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新媒体世界

2024-05-14

美丽新媒体世界(精选5篇)

美丽新媒体世界 篇1

随着2012年“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 2013年到来, 170年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进入新的发展时期。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的快速普及, 新媒体已经是当前最受关注的热词和未来最值得重视的问题之一。以新媒体为时代特征的科技文化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 新媒体像水和空气一样在我们身边, 成为我们身体与生存的一部分。

促进社会不断发展的跨界融合新媒体观

任何新生事物的发生都是从一个点开始, 由量变到质变。新媒体的发展过程也同样是这个铁律。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在《认识媒体:人的延伸》一书中提出了“媒介即信息”的概念:“媒体的使用是人类感官的延伸, 人体与世界信息沟通的外延作用”。新媒体这个词是源于媒体传播领域。从这个意义展开, 新媒体不限于此。人类的文化发展史可以说就是媒体发展的历史:人类最早的媒体就是肢体动作、语言、声音、形象符号, 后来又发明了文字、印刷, 接着又出现了广播电视、互联网、移动通讯等等, 后者针对前者可以被称为新媒体。每一次新媒体的出现, 都是融合前一种媒体而发展, 媒体的演进与其发展过程与社会文明的进程同步。归纳当今国内外对新媒体研究的各种角度和观点, 总结提炼出新媒体广义的文化观念是:“新媒体是人与世界沟通不断创新的智能信息”。

新媒体跨界是功能, 新媒体融合是价值。当今新媒体观体现在以互联网为载体、以移动终端为平台的环境下, 扩大全球文化传播力, 跨越国界、种族、文化, 体现世界文化多样化的交流与发展;通过领域的跨界, 融合大众广泛参与互动, 极大地发挥人的创意智慧, 成为科技文化生产力, 推动以创意产业为核心的生产力发展;新媒体由用户主动选择的机制, 促进后工业时代文化消费带来的幸福感;新媒体物联网、云计算带来大数据时代的应用, 促进生态与社会和谐。

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媒体艺术观

新媒体发展趋势正在给文化艺术的存在形态和发展趋势带来革命性变化。新媒体艺术与现代、时尚、科技、创新的理念连接在一起,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奥运会开幕式融合了新媒体声光电的表演, 呈现了中国历史文化史诗般的大国崛起;央视春晚LED模块组成的百变舞台与演员的互动, 构成了中国年的视听盛宴;新媒体艺术不断呈现出新型的艺术形态:多媒体艺术、网络艺术、微电影、微博剧、互动艺术等等。新媒体艺术是科学与艺术、媒体与艺术、各艺术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的新艺术形态。

我们从艺术史发展可以看到艺术融合的现象。中国古代的士大夫无论是为官还是归隐, 都讲琴、棋、书、画的全面修养, 是文人安身立命之本, 琴、棋、书、画尤以琴为首, 正所谓乐由心生所致。琴、棋、书、画不是工具, 是塑造人类心灵的艺术手段。正因如此, 新媒体艺术也不是工具, 是传播人类情感的艺术手段。

新媒体审美, 由传统的单项审美向综合审美发展, 审美元素的组合形成审美综合体验的过程, 发挥新媒体的人机互动体验功能, 充分调动人类的多种感官, 符合人类全面接受信息的方式。新媒体艺术是塑造和传播人类艺术手段走向回归的新发展, 新媒体艺术是新的文艺复兴, 即艺术融合与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与艺术融合的新媒体发展观

纵观社会发展史, 人类社会每一次时代的变革都是科技创新与文化传播相互促进的结果。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农业工业化、工业信息化、信息智能化, 未来将进入智能生态化社会的转型发展中。从促进社会转型发展的驱动力看, 人的创新观念和智能永远是第一资源和第一生产力。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 是当今时代与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当今数字时代的新媒体本质就是创新。新媒体的创新性是体现跨界功能和融合价值。融合是当今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功能价值。

新媒体发展下的科学艺术融合问题, 既是一个理论问题, 也是一个战略问题。

从理论上探索新媒体科学与艺术的一种存在方式、信息交互形式以及创新关系, 以创意思维对新媒体科学与艺术融合展开畅想,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强调搞科学的要懂艺术、要懂音乐, 就是强调科学与艺术的生态关系, 实际上也是“钱问”的回答。因此, 教育改革的关键是通才教育观, 实施理工文艺之间交叉结合。科学与艺术的生态关系涉及到人类物质与精神、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深层问题。艺术是人类的想象力, 是科学的启蒙。科学是人类的睿智, 是人类物质生产的动力。从数字信息时代走向创意智慧时代, 艺术家在发展创意产业过程当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在价值链上工程师与艺术家携手并进。艺术家兼研究人员是一个新的概念, 主要的内涵就是要把艺术家、研究人员和产业联系起来, 这是一种创新的思维。

从战略上看新媒体已经不仅是新概念、新科技、新产业、新产品, 新媒体跨界浪潮从三网融合、物联网到云共享, 新媒体融合了整个传媒领域、社会系统、发展机制, 树立跨界融合的新媒体观, 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新媒体发展观在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层面, 促进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融合。建立新媒体科学艺术生态体系, 实现跨界融合的功能价值, 必将促进传媒业乃至文化、经济、社会深层次的变革。

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的新媒体生态观

我们所处的新媒体时代, 是一个大科学、大协同的创新时代。大科学是以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为导向, 大协同是以多学科的交叉为特征, 由科学家、人文学家、艺术家、企业家共同进行协作的一种协同创新方式。

