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发展战略实施

2024-09-08

城市化发展战略实施(共12篇)

城市化发展战略实施 篇1

实施“弯道超越”是聊城市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出的一项新的发展战略, 是缩小与发达地区发展差距、促进聊城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要实现这一发展战略, 就必须抓住国际金融危机提供的机遇, 找出发展的关键点, 并努力进行突破。

实现“弯道超越”, 聊城有机遇。一是宏观政策的机遇。为应对危机, 中央出台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这为聊城市争取上级的支持, 加强政银、银企合作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在国家去年第四季度新增投资1 000亿元中, 聊城市共争得总投资2.02亿元, 占全省的第七位。二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经济的萧条必然带来产业的大转移, 出现经济布局重新洗牌的机会, 必会以市场约束和成本约束的形式体现出来, 导致生产要素重组, 产业布局调整, 地区发展格局变化, 这是后发地区实现弯道超越、科学跨越的最好时机;而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梯度转移, 形成新产能, 聊城市的机遇更是得天独厚。三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危机时期, 材料价格相对较低, 劳动力市场相对宽松, 是千方百计加大投资, 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最佳时机。对于企业来讲, 危机时期也是调整结构、抢占市场的机遇, 是加速技改、扩能提质的好机遇, 是强化管理、练好内功的好机遇。

实现“弯道超越”, 聊城有基础。一方面有经济基础。2008年, 尽管遭遇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 聊城市经济仍然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 全市生产总值突破1 200亿大关。另一方面有建设基础。由于聊城地处山东西部内陆地区, 加之经济外向依存度不高。聊城市在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原材料产业发展、金融工作强化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目前已进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发展的深化与扩张期。

实现“弯道超越”, 聊城有信心。所谓“富贵出在凶劫年”、“渔汛常在台风后”。越是危机时刻, 越是低成本发展难得机遇;越是困难之际, 越是拉近与先进地区差距之时。目前聊城市已经具备发展的后发优势, 当务之急就是要提振信心。值得庆幸的是, 当前, 全市干部群众通过解放思想, 不仅精神状态有了明显的好转, 干事创业的热情高涨, 并且责任心明显增强, 自信心空前提升。一大批年富力强的干部在求真务实、真诚为民的工作中脱颖而出, 练就了“弯道超越”的本领;目前的聊城, 无论人气、士气、底气, 还是资源、区位和愿望, 都是“万事俱备”, “弯道超越”, 聊城正当时!

当然, “弯道超越”并非易事。因为弯道的弧度越大, 对选手的心理考验更大、技术要求更高。把握越好, 赶超标兵的机会就越大;把握不好, 就会错失赶超标兵的良机, 甚至有可能被追兵甩在后面。从聊城发展的实践看, 弯道好比发展中的逆境, 身处弯道, 一定要坚定信心、把握机遇, 逆境奋起、发力超越, 才能赢得最后胜利。弯道面前, 也有人看到困难和问题很多而产生畏难情绪, 或是怕担风险, 害怕去正视和研究“弯道”, 不敢付诸超越的行动。也有嘴上高调要“弯道超越”, 却不见行动, 或是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 为求“超越”而“超越”, 只追求GDP数字、企业产值和产品数量, 不顾产业的发展质量, 不顾环境恶化和资源能源高耗, 不讲方式方法地瞎干、乱干、蛮干, 其结果非但不能在弯道处顺利赶超, 甚至会错失机遇, 影响大局。

目前, 要实现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弯道超越”发展战略, 最根本、最重要和最紧迫的就是要强力推进项目投入, 突出抓好以下四个关键点:

第一, 找优势、强信心, 练就“弯道超越”的眼力。要把握自身的优势。聊城作为改革开放较早的地区, 有着较强的综合实力、创新活力和可持续发展动力。从发展基础看, 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 已迈开了从蓄势聚能向加快发展的步伐。增长的稳定性更强, 发展不仅表现为量的增长, 而且反映在质的提升;发展的协调性更好, 经济实力持续增强, 群众的福利水平同步提高;潜力的后发性更足, 投资的累积效应陆续释放, 自主增长的基础正在形成。从发展空间看, 重大交通项目的实施, 进一步确立了聊城的战略地位。聊城, 作为山东市场西进、中西部地区能源东出的“桥头堡”、京九铁路和大运河上承南启北的要冲, 良好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 都将为新一轮加速发展注入新的要素, 增添新的活力。从发展趋势看, 近年来, 全市致力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传统产业提档优化步伐加快, 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 可持续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尽管经济形势动荡加剧, 但聊城加快发展的比较优势没有改变, 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不断增强, 发展的内生机制正在加速形成, 可以在现有基础上实现更高层次、更快速度、更好质量的发展。

要坚定超越的信心。要充分认识经济发展“弯道”期的特点, 不为定式所困, 不为视野所限, 不为艰难所惧。适时调整工作思路, 进一步增强“闯”的胆略、“试”的意识和“冒”的勇气, 敢涉没有先例的“盲区”, 敢走矛盾复杂的“难区”, 敢闯不合时宜的“禁区”, 切实做到先进地区已有的, 学习借鉴干;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的, 大胆试着干;别人没有干过的, 积极探索干。真正用创新的思维拓开发展的困境, 用发展的办法破解发展中的难题。进一步增强企业主体的投资信心。不断改善投资环境, 增强企业追加投资、开展“二次创业”的信心。

第二, 抓转机、快转型, 提高“弯道超越”的能力。要积极抢抓转机。当前的发展转机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策利好。去年下半年以来, 国家宏观政策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 向各级地方政府传递的是加大投入、止滑保增的积极信号, 为加大投入、快上项目创造了更为宽松的条件。二是内需拉动。国家把今后两年以城市为中心的建设项目作为内需拉动的投入重点, 市十五届二次人代会也已经把稳定发展住房消费和汽车消费, 着力发展服务消费、旅游消费和节假日消费, 全面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作为新的消费热点。应当主动早抓、早受益。三是市场变化。世界范围内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新一轮重大调整, 为我们迎接国际资本和先进产业转移带来了发展机遇。当务之急是紧密结合聊城实际, 围绕中央和省市投资方向, 抢抓项目先机, 快部署, 快行动, 把发展转机最大限度转化为保增长、促发展的工作成效。

要加快发展转型。一是要积极在“招”中转。大力招引先进制造业项目, 特别是软件开发、研发设计等科技服务项目;大力招引物流企业, 建设物流园区, 使聊城空间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二是要突出在“扩”中转。实施扶大培强战略, 支持信发、时风、祥光等支柱型企业在扩大规模的同时, 加强技术研发和产品经营, 延伸产业链, 提升价值链。三是要注重在“聚”中转。支持和引导传统优势中小型企业通过集聚提升产业水平, 全力推进生态工业园建设, 以生态工业、循环生产理念, 引领传统企业在升级换代中做大做强。

第三, 扩内需、促投入, 施展“弯道超越”的魄力。要加大重大产业支撑项目投入。一是争取项目实现突破。根据国家确定的六大类投资方向, 按照省政府的要求, 筛选一批投资规模大、有利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项目, 切实做好争取工作, 力争每个县 (市、区) 有更多的项目列入国家和全省建设计划。二是市级重点项目建设实现突破。继续举全市之力, 抓好三农、工业产业升级、节能环保、服务业、重大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重点项目建设。坚持技术改造项目与新上项目同等重视、同等支持、一同考核, 充分用好增值税转型、进口设备免税等优惠政策, 千方百计为企业技术改造创造条件。三是谋划新的优势产业项目实现突破。围绕有色金属加工、新能源汽车、硅化工、盐化工、煤化工等新兴产业, 搞好项目论证和申报, 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形成聊城长远发展的支撑力量。

要加快城建基础设施项目投入。要以全区域城市化为目标, 加大城市改造建设力度, 进一步提高城市化水平, 增强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要按计划加快实施古城区改造工程, 盘活土地存量, 激活住房需求。积极推进路网和污水处理厂工程建设, 启动马颊河、徒骇河等河流的综合整治工作, 继续推进小区改造, 进一步改善市容环境, 优化人居环境。

要全力推进民生保障项目投入。应当围绕保民生、保稳定, 大力推进利民惠民重点工程, 不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力。加快推进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科学整合全市公共服务资源, 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在手安置房建设, 抓好安置房地块储备, 突出安置房、廉租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开发, 推进新市民集聚点建设。

第四, 重创新、激活力, 增强“弯道超越”的动力。要推进城区农村改革创新。加快建立城乡统筹制度,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就业体系一体化;探索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支持、引导农民通过多种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 增加农民的土地收益。积极推进村组集体资产改革, 使之成为产权明晰、主体多元、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主体。加快撤村建居步伐, 实行村社分离、政企分开。引导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转型, 推进城郊农村融入城市经济循环圈。

要推进投资融资机制创新。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推动银企合作, 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 改善融资环境, 通过有限的财政资金带动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入。积极引进民间风险投资和各类创业投资基金, 鼓励和引导各类投资主体以多种方式参与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

要推进干部考核机制创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 明确发展导向, 引导全市各级干部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 创新发展思路, 把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社会进步、生态文明和民生改善统筹协调起来, 努力增强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要推进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继续推进产业与区域、二产与三产等方面机构和职能整合, 提高组织程度和行政效能, 进一步完善区和镇街财税分成政策、拆迁安置三级管理体制机制、招商引资体制机制, 创新城中村、城边镇改造体制机制, 形成责任主体和利益主体的有机统一。

城市化发展战略实施 篇2

城市品牌是一个城市形象的综合,是在城市定位的基础上,将城市的历史、经济、文化、标志、特色等要素进行整合,塑造出为人们感受得到的整体形象。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城市都把打造城市品牌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把实施品牌战略作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的有效手段。

一、实施城市品牌战略,增强衢州城市核心竞争力

城市品牌如同一面旗帜,对城市的未来发展具有指引作用。如何实施城市品牌战略,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既是我们当前需要理性探讨和研究的一个问题,也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长期性工作。

1、实施城市品牌战略有利于更好地践行科学发展观,壮大城市软实力

首先,城市品牌是推动城市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提升生活品质,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和谐美满的生活。这既是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需要,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需要。而城市品牌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方面面,在推动城市发展的同时,可以更好地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培育城市文明,繁荣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品位。其次,城市品牌是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市经济发展面临着来自国际国内的严重困难和严峻挑战。中央和省委已采取了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举措。这必将掀起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高潮,为我市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带来重大发展机遇。城市品牌建设有利于高端资源、高端产业、高端信息、高端人才的集聚,增强资源要素的吸引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为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提供坚实的基础。第三,城市品牌是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的根本要求。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衢州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超过了3300美元,进入了工业化中期,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面对新一轮经济发展形势,提高城市发展水平,必须确立统筹城乡的理念,加快全市新型城市化进程,以城市化带动新农村建设。城市品牌建设有利于做大城市平台,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城市生活要素向农村辐射,促进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2、实施城市品牌战略有利于更好地彰显城市内涵,增强城市吸引力

一个响亮的城市品牌,既能展示城市的独特魅力,也能带来享用不尽的无形资源。一是城市品牌有利于提升城市价值。当前,衢州城市化建设正面临着从建设城市到管理城市、经营城市和营销城市等问题,需要以城市品牌为引领,带动各行各业的发展,提升城市价值。如香港的“亚洲国际都市”、苏州市的“天堂苏州、东方水城”、金华市的“幸福之都”等品牌形象,均集中反映一个地区城市内涵,具备较高的公众认知度、市民忠诚度和社会美誉度,有效扩大了城市竞争优势。二是城市品牌有利于吸纳要素资源。通过提升城市品牌,将城市的独特价值定位清晰地展示给不同利益群体,吸引更多的资本、人才、技术、游客源源不断地涌入城市,促进新型城市化进程中进程、质量、效率的提高。如深圳的“创业之都”,吸引了大批有志开拓创业的青年人汇聚那里,昆明、哈尔滨吸引大量的游客前往休闲观光旅游, 北京、上海吸引众多的人才前往就业和创业。三是城

