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意识

2024-07-31

职业意识(通用12篇)

职业意识 篇1

“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对开展职业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与内容,也充分体现了培养学生职业意识、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从业人员不仅应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扎实的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而且应具备较强的职业意识、创新意识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就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从业人员才能更好地立足工作,适应社会,持续发展,实现自我。为了让职校的毕业生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所接纳和认可,更好地适应变革中的社会职业环境,取得更好的发展,教育者必须有意识、有目的、多渠道地对学生开展职业意识教育,潜移默化地规范学生的行为,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所学的专业,正确理解个人理想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社会和岗位需要弥补自己的短处,完善自我,主动适应职业需要,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开展职业意识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全面提高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素质的客观要求,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是职业教育实现自我完善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增强职业技术学校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的重要途径。

1 职校生职业意识教育要抓住重点

目前,职校的生源主要来自初中毕业生。由于近年“普高热”和“免试入学”等因素的影响,职校生入学时的素质普遍偏低,基础知识较薄弱,学生自身存在着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积极、怕吃苦、眼高手低等问题,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较为被动。虽然很多学生非常关心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但他们对未来职业的认识是朦胧的、浅薄的,不知道怎样适应生存环境,怎样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未能有意识地培养为将来就业而准备的各种能力。

职业意识是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映,是支配和调控全部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是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行为等职业要素的总和。在开展职业意识教育的过程中,若什么都讲,什么都要求,必然非常空泛,无法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学生心理,紧紧抓住学生极为关注的就业问题,从顺利就业、适应岗位、谋求发展的角度,从社会形势入手,在职业教育过程中注意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以下几种意识的教育。

1.1 竞争意识教育

要教育学生认识: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竞争规律,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要在今后的竞争中取胜,必须从现在起进行心理、知识和技能上的准备,勤奋好学,奋发进取。只有懂理论、会操作、会做人、能办事的技能型人才才能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1.2 责任意识教育

社会学家戴维斯说过:“放弃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就意味着放弃了自身在这个社会中更好的生存机会。”据调查显示,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各方面素质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责任心。因此,要教育学生明白:工作就意味着责任;明确岗位责任、认真履行责任、时刻注重责任、勇于承担责任,是成熟表现,是敬业的表现,责任意识会让自己表现得更加卓越。

1.3 独立意识教育

要教育学生懂得:要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要做一番事业,应主要靠自己的奋斗;要克服依赖思想,自己的事情自己办,树立“自己的未来靠自己努力”的意识。

1.4 协作意识教育

在生产力高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职业分工越来越专业化、社会化,人与人之间必须团结协作才能成功,企业和企业之间必须加强联合才能共同发展。增加个人协作意识的培养,就是增加个人成功的砝码,只有具备协作意识的人才能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为此,要教育学生学会与群体相处,懂得如何处理与群体的各种关系,克服孤独、不合群的弱点,树立群体意识和协作意识。

1.5 职业道德意识教育

要教育学生明白:职业是无贵贱之分的,从事职业要讲究职业道德,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只要工夫深,行行出状元。由此,引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道德观。

1.6 自身建设和应变意识教育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新时代,原有知识快速折旧,新的信息踊跃而至,正在把更多的人推向“无知”的边缘。西方目前流行“知识折旧”定律:一年不学习,个人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就会折旧80%。而且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内部的变化步伐加快,人们工作岗位的流动更为频繁。为此,要教育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不断进行自身建设,提高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具备从事多种职业的能力。

1.7 法制意识教育

要教育学生明白:要干一番事业,必须按规矩办事;合法的事大胆做,不合法的事,坚决不做。这要求学生树立牢固的法制观念,自觉把自己的活动控制在法纪许可的范围内,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在现阶段,就是要从遵守校规校纪做起,加强守纪行为习惯养成的训练。

2 多渠道、多角度开展职业意识教育

2.1 教师是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的中坚力量

2.1.1 正人者先正己,发挥教师榜样引导作用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经师易求,人师难得”,说的是能讲解经书的老师容易找,能教会学生怎样做人的老师很难求。可见,教人比教书更难、更重要。上行下效是道德模仿的普遍规律。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而且教师是在校学生所接触的最为具体的职业人,其思想品德、言行举止、职业素养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教师要利用这个特点,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教师必须以为人师表的美好形象为学生正确导航,在学生面前言行举止要亲切、积极、自信,对待工作严谨规范、爱岗敬业、积极进取,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这不仅可以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而且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作为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一方面对学生传授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努力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做一个高尚的人。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重言传,更重身教,做学生的表率。

2.1.2 提高认识,教师主动参与职业意识教育

职业意识教育不仅仅是班主任、德育课教师、辅导员的任务,也是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职责。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要深刻理解职业意识教育的基本理念,了解开展职业意识教育的功能和作用,认真学习贯彻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统一部署与要求,并主动将自己的工作与学生职业意识培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为职业意识培养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考核办法,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环节中渗透职业意识培养的内容,创造性地开展职业意识教育工作。

2.1.3 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工作有效性

目前,我国很多职业学校缺乏专职的职业指导教师,而且,职业意识的培养教育更多的是渗透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大多数教师对职业指导的理论和实践缺乏比较系统的了解,缺乏有效的评价学生心理特点的方法,一些教育工作流于表面。从工业发达国家的职业指导实践来看,从事职业指导与培训工作的人员,大都接受过广泛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学等学科知识的培训,并且是在比较成熟的理论指导下开展工作的。我们要认识到这一差距,努力提高职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对现有工作人员进行系统持续的业务培训,将职业指导纳入职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内容,使他们既具备相应的知识,又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在信息占有方面和知识储备方面都达到较高的水平。

2.2 加强课程建设,将职业意识教育贯穿各年级教育的全过程

学校作为一种专门的社会机构,教育工作有明确的目的,能够按照社会整体发展的要求,有选择地传递价值观念和职业知识,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管理者应当注重加强学校课程建设,将职业意识教育贯穿于各年级教育的全过程。如,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分别开设社交礼仪、社交口语、人际沟通、形体训练与形象设计、实用心理学、公共关系、艺术欣赏、职业礼仪、人文修养、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重视塑造学生的品德和人格,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恰当的职业定位,了解所选职业的特点和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正确的就业观,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职校生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并努力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2.3 重视实践锻炼,在实践中强化职业意识

组织职校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可以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磨炼意志,增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职校生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都具备了适应一定的体力劳动、技能性劳动和认识社会的能力,通过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活动,会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职业学校与普通中学相比较的优势在于每一个实习班级都能与社会上各行各业建立联系。因此,要多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与社会接轨,定期参观学习、参与社会实践、参加实习工作;或开展各种有利于职校生健康成长的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社会对职业的要求,了解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认识遵守劳动纪律的必要性,从而促使学生时刻鞭策自己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为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劳动观打下扎实的基础。

2.4 采取多样化的宣传和活动模式开展职业意识教育

学校可采取多样化的宣传和活动模式开展职业意识教育,如充分利用校刊、宣传栏、校园广播、校园网等宣传阵地,宣传就业政策法规、社会就业形势和就业信息、求职技能和方法等;定期邀请本校历届优秀毕业生与学生座谈,以榜样力量激励学生培养自我,立志成才,创业发展;聘请劳动力市场及用人单位有关领导来校开设讲座,使学生直接了解社会对各职业及其从业人员的要求;在校园引入企业文化,创设校园企业文化氛围;组织多种形式的模拟创业、职业生涯规划、职场形象设计活动等。通过以上这些有效的途径,激发学生学习、训练的积极性,强化职业意识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3 结语

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就业教育。各中职学校要充分认识开展职业意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大力开展学生职业意识教育并努力创新教育途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念,提高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帮助学生逐步适应社会、融入社会,顺利就业发展,以顺应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真正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理念。

摘要:为真正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教育者必须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大力开展学生职业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念,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文章对职业意识教育的重点内容及养成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职业意识,养成及教育途径

参考文献

[1]陈志刚.中职学校职业指导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6(11).

[2]吕鑫祥.面向21世纪的职业教育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0(9).

[3]教育部关于加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02] 12号)[Z].2002.

职业意识 篇2

一、团队合作意识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一个人的能力再好也有力所不及的时候。中国有句古话,千人同 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力。一项工作的完成往往是很多人共同协作的结 果。职业活动中不仅需要竞争,还需要主动合作精神,竞争与协作相伴而生,相离而失。实 践证明:一个人的职业活动,总是与一定的职业群体相联系,离不开同行业的支持与协作,特别是在生产力高速发展的今天,职业分工越来越细,劳动过程更趋专业化、社会化,需要 加强联合。产业间相互依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发展趋势,也要求一个单位内部部门之 间、员工之间必须团结协作。

二、自主学习的意识 以我们这种年龄,智力已趋于成熟。十多年的学习,我们早已

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学习方 法,无论这种方法的差异如何,至少我们再也不能等着老师来手把手的教。好多东西我们应 该自主学习。只有具备学会学习的能力,才能不断进行技术的创新,适应时代的要求。学习
2

