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控制

2024-11-25

剩余控制(共10篇)

剩余控制 篇1

0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层建筑也越来越多。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容量最大、增长最快的电梯市场,电梯保有量已超过100 万台,且保持每年20% 的递增速度,市场前景乐观[1]。电梯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运输工具也在飞速发展中,电梯的运行速度、运行距离在不断的变快、边远,运行的效率也在不断地提高。乘客除了要求电梯有良好的运行性能、安全性能除外,对电梯的舒适度层面也提出较高的要求[2]。

目前国内绝大部分VVVF电梯都采用电梯专用的变频器对电动机的调速控制,因此对电梯速度变频控制系统的设计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和学术意义[3]。通过研究和开发高效率、高稳定性的电梯速度控制系统,适应于当今电梯速度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更能提高我国的电梯控制技术的核心竞争力。

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在基于模拟量输出方式速度控制模块上,采用绝对剩余距离为则的电梯速度控制方式实现对电梯的变频调速控制。

1电梯速度控制方式的选择

电梯运行能否舒适、安全、高效地性运行,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与对速度控制方式的选择[4,5]。目前国内外主要的速度控制方式为以下几种:

以时间为原则的速度控制方式是电梯主控制器依据理想的速度曲线按时间原则发送速度指令给变频器进行控制。该控制方式实质上是一个开环控制系统,因此该运行方式的运行效率低,平层精度和舒适性差[6,7]。

以相对距离为原则的速度控制方式是通过安装在曳引机轴上的增量编码器间接获得轿厢位置从而精确计算轿厢走过的相对距离来对电梯运行速度进行控制[8]。但是由于钢丝绳打滑、增量编码器脉冲丢失等干扰的存在,都容易使电梯丢失自身的正确位置。

以绝对剩余距离为原则的速度控制方式是通过绝对值编码器可以实时测得轿厢在井道中的绝对位置信息,并反馈给电梯速度控制模块。电梯速度控制模块根据反馈回来的电梯位置信号实时地计算出电梯到目的楼层的绝对剩余距离,并通过剩余距离来设计出电梯的运行曲线。由于绝对值编码器返回的是二进制编码的位置信号,不会存在丢失脉冲的情况。

考虑到以绝对剩余距离为原则的速度控制方式在理论上能够消除前两种控制方式的缺点,实现无爬行停靠,故本研究选择以绝对剩余距离为原则的速度控制方式作研究。

2电梯速度控制软件及算法实现

2. 1 电梯余弦速度曲线公式分析

为了保证电梯有良好的舒适性,本研究所设计的电梯运行速度曲线必须是平滑的。目前常用的电梯理想速度曲线为抛物线-直线型和余弦-直线型速度曲线[9,10,11]。由于余弦-直线型速度曲线能够消除抛物线-直线型曲线在抛物线往直线段过渡时产生加速度变化率突变的问题[12],本研究把余弦-直线型速度曲线作为理想速度曲线。

根据电梯的运行距离不同,理想余弦-直线型速度曲线可以演化成3 条速度运行曲线,电梯运行速度曲线模型图如图1 所示。

由速度曲线1 可知,OAC″G″是一条标准的余弦曲线,速度曲线2 和3 都是在该曲线基础上演化而来。该曲线也是理论上电梯运行最小行程时的速度曲线。

曲线2OAB'C'G'和曲线3OABCG分别为电梯运行中间非额定速度时的速度曲线和电梯运行额定速度时的速度曲线,两者的区别在曲线3 在电梯运行的额定速度但是还未到减速点的这段时间内作匀速直线运动,曲线2 和曲线3 的加减速过程都是一样的,因此,本研究采用速度曲线2 进行分析。

曲线OA段: 该段为标准余弦曲线的前四分之一部分,所以曲线公式与标准余弦曲线公式相同,如下:

其中: 0≤t≤tA。

曲线AB段: 该线段为匀加速直线段,斜率为曲线OA段A点切线斜率,其公式如下:

其中: tA≤t≤tB。

曲线BC段: 该段曲线是由标准余弦曲线的第2个四分之一部分平移得到,其公式如下:

其中: tB≤t≤tC。

式( 1 ~ 3) 中: tA,tB,tC—A、B、C 3 个点时刻; sA,sB—电梯在A点和B点走过的总路程; V0—曲线1 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减速段曲线DEFG段与加速度曲线对称,因此速度公式类似。

2. 2 电梯速度曲线算法实现

电梯速度控制软件实现的一个难点在软件和硬件将数字量转模拟量输出的实时性。由于上述公式包涵大量的三角函数和浮点数的运算,如果采用软件计算的方法会使得单片机在计算过程需花费大量时间,降低了整个系统的实时性,本研究选择将曲线离散化。速度曲线具体各段曲线的实现算法流程如图2 所示。

OA段速度曲线中,按时间步长( 1 ms) 制成一个数据表sin_data[nsin],存于单片机的Flash里,再通过查表的方式实现OA段的速度值输出。

AB段速度曲线,则根据上文公式( 4 ) 进行简单四则运算,按一定的时间步长( 1 ms) 给出想要的速度值。

BC段速度曲线,其与OA段速度曲线对称相反,因此也可以通过查询数据表间接实现模拟量输出。

式中: nmax—四分之一余弦段总步长; Vm—运行最大速度,如果是运行额定速度,最大速度可以用额定速度代替。

2. 3 绝对剩余距离给定算法实现

绝对剩余距离是指当前电梯轿厢所在井道的绝对位置与电梯欲前往的目标楼层的绝对位置之间的距离,电梯的绝对位置都是通过绝对值编码器实时测量并反馈给电梯主控制器并经过计算得到。

本研究设计的电梯剩余距离给定算法如下: 当电梯启动时无论电梯目标楼层为几楼层,电梯速度模块给出的第一个剩余距离均为运行到下一个楼层的剩余距离,即运行一个楼层的剩余距离。随着电梯运行,给定的剩余距离将逐渐减小,直到电梯运行到下一楼层的减速点时检查下一楼层是否为目的楼层,如果不是则将下一楼层的距离加到剩余距离中,如果是目的楼层则不再增加剩余距离,直到电梯运行到目的楼层的平层位置。其算法如图5 所示。

图5 中,纵坐标为电梯运行过程中电梯速度控制模块计算给定的绝对剩余距离,横坐标为电梯运行过的距离,C1、C2等点表示电梯的减速点,也被称为“拐点”。当电梯的减速距离大于计算出的剩余距离时电梯进入减速段运行。因此在电梯在本楼层和目的楼层之间插入同向呼梯时,只要电梯运行未达到呼梯楼层的减速点时,本研究设计的电梯运行算法就能实现顺向截梯功能。

3电梯速度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 1 LPC1114 主控制器

本研究电梯速度控制系统模块中的主芯片采用了ARM Cortex-M0 内核的32 位微处理器LPC11E14。该芯片性能高、功耗低,支持简单指令集和内存寻址,特别适用于工业控制领域。LPC11E14 以高达50 MHz的CPU频率工作,并具有高达32 KB的Flash存储器和8 KB SRAM数据存储器,其中的闪存能够代替外设EEPREOM芯片用于存储自学习参数、电梯运行速度值、电梯速度曲线频率值和各楼层的绝对位置值等。同时有一路USART,能够与电梯主控制板通讯。并有2 个可编程16 和32 位定时器能够给主芯片提供精确的定时计数和PWM波输出。

3. 2 RS485 通讯电路

RS485 通讯电路主芯片采用NXP公司的高速CAN收发器TJA1050,芯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理论最大通讯距离可达1 219 m,传输速率为1 Mb /S; 内部具有短路保护、瞬态高压保护和温度保护电路; 芯片采用差分总线,具有很高的抗噪性,并能兼容RS485 电气特性,同时其电路反向耐压可达30 V。

3. 3 DAC模拟量输出电路

DAC模拟量输出电路主要包括二阶滤波放大电路和电压跟随电路,其原理图如图3 所示。

LPC11E14 主芯片不带有DAC输出外设,故本研究通过硬件设计PWM滤波电路放大电路来实现DAC输出功能。

该硬件电路的主芯片采用LM358,该芯片内部具有两个独立的、高增益、内部频率补偿的双运算放大器。电路的前端电路为一个简单的二阶低通滤波放大电路,当输入低频信号时,该电路可视为同相比例放大器。电路的后端为一个1 ∶ 1 电压跟随器,其具有很高的输入阻抗和很低的输出阻抗,能够有效地提高电路带负载能力。

4实验仿真

本研究采用电梯主控制板TSBK,安川变频器VS-616G5,电梯速度控制模块、绝对值编码器AWG-05、增量编码器CWG-03、380V三相异步电机等搭建实验平台。通过测量电机的转速输出,可以得到实际环境下电梯的速度。其中电梯在本研究优化策略控制方式下( 即基于绝对剩余距离速度控制方式) 测得的速度曲线图如图6 所示,多段速速度控制( 即基于时间原则的速度控制方式) 下测得的速度曲线图如图7 所示。

通过比较图6 和图7 可以发现,基于时间原则的速度控制方式运行时明显存在一段低速爬行段,而本研究采用的基于绝对剩余距离的速度控制方式则没有这段爬行段,虽然在实际测量过程中会会有干扰影响系统运行,但是明显可以看出该模式下电梯运行时间更短,电梯运行效率更高,与传统模式相比本研究采用的速度控制方式更具优势。

5结束语

本研究介绍了一种基于模拟量输出的速度变频控制模块,并基于绝对剩余距离速度控制方式,进行了相应的硬件模块和速度控制算法软件的设计。最后并进行了相关的实验研究和数据测量。通过实验测试并分析两组实际速度曲线数据得出研究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该基于绝对剩余距离速度控制方式能够减少低速爬行段,在乘坐舒适性和电梯运行效率上有明显改进,同时本研究采用绝对值编码器获取电梯位置信号,能有效消除增量式编码器丢脉冲的缺点,电梯运行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张艢.基于目标距离的电梯速度控制技术的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10.

[2]吴淑娟.PLC与模糊控制在电梯调速系统设计中的应用[J].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14,21(2):14-17.

[3]余琳,李晟.基于速度控制方式的电梯变频控制策略研究[J].机电工程,2012,29(8):949-953.

[4]王宝强,许卫东.对曳引式电梯上行制动试验制动距离的探讨[J].机械,2013,40(11):50-52.

[5]陈伟国,赵国军,王文良,等.VVVF电梯的绝对剩余距离的速度控制研究[J].机电工程技术,2005,34(4):70-95.

[6]郑尚透.电梯运行速度优化控制的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07.

[7]张艢,赵国军,王均晖,等.基于目标距离的VVVF电梯速度控制[J].机电工程,2010,27(12):60-62.

[8]RYU H M,SUL S K.Position control for direct landing of elevator using time-based position pattern generation[C]//37thIAS Annual Meeting and World Conferrnce on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of Electrical Energy.Pittsburgh:[s.n.],2002:13-18.

[9]陆鑫森,赵国军,邢海潇,等.电梯运行速度曲线的控制[J].轻工机械,2010,28(6):70-72.

[10]齐金伟.基于CAN通讯的电梯一体化控制系统[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2014.

[11]王惠,文小琴,游林儒.在DSP上实现电梯正弦运行速度曲线[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12(3):19-25.

[12]费烨,王兴坤,李媛媛.基于多目标优化的乘客电梯理想速度运行曲线确定方法[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1):154-158.