市品牌有利于培育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实施城市品牌战略,可以进一步拓展城市产业发展空间,深化落实“工业立市、借力发展、特色竞争”三大战略,积极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总部经济、休闲旅游业等高端产业,使之成为衢州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制高点,不断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如:由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2009年度《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我市巨化集团公司巨化品牌名列第100位,品牌价值75.77亿元,比2008年度增加了14.19亿元,居化工品牌第二位,对提高衢州城市的知名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实施城市品牌战略有利于更好地展现城市特色,提升城市竞争力

不同城市有着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往往通过城市品牌集中展现出来,成了城市的风格和个性。当前,一些重要城市和周边地区都非常重视城市品牌。如成都突出人和优势,提出“西部之心,魅力成都;休闲胜地,人居天府”的城市品牌定位;廊坊突出地利优势,提出“休闲CBD、商务北戴河”的差异化城市定位。景德镇市以陶瓷为特色,提出主打口号“千年景德镇、生态新瓷都”;南平市定位于建设开放、发展、和谐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主打武夷山“双世遗”品牌;龙泉市突出青瓷和宝剑两大地方特色产品,着力提升“青瓷之都、宝剑之邦”的城市品牌;给我市打造城市品牌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我市下辖县(市)也在围绕城市品牌定位做作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江山市以“千年古道•锦绣江山”城市形象主题口号,确立了“工业新城、旅游胜地、山水家园”的城市定位;龙游县以龙游石窟景点为主打,确定了“生态文化旅游城市”定位,提出了“龙之游、人之居”的城市品牌;常山县提出“柚都石城”城市品牌,开化县提出“五个一”综合城市品牌,即一硅飞向蓝天、一举走向世界、一刀雕出乾坤、一茶飘香四海、一片青山绿水。周边县市的高调提升城市品牌形象,无形中为我市增加了压力。系统地、科学地开展城市品牌建设工作,能将我市的综合实力整合集聚,形成最大的包容力和竞争力,从而在区域竞争中明确城市特色定位,抢占发展先机,实现城市转型升级的有效突破。

4、实施城市品牌战略有利于更好地整合资源,扩大城市影响力

一个好的城市品牌可以更好地参与区域分工协作,更好地分享长三角城市群等区域发展所带来的各种资源,更好地承接上海、杭州等大都市的辐射带动,从而实现本区域的跨越发展。我市位于长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内,区位条件独特,起到了南北交融、东联西拓的作用。一是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国家已将“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发展轴”纳入以上海为核心、“一核六带四轴”的区域总体布局框架,衢州作为中西部地区接轨“长三角”的重要节点城市,必须形成自己城市发展的制高点,而这个制高点就是经营城市、打造品牌。二是对接海西经济区的需要。国家加快发展海西,必将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培育两大方面加大投入和扶持。衢州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成员之一,既有相亲相近的地缘优势,又有产业共育的互补优势,要想分享其建设过程中和建成后的功能辐射,必须以城市品牌为引领,做好海纳百川的接纳文章和胸怀大局的开拓文章。三是参与上海世博会的需要。上海世博会将于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举办,届时将吸引2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7000万人次的参观者,其主题就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衢州是作为长三角的后花园和重要的生态屏障,在这样的战略背景下,就更需要通过打造城市品牌形象来积极参与其中,进一步明确和强化在长三角经济圈的地位和作用,对接实现我市产业向高端化、规模化、高新化发展,从而推动城市经济集聚发展。

5、实施城市品牌战略有利于更好发挥基础优势,培育城市发展力

根据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展经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达到30%左右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目前,衢州市城市化水平达到40.3%,已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也到了提升城市品牌的新阶段。近年来,衢州在城市定位、城市品牌的打造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确立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四省边际中心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的城市定位;通过实施“五城联创”,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展现了城市魅力;通过举办华东旅交会等系列节会活动,扩大了影响力。但相对来讲,衢州城市化水平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化率偏低,城市功能相对单一;各级对打造城市品牌的工作尚未形成共识;城市品牌竞争力较弱,区域中心城市规模小、人口集聚度低,工业集聚效应和辐射作用不强;城市品牌发展滞后,缺乏龙头品牌的带动;城市品牌侧重于功能和产业定位,独特性、唯一性不够显现等等。只有实施城市品牌战略,才能充分运用近年来“五城联创”等工作成果和基础优势,培育和提升城市发展的潜力和城市经济创新发展能力。

二、实施城市品牌战略,提升衢州城市的美誉度

实施城市品牌战略总的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打造“四省边际中心城市,浙江西部重要门户”目标,科学合理的确定一个体现特色、富有个性、充满活力的总体品牌,突出产业、文化、旅游、节会等四个专项系列品牌的培育,全面提升城市品牌的凝聚力、吸引力、辐射力,全力打造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市。

一个总体品牌。综合衢州历史的、现实的、自然的、人文的、经济的、政治的等各方面资源优势,经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南孔圣地•和美衢州”是一个合理的选项。“南孔圣地•和美衢州”内涵诠释如下:

“南孔圣地”:有着独特性和唯一性,同时也体现衢州文化底蕴深厚,名城内涵丰富。衢州建城已有1800多年历史,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其一,衢州历史文化最具特色的是南孔文化和围棋文化,而且有着深度的人文景观。南宗孔氏家庙是公元1128年孔子第48代孙孔端友随宋高宗南渡时所建,是全国仅有的两座孔氏家庙之一;衢州府城还有保留较为完好的古城墙和传统街区。其二,衢州烂柯山一直作为围棋仙地,历代棋声不绝于耳。其悠久的“棋子文化”历久弥新,长盛不衰,成为衢州特色地域文化的支柱之一,在中国围棋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三,衢州东部的龙游县石窟文化丰富,有着世界罕见的古地下建筑群,其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瑰丽壮观、巧夺天工,被知名专家学者称为“千古之谜”和“世界第九大奇迹”。因此,“南孔圣地”既是对衢州历史的全面概括,也是彰显衢州文化的一大亮点。

“和美衢州”:体现了“圣地”人和自然、人和社会的和谐共处以及人们生活的幸福优雅,展示了衢州人文特色、区位优势、生态优势及政通人和的良好态势。“和”指的衢州有丰厚的儒家文化积淀,形成了衢州人为人处事平和、人与人和睦相处的一种境界;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与自然和谐、居住与生活泰然的一个怡地。其一,衢州已成为浙江省最安全城市,群众安全满意率达到98%,贫富差距最小(基尼系数0.3)、幸福指数最高(恩格尔系数37.8)、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85%以上,2007年被选入中国投资百佳城市,是人居环境最优的理想之地。其二,衢州历史上就有“四省通衢、五路总头”,是闽浙赣皖四省边际交通枢纽,承东启西,区位优势独特,已形成民航、铁路、高速公路、水运齐全通畅的综合交通网络,具备良好的投资环境,是选择投资创业的佳地。“美”体现衢州地处钱江源头,山青水秀,环境优美。其一,衢州是生态福地,是浙江首个被列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城市,有“浙江绿源”之称,衢州所在的浙闽赣山区是“全国生态保护纲要”确定的全国九个生态环境较好地区之一。全市森林覆盖率71%,地表水绝大部分是一、二类,市区饮用水源为一级地表水。其二,衢州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拥有深厚人文景观和自然秀丽的山水风光,南宗孔氏家庙、烂柯山、江郎山、钱江源和龙游石窟等经典景区已形成很鲜明的特色和很高的品位,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因此,“和美衢州”既是衢州现实的总结,更是衢州未来的希冀。

四个专项系列品牌。推进城市品牌建设,总体上可围绕“南孔圣地•和美衢州”这个主题,创造设计鲜明主题与多样风格、时尚与传统、文化与经济、休闲与创业相结合的载体,互为支撑、彼此包容,进一步强化衢州城市特色与形象,提升衢州城市的美誉度、知名度、集聚度。着力在培育产业品牌、文化品牌、旅游品牌、节会品牌等四个专项系列品牌上加以突破和提升。

1、通过打造产业品牌,推进城市经济转型升级。走以产业品牌为依托的城市发展之路具有强大的后发优势,可以极大地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更持久地维护城市品牌。一是培育工业品牌方面。要突出氟硅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两大主导产业,培育现代产业集群,以开山集团等龙头企业为带动力,打造国际空气动力“中国芯城”;以中天集团、中宁集团等企业为龙头,打造国际国内有影响的“中国氟硅之都”。要努力把新材料、新能源、新光源“三新”产业培育成新兴先导产业,依托“中国氟硅新材料产业基地”和全国光伏产业链条最完善的优势,打造国际化、规模化、专业化的产业基地。要突出区域内江山市的电光源、木业、机电、消防器材产业、常山县精密轴承产业、龙游县特种纸产业、开化县单(多)晶硅等产业的优势,打造一批具有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特色产业基地。二是培育农业品牌方面。要突出衢州现有17个中国特产之乡的地位和影响,壮大农业特色产业规模,以衢州粮食批发市场为核心,建成四省边际粮食加工交易集散中心;以龙游县竹加工业基地、衢江区竹炭业基地、江山市木材加工业基地为主攻方向,建成华东竹木加工交易集散中心;以柯城、衢江生产柑桔为基础,建成全国柑桔生产加工交易集散中心;以生猪和家禽业为重点,建成泛长三角畜禽生产交易中心。要进一步整合区域农产品资源,在食用菌、高山蔬菜瓜果、蜜蜂、笋竹、龙顶茶等特产方面做好品牌文章,打造一批全国特色农产品基地。在培育服务业品牌方面,要突出“三中心一枢纽”定位,以衢州无水港项目和衢江航道等重点项目为平台,打造四省边际物流中心和航运港口中心;以浙江华升物流有限公司和虎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引领,培育壮大一批实力强、有辐射能力的骨干物流企业。要突出旅游胜地的定位,打造四省边际旅游集散中心。要突出职业教育的优势,打造四省边际职业技能培训中心。要加快发展特色娱乐场馆,规范建设一批以泡吧(咖啡吧、演艺吧等)、娱乐(影剧院、娱乐中心等)、文化(展览馆、博物馆等)、康体(健身中心等)为主要内容的城市休闲产品。要提升美食饭店街区档次,培育一系列诸如不老神鸡、“三头一掌”等美食品牌。另外,还要积极帮助企业申报世界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企业的创建,打造具有城市个性的名牌和特色产业。

2、通过打造文化品牌,创新城市品牌的载体。城市文化是个性与特色的有效载体,打造城市品牌重要的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一是打造“古城文化”品牌。以“千年古城”为特征,丰富提升“两子”文化、清漾毛氏文化、古镇古村文化、石窟文化、民间传统艺术文化等内涵,通过开展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城市特点的文化活动,打出“名人牌”、“名节牌”、“民俗牌”。二是打造“文化行业”

品牌。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根本,整合衢州广电总台、衢州“三报一网”的媒介资源,通过引进高端人才和参与品牌行业竞争等方式,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打响“行业品牌”。以壮大文化龙头企业为重点,整合江山市羽毛球资源(产量占全国60%左右)和龙游县特种纸及开化县根雕、常山县花石、江山西砚的资源,通过申请注册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企业创建活动等方式,打造全国最大的文化用品生产基地。三是打造“影视新城”品牌。借助影视名星周迅、何晴、邓英、李旭丹,体育明星占旭刚等的力量,邀请名导、名人来衢策划营销。充分利用古城资源,加快影视旅游建设,吸引更多剧组进驻拍摄,积极与影视、演艺界联合举办大型主题活动,全力将衢州打造成影视旅游城。

3、通过打造旅游品牌,丰富城市品牌的资源。按照“休闲衢州、观光四省”的定位,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提升景区档次,共打“衢州牌”。一是打响人文之旅品牌。以“圣、神、谜”人文景观为基础,提炼各地文化资源,设计推出系列展示富有衢州特色的文化旅游线路,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观光基地,使之成为具有智慧修学的文化旅游城市。二是打响生态之旅品牌。以“源、奇、秀”自然景观为基础,提升核心景区档次,丰富九龙湖、仙霞湖、碧波湖、仙游湖、月亮湖旅游区功能,加大三衢山、江郎山、浮盖山、紫微山、古田山、齐天山(又名九华山)等景点开发,使之成为观光探秘的生态旅游城市。三是打响休闲之旅品牌。突出“休闲绿色游”定位,发挥山区生态休闲带的优势,开展以“农家乐”生态景点项目为重点的旅游休闲型、文化娱乐型农业等建设,开辟柑桔采摘游、原始森林生态游、仙霞古道游、万顷竹海游、钱江源头垂钓游等旅游线路,打造一批大规模、高档次、有特色的旅游服务基地,使之成为避暑疗养的休闲旅游城市。

