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工作特点

2024-09-15

护理工作特点(共6篇)

护理工作特点 篇1

摘要:《健康评估》是护理学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之一, 是联系护理学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纽带。在《健康评估》的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护理思维, 突出护理特点, 体现护理特色, 更好的服务与护理临床。

关键词:健康评估,护理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初恢复了高等护理教育, 但在护理评估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面, 长期应用供基础、预防、临床、口腔专业用的《诊断学》课程和教材, 2002年护理学专业用的第一版《健康评估》问世, 逐渐取代了沿用二十年之久的《诊断学》教材, 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带有临床医学模式的印记。2006年《健康评估》改版, 更加体现了一种以护理程序为框架、以功能性健康型态分析和收集评估资料为手段、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为主导的模式。在《健康评估》的教学中, 如何培养学生与医学诊断不同的整体护理思维模式?本文拟就此谈谈自己的体会。

1 突出教学重点, 培养护理思维

医疗专业与护理专业培养目标不同, 教学的侧重点亦不同。医疗专业的《诊断学》注重对患者疾病的诊断, 是教会学生如何诊断疾病鉴别疾病;护理学专业用的《健康评估》更注重的是被评估者的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包括社会、心理、环境等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是教会护理学生如何全面收集被评估者的资料, 从而进入护理程序的第一步—护理评估?笔者就《健康评估》的教学重点叙述如下:

1.1 症状学

《健康评估》中的症状学包括在问诊部分, 需要重点讲述, 因为其内容恰恰是提出护理问题、护理诊断、判断病情、分析问题的重点内容。在症状学的讲述中, 笔者重点介绍了提出护理诊断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以及问诊的要点, 为以后完整的护理评估打下扎实的基础。

1.2 实验室检查

不仅要求学生熟悉阳性体征的临床意义, 还要重点掌握标本的采集、保存、送检等要点及其注意事项, 这是对患者健康状况做出准确、全面评估的重要依据[1]。让学生更好的结合实践运用于临床。

1.3 影像学检查

护理学专业的《健康评估》包括了影像学的评估。在影像学检查的学习过程中, 要求学生熟悉阳性体征的临床意义, 掌握各种检查前的准备工作、检查中的配合以及检查后的注意事项。

1.4 心电图

《健康评估》中的心电图, 不仅要求护生能够掌握心电图的正常值、识别常见的异常心电图, 还要求护生重点掌握如何做心电图以及在做心电图中的注意事项。

2 服务临床护理, 体现护理特色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护理模式亦从以疾病护理为中心转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在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中, 护理工作者必须全面而完整的做好健康评估。在《健康评估》的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收集全面的资料, 包括身体、心理、社会、家庭和文化等资料?

2.1 功能性健康型态评估, 包括了戈登的11种健康型态:

健康感知与健康管理型态、营养与代谢型态、排泄型态、活动与运动型态、睡眠与休息型态、认知与感知型态、自我概念型态、角色与关系型态、性与生殖型态、压力与应对型态、价值与信念型态。很多院校把这部分作为自学内容, 但笔者以为, 随着医学模式、护理模式的转变, 功能性健康评估恰恰提供了对被评估者的心理、社会、家庭、文化和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使资料的收集更加系统和完整。为整体护理中的护理诊断、护理目标、护理实施和护理评价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2 护理诊断与思维, 详细地阐述了护理诊断的理论框架及其基本概念、诊断性思维的过程。

护理诊断作为临床护士的基本实践活动, 将收集到的资料经过分析、综合、推理而做出的判断。为以后学习内科护理学和其他专业课程奠定了扎实基础。

2.3 健康评估记录是护理工作者将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和整理后形成的书面记录。

包括首次入院健康评估、病程记录。其记录的要求与医疗患者相同, 病程记录是患者在整个住院期间健康状况变化和护理过程的全面记录, 内容包括了患者的自觉症状、情绪、心理状况;病情变化症状体征的改变及各种辅助检查;护理诊断的修正与补充、治疗与护理反应、患者亲属的反应、希望和意见;记录时间及签名。病程记录综合了《健康评估》中所有的内容, 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提供了理论知识。