包括更新自己原有的专业知识,掌握新技能,结合各门学科知识来发展和完善自我;不但要 “学会”,而且要“会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把有用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素质的提高,真 正成为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实践证明,职业教育培养必须贯穿于整个高技教育的始终,与专业教育紧密的结合,相互促进。没有正确的职业意识,就不可能有牢固的专业思想,职 业意识的培养是前提。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好多东西我们应该自主学习。只有具备学会学习的能力,才能不断进行技术的创新,适应时代的要求。学习包括更新自己原有的专业知识,掌握新技能,结合各门学科知识来发展和完善自我;不但要“学会”,而且要“会学”,掌握 正确的学习方法,把有用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素质的提高,真正成为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三、服务与奉献意识 服务与奉献意识 奉献,是一种只有付出不求任何回报、不计个人得失的一种精神和理念,是一种真 诚自愿的付出行为。奉献精神是一种能鼓舞和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巨大力量。每一个社会中 的个体,通过工作创造的价值一部分用于支付个人的社会需要,一部分用于国家的整体建设。工作积极认真,有责任感,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要真正领悟职业这一真谛,必须增强其无 尊卑、贵在奉献意识。我们要进一步激发自己的爱岗敬业精神,全面提高无私奉献意识。工 作也是对社会、对国家的奉献。敬业是奉献的基础,乐业是奉献的前提,勤业是奉献的根本。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创造社会价值,对社会做出贡献。

四、沟通能力 没有沟通就没有一切。人有时出于一种本能的保护而不愿意主动和别人交流。没有好的 交流沟通根本无从谈起服务与奉献。好多业务的成功都来自于主动的出击,能和客户很好的 交流和沟通,这样的业务关系才能维持得长久,在一个企业当中,不会交流沟通的职员,其 职业前景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在走出学校之前锻炼好自己的口才和必要的沟通技巧。

五、质量规范意识和效率意识 质量与效率是企业的生命。质量能为企业赢得客户的认可,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市 场占有率进而扩大生产规模。效率的提高使产品成本降低,可获得比同行业企业更高的利润。在企业内部推行质量与效率意识,可使企业的生产水平取得长足的进步

。有计划地在实习活 动中全面推行质量标准,养成严格遵守标准生产的习惯,创造新的方法提高标准在团队中推 行。

3

六、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其实是一种综合 能力,它要求具有强烈的创造欲、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记忆力和良好的思维能力。要从传 统的中庸观念中解脱出来,对新思想持开放态度,积极思考上未经检验的假设。创新意识的 培养需要深厚的知识积淀,需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更需要锲而不舍的毅力。在校期间 应特别注意科学思维的训练。主要是发散性思维方法,即从不同角度、应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同一问题。研究新情况,揭示新规律,

七、敬业意识与企业文化意识 做一行就得爱一行,在校期间要密切关注专业的动向,看看自己适合去哪一种企业工作。爱岗敬业是要求人们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敬业意 识属于基本的职业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经营理念、经营目的、经营方针、价 值观念、经营行为、社会责任、经营形象等的总和。是企业个性化的根本体现,是企业生存、竞争、发展的灵魂。要培养企业意识,首先要到公司、到企业、到社会中去经受实践的锻炼,去体验、去感悟企业文化。其次要注重职业岗位的操练,要在特定的职业环境中强化专业技 术的训练,这样既能了解所学专业的知识动态、做到学以致用、提高专业技能,又能在企业 文化环境中增强职业意识,培养职业综合素质,从而为成为卓越的员工奠定良好的基础。

职业意识 篇3

关键词:职业倦怠;原因分析;职业意识;职业乐趣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252-01

职业倦怠是一种身心耗竭的状态,是指个人不能成功的应付各种压力,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地应付工作应激的一种反应。一般来说,患了职业倦怠的教师要经历三种心理反应。第一是情绪耗竭。这个阶段的教师表现为疲劳、烦躁、易怒、过敏、情绪紧张,常常表现为早晨不想去上班,形成对学生的消极的玩世不恭的态度。第二是人格丧失。一般表现为减少和断绝与学生的联系。第三是降低成就感。教师一旦经历着三个过程,就会引起动机上的变化,进而在生活方面出现失败感,社会心理学称之为“习得性无助”。由于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学生便成为教师职业倦怠的最终受害者。

一、大量的研究表明教师产生职业倦怠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

1、社会因素社会、家长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对教育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学校、校长便把这种高期望转移到教师身上,使教师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心理的压力不断增加。同时,在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在价值多元化的冲击下,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也趋向多元化,这必然使教师常常陷入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的困境。从而引起教师的倦怠情绪。

2、组织因素教师长期工作在学校这个环境里,课堂是教师主要活动场所,学生越来越难管,课越来越难教。作业、考试、教学评比等等,教师的工作量越来越大。与学校领导,同事的关系因为教学成绩和职称晋升等敏感问题而变得越来越复杂。

3、个人因素研究发现教师性别、年龄、家庭状况、婚姻状况、教师个体的性格特征等和教师职业倦怠有相关。

教师的职业需要是个体从事教师职业活动的潜在动力,是个体工作积极性的心理源泉,主要有三个基本因素:一是从生活的需要出发,把教师职业需要视为谋生的手段;二是从发展个性的需要出发,满足个人的职业兴趣,发挥个人的专长、特长和才干;三是从承担社会义务的需要出发,把生活的需要作为自己的职业需要。个体由于对这几种成分的偏重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职业倾向。

其中,有代表性的倾向有以下几种(1)献身倾向。(2)成就倾向。(3)兴趣倾向。(4)实力倾向。职业需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个体实践的深入,职业需要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对教师的岗前培训不仅需要有教学技能,还要涉及到树立正确的职业需要,而且这种培训要贯彻教育生涯的始终。

职业评价取向是个体在生活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对不同的职业类型的相对等级的综合评判,影响评判的因素包括职业的生活声望和地位,也包括职业本身所能给予从业者物质与精神满足的程度。职业选择原则是指个体面临实际的职业抉择是的依据,它与职业价值取向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职业价值取向是影响个体择业的重要因素,但是个体并不完全是依据职业价值取向进行择业,即在职业价值评价的依据与现实选择职业的依据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可见,职业意识是个人对职业的最真实的看法及从业后的职业体验,教师只有体验到职业乐趣才不会产生职业倦怠。

二、教师要充分认识自己的职业价值,感悟生命之趣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其使命就是给予,把自己的知识无条件地教给学生。作为教师,工作之外的工资、福利等是间接满足,工作本身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却是一种直接的满足。在教师职业活动中,师生之间的精神交流、情感融通都是别的职业难以得到的享受。教师工作的直接乐趣在于学生的进步和成长,看到一批批学生在自己的帮助下取得成功,是教师的最大幸福。

三、教师要沉浸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体验充实的职业生活

教师除了认真搞好日常的教学工作外,积极参加教育科研和教育改革,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定的学科、时间和机遇来实施教育科研,进行教育改革;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加强动手实践能力。积极参与富于文化内涵的参观、游览、讲座等社团活动,即可以开阔生活视野增长知识,又可以增强社会交往活动能力;时常反思和进行自我教育。

四、教师要学会与学生共创教育幸福,享受育人之乐

教育的幸福来自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体验,它是互相分享的。教师这种幸福表现在时间上,教师可以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表现在空间上,教师对整个社会的进步影响巨大。

五、教师要增强自我教育效能感

教师的效能感是教师在教育领域中教育的作用特别是自己是否有能力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主观判断和信念。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在有关活动中的行动积极性高,他们乐于付出努力,并采取适当的策略来应付遇到的问题,解决面临的困难。而当问题和困难得到解决和克服时,他当初的自我效能感就得到了证实,也就进一步维持了行为动机。可以说教师较强的教育效能感直接影响其对教育教学的信心和行为,这又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感染和鼓舞,成为其学习的一种动力。

关于成人意识与职业意识教育 篇4

成人意识教育——引导高职生从准成人向成人转变

(一)成人意识

成人意识是成年人在认识自我与外界的关系时,自觉审视自己行动、理性思考自我与社会和他人关系的思想活动。成人意识支持内心认为自己是成人,同时要求社会承认自己是成人它不仅是一种自我感觉,而且要求从行为表现上达到社会承认的水准。

成人意识从体系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自我概念、自我同一性、自控能力、社会经验、适度社会化、社交能力、认知理念、认知方法、问题解决能力、情感观念、情感方法和情感能力。具备成人意识的个体,能比较全面客观地认识各类事物包括自我,掌握解决不同领域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具备完成相关领域中某些活动的能力。

个体的心理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等,心理应表现出与年龄相适应的状态。作为年满18周岁的成人,应该表现出相应的成人意识,这是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所必需的。一般而言,成人意识应在18~24周岁之间适时获得。

(二)高职生成人意识与成人行为能力存在差距

高职生一般在18周岁以上,法律意义上已经是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成人。事实上,高职生也已经意识到自己进入了“成人世界”,并相应地表现出极强的自尊心和自主性以及较为稳定的认识和评价自我与社会的能力。但由于思想不成熟和经验不足,高职生在成人意识方面表现出一个显著的特征:有成人感,但缺乏成年人的理性思维与行事法则,即成人意识与成人行为能力存在差距。这种准成人状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事物认识水平不断提高,但缺乏全面性和深刻性高职生有思想、思维敏捷、信息来源渠道多,加上自身阅历日益丰富,能够比较客观地认识自我和社会,但由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还不成熟,真正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和参与社会的能力还远远不够,因而在认识自我和其他事物时总带有片面性和不彻底性,很难由表及里、全面地看待事物,缺乏全面性和深刻性。从另一个层面讲,表现为社会化程度偏低,社会经验缺乏,社会交往能力较差。

独立性和自主性增强,但心理依赖依然存在大学里独立学习与生活的经历,让高职生意识到自己社会角色的变化,他们的自主、独立愿望日趋强烈,试图摆脱家长和教师的指导,独立生存。但是,高职生的自立能力还未与自立意识相匹配,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难以顺利解决面临的一系列难题,因而在很多时候又表现出强烈的依赖心理。从心理发展来看,他们独立自强的性格特征还未确立,自觉性和自制力还有待提高。