新媒体协同创新教育应着重解决以下重要问题:紧跟世界新媒体发展趋势, 预测和适应社会变化与发展趋势, 在教育观念上提出创新举措。由培养工业标准化人才向培养文化创意型人才转轨, 由按工具和技术划分的专业向新媒体领域的整合与交叉转轨, 由教育从社会边缘向社会中心转轨。在探索新媒体教育改革实践中, 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从2003年成立开始与北京相关院校共同发起跨学科、跨领域的联合研究模式的探索。2010年10月10日, 由北京14所大学组成的北京新媒体联合实验室落地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

2012年是中国教育改革协同创新发展的元年。遵照中国教育改革精神, “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 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 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 促进资源共享, 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 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 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由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北京新媒体联合实验室与国际组织共同发起的新媒体国际协同创新促进中心, 于10月10日在中华世纪坛成立。北京市委宣传部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梅松主任在致辞中说, 北京新媒体联合实验室成立2年来, 为新媒体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新媒体艺术交流、北京新媒体产业发展, 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发挥了北京新媒体智库的作用。今天, 北京新媒体联合实验室又提出新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 就是协同创新。从院校学术团体, 走向社会更广泛的联合, 与政府机构、行业协会、科研机构、企业进行协同创新, 从学术交流、研究的层面, 上升到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层面, 进行更大的跨越。中宣部出版局刘健生副局长在致辞中说, 应对国际新媒体发展趋势, 开展协同创新是必然选择, 对新媒体国际协同创新促进中心在促进中国与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方面, 提出希望新媒体国际协同创新促进中心成为国际品牌、国际名牌。

新媒体协同创新建立以学院校为牵头、以企业为主体, 在政府、协会引导下的协同创新机制, 以解决重大问题为目标展开协同创新。面对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生态危机、信仰危机所谓危“机”中的“机”遇, 给社会的经济与人的消费文化提供了理性反思和现实选择的机会。重新思考经济增长模式和消费模式的关系, 建立人文与自然和谐、物质与精神互为, 而不是依赖物质型、资源型的经济消费模式, 是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消费文化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提出新媒体协同创新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十大领域倍增计划。重点从促进新媒体创意与消费产业链入手, 就是要通过发展创意产业和文化消费, 通过新媒体协同创新, 实现教育、科技、文化、艺术、经济体制配套改革机制, 建立横向的领域跨界、纵向的产业链融合、实现各创新要素协同的倍增效应, 建立社会创新机制与生态系统。

在国家经济、文化、教育、科技、政治等体制改革的推动下, 在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国家发展战略的指引下, 树立跨界融合、协同创新的新媒体观, 促进科技、文化生产力, 建立领域跨界、组织协同的创新机制, 发展创新型、智慧型生态社会, 为实现美丽中国梦奠基。■

美丽新媒体世界 篇2

也许并不是每天训练的各国球员,也不是昼夜颠倒每日观战的球迷,而是媒体。

"获得注意力就是获得一种持久的财富。"在世界杯的巨大收益面前,从电视、纸媒、网络到移动媒体,几乎任何一种媒体平台都疯狂地投入到今年夏天这场世界杯媒体大战之中。

电视走向"新概念"同样是电视赛事转播,但是与四年前的德国世界杯不同,2010年的电视平台具有显著的"全媒体"新概念特征,即将以往传统的单一电视体育报道向电视、互联网、手机三个主要媒体平台联动转化。这种立体的传播网络格局,不仅顺应当前网络时代的新媒体潮流,更是全面刷新传统受众的视听体验。作为惟一一项可以和奥运会相抗衡的单项国际体育赛事,今夏的世界杯报道不仅让电视继续发挥、扩大赛事转播的传统优势,而且开始向网络和手机媒体领域强势渗透。

网媒比拼"新武器"

虽然尚不能说互联网是世界杯媒体"蛋糕争夺战"的最大赢家,但是作为世界杯的最重要"战区"之一,网络新媒体已经是网民了解世界杯资讯的首选平台(据艾瑞咨询《2010年世界杯热点营销研究报告》调研数据显示,64.3%的网民首选网络媒体了解世界杯相关资讯,远高于21.4%首选电视的网民比例)。2010年的南非世界杯,中国的互联网媒体从网站投入到独家报道,再到广告竞争,竞争均已白热化。正是这种空前的竞争让互联网的体育报道水平继北京奥运会之后获得极大提升,日趋成为体育资讯的主流媒体平台。

互动、多元、创新是互联网与生俱来的优势。与4年前相比,以视频、微博、原创、互动为主角的新武器成为各网媒竞相逐鹿的新战场。这是一届真正意义上的视频世界杯--无论是门户网站还是视频网站,无论是体育赛事的同步直播还是点播,都让Web2.0的网媒报道真正迈入视频时代;这是微博这种即时互动产品借助体育赛事开始爆发的世界杯;这更是一场网

络原创节目兴起,网媒摆脱对独家资源和权益的过度争夺,探索未来体育报道、网络报道的内容创新和模式突破。

手机互动"新潮流"

在电视和门户网站等传统广电平台和互联网媒体逐鹿世界杯报道的大背景下,3G时代的手机移动媒体也成为今年世界杯报道的新潮流。3G时代的高速上网技术让手机这种沟通娱乐工具正在向媒体平台角色转化,其覆盖用户及商用范围也借助本届世界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今夏世界杯,网民的互动方式已不再局限于传统门户,而是在手机快速便捷浏览资讯的同时,通过微博、SNS等即时互动。凭借着比网络更为庞大的用户群体,手机移动媒体的报道和互动成为了新潮流。