2.4 实习内容

实习内容包括实验室实习、社区实习和医院见习。实验室实习实习的内容包括体格检查、心电图、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等内容;社区的实习包括收集被评估者社会、心理、环境和家庭和文化等因素的评估;医院见习要求学生综合收集一名患者的全部资料。

《健康评估》是护理学专业基础课之一, 是联系护理学专业课与基础课的纽带。护理程序始于健康评估, 通过护士对护理对象的一种或多种健康问题或疾病产生的反应进行检查或逻辑分析, 得出结论并提出护理诊断, 为进一步确立护理目标、制定护理措施以供依据[2]。因此健康评估是护理人员进行临床实践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 是护理人员进行整体护理不可缺少的临床知识。在《健康评估》教学中, 突出护理特点, 体现护理特色, 培养学生与《诊断学》不同的护理思维模式。

参考文献

[1]刘燕燕, 封维阳, 储静.《健康评估》教学改革的探讨.护理研究, 2003, 17 (10A) :1163.

[2]吕探云, 王蓓玲, 王君俏, 等.高等教育护理学专业健康评估课程的改革与建设.护士进修杂志, 2004, 19 (11) :989-990.

护理工作特点 篇2

作者:作者:关若珊

作者单位:淄博矿业集团公司中心医院急诊科,山东 淄博 255120 来源:医学期

刊 / 护理学与医疗保健收藏本文章

【关键词】

院前急救 特点 护理

院前急救是指遭受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患者进入医院前的急救,包括现场紧急处理和转运途中的监护。院前急救的主要任务是抢救生命、减少伤员痛苦、减少及预防加重伤情和并发症,正确而迅速地把伤病员转送到医院,须分秒必争,使患者在短时间内得到专业人员的帮助,尽可能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作为施救者应熟练掌握它的基本特点,从思想上到工作上都要有充分的准备,以利于圆满地完成抢救任务。

院前急救的特点

1.1 突发性

需院前急救的病员往往是突发的,时间、地点、人员不定,涉及的学科不定。因此,就增加了院前急救的难度。

1.2 紧迫性

突发急症和突发性灾害事故发生后,病员病情复杂、危重,需紧急抢救、就地抢救的人数多。有资料统计,心跳、呼吸骤停4分钟内开始心肺复苏者可能有50%存活;6分钟脑细胞即发生不可逆的损害;10分钟开始复苏者100%不能存活。因此,时间就是生命,必须分秒必争,就地抢救与加强运转途中抢救并重。

1.3 艰难性

艰难性是指灾害发生的病员涉及的学科种类多、伤情重,有时成批出现,一个人身上可能有多个系统、多个器官同时受累,而院前急救条件简陋,急救物品不很齐全。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具有丰富的医学知识、过硬的技术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才能完成急救任务。

1.4 灵活性

院前急救常常是在道路、家庭等环境下进行的,而救护车所备的抢救器材和药品有限。因此,在抢救工作中应灵活机动、统筹兼顾。先救命、救急,其他可缓一步的治疗措施,待转运至医院内再进行。否则,就会失去最佳抢救时机,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1.5 关键性

医学急救包括院前急救及院内急救。而院前急救是第一现场的急救,是非常关键的抢救,如果院前急救工作不到位,会直接影响到院内的抢救成功率。如对猝死患者及创伤大出血患者的抢救等。因此,只有院前急救做好了,院内更进一步的抢救才有保障。

院前急救的护理体会

2.1 院前急救对护士素质的要求

院前急救要求护士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过硬的技术操作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身体素质。院前急救患者大多是危重病人,首先,如果技术操作不过硬、不熟练,会延误抢救时机或无法实施急救;再者,护士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意外伤害、交通事故的现场有时是很可怕的,如果护士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那么,连自己都被吓坏了的人,何谈救人呢?最后,护士要有很好的身体素质,如果身体条件较差,搬运病人就成为困难,也会造成治疗不及时的后果。