有较强的进取心和上进心,但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较差很多高职生都有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并设计了自己的计划和目标,但由于缺乏针对个人素质提高的系统学习和锻炼,缺乏一定的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和行为的能力,让网络游戏、交友游玩占据了自己大量时间,往往是计划多而执行少,目标多但实现的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职生潜力的开发。

敢想敢干,但执行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较差,责任意识淡薄高职生对很多事物都有兴趣,并且敢于尝试,但因为知识贮备不够,能力欠缺,方法不适当,技巧未掌握,表现出较低的执行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不理想。而一旦遭受挫折,他们中的很多人要么放弃,要么否定自己,要么否定问题本身,很难理性地去面对和分析挫折,找出失败的原因,重新努力去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害怕承担责任和后果,尤其对事先未预料的后果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

总而言之,大部分高职生缺乏成人应有的理性、自立、自律意识、责任意识、自我控制能力、承受挫折能力等等,极大地影响了他们成人成才。

(三)有针对性地开展成人意识教育——引导高职生从准成人向成人转变

在高职院校开展成人意识教育,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树立一个意识——全程全员做好高职生成长的引导工作高职生尽管从法律意义上已经成人,但成人意识还有待提高和完善,因此,在高职生成长的过程中,从大一到大三,从学校管理人员到教师、职工,都要始终贴近学生生活、学习、思想等的实际,重视培养他们的成人意识。

利用两条途径——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成人意识的获得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渐进过程,既需要理论引导,又需要通过各种方式促进学生体会和领悟,从而达到塑造的效果。要通过入学教育、“两课”教学、专题讲座等,让学生明白自己的成人角色所包含的丰富内容,自己当前存在哪些差距、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是什么。应通过举行成人宣誓仪式、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培养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和锻炼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受教育和自我教育中不断实现角色的转变。

强调三个内容——自立意识及能力、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在高职生的成人意识中,自立意识、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处于核心位置。自立是不依赖别人,依靠自己的努力做事的精神,是一种自我生存的意识和能力。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高职生而言,自立关系到他们能否在社会上生存和立足。自立强调意识和能力的匹配,要引导学生不仅独立,还要自觉培养独立学习、生活、交往等能力。自律意识是指个人对自身心理与行为进行主动掌握、管理的高级意识活动。自律意识关系到学生目标的完成与潜能的开发,关系到他们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关系到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我观察、评价、修养和调控,强化自我修养,完善个性品格,形成正确、清晰、理智、成熟的自我意识,增强自我调节与控制能力。责任意识是指人要知道并尽心尽力完成与自己所扮演角色对应的任务和职责,既是一种道德意识,也是一种行为实践。在高职生中强化责任意识,一个基点是要让他们明白:任何行为都会产生后果,成人都得独立承担这种后果,因此,应理性思考自身行为,妥善选择相关行为,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

职业意识教育——引导高职生从学生向职业人转变

(一)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人们对职业活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的总和,是支配和调控全部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对职前学生来说,职业意识就是把对前途和未来的美好追求寄托在具体的职业上,并以此作为接受教育的主要目的,并按照相应的标准去要求自己。对在岗人员来说,职业意识就是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和怎么干。职业意识是一个人胜任某种职业活动须具备的自我调节力量,它能正确预期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客观分析、评价人的职业潜力,不但是学生当前学习、生活的动力,也是其未来实现自我价值的必备条件。

(二)高职生职业意识现状——职业期望与职业准备存在差距

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存在许多不同。简单地说,学生是接受经济供给和资助的受教育者,任务是逐步掌握本领,完善自己;而职业人是用自己已经掌握的本领,通过工作谋生、实现人生价值,以自己的行为承担社会责任。在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过程中,不仅要有职业期待,还要有职业准备。

从学生向职业人转变,高职生在校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成功就业。在职业意识上,表现为有强烈的就业愿望,对自己现状有初步认识,对未来职业期望值较高,并初步形成一定的择业态度。但是,高职生职业意识依然是不成熟的,其典型特征是:对职业人角色了解过少,职业期望与职业准备存在差距,这也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就业质量。

有调查显示,导致毕业生就业质量不佳的毕业生质量问题可归纳为以下七个方面:(1)专业能力不强。毕业生专业基础不够扎实,处理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技术问题能力弱,动手能力差,在职场中很难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影响良好劳资关系的建立,导致就业质量不高。(2)缺乏职业基本知识。很多毕业生尽管学有一技之长,但对国家的劳动政策、就业政策等政策法规不了解,又缺乏对行业特性的了解,对职业岗位的认识模糊,没有充分的职业基本知识准备,无所适从,盲目就业,影响了就业质量。(3)职业主体意识薄弱。表现为法律意识薄弱,权利与义务对等观念不强,有时甚至不知道自己有哪些权利,过于依赖政府、学校、家长,不会也不敢运用法律、依托劳动组织等正当手段维护自身权益,或者在维权时采取不理智的行为,影响劳资关系的和谐。(4)缺乏职业价值意识。很多毕业生不能正确认识职业价值,更没有成熟的职业价值取向,往往用有无“面子”来认识职业,不愿意从事基层的“脏、苦、累”工作,往往错失了许多职业岗位。(5)缺乏职业情感。表现为心理浮躁,急功近利,缺乏“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情感,以膨胀的自我需求为中心,稍有不如意就立即“跳槽”,跳来跳去,结果一事无成。(6)缺乏正确的职业态度。自我认识不足,没有自我评价与比较,既不知己也不知彼,单纯以收入为择业的标准,职业取向简单化,或抱着“骑驴找马”的态度,为工作而工作,缺乏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心态与职业人的要求相差甚远。(7)缺乏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部分毕业生在就业后没有把当前工作与事业目标结合起来,目标取向不明;工作责任心不强,没有团队协作精神,不讲诚信,甚至违法乱纪,极大地破坏了劳资关系的和谐。

(三)强化职业意识教育——引导高职生从学生向职业人转变

教育部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就其实质而言应当属于技术实施型教育,它不是培养“通才”的教育,而是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掌握相应的专业技术和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要体现高职教育的社会价值,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应当注重职业意识教育。

高职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接受教育,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实现成功就业。成功就业至少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顺利就业,二是就业质量较高。对于正处于职业准备阶段的高职生而言,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是他们完成学业和毕业后实现良好择业、就业、从业、创业的思想基础,是提高他们就业质量与职业竞争能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要促进高职生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并成功就业,必须注重职业意识教育。

在职业意识方面,高职生尤其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学好职业知识,锻炼和提高职业能力;(2)形成理性职业意识,做好职业生涯规划;(3)培养职业习惯和职业道德,养成职业情感;(4)了解职业信息和政策,培养职业技巧。

相应地,学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配套教育工作:(1)提高理论教学效果,加强实践教学,帮助学生不断增加相关知识储备、熟练掌握技能,做好基本职业准备;(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就业形势,把个人志向与国家利益、社会责任相结合,确定对未来职业的追求、规划和构思;(3)通过入学教育、现场参观、实训课程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热爱专业,遵守职业规则,养成职业习惯,培养职业道德;(4)及时全面地向学生公布就业的相关政策和信息,从信息搜集与筛选和求职材料准备与递交,以及面试的知识准备、形象塑造、语言表达和心理调整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择业技巧。

作为完善人格和完满人生的德育,应该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帮助他们适应并胜任不同的角色。因此,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必须把成人意识教育和职业意识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构成了高职德育的特色。

摘要:高职生要在大学时期为实现自身从准成人到成人、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做准备,而目前他们在这两个角色转变过程中都存在适应与胜任障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成人意识和职业意识教育,通过德育帮助学生适应新角色,促进他们成人成才。

关键词:高职生,成人意识,职业意识,德育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3.

[2]蒋志勇.高校加强青年大学生成人意识教育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

[3]张俊涛,杜爱华.成人意识概念深度剖析[J].德州学院学报,2007,(5).

[4]祝世娜.职业意识教育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6,(21).

职业意识之我见 篇5

一个企业是由领导和员工组成的,其中员工是一个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是企业运转的基本动力。所以,企业里员工的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好的企业,他的员工会具有良好的职业意识,所谓职业意识既作为职业人所具有的意识,以前叫做主人翁精神。具体表现为:工作积极认真,有责任感,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我认为职业意识应该包含诚信意识、团队意识、自律意识、顾客意识和学习意识。地铁服务行业也是一样的,作为将来的地铁员工,我们也应该具备职业意识,下面我来谈谈我对地铁行业的职业意识。

一、诚信意识

在日常交往中,人们最重要的一条交往原则就是诚信。有了诚信,人们取得互相的信任,人们才能更好的进行交往。在地铁服务行业里,诚信也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原则,在与乘客沟通交往的过程中,讲究诚信,会给乘客一种信任感,乘客乘坐地铁,是将安全托付给地铁,我们诚信严谨的对待,才能使乘客安心的乘坐地铁,为地铁树立良好的形象。

二、团队意识

地铁服务行业是进行轮班制的,一个班组和一个班组互相交替接班,每个班组成员共同完成当班的工作任务,必须通过互相配合来完成工作。所以,地铁服务行业也是讲究团队配合的。要进行团队的配合,每个员工就必须要有团队意识。团队意识就是指企业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真正把自己看成是企业的一部分。当团队里的每一个员工都具有团队意识的时候,就能克服许多困难,轻松面对更多的挑战。

