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意识

2024-06-11

职业规划意识(共12篇)

职业规划意识 篇1

“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对开展职业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与内容,也充分体现了培养学生职业意识、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从业人员不仅应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扎实的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而且应具备较强的职业意识、创新意识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就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从业人员才能更好地立足工作,适应社会,持续发展,实现自我。为了让职校的毕业生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所接纳和认可,更好地适应变革中的社会职业环境,取得更好的发展,教育者必须有意识、有目的、多渠道地对学生开展职业意识教育,潜移默化地规范学生的行为,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所学的专业,正确理解个人理想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社会和岗位需要弥补自己的短处,完善自我,主动适应职业需要,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开展职业意识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全面提高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素质的客观要求,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是职业教育实现自我完善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增强职业技术学校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的重要途径。

1 职校生职业意识教育要抓住重点

目前,职校的生源主要来自初中毕业生。由于近年“普高热”和“免试入学”等因素的影响,职校生入学时的素质普遍偏低,基础知识较薄弱,学生自身存在着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积极、怕吃苦、眼高手低等问题,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较为被动。虽然很多学生非常关心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但他们对未来职业的认识是朦胧的、浅薄的,不知道怎样适应生存环境,怎样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未能有意识地培养为将来就业而准备的各种能力。

职业意识是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映,是支配和调控全部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是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行为等职业要素的总和。在开展职业意识教育的过程中,若什么都讲,什么都要求,必然非常空泛,无法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学生心理,紧紧抓住学生极为关注的就业问题,从顺利就业、适应岗位、谋求发展的角度,从社会形势入手,在职业教育过程中注意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以下几种意识的教育。

1.1 竞争意识教育

要教育学生认识: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竞争规律,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要在今后的竞争中取胜,必须从现在起进行心理、知识和技能上的准备,勤奋好学,奋发进取。只有懂理论、会操作、会做人、能办事的技能型人才才能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1.2 责任意识教育

社会学家戴维斯说过:“放弃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就意味着放弃了自身在这个社会中更好的生存机会。”据调查显示,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各方面素质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责任心。因此,要教育学生明白:工作就意味着责任;明确岗位责任、认真履行责任、时刻注重责任、勇于承担责任,是成熟表现,是敬业的表现,责任意识会让自己表现得更加卓越。

1.3 独立意识教育

要教育学生懂得:要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要做一番事业,应主要靠自己的奋斗;要克服依赖思想,自己的事情自己办,树立“自己的未来靠自己努力”的意识。

1.4 协作意识教育

在生产力高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职业分工越来越专业化、社会化,人与人之间必须团结协作才能成功,企业和企业之间必须加强联合才能共同发展。增加个人协作意识的培养,就是增加个人成功的砝码,只有具备协作意识的人才能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为此,要教育学生学会与群体相处,懂得如何处理与群体的各种关系,克服孤独、不合群的弱点,树立群体意识和协作意识。

1.5 职业道德意识教育

要教育学生明白:职业是无贵贱之分的,从事职业要讲究职业道德,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只要工夫深,行行出状元。由此,引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道德观。

1.6 自身建设和应变意识教育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新时代,原有知识快速折旧,新的信息踊跃而至,正在把更多的人推向“无知”的边缘。西方目前流行“知识折旧”定律:一年不学习,个人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就会折旧80%。而且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内部的变化步伐加快,人们工作岗位的流动更为频繁。为此,要教育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不断进行自身建设,提高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具备从事多种职业的能力。

1.7 法制意识教育

要教育学生明白:要干一番事业,必须按规矩办事;合法的事大胆做,不合法的事,坚决不做。这要求学生树立牢固的法制观念,自觉把自己的活动控制在法纪许可的范围内,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在现阶段,就是要从遵守校规校纪做起,加强守纪行为习惯养成的训练。

2 多渠道、多角度开展职业意识教育

2.1 教师是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的中坚力量

2.1.1 正人者先正己,发挥教师榜样引导作用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经师易求,人师难得”,说的是能讲解经书的老师容易找,能教会学生怎样做人的老师很难求。可见,教人比教书更难、更重要。上行下效是道德模仿的普遍规律。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而且教师是在校学生所接触的最为具体的职业人,其思想品德、言行举止、职业素养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教师要利用这个特点,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教师必须以为人师表的美好形象为学生正确导航,在学生面前言行举止要亲切、积极、自信,对待工作严谨规范、爱岗敬业、积极进取,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这不仅可以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而且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作为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一方面对学生传授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努力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做一个高尚的人。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重言传,更重身教,做学生的表率。

2.1.2 提高认识,教师主动参与职业意识教育

职业意识教育不仅仅是班主任、德育课教师、辅导员的任务,也是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职责。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要深刻理解职业意识教育的基本理念,了解开展职业意识教育的功能和作用,认真学习贯彻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统一部署与要求,并主动将自己的工作与学生职业意识培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为职业意识培养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考核办法,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环节中渗透职业意识培养的内容,创造性地开展职业意识教育工作。

2.1.3 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工作有效性

目前,我国很多职业学校缺乏专职的职业指导教师,而且,职业意识的培养教育更多的是渗透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大多数教师对职业指导的理论和实践缺乏比较系统的了解,缺乏有效的评价学生心理特点的方法,一些教育工作流于表面。从工业发达国家的职业指导实践来看,从事职业指导与培训工作的人员,大都接受过广泛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学等学科知识的培训,并且是在比较成熟的理论指导下开展工作的。我们要认识到这一差距,努力提高职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对现有工作人员进行系统持续的业务培训,将职业指导纳入职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内容,使他们既具备相应的知识,又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在信息占有方面和知识储备方面都达到较高的水平。

2.2 加强课程建设,将职业意识教育贯穿各年级教育的全过程

学校作为一种专门的社会机构,教育工作有明确的目的,能够按照社会整体发展的要求,有选择地传递价值观念和职业知识,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管理者应当注重加强学校课程建设,将职业意识教育贯穿于各年级教育的全过程。如,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分别开设社交礼仪、社交口语、人际沟通、形体训练与形象设计、实用心理学、公共关系、艺术欣赏、职业礼仪、人文修养、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重视塑造学生的品德和人格,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恰当的职业定位,了解所选职业的特点和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正确的就业观,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职校生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并努力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2.3 重视实践锻炼,在实践中强化职业意识

组织职校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可以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磨炼意志,增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职校生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都具备了适应一定的体力劳动、技能性劳动和认识社会的能力,通过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活动,会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职业学校与普通中学相比较的优势在于每一个实习班级都能与社会上各行各业建立联系。因此,要多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与社会接轨,定期参观学习、参与社会实践、参加实习工作;或开展各种有利于职校生健康成长的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社会对职业的要求,了解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认识遵守劳动纪律的必要性,从而促使学生时刻鞭策自己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为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劳动观打下扎实的基础。

2.4 采取多样化的宣传和活动模式开展职业意识教育

学校可采取多样化的宣传和活动模式开展职业意识教育,如充分利用校刊、宣传栏、校园广播、校园网等宣传阵地,宣传就业政策法规、社会就业形势和就业信息、求职技能和方法等;定期邀请本校历届优秀毕业生与学生座谈,以榜样力量激励学生培养自我,立志成才,创业发展;聘请劳动力市场及用人单位有关领导来校开设讲座,使学生直接了解社会对各职业及其从业人员的要求;在校园引入企业文化,创设校园企业文化氛围;组织多种形式的模拟创业、职业生涯规划、职场形象设计活动等。通过以上这些有效的途径,激发学生学习、训练的积极性,强化职业意识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3 结语

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就业教育。各中职学校要充分认识开展职业意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大力开展学生职业意识教育并努力创新教育途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念,提高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帮助学生逐步适应社会、融入社会,顺利就业发展,以顺应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真正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理念。

摘要:为真正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教育者必须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大力开展学生职业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念,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文章对职业意识教育的重点内容及养成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职业意识,养成及教育途径

参考文献

[1]陈志刚.中职学校职业指导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6(11).

[2]吕鑫祥.面向21世纪的职业教育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0(9).

[3]教育部关于加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02] 12号)[Z].2002.

职业规划意识 篇2

每个人都有机会成功,关键在于你是否已经作好了准备,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所以,重视你自己,如果机会出现,你能否把握?你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如果你已经做好了准备,机会仍然没有出现,那么不要叹气,机会的花朵肯定已经在远方盛开。——阿尔伯特·哈伯德 链接案例:

一百多年前,曾经有个叫威廉﹒布朗号的船队,在航海中撞到了纽芬兰附近的冰山上,船队开始下沉。一部分船和船员很快得救,而一条载有1名大副、7名海员和33名乘客的船因严重超载和大雨的袭击,被困在汹涌的海浪中。大副命令大部分男人跳海,他们不从。一位名叫霍姆斯的海员,把那些男子扔下了大海。其余人最终得救。后来霍姆斯被指控犯有凶杀罪,在审判过程中两种观点针锋相对:一种认为,霍姆斯的行为是罪恶的凶杀;另一种认为,这是勇敢的犯罪,是善行。

思考:作为一名海员,霍姆斯的职责就是要保护每一位船员的生命安全,你认为他的行为是道德的吗?合法吗?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职业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专题八增强职业意识培育职业精神 第一节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一、职业道德与法律

每一种职业都要形成相应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这就要求从业人员要有职业道德遵守职业法律,以保证社会成员的利益并维护社会关系的稳定。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职业中的法律,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履行本职工作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本职业范围内的法律规范的。

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公务员:忠于祖国,热爱人民。技术人员:质量第一,精益求精。商业服务员:顾客至上,公平交易。医务人员:防病治病,救死扶伤 教师:为人师表,诲人不倦

科技工作者:献身科学、造福人类 财会人员:遵纪守法,廉洁奉公

公安司法人员:秉公执法,维护法律尊严 文艺工作者:传播真与善,塑造美的化身 涉外人员:维护祖国尊严、坚持友好互惠。

(一)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反映的是从业人员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尽职尽责的道德操守。[案例]:

马班邮路上的忠诚使者

“王顺友——二十年如一日跋涉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群山深处的一名普通的乡邮递员、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位于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结合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幅员1.32万平方公里,人口12万多,县内相对海拔高差4000米。29个乡镇中,除县城外都不通座机电话,多数乡镇不通公路。在人迹罕至的大山深处,绵延着总长3500多公里的15条依靠骡马驮运邮包的小道--马班邮路,这些马班邮路就是木里县的“信息生命线”。在这15条邮路上,常年跋涉着王顺友和他的同事们。

当我把信、包裹送到老百姓手里,把文件、报纸送到乡政府时,看到他们高兴的笑容,我就觉得自己很值得。”王顺友这样评价自己的工作。”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转,需要许多这样的爱岗敬业的人来支持,否则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二)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既是做人的准则,也是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即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应该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信守承诺,讲求信誉。[案例]: 一定要洗七遍

一个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课余为日本餐馆洗盘子以赚取学费。日本的餐饮业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即餐馆的盘子必须用水冲洗七遍。洗盘子的工作是按件计酬的,这位留学生计上心头,洗盘子时少洗一两遍。果然,劳动效益便大大提高,工钱自然也迅速增加。一起洗盘子的日本学生向他请教技巧。他毫不隐讳,说:“你看,洗了七遍的盘子和洗了五遍的盘子有什么区别?少洗一两次嘛。”日本学生诺诺,却与他渐渐疏远了。餐馆老板偶尔抽查盘子的清洗情况。一次抽查中,老板用专用的试纸测出盘子的清洗程度不够,并责问我们这位留学生时,他振振有词:“洗五遍和洗七遍不是一样保持盘子的清洁吗?”老板只是淡淡地说:“你是一个不诚实得失人,请你离开。”

为了生计,他又到其他餐馆应聘洗盘子,再也没有老板用他。他屡屡碰壁,不仅如此,他的房东要他退房,原因是他的名声对其他住户(多半是留学生)的工作产生不良影响。他就读的学校也找他谈话要他转学,因为怕他影响了学校的生源„„万般无奈,他只好收拾行囊,搬到另一所城市,一切从头开始。

他痛心疾首地告诫同伴和将要去日本的留学生:“在日本洗盘子,一定要洗七遍呀!” “这就是规则!” [案例]:有一名我们在德国的留学生,毕业时成绩优异,却在求职时处处碰壁,连一家很小的公司都拒绝他的求职请求。最后一家公司的德国老板给留学生看了一份记录,记录他在乘公共汽车曾经被抓住过3次逃票(德国逃票被抓住的几率是万分之三)。

温馨提示:一个人,连两次水洗盘子的那点可怜的懒惰都要贪,那还能指望他为公司尽力?在三毛两角的蝇头小利上都靠不住,你还能在别的事情上信赖他吗?”

