工人,公平、公正处理事务,避免不公平带来的消极情绪,采取有效的绩效考核与奖励措施,不应仅限于工资总量的增加或减少,可适当以增加补贴、建立长期雇佣关系等目标进行诱导。
2 现场设备管理
在国际石油合作项目中,设备管理水平直接影响设备的经济效益,在设备管理中应将前期、使用、维护和保养结合起来,“全方位”地加强设备管理。
在施工准备阶段要做好设备选型配备工作。石油工程设备形式多种多样,参数、性能各有不同。在设备选型时,应了解国际设备市场行情和自有设备情况,考虑工程完工后设备的配套使用、工程所在国的环境等问题。选择设备时应遵循既满足工程需要、可靠性好、便于管理,又能使总体费用降低等原则。如果项目所在国购买配件困难,购买设备时,除了设备供应商提供的随机配件外,企业还应该额外再配置一定数量的配件,特别是易损件。
设备验收是国际项目设备管理环节中的重要部分。当设备到达工程现场后,中方人员应检查设备型号是否相符、数量是否齐全,设备外观有无损伤等。记录设备编号以及附属设备及主要构成部件编号,建账入档管理。安装调试后,看设备性能是否正常,如发现问题,按合同规定时间及时向厂家提出索赔要求。
设备折旧费提取的问题也需关注。设备折旧费提取可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根据设备种类、使用年限,确定每年的整数折旧率。如果设备折旧年限确定为5年,其折旧率分别为35%、25%、15%、12%、8%。计提折旧首先要正确计算设备的原值,国际工程设备原值主要由以下部分构成:离岸价、海运费、关税、到岸港口费、清关代理费、安装调试费等[2]。
对设备的使用,要派专人监督检查,对操作使用不当等现象要及时纠正。对工程大、设备多的项目,中方一般选派1~2名技术人员在现场指导和管理操作人员。对设备要进行定期的保养与修理。组建一支4~5人的设备保养队,由一名中方修理工负责,专门负责设备的日保、定保和监督检查工作。保养队要对设备建立保养记录卡,对每次保养时间、内容、参与人员等都要详细记录。
3 现场材料管理
国际石油合作项目施工现场的材料管理同工期、成本、效益都有密切关系,在非洲等经济落后的地区施工,施工现场的材料控制难度较大,这更需要施工的组织者细致认真,严加控制。
在材料购回后,对于易损件要保管得当,执行严格的材料使用制度。材料到场后,不可能马上投入使用,需要入库保存。仓库的管理是材料控制的重要环节,它包括材料登记入库、库中分类妥善保存、领料出库并记录等。根据现场施工进度和工程量计算出来的材料需求表,应作为领料出库时的一个主要参考依据。项目部必须对已出库材料的去向进行现场监督,把物资用量、购入量、消耗量、库存量一一核实,确保各类报表资料统计真实可靠,全面反映物资购入、消耗、库存动态。对省料的施工人员进行表彰,对浪费材料者既要惩戒也要找出漏洞所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控制材料使用,降低成本。
加强对周转性材料的管理,提高使用次数,抓好项目完工后周转材料的清查盘点、回收和转移工作,防止材料流失。对回收后的周转材料,要加强管理,始终按照用、管、拆、收、保养、退库等环节进行管理;对已经损坏不能使用或暂不使用的周转材料,要进行清理和维修保养,作好校正、修补、除锈、上漆等工作,并妥善保管,防止丢失。
4 现场HSE管理
作为进入国际石油工程承包市场的准入证,近年来中国石油企业逐步建立了自己的HSE管理体系。然而,由于国内外环境的差别,海外石油工程施工中HSE管理有自身的特点,以下列举几点国际石油合作项目中现场HSE管理的具体措施。
首先,加强HSE培训和教育,提高安全技能。由于我们石油工程承包项目大部分在经济不发达国家,当地教育水平和人口技术素质较低、安全意识较弱,对当地雇员HSE培训工作就显得更为重要。通过培训,提高安全操作技能,避免事故发生。
其次,落实环境保护措施。由于世界各国对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对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不重视将会导致当地有关部门的处罚。为此,必须严格落实环境保护措施:遵守当地环境保护法规;提高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按业主要求做好每一项环境保护的具体工作,如垃圾分类回收,设备作好防泄漏保护措施,作业过程中不破坏原有生态环境和植被以及施工后及时复原等。
再次,提高设备装备水平,现场配齐安全设施用品,提高防护应急能力。先进的设备、高标准的装备水平、严格的维护保养措施为施工作业搭建了坚实的安全平台。符合要求的劳保用品、有毒气体检测仪、急救药品等专用安全设施是安全的保障。配备足够的交通工具、良好的通讯设施以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作业安全,一旦发生紧急情况,也能从容应对。
5 现场质量管理
国际石油合作项目资金投入高,物资消耗品种多,为了降低成本,就必须进行有效的现场质量管理。在施工现场,监理工程师负责为业主提供项目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其对工程的质量监督是十分严格的,施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必须经监理工程师验收。除了监理工程师的现场监管之外,承包商的质量自检也是十分必要的。国外对于质量检查的统一看法是,要保证工程质量,靠外部检查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依靠企业内部的质量自检与质量保证[3]。
首先,承包商应该按照国际标准编制施工控制文件。组织技术和质量管理人员将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的质量问题,以及业主对施工的要求、规范等,对照招投标文件与合同,综合考察施工现场的情况,明确质量控制点以及控制的方法和手段。另外,要抓好对人员的教育培训,组织员工学习质量标准、质量要求,引导作业人员在现场施工中自觉遵守各项操作规程,保证质量。
其次,需要对影响工程项目质量的五大因素进行全面管理。包括:施工人员、设备、材料、施工方法和环境因素。人员、设备、材料因素、上文已经详细介绍,此处不再赘述。施工方案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必须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力求方案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操作方便。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很多,要重视地质、地形环境;不要忽视天气环境,各种极端天气的防护,冬雨季的保证措施要到位;各种质量保证措施应得当,营造良好的管理环境;劳动保护要到位、劳动工具要齐备,营造安全的劳动环境。
再次,对现场施工过程要派专人进行监管,加强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在现场施工过程中,以工序控制为核心,设置质量控制点,严格质量检查。坚决执行“三不”政策,即原材料不合格不使用,本道工序不合格不交付,上道工序不合格不接收。对施工中的重点部位实行专检,关键工序指定专人负责。
6 现场关系管理
国际石油合作项目的现场管理中,承包商要着重处理好两种关系:一是与监理工程师的关系,二是与分包商的关系。
监理工程师在合同执行过程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他的权力可以左右承包商的命运。国内多数管理者,往往在国际石油合作项目现场与监理工程师发生很多碰撞。究其原因,是其对条款不了解,对按国际惯例管理的方法不适应。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有几点:首先,加强理论学习,熟悉合同条款,承担履行合同的项目经理部的工作人员中配备这方面经验的人员。其次,中方现场经理部要分析监理工程师的背景,了解其习惯做法和思维模式,并努力调整自己,尽快与其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关系。再次,当对合同责任和变更遇有异议时,采取“一分为二”的战略来处理与监理工程师的关系,一方面理解监理工程师的处境,尊重并配合其履行职责;另一方面加强与其沟通,向他们解释和宣讲我方有关观点,争取其信任和共鸣。当监理工程师行为不规范时,应及时以书面形式确认其指令,既为以后索赔留下证据,也可以提醒监理工程师规范其行为。
在国外承包项目,由于业主方的要求或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承包商会把一些业务交由分包商去做。中方国际石油合作项目大都在非洲等落后地区,当地分包商的综合素质欠佳。要处理好与分包商的关系,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把好分包商的选择关。在选择分包商时应慎重,尽量选择资质、信用、技术良好的分包商。二是服务现场,做好技术指导工作。鉴于目前与中方公司合作的分包商,在技术上有所欠缺,需要项目部的技术人员时时盯在现场,为分包商进行现场技术指导。项目部应将其当作本项目的利益共同体,积极帮助分包队伍合理地组织材料、机械、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另外,项目经理还应主动加强沟通,以增进双方了解、建立信任,与业主和监理工程师往来的重要函件都抄送给分包商一份,使其了解现场的主要问题和动向,增强其参与感[4]。
国际石油合作项目现场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要做好国际石油合作项目的现场管理,仅仅抓好上述几种类型的管理工作是不够的,还应站在项目全局的高度,综合考虑项目现场管理需要注意的各个方面,下文简要介绍了几点项目现场应当特别注意的问题。
1 项目现场管理人员素质要过硬
国外施工现场的情况远比国内复杂的多,而管理人员又十分有限,这就对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项目现场管理人员要懂技术、会管理、富有国外施工经验以及法律知识。一定要时刻保持头脑清晰,思维敏捷,能审时度势地处理现场各种突发事件;能对整个工程项目计划安排、管理核算、资金运转周期、材料供应、设备能力以及索赔、保险、当地税务等业务心中有数;能按照国际惯例采取相应对策,防止可能出现的损失;还要有较好的外语水平,能够与业主、当地专业人员会话,阅读外文资料;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处理好与监理工程师、分包商以及当地雇员的关系,调动各方积极性。
2 必须充分重视合同条款
合同条款是项目现场管理的依据和准则,合同文件中对如何控制施工过程的各环节、各方面均有严格而周密的规定。合同文件是工程项目施工必须依据的规范。要正确地履行合同,就必须首先熟悉合同文件;要灵活、巧妙地运用合同,还须花大量时间和精力研究合同文件。项目经理必须带领组织现场人员系统研读、全面了解合同文件内容,确保将每一个行为严格规范在合同下。同时,对应施工组织计划,分轻重缓急将合同文件中相应的有关规定及每一程序需报批的内容整理出来,保证现场每天的施工活动均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3 一切以书面文件为准
在国际石油合作项目中,所有交往均以书面文件为准,一切口头承诺是无效的,将来算帐时都不足为凭,这与国内有很大不同。因此,中国石油企业在进行国际石油合作时,必须转变观念,现场应设专人管理文案工作,监理工程师要求什么,必须来文,否则可不执行,紧急情况下的口头承诺,要立即以文件形式确认,以免事后对方不认帐。施工现场记录与项目的索赔工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应认真地做好原始资料和记录的积累与整理,为以后的索赔打下基础。对来文公函要进行分类整理存档,随时检查承包的权益是否受到侵害,自己有无违反合同的行为。
4 逐步推行本土化进程
在国际石油合作项目中,管理上所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文化、环境差异,并由此引起的管理困境。项目管理人员少,但工程涉及点、面广,工作量大。因此,可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来深化本土化管理:一是施工力量本土化,通过雇佣当地作用人员来减少成本;项目管理本土化,从单一的全靠中国人管理转向本土化管理,既可以减轻中方管理人员的负荷,又使我们能够通过雇佣的当地管理人员与当地的分包商进行更好沟通,进一步减少文化差异对管理造成的负面影响;三是分包商本土化,运输、直升机支持、营地建设等都可以通过雇佣当地分包商来完成,达到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本土化管理将会在节约成本、减少文化差异方面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田望.新编企业管理手册[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1):45.
