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涂城市化发展之我见

2024-09-12

当涂城市化发展之我见(共9篇)

当涂城市化发展之我见 篇1

亳州城市精神之我见

亳州城市精神之我见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亳州需要一种符合形势需要的精神来支撑发展,用什么内容对亳州城市精神加以诠释,我个人认为,亳州城市精神应涵盖“诚信、守法、兼容、开放”四个方面的内容。

自古以来,“仁义礼智信”即为先人提倡并力崇遵循的行为准则,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华。“诚信、守法”,具体来说,诚信就是要做到真诚待人、诚实处事、信守诺言、以信立业,以诚实劳动获取合法利益,守法就是要不断强化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依法行使公民权利、积极履行公民义务,做到人人学法、知法、守法、用法,依法办事。特别是在现代社会,被喻为信用经济的市场经济强调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及竞争法则,其经济交往的复杂性要求市场主体重契约、讲信用。因此,诚信成为经济秩序的支柱、经济繁荣的基石,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兼容开放的个性特征是亳州独特的地域环境与区位文化积淀使然,亳州人自古就有热情好客、广纳五湖四海的宽广和包容品格。当前,亳州要发展,需要更大的兼容和更大的开放勇气,这是亳州发展的根本出路和最大的动力。只有“开放”,先进的和有用的东西才能进得来;只有“兼容”,尊重不同文明,取长补短,才能使自己不断充实和强大起来。

“厚德崇文、求真务实、开放兼容创新图强”

每一座优秀的城市,必有它独特的精神。从城市精神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亳州城市精神应在充分考虑亳州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前提下,着眼于现实发展,引领未来方向,突出城市魅力,强化市民精神,从而提炼出亳州最本质、最核心的城市文化精髓。

经过3700多年的历史变迁和不断发展,亳州市民已经具有“文明、和谐、包容、淳朴”的精神品质。“厚德崇文、求真务实、开放兼容、创新图强”,反映亳州人文精神的内在特质,符合亳州城市的实际,体现亳州的城市特点,能引领亳州市民从实际出发,立足眼前,放眼未来,兼收并蓄,发愤图强。也许亳州还面临着许多的挑战,但是我们有开放兼容、创新图强的精神,我们的明天一定会建设得更好。

“上善若水 精致和谐”

我认为,“上善若水、精致和谐”可以作为亳州精神的参考。理由如下:

其一:老子道德经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齐心。水的凝聚力极强,一旦融为一体,就荣辱与共,生死相依,朝着共同的方向义无反顾地前进。水博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孔子也说水似德、似仁、似义、似智、似勇、似察、似包、似善化、似正、似度、似意。亳州人一向豁达、友善、厚道、开放、包容,这正是水的特质。

其二:和谐是人与人的和谐。亳州自古以来就是厚德礼让,民风淳朴之地。亳州从不排外,五方杂居,商贾云集,和谐共生,且从善如流,从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和谐是自然的和谐。目前亳州市正在大力开展各项民生工程建设,亳州人有道法自然的生活态度,从自然之道领悟人生、生命之道,可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且,亳州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大力开展治理涡河等惠民工程,促进了发展,改善了民生。

“开明开放、同心同德、创新创优”

城市精神应体现开明开放的活力、同心同德的凝聚力和创新创优的进取能力,“开明开放、同心同德、创新创优”作为亳州城市精神正是开明心态的表达、众志成城的展示和争先进位的体现。

开明可以营造创业创新的环境,能够加快技术创新、人才培养、资金引入三大服务体系建设,为创业创新提供要素支持。对内对外扩大开放,可以在观念上、环境上、改革中形成内外互动,走内源型与外源型相结合的发展路子,促进自身优化升级,不断提升竞争发展能力。

离心离德必将一事无成。同心同德可以汇聚成同一个心愿,为奔向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可以形成合力,增强凝聚力,发挥创造力。同心同德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仅是人民的期待,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只有同心同德,齐心协力,才能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繁荣。

创新创优是社会进步的象征。固步自封,裹足不前,因循守旧,必将要遭到社会的抛弃。创新创优可以促使我们敢为人先,使智慧和活力充分迸发,可以激发我们奋发向上、勇于开拓的工作热情。谁创新创优,谁就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谁创新创优,谁就能率先发展起来、持续发展壮大起来。

“厚德崇文、求真务实、开放兼容、创新图强”

亳州要建设健康、文明、进步的文化生态之城,其城市精神应概括为“厚德崇文、求真务实、开放兼容、创新图强”,可以从以下四个层面来理解:

一是构建和谐、文明、健康的物态文化生态,让亳州人在日常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通过各种可能的方法和途径,创造文明、健康的物态文化所需要的良好生存环境,妥善处理好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使历史各个时期遗留下来的文明、健康的物态文化和现代物态文化和谐相处,从而促进物态文化健康发展。

二是建设制度文化生态,主要体现在亳州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人民,通过建立健全民主法制,依法行政,依法执法,依法办事,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构建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创建公平、公正、公开的合理的文明的社会法制环境,为社会的进一步文明创造稳定、和谐、民主、开放的生存、发展氛围。

三是创建行为文化生态,要继承亳州地区几千年来所形成的许多的智慧勤劳、善良仁爱、百折不挠、奋发向上等优良传统,继续发扬亳州地方文化的合理、文明和优秀的成果。

四是营建心态文化生态,进一步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倡导科学、先进、文明的思想文化,批判非科学、落后、愚昧的腐朽思想文化,营造和谐的舆论氛围,创建有利于提高亳州人的心理健康素质、激发全民干事创业激情的良好心态文化环境。

“厚德、开放、包容、奋进”

城市精神凝聚了一座城市的历史传统、精神积淀、社会风气、价值观念以及市民素质,它不仅是这座城市几千年来历经无数风雨沧桑但始终根深蒂固的文化精神的传承,它更要引领未来,引领这座承载着无数人梦想和幸福的家园以更加优美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作为一座拥有3700多年光辉历史的城市,它的古韵遗风无处不在,这些厚重的历史文化必将泽被后世,并代代发扬延续。作为一个新兴城市,虽然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但基于各方面原因,与其他发达地市相比仍然落后较多。要以开放的胸怀更多地借鉴好的发展经验和思路,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文化的冲击和融合,勇于奋进,敢于争先,塑造城市新面貌,让大家共同生活的家园由此变得更加和谐美好,因此,我将城市精神概括为“厚德、开放、包容、奋进”。

城市精神是城市品位的标志

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灵魂的中流砥柱。它自一方水土中萌发,在人文环境中繁衍,在世间传承中不断提炼升华。它是城市精神意志与文化品格的精髓提炼,是市民认同的精神旗帜与共同追求。

亳州虽然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但它在千年文化的熏陶中厚积薄发,经过时光的历练,铸成现在融古贯今、和谐发展的药都特色文化。在亳州这片充满活力与机遇的土地上,我市经济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引下驶入飞速发展的快车道,人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在物质文明不断丰富的形式下,城市精神作为城市软件建设的核心内容,显得至关重要。对内,它是一座城市的鲜明旗帜,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在它力量的指引下,全市人民团结一致,共谋发展;对外,它是城市精、气、神高度提炼的名片,凝聚了一座城市的历史传统、精神积淀、社会风气、价值观念以及市民素质等诸多元素。因此,城市精神是城市品位的标志,代表了它的能力、智慧和魅力。

“德广、行远、兼容、和谐”

我认为将“德广、行远、兼容、和谐”作为亳州城市精神较妥。德广:大象无形之德。3000余年文明传承的道源圣地--亳州,其悠久的历史彰显着这个城市崇尚文明、德行天下的淳朴与厚重的底蕴。

行远:求索无疆之行。志存高远,探索不止。见证着古老亳州自强不息、敢想敢干的演进历程,在现实和未来的发展征途上,必将创造更加瑰丽之业绩。

兼容:兼收并蓄之怀。作为药都、酒乡的旅游城,古朴勤劳的亳州人正用开放的姿态和包容的胸怀,放眼世界,海纳百川,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淳朴思想;正是这种豁达与大度的性格内涵,使这个城市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全方位地展示着自己的魅力与活力。

和谐:和睦协调之境。和为贵、谐为美,这是人们对一种美好社会状态的向往,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境界与目标,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扬,又显示了亳州对未来发展的期许与愿景。

当涂城市化发展之我见 篇2

第一部《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

这是一部获得诺贝尔奖的戏剧,原著达里奥福,选择这部戏,也是考虑到宝鸡的观众多年没有看过话剧,我们先不做正剧和悲剧,怕观众坐不住,我与团里的编剧商量要做就做喜剧,做接地气的喜剧。做戏虽然艰苦,但我们很有热情, 很有积极性。“话剧月月演”没有专项资金,就把库房里能用的都拿出来,大家讨论想办法,戏怎么演,舞美怎么办, 灯光方案可行不可行,那时候憋足了一口气,就为了证明, 话剧团还行!宝鸡话剧还在! 5月1日首演,150人的剧场里嬉笑怒骂之间掌声不断,可谓大获成功。此剧花费4000元。

