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课

2024-09-12

职业规划课(共12篇)

职业规划课 篇1

为了不断地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并增强其就业能力,在高校正确引导毕业生的就业取向就显得十分重要。从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起,我校将“就业指导” (现更名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 作为通识指导选修课纳入全日制本科教学计划,该课程的教学得到学校全日制普通本科生的关注和好评。经过近六年的探索与实践,该课程的教学较好地完成了我们最初的课程设计目标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本文为此作了一些分析和思考。

一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是就业形势发展的需要

(一) 学校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的目的

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程旨在坚持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课程设计目标是帮助大学生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设计职业发展规划,合理规划大学生活,掌握一定的就业知识和技巧,提高就业能力。

(二) 学生对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的认识

1学校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程十分必要

为了掌握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教学情况、提高教学质量。在开课之初,我们连续三个学期 (即2005~2006学年第一、二学期、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 在选修的603名学生中进行了课程问卷调查。同时,我们还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了相关的调查 (如近几年到院系进行的就业工作调研) ,有98.67%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是十分必要的。

2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程目标设计符合学生的需求

为了提高课程的质量,了解学生的需求。我们在2005-2006学年的问卷调查中设计了“你选修就业指导课希望在哪些方面受益”的选答题。有70%以上的学生希望通过选修就业指导课了解就业程序,提高就业能力,56.35%的学生希望能掌握了解自我的方法,另有11%以上的选修学生希望获取其他方面的帮助。说明绝大多数学生选修就业指导的目的与学校开设该课程的目标一致。

在2006-2007第一学期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增加了四个选项了解学生:“选修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目的?”从另一侧面反映出学生对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需求。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学生学习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就业知识,为就业做准备。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情况

遵循有利于学生建立职业理念、职业目标,明确学习方向,掌握就业知识和技巧的课程设计原则,在“关于在全日制普通本科生中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意见”中,我们制定了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计划:每学年上学期设置“就业指导”课程,供三、四年级的学生选修;下学期设置“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供一、二年级的学生选修。课程以系统的课堂教学为主,辅之以灵活互动的情景教学和具体的案例分析,并结合讨论和报告会等形式。

在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结束时,我们在选修生中进行了课程问卷调查,回收到有效问卷126份。统计数据显示:本学期授课的对象主要为三、四年级大学生,仅有3名二年级学生选修了该课程。但这三名同学认为这门课程对他们很有帮助,应该让更多的低年级的学生能选修上“就业指导”课。即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的需求不应只限于三、四年级的学生。同时,通过第一学期的教学,我们发现:学生选修“就业指导”课的需求量大、期望值高,而我们现有的师资力量,要很好地完成两门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任务困难较大,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反复调研决定:从2005~2006第二学期起,每学期面向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设置“就业指导”课。为保证就业指导课的教学质量,尽可能兼顾各个年级学生的就业指导的需求,对原教学内容作了相应的修改,并且暂时不设“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即修改原教学计划,“就业指导”课由每学年一次,每次18学时改为一学年两次,每次18学时;授课对象也由原来计划主要面向三、四年级学生改为面向学校全日制普通本科生,课程内容及课程整体安排作相应的修改。目前教学的主要内容及顺序为:大学生生活与就业,职业决策,寻找满意职位的方法,就业知识与技巧,中国现阶段的就业制度、就业政策与就业形势,招聘大学生的用人单位类型,用人单位的基本招聘形式等。课程内容及课程安排更趋合理,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教学内容及安排的满意度。

三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程建设的现状

(一)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程建设的基本情况

2005年9月,武汉大学开设就业指导课之初,无论是在教学条件上,还是在师资力量方面都有一定困难,所以,只在文理学部设置了“就业指导”课,教学任务全部由学校就业工作人员承担。2007年9月,为了能更好地满足学生选修就业指导课的需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使学生通过课程教学得到更有效的就业指导,我们又在工学部和信息学部各设了一个就业指导课的课头,任课教师分别是工学部和信息学部长期从事学生就业工作的学院副书记和辅导员,组成了一支由学校就业工作人员、学院副书记、辅导员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共同承担分别设在文理学部、工学部、信息学部的就业指导课教学任务。就是这样一支兼职的教师队伍,灵活地应用自编的就业指导课教材和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PPT文件),完成了就业指导的课程的教学任务。他们在教学中,不断地学习、总结经验,积累了较丰富的教学经验,编写的就业指导课教材《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实务》于2007年9月由武汉大学出版社作为21世纪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系列教材出版。

(二)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就业指导课在“武汉大学2005年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项目”中期检查中被评为优秀课程,学生选修该课程的积极性较高,评价较好。但是不可忽视:就业指导课作为一门新的学习课程列入我校教学计划,受教师、教室等因素的限制,现在仍然是以“上大课”的形式将几个年级和不同专业的学生集中在一起进行教学。由于学生层次不齐,需求相差较大,不可能很好地因人施教、同时兼顾几个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直接影响了教学指导的针对性,不能较好地实施个性化辅导,也不能满足学生选修就业指导课的需求,更谈不上让有选修该课程意愿的学生都能参加课程学习。每学期开课之初,仅文理学部这一个课程就会收到80~100份左右的选修就业指导课申请,迫切要求增加他们为该课的选修生。可是我们现有的力量已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我们现有的教师工作量十分饱满,若再增设新课程,让他们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是对教师和学生不负责任。所以没选修上就业指导课的学生只能期待下个学期能选上这门课了。不仅如此,受教室、学时等因素的影响,目前的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讨论为辅,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就业指导所需要的模拟教学、个别教学、拓展训练无法全面开展,求职过程中的心理调适、就业权益保护及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因受教学时数的影响,要增加到教学方案之中有一定的困难。综上所述,我校的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程建设面临如下的问题:第一,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受益面不够宽,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本科学生选修的需求,每学期都有一部分本科学生没选修上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程;第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没有分年级、按学部或相关专业开设,致使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第三,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时数需要增加,教学内容亟需修改更新;第四,教学的形式较为单一,实践教学、课程教学所需要的模拟教学、个别教学、拓展训练无法实施。

四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程建设的几个建议

(一) 加大对就业指导课教师的培养力度,迅速组建一支相对稳定的、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

加强我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当务之急要迅速改变目前只有少数兼职教师承担全部就业指导课教学任务的状况,组建一支全员化、专兼结合的就业工作队伍和高水平、专业化、相对稳定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

目前我校就业指导课教学任务全部由兼职教师承担且兼职教师人数较少,这些兼职教师分别从事就业指导、就业管理、学生管理等工作,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更深入地教学和研究,不能开设更多的就业指导课程来满足更多学生选修就业指导课的需求。不仅如此,当兼职教师的工作岗位发生变化时,正常的教学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建议尽快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教学机构,有专人负责整体规划并落实对就业指导课程教师的培训与培养计划,组织有意愿从事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程教学的副书记、辅导员进行系统的教学课程学习,使他们能根据本院系特点,承担本院系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程教学。总之,要多渠道、多层面加大对现有就业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培养力度,要加快校内、校外教师人才的引进,迅速组建一支稳定的、专兼职结合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提升就业指导专业化水平。

(二) 加大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步伐,完善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程体系

经过了近六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学校要更加重视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潜力,在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程体系,增设更多的就业指导课课程并增加教学时数和教学内容,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增加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部分:一是心理调适方法,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心理调适方法,更好地应对求职挫折,疏解负面情绪;二是就业权益保护的方法和途径;三是充实了解创业知识,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提高创业素质与能力;四是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学部和专业的学生特点,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分类进行模拟教学、个别教学、拓展训练。同时,进行教学内容的修改及研究,深化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构建更加科学、有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使课程内容更具实践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确保教学从形式到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与教师进行交流,开展教学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韩雪.就业指导是问题, 还是课题?[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8.20.

[2]赵彩雪.就业指导课现状:从选修到必修之路[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8.20.