2.2 出诊前的准备工作

2.1.1 准确定位患者的地理位置、所患疾病或外伤情况

以便准确、迅速到达现场,又能备齐所需物品。不知道患者情况而盲目出诊,会因为延迟到达而失去抢救时机,或物品准备不全而无法实施抢救。例如,仅知道患者的地理位置而不知其病情,只带常用抢救药品,到达现场才知道患者是从高空坠落,因不备有夹板、颈托等物品,就无法保证将患者安全转运。所以,出诊前要尽可能地了解患者的情况。

2.2.2 配备必要的通讯设备

以便在途中与患者联系,发现意外情况与医院联系,或者接到比较特殊的病人可通知医院相关科室预先做好准备工作,以便尽快抢救。

2.3 院前急救护理工作要程序化、规范化

到达现场首先要了解环境及患者情况,先确定患者最需要什么样的急救措施,再进行有序的急救护理措施。

2.3.1 体位

在不影响急救处理的情况下,要协助患者将其放置成舒适的体位: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或屈膝侧卧位,这种体位可以使患者最大程度地放松,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的发生,尤其在处理成批伤员,对轻症或重症患者不能照顾周全时,这种体位具有最大的安全性。放置好患者体位后,要注意给予保暖,如无必要,不要对清醒患者反复提问,要尽量使患者安静休息,并减轻心理压力。

2.3.2 开放气道

当患者意识丧失后,舌根或会厌部肌肉松弛阻塞气道,应立即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使患者头向后仰,抬起下颌,清除口内异物(包括义齿)。如患者呼吸暂停,应立即行气管插管,连接简易呼吸器或呼吸机辅助呼吸。

2.3.3 心肺复苏

遇心跳、呼吸停止患者,应立即行心肺复苏。胸外心脏按压必须与人工呼吸同时进行,1人急救按压与呼吸之比为15∶2,2人急救为5∶1。同时,建立并维护有效的通气和血液循环,继续进一步的生命抢救。

2.3.4 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

对于所有需要建立静脉通路的院前急救患者,如有可能,均选用静脉留置针,可保障快速而通畅的液体流速,对抢救创伤出血、休克等危重患者在短时间内扩充血容量极为有利,并且在患者躁动、体位改变和转运中均不易脱出血管外或刺破血管。

2.3.5 院前急救用药的护理

医生只下达口头医嘱,护士必须执行三清一核对的用药原则,即听清、问清、看清,药物的名称、剂量、浓度要与医生核对。切忌出现用药差错,用过的安瓿应暂保留,以便核对。

2.3.6 松解或去除患者衣服

需要在院前现场中处理的猝死、创伤、烧伤等患者,为便于抢救和治疗,均需适当地去除患者的某些衣物,尤其是创伤、烧伤等患者,衣服不仅可以掩盖真实的创口或出血,且有直接的污染作用。

2.3.7 保全患者生命,防止病情恶化

预防后期感染或并发症,迅速为患者做好初步处理,如给药、清创、加压包扎和止血等。一旦病情允许,应迅速将患者抬上救护车,送往就近的医院接受继续治疗。

2.3.8 心理护理

大多数院前急救,病情复杂,症状严重,发展迅速,患者及家属的心态和求医心理复杂多样,最突出和常见的心理反应是焦虑和恐慌,此时患者及家属视医护人员为救星。因此,医护人员要有良好的应急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既要沉着冷静又要迅速敏捷、忙而不乱。首先,稳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同时快速实施抢救,避免慌乱给患者以不良刺激,对极度恐慌患者可以给予适当安抚及语言安慰,以缓解其紧张。同时,要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克服场地、设备以及各种不利于抢救的困难,使患者尽快安全到达院内实施急救。

2.3.9 在转运途中的护理

根据不同的转运方式及患者的具体情况,护理人员要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在转运过程中,要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随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注意搬运时患者的体位,搬运体位不当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例如,颈椎骨折的患者搬运体位不当会导致意外的发生。

