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精选7篇)
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 篇1
冠心病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很大一部分中老年人都饱受了冠心病的困扰。由于冠心病病程较长,且多发于中老年患者身上,而中老年患者往往缺乏对病情的全面科学的认识,因此,很多冠心病患者往往由于过度担心病情而陷入抑郁焦虑之中[1]。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冠心病合并抑郁焦虑患者进行有效治疗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结合我院的180例冠心病合并抑郁焦虑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分组对比分析,研究中西医结合在治疗上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5月10日~2014年5月10日的共180例冠心病合并抑郁焦虑患者,其中男106例,女74例,年龄40~85(62.26±12.87)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为80例患者,治疗组为100例患者。在患者的选定上制定了一定的纳入标准,其中包括:(1)患者符合医学对冠心病合并抑郁焦虑的诊断标准;(2)患者的年龄40~85岁;(3)冠心病患者有明显的焦虑症状,符合HAMD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以及HAMA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定标准;(4)患者接受治疗前14d内没有服用过其他抗抑郁的药物;(5)医院对患者的治疗已经征得患者家属的同意。患者如有下列情况中的任意一条将被排除在外:(1)患者的病情不符合诊断表转;(2)患者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或肾功能疾病;(3)患者对所用药物有过敏反应;(4)患者存在认知和判断障碍,难以完成研究[2]。
1.2 治疗方法
在治疗方法上,对照组的80名患者给予传统的常规治疗,抗血小板聚集、β ̄受体阻滞剂、他汀类及扩张冠脉动脉等,同时结合心理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中医治疗。中药药方组成为丹参15g,白芍15g,柴胡10g,川芎10g,酸枣仁20g郁金10g,枳壳10g,栀子6g,生牡蛎15g,龙骨15g,甘草6g[3]。水煎服,取汁200mL,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两组患者均以8w为1个疗程。
1.3 评价方法
本文在评价方法上主要采用了2个评价标准,一是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二是患者的心电图表现。
在患者的临床疗效上设置了三个评价指标:(1)效果显著:表现为患者的临床症状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的改善,治疗效果在65%以上;(2)效果一般:表现为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但是改善不是非常显著,治疗效果在30%~65%;(3)没有效果:表现为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没有明显的改善且治疗效果在30%以下[4]。
在患者的心电图效果上设置了三个标准:(1)效果显著:表现为患者的心电图与治疗前相比变化很大,基本已经恢复到正常水平;(2)效果一般:表现为患者的心电图与治疗前相比有一定的改善,具体体现为ST段回升0.05MV以上,T波变为直立,同时房室传导阻滞有所改善;(3)没有效果:表现为患者的心电图与治疗前没有变化,甚至有加重趋势[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疗效比较
通过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在患者的临床效果上有很大的区别,治疗组的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心电图比较
通过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在患者的临床效果上有很大的区别,治疗组的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2。
3 讨论
冠心病是目前中老年患者面临的一大困扰,同时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生活方式不断变化,冠心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传统的治疗方式是在治疗冠心病的基础上加入一些抗抑郁药物以控制患者的病情,但是从治疗效果来看还不是十分明显。在传统治疗方式上辅助中医治疗能够显著地改善治疗效果,无论是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还是治疗后的心电图效果都要优于传统的治疗方式。因此,未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摘要:将我院2010年5月10日2014年5月10日收治的共180例冠心病合并抑郁焦虑患者,其中男106例,女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为80例患者,治疗组为10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式,而治疗组则采取中西医相结合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冠心病及抑郁焦虑情绪的合并治疗。结果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病情情况均优于治疗前,而治疗组在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症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没有产生明显的不良反应。冠心病合并抑郁焦虑患者在治疗冠心病的同时要进行抗抑郁治疗,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治疗效果上与传统的治疗效果相比有一定的优势,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冠心病,抑郁焦虑,中西医结合
参考文献
[1]刘青,林玉芬.心可舒片治疗冠心病合并抑郁,焦虑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11):1389-1390.
[2]刘梅颜,郭成军.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合并抑郁焦虑情绪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2013,8(7):890-892.