第二部《我爱桃花》

在第一部戏大获成功之后,我们选择了邹静之的《我爱桃花》,此戏在全国连演十年,好评如潮。为了营造意境, 原本不是舞美专业的李东奎挖空心思作了各种尝试,最后给大家呈现出了一个美轮美奂的舞台。三个青年演员,第一次独挑大梁,没有老演员在台上帮衬,完成了角色,迎来了掌声。此剧花费6000元。

第三部《原野》

前两部戏的成功,使我们赢得了众多爱好者的掌声。我们的初衷是培养话剧观众,但是我们怎样留住观众?怎样宣传自己?这之后我们才有了现在的这个“宝鸡市话剧会员” 群。面临选材问题时,我们曾经想过做原创,最后考虑到各方面原因,我们选择了《原野》。大家问我“金子”怎么办, 我说有个学播音主持的大学生可以演金子,保守地说是能完成,或许有亮点。“金子”解决了,那么接下来就是“虎子” 了,我说我来吧。原本也是演员出身,我也得上上台了。安排角色是个头疼的问题,最后我们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多年没有上舞台的编剧演“大星”,灯光师演“白傻子”,既然用学生那就多用几个,我找到三个学生,没有收入,就作为实习,从8月1日开始,我们这个“幕后实习班”正式成立。 11月6日《原野》首演,三个月的时间,早上带着学生练声跑步,从训练开始到合成彩排。最终《原野》是成功的, 受到了话剧团里老导演老演员的肯定,同时也得到了许多青年、中年包括老年观众的喜爱。三轮演出12场,场场爆满。 至今会员们还在怀念,还在问什么时候可以再看到《原野》。 此剧花费3000元。

2014年、2015年我们又相继排演了话剧《哈姆雷特》《傍晚发生的小事》《梁生宝买种记》《暗恋桃花源》,其中《梁生宝买种记》是我们院2014年的原创大戏,获得了第七届陕西省艺术节“优秀剧目奖”。

一年的演出任务完成后我去了北京,两个月时间我在北京看了不少戏,也留心大城市民营戏剧商演的模式。春节期间机缘巧合地参与了盟邦戏剧《马路上的天使》的排演。从北京回来后,又得知西安音乐厅成立了西安当代戏剧中心, 《如果我不是我》创造了高票房。当时和他们聊到宝鸡的话剧,大家都觉得有可能做得更好,也有可能走出去。我也觉得有必要和院领导沟通一下,是不是宝鸡话剧也可以有另一条出路呢?经过了观众的考验,我们缺少的是平台,是通向外部的纽带。从北京回来的第一天,和院领导谈及此事,经过两次与民营戏剧团体的亲密接触,我更加坚信,小剧场话剧只要真正地得到重视和支持还是有前途的。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文艺团体的管理有它特殊的工作性质和艺术规律,体制虽然是企业了,但它毕竟不是工厂,不能照搬工厂的管理方式。新常态要有考核标准,也要符合艺术规律。之后所有演职人员的工作态度非常积极。搞话剧的都明白,导演、演员,自拿到剧本开始就进入了一个创作过程,大量的脑力体力活动,八小时之内之外怎么区分?这种工作状态和我所见到的民营戏剧团体是一致的,他们更加有效率,每天下午一点半进排练场,晚上十点出排练场。从创作剧本到演出,最快的10天,慢的也就20多天。有戏排演时是高效率的工作, 没有周六周日。演出完了,大家各自休息调整,看书学习充电。回想我刚进团那会儿,也是这样,忙起来一个月,演出完了,就休息。话剧演员需要有闲暇时间看书看剧看电影, 也需要和同行们多交流,平时的生活就是积累,阅读就是充电。改革的目的不是越改越发不出工资,不是为了把人管死, 不是为了扼杀演职员的工作热情和创作的积极性。

济南城市发展之我见 篇3

面对曾经“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的济南记忆,目前济南城市形象的走向,引起热爱与依赖这片土地的人们,对其进行集体式的焦点关注。正是在此类关注中得知:相比杭州西湖城市推广营销战略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千古绝唱以及山东泰山“五岳至尊”的毗邻压制,曾依靠“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游走天下的大明湖、千佛山的区域特征受到发展挑战。此外,科技水平的飞跃,让曾经“波涛声震大明湖”的趵突泉同样遭受“人为”质疑。由此,济南的城市形象在何方?济南的城市品牌丢失在哪里?种种问题摆在了众人面前。

“把济南分为过去的济南、现实的济南与未来的济南”,是山东意匠建筑设计公司董事长刘奎提出的首要观点。面对这个曾经以春晚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享誉全国的相似主题,这位曾以“平移济南老洋行”引起各界关注的建筑师,表现出与艺术作品博取笑声完全相反的严谨与认真。在表达“现实的济南发展遭遇的区域限制”窘迫时,刘奎显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担忧。在担忧的面前,济南城市形象建设走创新化路子成为必然。

虽然刘奎把济南分为“三个济南”,但他表示,利用“老济南”与“未来济南”的结合是拯救“现实济南”的唯一出路。在刘奎的概念里,老济南的历史资源经过未来国际发展潮流的重新打造,必定会形成一个以历史资源为根基,兼具“时尚”、“前卫”特征的独有城市基因。此后,一个不同于千城一面的“未来”济南,便会应运而生。

在刘奎的眼中,坐落于济南市经六路与营市街路口西北角的“铁路大厂”,便是整合济南“过去与未来”不可多得的资源。这个汇聚了德国、日本等不同风格的重工业厂区,俨然成为济南本土多国文化融合的符号聚集地。加上“铁路大厂伴随新中国的发展历史而形成的红色记忆”,必将让其承担起一座城市跨越历史、连接未来的重任。同时,铁路大厂处在济南城市中心位置的地理优势,以及自身拥有的众多历史意义的开发潜质,是未来济南走“前卫路线”难能可贵的第一手创意资源。

相比十几年前,由一群“无事可做”的艺术家推出的“北京798”一度刊登于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故事,让刘奎对这座拥有百年历史沉淀,规模近800亩的城市中心重工业文化集结地心生肯定。他相信,“铁路大厂的重新利用,必将会成为济南的新生名片。”

相对应,在刘奎提出“利用老工业区开启济南前卫城市之路”的口号之时,“把泉水符号进行创意化打造”同样引起更多专业人士呼吁。对于这种“资源与创意”的新型城市设计,刘奎又一次重申自己早先提出的“城市基因”理论:“一个城市唯有坚守自己的血统,才能生长出属于自己的特色。”很显然,在刘奎的前卫济南定义里,“城市DNA”是一项不可缺失的发展要素。无独有偶,面对当下社会越来越多的“城市撞脸”,由刘奎打造的集休闲、娱乐、文化创意为一体的济南意匠老商埠9号院的开放,将给济南的城市文化带来难能可贵的新鲜血液。

建筑大师贝聿铭曾经说过:“我们只是地球上的旅游者,来去匆匆,但城市是要永远存在下去的。”由此,济南这座城市能否再次留住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忆,成为诸如刘奎等人的共同责任。带着这个“城市之责”,刘奎表达了他对济南 “泉”与“时尚”的建设观点,通过分析英国泰晤士河泰勒美术馆、德国鲁尔工业区的矿山改造过程,刘奎表示,假若“济南铁路大厂国际创意展区”得以借助“十艺节”进行全球推行,一个“向世界招手”的济南便有机会从此诞生。

在追寻济南未来的道路上,一生挚爱且收藏200多种版本《老残游记》的刘奎在其中找到共鸣。从事建筑保护、关注济南发展多年,那句“于梵宇僧楼、苍松翠柏间,点染一株半株浓艳的丹枫,顿觉秋意盎然”的明湖秋叙,或许是刘奎跟济南之间最为恰当情怀描述。

面对济南的未来,希望年轻人能在追求成功的同时,可以偏重一下济南本土视野的开拓,这是刘奎送给后辈们的建议。

再次谈论济南,绿萍水藻剪影倒映下的溪流涌泉是不能不提的经典景象;再配上古老济南的狭窄古道、老商埠区的遗存韵味,玉带绕古城的泉水魂魄便于悄然之中氤氲而生。70年前,“响晴、无风的济南风情”早已留在了老舍笔下,或许正是这些源自文学式的描述,让济南老城特有的文人气质经岁月推敲而渐渐流露。

同时,正是经受这份“济南文化”的常年滋养,刘奎表示,生活里把握一分安静的心态做自己喜欢的事儿,闲暇时分与济南的泉水古道为伴,一起感受“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泉城风韵,应当算是人生中的一大乐事。

当涂城市化发展之我见 篇4

花是一座城、城是一朵花。这就是神奇、秀美的攀枝花市,全国唯一一座以花命名的城市——阳光花城,康养天堂。正如她的名字一样,这座城也如攀枝花树一般,充满着生机、活力,蓬勃生气。