4、通过打造节会品牌,挖掘城市品牌的要素。节会品牌是新经济形势下的朝阳产业,有利于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强化对外辐射能力。一是提升文体会展的深度。以衢州古城文化旅游节为主题,整合国际孔子文化节、蜜蜂文化节、胡柚文化节、根雕文化节、龙顶茶文化节、围棋赛、马术表演赛、企业羽毛球赛、龙游汽车拉力赛等节会的资源,创新发展节会内容,通过一段时期的培育,打造一批在全国有深度影响力的文化节会品牌。二是整合产业领域的资源。以“中国华东旅游交易会”为主题,整合提升衢州科工会、木工会、消防器材博览会、机电产业论坛等活动,积极对接上海“世博会”、广东“广交会”、杭州“西博会”等节会,精心设计一个高档次、高品位、多功能,具有衢州城市总体风格、形态、体量和色彩的会展馆。三是开辟思想领域论坛活动。以“国际儒学论坛”为主题,围绕城市、生活、文化、行业、企业等内容,每年确定一个主题论坛,邀请有关政府部门、工商界、学术界、媒体界人士以及有关国际机构与国际人士、国内外有关城市代表参加,通过各界互动和城市之间的相互交流,提升衢州城市品牌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三、实施城市品牌战略,构建衢州城市发展新格局

优质城市品牌的建设和推广是一个庞杂的、系统的工程,也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不能寄希望于一朝一夕,有的工作靠一两届政府也不可能达到一个理想高度,甚至需要齐抓共管长期努力。所以,必须统一认识,加强领导,规划营销,集中优势资源,形成强有力的宣传推介攻势,像抓五城联创一样全面发动、分步推进,形成机制性保障,确保在实施衢州城市品牌战略,加快新型城市化方面取得有效突破。

1、强化城市品牌意识,在形成共识上下功夫。城市品牌建设一直处于散、弱、小的状态,要形成共识,需要做大量工作。一是切实加强对城市品牌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统一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借鉴“五城联创”及相关重要节会的经验,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工作进行目标化、责任化,注重发动群众和依靠群众,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就品牌形象、城市定位、城市标识、宣传推介等,组织网上讨论、征集金点子,把统一思想认识工作贯穿于整个城市品牌建设的全过程。二是成立城市品牌推广委员会或城市经营小组办公室。对整个城市品牌建设统一组织协调,确立目标责任,精心谋篇布局。可考虑将现有五城联创领导机制改设为城市品牌建设领导机构,主要负责制定城市品牌战略定位、规划和年度宣传活动方案、年度推进工作计划等。参照发达地区经验,组建城市品牌专家策划顾问团,聘请市外相关规划、策划专家,相关主流媒体及有关专门人士等任成员,主要负责对城市品牌工作的审查、策划和评估。三是加强综合考评,形成工作合力。参照中国城市品牌建设的具体标准,由相关部门牵头,制定符合衢州实际的效果测评标准体系,定期开展效果测评,提供阶段性工作参考。时机成熟后,可将城市品牌建设工作纳入考核,通过年度评比活动,促进城市品牌工作经常化、常态化。

2、强化城市品牌效应,在提升集聚功能上下功夫。实施城市品牌目的就是要吸引外来的资金、人才、技术、知识等要素资源向衢州涌入,从而形成一种城市集聚效应,加快衢州城市转型升级步伐。一是注重内联外引,做好对接文章。充分利用山海协作平台,深化资源产业合作,加强与宁波、杭州等与上海相近的城市对接、合作。通过华东旅交会、经贸洽谈会,举办科工会、全国性围棋赛事等活动,大力宣传衢州、推荐衢州,着力扩大衢州影响力、美誉度。二是注重引资引智,做好转型文章。要发挥我市位于长三角经济圈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内交通枢纽优势,加快推进九景衢铁路建设、衢江航运开发、杭新景高速公路等七大战略型项目建设,不断承接发达地区产业和资本转移,引进与我市产业相符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等,有力促进城市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工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旅游业的发展。三是注重参与借力,做好吸纳文章。要借助上海世博会,西湖博览会及海西区域有关国家级、地区级重大节会活动的机会和平台,组织专门人员加强对节会与我市的关联性和对我市产生的辐射效应进行深入研究,认真把握各类节会对我市一、二、三产业提升和新兴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研究具体对策举措,重点做好对接工作。

3、强化城市品牌规划,在狠抓营销推介上下功夫。一是要着眼于衢州长远发展,结合中心城市规划和县(市、区)现有规划,根据城市品牌建设的具体要求,建议由有关部门牵头负责制订一个《衢州市城市品牌建设的总体规划》。二是要围绕总体规划,建议由相关部门牵头负责,制订诸如文化、旅游、产业、营销等若干个专项规划。三是要着眼于衢州城市品牌的定位,通过广泛征集、讨论和专家论证,确定一句口号和一个衢州城市精神、一首市歌、一个城市标识、一个吉祥物、一个形象大使等内容,通过设计制作一部专题宣传广告和宣传推介手册,以电视台广告、影视营销、城市广告与CIS城市品牌形象标识推广、采风宣传、干部推介、市外媒体营销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推介展示衢州形象。

城市化发展战略实施 篇3

关键词:河北沿海规划;秦皇岛市;创新型城市;SWOT

2011年10月27日,国务院批复了《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标志着河北沿海地区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北省沿海地区主要由秦皇岛、唐山、沧州三市及所辖区县组成。要推进河北沿海发展规划的实施,必须力推自主创新战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秦皇岛作为河北沿海地区的核心地带,推进秦皇岛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必然能为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实施加速。创新型城市以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为核心,是根据城市发展所依托的关键性资源所作出的战略性选择。秦皇岛市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创新型城市建设,把经济发展作为中心,着力优化科技创新的环境,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科技综合实力由上世纪末的全省第五位跃居第二位,但秦皇岛市的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仍存在着较多问题,本文立足秦皇岛现状,运用SWOT分析工具对秦皇岛创新型城市推进战略进行分析。

一、秦皇岛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SWOT分析

该部分运用战略管理SWOT分析工具,从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挑战(Threat)四个方面对秦皇岛风电产业内外环境和发展潜力进行全面分析与预测。

(一)优势分析

1.较高的教育发展水平。秦皇岛是一个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是河北省内人才密度最高的城市,13所驻秦高校为秦皇岛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良好的教育硬件基础。同时,拥有十几家国家或省级研究所、燕山大学科技园区、秦皇岛市高新技术创业公共服务平台等科技机构,成为秦皇岛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平台,为秦皇岛吸引人才、创新技术提供了良好的硬件设施。

2.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秦皇岛是著名的海滨旅游城市,旅游业发达,优美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合人居,为秦皇岛吸引高新技术产业落户以及高科技人才来秦工作提供良好的条件。

3.优越的地理位置。秦皇岛内临京津,外靠日韩,便捷的地理条件为吸引这些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科技人才,科技交流与学习提供了方便。

4.“数谷”的建立。秦皇岛抓住了数据技术研究基地建设的契机,率先建立了具有独特性的数据技术科技园——“数谷”。2010年5 月,秦皇岛数据产业基地已被河北省认定为“河北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现在,已有包括中科院计算所秦皇岛分部、IBM软件开发平台、淘数科技等20多家数据产业项目落户数据产业基地。秦皇岛·数谷将引领TI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对秦皇岛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具有极大推动力。

5.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秦皇岛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出台各种政策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引进以及创新型产业的发展。

(二)劣势分析

1.城市信息化程度不高。城市信息化能为自主创新提供最新、最快的先进科技资讯,促进高科技的引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而创新型城市的建设也为城市信息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环境。秦皇岛市信息化程度低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一大瓶颈。

2.产业结构不合理。秦皇岛产业结构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始终是“三二一”型,即在三大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比例大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比例大于第一产业,而且第一产业比例很低,长期以来只占到10%左右。从工业产业来看,初加工、低附加值的原材料加工业居于主导地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没有实现产业集群化,不能创造规模效益。在第三产业中,传统产业发展较快而新兴产业发展慢,体现知识经济内涵的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在第三产业的比重很低。

3.创新型人才稀缺。人才稀缺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培養的人才与产业需求不协调,二是留不住人才。总体来说,秦皇岛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活消费成本反而居高,高校毕业生更倾向于去大城市寻求机遇和更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造成了人才的大量流失,导致人才资源稀缺的现状。

4.城市整体的科技创新能力差。创新型城市要求城市整体科学文化素质高,而秦皇岛市居民文化素质相对不高,缺乏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这是相当不利的。只有大力发展惠及全民的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三)机遇分析

1.创新型城市优惠政策的支持。创新型城市建设是顺应世界潮流、迎接世界市场的挑战,提高我国竞争能力的要求,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并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2.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实施。秦皇岛市处于环渤海经济圈的出港位置,地理位置优越。2011年11月国家发改委批准了《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后,更是迎来的难得的发展机遇。秦皇岛市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利用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国家优越的政策支持,迅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改造,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3.京津、日韩产业转移趋势明显。秦皇岛市应抓住京津、日韩产业转移的机会,在自身基础上有选择的承接这些地区的产业转移,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并使之内化为我们的特色产业。

4.数据产业的迅猛发展。数据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正在迅猛发展。秦皇岛市已率先建立数据技术发展基地,抢得了先机,是秦皇岛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一大有利条件。秦皇岛市需认清这次数据产业发展带来的机会和挑战,花大力气发展“数谷”,使之成为秦皇岛市的名片。

(四)挑战分析

1.自然资源不足。秦皇岛市临近唐山,但是自然资源储量远远少于唐山,导致秦皇岛市工业化水平低,经济发展速度慢于唐山,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上也比唐山慢了一拍。

2.政治地位缺乏优势。相对于石家庄来说,秦皇岛市没有其经济政治地位重要,地理位置上也处在边缘,因此在政策和资源的利用上没有优势。

二、秦皇岛创新型城市的SWOT分析模型构建

基于上文对秦皇岛创新型城市的优势(S)、劣势(W)、机遇(O)、挑战(T)的分析,我们可以构建SWOT分析模型,从而明确出秦皇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组合战略。

三、秦皇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战略对策分析

本部分基于秦皇岛风电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模型,提出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的對策建议,供相关部门参考。

(一)SO战略:制定宽松的政策促进创新型产业发展

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观能动性,适应创新型城市发展的需要,制定宽松的政策促进创新型产业发展,如激励的税收政策,即采用差别税率机制,对创新型产业的征税税率相对较低,从而提高企业和个人创新积极性,促进创新产业发展;技术创新财政拨款,即政府在做财政预算时专门将一部分财政资金用来进行创新型产业投资并使其占有比重较大、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即建立并完善关于知识产权以及专利权的法律法规,使知识产权保护有法可依。另外,加大宣传力度,使市民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对创新型知识产权以及专利所有者予以适当的奖励,调动社会各界的创新积极性。

(二)WO战略:全面发展数据相关产业

充分利用已抢得先机,全面发展数据内容业、数据服务业和数据软、硬件研发制造业三大产业。根据秦皇岛经济开发区的特点和优势,立足当前,长远谋划,努力把数据产业建设成为全球大型数据产业的研发总部聚集区。秦皇岛市需要加强数谷的宣传力度,将这张名牌推出去,推向世界。另外,数据产业的发展必须有稳定的人才来源,因此,秦皇岛市要依托高校和科技园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数据建设长期提供人才。

(三)ST战略:城市信息化,提高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能力

加快城市发展步伐,完善城市网络基础设施,促进网络的普及化,提高城市信息化,为创新型产业发展提供迅速、全面、先进的信息资讯,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快速、稳定发展。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提高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继续美化环境,改善城市生活环境、学术研究环境、产业发展环境,吸引人才来秦皇岛市工作并留住秦皇岛市高校培养的高端人才。通过这些手段建立秦皇岛市良好的人才机制,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四)WT战略:产业转移、优化和产业错位发展

有选择的承接京津、日韩的产业转移,针对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引进高新技术产业,依靠高校将引进的产业加以发展、创新,使之成为由秦皇岛特色的产业,形成秦皇岛的主导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大高科技产业资金投入力度,提高产业整体水平。发展主导产业,建设相应的配套设施,发展周边产业,形成以数据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群,创造规模效益、品牌效益,并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良好的产业环境,吸引投资。

树立产业错位发展的理念,秦皇岛市受到京津产业的挤压很强,只有走错位发展,差异竞争之路,才能避免与京津冀区域中的核心城市形成重叠、同构化的产业结构,通过互补互利的合作实现共赢,如正在大力发展的数据产业,在环渤海经济圈内具有独特性。另外,可以利用优美的自然环境,发展特色旅游业和建设宜居城市,使秦皇岛成为环渤海经济圈核心地区居民的后花园,成为这些地区更多高科技人才的理想居住场所,从而促进秦皇岛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

1.司林波,孟卫东.河北沿海区域一体化战略分析与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2(6).