[3]孟秀君,胥丽霞,侯华,等.辽宁省城市居民冠心病患病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1,40(10):915-918.
[4]刘梅颜.心血管疾病与精神心理关系最新研究进展-双心医学发展述评[J].山东医药,2012,54(4):01-03.
[5]谢学勤,张秀英,赵冬,等.北京市居民冠心病住院率及其变化趋势[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40(3):188-193.
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 篇2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设计现况调查研究,随机抽取2011年6月~2014年6月期间在我院经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A诊断的30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研究,抽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者300例进行比较研究。两组受试者均取得知情同意。
1.2 评价工具
1.2.1 焦虑和抑郁症状评价工具: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作为焦虑和抑郁症状的评价工具,SAS>50分判断存在焦虑症状、SDS>53分判断存在抑郁症状。
1.2.2 一般资料调查工具:
制作一般资料调查量表,内容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服药种类、近三月就诊次数、受教育程度、家庭关注情况、经济状况。
1.3 实施方法:
由同一组研究人员进行抑郁、焦虑症状以及相关因素的调查。首先,组织研究人员进行调查量表使用方法的学习,保证每一名研究人员均能正确使用量表并进行评分;而后,对2011年6月~2014年6月期间入组的冠心病患者进行资料采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录入数据,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按照P<0.05判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冠心病患者和健康者的焦虑/抑郁情绪:
冠心病患者的抑郁评分、焦虑评分、抑郁症状发生率、焦虑症状发生率均高于健康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抑郁/焦虑症状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不同性别、年龄患者的焦虑/抑郁发生率无差异(P>0.05);不同服药种类、近三月就诊次数、受教育程度、家庭关注情况、经济状况患者,焦虑或抑郁的发生率有差异(P<0.05)。
2.3 抑郁/焦虑症状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服药种类和就诊次数多、受教育程度低、家庭关注不足、经济状况差是冠心病患者发生焦虑或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
3 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该病的发生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阻塞所致。但与心肌缺血的患者表现的症状可能会出现较大的差异,这可能与患者的心理状态不同有关。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门诊就诊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的发生率约为15%~30%;而在住院的心血管急症患者中,不良心理的发生率更是高达60%~75%。以上学者的研究提示,合并抑郁和焦虑症状会加重冠心病患者的病情[2]。
在治疗过程中,临床医生不仅要关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本身的病变程度,还要注重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对已经存在或可能发生焦虑抑郁情况的患者,应及时给予心理疏导,以减轻不良情绪反应对冠心病病情的影响,改善疾病的预后情况[3]。但是,目前的临床现状是非精神科医生及时准确识别伴发情感障碍的患者较为困难[4]。有研究报道,国外非专科医生对焦虑和抑郁症状的识别率约为15%~25%,而国内的识别率也仅为15.9%,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被漏诊或误诊的发生率较高[5]。基于以上认识,近年来临床学者致力于探寻焦虑、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筛查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症状的高危人群并进行早期干预。
本研究对冠心病患者合并抑郁、焦虑症状的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临床筛查冠心病伴不良情绪的患者提供依据。首先,冠心病患者的抑郁、焦虑评分以及抑郁、焦虑发生率均高于健康人群。这就初步提示焦虑、抑郁症状的存在于冠心病的发生有关。在此基础上,我们通关单因素分析的方法对冠心病患者发生抑郁、焦虑症状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筛查,结果显示:不同服药种类、近三月就诊次数、受教育程度、家庭关注情况、经济状况患者,焦虑或抑郁的发生率有差异。这就说明治疗因素、患者自身因素、家庭因素、经济和社会因素不同,均会造成焦虑或抑郁症状的发生。
冠心病患者在出现焦虑或抑郁症状的过程中,可能同时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在筛查影响因素时,应当分析多种因素对焦虑或抑郁症状的共同影响才能为临床医生筛查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症状的高危人群提供参考[6]。本研究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对可能影响因素进行了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服药种类和就诊次数多、受教育程度低、家庭关注不足、经济状况差是冠心病患者发生焦虑或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这就要求心血管医生在评估冠心病患者的冠脉病变程度的同时,应当对治疗因素、患者自身因素、家庭因素、经济和社会因素进行判断,筛查可能发生焦虑或抑郁症状的患者并进行早期干预。
综上所述,冠心病患者多数存在焦虑和抑郁症状,造成焦虑和抑郁症状的相关因素包括治疗因素、患者自身因素、家庭因素、经济和社会因素。
参考文献
[1]Bradley SM,Stanislawski MA,Bekelman DB,et al.Invasive coronary procedure use and outcomes among veterans with posttraumatic stressdisorder:insights from the Veterans Affairs Clinical Assessment,Reporting,and Tracking Program[J].Am Heart J,2014,168(3):381-390.