除了是花城,攀枝花市还是著名的钢城、钒钛之都。攀枝花矿产资源丰富,地质勘测表明,钒钛磁铁矿储量达100亿吨,占全国铁矿储量的20%。钒资源储量为1578.8万吨,占全国钒资源储量的62%,占世界钒储量的11.6%。钛资源储量为8.7亿吨,占全国钛资源储量的90.5%,占世界钛储量的35.2%。此外还伴生有90万吨钴、70万吨镍、25万吨钪、18万吨镓以及大量的铜、硫等资源。

攀枝花市是中国四川省直辖市,位于中国西南川滇交界部,金沙江与雅砻江汇合处,属南方亚热带为基带的立体气候类型,旱、雨季分明,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又因其日照长,因此攀枝花有“太阳城”的美称。它的年平均气温为20.3℃,是四川年热量值最高的地区,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也高于13℃,接近热带气温与热量水平;夏季气温不高,最热月平均气温约26℃左右。总体而言,攀枝花气候具有四季不分明的特点。

我作为这座城市的一份子,我骄傲,我由衷的热爱着这座生我养我的城市。目前,攀枝花市正如火如荼的开展着“五创联动”,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攀枝花市“阳光康养旅游城市”的建设。我殷切的希望攀枝花市能够获得这一殊荣,同时,我也坚定的相信攀枝花市一定可以获得这一殊荣。我们需要努力且一定会努力的。

攀枝花市“阳光康养旅游城市”的创建时间是 2012年-2018年,攀枝花市创建“阳光康养旅游城市”的步伐早已开始。攀枝花市于去年2月启动《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预计逐步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产业升级和宜居宜业城市建设。同年6月,攀枝花市《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发展规划》通过市级初评,规划提出了 “一心两区三带四板块”空间格局,即一个核心、两大转型试验区、三条旅游带、四个延伸板块。11月1日,攀枝花《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发展规划》又通过专家组最终评审。根据规划,该市将通过建设国家标准康养旅游项目,完善和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品质,到2020年建成世界知名,具有全国示范性和区域影响力的阳光康养旅游城市。

攀枝花市创建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打造的八大重点产业发展项目集群是:红格温泉旅游度假区、普达阳光国际康养度假区、阿署达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桐子林山水休闲旅游区、米易南部新城阳光运动休闲度假区、金沙江中心区段沿江景观带、米易龙潭溶洞龙文化主题公园(暂定)以及16个重点旅游新村。另外还建设四个精品阳光康养旅游度假区,总耗资约80亿元。足可见攀枝花市有多么重视这一个项目了。

虽然攀枝花市各方面的建设已经很好了,但在此我仍要提出一些我所发现的问题,希望可以有机会妥善解决:攀枝花的污染比较大,有相当一部分人患有鼻炎等呼吸道疾病。不同片区污染程度也不同,有些片区就一般,比如炳草岗;有些片区就相当大,比如河石坝、河门口。即使是炳草岗,各处也不同,比如竹湖园到密地桥南之间情况比较糟糕,夜间经常被攀钢钛白粉厂的尾气袭击。还有些地方会遭受声污染(比如选矿和破碎的声音,火车鸣笛的声音,白天几乎注意不到,夜深人静后就很清晰)和光污染(电机车受电弓刚触碰到接触网时打出的弧光亮如白昼)。

希望在几年以后,我们都可以看见一个全新的攀枝花,一个更加繁华的攀枝花,一个绿色环保的攀枝花。

肇庆旅游发展之我见 篇5

肇庆旅游发展之我见

作为岭南文化的发祥地的肇庆是中国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也正因为如此,肇庆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在文化资源方面有端砚文化、包公文化、龙母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古建筑文化、时刻文化等等;在自然旅游资源方面有熟为人知的七星岩、鼎湖山,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星湖风景名胜区,还有我们的九龙湖、羚羊峡、生态园、盘龙峡、天下第一石、燕都、竹海大观等等,肇庆的旅游资源丰富到简直可以令我们这些异乡的孩子窒息。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肇庆正渐渐被人们所遗忘,人们更多记住的是长隆欢乐世界、水上乐园、深圳欢乐谷、民俗文化村、阳江闸波等等。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肇庆旅游发展的瓶颈到底在哪里。

在我看来,肇庆旅游发展之所以这么多年来原地踏步甚至渐渐倒退的原因在于我们没有将肇庆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1)肇庆旅游资源利用和产品开发的深度不够。肇庆的旅游资源开发比

较早,但目前开发的深度不够。例如星湖风景区,它早在1982年就

被评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然而这么多年来它依然是停留

在观光类的风景。我觉得鼎湖山完全可以借助于其特有的高负离子

含量和丰富的生物资源开发为健身+探险科普游的形式;我们知道广

西有一个七星岩肇庆也有一个七星岩,那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将它区

分开,并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呢?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观光型旅

游,我们肇庆的七星岩山水风景不一定能比广西的胜一筹,因为每个人的审美观都不一样。那我们就应该落到文化层面上,我们拥有

全国少有的庞大的摩崖石刻群。七星岩的七座石山不大只有1.5万平

方公里却镌刻着上至唐朝下至现代的石刻题勒523则。他们分布密

集、保存完整、文体齐全、字体纷繁、不仅是我国精美的石刻艺术

品还是研究我国唐朝以来各个朝代的政治、文化、经济的重要实物

资料。然而在肇庆的七星岩旅游,我们虽然能见到密密麻麻的石刻,但我们却很难得知每一则石刻的历史意义及背后的故事。那我们的景区导游是否应该更专业、知识更丰富呢?我们景区的宣传天平略

略向摩崖石刻文化倾斜呢?又例如我们的封开。若问:封开最出名的是什么?我相信大部分知道封开的人都会说:黑石顶公园、天下

一石。其实封开最出名的是它的头衔——真正的岭南文化发祥地。

更何况,知道封开的人并不多。所有这些,我们引出了下一个话题

——我们的旅游发展脱离了文化意蕴。

(2)任何一个旅游景区的发展脱离了其本身文化底蕴都会踏步不前,更

何况是一个城市的旅游发展。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觉,出去旅游很

多景区都大同小异,都是相互复制。如长隆欢乐世界和深圳欢乐谷,又如阳江闸坡和台山上下川岛或茂名放鸡岛、、、任何景区都可以复

制和被复制,除了一样东西,那就是我们的文化。一个城市一个景

区没有其文化底蕴就犹如没有了灵魂只剩一个躯壳。什么长隆欢乐

世界、阳江闸坡、上下川岛都只是一个玩乐的工具。如果真的走城

市旅游城市路线,我们不能再仅仅局限于城市面貌的规划和建设中,我们还要拿起我们手中的文化武器。我们拥有引以为耀的端砚文化、包公文化和龙母文化,却少有被人们所熟知。因此我们必须要狠狠

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还要有重点有目的地宣传。

(3)我们的旅游资源虽多却没有进行资源整合,无法形成合力来拉长旅

游产业发展的链条。资源整合并不是不加分析地整合,而是有机整

合,这样形成的合力才能最大发挥肇庆旅游资源的优势。例如可以

与其他城市合作开发一条寻源岭南文化的旅游线路,又或者开发一

条禅宗佛教文化游,又或者是西江文化游等等,通过一个主题将相

关的旅游元素都窜起来,而不是单打独斗。

很庆幸,肇庆现在已经有很多书籍对肇庆的整个旅游发展进行了总体规划和设计,就如我们前旅游学院院长王明星所写的《区域旅游的理论与实践二》,所有我相信肇庆的旅游业发展会越来越好。

交通网络辐射不够广

旅游配套服务不够,没有品牌优势

旅游结构单一

宣传力度不够

商业不发达

发展绿色工业,拉动经济,促进消费

发展解压试旅游

商务旅游

增大生态游,城市游,会展游,丰富旅游项目

构建大网络,建立全市以星湖风景区为中心连接各区,县的旅游网络 加大宣传力度

整治环境,改善硬件设施:无乱摊档,无迷信活动,无业马导游拉客,加强治安管理

近几年来,肇庆市旅游业取得的成绩显著。但是,肇庆市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只占整个广东省的5%和2.5%左右,旅游商品消费占旅游收入约6%左右,仍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旅游资源利用和产品开发的深度不够

肇庆旅游资源开发比较早,但是目前的开发深度不够,而且效率增长特征不明显,产品结构不合理。目前仍然以提供观光旅游产品为主,旅游经济附加值较低。肇庆最著名的七星岩景色和鼎湖山景色的创新发展和深度开发业见效不明显。

(二)城市旅游接待设施不足,功能有待完善

例如,肇庆市目前有星级酒店33家,试业及在建五星级酒店仅3家。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广东省的一个地级市,对于接待大规模、高档次国际会议、商务旅游、体育旅游等方面,在设施建设上还需要有较大的提升。

(三)城市旅游产业链残缺,旅游消费水平低

目前,肇庆城市旅游的收入占全省旅游收入份额低,主要体现在游客人均消费低,门票经济特征明显,这很大程度上与局限于景色的打造而非旅游产业链的全方位完善有关系,即六大要素不健全。以旅游商品为例,肇庆有众多富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旅游商品,但旅游商品开发力度不足、创新程度低,同时没有一条肇庆地方特色的旅游步行街,不能刺激旅客的消费欲望,大大降低了游客的消费水平。