当然围绕世界杯的这场媒体大战带来的不仅仅是奉献给观众更好的体育盛宴,也不是哪几家媒体的"出位"和"一鸣惊人",更多的是中国媒体的品质提升和创新升级。同样,在被各家瓜分的世界杯经济蛋糕背后,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体育营销从理念、模式等各方面的成熟。

相关链接

门户网站世界杯报道亮点

新浪世界杯

新武器:原创视频、微博

√ 原创视频:新浪推出一档以黄健翔、李承鹏为主持人、以世界杯为主题的足球娱乐节目《黄加李泡世界杯》。每期邀请不同嘉宾,畅聊不同内容。

√ 微博:在新浪微博世界杯主题板块"围观世界杯"中,用户可以选择自己支持的队伍作为自己的标签,也可以发表评论并参加多种互动活动。

搜狐世界杯

新武器:高清视频、原创节目

√ 高清视频:搜狐在服务器和带宽方面都做了充足准备,并在视频节目播放流畅度方面有保证。在带宽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选择搜狐高清视频观看世界杯期间的节目。

√ 原创节目:搜狐为本届世界杯制作了《Goal!大牌》、《赛场风向标》、《解码世界杯》、《世界杯三人行》、《巨星对话》、《非常天使》等节目。

腾讯世界杯

新武器:视频直播、多平台互动

√ 视频直播:与CNTV合作在线直播全部赛事视频,并与微博直播、ProZone数据直播三者融为一体。

√ 多平台互动:将QQIM、QZONE、QQ弹窗和微博等各个通道全部打通,实现现场与在线人群间的互动交流。

视频网站世界杯特色原创节目

除了争夺世界杯转播权,各个视频网站还就节目内容展开了激烈的厮杀,纷纷拿出制胜法宝制作推广原创栏目以争夺眼球。同时,也不再是单一的电视台向视频网站输送节目内容,高质量的网络自制节目纷纷被搬上电视荧幕,网络向电视输出内容,成为一大看点。

酷6出品《疯狂球迷24小时》网络即时真人秀

节目《疯狂球迷24小时》,让16位互不相识的球迷于世界杯期间在一座封闭的别墅内看球、生活和竞技,选手在别墅中的活动将每天24小时滚动播出。

优酷出品《非球勿扰》

世界杯直播访谈节目《非球勿扰》,主持人为董路,邀请当红明星探讨当日世界杯的热门话题,并对世界杯赛况做出点评和预测。广东、陕西、贵州、四川、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等几十家电视台播出片段和整台节目。

土豆出品《韩瞧世界杯》

邀请韩乔生作为节目核心人物,众多明星、名人捧场,凭借出人意料的解读,笑翻全场的大嘴语录,娱乐化解读南非世界杯。东方卫视、江苏卫视、安徽卫视、凤凰卫视、北京卫视和几十家地方电视台播出《韩瞧世界杯》的特色内容。

CNTV出品《足球同学会》

CNTV体育台邀请16所大学的辩论队伍在世界杯期间走入演播室,展开一场为期16天的足球辩论赛,展现年轻人对足球文化的理解和对世界杯的喜爱。

PPLive出品《女子王求》

美丽新媒体世界 篇3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虚拟世界,互动体验

1 新技术背景下的新媒体艺术

当新媒体艺术这个词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各类媒体报道中, 人们不禁要问, 什么是新媒体艺术?对于它的定义, 学术界的争论可谓是沸沸扬扬, 褒贬不一。而笔者认为, 去研究新媒体艺术的固定含义是没什么意义的, 因为新媒体艺术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变化、动态的概念, “新”只是相对于“旧”而言的“新”, 不同时代的新媒体艺术都有属于其各自不同时代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内容。某种媒体艺术形式只会在当时时刻在特定的技术条件下彰显并引人注目, 直到它随着科技发展而被另一种新的媒体艺术形式所替代。本文所指的新媒体艺术, 是指在当今新技术背景下所产生的新媒体艺术, 它是以数字技术为核心支持下所创作的媒介艺术形式, 是一门数字化的交互媒体艺术。而本文则主要对新媒体艺术在虚拟世界中的交互体验进行探讨。

2 虚拟世界里的互动体验艺术

2.1 叙述王国里的虚拟世界

虚拟世界的产生源于人类的想象, 这样一种想象可以是基于现实议题的、也可以是乌托邦式的。它可以仅存在于人们的记忆大脑内, 也可以以传播的方式分享给他人。当这种对于虚拟世界的想象通过媒介的方式被分享和传播给他人时, 虚拟世界便建立了。虚拟世界的内容可以是一个对于现实中存在的真实世界的模拟再现, 也可以是人类想象或是乌托邦式理念的叙述描绘, 虽然这只是一个经由想象而创造出来的虚拟世界, 但其中反映的却是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理解与思考、观念与看法。

而如何以艺术性的叙述语言来对虚拟世界进行描述, 则是所有艺术作品所关注的共同主题。艺术性叙述元素是虚拟世界中最为主要的内容, 它是所有互动艺术体验得以进行的概念基础。艺术家的主要责任就是为虚拟世界加入艺术性的叙述语言, 使其成为生动的体验艺术而不仅只是一个由技术而构建出来的虚拟世界。虚拟世界的创意概念如何产生, 故事情节如何展开, 空间场景如何建立, 人物性格如何设定, 互动方式如何进行, 个性体验如何实现, 虚拟世界中各元素形状、体积、色彩、质感、属性如何表现等都是艺术家需考虑的问题, 各叙述元素以艺术化的方式呈现从而创造出一个“活生生”的世界。艺术性的叙述语言是整个虚拟现实体验中最有趣并吸引人的地方, 它引导或是说服人们进入到虚拟世界中, 使人们相信并愿意进入其中进行艺术体验之旅。新媒体艺术在虚拟世界的互动体验是一个艺术叙述性的交互过程, 这也是其艺术根本属性的体现。