[2]孙支龙.谈国际工程设备管理[J].设备管理与维修,2008,(7):4-5.
[3]华建军.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32):186.
[4]陈洪军.与分包商共赢[J].建筑经济,2004,(8):45-46.
国际石油合作模式 篇2
中国提出并实施建设“一带一路”战略,在国际国内新形势下,是对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和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共赢模式的新探索、新创举。这不仅有助于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也有助于推动亚洲各国迈向命运共同体。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全球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不仅需要新的增长动力,更需要打破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推动贸易与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从而为新形势下的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探索新模式、新路径。与此同时,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原有的某些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战略转型期。这一方面需要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还需要继续融入并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探索国际合作新模式。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独创性地提出了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区域发展战略,得到了许多国家的欢迎和公开支持,表明这一战略顺应了国际社会谋求区域合作互利共赢的强烈要求。综合来看,“一带一路”战略实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
一是在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的理念上,坚持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原则,探索共建发展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谋求互利共赢的新模式。“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合作共赢,追求共同发展,倡导平等对话,尊重道路选择;既欢迎沿线国家自愿平等地参与,也欢迎域外国家为本地区发展稳定发挥建设性作用。其建设目的在于创造一个包容性的发展平台,打破沿线各国领土纠纷、政治制度和宗教文化差异等各种合作障碍,共商、共建、共享经济发展之路,最终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繁荣发展的“命运共同体”。这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完全由美国主导,以拯救欧洲经济为名,通过对外经济扩张,巩固自身全球霸主地位,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势力的“马歇尔计划”存在本质区别,也不同于当代具有明显遏俄色彩的欧洲“东方伙伴关系”。
二是在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的方式上,实现了由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带动内陆地区,由借江出海、借路出境向设立自由贸易区,主动承建国内外交通、港口等基础设施,打造一条发端于中国各省市、贯通亚欧部分区域,覆盖约44亿人口的经济大走廊,并在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创造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和沿线各国共同繁荣的新局面。亚洲是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也是国际战略竞争和博弈的一个焦点。面对周边领土主权争端、大国地缘政治博弈、民族宗教矛盾等问题交织叠加的安全态势,中国坚持“亲、诚、惠、容”的理念,积极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一带一路”有助于亚洲及其他地区相关国家通过合作促进共同安全,有效管控分歧和争端,走上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之路,同时有利于促进我国内陆地区的对外开放,进一步推动沿海地区开放型经济率先发展。三是在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的内容上,弘扬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赋予古丝绸之路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要求。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亚、非、欧等地区的国家开展经贸往来、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对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提出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在新的历史时期,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和我国对外开放,尤其是西部地区向西开放战略,实现由单向引进资金和技术转变为输出、输入双向发展的新格局,通过推动国家之间的互联互通,为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人文交流创造物质基础和便利条件,并在平等、包容、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形成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正如习近平主席所强调的,这种互联互通是基础设施、制度规章、人员交流“三位一体”,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领域齐头并进的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联通。
四是在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的实施上,充分发挥金融的先导作用,通过主导建立丝路基金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以股权投资、债权投资、贷款、提供担保等方式为亚洲各国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供金融支持,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积极谋划,甚至逐步主导全球范围金融资产跨国配置。亚洲许多地区和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大、资金短缺。中国外汇储备多、国民储蓄率高,加上“中国建造”对外承包工程建设管理经验丰富,通过丝路基金和亚投行对接双方供求,可以帮助沿线国家超越储蓄与贸易“双缺口”的经济制约,在促进中国部分产业转移的同时,有助于承接转移沿线国家改善非农就业、发挥人力资本优势。正是由于这个共赢互利之举,可以为沿线国家提供全新的合作发展契机,因而得到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相信未来一个时期,中国打造的“一带一路”建设融资平台及相关导向资金,将吸引更多投资者加入,从而形成规模集聚效应和良好的直接投资环境。这对打破传统国际金融机构一家独大,提高资源整合能力,推动人民币走向国际市场等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研究”(14AGJ006)阶段性成果)
国际石油合作模式 篇3
供应商关系管理(SRM)作为供应链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日益受到各国际石油公司的重视。与关键供应商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应对运营成本上涨,技术挑战,市场竞争,实现合作共赢已成为目前国际石油公司与供应商战略关系发展的趋势。本文在分析调研了BP,CHEVRON,SHELL,HURSKY,NEXEN等多家大型国际石油公司的供应商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在当前供应链环境特点下,国际石油公司实施供应商关系管理的原因,模式,意义和价值。
国际石油公司日益重视与关键供应商之间建立长期战略性的合作关系,共同应对成本上涨,技术挑战,通过业务合作建立互赢,互信的长期战略伙伴关系。BP,CHEVRON,SHELL,HURSKY, NEXEN等多家大型国际石油公司根据自身业务需求、供应商特点,都在公司内部建立,实施了供应商关系管理计划和方案,与多家关键重要供应商发展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签定长期战略协议,实现与供应商互惠共赢的良好合作局面。
供应商关系管理的缘由
在国际石油公司合同管理工作中,合同后期管理始于合同签订之时,并持续存在于整个合同执行过程中直到合同终止结束。合同管理人员在这持续的合同后期管理中可能会经历一个从开始被动应对, 到忙乱处理争端到最后不得以全面参与这样一个过程。这很可能会导致一些不经意的疏忽或当争端出现时对合同苛刻的解释和执行。实际上,在这持续的合同后期管理过程中会存在一个区域, 在此区域专业合同管理(CM)与供应商关系管理(SRM)会产生交集。这个交集区无论是对买家还是卖家可能都会是个带来潜在价值的机会. 要获得这个潜在价值就必须考虑在何时开展供应商关系管理(SRM)以及将SRM实施到什么程度。
供应链的生命周期
供应管理协会(ISM)描述供应链生命周期中有两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寻源,就是鉴别出公司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来源的过程。第二个阶段是采办周期,包括整个采办过程,即寻源之后,公司获得商品和服务的过程,包括:
·认可需求
·质量、数量和时间的要求和规范
·寻找潜在来源
·供应商分析和方案评选
·选择供应商
·与选定的供应商谈判
·合同管理
·评估供应商表现并反馈给供应商
·过量、过剩物资的处理
ISM强调积极的供应商关系管理,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关系不仅能帮助供应商积极适应行业经常出现的动态变化,供应商也会积极满足公司需求即使是在高峰订单时期的需求,并且提供额外的技术支持。
供应商关系管理(SRM)
石油和天然气行业面临着日益困难的操作环境挑战,在这种环境下加强与关键供应商的关系管理,通过降低成本,优化业务,提升供应商效率和绩效,从而可帮公司进行创新,令其获得经济增长和提高竞争优势。SRM并不替代合同管理,但可提高现有合同和采办流程。因此,为了取得成功,双方必须采取高度合作的关系。
供应商分类和优先级
并不是所有的供应商都适合实施SRM,因为在国际石油公司中80%的供应商都是非战略性供应商,这样,如全面密集的实施SRM那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将不切实际也不能持续。为了有效地实施SRM,在采办阶段的前期,公司就要识别筛选能发展战略关系的供应商。供应商筛选和优先级划分是SRM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的一步。在对供应商划分时,公司经常将供应商标划分为四类供应商:战略类,重要类,施加影响类和常规类的供应商。通常战略类供应商是最优先考虑实施SRM的候选方,而常规类的供应商一般不会考虑包含在内.
