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损失赔偿

2024-11-07

财产损失赔偿(精选5篇)

财产损失赔偿 篇1

一、预约违约责任与本约缔约过失责任的竞合

违约责任与缔约过失责任在理论上有较大差异, 不能等同。最根本的差异在于, 其一, 违约责任针对的是业已成立的合同, 缔约过失责任的前提是合同仍在订立过程中;其二, 缔约过失责任重在保护合同当事人的信赖利益, 违反的是先合同责任, 而违约责任是违反合同义务而生的责任。预约是一个已成立生效且独立存在的合同, 合同当事人违反了其所负担的将来订立一定合同的义务, 依法应承担违约责任。据此, 多数学者认为, 缔约过失责任应当成为预约责任的直接法律依据的理论是完全错误的。笔者认为, “应当”一词使之成为一个错误命题, 但学者们完全否认缔约过失责任能成为预约责任之直接法律依据的观点则有待商榷。理论上缔约过失责任确与违约责任不能共存, 但现实中二者却偶有竞合。笔者认为违反预约即产生了违约责任与缔约过失责任的竞合。此时, 应对责任所指向的对象作出界定, 违约责任是针对预约合同而言的, 而能与之竞合的缔约过失责任则是相对于本约而言。因为预约本身是一个由当事人合意而生的独立合同, 承担着自身的使命即缔结本约, 但在逻辑上其同处于缔结本约的过程之中。在缔结本约的过程中, 合同当事人一方违背其依据诚实信用原则所应负的义务, 致使另一方的信赖利益遭受损失。由此, 违反预约时亦产生本约的缔约过失责任。

二、预约违约的赔偿损失责任

(一) 赔偿损失责任的范围

1.赔偿损失应限定为信赖利益损失

如前所述, 违反预约产生预约违约责任和本约的缔约过失责任的竞合。

由此, 预约的违约责任的范围可比照本约的缔约过失责任进行界定。由缔约过失责任的通常定义可知, 具有过错的一方缔约人应承担的是守约方信赖利益的损害赔偿责任。既然是信赖利益的损害赔偿而并非履行利益的赔偿, 自应以信赖利益为责任的衡量标准。此外, 缔约过失责任场合下的许多合同未能成立, 即便是本文所讨论的预约违约责任与本约缔约过失责任的对象预约合同是已成立并生效的, 但其因未履行, 且大多缺乏本约的主要条款。因此我们无法获悉有效成立的合同正常履行时债权人所能获得的利益。此时, 将履行利益作为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标准有失公允。是故, 预约违约责任的范围应限定为信赖利益的损失。“本约的缔约过失责任的理论根据为诚实信用原则, 其突出特点在于承认当事人的信赖利益。”[1] 诚实信用原则, 乃现代债权法的最高指导原则。日常生活中其为普通的道德规则, 但在双方自愿缔结合同之时起, 诚实信用同时成为一项法律原则。它要求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在合同履行中诚实守信, 不欺不瞒, 在合同的缔结过程中亦不外如是。合同当事人在选择订立预约后, 从心理上希望最终订立本约, 从行为上为达成这一目的开始磋商、准备各项事宜。在此期间, 双方当事人的关系由普通的关系进入一种特殊的信赖关系。预约合同当事人受到预约的约束, 其对将来本约的缔结之信赖尤其得以强化。若一方当事人违反了预约, 导致本约不能成立, 将使守约方信赖利益遭受损失从而蒙受不利益。按照信赖利益一般理论, 当事人须举证此处损失应为守约方实际蒙受的损失, 且是基于合理的信赖而生。但笔者认为, 预约合同违约的场合无需对此加以证明, 因为预约的存在即证明有一个合法成立且生效的合同约束双方当事人的行为, 预约当事人当履行预约的约定, 此即合理的信赖。在确定了预约违约责任的范围为信赖利益的损失的前提下, 我们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2.信赖利益损失的主要内容

笔者认为, 信赖利益损失的具体数额应以守约一方所蒙受的实际损失确定。根据合同法基础理论得知, 信赖利益通常包括所受损害与所失利益。[2] 所受损害通常指的是守约方所蒙受的直接损失。所失利益主要是缔约机会的丧失导致的损失。就预约而言, 赔偿损失责任主要是当事人实际发生的直接损失。一般包括: (1) 缔约人订立预约所支付的费用, 例如为订立预约所赴实地考察的费用和通讯费等; (2) 当事人基于对本约终将缔结的信赖, 而准备履行本约所支付的费用。例如因信赖合同会成立, 购进大批的本约标的物, 由此产生的供货方运送货物的合理费用等; (3) 因支出缔约费用或准备履行本约所失去的利息, 例如银行贷款利息等; (4) 因本约最终未能成立所造成的其他实际损失, 例如提供担保所造成的损失。

3.赔偿总额的限度

有观点认为, 赔偿额度应视实际损失而定。实际损失小则少赔, 实际损失大则多赔, 以保证当事人的利益得以充分恢复和保护。就此问题虽有争议, 但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 即是采德国法的做法, 对信赖利益的赔偿以履行利益为限。[3] 笔者赞同这一观点, 缔约人缔结预约的目的在于最终获取本约的履行利益, 若信赖利益的损失超过履行利益于理不通, 亦不能有效地平衡双方当事人的利益。据此可推知, 预约所保护的利益之上限应为履行利益。但基于预约标的性质属于非交易合同, 大多数情况下无法准确地估算出其履行利益的实际数额。笔者认为, 应在无法确定履行利益的场合, 例如预约中本约必要条款不完备而使得履行利益无从计算时, 适用可预见性规则的限制, 从而将信赖利益的损失严格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二) 机会利益的丧失是否赔偿