(四)旅游城市建设滞后

肇庆市目前城区既欠缺现代都市的气派,同时,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也展现得不够。旅游城市建设滞后,不打响城市品牌和旅游品牌,就难以把旅游消费拉高到新的档次。

(五)旅游业与学术交流渠道不顺畅

肇庆市自2007年成为继广州、深圳后全省第三个景区接待游客人数超过千万的城市,然而,在这样一个旅游大市里却没有一个针对肇庆旅游业开发研究的专门机构。不开发经常性的研究和指导实践,发现并解决目前所出现的各种问题,肇庆的旅游就不可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三、对肇庆旅游业未来发展的建议

针对肇庆市旅游业发展的成绩和不足,我们提出五项建议:

第一,理顺旅游管理体制。

建议不同系统的风景名胜区纳入旅游产业管理范畴。从体制上建立起融管理、经费、发展为一体的管理模式,并且县(市)区要把旅游业当作一把手工程来抓,才能够解决交叉管理的诸多矛盾。

第二,加快旅游产业链的建设。

肇庆城市旅游产业链残缺,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尚不健全。建议加快高级别的酒店等各种旅游设施的建设,积极拓展文化旅游,积极引导旅游商品的研究、开发和营销,完善城市旅游产业链,既可在住宿上增加旅游收入,又可以增加游客消费天数从而增加旅游收入。

第三、加强对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开发利用。

目前,肇庆的旅游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仍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旅游经济效益低。建议市委市政府在战略层面上,明确休闲产业(休闲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龙头的地位,并给与更为宽松的政策支持;在景区经营层面上应通过不断创新休闲模式,促进休闲旅游的发展。加快新景区开发,要特别重点加强怀集蓝钟温泉旅游区、四会天海湖、鼎湖砚洲岛等休闲旅游特点明显项目的开发建设。在城区地带开发游乐园和主题公园,丰富娱乐旅游产品。同时重视旧景区的深层次开发,尤其是广宁竹海、鼎湖的葫芦山景区等经营管理创新、休闲产品的改造,以增强旅游业的发展后劲。

第四,加快旅游城市建设步伐。

我们的建议是:一是在大冲广场建设肇庆旅游形象标志,例如建设高大的城市雕塑;二是在星湖东门建设砚都广场,突显肇庆“砚都”的金字招牌;三是在宋城墙建设宋城门;四是一江两岸的建筑群装饰艺术灯光;五是建设一条或多条体现肇庆特色的商业步行街;六是设法解决端州路行车难的问题;七是高标准建设好星湖大道,把它作为由广州进入肇庆的主要干道。以上设施建设,既能改变旅游城市的形象,更能促进旅游消费。

第五,成立肇庆市旅游发展研究机构。

兰州发展会展旅游之我见 篇6

【摘要】会展旅游是国际上新兴的一种旅游产品,因其具有的社会经济效应,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关注,文章从兰州发展会展旅游的可行性出发,综合考察了兰州发展会展旅游的机遇,条件以及面临的不利因素,然后提出发展兰州会展旅游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兰州

会展旅游 旅游产品

一,兰州市发展会展旅游的条件

(一)兰州市甘肃省的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和金融中心,是我国西北的商贸。物流网络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位于中国陆域板块的几何中心,在西北处于‘坐中联四’的独特为之。随着经济的发展,兰州市已经拥有了较为完整的基础设施:一是交通便利。陇海,兰新等4条铁路交汇于此,是西北铁路交通枢纽和欧亚大陆桥的联结点;312,310等五条国道,兰临,兰白等7条高速公路,西兰,兰新等25条公路干线通往全省各地及邻近省区,兰州机场39条航线可直达全国各主要大中城市及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及地区。二是通讯发达。京呼银兰。兰西拉,西兰乌,兰成4条光缆在此地汇聚,电信通讯,电视差转及移动电话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三是商贸服务体系完善。

(二)会展旅游业发达的国家或地区都有很强的经济实力。兰州市大型工业城市和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经过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与发展,初步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主体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三)兰州市地处古丝绸之路咽喉要冲,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丰富,民族风情多姿多彩,形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兰州是古“丝绸之路”重镇,历史和大自然为兰州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并曾入选全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全市拥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文物点50多处。古遗址50处,古城12处,古建筑15余处。国家级森林公园有徐家山、吐鲁沟、石佛沟;市区有五泉山、白塔山、白云观、白云寺等名胜古迹,还有兰山公园、南湖公园、西湖公园、滨河公园、水上公园等风格各异的景点。兰州是驰名中外的瓜果名城,夏秋季节更具有避暑和品瓜果的旅游特色。

(四)兰洽会全称“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是中国西部地区主要的投资贸易洽谈会之一,已发展成为西部地区国际化和专业化的大型展会。会议每年一届,自1993年举办以来,兰洽会已经连续成功举办18届。十几年来,兰洽会坚持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在专业化、多元化方面不断取得新成就,展会规模和水平每届都有新提高。经过多年的努力,兰洽会的品牌形象已经确立,成为甘肃,兰州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和对外开放的窗口。作为甘肃规格最高、成就最大的经贸盛会,兰洽会促进了地区间、行业间、企业间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合作与交流,有力推动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二,兰州市发展会展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品牌产品,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我市休闲旅游资源丰富,但缺乏有效整合,基本上停留在低层次开发的水平。现有的旅游产品零星散落,尚未形成合理的产品体系和空间格局,缺乏具有独特吸引力的品牌产品。现有休闲旅游产品创新不足,对地方文化内涵挖掘有限,同时,由于资源整合开发的力度不够,经营范畴狭隘。目前我市市郊乡村休闲旅游主要还只是局限于自主发展的“农家乐”“茶园”乡村旅游范畴,缺乏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灵魂的人文旅游,如:对藏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特有风俗文化和兰州历史文化的挖掘深度广度不够。休闲旅游的开发还有很大的开拓空间。

(二)是经营理念落后,配套不齐、整合不力,网络建设不利。而面向日渐增长的休闲度假市场,我市及所属县区所提供的休闲度假产品,无论规模和档次,都很难满足当前市场的需要。如,部分景点道路条件差、接待设施规模小、旅游景点基础建设差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客源市场的壮大。

(三)是管理体制不顺。休闲旅游业特别是各风景区内,由不同的管理机构和企业集团进行多头管理,会带来旅游开发和管理上的混乱和矛盾,制约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旅游产业的发展。现有的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在进行旅游宏观规划、开发、管理和规范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传统的管理办法在重要的营销和吸引投资方面也缺乏灵活性和行动力。

(四)是资金投入不足。旅游业是一项投资需求较大的产业。目前兰州市的旅游投资,无论是政府投资,还是社会投资,投资份额总体偏少,使得一流旅游资源无法转化为一流的产品。我市休闲旅游民营资本有一定基础,投资也较为活跃,是我市休闲旅游发展可利用的优势资源。同时因为旅游投资政策上的限制,造成了民间资本进入旅游业门槛过高,影响了民间旅游投资热情。这种投资规模相对较小的状况,极大地制约了旅游景区建设和旅游产品水准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地制约了依托旅游景区发展休闲旅游模式。

三,兰州市会展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是把休闲旅游事业的发展放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盘规划之中,把休闲旅游业确立为我市国民经济增长的一大产业来大力扶持、作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和发展。

(二)是组成市级发展休闲旅游业领导班子,研究制定发展休闲旅游业相关政策和规划发展目标,加大投资力度,推动全区休闲旅游工作上新台阶。

(三)是充分利用青藏文化、西部地理旅游、我市特有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等旅游资源,强化配套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四)是建议加大多种综合性旅游项目的开发力度,形成人文旅游、自然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工农业旅游等多样化的格局。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管理和宣传。大力引导企业和经济能人、民间艺人和外企参与开发、经营,做到多渠道融资和吸引各方人才参与的局面。

城市规划居民参与之我见 篇7

1.1 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围绕城市土地的使用和分配, 服务于城市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 为实现一套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长远目标, 提供城市未来空间发展战略的社会、政治、职业的活动过程。首先, 城市规划的主体包括城市政府、经济组织和城市居民。其中, 城市政府担负公共职能、掌控城市资源, 从根本上对城市空间和土地的分配与使用施加影响;经济组织在城市中发挥经济功能, 其产业活动空间在城市整体空间格局中占有支配地位, 对城市空间结构系统的演变起着促动作用;城市居民作为城市构成的基本经济和社会单元, 其居住空间的变化影响着城市空间结构形态, 这种作用表现为居民对规划方案的反对或支持, 存在于居民对城市政府和经济组织决策的牵制或协助过程之中。其次, 城市规划是横跨城市社会诸系统的社会运动、政府行为和职业技术三位一体的复杂而独特的活动过程。再次, 城市规划是一种调节各种主体在土地使用上的利益冲突的介质, 其根本宗旨在于服务城市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 其手段是对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设计和控制。最后, 城市规划内在于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之中并发生作用, 城市发展的社会、经济、政治的特征必然会渗透到城市规划的活动之中。