[2]李晓靖,张岚,李斌,等.成都市综合医院门诊患者抑郁、焦虑障碍诊治状况研究[J].华西医学,2011,26(2):192-194.
[3]朱继芳,李远琼,陈朝蓉,等.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J].激光杂志,2014,35(9):127-129.
[4]王文娟,许华山,邓铸,等.老年冠心病患者急性应激障碍及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1502-1504.
[5]肖继明,徐军,缪东培.冠心病患者伴焦虑抑郁的心理干预[J].研究生学报,2011,24(9):927-929.
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实验研究对象的选择来自于我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冠心病同时合并患有焦虑和抑郁的病例共100例。所有病例均经过WHO相关诊断标准明确诊断为冠心病, SDS和SAS评分均达到焦虑和抑郁程度标准, 排除重大器官疾病、恶性肿瘤、妊娠妇女、文盲等病例。纳入的所有患者包括男性病例65例、女性病例35例, 年龄范围在36~74岁, 平均年龄为 (49.8±6.8) 岁, 病程从3个月~10年, 平均病程为 (2.5±1.2) 年。将10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上无统计学差异, P>0.05, 可以比较。
1.2 方法:对照组实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双心医学治疗。
1.2.1 药物疗法:除了给心脏用药以外, 对于重度焦虑和重度抑郁的患者还要给予药物治疗。临床口服抗抑郁药物选择使用盐酸氟西汀片, 服用剂量为30 mg/d, 分2次服用, 另一种口服用药选择艾司唑仑片, 用药剂量为3 mg/d, 同样分2次服用, 口服药物疗程为1个月。
1.2.2 运动疗法:为了疏导患者心理负面的情绪, 需要帮助患者建立经常适度运动的好习惯, 制定运动日计划, 严格按照计划实施, 一般冠心病患者不宜进行剧烈运动, 可以做低训练程度的运动, 比如慢跑、快走等, 长期坚持有益于患者提高心脏功能。
1.2.3 心理疗法:多与患者交流、沟通, 了解患者的想法和心理状态, 采用积极倾听、耐心指导、微笑鼓励的方式方法帮助患者消除心理的负担, 帮助患者积极走出心理阴影, 战胜病魔。可以多给患者讲述些战胜疾病的积极病例, 引导患者建立信心, 对抗抑郁。
1.2.4 健康教育:找合适时间、地点来向患者提供讲授疾病知识的服务, 向患者灌输主动了解和关注自身疾病知识的理念, 从冠心病与焦虑、抑郁之间的关系到相互影响作用、从发病机制到治疗方法一一进行耐心介绍和讲解, 对患者提出的疑问给予耐心且通俗易懂的解答, 让患者从主观意识上正确指导自己的行为习惯, 帮助治疗疾病。
1.2.5 音乐疗法:音乐可以放松心情, 舒缓紧张的神经, 相关文献表示, 舒缓的音乐可以缓解由心脏给患者带来的情绪负担和压力, 使患者达到一个放松的状态, 有益于抑郁和焦虑的改善[3]。患者选择自己喜爱的音乐后, 由负责的护士每天定时播放, 患者找一个舒适的环境和体位来倾听, 坚持治疗。
1.3 观察指标:SAS和SDS评分, 冠心病的治疗总有效率。
1.4 疗效判断。显效[4]: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心绞痛持续时间下降超过80%, ST段改变超过5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有好转, 心绞痛持续时间下降超过50%, 低于80%, ST段改变超过1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变。
1.5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7.0对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两组比较P<0.05, 表示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SAS、SDS评分比较:见表1。
注:两组治疗前比较, P>0.05, 两组治疗后比较, P<0.05
2.2 两组冠心病治疗效果比较:见表2。
注:P<0.05
3 讨论
西医学中对健康的定义由传统的无疾病的狭义概念发展到现在的人的生理、社会、心理的完好状态即为健康这一广义概念[5]。双心医学正是沿着这一概念发展而来, 不但治疗患者生理疾病, 同时治疗心理疾病, 使其达到一个完好状态。就本次临床实践中, 冠心病与焦虑抑郁之间的关系而言, 当患者发生心绞痛时, 会加重患者的抑郁焦虑等情绪[6], 引发患者对疾病和生命的恐慌。从发病机制来看, 焦虑和抑郁症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较正常健康人群更加紊乱, 不能自主调节到一个良好状态, 二者相互作用, 导致恶性循环发生。而双心医学模式的开展, 双管齐下治疗冠心病, 一个从生理角度, 一个从心理角度, 遏制了二者相互恶性循环作用[7], 得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本次临床实验结果看, 双心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两项评分也优于对照组, 评分下降明显, 有效改善了患者抑郁和焦虑的状态, 与以往相关报道相一致。