压榨剩余劳动力 篇2

东芝

在控制面板中启动“到Toshiba/实用程序”,切换到“OPTIMIZE”界面后双击启动“东芝睡眠实用程序”,在接下来弹出的窗口中勾选“启用睡眠和充电”(如图1)。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过度为移动设备充电有可能造成笔记本过度放电,因而建议用户勾选“电池模式下启用”,同时将剩余电量极限值设置为15%以上,这样一旦笔记本电量过低,会自动停止为移动设备充电。

Acer

Acer在Aspire 4820TG这样的新品中加入了关机充电功能,其默认设置需要笔记本在接驳AC电源适配器的状态下才能为移动设备充电。用户可启动Acer USB Charge Manager工具,选择第二项“当笔记本电脑插入或电池电源开启时……”,同时在该界面下设置笔记本最低电量(如图2)。如用户遇到睡眠状态下无法为移动设备充电的问题,可尝试升级产品BIOS。

联想ThinkPad

首先查看手中ThinkPad笔记本的USB接口中是否有一个为黄色,只有配备了黄色USB接口的ThinkPad笔记本才支持关机充电。确认完成以后用户需要在开机时按下F2进入BIOS设置界面,进入“Config”下的“USB”设置界面,将“Always On USB”设置为“Enabled”(如图3),开启关机充电功能。对于ThinkPad无法为iPod/iPhone或黑莓手机充电的问题,用户同样也可在“Always On USB”设置项中选择相应的设置。需要注意的是ThinkPad笔记本配备的黄色USB接口,只能选择作为关机充电接口或数据传输接口,功能上值得改进。

戴尔Latitude E

剩余控制 篇3

企业的控制权安排是企业治理的核心,根据企业契约理论,企业是由要素提供者组成的一组契约,而契约往往是不完备的,由此产生了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问题。Grossman和Hart (1986)指出,控制权分为特定控制权和剩余控制权,特定控制权是契约中明确指定的财产控制权,而剩余控制权通常是指那种事前没有在契约中明确界定如何使用的权力。一般认为,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外在环境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不完全性、契约当事人或契约的仲裁者无法证实或观察一切等因素的影响,契约总是不完备的。

企业契约的不完备性决定了作为企业契约子契约的会计契约亦存在不完备性,由此产生了会计剩余控制权问题。会计剩余控制权是企业剩余控制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剩余控制权在财务决策中的运用、是企业剩余控制权在财务报告上的体现。会计准则是一种社会公共契约,它具有刚性特征,但还存在不完备性。由于市场主体面临复杂的经济环境是任何具有有限理性的利益相关者所不能完全认知的,各利益相关者只能根据一般性会计规范参与市场交易,而将特殊会计规范留给企业自己决定,这些由企业自主决策的特殊会计规范便构成了企业的会计剩余控制权。

根据不完全契约理论,企业会计剩余控制权是指那些在会计契约中没有明确界定的事项,包括会计准则尚未规定的事项和会计准则中规定可以由企业自主选择的会计政策,即会计准则剩余控制权和会计政策选择权。

国际会计准则关于控制的解释是:“控制,指统驭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借此从该企业的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力。控制与影响的根本区别在于:掌握控制权的公司能够统驭被控制公司的财务和经营政策,有充分的把握预计到被控制公司将按控制公司的愿望和要求从事各项经营活动。取得控制权的公司能够使子公司的活动像它自己本身的活动一样展开,这样就有理由将该子公司作为这种经济实体的一部分而予以合并。”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规定,控制是指有权决定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该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

会计剩余控制权是企业剩余控制权的核心,与企业所有权密切相关。会计剩余控制权是一种归属性权利,当其归属于不同主体时,其含义也不同。当其归属于股东时,含义为剩余会计规则权,当其归属于管理者时,含义为会计政策选择权。从这一意义上讲,会计剩余控制权有两种表现形式:股东会计剩余控制权和管理者会计剩余控制权。前者是所有权意义上的剩余控制权,后者是非所有权意义上的剩余控制权。

从会计剩余控制权的归属来看,企业会计剩余控制权归属于股东。根据委托代理理论,管理者受企业所有者(股东)委托,实际掌管企业生产经营,拥有企业剩余控制权,因而也拥有会计剩余控制权。我国资本市场上的上市公司由于股权过于集中,大股东往往能够主导企业的经营活动,可见在我国,企业会计剩余控制权实际上属于大股东。

从会计剩余控制权的经济后果来看,企业会计剩余控制权的经济后果由所有利益相关者共同承担。会计的计量功能在企业契约实施过程能为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界定与分配提供可靠依据,因而是企业契约联结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雷光勇,2004)。会计剩余控制权是实现企业目标的工具,其实质是经济后果的不断博弈。会计剩余控制权实质上是一项社会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博弈规则和制度安排,不同的会计剩余控制权导致企业产出不同的会计信息,会对企业相关利益集团产生不同的利益分配结果和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二、会计剩余控制权的特征

1. 会计剩余控制权的可转移性。

会计剩余控制权的可转移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会计剩余控制权通过股权转让,在不同股东之间进行转移;二是企业会计剩余控制权通过董事会授权,在不同管理者之间进行转移。由于拥有信息优势,管理者为了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会利用掌握的企业会计剩余控制权来损害资本所有者的利益,当资本所有者对管理者行为不满时,就会通过董事会施加压力、代理权竞争等手段收回委托权,解聘管理者,剥夺管理者的会计剩余控制权,将它转移给其他能带来更多利益的管理者。

2. 会计剩余控制权的收益性。

资本所有者与其投入的资本存在占有关系,资本所有者对其所投入资本的占有可理解为控制关系,但其本质是收益关系,会计剩余控制权本质上是收益权,会计剩余控制权的收益性源于资本所有者所投入的资本,因此它应归属股东。会计剩余控制权的收益属于溢价收入。会计剩余控制权属于股东,其收益自然归股东所有,会计剩余控制权的收益与其主体相匹配。

3. 会计剩余控制权的状态依存性。

根据GHM模型,资产的所有者拥有决定资产使用的权利,即资产的剩余控制权来源于对该资产的财产所有权。作为重要的企业剩余控制权,会计剩余控制权取决于企业所有权,是一种状态依存权,具有随企业所有权结构变化而变化的状态依存性。换言之,谁是企业的所有者,谁就拥有会计剩余控制权。

4. 会计剩余控制权的不确定性。

尽管公司章程对会计控制权的配置有明确的规定,但是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管理层之间的权利分配由于契约的不完全性,使得会计剩余控制权对边缘问题存在不确定性。

5. 会计剩余控制权的层级性。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会计剩余控制权是对企业会计控制权的定位,会计剩余控制权因授权呈层级分布。股东拥有会计剩余控制权,管理层依据董事会授权行使部分会计剩余控制权。

三、会计剩余控制权的配置对象

企业是一组契约关系的联结。经济生活的复杂性及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性以及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使得交易成本很高,因而难以签订完备的企业契约。正是因为企业契约的不完备性,便产生了企业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而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共同构成了企业所有权。

在企业这个契约组合中,企业会计控制权是通过企业契约安排来实现的。如前所述,按照现代产权理论,企业契约的控制权分为特定控制权和剩余控制权。行使特定控制权是为了使那些在事前通过契约明确规定契约方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办理的事情得到落实;而行使剩余控制权则是为了使那些没有在契约中明确界定而在最终契约所限定的特殊用途以外需要处理的事情得到落实。在现代公司中,剩余控制权配置的对象主要有股东、董事、经理以及职工,他们分别通过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办公会等机构行使权力。

股东作为公司的出资人,是公司剩余控制权配置的重要主体。根据《公司法》的规定,股东享有投票的权利以及获取剩余收益的权利。投票权是股东控制权的体现,而收益权则是股东索取权的体现,而投票权是以收益权为目的的。理论上讲,企业法人权利的行使是由股东决定的,也就是说股权是企业唯一的权力源,其他内部权力都是股权的派生物(王斌,2001)。股东通过其拥有的股权而拥有公司的控制权,并依据其出资额对公司行使控制权,股东在股东大会上行使重大决策的决定、选举董事会成员、决定收益分配等权利。

然而,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股东对其投入公司财产的控制权相对较弱,管理层的经营决策不当造成业绩不佳,股东便会在资本市场抛售手中持有的股票。在现代股份制企业中,股东控制权的实质是董事会多数席位的选择权,在现实中表现为直接或间接拥有企业半数以上具有表决权的股份,并以此来决定公司董事人选进而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及其他重大战略事务。公司重大决策必须由股东大会作出决议,这是公司内部分权体系和委托代理链条的起点。股东虽然是股份公司的所有者,但是众多中小股东无法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多数中小股东持有股票只是为了短期投资,并不关心公司未来的发展,其投票权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纷繁复杂的经营环境促使公司内部组织机构的权力分配重心转移到了董事会。董事会是公司的法人,是公司的权力中心,有权任免和解聘总经理和其他高层管理人员、批准公司的战略计划和其他重要的决策事项。我国上市公司多数“一股独大”,控股股东有能力委派董事会中的多数董事,并同时委派董事长或总经理,实现对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

管理层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具体执行者,也是重大经营决策的具体实施者。在现代公司中,为了节约管理成本,提高决策效率,行使公司控制权有一个授权过程,即股东将拥有的控制权绝大部分授予董事会,而董事会又将经营管理权授予管理层,然后由管理层按照董事会作出的决策行使经营管理权,对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管理。董事会是决策机构,管理层是执行机构。然而,一方面由于契约的不完备性,授权过程存在一定的公共领域,另一方面管理层因经营管理具有信息优势,使得管理层拥有一部分会计剩余控制权。

当前,职工分享剩余控制权是世界各国一个普遍现象。欧洲许多国家通过立法强制规定必须接受工人进入企业决策层。在我国,《公司法》明确规定,监事会应当包括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职工代表,其中职工代表的比例不得低于1/3。此外,《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专门列入了保护职工等相关利益者的条款。实践中,会计剩余控制权并未直接由职工分享,而是由职工代表参与监事会和职代会有所体现,可见在我国公司中,职工尚未真正享有会计剩余控制权。

摘要:企业契约的不完备性决定了其子契约——会计契约亦存在不完备性, 由此产生了会计剩余控制权问题。本文首先界定了会计剩余控制权的含义, 然后阐述了会计剩余控制权的特征, 最后分析了企业会计剩余控制权的配置。

关键词:会计契约,会计剩余控制权,配置对象

参考文献

[1].苏永强.企业契约与财务治理.审计与理财, 2005;1

[2].年志远.企业所有权概念辨析——兼与张维迎教授商榷.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2

[3].王越子.企业权力论.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 2007

[4].周欣宇.基于契约理论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研究.兰州商学院硕士论文, 2007

“剩余”的快感 篇4

作为欲望主体,在今天的大众文化、传媒文化中,人们似乎更容易获得快感满足,但同时又显得更为焦虑。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占有了越来越多、越来越精致的消费资源,生活变得极为丰富多彩,作为审美标识之一的对独立个性的倡扬成为如日中天的时尚。社会的发展带来的人的异化已经被大量的文学作品触目惊心地表现出来,例如荒诞派戏剧。尤奈斯库的《未来在鸡蛋中》、《椅子》等很多作品表现了“物”对人的生存空间形成的挤压,人为物所役陷入盲目行动之中。在现实生活当中,人们像在贝克特的《美好的日子》里面的那对夫妇一样,沉浸于庸常生活之中而不知自我的失落。

在现代社会中,话语圈的形成是消费、知识、审美三位一体的。在其中,消费和主体的关系最为直接。今天的商品时代,则可以说“我消费故我在”,即人们只有在消费中才能找到自己,消费是人的角色、地位或阶层的标签。

由消费、知识、审美构成的三位一体的话语圈在日常生活中比比可见,在其中折射着主体的欲望。如安妮宝贝的《告别薇安》,这部作品流淌着一股浓郁的小资情调,帕格尼尼的唱片、KENZO的新款香水、哈根达斯、西区的酒吧等,它们代表的格调与品味。对于话语圈内部的主体来说,不管是通过购买行为消费这些商品,还是通过媒介间接对这些商品了然于心、并将其作为自己本质力量的确证,其快感都是派生性的,都源自于商品本身的编码。这种编码无意中设置了一些栅栏,将某些人群阻隔在外,形成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而进入这种话语圈的人,则被阉割了人的生存的丰富性和更深广的精神维度,其获取的快感就变成了一种被动享受的快感,与真正的自由相距甚远。

