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特色水果(共4篇)
热带特色水果 篇1
1 引言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充分利用地区自然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地区经济。不少地区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工业经济, 过程中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反到制约了地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必须引起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既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盲目发展地区经济, 也不能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放弃经济发展。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必须因地制宜探索如何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地区经济。而发展地区经济, 不是仅仅只能依靠工业经济, 农业经济同样也可以为地区经济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发展地区农业发展, 改善农业资源的利用状况, 从而提升地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在中国很多地市都具有这样得天独厚的实现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四川省攀枝花市就是其中很具有特色的一个:南亚热带亚湿润气候, 年平均气温19-21摄氏度, 日照强, 降雨少而集中, 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夏无酷暑, 冬无严寒。为攀枝花发展优质农产品提供了优良的自然基础, 造就了中国纬度最北的独具特色的热带水果农产品产业区。
以芒果、枇杷、石榴、香蕉为主的热带水果经过多年的产供销商品流通体系已初见规模, 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先后成立了一批以特色水果种植、供销为主的企业, 由此形成的特色热带水果产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 促进了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2 攀西特色农产品与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以芒果为主的攀西特色农产品产业在数年的发展过程中, 凭借攀西地区独有的自然资源条件, 攀西地区的热带水果糖分充足, 口感极佳, 受到了不少消费者的喜爱, 然而并没有建立起攀西热带水果良好的品牌效应、声誉机制和价格优势, 尚缺乏有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尚未形成优质农产品产业链。这些因素将制约地区经济持续和健康发展。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 转型尚未完成, 差异产品的辨识度低。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 使得农户们争相进入水果种植领域, 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但缺乏专业的农业推广技术, 重栽种, 轻培育, 管理不精细, 程序无标准化, 使得产品总体质量不高, 质量参差不齐。产品成熟后, 只进行简单地筛选, 不少产品都以初级产品的形式进入消费领域, 既无商标、品牌, 又无条形码, 尽管在攀枝花各大市场、超市随处可见销售本地芒果等热带水果的摊位, 以及各快递公司营销点打包完毕等待发往各地的水果快件, 但产品在本地市场销售价格长期处于低迷状态, 产品附件价值低。
(2) 产品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产品在培育过程中技术不规范, 监管部门在产品检测过程中制度不健全, 造成投入市场的产品常常出现质量问题, 虫害严重, 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往往买到问题产品, 对产品产生负面效应, 影响产品成为优质农产品。
3 优质农产品的经济学分析
优质农产品按消费者获取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途径, Nelson将其分为:搜寻品, 经验品和信任品。搜寻品指消费者在购买前就已经掌握了产品的质量安全信息。经验品信任品通过风味、口感、功效等方面进行评价。而信任品还需要借助专业的仪器来进行判断和分析。这两种商品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 市场机制会在判断优质农产品的过程中出现市场失灵。之所以会存在市场失灵, 是因为农业具有非常显著的外部性, 农业资源产权不明晰, 农业经济往往是以自然资源的加工、利用为手段生产农产品, 造成了经济上的非理性选择。
Grossman认为, 可以通过农产品的声誉机制来调节农产品的优劣, 形成市场对优质农产品的供求, 增加差异产品的可辨识度。Shapiro也指出, 在非有限次重复博弈过程中, 企业将形成高质量、高价格、高回报的声誉机制。
优质农产品, 杨万江对浙江省嘉兴市11种农产品的无公害化生产和常规化生产的成本进行了比较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 无公害化生产的成本要高于常规化生产成本的4%-35%, 说明在生产优质农产品的过程中要付出更高的成本。优质农产品的创造需要技术, 但这并不是罪主要的问题, 问题的关键在于经济利益的驱动, 如果生产优质农产品创造的利润不及一般产品, 那么生产者就没有动机去生产优质农产品, 这就是著名的柠檬市场问题, 目前攀西特色热带水果的质量参差不一。这也是缘何产品培育过程中疏于管理和栽培的重要原因之一。
4 发展攀西特色优质农产品,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基于以上对于优质农产品的经济学分析, 首先, 地方政府需要并有责任维护市场秩序, 建立诚信机制, 使得企业对于高质量的优质农产品有稳定的收益预期, 则企业就不会贪图眼前利益而放弃信誉。其次, 就是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生产的特色产业, 集中化统一管理, 改变之前小规模和分散化经营的局面, 为建立企业声誉机制创造条件和基础。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 则为后续价格优势机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有了高价格, 企业将迎来高收益, 政府将获得税收增加额, 加强地区建设,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实现攀西特色优质农产品与地区经济相互促进, 协调发展。
摘要: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条件下, 因地制宜地发展地区农业经济, 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四川省攀枝花市热带水果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探讨如何建立攀西特色优质农产品, 以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和声誉机制, 从而建立价格优势, 提高优质农产品的投资回报率, 推动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优质农产品,经济发展,攀西特色
参考文献
[1]杨万江.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经济效益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04 (4) .