综上所述, 双心医学治疗冠心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安全性高, 对抗抑郁焦虑的作用强,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患者开展“双心医学”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近期收治的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患者100例, 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 给予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开展“双心医学”, 两组治疗后, 比较患者SDS和SAS评分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经过双心医学治疗后, 焦虑抑郁情况有所改善, 心功能有所好转, 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的常规治疗, 两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 采用双心医学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病例有显著效果, 远期疗效好,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双心医学,效果观察
参考文献
[1]牛素贞, 秦连菊, 段和春, 等.“双心医学”对冠心病伴抑郁和焦虑患者心率变异性与心功能的影响[J].临床荟萃, 2014, 3 (8) :910-911.
[2]丁荣晶.双心医学研究进展[J].四川精神卫生, 2014, 27 (3) :193-197.
[3]刘梅颜.心血管疾病与精神心理关系最新研究进展——双心医学发展述评[J].山东医药, 2012, 52 (4) :1-3.
[4]江均贤, 欧阳新根, 黄晓春, 等.“双心医学”对改善冠心病伴抑郁和焦虑患者心率变异性与心功能的作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8 (11) :151-152.
[5]范辉, 何秀丽, 史美丽, 等.中医药在双心医学模式中的运用研究[J].西部中医药, 2014, 27 (7) :134-137.
[6]欧阳新根, 江均贤, 黄晓春, 等.双心医学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诊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 2014, 11 (14) :118-121.
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3月—2014年10月在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400例, 入组条件: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 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排除其他躯体疾病及精神疾病。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 抑郁自评量表 (SDS) 评分确定伴有焦虑、抑郁情绪障碍。入组患者共118例, 男56例, 女62例, 年龄41岁~76岁 (51岁±7岁) 。按随机、双盲、对照原则将患者分成对照组 (58例) 和干预组 (60例) 。两组的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心功能分级、并发焦虑、抑郁情绪障碍的程度均无统计学意义。
1.2冠脉造影检查
采用标准Judkins法经右侧桡动脉或经股动脉路径对每个病变均以最佳多体位造影, 结果由两位有经验的医师判断:采用目测直径法和计算机密度测定法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狭窄程度>70%为介入治疗的适应证。
1.3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 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治疗, 共4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SAS、SDS评分, 心功能及心率变异性的变化。
1.3.1 心理干预
由患者的主管医师、责任护士及精神科医师负责实施, 共4个月 (住院期间每周2次, 出院后每月随访1次) 。内容包括:1一般心理支持。使用鼓励、倾听、劝导的方式与患者交流, 了解其需求及心理状态。详细告知患者手术的目的、意义、手术过程、术后应注意及配合的事项。并让患者了解冠心病国内外治疗动态, 树立治疗疾病的正确态度, 增强治疗信心。2给予患者足够的社会心理支持。指导患者家庭成员对其进行心理疏导, 并给予生活上的关心, 经济上的帮助, 减轻患者孤立无助感, 增强意志。3分散患者注意力。引导患者听音乐, 阅读报纸、杂志。安排术后恢复好的患者现身说法, 消除负面情绪, 使患者增强信心, 减少恐惧。4健康教育。对患者进行冠心病的基础知识宣教、饮食控制、运动锻炼、血脂控制等。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制定合理的运动方案, 提高患者的体力及耐力, 树立治愈疾病的信心。5药物治疗。重度抑郁或焦虑患者在精神科医师指导下给予药物治疗。
1.3.2心功能测定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应用Simpson法测定左室射血分数 (LVEF) 。
1.3.3 心率变异性测定
