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标准(通用12篇)
基础标准 篇1
摘要:新闻, 是最新发生的、人们欲知、未知、应知的事实的报道。按照句子成分来分析, 新闻是对于事实的报道, 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社会行为。新闻的标准虽然统一, 但是其尺度非常难以拿捏把握。所以近年来许多研究针对“如何让新闻在起要求范围内达到最美, 给予受众最好的新闻感受”, 本文旨在通过对于新闻的美学特征的分析, 探讨新闻美的基本标准, 将新闻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 探讨其形式和内容结合的美学价值及其规律, 用来指导新闻实践, 充分发挥其宣传教育、引导的作用。
关键词:新闻规律,新闻美学,审美标准
在论述行文之前, 先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新闻?是一种文学现象、一种题材还是一种特殊的文学表达方式。按照官方定义来说:新闻, 是最新发生的、人们欲知、未知、应知的事实的报道。按照句子成分来分析, 新闻是对于事实的报道, 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社会行为。是以事实为基础的一种传播行为。但这个官方定义, 是出现在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之后。而早期新闻的起源, 是在原始社会, 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 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 首先要解决吃喝住的问题, 需要强大的物质获取, 这个过程需要劳动实践。人们逐渐意识到, 需要同心协力相互合作形成相互依存的社会关系, 必然需要联络、沟通, 来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化的新信息, 以期采取相应的行动, 所以最早的新闻的起源, 只是为了简单的信息传播交流, 目的是更好的生产劳动实践, 谋求生存。在明晰新闻的起源之后, 我们来分析一下现代新闻定义所包含的含义:新闻是最新发生的, 人们欲知、未知、应知的事实的报道。通过句子的成分分析, 我们可以得知以下信息:
最新发生: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 必须要快速及时, 报道与发生之间的距离, 与新闻价值成反比。
人们:强调了新闻受众的主体性地位, 强调了受众的参与性、需求性。
欲知、未知、应知的:最新发生、人们非常关心渴望知道的 (需求) 、对公民知情权的尊重, 也表现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
事实:真实发生的, 不能主观臆造。
报道:要经过新闻工作者的加工。
由此可见, 新闻的标准虽然统一, 但是其尺度非常难以拿捏把握。所以近年来许多研究针对“如何让新闻在起要求范围内达到最美, 给予受众最好的新闻感受”, 新闻美学的研究逐步被提上的日程。新闻美学, 是指将新闻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 探讨其形式和内容结合的美学价值及其规律, 用来指导新闻实践, 充分发挥其宣传教育、引导的作用。对其研究的细化, 不妨从新闻的几个特点上着手, 来探讨新闻美的基础标准。美学大师康德三大著名批判:《判断力批判》《实践理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论述了“知识是如何可能”, 这一人类的认知理性问题;《实践理性批判》论述了“人类的道德是如何可能”, 这一人类的实践理性问题;《判断力批判》则论述了“审美是如何可能”以及“自然和目的性是如何可能”, 这一目的论问题。三大批判中的观点使人类心灵的三种能力“认知能力”、“情感能力”、“意志能力”相互对应, 进而这三种能力指向了三种对象:真、善、美也相互对应。康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提出了真善美是如何统一的这一问题, 开创了自己在哲学体系内研究真善美的哲学问题。同样在构成新闻的要素上, 也可以找到与之对应的特点。真:新闻学科我们在事实方面讨论真。善:在新闻伦理、新闻社会意义方面讨论善。美:则可以涉及新闻的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 也可以说, 是新闻通过真与善, 而最终达到美的目的。
一、真
新闻, 是最新发生的对于事实的报道, 并通过内容传达信息, 最终通过这种手段来表现客观事实的规律, 并达到一定的宣传目的, 如教育、引导、经济利益等等。新闻要其内容达到其目的性, 其中包含的基础, 就是真。真, 是指新闻报道中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而并非主观臆断, 失去了真实性, 就不仅仅是失去新闻美感的问题, 而是直接违背了新闻的意义——对事实的报道, 就失去存在的价值。所以真是新闻美所依存的基础, 没有真, 新闻谈不上新闻, 更谈不上美感。这种真是并不仅仅是素材上的真实, 不仅仅是具体的真实, 也包括整体的真实、逻辑内涵的真实。要从事实的联系、总和中把握、反映, 而不能片面的、以个别事例抽取、玩弄事例来完成片面的真实。例如, 有句业界的约定俗成的一种不良风气:我不会说假话, 但我可以选择说什么实话, 与不说什么实话。这就是片面的真实, 其实意义也不大。例如, 在表现先进人物的时候, 描绘的太过光辉毫无瑕疵, 这样即使表现出来的先进事迹非常的完美优秀感人, 但由于有失真实, 也便失去了审美价值。所以, 无论在新闻学科内部抑或者审美领域, 新闻的真实性都是基础, 只有新闻报道遵循具体真实与整体真实的统一, 才能在成为合格新闻的基础上, 达到新闻美的标准。
二、善
一般来说, 在实践中符合了人的目的就是善, 否则就是恶。对于新闻来讲, 善是要求在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同时, 还要满足该新闻报道的目的性, 即思想倾向和社会向导。发挥其应具备的传道授业、启迪思考、周正导向的目的。但是商业利益驱动下, 媚俗之风愈加兴盛, 煽情伎俩不断, 粉饰太平也屡见不鲜。主要表现在:
(1) 新闻题材的选择上。从16世纪英国便是报衰落的原因就不难看出来, 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与竞争的激烈, 煽情新闻、黄色新闻, 因为吸引眼球所以有市场。而目前国内的新闻业有所趋势, 以香港为例, 香港的狗仔队、娱乐新闻业是非常发达的, 甚至很多政治性很强的时政新闻也常常被添加了很多风云传奇色彩, 不甚客观。
(2) 对新闻事实的呈现的角度与尺度。对于同一件客观事实, 在呈现上却有诸多角度, 在度的把握上也有云泥之差。很多时候为了着重突出主观观点, 笔者刻意放大事实, 钻营角度, 这种放大不是指理论上或者实际上的事实的放大夸大, 而是指新闻从业者的一种刻意的心理。新闻的美不同于艺术文学的美, 他客观直接, 不似艺术文学需要解析, 阳春白雪, 难得泛滥, 但是同时新闻的美也依托于人主观的再创造, 所以很容易牵强附会, 以个人意志去放大画面。例如, 灾难新闻中对人性的放大。灾难新闻作为悲剧新闻的一种, 在美学范畴内属于悲剧类内容, 因其崇高感可以让人产生悲愤、悲悯、敬畏与激发人性的光辉。因此, 一些从业者在灾难新闻中加重对于惨烈、遗憾、悲恸的刻画与渲染, 试图去强化受众因此产生的同情心和道德感, 这种刻意本身就是违背了“美”的“无功利”, 而是在利用情感符号再创造所谓的美感。例如, 东方之星号轮船沉没事件, 一直以做“独立新闻”的前沿媒体澎湃新闻广受诟病。因为其出稿的几篇特写:孩子别哭, 我在长江已经回到母亲的怀抱。亚洲新闻社社长徐静波的微博写道:绚丽的晚霞, 照耀着你们的生命, 那出水的瞬间, 天地江河同辉。缺乏对生命的关照, 以一种绝对抽离的状态看待灾难与死亡, 实际上是对生命的漠视与不尊重。
(3) 表现内容、形式的刺激性。有些媒体为了收获更好的收视率与发行量, 借用“恐怖美学”的手法, 滥用视觉冲击元素, 把灾难新闻变成了灾难展览、感官刺激, 全然不顾对灾难本身该有的端肃感, 也不顾及受害者与其家属的心情, 这种新闻恐怖是除去灾难伤害本身之外更严重的后遗症。例如, 东方之星沉船报道, 澎湃新闻《孩子别哭, 我在长江, 已经回到母亲的怀抱》的App推送, 其中包含三张有遇难者遗体的照片, 遗体裸露的两张, 作为受众已经在阅读新闻中感受到了心理冲击的不适感。新闻中引用了两段网友的悼念诗:“孩子别哭, 我在长江, 已经回到母亲的怀抱, 她比波涛温柔, 轻轻洗去我一世尘埃, 请原谅我, 没来得及与你道别, 没来得及叮嘱你, 照看好自己的孩子多陪陪爱人。”“儿子, 你别哭, 送我上船的那天, 也许注定母亲河让我留下。生死不就那么一刹那, 孝顺的你必须坚强, 挺拔如长江岸边白杨”诗句从文学和艺术角度来看实为佳作, 但是在作为公共媒体和公开的新闻稿件, 将情感表达如此浓重的诗句援引进稿件, 对于遇难者家属来讲无疑是二次伤害, 这种强加于受众的情感在新闻表达上是一种刻意煽情, 实际上是有违客观性原则。
(4) 报道重点的偏差。报道重点的把握主要强调要与受众距离的贴近, 但是部分媒体、新闻人却没有认识到这种重点的把握, 而是过分强调指导性与政治性, 甚至过于媚上。惯于立足于领导、工作角度表现新闻, 甚至在灾难新闻上也突出“上级关怀、各方支援”, 这是对人文关怀的表面化理解, 也是对于报道重点的偏差。例如, 新华网的一条通讯写道:“江水无情人间有爱, 在大风大浪中持续进行的国家救援行动, 谱写一曲万众一心的壮歌。”虽然在众多媒体均关注遇难者的情况下另辟蹊径找到新的报道切入点, 但却缺乏人文关怀, 不仅用词俗套, 明显有媚上倾向, 忽视报道重点。又如, 安徽日报发表的通讯:“三峡三调下泄流量, 从非典阻击到汶川地震救援, 再到撤侨, 百姓有危难, 国家作决断体质聚合力, 总能众志成城抗击灾难, 第一时间整合资源。不惜代价挽救生命。为大国的力量与担当点赞, 为人民至上的社会主义伦理点赞。”这又是一条政治性极强的通讯, 他的确在众多报道灾难救援细节的报道中找到其他角度去关注, 但是从新闻表达到切入角度都忽视了灾难中生命的陨灭与生者的悲怆, 而却一味地将党和政府在灾难中的行政职能推举, 有违媒体的道德伦理。尤其是对于灾难新闻而言更应该从人性关怀、社会关切的角度审视, 使受众的悲痛得到安慰、颓丧得到振奋、焦虑得到舒缓、不安得到平静、恐惧得到理顺, 从而产生积极的良心的言行。对于国家政府机构, 也能得到科学上、技术上、防御上得经验与提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体现新闻审美的意义, 提升新闻的社会价值。而反观其他主流媒体:新京报、凤凰网, 关于东方之星号沉默的报道多为解释性、通讯性、纪实性的。修辞简练, 较少使用形容词, 不过分渲染悲怆气氛。且在解释性报道中, 运用精确新闻学的报道方式, 数据援引、专家举证分析较多。既能满足受众了解事态进展的要求, 又能从技术层面解答受众的疑惑。无论从报道形式或者报道内容上, 都符合新闻美学中的“善”, 对生者抚慰、对死者尊重、对舆论有正确引导、对灾难善后有积极推动。简而言之, 新京报等重视尽可能再现事实, 而澎湃新闻等重视刻意地描绘一种玄妙的命运感, 这也是新闻记者与悲剧诗人的区别。
三、美
在谈完真与善的特征后, 新闻美学研究的终极目标就是达到美。而美又分为内容美与形式美。内容美必须满足真与善, 而形式美是指事物的外在形式美, 对于新闻来讲, 包括他的题材、手法、画面、结构、布局、编排。电视台的声画文等等。这些也是新闻的美不可忽视的作用。以报纸版面为例, 报纸的版面排版就属于新闻的形式美的范畴, 一方面, 达到形式美的排版要服务于报道内容;另一方面要具有独立的美学价值, 不局限于内容的限制。在表现内容的同时, 甚至可以潜移默化地传达思想和情感。2008年5·12地震发生, 举国悲痛。5月20日是全国哀悼日, 大多数报纸都是黑色为版面主色示人, 唯独《楚天都市报》的头版, 整个版面上, 黑白色天安门的背景下是一面鲜红的五星红旗。这一抹鲜红的国旗, 预示着希望和力量, 带来巨大的鼓舞和希望, 传递一种积极的情感。这种版面安排, 是除文字内容之外, 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一种美, 在特殊时期, 这种形式美传达的力量甚至优于内容的传达。