从理论上考察, 机会利益的损失被纳入了信赖利益赔偿的范畴, [4] 然则从我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的文义来看, 我国并没有明确认可机会利益的可赔偿性。学界对预约机会利益的丧失能否予以赔偿亦未达成一致意见, 有观点主张, 具有本约必备条款的预约一方当事人违约时, 守约方基于信赖而放弃与他人订立同类本约合同的机会, 可以通过信赖利益以主张机会利益的实际损失;反对意见则认为, 若按以上逻辑无疑是赋予了守约方基于一个有效成立的本约所能主张的履行利益, 因而应当排除机会利益损失的赔偿。

笔者认为, 预约违约中机会利益的损失从理论上而言是可赔偿的, 但在实践中须对其赔偿范围加以合理限制。

1.预约合同守约方基于已成立并生效的预约, 其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本约缔结的可能性, 基于此信赖而放弃了与第三人缔约的机会, 守约方这种诚实信用的行为理应获得法律的肯定和保护

尤其是当下的经济生活中, 许多当事人抱着“货比三家”的心态与多人签订预约合同, 为保障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而使得一些合同相对方合同目的落空, 极大地挫伤了民事主体诚信缔约并履约的积极性。为避免对预约当事人权利滥用的情况发生, 醇化市场风气, 应认可预约违约之机会利益损失的可赔偿性;

2.承认通过信赖利益主张缔约机会损失并不等于守约方可当然地主张本约的履行利益

以认购人与开发商签订的商品房认购合同为例, 购房者基于信赖, 放弃了与其他开发商签订合同的机会。若开发商因房屋未能建成等原因, 使得购房者无法在其合同关系中获得原本所期待的利益。而由于市场房价的上涨使其亦无法再按原相同条件购买其他开发商的房子, 从而认购人的机会利益受到损害。这一机会利益只能通过法院根据预约签订时的房屋市场价格对不存在的房屋加以合理估算 (亦即本约的履行利益) , 由此得出认购人机会利益的实际损失。此时, 履行利益仅是为量化机会利益损失的手段和途径, 而并非赋予守约人履行利益的请求权。

3.但在现实中, 机会利益损失属于不易量化的损失, 尤其体现在本约必备条款欠缺的预约中

若单一地将机会利益的损失纳入预约违约损害赔偿的范围, 因赔偿损失最终是以一定数额的现金为表现形式, 无法量化的损失使得赔偿数额难以计算, 结果可能使对方当事人负担不合理的注意义务。因此, 笔者建议, 应对预约违约中机会利益的赔偿加以合理限制。首先, 机会利益的损失难以估算的情形下, 对于不明显的损失可忽略不计;其次, 不易量化的损失的赔偿, 应符合违约损害赔偿之“可预见性”基本规则, 亦即从理性第三人的立场来看, 这一赔偿是合理公正的;再次, 赔偿请求权人应负担损害赔偿的举证责任, 应证明其机会利益实际的损失及其与违约方违约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三) 可得利益的丧失是否赔偿

由我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条第一款的文义推知, 违约责任之赔偿损失不仅包括现存利益的损失, 还包括合同履行后可得利益之损失。且“就法理而言, 无论损害赔偿请求权的基础是信赖利益还是履行利益, 其赔偿范围均包括可得利益的损失。”[5] 即便预约违约所生损害赔偿请求权的基础是信赖利益, 但并不能直接得出预约守约方的可得利益丧失得以赔偿的结论。笔者认为囿于预约标的、性质等特殊性, 预约合同的可得利益不应予以赔偿。具体理由如下:

1.可得利益损失赔偿的可能性受到预约合同特殊性之阻碍

民法理论中的可得利益损失是指, 当事人一方违反合同或者故意、过失地损害他人财产或财产权利, 使权利人在正常情况下本来可以实现和取得的财产利益未能实现和取得, 或者由于损害行为而减少。[6] 于此逻辑下, 合同法上的可得利益损失, 即是合同当事人因违反合同约定, 使得守约方本应获得的合同履行之财产利益未能得以实现所致损失。

诚然, 当事人订立合同都为着将来实现一定的利益, 预约合同当事人也为了将要缔结的本约之利益而甘愿订立预约并受其约束。但由其定义推知, 可得利益的损失之利益仅限于财产性利益。然而, 预约的标的为缔结本约之行为, 属于非财产性标的, 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买卖合同存在较为明确的利益衡量标准;且预约合同当事人依预约的履行所能达成的最大利益效果, 是经对本约条款的完善过程而最终缔结本约。可见预约合同当事人双方适当履行预约的基础上可获得的利益不是一种财产增值部分, 甚至并非财产性利益, 不属于可得利益的范畴。

2.预约合同可得利益难于确定, 决定了可得利益赔偿无可行性

可得利益损失本身并非既存利益的丧失, 而是一种未来的可获得的利益。这一特性使得可得利益成为一项难以估量的抽象性损失。《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条的规定为避免损失难以估量造成的不公平, 对其加以“可预见性”的限制。但笔者认为, 合理的确定性仍应作为可得利益赔偿的要求, 否则规则适用的延展性过大。审判实践中, 大多时候法院倾向于根据损失的确定性以作出判决, 而非适用可预见性规则。但仍存在一些其他不同的审判思路, 法官可基于合同的详细条款对整体合同利益进行把握, 对违约发生前与违约发生后的利益状态加以衡量和比较;或是根据市场上标的价格等参数, 以及相关合理的规则计算其差额以确定可得利益损失, 从而增强其可操作性。由此, 可得利益之抽象性缺点得以一定程度的克服。