职业规划课 篇2

职业与自我职业生涯规划

一,自我认知

通过与同学朋友的交往,自己平时的表现以及职业测评网站(郎图职业测评,智联招聘网)等,我了解到自己是一个是认真而严谨的人,勤奋而负有责任感,认准的事情很少会改变或半途而废,做事深思熟虑,信守承诺并值得信赖。总是依靠理智的思考来做决定,总是采取客观、合乎逻辑的步骤,不会感情用事,甚至在遇到危机时都能够表现得平静。性格偏于内向。此外通过这些方式我还知道了自己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之处,我相信这写对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职业认知

1、对自己本专业的认识:

我学的是网络工程专业,通过老师的介绍和网上资源,对此专业有了一些了解。我国大学专业的设置经历了上一世纪五十年代学前苏联的“窄口小类”划分方式和文革后学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宽口大类”划分方式。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仅设置一个“技术教育科学技术”专业。随着时间的推移,全国统一按“宽口大类”设置专业,也暴露出专业过广、过泛,不太适应专业性较强的用人场合。教育部在2001年11月下发了《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后,我国本科专业数量又有了较大的增加。目前,新开与计算机相关专业包括“计算机及应用(080709)、计算机软件(080710、080619W)、软件工程(080611W)、网络工程(080613W)、数字媒体艺术(080623W)等专。由于上述专业属于一级学科以下的二、三级学科甚至不在就学科分类之中的新专业,因此,我国目前专业的划分属于“宽口大类”与“窄口小类”并存的局面。网络工程专业的出现的另一背景是从上一世纪九十年代,计算机网络技术极其应用得到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从专业定名、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设置都反映处是面向网络工程建设的专业。在教育界对此专业的设置的定名和内涵有不同的意见:即应当设置为技术内涵更广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还是限于网络工程建设的专业。目前,部分大学在不能更改专业名称的前提下,已经开始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以适应更广泛的需要。以下对网络工程专业的介绍,主要是针对以“网络工程建设”为培养目标的大学的专业设置。

网络工程分为:硬件工程 和 布线工程

硬件工程:是指计算机网络所使用的设备(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服务器等),工程包括网络的需求分析、网络设备的选择、网络拓扑结构的设计、施工技术要求等;

布线工程:也称综合布线,它的目的是为了保持正常通讯而使用光缆、铜缆将网络设备进行连接。工程包括线缆路由的选择、桥架设计、线缆及接插件的选型等;

网络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网络主要是指计算机网络系统。以分组交换技术为核心的计算机网络,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得到了飞速发展.采用TCP/IP体系结构的Internet得到广泛使用.为了使得网络能够适应基于网络的多种多样服务在带宽,可扩缩性和可靠性等方面不断增长的需求,网络工程必须应付这些挑战,解决好网络的设计,实施和维护等一系列技术问题.1)有非常明确网络建设的目标,这在工程开始之前就确定,在工程进行中不能轻易更改。

2)工程有详细的规划,规划一般分为不同的层次,有的比较概括(如总体规划),有的非常具体(如实施方案)。

3)工程要有正规的依据,例如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军队标准、行业标准或是地方标准。

作为一门学科,网络工程必须总结并研究与网络设计,实施和维护有关的概念和客观规律.从而使无论是刚刚涉足该领域的新手,还是久经沙场的老将,都能够根据这些概念和规律来设计和建造满足客户需求同时跟得上Internet发展步伐的计算机网络未来.本专业培养掌握网络工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能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可在信息产业以及其他国民经济部门从事各类网络系统和计算机通信系统研究、教学、设计、开发等工作的高级科技人才。

目前中国网络工程师缺少人才达近60W,在而且每年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中国的IT事业刚刚兴起,发展前景是很大的,任何公司企业都需要网络工程师,学习本专业以后可向计算机网络,通讯网络,网络的组建及维护,边缘技术如无线GSM等方向发展。

2、专业对应的职业群

网络工程专业对应的职业有:IT工程项目经理,系统集成公司技术人员,IT监理工程师,网络管理员(含网络工程师),系统管理员(含主机、操作系统和数据库方向),网络软件程序员,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部门职员,机关公务员(以计算机相关专业报考公务员),培训讲师、高职院校教师,IT公司技术支持、售前或售后工程师等。

3、感兴趣的职业情况简介:

网络工程师:

职位定义:

网络工程师是通过学习和训练,掌握网络技术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网络技术人员.工作内容:

1.负责机房内的网络联接及网络间的系统配置。

2.负责系统网络的拓扑图的建立和完善,并做好系统路由的解析和资料的整理。

3.负责机房线路的布置和协议的规范工作。

4.负责计算机间的网络联接及网络共享,并负责网络间安全性的设置。

5.负责对网络障碍的分析,及时处理和解决网络中出现的问题。

6.利用网络测试分析仪,定期对现有的网络进行优化工作。

发展前景:

网络工程师能够从事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设计、建设、运行和维护工作。我国政府机关政府上网工程、企业上网、现有媒体的网站和教育、商业、专业性质网站等领域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1、最具增值潜力的职业,掌握企业核心网络架构、安全技术,具有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

2、新型网络人才缺口大,27%的行业增长速度导致网络人才年缺口达30万,高薪高福利成为必然;

3、可实现专业零基础入行,4-10个月的强化训练和职业化引导,就可成为企业急需的技能型网络人才;

4、就业面广,一专多能,实践经验适用于各个领域;

5、增值潜力大,职业价值随着自身经验的丰富以及项目运作的成熟,升值空间一路看涨;

6、职业发展前景广阔,网络工程师到项目经理仅一步之遥,从容晋升Manager。

网络管理员:

网络管理员就是保障网络(包括因特网、局域网、广域网和其他数据通信系统)正常运行,在故障发生时迅速定位和排除错误,设计、组装、管理和维护企业内部计算机网络,提供计算机技术咨询与支持,以保证企业信息安全的专职人员。主要日常工作是:

维护公司计算机硬件,搭建与配备计算机网络,根据需求设计网络方案; 维护和监控公司局域网,保证其正常运行; 安装和维护公司计算机、服务器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并提供技术支持; 解决排除各种软硬件故障做好记录,定期制作系统运行报告; 维护数据中心,对系统数据进行备份,协助网站相关应用软件的开发。

总之,所有与网络的建立、管理、故障排除以及网络安全等有关的事情都属于网络管理员的工作,因而被誉为互联网的“侦察员”。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2.53亿。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获取信息的工具。与此同时,网络的安全问题成为所有网络用户最头疼的问题。网络管理员的作用也因此越来越不可或缺。五年前,网络管理员的首要工作是在蠕虫病毒出来之后,尽可能快地为所有的漏洞打上补丁。现如今每周都能发现许多新漏洞,打补丁已经成了网络管理员一项繁重的任务。因此,不断地更新软件补丁成为网络免受病毒、蠕虫等危害的关键手段。这就要求网络管理员要与时俱进,广泛涉猎与网络管理相关的领域,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跟上网络“发展”的步伐。

风险与回报:

网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故障与原因关系复杂,既可能是一因多果,也可能是一果多因。一旦出了问题,网络管理员就要尽快地恢复正常,压力很大。平时的工作大都是例行公事,极为枯燥,并且加班加点也是家常便饭。

4、所选目标职业需要具备的准入条件、核心知识结构、职业必备技能等标准:

网络管理员: 知识要求:网络管理员通常要求具备通信、电子工程、计算机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熟悉ADSL技术原理,熟练使用ADSL路由设备,掌握计算机光纤网络的维护技术,精通ADSL共享技术,熟悉可网管交换机的配置与管理技能够限制上班族的上网行为。

技能要求:熟悉网络设备的性能、连接与配置,掌握网络服务的搭建、配置与管理,能熟练使用网络诊断软件工具,及时排除网络故障;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善于分析、思考问题。

经验要求:具有两年以上从事系统操作的工作经验,精通局域网的维护及网络安全;熟悉WLAN技术,有WLAN配置和调试经验。

职业素养:工作主动性强,耐心、细致,有责任心和压力承受力,具备快速反应能力。

三,自我规划

1、学业规划:

大学四年,学好有关专业课的各门功课,掌握必备技能,选修与之有关的和自己感兴趣的其他课。此外,还要努力拓宽知识面,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课外找些兼职,把所学理论付诸于实践,获取工作经验。大三争取考取国家网络工程师资格证书,为以后的工作做好铺垫,大四顺利完成毕业答辩,拿到学位证书。

2、毕业后五年内职业生涯规划:

毕业后,先去一些小企业单位应聘,积累工作经验,逐渐磨练自己,是各方面的技能更加娴熟,之后到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工作,并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网,不断学习进步,弥补不足,学习公司的管理,运作,等各环节的经验,为以后自己创业打下基础。

3、行动计划:

通过各种方式坚持学习,积极参加各项实践活动,与老师是同学多交流,参与项目的开发制作,此外多了解社会信息,不断完善自己,希望每天都会有进步。

附:职业规划课的心得体会与建议

通过职业规划课的学习,我更加了解了自己,使我知道了自己的动力取向,人格类型,优缺点等。也是我懂得了如何正确全面的分析认识一个人,如何规划自我以及规划人生的技巧与重要性,对此我要感谢老师的教导。