当然, 我们探讨新闻美的基础标准, 是为了达到新闻的内容美与形式美, 但内容美和形式美并不是争奇斗艳各显其美, 而是应该完美结合才能使新闻具备审美价值, 相互服务, 相互协调。但是纵览新闻美学文献, 就目前的研究内容来看, 目前新闻美学的发展更像是一门操作性极强, 标准及其严格与细化的新闻技术美学, 目的与最终达到的作用是让新闻报道更加符合传播规律, 达到更好地传播效果, 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意味。但是作为学科细化的成果、交叉学科来讲, 仍然有深厚的价值。在学理上、方法论上、实践上给予新闻业正确的引导和更加细化的标准, 是新闻行业的一种丰富与提升。
基础标准 篇2
基础护理合格率≥90%.基础护理质量标准
要求做到三短、六洁、三保持、四及时、五无、四 周道。
三短:
头发短、胡须短、指(趾)甲短、无污秽。
六洁:
口腔洁:无残渣、无臭味,有于病情相适应的口 腔护理次数。
头发洁:清洁、整齐、无异味。
皮肤洁:全身皮肤清洁,无血、尿、便、胶布痕 迹,无受压部痕迹,背部及骨突出部位无褥疮,有预防措施(因病情不可避免者除外)。
手足洁:干净
会阴、肛门洁:肛周及尿道口清洁,无血、尿、便迹昏迷病人每晚会阴擦洗一次,留置尿管者清 洁尿道口分泌物每日1-2次,尿管固定合理,引流 袋定时更换
三保持:
保持各种管道固定正确、通畅,定期跟 换,引流管有管道名称及时间标识,引流 量记录准确,引流瓶及时倾倒,消毒;置 胃管者保持口腔清洁。
保持床单位整洁、舒适,床单平整干燥,无碎屑、无污迹。
保持病人卧位舒适、安全,符合病情和诊 治要求,病人穿病原腹,病衣整洁。
四及时
及时巡视病房,主动为病人跟换液 体,输液卡项目记录准确,滴速相 符。
及时观察病情。
及时报告医生。
及时抢救、处置。
五无:
无坠床、烫伤、压疮(因病 情不可避免者除外)、口腔炎、输 液外漏护理并发症,有防范措施。
四周到: 饭前洗手,送水、送饭、送便器到床边。
晨晚间护理质量标准
病房整洁、舒适、空气新鲜,定时通 分。
整理床单位,晨晚湿扫床,床单位要 求
床单位整洁平整、干燥、无污迹。
被单、枕套及病原服每周更换一次,如脏污随时更换。枕芯、棉褥、床垫 定期消毒。
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应更换床 单、被套及枕套,床旁桌、床旁凳、床架等用消毒剂擦拭消毒,被褥、枕 芯用紫外线消毒、暴晒或密闭消毒或 用床具消毒器进行消毒。
对危重、一级护理或生活不能自理的 病人协助洗脸、漱口或口腔护理、梳 头等,保持病人清洁。
入院护理要求
护士接到病人住院的通知后,准备好 床单位,对危重和急诊病人应根据病 情做好相应的抢救准备。
热情接待病人并向其介绍自己和其他 相关的医护人员及同病室的病友。同 时立即通知主管医师诊治。
陪同病人到指定的床位并保其舒适。
解释并告知住院须知及病房有关 制度(病房环境、传呼器的使 用、作息时间、膳食制度等)。
完成入院护理评估记录。
新病人入院当班(抢救病人24小 时内)完成卫生处置。
出院护理要求
病人出院前护士要做好有关出院指导和康复指 导。
准确告知病人及家属办理出院手续的方法。
主动征求病人及家属对医疗、护理等方面的意 见。
清点病人床单位公用物品,包括被服类,家具 等。出院后,床单位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病人死亡进行尸体料理,床单位终末消毒处 理。
治疗室工作质量标准
室内布局合理,清洁区、污染区分区 明确,标志清楚,有非手触式流动水 洗手设施,室内室内物品清洁,摆放 有序,有每日、每周清洁消毒制度,地面湿式清扫。
医护人员进治疗室,衣帽整洁、戴口 罩,每项操作前后规范洗手或消毒双 手。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认真执 行三查七对,熟练掌握各种药物浓 度、剂量及配伍禁忌等。
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 液体须注明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 使用;启封、抽吸的溶媒超过24小时 不得使用,应注明启用时间。
非一次性盛放碘酒、酒精等皮肤消毒剂的 容器每周灭菌2次,同时更换消毒剂,无 菌持物镊(钳)罐加盖、一罐一镊钳、罐镊(钳)配套,消毒液面高于镊子 1/2,低于2/3,每周高压灭菌2次,若干 罐保存,有启用时间,有效时间≤4小 时。
无菌物品专柜放置(离地面20cm,距墙 面5cm),柜内清洁,标记明显无菌物 品、贮槽、敷料缸等一经打开,必须注明 开启时间,24小时内使用;无菌盘有效时 间≤4小时。
无菌物品按无菌日期一次排列,无菌包清 洁、干燥、无破损,无过期,保外有物品 名称、有效起止日期,无菌指示带及签名(指示带在开口处)。
输液、输血、肌注须用一次性密闭式输液 器、输血器、注射器(特殊情况除外),抽血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真空取血器,做 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带,止血带用后浸泡消 毒,取出后清水冲洗,晾干备用。
抽吸药及药物溶解,废弃的药瓶内不得有 剩余药和融化的要粉存在,以保持剂量准 确。
治疗车上层为清洁区(治疗盘或弯盘内备 付肾素注射液、标签清楚、无过期)下层 未污染区,清洁物品和污染物品分区放 置,进入病室的治疗车应配有快速的手消 毒剂(病室内无洗手池)。
药物管理有序,内服药、外用药、注射 药分类放置,标签明显、清晰,定期清 查,无过期;毒、麻、精神类及贵重药 品专人负责,管理符合要求。
白药或发口服药前洗手,药杯用后消 毒。
冰箱清洁,物品放置有序,药品标签清 楚,无过期变质药品及私人物品,有定 期除霜制度。
每月治疗室空气和无菌物品采样培养均 达标,治疗室每日空气消毒,有有登记 签名。
废弃的针头、刀片等锐气须异置于专用 利器盒内,利器盒严禁重复使用。
使用过的注射用物应分类放置(有处置 室的应放处置室),处理规范。
换药室工作质量标准
室内布局合理,清洁区、污染区分区明 确、标志清楚,有条件时,清洁伤口于污 染伤口换药分室或分区,有非手触式流动 水洗手设施。
室内设计基础课程评价标准的形成 篇3
【摘要】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艺术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室内设计基础Ⅰ、Ⅱ、Ⅲ课程的设立,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AutoCAD、3dmax、Adobe Photoshop等专业软件和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设计素描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理论结合实践且综合性较强的一门设计学科。是学生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前的非常重要的实操性的训练学习过程,使得学生们的专业能力基本达到设计市场的需求,避免学生的创意设计停留在理论层面,提前做好与实践的衔接。
【关键词】成绩评判;课程安排;评价标准
以上所述,明确了本学科的重要性和教学重点,由本学科的特点和要求出发,我们对室内设计基础Ⅰ、Ⅱ、Ⅲ课程的评价标准做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分别从室内设计基础Ⅰ,室内设计基础Ⅱ,室内设计基础Ⅲ三方面一一论述。
一、室内设计基础Ⅰ课程评价标准的形成
室内设计基础Ⅰ是基础Ⅱ、Ⅲ的基石,学生初步接触室内设计的全貌,掌握室内设计的基础知识,结合其他知识,进行较综合的空间设计创造,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学习难度。
基于这个特点,教师设立评价标准如下:
(一)课程安排:
课程共72学时,其中24学时理论教学,48学时课内实践。理论教学包括室内设计概念、室内设计风格、界面设计、室内空间规划设计。课内实践包括:1、小户型、大户型的平面规划及创意设计;2、根据某一复杂室内户型进行创意及主题的讲解包括(平面规划、全套效果图设计制作、设计排版)。
(二)成绩的评判:
总成绩的评判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课程的出勤率和应对教师课上问题的活跃度
2、平时成绩(作业的提交情况及作业的质量水平)
3、期末作业(某户型的创意设计)创意自述及平面规划,包括(平面布置图,天花布置图、立面布置图、相应空间的效果图及设计说明的整合排版及展览),展板成绩由教师评定,展览成效由系部所有教师和领导一同完成。
二、室内设计基础Ⅱ课程评价标准的形成
室内设计基础Ⅱ在整个课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在初步接触室内设计的基础上,已经对空间设计有了整体的认识,对空间设计的方法步骤有了基本的了解,并且已经有了关于家居空间环境独立构思设计的经验。
基于这个特点,教师设立评价标准如下:
(一)课程安排:
课程共72学时,其中24学时的理论教学,48学时的课内实践。理论教学包括室内设计公共空间的设计理论讲解以及实际案例分析讲解。课内实践包括:1、学校学习空间、活动空间等公共空间设计的调研及创意设计;2、某公共空间室内设计创意草案的创作以及创意主题的讲解、全套效果图设计制作、设计排版和方案完的善确立以及模拟讲标竞标。
(二)成绩的评判:
总成绩的评判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课程的出勤率和应对教师课上问题的活跃度
2、平时成绩(调研报告及期中设计作业)
3、期末作业(公共空间设计)草图初审及创意自述。其中草图初审是否合格和成绩评定由教师完成,自述部分由学生自主讲解,全体同学作为听众,成绩由学生互评和教师评定结合完成,以教师评定为主。
4、期末作业(公共空间设计)效果图及设计说明的整合排版及展览,展板成绩由教师完成,展览成效由系部所有教师和领导一同完成。
三、室内设计基础Ⅲ课程评价标准的形成
室內设计基础Ⅲ是基于基础Ⅰ和基础Ⅱ的基础之上,针对展示空间设计所设立的一个独立学科。学生在基本掌握了室内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针对展示空间着重学习和研究,是将来从事室内陈设专业所必备的技能之一,其专业要求叫基础Ⅰ和基础Ⅱ更高。
基于这个特点,教师设立评价标准如下:
(一)课程安排:
与基础Ⅱ的课程安排基本相同,课程共72学时,其中24学时的理论教学,48学时的课内实践。理论教学包括室内设计三大展示空间的设计理论及要点讲解以及实际案例分析讲解。课内实践包括:1、呼市展示空间实地调研(以PPT报告形式形成书面作业);2、50平米商业展卖空间开放区域全套设计方案(平面图1张、天花图1张、2张效果图);3、专题展会空间或商业展卖空间封闭区(150平米)设计方案一套,内容:平面图1张、天花图1张、局部立面图2张、效果图4张、方案排版展示900*1200展板1张。
(二)成绩的评判:
总成绩的评判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课程的出勤率和与教师间的互动活跃度
2、课外调研成果分析评定
3、期中作业成绩(50平米商业展卖空间开放区域全套设计方案)
4、期末作业成绩(专题展会空间或商业展卖空间封闭区设计方案一套):
A.草图初审及创意自述。其中草图初审是否合格和成绩评定由教师完成,自述部分由学生自主讲解,全体同学作为听众,成绩由学生互评和教师评定结合完成,以教师评定为主。
B.3dmax模型制作阶段及效果图过稿综合评价
C.效果图及设计说明的整合排版及展览观摩,展板成绩由教师完成,展览成效由系部所有教师和领导一同完成。
四、结束语
基础标准 篇4
标准体系框架2.0版发布
为了规范和引导标准的制定工作, 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 以便成体系成系统地开展标准研究制定工作, 基础标准组首先开展了标准体系的研究工作, 明确了标准制定的工作思路、内容及具体的推进计划, 并于2009年5月底正式发布信息技术服务标准体系框架1.0版, 该标准体系框架有效地指导了其他各专业组的标准制修订工作。随着各项标准研究制定工作的日益深入, 该标准体系框架进一步明晰, 基础标准组于2010年5月发布该标准体系框架2.0版。
基本标准研究成果
按照信息技术服务标准体系的规划, 基础标准组计划制定的通用标准有:
《信息技术服务分类与代码》
《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信息技术服务从业人员能力规范》
《信息技术服务供方通用要求》。
《信息技术服务分类与代码》为界定、规范我国信息技术服务产业提供了参考, 丰富和完善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中计算机服务业及软件业的服务内容。该标准规定了信息技术服务分类的原则和方法, 为信息技术服务体系的建立和维护提供了依据, 为行业主管部门对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的分类提供了指导。