剩余控制 篇5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分簇算法,协调件协议,生存周期

0 引 言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是由具有感知、计算存储和无线通信能力的微型传感器组成的网络,由于其具有自组织、自治、自适应等属性,已广泛应用于军事侦察、医疗监护、环境监测、农业养殖等领域[1]。由于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体积小,一般都依靠电池供电,但是电池容量有限,而网络中节点数量巨大,节点的更换和能量补充很难实现,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节省能源的使用以及延长整个网络的生存时间是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的关键[2,3,4]。

针对上述问题,国内外提出了多种路由算法,其中分簇路由算法是比较符合传感器网络特性的高效算法。LEACH就是一种经典的分簇路由算法,它的基本思想是以循环方式随机选取簇首,将网络的能量负载平均到每一个节点上,从而降低能耗和延长网络生存时间。但是LEACH算法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由于簇首节点在整个网络传输中担负着重要角色,一旦簇首节点死亡则整个网络就会出现数据丢失,产生监控盲点[5]。本文提出了一种能够有效提高簇首生存时间的算法,其与LEACH算法相比能够更加有效的提高网络的生存时间。

1 LEACH协议简介

LEACH协议[6]是一种按层次分簇的自适应路由算法,它将整个网络节点分成不同的簇,并以簇首产生概率p在其中选出簇首节点,簇首节点负责收集簇内节点的信息和簇间数据通信。并引入“轮”(round)的概念,通过周期性的簇重构来避免簇首节点能量消耗过快,从而提高了整个网络的生存时间。每一轮都包括2个阶段:簇建立阶段和数据传输阶段。

簇建立阶段:每个节点都产生一个0~1之间的随机数,如果某个节点产生的随机值小于设定的阈值T(n),则选择该节点为簇首节点。式(1)是阈值T(n)的定义:

Τ(n)={p1-p(rmod1p)nG0(1)

式中:p为簇首节点在传感器网络节点中所占的百分比;r为当前所进行的轮次;G为上一轮选择中未被选中为簇首的节点集合。当簇首选择完成后,簇首节点使用CSMA-MAC协议以相同能量对整个网络进行广播通知。网络中的其他节点通过接收到广播信号的强弱自主选则加入到哪个簇,并通知所属簇首节点。之后,簇首节点产生一个TDMA进度表并在簇内广播,簇内节点按照进度表分配的时隙与簇首节点进行通信。

数据传输阶段:当整个网络完成簇划分并确定TDMA进度表后,即进入本轮的数据传输阶段。簇首节点将接收到的簇内节点采集的数据融合后,发送到基站。经过一定时间的传输段后,进行新一轮的簇首选择过程。

LEACH算法与一般的平面路由算法相比较,具有能量消耗明显减少,整个网络负载相对均衡的特点,从而延长了网络的生存时间,据文献[7]研究可提高30%左右的网络生命周期。但LEACH算法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方面簇首的选择没有考虑到节点的剩余能量,这样就会出现剩余能量少的节点被选成簇首的情况,从而导致这个簇首节点迅速死亡,造成网络盲点。另一方面,当簇建立后簇首节点在无数据传输时仍然处于活跃状态,能量白白消耗,降低了网络的生存时间[8]。

2 改进的LEACH算法

针对LEACH算法的不足,考虑到簇首节点担负着融合簇内信息,并且发送至BS的任务,簇首节点的寿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网络的生存时间。在这里提出了两点改进方法:

(1) 在簇首选择时考虑节点剩余能量,避免能量低的节点被选为簇首节点;

(2) 在簇建立后,簇内通信方式引入MD协议,从而起到减少簇首能量消耗,提高全网生存时间的作用。

2.1 无线传感网络模型说明

本文假定N个传感器节点随机均匀分布在一个二维平面区域内,且具有如下性质[9]:

(1) 传感器节点布置后不再移动;

(2) 传感器节点同构,能量相同,且每一节点有惟一的标志ID,区域内有惟一的基站(Base Station,BS);

(3) 所有节点具有相似的处理能力(处理/通信),并且地位平等;

(4) 每一个节点都能与网络中其他任何节点通信,也能与基站直接通信。

2.2 协调件协议

在MD协议(Mediation Device Protocol) 中[10],使用MD节点接收网络内所有通信请求,其作用是预先使网络内节点进入睡眠状态,当收到通信请求时唤醒网络内相应节点进行数据传输,通过这种方法节约整个系统的能量消耗。MD协议不需要额外添加新的硬件,对节点电池寿命的影响也很小。

网络中节点平均耗能表示为:

E=μEa+(1-μ)*Es(2)

式中:E表示平均功耗,μ为节点工作占空比[11](一个完整的唤醒周期包括休眠时段和监听时段,监听时段与唤醒时段的时间长度之比就是占空比。) Ea为活动状态下的功耗, Es为待机状态下的功耗。在实际应用中,大多数时候Ea>>Es,所以可以通过降低占空比来延长网络寿命,引入协调件协议就是在保持功耗最小化的同时实现稳定的时间同步。

如果节点A需要传输数据到节点B,则A发送RTS(Request To Send)信标到MD节点,信标中包含目的节点B的地址和数据传输请求。MD节点向目的节点B发送唤醒信号。B节点收到唤醒信号后醒来并根据查询信标等待一点时间接收数据,如果期间无数据传输则返回睡眠状态,如果节点得到数据被收到的确认后,A和B均返回睡眠。使用MD节点使网络中的节点只在有数据传输时网络节点才会被唤醒,从而减少了节点能耗,延长了网络的生存时间。

MD协议具有以下优点:

(1) 进行数据传输的节点之间无需同步时间;

(2) MD协议是能量的消耗集中在MD节点上,其他节点大部分时间都处于睡眠状态,而睡眠状态期间主要的能量消耗只产生在收发周期性信标时。

2.3 簇首选择阶段

在网络的初始阶段,所有节点的能量都是相同的,但经过几个轮次后,节点的剩余能量会存在很大的不同,为避免能量低的节点被选择成为簇首,导致整个网络稳定性下降,我们将节点剩余能量作为簇首选择时的一个参数,来保证剩余能量多的节点被选择成为簇首的概率加大。

Ecurrent表示当前节点剩余能量,Eoriginal表示节点的初始能量,r表示已经过的轮次,v表示节点被选择成为簇首的次数,令:

λ=(r-v)EcurrentrEoriginal(3)

将式(3)引入LEACH算法簇首的阈值计算中,则改进的阈值计算公式变为:

Τ(n)={p1-p(rmod1p)λnG0(4)

通过加入节点的当前的剩余能量作为簇首的选择条件,算法能够有效地降低剩余能量较小的节点被选为簇首节点的几率,避免了出现簇首节点迅速死亡造成网络盲点的现象。

2.4 稳定运行阶段

在簇内通信阶段,簇首节点周期性地进入睡眠状态,只有当接收到MD节点发来的唤醒信号才进入活跃状态。此时簇首节点准备接收数据,簇内节点在基于TDMA分配的时隙中与簇首节点进行数据传输。一旦簇首节点完成了数据收集,则将其融合后传给BS。

当簇内节点采集到数据后,该节点保存数据直至他所分配到的时隙来临。此时其按照如下步骤进行数据传输:簇内节点连续发送RTS(请求和发送)信标到MD节点,并等待RTS应答;MD节点发送一个唤醒消息给簇首节点,消息中包含请求通信节点的地址;簇首节点收到MD节点的唤醒消息后,根据消息中的地址发送CTS(清除和发送)信标,传输开始;当得到消息被收到的确认后,簇首节点返回睡眠状态。在这里假定节点所分配的时隙足够完成数据传输。通过这种方法尽可能多地使簇首节点保持睡眠状态,从而减少了能量消耗。当簇首节点能量低于一定水平时,进行新一轮的簇首选举过程。

如图1所示,具体算法描述如下:

(1) 簇内节点

当节点采集到数据并且当前是它所在的时隙时:

① 向MD节点发送RTS请求;

② 等待簇首节点发回的CTS;

③ 向簇首节点传送数据;

④ 收到确认(ACK)信号。

(2) MD节点

当收到簇内节点发来的RTS请求时,向簇首节点发送唤醒信标。

(3) 簇首节点

当收到唤醒信标:

① 向请求通信的节点发送CTS信号;

② 接收数据;

③ 传输完成后发回确认(ACK)信号;

④ 无通信请求返回睡眠状态。

3 仿真与结果分析

3.1 仿真环境

为了验证和评价改进后的算法性能,在这里使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采用文献[6]的无线通信系统模型,当发送方传输k比特的数据与距离为d的节点通信时,发送和接收方所消耗的能量分别为:

发送信息时的能耗:

EΤx(k,d)=EΤx-elec(k)+EΤx-amp(k)={Eelec×k+εfs×k×d2dd0Eelec×k+εmp×k×d4dd0(5)

接收时的能耗:

ERx(k)=ERx-elec(k)ERx(k)=Eeleck(6)

式中:Eelec表示发送和接收电路功耗;εfs表示当接收双方的距离d小于阈值d0时的放大电路功耗;εmp表示当接收双方的距离d大于或等于阈值d0时的放大电路功耗。整个网络是在100 m×100 m的正方形监测区域中随机分布着100个无线传感器节点,如图2所示。具体仿真的试验参数如表1所示。

3.2 实验结果分析

延长网络寿命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如何能够更有效地使用网络中节点的能量。图3分别对改进算法和LEACH的能耗情况进行了仿真对比。由图3可以看出,改进的算法的能耗与LEACH算法的相比明显降低,这是因为该进算法在成簇阶段考虑到节点的剩余能量,避免了剩余能量较低的节点被选为簇首节点,在稳定运行阶段改进的算法簇首节点尽可能多的保持睡眠状态从而降低了能量消耗。

网络生命周期比较如图4所示。在图4中,将改进算法和LEACH的生命周期进行了对比。在相同的参数设置条件下,分别对2种算法对每轮过后网络中存活节点数目进行统计,取200次仿真实验中每轮存活节点数目的平均值。可以看出,改进的算法比LEACH算法的网络生命周期延长了约14%,有效的提高了网络的工作效率。

4 结 语

本文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中传感器节点能量有限、能耗不均衡的问题,通过改进簇首选择规则,引入协调件协议的有关算法,提出了一种在成簇阶段有效降低剩余能量低的节点被选择成为簇首,稳定运行阶段使簇首节点尽可能多的保持睡眠状态,从而达到节约能量和提高整个网络生存周期的改进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相对于LEACH协议改进的算法在延长网络生存时间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利民,李建中,陈渝,等.无线传感器网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FAN Xiang-ning,SONG Yu-lin.Improvement on LEACHprotocol of wireless sensor network[C]//Proceedings of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nsor Technologies andApplications.Valencia:ICSTA,2007:260-264.

[3]BUTT I,KHAN S.Analyzing&enhancing energy efficientcommunication protocol for wireless microsensor networks[C]//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l.]:ICICT,2005:123-129.

[4]ABUHELALEH M,MISMAR T,ABUZNEID A.Armor-LEACH-energy efficient,secure wireless networks commu-nication[C]//Proc.of the ICCCN.[S.l.]:ICCCN,2008:222-227.

[5]POTTIE G J,KAISER W J.Wireless intergated networksensors[J].Communication.2000,43(5):51-58.

[6]HEINZELMAN W,CHANDRAKASAN A,BALAKRISH-NAN H.Energy-efficient communication protocol for wirelessmicrosensor networks[C]//Proc.of the 33rd Annual HawaiiInternational Conf.on System Science.Maui,USA:IEEEComputer Society,2000:3005-3014.

[7]IBBINI E.An efficient mechanism for saving energy ofLEACH protocol in WSN[D].Jordan:Computer Science,Jordan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2010.

[8]XUNBO L,NA L,LIANG C S,et al.An improvedLEACH for clustering protocols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C]//Proceedings of 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asuring Technology and Mechatronics Automa-tion.[S.l.]:IEEE,2010:111-117.

