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来关心学生

2024-12-12

用爱来关心学生(通用3篇)

用爱来关心学生 篇1

师爱, 即教师对学生的爱, 它包含了对全体学生中每个人 (不分相貌、性别、个性、好生、差生) 的热爱和尊重、理解和期待。师爱是教师的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 是教育的灵魂, 是教师魅力的源泉, 是教育的前提, 教育没有爱犹如池塘没有水,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师对学生的爱不能起于心而止于口, 要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教师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 一个亲切的称呼、一下轻柔的抚摸、一句温和的话语都可以拉近和学生的距离, 跟他们平等地交朋友, 关注他们的快乐和悲伤, 了解他们的心灵, 和他们进行平等的对话和沟通, 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 理解、帮助学生, 成为他们最可信赖的朋友和引路人。好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 教师一句同情理解的话, 就能给学生很大安慰, 增添勇气, 而一句不合时宜的话, 就如一把利剑, 会刺伤学生脆弱的心灵。教师还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和机智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爱。那么, 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怎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教师的师爱呢?

一、爱学生就要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教师提供优质服务的对象, 不尊重、不信任学生, 教师便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只有把学生当作是平等、自主的人, 才会产生爱的情感。爱默生说:“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我们都知道, 在任何班级中学生总有好、中、差之分, 有些教师对好学生尊重、偏爱, 对差生嫌弃、厌恶。这种做法恰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 轻者使这些差生越发失去自信, 产生自卑, 不求上进;重者, 则会使这些学生对教师产生怨恨和抵触, 造成师生间的矛盾, 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我在任班主任期间力求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人无完人, 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长处, 也都有各自的不足, 这就需要教师耐心地去发现、去挖掘, 只要用心就一定可以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 哪怕是用放大镜去寻找和发现学生的优点, 只要找到就让它放大, 并以此为契机教育、鼓励、改变学生。

我喜欢我们班的学生, 我认为他们都是好学生, 因为好坏的界限和标准是人定的, 在我心目中好坏的标准是多方面的, 我尽可能地制定让每个学生都符合标准的几个方面, 多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闪光点, 表扬的同时给他们指出存在的问题, 提出下一阶段的目标和希望。当发现学生的进步, 那怕只是一点点我也会大力表扬, 给他们希望和信心。因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在初中学校被放弃或不被重视的那部分学生, 在初中学校得不到尊重, 所以现在就要让他们感受到爱和温暖, 得到理解和尊重, 感受到教师的包容, 当他们进步时要及时表扬, 让他们有信心可以做得更好, 也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与重视。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盛气凌人地训斥、辱骂学生, 而要善于激励学生、鼓舞学生, 最重要的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所有难教育的孩子, 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 所有好教育的孩子, 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 这是切断后进生源的重要手段。

二、爱学生就要深入了解和关心学生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育家从一切方面教育人, 那么首先就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要了解学生, 教师首先就要与学生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朋友关系, 多与学生交流谈心, 加强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 减少教育阻力。当学生出现问题、犯错误时, 作为教师首先要冷静, 要理解学生, 允许学生犯错, 因为他们还是孩子, 自制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还很差, 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有了错误就怒气攻心、丧失判断问题的能力。当学生出现问题以后, 教师首先要冷静, 平静自己的情绪, 不要冲动, 要劝解自己出现问题是正常的, 因为他们还是孩子, 当自己可以平静下来时再解决问题。教师在处理问题时先不要急于解决问题, 而是要耐心地去了解事件的经过, 走进学生的心里发现问题的根源, 全面掌握事情的经过。在处理时不能让学生有敌对情绪, 让学生自己说明事情的经过, 教师要作为倾听者, 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就可能发现自己的问题, 教师再由倾听者转变为引导者, 首先在错误中找到学生做得对的地方加以肯定和表扬, 这样可以降低学生的抵触心理,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不是为了批评他, 而是在帮助他找到问题的所在, 以便很好地解决问题。然后教师再让学生说出自己做错了什么, 适时进行教育, 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