2.2 体验沉浸的艺术

新媒体艺术在虚拟世界中的互动体验是一门利用各种媒介艺术表现方式及技术手段使人体验沉浸的艺术, 它引导人们进入到虚拟世界内部并产生置身于这个虚拟世界的存在感。它试图创造出一个逼真的体验环境, 通过对于人的思维感知行为系统的作用与引导, 使人关注感知并对虚拟世界作出反馈, 主动参与其中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它所具有的对于现实的高度模拟性或是与理想的极其相似性, 使得处于虚拟世界的人们很容易混淆虚拟与现实而陷入沉浸状态中, 相信自己正存在于一个“真实”的世界中。沉浸感与存在感是虚拟世界中互动体验体验艺术的两大特色。所谓沉浸感是指精神的全神贯注, 是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而非置身事外, 观众感觉到自己正全身心投入到虚拟世界中。而存在感则是一种意识状态的描绘, 一种存在于虚拟世界中的心理感受 (“being there”) 。人们感觉到他们已经存在于虚拟世界 (“真实”世界) 中, 而事实上他们的身体仍在现实世界中活动着。

虚拟世界的沉浸体验可以是只包括了意识心理的思维沉浸 (mental immersion) , 也可以是调动除了视觉以外还包括听觉、触觉、嗅觉及肢体行为互动等多感知体验的身体沉浸 (physical/sensory immersion) , 在这里, 身体多感知功能被驱动, 人们利用肢体感官互动全身心投入到虚拟世界中并享受心醉神迷的沉浸体验。《流动的视野》 (Liquid Views) 通过将观众自身影像映入屏幕虚拟世界中而实现思维情感沉浸, 使其体验仿佛置身于梦幻般液体世界中的感受, 在观察自我和改变自我的同时, 也沉醉在那西塞斯的神话故事中。《幻影》 (Phantasm) 通过手持连接虚拟与现实世界的球体使人们体验在梦幻世界中集视听触等多感官交互于一体的沉浸感受。通过移动释发红色光芒的球体, 梦幻世界被照亮, 无数飞舞的蝴蝶出现在观众视野中并朝着球体运动的方向聚集, 蝴蝶在柔美的钢琴声中翩翩起舞, 人们仿佛进入了一个梦幻的虚拟世界。而当发光球体被遮住, 一切又都恢复原样, 如同一个转瞬即逝的梦。《花园》 (Garden) 则通过调动观众的肢体互动来构建一个虚拟花园, 观众必须不停地向空中抛撒纸吹雪而使整个花园开满艺术之花, 白色的小纸片在投影仪灯光照射下而呈现五彩斑斓的花朵幻像, 并随着观众抛撒次数的增多而不断增多。高度的沉浸感和存在感在与肢体语言的鲜活互动下, 达到虚拟花园中全身心的沉浸效果。

(a) 《幻影》 (Phantasm) (b) 《幻影》 (Phantasm)

(a) 《花园》 (Garden) (b) 《花园》 (Garden)

新媒体艺术在虚拟世界中的互动体验离不开对于技术的依赖, 用户通过各种人机交互方式达到与虚拟世界的沟通交流, 从而产生强烈的置身于虚拟世界集视听触等多感知于一体的身体行为互动体验。这里所涉及的技术包括硬件输入设备、硬件输出设备以及电脑软硬件生成与显示技术。它既包括了展现虚拟世界艺术性叙述的技术, 又包括了实现虚拟与现实交互的技术及实时网络传输技术等, 通过综合技术的系统集成, 共同将虚拟与现实连接起来, 最终致力于创造虚拟世界中的交互体验。

2.4 以“我”为中心的个性体验

虚拟世界互动体验的核心是一种个人主观性的艺术体验, 它将受众放在了主角的位置, 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任意创造和改变虚拟世界的叙述情节, 成为虚拟世界的主导者。它构建了一个以“我”为中心的个性化互动体验, 虚拟世界中的所有元素都因为“我”的主观意识与行为举动而发展改变, “我”创造了一个动态变化的、活生生的体验世界。《幻影》 (Phantasm) 中, 无论是飞舞的蝴蝶还是柔美的钢琴声, 梦幻世界中一切元素的发展变化都取决于参与者的主观意识与行为举动, 通过对于手中红色发光球体的掌控, 参与者可以控制钢琴声音的响起与蝴蝶飞舞的方向, 创造一个属于自我的、个性化的梦幻艺术体验, 甚至决定梦幻世界的开始与结束。《花园》 (Garden) 中的虚拟花园则完全由参与者的肢体互动来决定花朵的开放情况和数量, 是一个以参与者自我互动为中心的开放体验式虚拟花园。《魔幻瞬间》 (Magic Moment) 创建了一个用户以自身在虚拟世界中的投影与小机器人的虚拟世界进行互动的个性体验, 用户可以修改改变虚拟世界的内容, 同时与虚拟的小机器人投影进行亲密互动, 进入小机器人的世界体验时空交叉的魔幻瞬间。“我”的主观性体验决定了虚拟世界互动体验的非线性叙述特征, 故事结尾不再像以往那般呈直线性叙述并且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 而是随时可能被编辑与修改并具备开放与不确定性的。