[9]彭铎,张秋余,贾科军.能量高效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分簇路由协议[J].计算机工程,2009,35(17):123-126.

[10]KARL H,WILLING A.Protocols and architecture forwireless sensor network[M].[S.l.]:John Wiley andSons,2005.

[11]AKYILDIZ I,SU W,SANKARASUBRAMANIAM Y,etal.A survey on sensor networks[J].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2002(9):11-18.

剩余控制 篇6

在卷烟生产过程中卷烟纸 ( 俗称盘纸) 是使用量最大的辅材之一, 所有卷烟机均配备自动搭接系统[1]。当系统检测到卷烟纸剩余量不足时, 启动自动搭接程序, 实现卷烟纸的自动搭接和切换工作。现有卷烟机的卷烟纸自动搭接系统存在卷烟纸自动搭接后剩余量过大的问题。为此通过机器视觉技术[2]对卷烟纸的自动搭接系统进行改进, 从而节约卷烟纸的使用量, 减少浪费。

1 存在问题

在生产过程中, 当一盘卷烟纸用完时, 卷烟机的卷烟纸自动搭接系统会自动切换到另一盘新的卷烟纸上, 切换过程卷烟机是在不停机的情况下完成的。

现有卷烟纸自动搭接系统判断卷烟纸剩余量不足的原理如图1所示。两盘卷烟纸分别装在左纸盘轮2和右纸盘轮3上, 在纸盘轮外边缘安装有等距的齿状栅格4, 卷烟纸每使用一圈, 接近开关1会产生固定数量的脉冲, 在控制系统中设置一个脉冲总数, 相应就能换算成卷烟纸转动的总圈数, 等卷烟纸纸盘轮转完设定的圈数, 装置就启动搭接程 序, 实现卷烟 纸在两个 纸盘轮间 的自动搭接[3]。

由于卷烟纸是按质量进行采购和控制的, 对每盘卷烟纸的总长没有严格控制, 而且卷烟纸纸芯的直径也会有波动, 因此每盘卷烟纸的总圈数是不一样的。当卷烟纸纸芯直径相差1mm时, 卷烟纸相差1÷2÷0.038≈13. 16圈, 卷烟纸长度相差13.16×3.14×130=5.37m。可见卷烟纸纸芯直径对卷烟纸的总圈数及长度影响很大, 当设定固定的圈数, 纸芯直径大的那盘卷烟纸很可能未达到设定的圈数, 卷烟纸已经用完, 这时就会因为断纸造成停机故障, 从而必须采取手工塔接, 不仅浪费更多的卷烟纸, 而且会严重影响设备运行效率。所以正常情况下, 操作工都会将转动设定圈数设置得较小, 从而避免出现卷烟纸断纸故障, 但这样每次卷烟纸在剩余很多时就被废弃, 一般都把剩余量设置在10m以上, 导致卷烟纸的极大浪费。

2 改进方法

分析卷烟纸自动搭接系统存在的问题, 可见造成卷烟纸浪费的主要原因在于自动搭接系统无法准确测量使用过程中卷烟纸的剩余量, 因此可以利用机器视觉技术精确测量出使用过程中的卷烟纸剩余量, 作为控制卷烟纸自动搭接的启动时间点, 从而减少卷烟纸的浪费。

2. 1 技术原理

改进后的卷烟纸剩余量检测装置通过一台USB内窥镜获取连续拍摄的图像, USB内窥镜通过支架固定在卷烟纸的正面, 对准卷烟纸与纸芯的联接部位, 在连续拍摄模式下不断采集图像, 并把拍摄的图像传输给控制系统。控制系统获取了卷烟机好烟运行信号的情况下, 计算出卷烟纸的剩余厚度, 通过预先了解辅料的单层厚度就能确定辅料的剩余圈数。当辅料的剩余圈数小于预设值时, 控制系统发出自动搭接命令给卷烟机, 让卷烟机启动卷烟纸的自动搭接程序, 进行卷烟纸的自动切换。采取这种卷烟纸剩余量检测和自动搭接控制方式, 就可以根据实际运行情况, 设定适合卷烟纸平稳运行的最小搭接剩余圈数, 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卷烟纸。

2. 2 技术实现

机器视觉卷烟纸剩余量检测装置的安装如图2所示。该装置通过支架1将USB内窥镜2正对着安装在纸盘轮3上的卷烟纸的内边缘, 即纸芯4与卷烟纸5的接触部位。卷烟机正常运转后, 剩余量检测装置从卷烟机上获取好烟运行信号并开始从USB内窥镜获取采集的图像信号, 图像信号通过USB连接线传送到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对图像进行智能分析处理。计算出卷烟纸的剩余厚度并换算成卷烟纸的剩余圈数, 当卷烟纸剩余圈数小于设定圈数时, 控制系统发出自动搭接命令并传输给卷烟机, 卷烟机启动自动搭接程序, 实现卷烟纸的自动搭接和切换工作。图3所示为机器视觉卷烟纸剩余量检测装置在现场安装使用情况。

为稳定地采集图像, 选择可靠的USB内窥镜相机, 其参数要求为: 分辨率为640×480, 帧率不低于30fps, 视角范围54°。通过绘制 光路图, 每个像素 能拍到的 大小为0. 026×0. 026mm, 一层卷烟纸的厚度约为0. 038mm[4], 这样一层盘纸需要1. 5像素, 达到需要的检测精度。

要准确计算出卷烟纸的剩余量, 最重要的是选择快速、稳定的图像检测算法。经调查发现, 盘纸与卷轴的颜色是不同的, 盘纸一般是白色的, 卷轴有的是酒红色。有的是浅绿色, 盘纸与卷轴之间存在较大的颜色差异, 为了减少算法的运算时间, 选定一个较小的区域作为检测区域, 采用基于64维特征的盘纸边缘辨别算法[5], 将色彩分布特征、领域统计特征、边缘分布特征和空间聚类特征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特征矢量, 精确可靠的定位盘纸与卷轴的边界线, 拟合出其边缘 ( 为一个椭圆) 。

对拟合出的边缘上的每个点计算其领域的加权平均梯度方向, 沿这个梯度方向以一定的宽度向外寻找盘纸的外边缘 ( 如图4所示) 。盘纸相对于背景也应该有较大的灰度差异, 因此可以对边缘图像在梯度方向上进行投影, 投影的极大值即为盘纸外边界。外边界到分界线的距离即为该方向上的盘纸厚度。如果盘纸还很厚, 盘纸边缘超出了相机的视角范围, 外边界在检测区域之外, 这个时候寻找的投影极大值相对很小, 因此将分界线到检测区域边界的距离作为盘纸厚度。

对于分界线上的每一个点都可以计算一个方向上的盘纸厚度。为了进一步加强算法的稳定性, 可以对相机视野内 所有方向 上盘纸的 厚度取平 均值作为 最终结果。

图5所示的两条直线为实际的检测效果卷烟纸的内、外边缘, 这两条直 线的距离 可换算成 盘纸剩余 的圈数。

为保证卷烟纸剩余量检测装置独立于烟机运行, 采用与卷烟机台并行接线、分时控制的方式, 如图6所示。当卷烟纸剩余量检测装置工作时, 继电器K1通电, 常闭触点断开, 切断卷烟机台的换纸信号, 常开触点闭合, 卷烟纸剩余量检测装置控制发送切纸信号; 当卷烟纸剩余量检测装置由于某种原因处于故障时, 继电器K1断电, 常闭触点闭合, 常开触点断开, 自动转换为卷烟机台的换纸。

3 应用效果

改进后的卷烟纸自动搭接系统采用机器视觉技术判断卷烟纸的剩余量, 摆脱了对卷烟纸纸芯直径、卷烟纸圈数等不确定参数的依赖性, 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卷烟纸的消耗, 同时本技术能够有效地运用到接装纸、成型纸等所有卷烟生产过程中用到的卷筒类辅料的自动搭接系统中, 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表1是改进前后同一台卷烟机卷烟纸剩余量的比较数据。经过改进的#21机组卷烟纸剩余量平均值最小为3. 6m, 最大为4. 38m, 总平均值为3. 94m, 而未经过改进前机组卷烟 纸剩余量 平均值最 小为13. 38m, 最大为17. 01m, 总平均值为14. 83m, 改进效果明显。

4 结语

采用机器视觉检测技术可精确测量卷烟纸的剩余圈数, 通过实际运行比较, 发现检测精度误差在1圈左右, 每盘卷烟纸能节省10m左右, 效果明显。且该设备独立于烟机的控制系统, 不会对烟机产生额外的影响, 当该设备出现故障时, 烟机自带的换纸系统会自动启动, 不会影响正常生产。

参考文献

[1]董胜利, 周雪军, 李利.交流伺服技术在ZJ17卷烟机盘纸拼接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机械, 2013 (13) :93-94.

[2]唐向阳, 张勇.机器视觉关键技术的现状及应用展望[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理工版) , 2004.29 (2) :36-39.

[3]李浩.PASSIM卷烟机水松纸剩余量控制系统的研制[J].科技风, 2011 (18) :96-97.

[4]董祥云.YJ17-YJ27卷接机组[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剩余控制 篇7

相应的公司的业绩评价体系也从单纯的追求公司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演变为所有利益相关者的综合福利最大化。而公司的控制权分配也影响公司的整个治理结构包括机构设置、机构间权力划分与制衡等方面。本文试图从公司经营业绩评价和公司治理结构两个方面就员工和债权人参与公司的价值增值与控制权进行分析和说明。

1 经营业绩评价角度分析———公司剩余索取权的分配

对于一个经营中的公司, 无论是公司的股东、债权人还是员工、公权力组织, 以及潜在的上述利益相关者都会关注其经营业绩, 尽管经营业绩受到各方关注并常被提及但是至今并未形成一个公认的业绩计量方法, 首先从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看原因主要有一方面不同的计量方法从一个侧面反映公司的业绩, 它们都是有效但也都是片面的;另一方面业绩计量受到合理成本的限制。 (2) 其次从公司制度设计看一方面对于公司的认识是一个与现实互动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另一方面制度设计是各种价值追求的平衡 (3) , 而各种价值之间可能是冲突的妥协的平衡, 而平衡点也是变动的发展的不仅具有时代性甚至是具有国别性的。理论有普遍适用的一面也有差别性的一面, 但在资源流动日益自由的今天, 制度本身也成为一种资源参与到竞争中, (4) 差别的合理性空间被逐利的竞争压缩, 存在被迫同质化的危险。再次理论性的设计存在先天的不足, 正如英国经济学家伊利·德温斯在一次会议上说的那样“假如经济学家想去研究马, 他们并不走出去, 亲眼看看马的本来面目, 他们只是坐在书房里, 自言自语的说:假如我是一匹马, 我会做些什么呢?” (5)

近年来经济增加值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 它是一种将会计基础和价值基础结合起来的业绩评价方法。可以将其定义为公司收入扣除所有成本后的剩余收益 (6) , 此种方法将股东权益成本包括在应扣除的成本中 (7) 。

经济增加值受到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它可以将管理者和股东的利益绑定在一起, 实现有效的激励, 降低公司的代理成本。另外它直接简便的提供了投资于公司的成本收益分析, 可以吸引外部投资者特别是风险投资和战略投资者。但如果将股权成本和债权成本一样视为全部资本费用的一部分, 选择股权还是债权的融资取决于公司的财务战略 (8) 。股权和债权摆脱了权利性质的差异仅是公司资产来源的渠道性差异, 这从会计学或者经济学的角度看, 只是更为全面的考虑了成本, 将股东的机会成本加入到公司的经营成本当中。但从公司制度设计以及公司法的角度看却为我们研究公司治理和公司利益相关者的控制权平衡提供了一个更好的视角和更有利的说服方式。正如汉斯凯尔斯所言公司只是“一种法律秩序, 充当权利和义务再分配的中介”。 (9)

假设在资源和信息可以自由的无成本的流动的市场环境中, 经济利润趋向为零, 即投资资本回报率接近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这也是公司处于稳定期的标志之一。也就是说在假设的市场环境下股东获得市场的平均收益没有剩余的经济利润, 在没有剩余经济利润的情况下, 由股东享有暂时存放在公司并以公司为直接所有权人的财产并无难以理解之处。但在存在经济利益的情况下说明公司已经满足了股东的权益成本, 为什么公司创造的经济利润只属于股东呢?