采用美国Brentwood 8800型动态心电图仪记录24 h动态心电图, 进行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观察指标包括:连续24 h内正常RR间期均值标准差 (SDNN) , 每5 min窦性RR间期均值标准差 (SDANN) , 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均方根 (rMSSD) 。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干预组患者SAS、SDS评分显著降低 (P<0.01) , 心功能指标 (左室射血分数) 增加 (P<0.05) , 心率变异性指标 (SDNN、SDANN、rMSSD) 显著增加 (P<0.01) 。详见表1。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1) P<0.05, 2) P<0.01。
3 讨论
冠心病患者普遍存在情绪障碍, 如焦虑、抑郁等, 其发病率可高达40%以上, 其中重度抑郁可达20%[2]。抑郁症患者的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率也明显高于非抑郁患者, 但两者之间的具体关系尚未阐明[3]。欧洲的一项荟萃分析显示, 重症抑郁是影响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4]。国内亦有报道, 抑郁症是PCI患者术后12个月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5]。
抑郁症与冠心病有3个共同的基本病理生理改变:血小板活性增高、炎症反应和心律失常[6]。抑郁症患者血液黏稠度增高, 血小板聚集性增强, 易形成血栓, 内皮细胞激活促使炎症介质产生增多, 更易发生支架内血栓及支架内再狭窄, 导致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7]。心率变异性反映了血液循环动力学改变或存在其他生理干扰时自主神经系统改变心率的能力。多项临床研究也发现, 抑郁症患者以及抑郁症合并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下降, 使心律失常发生风险大大增加, 对于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来说, 是其死亡率发生的有力且独立的预测因素[8]。此外, 抑郁症还增加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9]。
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其患病率为20%~82%[10]。本研究中PCI术后心理障碍的患病率为29.5%, 于此相符。患者术后出现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有:对介入治疗的恐惧心理, 介入术前患者和家属理解不够, 围术期出现并发症, 术后对体内支架的过分关注, 顾虑术后后遗症及支架术后再狭窄, 支架费用造成的经济负担, 社会功能受限, 社会和家庭支持不够对患者产生了负面影响等。
本研究发现, 通过对冠心病PCI术后伴焦虑、抑郁患者进行4个月的心理干预, 包括一般心理支持、社会心理支持、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干预、运动疗法、必要时辅予抗抑郁药物等方法, 可帮助患者正确的认识问题, 消除疑虑, 增强信心, 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及时消除PCI术后不良心理状态, 促进了患者的身心康复。心理干预不仅能改善冠心病的焦虑、抑郁情绪障碍, 使治疗后SAS、SDS评分显著降低 (P<0.01) , 还能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使左室射血分数增加 (P<0.05) , 心率变异性指标 (SDNN、SDANN、rMSSD) 显著增加 (P<0.01) 。其方法简单易行、费用极低, 无任何的不良反应。因此临床医师应高度重视冠心病PCI术后患者伴有的心理疾患, 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 提高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改善患者预后。
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PCI) 后合并焦虑、抑郁患者心功能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118例PCI术后伴有抑郁、焦虑情绪障碍的冠心病患者, 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 (58例) 仅给予常规治疗, 干预组 (60例)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4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 (SAS) 、抑郁自评量表 (SDS) 评分, 心功能及心率变异性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干预组患者SAS、SDS评分显著降低, 心功能增加, 心率变异性显著增加 (P<0.05) 。结论 心理干预不仅能改善冠心病PCI术后伴焦虑、抑郁患者的情绪障碍, 还能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及心率变异性。
关键词:冠心病,心理干预,焦虑,抑郁,PCI术,心功能,心率变异性
参考文献
[1]朱为勇, 张新丽, 丁发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前后心理障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31) :81-82.