2009年2月起, 基础标准组开始着手查阅和收集信息技术服务分类相关的资料, 并加以整理。通过对信息技术服务的基本特征、业务需求、服务提供内容、服务提供方式, 以及国内外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发展现状的研究, 2009年4月初完成了标准草案的初稿。从2009年4月到2010年3月底, 基础标准组进行了多次标准的封闭编制工作, 广泛邀请工作组成员、在华外企以及业界相关专家进行标准的意见征求, 并组织多次专家研讨会。目前, 《信息技术服务分类与代码》标准已完成标准征求意见稿。
该标准将信息技术服务分成8大类, 2 1个二级分类, 具体分类如图1所示。
《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信息技术服务质量模型进行了定义, 并且针对质量模型的各个特性制定了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 编制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使用建议, 用以指导本标准的正确使用。
通过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标准的研究制定, 对我国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相关的研究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 为信息技术服务的质量评价提供了标准支持。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形势下, 为我国从事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企业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 在危机环境下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参考准则。目前, 该标准已完成征求意见稿及第一轮意见征求工作。
信息技术服务质量模型包括6大特性和23个子特性。质量评价指标部分描述了质量模型中的各特性及子特性的评价内容和计算方法, 给出了信息技术服务质量的定量评价方法。评价方法给出了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过程的相关要求。
《信息技术服务从业人员能力规范》旨在建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服务从业人员能力标准体系, 规定了信息技术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种类和职业资格等级, 定义了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行为能力要求, 并在职业种类划分的基础上提出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 同时规定了从业人员能力鉴定和职业培训的方法, 为信息技术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和职业培训提供指导, 为信息技术服务组织提供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的从业人员能力管理准则。
按照标准体系框架1.0版的规划, 人员能力相关标准分布在服务外包组和服务管理组两类专业标准中, 并且分别开展了人员能力相关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在进行标准体系2.0版的研究工作中, 决定将各专业的人员能力标准统一归并为基础标准《信息技术服务从业人员能力规范》。2009年4月初, 本标准形成征求意见稿。
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将信息技术服务从业人员职业种类分为三类:IT服务工程师、IT服务项目经理、IT服务运营总监。在职业种类划分的基础上, 根据信息技术服务行业发展的需求以及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客观规律, 进行职业资格等级划分 (高级、中级、初级) 。依据信息技术服务从业人员能力发展累进递增的程度, 将从业人员能力划分为四个等级, 作为从业人员能力鉴定的重要客观依据。
基础组工作重点
标准基础管理知识规划 篇5
……
一
目
了
然
标识 管理-------一种既简单又有效的 5S 管理办法,其实质即“一看便知”,假如每个人均能“一看便知”,最起码方便多了,不必浪费时间找寻,而且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工作效率自然会提高,出错几率亦会下降
标牌 WHAT
WHEN
WHERE WHO
HOW 警示 线框 看板 图案
标识管理的特点、从远处看就能看得很清楚
2、标识想管理的事项、好或不好立即可分晓,谁都能指出、谁都能遵守,并能立即矫正、谁都能使用,并且使用方便、若使用工具,则工作场所变得明朗而舒畅
标识没做好,东西真难找 一、人员标识 1.标识内容 新人与旧人 职务与资格 不同工种 2.标识方法 不同的佩带、着装 组织成员相片化 二、设备、工具 1.标识内容 名称、编号、校正日、操作者、维护者 现有状况 2.标识方法 于显眼处悬挂或粘贴标牌、标贴 设置于专用场地,并附警告提示 设置颜色鲜艳的隔离装置 声音、灯光提示 三、材料标识 1.标识内容 良品与不良品 品名、编号、数量、来历、现状 保管条件 2.标识方法
基础标准 篇6
1.高位组织,强力推动
為有效整治农村环境,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氛围,我们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一把手抓,抓一把手,把各级主要领导的工作注意力集中起来。市里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书记、市长亲自挂帅任组长,从动员部署到现场推进,党政主要领导始终站在第一线,不断放大工作信号,做到镜头不换、焦点不变;二是领导包村、部门协同,把行政推动力量整合起来。市、县(区)两级四套班子和机关部门全部挂联到村、到屯,不仅帮助出谋划策,而且给予资金、物资、项目支持。2014年,市本级28位市级领导干部累计到村现场办公187人次,市、县两级挂联部门和单位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210万元;三是督察曝光,传导压力,让镇、村两级干部真正抓起来。我们对环境差的挂“农村环境脏乱差单位”黑牌和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的办法,促进落后乡镇、村展开行动,还采取镇、村领导上荧屏表态度、谈措施,形成自己逼着自己抓、自己逼着自己干的自我倒逼机制,使镇、村干部只有进路,没有退路;四是以奖代补,激励先进,让农民主动参与进来。市、县(区)两级财政奖补资金不搞平均分配,先干的先补、多干的多补、不干的坚决不补,调动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2.规划引导,分类整治
编制和实施村庄整治规划与行动计划时,我们立足村庄现有基础,侧重整理和治理。一个是对历史欠账多、经济条件差、农民基本生活条件尚未改善的村庄主要以危房改造、饮水安全、道路硬化、排水设施为整治方向,突出底线导向。另一个是对农民基本生活条件比较完善的村庄主要以垃圾污水处理、农户院落风貌整治、公共活动场所建设、绿化、美化、亮化为整治方向,突出目标导向。在具体实施中充分体现“五化”:一是对2006年开始建设的省级示范村、推进村,突出巩固、扩面、提升,统筹打造十个样板村群,充分体现环境整治的“典型化”;二是对村庄聚落形态和自然条件较好的村,突出乡情美景和田园风貌,充分体现环境整治的“生态化”;三是对位于国、省道、高速公路和县(市)区域内主要通道两侧的村,突出“远看有形象,近看有亮点”,侧重道路、排水设施、农房院落风貌整治和村庄绿化美化,充分体现环境整治的“个性化”。四是对城区、开发区周边及镇区所在村,突出城乡统筹,接受基础设施辐射、衔接社区管理,充分体现环境整治的“一体化”。五是对面广量大的纵深村、薄弱村,突出村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重点改造危旧房屋、建设村屯道路和排水设施,充分体现环境整治的“全面化”。经过规划引导和分类整治,全市形成了以241个省级示范村、重点村为骨架、133个沿线、沿边村为支撑,点、线、面相互照应的农村人居环境新格局。
3.突出重点,完善机制
坚持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循序渐进地推进环境整治工作。一是突出干净、整洁,聚焦“五清、十建、三化”。针对脏、乱、差的农村环境,我们在全市53个乡(镇)、755个村全面开展“五清、十建、三化”建设;二是破解资金短缺难题,突出财政资金主导作用。建立各级财政补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村集体经济挤一点、受益农民出一点、政策优惠省一点“五个一点”资金投入机制。2014年,市本级下拨引导资金550万元,撬动县、区配套资金和部门帮助、社会赞助资金5116万元,带动农民投工投劳折合资金达到了2875万元;三是积极探索“三步带入”法,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第一步是把农民最关心、最头疼、最急迫解决的事项作为环境整治的启动点,激活农民潜在的建设愿望。第二步是把环境整治项目决策权交给农民。村屯整治哪些项目、整治什么标准、整治资金如何筹集、整治工作怎么实施都交给农民讨论确定,用民主的方式撬动民力。第三步是通过制定屯规民约,实行“门前三包”,常年保洁。通过定人员、定工资、定职责、定奖惩的“四定”管理模式,建立了常年保洁队伍,按照农户缴一点、财政补一点的办法解决保洁人员工资。实现有人保洁、有钱保洁,统一管理,防止前清后乱;四是建立政府负责,部门联动,打牢基础,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明确市县政府负总责,农业行政部门为牵头部门,做到人员配备、办公场所、经费预算、工作制度“四落实”。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打造一个强有力的党支部、村委会。
基础标准 篇7
关键词:MPEG-2标准,流结构,解读
数字电视是当前人们最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其实, “数字电视”的含义并不是指我们一般人家中的电视机, 而是指电视信号的处理、传输、发射和接收过程中使用数字信号的电视系统或电视设备。
由于电视台初次制作的数字电视信号数据量很大, 约几百兆, 不利于直接传输, 必须要进行一定的压缩。一是在信源编码过程中进行压缩, 利用人类听觉视觉效应去除信号中的多余成分, 在不影响收听收看效果的前提下尽量压缩数据率;二是改进信道编码, 发展新的数字调制技术, 提高单位频宽数据传送速率。
信源编码是把节目源的模拟图声信号变为数字信号, 再经过MPEG-2压缩编码, 形成数字信号源, 并根据多个节目传输的要求, 编为复用码流。这里主要是对MPEG-2视音频数据流规范进行一定的解读。
1 MPEG-2系统的定义
MPEG-2系统是将视频、音频及其它数据基本流组合成一个或多个适宜于存储或传输的数据流的规范, 如图1所示。
由图1可见, 符合ITU-R.601标准的、帧次序为I1B2B3P4B5B6P7B8B9I10数字视频数据和符合AES/EBU标准的数字音频数据分别通过图像编码和声音编码之后, 生成次序为I1P4B2B3P7B5B6I10B8B9视频基本流 (ES) 和音频基本流ES。在视频ES中还要加入一个时间基准, 即加入从视频信号中取出的27MHz时钟。
视频、音频ES分别通过各自的数据包形成器, 将相应的ES打包成基本流 (PES) 包, 并由PES包构成PES。
节目复用器和传输复用器分别将视频PES和音频PES组合成相应的节目流 (PS) 包和传输流 (TS) 包, 并由PS包构成PS和由TS包构成TS。不允许直接传输PES, 只允许传输PS和TS, 因为PES只是PS转换为TS或TS转换为PS的中间步骤或桥梁, 是MPEG数据流互换的逻辑结构, 本身不能参与交换和互操作。