当然, 教师绝对不能当众批评学生, 有任何问题都要私下解决, 减少他们的对抗心理, 如果当场解决, 学生即使已经认识到错误, 但有时为了面子也可能不承认, 这样对问题的解决没有好处, 还有可能会更糟, 不利于教师威信的树立, 双方要私下在心平气和的情况下谈话, 将问题圆满解决, 这样教师也可以得到学生充分的信任和喜爱。

三、对待学生要宽容

爱学生就要用宽容的心对待学生, 宽严并进, 做到“严而不厉, 严而有度”。教师对待学生要宽容, 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应该理解, 但是宽容和理解并不代表纵容、没有原则没有制度。学生本身有一定的惰性, 要达到预想效果, 教师必须要严, 只有严格要求学生, 才能形成好的班风与纪律。

作为一名教师, 我把我的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 当他们犯了错误的时候, 我会耐心纠正;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 我会和他们一起面对, 去克服、去解决;当他们取得进步的时候, 我会为他们高兴, 为他们喝彩;当他们参加比赛时我比他们更紧张;当他们生病时, 我会关心、照顾他们的生活。我爱他们, 但在爱他们的同时, 我会更加严格地要求他们, 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处事的方法, 以自己的言行来影响教育学生。例如, 每周一的升旗, 学校要求教师穿校服, 每次我都穿着校服, 学生看着我, 无形之中, 学生就会感觉到, 制度和要求是用来执行的, 老师都如此, 我们也必须要遵守。所以, 我每次都做得很好, 这样, 时间长了, 学生也都能照着学校的要求去做。其实这也是爱与责任的表现, 如果没有对学生的爱, 那我也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偶尔也可以不穿, 那后果可能就是学生觉得不用穿。对学生严, 教师就要首先起到表率作用。

我坚持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平等待人, 因材施教, 注意全面了解学生动态, 经常与他们聊天, 交流思想, 增进感情, 对他们循循善诱, 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 用真诚感化学生, 做学生的朋友, 和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他们可以放心地和我聊心事, 我做工作也容易了很多。

只有教师给学生以尊重、理解和信任, 才会激发他们的潜能。俗话说:“于细微之处见真情。”师生交往的细微之处往往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真诚而深厚的爱。爱学生, 就要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 每个学生的可塑性都很强, 这就要我们去发现和培养, 教师要主动承担起教书育人的天职, 用爱心来浇灌祖国的花朵, 去托起明天的太阳!

摘要: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行为和方法都要以“爱”为依托, 以“情”为先锋, 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爱他们的, 教师可以是他们心灵的依靠, 即使是批评也要让他们感受到浓浓的情和深深的爱。

关键词:爱,尊重,信任,宽容

用爱来关心学生 篇2

府前中学肖永华

一、案例的基本情况

1.个人基本情况:

小欢(化名),14岁,女,在初二九班读书,成绩在班级倒数三四名。性格外向,很泼辣,对学习不求上进,和男孩子能打成一片.犯了错误不愿承认,大有破罐子破摔的势头.2.家庭情况:

小欢和弟弟小乐是龙凤姐弟,但出生不久父母感情不和就离婚了,小欢随母亲,小乐跟了父亲.母亲下岗在家,但为了维持家庭生活,在华联找了一个售货员的临时工作。因此家长没有时间和精力来教育他,造成了家庭教育缺失。

二、不良行为具体表现

缺乏学习积极性,作业潦草应付。纪律散漫,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老师不在时经常能听到她的嗓门。经常串班,并且喜好结交一些班级霸道朋友。

三、原因分析

小欢在小学时学习成绩虽说不是特别优秀,但至少在班级还是中上层次。但自从父母离婚后,母亲一个人维持这个家,没有时间管他,对她听之任之,家庭教育的缺失,从而加速了小欢的学习成绩下降,进而造成思想的变化。父母的离异让他产生挫折感,从而感到自卑,缺乏和谐的人际关系等,难以融入群体,显得与大家格格不入。