[2]Caswell, J.A., How quality management metasystems are affecting the food industry?[J].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1 (20) .
[3]Grossman, S., Agricultural products efforts Accelerate[J].Food Reviews, 2003 (23) .
[4]周应恒.消费者态度、购买意愿及信息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 2009 (11) .
热带水果番石榴的栽培 篇2
1、定植时间:4月中下旬, 按株行距2米×3米挖穴种植。
2、温度管理:番石榴相对较耐寒, 短时间0℃不至于冻死, 以23~28℃为最适宜。日光温室栽植, 可安全越冬, 但为了保证果实的品质, 最好在有加温设施的日光温室种植。
3、光照管理:番石榴喜光照, 也较耐阴, 一般要求阳光充足。
4、水肥管理:每年施肥4~5次, 以有机肥为主。在开花和结果期要以磷、钾肥和有机肥混合追肥, 追肥应适量, 不宜过多。一般15~20天灌溉一次, 雨季如水分过多需注意排水, 以防积水产生落果, 降低品质及风味。
广西热带水果发展品牌营销探析 篇3
关键词:广西,热带水果,品牌营销
广西位于东经104°26'—112°04', 北纬20°54'—26°24'之间, 北回归线横贯全区中部。广西区位优越, 南临北部湾, 西南与越南毗邻, 东邻粤、港、澳, 北连华中, 背靠大西南。全区雨量充沛, 光照丰富, 年平均气温16-23℃, 无霜期长达300天以上, 年日照1400-1800小时, 年降雨量1000-2800毫米。最冷的1月份平均温度5.5℃, 最热的7月份平均温度23-29℃;5至9月份是广西的雨季, 降水量约占全年的75%。这些气候条件有利于南亚热带水果生长、果实发育, 生产出的果品品质优。已查明的水果树种占全国果树种类总数的70%, 是名副其实的水果之乡。目前, 广西水果种植面积已超过1700万亩, 位居全国第一, 总产量从2002年的456万吨快速增至2007年的697万吨, 名列全国前茅。在广西热带水果中以蕉类、菠萝、龙眼、荔枝以及芒果为主要种类。经过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和商品化经营, 市场份额也在进一步增加, 新品种热带水果如火龙果、番石榴、莲雾等也在不断地扩大种植面积。广西热带水果在国内市场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由于热带水果的商品特征和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 消费者对水果品质要求越来越高, 人们对产品品牌意识的进一步增强以及东盟自由贸易区与周边地区热带水果的进口竞争加剧的背景下, 广西热带水果发展品牌营销变得尤为迫切。
一、热带水果的特质
热带水果的特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热带水果自身所具有的特质表现为风味独特、香甜可口、营养丰富, 既有较高的食用价值, 又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远非一般水果可比, 因此在世界上其需求广泛、附加值高;另一方面从地理环境上来看目前世界热带、亚热带水果生产区域主要集中在亚洲、拉丁美洲、澳洲和少数靠近赤道的非洲国家, 欧洲国家基本不生产。从以上热带水果的特质和市场需求的物以稀为贵特性造就了热带水果的一大重要特征就是具有很高的商品化程度。
二、广西热带水果品牌营销现状与问题
1. 广西热带水果品牌营销现状
优越的自然条件, 悠久的生长历史, 为广西热带水果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统计, 广西主要热带水果蕉类、菠萝、龙眼、荔枝以及芒果在2008年产量分别达到113.82、2.70、39.85、31.83、17.68万吨。近年来, 由于自治区党委、政府把发展水果产业作为广西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任务来抓, 以实施“优果工程”为抓手, 大力推广生态栽培先进技术, 着力打造生态、优质、安全、健康的水果品牌为发展趋势, 广西热带水果逐步形成了一批以区域为特色的热带水果品牌, 如田阳香芒、合浦鸡嘴荔、灵山香荔和桂味 (荔枝) 、容县大乌圆 (龙眼) 、平南石硖龙眼等, 广西热带水果产业整体呈现出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态势。
2. 广西热带水果品牌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
广西热带水果的品牌营销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 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解决的问题。