[2]Roest AM, Martens EJ, Denoll, et al.Prognostic association of anxiety post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mortality and new cardiac events:A meta-analysis[J].Psychosom Med, 2010, 72 (6) :563-569.
[3]张润峰, 胡大一, 高文根, 等.双心诊疗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 (25) :15-17.
[4]Nicholson A, Kuper H, Hemingway H.Depression as an aetiologic and prognostic factor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A meta-analysis of6362 events among 146538 participants in 54 observational studies[J].Eur Heart J, 2006, 27 (23) :2763-2774.
[5]郭敏, 史冬梅, 周玉杰, 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抑郁障碍及其和预后的关系[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0, 18 (1) :28-31.
[6]Mussel DL, Cowles M, Mcdonald W, et al.Effect of mood and anxiety disorders on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implications for treatment[J].Hursts Heart, 2008, 1:2169-2187.
[7]张金国, 谭洪勇, 张传芝, 等.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与抑郁障碍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0, 19 (10) :929-931.
[8]Carney RM, Freedladn KE.Depression and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J].Cleve Clin J Med, 2009, 76 (2) :S13-S17.
[9]Einvik G, Dammen T, Omland T.Depression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s there an association[J].Tidsskr Nor Laegeforen, 2010, 130 (7) :729-732.
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4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男74例,女50例;年龄42~83岁,平均年龄(65.4±2.3)岁;病程1~12年,平均(6.4±1.5)年;所有患者均符合第三版的《中国心血管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且经体检、心电图、心肌酶谱等相关检查确诊,心绞痛型82例,心肌梗死型42例;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80例,Ⅲ级44例。住院治疗期间均给予扩冠、抗凝、强心、利尿、抗心律失常等药物治疗。排除心肝肾严重功能障碍者、恶性肿瘤患者、精神异常及意识障碍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治疗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临床护理,仅限于单一疾病护理;观察组在单一疾病护理基础上给予整体护理干预,具体操作如下:
1.2.1 健康宣教
针对患者的年龄、受教育程度、意识状态等因素,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患者有选择性地讲解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治疗措施及临床预后,指导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疾病;
1.2.2心理疏导
由于冠心病的临床症状较复杂,甚至有濒死感,同时,病情易反复发作,且病程较长,因而常增加患者心理负担,容易产生焦虑、紧张、恐惧、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进而影响临床治疗和生活质量。为此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倾听患者主诉,掌握患者动态心理变化,并根据患者不同心理状况,采取针对性心理疏导,以此解除患者心理负担,同时,及时解答患者心中的疑虑,并特别指出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往往会加重病情,进而鼓励保持良好心情,保持心态平和,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3亲情支持
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及时将患者病情及心理状态反馈给家属,并叮嘱家属在心理和生活上,多关心、鼓励患者,以亲情的感召力,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进而可有助于帮助患者走出焦虑、抑郁状态;
1.2.4 社会支持
组织同症患者进行交流,由病情相对稳定、心理状态良好的患者进行相关信息交流,进而有助于帮助焦虑、抑郁的患者纠正错误认知和不良行为习惯,同时还可减轻思想压力,减少情绪波动,走出心理阴影,同时还建议患者多参与社交活动,进而有助于改善心理情绪;
1.2.5 生活护理
纠正患者原有不良生活行为模式,养成有序的生活起居习惯,并科学饮食,避免高脂、高盐饮食,同时培养患者业余兴趣爱好,如音乐、书法、美术等,不但可培养宁心静气的心境,还可转移心理压力,改善心理状态,另外,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通过慢走、太极拳、游泳等,可增强心脏耐受力,改善患者精神面貌,进一步克服心理障碍。
1.3 观察指标
于两组患者入院时评定焦虑和抑郁情绪,并于患者出院前,再次进行评定,观察对比两组护理干预前后焦虑和抑郁情绪的改变。
1.4 效果评定
焦虑和抑郁干预效果评定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定。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经整体护理干预后,SAS及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整体护理干预后的SAS及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由于冠心病病情发作常给患者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且患者的心理反应较为复杂,有相关研究表明,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往往会加重冠心病病情,伴有中重度抑郁情绪的冠心病患者死亡率会增高69%~78%[2]。分析是由于不良心理状态常会增强交感神经兴奋性,激活皮质醇分泌,致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进而使机体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使血浆中的血小板聚集,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多,可加重心律失常、心绞痛等病情,因此改善患者心理状况有助于改善临床预后质量[3,4]。
随着护理模式的发展,本文对冠心病患者采用整体护理干预,注重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的护理干预,增强患者对冠心病疾病的相关信息的认知,使患者正确正视自身疾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加强心理疏导,针对性地解除患者心理负担,并给予亲情支持和社会支持,使患者感受到亲情,并恢复患者回归社会的勇气,同时纠正患者原有不良生活行为模式,培养健康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能力,进而有助于改善心理状况,提高生活质量[5,6]。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经整体护理干预后,SAS及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且均低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加强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等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心理状况。