这个问题可以通过“风险收益平衡”的理论来解释:

1.1 公司债权人, 公司债权人的收益是利息, 风险是公司违约, 平衡风险和收益的双方约定的“利息率”。

现代公司大多采用有限责任制度, 而“有限责任制度并不似一种消除公司失败风险的制度, 它只是将风险从个人投资者转移到公司自愿或非自愿的债权人身上, 是他们承担了公司违约的风险, 而债权人必须得到报酬”。 (10) 所以“公司向债权人支付的利息率不仅反映债权人出借资本的使用成本, 而且包含了公司不能履行债务的风险, 风险增加利息率也随着增加。” (11)

对于公司的债务成本也及债权人的债务回报率一般有到期收益率法、可比公司法、风险调整法等顾及方法。其中风险调整法最能体现收益与风险的平衡。税前债务成本=政府债券的市场回报率+企业的信用风险补偿率。

1.2 公司的股东 (12) , 公司股东的收益是对公司剩余财产的索取权, 股东的风险是投资不能收回, 与公司的经营风险一致。

有限责任为股东的风险做出了限定, 笔者认为在公司持续经营的前提下, 公司有着永续盈利的可能性, 也即是说公司的财产可能无限增值, 所以有限责任并不是设定了公司债权人追索的上限, 只是限定了追索的范围。

一个公司的资本成本的高低通常取决于三个因素:无风险报酬率、经营风险溢价和财务风险溢价。对于股东的资本成本可以采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或者债券收益加风险溢价法。而在债券收益加风险溢价法中风险溢价是凭经验估计的并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一般认为同一个公司普通股相对于本公司发行的债券的溢价一般为3%-5%。也就是说股东一般比债权人要求高3%-5%的投资回报率, 这是溢价的合理性在于公司的普通股股东承担比债权人更高的风险。

1.3 公司的员工, 员工的收益因其员工身份和生产活动所获

得所有收益, 其成本除了时间、精力等生物性成本以外还有机会成本等社会性成本。

在存在经济利润的场合, 公司的人力资源参与到了公司的价值增加活动中并创造了高于自身成本的价值。其参与公司的价值增值分配具有理论上的正当性。

事实上股东享有的剩余索取权有多少取决于公司的利润创造和成本控制, 即股东能否取得经济利润取决于公司能否利用市场的不完善性实现价值增值。这包括与债权人的利率协商以及与员工的收益分享 (13) , 其中的制衡是由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来完成的, 取决于各利益相关主体的谈判能力 (14) 。所以公司的价值增值并不是只属于股东, 经济利润是价值增值的一部分, 是利益相关者谈判分成之后属于股东的那一部分。

科克伦、沃提克在1988年的《公司治理:文献回顾》中指出, “公司治理问题包括高管、股东、董事和公司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具体问题, 谁从公司受益?谁应从公司受益?当两者存在矛盾是公司治理问题就会出现 (15) 。在完成了受益问题的分析后下文从公司治理角度进行分析。

2 公司治理角度的分析———公司的控制权分配

在较为偏激的新古典经济学家看来, 公司作为一种实体只是一种描述上的方便, 它其实并不存在, 真正存在是合约和交易各方。 (16) 而合约和交易各方根据詹森和麦克林的见解包括公司与原材料或服务卖方签订的供应合同, 同向公司提供劳动力的个人签订的雇佣合同, 同债券持有人、银行及其他资本提供者签订了接待合同以及同产品买房签订的销售合同, 包括口头的、文字的、显性的、隐性的、明示的和默示的各种合约。 (17) 其中雇员向公司提供人力资源、债权人向公司提供债权性资本, 而股权也不过是公司这一联结体的诸多投入要素之一。从这一视野下所谓公司治理即是协调各投入要素之间的合约关系。

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公司的控制权分配, 我国公司法规定的公司治理结构为“股东会 (股东大会) 、董事会、监事会”, 股东会 (股东大会) 为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 股东群体作为物质资本投入者独享公司的控制权。而这种观点日益受到挑战, 布莱尔鲜明地指出, 将股东作为公司的所有者是一种误解, 公司并非简单的实物资产的集合, 而是一种法律框架, 其作用在于治理所有在公司的财富创造活动中做出特殊投资的主体间的相互关系 (18) 。

传统公司的治理模式是“资本雇佣劳动”式的“物文主义”单边治理结构, 不仅排除了其他风险承担者享有公司控制权的可能, 也排除了向其他事实上的控制权主体配置风险的可能。 (19) Blair (1995) 认为, 公司应是一个社会责任的组织, 公司应该为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服务, 公司治理改革的要点在于:不应把更多的权利和控制权交给股东, “公司管理层应从股东的压力中分离出来, 将更多的权利交给其他的利益相关者” (20) 。

股东享有公司的控制权已经取得了既有法律和制度的保障, 那么公司的债权性资本投入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是否有权参与公司的决策?

2.1 公司债权人参与公司决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分析

公司的债权人于公司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大多通过平等的民事协商自主确定, 一般认为公司债权人无权参与公司的治理, 包括享有类似债权人权益的公司优先权股东也不享有参与决策公司经营事务的表决权。这从法人人格角度分析是两个独立主体的意志自由, 从公司合同理论分析这是公司各参与要素谈判达成的稳定的具有权威性的合约, 从经济角度分析尊重专业领域的分工可以更有效的降低成本、控制风险。

但在特殊情况下, 债权人可能参与到公司治理中, 一是债转股, 资本性质发生变化, 资本投入者的身份也随着发生变化, 债权人以新股东的身份参与到公司的治理中;二是在公司进入破产清算阶段时公司债权人可以参与到公司的清算、重组和和解程序中, 但这是债权人非经营阶段的意志参与。

总而言之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是一种类似债的保全性的权利, 目的在于保障债权安全而不在于参与公司的经营。

2.2 人力资本所有者参与公司决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分析

从整个社会领域看, 货币本身不会产生价值增值, 货币的时间价值表现为存入银行或者购买国债的利息, 可以称之为无风险报酬。而这种最低的无风险报酬得以支付的原因也在于整个社会在进行劳动生产。

在我国国有公司改革的背景下“谁出资、谁拥有产权”似乎成为一条铁律,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日益认识到货币是资本、实物是资本、人力资源也是资本, 提供货币实物的是出资, 提供人力的为什么不能视为出资?世界银行专家利用公开发表的数据对全世界192个国家的资本存量进行了粗略计算, 提出了“国民财富”新标准。认为全世界人力资本、土地资本和货币资本三者的比例构成为64:20:16.人力资本成为全球国民财富中最大的财富。 (21)

人力资本的特点决定了其参与公司控制权的合理性也设置了障碍:首先人力资本具有“专用型”, 是为专门为支持某一特定的团队生产而进行的持久性投资, 在公司外部很难得到充分的评价, 并且一旦形成难以改作他用, 员工需要承担近乎不能挽回的机会成本;其次由于大多数员工的工作是在集体中完成的, 需要与他人的配合, 其自身的价值也需要在集体的配合中才能显现, 员工将严重的依赖团队的存在和其他团队成员的行为。单纯的社会法的劳动关系设计不能全面的化解人力资本的投资风险, 也就不能全面的保护人力资本投入者的利益。公司的人力资本投入者需要控制权的参与来全面的保障自身的权益。但由于人力资本具有人身不可分离性、不可转让性、难以度量性等特点使得其保障缺乏有效的制度设计。

同时从公司市场表现的角度考察通过对比发现关注员工的公司可以拥有更好的市场表现, 从而影响公司的业绩。因此员工在公司价值取向中应该处于一个中心的地位。只有员工获得了真正的“组织融入”, 其中包括与公司利益的联系, 参与公司决策, 获得公平待遇, 有足够的机会表达其观点, 才能使他们经历财务困境的考验, 在人力资本所主导的知识经济日益深化的情况下, 尤其要在公司治理中为员工提供有效的参与公司日常经营管理和重大决策的机会和途径。 (22)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人力因素经济价值长期持续的显著增长, 在制度方面造成了意义深远的紧张压力, 而这些立法的和法律的发展, 就是对这种压力之滞后的调节和适应。” (23) 英美国家适应这一变化提出了“股份参与计划 (24) ”、德国创设了“共同决策机制” (25) 、日本采取了更具儒家色彩的“文化性参与机制” (26) 。

对于人力资本的计量是一个复杂的制度设计, 需要经济、法律、会计的多方配合, 可以采取成本计量和价值计量两种模式, 通过货币计价和非货币计价性结合的方式计算, 利用模糊集合理论计量非货币计价, 同时需要考虑人力资本价值的个人价值和群体价值。 (27)

3 小结

资产本身并不能实现价值增值, 需要将资产投放在在生产过程中, “人力”与“物力”相结合才能实现。在这一过程中资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能分离, 使得资产的价值增值过程社会化。考虑公司经营业绩也就需要将所有利益相关者考虑在内, 实现公司总体福利的最大化。而所谓公司是股东之间、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物质资本出资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以及公司与当事各方之间复杂关系的总和。 (28)

股东价值最大化理论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是股东享有公司的最高决定权和最终的利益分配请求权, 在利益相关者中股权成为唯一具有所有权属性的财产权, 受制于“法人人格理论”从意志形成角度看公司执行的是股东的意志, 日常管理者可以看做是受股东雇佣落实股东意志的专业人员, 而公司的普通员工基本不参与公司的意志形成。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法人的人格是法律的制度创设, 是一种拟制而非实在 (29) , 并不需要完全符合民法上具有深刻伦理性、道德性的“自然人”的“人格”理论。公司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是不同的资源提供者共同创造价值的平台。公司合同理论主张公司乃是“一系列合约的联结”, 也在弱化法人的主体性, 从这一角度看民商分立有助于人们摆脱既有规则和观念的束缚, 实现“归零思考”, 更实用性的认识商行为和商主体, 更适应“法人”工具性的本质。

公司治理是一种制度安排, 用以除非若干在公司中具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团体———投资者 (股东和贷款人) 、经理人员、职工之间的关系, 并从这种联盟中实现经济利益, 公司治理结构应包括:如何配置和行使控制权;如何监督和评价董事、经理人员和职工以及如何设计和实施激励机制。 (30) 公司利益相关者理论使得社会的分工更为明确, 回报更为单纯规避了股东的机会主义倾向, 公司的经营会更为稳健, 这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同时这一理论架构下的公司需要更多更有效的监督, 需要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现实反馈。

虽然这一理论与现有的制度存在较大的出入, 但公司毕竟不是理论的产物是社会化生产的需要, 公司的功能与本质同样不是逻辑的而是经验的产物。理论和逻辑不是为创造或阻碍需求而存在而是为合理需求的满足提供可以圆润自洽的架构。

摘要:公司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经济组织体, 如何评价一个公司的经营业绩, 取决于公司存在的目的是什么, 而如何认定公司的存在目的取决于公司是什么。截止目前最为普遍的业绩评价标准是股东价值最大化, 这一结论的逻辑是公司是股东追求价值最大化的手段和工具, 公司存在的目的是实现股东的价值最大化。而这一理论正受到公司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挑战, 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的综合利益最大化的角度, 对公司的经营业绩评价和公司治理架构进行梳理, 并对公司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分配进行了分析。