2.3.10 转送患者后的交班

要对院前采取的急救措施、患者所用药物、各种管道以及目前状况等做好详细交班,以便院内医护人员有的放矢,争取时间进行处理。

2.4 保证院前急救护理文件的质量

院前急救的护理文件是非常重要的文书,要本着对患者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准确、及时地记录治疗所用的药物、采取的护理措施及详细的病情发展过程,不出现遗漏、涂改现象,保证护理文件的书写质量,完整的护理文件记录会给下一步抢救治疗提供一些必要的数据和信息。例如,在院前急救中用过的药物,当患者入院后再次使用时要考虑使用的剂量问题等。护理记录会给医生提供参考的数据信息,护理文件也会成为医疗纠纷的第一手资料。

临床幼儿护理特点分析 篇3

【关键词】 幼儿;临床护理;特点分析;护理对策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30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656-01

在临床当中,幼儿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患者,他们的自主表达能力比较差,心智发育尚不完善,在护理过程当中不懂得配合护理人员,护理难度较大;同时幼儿患者发病急,病情变化快,再加上一些儿科病的季节性较强,在高峰时期患儿的数量会大幅度地增加,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以及工作难度[1]。现将本院儿科2009年2月-2011年10月收治的1-3岁幼儿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对临床幼儿护理特点进行探讨总结,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儿科2009年2月-2011年10月期间共收治患儿4986例,其中1-3岁幼儿患者共有2842例,占58.05%。其中男1674例,女1168例。

1.2 调查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儿科2009年2月-2011年10月期间收治的1-3岁幼儿患者的临床资料,住院信息从医院数据库当中提取,再查阅儿科患儿就诊的病历,由专人对患儿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同时,统计在这2年零8个月当中发生的护理差错事件。

2 结果

2.1 疾病种类 在2842例患儿当中,最常见的两种疾病为呼吸系统疾病与消化系统疾病,其中呼吸系统疾病共有患儿1137例,占到40.00%;消化系统疾病共有患儿484例,占到17.03%。发病的种类主要有肺炎、腹泻、上呼吸道感染、无热惊厥、高热惊厥、病毒性脑炎、支气管炎、胃肠炎、哮喘、喉炎,其中肺炎患儿最多870例,占到30.61%;其次为腹泻有360例,占到12.66%;余为上呼吸道感染(331例,占11.65%),无热惊厥(319例,占11.22%),高热惊厥(298例,占10.49%),病毒性脑炎(174例,占6.12%),支气管炎(124例,占4.36%),胃肠炎(112例,占3.94%),哮喘(149例,占5.56%),喉炎(82例,占2.86%);其他共有23例,占0.81%。

2.2 患儿病情特点分析 ①患儿各器官功能较弱,在临床当中容易出现多器官功能性障碍,严重者会出现多器官功能性衰竭,如果患儿合并多器官功能性疾病,治疗难度较大,患儿的预后较差,病死率高。②季节性特点。在夏季则以脑炎多见,本组患儿当中共有79例;例如在秋季患儿容易出现轮状病毒感染,本组当中秋季腹泻患儿共有185例;在冬春季则以重症肺炎及哮喘多见,本组当中共有45例。③在本组患儿当中,肺炎、腹泻、上呼吸道感染、无热惊厥以及高热惊厥最为多见,均达到了10%以上。患儿起病急且病情进展较快,再加上患儿心智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在治疗以及护理的时候难度较大。

2.3 护理差错事件 在这2年零8月当中,共发生护理差错事件33起,以护理缺陷最多,其次是护理差错。其中护理缺陷有14例(占42.42%),护理差错有10例(占30.3%),投诉争议有5例(占15.15%),意外伤害有4例(占12.13%)。具体分类为:给药错误有12例(占36.36%),医嘱处理错误有11例(占33.33%),穿刺部位皮肤损伤有4例(12.12%),身份识别出现错误有2例(占6.06%),滴速过快例有3例(占9.09%)。