职业规划课 篇3

关键词:职业生涯教育 问题 对策

2007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提倡“所有普通高校从2008年起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1]。多数高校在这一要求下,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有的甚至是作为必修课程设置的。然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门规划课程,其发展在师资队伍建设、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估考核体系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无、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质量,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职场经验并且接受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辅导训练,最好取得这方面的资格证书的。尽管国家大力提倡持证上岗制度,但《规划》课任教师队伍力量薄弱的状况依然没有得到好转。目前,大部分的高校未有配备职业生涯教育人员,该课程的授课教师多由政工或行政管理干部兼任,这些专职学生工作人员缺乏系统而专业的学习和培训,取得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师证书的更是少之又少,其理论水平、知识结构、能力素质、职业指导技巧和科研能力整体上都难以达到水平,不能适应课程发展的需求,也满足不了学生对生涯辅导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任课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专业化、职业化的教师稀少将大大制约本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教育内容设置功利,缺乏全程性和全面性

2007年教育部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提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应该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而多数高校的《规划》课并未按照此通知的规定,分年级做不同的《规划》课的设置。殊不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大学生在不同时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和困惑。在大一期间开设《规划》课只能解决大一新生的迷茫和入学适应问题;到了大二,大学生们开始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大二是定向期,《规划》课的学习有利于大二学生找准努力方向;大三为准备期,承上启下;大四是冲刺期,《规划》课涉猎一些面试技巧和简历制作等就业方面是非常必要的。可见《规划》课程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系统过程,只在大一设置《职规》课的“毕其功于一役”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种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的做法势必导致《职规》课效果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第三,教学方法枯燥、单一、呆板,灵活性和多样性不够

任何一门课程的成功与否,其任课教师所采用的方法尤为重要。如果方法得当,则教育效果事半功倍;反之就会差强人意。而大多学校的任课教师在教授此课程时仍然沿袭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即以理论讲述为主,实践锻炼为辅。教师们从理想状态出发概述学生们应该如何规划才是最优,如何做才能避免少走弯路,而不带领学生们在实践层面上进行操作探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没有很好的学生社团活动形成对接。这种单一、呆板的教育方式直接导致的后果便是学生们《职规》课的索然无味,从而影响上课的积极性;而实践环节上的薄弱更让同学们得不到实际的锻炼和能力上的提高,形同虚设。

第四,缺少专业的测评工具,评估考核体系也不完善

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是对自身条件的充分认识和全面了解程度,即对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智商、情商、价值观等的准确把握程度。这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成败的关键。只有准确的自我定位、深刻的自我剖析,对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后才能找到最适合也最有可能成功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不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一门科学,要想对性格、兴趣、特长、智商、情商、价值观做到正确判断,借助一些专业的测试工具是非常有必要的。MBTI人职匹配测试,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评可以测兴趣,对智商和情商的准确把握更得有赖于专业的测量手段。然而多数高校对《职规》课程重视程度不够,不愿花钱引进专业机构的测评工具,任课教师仅凭经验和直观感受指导学生,缺少科学依据。

此外,大学生本身对本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也是本门课程达不到预期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是面对大一新生开设,课程中有对大学生的兴趣探索和专业技能的测试,学生普遍认为在专业既定的前提下,就算是测出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也于事无补。加之大一是基础知识学习阶段,不涉及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专业技能测试更是无从谈起。所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未起到指引大一新生努力方向的作用。

面对《职规》课程出现的诸多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走出去、请进来”两步走战略,着力打造一支专业指导教师队伍

要想《职规》课质量整体有质的提升和飞跃,一支专业指导教师队伍是必不可少的。职业化、专业化的指导教师队伍从何而来?“走出去、请进来”是一条可行的路径。首先、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职规》任课教师的职业素养。学校可以定期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到专门的职业规划咨询公司进行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方面的培训,这些经过培训取得资格证书的教师就是担任本课程的中坚力量;也可以通过校际交流、外出研讨等方式提升校内政工和管理干部的专业化水平,为《职规》课程的发展奠定厚实基础。其次、聘请专业技术人才、企业人力资源主管担任本课程的课外辅导老师或者职业发展咨询顾问,定期邀请一些企业成功人士做有关职业规划方面的讲座,他们的成功的职业规划经验一定会对在校大学生有所启发的。

第二,以学生为本,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教育内容

nlc202309012252

大学生们在大学期间会遇到诸多问题,例如:交友、恋爱、沟通交往,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势必会影响整个大学生活的质量。因此在内容设置上做到丰富多样,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的服务,尽可能地照顾到同学们方方面面的需求。而内容上的丰富多样并不意味着面面俱到、没有主次,恰恰相反,它更加需要层次清晰、主次分明。由于《职规》课是门贯穿大一到大四的系统课程,每个年级甚至每个阶段侧重点,对教育内容进行梳理、筛选是非常重要的。大一,通过心理测试等方法指导学生了解自身的性格、兴趣、爱好、能力等,对自己进行正确评价;大二是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职业探索,使其逐步了解职业世界和社会,并确定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大三主要任务是结合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和完善自己的大学学习计划,不断积累知识、提高能力、完善综合素质。在毕业前,重点做好就业准备,包括学习求职技巧,开展针对性的择业技巧训练。因此年级不同,教育重点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教育内容设置一定要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强。

第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和积极性

说到底《职规》课的主角是大学生,如果他们能够主动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环节中来,那么《职规》课也就有了成功的保障。《职规》原本就是一门实用性和参与性强的学科,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则有助于知识内化和思维激活。我们可以把成功人物访谈、自主创业大赛、职规大赛、项目跨校合作等富于实践性和创造性的活动穿插在平时的课堂之上。 我们还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经验和成功案例。讲授与案例相结合,课堂与实际相结合,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出同学们乐于接受同时又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来。

第四,加大教学投入,逐步完善考核体系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有条件的话,尽可能地引进和配置课程所涉及的心理测验、能力水平测评、职业兴趣、能力测评的工具、器械;一套科学的测评工具可以帮助测评者深刻认识自己的 性格特征、兴趣特点,找出人职匹配最佳领域;了解自身智商、情商、价值观等,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实际的职业发展规划。为了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常规化、专业化,建立职业测验与咨询服务机构,装备必需的实验室、职业咨询室等,也是必不可少的。任课教师可以利用此平台定期开办讲座,也可以为同学们提供“一对一”的个人咨询服务;举办类似职规大赛、创业大赛、讲课大赛、演讲比赛等与职业生涯相关的活动,帮助同学们锻炼适应社会的能力,指导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评估和调整工作。职业咨询室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保障条件。

第五,形成合力,做到政府、企业和学校三位一体

仅靠学校一方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它的发展有赖于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的通力合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表示“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2]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吸引社会中资质较高的生涯辅导机构主动参与到学校的生涯辅导之中。政府、社区等也要积极拓展生涯辅导服务项目。高校要定期举办家长生涯辅导培训班, 让家长了解和掌握生涯辅导的知识、技巧等, 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大学生生涯规划工作, 促进大学生就业和生涯发展。

第六,创新教育形式,把职业生涯规划寓于校园文化的建设之中

注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隐性教育,将职业规划指导渗透到专业教学、校园文化、第二课堂等学生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全员育人氛围;充分利用飞信、微信、QQ,博客、微博、人人网、MSN等即时通讯工具在线咨询,打破职业规划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创建职业生涯规划的博客和论坛,定时上传励志故事和成功案例以供同学们参考和相互交流经验,做到全面指导无盲点。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7〕26号).

[2]《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7号).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新华社北京2010年7月29日电.

职业规划课 篇4

1. 建立教师企业体验制度

为探索核心职业素养课的改革方向和路径, 优化教师的能力素质结构, 促进学院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可建立教师企业体验制度, 鼓励并组织教师积极到企业进行调研、体检、交流等, 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一是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 体验企业生产氛围;二是了解企业文化、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三是调查学生实习情况, 关注学生工作生活环境;四是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和用人标准, 不断完善教学方案, 改进教学方法, 切实加强技工院校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2. 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及实践

第一, 成立专家委员会促进课程建设、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学校可成立由各行业专家领军的专业指导委员会, 指导课程开发及实践, 对教师相关知识水平及实际授课能力进行评估。也可以召开核心职业素养课专家研讨会的形式, 针对课程开发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谈论和研究, 由专家从行业角度对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上提出指导性修改建议, 进一步凸显课程职业特色;同时在如何实现职业素养训练的课程化、模块化等方面不断探索实践。

第二, 深入企业, 与用人单位亲密接触。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开展“学生给我当老师”活动, 教师到学生的实习单位见习, 与学生同吃住, 熟悉企业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 学习简单的操作技术, 亲身体验学生的实习生活, 为新课程的开发、开阔视野积累素材。二是走访各合作企业, 了解企业的经营理念、用人需求。通过与企业领导和员工交流座谈, 可以针对企业的要求, 了解目前学校教育的遗漏和缺失, 以弥补特色项目教学内容的单调和不足。