观点:职业关系和职业交往活动,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一旦违背了诚实守信的原则,不仅正常的职业关系遭到破坏,利益遭受损失,破坏社会公正,而且会损害个人或团体的形象,从而导致个人和社会的双输结局。

(三)办事公道

职业的划分不是为了某一特殊的利益集团和个人创造谋取私利的机会,而是为了公平地满足人们的需要。所以,以公道之心办事就必然成为职业活动必须遵守的道德要求。[案例]:《法制日报》2007年9月9日报道,山西运城畜牧局原副局长张斌因指使他人杀害情敌和情妇的哥哥,近日在运城市中院受审,通过公开的审判,人们注意到了有关张斌“官德”的问题。原来,张斌在多年的从政生涯中,经常和街头混混为伍,自称“白道黑道都有人”的这位局长大人处事张扬,骄横跋扈。作为一名副县级干部,张斌曾在主政一方的时候就和辖区内的持刀“混混”很熟悉,他对这些人出手阔绰,由于有政治势力做依靠,这些“混混”对张唯命是从。正是在权、钱和黑势力三方面的支撑下,张斌开始得意忘形。显然,张斌的“官德”至少存在如下严重问题:作风不正、是非不分、目无法纪、信奉暴力,如果以一个党员干部的要求来衡量,这些问题的任何一个方面都足以构成将他清除出干部队伍的理由。

讨论:为官者若办事不公道,对国家与社会的影响如何? [案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气吞山河的事迹,广东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庭长法官黄学军,平凡得像一棵小草。然而,正是这棵“小草”,却有着不平凡的感染力。审理2000多起案件,无一超审限,无一改判重审,无一错案。新类型案件审理,她明法析理,让法律的价值凸现;婚姻家庭案件审理,她领悟法的精髓和实质,巧理千家事,温暖万人心;对弱势群体保护,她用调解实现案结事了、定纷止争,让法律成为和谐社会的基石。

黄学军的不平凡,来自她对人民、对法律的一腔真情。这种真情,让她在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发生矛盾时,用活“调解”这一“东方经验”,帮助当事人找回利益的平衡点和对法律的信任。一槌千钧,法在人心。作为法官,审判是天职,完全可以对事实明了、证据确凿的案件一判了事。黄学军没有这样做。在她看来,案结不等于事了,如果老百姓气不顺、理不明,简单的判决,很可能酿成新的矛盾。注重调解,虽然法官累一点,麻烦一点,但解决好一个纠纷,就会减少一分矛盾,增添一分和谐。在她看来,这种累,这种麻烦,值!这种真情,让她面对困难群体时,能与他们手相牵,心相连。“法官不要随便打断当事人说话”、“老百姓打一次官司不容易,要让他们感受到法律的温暖”、“看到当事人的笑脸,就是我最高兴的时候”„„这样的行动,这样的话语,是真情的自然流露。“女包公”、“娘家人”、“女菩萨”„„老百姓用他们朴素的感情,表达了一个真理:你给了老百姓多少情,老百姓就会还你多少爱

真情护正义,公正促和谐。在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中,正是因为有无数像黄学军这样的共产党员、人民法官,用真情、智慧和奉献,守护公平,匡扶正义,我们的社会才更加和谐美满。”

(四)服务群众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核心是为人民服务,职业场所是体现这一核心要求的主要场所,因此职业道德的一个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案例]:

陈淳先进事迹报告会:做受群众欢迎的好公仆

他不是信访干部,却先后接待上访群众数百批次、几千人次;他是“官”却不像官,老百姓有难事,24小时可打他的电话;面对上访百姓,他挺胸承诺“你们就盯着我,我一定帮你们解决到底”„„陈淳,吉林省吉林市市委副秘书长,用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在人民群众心里刻画了一个忠诚坦荡的干部、赤心为民的公仆和情操高尚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2007年9月14日,人民大会堂,陈淳先进事迹报告会热烈举行。700多名来自首都各界的干部群众代表,在感动与共鸣中,感受着陈淳的风格与品格。

历时三年,接待200多次上访,为570多户居民解决回迁安置问题,圆了安居之梦,陈淳为民办事的真心与诚意,让刘树义这位吉林市船营区桃源新村小区的居民,又一次饱含热泪,情不能已,“我们老百姓都这么讲,房子是天大的事,房子要是没了就跟天塌了一样,是陈淳秘书长为我们撑起了这片天。今天,我就代表桃源新村小区1500多名居民,给陈淳秘书长,也给党和政府鞠个躬,来表达我们老百姓最高的谢意!接待来访有热心,听取意见有耐心,解决问题有真心,改正错误有决心,陈淳用他的“四心”,温暖和感化了无数人的心。对此,国家测绘局信访干部易树柏深有感触,“陈淳的先进事迹非常感人,它告诉我们,面对社会矛盾和群众诉求,要用‘四心’来为人民群众解难,为党和政府分忧,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如果我们党的每一位领导同志都能象陈淳那样,中国无疑会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君子之德如风,小人之德草。风过草伏。领导干部若能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则中国普通公民的职业道德无疑会大大提高许多。

(五)奉献社会

奉献社会,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高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这些都体现了奉献社会的精神。

三、职业生活中法律的基本要求 与职业生活相关的法律主要有以下: 《劳动法》、《公务员法》、《教师法》、《律师法》、《法官法》、《安全生产法》等。这些法律从公民的义务与权利,规定了各个职业中从业者及其用人单位应遵循的法律规范。我们主要介绍一下《劳动法》。

(一)、《劳动法》 《劳动法》于1994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1994年7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八号公布1995年1月1日起施行。《劳动法》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权利有:

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的义务有:

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案例]:

东莞市人民法院横沥法庭日前开庭审理了一宗因用人单位没有支付员工国庆休假日工资而引发的劳动争议案件,并当庭作出一审判决,员工获得了按工资标准的300%支付的法定休假日工作工资报酬,以及按工资200%支付的周六工作工资报酬。

2003年6月底,姜某受聘担任东莞某电机厂的生产部厂长,该电机厂是一家香港公司设在横沥镇的“三来一补”型企业,姜某在试用期间的月工资为人民币6000元。去年国庆节期间,姜某根据厂方的要求继续上班,并没有休假。再加上平时工作繁忙,姜某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8小时以上。2003年11月28日,厂方以姜某在工厂管理、技术方面不能达到要求为由,解除了劳动合同。姜某在领取工资后发现,厂方在试用期间根本没有按照国家规定支付休假日薪酬。于是,姜某在去年底向东莞市劳动争议仲裁庭提出申诉,请求厂方支付自己在法定假日以及周六工作的应得薪酬9000多元。但仲裁庭以超过仲裁时效为由驳回了姜某的请求,之后姜某又将厂方告上了法院。

东莞市人民法院横沥法庭法官审理后认为,元旦、春节、劳动节、国庆节是我国的法定休假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给予劳动者休假,否则应按不低于工资的300%计算工资报酬补偿。另外,若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8小时,星期六工作应视为加班加点,并应征得劳动者同意,且支付加班工资,加班工资应按不低于工资的200%计算。因此裁决厂方支付姜某在假期工作的劳动所得共计9591.93元。

(二)依法处理职业生活中的纠纷 [案例]:2005年,浙江嘉兴市秀洲区人事劳动保障局两名公务员3日下午在办公室里遇刺。警方确认,在凶案现场抓获的犯罪嫌疑人周一超今年22岁,是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农学系应届毕业生。

据现场目击者称,此案发生在嘉兴市秀洲区行政中心,当时正是上班时间。遇刺的女性公务员是局人力资源开发科科长,另一名男性公务员为局录用调配科科长。33岁的张姓女科长身中10余刀,当场身亡;36岁的男科长身受重伤,但已脱离生命危险。据秀洲区人事劳动局负责人透露,凶手行刺极可能与最近他们招聘公务员有关。秀洲区现下辖一个街道、五个镇。在一个月前区里曾面向浙江省应届高校毕业生招考公务员,虽只招聘9名,但前来报考者达百人之多,竞争异常激烈。

公安部门在初步审讯后认为,犯罪嫌疑人周一超是此次秀洲区公开招考公务员报名者之一,已通过笔试、面试,入围体检,但健康检查不合格,未被录用。他可能因情绪悲观,产生报复念头,遂泄怒于人事部门的招考人员,最终导致行凶杀人。周一超被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

通过这个案例,希望同学们在职业生活中出现纠纷时,要有法律意识,要通过法律解决问题,而不是象周一超那样,无视法律,最终给自己和家底带来痛苦。四、二者的共性与区别

共性

区别

具体内涵

调控手段

具体体现

职业道德

鲜明的职业性 明确的规范性 调节的有限性

职业生活领域应遵循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道德评价

自律意识

职业生活中法律

职业生活领域必须遵守的法律规范

法律规范

他律意识

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

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

中国是一个有着十三亿的人口大国,每年我们有500万大学生毕业,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就业形势是非常严峻的。

如浙江省杭州市某部门招收公务员四名,但报名却有170多人。剩下的人怎么办? 中国的这种就业形势决定了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思想。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

1、择业 [案例]:一名留美中国学生,在美国某名校毕业后,就在想美国找一份工作。以这名学生的资历来讲,他可以到美国非常成熟的大公司找到一份稳定的、高收入的工作。但这位学生并没有去大公司,而是到了一家很不起眼的小公司。为什么? 讨论:去大公司好处与弊端是什么?去小公司好处与弊端是什么?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那么在择业上,我们要选择那些有助于实现我们人生价值的岗位,而不能单纯的只考虑收入问题,而是要考虑这个职业是否有助于你人生价值的实现。

选择岗位,既要重视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同时还要服从社会需要,尽量将自个人的爱好与社会的需要统一起来。

为什么要这样讲?社会发展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浩浩荡荡,顺者昌,逆者亡,任何人要逆社会而动,必然要遭到失败。[案例]:如中国在计算机领域行业,最早时有WPS文字操作系统,这个系统要说也非常好,使用起来也很方便,但世界计算机行业的标准是由美国人制定的,这意味着WPS文字操作系统与世界的计算机行业发展趋势相背。最终这个WPS文字操作系统不得不改变自己的界面系统与操作。

树立了正确的择业观后,在学校还要为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个基础包括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

在这个地方我想谈一下综合素质对人发展的重要性。[案例]:美国优秀的政治家,实业家富兰克林,不仅有很多发明,同时富兰克林是一个有着非常好综合素质的人,这个综合素质我们称之为美德。富兰克林为了培养自己的美德,给自己制定了一个美德养成计划,即富兰克林将自己的缺点列成一个表,一个缺点一个缺点的克服,当一个缺点克服后,富兰克林又开始克服另一个缺点。这样最后富兰克林养成了自己的美德,即我们所说的综合素质。这种美德的是富兰克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同样是发明家的爱迪生,在经营实业时,缺乏富兰克林的综合素质,所以,爱迪生的实业经营就不如富兰克林成功。

2、创业

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市场需要的职业,但己有的企业结构不能满足这些新出现的社会需求,这就要求有一些创业者,能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创造出新的职业岗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1998年10月5日,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和主动精神,毕业生愈来愈来不再仅仅是求知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个宣言真实反映了今天经济的发展趋势,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们被创造出来。在这种形势下,就要求我们的大学生有创业精神。创业的两种主要类型:一是新技术出现后,从而创造出新的产业或在原有产业链条上创造出新的岗位;一是在原有产业中,因为创业者本身有着过硬的技术与强烈的开拓精神,自己开创一个公司,以自己新的经营理念与优质服务,从而在一个行业中有所发展。市场本身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只要你多学习,不怕失败,不断在市场上积累经验,创业、自己开公司并不是遥不可及。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