三、自律意识

一个人想要实现自己的目标或理想,需要具备自律意识。在我国,人们普遍缺乏自律意识,不文明现象随处可见。自律不可能凭空产生,而是需要时间和勇气去培养。但结果会证明所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作为地铁客服人员我们应该培养我们的自律意识,只有使自己成为更优秀的人,才能使自己在职场上更进一步。

四、顾客意识

在地铁行业里,乘客既是顾客,顾客意识就是服务意识。乘客花钱来做地铁,我们就要给他们最好的服务。“顾客就是上帝”同样适用我们地铁服务行业。我们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这样才能更好的为乘客服务。

五、学习意识

一个优秀的人无时无刻都在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要学会从各个角度去学习,不断地完善自己。向领导学习,向同事学习,甚至向路人学习。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点和长处,这些优点和长处就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我们要培养自己的学习意识,使自己保持在无时无刻都在学习的状态。

试论高职学生职业意识培养 篇6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取决于素质的竞争。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的是有理想、有抱负的高素质现代职业人,而这样的职业人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具有健康的职业意识。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重视对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将职业意识的培养渗透到学生学习与实践的方方面面,帮助学生奠定成为社会职业人的坚实基础。

一、何为“职业意识”

职业是指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较为稳定的、并以其报酬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意识是大脑的一种属性机能,是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是大脑里进行的一种活动。而所谓职业意识,是指从业者在特定的社会条件和职业环境影响下,在教育培养和职业岗位任职实践中形成的某种与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思想和观念,是从业者在职业问题上的心理活动,是自我意识在职业选择领域的表现。需要明确的是,职业意识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会经历一个由肤浅趋于深刻、由模糊趋于鲜明、由幻想趋于现实的发展过程。

二、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意识的意义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只山猪在大树旁勤奋地磨獠牙。狐狸看到了,好奇地问它,既没有猎人来追赶,也没有任何危险,为什么要这般用心地磨牙。山猪答道:“您想想看,一旦危险来临,就没时间磨牙了。现在磨尖利,等到要用的时候就不会慌张了。”可见,预先做好的准备,就是考验来临时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对于高职教育来讲,能够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就培养起他们良好的职业意识,无疑会使学生在进入职场之后产生一种“会当凌绝顶”的优先感,从而帮助他们更好、更快地适应职业的需要,并最终获得成功。

三、怎样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意识

培养职业意识的途径有很多种,但针对于高职学生的特点及需求而言,以下八种意识,是他们进入职场的必备钥匙,也是高职教育实施职业意识培养的良好途径。

(一)授人以渔,培养学习意识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中,提出了“21世纪的通行证是终身学习”的重要观点,这一观点在当今世界已经被广泛认可。经济与社会的迅猛发展,不仅要求从业者知识总量必须快速增加,而且要求从业者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要大幅度提高。这意味着社会上所有的从业者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有关专家指出:一个本科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仅占一生中所需知识的10%左右。因此,终身学习是从“襁褓到坟墓”的学习。那么,对于在校的高职学生而言,与其花费大量的时间传授他们一些理论、知识、技能,莫不如将更多的教育精力放在教给他们获取知识的方法上。在带领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教会他们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要结合本专业的知识体系,教会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使他们既要“学会”,又要“会学”。

西方有据名谚:“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只有教会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才能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不断把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素质,不断进行技术的创新,成为真正为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二)重视行动,培养实践意识

有学者认为,当今的高职教育就是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吃的就是专科教育的“剩馍馍”。这种认识虽然有些过于偏激,但也说明了我们高职教育存在的一些缺陷。要想彻底改变这种尴尬的处境,高职教育必须要高举“实践”的大旗,通过各种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实习与实训,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使学生在职业竞争中,以这种重要的职业意识脱颖而出,获得社会的认可。

在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另一方面要促使学生主动接受社会实践锻炼。在课内的学习,教师要时刻把握“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学习与运用的一致”这一准绳,使学生灵活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而在课外,教师要创造各种到实践中去的机会,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以及志愿者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对课内所学的知识有更直接的实践感觉、实践把握,发现所在专业领域内的一些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还要带领学生经常到生产、管理、服务的第一线去,使学生从多层面了解行业、了解社会,向社会学习,帮助学生在无形中建立自己开放的、具有学习功能的判断体系。通过这样一系列潜移默化的行动,学生会养成一种主动接受实践考验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会自觉地认真思考,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实践意识就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

(三)挑战惰性,培养质量与效率意识

质量是指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效率是指人或机器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的大小。在职场上坚持质量效率第一,就是在工作中不惜投入更多的精力,主动发现和创造新的机会,提前预计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并有计划地采取行动,提高工作绩效,避免问题的发生,以创造新的机遇。

对于高职学生来讲,最困难的恐怕就是克服懒惰。这种懒惰不仅表现在生活态度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学习和工作中。相对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讲,高职的学生更容易产生自卑、懈怠、消极的心理,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对任何事情的“懒惰”。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格外耐心,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渗透,使学生养成变被动地接受任务为主动地承担任务的习惯,帮助学生克服懒惰,逐步树立质量与效率意识。

(四)开阔视野,培养竞争与合作意识

关于竞争,《中庸》中说:“人一能之,己十之;人百能之,己千之。”所谓“君子之学,不为则以,为则必要其成”。也就是说,人一定要自强不息,要有竞争精神。竞争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更是一个人发展的基础,只有存在竞争,只有处于激烈的竞争中,才能不断地自我更新、发挥潜力。但是,竞争又是离不开合作的。实践证明:一个人的职业活动总是与一定的职业群体相联系。特别是在生产力高速发展的今天,职业分工越来越细,劳动过程更趋专业化、社会化,这不仅要求部门与部门之间要沟通协作,也要求每一个个体要团结合作。在现在的职业活动中,既需要强烈地竞争,更需要主动友好地合作,竞争与合作是相伴而生、相离而失的。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培养他们的竞争与合作意识,必须要对症下药,要从开阔视野人手。有句广告词这样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德,带领学生掌握过硬的知识技能;既要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强大”,即真才实学、豁达包容,又要让他们清楚自己的“渺小”,即他人的优势、世界的广大。一个视野开阔的人,既可以享受竞争的快乐,又能够品味合作的愉悦。对于未来社会需要的职业人,这样的品质

是最重要的。

(五)以身作则,培养敬业与奉献意识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在这种客观环境下,高职学生在价值观、人生观上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其中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从重理想向重现实发展。从重意义向重利益演变,从重集体向重个体转化。当然,关注自我与现实并不错误,但如果过多地倚重这方面,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培养学生的敬业与奉献意识往往比其他方面更为重要。

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通俗地讲,敬业就是把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加以研究,有恒心,不怕苦,不虎头蛇尾,不见异思迁,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而奉献是一种只付出而不求任何回报、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一种精神和理念,是一种真诚自愿的付出行为。对人类历史的研究表明,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世界前进的人并不是那些天资卓越、才华四射的天才人物,而是那些智力平平但勤奋敬业、奋斗不息的人。不管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需要敬业、乐业、勤业,都需要奋斗不息、坚持到底、奉献社会。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起到表率作用,以自己的认真、敬业、奉献、不畏劳苦、锲而不舍去影响学生;其次要积极鼓励、倡导学生主动奉献、勤奋学习,帮助学生养成敢于拼搏、敢于负责、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职业道德。

(六)培养忠诚与诚信意识

忠诚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未来从业人员对社会、对他人所承担的义务和职责。俗话说:“百年言论,千年诚信。”对于从业者来讲,忠诚与诚信,既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更是在职业活动中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是在职场上不可缺少的德行。

其实,现在的社会并不缺乏有能力的人,而最欠缺的是那种既有能力又很忠诚的人。比如有的大学生进入单位后,总是抱怨干活多报酬少、老板苛刻、自己可怜,于是要么占公家便宜,要么心浮气躁,要么“人在曹营心在汉”,甚至有时候会泄露公司情报,这些看似无有大碍的举动,就是缺乏忠诚、诚信的现实表现。

可以肯定的是,培养高职学生的忠诚与诚信意识,是帮助他们增强自身竞争力的法宝。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中,从学校到教师,都应该有意识地运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将诚信教育与传统美德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特点,教师要把过去传统的说教变成学生自主体验的动态过程,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把忠诚与诚信要求内化为一种自身的需求,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感悟、凝炼、提升,形成道德的内驱力,于平常之中体验做人的道理,做到知、行、信的统一。

(七)打破常规,培养创新意识

随着我国加“WTO”和科教兴园战略的实施,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经济生活越来越国际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这就必然使得社会对未来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个新要求,其中有很大一方面是对创新能力的要求。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是一个人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要求具有强烈的创造欲、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记忆力和良好的思维力。这些素质都是现代的企业迫切需要的。

要跟上这样的创新潮流,保证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被时代淘汰、不被职场淘汰,就必须对在校的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要特别注重科学思维的训练。首先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不让学生做机械的“搬运工”,要通过启发、诱导、激励等多种手段,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潜能与特长,激励他们勇于探索、发现、开拓、创造,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打破常规;其次,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准确地把握好教学时机,启迪学生的智慧,创设出令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形式,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创造,引导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答案积极探索,培养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灵活解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想、去做,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第三,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想象思维、发散思维、联想思维、逆向思维训练,使学生善于应变、敢于创新,利用各种实践机会培养学生怀疑态度和批判精神,引导学生观察事物,比较、分析、发现身边事物的缺点,并加以改进。