第三, 与优秀毕业生座谈。想了解学生在企业的真实状况与工作体会, 可以举办毕业生座谈会, 邀请历届优秀毕业生回校畅谈他们在工作中的收获与体会。通过与学生的交流, 学校进一步了解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后的真情实感, 认识到学校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的差异, 明确学生在工作中的真正需求, 避免课程开发的盲目性。学生的视角能帮助我们重新审视课程建设, 发现潜在的问题和改善的空间。学生的反馈可以为我们提供非常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 他们所谈及的形形色色的亲身经历能为我们弥补课程内容建设方面案例不足、职业氛围不浓的遗憾。

第四, 邀请企业人力资源主管来院授课。邀请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高级经理给教师讲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条例和方法, 可以帮助教师从专业的角度进一步了解企业的人才结构、企业对于毕业生职业发展的定位、企业如何甄选人才、如何做班组建设等, 为课程建设指明方向。

3. 激发教师在教学能力提高中的主动性及体会

第一, 充分调动教师课程改革的主动性, 须注重企业的作用。通过企业、行业专家的指导和建议, 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参观, 与企业员工座谈交流, 让教师充分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看到自身知识结构与职场需求的能力的差距, 促使其积极行动, 改善教学内容, 改变教学行为, 使核心职业素养课的课堂教学更具灵活性和职业性, 可操作性更强。

第二, 开阔眼界, 积极进取。学院通过合作办学, 选派教师到知名职业院校进行短期学习与培训, 或聘请职场专业人员对教师进行培训, 使教师具有广阔视野, 促使其在自身发展中不断进取。

第三, 建立学习教改新理念的机制。学院历届教师教学能力比赛, 除了要求参赛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体现“行动导向”“项目教学”“现场教学”等特色, 还可增加企业专业人现场做评委的环节。以企业的眼光来评定教师的授课能力, 评价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能否满足企业的需要。

二校企合作提升课程职业感的展望

首先, 学校要立足自身建设与发展, 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在企业中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 使企业乐于聘用技工院校的毕业生, 使学校能有资本与企业合作, 进而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密切的合作关系, 实现教师培训、学生实习、专业建设、学校发展等全方位的合作。校企合作, 从最初的企业职工培训, 到后来的订单培养, 再到现在的联合项目开发及实训基地共建, 会经历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在活动中, 基础课教师的职业化授课能力将得到稳步提高。

其次, 尽量选择行业技术和管理领先的企业进行合作, 使教师处于最先进的培养环境, 使学生获得最优的专业指导和培训, 以达到良好的培养效果。

再次, 学校对教师队伍实行动态的管理。学校要努力创造条件, 积极支持、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 到企业去兼职, 以积累职业能力, 努力建立健全激发教师知识拓展的奖励机制。

[责任编辑:肖薇]

摘要:为适应企业的需求, 不少技工院校现推出核心职业素养课来培养学生的除专业技能之外的综合能力, 这类课程的开发任务通常由文化基础课老师来承担。但是文化课老师缺乏企业实践,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在课程内容的构建上难免缺乏职业感。要克服这一弊端, 笔者认为校企合作是最佳途径。

职业规划课心得体会 篇5

但是在上了江老师您的第一节课以后,我彻底的改正我的这种错误想法。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每个人都要未雨绸缪,树立自己的理想,规划自己的每一步,才可以取得成功。江老师您的第一节课结合一些现实来讲述了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让我在那一节课里就清醒的意识到做好职业规划对于每一个渴求成功的人来说,都是必须的。

首先,要肯定的是所有上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的老师的敬业精神,他们的每一节课都是经过精心的准备,每个老师负责的每一部分都是结合我们学生的实际而设计,真正的让我们有所得。下面就来谈谈我学这门课程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一.端正了我的就业观念。正如上面所说的,在此之前,我都是对于未来一片茫然,觉得一切与工作相关事情都留在以后找工作的时候再去考虑,“船到桥头自然直”。但是上了这门课以后,我就意识到现在就应该要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准备,各种软的或是硬的条件都去努力创造和实现。比别人早走一步就越能靠近成功近一点,晚一步就可能被人淘汰。因此从此刻开始就应该积极的去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质。

第二.学到了很多的面试技巧。在讲课的过程当中,江老师,讲述了一些的面试方式,这于我们这些没有过多的接触社会的大一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与社会接触的有效途径,而且能够针对以后的找工作来介绍在面试过程当中的一些面试技巧,以及一些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这些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加了我们的见识,提高了我们应对面试的能力。

除此以外,这门课程的形式也是丰富多样,既有老师的讲解,也有同学的个人规划之谈;课件与一些媒体文件相结合,使这门课程丰富多彩。所以这门课程的编排都是经过江老师您的精心制作,想方设法的努力的创造好条件使我们学有所得。这样的编排也确实提高了我们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使我们在轻松当中学到很多东西。

在此,我也有一个建议,就是我们的课程在请一些同学来给我们讲述一些以前经验的时候,成功的经验当然是需要的,但是一些失败的教训也是需要的。因此,老师能不能够在请一些比较成功的同学到来的时候,也可以请一些曾经失败过的同学来给我们讲述他们以前失败教训。此外,江老师您可以在结束课程的时候举办一些模拟的面试实战。以检验我们的实际面试能力,并将此作为期末成绩。我想有压力才会有动力,这样我们更能集中精力去学好这门课程,并学以致用。

职业规划课 篇6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第一课 模式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根据个人情况及所处的环境,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通道,并采取行动和措施,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在大学里,职业生涯规划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的新载体,是促使大学生实现成功就业的新途径,也是促使大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中保持竞争优势的新课题。随着大学生的历年增多,并大大超过就业岗位的增幅,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职业目标模糊、就业困难等问题突显,因此,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辅导显得尤为必要。那么,应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促进他们个体健康、持续发展,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实现成功就业?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必须充分考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性和时效性,充分激发大学生的潜能,在他们一踏入校门时,通过有效的载体和模式,促使他们明确自己的目标和志向,合理规划大学生活,筑高打牢基础,最终达到人职匹配的最佳效果。

目前,教育界、学术界的专家们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许多很好的建议。如高晓琴认为在大学生入学时就应加以引导,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高校教学管理的首要任务,是改变学风和提高就业率首当抓好的工作。张晓兰、王艳霞等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从学生入学就开始进行,及早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定位,结合个人的人生目标和社会需求,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和未来职业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刘咏宝认为,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不应该到了大四才开始着手,而应从入读大学的第一天起就做思想准备。张竞乾、朱玉涛等认为,从新生一入学开始,就应逐步引导、培养大学生考虑自己的职业生涯。武兵认为,在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强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价值观。

李群山认为,应在大学“第一课”中开展大学观及职业观教育;王晓礽认为大学第一课应包括生活适应教育、学习动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教育等;而张路则认为,上好大学新生第一课,则应重视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课。

以上学者们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应从大学生入学开始,而部分学者对于新生入学第一课则提出了不少见解。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及新生入学第一课很重要,但是应采取哪一种模式进行教育与引导,则没有作深入的探讨。目前,学术界对“第一课”的定义也没有作明确的界定。我认为,“第一课”是指新生入学后由学校组织的,能让学生受到启发、感动,从而促使学生坚定信念,充满动力,并迅速地转化为行动的第一堂人生大课。而所谓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第一课,是指由学校组织开展的旨在为新生入学后树立正确生涯意识和职业理想而利于学生个体发展的第一堂课。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第一课的的必然性

(一)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使人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本身也有很强的价值倾向。职业生涯规划第一课主要解决的就是为大学生树立生涯发展意识和职业理想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二)是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效性的需要。

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仍停留在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普及上,很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缺乏主动性,导致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与辅导推进慢、普及面窄,实效性差。在新生一入学就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第一课,让新生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将会大大增强其教育功能。

(三)是学生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

近几年,在就业市场中所反馈的问题表明:学生职业理想缺失,职业目标不清,定位模糊;缺乏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实操能力弱、社会适应性差、职业发展后劲不足,功利性明显,这与大学生就业难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第一课 ,其目的就在于大学生一进入校门就引导学生立足长远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确立职业理想,最终促进自己的生涯成熟,达到成功就业,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让生命展现更为丰盛的意义”。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第一课的模式

所谓模式,就是法式、规范。目前,在高校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第一课并没有形成固定的模式,大概有如下几种:

(一)专业教育模式。学校对新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专业发展方向及专业的就业前景等方面的专业教育,并引导新生培养职业兴趣从专业起步,要求学生爱专业、精专业,为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做好准备。特点是教育系统性强,缺点是感染力差。