2 MPEG-2系统的任务
MPEG-2标准由表1所示的8个文件组成, MPEG-2系统是其关键部分。MPEG-2系统应完成的任务有:规定以包方式传输数据的协议, 为收发两端数据流同步创造条件, 确定将多个数据流合并和分离 (即复用和解复用) 的原则, 提供一种进行加密数据传输的可能性。
3 MPEG-2系统的要点
根据数字通信信息量可以逐段传输的机理, 将已编码数据流在时间上以一定重复周期结构分割成不能再细分的最小信息单元, 这个最小信息单元就定义为数据包, 几个小数据包 (Data Packet) 又可以打包成大数据包 (Data Pack) 。
用数据包传输的优点是:网络中信息可占用不同的连接线路和简单暂存;通过数据包交织将多个数据流组合 (复用) 成一个新的数据流;便于解码器按照相应顺序对数据包进行灵活地整理。
数据包为数据流同步和复用奠定了基础。MPEG-2系统规范定义了PS、TS和PES三种数据包及PS和TS两种可以互相转换的数据流, 以数据包形式存储和传送数据流是MPEG-2系统的要点。
4 打包基本流PES
将MPEG-2压缩编码的视频基本流 (ES-Elementary Stream) 数据分组为包长度可变的数据包, 称为打包基本流 (PES-Packetized Elementary Stream) 。即PES为打包了的专用视频、音频、数据、同步、识别信息数据通道。
ES是指只包含1个信源编码器的数据流, 即ES是编码的视频数据流, 或编码的音频数据流, 或其它编码数据流的统称。每个ES都由若干个存取单元 (AU-Access Unit) 组成, 每个视频AU或音频AU都是由头部和编码数据两部分组成的。通过打包, 将帧顺序为I1P4B2B3P7B5B6I10B8B9的视频编码ES变成仅含有1种性质ES的PES包, 如仅含视频ES的PES包, 仅含音频ES的PES包, 或仅含其它ES的PES包。
一个PES包的组成见图2所示。
由图2可见, 1个PES包是由包头、ES特有信息和包数据等3个部分组成。由于包头和ES特有信息二者可合成1个数据头, 所以可认为1个PES包是由数据头和包数据 (有效载荷) 两个部分组成。
5 节目流PS
将具有共同时间基准的一个或多个PES组合 (复合) 而成的单一的数据流称为节目流 (PS, Program Stream) 。
PS包的结构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 PS包由包头、系统头、PES包3部分构成。包头由PS包起始码、系统时钟基准 (SCR-System Clock Reference) 的基本部分、SCR的扩展部分和PS节目复用速率4部分组成。
PS包起始码用于识别数据包所属数据流的性质及序号;SCR的基本部分是1个33 bit的数, 由MPEG-1与MPEG-2兼容共用;SCR扩展部分是1个9 bit的数, 由MPEG-2单独使用;PS复用速率用于指示其速率大小。
SCR用于解决压缩编码图像同步问题, 理由有三:I、B、P帧经过压缩编码后, 各帧的字节数不同;输入解码器的压缩编码图像的帧顺序I1P4B2B3P7B5B6I10B8B9中的P4、I10帧, 需要经过重新排序缓存器延迟后, 才能重建编码输入图像的帧顺序I1B2B3P4B5B6P7B8B9I10;视频ES与音频ES是以前后不同的视频与音频的比例交错传送的。以上3条均不利于视音频同步。
为解决同步问题, 提出在统一系统时钟 (SSTC-Single System Time Clock) 条件下, 在PS包头插入时间标志SCR的方法。整个42 bit字宽的SCR, 按照MPEG规定分布在宽为33 bit的1个基础字及宽为9 bit的1个扩展区中。由于MPEG-1采用了相当于33 bit字宽的90kHz的时间基准, 考虑到兼容, MPEG-2对节目流中的SCR也只用33bit。
6 传输流TS
将具有共同时间基准或具有独立时间基准的一个或多个PES组合而成的单一的数据流称为传输流TS (Transport Stream) , 即对具有共同时间基准的两个以上的PES先进行节目复用, 然后再对有独立时间基准的各个节目流进行传输复用, 生成为更小的TS包。
TS是面向数字化分配媒介 (有线、卫星、地面网) 的传输层接口。TS包结构如图4所示。
由图4可见, TS包由包头、自适应区和包数据3部分组成。每个包长度为固定的188B, 包头长度占4B, 自适应区和包数据长度占184B。184B为有用信息空间, 用于传送已编码的视音频数据流。当节目时钟基准 (PCR-Program Clock Reference) 存在时, 包头还包括可变长度的自适应区, 包头的长度就会大于4B。考虑到与通信的关系, 整个传输包固定长度应相当于4个ATM包。考虑到加密是按照8B顺序加扰的, 代表有用信息的自适应区和包数据的长度应该是8B的整数倍, 即自适应区和包数据为23×8B=184B。
T S包的包头由如图4所示的同步字节、传输误码指示符、有效载荷单元起始指示符、传输优先、包识别 (PID-Packet Identifi cation) 、传输加扰控制、自适应区控制和连续计数器8个部分组成。
可利用同步字节位串 (0x47) 的自动相关特性, 检测数据流中的包限制, 建立包同步;传输误码指示符, 是指有不能消除误码时, 采用误码校正解码器可表示1bit的误码, 但无法校正;有效载荷单元起始指示符, 表示该数据包是否存在确定的起始信息;传输优先, 是给TS包分配优先权;PID值是由用户确定的, 解码器根据PID将TS上从不同ES来的TS包区别出来, 以重建原来的ES;传输加扰控制, 可指示数据包内容是否加扰, 但包头和自适应区永远不加扰;自适应区控制, 用2 bit表示有否自适应区, 即 (01) 表示有有用信息无自适应区, (10) 表示无有用信息有自适应区, (11) 表示有有用信息有自适应区, (00) 无定义;连续计数器可对PID包传送顺序计数, 根据计数器读数, 接收端可判断是否有包丢失及包传送顺序错误。综上所述可知, 包头对TS包具有同步、识别、检错及加密功能。
TS包自适应区由自适应区长、各种标志指示符、与插入标志有关的信息和填充数据4部分组成。其中标志部分由间断指示符、随机存取指示符、ES优化指示符、PCR标志、接点标志、传输专用数据标志、原始PCR标志、自适应区扩展标志8个部分组成。
最重要的是标志部分的PCR字段, 可给编解码器的27MHz时钟提供同步资料, 进行同步。过程是:通过PLL, 用解码时本地用PCR相位与输入的瞬时PCR相位锁相比较, 确定解码过程是否同步, 若不同步, 则用这个瞬时PCR调整时钟频率。
7 节目特定信息PSI
由TS包结构可知, 1个TS包由固定的188B组成, 用于传送已编码视音频数据流的有用信息占用184B空间。但是还需要传输节目随带信息及解释有关TS特定结构的信息 (元数据) , 即节目特定信息 (PSI-Program Specifi c Information) 。
PSI用于说明:1个节目是由多少个ES组成的;1个节目是由哪些ES组成的;在哪些PID情况下, 1个相应的解码器能找到TS中的各个数据包。这对于由不同的数据流复用成1个合成的TS是一个决定性的条件。为了重建原来的ES, 就要追踪从不同ES来的TS包及其PID。
一些映射结构 (Mapping Mechanism) , 如节目关联表 (PAT) 和节目映射表 (PMT) , 会以打包的形式存在于TS上, 即借助于PSI传输一串描述了各种ES的表格来实现。
按照MPEG标准, 可用4个不同的表格 (即PAT、PMT、CAT、NIT) 作出区别。
节目关联表 (PAT-Program Association Table) :在每个TS上都有一个PAT, 用于定义节目关联表。用MPEG指定的PID (00) 标明, 通常用PID=0表示。
节目映射表 (PMT-Program Map Table) :在TS上, 每个节目都有一个对应的PMT, 是借助装入PAT中节目号推导出来的。用于定义每个在TS上的节目 (Program) , 即将TS上每个节目的ES及其对应的PID信息、数据的性质、数据流之间关系列在一个表里。解码器要知道分配节目的ES的总数, 因为MPEG总共允许256个不同的描述符, 其中ISO占用64个, 其余由用户使用。
条件接收表 (CAT-Conditional Access Table) :用于准备解密数据组用的信息, 如加密系统标识、存取权的分配、各个码序的发送等。用MPEG指定的PID (01) 标明, 通常用PID=1表示。
网络信息表 (NIT-Network Information Table) :可传送网络数据和各种参数, 如频带、转发器号、通道宽度等。MPEG尚未规定, 仅在节目关联表 (PAT) 中保留了1个既定节目号“0” (Program-0) 。目前有时在SI (业务信息) 中表述。
有了PAT及PMT这两种表, 解码器就可以根据PID将TS上从不同的ES来的TS包分别出来。节目特定信息 (PSI) 的结构, 如图5所示。
8 业务信息SI
在MPEG-2标准中定义的节目特定信息PSI, 是对单一传输流的描述, 由于系统通常存在多个传输流, 为了使使用者能在多个传输流中快速地找出自己需要的业务, 在DVB中对MPEG-2的PSI进行了扩充, 在PSI四个表的基础上再增加了九个表, 形成业务信息SI (SI-Service Information) 。
SI是对整个系统所有传输流的描述, 描述系统传输内容、广播数据流的编排和时间表等方面的数据。将SI所提供的数据通过有序地组织起来, 生成类似节目报的形式, 它能在电视机上即时浏览, 这样将大大方便用户的使用, 即电子节目指南EPG。PSI数据只提供单个TS流的业务信息, SI数据可以提供多个TS流的业务信息。用户根据选择可自动利用NIT、PAT、PMT等信息进行频道调谐, 选择节目和定位, 实现电子节目指南 (EPG) , 进行CA控制等。
9 系统复用
多个传输流信号按照一定的规范复用在一起, 在同一个信道传输而不相互干扰, 称为多路复用。图6是系统双层复用原理图。即将第一层的多个多路复用器先分别进行单节目传输复用, 而后再进行第二层的多节目传输复用, 就形成了双层复用。
由图6可见, 编码器不仅有视频编码器和音频编码器, 还有系统编码器。第一层的每个多路单节目传输复用器输入信号有:ITU-R.601标准数字视频, 如视频帧顺序为I1B2B3P4B5B6P7B8B9I10;AES/EBU数字音频数据;节目特定信息PSI及系统时钟STC 1-N等控制信号。1套电视节目是由多个不同性质的数据流的ES组成的, 1套电视节目的最小组合为1个视频流, 1个音频流, 1个带字母、字符的数据流 (Tele text) 及其它信息业务数据流。
视频编码器、音频编码器和数据提供给系统编码器的是基本流ES, 视频ES的帧顺序为I1P4B2B3P7B5B6I10B8B9。经过系统编码器加入PTS及DTS, 并分别打包成视频PES、音频PES, 数据本身提供的就是PES。
PSI插入数据流, 数据加密将有关的调用权、编码密钥通过条件收视表插入到MPEG-2 TS包中, 并将传输复用器从STC导出的PCR插入相应区段。这些视频PES、音频PES、数据PES及PSI, 经过加入PID及PCR的传输复用器后, 输入的基本流ES被分割成传输包片段, 并为每个片段配备1个数据头 (Header) , 就形成了一系列的TS包。通过各个不同性质的数据流的数据包交织后, 输出MPEG-2 TS流。数据流的分割是指将1个数据流逐段分割成多个数据包, 有利于不同性质 (视频、音频、数据等) 数据流的数据包交织。
从N路MPEG-2 TS流中提取出N个PCR, 从而再生出STC1-N, 最后产生出N个第二层多路多节目传输复用器用的新PCR。多节目传输复用器的任务是在分析的基础上, 对多套节目复用合成, 对数据包时标进行更新。PS与TS的区别在于, 节目流PS只能由1套节目的ES组成, 传输流TS一般由多套节目的ES组成。由于在说明TS的基本流时标时, 总是针对某1节目而言, 因此TS选择了节目时钟基准PCR的概念, 而不是系统时钟基准SCR。
基础标准 篇8
在世界企业精英管理者的圈子里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流公司做产品, 二流公司做品牌, 一流公司做标准。当你的技术和产品已经成为一个行业的标准的时候, 你一定是这个行业的领跑者。当然, 做企业与做教育不同, 因为教育的“产品”是活生生的人, 这是“生产”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的行业。不过, 虽然隔行如隔山, 但隔行不隔理。在赴沪研修的过程中, 我深刻体会到教育先进地区对于质量标准的不断探求和修正。如何将扎实、务实的教风和科学、高效的方法移植到本土?如何提升滨海新区的教育教学质量, 提高区域的教育影响力?这要求我们必须拿出自己的招数、规范和评价标准。这正是我们滨海新区教育不断发展、腾飞的关键。
学习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我们也得以从两个层面体悟上海的基础教育质量标准及背后的精细化管理。