与供应商合作共赢
国际石油公司通过实施持续有效的SRM将会为双方带来重要的商业价值,在采办管理过程中公司应该不仅仅只注重合同管理,绩效管理、和风险管理,而且要注重培养发展与供应商的关系管理理念,积极的供应商关系管理在许多公司中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和普遍。供应商关系的建立通常要經过长时间基于多方互动的基础上进行构建和形成,发展和建立高质量的互利互惠供应商关系越来越被认为是帮助公司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不能低估公司和供应商之间发展和建立长期战略关系的重要性。没有有效良好的公司关系作为基础,任何试图提高商品和服务供应管理的努力都很难取得成功。
总结
国际石油合作模式 篇4
我国石油企业参与国际石油合作的程度进一步加强, 石油企业在项目决策中面临大量备选项目, 而各项目投资、收益及风险迥异[1]。在有限的资金下, 如何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国内项目相比, 国际石油合作项目开发策略优化有着一些特殊要求, 因此需要对国际石油合作项目开发策略优化方法进行研究。
目前, 针对国际石油合作项目进行投资组合优化的研究还比较少。整数规划法是通过构造项目群优化选择的数学模型, 用数学模型来描述项目群优化所追求的目标和约束条件, 该方法可处理多目标、多约束项目、复杂项目关系的优化问题[2,4]。本文借助0-1整数规划模型, 对如何进行国际石油合作项目开发策略优化进行了研究。
1 国际石油合作项目开发策略优化的特殊性
1.1 需要进行开发战略目标优化
国内的许多石油勘探开发经营活动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国家需求和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油气田开发的首要目标, 形成了以高产和较高采收率为目的的方案设计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而国际石油合作项目在国际市场条件下运作, 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和油价都是市场化的, 油气田勘探开发活动的目标是取得最大的收益, 实现资本增值[5]。国际石油合作项目的决策者出于近期和远期发展战略的考虑, 需要对以最大收益为目标和以较高产量为目标下的开发策略进行权衡, 选取符合企业战略要求的开发策略。
1.2 评价参数不同于国内项目
除了国内生产成本费用中的操作成本、折旧折耗和期间费用外, 国际石油合作项目的成本费用还包括定金、地租、签字费、培训费等合同费用, 其运输费用也高于国内。资源国政府针对合同者征收的进出口关税、矿区使用费等税收使得国际石油合作项目的税收也不同于国内项目。国际石油合作项目参数选取需要对资源国的相关政策、投资环境和类似项目有很好的理解, 参照资源国的价格水平和经济参数来确定, 如用资源国的通货膨胀率、汇率、贷款利率、运费, 以及开发建设油气田时该国油气工程投资价格、劳动力成本和水、电价格等资料确定拟评价项目的参数。
1.3 约束条件更为复杂
国际石油合作项目的合同模式在不同地区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可以分为四大类型:矿费税收制合同、产品分成合同、服务合同和回购合同。在不同合同模式下, 对于项目投资、成本回收及效益的计算需运用不同方法, 具有很大的差异[6]。这客观上要求在对项目进行经济评价时, 必须立足于合作合同的具体类型和相应条款, 考虑各种约束条件对项目和合同者经济性的影响, 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7]。
2 建立国际石油合作项目开发策略优化模型
国际石油合作项目的决策目标可以是单一的产量或者效益等目标, 也可以是既考虑产量又要求具有一定经济效益的多目标, 依据这两种类型的战略目标, 建立单目标规划模型和多目标规划模型。
2.1 单目标规划模型
建立规划模型首先要确定问题的目标, 即决策者用来评价不同项目优劣的标准, 这一目标是决策变量的函数;其次要选定决策变量, 即决策者可控制的因素;最后要确定对决策变量的限制条件, 即约束条件。
(1) 决策变量的确定
由于项目的不可分性, 以某投资项目xj (j=1, 2, …n) 的取舍为决策变量, 数学上的表达为:
xj=0, 该项目被拒绝
xj=1, 该项目被接受 (1)
确定xj的值, 就得到求解的优化组合方案。
(2) 目标函数的建立
反映项目经济效益或盈利水平的指标有:净现值、净年值、净现值率、内部收益率等等。净现值指标不仅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 而且还考察项目整个计算期内的现金流量综合结果, 能比较全面地反映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状况, 是综合性的动态评价指标, 因此可采用净现值指标来衡量项目组合的利润水平。目标函数为:
式中S———所选项目收益总和;
cj———项目j的净现值或其他收益性指标,
j=1, 2, …n;
n———备选项目个数。
(3) 约束条件
企业在进行国际石油合作项目开发策略优化时, 因资金总量限制或投资方向调控等因素, 使得优化工作存在一定约束条件, 在有限的资金约束下, 选择一个项目, 意味着可能要放弃其它的可选项目。在有资金限额的情况下, 约束条件为:
式中aj———第j个项目的投资额;
b———资金约束总量。
(4) 模型求解
对0-1规划问题可采用隐枚举法求解, 隐枚举法是一种特殊的分枝界定法, 利用变量只能取0或1两个值的特性, 进行分枝定界。利用EXCEL的“规划求解”功能, 可以便捷的进行模型的求解。
2.2 多目标规划模型
与单目标规划模型类似, 多目标规划模型也需要确定决策变量、优化目标以及约束条件。不同之处在于, 优化目标不止一个, 需要确定优化目标系列以及各优化目标在筛选中的重要程度。
(1) 目标函数的建立。
国际石油合作项目的决策者需将生产和经济效益有机的结合起来, 不仅要追求项目的收益, 有些情况下由于企业近期和远期发展战略的考虑, 可能还要考虑项目的产量、成本和储量资产价值等, 这时除了主要目标, 还要添加辅助目标, 构成综合目标对项目进行优化, 多目标规划的目标函数为:
式中fij——第i个目标的第j个项目的指标值, i=1, 2, …m, j=1, 2, …n;
ωi———第i个目标的权重, ω1+ω2+…ωm=1。
(2) 多目标规划模型求解。
多目标规划的求解方法大体上有以下几种:一种是化多为少的方法, 即把多目标化为比较容易求解的单目标, 如主要目标法、线性加权法、理想点法等;另一种叫分层序列法, 即把目标按其重要性给出一个序列, 每次都在前一目标最优解集内求下一个目标最优解, 直到求出共同的最优解。还有一种称为层次分析法, 这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与分析方法, 对于目标结构复杂且缺乏必要数据的情况更为实用。其中, 线性加权法是比较简便的一种算法, 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求解。
1) 标准化处理。
由于多目标规划的目标量纲往往不同, 所以需要进行标准化处理, 可按以下公式作无量纲的标准化处理:
变换后多目标规划的目标函数为:
2) 加权求和。
3) 变换为单目标规划。
令式 (7) 为fj, 则 , 多目标规划转化为单目标规划问题, 可按单目标规划的方法进行求解。
3 模型应用
某石油企业收购了一个海外油田开发项目, 以拥有6个区块的产能项目为例, 进行开发策略优化。项目投资限额7×108元, 各项目的投资、新建产能如表1所示。
依据所签订的合同条款, 计算了该石油企业6个产能项目所获得的净现值。分别以效益、产量以及兼顾效益和产量为目标, 建立三个优化模型, 优化结果如表2所示。
从优化结果看, 不同的优化目标, 得到了不同的优化结果。以效益为目标, 仅有项目1和5入选, 获净现值3.52×108元, 新建产能11.34×104t;以产量为目标, 入选项目增加为5个, 获净现值3.26×108元, 新建产能15.44×104t;兼顾效益和产量目标, 项目1、3、4、5入选, 获净现值3.36×108元, 新建产能14.81×104t。
4 结论
(1) 与国内项目相比, 国际石油合作项目开发策略优化有着一些特殊要求, 较高的运输费用、资源国针对合同者征收的进出口关税、矿区使用费等税收, 使国际石油合作项目的评价参数不同于国内项目。在对项目的效益状况和评价指标作前期计算时, 必须立足于资源国的具体类型和相应条款, 考虑各种约束条件对项目和合同者经济效益的影响。
(2) 由于国际石油合作项目的决策目标可以是单一的产量或者效益等目标, 也可以是既考虑产量又要求具有一定经济效益的多目标, 而且面临着较为复杂的约束条件, 0-1规划法可处理多目标、多约束项目、复杂项目关系的系列优化问题, 适用于国际石油合作项目的开发策略优化。
(3) 从6个产能项目的开发策略优化评价结果看, 不同的优化目标, 具有不同针对性的优化结果, 从根本上确保了开发决策的方向性、科学性。如以效益为目标优选的区块个数最少, 但获得的净现值最大;以产量为目标获得的净现值最少, 但可获得相对较多的产量;兼顾效益和产量目标, 既可获得相对较高的产量, 又能保证一定的经济效益。国际石油合作项目的决策者可根据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 选择不同的优化目标建立优化模型。
摘要:随着我国石油企业参与国际石油合作的程度进一步加强, 石油企业的决策者面临着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金合理利用和开发策略优化的艰巨任务。与国内项目相比, 国际石油合作项目开发策略优化有着一些特殊要求, 需要依据油田开发战略目标进行优化, 评价参数不同于国内项目, 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约束条件, 对其进行优化需要立足于资源国的财务制度。本文借助0-1规划模型, 对如何进行国际石油合作项目开发策略优化进行了研究。依据不同优化目标建立的优化模型, 得到了不同的优化结果, 国际石油合作项目的决策者可以根据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 选择不同的战略目标进行开发策略优化。