1.2 居民参与

城市居民是在城市居住并“经常光顾城市空间及在此间实现空间占有”, 并对此空间产生了认同感和归属感的人。城市规划中的居民参与是指城市居民试图影响和推动城市规划决策以及分享城市规划过程的活动。就此概念中的构成要素来看, 参与主体是指一切非城市政府的个体或团体;参与客体是指城市规划经常及相关活动过程;参与的方式既可以是组织参与, 也可以是自发参与。

2 居民参与城市规划的可行性

2.1 城市功能的变化要求居民参与城市规划

城市的早期功能定位是“居住机器”的聚合场所, 它向居民提供生产生活的物质空间。显然这种功能定位所要求的城市规划只是建筑物和道路等的设计与布局, 空间要素是城市规划关注的焦点。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理论的进步, 人们认识到, 城市不只是为居民提供居所的物质空间, 它还是居民个体感情归属的精神空间。新的城市功能定位要求城市规划必须考虑人、空间和时间这三大要素。城市的现代功能要求对城市的时空使用方式的规划, 必须以给居民带来情感上的乐趣为出发点。城市功能的变化表明, 只有居民才是城市生活的主体, 因此“只有居民生活和熟悉的空间才是城市规划的真正基础”, 也是在这种意义上, 城市功能的变化要求居民参与城市规划。

2.2 新历史时期的经济社会特点要求居民参与城市规划

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社会特点必然会影响城市规划的决策方式。计划经济条件下, 国家统一管理资源, 政府是制订计划的唯一主体, 城市土地的使用和分配依赖政府的行政指令, 政府在城市公共生活和消费的组织中起着主导作用, 而居民的主体地位则被挤压到最低限度。市场经济条件下, 城市政府、经济组织和城市居民作为城市的发展动力源泉, 它们之间的均衡互动要求为居民参与城市规划提供了理念基础和实践基础。

2.3 居民参与诉求反映强度的增长要求居民参与城市规划

纵观20世纪30年代以来城市规划理念的发展, 其中居民的参与诉求呈增长的趋势。1933年的《雅典宪章》把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列为城市的四大活动, 其中“居住是城市的第一个活动”, “是城市的一个为首的要素”。它表明城市首先是作为人的居所而存在的。因此, 它强调城市必须“适合其广大居民生理及心理的最基本需要”, 从而对从事城市规划的工作者来说, “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是衡量一切建设工作成功的关键”。但是, 它同时又强调“每个城市规划, 必须以专家所作的准确的研究为依据”。这些都表明, 在早期的规划理念中, 尽管居民的参与诉求有所反映, 但地位偏低, 直接导致其在实际的规划活动中被弃而不顾的命运。1977年的《马丘比丘宪章》中居民参与诉求的反映强度有明显增强。它规定“城市规划必须建立在各专业设计人、城市居民以及公众和政治领导人之间的系统的不断的互相协调配合的基础上”, 极为明确地提出了居民参与的概念。而且它强调“人们必须参与设计的全过程, 要使用户成为建筑师工作整体中的一个部分”, “如果群众能被组织到设计过程中来, 建筑师的联系面会增长, 建筑上的创造发明才能更将丰富和加强。”而且, 它把居民参与城市规划提高到文化发展的高度, 认为“只有当一个建筑设计能与人民的习惯、风格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时候, 这个建筑设计才能对文化产生最大的影响。”国际建协 (UIA) 1999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第20届大会通过的《北京宪章》倡议建立“全社会的建筑学”, 并指出居民参与是实现“住者有其屋”的基本途径, 也是完善城市规划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些不仅是学术界认识深入的结果, 更为重要的, 这还是居民参与城市规划强烈诉求的现实反映。与此同时, 居民参与城市规划的实践也从无到有, 不断深入。

3 居民参与城市规划的必要性

3.1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为居民参与城市规划提供了基础条件

具体而言, 市场经济背景下, 城市土地作为商品, 其使用和分配所遵循的基本机制是市场机制。这样就使得城市政府在城市时空规划上的垄断地位难以维续, 也使规划有可能把城市发展的各种动力主体吸纳进来。同时, 城市经济组织和居民的主体地位也被重新确认, 这就使得城市规划必须建立在个体经常行动系统基础之上, 城市规划设计方案必须反映这些主体的利益偏好, 惟其如此设计方案才会有市场。并且, 居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取和掌控资源的空间不断扩大, 公民权利得到保障, 从而使规划行动的对象和规划行动的主体两种角色在居民个体身上有了统一的可能和保证。

3.2 民主政治发展为居民参与城市规划提供了可能的制度安排

民主政治发展源于市场经济的推动, 市场经济不仅为民主政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而且它的运行规则还为民主政治提供了有效的制度参照。民主政治发展要求必须尊重纳税人的权利和自由, 也就要求政府在治理过程中充分考虑公民的利益诉求和偏好取向, 这种要求也在城市规划领域之中体现出来。20世纪60年代, 美国联邦政府在重建、改建城市基础设施的活动过程中明确设立了一个拨款条件, 就是一定要有“受影响区”的居民参与规划方案的设计。并且, 美国各大城市的市政府为推动居民参与城市规划和一般市政, 都设计了多种多样的参与模式。民主政治发展为城市规划的各个主体 (政府、规划师、社区组织、居民) 准备了联络、沟通和对话的规则与制度安排, 这必然促进公众参与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的参与, 并使城市规划方案关涉各方的利益更为全面和公正。更为重要的是, 自由民主政治安排规约了政府和当权者的在决策中的作用, 使得他们在对城市问题的看法以及对该问题的解决方案在政治、经济上得失的权衡更贴近公众的偏好, 关注居民的利益诉求。从而, 扩大了居民参与的空间。

3.3 城市居民行动效能的增长为居民

参与城市规划准备了主体可能的基础参与效能是指居民的对自身需求的认识以及对这种需求的表达冲动和实现可能的感知, 而较为合理的参与效能则是居民有明确的需求意识和强烈的表达欲望以及对通过参与实现这种需求的可能有较高的估计。或者说, 普通居民可能不会时时刻刻为任何一个规划方案表达意见来影响规划决策, 但是他确实具有一种储备的影响力——一种不活跃也不依附于政治体系的影响力;他并非一直积极地监视着决策者的行为, 但他确实具有在必要时动员所能运用的资源采取行动的潜在能力。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法制教育的推行, 强化了公民的利益意识和权利观念。由此, 居民开始对规划决策的传统方式和习惯做法及评判标准提出了质疑, “一个方案所涉街区的居民宣称, 他们不同意让那些身居别处、难以谋面的人, 不征求他们的意见就作出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环境的决策。”同时, 居民参与效能的提高也并不必要付诸行动, 他其成为潜在的行动者, 这已然构成了对决策者的压力。因此, 居民参与效能的增长为居民参与城市规划提供了主观条件。

3.4 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为居民参与

城市规划提供了可资利用的参与途径无论从学理的角度还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看, 单个城市居民的意见或行动对城市规划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 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居民参与难以取得预想的效果, 不但会降低他对自

摘要:以城市规划和居民参与的理念为分析基础, 分别论述了居民参与城市规划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认为尽管居民参与并不能解决城市规划中的所有问题, 但决策的方式最终要比决策的性质重要。

加强城市管理工作之我见 篇8

一、当前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城市管理力度不断加强,城市面貌得到大幅改善,城市品位快速提高,但城市管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城市管理的条块职能不明确、多头管理、职能交叉、市民参与程度不高,社区城市管理基础薄弱等,造成我市的城市管理水平与城市定位极不相称,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势必影响到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管理体制不健全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城市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还是初步的,不系统的,许多深层次的矛盾亟待解决。

(二) 市容秩序管理不规范

占道经营、乱摆摊点,马路市场等影响市容秩序的现象仍然存在。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短缺,环境卫生体系建设滞后,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的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由于疏堵结合没有硬举措,城市“牛皮癣”清理一次又恢复一次;沿街门店缺乏有效的责任制约束措施,店主对门前影响市容环境和秩序的行为熟视无睹,城市管理陷入突击、疲于应付的不良局面。

(三)市民文明素质不高

城市管理向思想道德领域和科学文化领域拓展的力度不大,缺少针对性、实效性,市民的社会公德意识、环境卫生意识淡薄,许多人未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卫生习惯,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不良普遍存在。同时,市民对参与城市管理不热心,主动参与城市管理者少,市民整体文明素质亟待提高。

二、城市管理的方法与对策

城市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带动整个区域发展的增长极。面对城市间经济发展激烈的竞争,必须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全面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用科学的发展观念为指导,强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一) 积极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