(a) 《魔幻瞬间》 (Magic Moment) (b) 《魔幻瞬间》 (Magic Moment)

3 新媒体艺术在虚拟世界中互动体验的现实意义及发展展望

3.1 数字科学的沉浸美学体验

新媒体艺术在虚拟世界中的互动体验离不开对于技术的依赖, 正是它所具有的科技属性, 给人带来了数字科学的沉浸美学体验。

以“美学”标准建立的虚拟世界依赖于3dmax, Maya等建模软件及数字图像处理等各种计算机综合软件技术, 最终以视觉语言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虚拟世界的构建过程是一个实现美学符号的构建和解构过程, 通过数字化建模语言, 最终展现出一个逼真的、具有艺术美感的体验世界, 完成美学符号的交流传播。

依赖于各种交互技术而实现的身体沉浸是新媒体艺术在虚拟世界中互动体验的一大特色, 通过对于视、听、嗅等多感官功能的调动使人达到全方位沉浸, 创造出一个身临其境的感性世界, 人们通过肢体交互感受主客体交融的沉浸美学体验。它以艺术的形式展现科技, 将枯燥的技术转化为生动的集身体多感知于一体的美学体验, 是一门致力于如何以交互技术更好地实现美学体验的艺术。

3.2 超越时空的互动共享传播

新媒体艺术在虚拟世界中的虚拟现实互动体验致力于通过媒介传播的形式将艺术理念传达给受众, 它创建了一个超越时空的艺术叙述, 在这样的叙述中时间和空间参数可以随意被修正。它使得人们超越现实空间的沟通欲望得以实现, 传播突破时空限制, 实现现实生活中所无法体验的艺术感受, 建立起处于不同时空公众交流共享的可能性, 为人与人之间提供更多的沟通平台。人们可以跨越时间与地域的限制, 实现与异地他人多样化的沟通交流。《拔河》 (Rope in Space) 通过将作品设立在Ars Electronica Center和80+1两个地点, 而将处于两个展馆的人们连接了起来, 处于任何一个展馆的人们都可以拿起绳子的一头, 实时地与在绳子另一头的人进行拔河比赛, 以此创建处于不同时空个体的共同体验。《Blowing air from Beijing to Linz》创建了一个虚拟的美食体验, 北京市民可以向远在奥地利林茨 (Linz) 的人们“传输”富有中国特色美食的气味, 使身处奥地利的人们仿佛“真实地看到并闻到”中国美食的味道。在这里, 一个全新的超越实体距离的公共空间被创造, 在这个互动共享的世界里, 不同个体相互碰撞、交流分享。新媒体艺术在虚拟世界中的互动体验致力于创造超越实体距离的公共空间, 促进共享文化的沟通交流。

(a) 《拔河》 (Rope in Space) (b) 《拔河》 (Rope in Space)

3.3 融入生活的艺术

新媒体艺术在虚拟世界中的互动体验是一门集科学、媒体、艺术于一体的超越时空的、数字化的沉浸互动艺术, 它具有科学技术与媒介传播双重属性, 并将随着科技媒体的发展而成为一门融入生活的综合艺术。未来的新媒体艺术应该是置于人们公共空间的、和生活密切相关、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在各个领域都得到应用的一门综合艺术。

它将不仅只是作为一个艺术展品出现在美术馆和博物馆中, 而是具有更多实际应用功能, 更多地走进人类生活。正如这次2009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 (Ars Electronica 2009) 的主题Human Nature一样, 它致力于探讨科技、艺术与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 建立更多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是一门介入生活的艺术。而在荷兰的梵高美术馆, 它也不仅仅只是一个陈列于展馆内的艺术作品, 而是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段而实际融入展馆设计中, 通过对于摄像头实时扣像技术的采用, 处于底层休息区人们便会被实时显现在展馆上方展示展览主题作品的三块大型屏幕中, 人们仿佛感觉自己正进入到展馆作品的空间中“真实”感受体验作品而不是仅仅处于休息区中。虚拟博物馆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接触艺术作品或是文化遗产机会, 由虚拟现实技术而带来的虚拟艺术体验使观众不用进入展馆中也能得到身临其境般的感受, 加深对于艺术作品或是文化遗产的了解。

总之, 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是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新”与“旧”永远只是一个相对的形式, 在此就需要不断有创新的理念产生, 以推动其以更好的形式服务于人类生活。

参考文献

[1]奥利弗·格劳.虚拟艺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陈玲.新媒体艺术史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3]王荔.新媒体·新观念·新生活[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8

[4]约翰·帕夫利克.新媒体技术—文化和商业前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5]卡特琳·格鲁.艺术介入空间[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美丽新媒体世界 篇4

关键词:路透社,新媒体战略,转型

通讯社诞生于19世纪初, 工业革命加速了世界全球化的进程, 使得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大大提升, 于是作为信息批发商的通讯社营运而生。新华社唐润华认为, 世界性通讯社就是“依托遍布全球的采集网络、领先的技术手段、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全球范围内采集和发布新闻信息”的机构。[1]作为世界四大通讯社之一的路透社近年来提供各类新闻和金融数据, 提供新闻报道给报刊、电视台等各式媒体, 向来以迅速、准确享誉国际, 并在128个国家运行, 成为世界上历史最久、最有权威的通讯社之一。