(一)、在艰苦中锻炼是成才的必要条件 只有在艰苦锻炼方能成才,这是古往今来所反复证明的一条成才规律。没有坚强意志的人是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的,艰苦能磨炼人的意志,挖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才智。讨论:军队为什么要进行严格、艰苦的军事训炼。[案例]:麦克阿瑟在西点军校因承受不了严酷的军车院校生活,一度想退学。他的母亲告诉麦克阿瑟:你若承受不起军事院校的生活,你将一事无成。最后麦克阿瑟听从了母亲的教诲,坚定意志,最后终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职业意识 篇3

关键词:就业 职业意识 职业发展

职业心理学上,“职业意识”是指人们对职业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总和。职业意识既影响个人的就业和择业方向,又影响整个社会的就业状况。职业意识由就业意识和择业意识构成,在职业选择中,它是起决定作用的心理因素。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和众多的竞争对手,我们该怎么办?人人都渴望在职场中获得成功,渴望不断得到提升和领取高薪,渴望自己能够受到同事尊重、上司赏识和企业重用。很多人认为自己努力了,却为什么总是得不到赏识和重用呢?是运气的问题?究其根源,是没有一个正确的职业意识。如何才能建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自我盘点,规划职业

在今天这个人才竞争的时代,职业生涯规划开始成为人才争夺战中的另一重要利器。世界上所有的企业,不分国内、国外,不分大企、小企,都希望选择综合素质好的员工。机会只会光临那些有准备的人,职业生涯规划是一种有效的手段。而对个人而言,职业生命是有限的,如果不进行有效的规划,势必会造成生命的浪费。因此,试着为自己拟定一份职业生涯规划,将自己的未来好好设计一下。有了目标,才会有动力。

二、倾注热情,培养责任感

对待工作,企业希望找到尽职尽责、踏实肯干的年轻人。日常工作中,我们总能遇到一些逃避责任、投机取巧之人,习惯于等候和按照领导吩咐做事,似乎这样就可以不负责任,即使出了错也不会受到谴责。这种“只管干活”的心态,只能让人觉得你目光短浅,既不能获得同事的信任和支持,也不能获得上司的信赖和尊重。

责任感是人走向成功的关键品质,是一个人立足的重要资本。工作就意味着责任,主动承担责任是成功的必备素质。不论你的工作现状怎样,只要你能够忠于职守,将自己的热情与精力倾注到工作中去,在渐渐走向成功的同时,也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在平时的点滴积累中加以培养,责任感就會成为一种习惯,不找借口地执行,自觉主动地工作,尽职尽责不仅有益于公司,最终受益的也是自己。

三、积极投入,打造专业精神

专业精神是在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对工作极其热爱和投入的品质,具有专业精神的人对工作有一种近乎疯狂的热爱,他们在工作的时候能够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专业精神更表现为一种对工作的态度。以前许多人认为胡同门口杂货店老板快速拨动算盘就是高质量的服务,现在许多人认为营业员快速敲动电脑键盘就是高质量的服务。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脸始终没有一点表情,甚至没有看过顾客一眼,这只能算是一次交易,而不是他们提供的一次服务。有位社会学教授认为:服务就是5%的技术和95%的心理和态度,技术无论怎样有影响力,也只是一个工具而已。

卡内基·安德鲁还认为人们的工作状态有三类:第一类是连份内的工作也不做,第二类是只做份内的工作,第三类是做比份内的工作再多一点。“得胜的就是靠这一点”他说:“做你的工作,再加上一点,前途无量。”无论你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你都要全心全意地去做,累积经验,精进知识与技能,你给生活一个微笑,生活会回报你一片阳光。这就是在潜移默化地打造你的专业精神。

四、团结协作,树立团队精神

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趋势,团队协作已经成为现代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有赖于团队的帮助与支持,任何人撇开了团队来谈职业化精神的都是空话。现代企业不需要个人英雄主义,所以很多企业都推崇"狼文化",因为狼的团队战斗力是惊人的,一群狼比一只老虎可怕得多。

对于“得人心者得天下”最好的诠释就是“刘邦跟项羽”,一个生于草莽,一个将帅之才,最后刘邦成为大汉天子,而一代枭雄项羽只得乌江自刎,这是人心向背的铁证。在一家企业里,一个优秀的职业人他肯定是受到身边同事欢迎的,而被同事孤立的那些领导者,总有一天是要“葬身在人民战争的汪洋中”。所以说,要成就一番事业,请先善待自己身边的人,要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请先带好自己的团队。

总之,职业意识是支配和调控全部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在工作中,有很多影响个人发展的因素,职业技能是一方面,职业运气是一方面,而职业意识又是非常关键的一方面。一个人获得成功,60%取决于职业意识,30%取决于职业技能,而10%则靠运气。所以只有建立起正确的职业意识,才能改变自身工作的原动力,更主动、更努力地去工作,去实现职业人生。

关于成人意识与职业意识教育 篇4

成人意识教育——引导高职生从准成人向成人转变

(一)成人意识

成人意识是成年人在认识自我与外界的关系时,自觉审视自己行动、理性思考自我与社会和他人关系的思想活动。成人意识支持内心认为自己是成人,同时要求社会承认自己是成人它不仅是一种自我感觉,而且要求从行为表现上达到社会承认的水准。

成人意识从体系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自我概念、自我同一性、自控能力、社会经验、适度社会化、社交能力、认知理念、认知方法、问题解决能力、情感观念、情感方法和情感能力。具备成人意识的个体,能比较全面客观地认识各类事物包括自我,掌握解决不同领域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具备完成相关领域中某些活动的能力。

个体的心理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等,心理应表现出与年龄相适应的状态。作为年满18周岁的成人,应该表现出相应的成人意识,这是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所必需的。一般而言,成人意识应在18~24周岁之间适时获得。

(二)高职生成人意识与成人行为能力存在差距

高职生一般在18周岁以上,法律意义上已经是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成人。事实上,高职生也已经意识到自己进入了“成人世界”,并相应地表现出极强的自尊心和自主性以及较为稳定的认识和评价自我与社会的能力。但由于思想不成熟和经验不足,高职生在成人意识方面表现出一个显著的特征:有成人感,但缺乏成年人的理性思维与行事法则,即成人意识与成人行为能力存在差距。这种准成人状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事物认识水平不断提高,但缺乏全面性和深刻性高职生有思想、思维敏捷、信息来源渠道多,加上自身阅历日益丰富,能够比较客观地认识自我和社会,但由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还不成熟,真正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和参与社会的能力还远远不够,因而在认识自我和其他事物时总带有片面性和不彻底性,很难由表及里、全面地看待事物,缺乏全面性和深刻性。从另一个层面讲,表现为社会化程度偏低,社会经验缺乏,社会交往能力较差。

独立性和自主性增强,但心理依赖依然存在大学里独立学习与生活的经历,让高职生意识到自己社会角色的变化,他们的自主、独立愿望日趋强烈,试图摆脱家长和教师的指导,独立生存。但是,高职生的自立能力还未与自立意识相匹配,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难以顺利解决面临的一系列难题,因而在很多时候又表现出强烈的依赖心理。从心理发展来看,他们独立自强的性格特征还未确立,自觉性和自制力还有待提高。

有较强的进取心和上进心,但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较差很多高职生都有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并设计了自己的计划和目标,但由于缺乏针对个人素质提高的系统学习和锻炼,缺乏一定的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和行为的能力,让网络游戏、交友游玩占据了自己大量时间,往往是计划多而执行少,目标多但实现的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职生潜力的开发。

敢想敢干,但执行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较差,责任意识淡薄高职生对很多事物都有兴趣,并且敢于尝试,但因为知识贮备不够,能力欠缺,方法不适当,技巧未掌握,表现出较低的执行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不理想。而一旦遭受挫折,他们中的很多人要么放弃,要么否定自己,要么否定问题本身,很难理性地去面对和分析挫折,找出失败的原因,重新努力去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害怕承担责任和后果,尤其对事先未预料的后果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

总而言之,大部分高职生缺乏成人应有的理性、自立、自律意识、责任意识、自我控制能力、承受挫折能力等等,极大地影响了他们成人成才。

(三)有针对性地开展成人意识教育——引导高职生从准成人向成人转变

在高职院校开展成人意识教育,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树立一个意识——全程全员做好高职生成长的引导工作高职生尽管从法律意义上已经成人,但成人意识还有待提高和完善,因此,在高职生成长的过程中,从大一到大三,从学校管理人员到教师、职工,都要始终贴近学生生活、学习、思想等的实际,重视培养他们的成人意识。

利用两条途径——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成人意识的获得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渐进过程,既需要理论引导,又需要通过各种方式促进学生体会和领悟,从而达到塑造的效果。要通过入学教育、“两课”教学、专题讲座等,让学生明白自己的成人角色所包含的丰富内容,自己当前存在哪些差距、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是什么。应通过举行成人宣誓仪式、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培养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和锻炼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受教育和自我教育中不断实现角色的转变。

强调三个内容——自立意识及能力、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在高职生的成人意识中,自立意识、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处于核心位置。自立是不依赖别人,依靠自己的努力做事的精神,是一种自我生存的意识和能力。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高职生而言,自立关系到他们能否在社会上生存和立足。自立强调意识和能力的匹配,要引导学生不仅独立,还要自觉培养独立学习、生活、交往等能力。自律意识是指个人对自身心理与行为进行主动掌握、管理的高级意识活动。自律意识关系到学生目标的完成与潜能的开发,关系到他们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关系到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我观察、评价、修养和调控,强化自我修养,完善个性品格,形成正确、清晰、理智、成熟的自我意识,增强自我调节与控制能力。责任意识是指人要知道并尽心尽力完成与自己所扮演角色对应的任务和职责,既是一种道德意识,也是一种行为实践。在高职生中强化责任意识,一个基点是要让他们明白:任何行为都会产生后果,成人都得独立承担这种后果,因此,应理性思考自身行为,妥善选择相关行为,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

职业意识教育——引导高职生从学生向职业人转变

(一)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人们对职业活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的总和,是支配和调控全部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对职前学生来说,职业意识就是把对前途和未来的美好追求寄托在具体的职业上,并以此作为接受教育的主要目的,并按照相应的标准去要求自己。对在岗人员来说,职业意识就是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和怎么干。职业意识是一个人胜任某种职业活动须具备的自我调节力量,它能正确预期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客观分析、评价人的职业潜力,不但是学生当前学习、生活的动力,也是其未来实现自我价值的必备条件。

(二)高职生职业意识现状——职业期望与职业准备存在差距

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存在许多不同。简单地说,学生是接受经济供给和资助的受教育者,任务是逐步掌握本领,完善自己;而职业人是用自己已经掌握的本领,通过工作谋生、实现人生价值,以自己的行为承担社会责任。在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过程中,不仅要有职业期待,还要有职业准备。

从学生向职业人转变,高职生在校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成功就业。在职业意识上,表现为有强烈的就业愿望,对自己现状有初步认识,对未来职业期望值较高,并初步形成一定的择业态度。但是,高职生职业意识依然是不成熟的,其典型特征是:对职业人角色了解过少,职业期望与职业准备存在差距,这也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就业质量。