(1) 广西热带水果的主体品牌意识薄弱, 品牌建设缺乏有效对策
广西有许多热带水果在全国享有一定的声誉, 但由于生产热带水果仍以家庭零星种植为主, 规模较小, 组织化程度低, 造成了一系列问题:一方面是标准化生产技术难以推广, 病虫害防治时机和用药难以统一与控制, 使得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产品质量高低不一, 缺乏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是难以开发市场, 销售成本高, 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和在统一收果后的处理、统一分级、统一包装、统一商标等方面难以实现, 因此难以形成品牌效应。此外产品的品质参差不齐, 鱼龙混杂, 被盗用和假冒的情况十分严重, 严重削弱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农户和企业缺乏市场经济运作观念, 对于品牌效应在促进农产品销售和加强竞争中发挥的作用缺乏认识。少数农业企业有一定的品牌意识, 但在制定品牌经营的战略和策略、进行有效的品牌管理方面存在许多不足。
(2) 广西热带水果保鲜滞后, 产品科技含量低
预冷设施严重缺乏, 目前广西荔枝龙眼主产区冷藏设施严重不足, 荔枝主产区的钦州、玉林、贵港、梧州等地, 年产量将近30万吨, 所建的冷藏库容量不到1100吨, 预冷能力不超过10000吨。钦州市年产荔枝超过20万吨, 没有一家专用的冷藏保鲜库, 导致北海果香园到钦州收购荔枝出口, 只好用改装的冷藏厢代替低温库。平南二桂公司到钦州收购荔枝出口, 也只能与当地一家制冰厂合作建造一个小型荔枝预冷保鲜车间, 但收购量与当地产量相比只能说是杯水车薪。预冷及冷藏设施不足已成为广西荔枝、龙眼长途运销和出口的主要障碍。同时由于高效保鲜技术的严重滞后, 抑制了鲜果的运输半径, 造成产品难以扩宽市场。
目前, 广西热带水果科技含量仍然较低, 品种结构欠合理。如广西荔枝中熟品种所占比例约为80%, 比例明显过大, 产期过于集中, 产品上市很容易造成短期过剩不利于品牌价值的提升。
(3) 发展广西热带水果品牌的外部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
广西热带水果品牌的发展受到政府、经济、法律、科技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对当地热带水果产品品牌的宣传力度不够, 缺乏品牌保护意识及有效的保护措施, 致使部分农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随意侵害农产品商标, 假冒和侵权现象突出, 严重损害了名牌农产品的市场形象。一些地方政府对当地热带水果品牌的扶持力度不够, 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有力的政策支持。
三、广西热带水果发展品牌营销的对策与措施
实施广西热带水果品牌发展战略, 加快广西热带水果品牌建设, 对发展广西农业, 提高广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广西热带水果品牌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以供参考。
1. 增强广西热带水果生产经营者的品牌意识
树立品牌意识是实施广西热带水果产品品牌经营战略的先决条件。产品的生产经营者要充分认识品牌对提高经营者自身收益和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作用, 要有创立品牌和经营品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需要农户、企业乃至政府和三位一体共同努力。农业生产者应该从意识上觉醒, 充分认识农产品品牌建设在广西热带水果生产经营中的重要作用, 树立新的农业发展观念, 增强品牌意识, 由传统的产品营销观向现代营销观念的转变, 提高广西热带水果的市场竞争力。
2. 借助一切有利因素深入挖掘品牌资源, 培育产地品牌、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
广西热带水果品牌的壮大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就像一个人从懵懂无知的婴儿到学富五车的成人一样, 必然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对于广西热带水果品牌而言, 在这个过程中, 企业以及所处区域会遇到很多的变数, 有对品牌有利的, 也有对品牌不利的。对于有利的, 不仅要像在海边捡贝壳一样, 认真执着地加以挖掘, 而且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 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 加以充分地利用, 避免广西热带水果品牌资源的浪费;至于不利的也要挖掘出来, 并将其逐一化解, 不能让其成为以后的隐患。