一、面临的竞争及挑战

2001年, 唐润华和孙镜合著了《路透社、美联社、法新社如何应对互联网的挑战》一文。他们提出互联网络对通讯社的发展带来了两个重大挑战:一是网络作为人们方便接触的信息载体将一大部分受众从传统媒体市场夺走, 所以使得传统媒体对通讯社提供信息的数量下降。另一方面, 数字技术为网络带来的大容量存储功能, 网络逐渐成为一种新的信息汇总平台, 这样威胁到了通讯社的职能。[2]进入21世纪后, 路透集团开始走下坡路, 屡次调低盈利预期, 并不断传出裁员的消息, 2002年终于出现首次巨额亏损。此次亏损受到了来自网络的经济泡沫和西方经济衰退带来的连锁反应。在2001年7月路透社更换了CEO后, 新的领导者又重新带领路透集团走上了复兴之路。[3]坚持发展金融信息业务, 使身临险境的路透集团起死回生。路透社作为一家私营企业, 在新媒体时代更是走在时代的前沿, 根据客观形势和内部情况变化的需要不断调整经营方针, 每次调整都会带来新的机遇和发展。

二、新媒体战略

(一) 与雅虎合作建立“you witness news”草根新闻

路透社为了大力扩展信息的来源, 将受众使用新媒体的主动性这一特点利用起来。2006年5月与雅虎合作建立起公众投稿系统——“you witness news”, 在路透社网站www.Reuters.com上开通, 接受广大媒体用户的自制新闻信息。普通公众都可以为路透社提供文字、图片以及视频稿件, 成为路透社的自由通讯员。[4]由于已经有数亿用户在使用拍照手机, 他们能够拍摄出高质量的照片和录像。公众投稿系统为路透社的新闻报道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信息, 扩展了新闻信息采编渠道。

(二) 重视技术, 改进传播手段

“真正的传播革命所要求的, 不只是讯息传播方式的改变, 或者受众注意力在不同媒介之间时间分布上的变迁, 其最直接的驱动力, 一如以往, 是技术。”[5]路透社一向重视利用最新科学技术, 其创始人保罗·朱利叶斯·路透提出的“紧跟电讯”, 就集中体现了这一思想。它表明, 路透社始终紧盯最新科学技术前沿, 用以引导自己业务的发展, 开拓自己的产品市场。

(三) 讲求时效

路透社的新闻一向以“快捷、及时”著称。路透把“新闻要快, 要客观, 要敢于冒险”作为该社发布新闻的指导方针, 为了征求时效, 抢发新闻, 路透社总是千方百计, 把握时机, 力求出奇制胜。路透社对金融市场信息的传递更是快得惊人, 当今国际市场的价格变动往往是以秒来计算的, 路透社的信息发布系统能将世界各地的金融和外汇交易市场的信息及时显示在电脑屏幕上。

(四) 将自身定位于企业, 利用“差异优势”“合并重组”模式

“差异优势”有两个基本要点:其一是“差别”, 其二是“优势”。路透社在经营中善于将自己的弱点隐藏起来, 将自己的优势做大做强。在地理位置上选择了伦敦金融街, 相比较其他信息提供者, 地理位置为其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便于向银行和股票投资者传递金融信息。相对于美联社的“非营利性组织”和法新社的“非营利性的自治公共组织”状态而言, 成长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路透有着标准的企业化发展模式。路透社每逢陷入资金困境, 总是能够通过套用企业化运作模式, 在不断的重组合并中发展壮大。

三、中国媒体的转型路径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 中国媒体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新华社被称为世界四大通讯社之一, 尽管如此, 其与西方的通讯社还是有较大的差距, 更何况国际性媒体都在想尽办法突破创新, 加快新媒体转型, 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这种全球生态媒体的转变就要求中国媒体在世界传统媒体中寻求突破, 探索转型。由于全球化的发展, 市场对金融信息的需求大大增加, 新华社已于2008年开始效仿路透社推出金融信息产品服务平台“新华08”, 学习路透社先进的经验来打造好这个平台。新华社金融信息平台的成立被新华社称为是1980年代办报刊、1990年代办新闻网之后的一次重大体制改革和战略转型。[5]但由于我国新闻媒体是“事业单位, 企业化管理”, 所以对国际性媒体强势并购战略并不适用。因此, 中国媒体在转型中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探索出真正适合中国发展的转型路径, 整合优势资源而不能一味地模仿西方发达国家, 借鉴路透社的成功经验对中国媒体的发展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允若.外国新闻事业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264-265, 267-269.

[2]唐润华, 孙镜.路透社、美联社、法新社如何应对互联网的挑战[J].中国传媒科技, 2001 (7) :6-8.

[3]杨燕梅.路透集团是如何扭亏为盈的[J].中国记者, 2004 (8) :53-54.

[4]龚伟同.打破路透社百年记录的CEO[J].商务周刊, 2001 (5) :52.

美丽新媒体世界 篇5

1.1 新媒体营销的概念

新媒体是对传统意义上的报刊、广播、电视这些大众传播媒体比较而言的, 是指由Web2.0技术构建, 通过社会化网络服务进行信息传播的新型媒体, 包括网络社区、社交网络、网络视频、微博等应用形式。新媒体营销是网络营销的最新发展阶段, 它颠覆了传统媒体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严格界限, 变单项传播为个人化的双向交流, 给予了传者与受众转换角色的自由。新媒体营销借助于新媒体的受众广泛且深入的信息发布, 让他们卷入具体的营销活动中。例如, 利用微博进行一个话题的讨论, 请微博的各用户们对某一话题进行讨论, 从而扩大影响范围, 达到宣传目的。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4年6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 较2013年底增加14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6.9%, 较2013年底提升了1.1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 较2013年底增加2699万人。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83.4%, 相比2013年底上升了2.4个百分点。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上网网民比例略有下降, 分别为69.6%和43.7%。因此, 利用新媒体对旅游企业进行网络营销势在必行。