(八)未雨绸缪,培养企业文化意识

所谓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经营理念、经营目的、经营方针、价值观念、经营行为、社会责任、经营形象等的总和,它是企业个性化的表现,是企业生存、竞争、发展的灵魂。一个企业如果只有财富,没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和良好的文化,那么这个企业就会萎靡不振,当然也绝不可能成为一流的企业。正因为如此,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企业都十分注重自己企业文化的培养与形成。对于进入企业的任何一个人,企业都希望他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了解企业的文化,融入到企业的灵魂中去。

高职学生在进入职场之前,必须要培养起他们强烈的企业文化意识。当然,在校期间对企业文化的培养可能是形而上的,学校及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未雨绸缪,帮助学生形成未来需要的企业文化意识。比如,首先要了解企业文化的组成。我们可以用这样一个比喻,“企业文化像花一样”,它包括花叶、梗、根须三个部分。所谓“花叶”,也就是凸显在外面的现象部分,表现在企业中就是员工能够看得到的标准、手册和口号等;所谓“梗”,是指企业的规则、规定和行为方式等;所谓“根须”,则是指企业的潜规则,这是决定性的东西,不管是梗还是花叶都在有根须的情况下才能出现。了解了这些,教师就可以通过职业岗位操练、专业实习、到企业中经受实践锻炼等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意识培养,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为学生将来成为卓越的职业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高校教师职业意识研究 篇7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所决定。可以这样说, 意识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意识的产生与人的物质活动、物质交往、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 因而“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 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 (2) 劳动创造了人, 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在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 从事某一领域劳动的职业劳动会产生与之相应的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人脑关于职业活动的反映, 是人们对职业活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和观点。职业意识来自于具体的职业实践, 是职业工作者约定俗成、师承父传的职业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 职业意识的基本要求可以用法律、法规、企业或行业自律的规章制度来体现。它是每一个职业工作者从事该项职业工作最基本的要求与约束。同时, 职业意识的确立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贯穿于一个人职业发展的全部历程。一般来讲, 职业意识最基本的表现为:工作积极认真, 具有责任感和基本的职业道德。 (3)

学校教师亦应具有职业意识。教师职业意识的正确确立关乎学校教育的成败和国家的未来。教育作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 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 强教就需要教师具有正确的职业意识。近年来,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学生人数的大量增加, 高校教师队伍充实了一批新生力量。研究高校教师的职业意识问题, 深刻理解高校教师职业意识确立的重要意义, 进而引导教师确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就成了高校的一个十分紧迫和突出的任务。

为了了解高校教师的职业意识现状, 笔者在江南大学进行了相关问题的调查研究, 通过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的研究分析, 发现了一些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职业意识问题。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问卷调查按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进行。发放问卷280份, 获得有效问卷240份。其基本情况是:性别方面, 男性106名, 女性134名;学历方面, 专科学历者23人, (占9.58%) , 本科学历者91人 (占37.92%) , 硕士学历者81人 (占33.73%) , 博士学历者45人 (占18.75%) ;教龄方面, 1~10年者78人 (占32.5%) , 11~20年者70人 (占29.17%) , 20年以上者92人 (占38.33%) ;职称方面, 未定级者3人 (占1.25%) , 具有初级职称者31人 (占12.92%) , 具有中级职称者124人 (占51.67%) , 具有副高级职称者69人 (占28.75%) , 具有正高级职称者13人 (占5.42%) ;年龄方面, ≤35岁者76人 (占31.67%) , 35~50岁者129人 (占53.75%) , ≥51岁者35人 (占14.59%) ;工作性质方面, 理工科教师99人 (占41.25%) , 文科教师69人 (占28.75%) , 教学管理与教辅人员72人 (占30%) 。

二、教师职业意识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职业态度问题凸显

一个学校能否办好, 关键在教师队伍问题。而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一般的高校更为关注的是师资的结构和培养, 而对于教师职业态度可能会给教学质量带来影响的问题却很少顾及。然而,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员工, 你无需有多高的智商、情商等, 而是要首先具备一种精神, 那就是主动性”, (4)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发挥的作用和教师的态度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 很多教师现阶段最关心的是自己的“职称职务”、“科研项目”和“经济收入”。而关心“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的力度不够。在学校中有很大一部分教师认为自己的成就来自科研, 很少一部分教师认为成就来自教学。固然科研对于学校“产、学、研”结合以及教师的发展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 教师不能因为科研而忽视另一主要任务:教学工作。经分析, 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学校的科研要求太高, 任务繁重, 教师职业压力太大。

经调查显示, 60%的教师感觉职业压力较大, 只有4%的教师觉得没有压力。在压力的来源方面, 有52%的教师选择了工作压力, 15%选择了经济压力, 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占7%。工作压力中, 33%的老师选择了学校的绩效考核制度, 25%的老师选择职称评定制度, 选择分配制度的占12%。58%的老师认为领导轻视教师, 教师的不到应有的尊重, 11%的老师认为这种情况比较严重, 只有29%的老师认为没有这种情况。在经济压力上, 经调查, 78%的教职工月收入在4000元以下, 其中有53%的老师经常会感到自己待遇较低, 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笔者认为, 学校教师在工作、经济中存在的这些客观的现实压力必然会体现在教师的职业态度中。工作中的压力使教师忽视“学生发展”, 而只顾“职务职称”;经济中的压力导致教师对“教学质量”漠不关心而热衷于自己的“经济收入”。教师工作中存在的压力与教师职业态度具有明显的因果联系。

2、职业道德有所滑坡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教育事业沿着“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方向发展, 教师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然而,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背景下, 许多教师的职业道德出现某种程度的滑坡,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严重的关切。当前, 教师队伍中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潮, 导致了许多教师理想情操的失落、权力物欲的上升和道德水准的下降, 这无情地践踏着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 (5) 例如, 部分教师缺少敬业精神。一般来说, 教师的敬业精神应该包含爱业、勤业、乐业、精业、创业的基本品质, 敬业精神也可以说是教师必须对教学充满热爱之情, 具有乐于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而献身的精神, 必须对教育事业充满高度的责任感, 兢兢业业, 不图名利。敬业精神应该是每一个想成为优秀老师的首要标准。但是现在的部分高校教师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仅仅认为是一种职业和谋生的手段, 而未把它看做是承担着传承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传播崇高理想的一项事业。不思进取, 得过且过, 无意于对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的探索和研究。再如, 部分教师过分强调个人利益, 受“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影响, 接受工作不是以服从学校需要为原则, 而是以是否有利可图为前提, “钱多多干, 钱少少干, 无钱不干”。 (6) 为追求个人利益, 不安心本职工作, 擅自离职离岗, 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第二职业。

笔者认为, 教师职业道德滑坡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 教师在经济上, 劳动强度大, 工资收入相对较低是教师职业道德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一般说来, 教师的经济高收入是教师社会地位中权重最大的一个层面, 而经济收入低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的社会地位, 甚至影响其在学生中的权威性。与其他行业相比, 教师劳动强度大, 但收入相对较低。如随着教师住房的商品化, 高额的房价使得许多年轻教师只能望“屋”兴叹, 使得教师心理产生了巨大落差。 (7) 越来越多的教师感觉到自己的待遇低, 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相应的教师职业意识也受到了影响, 慢慢发生了变化, “一切向钱看”的心理由此产生, 只要有利可图什么都可以放弃, 什么都可以简化, 什么都可以放在第二位。其次, 社会中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使我国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化, 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进步。但是随着市场的开放, 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消极的思想也随之而来, 拜金主义, 自由主义, 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思想在无形中正侵蚀着教师们的思想, 使其渐渐发生着蜕变。一些教师在金钱和利益的驱使下, 早已把以奉献为基础的教师职业道德抛之脑后, 以往的教师育人变成了单纯的教师职业, 上完课后就意味着任务的完成。这与其说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不如说是一种思想的倒退, 教师在职业道德上出现了方向上的偏离, 一系列问题随之而来。

3、职业能力偏低

教师职业能力是指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必需的特殊能力, 是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将个人能力和教学所需的知识、技能相结合而转化成的一种职业素质。教师职业能力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标志, 是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职业能力的知识结构是以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为背景, 以精深的专业知识为主干, 以相关学科知识为补充, 以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为基本知识的复合性的主体知识结构。教师职业能力是关系到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问题,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水平教育的基本保证, 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随着学校的扩招, 一大批青年教师涌入到了学校, 这在满足学校教师资源不足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有许多教师虽然自己的专业素质过硬, 但在教学方面能力很低。有一大部分教师本专业并非师范类的, 未经过专门的训练, 特别是一些理工科的教师, 本身肚子里的东西是不少的, 可一到课堂上就倒不出来, 学生很难掌握老师传授的知识, 再加上一些教师自身也存在这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因此教师职业素养方面存在严重不足, 这样的后果是教学质量的低下, 从而影响整个学校教育。

不得不说教师职业能力偏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在学校教育不足造成的。我们承认术业有专攻, 现在高校设置了各个专业, 有的学校只顾及学生的专业知识, 而对一些关于学生最基本的道德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却缺乏重视, 这些公共课就相应成了“不相关课”, 公共课“六十分万岁, 多一分浪费”的心理普遍存在于学生的意识中。学校的不重视造成了学生的不重视, 这些不重视造成了以后成为教师相应的文化基础知识的匮乏。另外, 现在很多学校存在教师职业能力偏低的现象。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踏上讲台经过教学实践后教师的职业能力固然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但这只是实践方面的, 还需要在理论层面有一个提高。特别是对非师范类出身的老师来说, 在参加工作后学校能进行教师职业能力的相关培训是多么宝贵, 通过这些培训, 这些非师范类毕业的老师就可以学到自己在学习没有接触到的知识, 弥补自己的不足, 提高教师职业能力。