数字化城市管理以“万米单元网格”(面积约为10000平方米)为实施管理的基准单元,将城市建城区管理范围划分为若干个“万米单元网格”,再将划分好的“万米单元网格“组成一个整体的管理责任单元,在空间上和组织层次上形成市、区两级网格化管理责任范围,实现管理区域的无缝拼接,消除城市管理盲区。在每个“万米单元网格”内配备若干名巡查监督员,负责对网格进行巡查,将发现的问题以电话、短信等形式传输到数字城管信息中心,实现对“万米单元网格”的信息采集。具体操作上,数字化城市管理把城市管理对象分为事件和部件管理两大类,实施分类管理。根据国家关于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的规定,城市事件主要有五大类:市容环境、户外广告、施工管理、突发事件、街面秩序;城市部件主要有六大类:公用设施、道路交通、市容环境、园林绿地、房屋土地及其他类。通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事件和部件管理对象逐一进行登记,对大到一幢建筑物小到一个地灯的每一个部件测定其“坐标”,建立事件、部件数据库,实行“身份证”式管理,并明确每一个部件和事件的管理责任单位,使城市管理对象与责任单位一一对应,从而实现城市管理的精确化。

(二)城市“三分建、七分管”

一層意思是说城市管理的重要性,另一层意思就是说明城市管理的难度。因此,城市管理必须严格依法行政,严管重罚。严格管理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要严在制度上。要加强城市管理法制建设,建立一套系统、规范的城市管理法规体系,要能够基本覆盖目前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同时又要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从规章制度这个源头上堵塞各责任单位之间管理脱节的漏洞,减少扯皮,做到事有人管、职责明确、权责一致。

二要严在落实上。法律法规贵在落实,再好的法规不能落实到位也等于一纸空文。城市管理就是对正常有序行为的服务,对违章违法行为的惩处。管理的作用就是遵法、守法、护法,有章必循,有法必依,管理出秩序,管理出成果。要通过严格依法管理,坚决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政府的权威,为城市各项工作健康发展提供保障。三要严在监督上。城市管理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管理过程的复杂性。由于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都不同程度、不同环节地存在一些执行中的具体问题,如执法人员的执法素质、部门之间的配合与工作衔接,必须靠强化经常性的督促、检查和考核,切实解决各种有法不依、执法不到位、以罚代管和扯皮推诿的具体实施行为,保证管理的落实力度。

(三)创新管理方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一是坚持堵疏结合,破解占道经营难题。全面贯彻堵疏结合科学管理思想,以市民满意为宗旨,使市民在城市管理中得到实惠。坚持“主干道严管、次干道严控、小街巷规范”,排出一些路段作为疏导地点,实行规范管理,提高市民满意度。二是推进“城管进社区”工作。抽调精干人员充实到社区,在社区设立城管服务站。利用社区这一社情民意的交流中心,及时掌握辖区内发生的各类事项并妥善予以处理,有效降低执法难度,提高执法效能。三是大力推行“廉勤告知”制度。要求城管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要向管理对象发放“廉勤告知”卡,如执法人员在履行公务过程中有吃拿卡要行为,可举报投诉,时刻接受社区居民、单位的监督。

(四)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城市管理

农村教育发展之我见 篇9

湖北省麻城市顺河镇谢垸小学 肖铭青

我是一位60后教师,上世纪80年代,以鲤鱼跃农门的方式跨入教师队伍。久居“樊笼”里,一去三十年了。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对农业、农村、农民及他们后代的热爱,我一直扎根于条件艰苦的农村山区,可以说三十年的辛勤耕耘,三十年的深情付出,虽无怨无悔,但深感遗憾和有愧······

开国领袖毛泽东曾有句名言:“不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就看不到问题的本质,就没有发言权。”而长期战斗在农村教育第一线的我和我们的这一群体,对农村教育应该很有发言权了吧!

偏离了正常教育轨道的农村教育。农村不能比城市,城市也不能像农村,各具特色,各有风貌。农村的特色体现在“山青、水秀、庄稼美,猪肥、牛壮、蝶儿飞;儿童散学归来早,田间地头满塆追。”农村的孩子倘学有所成,日后则成长为建设祖国的主力军;学业平平者,他们中的大多数身强体壮,日后则穿上军装则保家卫国;纵然学有不成者,他们也精通农事,养猪、种田、做工匠,向城市大量的供应着优质的鲜肉、商品粮,输送着廉价的、紧缺的劳动力,既为国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又经营着美丽的农村家乡。是他们最懂得尊重自然,是他们最能适应自然,也是他们最懂得如何能让人与大自然去和谐共生······

试看如今的农村:猪没有人来养,牛没有人去放,田地也没有人愿意耕,难以看到每天身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去上学的孩童们那快乐的身影,更难以看到以前那种在假日里经常倒骑在牛背上,唱着儿歌的放牛娃们那道独特而又靓丽的乡村美景······是谁无情的摒弃了憨厚、朴实的农村个性,是谁强行的改变了农村的田园风貌,又是谁在绝情的抹杀了农村的优良传统,那就是------追名逐利、大搞形式主义的中国式教育。

农村教育城市化、农村教育极端化。我们的教育决策者的初衷是好的:社会需要公平,城乡差别不能过大,农村的学生也得享受到与城市学生同等的教育条件。于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呼声也就应运而出,并且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城乡义教均衡发展的行动也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各级政府的口号是“有条件的要上,没有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上”。凭心而论此举在重视农村教育,改善农村教育条件上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然而此举在我们一线教师看来,似乎是“大跃进”、“一刀切”式的文革思维和做法。因为它没有看到城乡差别的现实客观性,没有充分去认识农村与城市教育各自的个性特点。在没有进行深入一线调研,没有广泛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没有从长计议、统筹安排的情况下,以政府命令的方式去搞强行推动、仓促上马、全面开花、平衡用力的大动作,其结局势必会像上世纪90年代的“普九”一样,制造出众多的样板工程,留下沉重的债务负担。巨额的财政投入,达不到广大的人民群众心目中所期盼的那种符合中国农村实际与实用的教育目标。

我是农村教师,熟悉农村教育。我认为农村教育的客观现实特点是:点多、面广、分散、薄弱、简洁、乡土气息浓郁。一切政策都要符合农村教育的乡土特点和客观事实。我们的教育决策者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不要大搞齐步走。根据农村教育的特点,合理的去调整农村教育的目标要求:科目不可多、难度不要大、时间不能紧,特别要引起重视的是迅速组织基层顶尖级一线教师(老、中、青三结合型的一线教师,而非上级教育专家),重新编排一套适合农村儿童特点、具有浓厚的农村特色的乡土教材,供农村学生使用。

看看我们农村教育的现实情况吧:课程设置得既多又杂。以农村小学为例来加以说明。小学五年级开的课程有:《语文》、《数学》、《品德与社会》、《科学》、《英语》、《信息技术》、《体育》、《音乐》、《美术》、卫生、写字、读书、安全、班会课,名目繁多。上面三令五申要开齐课程,下面五申三令得开足课时。如此的设置课程,导致每所农村完小的教师人数都在15人左右(农村小学教师人数的配置是按教学班数× 2十2确定),课程都排不下时还得另外花钱请人,老师们不反感吗?如此的课程设置,小学生的书包能不重起来吗?学生的作业能少下去吗?各级领导们高喊着减负、减负,岂不是自相矛盾和自欺欺人了吗?我很纳闷,令人尊敬而又高贵的上级领导和教育专家们是咋搞的,这是懂教育的表现吗?这是尊重农村学生、尊重农村实际的表现吗?你们不也是总想更多的去了解基层的一些真实情况吗?好,那就走群众路线,不轻易打招呼,不随便扣帽子,就像国家农调队那样来些微服私访吧,只要推心置腹、只要勇于担当、只要敢于亮短,一切都会一目了然的。

时间的安排既紧又乱;以农村寄宿制小学为例:早上1节朝读课,上午4节课,午饭后学生还在老师的监督下坐班40—70分钟,下午上3节课,晚上又上2节自习。一群正处于天真烂漫、活泼好动年龄阶段的小学生,从周一早上上学、周五下午放假,期间住校生活、学习,中途一般是不能回家的。学生在学校里每天要上11节课(午休时加了1节),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学校领导因为怕出安全事故,基层主管部门又要搞成绩排 名(2014年3月1日《中国教育报》02版,刊登一篇来自湖北省嘉鱼县农村小学教师的文章,就具有极强的应试教育代表性),于是课表上就只好少安排体育课了,午饭后的休息时间也就极力的要把学生拴在教室里,学生在老师的监督下,不许说话和随便的下座位,学生们倒是显得很乖巧、听话的,校园里也鸦雀无声,好一派秩序井然。多么遵守纪律的学生,多么负责任的老师啊!少年儿童那天真活泼的自然本性,就是在这种囚笼似的环境里,被无情的扼杀在我们这些很“认真”的教师手中。是可忍,孰不可忍啦!我曾从一个叫陶栖桐的学生所丢弃的书本上,看到他抄写的一段原话:学、学、学,升学的灵药;练、练、练,我们的家常饭;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试想这种牢笼似的学校,学生能不厌学么?这种囚犯式的管理,学生能不害怕么?这样的时间安排,学生的体质还能不下降、眼睛还能不近视么?那些只是服从领导、疲于奔命的教师们,上课的时间多、作业的批改量大、又要整天的陪着学生们转,他们中有多少人是真正的喜欢和热爱教育事业呢?