因此, 要成功打造广西热带水果品牌, 就必须对广西各地域文化以及地域的热带水果“发展史”掘地三尺, 不放过任何有价值的元素, 然后再结合品牌远景, 有计划、有步骤地向目标受众展示, 一步一步提高广西热带水果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从广西热带水果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 以先产地品牌后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的次序做好品牌培育工作。目前广西热带水果建立了一批地域品牌, 如田阳香芒、合浦鸡嘴荔、灵山香荔、平南石硖龙眼等。还没有在地域品牌的基础上迈出更为关键的一步, 做出更具唯一性的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这很容易造成鱼目混珠的现象, 例如, 不论哪里产的芒果, 一律宣传自己是田阳的, 不论哪里产的龙眼, 也纷纷标榜自己出自平南;也容易遭遇“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尴尬处境, 一旦某个区域的个别果商出问题, 整个地区的果农和商贩都将受到牵连。这些都极不利于广西热带水果品牌建立和健康持续发展。
3. 做好分级标准化包装工作, 运用现代营销观念加快实施品牌管理
保证广西热带水果产量和品质同时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 同时要推进分级标准化工作, 规范上市出售商水果的外观和内质。按高、中、低3档分等级做好包装, 或突出企业形象, 或突出热带水果本身, 并使包装与产地特征协调, 力求实用方便环保美观, 迎合消费者的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 关注产品自身的传统做法已不适应当前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 必须运用现代营销理念, 注重品牌宣传, 提高知名度, 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这就要求开拓热带水果产品传播渠道, 综合运用广告、公关、促销和人员推销等一系列传播沟通手段, 向消费者传递一致的、协调的品牌利益和品牌个性。除了借助报纸、杂志、电台、电视等传统传播媒体以外, 还应注重运用网络信息平台、会展、零售终端等新型传播渠道, 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地展示广西热带水果品牌形象, 培育广西热带水果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此外, 在包装设计上突出广西热带水果品牌的历史、地理、传统、风俗等文化特征, 有利于塑造独特的品牌形象, 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4. 充分发挥企业、政府的协同作用
一方面, 广西热带水果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广西果农收入, 甚至进一步影响广西的经济发展水平。广西热带水果发展良好, 果农收入自然会增加, 广西经济水平也可以提高。另一方面, 地方政府掌握着最大最丰富的资源, 能够更有效地整合资源, 引导企业快速发展。因此, 企业要塑造水果品牌, 应该努力与地方政府密切合作, 借助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力量和资源, 各尽所长, 共同来塑造品牌。政府在广西热带水果品牌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应坚持“企业为主、市场导向、政府推动”的方针,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职能, 为农产品品牌发展营造健康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广西统计年鉴[M].2008.
[2].周丽永, 林锐.农产品品牌化及其策略探讨[J].农村经济, 2006, (7) .
[3].胡旺盛.我国农产品品牌经营研究[J].经济视角, 2006, (9) .
[4].张光辉, 张蓓.农产品品牌的理论与策略探讨[J].品牌与销, 2006, (20) .
[5].金发忠.关于农产品品牌问题的研究[J].农业质量标准, 2005, (2) .
[6].王爱红.农产品品牌营销分析[J].商业研究, 2009, (12) .
[7].欧桂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广西水果产业的影响及对策[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硕士论文.