1.2 新媒体营销的特点

(1) 低成本、高关注。新媒体下的营销往往都是以当下热点事件作为支撑的, 相比较传统的营销手段, 其制作和营销成本要低很多。但是这并不影响其宣传效果, 反之, 还能获得更为广泛的关注。

(2) 传递信息方便快捷。新媒体不受时间限制, 与传统媒体相比, 它更方便快捷, 可以随时加工发布信息的内容和特点。这样方便快捷的营销方式更适合网络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 既能满足广告商短时间大量宣传品牌, 也能够满足了受众群体对信息多样化的需要。

(3) 营销人群范围广泛。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逐渐不再依赖传统媒体。据统计, 截至2014年6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随着网民的迅速增加, 新媒体营销不但扩大了其营销人群的范围, 还使得营销人群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与互动性, 对新媒体营销所发布的内容进行讨论与互动, 从而加深群众对品牌的认知。

2 大连圣亚海洋世界网络营销现状调查分析

2.1 大连圣亚海洋世界网络营销现状的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游客对大连圣亚海洋世界新媒体宣传的客观评价, 及时掌握游客多变的需求, 2014年10月在大连圣亚海洋世界对游览游客分别展开调查。本次调查问卷主要以研究游客的社会背景, 游客对新媒体的态度和新媒体对游客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调查。

2.1.1 游客的社会背景

(1) 性别。调查问卷在大连完成, 共计100张, 并且男女比例分别为40%、60%。

(2) 年龄。研究数据显示, 年龄处于“20岁以下”阶段的游客数目最多, 共44人, 占总数的44%;其次是“21-30岁”阶段的游客, 共42人, 占总数的42%;再次为“31-40岁”阶段的游客, 共6人, 占总数的6%;接着是“60岁以上”的游客群体, 共2人, 占总数的2%;“51-60岁”阶段的游客数量最少, 共1人, 占总数的1%。

(3) 教育程度。通过整理调查问卷得出的数据显示, 游客以本科学历者为最大主体, 共58人, 占总数的58%;其次为大专学历者, 共18人, 占总数的18%;再次为高中及职高学历者, 共12人, 占总数的12%;接着是初中及以下学历者, 共10人, 占总数的10%, 最后是本科以上学历者, 仅有2人, 占总数的2%。

(4) 职业。从本次调查数据显示, 游客以学生居多, 共56人, 占总数的56%;其次是企业员工, 共16人, 占总数的16%;然后是个体户, 共12人, 占总数的12%;再次为公务员, 共7人, 占总数的7%;农民、教师、军人人数颇少, 分别占总数的4%、2%、0;还有3位是其他职业的游客, 例如医生等。

2.1.2 媒体对旅游企业宣传效果的分析

(1) 宣传渠道效果分析。通过对旅游企业宣传效果的分析得知, 有48%的游客是通过网络得知的旅游景点;32%的游客是通过手机得知的;还有部分游客是通过电视和公共交通得知的, 各占28%和20%;通过户外大屏幕获取消息的游客占总数的12%;广播和报刊分别占总数的8%和2%;而楼宇移动电视基本没有起到宣传的作用。

(2) 旅游网站宣传效果分析。当今社会常用的旅游网站包括:大众点评、百度、旅行网、团购网和淘宝网。

根据调查显示, 大多数游客会选择使用百度来了解旅游信息, 占总数的35%;旅行网和团购网也是游客常使用的网站, 各占23%和18%;游客对淘宝和大众点评的使用相对较少, 分别占总数的13%和11%。

(3) 购买门票渠道分析。游客购买门票的渠道主要有3种, 分别为网上、景点和旅行社。通过分析可知, 有50%的游客是从网上购买的门票, 另有30%是从景点购买, 剩下的20%则是通过旅行社购买。

2.1.3 新媒体对游客影响的分析

(1) 游览景区方便程度分析。据调查显示, 大部分游客认为使用新媒体方便他们游览景区, 占总数的62%;有32%的游客认为新媒体并没有起到显著的作用;剩余6%的游客认为使用新媒体反倒不方便游览景区。

(2) 内容属实程度分析。通过对新媒体发布的信息与实际的相符程度的分析, 54%的游客认为新媒体发布的信息与实际部分相符;42%的游客认为全部相符;剩余4%的游客认为完全不符。

(3) 对游客吸引程度分析。根据调查结果得出, 有62%的游客认为新媒体发布的内容和方式对他们的吸引力一般;有36%的游客认为其发布的内容和方式对他们很有吸引力;仅有2%的游客认为这种方式和内容对他们没有任何吸引力。

(4) 游客信任程度分析。大多数游客对新媒体发布的信息部分相信, 占总数的66%;有一部分游客对新媒体发布的信息全部相信, 占总数的30%;剩下4%的游客完全不相信。

(5) 游客对新媒体宣传态度分析。对于游客对新媒体的态度我们做了调查, 通过调查分析得出, 游客对于公共新媒体的态度各有千秋。认为“挺方便的很有用”的游客占总比例的62%;认为“广告特别多, 内容没什么用”和“可有可无”的游客, 各占总比例的20%和16%;只有2%的游客认为“太讨厌了, 特别烦, 不让人清净, 趁早停了”。