有调查显示,导致毕业生就业质量不佳的毕业生质量问题可归纳为以下七个方面:(1)专业能力不强。毕业生专业基础不够扎实,处理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技术问题能力弱,动手能力差,在职场中很难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影响良好劳资关系的建立,导致就业质量不高。(2)缺乏职业基本知识。很多毕业生尽管学有一技之长,但对国家的劳动政策、就业政策等政策法规不了解,又缺乏对行业特性的了解,对职业岗位的认识模糊,没有充分的职业基本知识准备,无所适从,盲目就业,影响了就业质量。(3)职业主体意识薄弱。表现为法律意识薄弱,权利与义务对等观念不强,有时甚至不知道自己有哪些权利,过于依赖政府、学校、家长,不会也不敢运用法律、依托劳动组织等正当手段维护自身权益,或者在维权时采取不理智的行为,影响劳资关系的和谐。(4)缺乏职业价值意识。很多毕业生不能正确认识职业价值,更没有成熟的职业价值取向,往往用有无“面子”来认识职业,不愿意从事基层的“脏、苦、累”工作,往往错失了许多职业岗位。(5)缺乏职业情感。表现为心理浮躁,急功近利,缺乏“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情感,以膨胀的自我需求为中心,稍有不如意就立即“跳槽”,跳来跳去,结果一事无成。(6)缺乏正确的职业态度。自我认识不足,没有自我评价与比较,既不知己也不知彼,单纯以收入为择业的标准,职业取向简单化,或抱着“骑驴找马”的态度,为工作而工作,缺乏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心态与职业人的要求相差甚远。(7)缺乏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部分毕业生在就业后没有把当前工作与事业目标结合起来,目标取向不明;工作责任心不强,没有团队协作精神,不讲诚信,甚至违法乱纪,极大地破坏了劳资关系的和谐。

(三)强化职业意识教育——引导高职生从学生向职业人转变

教育部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就其实质而言应当属于技术实施型教育,它不是培养“通才”的教育,而是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掌握相应的专业技术和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要体现高职教育的社会价值,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应当注重职业意识教育。

高职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接受教育,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实现成功就业。成功就业至少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顺利就业,二是就业质量较高。对于正处于职业准备阶段的高职生而言,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是他们完成学业和毕业后实现良好择业、就业、从业、创业的思想基础,是提高他们就业质量与职业竞争能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要促进高职生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并成功就业,必须注重职业意识教育。

在职业意识方面,高职生尤其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学好职业知识,锻炼和提高职业能力;(2)形成理性职业意识,做好职业生涯规划;(3)培养职业习惯和职业道德,养成职业情感;(4)了解职业信息和政策,培养职业技巧。

相应地,学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配套教育工作:(1)提高理论教学效果,加强实践教学,帮助学生不断增加相关知识储备、熟练掌握技能,做好基本职业准备;(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就业形势,把个人志向与国家利益、社会责任相结合,确定对未来职业的追求、规划和构思;(3)通过入学教育、现场参观、实训课程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热爱专业,遵守职业规则,养成职业习惯,培养职业道德;(4)及时全面地向学生公布就业的相关政策和信息,从信息搜集与筛选和求职材料准备与递交,以及面试的知识准备、形象塑造、语言表达和心理调整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择业技巧。

作为完善人格和完满人生的德育,应该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帮助他们适应并胜任不同的角色。因此,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必须把成人意识教育和职业意识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构成了高职德育的特色。

摘要:高职生要在大学时期为实现自身从准成人到成人、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做准备,而目前他们在这两个角色转变过程中都存在适应与胜任障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成人意识和职业意识教育,通过德育帮助学生适应新角色,促进他们成人成才。

关键词:高职生,成人意识,职业意识,德育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3.

[2]蒋志勇.高校加强青年大学生成人意识教育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

[3]张俊涛,杜爱华.成人意识概念深度剖析[J].德州学院学报,2007,(5).

[4]祝世娜.职业意识教育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6,(21).

职业发展论文职业意识作用与认识 篇5

论文题目:职业意识作用与认识

院系班级:

姓名

学号:

辅导老师:

完成日期:2012年12月27日

职业意识作用与认识

职业意识是支配和调控着一个人的职业行为与职业行动。职业意识的准备能

影响着现代职业的准备、未来的职业选择与职业的发展。而大学生在入职以前能有更好的职业认识能更好的规划职业生涯。社会日新月益的发展带给职业意识有更明显与显著的时代的特点,丰富着职业意识的内容。大学生掌握职业意识的基本内容、作用能为未来的发展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职业意识的认识

含义:职业意识是指人们对职业的认识、评价、意向、情感以及职业所持的主要

观点。它来自具体的职业实践,是职业人通过对职业实验的总结分析形成 本职业的约定俗成、师承父志的职业认识与主要观点。

特性:社会共性,在全社会各个行业形成的共有的、普遍认可和遵守的意识。如,敬业精神、奉献意识、责任意识等。

行业与单位共性,指人们对行业或单位的具体岗位职责的基本认识和观点。如,医生与护士的救死扶伤、教师的文化传承和培养人才等。基本内容

1、目标意识

含义:指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必须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去实现的发展目标。

意义: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里,应该要有很强的职业目标认识。只有这才

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更好的生存下去,才能有目标、有计划、有指向

性的在职场生活中努力壮大。当英国用利炮打开近代中国的大门时,我们就已经清楚落后必会挨打的社会里,所以职业目标就为职业发展的存在有更好的导向性。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有打败吴国的目标,十

年如一日的艰辛才实现自己的目标。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有写好史书的目标,才最终成就“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篇章。正如斯

大林所说:“伟大的精力是为伟大的目标而生的。”

要求:确定职业目标,好的故事就有好的开始,目标的确立就是成功开端的一半;有坚定追求目标实现的强烈进取心,当遇到挫折时,有很强的进取心就有支持在奋斗的动力;围绕目标的不懈努力,在平常的生活

与工作中避免随波逐流与忙乱无章,时刻围绕目标进行是职业的发展

更加有效与快速。

2、岗位责任意识

含义:对本职工作的负责,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的职业素养。这是职业意识的核心内容之一。

意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无论选择何种职业,也无论是否满意这

一职业,只要选定了这一职业,就必须尽职尽责的将本职工作做好,岗位责任意识是对从业人员的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在历史这一条长河

中,居里夫人的尽职与岳飞精忠报国的岗位责任意识都让我深深敬佩。也只有人人能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发挥整体的功能,更好的产

生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要求:适应岗位的要求,世上无难事,只要下功夫,没有学不会的工作技能,所以,只要用心就能更好的适应岗位的要求;坚守岗位,有良好的工作

习惯与工作秩序,如此才能保证工作的运行与开展;尽职尽责,勇于承 担责任,扎实的工作,尽职守,尽责任;讲究效率,快餐时代的来临,使效率又成为工作技能的必备条件之一,如此才能取得较大的工作成绩。

3、服务意识

含义:为社会、集体、他人的利益提供支持性的工作,是为他人提供更好的方便意识,是成人之美的意识。

意义:在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就是一个大的系统,各个方面、各个部分、各个单位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服务。各个行业、各个职业是为其他行业、其他职业提供服务。唯有相互为彼此提供服务,才会使一个单位的内部管理达到快捷的高效。故,服务意识的树立是必然的存在。正如雷锋,它尽心尽力的为人民服务,在中国的史书上留下光辉的一笔。要求:强化服务理念,在工作中,与人交往中,我们应当及时的为他人创造条件,提供服务;服务讲求实效,锦上添花倒不如雪中送炭就已经说明实效的重要性,如此才不会为服务的价值大打折扣;服务应有绩效,急人之所急,想人之所想,从别人工作、生活的所需出发去提供服务,才能让服务的真正价值体现出来。

4、团队协作意识

含义:指劳动者彼此之间以及单位的精诚团结,互助互爱,互相支持与密切合作,实现特定目标的职业素养。

意义:“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众人拾材火焰高”,“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就是力量”等这些耳熟

能详的谚语都在告诉我们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何况是在生产的社会化

程度越来越高的社会呢?比尔盖茨曾说:“在社会上做事情,如果只

是单枪匹马的战斗,不靠集体与团队的力量,是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要求:树立全局观念,自觉的个人工作和组织目标联系再一起;做好本职工

作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潜力;自觉维护团结才能让单位焕发出勃勃

生机的威力;关心他人疾苦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才能形成良好的团结协作氛围。

5、质量意识

含义:指劳动者追求工作的过程、成果达到或超标准要求的态度和信念。意义:当代社会的食品安全令人堪忧,究其根本的原因是生产者对质量的要

求不严格才导致苏丹红,塑化剂,三聚氰胺等对人体造成各种各样的威胁,可想而知质量意识有着相当的重要性。就个人而言,质量意识

决定一个人的职业发展

要求: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必须认识到质量是工作的价值所在;坚持信誉

至上的原则,对质量负责,对工作成果负责;培养严谨认真的工作作

风,才不会因为工作的不细致造成质量的问题。弘扬刻苦专研业务的上进精神,才能持续职业技能。

6、公平竞争的意识

含义:个人在职业活动中要具有在工作的努力向上,永不自满,敢于冒尖的精神,以信立业,以质取胜,公平公正。

意义: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是市场经济的共同现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各种竞争就更加的广泛。只公平竞争才能实现职业劳动者个人利益的同时,更好的实现社会主义整体利益。

要求:强化信用意识和守法意识;光明磊落的追求个人的进步,树立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职业意识;正确对待职业成就与职业荣誉。

7、法纪意识

含义:指用国家法律、政策和有关纪律、制度来约束自己,依法从事职业活动的素养。

意义:胡锦涛总书记的“八荣八耻”观就能很好的反映在法制社会中法纪意识的重要性。也表明法纪意识是现代人才素养中必不可少的思想行为素养,是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也能推动全社会形成遵纪守法的良好风尚。

要求:学习法纪知识,知法懂法守法;遵守法纪,是建设法治社会的需要,也是每位公民对社会履行道德责任的底线;维护和使用法纪,在职业活动中用法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职业意识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对存在具有反作用。职业意识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社会化起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及时、全方位的职业意识的引导,有助于职业兴趣的产生、职业选择的顺利进行。在一个人生理、心理条件一定的情况下 职业兴趣的产生与职业信息的刺激构成相关关系,职业能力与职业兴趣成正比。

2、一定的职业价值观影响制约人的职业方向、职业岗位的选择以及职业

活动中的情感、态度、意志与品质,包括职业中的义利取舍和人际关系。健康积极的职业观有利于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的优化及水平的提高。纵观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的人们的职业观的变化过程人们的职业观越来越成熟理智。绝大多数人的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不是一个主观过程除了家庭背景、时代影响最重要的是学校教育的作用。

3、合理、恰当的职业期望有助于职业选择的成功,也有助于职业满意度的提高。过高的职业期望通常表现为强调自身的兴趣与能力、而忽视社会的需求强调职业的经济待遇、地理位置、社会地位等。而不肯接受听从他人管理、工作变异性大、经济待遇低或地理位置偏的职业。过低的职业期望也不妥。

4、积极健康的从业意识有助于个人职业选择的顺利实现、职业生涯的顺

利发展、个人事业的成功。从业意识是大学生学习的动力源之一,是职业生涯设计优化的心理前提。从业意识在职业生涯设计中发挥着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有助于职业生涯设计变为现实的方针。

三、总结

职业意识的各个组成部分不可分割、相互联系、共同作用于人的职

编辑职业意识的养成漫谈 篇6

如是影影绰绰的感想,来自于“编辑的养成”这个话题。一茬茬的新手成长和老人退隐,一代代的出版人新陈代谢。新人初入出版社,于行业低迷、急需用人之际匆促上阵,入行之后,未加深思地接受了不少口耳相传的格言,也顺理成章一并收纳了许多本地偏见。至于多年的从业者,埋首罕抬头,习而相忘,惯而失察,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逐渐迷失自我,如果注意到一个行业缺乏中心思想,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思路匮乏废话不少,为什么客套话连篇而锐见罕闻。对此,思想家有现成的剖析:“人们有时并不寻求正确的东西,而是寻求与自己的愚蠢成见相吻合的东西。这是心理学规律。”

用编辑的字斟句酌来切入,比如,时下流行一句话叫“坚守出版”。也许它表现了一种职业信仰,惋惜内容却颇为空洞,反而泄露了弥漫在这个行业中的某种消极情绪。加之此话悲情意味太浓,口号感太重,是“决胜战”“攻坚战”的悲壮翻版,究其实际,坚守之“守”,多为换生不如守熟之“守”,而非家园留守之“守”。此外,尚有“为人做嫁衣”之类的职业理念。何以对“坚守”不以为然,是我总感到职业与兴趣固然难以两全,然而因职业参与总还有些乐子可寻。按照这个思路,“坚守”不如“乐在”,职业选择本是从业者的自由,既然此处痛苦,大可往彼乐土。因此,职业的光明,系于职业角色的充分发挥。