上述问题的存在, 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1世纪国家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而培养人才的关键在教师。教师职业意识的好坏是关乎教师队伍建设质量的重中之重。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事实是我国教师的职业意识出现了一些问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当前我国正处在大调整, 大变革, 大激荡的时期, 社会问题必然会以各种形式反映在教师的意识中, 从而引起教师在职业意识中出现相应的变化, 关注这些问题, 全社会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 我们必须对症下药, 追根求源, 尽快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 提高教师的经济收入, 减缓教师的工作压力, 培养教师正确的职业意识, 切实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奕乾等.《普通心理学》[M].华东大学出版社, 2008年 (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 第1卷, 72页

[3]李三支.《职业意识训练——认知职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4]沈春英.《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意识探析》[A].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2)

[5]赵秦.《市场经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A].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2)

[6]谢芳.《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滑坡成因分析——以物流专业为例》[A].物流教学, 2008 (7)

职业意识 篇8

1.高校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的内涵

1.1职业意识的内涵

职业意识是人在职业问题上的心理活动, 是职业人在一定的职业环境中所形成的职业认识、理解、情感与态度, 是心理素质与思想素质的综合, 是职业人对自己从事职业的一种自觉自主的认识, 是构成职业思想的主体。 职业意识是自我意识在职业选择领域的表现, 是在职业定向与选择过程中对现状的认识和对未来职业的期待和愿望, 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择业态度和择业方式。 一般认为, 职业意识由职业价值观、职业理想、职业定位、职业风险和职业调适五个要素构成。 职业价值观是个人对职业的社会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标准, 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导向和调节作用, 是职业意识中最核心的部分。 职业理想反映人们的追求和上进心, 并为生活理想的实践提供方向和动力。 职业定位是个体对自己现时价值的衡量和定位, 主要体现在对地域、职位和择业标准的选择上。 任何职业都是有风险的, 尽管所有人都希望尽快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但其中必定会出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即“职业风险”。 当个体在职业生涯中遇到各种问题时, 会相应采取具体行动调适, 这就是职业调适。 高校学生正处于职业准备阶段, 良好的职业意识是他们完成学业和毕业后就业的思想基础。

1.2高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

对职业素养涵义的理解, 不同人有不同观点。 有人把它等同于“职业素质”, 认为是一个从业人员在职业行为中必须具备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心素质的综合;有人认为职业素养就是“职场礼仪”, 所以很多职业素养方面的书籍, 讲的大多是职场礼仪知识;有人则把它具体为“职业技能”;有人认为职业素养偏重于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意识方面的隐形素养, 等等。 这几种认识和理解大都带有片面性, “素养”不同于“素质”, 素质是静态的, “素养”则是动态的过程, 是经过后天的教化和培养, 以及长期的练习、锻炼所得。

职业素养, 通常是指职业岗位对个体内在的规范和要求, 是个体在职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方式, 即个体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道德操守、职业态度与兴趣、职业设计与创造的情感、规范、能力及其水平等。 高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同样具有丰富内涵, 指高校学生通过校企文化熏染、技能训练及自我陶冶和锻炼,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及其岗位需要所形成的技能知识、工作态度、职业精神及心理状态。 职业技能可以通过短期学习、培训等获得, 并在实践运用中逐渐熟练而成为专家。 良好的职业素养有利于夯实高职学生的职业基础, 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从而有利于提高就业能力。

2.当前高校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对学生职业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

首先, 职业意识教育缺乏系统性, 对职业意识教育认识不足, 观念落后。 一些职业院校没有把高职学生三个学年的职业意识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研究, 往往只注重第三学年, 尤其是毕业前的毕业生就业指导, 而忽视前期对学生进行基本的职业知识教育, 这样就会使职业指导工作苍白无力, 有临时抱佛脚之嫌。

其次, 职业教育重视“一个点”, 忽视“一条路”。 就业指导和职业指导是“一个点”和“一条路”的区别。 就业指导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找到一份工作, 以求完成毕业生就业率指标, 这种做法带有目的性和功利性。 职业指导侧重于指导学生如何设定职业目标和实现职业目标, 是终身职业指导。 有一些职业院校只重视就业指导这个点, 相对忽视职业指导这条路。 简而言之, 则是没有把握好侧重点。

最后职业意识教育措施不力。 职业意识教育缺乏全程化设计, 没有将职业意识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只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 忽视了职业意识的训练;只强调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教育, 忽视了职业意识教育的基础作用, 导致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模糊, 毕业生的职业化程度不高。

2.2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随着高考报考人数下降, 全国高考平均录取率逐年上升, 高等教育从精英迈向大众化教育, 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明显下降, 学校的学习氛围不再像以往那样浓, 学生不再以学习为自己的第一要务, 而是学习目标不够明确, 更缺乏远大的职业理想。 部分学生在校不思进取, 经常迟到、旷课, 不将班主任的教育放在心上, 无视校规, 整天上网、聊天、玩游戏, 尤其上课不再认真听讲, 都是低头玩手机, 学不到对他们真正有用的东西。 走上工作岗位后, 就出现适应不了单位严格的劳动纪律、缺乏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等现象。 缺少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 只讲工资待遇, 稍有不如意就频频辞职跳槽。

职业素养由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共同构成。 由麦克利兰的“素质冰山”模型可知, 显性的职业素养只占职业素养的八分之一, 包含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外在表现, 这一小部分是人们看得见的外在表现; 隐性的职业素养占职业素养的八分之七, 包含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等内在表现, 这一大部分却是人们看不见的。 正是这隐性职业素养决定、支撑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 当前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恰恰相反, 由于显性素质的培养易于通过教学过程提高, 更容易看到成果, 很多高职院校把大部分教育资源用于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养, 但对于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起关键作用的隐性素养相对忽视, 缺乏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即使各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越来越重视, 也在通过多种培养途径进行实践探索, 如增加课程的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的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的指导和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但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水平仍不容乐观。这主要是因为现有的粗放考核体系难以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全面考核, 无法系统地将学生的日常行为与各项奖惩挂钩, 导致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毫无约束。

3.增强学生职业意识, 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措施

3.1加强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

3.1.1积极转变思想观念, 走出职业意识教育的认识误区。

必须增强对职业意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一所职业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对职业意识的认识和态度, 决定了该校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的方向与力度。 要在学校形成职业意识教育全员化、职业化的共识与氛围, 就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加强职业意识教育, 以实现高质量就业为目标, 充分认识职业意识教育的全程性、连续性和职前性, 实现从就业指导向职业指导的转变。

3.1.2职业意识教育必须全程化、系统化。

职业意识的形成是长期沉淀的结果, 职业意识教育必然是一种养成教育, 必须将其作为系统工程在各个学年中全面推进, 形成循序渐进的、系统的职业意识教育体系, 并纳入教学计划中。 同时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 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不断让学生在实践中, 用职业行为履行职业责任, 用职业责任规范职业行为, 从而使学生在思想上对未来职业有着直接而又深刻的感性认识, 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随着感性认识的积淀和职业能力的提高, 他们的职业意识就会实现飞跃, 逐渐理性化, 从而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职业角色。

3.1.3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对职业意识培养的积极作用。

第二课堂是学生张扬个性的“自我发展区”。 学校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外活动、社会活动、团体活动、勤工俭学活动、主题班会和校园网络等形式, 拓展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把职业认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交给学生, 让他们在师生、生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中逐步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 真正成为自己未来的主宰。

3.2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

3.2.1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职业行为和习惯是职业素养的组成部分之一。 “习惯决定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 好的习惯助人成功, 坏的习惯使人受挫。 许多坏习惯, 小的会影响发展, 大的可能导致人生失败。 如何不让坏的习惯影响今后的成长和发展, 就要平常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养成符合企业需求的职业化的行为习惯。

3.2.2培养良好的职场礼仪。

不管是求职面试礼仪、办公室礼仪还是商务交往礼仪, 都是平常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的。 所以, 大学生要充分利用大学时光, 锻炼和培养与同学、老师交往的礼仪, 在社会实践中与同事和上级相处的礼仪, 为将来走上岗位奠定基础。

3.2.3树立责任和合作意识。

责任和合作意识是职场中企业单位对员工的基本要求。责任, 即要做到自己的事, 自己负责, 自己解决, 保证及时实现工作目标;合作, 即要有团队精神, 懂得配合协作, 共同完成企业单位的目标任务, 达到合作共赢的局面。 作为职业人, 这两种意识关系到个人和企业单位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与否, 关系其效率和效益的高低, 也是为人做事最基本的要求。

3.3职业意识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应相互融合

职业意识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应该融合, 没有正确的职业意识, 职业道德教育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所追求、充满信心的人, 才能主动接受职业道德教育, 才会自觉养成职业生涯发展所必需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职业意识的教育和职业素养的培养都需要长期的积累沉淀, 二者应该相互融合, 才能更好地实现就业目标, 培养出更多能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谭卫华, 陈沙麦, 陈少平.大学生职业意识探析[J].福州学报, 2001, (2) .

[2]周以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意识培养[J].教育与职业, 2005 (8) .

[3]张希玲.论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和方法[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 2008 (3) .

[4]平芸.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现代商贸工业, 2007 (1) .

[5]董睿.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8.

[6]付晓容.浅谈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 2008 (15) :164-165.

[7]任雁敏.大学生职业素养重要性及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0 (17) :79-80.