剩余控制 篇8

Ronald Coase(1937)虽然提出“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替代的目的是为了节省市场交易费用,但是,在科斯看来,企业内部的“命令”和“允许某个权威来支配资源”无非是“一系列的契约被一个契约替代了的结果。”通过契约,生产要素为获得一定报酬同意在一定限度内服从企业家的指挥。张五常认为,企业这个契约, 发生在要素市场上,而价格机制的“那一系列契约”,则是指产品市场上的契约。因此,企业无非是以要素市场的交易合约替代了产品市场上的合约。Jensen和Meckling(1976) 认为:“企业的本质是合约关系,不仅与雇员,而且与供应商,顾客,债权人等等的合约关系。所有这些合约都存在代理成本和监督问题”,“大多数组织不过是充当个体间合约集的结点的法律实体。企业可以看成是一个标准形式的合约”。Fama(1980)认为,企业是市场上众多自私自利的人通过一系列合约而形成的团队,“公司仅仅是一个合约集的结点”,“公司的各个要素分属于不同参与人”,“因此,企业的所有权是个无关的概念”。Williamson进一步分析指出,企业是一个关系型合约,可以由当事人一方统一规制,也可以由当事人双方规制。Hart(1986)认为企业是一种不完备合约,认为“初始合同有缺口,有遗漏条款或模棱两可”。契约不完全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三类成本(Tirole,1999):一是预见成本,即当事人由于某种程度的有限理性,没能估计到一些变量的后果而没有把有关变量列为契约条款,造成契约的不完全;二是缔约成本,即使当事人可预见到或然状态,以一种双方没有争议的语言写入契约也很困难或者成本太高而没有写入;三是证实成本,即关于契约的重要信息对双方是可观察的,但对第三方(如法庭)是不可证实的,这时契约就不会包含基于这些信息的条款,因为出现纠纷是无人能够给予解决的。周其仁在(1996)指出:市场里的企业是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其特别之处在于人力资本的产权特性:天然属于个人,非激励难以调度,从而强调人力资本在合约中的主要地位。与之相对, 张维迎强调企业合约的不完备性,他进一步通过非人力资本的抵押和受虐待特性推出最优的产权安排应是资本雇佣劳动。丁栋虹(2000)指出,企业是异质性人力资本主导的组织,拥有异质性人力资本的企业家与拥有同质型人力资本的雇员通过合约安排的形式,组成企业;合约内容就形成了企业的结构,企业是企业家主导的一种人格化装置。杨瑞龙(2003)从对现实的观察和现代契约观出发,认为企业是利益相关者的合约,“在现实的企业所有权安排中,企业只有为利益相关者服务并让利益相关者不同程度上参与企业治理才会获得高效率。”“企业的目标就是追求组成契约的各类当事人共同利益的最大化或利益摩擦(即交易成本) 最小化”,“企业的决策只能是利益相关者利益调和的产物,”企业应采用“相机治理机制”“如果各方谈判力接近,则不存在强制;如果各方谈判力悬殊,拥有较大谈判力的一方就可能获得单方控制权”。

企业通过契约形成后,由于工作的复杂性,还需要层层建立委托代理关系。Jensen and Meckling(1976) 认为:现代企业的层层委托代理关系也是一种契约关系。代理关系的本质体现为各方经济利益关系,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各有不同的“个人利益”,现代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和代理关系复杂性以及代理双方的有限理性,决定了契约各方存在着利益不均衡性、信息不对称性和风险不平等性等,从而决定了代理契约的不完全性。企业的层层代理关系可表示为:资源提供者→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第一线的员工,其中每一个箭头均代表一个契约。企业高层管理者相对其他受雇者涉及的责、权、利都很大,不容易界定清楚,而一线员工的工作则非常具体容易观测、 监督成本较低,所以前者与资源提供者的委托—代理契约 “不完全”性程度高,后者与基层管理者的委托—代理契约 “完全”性程度高,其余的则依次排在二者之间。

本文认为现代公司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不完全契约, 由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契约是不完全的,不可能在初始契约中对所有的或然事件及其对策都做出详尽明确的规定, 这就需要有人拥有“剩余控制权”,以便在那些未被初始合同规定的或然事件出现时做出相应决策,这样,对各个利益主体所拥有利益的控制权区分为契约控制权和剩余控制权,剩余控制权的拥有者是风险决策者,应该拥有较多的信息。按照相机治理原则,剩余控制权的拥有者可能是异质性人力资本所有者,也可能是非人力资本所有者,还可能是在二者之间合理的配置,本文对此不加区分,统称为剩余控制权拥有者或者管理者(或者管理层);同时,本文对管理和治理的概念也不加区分,统称之为管理。本文仅区分出契约控制权拥有者和剩余控制权拥有者,以便集中分析会计契约问题。

为与下文会计的契约加以区分,以上不完备契约简称为企业契约。

二、企业会计系统是利益相关者对自己利益进行管理的不完备契约

虽然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会计定义仍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如果把会计看作是一个系统,那么这个系统至少应该包含人、机器、方法、准则、信息等要素,如果从信息角度进行分析,最权威的是美国会计学会(AAA, 1966)关于会计信息系统的定义:“为了使信息使用者能够作出有根据的判断和决策而确认、计量和传递经济信息的程序。”以上定义突出了“经济信息———信息使用者———决策”关键点,信息使用者包括企业内部和外部使用者,信息使用者就是决策者,决策者通常是企业利益相关者。

从历史上看,会计就是基于管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需要所在即利益所在)而产生的,会计的历史起点是“简单刻记与直观绘图记事”,简单刻记与直观绘图记事是“为了组织生产活动与合理地分配物品,以及有目的的进行食品与其他物品的储备”而产生出来的(郭道扬,1999)。从现实看,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也是由于各个经济利益主体对自己经济利益管理的需要而催生的。根据Herbert A.Simon (1947)的观点,管理的核心职能是决策,决策需要信息。每个利益相关者投入自己的要素构成企业资产,通过契约、 并由剩余控制权拥有者或者管理者代理管理自己投入的资产,同时要求获得相应回报,并对这些投入和回报进行管理和决策,决策需要信息,经济利益信息主要来自于会计信息。非人力资本所有者管理自己投入的要素需要企业净权益和净损益信息,债权人管理自己的借贷及其利益需要企业财务状况信息,税务部门需要税务会计信息,责任中心需要责任会计信息,劳动者需要薪酬会计信息等,其共同需要或者“并集”构成了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所以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是适应利益相关者管理自己要素和利益需要产生的一种信息系统,也可以说是各个利益相关者协商一致的结果,是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契约。

利益相关者投入自己的要素不仅需要事后、期后的信息,还需要参与对自己要素和利益的管理,体现在会计方面就是要参与事前目标和计划的制订、要求设立对应账户反映目标以及追踪控制利益变化、需要提出自己的偏差分析、贡献考核和计量标准以及分配方案的制定。基于以上会计程序的利益相关性,当然也要求参与相关会计规则的制定。根据管理学原理,每个利益相关者(或要素投入者) 对自己要素和利益的管理都应该有目标系统、目标执行过程和结果的反映系统、执行偏差计算和反馈系统、纠偏系统。所有利益相关者这些子系统的集合构成了企业会计的目标系统、记录系统、分析反馈系统、考核评价激励系统, 以上分别称为企业全面预算系统、账户核算系统、会计分析和反馈传输系统、会计考核和评价系统。这些系统也是各个利益相关者相应管理要求的契约或者各个利益相关者相关管理子系统的“并集”。利益相关者投入要素构成了企业资产,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构成了企业的“负债” (会计上叫做“权益”),利益相关者管理自己投入和利益需要的各个会计管理子系统交由“企业”代理构成了“企业会计管理系统”(以下简称企业会计系统)。就像利益相关者把自己的要素交给管理者代理一样,“企业会计管理系统” 也交由管理者控制,这是管理者剩余控制权的一部分,但是管理者对利益相关者提供的未来信息、现实信息和历史信息要遵守利益相关者协商制定的信息提供规则即会计准则。这些会计规则或准则也是利益相关者协商一致达成的契约。以上契约都是为了维护企业契约而协议并履行的,另外,由于利益相关者的不完全理性、或然现象的难以预测、难以协商一致以及难以证实,导致以上会计契约不完备。

第一,会计机构和会计系统的设立是利益相关者协商一致的结果,根据经济利益会计原理(商思争,2011),每个利益相关者(包括管理者)对其经济利益的管理都有会计管理系统(包括上述目标子系统、目标执行过程和结果的反映子系统、执行偏差计算和反馈子系统、纠偏子系统,可以是头脑式的或者正式会计系统),随着要素和资源的投入以及一部分自治权的放弃,利益相关者也放弃了一部分会计管理权,交给“企业”构成一个满足各方利益的企业会计系统,利益相关者转而要求企业会计系统(由剩余控制权拥有者控制)对自己的利益进行核算和管理,并向之提供会计报表或其他形式的会计信息,但是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决策和控制权没有放弃,可以根据企业会计系统提供的信息经过个人保留的部分会计系统(头脑式或正式的)进行分析、决策,然后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增加和减少投入。这就是企业会计系统的来历。但是由于利益相关者没有预见到自己的利益管理需求(或者无法控制自己的利益,如有些企业的基层员工)或者无法协商一致,亦或者无法得到第三方的首肯,导致企业会计机构的设立可能是不完备的,由此带来会计机构偏向(或者忽略)于某一方的利益管理需求或者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管理需求都无法得到满足,企业会计机构无法实现其职能。

其中,由于谈判能力的制约,当内部普通员工的利益无法通过用手投票或者“用脚投票”的方式控制时,普通员工可能不关心相关会计信息的提供,这时,企业的会计可能只按照外部利益相关者制定的规则对外提供报表和报表分析信息,这部分会计规则、会计程序叫做财务会计;相反,如果内部普通员工的委托代理契约非常清晰、责权利非常确定,内部员工就非常需要有关自身利益的会计信息,这部分会计规则和程序叫做责任会计。

第二,会计准则是不完全契约。会计准则的契约属性已经有很多论述,如:Watts用实证方法研究了会计政策选择与企业契约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当代会计理论的“契约观”。“契约观”认为会计信息主要反映了契约履行的需要, 会计准则的制定也可从契约履行的需要中得到解释(Watts,2001);Shyam Sunder(2000)认为:“会计准则就如同构造契约组合的预制件”是由会计惯例演变而来。谢德仁(2001)用交易费用理论解释了会计准则产生的原因,认为会计准则本质上是一份公共合约。雷光勇、郭道扬(2004) 认为:“会计政策是企业契约耦合体中各利益相关者之间通过博弈达成的均衡契约”。雷光勇(2004)进一步指出会计准则是不完全契约,“作为管束人们进行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活动的行为规则,其本质是人们就会计处理程序与方法达成的一种公共契约,一种不完全契约。”会计准则是财务会计准则和管理会计准则的和,各个企业内部的会计准则或者规则就是该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契约。田昆儒(2012)从产权理论的角度探讨了会计规则的契约本质。他认为:会计行为被限定在契约范围内,“会计契约的直接表现之一是会计规则”,“同一经济事项(会计事项)在不同企业处理存在差别,并不在于其管理上的好坏,而同‘会计规则’相关。”企业会计系统是利益相关者为了管理自己的利益达成的契约,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 报告、分析产生的信息往往涉及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关系及其调整,会计准则(规则、规范、标准等)是利益相关者为了保护各自利益在博弈、协商基础上达成的契约也就不难理解了。由于经济业务和会计活动的复杂性以及签约人的不完全理性,会计准则显然也是利益相关者达成的不完全契约,无法对会计确认、计量等所有方面做出规范, 也无法照顾到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所有信息需求,会计信息质量标准也可能存在着矛盾或者失之于原则化。