关键词:国际石油合作,开发策略,优化方法,0-1规划,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玉蓉, 陈光海, 黄文英等.国际石油合作勘探开发项目的经济评价模型研究[J].化工技术经济, 2004, 22 (10) :24-30.
[2]昝昕武, 任强, 邹文超.0-1规划在投资组合中的应用[J].重庆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1, 24 (3) :12-14.
[3]韩良智.资金限制情况下投资项目的最优组合决策模型[J].农机化研究, 2003, 2:44-45.
[4]陈伟.最优项目组合模型的建立及应用[J].现代情报, 2004, 12:186-187.
[5]杨雪雁.国际经营中油田开发方案编制的原则和思路[J].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9, 26 (5) :65-69.
[6]栾海亮, 郭鹏, 李志勇.国际合作油气勘探开发投资项目后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 2010 (10) :63-65.
国际石油合作模式 篇5
【关键词】国际合作教育模式 高等教育 创新
一、前言
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与国际的交流、融合问题逐渐突出。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到来使得具有国际化性质的高等教育达到一个高潮。越来越多的学生受到影响而选择出国留学,促使各类横跨国际的教育机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随之而来的各种让人耳目一新的科研、教育模式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随着国际合作教育的实践逐渐推广开来,然而有关国际合作教育的创新研究反而停滞不前,远远没有跟上国际合作教育实践的步伐。因此,本文就如何创新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教育模式进行研究。
二、国际高等教育合作模式的发展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合作对象以及内容问题
校与校之间进行国际合作教育主要是通过引入国内外的合作对象,吸收国外优质的课程、师资等教育资源,来提升优化自身的办学质量以及教育能力。因为各国的教育模式是不一样的,甚至存在很大的差别,该如何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和内容,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合作方式问题
国际合作教育机构的合作方式通常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独立设立的国际合作教育机构,第二种是非独立设置的国际合作教育机构,第三种是国际合作教育项目。高校之间进行国际合作教育时,一定要认真分析自身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恰当的合作模式,如果不进行理性分析而只是简单趋向于性质的选择,这对彼此的发展将带来严重的问题甚至是阻碍。
(三)内部管理问题
当高校彼此之间建立合作关系之后,怎样使得合作进程的发展优质化、快捷化便成了最重要的问题。合作模式本来就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就像简单的人和人交流都有一个交流深浅的过程以及方式。在合作过程中,只有优质的内部管理阶层、完善的管理方式,才能够保证合作教育的初衷就是发展优化教育资源。
三、解决国际高等教育合作模式发展创新问题的具体策略
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教育模式的创新途径就是解决上述几个问题的过程,具体说来如下:
(一)正确选择合适的国际教育合作对象以及内容
要选择与自身学校教育层次相当的合作对象,并不是好的就能让自身发展,适合的才是最重要的。只有互补的教育资源才能够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限度利用,而高低落差的合作对象总会带来不可避免的局限。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门当户对”“半斤八两”“取长补短”有着相同的意味。并且我们不能有“好的就用”的想法,在国际合作中,安全是最重要的。我们首先要充分了解彼此资源的合理合法性质,确保资源利用的安全性,避免在资源调配利用上出现安全问题,那样对于合作双方来说将会是毁灭式合作。合作内容要注重教育资源的调配,迎合国内的需求,符合政策导向的科学发展的要求。在现有基础上要把握好继续深造的方向,以弥补自身所欠缺甚至空白的资源现状。
(二)正确选择国际高等合作教育模式的合作方式
在确立合作对象后,如何引进好的教育资源,就必须要谈合作方式。一般选择第三种合作方式,即国际合作教育项目,这种项目囊括了协议项目、双校园项目、双证书项目、双教育项目、外放证书项目等多种方式类型。现在我们通常用的是协议项目和双证书项目。其他合作方式并不能很好地使合作对象在资源教育中实现平等交流,无法体现国际合作教育的的本质,实现合作高校之间双赢发展。
(三)加强国际合作教育的内部管理
在选择合作对象、合作内容与合作方式之后,最后的内部管理运行非常关键,这关乎我们能不能真正地实现对教育资源进行调配,保证教育教学能正常有序进行。我们应该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高校之间进行国际教育合作,借鉴国外的优质教育模式经验,通过与自身模式的对比来进行完善改进,最终促进自身的发展。管理方面的完善不止于体制上面,还应广泛面向市场,通过对教育现状的分析,体现国际合作教育模式的发展优势,扩大宣传,增强影响力,吸纳生源。通过展现现有学生的高效率实习就业发展来让大众直接受到体验,然后反馈于国际合作教育发展的进程中。
四、总结
从选择合作对象、合作方式到最终的内部管理运行,这是我们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模式的创新途径,希望能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魏航.欧盟高等教育合作交流政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2]许传静.我国大学国际化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国际石油合作模式 篇6
一、海外油气开发合作模式评价指标体系
(一) 影响合作模式决策的因素分析
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进入模式决策是非常复杂的, 这是因为影响海外油气开发合作模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根据海外油气开发的特点, 本文认为合作模式决策需要重点考虑三大方面因素:投资环境、石油企业自身竞争力、投资项目。
1. 投资环境。
国际投资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投资成败, 在决定合作模式时必须仔细分析东道国的投资环境, 具体包括六个方面: (1) 石油政策导向因素, 由于油气资源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石油资源国政府基本上都制定专门石油政策。石油政策导向性指分析并预测东道国对合作开发本国油气资源的态度, 一般可以分为完全开放、局部开放和完全封闭三种。 (2) 自然环境与资源因素, 主要指项目所处区块的油气储量, 包括可采储量与剩余储量等, 油气资源的开发潜力等, 以及所在地区的地质与工程作业状况。 (3) 总体经济发展状况, 指东道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 这些因素与企业产品在目标国家的市场容量密切相关。 (4) 外资政策因素, 这里着重考察资本外调程度和容许外国投资的比例。资本外调是指资本 (包括利润和利息收入) 能否自由出入国境。东道国容许外国投资者在该国境内设立的股份公司中掌握的股份的比例, 决定投资者掌握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程度。 (5) 地缘政治因素, 指区域位置对于解决我国石油短缺, 保障石油安全, 并加强石油企业海外布局的重要作用。 (6) 石油市场因素, 指东道国特定石油行业市场, 体现在东道国对本国石油工业的市场开放程度、投资者获得经营资源的难易程度、市场结构及其在东道国油气资源市场上的竞争态势。
2. 中国石油企业竞争力分析。
任何投资项目即便具有很高的预期收益, 如果投资主体本身没有实力承担该项目, 勉强承担也不会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考查中国石油企业的竞争力状况应从三个方面入手: (1) 企业技术优势与相对市场力量, 指企业的核心技术优势、研发与创新的能力以及企业获得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能力; (2) 企业发展战略, 中国石油企业大力开发海外市场, 为了企业的发展必然要制定短期和长期的发展战略, 对于具体项目的合作模式选择也必然要服从自己的战略; (3) 企业总体资金实力, 国际投资活动过程中, 需要面临外汇资金一系列管理问题。外汇资金的丰裕程度影响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对外经济合作, 特别是从事国际投资活动更需要充裕的外汇资金支持。