热带特色水果 篇4
1 热带特色农业产业萌芽及其特征
与其他产业一样,农业中的任何一个产业都会经历一个兴衰的过程。农业中新产业的产生,首先要经历产业萌芽期。农业产业萌芽期,或称为农业产业孕育期,是指农业新产业经过孵化、培育而逐步成型的过程[1]。农业产业萌芽过程的核心内容是农业新发明、新技术从提出至被首次商业性应用。农业领域的新发明可以是农作物新品种的培育成功,也可以是某一项农产品加工制成品的研制成功等等。农业新产业萌芽的主要标志有两个:一是具有市场潜力和产业发展前景的全新产品的出现;二是独立从事此种产品生产的企业出现。当这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时就意味着一种新兴的农业产业正式完成了萌芽过程。当然,处于萌芽状态的农业新产业可能产品比较单一,产量小,生产体系不完善,成本高,市场销路较窄,产品的知名度也比较低。
根据我国热带特色农业新产业的生产对象和依托技术不同,我们可以把农业新产业的萌芽分为4个类型:一是一种野生种质资源的驯化成功形成新的农作物,如一些野生南药的人工试种成功,形成南药种植业;二是对现有农作物进行育种培育形成新的品种,包括对原有的农家品种进行选育,如木薯种植业、木瓜种植业;三是新的农业耕作、运销、储藏、管理等技术的运用,如蔬菜冷链运销业、热带农产品信息服务业、薄膜覆盖种植业等;四是新的农产品加工技术的运用,生产出新的农产品加工制成品,如番石榴、百香果等果汁饮料业。
对于由新的农业技术引起的热带特色农业新产业的萌芽,人们过去主要是从农业技术推广运用的角度去观察的(“农业技术产业化”的提法与此类似)。这种观察角度是以农业技术推广为主题,把农业新产业的萌芽仅仅看作是农业技术推广后的产业影响,使农业产业萌芽被排斥在农业技术推广的视野之外而成为“题外话”。它反映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初始阶段,人们重视改变农业的落后状态,重视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的现代化进程,而忽略现代农业的产业属性和市场特征。这就无疑限制了人们从更广阔的产业发展角度去认识农业技术推广的经济作用和产业意义,容易忽视市场机制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造成农业技术推广与市场割裂、与农业产业发展割裂。在农业产业萌芽的分析中,把农业技术创新放在农业产业发展的广阔空间,把农业技术推广看作农业产业发展的推动因素,使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发展、农产品市场成为有机联系的系统,有利于我们科学认识现代市场经济中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
由于我国正处于由传统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时期,我国现阶段的热带特色农业产业萌芽具有鲜明的过渡性特征。(1)由以提高产量为目标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转变。长期以来,我国热带农业以提高产量,解决吃饭问题为产业发展目标。热带农业主要推广运用提高产量的技术。一些野生的种质资源被人工栽培,以寻找更多的食物来源;以提高单产为特征的农作物新品种得到广泛种植,以增加粮食供给。随着生产率的提高,吃饭问题逐步解决,市场利益成为农业追求的目标。以市场为导向的精致农业、设施农业等得到重视和发展。(2)由科技推广运用为特征到产业经济发展为特征。我国一直重视热带农业技术的推广运用,但过去主要是针对热带农业中的单个问题,缺乏对热带农业产业技术集成系统的研究和运用,形成在热带农业技术推广中“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现在,人们逐步把产业化作为热带农业的发展目标,重视热带农业的社会化、市场化。热带农业的现代产业特征逐步增多。(3)市场化特征逐步增强。热带特色农业技术推广逐步由非市场行为转向市场化行为。科研成果的运用由非经济目的推动更多地转向经济利益刺激。产业萌芽过程中各方的经济利益通过市场得到实现,非市场经济的因素逐渐被淡化,甚至退出。以经济利益和法律为核心内容的市场规则逐渐成为热带农业产业萌芽过程中经济主体的行为准则。
2 热带特色农业产业萌芽的过程
2.1 第一阶段,技术选择
在诸多的农业技术成果中选择某一项予以运用是热带特色农业产业萌芽的发端。这一阶段有5个环节:信息传播、比较与择优、决策、技术交易、确定运用方案。一项农业技术出现后,其信息通过一定的渠道进行传播。“一个新成果能否被社会所接受和承认,关键在于人们对这一成果的了解和认识程度”[2]。通常的做法是通过举办展览会、新闻媒介,以及建立示范田、展示田等,使潜在的技术需求者产生感性认识,达到认知、接受的目的。技术需求方在获得技术信息后在诸多技术方案中进行比较择优,选定适合自己需求的技术,通过市场交易使技术产权实现转移,然后根据获得技术的要求,制定资源配置方案,形成农业技术运用的计划。