如何引导学生增强职业意识 篇9

关键词:职业院校,职业意识,职业技能

一、职业意识的内涵

职业意识的概念便是学生在对专业定向和选择当中,能够对自我现状有所认识,同时对未来从事职业有所展望。职业意识应当是在所处的职业环境当中,完成职业认识、理解与态度的形成过程。职业意识包含两大方面,分别为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学生职业意识的形成,对其学习积极性、择业态度与择业方式都会产生较多的影响。因此,学生职业意识的有效培养,是职业院校教育工作开展的一项基本任务。同时,实践结果也表明,具备职业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学生,在就业时会比别人存在更多的优势。

二、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意识现状及问题

(一)理想与现实有所分离

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课程开展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这就使学生对真实工作环境接触不多。导致一些学生在对自身职业进行规划时,存在更多的理想色彩,对未来有着更多的期待,从而在工作时,提出的要求也相对较高。然而,当他们真正走上岗位之后,会发现真实情况与他们理想存在差别,进而使他们难以接受,甚至想逃避。

(二)职业意识较为盲目

学生为了使自己在进入社会之后,能够快速适应,并发挥自己的价值,于是在学习期间,便注重对自我各种能力与专业素质的培养。然而,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其职业意识较为浅薄,对自己未来缺乏合理规划,在岗位选择上,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同时,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很多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逐步丧失,使其在工作时不断跳槽。这种错误的职业意识,会影响学生与社会需求间的平衡发展,使学生岗位流动性较大,进而使学生择业负担与社会负担都有所增加。

(三)职业教育缺乏系统性

现如今,很多学校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仅仅通过一些就业指导课程来实现,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找到满意的工作,却没有系统性地对职业目标设定、职业目标实现途径做出指导。致使对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缺乏系统性与全面性。

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策略

(一)加强实践教学,对教学模式实施改革

现如今,多数职业院校对学生开展教育时,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能够教会学生很多专业知识,但是单纯的学习专业知识,不仅不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有效锻炼,还会使学生对职业生活缺乏深入了解。而创新课程教学模式的开展,是为了对学生职业意识进行培养。在对教学模块实施构建时,主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职业知识、技能与态度需求做到参考点,通过项目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的布置,让学生对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有更多的认知与把握。此外,还可以采取技能训练等多元化实践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得到有效锻炼,使学生职业意识在教学中便能够得到体现。

(二)在教学管理中完成职业意识的培养

职业院校在对学生实施管理时,就应当做到积极渗透,完成对学生职业意识与职业观的培养。例如,可以借助德育课程,来对学生展开责任意识教育,并完成学生诚信档案的创建工作。还可以借助各类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全方位培养。这种潜意识的职业意识培养,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做到对职业意识的有效学习与融入。

(三)端正就业观念,做好职业意识引导

目前,职业教育改革正在逐步深化,毕业生走向市场后,完全是自主择业。所以,职业院校应当做好学生就业观念的培养工作,让学生在对就业体制需求的适应情况下,完成自主择业意识的有效培养,从而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做到游刃有余。当学生职业意识得到培养之后,辨能够使其主动投向人才市场,并根据社会需求来优化自身能力,调整自我心态,从而对就业环境与岗位工作有着全新的认识。

(四)创建于企业相融的校园文化

作为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能够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创造出良好的环境,同时也能够对学生职业意识培养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校园文化在创建时,应当涵盖诚信、奉献、团队、社会责任等意识与精神,并对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与实践性特征做到充分体现。还可以借助一系列学术讲座活动、学术社团活动的开展,来打造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中,逐步完成职业意识的培养。

意识对行为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此,职业院校学生意识的形成,对学生职业素养、择业方式、就业态度、就业理念等方面,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职业院校应当在做好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加大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通过职业意识培养平台创建等方式,完成职业素养教育的开展,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对人才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翁莉.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意识的现状和培养途径[J].现代教育科学,2012(5).

[2]董晓明.职业意识:发展职业的关键[J].职业,2012(29).

“国学经典”中的职业意识渗透 篇10

职业意识是指学生的就业意识, 是指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总和。中职学校的学生要有“进入职业门, 就是职业人”的意识, 因此学生一踏入职业学校的大门, 教师就有义务培养其职业意识。“国学经典”中许多片段对职场有借鉴意义。

一、面试要知礼

庞统是三国时期一位颇有才华的谋士, 人称“凤雏”, 与“卧龙”诸葛亮齐名。然而, 相当长一段时间, 这位贤士处于报国无门的尴尬境地, 这都是他不成功的“面试”惹的祸。

庞统的面试是在东吴孙权处。周瑜死后, 鲁肃自感“碌碌庸才, 误公谨重荐, 其实不称其职”。特向孙权推荐庞统, 说此人“上通天文, 下通地理”, “周公瑾多用其言, 孔明亦深服其智”。孙权听后大喜, 忙安排请来相见。庞统前来拜谒。施礼完毕, 孙权问:“先生一生所学, 以何为主?”庞统说:“所学不必拘泥, 随机应变。”意为所学庞杂, 涉猎广泛。孙权又问:“先生的才学与周瑜相比如何?”庞统笑答:“我所学的东西与周瑜大不相同。”孙权生平最喜爱周瑜, 岂容他人轻视, 于是心中更加不悦, 就随口说:“先生回去吧, 等用你之时, 再去相请。”庞统只得失望而归。

由孙权的爱臣鲁肃亲自推荐, 又颇受周瑜、诸葛亮等人重视的大谋士庞统, 为什么在孙权那里“面试”的时候惨遭失败呢?作为“求职者”的庞统, “面试”中的表现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其一, 狂妄成性, 不受约束, 不修边幅。这样放荡不羁的表现在平时本无可厚非, 但在求职的特殊场合, “主考官”又是东吴主公, 他仍狂妄不羁, 就有些不知轻重了。通常, 个人的外表修饰和言谈举止是构成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的基本条件, 良好的仪表、得体的言谈、礼貌的举止, 才是获得考官青睐的先决条件。

其二, 口无遮拦, 说话毫无避讳。在谈及孙权宠爱有加的周瑜时, 庞统流露出轻视之意, 致使孙权更加不悦, 进而引起反感。在应聘的时候, 应该了解对方的期望, 注意投其所好, 这样才能更好地与考官进行交流。

二、做事重细节

职场中的“权力者”应该尊重每一个“小人物”, 他们或许不像小人那样奸诈, 只是看起来人微言轻, 无足轻重, 但是手握乾坤的大人物们一旦忽视了他们的利益或作用, 那后果就有可能不堪设想。

春秋时期, 各诸侯国互相攻伐。有一年, 宋国大夫华元率军攻打郑国。由于第二天就要和郑军交战了, 为了振奋士气, 华元吩咐炊事员给大伙加餐, 每人分得一大块羊排骨。当晚, 士兵们兴高采烈地捧着骨头大啃特啃, 只有华元的马车夫羊斟在一边喝凉水。原来华元因军务繁忙, 忘了交代分给羊斟。羊斟见其他人吃得满面红光, 不禁气不打一处来, 心想:都说近水楼台先得月, 怎么我就那么“背”呢?这不是诚心作践我吗?羊斟暗暗地打定了主意, 决定以牙还牙, 要华元的好看。

第二天, 宋郑两军相遇, 双方摆开阵势, 厮杀起来。就在两军激战正酣的时候, 羊斟忽然一甩鞭子, 驾着马车风驰电掣般向郑军的营地驶去。车上的华元大惊, 对羊斟喊道:“你晕头了吗?那边是敌营啊!”羊斟转过脸答道:“昨晚你有权不给我吃羊肉, 今天我有权让你当俘虏。”就这样, 羊斟驾着指挥车径直到了郑军大本营, 可怜华元研究了一晚上的兵法计谋还未能施展, 就稀里糊涂地成了战俘。

三、是非多宽容

相传周定王元年, 楚庄王平定叛乱后, 为庆大捷宴请众将百官, 并让美丽的爱妾许姬为大家敬酒。正当他们开怀畅饮之时, 一阵狂风吹灭了所有的灯烛, 黑暗中, 有一个人拉住许姬的衣袖调戏, 许姬不从, 顺手扯下了他的帽缨。许姬当即将此事告诉楚庄王, 要求庄王掌灯后立即下令查出帽子上没有缨的人。庄王听了哈哈大笑, 当即发话:“请百官都把帽缨去掉。”然后下令点灯。这样谁是行为不轨者, 已无法分辨。许姬不明其意。庄王解释说:“酒后狂态, 人常有之, 倘若治罪, 必伤国人之心, 使百官不欢而散。”所以不能这么办, 许姬这才叹服。

由于庄王的宽容, 在吴兵伐楚的战争中, 有一个人奋勇杀敌, 为保卫楚国立了大功。庄王问他为什么如此勇敢, 他回答说:“臣, 乃殿上绝缨者也。”表现了知恩图报的精神。

四、立足凭责任

职业学校的学生走出校园就要承担社会责任, 如果在学校没有养成职业责任意识, 相信社会交给他们的任务也不能完成。孟子说:“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越王勾践遭亡国之险, 却能忍辱负重, 卧薪尝胆, 十年生聚, 十年教训, 最后一举灭吴, 成为一代霸主。“越王勾践灭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表现了他居安思危、自强不息的责任意识。教导学生有责任心, 可以让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论高职会计专业职业意识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会计职业意识会计职业道德高职会计

0引言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要增加,这些人才大都由高职院校培养,会计职业教育又是高职院校的重要部分,这些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步入社会后许多人从事具体的会计工作,但有的人由于抵制不了诱惑。违反法律法规。给单位和国家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甚至成为阶下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重要的一方面是学生缺乏应有的会计职业意识。下面就会计专业职业意识谈几点看法。

1高职会计专业职业意识的内容

离职会计职业意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会计职业资质,即从事会计工作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求,是被社会认同的证明,是进入会计领域的通行证,如一般会计人员必须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师事务所最好有注册会计师证、注册审计师证等。这方面学校都做得很好,如我校就要求在校生都要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甚至要求80%的学生要在毕业前拿到初级会计资格证。

二是会计职业道德,是从事会计行业的人员所遵循的、与会计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只要有经济活动,就会涉及会计职业,涉及到会计职业道德,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会计职业道德的核心是“诚信”。诚信教育的最佳时机就是从业人员的启蒙教育阶段,即在校的学习阶段,学生应熟悉和掌握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并将其内化为个体道德。

三是培养会计职业道德情感,帮助和引导树立高尚的会计职业道德观念。是指热爱会计工作,敬重会计职业。只有这种情感才能坚持诚实守信,客观公正,依法理财,才能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律能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会计的专业性和技术性日趋复杂,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应使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职业情感是相互作用的,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客观要求会计人员熟悉和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学习提高会计职业技能。会计人员不熟悉准则、没有娴熟的会计技能,再好的道德品行,如何遵循准则、坚持准则,做到客观公正?