铺垫如此,基本意思是说,一个出版从业人员,理当经由编辑职业而成就为职业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有三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即职业意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首先是头脑中时刻存在的职业意识,其次是专业技能的培养,再次是积久贯通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可以决定本职工作的品格与质量,职业素养则决定着本职工作的持续、创新的发展。从职业主义的角度去梳理“编辑的养成”,就有一系列的命题,将之具体化和条理化,权且从职业意识、职业身份、职业深情和职业贡献等角度作一个考察。

第一,职业意识。职业意识是一种从事既久、自然而然的思维惯性,对于同一事件,职业意识能触发从业者的本职联想。笔者曾经读到一段关于画艺与文艺的参校,“好比西方的绘画,当前国内的写作也可以分为两个派别:一种是无故事,无人性揭露,无社会意义的印象主义。以华丽伤感,精致颓靡的状态取胜,如梵高。一种是故事深沉,直抵人性的善恶,社会意义颇丰的批判现实主义。它以诚实、成熟、承前启后的态度与热情活着,如德拉克罗瓦。”读完之后,身为编辑,多年的职业训练据此作出反应,于是补上结尾,加上几句话发给作者:“前者拥趸不绝,后者无人问津。铺垫如此,是该祝愿大作畅销呢,还是祝愿大作滞销?一笑。”顷之作者答复:“正所谓,一本书有自己的造化。”编作之间于心领神会之际增进共识。

第二,职业身份。职业主义必先有一个职业身份的确认,所谓言行“得体”,恰是以职业身份为标准的。比如作为一名播音员,职业要求他的心情必须按照文稿的情绪走,这是基本的角色要求。不同的职业身份,对应着不同的职责,大而化之,那叫使命;朴实具体的,那叫目标。一个编辑,置身于专业出版机构这一平台,就要明白自己的职业角色,找對自己的水平线。职业身份的强调,即有一种职业修辞,比如,作为职业编辑,在出版分工上代表着权威和专业。可以说即便编辑本人未必权威甚至并不专业,但是职业角色要求你必须“表现出”权威的样子,这就是职业修辞。职业修辞是职业风貌的一种体现,要做到表里一致,就需要强化编辑的专业素养和表达能力,要提高职业技能,进修专业知识。而职业素养的要求,是不断调整自己的个性、风格和思考方法,从而去匹配你的岗位角色,契合度越高则专业素养愈为深厚,所谓人自治而后治人。

第三,职业深情。所谓“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精”,职业主义的态度,不管是科学、技术或工艺,从业者都要有优良的职业精神——有热情、真情乃至痴情,这是职业化的内在要求。那么,出版业既是文化行业,也必有文化业的特殊之处。它融合了人文意义上的职业深情,可以让职业主义变得有投入感和归宿感,可以让从业者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爱岗敬业”,什么是“职业精神”。对很多从业者而言,进入出版社做一名编辑,只是一份工作而已,在个人的职业选择中,也许只是将就着凑合,可是就算是凑合,也各有凑合的方式,凑合得好,也许惊喜不断,因缘美满。此中惊喜由来,缘在深情系之。申说一个小故事,话说有三个人在工地搬砖,有人明知故问,你们在做什么啊?第一个人漠然答道,你没看到我在搬砖么?第二个人态度平和,说我是在砌墙盖楼。第三个人则神采焕发,说我这是在建设家园。这个故事里,“搬砖”可以替换成任何别的职业内容,我们从中可以读出职业态度和事业精神。因职业深情之故,可以明晓“爱”之发自肺腑,“敬”之浸润人心。

第四,职业贡献。呼应前文提及的“一个行业缺乏中心思想”,我们有必要先考察一下编辑出版职业的专业性、公共性和自治性特点,以此明晰自我,更好服务他人。所谓专业性,编辑出版是一门专业活动,作为编辑自己应该有一个职业认知,据此区分内行与外行;所谓公共性,出版本身是公开活动,必然有一种交叉参与,顾及新闻、媒体和社会的种种评价,要方方面面考虑如何引起兴趣与关注;所谓自治性,涉及职业分工的专业事务,职业出版人应当划出无形的界限,据此将各流程的分工内容具体化、数据化并实现可控化。

作为专业分工的特定酬谢,职业贡献要依托职业自信和职业自律。比如,职业出版人当有效率意识和增量意识。职业编辑与作者,亦师亦友,唯有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方能做到事实上的“教鱼游泳”。在数字出版高调现世之际,我也曾认真思考数字时代的编辑该怎么做,尤其是直接从事数字出版的从业者,倘若仅仅是审查一下网上作品的政治性、纪律性问题,是否就可以号称“数字出版”了?无论是传统还是数字出版,作为职业编辑,我想应当提供专业而不可替代的服务,这是与众不同的立身之本。所谓“最好的编辑”,代表的不是数量意义上最多的编辑或最少的编辑,而是编辑工作到了什么程度才能让一部作品的价值表现力度和传播效应达到最大化。

古人说“君子不器”,今人道“古人诚不我欺”。大道贯通,回到“搬砖”的小故事,可知不同的回答源于不同的职业认知、不同的职业心态和不同的职业追求。第一人,是极不情愿而迫不得已,他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的职业,但是眼下除了搬砖别无可搬;第二人,是标准的“人各有价”的职业主义者,他知道自己在砌一堵墙,这堵墙是一个局部成品,他的作为要对得起他的身份和待遇,他的态度不低于职业化的底线;至于第三人,我们说,他怀抱理想,步伐坚定,很好平衡了现实与梦想,他是得其所哉,他是所谋远大,对于别人而言是职业的态度,对于他则是终生的事业投入感。这种人很了不起,因为他尊重本职,瞩目专职、理解天职,他因理性和效率,在达到一个又一个目标的基础上,使其使命感得以成全,境界至此,也就超越了时下所谓的“坚守”。

高校教师职业意识研究 篇7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所决定。可以这样说, 意识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意识的产生与人的物质活动、物质交往、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 因而“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 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 (2) 劳动创造了人, 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在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 从事某一领域劳动的职业劳动会产生与之相应的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人脑关于职业活动的反映, 是人们对职业活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和观点。职业意识来自于具体的职业实践, 是职业工作者约定俗成、师承父传的职业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 职业意识的基本要求可以用法律、法规、企业或行业自律的规章制度来体现。它是每一个职业工作者从事该项职业工作最基本的要求与约束。同时, 职业意识的确立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贯穿于一个人职业发展的全部历程。一般来讲, 职业意识最基本的表现为:工作积极认真, 具有责任感和基本的职业道德。 (3)

学校教师亦应具有职业意识。教师职业意识的正确确立关乎学校教育的成败和国家的未来。教育作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 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 强教就需要教师具有正确的职业意识。近年来,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学生人数的大量增加, 高校教师队伍充实了一批新生力量。研究高校教师的职业意识问题, 深刻理解高校教师职业意识确立的重要意义, 进而引导教师确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就成了高校的一个十分紧迫和突出的任务。

为了了解高校教师的职业意识现状, 笔者在江南大学进行了相关问题的调查研究, 通过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的研究分析, 发现了一些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职业意识问题。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问卷调查按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进行。发放问卷280份, 获得有效问卷240份。其基本情况是:性别方面, 男性106名, 女性134名;学历方面, 专科学历者23人, (占9.58%) , 本科学历者91人 (占37.92%) , 硕士学历者81人 (占33.73%) , 博士学历者45人 (占18.75%) ;教龄方面, 1~10年者78人 (占32.5%) , 11~20年者70人 (占29.17%) , 20年以上者92人 (占38.33%) ;职称方面, 未定级者3人 (占1.25%) , 具有初级职称者31人 (占12.92%) , 具有中级职称者124人 (占51.67%) , 具有副高级职称者69人 (占28.75%) , 具有正高级职称者13人 (占5.42%) ;年龄方面, ≤35岁者76人 (占31.67%) , 35~50岁者129人 (占53.75%) , ≥51岁者35人 (占14.59%) ;工作性质方面, 理工科教师99人 (占41.25%) , 文科教师69人 (占28.75%) , 教学管理与教辅人员72人 (占30%) 。

二、教师职业意识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职业态度问题凸显

一个学校能否办好, 关键在教师队伍问题。而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一般的高校更为关注的是师资的结构和培养, 而对于教师职业态度可能会给教学质量带来影响的问题却很少顾及。然而,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员工, 你无需有多高的智商、情商等, 而是要首先具备一种精神, 那就是主动性”, (4)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发挥的作用和教师的态度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 很多教师现阶段最关心的是自己的“职称职务”、“科研项目”和“经济收入”。而关心“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的力度不够。在学校中有很大一部分教师认为自己的成就来自科研, 很少一部分教师认为成就来自教学。固然科研对于学校“产、学、研”结合以及教师的发展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 教师不能因为科研而忽视另一主要任务:教学工作。经分析, 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学校的科研要求太高, 任务繁重, 教师职业压力太大。

经调查显示, 60%的教师感觉职业压力较大, 只有4%的教师觉得没有压力。在压力的来源方面, 有52%的教师选择了工作压力, 15%选择了经济压力, 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占7%。工作压力中, 33%的老师选择了学校的绩效考核制度, 25%的老师选择职称评定制度, 选择分配制度的占12%。58%的老师认为领导轻视教师, 教师的不到应有的尊重, 11%的老师认为这种情况比较严重, 只有29%的老师认为没有这种情况。在经济压力上, 经调查, 78%的教职工月收入在4000元以下, 其中有53%的老师经常会感到自己待遇较低, 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笔者认为, 学校教师在工作、经济中存在的这些客观的现实压力必然会体现在教师的职业态度中。工作中的压力使教师忽视“学生发展”, 而只顾“职务职称”;经济中的压力导致教师对“教学质量”漠不关心而热衷于自己的“经济收入”。教师工作中存在的压力与教师职业态度具有明显的因果联系。

2、职业道德有所滑坡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教育事业沿着“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方向发展, 教师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然而,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背景下, 许多教师的职业道德出现某种程度的滑坡,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严重的关切。当前, 教师队伍中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潮, 导致了许多教师理想情操的失落、权力物欲的上升和道德水准的下降, 这无情地践踏着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 (5) 例如, 部分教师缺少敬业精神。一般来说, 教师的敬业精神应该包含爱业、勤业、乐业、精业、创业的基本品质, 敬业精神也可以说是教师必须对教学充满热爱之情, 具有乐于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而献身的精神, 必须对教育事业充满高度的责任感, 兢兢业业, 不图名利。敬业精神应该是每一个想成为优秀老师的首要标准。但是现在的部分高校教师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仅仅认为是一种职业和谋生的手段, 而未把它看做是承担着传承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传播崇高理想的一项事业。不思进取, 得过且过, 无意于对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的探索和研究。再如, 部分教师过分强调个人利益, 受“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影响, 接受工作不是以服从学校需要为原则, 而是以是否有利可图为前提, “钱多多干, 钱少少干, 无钱不干”。 (6) 为追求个人利益, 不安心本职工作, 擅自离职离岗, 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第二职业。

笔者认为, 教师职业道德滑坡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 教师在经济上, 劳动强度大, 工资收入相对较低是教师职业道德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一般说来, 教师的经济高收入是教师社会地位中权重最大的一个层面, 而经济收入低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的社会地位, 甚至影响其在学生中的权威性。与其他行业相比, 教师劳动强度大, 但收入相对较低。如随着教师住房的商品化, 高额的房价使得许多年轻教师只能望“屋”兴叹, 使得教师心理产生了巨大落差。 (7) 越来越多的教师感觉到自己的待遇低, 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相应的教师职业意识也受到了影响, 慢慢发生了变化, “一切向钱看”的心理由此产生, 只要有利可图什么都可以放弃, 什么都可以简化, 什么都可以放在第二位。其次, 社会中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使我国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化, 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进步。但是随着市场的开放, 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消极的思想也随之而来, 拜金主义, 自由主义, 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思想在无形中正侵蚀着教师们的思想, 使其渐渐发生着蜕变。一些教师在金钱和利益的驱使下, 早已把以奉献为基础的教师职业道德抛之脑后, 以往的教师育人变成了单纯的教师职业, 上完课后就意味着任务的完成。这与其说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不如说是一种思想的倒退, 教师在职业道德上出现了方向上的偏离, 一系列问题随之而来。