四、方法依据

面对小欢身上层出不穷的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强制性措施,每次出现问题时除了训斥就是警告,但好了几天后又老毛病又犯了,收效甚微,久而久之,加剧了她和我的对立情绪,甚至有破罐子破摔的迹象。在翻阅了有关教育心理学的书籍后,发现自己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教育不得法。于是从“认识她”开始,作深入的调查了解,去解读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社会背景,以及各科任老师对她的评价,针对她身上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剖析成因,选择方法,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在初见成效之后,贵在坚持到底,循序渐进,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切合她的个人实际和特点,引导她制定个人进步目标,在新的起点上,又提

出高一点的要求,引导她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让她经过努力能逐步达到,品尝成功的喜悦。在转化的过程中,要正确的运用辩证观点,处理好严与爱、情与理、表扬与批评等关系,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五、转化过程

刚开始接手这个班级时,由于对学生不了解,接触了原先六年级的几个班主任,从原班主任的口中得知,小欢就是个女混混,只是年纪还小还成不了气候,等到高年级就很难管了。根据我的经验,她身上的问题并不是天生的,应该是由一些特殊原因造成的。于是,从“知”作为突破口,跟她谈话式的交流提前做了思想工作,防患于未然。以为自己的耐心教导会让她改头换面,在新的班级重塑自己的形象。因为这是每个学生在升入新的班级时最美好的愿望。开始还好,仅仅几天她以前的坏毛病就逐一浮上水面,上课说话、下课说脏话、作业一塌糊涂,串班级,专门结交一些班级的落后生,所以不思上进,思想消极。几次谈话之后都没有明显的效果,于是电话进行了家访,从母亲的话中得知,他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而且对父亲充满了恶意,母亲下岗在家,但为了维持家庭生活,在外找了一个临时工作。因此家长没有时间和精力来教育他,造成了家庭教育缺失。就经常和原年级的“差生”在一起。了解了这些情况后,我觉得这并不是一个“无药可救”的孩子,所以要想使其转化,一定要用爱心和耐心去教育感化他;用体贴与关爱的态度对待她,和她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彼此尊重、相互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班级申请困难补助,借着这个机会,我找他进行了一次谈话,也谈及他的家庭。从她的话中了解到她恨父亲,心疼母亲,这仍是一个有爱心的孩子,我不失时机地跟她进行了推心置腹的沟通,她也愿意跟我说自己的心里话,我给她申请了困难补助,希望她能够改变自己在同学心目中的形象。让她慢慢感受到自己是被“关心”和“爱护”的,在和他母亲的一次通话中,我感受到了希望。母亲说从小欢的话语中,她听出了她对我这个班主任的崇拜、信任……并且晚上回家就写作业,积极性明显提高。我很高兴,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至少她不排斥我。

抓住一切可以表扬她的机会,在班级面上表扬。作为学习上的弱者,容易被同学、老师、家长所忽视,他们往往有很强的自卑感,但他们实际上还有另一种强烈的不易为人们所觉察的欲望:他们渴望老师的关注与鼓励,他们渴望别人的肯定与赞美。在平时对小欢的教育中,注意发现她的微小进步,给予充分肯定,积极引导,让她看到

希望,增强进步的信心。在课堂上,当她拿着课本下座位问题时,耐心的讲解之后,并在班级面上表扬。对于她来说,能够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敢于问老师就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了,这样的勇气是很多同学所不能及的。她就越发好问,作业字儿得越来越好,准确率越来越高,她的进步确实令我惊讶,因为以前基本上什么也不会,更何况几何推理!一次单元测试,平时比她学习好几倍的同桌还没有她的成绩好,更激发了她上进的干劲。