(二)主题班会模式。以新生各班为单位召开主题班会的形式,由班主任或辅导员主持班会,请新生们谈体会、谈理想,引导他们谈大学生活及未来的人生规划,引发他们对未来职业的思考。特点是突出学生个体的主体性,缺点是缺乏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视频模式。通过播放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视频资料,教授相关方法,引导新生如何认识自我,如何合理地规划大学的学习、生活。特点是启示性强,缺点是感性认识不足,效果差。

(四)名人现身说法模式。邀请名人名家与新生们“面对面”,让新生“零距离”接触。名人讲述人生,谈做事做人做学问,以亲身经历或艰苦奋斗史感染、引导新生们要有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要立志成才和报效国家,要在职业中实现人生的成功等,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目前,高校中有邀请教育家、企业家、杰出青年、优秀校友、各行各业专家甚至邀请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到校园中给大学新生上第一堂课。尤其是院士的现身说法,更具名人效应,效果更好。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第一课模式的有效探索

我认为,从实效性和时效性的角度看,在以上几种模式中,名人现身说法模式是一种非常合理的选择。其中,邀请院士现身说法,更是最好的选择,将对大学生的大学学习及未来的职业取向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现实探索。

某高校是一所省属本科院校,积极探索职业生涯规划第一课的新路子、新方法,成效显著。

从2003年开始,该校形成制度,在新生入学典礼上开设“院士论坛”,邀请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来校给新生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第一课,让大学新生上的第一堂课就是院士上的大课,以新的形式创新和加强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新生与院士面对面零距离接触,让新生们领略院士们的风采,感受院士们高尚的人格和渊博的知识,勉励新生们走好大学人生的第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确立职业理想,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实现成功的职业人生。六年间,该校邀请了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钟世镇、计亮年、孙儒泳、苏锵、卢永根、张景中、吴硕贤等七位院士给新生上第一堂职业生涯规划课。他们言语质朴,但经历丰富,成就卓著,对学生的感染力相当大。

(二)成效。

通过聆听院士们的现身说法,促使新生们正确认识大学,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合理地规划大学时光,明确学习目的和职业目标,利用各种资源和机会,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

1.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该校是一所应用型(职业技术型)的本科院校,生源并不像重点院校那么好,在这种状况下,以往的学生对学校的名字、性质等有不同的看法,从而对学校的认可度不高,并且容易急功近利。很多学生只看到眼前,而不看重未来;只注重就业,而不注重长远的发展。请院士给新生上第一堂课,院士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各具风格的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渊博的知识、卓越不凡的气质、坚定的意志、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开拓创新、执著敬业、勇于献身的精神等使大学新生们受到很大的教育和启发。这无形之中,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很多同学感言:“能够与院士面对面,这是我做梦都没想到的,在以前,那是不可能的事情,院士来到我们中间,我感到很激动,也很自豪!我一定以院士为榜样,努力学习!”

2.促使学生确立生涯意识和职业理想,明确奋斗目标。

院士的现身说法,就是一种无形的教育、鼓励和鞭策。广大学生面对学术领域最高荣誉的院士,心情是振奋的、激动的。这个第一课,有效地促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促进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主动地了解自己、了解未来的职业环境,提高学习的兴趣,追求知识的殿堂。如,一位2004级中英秘专业的学生把院士讲过的一句“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记在了笔记本上,当成了自己的座右铭;一位2006级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说:“院士报告让我们确定了大学生活的方向与职业目标,坚定了我们求学、求真的信心,并坚信是金子哪里都会闪光。”

3. 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为新生们打开了大学殿堂的大门。院士的教诲如沐春风。可以这样说:院士就像一盏明灯,使学生认清了自己的奋斗方向;院士就像一颗火种,激燃了学生身上的潜能;院士就像一本书,让学生读懂了自己的使命。院士们成长、成功、成才的道路,院士们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唤起了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很多学生表示,要克服困难,做一个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人。如一位2006级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自贫困地区,他说:“院士也是从贫穷的地方出来,一生充满挫折,但都能克服,自己在以后生涯中,无论碰到再大的困难也不会被吓倒。”一位2007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学生感慨谈到:“原来一直以为要上重点大学才能施展才华,才能有所成就,听了院士的成才经历,我改变了看法,不是名校也可以出名家,我一定把握青春时光,不让自己的年华虚度,为国家贡献力量。”

4.促使学生合理规划大学生活,提高学生的职业成熟度。

通过这几年的探索,该校在进行抽样调查中发现(2004年至2007年),通过邀请院士上第一堂大课后,学生能合理地规划自已的大学生活,职业成熟度逐年提升(见表格及图表)。本研究的度量依据是借鉴谢雅萍在《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研究》中对职业成熟度各个维度的论述。

5.形成了浓郁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氛围。

院士们出现在校园里,深入到学生当中,以他们的睿智、人格感化学生,以“润物细无声”式地激励学生发奋向上,提升为人为学的境界;引导学生开展生涯认知,并积极探索未来的职业世界,无形中形成了浓郁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氛围。

(三)绩效评估。

1.从内容上看,院士们来做讲座,本身就是很好的教育题材。院士们的成就可以写成一本书,或者说,院士本身就是一本可读的书。通过院士的现身说法,让初进大学校门的新生备感新鲜,备受教育。这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具有创新性。

2.从形式上看,以院士报告的方式出现,一是增强了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学术性,二是增进了新生与大学之间的距离;三是提升了职业生涯教育的层次;四是弥补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力量的不足;五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载体多样化。

3.从效果上看,院士作为最高学术荣誉,学生对院士的崇敬是可想而知的,他们的出现,对学生是一种无形的鼓励和鞭策,其智慧见识和道德人格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再生.职业生涯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145).

[2]张海燕.大学生职业辅导[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2)

[3]谢雅萍.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2008,(6).

[4]陈军,钟新.对高校职业生涯教育问题的再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9,(1).

[5]张竞乾,朱玉涛,谢帆.论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必要性及具体措施[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6).

[6]王晓礽.大学第一课——浅谈大学新生教育[J].科教文汇,2008,(9).

[7]戴树根,齐佳.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契合[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9,(4).

职业规划课 篇7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课,学习障碍,对策,职业教育

近年来, 由于种种原因进入中职的学生质量相对较差, 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学习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那么, 对这部分学生如何开展教学、如何因材施教、如何引导其克服种种障碍, 使其能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并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呢?笔者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学中, 经过反复思考, 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学习的障碍及原因作了分析研究, 并由此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学习障碍及其成因

1. 学习动机与目的不明确、不端正

为数不少的中职生, 特别是未参加中考进入中职的学生, 他们选择职业教育的动机并不明确, 自己的年龄不适合工作, 也不知道自己想学什么。在这种情况下, 对自己的未来和理想从来不会做过多的考虑, 这就导致了这些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目的不明确、不端正。

2. 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学习兴趣淡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成绩的好坏跟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 兴趣高, 则学习动力大, 成绩自然优异。但是多数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学习兴趣不高。笔者做如下阐述:

(1) 思想上缺乏重视

很多学生在学习《职业道德》《职业发展》《就业指导》等课程之后, 逐渐感觉对自身的能力要求提高, 抽象理论增多, 由于学生对此从思想上没有足够的重视, 从学习开始就跟不上授课进度, 导致学习中积攒的问题越来越多, 成功的体验也随之减少, 学习兴趣逐渐减弱。

(2) 缺乏坚持学习的恒心

部分学生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没有坚持到底的毅力, 在学习中一旦遇到难题, 想到的不是克服而是退缩。长期下去, 畏难的情绪占据了学生的心理, 学习兴趣也就会随之消失。

(3) 对课程性质认识不到位

在选修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学生中有很多学生选择了“职业生涯设计”, 一旦学习该课程才发现, 该课程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易懂, 要结合许多知识一同学习。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导致他们的学习热情下降。

3. 没有合适的学习方法, 学习效率低

很多学生在初中就没有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进入中职后依然按照之前的学习习惯。经笔者观察, 这样的学生占多数。这种没有掌握好学习方法的学生, 大多数学习不主动, 情绪波动大, 懒散, 学习没有计划, 课前不做预习, 课后也不复习, 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做作业也不规范, 常常出现抄袭作业的情况。平时努力不够, 考试前临时抱佛脚, 甚至考试中抄袭。毫无学习责任可言。

4. 没有良好的学习心态

主要表现在害怕考试, 学习中出现一丁点问题就紧张焦虑, 对于操作性强的课程如《职业素质测评》《职业生涯设计方法》更是如此。在课堂上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 回答的时候不做思考, 回答肤浅, 不深刻, 信心不足, 无法经受失败和挫折的考验。学习顺利则信心十足, 学习不顺则自卑消沉。这样的学生容易丧失进取心和学习兴趣。

二、解决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学习障碍的对策

心理活动是人类最基础的活动, 任何教育都是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为前提的。

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关键也是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如何体现这一原则呢?笔者根据从教多年的经验认为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1. 确立目标、树立信心, 端正其学习方向, 增强其学习动机

动机的培养、激发、强化要贯穿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始终。在教学中让学生知晓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重要性、学习该学科的必要性, 更要让学生清楚地明白其中的内容。

2. 不断根据实际变换教学模式, 改进教学方法

学生的接受程度不同, 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其心理进行研究, 掌握学生的特点, 确定可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应突出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 把课堂教学的重点由学生记忆现成结论为主转移到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本身上来。

3. 注重对基础能力水平低的学生的课前和课后的个别辅导

要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引导他们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在教学上应分层次, 分层设计课堂提问和阶段性检测试题或实践考核, 让他们都有展示自我、获得成功的机会, 让他们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要善于发掘和利用他们的长处和闪光点, 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能力、潜力和进步, 有助于他们增强学习职业生涯规划课的信心和兴趣。

参考文献

[1]美林.非智力成长因素:生涯教育.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01-01.