从课堂教学来看, 以闵行区中学语文学科为例, 徒弟遍布全区的特级教师单云德先生有自己的名师工作室, 他主张教师在备每节课时, 首先要从语言形式和人文内涵想清楚文本独特的育人价值体现在何处;其次寻找教学切入点, 做好“填空题”, 即设计好本节课———“将____进行到底”。单老师更是将备课要备三遍明确为:第一遍研读课文, 查找资料;第二遍确定教学内容, 设定切入点, 设计主问题;第三遍研究学习内容, 以生为本, 关注效益。有了这样的备课标准, 教学效果自然会好。每周两次的学生作文训练也有明确的300秒的时间限制和内容规定, 学生当堂完成, 转天教师点评反馈。学生学业水平的日新月异, 就是在教师严守自己的教学标准中实现的。
从教学研究来看, 本人参加了五所学校的教研活动。其间往往更关注常态课, 因为常态课可以为研讨提供更加丰富的背景。教研活动怎样就算达到“标准”了呢?大家要找出某教师研讨课的优点与不足, 这是第一步。其后, 结合教师个性特点一起讨论这堂课是否可以上得更好, 在哪些方面可以上得更好, 这是第二步。最后, 所有参与讨论的教师为授课教师提供再上此节课的设想方案, 供其参考, 这是第三步。可见, 按照这个标准, 研讨课的作用是教师反思的工具和伙伴互动的载体。教学研究引导课堂教学追求高标准。
从道德教育来看, 团中央少工委原顾问王芳老师提到的一个细节很能说明“标准”的作用和意义。我们经常看到升旗仪式、出操等活动中, 学生的站姿不够标准。站姿是影响精神风貌的重要外在表现, 教师往往会提醒学生:立正站好!但效果也许并不很明显。上海的浦发学校教给学生一套关于立正的标准:脚跟并拢, 脚尖分开60度, 五指并拢, 拇指紧扣食指第二节, 中指贴裤缝, 双肩打开, 眼睛前视。从报告展示的图片看, 学生们做得棒极了。这就是“标准”的力量, 它可以将教育具象化为每一个细节。
从专家引领来看, 上海的教育理论研究关注现实, 注重实效, 体现为理论研究人员对趋势和环境有清醒的认识, 也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和客观的分析。这保证了在理论上研制、完善标准的可能性。上海在2009年PISA测评中获得全球之冠, 但上海人不引以为豪。一方面, 是因为他们发现了其中的问题, 另一方面, 是因为上海有自己的标准。
相关高等院校与研究机构的研究点没有徘徊在中学校门之外, 这种高度的契合体现了极强的专业精神。上海市教科院的杨玉东博士主张基于关键事件进行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技术在上海被看作教研文化的改变。以小见大的关键事件分析法要体现专业判断力, 杨玉东先生学术眼光的敏锐自不必说, 广大中小学一线教师的精诚合作最令人钦佩。本人挂职所在的闵行区金汇实验学校, 原名“上海市新基础教育实验学校”, 说到这里, 大家必然立刻想到了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是的, 充分利用华东师大的优质教育资源并将其化为自己的优质教育资源, 恐怕是上海很多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法宝。
从学校的建设与发展看, 依然以闵行区金汇实验学校为例, 闵行区是上海的外商导入区, 生源多元化, 为了推进闵行区品质校建设的进程, 闵行区教育行政部门决定根据区内教育发展的整体状况试点布局, 重新定位该校办学的发展方向。于是, 学校于2010年在全市率先实行小班制教学, 着眼于国际化教育, 在课程设置上向多元化发展, 指导和培养出一批品学兼优、在上海市乃至全国科技竞赛活动中获得重大奖项的优秀学生。学校的发展也由此迈上了新的台阶, 成为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学校、上海市中小学接收外国学生资格学校、上海市素质教育实验学校。在金汇实验学校, 我们看到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这对我们滨海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战略布局调整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吸力式沉箱基础抗拔破坏标准研究 篇9
吸力式沉箱(亦称为吸力式桩、桶),是一种顶端封闭、底部敞开的薄壁圆桶,主要用作深水海洋平台的基础,最早见于20世纪60年代的国外文献[1,2]。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利用吸力式沉箱的工作原理[3]在北海和墨西哥湾开始采用裙式吸力式沉箱基础平台[4,5,6]。在经过大量的室内外实验和相关分析[7,8,9]后,吸力式沉箱基础在1994年被成功地应用于Europipe 16/11—E平台[10]。与传统的桩基础相比,吸力式沉箱基础具有运输与施工方便、节省工期、可重复使用及造价低等优点。
吸力式沉箱基础承载力问题是目前研究热点之一,并已有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至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得到广泛认可的抗拔破坏标准,并且还未见专门针对吸力式沉箱基础破坏标准的研究报道。挪威船级社制定的吸力式沉箱基础操作规程[11]中指出:吸力式沉箱基础破坏时的位移大约是其直径的10%~30%。Kumar和Rao[12]借鉴了桩基础的抗拔破坏标准[13],即以基础泥面位移达到沉箱直径的20%作为吸力式沉箱基础破坏的判定标准。挪威船级社的规程[11]给出的是一个破坏位移的范围,这在实际工程中可操作性不强;由于吸力式沉箱基础与桩基础的工作性状有较大差异,所以直接采用与桩基础相同的破坏标准,是否合适还需进一步研究。破坏标准的不完善给吸力式沉箱基础的承载力研究以及各研究结论间的比较总结带来了极大的障碍。因此,本文通过模型试验研究倾斜荷载作用下砂土中吸力式沉箱基础的工作性状,并提出一种更为合理的抗拔破坏标准。
1试验方法
为了研究吸力式沉箱基础的抗拔破坏标准,试验中针对长径比为4的沉箱模型,考虑了5种荷载作用角度,分别是0°、15°、30°、60°和90°(荷载作用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荷载作用点位于吸力式沉箱基础的顶部。
试验中的沉箱模型采用不锈钢制作,壁厚为2 mm,外径为101 mm,长度为404 mm。沉箱模型顶部中心处设有吊耳,穿过钢丝绳可对沉箱施加载荷。试验用土为砂土,粒径集中于0.075 mm~1 mm之间,有效内摩擦角为36.8°,制样干密度为1.44 g/cm3,土样的颗分曲线如图1所示。试验在长6 m、宽1 m、高1.3 m的模型槽内进行。地基土总厚度为80 cm,以此削减模型试验的边界效应影响,分8层填筑,每层约0.1 m,将干砂称重后倒入模型槽内,压实至预设高度、抹平。通过模型槽底部的一个进水阀向槽内注水,形成自下而上的渗透,直到水面高出泥面约2 cm时停止注水,静置24 h。利用贯入装置[14]将沉箱模型垂直贯入到地基中,使沉箱顶面与泥面持平。如图2所示,拉拔荷载通过重物、加载架和滑轮对沉箱模型施加。采用分级加载的方法,在沉箱顶部逐级施加荷载,每级荷载量为预期承载力的1/10。在每种工况下测量荷载,并通过测量杆和角度传感器测量该级荷载下沉箱模型的水平、竖向位移和转动角度。在某级荷载作用下,沉箱模型被拔出或沉箱模型变形不能保持稳定时终止试验。
2试验结果与分析
通过模型试验,得到了5种工况下吸力式沉箱基础顶点水平位移H、竖向位移V和转动角度θ。通过公式(1)可换算得到基础泥面处的合位移L,然后绘制荷载-泥面位移(P-L)曲线和荷载-转动角度(P-θ)曲线,如图3和图4所示。
2.1荷载作用角度为0°~60°
当荷载作用角度为0°时,由图3(a)可以看到,P-L关系曲线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位移平缓段和位移突变段。在加载初期荷载较小时,随着荷载的逐级增大,吸力式沉箱基础泥面位移缓慢增加,在图中表现为曲线斜率较大,两相邻测量点间的位移变化量较小,曲线处于位移平缓段;当荷载增大到某一级时,基础泥面位移显著增大,在图中表现为曲线出现拐点,在拐点之后曲线斜率变小,曲线进入位移突变段,趋于水平。位移突变段的两相邻测量点间的位移量与初始位移平缓段的位移量相比要大的多。沉箱基础在荷载作用角度为15°~60°时也表现出类似的承载特征。
虽然沉箱基础在荷载作用角度较小(如0°和15°)时的承载特征与荷载作用角度较大(如30°和60°)时的承载特征相似,但其承载机理却有所不同。荷载作用角度较小时,吸力式沉箱基础主要受水平荷载作用,其抵抗破坏主要靠的是沉箱外壁所受的被动土压力。开始阶段随着荷载的施加,沉箱发生转动,主动土压力逐渐减小,被动土压力逐渐增大,泥面位移和转角变化都很小(如图4所示);随着荷载的继续增加,沉箱外壁主动侧土体逐渐与沉箱外壁分离,土体表面呈凹面状(如图5所示),当被动土压力达到极限,不足以平衡外荷载,吸力式沉箱基础因产生巨大变形而失稳。荷载作用角度较大时,吸力式沉箱基础实际承受的是水平荷载与竖向荷载的共同作用,其抵抗外荷载的能力不仅来源于沉箱外壁所受土压力,还来源于沉箱侧壁所受的竖向摩阻力。当荷载较小时,水平方向上,沉箱基础外壁被动土压力逐渐增大;竖直方向上,沉箱侧壁摩阻力也逐渐增大,期间竖向位移和转角(如图4所示)都缓慢增大。随着荷载的继续增大,沉箱的转动角度和竖向位移逐渐增大,被动土压力和竖向摩阻力达到极限,此时基础无法承载更多的外力,最终发生破坏(如图6所示)。
由图3(a)和图4可知,荷载作用角度为0°~60°时每种工况下P-L关系曲线都存在一个拐点,在该拐点之后,吸力式沉箱基础随着荷载的增大,位移和转角都急剧增大,可认为此时吸力式沉箱基础已不能承受更大的荷载,即已发生破坏,因此取该拐点对应的泥面位移作为吸力式沉箱基础的破坏位移。各工况的破坏位移汇总于表1。
从表1中可以发现,吸力式沉箱基础的破坏位移并不全接近于沉箱直径的20%,也并不全在沉箱直径的10%~30%范围内,而是随着荷载作用角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文献[11]和文献[12]中的破坏标准不合适。如前所述,如果把吸力式沉箱基础抗拔破坏标准定为一个位移的范围或位移定值,不仅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同时也没考虑到倾斜荷载作用下吸力式沉箱基础的承载机理。因此,本文考虑荷载作用角度对沉箱基础破坏位移的影响,绘制沉箱破坏位移与沉箱直径之比-荷载作用角度(X-ψ)关系曲线,如图7所示。图7中的曲线可以用下式表达:
式(2)中:X为沉箱破坏位移与沉箱直径之比(%);ψ为荷载作用角度(rad),
实际操作中,可利用公式(2),根据不同工况的荷载作用角度ψ确定沉箱破坏位移与沉箱直径之比X,再以沉箱位移与沉箱直径之比达到X作为该工况下吸力式沉箱基础的抗拔破坏标准。
2.2荷载作用角度为90°
对于在吸力式沉箱基础顶部施加竖向上拔荷载的情况,即荷载作用角度为90°,虽然图3(b)中P-L关系曲线也存在着类似的位移平缓段和突变段,然而通过分析其数据不难发现,在沉箱被拔出前沉箱的泥面位移只有0.68 mm(约为沉箱直径的0.67%),而P-L关系曲线中类似拐点对应的泥面位移仅是沉箱直径的0.08%,所以可以认为被拔出前吸力式沉箱基础的泥面位移变化很小。转动角度在试验过程中几乎未变(如图4所示)。这是由于在吸力式沉箱基础受到竖向上拔荷载作用时,其抗拔承载力主要是由沉箱侧壁上的竖向摩阻力和沉箱自重提供。随着荷载的逐级增大,沉箱侧壁摩阻力也逐渐增大,当沉箱侧壁与地基土之间的摩阻力充分发挥后,吸力式沉箱基础就会被迅速拔出于土体,基础发生破坏。
由于在吸力式沉箱基础被拔出前,其发生的位移非常小,而且基础被拔出之前无明显征兆,发生的非常突然,所以很难从基础位移的角度去判断吸力式沉箱基础何时发生破坏。因此,对于竖向上拔荷载作用下的吸力式沉箱基础,建议在准确预测其抗拔承载力的基础上,从控制外荷载大小的角度预防其破坏的发生。
3结论
通过开展吸力式沉箱基础的抗拔试验,分析其承载性状和机理,针对其破坏标准进行了研究,得到如下结论:
(1)当荷载作用角度较小时(0°~60°),吸力式沉箱基础的荷载-位移曲线都存在明显的拐点,依据该拐点对应的位移,提出了确定吸力式沉箱基础破坏位移的公式。
(2)当荷载作用角度为90°时,无法用位移来判断吸力式沉箱基础是否发生破坏,建议在准确预测其抗拔承载力的基础上,从控制外荷载大小的角度预防其破坏的发生。
上述结论均是根据吸力式沉箱长径比为4的模型试验所得,是否适用于其他长径比的情况,还有待更多的试验验证。
基础油的分类标准及质量影响因素 篇10
目前, 随着我国润滑油市场的不断上升, 我国已逐渐成为润滑油消费的重要地区, 因此, 这种持续上升的趋势, 进一步对我国工业的润滑油发展提高了高要求。本文主要阐述了饱和经和硫和氮对基础油质量的影响, 并对其质量影响因素作了简要分析。
一、基础油的分类标准.