2.王子健.秦皇岛市召开建设创新型城市动员暨科技工作会议[EB/OL].http://www.heb.chinanews.com/qinhuangdao/14/2010-03-01/13158.shtml,2010-03-01.

3.崔子昕,王瑞军.秦皇岛·数谷——后IT时代的领航者[N].河北经济日报,2010-01-12.

4.刘艳红等.秦皇岛市主导产业的选择和扶持[J].经济论坛,2006(24).

城市化发展战略实施 篇4

1 城市化的生态环境负效应

城市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 它以人为本, 并与城市经济、城市环境等方面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城市化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把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向新的阶段;另一方面由于城市人口、工业、建筑的高度集中也必然带来一系列城市生态与环境问题, 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不断涌现, 城市病已屡屡出现, 如用地紧张、交通拥挤、住房短缺、基础设施滞后、环境污染、生态条件恶化等。其中生态与环境问题是最令人不安的。

2 可持续发展观点的启示

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之后, 可持续发展已被世界各国所采纳。我国政府率先编制并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 明确宣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 并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我国发展的基本战略, 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中得以充分体现, 指导我国的经济建设, 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

在城市建设中,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已成为国际城市建设的大趋势。在我国城市总体规划中, 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尤为重要。当前, 我国正在实施城市化战略, 特别是大力发展小城镇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 城市总体规划要将全面、认真地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放在重要位置, 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指导方针。

3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的思路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要求在城市规划中除了包括常规的规划内容之外, 还必须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资源与环境问题, 预测在不同政策方案下, 城市系统的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状况, 在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两个关键指标的约束下, 制定城市的发展方案及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 需要对城市规划的内涵进行必要的拓展, 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新思路。

城市规划是一个反复迭代的过程, 如果城市规划的初步方案突破了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及城市的资源供给力, 则要求进行相应的需求管理, 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进行控制, 据此在环境指标和资源指标下得出一个新的城市规划方案, 再与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比较, 直至满足为止。

城市规划思路具有如下三个显著特点:a.规划内容已不局限于城市本身的发展, 而是将与之关联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纳入规划过程, 在保证上述因素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前提下, 寻求城市适宜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特别在规划的开始, 就把城市的环境分析和城市的资源分析和城市发展的需求分析一并考虑, 由此得出平衡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初步方案。b.整个规划的出发点不仅是以往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的关系, 而特别强调了城市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这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要求。c.资源环境体系的基本承载力是决策城市规划方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控制点, 即规划方案中建议的城市规划不能突破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环境污染的排放因子和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特性会相应发生变化, 导致环境承载力不断增大和资源供给力的加大, 以及城市系统允许发展规模上限的扩大。可见, 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指标的引入, 保证了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 这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

4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指导方针

科学规划提升了城市整体功能, 城市规划是经营城市的灵魂, 一个科学的总体规划本身就是最大的资源和财富。现代城市规划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城市空间的机械布置和物资构建, 而是把城市发展与自然生态的结合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更多地融入城市规划之中, 使城市的环境、建设、保护、整治等问题在规划中应有充分的体现, 并贯彻于规划的每个层次、每个环节。

4.1 经济层面

以发展循环经济理念指导规划, 必须在注重“技术规划”的同时, 加强“经济规划”的研究和探索, 发挥城市规划的财富功能。通过合理规划对城市的发展方向、功能分区、公用设施、重点建筑等进行明确定位, 实现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最优化。在城市规划时还应注意构思好概念、营造好热点, 形成城市独特的风格, 提升城市整体价值。在城市工业布局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中, 运用城市生态控制原理, 解决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与循环再生、污染整治与源头控制等关键性问题, 使人类经济尤其是工业活动对环境的污染最小, 对资源的利用最合理, 实现“绿色的经济增长”, 充分展示规划在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和实施资源综合利用中的积极作用。

4.2 环境层面

制定城市生态环境规划, 首先要突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由于城市生态环境具有有限性的特点, 包括空间有限、资源有限、调节能力有限。

因此, 在规划时要把城市看作天、地、人共同作用的有机整体, 从城市人口规模、用地范围等方面进行科学评估, 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畅通和良性循环。其次要注重人工环境的营造。从构建生态建筑系统、城市绿地系统、基础设施系统、生态景观系统等方面入手, 多功能、全方位、立体化的进行生态环境的规划和设计。并且要注重生态、美观、民族特色和现代风格的完美协调, 实行保护与开发的相辅相成, 使城市空间布局既科学合理、又丰富多彩, 城市设计与细节处理既和谐统一、又高雅大方, 达到园林化、艺术化的最佳效果。

4.3 社会层面

城市规划不仅体现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 也要体现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 如城市建筑既是物质产品, 也是文化产品, 因此必须加强对历史建筑和风貌区的保护。房屋建筑不等于钢筋加水泥, 通过设计师的手笔可以发掘历史的渊源和传统, 塑造楼宇的个性和品位, 渲染高雅的艺术氛围和情操, 创造优美的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而对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和旅游等资源的合理规划和综合开发, 完善了城市功能, 提高了城市品位。通过社区建设、广场及主题公园设计中所映射出的社区文化、广场文化和休闲文化, 使人们于享乐之中自觉接受精神文明的熏陶, 进而提高市民的素质, 形成平等、自由、健康、祥和的社会环境。

5 结论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 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我们在推进发展中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 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把可持续发展思想推广到整个城市规划体系中, 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 建设循环城市, 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

摘要:现代城市是一个脆弱的人工生态系统, 如何维持并促进其不断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保护城市自然生态环境、资源, 使其能永续提供城市人世代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是当代城市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首要任务和工作重点。只有将环境、生态保护意识融汇到城市规划建设全过程, 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保证, 付诸实施, 才能为城市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和创造条件。旨在阐明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的重要指导方针。

城市化发展战略实施 篇5

国泰佳明分享干货,经济在商标品牌的支撑和牵引下呈现高位增长与质态提升的鲜明特点。

一、以完善商标战略机制为基础,营造政策环境,强化组织推进。

1、完善组织保障机制;

2、完善政策激励机制;

3、完善宣传培训机制。

二、以凸显商标战略效应为主线,坚持重点培育,实施示范引领。

1、大力实施品牌创建的孵化工程;

2、大力实施品牌集聚的优化工程;

3、大力实施商标保护的净化工程。

三、以延伸商标战略平台为推动,加强行政指导,集聚特色服务。

1、架设组织实施商标战略的工作平台;

2、建立实施商标战略的服务平台;

如何有效地实施城市规划 篇6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城市;特点;建议

0引言

规划是城市建设的灵魂,建筑是城市凝固的音乐和城市文化特色的直观体现。城市规划以其高度的战略性、综合性、政策性,在优化城市空间资源配置,协调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和提供高效的城市服务等方面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人类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城市是赖以生存的环境,创造着高度的物质文明的集中地,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城市生命有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制约和依赖构成的统一体,与此同时,城市规划也将逐渐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发展和政府引导的调控城市经济的重要手段。

1城市规划的概念

城市规划是指城市各项建设发展的综合性规划,其内容包括:拟定城市的人口规模、城市发展的性质、城市的用地范围,以及工业、商业、交通运输、道路、住宅场所、广场、服务设施、公共设施及园林绿化等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最终目的是为了创造安全、美好、卫生的环境条件,促进城市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2城市规划的特性

1)综合性。城市规划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规划,城市有众多的子系统组成,主要包括经济系统、基础设施系统、居住与环境系统、教学文化系统、社会系统及防御安全系统等等。各个系统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在用地、空间组织及建设活动方面,都有他们的要求和规律,这些系统的发展和完善,是整个城市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有机构成部分。

2)政策性。城市规划关系到各行各业及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政策性很强,必须体现党和国家的政策。尤其是城市规划中关于性质、规模、布局、发展方向的确定,产业配置、用地安排以及一系列定额指标的选定,都不是单纯的技术和经济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关系到城乡关系和城市化的推进等系列国家重大政策。

3)长期性。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很长时间的历史过程,由于城市这个巨系统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长过程,所以城市规划也应当不断调整,来适应变化了的城市现实。由于人们对未来预测的局限性,城市规划往往跟不上发展,尤其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体制改革转化的历史时期,规划往往滞后于现实。因此,及时调整规划是非常必要的。尽管规划需要调整和补充,但经批准的规划反映了当时的政策和实际,是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反复论证所确立的,因此有必须保持应有的相对稳定性和严肃性。对规划的调整也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才能进行,不能随意变更。

2做好城市规划工作的几点建议

1)科学规划,长远布局。城市要保持长远的良好发展势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首先抓好城市的总体规划,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用地、教育用地、生态用地。要做好城市体系的布局,依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条件,科学合理地分布各个区域,使之在空间和地域上形成有机的群体,引导城市的合理发展;要科学制定城市发展规划,统一安排供水、供电、通信、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集中地安排工业区、商业区和生活区,预留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的空间和城市绿化及公共活动用地,规划要注意节约用地、保护耕地,保护和改善城市的生活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统一规划,分期实施,更应该注意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促进与周围地区的整体联动发展。

2)加强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法制建设。首先,逐步完善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法规标准的配套建设。同时,法规建设要坚持从全局利益出发,减少各项法规之间的不协调和分歧,体现国家法律制度的权威性和整体性。第二,要严格依法编制规划和实施规划。完善的城市规划,不仅要包括城市的目标和主要内容,还应包括保障各项规划目标得以具体实施的主要政策措施,即各建设项目都要在开工前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选址意见书。经批准的总体规划必须严格执行,并准确及时地反馈意见,任何组织和个人只有遵守和服从的义务,没有随意改变的权力此外,要逐步健全权力的制约机制,加大对规划决策失误的责任追究,努力提高规划决策的法制化水平。

3)加强公众参与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城市规划是一项涉及公众利益的工作,公众参与规划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确保规划民主性的重要环节。城市的规划要提高科学性,并能真正落到实处,必须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要通过公开规划编制与实施过程,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让公众了解规划并进行项目建设的监督,树立全民的规划意识。同时,要通过利用政务公开、公众听证、规划方案公示等各种形式和设立意见箱、电子信箱等多种渠道,不断拓展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将规划方案编制和实施的全过程向公众公开,接受监督,使编制的规划成果真正体现公众的意见和利益。

4)提高生态环境意识,倡导生态价值观。要实现从“生产型城市”向“生态型城市”的逐步转变,要认识到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生态环境是投资环境的重要方面。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深入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通过完善一系列信息公开发布制度,让公众了解环境状况,增强环境保护的危机感和从自身做起的责任感。

5)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信息网络是城市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城市就必须根据国家的统一规划要求,并结合本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数字化城市的构筑提供具有相当规模、结构合理、高速宽带的数字化、网络化环境。首先,要加快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应用。采用先进技术加快现有通信网络的改造和升级,建成宽带、高速、互通互联的基础网络,构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安全需要的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同时加快建立以政务信息、经济信息和科技信息为基础的公益型数据库和商用数据库体系;第三,加强对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与分步实施工作,并尽力引入竞争机制,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

6)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形成城市应有的特色。各个城市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人文历史、经济结构、增长水平、生活习俗等等都不相同。在城市规划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因地制宜,走具有自己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建设出各具特色的城市。在编制规划时,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尽量利用当地的地形、地貌、景物,把山、水及其他自然景观组织到城市建设中去,营造城市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特色。

3结束语

总之,城市规划是一项综合性、应用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合理的进行规划,可以准确的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各项工程建设,使之逐步发展成为环境清洁、设施完善、利于生产、方便生活,并能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现代化新型城市。城市我国新世纪的经济增长点,城市在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又有着特殊的重要性。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遵循城市规划建设的原则,借鉴并吸收国际先进的经验、技术,以促进我国城市建设走向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城市建设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并逐渐的步入了科学的轨道。

参考文献:

[1]杨宝军. 城市规划30年回顾与展望[J]. 城市规划学刊, 2010(1).