综上所述,整体护理干预可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患者走出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阴影,进而有改善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究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临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整体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护理前后焦虑抑郁情绪改变。结果 观察组经整体护理干预后,SAS及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整体护理干预后的SAS及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整体护理干预可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患者走出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阴影,进而有改善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护理干预,冠心病,焦虑,抑郁
参考文献
[1]蔡雪芳.系统护理对冠心病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9):12-13.
[2]谢亚利.舒适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心理和生活质量影响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1):11-13.
[3]陈雪,陈瑰丽.健康教育联合心理疏导对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6):68-69.
[4]胡文亚.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3):648-649.
[5]刘希红,杭琤,张侃,等.早期运动联合心理干预对冠脉搭桥患者术后焦虑抑郁状况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3,28(18):79-81.
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2013年9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92例,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观察组共46例,24例男性,22例女性,年龄分布为45~74岁,平均年龄为(54.2±8.3)岁;其SAS评分为(62.7±5.9)分,SDS评分为(52.9±7.1)分;对照组共46例,27例男性,19例女性,年龄分布为43~75岁,平均年龄为(55.1±8.9)岁;其SAS评分为(63.2±6.3)分,SDS评分为(53.4±7.5)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并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对其实施冠心病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系统护理,具体如下:①采取有效措施以促进患者心理情绪的稳定,以严肃、稳重、沉着的态度有序实施抢救活动;②给予患者有效的心理支持。护理人员应从情绪感染、动作表达和语言表达三方面对患者的心理情绪进行直接影响;③对患者进行宣教,向患者进行冠心病相关知识的讲解,以提高患者对于自身所患疾病的认识;④护理人员应同患者家属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以保证在治疗期间其能够给予治疗工作高度的配合;⑤对于存在依赖心理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认识到治疗的方法、目的及其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促使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提高;⑥保证病室内安静、整洁,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治疗环境,从而保证患者的心情愉悦,休息充足。
1.3观察指标:在护理前后,分别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两组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采用平均值±标准差的形式表示两组患者的SDS、SAS评分,并对组间评分结果进行t检验,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经系统护理,其SDS评分为(40.2±5.2)分,SAS评分为(50.1±5.5)分;对照组患者在护理结束后其SDS评分为(49.7±6.7)分,SAS评分为(57.5±5.0)分,观察组患者在护理结束时其SDS、S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均指出,冠心病的病情发展同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之间存在密切联系[2]。研究显示,以冠心病为代表的绝大多数心血管疾病在病情发展过程中,均无法摆脱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影响。长期处于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或愤怒、紧张、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不良生活习惯等均会引起免疫功能、内分泌、神经功能紊乱,严重时会引发冠状动脉痉挛等。有报道指出,对于存在严重焦虑情绪的冠心病患者,其普遍存在较高的猝死和致命性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3]。因此,探讨如何有效地缓解冠心病患者的负性情绪具有十分积极的临床意义。
随着近年来临床医学模式的转变,多种护理模式均得以应用。同常规护理相比,系统护理具有更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系统护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①护理人员采用亲切和蔼的语言、积极热情的态度给予患者充足的安慰;②护理人员向患者简单介绍疾病相关知识,以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疾病认识;③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性格特点,给予其针对性心理指导,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以帮助患者缓解孤独感;④加强病房环境护理,为患者营造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以帮助患者改善心理状态,促使其抑郁、焦虑情绪的改善;尽量避免周围仪器声音对患者的影响。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经过一定时期的系统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SDS、S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表明在护理结束时,观察组患者的抑郁、焦虑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提示同常规护理相比,系统护理通过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生理环境和良好的心理指导,能够有效帮助冠心病患者缓解不良情绪。
综上所述,对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情绪患者实施系统护理,能够有效促进患者不良情绪的缓解,对于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曦铭,李婷婷,丛洪良,等.抑郁对冠心病行再血管化治疗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40(2):99-103.