3. 投资项目。
投资项目是影响合作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 需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考虑: (1) 项目可直接获得储量程度, 中国石油企业进行海外油气开发除了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为了丰富我国石油资源来源, 解决越来越严重的国内石油危机。 (2) 投资总成本, 石油项目成本涉及非常多的因素, 这里取一个比较宏观概念, 如可以选择项目初始建议书的投标额。 (3) 项目被控程度, 项目在确定了某一模式进入后, 其被石油公司控制的程度和灵活程度呈反向变化, 这一因素可以反映出石油企业影响一项跨国经营活动的组织和运作方面的能力。 (4) 投资预期利润率, 项目投资获取利润是重要目的, 投资预期利润率是指投资所得预期净利润与投资总额之比, 投资利润率反映单位投资的利润额, 反映资金的利用效率。 (5) 投资风险, 海外投资项目需要面临很多风险, 比如政治风险、汇率风险、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等[4,5], 在选择合作模式时需要充分考虑项目的这些风险因素, 尤其是要项目总体风险水平。
(二)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依据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油气开发合作模式的诸多影响因素, 按照性质分组, 构建了合作模式评价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的构架共分为三个层次。 (1) 目标层, 此层明确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进入目标市场的动机。在投资决策支持系统中决策目标应为方案的综合评价选优。 (2) 主题层, 此层目的是明确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油气开发合作模式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价, 从三个方面进行考察:投资环境, 中国石油企业状况, 投资项目。 (3) 指标层, 在指标体系中既有定性指标, 也有定量指标;既有常数指标, 也有变量指标, 全面地反映了各影响因素对综合评价产生的作用。
二、海外油气开发合作模式评价模型
(一) 理论模型的建立
由于指标体系中大部分因素都比较宏观, 很多都不是完全确定的, 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因此, 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构建模型。模糊综合评判法包括基本因素集、评价集、权重集、考核集, 是解决定性和定量问题的经典方法[6]。根据本文研究内容, 由于因素数量较大, 而且评价对象具有多层次指标, 因此宜应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具体构建步骤如下:
1. 确定因素集。
最上层的因素集为:U= (u1, u2, u3) 这里即主题层, 分别代表投资环境, 中国石油企业自身情况和投资项目情况。ui (i=1, 2, 3) 的因素子集为ui= (ui1, ui2, ui3, …, uim分别代表指标层相应基础指标。
2. 确定评语集。
备择集 (即评语集) 代表各种可能的评价结果, 这里将可能的评价结果分为5个档次V= (v, v2, …, v5) , 分别对应执行情况“优”、“较优”、“一般”、“较差”、“差”。
3. 确定权重集。
权重集是为了反映各因素的重要程度, 需要对各个因素赋予相应的权数, 在这里采用层次分析法来计算得出各个指标对应的权重。主题层指标为A= (a1, a2, a3) , 指标层权重为A′= (ai1, ai2, …, aini) 。
4.确定模糊评价矩阵。
其中R= (rij) m×5 (式中rij (i=1, 2, …, m, j=1, 2, …, 5) , 是第I个指标对于备择集第j个元素的隶属度) 是进行评价的关键, 它反映评价系统的客观真实情况。确定模糊评判矩阵的基础数据来自于专家调查, 专家调查的基本方法是让每个被调查专家对各基础指标按指标体系的内容和要求做出判断, 然后按一定的方法进行统计, 形成的模糊评判矩阵。
5. 对基础层因素进行模糊评价。
给定权数Ai= (ai1, ai2, …, aini) , 则相对于对因素集ui= (ui1, ui2, …, uim) 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评判。ui的模糊综合评判集为:
式中, 这里得到的是主题层各因素相对于评语集的隶属度向量。
6. 主题层模糊评价。
运用同样方法对因素集U= (u1, u2, u3, …, um) , 就可以构造因素判断矩阵为:
记权数A= (a1, a2, …, am) , 则相对于U的模糊综合评判集为:
式中, 这样就得到了石油企业海外项目合作模式评价的目标层结论。
(二) 综合评判
对于得到最后的评判指标bj (j=1, 2, 3, …, 5) 后, 有很多方法确定评判对象的具体结果。本文采用最大隶属度法。这种方法是取与最大的评判指标max bj相对应的评语元素vi作为评判的结果, 即:
至此, 对于采取某种模式的特定项目, 已经有了完整的模型对其进行评价并得到相应的结果。在指标权重体系维持不变的情况下, 对于基本条件相同的采取不同模式的项目的影响因素会有不同的得分, 而且每位专家对同一种影响因素的评价分值也会稍有差异。因此, 对于该项目可以利用上述的评价模型, 对于给定的若干类模式, 可以采取一种渐进的评价思路。首先确定大的方向, 即应该采用投资还是契约式, 若确定投资式之后, 再用同样的方法进一步确定是采用兼并与收购, 还是采用创建方式, 还是采用非股权安排模式。同样道理, 如果确定为创建方式, 可以评价并选择究竟是采用合资还是独资的方式, 分别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得到相应的评价向量, 利用最大隶属度原理进行择优, 从不同投资项目或者投资方案或者合同模式中选择出最佳的投资进入模式。
三、戴文能源公司印尼区块转让项目合作模式评价
本文选择中石油参与的戴文能源公司印尼区块转让项目的合作模式问题进行实证研究。首先进行数据搜集与整理, 通过查阅文献总结该公司的基本状况与发展战略, 分析项目所在地区与国家情况, 再加上项目本身相关数据, 制定成资料集。本次评估通过对中石油大庆石油管理局等几个相关部门的实地调研, 选取的20位调查人员包括曾长期在印尼从事海外项目的管理人员和法律顾问以及若干部门中上层管理者, 通过专家调查问卷, 得到指标权重调查表和合作模式隶属度调查表。利用调查资料, 经数据处理得出:指标层中“石油政策导向因素”、“自然环境与资源因素”、“总体经济状况”、“外资政策因素”、“地缘政治因素”、“石油市场因素”对应的权重向量为:T1 (0.275, 0.190, 0.145, 0.135, 0.105, 0.150) ;“企业技术状况和相对市场力量”、“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总体实力”对应的权重向量为:T2 (0.23, 0.38, 0.39) ;“投资风险直接获得储量程度”、“投资总成本”、“项目被控程度”、“投资预期利润率”、“投资风险”对应的权重向量为:T3 (0.170, 0.245, 0.190, 0.200, 0.195) ;主题层“投资环境”、“石油企业状况”、“投资项目情况”对应的权重向量:T (0.405, 0.290, 0.305) 。
对项目采取该进入模式, 对应投资环境、企业状况、投资项目主题的基础层模糊评价矩阵分别为:
主题层“投资环境”模糊评价为BU1为:
“石油企业状况”模糊评价BU2为:
“投资项目”模糊评价BU3为:
对于目标层G的模糊判断矩阵即为:
目标层模糊综合评价BG为:
根据隶属度最大原则得出采用该种进入模式的结果是“较优”, 为体现出模式选择的意义, 本文假设存在另外两种备选模式, 根据本项目实际情况, 设为合资购买区块和工程承包服务, 对这两种模式, 分别做同样数据调查与处理, 经计算得到它们的判定结果为:
由于该项目采用工程服务这种契约式进入的效果“较差”, 但是对于独资和合资模式的评价等级都是“较优”, 接着作进一步分析可把各评语等级赋予确定的分值, 用此分值乘以相对应的评价值, 再把其结果相加得到综合得分, 最后比较不同的得分得到更进一步的结果:
由以上计算结果可以看出, 对于该项目的合作模式选取上, 各自的优劣程度为:
独资收购区块>合资收购>工程服务契约
可见采用独资购买是当时情况下最适合的模式, 尽管本文所作的是对该项目的一种模拟前评价, 但是所建立的模型的确可以作为模式初选时的一种辅助因素。当然, 应该看到如今世界产业格局的复杂, 东道国越来越重视资源, 更强调维护国家主权的态势。对于主观上认为应该采用的模式在相应国家的政策中没有可能实现的条件, 但是随着双边关系的递进, 双方在多领域的接触合作的加深, 以及中国石油企业实力的壮大, 在谈判桌上越来越有向相对中国更有利的方向努力的条件。因此, 本文开展的模式评价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
摘要:在对海外油气开发合作模式决策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 建立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油气开发合作模式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来构建评价模型, 并应用该模型对中石油参与的美国戴文能源公司印尼油气区块转让项目的合作模式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海外油气开发,合作模式,模糊评判
参考文献
[1]童晓光.实施“走出去”战略, 充分利用国外油气资源[J].国土资源, 2004 (2) :6-10.