[2]黄光宇.陈勇. 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 北京: 科学出版社

城市化发展战略实施 篇7

2010年初,南阳市委全委(扩大)会议通过了实施包括创新带动在内的“四个带动”的决议,南阳市五次党代会进一步提出“在中原经济区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的具体目标,吹响了南阳市争创国家试点的号角。5年来,南阳市上下把深化创新带动、争创创新型城市试点作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自主创新体系日益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显著加快,先后成功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市”和“中国最具创新力城市”。科技进步对南阳市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由2009年底的47%达到53%。依靠科技创新,南阳正加速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型发展转变,由粗放型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转变。主要体现在:

政策体系初步形成。2010年3月18日召开南阳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大会,出台了《南阳市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和《南阳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对南阳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科技创新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会议修订出台了《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的意见》、《南阳市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意见》等一系列促进南阳市自主创新活动开展的政策文件。2011年,南阳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意见》,把建设“创新型南阳”上升为城市总体发展战略,并配合市委办和政府办将主要工作分解成65项重点任务,明确了责任单位,制定了实施细则,将科技投入、专利申请等6项具体指标正式纳入南阳市目标管理体系,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初步形成。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10年以来,南阳市实现了承担国家863计划和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华丽转身,9个项目先后成功入选国家863计划,11个项目入选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依靠科技项目的推拉带动,南阳市产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在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页岩油气勘探、3G技术应用、动漫软件、云计算等实现重大突破。全球最大的纤维乙醇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全球第一台4 000米车装钻机、国内装机规模最大的生物燃气发电系统、全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台核级电机、国内首台高集成全液压煤层气钻机、国内首台海洋稠油作业钻修设备等高新技术产品在南阳相继研制成功;两次获得河南省软件创新大赛金奖,《盘鼓舞》等动漫作品获得素有中国动漫短片“奥斯卡”之称的“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奖”,“双足竞步机器人”获得中国机器人大赛一等奖等。2010年以来南阳市共获得国家、省级科技进步奖54项;年专利申请量由2009年的1 114项增长到2012年的2 483项,年增长幅度超过30%;南阳市近50家企业主持和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230多项,数量和水平均居河南省各省辖市前列。

创新主体日趋多元。南阳是河南省唯一同时拥有国家高新区和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省级高新区和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城市,是河南省唯一自主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城市。目前,南阳市共建立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304家,其中国家级研发平台18个,省级研发平台86个。成功组建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各1家;9家企业参与组建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务院参事室南阳工作点正式创立;中英低碳城市合作项目之一的中英联合实验室在南阳成功组建;河南省首家孵化器式公司制实验室——今凯基因药物实验室、河南省高校首个云计算实验室、暨南大学基因组药物重点实验室相继落户南阳。

创新人才队伍逐渐壮大。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经过3年来的努力,目前,南阳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约40万人,其中中高级职称的科技人员达到7万余人,南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直接从事科研活动的科技人员1 0521人,其中科学家、工程师6 372人。初步建成南阳科技成果评价专家库,目前,专家库拥有128个学科和专业,专家人数为1 053人,其中国家、省级专家57人,高级职称728人,特殊行业的高级以下职称325人。初步建成了南阳高端专家库,王光谦、刘燕华、张勇传等14名院士和高层次专家被市政府聘请为科技顾问,杜祥琬院士等27名两院院士被天冠集团、理工学院等企业和高校聘请为高级发展顾问;南阳市科技特派员发展到2 000余人,其中,省市级科技特派员分别扩大到36人和65人,科技特派员创业链正在形成。

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显著加快。5年来,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成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南阳紧紧抓住新能源、光电、新材料和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一批自主研发项目进入产业化关键期的有力时机,持续加大科技成果、专利技术的转化水平和力度,不断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实现了重大科技项目的结项率和验收通过率均达到100%,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0%以上。纤维乙醇、全降解塑料、CPT印刷板材、大颗粒金刚石、数字化超深井石油钻机装备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高新技术产品实现产业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由2009年底的18家增长到32家,增幅达到7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例达到9.5%,高于河南省平均水平4.2个百分点;2012年南阳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完成75亿元,实现三年翻番。以新能源、光电光伏、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是国家新能源、光电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河南省生物产业高技术基地。

但是,对照国家创新型城市标准和省政府对省辖市目标考核的科技创新指标,南阳市还存在有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科技创新意识不强。一些地方抓经济发展仍偏重于铺摊子、扩规模,没有形成依靠自主创新推动发展的自觉意识和行动,一部分企业往往满足于眼前,缺乏依靠自主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远见和动力,大部分中小企业没有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二是科技投入不足。无论是总投入还是比重,南阳财政科技投入在河南省属于落后位次。由此带来企业研发投入低,一般认为,企业的研发费用占其销售额的2%,企业才能基本生存;当达到5%以上时,才具有竞争力。南阳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这个数字的平均水平长期在1%左右徘徊,其整体竞争实力和生存状况可想而知。三是高新技术企业规模总量太少。高新技术产业对南阳市工业经济增长带动作用有限,存在有较大提升空间。四是知识产权保护有待进一步强化。目前,南阳市大多数企业没有申请过专利,不能较好运用知识产权保护自己的核心利益;尤其体现在专利申请总量上,与毗邻的襄阳市相比,2012年襄阳的专利申请量是南阳的3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则超过4倍。以上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和改善。

南阳市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城市创新体系,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在创新投入、创新应用、创新成效和创新环境等方面居全国先进水平,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大幅提升,成为中原经济区高新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的重要基地和区域创新中心,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围绕上述目标,要突出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大力推进产业创新

推进产业创新发展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核心环节。根据建设中原经济区南阳主体区的要求,必须要加快建立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力争到2015年,南阳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30%以上。就目前而言,南阳市推进产业创新发展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要抢占新兴产业技术制高点。新兴产业发展贵在创新制胜。要围绕新能源、光电、新材料等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排除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组织好重大技术难题攻关,争当技术领跑者。同时,集中力量推进一批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推动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市场潜力巨大的科技成果加速实现产业化。加强物联网、软件、动漫、创意设计等前瞻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和技术储备,努力抢占产业技术制高点。目前,南阳理工学院在软件研发、南阳师院在动漫创意等领域已具备相当实力和创新氛围,要精心呵护,着力培育,积极探索“学校+基地”等模式,尽快实现规模化、产业化。二要促进传统产业发展高新化。要积极应用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支柱产业,应用高新技术改造落后的工艺流程,以改造提升装备制造、油碱化工、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为主攻方向,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施技术改造,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降本增效、节能减排、拉长产业链条、发展高端产品,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实现内涵式发展。三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密切相关、相互支撑。要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推进电子口岸、装备物流信息系统等平台建设,引导物流、仓储企业进行服务延伸和功能整合,提升物流业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要大力引进发展科技服务业,以引进、聚集、发展科技研发、工业设计、专利服务、技术咨询、信息服务、风险投资等高技术服务业为主体,探索建立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四要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要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与成果转化应用,形成并推广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加快推进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四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建设农业科技型企业、创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类创新载体,到2015年,建设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0家,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农技人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农产品加工技术示范中心20家。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建设创新型城市,要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内生动力,推动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一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导向作用,把研发投入和研发中心建设作为企业申请政府科技经费支持的重要条件。要认真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增强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企业成为创新投入的主体。力争到2015年,南阳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提高到1.5%。二要支持企业建立健全技术研发机构。引导鼓励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技术创新平台,到2015年,南阳市建设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150家,50强工业企业全部建成省级以上研发中心,南阳市所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都要建立企业研发中心,7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都要建立或参加产业技术战略联盟(研究院),为产业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提供支撑。三要实施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工程。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型企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南阳市委市政府已经决定,启动实施市级重大科技专项,每年安排科技创新重大专项资金用于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围绕产业导向、企业需求和成果产业化目标,通过专项实施完善创新链和产业链,着力实现一批关键技术的突破,掌握一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全面提升南阳市产业总体竞争力。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承担或参与国家、省、市重大专项、重大科技攻关等项目,科技、发改、工信等部门要积极帮助企业申报各类科技计划、技改项目,争取国家和河南省的支持,每年组织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申报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不少于100项。力争到2015年,南阳市企业新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20%以上。四要鼓励企业大力开发专利产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提高专利资助标准,加大补助力度,鼓励企业和个人申请专利,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符合南阳市产业政策的专利技术实现产业化,真正把自主知识产权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南阳市每年要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0家,达标企业40家,消除零专利企业50家。力争到2015年,南阳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4 500件、3 000件,实现三年翻番。

产学研用合作

产学研用结合是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产学研用合作的新形势、新要求,要注重发挥政府的引导和组织协调作用,努力实现新的突破。一要充分发挥好创新基地的载体作用。持续增强南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宛西高新技术开发区、南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社旗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以及南阳新区、鸭河工区、官庄工区、省定产业集聚区的创新集聚和辐射带动功能,建立覆盖创新全过程的研发基地、新型研发组织和创新服务载体,打造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前沿阵地。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争取到2015年,成功创建国家汽车零部件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国家防爆电气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国家冶金材料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和国家生物产业高技术基地,成功创建省级重质碳酸钙和精细化工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二要着力构建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体系。以传统优势产业、高成长性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以产业集聚区为主要载体,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协调组织,产业技术研究院、公共技术服务、成果转化服务、科技中介、科技投融资等各类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有机结合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体系。三要扩大科技交流与合作。每年定期举办南阳创新成果展示交流对接交易活动,加速市外科技成果在南阳市转化和应用。在天冠集团成功建设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的基础上,支持防爆集团争创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要围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吸引国际国内新兴产业尖端技术、科技资源向南阳聚集。重点是实施好“南阳市-中关村科技园区战略合作项目”、“南阳市-华中科技大学战略合作项目”、中英低碳城市发展合作项目等3个重大科技合作项目,积极推动中关村、华中科技大学及伦敦大学的科技成果在南阳市有效转化。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人才的作用

城市化发展战略实施 篇8

一是实施“新区拓展工程”。

加快红岭片、三龙片开发步伐,推进市区行政区划调整,启动南岸片基础设施前期工作,力争城市新区开发取得大的突破,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扩大城市建成区面积。

二是实施“城市绿色工程”。

加强城市主次干道、城乡结合部绿化工作,重点抓好珠山、榜山、白云山景区绿化工程,加快城市公共绿地建设,大力种植市花、市树,实施空闲地苗木栽植、拆墙透绿、庭院植绿、沿街布绿,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三是实施“城市美化工程”。

加强城市主风格、主色调的规划建设,开工改造新兴路主干线以及龙圩至西江大桥道路沿线建筑立面,分期分批完成市区其他道路沿街建筑的改造工作,形成统一协调的“城市景观主题”,提高城市品位。

四是实施“环境保护工程”。

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强化责任考核和综合协调,加快建设污水处理以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加强环境监管,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改善空气质量。积极推进生态市建设步伐,加快生态县乡和生态小区建设。保护“母亲河”西江的生态环境和渔类种质资源,争取建立国家级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区。