3、职业能力偏低

教师职业能力是指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必需的特殊能力, 是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将个人能力和教学所需的知识、技能相结合而转化成的一种职业素质。教师职业能力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标志, 是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职业能力的知识结构是以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为背景, 以精深的专业知识为主干, 以相关学科知识为补充, 以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为基本知识的复合性的主体知识结构。教师职业能力是关系到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问题,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水平教育的基本保证, 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随着学校的扩招, 一大批青年教师涌入到了学校, 这在满足学校教师资源不足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有许多教师虽然自己的专业素质过硬, 但在教学方面能力很低。有一大部分教师本专业并非师范类的, 未经过专门的训练, 特别是一些理工科的教师, 本身肚子里的东西是不少的, 可一到课堂上就倒不出来, 学生很难掌握老师传授的知识, 再加上一些教师自身也存在这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因此教师职业素养方面存在严重不足, 这样的后果是教学质量的低下, 从而影响整个学校教育。

不得不说教师职业能力偏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在学校教育不足造成的。我们承认术业有专攻, 现在高校设置了各个专业, 有的学校只顾及学生的专业知识, 而对一些关于学生最基本的道德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却缺乏重视, 这些公共课就相应成了“不相关课”, 公共课“六十分万岁, 多一分浪费”的心理普遍存在于学生的意识中。学校的不重视造成了学生的不重视, 这些不重视造成了以后成为教师相应的文化基础知识的匮乏。另外, 现在很多学校存在教师职业能力偏低的现象。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踏上讲台经过教学实践后教师的职业能力固然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但这只是实践方面的, 还需要在理论层面有一个提高。特别是对非师范类出身的老师来说, 在参加工作后学校能进行教师职业能力的相关培训是多么宝贵, 通过这些培训, 这些非师范类毕业的老师就可以学到自己在学习没有接触到的知识, 弥补自己的不足, 提高教师职业能力。

上述问题的存在, 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1世纪国家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而培养人才的关键在教师。教师职业意识的好坏是关乎教师队伍建设质量的重中之重。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事实是我国教师的职业意识出现了一些问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当前我国正处在大调整, 大变革, 大激荡的时期, 社会问题必然会以各种形式反映在教师的意识中, 从而引起教师在职业意识中出现相应的变化, 关注这些问题, 全社会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 我们必须对症下药, 追根求源, 尽快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 提高教师的经济收入, 减缓教师的工作压力, 培养教师正确的职业意识, 切实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奕乾等.《普通心理学》[M].华东大学出版社, 2008年 (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 第1卷, 72页

[3]李三支.《职业意识训练——认知职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4]沈春英.《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意识探析》[A].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2)

[5]赵秦.《市场经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A].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2)

[6]谢芳.《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滑坡成因分析——以物流专业为例》[A].物流教学, 2008 (7)

职业规划意识 篇8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是人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中之所见所闻 (客观实在) 在头脑中的映像。这种认识对于理解生涯规划意识的涵义, 激发学生产生生涯规划意识及行为有正本清源功能, 对教育者进行教育设计有针对性意义。我们把人在参与和职业有关的社会活动时产生的职业映像, 包括职业追求、冲动、倾向等理解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它集中体现人的素质的社会性, 支配着个体的活动态度和行为, 影响着个体态度和行为的方向与力度。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 要尽早激发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

职业生涯规划的始点研究

(一) 国外做法

职业生涯辅导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 在发达国家已经非常普及, 如在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 职业生涯辅导工作都是从娃娃抓起的。

美国———从性向测试到职业生涯规划。在美国, 学生常常通过参加一些性向测试选择最适宜的发展方向和职业, 但由于人的兴趣和技能随时间的改变而变化, 性向测试暴露出很多问题, 于是职业生涯规划应运而生, 为人们科学选择职业生涯开辟了新的途径。美国全国职业信息协调委员会 (NOICC) 发布了一个职业生涯发展蓝图———《国家职业生涯发展指南 (NCDC) 》, 这个指南阐述了四个层次的职业生涯发展:初等学校, 中等高中学校, 高等学校和成人, 并认为中学阶段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点, 应从中学阶段开始进行生涯规划教育。

日本———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一贯制。日本在基础教育阶段一直开设“特别活动”课, 小学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和职业观, 初中阶段进行“做合格社会成员”教育, 高中时培养职业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1993年启用《高中学习指导要领》, 1998年公布《理科教育及产业教育审议会咨询报告》。进入大学, 人才培养目标由“T”字形向“大”字形转移。“T”形的横笔表示教养, 竖笔表示专业能力。如今仅具有这两项还不够, “大”字型一撇的下部表示专业, 上部表示创造力, 一捺表示外语, 一横的左半部表示教养, 右半部表示沟通能力。日本认为人的劳动观和职业观应该由人际关系形成能力、信息活用能力、对将来的设计能力和计划与决定的能力四个方面构成, 要求从幼儿园至成人的整个教育过程中, 都要将知识传授与学生将来的工作方式和生存方式有机结合。

可见, 国外对生涯规划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很成熟, 突出表现为早期性、专业性、连续性和系统性四大特点, 尤其注重职业规划意识的早期养成。

(二) 我国生涯规划教育开展情况

长期以来, 我国传统教育培养目标缺乏职业素质方面的要求, 教育内容中也缺乏系统的创业能力训练, 这使许多毕业生步入社会后经历很长的不适应期。为摆脱这种教育困境,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 我国一些高校开始不断总结国内外职业辅导的成熟经验和做法, 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学生需求, 调动多方主体和社会资源的参与, 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多层次、综合式的大学生职业辅导模式。

如今, 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经起步, 近年来, 各级教育部门不断加强职业生涯教育, 把它当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已举办了四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同时, 各类职业学校也开展了相关的实践和理论研究, 在以人为本的理念引领下, 各类职业院校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搬进课堂, 职业生涯规划课成为德育课堂又一崭新内容, 它的开设对于全面解读职业教育的内涵具有里程碑意义, 某种程度上标志着我国的职业教育已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入学教育是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良机的理论支撑与现实基础

“白板说”理论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思想家洛克 (J.Locke) 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 认为, 在获得感觉经验之前, 人心“如同一张白纸或一块蜡, 可以任人模铸”。“白板说”启示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新生入学不熟悉新环境、思想出现短暂“空白”的有利时机, 将职业意识尤其是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融入入学教育, 在“白板”上画出新的字画, 不断施加影响, 使其映像加深, 抢占新生思想“真空”阵地。

德育的渗透性特点

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门新的德育课程, 也具有德育的渗透性特点, 既要将职业生涯规划看作是一种理念, 又要把它作为一项崭新的技能渗透到德育课、专业课学习和实践中去。入学教育本身就是德育的课外形式之一, 可以把它作为培养新生职业意识的载体。

生涯发展阶段理论应用

美国心理学家、职业分析师萨帕 (D.J Super) 将人的生涯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成长期、探索期、建立期、维持期和衰退期。探索期在15~24岁, 中、高职学生入学时恰好处在这个年龄阶段。这个阶段青少年的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会意识快速发展, 兴趣广泛, 好奇心强, 探究意识也强, 开始主动去探索他们的兴趣和能力, 并且感知自己未来适合哪一种工作, 探索期是其成长与学习的关键时期, 探索初期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点, 应从这里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的启蒙教育。

实践验证理论的认知规律运用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应把教育建立在感觉活动基础之上。因此, 在开展入学教育时, 根据专业特点可安排适当的感性内容, 刺激学生的感官, 通过“眼见为实”激发学生热爱专业, 热爱学校, 立志职业学习的情怀, 抚慰新生波动的心绪。学生在系统学习生涯规划课程时也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 能够唤醒曾经的记忆, 让入学教育情境再现, 增加真实感, 消除疑惑与迷茫, 促使学生对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 不发生兴趣转移、消退、消失, 继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有效性。

在入学教育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的实践

应牢牢抓住新生接受入学教育的良机, 不失时机地巧设环节, 细致入微地从五个方面入手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归纳出“一二三四五”的做法, 现详述如下。

一个中心

入学教育的中心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热爱专业、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怀, 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争做遵章守纪的模范。围绕这个中心巧设教育内容, 除安排校史学习、实验、实习基地参观、军纪教育等不可或缺的内容外, 还应添设专业入门教育, 插入职业意识培养环节, 这样学生在实地参观工作场所时, 以旁观者身份体验、感受专业实践过程, 可为自己尝试特定的角色并形成有效的工作能力和行为能力提供机会。

两个要求

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突出两个要求, 一要体现科学性。依据学生年龄、性格特征选择相应的教育方式与方法。二要突出时效性。为体现教育效果, 现场教育内容不宜过多, 也不能过于复杂, 多了、难度大了易引起学生逆反心理和畏缩情绪, 严重时可能导致教育中断。教师要尽可能运用行为引导教学法完成教育过程。

“三字”要诀

首先, 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要突出一个“早”字———先入为主, 培养晚了, 学生感官钝化, 思想已“误入歧途”, “杂念”难以去除。其次, 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要突出一个“实”字———内容实在, 丰富。再次, 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要体现一个“稳”字———不可操之过急, 需要一个持续的过程。经过一番努力, 学生产生了浅层次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仍需要巩固加深, 使其内化, 这就需要系统接受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习, 接受职业指导教师专门指导。

四个禁忌

一忌重形式, 轻内容。大而空是德育工作的大忌, 容易导致空谈目标, 空喊理想, 却失去信念。二忌重效果, 轻过程。走马观花式的入学教育没有实际意义, 教育效果不佳, 不出实效, 只能让学生厌烦, 滋生应付心理。三忌准备不足。忌随机安排, 临时动议。四忌不顾学生情感, 进行灌输式教育。教师要与学生讨论交流, 鼓励学生多思考, 忌把学生当白痴, 视其思想为空白。

五个转变

学校与教师在思想和行动上要走出以下五个传统育人误区。第一, 技能培养是实, 职业生涯规划是虚。认为只有知识技能才是首要的, 其他可有可无或不是必需。第二, 把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或举办若干讲座。事实上, 职业生涯规划应贯穿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第三, 将职业生涯规划只停留在个体层面, 忽视了学校作为组织者应尽的主体职责。第四, 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只是德育教师的工作任务, 与其他人无关。事实上, 应增设专门机构和专、兼职工作人员负责职业指导工作, 尤其应加大职业指导师的培养, 解决师资专业性不够、职业规划知识不足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第五, 忽视生涯的独特性特征, 模具式批量规划学生职业生涯。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特长, 探索社会职业个性, 引导学生正确客观探索自我, 确立职业发展目标。

通过比较研究, 笔者认为职业学校开展生涯规划教育不可或缺, 宜早不宜迟, 要着手于入学教育阶段, 要形成全员、全程、全面的“三全”育人体系, 为构建全新的职业教育和管理模式提供新的有效的载体, 为学生增加职业生涯规划知识, 积累生涯规划经验, 少走弯路提供方向性保证。

参考文献

[1]王黎明.美国中学的职业生涯规划[J].基础教育参考, 2003, (7) .

[2]谷峪.日本的职业化生涯教育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0) .