第三,会计预算是不完备契约。预算科目与会计科目一样本质上是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权益科目,因为资产的背后是权益,收入的背后是收益及其分配,所以预算科目体系以及预算报表是利益相关者利益目标的集合。其次, 企业契约的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是相互冲突的,如财物资本投入者与人力资本投入者、管理者与普通员工、投资者与债权人、投资者与征税机关、企业内部员工与客户等的经济利益都是相互冲突的,在总量既定的情况下,相互之间的利益目标也是相互冲突和竞争的。因此,总预算目标的确定是内外、上下讨价还价的结果。预算目标的确定是建立在预测、决策基础上的,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人的有限理性,预算作为契约不可能考虑到未来和各个利益相关者的所有方面,因此,会计预算是一种不完全的契约。关于预算的契约属性,谢获宝(2009)、林峰国(2004)、汪家芬(2006)都有论及。

第四,会计账户与核算系统是不完备契约。资产是企业拥有和控制的,所以资产类账户是企业的账户,反映了企业拥有和控制的所有资产的类别。但是企业本质上是一种利益相关者的不完备契约,资产背后反映的是各个利益相关者投入的要素以及拥有的权益和利益。所以,会计账户本质上是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或权益账户,会计账户体系实际上是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集合,会计确认与计量是对各个利益相关者投入及其利益在相关账户中的确认与计量———计量的标准主要是按照企业契约签订时确认的价格。会计分录反映的是利益相关者经济利益的变化。其中,对人力资本拥有者的投入、消耗、贡献的计量是企业会计的重点、难点,这也是产品成本计量的一个关键, 而成本计量是企业会计的一个重要职能,成本又是市场形成价格的基础。但是由于会计核算的成本、技术和认知能力的限制以及企业契约的不完备性,会计账户对利益相关者经济利益及其变化的确认和计量也是不完备的,一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无法反映和维护,如人力资源及其消耗、 一些利益相关者带来的无形资产及其消耗等。在物力资本所有者权益会计观统治下,一些人力资本的脑力劳动、体力劳动、知识、才能等的消耗得不到如实反映甚至有意加以忽视。在此情形下,由此形成的报表体系也必然是不完备契约。

第五,会计分析系统也是一种不完备契约。会计分析也叫财务分析,站在不同利益相关者角度进行分析的方法、指标都是不同的,通用的报表分析体系和方法是一种利益相关者的不完备契约,会计报告、会计偏差及其分析信息的反馈时间、方式、渠道也是利益相关者协商的结果, 是会计规则这种不完全契约的构成部分。受会计分析和反馈成本、不完全理性以及企业契约的不完备影响,有些利益相关者如债权人、普通员工、客户需要的分析信息可能无法得到满足或者被忽略,一些利益相关者意识不到自己的分析信息的需求,也有一些利益相关者的资源和要素投入决策比较简单,不需要会计分析信息。

第六,基于预算和实际偏差及委托代理关系的企业内部考核、评价和激励体系也是一种不完备契约,是利益相关者商定的方法,只能做到相对完善、公平、有效的。由于人力资源贡献的难以计量,也由于人的需求的多样性,作为被激励对象的利益相关者,无论何种激励方式,总会有疏漏和不到位之处。

总之,企业会计系统是为利益相关者管理自己利益而设立的一个会计系统,是利益相关者利益管理的会计系统,简称为“管理的会计系统”,但是由于企业契约的不完备性、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利益关系人的不完全理性,这个系统不完备,是利益关系人协议成立的一种不完备契约,表现在会计准则、会计程序中存在“缺口”、“遗漏条款” 或者“模棱两可”,也表现在预算和核算中存在未来可能出现的“或然事项”,从而导致部分(或全部)利益关系人的利益无法得到有效管理,这需要企业契约中剩余控制权的拥有者运用剩余控制权来弥补、完善。

为与企业契约区分,“管理的会计系统”称为会计契约。显然,会计契约是管理利益关系人经济利益的,也是反映和维护、控制企业契约的。

三、管理者的会计是剩余控制权的实现方式与对会计契约的弥补

有观点认为,管理会计就是管理者的会计或者说管理者的会计就叫管理会计。如美国会计学会(1966)的定义: 所谓管理会计,指的是“运用适当的技术和概念,对经济主体的实际经济数据和预计的经济数据进行处理,以帮助管理人员制定合理的经济目标,并为实现该目标而进行合理决策”。该定义采用的是“经济数据———管理人员———决策———制定和实现经济目标”范式,显见指的是管理者的会计。

在企业契约不完备的情况下,剩余控制权是为了对或然事项或风险事项进行决策的,决策需要信息,“信息是不确定性的消除”或确定性的增加(Claude Shannon,1948),会计信息是决策需要的重要信息,但是由于企业会计系统的不完备性,为便于剩余控制权的行使,管理者应该设置用于实现剩余控制权的会计系统。关于管理者与风险、决策的关系,Knight.F.H(1921)认为:“企业在本质上是管理者和雇员之间的决策分工和风险分摊机制。经营管理者在分担风险的同时,获得经营剩余,而雇员通过转嫁风险获得契约所规定的固定工资并允许管理者监督他们在企业内的活动。”管理者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同样如此:管理者承担了较多的风险,拥有剩余控制权和部分剩余收益权, 也因此应该拥有较多的信息用于决策;其他利益相关者承担了较少的风险,拥有契约控制权和契约收益权,也因此拥有契约规定的信息控制权和信息权。因此作为剩余控制权的一部分和行使剩余控制权的一种方式,管理者应该设立专用会计系统并利用其为自己剩余控制权的行使提供规划控制所需的信息、方案以降低风险和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如前文所述,管理者作为利益相关者之一还放弃了自己利益的部分会计控制权转交给企业形成企业会计系统,作为剩余控制权拥有者的管理者代理控制了该企业会计系统,以促进企业在充满不确定和风险的市场中发展, 增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为了节约会计系统设置和运行的成本,在技术许可的情况下,同时由管理者控制的企业会计系统(“管理的会计”系统)和“管理者的会计”系统可以合二为一。

归纳一下,管理者控制“管理的会计系统”并设置“管理者的会计系统”以获得比其他利益相关者更多的信息和方案,是因为管理要素的投入和消耗对应的是宽度更大、程度更复杂、变化更剧烈、风险更大的对象———由人参与的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中运行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换句话说,由于管理者面对的决策更复杂,所以需要的信息和决策分析就更多,作为利益相关者的代理人就应该设置专用会计系统来为剩余控制权的行使、也为代理人的利益服务。

首先,需要区分要素投入决策(包括投入与否和投入量多少的决策)和要素投入过程中的决策。非人力资本要素投入者只有前者没有后者,所以不太需要事中会计信息;普通人力资本要素投入者(或者同质性人力资本投入者即劳动者)的要素投入过程比较简单,也不太需要更多的事中会计信息,但是管理要素投入者(剩余控制权行使者)既要像其他利益相关者那样需要事前、事后会计信息对要素投入进行决策———所有要素投入者(利益相关者) 需要的会计信息促成了管理的会计系统这个不完备契约———同时,其要素投入过程决策却是更为复杂的决策, 或者说其管理要素投入过程就是不断为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进行决策的过程,所以需要大量的事前、事中、事后会计信息和决策分析信息。这也是履行“管理的会计”这个契约的方式。其他利益相关者对其利益的事前预测、决策分析是通过“自己的”会计系统(甚至是头脑会计系统进行的),只需把预算目标告知代理者即可。

第二,无论是通用的财务会计准则还是企业内部会计规范,都不可能预测到未来和企业面对的所有情况和事项,当或然事项发生时,管理者和会计人员就应该发挥作为职业判断能力和自由裁量权的会计剩余控制权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实现利益息相关者的利益目标, 也实现自己的剩余控制权。如按照管理的需要确定会计信息质量标准、账户设置、内部报表的设置和报送规则、决策分析规则。

第三,全面预算的不完备性主要表现在预算制定后的情况变化和预料之外事项的发生,管理者应该发挥剩余控制权,修改预算或者下达新的指标,通过各种激励手段调动员工积极性实现预算;另外,在预算制订过程中,由于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冲突性,预算指标除了依靠利益相关者就预算目标的谈判、协议外,管理者应依赖管理者的会计系统进行详尽科学的预测、决策分析,将利益相关者的目标和需求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更好地实现利益相关者利益。

第四,对于不完备的会计账户体系,管理者和会计人员可以自行设置内部管理用账户,以弥补通用账户体系的疏漏,更加严密监控资产的运用、收入的实现和费用的开支,同时设置各式管理用会计报表,根据管理需要确定报送时间、报送频率、报送方式、报送渠道,以实时发现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对于企业契约中没有规定又难以计量的劳动、技能和知识消耗,为了准确计算成本、进行激励,管理者和会计人员自行测算并确定价格进行确认和计量;为了准确确认、计量内部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管理者应结合企业具体情况确定责任会计核算办法、内部转移价格测算办法和成本核算办法。这是企业剩余控制权和会计剩余控制权行使的内容,计量人力消耗和人力资本的贡献、确定产品成本和价格也是企业形成的一个动因。

第五,除了期初的预测决策分析之外,期中对于超预期、超预算事件,管理者的会计系统应及时提供决策分析和最佳方案参考,降低开支,为利益相关者实现最大利益; 对于期后和事后的分析总结,管理者的会计系统更注重全面的经济活动分析以及其与财务分析的衔接,以发现偏差发生的主客观原因,找到可控制的原因和责任人,并适时、 实时反馈,配以激励和考核措施,促进预算目标的实现。

第六,考评和激励系统应结合对人力资源消耗和贡献的计量和经济活动分析,结合人的不同需求,设计恰当合理的奖惩、激励方案,管理者本人也应适时进行精神鼓励和嘉勉。

总之,“管理者的会计”是一种专用会计,是用于弥补企业会计契约(管理的会计)的疏漏而设置的,也是为了处理企业契约履行中出现的或然事项而设立的,是管理者剩余控制权和利益相关者经济利益的最终实现,是一种动态调整的、基于过程管理的、开放式的会计。

四、结论

第一,企业是利益相关者形成的不完备契约,企业会计是对利益相关者利益进行管理的会计,简称管理的会计,也是一种不完备契约;企业契约的不完备需要剩余控制权来弥补,管理者的会计是剩余控制权的主要实现方式。几者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第二,每个利益相关者对自己的利益管理都需要会计系统,但是利益相关者要素投入决策需要的会计信息以及对自己利益的管理可以通过统一的“管理的会计系统”来满足;管理要素投入过程和剩余控制权的行使还需要设置专用会计系统———即“管理者的会计系统”。

第三,如果除管理者以外的企业内部员工无法控制自己的利益(如无法用手投票、“用脚投票”),管理的会计系统可能只向外部利益相关者提供信息,按照外部利益相关者订立的规则提供会计信息的会计程序通常叫做财务会计,管理的会计似乎蜕变为财务会计。即便如此,为了对外提供信息而确认、计量、记录的过程仍然是对内外利益相关者经济利益的管理过程,即仍然是管理的会计。

第四,在ERP系统下,管理的会计与管理者的会计可以融合,但是由于或然事项的复杂性和偶发性以及剩余控制权行使的不可确定性,管理者的会计难以完全系统化,甚至管理者的“头脑式会计”也仍然需要。

第五,企业是利益相关者的契约,企业内“管理的会计”和“管理者的会计”都是为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服务的。

摘要:本文基于企业和会计的不完备契约理论论证了企业会计是利益相关者对自己经济利益进行管理的系统,即利益相关者对其经济利益进行管理的会计,简称“管理的会计”,管理的会计是利益相关者协议形成的不完备的契约,是对企业这种利益相关者契约的反映和控制系统;“管理者的会计”不是契约,是剩余控制权拥有者履行剩余控制权的重要方式,是对管理的会计这个不完备契约的弥补。附带论证了财务会计是“管理的会计”的一种特例,责任会计属于“管理的会计”的重要构成部分。

“出售剩余人生”的女孩 篇9

时间也能买卖?一个多月前,25岁的陈潇在淘宝网上开店“出售剩余人生”引起热议。陈潇凭借自己的真诚服务赢来不少顾客,最高的一天赚了2000元。

“剩余人生”网店人气旺

一天,重庆网友“香飘飘1122”在淘宝网闲逛,偶然闯入“陈潇的剩余人生店”。其首页写着“安排陈潇的生活是你们的权利,为你们服务是我的义务……”店主按不同规格出售自己的时间,8分钟8元钱、1小时20元、1天100元。付费之后,顾客可按需要让店主为自己做事。