3 护理对策

3.1 提高责任心,加强沟通 在临床护理工作当中,大部分的儿科医护人员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家长对于某些问题会进行反复地询问。对于这种情况,医护人员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要有问有答,而且还要答而不厌。第一,医患沟通也属于治疗的一种方式,是通过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发挥药效的。对于一些重复性的问题,从医护人员的角度来讲是重复地回答,但是对于大部分患儿家长而言,确实是第一次接触,这就需要我们医护人员耐心进行回答,详细讲解患儿家长不明白的地方,使患儿家长解除心中的疑惑,主动配合治疗。第二,当患儿来到医院就诊的时候,不少患儿有害怕恐惧的心理,此时医护人员要尽最大的努力去为患儿服务,不要怕麻烦。第三,通过医护人员与患儿家长的交流与沟通,使家长对于自己孩子的病情可以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在治疗的时候取得信任,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措施,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3.2 加强巡视 由于危重患儿较多,护理人员必须要加强巡视,积极做到勤询问与勤观察,不能放过任何的有疑问的地方,发现问题及时向医生汇报。通过对患儿仔细观察以及检查来发现一些主要的症状与阳性体征,做到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提高危重患儿的治疗成功率。

3.3 合理利用人力资源 由于患儿较多,当季节性疾病到来的时候,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会成倍地增加,因此,必须要进行合理排班。例如当危重患儿较多时,可以增派人员,加强中夜班等时段的薄弱环节,以保障患儿的安全,使护理治疗工作能够不间断的及时落实到位;当恢复常态时,再将人员进行调配甚至分流支援其他部门。

3.4 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在对患儿用药之前,要了解药物的禁忌证、适应证以及不良反应,同时要了解患儿的用药禁忌情况以及合并症情况,以保证准确用药。同时,在用药之后,护理人员先要对患儿观察一段时间,在确定没有不良反应发生迹象之后才能离开。另外,还要备好一些急救药品及物品,以防止意外情况发生时,能及时进行抢救和治疗。

4 讨论

临床幼儿病种较多,再加上患儿身体组织以及系统器官发育尚未完善,对药物的耐受性较低[2],增加了護理的难度。因此,在临床护理当中,护理人员要提高责任心,加强巡视,多与患儿家长沟通,在用药过程中要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尽最大努力降低差错事件的发生率,保障患儿的治疗以及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 李吉华,李慧丽,李兰,郑永华.幼儿手术的心理特征分析及护理对策[J].河北医药,2010,32(02):240-242.

护理工作特点 篇4

一、正常反应

有发抖、大量出汗、面色苍白。症状可很快消失。

二、急性恐惧反应

无判断力,行为违常,想逃脱。虽然已脱险,但他还以为自己在危险中,企图逃离“险境”,有时又重新跳入火中或水中。

三、压抑反应

表现为迟钝、麻木状,无视周围事物,凝视前方,缺乏自制力。

四、过度活动反应

表现很活跃,似歇斯底里的笑,开不适当的玩笑,注意力不集中,不易限定固定于一处不动。

五、严重身体反应

四肢活动不自如,站立不稳,常有呕吐。

肿瘤病人的心理特点与护理 篇5

1 震惊否认期

1.1 明确诊断以后,病人震惊,表现眼神呆滞,不言不语,知觉淡漠,甚至晕厥,继之极力否认,要求复查,甚至辗转多家医院就诊,希望诊断有误,这是病人面对疾病应激所产生的保护性心理反应,但不易持续时间过长,易免延误治疗。

1.2 对于此期的病人,最好的护理是以非语言的陪伴,协助病人满足其生理需要,给予病人安全感,增进病人与护士之间的人际关系。允许其有一定时间接受现实,不阻止其发泄情绪,但要小心预防意外事件发生,在否认期医护人员的态度要保持一致性,肯定回答病人的疑问,减少病人怀疑及逃避现实的机会。同时,鼓励病人家属给予其情感上的支持,生活上的关心,使之有安全感。

2 愤怒期

2.1 当病人不得不承认自己患恶性肿瘤后,表现出恐慌、哭泣、愤怒、悲哀、烦燥等情绪。有的病人为了发泄内心的痛苦而拒绝治疗,或迁怒于家人和医护人员,甚至出现冲动性行为,此虽属适应性心理反应,但若长期存在,将导致心理障碍。