达标验收实在令人窝火。前年的合格学校创建,去年的义教均衡发展,今年的后勤营养午餐,时不时的一阵达标验收之风袭来,教师们又得紧锣密鼓的去应付上级的检查。为了能顺利过关,平日里总是不厌其烦的去教育自己学生:“要诚实做人、务实做事、不许说谎”的领导和教师们却堂而皇之、不择手段、加班加点的正赶着造假。为此老师的眼睛熬红了,学校的打印机都打坏了,这些做法对学校工作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促进作用,倒是大量的浪费了有限的教育资金,劳而无功、劳民伤财呀!试想我们的学校领导能有心思去谋划学校的发展、我们的教师们能有时间去钻研教材、我们的基层教育工作者能有激情去热爱教育工作么?不切实际的做法为何总是出自你们之手?而各级造假精英们为了迎合你们的检查,更是煞费苦心,捏制出来的各种迎检材料也确实甚为美观。你们咋就不想想,下级为你们准备的各种材料为什么那么的新鲜、整洁、齐全且滴水不漏?你们很聪明,咋总是把你们骗得团团转(也可以说是相互欺骗吧)?在举国上下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的今天,这些很低级而又不得人心的做秀之术咋仍就那么的盛行?什么时候能让它们成为千夫所指?什么时候让它们不再为今天的人们所追崇?什么时候让中华教育大地上能再现一片冰清玉洁之风呢?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办得让学生不快乐、老师不快乐、人民群众也不觉得满意呢?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回想起上世纪七十年代,虽然我们的农村缺吃少穿,读书条件极其的艰苦,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孩子们总觉得上学读书是一件很光荣和快乐的事。那时我们的的课堂学习以《语文》、《数学》、《常识》为主,也上体育、音乐、美术,仅此而已。可我们却学习着、快乐着:每天带着自制的或大人们帮忙制作的玩具当宝贝似的,上课前把玩具藏在学校旁边的庄稼地里;上课时在老师带领下认真的学习书本知识;上学、放学的来回路上则相互配合着耍弄各自的玩具,真是多么的惬意与快乐呀!放学后老师虽布置有家庭作业,但数量少、也简单:写一页字、组几个词、练习几道计算题,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就可以完成的,纵然玩忘记了,晚饭后的柴油灯下,男人们抽着旱烟拍天,女人们靠近油灯拉鞋底,我们则霸占着桌面上的油灯做作业,一会儿就写完了,做完作业就去邀约小伙伴们玩。因为玩的时间多,天真活泼的儿童天性才得以充分的展现,学生没有废寝忘食的学习,少有煤油灯下的挑灯苦战,更难以找到一个近视眼的农村学生。那时的我们,骨质结实身体好,不打针来少吃药,倘若有人戴眼镜,你也讥来他也笑。那时的学校不照样出优秀的学生?企业、单位不照样出研究成果了吗?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从不搞应试型的教育,他们的社会不也是文明、发达的吗?那时的我们,闲暇之余偶尔也搞到一两本的小人书,那可真是爱不释手,自己看完了还被别的小伙伴缠着拿玩具或别的小人书来换着看,那可真是苦也自在,乐也逍遥啊······

再回到现实生活中的农村小学教育:学习的科目繁多(上面已有列举)、难度偏大。各门课程都说重要,各个方面都得检查,并且上级要求各种资料要规范、齐全和上档次。因而老师们的任课量和迎检量就特别的大,教师人手也就显得严重的不足,于是乎上级又要增加教师人数。师范专业的教师供不应求,于是只得降低准入门槛,大量招录非师范专业的人员充实教师队伍,于是教育质量就不尽人意。还有些老师为了怕考试成绩排名落后,千方百计的来提高学生的成绩,也为了打发过多的上课时间,就给学生制造出大量的习题,供学生们一遍又一遍的练习;为了培养拔尖人才,那就得到处搜罗更多、更难的习题给学生们加餐了。加大了难度、加大了分量、反复的磨沁了纱,少数学生的成绩确实提高了,而大批的学生则厌倦学习就显得见怪不怪了。特别是教师队伍的数量庞大以后,国家财政新增加的教育经费总是显得捉襟见肘,提高教师待遇成了墙上画饼,尊师重教又变成了一纸空文;

科目的设置很不科学。作为农村小学的学生,学《语文》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汉语的初级知识,识汉字、写汉字、初步的知书明理;《数学》要求会加、减、乘、除的基本算理及初步运用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就行;为了开阔视野、增加乐趣、培养审美情趣,继而配之以体育、音乐、美术,这是理所当然且十分必要的。而现行的小学教育课程中像那些后来才增加进去的《英语》课,我们认为是完全的没有必要。因为小学生本身的汉语就难 以学会,汉语拼音才刚刚入门,又搅三嚼

四、叽里呱啦的去学习与汉语拼音字母相似的《英语》课,犹如一个小孩子还没有学会走路,又要去学习赛跑,其结果是邯郸学步------忘了初衷。加之小学的英语教师也仅是胡乱拼凑,其自身的基本功都不扎实,发音也不准。小学生最不喜欢上《英语》课,小学老师教《英语》也兴趣全无,然而小学英语课又是必考课,非上不可,学生的英语作业非做不行,可怜的学生们只好鹦鹉学舌般的磨完一节又一节的英语课了,小学生能不厌倦么?待小学生上中学后又真正的去学习英语时,中学的英语老师却十分的恼火,因为他们为了矫正当初小学老师的错误读音,又必须得花费几倍于初学者的气力和时间,所以小学阶段设《英语》课完全是是徒劳的、添乱的; 又如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空洞的文字理论式说教索然无味,倒不如连环画配之以文字说明,或故事化式的宣传与说教,那样的《品德与社会》课更能让学生们真心喜爱和内心接受。回忆我们孩提时代所读过的《草原英雄小姐妹》、《半夜鸡叫》、《哪吒传奇》、《戴碧荣》、《刘文学的故事》等图文并茂式的书籍,它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感染着多少代的孩子啊!再如小学的《科学》课。小学生初入校门,应该以知识的摄取和积累为主吧,他们上不懂天文地理、下不通三教九流、也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对他们而言,一切都显得懵懵懂懂,根本就没有探究知识的资本和能力。然而现行的小学《科学》则要求学生以知识探究为主,把小学生当大学生对待,纯属乱弹琴,这样的教材是怎么就能通过国家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核批准了呢?《品德与社会》、《科学》在我们一线教师眼里,真是废话连篇、极度的不科学的呀!

农村基层教师晋职、晋级极其的不公平。2013年秋季,湖北省出台政策,鼓励高学历人才加盟教师队伍,条件是下到农村最基层学校支教。于是那些初出茅庐而专业并不 d对口的大学生走进了我们的农村小学,我们就成了同事。他们刚一参加工作,月薪3000余元,而我们的很多教师,在农村学校工作了三十多年,月薪才2500余元,农村的教师们有怨气,论起资历来,爷爷辈的老师的工资还不如孙子辈的老师的工资呢!而那些支教教师他们也觉得心有不甘,因为和他们的大学同学比,人家工作条件好,工薪待遇在他们的两倍以上呢!令人不解的是,我们麻城市教育局又根据省里的精神,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城区学校内的公办教师,年龄在45周岁以内,凡主动申请经批准下乡去支教的教师,市财政每人每年额外补贴20000元,并在晋级和职称上优先考虑。农村的一线教师则普遍认为此举纯属荒唐和乱作为,因为这一政策严重的伤害了农村教师的尊严,更加助长了城区教师们讨价还价和不愿下乡轮岗的歪风邪气。上级领导以“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理念 去刺激城区教师支教的积极性,殊不知那些长期扎根山区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他们才真正是我们基础教育的脊梁呀!你们咋就不放在心上呢?难道他们就该一辈子的俯首甘为孺子牛?一辈子的甘当人梯?一辈子的就该去做默默无闻的铺路石而不被你们所重视吗?尊敬的上级领导们,醒醒吧,真正最值得惦念和嘉奖的应该是他们啊!还有2013年湖北省又出台的关于“一部分农村教师享受省骨干教师待遇”的政策,也是乱弹琴。以我们顺河为例加以说明:全镇近400人的教师队伍,经论资排辈式的桌面打分,最终仅50多人享受每人每月600元的加薪补贴。同样的工作在农村学校,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工作热情、工作资历均不相上下,咋就做人的差别就那么大呢?上级领导不做深入的调查研究、多方权衡,仅凭头脑发热式作出决定,美其名曰重视农村教师,提高他们的待遇,结果适得其反。湖北的洪湖、罗田等9个市县教师纷纷上访、抗议就很能说明问题。为什么好事却办成了坏事?原因很简单:缺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缺乏与基层教师的沟通互动、缺乏走党的群众教育路线,缺乏办大教育的战略智慧和战术眼光,一句话“坐在办公室里舞弄着文字游戏,外行得很啦!”。