[2]薛久亮, 靳凤兰.国际石油合作分成模式经济评价研究[J].石油化工技术经济, 2001 (6) :94-97.
[3]徐振强, 王育红.国际石油合作合同模式的特征及演进[J].国际经济合作, 2003 (6) :21-30.
[4]李树芳, 潘懋.海外石油勘探开发投资的风险及防范[J].商业研究, 2005 (1) :114-117.
[5]王桂荣, 李小飞.境外勘探开发投资项目的风险分析[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22 (3) :12-16.
国际石油合作模式 篇7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 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 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 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 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教育部在1998年《关于深化教学改革, 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1]。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整个教育过程和一整套的评估制度, 还有相应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图1。
1.1 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对比
国外目前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澳洲技术及继续教育系统 (The Australia's 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 TAFE)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还有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能力本位教育 (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 或CBE) , “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
TAFE是由澳大利亚政府投资及企业赞助而新建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学院拥有业技能中心、实验室、培训基地等一流的设施和装备, 主要宗旨是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各方面人才。“A sure way to a successful career”[3], 课程设计分级Certificate I-IV, 从入门级技能培训到高级技能培训, 所说的高级技能培训是指是为特定工业培养专门的高级人才, 培训时间从几周到几个月不等。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在工厂企业和公立学校进行培训。在培训的组织方式上, 采用由企业进行实际操作方面的培训, 培训学校完成相应的理论知识的培训, 企业与职业学校两方面共同完成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培训工作[3]。企业提供培训规格要求, 教学由学校负责实施。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能力本位教育 (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 CBE) 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 确定能力目标。并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 以这些能力为目标, 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 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这三种培养模式的优势是以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础, 培训目标明确, 强调学生自我学习和评价, 突出实践动手能力。
国内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或是复合创新型、应用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复合型外语人才指既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的各种技能, 懂得该门外国语基本知识, 也具有其它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一专多能的人才[4]。从课程结构上讲, 复合型外语人才是主修加上副修或是辅修的培养格局, 其优点是应用性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更注重应用性知识, 强调技术应用, 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有四种, 即:英语、俄语、日语或其他外国语及其背景文学;英语、俄语、日语或其他外国语及其背景文化;英语为主或是其他语言为主, 俄语、日语、韩语或其他语言为辅的;主修英语或是其他语言, 专业为辅的人才培养模式。
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都是以目标为导向, 强调能力的培养。但是不同类型高校, 尤其是具有地方特色的, 如石油类院校, 农校、林业院校等, 在构建各自的人才培养模式时要区别对待, 不能一味的照搬, 必须以市场需求为目标。因而要构建切实可行石油行业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1.2“2+1”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的“2+1”培养模式就是“俄语+英语+石油专业”, 俄语基础是专业, 是该培养模式的核心, 在培养方案中用充足的课时加以保障;英语是专业的强有力支撑, 是人才需求的时代特色, 是必要因素, 凭借一定的课堂教学和自学来获得;石油专业知识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增强其适应社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是复合型人才的内涵, 是该培养模式的关键, 安排的课时数较少, 需要靠大量的课外选修和实习来获取。“俄语+英语+石油专业”的培养模式正好契合了当前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期求。此模式同样应用于“英语+俄语+石油专业”, 这时候的培养模式中心为英语, 俄语是辅修。换言之“2+1”培养模式即可以理解为主修语言, 重点不同, 辅修专业。
2“2+1”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戴炜栋教授认为:“高素质的外语人才可分为学术研究型和应用职业型, 界限并不明显, 在了解国家、社会、市场等对外语人才能力、知识的需求的基础上, 结合地域、院校、专业等特色, 突出个性, 培养多样化的外语人才。”[5]石油行业国际化外语人才的培养要基于石油行业的特色上, 因此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是培养模式构建的关键。
2.1 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石油行业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就是为石油行业培养国际化应用性人才, 是在学校大框架下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大庆油田为例, 大庆油田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油田, 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特大型砂岩油田之一。大庆油田始终坚持科技兴企、人才优先的发展战略, 把人才资源作为创建百年油田的第一资源。而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要求之一就是人才的培训。因此我们把石油行业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目标定为:“德、智、体全面发展, 具有扎实的外语基础和综合技能, 懂得油田领域知识, 具有较高水平的外语语言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在培养目标确定的同时, 我们要注意理论基础知识, 更要注意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 加强对学生实践的实际训练, 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个双目标体现一是专业知识能力, 二是实践应用能力。大学俄语和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规定大学外语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外语有效地进行交际, 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 使他们能用外语交流信息。在石油行业国际化的今天, 双语人才尤其具备俄语和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高级复合人才无疑是深受欢迎的。
2.2“2+1”模式培养过程与方式
2.2.1 教师队伍建设
培养复合型外国语人才, 必须配备优良的师资队伍。“主修俄语+副修英语+辅修专业”不仅培养模式的变化, 更是对教师理念及教师素质的考验。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重点。首先, 根据学科建设需要, 引进俄语学科带头人, 培养年轻教师外出进修, 形成老中青传帮带。其次, 加强俄语与英语学科交流, 鼓励外语教师学习第二外语, 形成语言学习的良好认知环境, 同时定期与石油行业专业人才交流, 建立交流站, 随时了解石油行业需求及最新动态。
2.2.2 课程设置与教学
首先改变不合理的课程设置, 改变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课程。课程设置要体现课程结构的科学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为了确保外语基本功的训练, 在一年级的时候加强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培训, 重点侧重学生的语音语貌, 暂缓开设个别选修课程, 让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有足够的精力进行外语培训;改变课程中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 强调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加强课程与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尤其是石油行业的联系。
教师要切合学生的不同层次, 科学地定位、合理地安排课程讲授语言。充分发挥俄语和英语优势, 既要用非语言文学和文化学科内容促进和巩固外语基本功训练, 又要注意内容深度, 使英语和俄语互补, 相得益彰。教学重点立足于课堂教学, 即第一课堂, 强调第二课堂实践。课堂教学以任务为主线,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模仿和机械的语言技能训练是必要的, 但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批评和论辩的能力, 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针对培养目标设定教学, 目的性强,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最大发挥, 同时, 兼顾第二课堂让学生学有所用, 在实践中提高。
同时调整、建设课程设置所需要的相应教材。根据实验班的需要, 逐步取代原有的教材, 建设适合新模式的教材体系。
2.2.3 管理及评价
石油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首先需要校方的支持与督导, 企业的积极参与配合。其次, 实验班师资的配备, 我们挑选了的教师都是在具有良好的母语, 外语和第二外语的优秀教师, 有现场翻译经验, 有海外留学经历, 最重要的是具备双语教学的能力。配备优秀的石油专业教师, 拥有教学理论及实践知识, 除此之外, 教师都有着丰富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经验。在兼顾普通班级的同时, 侧重试验班级与对照班级的管理, 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价制度。
教学评价广义上讲, 是指整个教学活动的评价, 是指要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 通过各种测量和相关资料的收集, 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客观衡量和科学判定的系统过程。这里主要研究教学效果评价, 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来实现的[7]。评价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提问、学生作业、测验、阶段考试等。针对不同的方式采用不同的手段, 设计学生之间的评价, 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 教师的自我评价, 还有企业对教学效果的反馈。在实验班与对照班级强调督导环节, 定期评价反馈。教学效果的评价为师生提供了随时修正自己目标的空间, 极大程度地了解自己的状态, 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油田企业实训时, 要及时和教员沟通, 反馈学生的综合测评, 分析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情况反馈, 反馈处理的越及时, 效果越好。
结束语
培养国际化石油行业人才, 是迫切的, 在石油行业构建人才模式的培养, 能够把高校和企业用工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建立石油行业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 培养复合型, 应用型的双语人才, 我们可以参考国外的职业培训模式, 结合我们国家石油行业的特色, 建立2+1特色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关于深化教学改革, 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C].教育部北京:教高, 1998.2.