以小规模农户经营为主的我国热带种植业,其技术选择具有3个特征:从众化、同质化、滞后性。由于分散农户没有能力对技术和市场进行分析判断,主要是根据周围同行选择行为的示范效应来进行择优和决策,具有显著的从众行为特征。这就导致农户选择的技术方案趋同,形成农户经营内容的同质化,进而造成农户选择的技术往往滞后于市场需求的变化。这些特征一方面使农户在接受农业技术、与市场衔接等方面存在着局限性;另一方面,在农业技术推广的示范效应、形成区域种植特色优势方面却也具有某些积极的意义。
2.2 第二阶段,产品和流程创新
运用选定的技术方案进行资源配置以形成产品,是产品和流程创新的目的。这一过程的任务是形成技术方案产品化的各种技术标准和经济规范,并能以物化的形式标示出来。其内容是对已选定的农业技术进行技术性试验和经济性试验。技术性试验是检验技术的“可生产性”,根据试生产的情况制定各项生产标准和生产规范。经济性试验是检验所选技术方案的经济性,检验产品的市场接受程度、成本、盈利,进行必要的社会和环境评价,制定相应的生产流程和经济核算指标。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这里所述的中间试验是指由农业技术的接受者来进行的,是指农业技术的第一个运用者的“试生产”。在我国现行的科技规范中,中间试验阶段是作为农业技术研究阶段的内容,一般是由科技人员来完成的。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其目的不同,作为科研的中间试验,其目的是检验生产运用的可能性,并修正可能的误差,以完成本项目最后阶段的研究;作为农业技术运用者来进行的中间试验,其目的是检验自己运用的可行性,以最终生产出产品。前者属于技术流范畴[3],后者属于产业经济范畴。
2.3 第三阶段,市场创新
市场创新的目的在于为产品形成一个稳定的市场,其主要内容就是刺激消费者的需求。为此需要进行需求唤醒与市场催生。唤醒潜在需求,引发新的需求。运用公共关系理论和传播学理论来识别、标识、选择市场受众群体,选择相应的产品信息传播渠道与路径,采用恰当的市场公关策略,提高目标市场对产品价值功能的认同度和接受程度,创造市场,产生消费群体,形成目标市场。在产品、价格、渠道、形象认知等方面与市场相关方进行的反复博弈中,不断调整与市场的关系,最终形成稳定的市场。
对于已经存在有相关产品的市场,则可利用产品具有的替代性和互补性,采用“搭便车”的市场策略,降低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成本,提高获取市场的速度。如大薯的基本功能与木薯相似,但产量比木薯高。利用木薯现有的市场需求,引导用户用大薯替代木薯,可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一些稀有的热带水果饮料品种在开发市场时采用的也是类似的做法。
3 我国热带特色农业产业萌芽的基本模式
3.1 技术推动型
随着农业科研进展而产生相应科技成果,这些成果的应用导致热带农业新产业萌芽。这种科技成果主要的是农业科研本身自身发展的结果,而不是根据市场要求而进行的科研工作的结果。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农业科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大量的实验室工作是独立于农业之外的,产生的成果并不一定与农业生产经营中对科研成果的已有需求一一对应,而是可能增加农业生产的内容,拓宽农业的产业边界,推动农业新产业的产生。如,现代医药学研究发现了一些野生植物的医疗功能。对这些植物进行人工栽培,形成了新的农业项目。现代物理学和航天工业的发展把物理射线和空间生物学运用到农业生产中,产生了核技术放射育种和航天育种产业。
这种热带农业产业萌芽的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市场化程度较低,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直接目的不是为市场服务的,其经济收入没有与成果在农业中的运用直接联系,科研成果的商品化、市场化、专利化难以实现[4]。同时,这种农业产业萌芽模式容易造成科技成果与农业生产、农产品市场的分割,导致成果转化率较低。由于科研工作是与农业生产和市场严格分离的,所以,科研中易忽视市场需求,忽视科技与农业发展的结合,不注重农业产业化的产前、产后对农业技术集成系统的整体需要。
3.2 市场拉动型