职业规划课 篇8

一、案例教学的含义

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 并对现实问题或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还可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提高实践能力。此外, 案例教学还适用于职业学校的教育, 有助于落实能力本位, 提高德育课的亲和力。

二、案例教学的特点

1、启发性和创造性

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 打破了以往“教师讲课, 学生听课”的模式。将传播知识和培养能力结合起来, 这样既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还可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批判性, 并且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2、参与性和互动性

案例教学是一种参与式的教学, 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它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基础, 无论是对案例的分析讨论, 还是案例评价, 甚至在案例收集整理的过程中, 都体现了学生与老师之间, 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

3、情境性和现实性

案例教学是以真实具体的案例为教材的背景, 有的甚至可以对号入座, 使学生感觉像是身临其境。教材所提供的案例, 其主人公大多是职校的毕业生, 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就像发生在身边的事一样, 会使学生感觉分外亲切。

三、案例教学在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突生变化, 要求师生之间具有很高的配合度

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是实用性的课程,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并涉及了广泛的知识面。教师对教学中所涉及的材料, 必须要有一个细致的了解, 还要求教师对课堂活动进行有效的调控, 将不同观点产生的分歧向着纵深方向引申, 指导学生去研究案例所揭示的思想、本质, 深化知识体系。

现阶段, 很多老师都缺乏对职业理论的认识以及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 对案例教学的方法也缺乏深刻的理解, 在讲课时总是照本宣科, 与实际生活脱轨, 使课堂沉闷枯燥, 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案例的内容缺乏较强的针对性,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引导学生努力求知。案例教学最关键的就是要选好案例, 这对案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的教材, 虽然每一章节都引入了案例, 但案例的内容过于陈旧, 与现实生活差距甚远, 不符合教学的需要, 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

3、缺乏规范的考核体系, 教学效果不明显

传统的考核方式往往比较单一, 常把考试当成唯一的考核标准。这就使得学生即使不认真学习, 不积极思考, 只要在考试之前死记硬背, 也可取得较好的成绩, 从而使学生懒于学习, 疲于思考, 严重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此外, 有许多教师太过于目的化, 只一味的引导学生去追求正确答案, 使学习趋于教条化。还有老师只单纯的注重形式, 表面上热闹生动, 实际上却并未给学生带来多大的触动, 这种做法是舍本求末的, 是不可取的。

四、完善案例教学的方法和建议

1、学校应努力丰富和完善教学资源, 提高软硬件设施水平

学校应为案例教学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 学校及其相关部门应尽可能的配合和支持教师开展案例教学。

2、学校应开辟多种途径,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1) 必须改变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的考核方式, 不再单纯的以考试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的唯一标准, 而是要促使学生认识案例教学的重要性, 注重教学的过程及结果。

(2)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 要充分利用时间, 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促使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这样既可以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目的, 又可锻炼学生的胆量, 使他们在课堂上更加活跃, 有助于增强案例教学的效果。

(3) 指导学生课后运用所学知识, 并将其转化为自身能力, 为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对“认知”那一部分的内容要做到真正的掌握和理解, “应用”的部分要求学生要学会分析判断, 并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3、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教师能力的高低对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教师本身, 应该积极的接受学习和培训, 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功底。另外, 教师还应该在平时的生活中留心观察, 认真收集各种案例, 通过电视、网络、书籍、报纸等多种途径来进行案例的收集, 关注时事, 紧跟时代的步伐, 只有这样才能使案例教学在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中得到有效的实施。

摘要:案例教学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为适应教学的需要, 以案例的方式,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并表达观点, 使学生在具体的案例中, 积极思考和探索, 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本文以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的教学为例, 着重论述案例教学的含义、特点, 以及案例教学在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中存在的问题, 并就怎样完善案例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职业道德,职业指导,案例教学

参考文献

[1]苏龙来.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案例教学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12) .

[2]蒋俊凯.浅谈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以“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教学为例[J].教师, 2010, (04) .

[3]刘洁.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教学法的运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9, (02) .

职业院校习题课教学浅析 篇9

一、上好习题课, 必须首先把教材加以系统化并高度概括, 明确教学目标

习题课属于复习课的一种, 是对前段知识的一个总复习。前段知识或深或浅, 或多或少, 但无论怎样, 都可加以系统化并要高度概括, 突出重点复习内容, 确定本次课的课时目标, 以便为完成教学内容, 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二、上好习题课, 必须注意教学内容的组织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 知识掌握的程度有可能拉开了一定的距离, 若不注意教学方法和内容的组织, 就可能产生更大的两极分化。要调动成绩“好”“差”的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 使他们各有所得, 必须谋求一条达到理想效果的途径, 因此, 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重视基本概念的灵活应用, 讲练结合, 及时巩固

在习题课中,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完一道题后, 如果立即就讲另一类型的题目, 尽管学生已弄懂了前一道题, 但往往因为来不及巩固, 思维来不及整理, 过后遇到同类问题, 往往又忘记了正确的思维方法、注意事项等, 依旧按自己原来错误的思路来解题。所以, 在讲完一道典型的题目后, 教师应选择相同类型的题目让学生练习, 以达到及时巩固的目的, 并且在学生的练习反馈中发现问题, 进而解决问题。

2. 抓住基本, 突出重点, 进行查缺补漏, “尝试错误”教学

在学生进行习题解答过程中, 往往会忽略某些隐含条件, 在看似清晰的思路中步入陷阱, 教师要利用好这一类题, 让学生“犯错”而又引导其发现“错”, 从而改“错”, 学生在“错”中摸索而走向“对”的过程会让学生所学的知识根深蒂固, 而又培养了思维的批判性。

3. 根据学生的实际, 注意循序渐进, 有的学生要加强延伸, 有的学生则要加强巩固。

4. 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 多题一解, 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一题多解”是指通过不同的思维途径, 采用多种解题方法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 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 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促进知识迁移, 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一题多变”也指从多角度、多方位对例题进行变化, 引出一系列与本例题相关的题目, 形成多变导向, 使知识进一步升华的教学方法, 开拓学生思路。“多题一解”, 让学生通过多个习题的练习, 发现这些习题间的本质上的联系, 归纳到一种解法上来, 对知识进行升华。

5. 总结解题规律, 防止题海战术

一般来说, 题目千变万化, 没有固定的规律可循, 但重视基本概念的复习, 通过一些组合题的训练, 可以总结出一些解题规律。有了解题规律, 可以提高效率, 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三、上好习题课, 必须选题得当

在习题课上, 所选取的内容是否具有代表性, 这对保证习题课的质量至关重大。教师选择的习题既要体现教材的基本要求, 又要符合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 要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 拓宽学生的思路, 不能在习题课上出偏题和怪题。除了要充分发挥教材中习题的作用外, 还要编选必要的补充题。补充题的选编讲究“量”、“质”、“序”三要素, 即数量恰当, 质量要高, 编排顺序要合理, 这样, 才能使补充题和教材中的习题实现最佳配合。习题课中选用的习题要符合以下几种类型:

1. 巩固性练习题

在新知识讲授之后, 为了巩固知识和技能, 强化信息, 总要进行巩固性练习, 巩固性练习不排除重复性练习, 在兼顾重复性的同时, 适当选编“变式”练习题, 设置合理的阶梯, 先小变, 后大变, 循序渐进, 稳步提高学生运用“双基”的能力。

2. 铺垫性练习题

在讲授一个知识难点, 或处理一道要求较高的题目之前, 选编适量的铺垫性练习题以作过渡, 可使学生的学习心理变得更和谐, 使教学思路变得更流畅。

3. 设伏性练习题

这类练习题也具有铺垫性, 只是它的铺垫性并非在近期起作用, 设伏性练习题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 而且还可以增添课堂上的情趣。每当前面巧设的伏笔在后面得到照应时, 学生的情绪会十分高涨。