[2]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 in Australia:second report, May1975[M].Australian Committee on 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Canberra:Govt.Pr., 1976:26-35.
[3]雷正光.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初探[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2:1-7, 26-35.
[4]杜瑞清.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及实践[J].外语教学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 1997, 18 (2) :33-36.
[5]戴炜栋, 王雪梅.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体系[J].外语界, 2006, (4) :2-11.
[6]何其莘, 等.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 (1) :24-281.
国际石油合作模式 篇8
现行石油英语教学在课程设置上沿用了本科英语教学模式, 以传统翻译教学模式为主, 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英文文献能力。传统翻译教学是译例分析和反复练习的过程, 通常教师是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 大多数学生也只能被动地接受而不是主动地建构知识从而形成自己阅读及翻译的逻辑体系。这样使石油专业英语教学无法与石油毕业生在企业或研究院里的工作相联系。现行的教育模式既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也不能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语言逻辑体系。于是专业英语教学与石油工程应用一定程度上脱节, 学生没有接受针对性的训练, 也就无法拥有系统性的翻译体系。
石油专业英语教学特色是英语与石油专业知识的结合, 并不是完全的日常或商务英语环境, 其工程应用性很强。但多数老师仍以传统英语教学为主, 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实践空间。这使学生在完成整个课程后, 对多数英文文献仍然无从下手。因此, 要改变这种缺乏实践性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日常英语授课模式。
早在上个世纪, 小组学习模式已被引进中国教学课堂, 并发展出实质性进展的教学理论体系。但由于各方面问题, 小组学习在高校教学中作用并不明显, 笔者认为这是学科能力要求不同所致。石油专业的工作有着极强的工程实用性和跨多专业合作特点, 这种特点和小组学习的特点不谋而合, 因此笔者希望从小组合作模式寻求石油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方式。
我国石油高校专业英语翻译组织现行模式是常见的师生共建型, 由于其没有固定的模式、完善的管理机制和健全的指导理念, 所以当前石油英语翻译团队模式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挖掘当下翻译团队的不足之处而后进行优化重建。
2 翻译小组中教师与学生的作用和关系
石油英语翻译小组的组建需要具备石油工程专业知识的老师, 其指导老师的专业能力比其英语能力更加重要。石油英语翻译小组指导老师应是小组的主要管理者, 在英语环境下, 用石油工程的理论体系贯穿教学, 并承担着将小组通过强化能力优化管理进一步变成团队的重要使命。
在专业英语教学中, 指导老师应主动为学生确立具有工程应用性的阅读翻译学习的小目标, 在宏观上调学习进度, 由理论到应用, 由我国石油专业者撰写的英文论文到SPE论文。教学中指导教师并不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 而是需要根据每个小组的专业英语能力设定有一定难度梯度英文专业论文等翻译资料并主动弥补学生的理论知识与翻译技巧。综上可知, 教师的作用从传统教学的面面俱到的微观层面退回到指路者的宏观层面, 从过去传统的凸显退回到时隐时显上。
由于教师本身具有石油工程专业知识, 教师可在英语环境下结合自己的专业研究经验与学生平等地次序沟通。同时小组成员则需要在完成石油工程专业英语的课堂学习后, 自主投入到翻译的课外学习中, 在评估自身能力后选择指导老师提供的恰当难度的英文翻译资料进行自主石油工程英语的课外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要与同组的组员进行一定的交流和相互学习。
3 关于石油专业翻译小组的组建建议
石油英语翻译团队的组建前提是有若干具备一定能力的英语翻译小组的存在, 所以要建设好石油英语翻译团队就必须先建设好翻译小组, 下面笔者就建立翻译小组模式提出了三点建议:
1) 组员能力协调
小组合作学习, 首先应从教学班中选取英语基础较好与专业基础较扎实的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学生不应超过五人。根据石油专业英语翻译教学的特殊性, 应将石油专业熟悉与擅长英语翻译的两种学生分层次搭配。这样每个翻译小组内合作学习时可以做到取长补短。指导老师需要根据小组中学生能力的差异, 在合作交流时进行有序的安排。使各翻译小组学生可以在英语环境下进行与今后工作环境相似的学习。
2) 合理地安排课外翻译学习活动
翻译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宏观方向指引和隐性调节的结合。宏观指引时, 指导老师应帮助学生确立翻译目标、确认文献内容、和翻译方式。隐性调节时, 指导老师要弥补学生的专业知识。综上所述指导老师应合理地下放翻译学习任务, 根据学生层次有梯度地将任务分配至翻译小组, 最终做到使所有学生共同进步。
3) 制定评估管理制度
翻译小组短时间内不一定要有成果, 而是注重整个学习的过程。但为了保证翻译学习的质量, 需要指导老师制定完善评估制度。一方面学生要进行评估与总结, 另一方面总结思路, 促进学术交流, 不断提高大家的能力有很好的作用。同时, 不断建立良好的合作氛围, 强化共同愿景, 在心理上相互认知, 行为上相互作用, 利益上相互联系, 前途上互相依存。翻译小组合并组建翻译团队的过程中势必要对一些能力较差的小组进行淘汰。这就要求指导老师做到心中有数, 制定一套恰当的考核方案, 适当地激励组员提高自己的专业英语水平。
在组建若干个具备一定能力的翻译小组后, 由指导老师对其成员进行筛选, 进一步组建石油专业英语翻译团队, 每年不断从低年级中选拔优秀组员进行补充, 最终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并具备一定实力的翻译团队, 从而使石油专业英语教学和学生的国际化交流水平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摘要:当代大学生专业英语翻译小组与团队是新时期高校深化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的第二课堂, 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新途径。该文从小组合作角度探讨了石油英语翻译自主学习模式, 结合石油英语翻译实践经验, 对专业英语翻译学生团队模式的构建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石油英语翻译,从小组到团队,建设思考
参考文献
[1]韩立福.小组合作学习——概念重构及其有效策略[J].教学与管理, 2009 (4) .
[2]侯羽, 毕鹏晖.论英语翻译教学与学生需求的关系——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的调查问卷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 (3) .
[3]周林.主体合作学习:教学影响方式的结构性改变[J].四川教学研究, 2003 (4) .
[4]曹思思.谢媛媛.论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下的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11) .