农村教师的进出机制极其的不合理。同样都是在教育战线上建功立业,城区的教师下不来,农村的教师出不去,纵然有一些抱着一定目的而下来的城区教师,也只是走马观灯式的完成上级的任务,草草应付一年或几年,达不到能沉得下来、坐得下去、干得扎实、活得快乐的终极目标。国家虽然也看到基层教育阵地这个短板,也想方设法的从五湖四海、大专院校招录志愿者补充教师队伍,然而一些诸如陕西小伙子、山西大姑娘的大学生们凭着一腔热血背井离乡、离开父母、远走他乡的来到湖北麻城顺河山区从教,他们能安心工作吗?他们的父母放心得下吗?中国人特别的讲究“百善孝为先”,他们能有精力、有时间、有能力去回报生身父母的养育之恩吗?这种抓壮丁、拉郎配式的人事安排是人性化的表现吗?它符合农村教育的长远发展的实际吗?从笔者的长期工作经验得知,我们倒觉得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调整思路:可以降低准入门槛,面向基层定向委托培养中专、专科学历的师范专业学生补充到基层教师队伍中来,他们的专业对口,有志从教,人心思稳,又能照料父母,忠孝两全,岂不美哉、善哉!至于农村教育阵地留不留得住人才的问题也很好解决:加大对农村基层教师待遇的倾斜力度,从基础工资、生活补贴、交通补贴、职称晋升、表彰奖励等诸多方面赋予比城区教师更大幅度的倾斜和支持,他们自然会从内心感受到“此间乐、不思蜀也”,从而达到安心农村教育第一线的目的。对于城区教师和新上岗教师则予以政策上的硬性规定来约束之:必须得有十年以上的基层工作经历,否则 工资水平、职称评聘等诸多方面总还是处于最基础的起点地位,对于那些贪图享乐、不思进取、不思奉献者,要让他们的社会地位、工资水平、技术职称长期处于基点而无地自容。唯如此则进、出、用人等方面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要相信“人随王法草随春的”,只要政策的指挥棒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向,那么种得梧桐树,自有凤来栖啊!作为一名在农村教育战线打拼了三十年的教师,我们对基础教育的体会极为深刻,不可否认农村教育的发展成绩是有目共睹的,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忽视不得的,我们不能因为有成绩而高枕无忧,也不能因为导出问题而耿耿于怀。也正因为对教育工作的无比热爱和高度责任心,我们一线教师才会勇于直言,我们自认是很有发言权的,也对改变农村未来的教育面貌信心满满。习总书记说过: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是会出现问题的,而存在的问题就要以改革的方式去加以解决。为此我经过深思熟虑而设计出一套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思路,供上级领导参考,期待着能引起你们的高度重视。

1、为了呼应人民群众的强烈诉求,缓解广大的农民孩子的读书苦、读书难的问题,并从农村生育政策发生改变的前瞻角度考虑,建议以农村的村级为单位,恢复各村级初小(条件不具备的也可以暂时考虑两个村并村办学)。每校设幼儿教育、一、二、三、四年级5个程度教学班规模的教学点。每个教学点定员6名教师(教学班数×1十1的模式定员),这样就可以大幅度的减少教师人数,也能保证让学生的上学走路时间在40分钟以内。小学生则以走读为主,中餐可以就近就便的撘餐,早去晚归,因小学生年龄小、底子薄、活泼好动,不适合低年级阶段就住校生活。

2、如果继续实行寄宿制的小学,上课时间可依照第5款设计的执行,只是学生的课余时间太多,那就改早自习为自由活动,改晚自习为以班为单位,在老师监管下收看电视剧,其实看电视也是一种学习,只不过是增加学生住校的乐趣和吸引力而已。

3、将小学五、六年级学生纳入乡镇中学的管理范围,可考虑将5、6、7、8、9年级五个程度学生的学制缩短一年,变小学加初级中学为四年一贯制学校,从整体上看,既防止学生受教育的年限过长,又可以满足乡镇初级中学现阶段因生源缺乏而造成教育资源出现闲置的问题,同时还能相对减少教师的总量,在不新增财力的情况下同样也可以实现教师工资收入的绝对增长。

4、小学阶段课程改革:设置《语文》、《数学》、《生活常识》为主要科目,以体育、音乐、美术、劳动课为辅助科目,其中《生活常识》是由原《品德与社会》、《科学》、,《安全》、《卫生》等综合而成的课。教学内容以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寓言、故事、生活案例 及小学生所必须掌握的生活常识为主,寓教于乐,浅显、简单、直接、明了、实用就成,小学生他们喜爱就是最好。如此的安排,既精简、整合了教学科目,又减少了教学人员,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学生对学校和学习的浓厚兴趣。

5、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午4节,第一节课为朗读课,二、三节课以《语文》或《数学》、生活常识》课为主,第四节课则以《体育》、《音乐》、《美术》、《劳动》课为主。下午上3节课,一、二节上《数学》或《语文》,第三节则为集体活动课,学生在老师的监管下自由的娱乐,只要安全、健康、有益的活动都行,老师不可以横加干预。小学生不需上早、晚自习,允许老师布置30分钟以内能完成的简单、少量的家庭作业。

6、降低现行教材的份量和难度。农村小学生所学的知识以简单、实用、有趣为主要标准,大胆删掉教科书中那些非实用价值和晦涩难懂型的课文或内容,以及与之配套而产生的转弯抹角型、钻牛角尖型的提高题、拓宽题。目前虽然国家教育部已经出台了“一课一辅”的作业控制总量,但是由各级教育部门下发的《课堂作业辅助练习册》上来看,作业量仍然过大,学生做不赢,老师改不赢。有些题仍然偏难、偏怪。就我们麻城小学生使用的长江出版传媒的各科《课堂作业》来看,整体的质量还是可以的,如果那些参与编辑的人员能每学期下来听取基层一线教师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删难、减半,那就非常的合乎学生的实际情况了。

7、改革农村学校的评价体系。取消涉及农村教育的各种达标、创建、验收活动后,但一定要注重基层学校平常正常的教学行为的管理,取消“以成绩排名论英雄”的应试型教育观念。深入听取辖区内的学生及家长对学校的领导、老师工作的评价,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作为考核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并引领和指导今后工作的前进方向。

8、改革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补贴发放标准与发放方式。此项惠民政策容易引起学生家长与学校间的矛盾,每年的9月是决定是哪个学生该享受寄宿生补助的时候,学生家长精得很,提前闹起来,一旦没有得到就引发对立情绪。可以改为特困学生一律全额享受,家庭条件一般的学生部分享受,有政策红线的不得享受。

9、改革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午餐补助的发放方式。目前国家按学生人头数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下发到学校,此项政策看起来很好,具体由学校执行起来效果不行。学校把这个钱让学生全额吃完吧,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学生把菜里的肉都丢掉了),也容易造成学生的营养过剩。不把它消完吧,上面三天一看,五天一查,什么表与表对应,八与八相 符,乱七八糟的资料实在多得很,搞得管理生活的兼职教师根本没有心思去教学。各个学校管理学生生活的老师纷纷都辞职不干了。可以改为将营养午餐款直接打入学生或其家长的账户上,不用担心家长把钱挪作他用,要相信没有什么人比家长更爱自己的孩子了。这样做简单、实惠,很多的负面效应就消除了。

10、取消各种以看档案资料和文字材料为主要形式的检查、评比、验收、达标等活动,坚决反对形式主义、铺张浪费之风,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促进教育的发展上。

11、国家根本不需要从大学本科型的志愿者中,花大力气去招录农村小学教师。只要出台相关的激励政策就能解决。除了定向委培进人外,还可以就近就便以农村乡镇为基点,鼓励有志终身从教者,在取得相应的大、中专学历和教师资格证后,从他们中择优录用,经岗前培训后签订聘用合同,可以补充到农村教师队伍中来,若在实际工作中确实不能胜任教学工作则予以解聘。两个渠道进人,就不愁农村教师缺编的问题了。从实际的情况来看,那些起点学历很高的教师,他们下到农村小学来工作,其工作的积极性、责任心、耐劳、务实精神,还真的不如专科及中专学历的本地教师呢。

12、严厉惩处各种形式的弄虚作假、阳奉阴违行为,大张旗鼓的支持、鼓励一线教师对学校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让教师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主人,及时正确采纳他们的合理化的建议,以防出台的政策偏离广大群众的预期。对持不同意见者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板子,保持言路通畅,保证我们的工作能长久、良性的发展。

人们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的上述言辞可能有些犀利,观点可能有些偏激,那是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正常得很,而且我们注重在顶层设计上的变革,但愿这些很有些逆耳的言论,能引起我们的决策者的重视,能对我们的农村教育工作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我们热切期盼这一天能早日到来。果真如此,那实乃我们农村学生之幸运、我们农村教育之幸运、我们中华民族之莫大幸运也!作者简介:肖铭青,男,48岁,中共党员,小学高级教师。1985年7月毕业于湖北省麻城师范学校,同年7月留校工作,1986年7月主动请求下乡支教至今,热爱教育事业,始终痴心不改。2013年、2014年先后两次主动退出评选,将加薪、晋级的机会留给一线其他同事。崇尚:自然、真实、简洁、正直、高效、有为。

上一篇:工艺改善方案下一篇:为企业发展添砖加瓦 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