当前, 虽然国际标准化没有对润滑油的基础油进行明确的标准分类, 但是在国际上比较常用的基础油分类一般有两种:一是API (美国石油学会) 的分类方法;二是Shell公司根据基础油的粘度指数分类的方法。
1. API分类标准
早在1996年, API就公布了对基础油的分类标准, 其中对矿物基础油按照其饱和烃含量、硫含量以及粘度指数将其分为API一类、二类、三类基础油。另外, 由于其润滑油的基础油的加工工艺不相同, 所以生产出来的基础油质量也不同。此外, 分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服务于API基础油的互换, 然而按照API基础油互换准则的规定, 内燃机油的生产生产商要采用相同的添加剂, 和换用符合同一标准的基础油, 在生产同样的内燃机油时要保证进行发动机的实验次数是最少的。由此很明显的可以看出, 关于API的分类主要是针对内燃机油所使用的基础油来进行的, 其要主要包括矿物油、合成酯等等。对于那些中、低档次的粘度指数而言, 由于不能生产出高级别的内燃机油, 也被列入API的分类标准中。
2. 关于Shell公司的分类标准
对于Shell公司的分类标准, 只是根据基础油的粘度指数来进行划分的, 因此有很大的片面性。
3. 中国石化基础油的分类标准.
目前, 我国大部分石油公司都是执行中国石化公司的分类标准, 然后将基础油分为五类三档。在分类过程中既要考虑润滑油的粘度指数, 又要考虑变压器油、冷冻机油低粘度基础油指数。下表为中国石化基础油的分类方法:
4. 中国石油基础油的分类标准.
我国中石油公司润滑油基础油企业标准建立在2001年, 将基础油分为溶剂精制和加氢基础油两类。 (下表为中石油详细基础油分类表)
二、关于基础油组分对质量的影响
1. 硫化合物的影响
硫化物按其腐蚀性一般分为活性硫化物和非活性硫化物两种, 其中活性硫化物又包括单质硫、硫化氢和硫醇, 非活性硫包括硫醚、二硫及其同系物等。对于石油馏中的硫化合物由复杂的结构构成, 然后在一定条件下时还会发生一定的转变。比如, 硫醚在油品时, 会发生氧作用, 在此如果一旦分解, 就会对活性硫进行腐蚀。在以往人们通常认为抗氧化对于基础油有很好的作用, 造成在进行原油加工时推行硫。但是就目前大量研究发现, 伴随着硫含量的增加, 油品中的抗氧安定性呈不规律性发展, 对于基础油中的保留硫问题认为并不重要了。
2. 关于氮化合的影响
就目前来看, 大部分的国内原油都是低硫高氮的, 在科研人员不断的研究中对于基础油中的含氧化合物影响进行了常期的研究发现, 对于碱性氮化物的形成主要包括吡啶和喹啉等及其同系物。对于非碱性氮化物主要以怨报德吡咯、苯并唑及其同系物等等。而且, 经过不断的研究发现, 基础油中的碱性氮对于油品中的抗氮化安定性具有很大的影响, 并且会直接影响到基础油的颜色。例如, 在1967年, 由Kartzmark研究者不断研究发现了一种委内瑞基原油SAE20馏分油, 并通过观察其组成、颜色以及颜色间的安定性之间的想到关系, 我们可以观察到氮化合物直接影响了油品的颜色及安定性。
3. 关于烃组成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人们对于润滑油的探索量在不断增加, 进一步探索了矿物润滑油烃类的性质、组成以及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润滑油的组成一般由矿物的基础油和化学合成添加剂组成, 其性能主要取决于石油烃类的特性和基础提供的一些共同的性能, 比如, 粘温性能、氧化安定性以及添加剂的感受性等等。另外, 关于润滑油的大部分特性都是由不同的添加剂所给予的, 所以说, 基础油对于添加剂的感受性能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 许多科研工作者曾对国内外的基础油氧化安定性作了试验, 在对17种基础油不断的实验中表明, 我国大庆油田内的润滑油相比国外的基础汕氧化安定性较差,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由于我国大庆基础的化学组成中, 含有烷基苯和含硫芳烃较为低, 基础油中环烷基苯较高, 油内所含杂原子则是显著比较明显的低硫高氮。经过不断的实验我们已经证明, 基础油在不加抗氧剂的情况下, 烃类氧化安定性的排列顺序一般是单环芳烃<饱和烃<双环芳烃<多环芳径, 在此而对于多环芳烃氧化安定性好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其含有非常多的天然抗氧成分, 而进口的加氢基础油的饱和烃含量都达到了99%, 在添加抗氧剂以后, 其抗氧化安定性相比溶剂的精制油要有很大幅度的提高, 由以上可以看出, 加氢基础油由于脱硫脱氮的原因, 使其饱和烃的含量在不断增加, 同时, 促使基础油对于添加剂的感受性也逐渐变好。另外, 经大量资料及资料表明, 在基础油中成品油对于氧化稳定性的影响顺序一般为:饱和烃、芳烃、硫、氮, 此外, API对于基础油的分类标准更好的表示了这个情况。
结语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 API基础油的分类标准比较符合当前国际润滑油的使用情况和环保要求, 因此, 我国在对基础油的分类标准上, 应根据具体的生产和使用情况对符合API的分类标准上制订出适合我国的基础油分类标准。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润滑油市场得到了迅速提升, 本文主要介绍了美国及国内基础油分类的标准方法, 并进一步分析了基础油质量的影响因素, 改善了润滑油的生产工艺。
基础标准 篇11
关键词:《州共同核心标准》;基础教育质量改革;美国
2010年6月,美国州长协会(National Governors Association, NGA)和州首席教育官员理事会(Council of Chief State School Officers,CCSSO)共同颁布了全国首部《州共同核心标准》(The 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CCSSO),明确提出基于课程标准治理和改善学生学业成就,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这是继1994年克林顿政府的《2000:美国教育目标法》(Goals 2000:Educate America Act)和2001年小布什政府《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后,美国把课程标准模式引入基础教育管理的新举措,投射出美国基础教育质量改革的实践创新与发展趋势。
一、标准驱动的质量管理:
《州共同核心标准》颁布的背景
地方分权标准不一、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是一直困扰美国基础教育的突出难题。近几十年来,随着美国政府对教育管理及监控的逐步加强,建立“共同”的课程标准成为联邦政府追求公平而卓越的教育,驱动基础教育质量改革的重要工具。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就表明了建立核心课程,并从国家层面管理和实施基础教育质量标准的决心:1991年布什政府公布了《全美教育目标报告》(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Report),以最高纲领文件的形式规定了美国基础教育的质量标准和保障体系,吹响了美国基础教育标准国家统一化的号角。1994年,克林顿政府通过《2000:美国教育目标法》,建立国家标准委员会,以立法形式鼓励各州建立各自的质量标准。2001年小布什颁布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该法规定所有接受《中小学教育法》第一条资助的州必须每年参加相关学科的考试及两年一次的NAEP州级评价,高度体现了“标准”与“绩效”统一协调的教育质量观,但在实施层面出现了各州为争取联邦资助而降低学生学业标准的巨大阻力。
2008年12月9日,国际大型教育评价项目“国际数学与科学学习趋势”(TIMSS)的检测结果显示,美国中小学生的数学成绩仅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学生在科学学科上的成绩也远远低于OECD国家平均分,美国社会各界对此深感忧虑。2009年6月10日,美国纽约卡内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中心(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IAS)数学和科学教育委员会发布一份名为《机会平等:为美国公民和全球经济改革数学和科学教育》(The Opportunity Equation: Transforming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and the Global Economy)的调查报告,呼吁美国应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更高水平的数学、科学学科的课程标准和评估标准。在美国政府《复苏与再投资法》的促使下,2009年7月4日,奥巴马推出“力争上游”计划,提供43.5亿美元的“刺激性”教育财政拨款,专门用于鼓励各州进行基础教育质量改革。在此背景下,一个致力于非强制性的、比大多数州原来标准质量更高更严格的课程标准——《州共同核心标准》的制定工作得到了48个州(地区)的州长和教育长官的积极响应和支持,成为美国教育史上具有突破意义的一次改革实践。
二、作为教育质量治理工具的
《州共同核心标准》:特点与创新
(一)立足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此次《州共同核心标准》制定的关键。截至目前,《州共同核心标准》已公布了《共同核心数学标准》和《共同核心英语语言标准》,均以课程标准的理念清晰规定了K—12学生在这两门核心学科中“应知”和“能做”的知识及技能。
以《共同核心数学标准》为例,该标准旨在解决美国数学课程标准设计不够系统连贯、标准内容“宽而浅”的问题,力求实现标准的清晰具体,以及加强课程标准与学生学业标准之间的结构联系。从结构设计看,该标准依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学科知识特点, 分别以混合和分科两种形式明确了K—8、9~12年级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领域。例如规定小学3年级学生应该掌握运算与代数思考、自然数与运算、分数与运算、测量与数据、几何的基础知识。规定9~12年级的学生应该系统掌握数与量、代数、函数、几何、统计与概率5个分支的课程内容(见表1)。相对于以往的数学标准,新标准的内容相对减少,但难度和深度有所增加,凸显了《共同核心数学标准》 立足课程标准提升教育质量的总体目标。
(二)注重学生能力提升
此次《州共同核心标准》研制的基本准则之一就是“提升知识的难度及运用知识的技能,促进学生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目的是“让所有学生作好上大学和就业的准备”,确保美国的国际竞争力。学生的学业成就及能力提升是此次《州共同核心标准》制定的目标。
以《英语语言核心标准》为例,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制定新标准实现对学生母语学习更高质量的追求,确保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提升K—12年级学生听、说、读、写4个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其一,听说能力方面,提升学生交流和应用语言的灵活性,要求学生发展广泛且实用的口头交际能力和交往技能,能够从口头交流、视觉和媒体资源中整合信息,根据环境不断调整自己的演说,最终促进学生流利表达和公众演讲的能力。其二,阅读能力方面,《州共同核心标准》强调要按年级逐次提升学生阅读文本的复杂度和理解文本的能力,在以往强调文学类作品的基础上加大了信息类文本阅读量的比例。例如,要求4年级学生的信息类文本阅读量达到50%,12年级达到70%,促进学生在信息化时代阅读素养和技能的提升。其三,写作能力方面,强调要提高学生使用不同文体写作的能力,尤其是议论文和说明文的写作。例如,4年级的议论文写作占30%,说明文占35%;12年级议论文则占40%,说明文占40%,因为这两种文体的写作训练对学生的升学和就业大有益处。[1]