2离职会计专业职业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会计人员在处理相关经济事项时,都面临法律、职业道德规范的考虑,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财经法规的执行。中国会计学会课题组就国家、社会公众利益与单位利益发生冲突时,会计人员该如何处理这一问题,曾对一千多名在岗会计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有16.87%的会计人员认为应当坚持原则,有61.27%的会计人员认为应当按单位负赍人意见办,同时做好会计上的“技术处理”,有21.86%的会计人员认为应直接按单位负责人的意见办。此调查结果从总体上揭示了我国当前由于会计人员职业意识缺失的严重程度。在校就读会计专业的学生是会计人员的预备军,在学校的学习阶段就是会计职业意识的初步形成阶段,因此学校教育是会计职业意识教育的重要环节,是会计岗前教育的重要场所,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水平的高低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而目前我国的高校没有把会计职业意识的培养尤其是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职业道德情感摆在应有的位置,导致整个社会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呈现下降的趋势,这也是导致会计核算失实、会计造假和审计舞弊层出不穷的根源之一。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薄弱,自学能力差,那么对于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3高职会计专业职业意识培养的途径

3.1重视会计专业新生的入学专业教育。

第一时间将会计职业意识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正确认识会计专业,热爱会计专业,敬重会计职业。短暂的三年学校生活,帮助他们做一个如何尽快拿到会计职业资质的规划,为以后的职业意识培养作好铺垫。

3.2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掌握过硬的本领。

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到单位从事具体的会计核算工作,但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一般单位不愿意接受会计专业学生实习,学院大力开展实训实验,仿真单位经济业务的实际处理流程,让学生担任不同的会计角色,在处理不同的经济业务过程中,不仅使其提高技能,还能体验会计的工作内容和责任。

3.3开设专门的会计職业道德课程。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职业意识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学院应开设(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等相关课程,应纳入会计专业的考核体系。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会计职业道德的原则与规范,树立高尚的会计职业道德意识。坚定会计职业道德的信念,此门课程也是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必考科目,有助于学生取得相应证书。

3.4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

有关法规、道德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感觉枯燥,效果不是很好。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案例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学院可以组织老师系统编写有关会计职业道德的案例。通过剖析典型案例,探寻违法人员人生蜕变的实质,警示学生在会计岗位要抵御诱惑,坚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进一步拓宽教学模式,采用“理论课-案例教学-专家讲座-社会调查实践”的方式,且的在于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意识,外显为诚信的道德行为。

3.5贯穿于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发掘职业意识教育与专业传授的结合点。

职业意识 篇12

电视宣传者要有大气而无骄气, 要当文化人, 办文明事;要善于积累, 力戒浮躁, 厚积薄发, 厚德载物;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奋发有为、坚韧不拔的精神状态, 勤勤恳恳, 兢兢业业, 而不能夜郎自大, 盛气凌人, 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 不尊群众、不尊重事实, 成为人见人防的所谓“狗仔队员”。要自觉抵制一些行业不正之风, 做到每日三省吾身;电视宣传工作者的人品比才能更重要, 宁可正而不足, 不可邪而有余, 把职务和工作岗位当成更好为社会服务的途径和渠道, 绝不能把群众的信任和尊重当作谋取私利的工具和手段;要怀人民之心, 行奉献之举;要耐得住清苦, 耐得住寂寞, 在宣传中, 不能随意捕风捉影, 添枝加叶, 切忌无中生有, 弄虚作假, 盲目炒作;要眼睛向下, 重视调查研究;对待工作要扎实, 对待上级要诚实, 报告成绩要真实。老老实实做人, 清清白白做事。

要切实做到依法守纪。遵守法律是思想素质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要进一步加强对电视从业者法制观念的教育培养, 不断提高依法守法的自觉性, 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 杜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很多电视工作者在努力工作的时候, 为了便于采访报道, 往往忽视了一些法律规定的程序或制度, 甚至使用了一些非法的手段获取相关资料, 这些虽然主观为了促进社会进步, 但方式方法是不可取的。电视宣传工作者应通过“自律”和“他律”, 规范手中的权力, 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 使电视宣传工作进一步走向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的轨道。

电视工作者还要作遵守社会公德的表率。电视新闻工作者在社会上活动, 除了工作上必须的方便条件之外, 要有平常心, 不可以“无冕之王”自居, 必须遵守社会的各种准则和法规, 不能自视“特殊”, 放纵自己行为。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勤俭节约, 反奢侈浪费。坚持讲政治、讲大局, 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把电视宣传工作任务完成好。

三、要提高业务文化修养

电视工作者活动性强, 接触面广, 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 善于学习, 是电视工作者一个基本的业务素质, 打铁先要自身硬, 电视工作者要弘扬先进文化, 就要做学习型表率, 要发扬学而不厌的文化传统, 不断为自己“充电”。注重知行结合, 既要博览群书, 向书本学习, 又要深入群众, 向实践学习。

要有创新意识。搞电视宣传应该积极运用头脑, 既要以我为主, 大力强化宣传意识;又要引人入胜, 避免通篇做报告口气。提倡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不能老是“照葫芦画瓢”, 要避免“千人一面, 千口一声”, 反对克隆模仿, 低级无聊。

要有典型意识。要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发现闪光点;报道典型不能走形, 刻意夸大、缺少说服力, 群众不认帐, 就会引起对电视报道权威性的质疑。要善于发现新闻典型, 不能扎一个堆, 看一点亮, 往一处飞。

要有精品意识。提高电视宣传独特的文化氛围、艺术底蕴;要多掌握拍摄技巧、表现手法, 要有完美流畅的镜头感觉, 使电视画面符合人们审美规律和认知规律, 要在导向正确的前提下, 发挥各自特色, 做到形式多样, 生动活泼, 让作品既叫好又叫座, 既拿奖杯, 又树口碑。

电视宣传是一门综合艺术, 采访、编辑、制作、播出、传输、接收等, 形成一个环环相扣文化体系, 除了要提高人文素养之外, 还需要一支专业性很强的队伍提供技术保障。广播电视的播出安全已成为宣传工作中十分重要的问题, 各种敌对势力也利用高科技来争夺阵地, 进行各种破坏和捣乱。技术出问题, 就是安全出问题, 就是政治出问题, 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提高电视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 是确保宣传安全、播出安全的关键。

四、要提高纪律作风修养

电视新闻工作者是党的耳目和喉舌, 也是人民群众的耳目和喉舌, 上下左右, 几乎无所不至, 四面八方, 内容无所不包, 堪称为“社会活动家”, 但他们的这种活动, 却是有着准绳的, 要受一定的思想和纪律制约, 不是为所欲为的。

电视宣传工作者头脑比较活跃, 接受新事物比较快, 这是很积极的因素, 但一定要掌握原则, 时刻不忘使命。艺术表现可以标新立异, 政治立场绝不能“做秀”, 绝不能随意扮演“民主代言人”、“自由撰稿人”的角色。搞宣传, 要做到事实准确, 结论正确, 出于公心, 有利工作, 绝不能把个人的私心杂念掺和进去, 更不能打着电视的旗号招摇撞骗, 影响电视宣传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

当前新闻界开展了一系列“加强行业自律、强调职业道德、狠刹不正之风”的活动, 就是要抓好行业作风、行业纪律的改进, 提高新闻宣传者遵纪守法意识。要坚持“三贴近”原则, 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调查研究, 把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 把群众的需要当作第一焦点, 坚持查实情, 说实话, 讲实际, 重实效, 坚决反对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虚报浮夸的歪风。对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 要认真调研, 广泛采访, 客观报道。

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反腐倡廉工作和行业治理工作, 杜绝采访中的“吃拿卡要”行为。要在电视宣传人员中提倡自警、自醒、自励、自强, 对电视工作者要做到“信任不放任, 宽容不纵容, 放手不撒手, 爱护不袒护”, 要教育广大电视工作者正确认识和处理奉献精神和利益原则、党的事业和个人利益、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淡泊名利, 无私奉献, 自觉地将个人利益融入人民利益之中, 坚决反对片面追求个人利益, 更不可为追求个人的物质享受而损害电视行业形象和群众利益。电视宣传是直面亿万观众的, 接受全国或者一个区域人民群众的监督, 所以, 要像重视生命那样来重视行业作风、行业纪律, 锻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电视宣传队伍。

上一篇:济南轻骑下一篇:多极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