更让人欣喜的是年终的安全法律法规知识竞赛我班她是唯一的二等奖获得者,令全班同学刮目相看!至少她有一个端正的态度,她是认真的去做了。作为老师,用赏识的语言去激励他,表扬她,从而让她提高对自己的要求,激发上进心。让她充满自信,让她确信:自己很聪明,有很强的潜能,某些学科成绩不很好,是因为以前没有努力,没有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没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从现在开始,只要肯努力,不怕困难,就一定能成功。精力在学习上的投入自然就减少了她和其他问题生之间的交往,一些不良的习气也就逐渐的减少。

在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问题学生”只要受到了老师的爱护、信任,就会有一种受到鼓舞和激励的内心情感,就会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育帮助。我们要以爱动其心,以理服其人,多一份耐心,少一份急躁,多一份宽容,少一份责备,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用赏识的态度去教育学生,那所谓的“问题生”终究会变成“潜能生”的。

用爱来温暖学生的心灵 篇3

每读一篇, 心里总涌动着温暖, 忍不住地赞叹, 被书中人物的人性美所感动, 被他们爱的智慧所叹服。哪怕是一个小小的不经意的爱的举动, 都有可能带给学生一生的影响, 那我还有什么理由, 不付出真情, 用爱来温暖学生的心灵呢?

“老师, 我相信石头会开花。”一个稚嫩、羞涩的声音从一个学生嘴里艰难地吐出来。这是一个有智力障碍的学生, 他叫方言, 曾被许多学校拒收, 直到12岁才成为一年级的学生, 他用“相信”造的句子, 面对同学们的哄笑, 赵老师却用坚定的语气大声宣布:“方言造的句子最精彩, 我和方言一样, 也相信石头会开花。”为了让学生相信方言, 赵老师千里迢迢地托朋友弄来一块火山岩。那块石头上面竟然真的开着一朵鲜艳的小花, 同学们真诚而热烈的掌声让方言开心地笑了。

后来, 方言竟然成了一位很有名气的童话作家, 正是这位满怀爱心的赵老师送上的真情创造了奇迹!这个故事让我震撼了, 我感谢这位赵老师, 曾经是多么自卑的学生呀, 没有同伴, 没有勇气, 没有快乐, 赵老师的一次鼓励让这位学生变得开朗, 也成就了这位学生的辉煌!

由这个故事, 我想到了我曾教过的一名学生。她的传闻我听过, 爱哭, 哭起来没完, 大家教我少惹她, 不用管她。她喜欢扎两条麻花辫, 披在肩上。白皙的脸, 笑起来有个酒窝, 多可爱的女孩。可惜她上课从不翻书, 眼睛经常望着窗外, 悠闲得很。叫她回答问题, 她总是一声不吭, 谈过几次话都没用, 我不由得为她叹惜。想不管她, 又于心不忍。第一次习作批阅时, 我翻到了她的作文, 只有字数很少的两段话, 语句也不通顺, 断断续续的, 可是从文字中我找到了几句她的心里话, 话里面饱含着对奶奶的思念与爱。我用红笔在句子下面圈上了显眼的红圈圈, 在感情词下面标上“△△”, 并在一旁写下我内心的感受。

讲评时, 我请她读作文, 她感到很意外, 不自然地站起来。语句虽不通顺, 但是由于是发自她内心的话, 老师点评完毕, 同学们还是给予了她热烈的掌声。我看到她脸红了, 羞涩地笑了。

后来上课时, 我惊奇地发现, 她爱看我的眼睛了, 上课注意听讲了。难道这是作文讲评的效应?我甚至比她还期待着第二次习作讲评的到来。

在第二次习作里, 她得到的红圈圈更多了。我又请她读了习作, 不只是老师点评, 同学们的点评更让她感到自信与满足。事情就这样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她居然爱举手了, 喜欢回答问题了, 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在期末测试中她居然及格了。

上一篇:《忠义水浒传》下一篇:远程音乐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