五是实施“城市创优工程”。

城市化发展战略实施 篇9

自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政策已经实施了38年,目前已经进入到了全面转型发展的新时期。改革开放对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具有推动作用,而正是由于城市化这个引擎的拉动使得我国的城市发展取得了今天这样的成就。可是,现阶段我国城市发展动力却不足,发展中过于追求速度,急于完成目标,导致城市规划注重面子工程、公共治理不到位等问题出现。总体来看,现阶段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城市规划的前瞻性、严肃性、强制性和公开性不够;城市建筑贪大、标新立异不符合规定等现象丛生;城市特色缺失;城市发展盲目追求规模,实施“摊大饼”式的扩建,以及不顾城市环境承载能力,不断进行填海造陆、建设高楼,实施“插蜡烛”式的规划;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强制征地、大拆大迁、建筑垃圾随意堆放、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城市交通拥堵等“城市病”出现。以上问题已经在不同城市均有显现,尤其是“城市病”问题在我国一二线城市已经严重影响到居民的生活。所以,解决以上问题已是迫在眉睫。那么,要想使一个城市的发展能够持久并富有动力,必须从根本着手,最好的办法就是逐步有序地实施街区制改革。

201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出台,《意见》表示:“要实现城市有序建设、适度开发、高效运行,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并提出将逐渐取消原有的封闭式小区,实施街区制改革”。这是现阶段中国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街区制改革,也将对中国的城市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

二、实行街区制改革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影响

(一)实行街区制改革对中国城市发展的积极影响

1. 实施街区制改革是解决城市病的良药。

在中央看来,封闭式小区的建设是造成城市弊病的重要因素。在城市发展中,大块建筑用地开发越来越普遍,宽马路、大广场、大型封闭社区形成,以及私家车的逐渐普及,致使城市居民更愿意选择开车出行,可是开车出行却不能保证在任何时候都省时便捷,反而在高峰时段还加重城市交通拥堵。一个城市交通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当城市道路供给的社会收益无法满足居民需要时,会表现出城市道路的供不应求,加重城市交通的运行与维护成本。封闭式小区的建设不但加重城市公共交通的拥堵,还造成城市治理的困难以及城市宜居性下降、社区活力缺乏和城市居民幸福感降低等问题。所以,封闭式小区是引致城市病的重要原因,实施街区制改革是解决城市病的一剂良药。

2. 逐步拆除小区围墙是清除城市路障的有效措施。

封闭式小区吸纳的居住人口较多,居民集中分布在城市的某个功能区内,看似便于统一管理,可实际上小区围墙却成为城市交通的路障。因为每一个封闭式小区都是城市交通的潜在“盲点”。封闭式小区内的道路不对外开放,这样就迫使城市道路绕小区修建,一些传统的街道、小路本可以充当城市公共交通的“毛细血管”,承担分流作用,却由于被困在封闭小区中,无法为主干道路舒缓交通拥堵的压力,导致车流都集中在了主干道上。现如今,在城市发展中,封闭式小区的规模越来越大,一旦小区连成片,成为数万人入住的超大型封闭社区后,与小区出入口相关联的道路通行压力将变得更大,极易造成公共交通更大面积拥堵,这就是由于“一墙之隔”造成的城市交通瘫痪。因此,逐步拆除小区围墙是清除城市路障的有效措施。

3. 实施街区制改革有助于增强城市活力。

封闭式小区用围墙将城市割裂为一个个狭小单元,每个单元只能在内部进行简单循环,妨碍城市内部经济循环和居民交流。与此相比,实施街区制改革,逐步拆除围墙能使封闭小区的绿地、停车泊位、小型商铺等城市资源公共化,带动大范围的商业交流活动,增强小区间的交流,以前没有充分发挥价值的城市“神经末梢”被激活,将对整个城市的发展增添巨大活力。另外,由于小区间的界限打破,原有的以社区为单元的封闭式城市形态也就不复存在,这样一来,整个城市活力会增强。实施街区制改革,将告别横在人与人之间冷漠的“铁栅栏”,并且以居民自我为中心的“熟人”邻里关系网络建立起来,会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感。

4. 实施街区制改革有助于城市整体规划。

我国城市发展目前面临诸多问题,特别是在规划建设中,暴露出如建筑垃圾随意堆放、公共绿地被占用等问题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实施街区制改革,会对城市建设实行统一规划,城市布局会具有整体性,同时由城市建设所产生的问题会有相关部门统一解决。

5. 实施街区制改革会对公共权益的划分和使用趋于合理化。

公共权益主要指建筑区内的道路、绿地、停车泊位等公共资源。在原有的封闭式小区建设中,公共资源是归居住在小区内的业主共有的权益,不同程度上造成了公共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因为公共资源外部性覆盖的范围是远远大于居住在封闭式小区内居民所需的,所以即使闲置下来的公共资源也被封闭式小区内的业主强行占有并且没有得到充分使用,而另一方面,封闭式小区以外的市民对公共资源的需求又得不到满足。实行街区制改革是对城市中公共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和高效的配置,同时具有维护所有城市居民公共权益作用。

(二)实行街区制改革对中国城市发展的消极影响

1. 实施街区制改革会对封闭式小区业主的心里造成冲击。

街区制改革的宗旨阐述不清,业主会因为固有的居住方式改变而排斥改革。中国的城市发展不同于欧美国家,长久以来,中国居民习惯于围墙式的居住方式,这种封闭式小区容易带给人心理上的安全感,可以最大限度保护隐私,所以业主会从心里排斥街区制改革。

2. 实施街区制改革会对当前物业管理带来颠覆性改变。

物业管理部门对业主提供社区服务,单一的物业管理部门对业主负责制将会被打破,社区服务与市政的权责界限会模糊不清,另外物业管理的半径将缩小,物业管理在城市经济发展中所承担的职能将逐步弱化。

三、中国实行街区制改革的对策

(一)政府转变对城市管理的方式,充分发挥对公共空间宏观调控职能

政府转变对城市管理的方式是先行条件,充分发挥对整个城市公共空间的宏观调控职能是实行街区制改革的关键。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封闭式小区的设立不仅是引发城市病的原因,而且损害了部分居民公共权力。原本在使用上具有非排他性的公共设施,如被封闭式小区强行划归在内的道路,就转变成具有排他性的仅供小区内部居民使用的竞争性私人物品,造成封闭式小区内部居民对小区外居民道路使用权的占用,城市中出现公共道路使用的寡头垄断行为。在未来城市规划中,逐步推行街区制,政府会在宏观上对整条街道实行统一开发、规划和管理,也是对城市“瘦身”。所以,政府管理方式转变、监管能力提升和发挥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宏观调控能力是关键。

(二)相关法律、规章要完善

街区制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作,不论是在政策的制定还是在具体实施中都应该协调好各方利益。能够在实施过程中起到约束作用的只有相关法律法规,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必须保证有相应的法律可以依靠。关于街区制,目前在中国还只是提出概念阶段,所以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要冷静地分析好街区制实行对中国城市发展、社区间协同治理所产生的影响,负面效应需要依靠完善周密的法律体系进行约束,只有加强法律的约束和监管作用,街区制改革才能在未来中国城市发展中发挥出作用。

(三)配套设施建设要同步展开

推行街区制改革,将会使传统的物业服务小区的模式受到冲击,一定要形成与之相辅的“楼管制度”。小区围墙打开,城市的布局将会按照街道进行重新划分,照比以前物业所要承担的责任将加大,要对每栋楼都负起责任。另外,封闭式小区的业主通过按年限上交物业费得到服务的方式,今后能否实行,还有待商榷。所谓相应的设施同步展开,就是要为街区制改革提供一个能够较好发展并可以顺利进行的软环境,为中国城市发展提供一个华丽转身的机会。

(四)协调利益主体之间关系

政府要传达正确的理念,使封闭式小区业主从心理上转换观念,理解街区制改革的实质,并激发居民参与城市治理的热情。不论是对现有封闭式小区的改建还是对未来城市规划建设,核心目标是要对城市居民提供优质的服务,改善居民的生活方式,增强居民的幸福感。所以,最重要的是要协调好政府、居民和地产商以及社会媒体之间关系。政府要积极宣传实施街区制改革对城市发展产生的正效应,让居民理解并认同街区制改革的实质,一定要消除居民心里“一旦小区围墙打开后,安全防线受到冲击”的情感担忧。同时,地产商要在确保满足建筑标准的前提下,放弃对公共空间的占用开发,将公共空间支配的实权还给政府,将公共设施使用权利还给居民。各方利益得到保护后,会激发社会主体参与到公共社区协作共治的过程中来,街区制改革发挥出积极效果。

经分析,街区制改革是适应现阶段中国城市发展需要的,但是怎样规划实施好具体的方案,明确好发展的方向是需要中央作出统一部署的。总之,街区制改革会对中国未来的城市发展集聚正效益。

参考文献

[1]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何翔丹、金潇.公共治理理论的发展及其中国定位[J].学术月刊,2014(8).

[3]许小玲.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动因、模式及未来路径选择[J].理论导刊,2013(4).

[4]焦亦民.中国城市社区体制改革创新及其发展前景[J].甘肃社会科学,2013(3).

城市化发展战略实施 篇10

(一)城市商业银行及其特点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设立的城市信用社,经过1996年至1997年的城市信用社股份制改造,由城市信用社、合作银行、城市合作银行逐步发展演变而形成,是由地方政府、当地企业和居民投资入股组建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最初的设立是为了防范化解当时地方金融机构的风险,业务定位是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为地方经济建设搭桥铺路,采用的是单一城市制经营结构。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作为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第三梯队,城市商业银行近几年实现了较快速度的增长。根据银监会2013年11月13日发布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情况表,城市商业银行2013年三季度总资产为139557亿元,同比增长21.96%,比大型商业银行的18.89%高大约3个百分点,而且,近几年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增长率一直处于首位;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9.49%,且近几年呈缓慢上升趋势;2013年前三个季度不良贷款率分别为0.83%,0.86%,0.87%,而大型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却在0.95%以上。

尽管存在规模小、营业网点少、地域性明显等特征,城市商业银行仍然有效地弥补了我国五大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部分业务领域和经营地域的不足,已成为我国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由于城市商业银行自身的特点,使其在某些方面存在着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无法挑战的优势。规模小、营业网点少使得城市商业银行在管理方面具有高效性,经营方面具有灵活性;地域性明显使得城市商业银行与地方企业和经济之间相互促进,获得双赢的效果,一方面,能更好地了解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资金需求情况,支持地方企业的发展,以地方企业带动地方经济;另一方面,地方经济在发展的同时又需要银行为其提供资金支持,从而使银行存贷款业务及中间业务增加,提高其盈利水平。

(二)差异化战略的核心思想

差异化战略是指将产品或企业提供的服务差别化,树立起一些具有独特性的东西以参与竞争的战略。其核心是通过提供给消费者一些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而言独一无二的东西,来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实施差异化战略,可以帮助企业,创造出品质区别于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服务。一旦这样独特的属性成立,用户对价格的敏感度将会降低,这样差异化就能够帮助企业,持续地赚取相当比例的利润。

作为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与成熟的、规模较大的企业相比,其本身的竞争优势应该着眼于独特性和创新性,从这个角度来说,差异化战略作为中小企业的战略是比较合适的。最重要的问题是能否在竞争中有效地保持自身不被模仿,如果可以保持独特性,企业将有效降低竞争强度。

(三)城市商业银行实施差异化战略的必要性

城市商业银行具有中小银行和区域性银行的显著特点。从这两个特点出发,城市商业银行在目前我国金融格局下实施差异化战略的必要性有如下几个方面:

1. 城商行走差异化发展之路是我国构建多层次银行体系的现实需要。

从国外情况来看,一个由不同规模、不同定位和服务对象,以及不同特色的各类银行组成的多层次银行体系,既是一国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国经济中不同主体对金融服务差异化需求的结果。

2. 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是经济转型和银行业发展模式转变的最终结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新常态,依靠投资拉动的模式将逐步得到转变。在此基础上的信贷大投放格局也将发生实质性改变。商业银行大放贷、大发展的模式将难以维系,商业银行必须转向中小企业、高科技、新能源等新的经济增长点,寻求发展空间。规模实力较小的城商行更需要先行一步,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此外,经济转型带来的将是银行业发展模式的转变,特别是利率市场化后存贷利差逐步缩小,传统吃利差的发展模式受到挑战,这也要求商业银行尤其是定价能力相对较弱的城商行尽快调整业务结构,转变发展模式,形成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

二、当前城市商业银行实施差异化战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差异化发展战略没有明确的实施路径