但在预约合同的场合下, 可得利益之抽象性和不确定性更甚, 尚无有效方法能得出较为合理的数额。首先, 合同条款大都极具模糊性, 不像一般的买卖合同约定了合同的价款;其次, 预约合同标的非财产性使得违约发生前的利益状态无法衡量, 因为双方不存在一个明确而具体的买卖关系, 亦无可确定的合同标的物的市场价格。同时, 预约合同标的为特定的行为这一特性, 使得预约违约后的利益状态陷入一个虽能确定但无法用金额衡量的窘境。即预约违约之后果能确定的是预约之目的即本约的缔结未能实现, 但这一利益状态很难用具体金额的损失体现出来。换言之, 预约违约前后当事人的利益状态均并不确定, 也很难明确。此时, 审判实践中法官无法藉此进行估量可得利益的具体数额, 从而得出一个合理的审判结果。因此, 笔者认为, 预约合同的可得利益将因难以计算而无赔偿之现实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吴根发.缔约中的信赖利益及其损害赔偿[J].法学, 1999 (3) :26.

[2]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136.

[3]崔建远.合同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321.

[4][美]L.L.富勒, 小威廉·R·帕杜.合同损害赔偿中的信赖利益[M].韩世远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6.

[5]王跃龙.解约可得利益赔偿之辩[J].政治与法律, 2006 (5) :154.

[6]关中翔.论可得利益损失的赔偿[J].法律科学, 1989 (5) :53.

财产损失赔偿 篇2

关键词:财产损失保险;

产品定价;

定价策略 Abstract Property damage insurance refers to property insurance with various tangible property as the subject of insurance.Its main types of business include: family property insurance, corporate property insurance, engineering insurance, agricultural insurance, aircraft insurance, transportation insurance, cargo transportation insurance and special risk insurance.Property loss insurance i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and important insurances of property insurance companies.Insurance pricing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uncertainty of risk and the time lag of risk occurrence and operation.Without a scientific and mature pricing management system, random pricing is likely to cause a cumulative outbreak of risk and irreparable losses.Therefore, insurance pricing research is very necessary and urgent in the current insurance development, so this paper explores this issue, and takes M company's property loss insurance as an example for analysis.Keywords: property loss insurance;product pricing;pricing strategy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1 绪论 1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1 1.2.1国外研究现状 1 1.2.2国内研究现状 1 1.3研究内容及方法 2 2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2 2.1财产损失保险产品与产品定价 2 2.2定价理论 2 2.2.1基于成本定价 2 2.2.2基于竞争定价 3 2.2.3基于价值定价 3 3 M公司财产损失保险定价分析 3 3.1 M公司财产损失保险结构及发展现状 4 3.1.1定价结构 4 3.1.2定价授权 4 3.2 M公司财产损失保险的定价目标 5 3.3 M公司财产损失保险定价的影响因素 6 3.3.1内部因素 6 3.3.2外部因素 6 4 我国保险产品定价存在的问题 7 4.1监管不够完善 7 4.2定价政策不统一 8 4.3决策机制不规范 8 4.4定价方法和理念不科学 8 5 基于影响因素的保险产品定价策略 8 5.1加强监管体制 8 5.2制定统一的价格政策 9 5.3健全定价决策机制 9 5.4实施客户关系定价法 9 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1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中国财产保险市场发展水平远低于国际市场水平,公众保险意识低,保险公司经营管理处于世界较低水平。在追赶世界保险业发展的过程中,目前中国财产损失保险正处在从垄断到竞争的发展过程中。

在市场监管方面,年保险费率监管制度的改革,迎来了中国财产保险市场的革新。保险公司在此之前都是执行国家监管部门制定的统一的保险产品(包括价格)。在保险价格由市场自主制定的近十年时间里,保险公司经历了保险定价管理从无到有、从错误中不断学习的过程。

中国的保险发展水平和市场格局决定了目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价格竞争仍然是保险竞争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经过近十年的不断摸索,保险公司在财产损失保险产品定价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唯精算论和定价随意性等现象交替出现在保险公司定价过程中,保险公司对成本、需求和竞争的研究不够深入和细致,仍未形成成熟、科学的定价体系。

而保险定价由于风险的不确定性以及风险发生与经营存在一定时间滞后性的特点,若没有科学、成熟的定价管理体系而随意定价很有可能造成风险的累积爆发和难以挽救的损失。因此保险定价研究是目前保险发展中非常必要和迫切的。菲利普科特勒认为,世上没有减价两分钱不能抵消的品牌忠诚。所以,无论企业的品牌多么受人欢迎,也要研究价格策略。探索适合财产损失保险产品的科学的定价策略,促进财产保险公司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国外研究现状 Vorm(2017)解决了定价与复杂性的关系以及复杂性对定价的影响,公司进入对产品定价和证券复杂性的影响及专业的咨询渠道能否引起证券设计变得更为复杂等问题。Claus Christensen(2018)详细地研究了与德国金融市场挂钩的债券结构产品的定价问题。得出欧洲市场上每天交易的期权价格将导致结构型产品远离理论价格的大幅度波动。Athanasios A(2016)指出对于大部分产品,发行银行可在初级市场获得大量隐性收入,银行保险已成为当今国际金融保险业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