4. 照应性练习题

前有伏笔, 后必照应。有意识的巧设固然要照应, 而某些在当时算不上设伏的教学内容, 在以后相关内容的教学中也需要照应。

5. 拓展性练习题

习题的拓展是认识从特殊到一般规律的必要途径。拓展性练习题的训练, 可使学生养成在解完题后继续思考的习惯, 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非常好的方法。

四、上好习题课, 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习题课上, 教师除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外, 利用各种题型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

1. 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用题是最适合培养这种能力的。

2. 注重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利用比较复杂

繁琐的计算题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耐力。

3. 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 如创造思

维、逆向思维、严谨思维、发散思维、观察思维、猜想思维、抽象思维等能力。

职业高中美发课教学体会 篇10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

兴趣在人的事业中所起的作用最大。他能够使人对事业保持一种经久不衰的热情, 当个体对某种事物发生浓厚的兴趣时, 就会注意力高度集中, 积极主动的去研究、思考、表现出对这种事物的优先关注, 与此同时还伴随着肯定的良好情绪色彩和坚强的意志力, 对于学生来说, 学习兴趣是一个人认识世界, 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积极的活动。只有对所有的知识产生兴趣, 才会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坚定性, 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永远是十分重要的, 否则无论怎么美好的教学设想在学生冷漠或厌烦的情绪中都将难以实现。在一堂课中, 巧妙的导入, 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好的时机。有了兴趣, 才可能是学生注意力几种, 迅速进入准备听课的良好心里状态中, 从而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是一堂好课的基础

作为一堂专业技能课, 最终的目标就是使学生掌握本节课应该掌握的操作技能, 然而就目前学生文化基础差, 理解能力及动手能力弱的特点, 让他们在短时间内达到老师规定的要求的确很难, 关键在于老师自身, 在教学总老师应该对不同学生的理解与掌握情况, 进行分层辅导, 因材施教, 不拘泥于达到同一水平, 教师善于观察, 发现学生各自的长处, 在学生操作不准确时, 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错误所在, 并进行正确示范, 这样学生才能少走弯路, 节省时间, 提高技术水平。有的老师在辅导学生操作时, 的确很耐心, 一遍一遍重复进行示范, 可学生还是出现同样的问题, 这说明老师对学生的观察还不够细致。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最好方法就是先提高教师自身操作技能。这样在学生面前才能充分展示教师高超的专业技师, 用行动和效果去感染学生, 使学生更好地专注与课堂, 并意识到掌握本技术的重要。例如在短发盘发课中讲授操作步骤时, 先让同学观看分解的程序, 之后再亲自示范一个完整的短发盘发。

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一堂好课的关键

在大力提倡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的感召下, 针对美发专业的学生来说, 更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因为美发本身就是一种极具创造性的专业, 它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地发生变化。作为美发师就是顺应时代的变化, 人的不同需求, 为顾客时机创造与之相适应的发型。学生是未来的美发师, 教师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 在过去的教学中体现的还不够充分, 在讲授盘发这个课程中, 过去就是老师先示范一款盘发, 然后学生照着作出, 大家千篇一律。这对于学生来说, 就是依赖于老师, 照猫画虎, 束服了学生自我创造的空间, 而且课程学完后学生所会的也就是课堂上老师教的那十几种发型样式, 走上社会进行实践时, 因为没有创新意识和能力, 所以就会出现一个发型大家梳的现象, 经过多年教学实践, 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 抓住盘发的技术操作规律, 将完整的盘发分解成若干个基本操作方法, 并教会学生应用技巧, 学生只要熟练掌握了最基本的操作技法, 即可将技法技巧进行组合搭配, 从而变化出几十种, 甚至上百种的盘发样式, 这样经过学生刻苦练习, 走上工作岗位后就可以应付自如, 因人而异都为顾客盘发。这种创新的尝试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开发了学生创作思维, 在教学中贯穿剪发及修剪的知识要有逻辑性, 剪发绝对不是单纯的剪短, 剪发它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也就是说, 发型只能属于人体美的做成部分, 绝对不可能脱离人体而展示美, 那么一个发型就应与其他组成部分, 如客人的脸型头型身材气质, 甚至与客人的职业、爱好、服饰等都要去完美结合。教育创新的目的就是与更多的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不要受之以渔, 而是授之以渔。

四、组织实践是检验教学效果的试金石

在日常教学中, 由于课时及教学设备的限制, 不能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充分的锻炼和实践的机会, 因此, 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摆脱传统的工匠型的培养方法, 使学生能在短期内掌握高水平的、科学的理发技术和发型设计等技能技巧。增强学生走上社会的竞争能力, 使他们适应当前社会对于美发美容的高层次服务要求。决不是好高骛远、脱离实际, 而是保证职业高中在新形势下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为此, 我们开办了实习厅。

我们认识到, 实习厅不但是学生的实习场所, 为人民服务的岗位, 还是学校了解社会信息的窗口。同时, 实习厅的服务质量包含着严格的管理、经营水平、工作人员的素质、后勤保障等许多因素, 因此, 它又是衡量学校工作质量的试金石。我们根据学校的特点和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 制订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 其中包括实习厅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经营管理工作、实习指导工作的“目标管理、量化评估”等规定、“实习生管理制度”等。多年来, 我们严格执行这些管理措施, 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先是学生的服务质量和业务技术有了很大提高。实习厅从未发生过学生与顾客顶撞吵闹事件, 从未发生因毛糙图快, 顾客要求赔偿损失的事件。许多实习生都有回头客, 门厅客流量逐年增多。在实践过程中, 我们与学生一起总结成绩, 找到自己的不足, 以便在今后的教育学习中共同进步。

总之, 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中, 教师一定要更新教育观念, 上好一堂课是教师的责任, 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如果一名美发教师在课上能做到兴趣为先, 技能为主, 创新改进, 一定是堂真真正正的好课。

科研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编号FFB090557) “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子课题“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美容美发专业的应用探究”研究成果。

摘要:美发美容作为职业高中的一项重要课程, 我们虽然积累了一些经验, 但也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继续探索和研究。本文就如何上好美发课与大家共同探讨。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化学课教学 篇11

关键词:化学;教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024-01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发自内心的积极参与学习和主动探求知识的心理,无论是从能力培养还是智力发展方面都是十分有利的。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这些学生学习好化学知识,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一、端正教学态度,避免造成恶性循环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差,并不笨、不蠢,大多数思维敏捷,成绩差是由家庭、社会、学校等各种因素造成的,非朽木不可雕也。教师首先要爱他们、信任他们,不说讽刺挖苦的话,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必须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教学上不能认为学生基础差,就马马虎虎地教,这样学生就会更马虎,易造成恶性循环。

二、让第一节化学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一个人走向成才之路的一种高效能的催化剂。学生刚入校时有一种新鲜感,也有好好学习的愿望。首先由生动活泼的绪言课揭开学习化学课的序幕。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把第一堂化学课上的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增。我先展示化学的发展历史和21世纪的宏伟蓝图,介绍化学与人类、化学与社会文明的重大关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之中处处有化学,同时,巧妙的配合实验设置问题,使学生在观察,惊讶和猜疑中感受化学世界的神秘与新奇,最后再以化学家诺贝尔的故事结束这节课。

三、在激发学生兴趣上下功夫

1、在第一次化学课后,及时组织第一次学生实验。借着刚激起的学习热情,教师要及时组织第一次学生实验。在实验前,我充分讲清实验内容、注意事项、安全问题,以消除他们做实验前所有的心理疑虑,激起他们大胆去尝试的欲望。学生在实验时有充分的心里准备和明确的目标、实验内容,每个学生在实验时都感到了动手操作带来的乐趣和实验成功时的喜悦,这样就使学生急切渴望下一次实验的来临。重视第一次评价。在两周之内我会搞一次测验,测出学生对知识的真实掌握程度,从而对每一个学生有一个真实的了解。这一环节非常关键,可以使我进一步了解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化学是否已经产生兴趣,还可以及时调整下一阶段的教学方向,做到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2、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内容,要求同学要积极寻找、发现和获取生活中的化学知识,简化实验操作。如:钢铁为什么久置会生锈?为什么钢铁漆上油漆就不容易生锈?燃料燃烧时为什么鼓入空气,火焰会更旺?潮湿的煤炭为什么会比干燥的煤炭燃烧的更旺?在面粉中加人发酵粉(小苏打),蒸出来的馒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小孔?当我们的同学能用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时,他们往往引以自豪,感到满足,这种满足会使学化学变得生动而有趣。