2.2 此期应在病人面前表现出严肃且关心的态度,切忌谈笑风生。做任何检查和治疗前,应详细解说,建立相互信任理解的护患关系。在相互信任关心的基础上,与患者共同剖析治疗中的错误意向及对疾病的影响。并耐心倾听患者主诉,表示对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状态表示理解和认同,同时向病人家属说明愤怒的原因,让家属理解病人的行为,并请恢复良好的病例现身说法,介绍成功治疗的经验,减少患者的负面情绪,教育和引导病人正视现实。

3 磋商期

3.1 此期的病人求生欲最强,会祈求奇迹出现,病人易接受他人的劝慰,有良好的遵医行为。

3.2 在此期,护士应加强对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教育,维护病人的自尊,尊重病人的隐私,增强病人对治疗的信心,从而减少病人病急乱投医的不良后果。

4 抑郁期

4.1 此期的病人雖对周围的一切不再关心,但对自己的病更加在意。

4.2 在此期护士应利用恰当的非语言沟通技巧,对病人表示关心,定时探望,加强交流,鼓励病人发泄情绪,减轻心理压力,让其家人陪伴,预防意外事故发生。由于病情加重,病人对自己病情以外的一切都会疏忽,护士应给予适当的鼓励,必要时亲身协助,维持病人的舒适。

5 接受期

5.1 有些病人经过激烈的内心挣扎,认识到生命即将走向终点,心境变得平和,通常不愿多语多动。

5.2 护士应尊重其意愿,替病人限制访客,主动发现病人的需要,并尽量满足需要。为病人制定护理计划时,应考虑病人生理状况,最好能集中护理,以免让病人疲劳,增加病人痛苦。

以上心理变化,可同时或反复发生,且不同心理特征者在心理变化分期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另外各期的持续时间、出现顺序也不尽相同。因此,护士对病人的心理反应,应随时注意观察,并给予适当的护理。

刍议社区护理的特点与方案 篇6

【关键词】 社区护理;特点;解决方案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58-01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措施的实施以及人口老龄化现象的日益严重,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日益的提高,因此,为了顺应现代护理的发展趋势,社区护理顺势而生。但是由于我国的社区护理体系起步较晚,因此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首先,我国的护理医疗资源发展及其的不平衡,而且结构也不够合理,配置也不均匀;其次,社区护理人员严重短缺,而且学历不高,培训不足,缺乏社区护理服务应有的理念、相关知识和技能,素质参差不齐;再次,社区护理管理工作者的管理水平不是很高,许多的规章制度也不够健全和完备,存在许多的漏洞,致使居民对社区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普遍降低。因此,为了适应时代的改变,适应社区群众健康的需求,为社区群众提供优质的医护服务、防止社区病人疾病的严重化,保障居民的身体健康,必须要采取必要的手段。下面笔者就我国社区护理的特点及改善我国社区护理的措施谈谈看法。

1 我国社区护理的特点

1.1 服务的广泛性和综合性

1.1.1 广泛性 社区护理服务的对象一般是辖区内的常住居民,包括居住半年以上的户籍及非户籍居民,其中以社区内人群的健康状况为主题,以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人群为重点服务对象,面向全社区居民的服务体系。而且,社区护士还要根据各年龄阶段病人的生理特点,了解疾病产生的因素及其影响因素,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和保健措施,防患于未然,保障社區人群的身体健康。

1.1.2 综合性 社区护士不仅要关注、照顾服务对象的身体、心理等各方面发生的变化,参与一般指导性的临床护理,还要向社区成员宣传、介绍预防、保健、医疗、康复教育及计划生育等方面的知识。而对于情况特殊的病人,还要给予特殊的关心和照顾,直到病人完全康复。同时,社区护士还要在充分掌握社区成员的基本身体状况和需要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候诊、出诊、转诊、会诊、定期访视、部分住院等医疗手段,为社区成员提供便捷、高效、价格适宜的医护服务项目。

1.2 服务的连续性和协调性

1.2.1 连续性 社区护士对于社区内服务对象的服务不能因为某一疾病问题的解决而中断,而应该在以后的生活中,时时刻刻关注服务对象的身体变化情况,防止其病情的复发和恶化,使服务对象的危险性降到最低,从而间接提高了服务对象的生活质量。