1.2.2国内研究现状 朱汉武(2015)通过对银行保险和银行保险制度的阐述,分析了银行保险的组织和治理模式选择,借鉴西方银行保险制度的经验,提出我国银行保险的现实选择。毕正刚(2017)基于A公司的金融风险,给出了个人账户的价值模型,运用实物期权的基本思想与方法,在连续死亡效力情形下建立了A公司保单的公平价值模型,得到了公平定价的封闭形式解,实证分析表明,新精算规定的收费是公平的,模型结果与实际相符合。李明子(2017)通对公司投资收益率确认方法,进行了应用分析。公司的实际收益率仅仅针对个人账户资金,并非针对缴纳的所有保费而言。张琨(2018)通过介绍T公司保费分配情况,对T公司的账面价值法、市价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全面地分析,阐述了现实应用中的博弃状况。张绪风(2017)对万能寿险中保户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认为万能寿险中保户面临的风险有利率风险、责本市场风险、经营管理风险、监管风险和法律风险。保户应该增强风险意识,主动应对这些风险。

1.3研究内容及方法 我国银行保险产品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许多定价方面的不足,主要是由于对保险产品定价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如果由此产生的问题得不到迅速地解决,势必会产生不利影响,阻碍保险公司发展。

因此,本文借助文献研究法与案例分析法,基于M公司财产损失保险的视角,合理地对保险产品进行定价,这是保险产品得以发展的关键。故而本文选择保险产品定价的影响因素作为研究对象,且以M保险公司财产损失保险为例进行分析。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2.1财产损失保险产品与产品定价 财产损失保险是指以各种有形的财产为保险标的的财产保险。其主要包括的业务种类有:家庭财产保险、企业财产保险、工程保险、农业保险、航空器保险、运输工具保险、货物运输保险和特殊风险保险等种类。财产损失保险是财产保险公司的传统、重要险种之一。由于车辆保险在中国保险市场监管和保险公司经营中的独特性,本文的财产损失保险指除车辆保险以外的其他财产损失保险。

2.2定价理论 2.2.1基于成本定价 通过对服务产品成本的分析,可以充分了解服务产品的固定的、半变化的和可变化成本,还包括企业的贡献概念和扭亏为盈的分析。对于某个特定的服务企业来讲,对必须的活动和随意性的活动进行区分是非常关键的。传统的成本控制的做法往往会降低企业为顾客创造的价值,原因就是被裁减的活动实际上市企业提供某个层次与质量服务所必须的活动。成本决定了价格的底限,若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进行销售,企业是亏损的。

成本分析的定价启示:企业若需要在低价位基础上竞争需要对它们自身的成本结构和在特定价格上实现扭亏为盈的销售数量有非常好的了解。作为一个服务营销者,需要的不仅仅是从一个会计的角度来看待成本,同时需要将它们看做公司为其顾客创造价值的努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成本管理控制局限于监控成本,却没有关心创造的价值。企业的问题不在于没有足够的成本管理,而在于它没有将价值活动与其他活动区分开来。市场只会为产品的价值付费。

2.2.2基于竞争定价 当顾客在相互竞争的产品间看不到或仅发现细微差别的话,他们将会选择他们看来是最便宜的产品。能够在每个車位的服务上实现最低成本的企业将会享有令人羡慕的市场优势,并且经常能够获得“价格领导者”的地位。如果要随时对公司的对手的价格变化作出及时反应的供应商将会迎接定价过低所造成的种种风险。应当注意,不要让自己完全跟随竞争者的价格,从而让自己的定价掉进跟着竞争者走的陷讲。更为明智的做法是对于每个竞争性的服务产品都充分考虑伴随它的顾客成本,包括所有相关的财务与非财务成本,还有未来潜在的转换成本,然后需要把这些加总后和供应商自己的服务产品价格相比较。

2.2.3基于价值定价 价值的定义是指顾客购买产品后得到的顾客感受到的服务质量。

净价值是所有感知的服务益处的总和(总价值)减去所有感知的服务成本。顾客盈余是顾客实际支付的价格与他们可以并愿意支付以获得由特定的服务产品提供的他们的需要的效用之间的差距。

加强总价值,不成功的定价战略往往是因为缺乏在价格与价值之间的清晰联系。企业的营销人员应当通过提升核心产品的效用并强化辅助性服务来增加一项服务的总价值。

管理感知价值,价值是主观性的,顾客不一定能客观评价供应商的专业服务水平,而是需要顾客理解他们得到的价值。这需要供应商寻找各种方法来与顾客交流使顾客更好的感知到顾客提供的价值。

M公司财产损失保险定价分析 M公司是中国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所属的一家专业子公司,公司致力于为顾客提供全方位的的财产保险产品和服务。公司总部设在上海。公司2011年的注册资本己经达到人民币95亿元。M公司承保各种财产损失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证保险、短期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业务。

3.1 M公司财产损失保险结构及发展现状 3.1.1定价结构 M公司财产损失保险产品定价基于两个层次:(1)基本定价;

(2)核保定价。基本定价是对产品费率的基础性定价,统一由总公司的精算部门进行,并需报批或报备保险监督管理部门审批或同意备案。核保定价是在第一层基本定价估计的成本基础上,对个性化产品风险的细化定价,由总公司授权的核保人员在授权的范围内具体执行这项工作,授权核保员又根据公司内部的资格考试和工作情况授予不同的核保权限,核保员只能在公司授予的权限内进行承保的报价和核保。

(1)基本定价 基本定价更多基于精算理论,在大数法则下和概率分布等理论支持下对所涉及产品的风险成本进行测算。对保险产品的风险暴露进行识别、分析和统计,通过传统定价因子测算损失成本。财产损失保险产品很多,对公司保费规模和利润的贡献各不相同,公司会制定不同产品的的定价策略,价格受分类定价策略影响较大,对这个产品分类定价策略的确定直接影响了该产品的价格确定。