3、适当应用多媒体课件。化学的抽象性是造成差生的原因之一,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能化隐为显、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直观、有趣,多媒体课件把声音、图象、文字、动画和动态视频等结合起来,把难以表达的现象与过程生动形象地投影到大屏幕上。例如原子的结构采用媒体呢,既使学生都能看得见、看得清,又能使学生理解抽象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学习时感到轻松有趣。也可以将一些难理解的、抽象的、有危险的识量大的课题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方法。例如有机物中甲烷的物理性质中有个爆炸极限问题,通过播放一些煤矿中因疏忽而导致惨痛的教训的片段,让学生能更深刻的记牢。

四、教学中灵活采用教法。

中职生的学习自觉性差,不刻苦,程度参差不齐。教师在教学中勤观察,及时进行信息反馈,教法要不拘一格,灵活多变。只要能产生好的效果,就是好的教法。无论采用什么教法,化学教学时须注意:1、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2、对水平差异较大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甚至可以小组分开单独讲解,布置不同的作业。3、充分利用教具及多媒体课件,加强直观教学。4、用启发式、开放式教学法,摒弃"满堂灌",鼓励畅所欲言,引导学生动脑筋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加强对学生的课内课外辅导,让学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学习

老师在课堂上少讲点,多练点,及时解答学生遇到的困难,耐心细致地讲解。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从心理上亲近学生。基础好的学生在教师讲过一遍后,基本理解了,再做些练习就掌握好了。而基础差的学生思维往往跟不上,需要老师课后补习才勉强达标。因此,一个学生喜欢不喜欢哪一门课,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是否喜欢这门课的老师。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位值得学生尊敬的老师。上学期她担任一个中专班的课程,学生的基础差,理解能力不好,尤其是不能自觉来教室上课。这位老师就利用学生偶尔来的这几节课对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个人魅力,老师严谨的教学态度,对学生热情的教导,无限的信任与鼓励,让这位学生开始一点点看起了书。后来出勤率越来越高,也对这门课有了学习兴趣。临近期末天气很冷,也停课了,这位学生提前十来分钟来楼外等老师,就是想告诉老师自己把布置的十道题都独立完成了。你能说,愚子确实不可教也吗?这是个活生生的例子,说明了学生也是和教师一样有血有肉的灵魂,也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回报。那天,我们都很感动,感动于平常对学差生的付出没有到达一定境界。

六、改革考试方法

为了全面、客观地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公正地评价一个学生成绩的优劣,每学期都进行期末考试。除了一学期的期末考试外,平时的书面作业、课堂提问、中途几次的小测验可按百分比计入最后成绩,这样可避免两种情形:一是平时不学,考试时突击、投机取巧的取得高分,二是优秀学生因一次考试失误而成绩不好。这样做虽然麻烦一些,但效果不错,可实事求是地考核每一个学生的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的化学课教学,不但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思维方法,启动学生的思维,把教"学"变为教"思",把"创新意识"渗透到教学活动中,致力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学生走出校门后的自学或升学继续深造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道俊 王汉谰.《教育学》

职业规划课 篇12

一、课堂教育教学管理上贴近学生实际

教育教学管理实质上就是教学服务, 怎样做好教育教学服务是我们共同研究的和必须解决的大问题。

首先创设热烈、平等、融洽、开放的教学气氛。研究表明, 教学气氛对学生的记忆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发挥都能产生重要的影响, 这就要求我们德育课的教师, 把师道尊严转变为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 把严肃板青的面孔转变为慈祥微笑的脸庞, 与学生面对面交流, 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用平等亲和的口气与学生对话, 使学生消除思想顾虑和胆怯, 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充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使严肃呆板的课堂气氛转变为热情、平等、融洽、开放的教学气氛, 从而变计划型上课为市场型授课, 变知识型授课为素质型教学。

其次, 创设鼓励、表扬、肯定、宽松的教育气氛。宽松的课堂教育气氛, 使学生没有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 可以达到心情舒畅、情绪饱满, 这时的脑细胞活跃, 大脑皮层容易产生兴奋, 记忆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都能发挥最佳状态, 这时候教师对学生的每一点鼓励、表扬和肯定, 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得到充分张扬个性的机会, 增加记忆、操作、实践、创新能力, 从而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深远的正面影响, 这就要求德育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做到多讲表扬的话, 少说批评的话, 多讲肯定的话, 少说否定的话;多讲鼓励的话, 少说泄气的话, 达到鼓励、表扬、肯定、宽松的教育环境。

二、教学内容贴近实际

目前职校教材内容编写往往存在滞后性, 不能十分贴近学生现状实际, 教师对教材的教学内容有必要进行再创造, 把教材内容处理成学生容易接受的、活生生存在的、在身边就能触及到的, 能使学生感兴趣的、鲜活的内容大胆地引入到教学中。

首先, 教学内容必须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德育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德育课教学内容必须针对职校生个性特长、兴趣不同, 结合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捷、信息量大、渴望成才、容易冲动、讲义气、部分同学法纪观念淡薄等实际, 开展有目的教育教学活动, 能触及学生思想灵魂深处, 化解思想问题疑虑, 这里要求我们联系思想实际, 多采用正面教育案例, 尽量少用反面教育案例, 促使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其次, 教学内容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家庭的经济收入、生活习惯和区域分布有着密切关系, 学生家庭无论经济收入高或低, 无论住在城区或农村, 都应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 根据这一原则, 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目前有相当多的年轻人工作上怕苦怕累, 生活上奢侈浪费, 思想上好逸恶劳, 这给我们德育课教师提出了鲜活的教育内容和要求。

三、作业布置贴近实际

为了强化课堂教育教学效果, 加深理解, 加强记忆力, 都要布置一定数量的课堂练习和课外作业。多年德育课教学经验告诉我们作业布置必须贴近社会发展、个人生活和学习实际。

首先, 针对社会发展实际, 去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在讲职校职业道德第二章第一节“集体主义是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的内容时, 开展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三者关系的大讨论, 从中得到教育与启迪, 提高思想觉悟。例如:近几年各地城市建设突飞猛进, 到处可见旧城改造和新城区的建设。这种拆扩建工程难免涉及到集体、国家、个人的利益, 如果说自己的旧房子是一处生意兴隆的店面房, 在还不知新建房的位置, 或分配的不是店面房时, 对拆房问题难免会产生思想上的抵触情绪, 成为拆房工程的“钉子户”。开展“这拆迁户是你家的房, 你该怎么办”的大讨论。通过讨论学生一致认为, 如果这房不拆就会影响到整个旧城改造的进度问题, 这影响的不是一家一户的利益, 而是影响到集体的利益、国家的利益, 所以个人的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 个人的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

其次, 针对饮食生活实际, 去纠正学生奢侈浪费的不良行为。

职业道德行为的最大特点是自觉性和习惯性, 而培养人的良好习惯的载体是日常生活。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终身受用的资本, 不好的习惯则是一生的羁绊。针对职校生就餐中的严重浪费现象, 在学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内容后, 布置课外作业, 请学生利用一周时间去观察师生食堂的餐桌、地面和泔水桶等情况, 结合所学内容, 开展“发扬艰苦奋斗, 勤俭节约”的大讨论, 多数学生对浪费现象并不在意, 通过观察感觉到平时不经意造成的浪费是多么的触目惊心, 通过这次观察和讨论后, 食堂的浪费现象减少了。

又如:针对职校生花钱大手大脚, 穿戴打扮互相攀比的现象, 要求学生记清个人每学期的消费开支帐, 把学杂费、书本费、饮食费、买衣裤鞋费、看病买药费、车旅费以及平时零花开支费按照类别的不同登记清楚, 到学期结束时, 进行一次小结, 年末进行汇总, 从中发现个人的开支数额之大是预想不到的。一个中职生的开支每年都在一万至二万元, 三年下来, 家庭开支都在三万至六万元之间, 或更多一些。通过开支帐的记载, 多数学生都意识到平时花钱开销大, 都是花父母的辛苦钱和血汗钱, 一致认为, 一定要压缩开支节省用钱, 纠正不良行为, 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多数班级都把过去丢掉的废纸、饮料瓶等收集起来, 统一卖掉的钱作为班会费, 平时爱跑代销店的同学也明显减少了, 从而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 德育课教学在教学内容、课堂管理、作业布置等方面都要以学生为本, 贴近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实际, 纸上得来总觉浅、收益更在实践中, 从而真正发挥德育课的德育功能。

教于浙江省义乌佛堂镇初级中学。

摘要:德育课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管理、教学内容、作业布置都要贴近学生思想、生活和学习实际, 着眼于学生的身心、智力、能力的发展, 使德育课教学真正发挥育人的功能。

上一篇:培养方案设计下一篇:古建彩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