[3]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如何引导学生增强职业意识 篇9

关键词:职业院校,职业意识,职业技能

一、职业意识的内涵

职业意识的概念便是学生在对专业定向和选择当中,能够对自我现状有所认识,同时对未来从事职业有所展望。职业意识应当是在所处的职业环境当中,完成职业认识、理解与态度的形成过程。职业意识包含两大方面,分别为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学生职业意识的形成,对其学习积极性、择业态度与择业方式都会产生较多的影响。因此,学生职业意识的有效培养,是职业院校教育工作开展的一项基本任务。同时,实践结果也表明,具备职业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学生,在就业时会比别人存在更多的优势。

二、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意识现状及问题

(一)理想与现实有所分离

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课程开展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这就使学生对真实工作环境接触不多。导致一些学生在对自身职业进行规划时,存在更多的理想色彩,对未来有着更多的期待,从而在工作时,提出的要求也相对较高。然而,当他们真正走上岗位之后,会发现真实情况与他们理想存在差别,进而使他们难以接受,甚至想逃避。

(二)职业意识较为盲目

学生为了使自己在进入社会之后,能够快速适应,并发挥自己的价值,于是在学习期间,便注重对自我各种能力与专业素质的培养。然而,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其职业意识较为浅薄,对自己未来缺乏合理规划,在岗位选择上,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同时,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很多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逐步丧失,使其在工作时不断跳槽。这种错误的职业意识,会影响学生与社会需求间的平衡发展,使学生岗位流动性较大,进而使学生择业负担与社会负担都有所增加。

(三)职业教育缺乏系统性

现如今,很多学校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仅仅通过一些就业指导课程来实现,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找到满意的工作,却没有系统性地对职业目标设定、职业目标实现途径做出指导。致使对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缺乏系统性与全面性。

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策略

(一)加强实践教学,对教学模式实施改革

现如今,多数职业院校对学生开展教育时,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能够教会学生很多专业知识,但是单纯的学习专业知识,不仅不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有效锻炼,还会使学生对职业生活缺乏深入了解。而创新课程教学模式的开展,是为了对学生职业意识进行培养。在对教学模块实施构建时,主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职业知识、技能与态度需求做到参考点,通过项目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的布置,让学生对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有更多的认知与把握。此外,还可以采取技能训练等多元化实践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得到有效锻炼,使学生职业意识在教学中便能够得到体现。

(二)在教学管理中完成职业意识的培养

职业院校在对学生实施管理时,就应当做到积极渗透,完成对学生职业意识与职业观的培养。例如,可以借助德育课程,来对学生展开责任意识教育,并完成学生诚信档案的创建工作。还可以借助各类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全方位培养。这种潜意识的职业意识培养,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做到对职业意识的有效学习与融入。

(三)端正就业观念,做好职业意识引导

目前,职业教育改革正在逐步深化,毕业生走向市场后,完全是自主择业。所以,职业院校应当做好学生就业观念的培养工作,让学生在对就业体制需求的适应情况下,完成自主择业意识的有效培养,从而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做到游刃有余。当学生职业意识得到培养之后,辨能够使其主动投向人才市场,并根据社会需求来优化自身能力,调整自我心态,从而对就业环境与岗位工作有着全新的认识。

(四)创建于企业相融的校园文化

作为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能够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创造出良好的环境,同时也能够对学生职业意识培养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校园文化在创建时,应当涵盖诚信、奉献、团队、社会责任等意识与精神,并对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与实践性特征做到充分体现。还可以借助一系列学术讲座活动、学术社团活动的开展,来打造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中,逐步完成职业意识的培养。

意识对行为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此,职业院校学生意识的形成,对学生职业素养、择业方式、就业态度、就业理念等方面,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职业院校应当在做好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加大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通过职业意识培养平台创建等方式,完成职业素养教育的开展,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对人才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翁莉.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意识的现状和培养途径[J].现代教育科学,2012(5).

[2]董晓明.职业意识:发展职业的关键[J].职业,2012(29).

职业规划意识 篇10

1 全员形成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观念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前提

职业能力是指学生毕业后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活动所必需的多种能力的综合,是学生立足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基本条件,它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体体现为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思想品德、职业道德、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技巧及实践经验等。

在计划经济时代,毕业生由国家统一分配,学校无就业之忧、学生无找工作之苦。学校只需按照国家指定的计划完成任务,教师只需按照统一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即可。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来临,教育也被卷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教育面向市场、市场引导教育成为现实。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否受到市场的认可决定了职业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而学生职业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学生就业的好坏。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成为职业学校的建校之根、立校之本。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既是教师的任务,又与学生密切相关,只有让教师和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全员形成以职业教

(3)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通过下午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锻炼了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增加了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4)通过集体备课,拓展了教师的知识面,增强了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授课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

3改革效果

(1)该课程体系设置对学生知识、技能、态度3方面的综合评价,通过目标参照测试、常模参照测试和标准参照测试显示:育为本位的教学观念、强烈的职业意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才能自觉地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重视综合素质的提高。

2 全面优化教学计划及课程结构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不是某一个科室或某一个部门的任务,也不是某一个教学环节或某一门课程的任务,而是学校各部门共同的职责,其中教务部门起着重要作用。教务部门立足于全局,站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是职业院校立校之本的高度,全面优化和构建符合学生职业需要的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基本条件。

教学计划是对教学工作的总体设计和教学实施依据,它既是学校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又是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基础和保证。为此,我们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指导思想,在调查、研究、分析不同专业岗位人才的职业能力结构,确定该专业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各种专项能力后,按照具体的能力目标,整合实现能力目标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再将能力要素逐一分解与分析,制订出相应的专业教学计划。职业教育每个专业的课程如何设置,直接关系到所培养的学生离校后能否具备直接上岗和后续发展的能力,是该专业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职业分析角度入手,以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为导向,精选教学内容,构建课程结构,形成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将行业标准特别是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导入教学内容,将执业技能考核纳

该课程体系培养的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与普通班学生没有显著差别,但在技能、态度方面明显强于普通班学生。

(2)该课程体系培养的学生在团队协作精神方面明显优于普通班学生。

(3)该课程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多种职业能力,如学习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使学生在临床思维能力与处理问题方面的能力明显提高,临床适应时间明显缩短。!

入实训计划,合理调整文化课、基础课及专业课的比例关系,适当开设素质课,做到“文化课为先导、基础课为准备、专业课为重头、素质课为补充”,以达到“文化知识必需、理论知识够用、实践知识实用”的目的。如在护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根据当今医疗卫生单位要求护理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优雅的气质、良好的交际和沟通能力这一现状,我们加大了基础护理课的分量,并开设了心理学、美学与礼仪、人际关系、护理管理、书法美术及形体课等;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还开展了普通话、舞蹈、演讲与口才、声乐与器乐等的训练,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满足职业岗位的需要;此外,对要求有良好的审美能力和美术工艺制作技术的口腔技师,我们除开设口腔美学以外,还开设了美术与雕塑课。

教材是教学工作的最基本工具之一,教材选取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力的培养。当今各种版本的教材较多,但专为职业学校编写的教材较少,虽然这些教材编写各有特点,但真正找到一种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应用性、实践性、系统性的合适教材并非易事。我们在选取教材时,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出发点,反复比较、精心挑选,同时还自编针对性更强、更实用的教辅资料供学生使用。通过这些措施,使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教材的选用充分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原则,体现学生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

3 全程强化实践教学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

实践教学既是对学生理论学习的检验,也是培养、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关键环节。就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而言,应充分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

在过去的教学中,除在授课中有相应的实验课外,基本上是全部课程结束后,才安排一定的时间实习,然而此前在校学生极少接触临床,缺乏对临床实践的亲身体验,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毫无感性认识,因而影响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目前,我们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强调学生的职业意识,在教学中注重全方位、多角度、全程化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尽早让学生接触临床。在教学中,学校通过以下措施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

3.1 结合国家执业资格考试,增加操作技能项目

我们在实验教学中根据教学计划,结合国家执业资格考试的要求和内容,有针对性地增加一些实验内容,如对医疗、护理、助产等专业有选择性地增加了麻醉机、呼吸机、心电图机的使用及X线片的阅读和超声诊断的相关内容。针对基层医疗单位的需要,我们对医疗、口腔医疗专业还开设了一定数量的基础护理技能课,以满足学生毕业后到基层卫生院正常开展工作的需要。

3.2 安排教学见习,使学生提早接触职业

在专业课学习中或学习后,我们适当安排了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医院见习或利用暑假的时间要求学生到医院见习。通过见习,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医护人员在治病救人中的重大作用,更感受到了这份职业的神圣,增加了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自豪感,使其在后续的课程学习中自觉地将课程学习与职业联系起来,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同时,学生较早地介入临床,较早地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了亲身的经历和体会,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3 开展强化训练,提高操作能力

为了使学生进入实习医院后能迅速进入角色,适应医院的岗位环境,实现学生与医务人员的零距离转换、在校学习知识与临床所需知识的零距离对接,在实习前我们集中安排一定的时间对已学过的、与临床密切相关的、实用的临床基本技能、基本操作、医学文书(如病历、病程记录、处方、各种化验申请单)的书写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在进入医院前就清楚医院工作的程序和内容,不至于到医院后无所适从。

3.4 重视实习环节,培养实践技能

实习既是对学生所学理论的检验,也是训练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环节。在实习中我们采取了精选实习基地、委托医院管理、定期检查督促、加强沟通联系等措施。近几年先后开辟了北京、上海、成都、广州、长沙等地的大型地方医院和部队医院作为实习基地,并和这些医院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委托他们全权负责实习期间学生的学习和工作。学校领导和相关专业教师还定期到这些医院看望学生,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临床各岗位职业特点及临床最新动态,收集和整理实习单位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再根据收集的资料整合教学内容,更新操作技能培训计划,使教师的教学与临床需求接轨,并通过实习医院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考核,使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职业能力大幅度提高。

4 全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保证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既是具有丰富专业理论知识的权威,又是某一专业的操作能手;既是讲师,又是医师、护师。为此,我们采取短期培训与长期学习相结合、在职学习与脱产学习并重、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行、岗位成才与人才引进并举的方式,全方位提高教师素质。近几年我们一方面选送一批中青年教师去高等院校进一步深造,鼓励他们攻读在职研究生学位,提高其学历层次和教学能力,同时支持教师参加省内外的各种学术交流和短期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通过这些培训学习,使我校师资队伍学历层次趋于合理,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职业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另一方面,我们从临床上或其他医院选择了一批临床经验丰富、符合教师条件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使教师整体的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大幅提升,保证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全员形成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观念、全面优化教学计划及课程结构、全程强化实践教学、全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四全”措施,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近几年,我校毕业生特别是护理专业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每年3~5月份全国各地医院争先恐后到我校挑选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5%。良好的就业率推动了我校的招生工作,近年来报考我校的学生不断增加,每年7月份报名人数大大超过招生计划,致使学校不得不在当地媒体上登载停止招生的广告。

高等职业院校廉洁意识培育探析 篇11

【关键词】德育教育;廉洁意识;廉政精神;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等职业院校廉洁意识培育现状

通过调查和分析,可以了解到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廉洁意识培育现状为:

1.学院积极丰富廉洁教育形式,但对学生廉洁意识培育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

当前,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廉洁意识教育过程中,不但注重培育内容的选取,而且更注重培育形式的运用。首先,将廉洁意识相关教育内容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其次,将廉洁意识培育内容渗透到党团、社团建设中,在校园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廉洁教育主题活动;再次,将廉洁意识培育内容渗透到学校廉政文化建设中,利用校园宣传展览、网络报刊及校讯通等传统与现代的宣传手段,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接受廉政文化的熏陶与感染;最后,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共同促进学生廉洁意识教育的培育效果,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到良好的廉洁意识教育。

尽管被调查高职学校已开展了丰富的廉洁教育活动,但当前各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廉洁意识培育的重视程度还存在着很大程度地正确认识与提高。许多高职院校认为,“廉政与廉洁”问题应该是国家与社会性问题。还有一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认为,学院的廉洁意识教育重点应放在学校领导干部和各在职教师上,不能把在校高职学生纳入廉洁教育的重要人群中。在上述错误思想和观点的驱动下,许多高等职业院校所开展的廉洁教育存在着教育内容不够系统,教育形式不够全面,教育效果不够理想等问题。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学生对学校开展的廉洁意识教育活动的参与积极性。