另外,此次《数学核心标准》关注的首要问题也是提升K—12年级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的掌握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明确列出了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8项指标:(1)理解问题和坚持不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2)熟练地进行数学抽象推理和数量推理的能力;(3)根据已有假设检验出推理过程是否正确,对判断做出合理解释的能力;(4)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5)选择适当的工具,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6)使用准确的概念和推理进行交流和计算的能力;(7)掌握各种规律及合适的学习策略,把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的能力;(8)在反复论证推理中发现并总结普遍规律的能力。[2]
(三)强调政府主导
此次《州共同核心标准》的研制工作是在奥巴马政府的“力争上游”刺激性财政机制下产生的结果。从长远看,奥巴马政府推出数目如此巨大的教育财政计划,目的就是以经济手段为引导,强化政府在教育质量改革中的作用。在实施策略上,联邦政府为刺激和鼓励各州及学区能够开展其所期望的质量改革,所以给这项诱人的教育拨款设置了严格的资格要求和评审程序,主要包括3项内容:(1)要求各州以州共同体形式联合制定和采用统一的国家标准;(2)支持各州向提升标准和高质量的评估转型;(3)支持各州开发和实施与统一标准相关的高质量评估[3]。新的财政刺激机制体现出更严格的“标准”与“绩效”要求,迫使各州在争取财政拨款的同时,各自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在联邦政府的政策引导与财政拨款的刺激下,很多州积极响应联邦政府的改革措施。从《州共同核心标准》的官方网站公布的信息可知,截至目前,全美有45个州和3个特区已经完全采纳了《州共同核心标准》,仅有得克萨斯州、马萨诸塞州、明尼苏达州、阿拉斯加州、内布拉斯加州5个州还没有完全接纳新标准。此外,为了平衡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课程开发和管理上的关系,以及在实施国家统一标准的同时能充分考虑到地方课程的多元特色,联邦政府允许各州根据各自特点在每个学科里增加15%的标准,这也促使各州能够依据新标准尽快制定各自的课程标准和考试标准。美国联邦教育部部长阿恩·邓肯表示,联邦政府将专门拨出3500万美元的资金,用于支持各州及地区开发基于新标准的评估系统。此举表明联邦政府会在新标准的评估体系和保障机制上持续发挥主导作用。
(四)依托社会力量
此次《州共同核心标准》是在吸纳全美各地的教师、学生家长、学校行政人员、教育决策者、民间组织领袖等广泛社会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的最终文本。首先,就新标准研制主体的性质而言,《州共同核心标准》由NGA和CCSSO两个组织联合发起,这两个组织都属于社会民间组织。其中,NGA始创于1908年,其成员包括美国50个州的州长,旨在通过有效的实践,寻找解决公共政策问题的革新性方法。CCSSO是一个全美范围内的无党派非营利性组织,旨在提供与教育相关的领导力、支持力以及技术方面的支持。在这两者的领导下,还专门成立了3个团队,分别是标准开发工作组、信息反馈组和确定委员会,成员囊括了相关领域的不同人群[4]。其次,新标准在研制过程中尽量集思广益,广泛吸取一线教师、相关学者、研究者及各个智囊团的经验,采纳公众的反馈意见。除此之外,此次标准的研制借鉴了其他高质量课程标准研制机构的经验,并得到一些相关的民间组织、专业研究机构,如华盛顿达成有限公司(Achieve,Inc)、美国大学理事会(College Board)的加入与协助,美国教育进展评估(NAEP)、美国大学入学考试(ACT)、学术评估测试(SAT)等评价或考试的官方指南也为此次《州共同核心标准》的研制提供了重要参考信息。[5]
三、作为系统工程的
《州共同核心标准》:趋势及展望
《州共同核心标准》的正式颁布,标志着美国“基于标准”的教育改革又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按照美国教育委员会(ECS)的规定,这种基于课程标准的改革作为一项系统性的工程,至少要具备3个相互联系又必不可少的要素:对学生清楚而具体的期望;与标准相对应的学生学业表现与进步的测量及评价;对学生学业成就评估结果的绩效问责[6]。从目前的情况看,颁布的新标准虽然已得到绝大多数州的积极回应与支持,但就以往标准的制定及推行情况看,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的《州共同核心标准》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推进。
(一)围绕《州共同核心标准》形成相关的标准体系
一般而言,课程标准在基础教育领域的课程管理、评价、督导等方面都具有统领性的作用,仅有课程标准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与之相匹配的其他标准体系,如办学条件、教师质量、考试评价、领导管理等。从已公布的文本分析看,此次的《州共同核心标准》只涉及课程最本质的核心内容,描述了学生需要达到的程度,并没有围绕着课程标准形成一系列相关的标准体系。正如《英语共同核心标准》导言所述:“标准确定了所有学生应该知道或掌握的内容,但没有明确教师如何去教”[7]。也就是说,该标准只是框架性的,并非操作性的。这就意味着今后还会围绕该项标准形成一系列相关的标准体系,并且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事实上,美国在这方面已有比较成功的案例,如1996年颁布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除了针对科学学科的课程标准进行规定外,还同时制定了教师的教学标准、教师专业进修标准和评价标准,这对课程标准的贯彻执行大有益处。
(二)依照《州共同核心标准》建立相应的评估系统
此次《州共同核心标准》的倡导者希望通过统一标准的实施来深化教育质量改革的力度,尤其是在全国性、标准化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估监测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新的标准应有新的评估系统与之适应,能否依照《州共同核心标准》开发新一代的学业测评及评估系统是决定《州共同核心标准》能否成功推行的关键。依照新标准开发相应的监测评估系统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工程,技术层面不仅需要大批具备专业知识的人员和队伍付诸实施,保障机制方面更需要有雄厚稳定的资金予以支持。正如联邦教育部部长邓肯所言:“标准的制定相对来说并不太花钱,而测评工具的开发则是非常费钱的,如果没有联邦政府的支持,这项工作就有可能陷入瘫痪。”从《州共同核心标准》的官方网站公布的信息可知,建立各州“统一”的评估系统是新标准颁布后政府首先要关注的问题。目前联邦政府的“力争上游”计划已经提供了3500万美元的竞争性拨款用于赞助开发基于此次新标准的评估系统,并为此提出了4点要求:鼓励各州在评估系统的开发中进行更多的比较和借鉴;就评估系统的开发形成经济规模效应;建立评估系统的目的是要为有效的教与学提供有用的信息;评估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为上大学和就业作好准备[8]。截至目前,已经有两个由多州组成的评估联盟(“评估升学和就业准备情况的合作伙伴”和“更智慧平衡评估联盟”)在政府主导的评估系统开发竞标中胜出,新的评估系统能否在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进展顺利,并于2014—2015学年正式启动,还是一个未知数。
(三)遵循《州共同核心标准》达成有效的“责任合同”
此次《州共同核心标准》是在多方利益群体的博弈中研制开发的,能否遵循《州共同核心标准》为各个相关利益方提出的明确要求,并达成共同的“责任合同”,也是决定该标准成败的关键。此次标准完全是由民间力量发起和完成的,新标准颁布后,是否付诸实践自然由各州自行决定。如前所述,目前虽然已有绝大多数的州积极响应和支持新标准,但仍有得克萨斯、马萨诸塞等少数州还没有完全接受新标准。另外,根据各州签署的“备忘协议”的规定,新标准的制定实施将是由国家主导的领域。在联邦政府和各州的责权问题上,联邦政府主要负责在政策引导和相关的资金保障方面给予充分的支持,NGA和CCSSO致力于长期的治理和推进,而最终的落实和实施主要还是基于各州各自的意愿及努力。“备忘协议”还规定,联邦政府要求接纳新标准的各州必须全方位实施新标准,但还是允许各州依照各自特色和情况制定不同的课程内容(15%),各州的标准可以超越共同核心标准的内容[9]。鉴于美国教育的地方分治传统,如何通过此次全国统一的新标准加强联邦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并在新课程范围内发挥地方课程的特色,需要各个利益相关者明确自己的责任及义务。此外,此次新标准所涉及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如学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能否遵循《州共同核心标准》达成“责任合同”,明确各自的责任及其“边界”,以及保证参与的“有效性”,也是《州共同核心标准》在今后推行中需要努力的地方。
参考文献:
[1][7] 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 Initiative. 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 for English Language Arts & Literary in History/Social Studies Science and Technical Subjects. 2010:8.
[2] Core State Standards Initiative. 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 for Mathematics. 2010:4—8.
[3]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Race to The Top Program Executive Summary[EB/OL].http://www2.ed.gov/programs/racetothetop/executive—summary.pdf,2011—06—30.
[4] Who or What Entity Determines the 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EB/OL]. http://www.corestandards.org /frequently—asked—questions, 2010—06—16.
[5] CCSSO and the NGA Center. Introduction to the 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EB/OL]. http://www.corestandards.org,2010—06—02.
[6] Education Commission of the State.(2002). The Progress of Education Reform 1999—2001[EB/OL]. http://www.ecs.org/clearinghouse/16/50/1650.pdf.
[8] Will Common Assessments Be Developed? [EB/OL]. http://www.corestandards.org/frequently—asked—questions,2012—07—06.
[9] Forty—nine States and Territories Join Common Core Standards Initiative[EB/OL].http://www.corestandards org/ news, 2010—06—20.