基本定价基本确定了保险产品的价格底线,具有基本的成本控制机制,保险公司在销售保险产品的时候,必须符合具体产品费率规章中费率计算的标准,若风险因子计算无法得到实际销售的价格,保险公司的成本将受到考验,同时也会受到监管的问询。

(2)核保定价 根据第一层估计的成本,总公司授权的核保员在日常承保过程中对个性化产品风险进行细化。

授权核保人员需要对客户的基本情况如标的的地址、公司信用、财务状况及有关组合进行评估。根据了解的客户风险状况、公司该险种的定价策略、预测市场竞争对手的可能动向,结合公司近期营销战略确定每次承保的报价。

3.1.2定价授权 M公司核保定价经历过一个分散-集中-适当分散的过程。这个定价的授权的过程也与费率监管有密切关系。

(1)监管统一定价时期 2003年以前,财产保险的条款、费率是由人民银行或者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统一制定的,并且费率规章比较简单,没有设定因风险因素的变动区间,公司既没有设立精算部门进行保险产品的基本费率测算,也没有设立统一的核保部门处理核保报价。财产保险公司直接销售机构(分公司、支公司)公司执行的是分公司自主核保,各省级分公司根据自身业务特点设置核保岗,由于保险价格统一,核保人员主要负责承保标的是否是公司可保或不可保的业务。

(2)费率自主定价改革初期 2003年以后,为适应保险产品定价放幵的监管政策,各保险公司定价方面毫无经验,保险产品定价从零学起。各保险公司纷纷从国外聘请有相关经验的精算师挂帅,内的精算人员组成的精算部门,负责公司自有产品的费率制定工作。自主定价初期,公司聘请的精算师的从业经验决定了公司初期定价的理念和定价策略,但由于各个国家保险尤其财产保险所处的险发展阶段不同,市场竞争格局、监管特点、经济政治环境及社会公众保险意识的不同,最初一轮保险公司的定价都不同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

同时,在核保定价方面,公司为了避免经验不足带来的经营风险,执行了集中的核保制度。在总公司成立了核保部门,聘请了一批新的核保员同时抽调全国核保经验相关人员和在总公司统一核保定价。但是由于新成立机构业务熟悉程度不足,对销售末端客户信息无法快速实现,核保报价与市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离。

(3)定价成长期 2006年以后,公司经历了唯精算论和唯市场论的激烈较量,同时积累了一定的自身的定价数据和经验。基本形成了目前的定价层次,精算部门负责产品的基本定价,对产品的市场销售规模、成本和利润进行统计预测和判断。

核保部门负责在基本定价的基础上对业务进行报价。由于大一统的总公司统一报价无法及时了解客户信息和根据市场动向及时调整报价。因此适当下放了核保定价的权限,在分公司层面授权核保员进行核保定价工作,根据风险状况划分核保权限,对于风险大对公司经营影响教大的的业务仍然集中由总公司核保员进行核保定价。为了顺应市场需求,提高报价效率,财产损失保险产品目前的核保定价里大部分产品都制定了标准件或者方案式业务,对承保风险普遍较小的分散型业务只要符合一些条件都可以自动承保,大大提高了承保效率。

同时,对于特殊渠道,如网上销售、快速出单终端银行代理等,都有专属的承保方案,大部分渠道的分散型业务一般也采取标准件的方式自动承保。

3.2 M公司财产损失保险的定价目标 经营目标的多重性决定了定价目标的多重性,一般企业不可能是单一目标,而是一个多重的目标体系,在目标体系里,根据公司的导向各目标权重不同。

M公司总公司在整体定价目标中,在2010年以前,在利润导向、市场份额和应付竞争对手的竞争导向型定价目标中变动中,定价目标体系清晰度不高。在2006年以前,M公司市场份额基本稳定高出P公司1-2个百分点,期间经历的价格市场化改革和核保集中制度的执行,公司更多强调利润最大化目标,甚至更多强调短期利润最大化,同时兼顾竞争对手导向和市场份额目标。

2006年开始,P公司积累多年欲超越M公司成为中国第二大财产保险公司的趋势越加明显,M公司开始采取竞争导向型定价目标,主要是釆取应付竞争对手的竞争导向型定价目标,同时兼顾利润导向型目标定价。

2010年开始,M公司基本稳定在市场份额第三名的局面,P公司市场份额在这一年超过M公司近3个百分点。通过近五年跟从竞争对手式的定价目标,M公司没有成功阻止P公司强力的追赶之势。结合公司自身特色和市场定位,调整了定价目标,近几年基本坚持长期利润最大化目标为主的定价目标。

在总公司的整体定价目标下,由于省级分公司当地保险市场的特点,定价目标略有不同,在 2010年以前分公司的市场份额一直高于当地P公司的当地分公司,争夺市场第二名拥有更多话语权的的战争一直未曾停止,但分公司采取的也是应付竞争对手的竞争导向型定价为主,最后也被P公司超越,市场份额降至第三名。

近期公司的战略定位为在未来3至5年内,围绕“关注客户需求、改善客户界面、提升客户体验”的转型目标,坚持“推动和实现可持续价值增长”的经营理念,着力构建经营客户的商业模式,积极打造在客户身边的保险公司。这一目标说明公司向消费者状况目标转型。

3.3 M公司财产损失保险定价的影响因素 3.3.1内部因素(1)营销战略.此战略包括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M公司价格必须围绕其战略制定,不能偏离。战略定位和市场目标越清楚,所制定的M公司产品价格就越合理。由于不同细分市场对价格的敏感性不同,所以客户的价格也存在着差异。