2.学院努力完善廉洁教育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但未建立廉洁意识培育课程长效机制

被调查的高等职业院校依据自身教育教学发展情况,在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法律基础知识教育课程、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心理健康培养课程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相关公共基础课程中融入大学生廉洁意识培育的相关内容,并在日常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中加大学生廉洁教育课程的授课时数。此外,学校注重思想道德教育等相关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了以学院领导与纪律检查干部为核心,以思想德育教育类课程教师和班级辅导员为主要力量的较为专业与稳定的学生廉洁意识培育的专兼职骨干教师队伍,并定期对相关任课教师进行培训。

在调查院校的廉洁教育中,学院虽然积极开拓教育方法,努力完善教育课程内容,但相对于其他课程,廉洁教育类课程的课程设置比较分散,尚未建立有效的课程体系与良好的教育长效机制。学院各教学部门在课程设置中,并未将廉洁意识培育正式纳入到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只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及其他相关课程中较少地涉及到廉洁教育的相关课程内容。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廉洁教育虽然已经进入到学生的日常课堂教学中,但相应的配套教材很少,许多编写的讲授教材与辅助资料还在试用过程中,并未形成合理有效的廉洁教育培育教材。在教科研方面,大学生廉洁意识培育的专门指导教师与专业研究文献较少,科研成果较匮乏。这些都导致学生对学校廉洁意识教育的反应参差不齐,教育效果存在着很大差异。

二、全面深化高等职业院校廉洁意识培育改革

1.明确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廉洁意识的培育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廉洁意识培育工作

高等院校在对学生的廉洁意识教育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廉洁意识培育的具体涵义和目标,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领,以复兴“中国梦”为目标,加强德育方面、法制方面、诚信教育方面、廉政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以及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传统美德的培养。在教育活动中,组织学生学习党和国家廉政工作的各类规章政策和法律法规,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廉洁自律意识以及更高的精神追求,增强其防腐抗变的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使广大青少年深刻体会到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集体依法治国、从严治党和坚持党风廉政建设的决心和魄力,认识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法律法规神圣不可侵犯,使他们在学生时期就树立诚实守信、廉洁从政的基本准则和精神追求,这就是加强高校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的主要目的和教育准则。

2.以思想道德建设、信念教育为指导,把高职类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大学生的思想建设与信念培养是高校大学生廉洁意识培育的重要内容,在教育过程中,要时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导思想,开展廉政文化、廉洁自律、诚实守信等方面的文化引导和政策法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廉政观,从教育源头上做好预防腐败的基础性工作,这同时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今后,如何更有效地在各高等院校中开展思想建设、信念教育是我们需要探讨的主要内容。

3.以提高高职类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把学生廉洁意识教育培养划入學校整体教学计划之中

学校在制定针对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制定学期、年度培养教育,将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内容列入到全盘教育之中,而且在教育实施过程中要合理安排、具体实施、形成系统,高校在根据学科和专业的特点的区别,将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融入到专科课程教学之中,制定符合学生特点和教学特点的教育安排,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引导大学生自我学习、自我锻炼,逐步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廉洁自律、诚实守信的意识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文坤.《论当代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目标及其原则》[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5):132-133.

职业规划意识 篇12

1.“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的意义

1.1 有利于实现“90后”大学生理想就业, 增强职业发展教育效果

培养“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是开展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的重要前提, 有利于促进高校职业发展教育目标的达成, 有利于巩固职业发展教育成果, 使学生拥有积极、科学的职业发展观, 对于实现学生满意就业, 稳定社会大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时代意义。

当前, 高校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目的就是深化“90后”大学生的自我认知, 了解工作环境, 提高综合素质, 实现理想就业。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导他们职业行为的准则, 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指引。职业生涯规划对他们的未来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因此,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 开展“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培养, 不仅能够有利于增强高校职业发展教育的效果, 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方向, 引导他们逐步实现长远目标, 对他们的职业行为能够起到更好的调节作用, 而且还能加快他们社会化的进程, 提前适应职场社会。

1.2 有利于提高“90后”大学生综合素质, 提升社会竞争力

职业生涯规划旨在指导“90后”大学生根据自身特质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 学会如何处理生活、工作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等一系列问题。

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培养是提高他们综合素质的首要前提, 对于他们改变观念、判断、抉择、评估以及修正职业行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是引导他们参与社会活动、实现自我价值的准则。

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90后”大学生进行科学的择业, 发挥主观调节作用。同时, 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发挥自身优势, 弥补劣势, 充分完善自我, 提高综合素质, 勇敢地面临各种机遇与挑战, 在施展才华中获得成就感, 面对任何职业平台, 应对自如, 从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1.3 有利于强化“90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培养“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可以让他们主动参与自我培养, 以积极的心态面临任何困境, 帮助他们用辩证的方法分析问题, 改善不良心态, 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职业环境, 良好的身心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中必不可少的一项, 它对一个人看待问题, 处理周围的人和事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90后”大学生, 身心素质的良好不仅能使自己与周围同学建立和睦的关系、与老师深入交流, 而且还有利于协调、处理好各种复杂的问题, 营造一种良好的人际氛围, 从而提高团队合作的凝聚力, 提升工作效率。

2.“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特点

2.1 规划意识薄弱, 目标定位不准确

“90后”大学生对成才的认识较为感性, 多数学生不能够正确定位自身的社会角色和社会价值取向, 虽然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使他们摒弃精英意识, 但传统的就业观念仍在深刻地影响着他们。

笔者多年从事高校职业发展教育教学, 通过近几年对教授对象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 近七成“90后”大学生在校期间不懂得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对职业发展教育课程重视不够, 课程教育效果不够显著, 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淡漠。以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为例, 在笔者于2011年—2014年开展了有关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相关随堂调查中, 当问及不同专业的大二学生在校期间是否主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 约75%的学生回答“没有”;约15%的学生回答“有一些模糊的规划”;仅约5%的学生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在问及是否有清晰且长远的目标时, 约60%的人不明确;约25%的人有一些模糊的目标, 仅约15%的人有比较清晰且长远的目标, 更有甚者, 甚至约3%的人连近期目标都没有!目标定位不明确。

2.2 择业观念更新, 自主意识突出

社会发展对“90后”大学生择业价值观产生了巨大影响, 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 他们的自我主体意识也逐渐增强。为了适应社会“以市场为导向, 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目标模式, “90后”大学生多数不再愿意被家长“牵着鼻子走”, 更多的是愿意独立自主选择职业, 抛开家人的影响与干扰, 不再盲目听从他人建议。但因阅历尚浅、经验不足、认知不深等因素, 在求职过程中通常会表现不佳。

“90后”大学生能够独立制定择业策略和求职方案, 主动关注毕业去向, 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就业动态和就业政策, 关注社会对自己所学专业的需求状况, 择业时能够自己决断。根据2012年5月河南郑州六所高校近千名在校大学生做的调查显示, 62.7﹪的“90后”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 愿意完全自行择业, 不再盲从他人, 也不再依靠父母, 希望凭自己的实力去闯荡, 这反映出“90后”大学生择业观念更新, 自主意识明显增强。

2.3 职业选择务实, 职业规划欠缺

“90后”大学生在职业价值观方面的突出表现是更加趋于现实。在职业选择中, 待遇好、时间自由、工作环境宽松、收入高的用人单位无疑是他们理想的职业目标。他们希望在职业实践活动中, 实现自我在物质利益、权力地位、成才愿望等方面的要求, 具有较强的现实性。这使得他们在择业时常常重视短期效益, 对于全局、长远的职业战略思考和生涯规划较少设计。

根据近年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显示, “90后”大学生理想的就业地区首选前三位的分别为沿海开放城市、北京和上海、国外, 前两个地区所比例之和占83.9﹪, 其次选择内地省会城市, 最后才是内地中小城市、偏远地区或农村其他地区。由此说明, “90后”大学生职业理想与现实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这是导致就业满意度降低的主要因素。

2.4 成才认知明确, 成才知行存在一定偏颇

“90后”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的道路上对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有一定的正确认识, 他们认识到知识是能力的基础, 能力是知识的积淀与升华, 知识的运用表现在一定的能力上, 只有将两者充分统一起来, 才能成就自身价值。“90后”大学生希望能够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 注重积累实践经验, 努力提高综合素质, 为实现自身价值做好准备, 力求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然而, 我们必须看到, “90后”大学生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 在具体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时, 还存在一定的偏颇。为了择业, 有些学生单纯追求知识的实用性, 注重某种职业技能的学习, 却忽视学习的延续性和终生性, 忽视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自我培养, 对产业和科研的跨学科、跨技术部门的综合发展趋势没有足够的认识, 高分低能现象仍然存在, 他们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却实践经验欠缺, 不够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不能完全适应社会。

3.“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培养

3.1 坚持层次性、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所谓层次性原则, 是指指导“90后”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 区别对待, 分层次进行教育指导的原则。对“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培养, 要深入调查研究, 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进行入手, 做到有的放矢, 突出特点,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断更新教育内容, 丰富教育指导的方式和方法, 帮助他们形成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生涯规划。

所谓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是指指导“90后”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要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要切实发挥职业生涯规划课的课堂教育功能, 把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贯穿到学生学习、生活、实习的各个环节, 一方面使他们掌握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深入、系统的了解, 另一方面, 又要重视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各种实践, 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效果。

3.2 重视挫折教育与自立意识的培养

当今, 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和就业压力, “90后”大学生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思想问题, 遇见困难容易选择逃避, 依赖家人帮助解决, 这不利于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培养。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独立意识是“90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基础, 在他们的生活、学习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 如果不及时给予引导和鼓励, 会使他们产生挫败感, 从而忽视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因此, 高校要重视培养“90后”大学生抵御挫折的能力, 使他们认识到挫折具有普遍性, 遭受挫折是每个人必须面临的磨难, 面对挫折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良好的心态, 客观分析挫折成因, 学会看到挫折的积极面, 迎难而上, 自觉地培养自立意识, 提高自身抗挫折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自己变得更加理智和成熟, 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培养他们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3.3 创新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学方法

培养“90后”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意识, 关键在于方法的创新。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在教学内容上, 要不断更新, 增添新的教育内容, 知识内容、案例要具有适时性;在教育方法上有所创新和突破, 根据学生的群体特点开展教学指导, 把照本宣科或“填鸭式”的教学改为“启发式、疏导式、讨论式、直观式”的教学, 加强课堂互动, 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在教育途径上有所改进, 不仅通过举办讲座、报告开展教学, 还可以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微博等交流平台, 开展指导。集中进行性格测评, 现场解析,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提高他们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动意识;在课程考核体系上, 要加大改革力度, 将传统的考前背重点、固定题型的考核方式逐渐变成开卷与闭卷相结合、期末考试与平时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3.4 改革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要培养“90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首先应当要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 根据学生需要合理地进行改革, 培养他们的兴趣, 使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由被动规划变为主动规划。

要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贯穿大学的整个阶段, 按照年级的特点设置课程内容。大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 充分认识自己的性格、兴趣、技能、价值观等方面, 激发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与兴趣, 从而做出初步的职业定向。大二、大三阶段主要指导学生探索工作世界, 使学生了解探索工作世界的途径、获取职业信息的方法, 确定职业目标, 做好充分的计划。同时, 还要使学生学会职业的自我决策。大四阶段是学生进入社会的准备时期, 在系统学习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基础上, 应注重培养他们简历制作、求职准备、求职技巧及职业选择的调整与评估等方面的内容。

除此之外, 教师应该时刻关注“90后”大学生工作价值观的整体趋势, 加强彼此的交流与沟通, 充分调动各种资源, 使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上网络、进宿舍, 形成良好的教学环境。

综上所述, “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培养是相当必要的, 是他们科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条件。在我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发展时期, “90后”大学生只有及早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对其今后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玲.“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上海电机学院商学院, 2013 (11) .

[2]王雪.以“90后”大学生为主题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2013 (7) .

[3]赵乐.“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趋势探析及教育对策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金融学院, 2010 (9) .

上一篇:住宅电梯的配置与选择下一篇:PC数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