城市商业银行差异化经营虽然已成为各行董事会的共识,并放在战略角度去审视,但执行中各行董事会和高管层对如何实现差异化经营并未形成清晰的思路和制定细化的措施。多数银行缺乏一套总体性精细化的方针指导和对目标市场的长远战略分析,同业竞争、营销策略以及目标客户群的选择表现出较强的盲目性和趋同性,仍然延续单纯做大规模、向外扩张的老路。部分城市商业银行仍以盲目追求规模、速度、排名作为战略目标,忽视实现差异化发展,做特色化银行的重要性,造成了差异化发展只是“纸上谈兵”,甚至是“口头谈谈”,而实际经营中始终按原有战略思路发展的尴尬境地。

(二)战略定位尚不够清晰

城商行未能实现与其它商业银行的差异化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战略定位的不明确。城商行在其成立伊始就确立了“服务地方、服务市民、服务中小”的定位。但长期以来,城商行并未能坚持并深化这一定位,而是呈现出摇摆不定。定位的摇摆不定使得城商行原有比较优势和特色逐渐丧失,并最终走上大型银行的老路。某种意义上说,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的首要任务是明确战略定位,实现定位的差异化。只有差异化的定位才能实现差异化发展的格局。

(三)银行体系尚不完善

从资产规模、经营地域和所有制性质角度来看,我国已初步建立起涵盖各种类型、多样化的银行体系。但从定位和服务对象角度来看,则显得相对单一,差异性、层次性并不明显。除农村金融机构和少数城商行外,大多数商业银行的经营地域和规模差异显著,但在定位和服务对象上并无实质性区别,这种定位单一、高度同质化的银行体系不可避免影响到城商行的定位和发展道路。出于生存和做大规模的考虑,城商行只能努力做到“小而全”,与大型银行展开直接和正面竞争,并最终导致其在定位、产品和服务上的差异化逐渐丧失,整个银行体系中的商业银行大多以“相同面孔”示人。

三、城市商业银行实施差异化战略的着力点

(一)区域差异化

区域差异化发展强调不光基于目标客户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基于地区差异。城市商业银行由于经营地域经济发展程度、地域文化特点、自身规模、核心优势等各不相同,使各行经营状况有较大不同。应适应地方经济特点,采取针对性的经营策略,如位于国企色彩浓重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服务大中型企业的比例可适当放宽,民营经营、小企业活跃的地区小企业贷款占比相对要高等。

(二)客户差异化

客户差异化并不是指银行只为某类客户提供服务,而是指银行集中有限的资源重点为这些目标客户提供更多符合其特定需求的服务,从而达到差异化竞争的目的。客户分类是实行客户差异化的基础。城市商业银行可将客户划分为高价值客户、中价值客户、低价值无效客户三类,目标就是稳定、发展更多的高价值客户、中价值客户,逐步淘汰无效客户。城市商业银行应坚持服务中小特别是小企业的市场定位,把小企业作为高价值客户。同时,也要考虑“二八定律”原则,把少数中高端客户作为竞争的中高价值目标。

(三)产品差异化

在产品设计上要防止盲目求全,要结合自身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巩固优势业务,突出重点品种、重点地区,打造特色业务和产品体系。对城市商业银行而言,在本市、本省等一定范围大小的市场内,集中优势与资源,开发一些针对性强的、具有成本优势的产品并提供一些特别的优质服务将是发展之路,尤其是针对小企业、个人消费和涉农领域实现产品差异化尤为重要。由于产品具有与众不同的特征,可以为城市商业银行产生较高的边际收益,从而提高城市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四)市场差异化

城市商业银行首先应细分市场,根据客户需求的差异性和相似性,把客户划分为若干个客户群,并依此将城市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市场细分为若干个子市场。市场细分的变量应根据行业、企业、市场、消费者等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而定。城市商业银行可以依据自然属性细分市场,如地理细分变量、人口统计变量、社会经济变量等;也可依据行为属性细分市场,如心理分析变量、产品使用变量、效用细分变量及其他一些认知偏好变量,根据细分好的各类市场实现差异化经营。

(五)管控差异化

城市商业银行应改进运营和管理流程,探索建立按条线管理的组织架构,实现垂直管理。强化总行的后台支持、内部控制,强化支持的市场营销,减少风险点。目前国内部分银行实现了事业部制管理体制,对规范业务流程、缩短业务处理时间、提高对客户服务效率方面发挥了较好作用,城市商业银行可借鉴学习其中部分适合自身的做法,力求流程适合风险管控和客户风险特征,最终建立适合目标客户的短式流程银行。

四、城市商业银行实施差异化战略的具体实施路径

(一)明确战略定位,找准发展方向,形成发展特色

从目前来看,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明确定位并寻找潜在特色领域:一是从当地经济金融发展特色或区位优势入手,开发特色产品或服务;二是依托大股东资源,形成与其他银行的差异化竞争和特色发展,如平安银行利用平安集团的综合化经营平台向客户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昆仑银行依托中石油资源开展相关业务等;三是从目前相对比较薄弱的金融服务领域寻找商机,如小企业金融服务、农村信贷等;四是开发新产品,形成先发优势,如包商银行开展的小微贷款业务等。

(二)做强传统优势领域,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

围绕中小企业服务、市民服务等传统优势领域,进一步加大投入,建立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和专门的业务流程;探索建立专业化的运作模式,开发针对性的特色产品,着力解决现有产品种类少、还款方式不够灵活、差异性不够等问题,突出方便性、灵活性和及时性,建立起多样化、覆盖客户各方面需求的产品体系,培育业务品牌;在服务功能完备的同时形成与大型银行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三)做深做透区域市场,形成区域竞争优势

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开发相适应的金融产品,形成比较优势和自身特色;对区域市场实施细分,推出差别化的服务方案,建立起全方位、与区域内各细分市场完全对接的营销和服务体系;实施组织架构改革,建立扁平化、高效率、立足区域市场的组织体系和业务流程,提高在区域市场的反应速度和服务效率,做深做透区域市场,并在该区域内形成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付彦霞.城市商业银行市场定位问题的思考[J].河北金融,2012(4)

城市规划实施的时空动态问题探析 篇11

关键词:城市规划;时空动态;问题探析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14-0158-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各个城市都掀起了城市扩张的浪潮,城市扩张需要做好城市规划工作,各地政府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积极组织相关部门的市政规划人员对城市建设进行了规划,城市规划属于政府主导的一种政策,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如城市规划的主观性较强,并且具有短期性特点,不利于城市的持续发展,从而导致出现了众多问题。城市规划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城市规划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具有异质性,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城市规划的重点是不一样的,对城市规划实施的情况进行时空评价意义重大,可以对城市规划实施的效果做出正确的评价。下面本文就对城市规划实施中的时空问题进行研究。

1 城市规划相关问题综述

随着城市化发展的不断加快,城市规划的相关问题获得了社会广泛的关注,相关问题的研究也成为当下比较热门的研究课题。城市规划是政府引导和控制城市发展的重要工具,城市规划方案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到城市扩展的质量,而科学的城市规划方案也需要有效的实施才能保证城市规划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城市规划实施评价成为组成城市规划相关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规划实施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城市规划实施评价包括时间动态评价和空间动态评价,只有做好这两个方面的评价,才能提高城市规划实施的效果[1]。

2 城市规划实施的时间动态评价

城市规划实施的时空动态评价简单来说就是以时间和空间为评价的标准,对整个城市规划实施的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根据评价分析的结果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对城市规划的方案不断进行优化,其最终的目的就是改善整个城市规划的效果,提高整个城市规划工作的水平[2]。

目前,很多大中城市都进行了几次总体的城市规划,在不同的时期城市规划的重点和诉求不同,下面本文就以最具代表性的北京为例,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时间动态分析。北京是我国重要的文化、经济、政治中心,以北京为例进行时空分析更具代表性,可以有效的为我国其他大中城市的规划和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具体结论都可以为普通大中城市所用,各个城市在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规划时都需要根据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到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到目前为止,北京共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总体规划,分别为1947~1976年、1976~1981年、1981~1991年、1991~2004年、2004~2008年,通过对这五个阶段城市方案的分析发现,每个阶段的区位吸引力分别为天安门吸引力、新城中心吸引力、镇中心吸引力、河流吸引力、镇行政边界吸引力以及农业用地的适宜性,这就说明,北京市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城市扩展的驱动力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并且在城市的扩展当中,市场以及政府所发挥的作用也在发生变化,政府对城市扩展的驱动力和影响力在逐渐降低,这就说明政府不再是城市扩展的决定力量,而市场对城市扩展产生的影响和驱动力却越来越大,这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获得快速发展,并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同时这一变化也是符合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另外,通过分析我们还发现,在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当中,市中心的吸引力始终存在,并且无论哪个时间段市中心的吸引力始终是最主要的一个吸引力和驱动力。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的城市用地难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从而导致占用很多农业用地,这反应出城市规划中没有对农业用地进行很好的保护,这一点是需要所有城市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重点注意的问题[3]。

3 城市规划实施的空间动态评价

无论是时间动态评价还是空间动态评价目的都是要了解城市规划实施的过程中产生的异质性,时间动态评价是了解时间异质性,而空间动态评价是了解空间异质性,一般来说,时间和空间动态评价是紧密相连的,一般不可以分割,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对城市规划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才能得出科学的评价结果。

通过对北京五个阶段的城市规划分析发现,主要的规划方法是对区域进行划分,例如在第五个阶段的城市规划,首先就是对整个城市的空间进行划分,并对变量系数进行划分,这里所说的变量系数和上文提到的城市规划各个项目的吸引力是相同的。不同的区域,规划的变量系数存在很大的不同,远郊区域规划作用效果要高于近郊区域和市中心的规划效果,这就说明,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远郊区和近郊区以及市中心的城市发展的差距在逐渐缩小,这有利于实现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这和国家政策相一致,值得其他的城市规划参考和借鉴[4]。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进城务工的人数逐渐增多,这就加大了主城区周边区县开发的难度,相应的区县发展的难度也在进一步扩大,关于这一点在城市规划当中需要重点注意,一定要充分发挥郊区的区位优势,减少当地开发的难度,提高当地经济发展的速度,这样才能尽快的实现远郊地区的城镇化,并不断提高城镇化的水平,真正实现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另外,在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空间分析时,还需要考虑不同区域的重点规划项目,主要包括建筑高度和容积率,只有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全面的考虑,才能对城市规划实施空间动做出整体有效的评价。在对远郊区域进行空间动态评价时,需要针对不同的区位特点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然后利用这个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对于普通城市规划实施的空间动态进行分析时,需要在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一些符合自身区位特点的城市规划方案,这样有利于提高城市规划的针对性,从而提高城市规划方案的科学性,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

总之,在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时空动态分析时,一定要保障将时间动态分析和空间动态分析相结合,根据市场发展的趋势和需求,准确把握城市发展的机遇,在努力发展主城区的基础上发展周边地区,也就是说要依托主城区的发展实现带动发展,这样有利于推动远郊县区城市化的进程,更好的响应国家的号召,实施城镇一体化项目,不断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提高远郊县区人民的生活水平。

4 结 语

城市规划实施的时空动态评价是一项长时间的并且需要综合全面考虑的评价项目,所评价的城市状态为规划城市形态,通过评价得出一些规律,可以应用到其他城市的规划和评价中。

另外,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时空动态评价之后还可以模拟多种状态下城市发展可能出现的状态,这样就可以提前知道城市规划实施的效果,进而对城市规划方案进行不断的优化,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促使城市化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月,任娟,张凌,等.浅析城市规划实施的时空动态评价[J].江西建材,2015,(2).

[2] 贾琦,运迎霞,黄焕春,等.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天津市城市景观格局时空 动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12).

[3] 杜嵘.徽州村落空间自组织结构演变动态模型[J].建筑与文化,2013,(1).