(2)成本。成本是保险公司能够持续经营的基本条件,也是影响M公司产品价格的基本因素。提供M公司的成本主要包括三种:人力成本、物力成本和风险溢价。

(3)服务质量。在愿意为所需服务支付费用的情况下,客户更愿意为创新服务、特色服务和良好服务支付费用。因此,通过提高M公司产品自身的质量和服务的质量,将会赢得更多客户的信任并获得更多稳定收益。

(4)利率。利率对公司产品的定价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是公司产品收益率的下限。如果利率超过了M公司的收益,那么客户投资M公司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5)产品周期。产品定价与其所处的生命周期有着密切的关系。产品的生命周期包括萌芽、成长、成熟、衰退等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可以有不同的价格定位。

3.3.2外部因素(1)客户需求。保险公司经营经济活动必须要时刻以客户为中心,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适当的服务。在M公司产品定价过程中,客户因素也要受到高度重视。在考虑这一因素时,就要联系到客户需求的价格弹性问题。客户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指价格变动所导致的需求量变化程度,用表示为:

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如果弹性较大,说明客户对产品的价格变化较灵敏,并说明需求量的变动幅度超过价格的变动幅度,因此,保险公司降价将导致需求量增加从而使总收入增加;

如果弹性较小,说明客户对产品的价格变动反应不灵敏,并说明价格变动的幅度超过需求量的变动幅度,当M公司提价则会增加保险公司收入。因此,需求的价格弹性反映出客户需求变动对价格变化的灵敏程度。

(2)风险。首先是资本市场的风险。M公司产品投资帐户的资金,要用来投资并保值增值,该部分资金的收益,要受到资本市场的影响。我国资本市场管理的不完善和条件的不成熟,引发资本市场本身存在着巨大的风险,此类风险被称为系统性风险,即投资者不可能通过投资来分散的风险。

其次是退保风险。除了初始费用,M公司的主要收入还来源于保单管理费、投资收益等,这些费用的收取都依赖于保单的持续有效。当保单在较早的保单就发生退保时,保险公司在这张保单的收入有可能尚没有弥补相应的支出(如销售费用,佣金奖金,营运费用等),从而发生亏损。

(3)竞争。竞争者价格是M公司市场定价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准。如果某家保险公司提供的同类产品价格偏高,通常会降低所占的市场份额。如果某种M公司是独有的,那么对于该产品可以定价较高,但随着其他竞争对手的效仿,替代品逐步出现,其定价往往要逐步降低。

(4)相关政策。监管当局对某些类别的M公司产品进行的价格控制指导政策及利率政策等,都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定价。定价必须符合有关政策要求和相关规定。同时营销人员需要了解相关政策,确保自己的定价决策具有可辩护性。

我国保险产品定价存在的问题 4.1监管不够完善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一方面国内银行因为利益的驱动都在涉足保险或成立金融控股集,向经营多元化方向发展,对客户提供M公司产品采用一站式服务方式,最终使得综合收益最大化。另一方面,保险公司想要使用低成本的渠道来实现M公司业务就必然要利用银行,或利用其庞大的财政资源资金来开设银行以寻求新的利润空间,进而进一步带动促进发展M公司业务。但是银保双方还未充分考虑综合经营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也没有针对性的想好跨行业整合的对策;

监管机构也并没有形成一系列的系统性指导方案如监管政策、关联交易的控制等。

4.2定价政策不统一 首先,各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享有较大的定价权。各网点和客户经理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各自为战,所以他们会相互杀价,这样一来,同一M公司采取的定价对同一客户的差异也会很大。统一的价格体系从来都不会存在在分公司中,只会存在某网点和某客户经理的价格体系。其次,利率、费率和汇率的确定由完全独立的部门管理,而各部门之间并没有联系,它们独立制定各自的价格标准和让利政策。统一定价政策被人为地分成三个互不相关的价格政策,并提供给了客户。对于M公司没有统一的价格政策,会导致两个严重问题,一是很难防范存在于M公司产品定价过程中出现的的道德风险;

二是不可避免的提升了与客户进行谈判的难度,对于营销效果也会有所降低。

4.3决策机制不规范 现如今,有关M公司产品定价决策,保险公司并没有设立专门的委员会,也没有对统筹安排利率以及中间业务收费定价;

几个部门之间都具备相关一定的定价决策权,但部门与部门之间并没有形成M公司的协调机制;

资产负债委员会也并没有真正的实权,对于M公司价格策略问题很少涉及;

高管、高层领导仍然没有深入介入有关对M公司价格的决策;

在对M公司价格的管理方面,相关部门并没有设立相应的岗位,也没有相关的专业人才与其进行匹配。

4.4定价方法和理念不科学 M公司产品定价法大体可以分为成本导向定价法、需求导向定价法和竞争导向定价法。这几种定价方法由于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客户关系定价、在风险考虑方面也不够全面,使得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由于定价理念不先进,大部分客户经理和相关管理人员仍然用降价来吸引客户以使得业务量增加,并不能意识到服务改进带来的销售量的扩大。相当一部分的客户经理并不关心价格,把注意力全集中在规模上。人们并没有认识到:要想成为领先银行,价格竞争是无效的,银行很难通过因为降价提升的销售量来增加利润额。