基础标准 篇12
军事信息基础设施由通信管网(由光纤PSTN、同轴电缆、以太网线及其管道资源等组成)、无线基站、中继设备、数据中心机房、安防系统,以及相关配套电源等组成,是美国国防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军网络中心战的发展基础。为此,美军十分重视发挥标准化的技术规范和技术指导作用,通过建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体系,确保构建一个世界一流的信息基础设施,为信息的实时互联、互通与共享奠定基础。
2 标准体系
美国军用标准化是武器装备、设施和其他供应品在设计、采办、管理和使用过程中一些必需的材料、零件、元件、组件、设备、分系统、系统、过程、惯例和程序的标准化,涵盖武器装备采办和国防工程等领域,现行国防部、标准化办公室,以及国防部办公厅、三军军部和各国防局的下属单位的三级管理体制。美国军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聚焦为国防信息技术应用的要求、场地勘测管理、性能分析、设计和执行,属于美国国防工程标准,目前国防部、各军种、各国防局都有相关在用工程标准[1](如图1所示)。这些详细标准有助于指导设计者进行通信和信息系统的集成及工程质量监督和检查。
2.1 国防部标准
(1)国防部军用手册
一种指导性文件,涉及统一设施规范和统一设施指导规范的标准实践、电子设施工程、通信布缆、建筑物理安全设计指导方针等标准程序信息、技术信息、工程设计或设计等有关指导信息,一般不用于提要求。
(2)统一设施规范、统一设施指导规范
统一设施规范、统一设施指导规范是国防部指令4120.24国防标准化计划的设施和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目的是为军事设施工程的现代化提供规划、设计、建设、维护、恢复等的相关标准,主要适用于军事部门、国防机构和国防部。其核心依据是军用标准MIL-STD3007统一设施规范和统一设施指导规范的标准实践。
1)统一设施规范分为政策、程序和指南,总体规划,具体学科标准,多学科与专用设施设计等4个系列[2],含有以往信息基础设施工程总结的研究成果,旨在为设计、使用、管理等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其中,具体学科标准包括:UFC3-100建筑及室内设计、UFC3-200土木/岩土/园林风景、UFC3-300结构和抗震设计、UFC3-400机械、UFC3-500电气、UFC3-600防火、UFC3-700工程造价子系列。多学科与专用设施设计包括:UFC4-100操作和训练设施,UFC4-200维护和生产设施,UFC4-300研究、开发、测试和评估设施,UFC4-500医院和医疗设施,UFC4-600行政设施,UFC4-700住房和公共设施,UFC4-800公用工程和场地改进子系列。由陆军工兵部、海军设施司令部、空军土木工程保障局负责编制、维护、更新。
2)统一设施指导规范是一类性能规范。它提供有关要求及其验证的模板,用以对重复采购一类新的系统、分系统、设备或组件规定基本要求。分为基本、采购和合同要求、规范等3个系列[3]。其中,规范又包括一般要求、设施建设、设施服务、场地和基础设施子系列。由陆军工兵部、海军设施司令部、空军土木工程保障局、国家航空航天局负责编制、维护、更新。
2.2 军兵或各局相关工程标准
军兵或各局根据自身的建设特点,针对性地制定和颁布了本部或本局的相关工程标准[1]。涉及到军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在用标准有:海军部NAVNETOPSCOMINST 2066.1C海军基地通信手册;陆军部、陆军信息系统工程司令部《军事信息基础设施体系结构技术指南》《保密网际协议路由网络(SIPRNET)技术执行标准》《网络系统管理技术指南》《无线局域网体系结构技术指导》《线路交换技术指南》《无线局域网体系结构技术指导》和《安全工程技术指南》;空军土木工程保障局ETL 02-12空军设施中通信和信息系统标准等等。
3 现行主要标准介绍
信息基础设施的质量、规模、地点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能力需求、服务质量、技术限制、标准和编码都可能是影响到所需基础设施设计和配置的基本因素。美国军事信息基础设施标准既规范了网络体系结构、SIPRNET物理结构、建筑通信布缆系统、室外通信布缆系统、保密网络电话、视频会议、电子安全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又涉及到分发系统保护、隧道技术、密码设备、网络系统管理和信息保障。
3.1 通信建筑布缆系统规划与设计
UFC-3-580-01通信建筑布缆系统规划与设计(现行版本2007年6月22日颁布)[5]仅仅规范了通信通道和布缆的需求,以支持声音、数据、视频系统在建筑设施中的安置。其他系统的布线需求,如安全、火警和环境监控不包括在内。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机密信息基础设施、系统组成、工作区出口(出线)、建筑通信布线、通信房间尺寸、机房(控制室)、通信系统标贴、建筑入口设备、测试等内容。在保密安全方面,该标准要求必须遵循相关标准和政策。例如:国家安全电信与信息系统安全委员会咨询备忘录抑制和防止电磁泄漏标准(NSTISSAM TEMPEST/2-95)中的防电磁泄漏规定;中央情报局长指令DCID6/1和6/9(U)有关建筑安全设施的物理安全要求;国家安全电信系统和信息系统安全政策NSTISSP300(U)控制电磁发射的政策,NSTISSP7003(U)分发系统保护规定,等等。如果某些系统和设施涉及到国家安全信息,则必须经抑制和防止电磁泄漏标准(TEMPES)的权威技术鉴定机构审查。
3.2 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内联网标准的施工实践
美国海军/海军陆战队内部网(Navy/Marine Corps Intranet,NMCI)是美国海军/海军陆战队单一、保密、企业级的网络。它支持美国海军岸边机构,并通过海上网络接口将其同海上部队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无缝、保密的内部网,共享语音、视频和数据等服务。UFC-3-580-10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内联网标准的施工实践(现行版本2005年4月14日颁布)[6]由设施工程司令部、工程现场处、工程现场机构、公共工程司令部、公共工程支队、驻厂建筑主管军官办公室、基地通信办公室、美国海军陆战队基地通信办公室等单位共同拟制。该标准用于指导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内联网建设及其完善的规划和实施。需说明的是海军医疗设施通常不是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内联网的一部分,其建设必须遵循国防医疗设施办公室(DMFO)的标准,包括UFC4-510-01设计:军用医疗设施之类的规范。
UFC-3-580-10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内联网标准的施工实践[6]参考了现有的政府和商业标准规范,对NMCI必需的进入设施和通信房间的建筑、机械、电气要求进行了适用性改进,明确了设施的新建、附加物、大修时,有关核心层、分发层、接入层、室外布缆、室内布缆、机密网络要求等施工总则,规范了设施改装程序,以及改装过程中特殊考虑。在通信设施方面,仍需参考工业标准,例如:ANSI/TIA/EIA 569-A通信路径和空间的商用建筑标准,ANSI/TIA/EIA568-B.1商用建筑通信布缆标准,NFPA70国家电工规范,MIL-HDBK-1012/3通信建筑布线系统规划、设计与评估。值得注意的是,UFC-3-580-10不适用区域服务器场设施或网络运行中心的设计和规划,有关标准应参考《NMCI战场设施手册》。
3.3 军事信息基础设施体系结构技术指南
为了解决早期通信领域设计工程,包括设计标准、进度和经费相对独立的问题,美国陆军部、陆军信息系统工程司令部于2010年2月颁布了《军事信息基础设施体系结构技术指南》[7]。该技术指南为美国陆军世界范围内的军事设施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结构的规划、设计、实施提供了权威的指导。
指南由7部分正文、4个附件和词汇表组成。内容包括建筑通信布缆系统,室外通信布缆系统,声音交换、交换机/终端机和汇聚,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和系统管理,无线局域网络等规范。附件包括军事信息基础设施体系结构技术指南检查单、建筑布缆系统图、北美和欧洲绘图、参考书目。重点规范了室内、室外布缆、网络体系结构及其相关设备的规划和设计。
3.4 保密网际协议路由网络(SIPRNET)技术实施标准
《保密网际协议路由网络(SIPRNET)技术实施标准》[8]由美国陆军部、陆军信息系统工程司令部编制,其最新版本为2010年10月颁布。该标准在参考众多政府法规、政策和标准的基础上,为通信服务提供商(如网络企业中心)在陆军军事设施中规划、设计、安装或扩展SIPRNET网络能力提供了一系列实施准则。该标准并不适用于美国大陆以外的战区建设指导,同样,也不用于在战术环境中实施机密网络的技术标准。
该标准的正文由序言、参考、主要参与者及责任、技术解决的描述和标准、保密网际协议路由网络连接程序、财务规划的建模与评估6个部分组成。其中,第4部分是标准的核心,涉及SIPRNET计划、连通区责任、访问区和威胁等级、分发系统保护、SIPRNET物理结构、隧道技术、分发系统保护的安装、密码设备、保密无线局域网、保密网络电话、视频会议、瘦客户机、信息保障等解决方案的描述和标准。
3.5 电子安全系统
电子安全系统是美军军事设施综合物理安全计划的一部分。它由门禁系统(读卡机系统)、闭路电视(CCTV)系统、入侵检测系统、数据传输介质系统(内部和外部信息传达给国防部网站的一种手段)等组成,并提供当地或区域调度中心(也被称为安全指挥中心)。UFC-4-021-02电子安全系统(现行版本2013年10月1日颁布)[9]提供关于反恐/部队保护和物理安全环境下电子安全系统的设计规范,指导指挥官、建筑师和工程师进行电子安全系统项目(包括新建、添加、整修,或临时建设)设计,以更好地理解电子安全系统专业技术领域的基本要求,降低项目成本。
该标准由10部分正文、3个附件组成。在概述了电子安全系统的基础上,考虑了新形势下反恐/部队保护的需求,详细提出了门禁系统、闭路电视系统、入侵检测系统、数据传输介质系统、调度中心设计要求,规范了电子安全系统子系统集成、一般考虑和交叉协调和典型设计方法。
4 结语
综上分析,可以看到美国军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体系化和兵种全面化,可操作性强,是美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评判的依据。美国军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应密切跟踪美国军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标准的最新发展,完善我军特色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范,促进我军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DOD Engineering Criteria Status Report[J].(2011-01-23)[2016-03-02].http://www.wbdg.org/ccb/DOD/UFC/dod_engineering_criteria_report.pdf.
[2]DOD Unified Facilities Criteria[EB/OL].(2013-08-22)[2016-03-19].http://dod.wbdg.org/.
[3]DOD Unified Facilities Guide Specifications[EB/OL].(2015-11-19)[2016-03-21].http://dod.wbdg.org/.
[4]DOD UFC 4-010-05,Sensitive Compartmented Information Facilities Planning,Design,and Construction[S].(2013-10-01)[2016-02-10].http://www.wbdg.org/ccb/DOD/UFC/ufc_4_010_05.pdf.
[5]DOD UFC-3-580-01,Telecommunications Building Cabling Systems Planning And Design[S].(2007-06-22)[2016-02-16].http://www.wbdg.org/ccb/DOD/UFC/ufc_3_580_01.pdf.
[6]DOD UFC 3-580-10,Design:Navy and Marine Corp Intranet(NMCI)Standard Construction Practices[S].(2004-07-14)[2016-02-28].http://www.wbdg.org/ccb/DOD/UFC/ufc_3_580_10.pdf.
[7]USAISEC,Secret Internet Protocol Router Network(SIPRNET)Technical Implementation Criteria[S],version 6.(2010-10-01)[2016-02-13].https://cryptome.org/2013/03/siprnet-tech.pdf.
[8]USAISEC,Technical Criteria for the Installation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Architecture[S].(2010-02-01)[2016-03-13].http://www.campbell.army.mil/Site Assets/DPW/Technical%20Criteria%20for%20the%20I3A%20-%20Feb%202010.pdf.
【基础标准】推荐阅读:
标准化基础10-17
基层基础相关标准07-26
焊接基础通用标准09-15
基础英语新课程标准07-22
创意美术基础课程标准07-11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要点09-13
房地产业基础术语标准09-30
室内设计基础课程标准10-19
公共基础知识标准化命题库08-18
基础护理知识:护理事故的分类及评定标准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