[2]宋翠侠,柴树花.住院冠心病患者抑郁相关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2):2462-2463.
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 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该院自2013年1月—2014年8月收治的109例糖尿病合并抑郁焦虑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48例, 女61例,年龄在31~79岁,平均年龄(57.8±10.9)岁;病程2~31年,平均(4.3±3.9)年 ;所有患者均与WHO糖尿病相关诊断标准相符 ,无其它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未合并其它代谢系统疾病,无妊娠糖尿病等特殊糖尿病患者。同期对比52例健康者的临床资料,男24例,女28例,平均年龄(53.2±8.9)岁;将109例糖尿病患者分为观察组,52例健康体检者分为对照组,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与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测试评分, 所有研究对象均由经过正规培训的医师进行检测,SDS≥50分者有抑郁症状,SAS≥50分者有焦虑症状,并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体重指数等一般资料,病例组病程及治疗方案单独记录;所有受测试对象未无抗抑郁、焦虑治疗史。
1.3 统 计方法
所有研究数据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观察组109例糖尿病患者中,46例伴有抑郁、焦虑症状,比例为42.20%,对照组52例健康体检者中,5例出现抑郁、焦虑症状,比例为9.62%,观察组的抑郁、焦虑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SDS、SAS评分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s)
注 1:与对照组相比,P<0.05。
以糖尿病合并抑郁、焦虑为因变量,以糖尿病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病程、糖化血红蛋白、慢性并发症等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体重指数、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使用胰岛素等因素与抑郁、焦虑有直接相关性。
3 讨论
糖尿病引发抑郁的原因可能与神经内分泌异常、血糖紊乱有关,故糖尿病患者需要严格控制饮食,并进行科学、合理的锻炼与治疗,由于糖尿病目前是无法根治的终身性疾病,所以整个过程患者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与财力,增加了患者的心理压力,各种应激、心理创伤又促进糖尿病病情加重,从而进入恶性循环。抑郁状态会对患者体内糖代谢产生影响,降低机体调节糖代谢的能力,这是由于抑郁时皮质醇分泌亢进,导致糖异生,促进血糖水平升高,且皮质醇还会拮抗胰岛素,从而影响到血糖控制效果。此外,患者处于抑郁、焦虑状态下,其自我照顾能力、治疗的依从性等均会有所下降,直接影响血糖的控制效果,从而增加各类并发症的发生机率。由此可见,糖尿病伴发抑郁、焦虑会对患者产生严重影响,降低其生存质量。因此,临床上要将糖尿病患者伴发的焦虑、抑郁情绪视作心理方面的并发症,采取心理干预措施,如有必要则进行药物干预。
摘要:目的 分析糖尿病患者合并抑郁焦虑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自2013年1月—2014年8月收治的109例糖尿病合并抑郁焦虑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观察组,并以同期健康体检人员5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患病率及SDS、SAS评分。结果 观察组109例糖尿病患者中,46例伴有抑郁、焦虑症状,比例为42.20%,对照组52例健康体检者中,5例出现抑郁、焦虑症状,比例为9.62%,观察组的抑郁、焦虑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SDS、SA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体重指数、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使用胰岛素等因素与抑郁、焦虑有直接相关性。结论 糖尿病的抑郁、焦虑发病率显著高于正常人,因此临床上要加以重视,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要采取必要的健康指导、心理干预,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