城市化发展战略实施 篇12

为深入了解本轮广州行政区划调整对广州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本刊记者对广州市政府研究室财贸处副处长金永亮进行了专访。

1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增强区域组团功能

《广东经济》:您好,首先请您评价一下本轮区划调整对广州市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金永亮:2000年以来,广州先后经历了三次区划调整,每一次区划调整,都承载着推动广州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使命。本轮行政区划调整是广州市委、市政府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要求和广东省 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顺应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作出的重大决策,必将为广州实现新一轮大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一是有利于强化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地位。广州经济总量占全省近1/4,占珠三角地区约1/3,地区优势明显,辐射带动作用突出。近年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州现有城市发展空间日益受限,中心城区规模偏小,市辖区面积仅3843平方公里, 远小于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国家中心城市,与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不匹配。从化市、增城市面积共3590.97平方公里,约相当于原广州市市辖10区面积之和。两市撤市设区,有利于广州市进一步扩展中心城区发展空间,解决现有中心城区规模偏小等问题,强化国家中心城市携领珠三角、粤东西北乃至泛珠三角地区,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联系紧密的世界级城市群的能力。

二是有利于均衡全省区域发展。往东,可以拓展与深莞惠经济圈合作;往南,可以深化穗港澳和珠中江经济圈合作;往北,可以促进广清一体化发展;往西,能促进与佛肇两市的合作,带动粤东西北山区优势互补、差异发展,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三是有利于促进转型升级。原黄埔区、萝岗区作为广州市东部山水新城的主要区域,整合两区资源,设立新的黄埔区,可以推动原萝岗区经济技术优势和原黄埔区临港地缘优势相融合,增强区域组团功能,最终形成“1+1>2”的功能,为推动广州转型发展注入新动力。从化市、增城市作为广州的副中心,撤市设区有利于其承接中心城区功能,实现区域空间合理布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统筹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功能不足等问题, 提高城市化水平。

四是有利于保护文化和生态。原黄埔区是广州历史文化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撤并设立新的黄埔区后,能充分利用原萝岗区较强的财政实力,深入挖掘和切实保护包括黄埔军校旧址在内的历史文化资源,弘扬南海神庙波罗诞等地方特色民俗文化,凸显近现代革命策源地和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的历史文化底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广州市城市软实力。从化市、增城市作为广州东北部的生态屏障,撤市设区后,有利于广州统筹全市生态环境资源规划和保护, 加强从化流溪河水域和增城蕉石岭等9个森林公园、自然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形成北部水资源和东部生态环境保护圈,构建环境友好型生态城市。

《广东经济》:原萝岗区地广人稀,原黄埔区地少人多。两区合并之后在产业布局和公共资源等方面应如何更好地进行整合,来达到“1+1>2”的效果?

金永亮:原黄埔区面积90平方公里,本地户籍人口仅20万,以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南海神庙”、“中国将帅摇篮”黄埔军校及华南第一大港——广州港所在地而闻名。与其相邻的原萝岗区管辖面积39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8万左右,全区共有生产性企业632家, 形成了精细化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食品饮料、金属冶炼及加工、汽车及零部件等六大支柱产业,多项经济指标位列广州各区县级市首位。原萝岗区与黄埔区相邻,两区面积一大一小、产值一高一低,发展极不均衡。两区合二为一,可让有历史感的黄埔更有活力,经济发展势必再上台阶,也让产业密集的萝岗有更大发展空间。

一是体现广州“东部山水新城”的规划布局。并区后,新的黄埔区就有着悠久的历史, 深厚的文化积淀,不仅扩大了规模,也实现了资源集约、产城融合,而且有山有水、有珠江“黄金岸线”,这种扩容和提升是新型城市化的内在要求,体现了“低碳、智慧、幸福”的理念。

二是产业互补性强。原萝岗区主要发展高新科技产业,拥有中新知识城、科学城等重大平台,而原黄埔区有石化产业和仓储物流业, 工业基础较好。并区后产业互补,功能更加丰富,对区域经济发展有好处,比如,原来萝岗的汽车产业不强,合并后至少有本田,汽车零部件成为重大产业;萝岗日化和黄埔石化能更好互动,精细化工可以依托广石化,使石化上下游产业更加完善。

三是城市功能配套互补。黄埔发展时间比萝岗早,城市配套功能相对完善,而萝岗最早在西区,仅有9平方公里,居住配套少,以企业为主,以前和黄埔不是一个区,配套布局存在制约。并区后,黄埔的城市服务功能可以向西延伸,萝岗的西区不再像产业“孤岛”。

2加快中心城区人口集聚, 全力推进城市化进程

《广东经济》:增城、从化撤市设区后,将面临城市化的挑战,您认为应该如何推动这两区的城市化进程?

金永亮:增城位于广州东部,地处珠三角广佛肇与穗莞深两大经济圈交汇处;从化位于广州东北面,地处大珠三角经济圈,是珠江三角洲通往粤北、华东、中原地区的交通咽喉。增城和从化是广州拓展发展空间、优化城市结构、集聚现代产业、转移城市人口的战略要地。作 为广州的两个城市副中心,增城、从化无疑是广州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重要一极。

人口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有人流,才有物流、商流和资金流,才能促进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快中心城区人口集聚,全力推进城市化进程,是事关增城、从化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对于提升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功能,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应认真研究国家和省市有关户籍制度改革的文件精神,借鉴吸收外地先进做法和经验,加大完善和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的力度,对凡在中心城区规划控制区内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农民,均可根据本人意愿转为城镇户口,并在子女就学、就医、就业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逐步解决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政策差异问题。

二是产业引导人口转移。要坚持把产业发展、产业支撑放在城市化的重要位置,通过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促进城镇化,将富余农村劳动力引导向城区转移。重点围绕发展旅游产业、工业企业、现代服务业,强化项目支撑,加快项目建设,强化工业突破,提升经济总量,着力培育有基础、有实力、有前景的优势产业。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带动人口集聚,推进城市化进程。

三是不断改善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城区人口的增加,必将给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带来压力,要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完善中心公共交通道路、教育、医疗、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增强城区综合功能和承载能力,完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经济适用房、廉租房、限价房在内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进程,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有步骤地推进中心城区建设,争取逐步做到把大多数农村人口吸纳到城区安居乐业。

《广东经济》:本次区划调整后,对广州市财政会有什么影响?财税体制将如何进行调整?

金永亮:行政区划调整意味着利益关系的重组,如非常关键的财税体制就面临调整。有观点认为,增城、从化撤市设区,给广州带来最大的利好之一就是撤市设区之后的广州地方税收增多,而直接推动广州财政收入的增加。理由是增城、从化从“县级市”转变为“广州行政区”,其地方税收返还主体不一样,前者是县级市直接与省分成,后者则是由市和省分成。

从目前状况来看,本次区划调整对广州市的财政影响不大。据了解,不同的城市“撤市设区”后,财政分配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对广州来说,广州对增城、从化发展的支持很大, 特别是在财政方面给予了很大的倾斜,撤市设区后,广州可以通过全市统筹的方式,在公共财政、基础设施方面加大对从化的投入,财政支持力度会更大。至于财税体制如何调整,相信市委市政府会有相应方案,要等相关方案出来才能清晰。

《广东经济》:增城、从化的撤市设区,使广州市辖面积由3843.43平方公里扩大到7434.4平方公里,市辖总面积超过上海。城市面积的扩大对广州的交通建设将起到怎样的推动作用?

金永亮:撤市设区前,由于区、县级市规划建设不统一,重大基础设施,尤其是重大交通设施建设投入相对不足,影响了增城、从化发展,制约了市域一体化。撤市设区后,从广州来看,有利于广州市“一盘棋”考虑城市的高水平规划建设,有利于助推交通网络化、城乡一体化。增城、从化撤市设区后,由于纳入广州市直接管辖,其交通配套会进一步完善, 通往两地的地铁线路将加快开通。

从增城、从化来看,撤市设区,增城、从化将在更高起点规划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增城将在新塘附近打造广州东部交通枢纽,根据规划,新塘是广深铁路、广汕高速铁路、穗莞深城际铁路和广州地铁13号线、地铁16号线等5条轨道交通线路交会点,将同时拥有国家铁路、城际铁路、城市地铁三种轨道交通方式。从化将加快构建快速便捷的现代化交通网络,积极建设从化高速公路网和轻轨。

3分析增城、从化楼市走势, 关键要看限购政策

《广东经济》:您认为增城、从化的楼市会否参照广州其他城区一样进行限购,您对本次区划调整后这两区的楼市走势有何看法?

金永亮:增城、从化撤市设区会对两个县级市的土地利用、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起到关键性的促进作用。撤市设区不是行政区划的简单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撤市设区说明增城、从化告别了以农业为主的发展道路,而融入了大都市圈,迈上了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的新台阶。

当然,区和县级市的差别,给购房者和投资者的心理影响亦是很大。有观点认为,一旦设区成功,前往增城、从化置业的主城区购房者数量将大幅增多。一是通过撤市设区,使原有县级市区域的基础设施、政策,交通、教育、就业等与城市主城区同城化,相对应的土地及市场的价值也会相对应地提升。一定意义上,这个区域也有可能成为核心行政区的“新城”。“新城”的地位将导致开发企业大量“造城”项目落地于这个区域,短期内来看区域内房地产市场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会。二是撤市设区势必会导入新的产业与人口,与此同时会带来城市功能空间结构的变化,这对于房地产市场来讲将会有一些投资机会。

增城、从化楼市的走势,关键要看限购政策。据其他省市区划调整的先例来看,政策方面如果有变动,一般会给当地1年或者2年的缓冲期。如未纳入限购范围,两个区域的房价短期内仍将保持平稳状态。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受市场和政策的多方制约,一个区域的楼市热度主要还是看其所处的地段,单纯的行政区划调整对其影响肯定存在,但并非立竿见影,需要等各方面都日渐成熟之后,楼市才会有所突破。

《广东经济》:增城、从化撤市设区后,应怎么保证当地居民的民生保障向广州其他城区看齐?

金永亮:增城、从化两个县级市撤市设区前,由于区、县级市政策差异,两市的交通、教育、就业等福利保障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低于中心城区居民,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难以同城同待遇。增城、从化的医保与中心城区有差别,新农合的覆盖范围也不一样,在医疗方面,虽然增城、从化已开始建设三甲医院,但当地市民还难以享受到高端的医疗服务。要保障好民生,要从三方面着手:

一是加大财政保障。增城、从化如今的撤市设区和14年前番禺的撤市设区不是同一个水平,广州将进一步支持增城、从化发展, 特别是在财政方面给予倾斜。

二是做到“两个看齐”:民生保障看齐。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 实现真正意义上“应保尽保”,调节不同群体间、不同地区间的差异,市民的民生保障要与广州主城区看齐,让市民切实感受到发展的实惠,特别是医疗、社保等方面都会逐步向广州主城区的标准过渡。社会管理看齐。增城和从化要在社会建设管理上跟广州主城区看齐。

三是增设配套设施。增建学校、医院等民生配套设施,加快促进省一级学校、三甲医院等落户两地,力争民生基础设施向中心城区看齐。

4增城、从化福利性措施将进一步完善

《广东经济》:增城、从化撤市设区后,当地居民的户籍含金量大大提高,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金永亮:依附于户籍管理制度上的劳动就业、失业救济、住房就学、社会保障、医疗保健、优抚安置、教育资源配置等福利性措施, 以及公共设施、水电油气、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种种问题,涉及千家万户与方方面面的利益, 使得城市中心区户籍含金量大。

增城、从化撤市设区后,其交通配套、医疗配套、教育配套,包括医疗养老保障制度、升学制度等,都将进一步完善,与广州接轨, 享受同等待遇。以前入户广州,增城、从化的户口要转为中心城区的户口门槛高。

撤市设区后,从当地层面来看,增城、从化的户籍也会更有吸引力,因为这些地区的户口与中心城区一致,含金量也自然加大,增城、从化户口流动到中心城区的门槛也会下降。这对于增城、从化两地吸引高端人才、发展产业也是一大利好。随着户口同城,招聘待遇也同城,有利于人才流动,增加当地人口的就业机会。

从广州层面来看,广州中心城区拥堵严重、“规模不经济”效应初显,撤市设区有利于提升增城、从化的城市化水平,激活其产业发展空间,既有利于纾解中心城区的人口,也有利于广州形成新的区域增长极,真正实现多组团、多中心发展。

《广东经济》:本次区划调整后,各区机关干部将进行人事调整, 应如何进行分流?

上一篇:农畜特产品加工专业下一篇:服务企业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