1.2.2 协调性 由于社区护理是处于个人、家庭和医院之间的特殊位置,它需要护士不仅要了解有关病人的家庭状况、文化背景、工作环境、个人信仰等方面的信息,还要协调个人与医院、社区等各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以便与社会各医疗机构建立良好的协同合作关系,为社区居民的看病治疗带来便利。

1.3 价格的合理性 社区护理的目的是为了方便社区的居民,为社区群众提供快捷、有效、安全的服务,是属于服务性机构,因此社区护理的价格一般都较为廉价和合理,同时也在服务对象的接受、认可范围之内,从而使社区的居民都能够看得起病。

1.4 高度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1.4.1 自主性 社区护士不像医院的临床护理那样,是在医嘱的指导下进行工作,而是需要其运用自身所学的知识、方法和从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在人群中找出容易出现健康问题的高危人群,并且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居民进行治疗。

1.4.2 独立性 同时,在特殊的情况下,社区护士还需要独自为个人或者家庭进行访视,在此过程中,社区护士需要具有一定的独立辨认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在出现紧急状况时能够有能力应对。

1.5 疾病的预防 由于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各种疾病更容易传播和蔓延,因此社区护士必须充分的了解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社区护理机构还为居民建立了个人健康档案,并且经常性的对辖区内的居民进行健康普查,以便随时了解社区居民的身体情况,控制疾病的产生和发展,使疾病可以得到及时的预防和治疗,从而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同时,社区还为社区居民进行免疫疫苗的接种,以提高社区人群的免疫水平,为创建和谐社区提供夯实的基础。

2 改善我国社区护理的措施

2.1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由于社区护理是一门技术性的服务,目前在我国仍旧是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虽然卫生部颁布了许多与社区护理的建设、发展等相关的文件,但是其中仍旧指出没有具体的规章制度和实施计划,而卫生部以下的各级卫生部门更是少有相关的政策、措施出台。而且,在我国实行社区护理的地区也仅仅只是少数几个发达地区而已。因此,为了更好的实行社区护理体系,我国的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在国家级政策的支持下,再根据自己所在地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出诊项目、操作规程、意向协议等具体措施,使得社区护理体系更加的系统性、规范性和合理性,从而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为社区居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2.2 加强社区护理的宣传力度 由于我国社区护理进展的步伐还太缓慢,而且发展范围小且不平衡,因此大多数居民对社区护理的认识还不是很到位,防病及保健意识还比较的淡薄,卫生习惯差,而且“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能吃能睡,能工作即是健康”的老旧观念依旧存在于群众的思想中,尽管各种传播疾病不时的在社区蔓延,但是大多数居民依旧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因此,为了保障居民的身体健康,必须要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来宣传卫生保健知识,让社区居民了解社区护理的方便快捷、经济实惠、服务周到,知道社区护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自身的保健意识。

2.3 加强社区护理人员的培训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区护理成了社区居民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起步晚,我国目前对社区护士的教育还不够的重视,也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发展目的也不是很明确,这使得社区护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对专业信念的认识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而缺乏相应的自觉性、责任心和紧迫感。因此国家必须加强社区护士的培训,提高社区护士的准入资格,再在综合医院进行工作实习,以获得能够独立辨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国家的认可,同时还要培养社区护士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敏锐的观察力和热心服务的意识等等,这样才能获得社区护理的资格,使得社区护理水平能够满足解决社区群众日常医疗问题的要求,从而免去社区群众为小病而跑去医院排队看病的麻烦。

3 总 结

总而言之,社区护理的出现意味着新一轮医疗体制的改革,也是21世纪卫生保健的新需求,还是社区居民看病和双向转诊的关键环节,它能最大限度的保障居民的身体健康,虽然目前社区护理的实施还存在着重重的困难,但是只要大家积极的去应对,就能够为社会创建一个更加完善、便利的医疗体系。

参考文献

[1] 汪琳,问明瑶.浅析我国社区护理现状及发展趋势[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1).

[2] 邓颖,靳彦,陈萍.我国社区护理发展不足及应对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2010(29).

[3] 龚燕娟,翟惠敏.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的现状与进展[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8).

上一篇:建筑火灾风险评估下一篇:文化与经贸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