在市场需求拉力的作用下,生产新产品的农业企业逐渐出现,形成新的农业产业萌芽。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需求水平和结构发生变动,潜在的农产品新需求逐步萌芽、形成和扩大。农产品新的市场需求类型包括:拥有新功能的农产品,如新型果汁饮料、新型功能食品等;具有价格等优势的替代品,如价格更低的食品、品质更高的农产品、生态农业产品等;为新消费组合进行配套的农产品,如人们改为低动物脂肪消费组合、低碳消费组合时需要更多的植物蛋白和新的植物蛋白来源。这些新的市场需求造成了对新农产品供给力量的强大拉力,调动资金、技术、土地、人力等资源向新的农产品供给领域进行重新配置[5],新的农业企业应运而生,形成农业新产业的萌芽。
市场拉动型的农业产业萌芽,是我国热带特色农业产业萌芽的主要模式。它更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形成的一般规律,符合市场需求的要求,因而其企业也更具有竞争优势,产业也更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当然,由于市场拉动型的农业产业萌芽单靠市场机制的作用,不能快速地积聚经济资源,因而形成的速度比较缓慢,产业萌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较高。
3.3 增长战略推动型
增长战略推动型是指主要由政府力量推动而形成的产业萌芽,因而也可称之为政府推动型。由于我国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保持经济增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经济增长因而成为各级政府的主导目标。由政府推动催生的农业新产业主要是为实现政府的经济增长目标服务的。产业选择以产量目标、农民收入目标等为主。政府目标成为农业新产业萌芽的主要动力,政府的行政措施成为资源配置的主导推动力。相关的市场信息、技术传播推广则以自上而下的传递服务为主要方式,甚至由政府机构直接实施。政府推动农业新产业萌芽可以通过诸多途径实施,如提升农业新产业的企业供给能力、由政府培育和强化新产品的市场需求、提供良好的产业萌芽环境等。
由政府来推动农业新产业萌芽,存在着一系列弊端,如造成新产业对政府扶持政策的过度依赖,容易出现产业萌芽过程中脱离市场的盲目性,产业基础和产业素质比较脆弱,企业的抗干扰能力弱,自主创新、自我发展能力弱等等[6]。但是,对于明显处于弱势地位的我国农业来说,由政府推动农业新产业的萌芽,可以降低经济资源配置的时间成本,提高农业新产业萌芽的速度,也可以有效地降低农业新产业的风险,因而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的快速变化,我国热带特色农业产业萌芽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由于野生种质资源和大量的农家品种不断被开发,今后,对野生种质资源开发和农家品种的选育在新品种产业化中的比例将逐渐减少,而对现有农作物品种进行选育改良将成为热带种植业新产业萌芽的主要路径。随着我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居民对单一农产品的需求量减少,大宗农产品在居民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下降。为适应我国食品市场需求多样化的要求,农业新产业的产业规模将逐渐小型化,特色农业产业将拥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为提高农产品品质,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为农业产后环节服务的新产业将不断涌现,农产品储藏、运销、加工等产业将有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史忠良,何维达.产业兴衰与转化规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84.
[2]李锋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和过程[J].中国农技推广,2004(3):17.
[3]王欣,徐学强.技术流—理论与实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51.
[4]曾福生,刘战平.湖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分析与优化[J].农业技术经济,2006(2):58-59.
[5]詹慧龙,胡明文,刘燕.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供给与需求的信息学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2(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