基于影响因素的保险产品定价策略 5.1加强监管体制 2000年,联席会议制度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保监会和中国证监会建立,这一制度的建立增强了三大监管部门的协调,有利于向综合金融监管迈进。为应对不断调整和改进的金融市场格局与金融市场动态,简单的联席会议制度还远远不够。从远处着眼,有关部门应该设立专门负责银行保险M公司监管的机构,全面规划和布局,对于银行保险M公司的发展规划同一制定,注意集中各保险公司,运用好监管政策,达到监管标准,对银行保险M公司的整体风险进行合理评估。坚强监督和管理,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一个稳健的银行保险市场一定是一个遵纪守法的法制市场。

5.2制定统一的价格政策 在全面评估分析现行利率、费率和汇率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的客户和产品要制定指导相关具有针对性的M公司价格和优惠。要充分利用业绩价值管理项目和公信贷流程的成果,在对制定指导价格和优惠价格建立在科学和准确的量化基础上的前提下还要渐渐缩小他们之间的差额,对保险公司分公司的相关定价授权要减少。要制定规范的M公司价格优惠制度,在效益的基础上建立价格折让。我们还是要构建分产品、分客户的价格明细表,以及相应的价格优惠制度,防止M公司定价政策政出多门,各公司及分公司之间相互杀价。

5.3健全定价决策机制 建立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定期审议银行保险M公司产品定价政策的制度,一切现有产品和新产品的价格政策调整均通过委员会审定;

改变目前几个部门分头管理价格的现状,对于银行保险M公司产品的价格政策进行协调;

M公司定价决策过程中让高层领导更多地参与,进而来提高定价决策程度;

针对性的指定一个专门部门来全面负责对利率、费率和汇率的日常管理工作;

对于定价政策的合理性和合规性,稽核监督局要每年都进行检查。

5.4实施客户关系定价法 我国应在完善银行保险M公司定价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逐步实施客户关系定价模型。通过一揽子的M公司产品定价方法,发展交叉销售,提高对重要客户的竞争力,并保持目标客户赢利率,使客户享有稳定的收益。

结语 对于中国的财产损失保险而言,关注定价策略是近十年才逐渐幵始的新课题。在近十年随着政府对价格监管的改革,保险公司从没有定价权到在定价过程中不断摸索学习,通过学习和经验教训的总结逐渐向国际先进经验学习,但仍处在价格制定的初级阶段,价格策略的理解、运用尚不够科学、体系,对保险产品成本、客户需求的分析都需要进一步加强。

事故赔偿应注意车辆贬值损失 篇3

事故案例

唐某驾驶轿车与王某驾驶的小客车相撞,造成两车损坏。经《简易程序处理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认定,王某负事故全部责任。事故发生后,唐某对其车辆车进行维修并支付了修理费87399元,该车注册登记日期为2002年12月5日。法院委托评估公司对唐某的车辆进行了贬损价值评估,确定其贬损价值为33000元。唐某诉至法院要求王某及保险公司赔偿车辆修理费87399元、车辆贬值损失33000元。

北京市朝阳区法院作出一审判决:一、保险公司赔偿唐某车辆修理费2000元;二、王某赔偿唐某车辆修理费85399元、车辆贬值费33000元。宣判后,王某不服原判,向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二审法院经审理查明:依据鉴定结论,唐某的车辆在事故发生前市场交易价格为人民币88000元。二审法院认为:我国侵权责任法规定,侵犯他人财产的,财产损失按照损失发生时的市场价格或者其他方式计算;唐某的车辆在事故发生前的市场交易价格为人民币88000元,原审法院认定的事故发生后唐某车辆的修理费与贬值损失远高于事故发生前该车的市场交易价格,有违我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故依法对唐某车辆损失费数额予以调整。据此,北京市第二中级法院作出判决:除保险公司应当赔偿唐某的车辆修理费2000元外,王某另行赔偿唐某车辆损失费86000元。

车辆贬值损失的认定标准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款》第10条第三项明确规定:“被保险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致使受害人停业、停驶、停电、停水、停气、停产、通讯或者网络中断、数据丢书、电压变化等造成的损失以及受害人财产因市场价格变动造成的贬值、修理后因价值降低造成的损失等其他各种间接损失”。可见交强险条款已经明确将财产贬值损失归类为间接损失。《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五条在理解与适用部分明确意见为:对车辆贬值损失持保守态度,在少数极端情形下,也可以考虑予以适当赔偿。

就车辆贬值损失和车辆修理费高于事故前车辆实际价值的问题,需要适用我国侵权责任法“填补损失”的赔偿原则予以解决,该原则规定了对损害的填补或补偿主要采取两种方式,即恢复原状与金钱赔偿,恢复原状关注受害人具体利益所遭受的事实上的破坏;当恢复原状不可能或恢复原状的费用大于被侵害财产的总价值时,金钱赔偿就成为替代的赔偿方式,故金钱赔偿注重对价值利益的维护。司法实践中侵权人一般选择金钱赔偿。

涉案唐某车辆被侵权人王某撞坏,恢复原状意味着侵权人负有将车辆修复到发生碰撞之前的状态的义务(理论上不可能,只有通过主张车辆贬值损失才能变相地达到这一目的),金钱赔偿则意味着侵权人只需负担相应的维修费用即可。本案中唐某向王某同时主张修理费和车辆贬值损失,即同时选择了金钱赔偿和恢复原状两种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而唐某的车辆经过修理后完全恢复正常使用性能,其安全性和舒适度均未受到影响,且其更换的许多零部件均系原装进口的新部件,考虑到该车使用时间已经不短,修理后车辆的部分组成配件在性能上反而要优于事发前。