国际石油合作模式 篇9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也是有了较大的需求,但是种种实践证明当前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比如不能很好地实现和企业合作、合作不深入等,这些问题和不足的存在阻碍了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进度和质量。在这种背景下,全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上述提到的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成才,促进培养人才。
关键词:国际贸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高职国际贸易
高职院校主要负责为国家培养输送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既然是应用人才,就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性要求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实施“校企合作”正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当前实施的校企合作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而且能够合作的企业规模较小,在这种客观条件下,合作就只是停留在有所开展的层面但是开展不深入,合作模式单一,这种合作并不能称作是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所谓真正的校企合作,指能够实现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互利共赢,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要想最终实现形成理想的校企合作模式,还要认真探讨分析国际贸易专业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和做法。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国际贸易校企合作情况,认识方面的不足和如何更好构建这一模式,实现校企有效合作,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人才就业展开分析。
一、校企合作是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的必然
(一)实施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改革需要开展校企合作。我国在规划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时提出,要不断增强高等职业教育活力,提高教学质量,加大人才培养,促进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在教学中要组织推进校企合作机制,促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这一目标的提出,就要求学校、企业之间要实行深度合作,互相融合,而不能是之前的简单合作,只是以学校为主体,让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企业自身也没有办学思路。这四个合作为校企合作提供了目标和发展方向,也对之前开展的校企合作进行了深化和提高,要求更严、标准更高。
(二)校企合作是实现培养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重要渠道。国际贸易专业本身对于实践性要求较高,在这个专业教学过程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通过探索并开展校企合作模式,为学生提供客观真实的实践环境,促进熟悉实际进出口业务流程,不断提升岗位技能,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强化提升,增强工作实践能力。
(三)校企合作利于实现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通过组织实施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二者深入交流,企业向学校建议提出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需求和能力要求,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知识结构;学校在总结优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企业需求,根据企业需求进行课程目标和时间安排设置,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满足企业需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以邀请企业参与到本专业的相关专业设计和课程改革等事项中来,帮助编写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材,促进提升教学效果,并在后期为学生提供上岗实习机会,联合实训等,推动课程建设,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四)校企合作利于建立专业生产实训基地。要想建成国际贸易生产性实训基地,必然不能缺少企业的支持。企业凭借自身便利条件能够提供实践环境,学校负责提供场地和人员,企业进行产品和业务培训,通过二者的有效合作在校内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企业控制经营风险,最终创建有效的合作平台,培训和锻炼学生。
(五)校企合作能够实现双赢。实施校企合作可帮助学生和企业加强相互了解,增进二者之间的感情,通过实践培训,可提升学生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技能,提高学生就业机会的同时,让企业和员工更加适应,降低企业的后期培训成本和劳动成本,减少岗前培训投入,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所以,对于高职院校中的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更应该加强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而企业也需要在学生的实习阶段为期培养优秀人才,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做出贡献,校企合作对于学校和企业可谓是双赢效果。
二、当前对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实施校企合作认识的不足
(一)企业认定合作受益少。一些企业本身对于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他们认为学生实习时间短,企业受益不大。对学生来讲,因为外贸业务的保密性等特点,企业不会愿意让学生接触到重要的客户资料,更不会让他们参与到业务的关键环节中。还有,国际贸易专业也不同于其他专业,企业工作的岗位较少,不可能接收很多学生去实习。
(二)企业对校企合作意义认识不够。在企业看来,虽然校企合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帮助培养一批应用型人才,但是他们没有必要依靠这条途径来获得人才,其他获取人才的渠道还有很多,不用非得实施合作,而且对他们来说在企业内部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反而会影响他们的工作效率,甚至影响其效益。
(三)企业长远发展规划意识不强。在国家没有明确指出企业要负责承担培养技能人才之前,企业不会主动把培养技能人才这一任务揽下来,他们还是习惯认为这是学校自己的事情,企业没有义务这样做,就是做也要有条件,让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或减税,或按照培养学生的数量发放补贴。他们的企业自身未来长远发展规划和人才储备意识不强,过于追求眼前利益,没有把技能人才的培养纳入企业发展战略。
三、推行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分析
(一)校企合作内涵。实施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指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引入外贸企业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参与到人才培养。由企业人员和学校专业负责人一起商议制定专业教学计划,然后由企业经验丰富的一线业务人员、经营人员和学校专业老师联合形成校企合作的师资力量,完善教材编写,开展专业课程授课,在学校设立实训基地,让学生开展实践,并最后由合作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人才培养评价,形成完整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
(二)校企合作实现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在这个实战平台中,业务操作由学校师生独立完成,企业方面负责控制业务风险管理,最后订单所获利润留存部分作为工作经费,剩余均属于企业所有,平台中的业务独立存在,不与企业原有业务产生牵扯。如此一来,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得到了丰富,业务技能有所提升,同时企业也没有泄露其客户资料还获得新的利润增长,实现了真正的互利共赢。
(三)全过程推进校企合作。传统意义上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校企合作往往只是让学生在毕业前去企业实习,效果不明显。实现全程校企合作模式就是让合作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实现二者之间的深度合作,通过调研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组建师资队伍,不断完善理论、实践教学体系,双方共同努力培养高素质人才。
四、国际贸易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进实现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通过组织学生们按照计划开展学习,让学生达到一定的知识水平和人才标准。以前,一般都是学校制定这一目标,在制定目标过程中主要是根据学校自身实际,难免会忽略了社会和企业需求。而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要求企业全过程参与,包括一开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等内容。对于企业而言,他们在人才需求方面更看重个人的专业知识、办事能力和职业素质等。专业知识是指对学生在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及涉及到的专业相关知识方面的要求,知识掌握要扎实、牢固;办事能力就是指学生在处理具体业务时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业务办理过程中与人交际的能力等;职业素质是指要求学生自身身心健康、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较好的团队合作意识等。因此,实现校企合作,要求首先要正确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前要充分考虑到学校实际和社会企业需求,让培养目标更具操作性,更符合实际需要,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我,更好地走向工作岗位。
(二)形成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共同制定了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后,就要制定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实施方案。为了确保实施方案切实可行,在形成方案前,学校和企业要进行全面、系统的调研分析,以培养人才为最终追求,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考虑到行业变化发展的形势和需求,研究分析企业中涉及到的每个岗位,分析掌握岗位职责和技能要求,勇于创新,构建形成完整的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体系,在具体实践中不断滚动修改,以寻求最为完美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学校和企业之间要实现深度合作。培养方案形成之后重在执行落实,只有落实到位,才能够实现最终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之前传统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和企业一般是各负责各的,学校主要负责教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企业主要负责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分工看似明确简单,其实最终的效果并不好。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不能是以前模式的复制,它要求校企之间要进行深度合作,高效融合,一方面企业要深入学校帮助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形成实施方案,从头到尾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和学校一起编著教材,开发课程,指导学校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另一方面,学校老师要走进企业进行实习,通过开展实习不断强化技能,在拥有扎实牢固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兼具优秀的业务实践能力。所以,要真正实现令人满意的人才培养,学校与企业之间要加强合作、实现深度融合。
(四)完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外界社会对学校毕业生的评价和认可表明了对这个学校的教学水平的态度,实现了人才质量评价,有利于学校加强自我了解,不断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更好地培养人才。建立“校企合作”后,企业要尽可能多地接触到学生,了解掌握他们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对他们的综合实力和水平能够有一个全面客观的定位,不断完善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开展人才质量评价来检验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效果,并促进下一步的人才培养工作,不断优化实施方案,使其更具实效。
结论:在当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实施“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实现学校和企业的互利共赢,为了促进这一模式的更好推广应用,还需要加强对校企合作的研究探讨,围绕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人才培养方案、加深校企合作深度和人才质量评价体系等工作不断努力,彻底解决当前实施这一合作还存在的问题,不断将这一模式深化应用,实现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大量培养,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许素青.基于CDIO理念的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现代经济信息.2013(20):112
【国际石油合作模式】推荐阅读:
国际石油07-22
国际石油贸易07-04
国际石油项目09-03
国际石油价格07-25
石油企业国际化06-07
牡丹中油国际信用卡是由中国工商银行和中石油联手打造的06-29
石油天然气合作12-09
校企合作培养石油工程05-27
国际气候合作06-21
国际科研合作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