2.2 大连圣亚海洋世界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

(1) 营销缺乏全方位互动。随着经济、技术的进步, 旅游者开始越来越注重自我意识的提升和个性的张扬, 更重视从旅游过程中获得符合自己心理需要和情趣偏好的特定体验。在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 越来越多同类的旅游企业在崛起, 体验成为了游客做出购买决策的主要因素。在大连圣亚海洋世界的网络营销中缺乏景区体验和游客互动, 没有让游客找到自己想要的一种游览体验。

(2) 传播范围小, 且形式单一。大连圣亚海洋世界目前的营销方式还是以传统媒体为主, 虽然也开通了微博和微信平台, 但是关注的人相当的少, 大大限制了传播的范围, 影响营销效果。

(3) 资源缺乏系统化的整合。各大网站对大连圣亚海洋世界的介绍各有千秋, 但是网站的内容缺乏系统化的整理合并, 游客很难通过某一网站对大连圣亚海洋世界进行全面的了解。各大网站仍旧存在着信息量少, 且信息简单重复的现象。大连圣亚海洋世界的网络营销并没有充分运用新媒体营销的优势, 没有体现出自己的特有风格和特点。

3 大连圣亚海洋世界网络营销的建议

3.1 社会化媒体营销

社会化媒体, 即社交媒体 (Social Media) , 是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社交媒体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 利用社会化媒体增加景区的体验和游客的互动, 使游客获得符合自己心理需求的特定体验。

虽然微博和微信都是社会化媒体, 但两者倾向不同。微博倾向于社会化信息网络, 对于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快, 且属于自由媒体平台, 发布信息无论是好友还是陌生人都是可以看得到的;而微信则倾向于社会化关系网络, 平台注重用户圈子的维系, 用户在圈子当中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分享。

(1) 微博。随着手机网络时代的到来, “刷微博”已经成为人们追寻时尚潮流的一种, 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微博, 因此, 微博营销所带来的影响价值非常的可观。虽然大连圣亚海洋世界已经开通了微博, 但关注的人却并不多。微博营销应充分运用新媒体传播速度快的特点, 进行“病毒式”传播, 让更多的用户来关注其微博。通过观察发现, 直接发布相关动态, 用户的转发率和评论率并不高;而通过发起互动话题, 或回答用户的问题等形式, 获得的传播效果反而更好。因此, 在微博营销中减少推荐产品的广告, 多用一些提问讨论话题的方式, 引起游客们的注意。

(2) 微信。微信是新媒体营销中发展较晚的网络营销方式, 越来越多的旅游企业开通了自己的微信平台。微信与微博不同, 微信更着重于圈子当中的互相交流。微信平台便可利用这一点进行圈子中的营销, 例如, 由大连圣亚海洋世界官方微信平台发出一个话题, 凭此话题集满多少个赞, 并截图发回, 便可获得免费门票, 这样一传十、十传百, 便达到了营销目的。

3.2 网络视频营销

网络视频营销就是在网络视频中巧妙的植入广告, 或在视频网站进行创意广告征集等方式来进行宣传与推广。利用网络视频传播的生动性、实时性、信息海量等优势, 进行旅游企业的网络营销, 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连圣亚海洋世界可以通过上传网络视频的方式, 扩大宣传范围, 增加宣传形式, 使宣传多样化, 让大家有耳目一新的视觉享受。

大连圣亚海洋世界的网络视频营销可以将大连圣亚海洋世界的相关表演、展出加之一些浪漫的爱情故事或一些有关亲情的故事, 做成一系列微电影、视频等, 投放在官网和优酷网等知名网站上去;也可以调动网友的积极性, 举办“圣亚海洋世界创意视频”征集活动, 吸引更多的网友来关注了解大连圣亚海洋世界。

3.3 网络口碑营销

现今, 自助游逐渐成为游客出行的重要选择之一, 通常旅客在出发之前都会在相关信息网站查询和了解其所需的旅游信息。根据大连圣亚海洋世界的调查显示, 35%的游客会选择使用百度来了解旅游信息;分别有23%和18%的游客会通过旅行网和团购网来了解旅游信息;游客对淘宝和大众点评的使用相对较少, 分别占总数的13%和11%。由此可见, 旅游企业必须十分重视自身的网络口碑。

通过对资源的系统化整合, 在各大知名网站上, 如百度、携程网、蚂蜂窝旅游攻略等, 投放详细、生动的景点介绍。吸引游客的眼球, 使游客向往, 并在口碑网、大众点评网、驴评网等权威的消费点评网站中发掘意见领袖来对企业进行针对性的信息传播, 进而引导游客消费。所谓意见领袖是指在网络上一定范围内受到较高关注与信任的人。可以邀请意见领袖前往大连圣亚海洋世界参加一些活动, 并请他们图文并茂的撰写游记, 达到宣传的目的, 并提高企业自身口碑。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 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迅速发展起来。新媒体创造了虚拟的社群环境, 它的出现, 为旅游企业的宣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从新媒体营销的概念和特点切入, 以大连圣亚海洋世界目前网络营销状况为例, 分析旅游企业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

关键词:旅游企业,网络营销,新媒体

参考文献

[1]温芳, 杨妍.基于新媒体平台的旅游演艺市场营销策略研究——以南京《夜泊秦淮》为例[J].中国市场, 2013, (03) .

[2]朱冰倩, 陈能.旅游纪念品新媒体营销策略——以大庆旅游纪念品营销为例[J].中国市场, 2013, (4) .

[3]王乐鹏, 姚明广, 王奕俊.试论旅游企业的新媒体营销[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1, (3) .

[4]陈龙.旅游目的地营销中的新媒体协同机制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3, (6) .

上一篇:畜禽资源下一篇: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