财产损失赔偿 篇4

曹进堂/文

商业行业的财产损失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大问题。据有关国际权威机构最新统计, 全世界商业行业的年财产损失达到了1045亿美元, 占零售额的1.34%, 北美和欧洲地区的零售商损耗均超过1%。特别是世界金融危机发生以来, 商场特别是超市的商品失窃率急剧上升。据俄罗斯《晨报》今年3月3日报道, 金融危机以来, 超市的商品失窃率比以往增加了一至两倍, 偷东西的主要是失业白领。俄罗斯零售协会主席哈西斯说, 2008年有25万人在超市偷盗的窃贼被抓获, 还有约50万窃贼逃之夭夭, 到2009年底, 小偷人数可能会达到200万, 排在盗窃物品排行榜前列的是伏特加、葡萄酒、巧克力和香肠。可见问题十分严重。

据有关方面统计, 我国零售损失已占到零售额的2%左右, 大大高于西方国家。以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4万亿元的2%计算, 商业损失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这对于以薄利为特征的零售业来说, 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问题。

相关数据显示, 商业零售企业的损失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员工内盗占46.8%, 外盗占31.6%, 行政管理错误导致的损失占14.4%, 供应商造成的损失占3.75%, 其他因素造成的损失占3.45%。在这些损失中, 最大比重为内盗与外盗损失, 占损失总额的78.4%, 其中尤以内部员工盗窃最为严重。从业态方面看, 超市的损失占第一位。

造成商业损失的原因, 归根结底还是个管理问题。借鉴国外防损经验, 结合中国实际情况, 特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是充分发挥商业防损专业委员会的作用, 利用现有的法律条件开展防损工作。几年前, 中国商业联合会曾呼吁通过立法手段解决商业盗损问题, 由于有关方面认为制定法律法规的程序过于复杂, 所以未能如愿。近年来, 经过考察发达国家的商业防损经验, 结合我国许多企业在防损方面“单打独斗”并以“抓小偷”为主的实际情况, 报请民政部批准, 成立了“防损商业专业委员会”, 通过这个机构, 在整合社会防损资源方面, 给企业提供一个交流防损经验的平台, 降低整个行业的防损成本, 提高防损效率。目前, 应当发挥商业防损委员会的作用, 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的法律条件, 如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反商业贿赂法等, 在商业服务业行业积极开展防损工作, 待条件成熟后, 申请制定商业防损规章或法律法规。

二是借鉴美国商会商业防损的经验, 建立内、外盗信息共享数据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建立网络信息共享系统, 帮助商业企业获取更多的防损信息, 有效地防范专业盗窃;二是加强防损专业教育和商业职工的职业信用教育, 帮助他们遵守操作规则和操守底线, 保证他们的职业生涯得到健康发展;三是制定商业防损技术标准, 使防损产品的硬件生产与管理走上正轨;四是从国外引进先进的商业防损技术和科学的管理经验, 通过切实有效的方式向企业推介;五是加强防损专业知识培训, 培养专业防损人才。

三是组织协调行业资源, 为企业提供雇前调查服务。雇前调查是商业防损中相当重要的一环。这个问题解决得好, 可以使企业真正做到防范用人风险, 从而最大限度地规避商业损失的发生。

从调查数据看, 员工内盗之所以占有最大份额, 主要问题在于当前商业企业所采用的招聘方式主要是浏览式的简历筛选、简单面试或辅以卷面考试, 这种方式无法立体、客观、全方位地获取职位申请人的背景信息, 导致雇佣双方信息不对称, 增加了疏忽雇佣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为了降低或避免不必要的、由员工内盗造成的损失, 雇前调查无疑是最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雇前调查是指雇主在取得应聘人员 (被调查人) 同意并授权的前提下, 委托专业调查公司以第三方身份, 客观公正地核实应聘人员提供的身份信息、就业信息、教育信息等内容的真实性, 如实地提供给雇主, 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用人不当而造成的损失。调查显示, 美国93%以上的公司在招聘中采用雇前调查, 除要求应聘者提供推荐信以及每次的离职证明等能够证实其背景资料外, 其中80%的公司在招聘中高层经理或核心岗位人员时, 都会使用雇前调查公司提供的服务。据了解, 我国已有了一些雇前调查公司, 商会、协会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将那些诚信度高、工作质量好的雇前调查公司推介给企业。

四是组织专业调研, 制定管理办法。要从根本上解决商业防损问题, 必须制定法律法规。有关政府部门和行业商会、协会可着手进行调查, 了解第一手材料, 同时到国外考察, 学习先进经验和科学技术, 尽快制定商业防损部门规章或行政法规, 使防损工作有法可依, 逐步将防损工作纳入法制轨道。

赔偿损失的构成 篇5

赔偿损失在民法土包括违约的赔偿损失、侵权的赔偿损失及其它的赔偿损失,本条的赔偿损失指违约的赔偿损失,它是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给另一方当事人造成财产等损失的赔偿。

承担赔偿损失责任的构成要件有四:一是有违约行为,当事人不履行合同或者不适当履行合同。二是有损失后果,违约行为给另一方当事人造成了财产等损失。三是违约行为与财产等损失之间有因果关系,违约行为是财产等损失的`原因,财产等损失是违约后果,

四是违约人有过错,或者虽无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赔偿。

赔偿损失的属性是补偿,弥补非违约人所遭受的损失。这种属性决定赔偿损失的适用前提是违约行为造成财产等损失的后果,如果违约行为未给非违约人造成损失,则不能用赔偿损失的方式追究违约人的民事责任。

阅读本文后毕业生简历网还为您推荐了更多相关的文章参考:

上一篇:跟驰模型下一篇:超高强铝合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