网页显示,店主身在北京。大学在北京就读的“香飘飘”大喜过望,联系店主,想让她春节前替自己去看望要好的同学,店主欣然答应。

随后,记者按“香飘飘”的指引进入这家网店。该网店开店时间不长,但人气很旺,信誉已是4星级,900多人收藏,顾客一律给了好评。

创意源于无聊发泄

店主陈潇,25岁,以前经营服装。2008年12月5日,心情不好的她在网上发帖:“活着真没意思……我想换一种生活方式,你们来安排我的今后生活吧……”为了表示真诚,陈潇留下自己的QQ、邮箱、手机号,甚至上传了身份证照片。

很快有网友响应。陈潇的第一次任务很简单,做一个胜利表情然后拍照发上网。接着,她又接了好几个任务:早上去天安门拍升国旗;去北大、清华门口拍两张相片;去一家过桥米线店吃一餐……每一次任务,陈潇都认真完成。陈潇的真诚打动网友,建议她开网店卖自己的时间。

就这样,“陈潇的剩余人生店”正式开业,注明违法业务不接外,都可按网友安排支配自己的时间。

有一天赚了两千元

开店营业后,许多网友拍下她的时间,任务花样百出:让她替自己接人、送咖啡、过生日、买火车票、医院陪同输液、给乞丐送饭、代网友品尝小吃等。每一次任务,顾客只需支付时间费用、交通费和买礼物的费用。

陈潇说,开店一个多月来,虽然遇到不少骚扰,但真诚的人更多,已有100多人购买她的时间,成功40多起。赚得最多的一次,是元旦当天为一个公益活动到长城收集笑脸,进账2000元。

剩余控制 篇10

1.1概述

我国大约每用电不到2亿千瓦时即死亡1人, 而经济发达国家每用电30~40亿千瓦时才死亡1人。可见我国触电死亡事故率远高于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就农村用电而言, 我国虽然已进行了大规模的电网改造, 用电安全水平显著提高, 但近几年的统计表明:农村触电事故是城市的6倍之多。其主要原因是:农村用电条件差, 未规范安装使用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村民安全用电意识淡薄, 电气设备简陋且安装不尽合理;设备缺陷多, 电力线路陈旧、老化, 运行质量差;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低, 管理不严格;用电设备分散, 移动设备多, 用电环境恶劣, 用电设备超期服役;农民文化水平低, 缺乏电气知识和安全用电常识等。

1.2农村触电事故的特点

1.2.1农村触电事故季节性明显

统计资料表明, 每年二、三季度事故特别多;夏、秋季节触电事故多于春、冬季节, 特别是每年的6~9月事故最为集中。主要原因:一是夏、秋两季雷电暴雨频繁, 多雨潮湿, 电气设备绝缘性能下降, 容易漏电, 地面潮湿, 导电性增强, 容易构成导电回路;二是天气炎热, 空气湿度大, 人体多汗, 皮肤电阻下降, 触电的危险性较大;三是正值农忙季节, 农村用电能量增加, 接触和操作电气设备的机会明显增多, 再加之夏季农民朋友喜欢赤脚露臂, 身体失去了衣物的绝缘保护作用, 触电危险程度增加……以上种种不利的条件, 加上主观上的麻痹大意, 夏、秋季节便成了农村触电事故高发季节。

1.2.2农村低压触电事故明显多于高压触电事故

农村低压触电事故远远多于高压触电事故。主要原因:一是人们接触低压电的机会多, 人们大多不容易接触高压电网, 而低压电网覆盖面大, 点多线长, 分布于乡村的各个角落, 用电设备多, 因此人们触及的机会也多;二是农村配电设备简陋, 线路架设不规范, 管理不严或缺乏管理;三是人们对低压设备和线路容易产生麻痹思想, 缺乏用电安全知识的人员接触低压电力设施的机会多;四是农村家用电器的大量普及, 使人体接触电器机会增多。应当指出, 对专业电工来说, 情况是相反的, 即高压触电事故比低压触电事故多。

1.2.3单相触电事故多于两相触电事故

农村用电, 因接触单相用电设备的概率明显高于三相设备, 单相设备又存在流动性大, 安装不尽规范, 保护措施不完备等问题, 所以造成农村单相触电事故明显多于两相 (指相对相) 触电事故。

1.2.4农村触电事故多发生在电气连接部位

大量事故统计资料表明, 农村大多数触电事故发生在接线端子、缠接线头、压接线头、焊接接头、电缆头、灯头、插头插座、开关电器、控制电器、熔断器等处。主要原因是这些部位机械牢固性较差、接触电阻较大、绝缘强度较低, 容易发生短路、接地和漏电。

1.2.5农村临时用电使用临时性设备、移动设备、携带型设备用电事故多

据近几年的统计, 农村触电死亡事故90%以上是由于临时用电 (含移动用电) 引起的。主要原因:一是农村临时用电多, 每到农忙季节, 农村许多场所需要临时用电, 例如麦场用电、小水泵灌溉、大棚浇菜、田间脱粒等;二是农村在安装这些临时用电设施时, 不遵守相关标准和规范, 甚至私拉乱接, 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三是运行的移动设备和携带型设备紧握在手中, 不但接触电阻小, 而且一旦触电就难以摆脱电源;四是设备经常移动, 工作条件差, 设备和电源容易发生故障和损坏;五是设备移动后, 非专业电工给设备接电源线时, 保护地线与工作中性 (零) 线很容易接错, 一旦接错就会造成触电事故。

1.2.6架空线、进户线触电事故多于室内线触电事故

农村架空线、进户线触电事故多于室内线路触电事故。主要原因:农村架空线、进户线在室外, 容易受到雷击、大风、泥石流、滑坡等不可抗外力, 以及村民在电线杆上拴耕牛、在电线杆周围取土、农用车辆撞击等人为因素影响, 造成架空线接地、断线等故障, 农民朋友赤手拨拉、捡拾断落的带电导线, 也会造成触电事故。同时, 一些农村分支线路不安装剩余电流断路器, 也是导致架空线、进户线触电事故多于室内线路触电事故的原因。

1.2.7错误操作和违章操作造成的触电事故多

统计表明:乡镇企业、家庭作坊、家庭生活用电, 发生触电事故85%以上是由于错误操作和违章操作。主要是由安全教育不够、安全意识淡薄、安全制度不严、安全措施不完善、操作者素质不高、不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安装使用电器、对电器说明书中的安全警示语置若罔闻等原因造成的。

1.2.8打工的农民工触电事故多

农民工触电事故多。一是因为农民工从事的大多是危险行业, 如矿业、建筑、机械等。由于这些行业的生产现场经常伴有潮湿、高温, 现场混乱, 移动设备和携带式设备以及金属设备多等不安全因素, 容易发生触电事故。二是因为农民工大多没有经过培训, 文化程度又低, 缺乏必要的电气安全知识。三是因为农民工有懒散的习惯, 责任心不够强。

1.2.9农村触电死亡者以青壮年男性居多

从农村触电死亡者的年龄来看, 以青壮年男性居多。因为这类人一般是农村家庭中的主要劳动力, 也是家中电气设备的主要操作者, 甚至是电气设备的维修者, 但他们对电气知识或一知半解或知之甚少, 盲目蛮干是造成农村青壮年男性触电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

1.3线路和电气设备漏电

线路和电气设备在使用过程中, 由于绝缘机械损伤、老化、受潮、使用不当等原因, 都会发生漏电现象。按有无危害可分为无危害的正常漏电 (也称自然漏电) 和有危害的不正常漏电 (也叫故障漏电) 。

1.3.1线路和电气设备的自然漏电

所有的线路和电气设备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漏电, 主要由电容性漏电流 (电气设备的带电体与金属外壳之间、线路和大地之间存在着分布电容, 由于电容“隔直流通交流”而起到传导交流电的作用, 因而产生电容性漏电流) 和电阻性漏电流 (电气设备的带电体与金属外壳之间、线路和大地之间是绝缘的, 但绝缘电阻不可能无穷大, 因此会出现泄漏电流) 组成, 均匀地分布在线路和电气设备中, 可以称为是自然漏电, 产生的电流叫自然漏电电流。只要是符合国家标准的线路和电气设备, 自然漏电电流是限定在人体可以承受的电流范围之内的, 对人体没有任何危害。

线路和电气设备的自然漏电电流可用专用仪器测出。对于电力线路, 自然漏电电流与导线的截面积、架设方式、采用的绝缘材料以及温度、湿度、线路的长度有关。例如, 塑料绝缘导线比橡胶绝缘导线的漏电电流大约大1倍;穿金属管的线路漏电电流比穿塑料管的要大;穿管线路的漏电电流比架空线路的漏电电流大。根据实测结果, 常用的穿管线路, 每千米的漏电电流可达数十毫安;额定电流为25 A的电气设备, 在正常状态下漏电电流接近0.1 mA;农村用电容量较低的家庭用电线路, 正常情况下漏电电流约为1 mA;用电容量较大的家庭, 在阴雨潮湿天气, 漏电电流可达到6 mA;电动机启动瞬间的漏电电流, 约为正常运行时的3倍。

1.3.2线路和电气设备的故障漏电

线路和电气设备的故障漏电, 主要有电阻性漏电和短路性漏电2种。国家标准对线路和用电设备的安全性能指标有严格的规定, 只要是符合国家标准的线路和用电设备, 带电部分与外露非带电金属之间的绝缘部分传到外壳的泄漏电流远小于人体感知电流, 对人身安全不会产生威胁。用电设备外壳电阻性漏电达到造成危害的程度, 主要是因为:线路和用电设备超期服役;线路和用电设备在潮湿环境中使用或进水;线路和用电设备绝缘损坏或严重污秽;线路和用电设备长期低压、过载运行等原因。

短路性漏电是不同相的线路之间、相线与中性线或地之间、用电设备外壳与带电部分之间的绝缘彻底损坏或击穿造成的。发生短路性漏电时, 线路或用电设备外壳漏电电压值接近或等于工作电压值, 其主要原因:一是绝缘严重老化、击穿、机械性破损;二是用户电源接线错误。

1.3.3线路或电气设备漏电的危害

线路或电气设备的正常漏电, 一般对人体没有直接危害。对人体有直接危害的是线路或电气设备的故障性漏电。故障性漏电是不该带电的带了电, 不该导电的导了电, 因此, 对人体危险性大, 在有可燃物的场所, 还可能引发火灾。当发生故障性漏电时, 短路性漏电的危害最大。由于线路、用电设备发生短路性漏电时, 外壳带电电压值接近或等于工作电压值, 此时人体接触用电设备, 加在人体上的电压是这种漏电设备的工作电压值, 危险性最大, 会威胁或危及人的生命安全, 是造成人身触电死亡的主要原因, 必须立即排除。当线路或用电设备发生电阻性漏电时, 有无危险主要取决于漏电电阻的大小, 只要加在人体上的电压超过36 V, 人就有生命危险, 并且漏电电阻越小, 加在人体上的电压越高, 人体接触后触电的危险越大。用电设备的电阻性漏电也是人身触电死亡的原因之一, 应引起足够重视。

从技术上讲, 使电气设备达到100%的不发生故障性漏电事故是不可能的, 就是做到了, 代价太高, 也没有必要。从性价比上考虑, 采取一些技术措施预防线路、设备故障漏电事故是可行和有效的。

2低压剩余电流保护的一般方法

目前, 世界上通行的剩余电流 (触电、漏电) 保护方法有保护接地法、接保护中性线法、隔离变压器法、安全电压法、加强绝缘保护法和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保护法等6种方法。

2.1保护接地法

上一篇:公司信贷下一篇:走上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