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压指数

2024-11-04

脉压指数(精选3篇)

脉压指数 篇1

高血压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之一,左心室肥厚( LVH) 是高血压常见的靶器官损害,可导致严重的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为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1]。在老年人群中,高血压早期就存在左心室室壁厚度增加和舒张期灌注减少的现象[2]。有资料显示,我国≥60 岁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为49%,高血压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3]。脉压增大是老年高血压的主要特点之一,常作为老年心血管疾病的预测因素。本文旨在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LVH与动态脉压( APP) 及动态脉压指数( APPI) 的相关关系,为老年人血压控制、延缓LVH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住院确诊的年龄≥60 岁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91 例。均符合2010 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即非同日3 次测量血压,收缩压( SBP) ≥140 mm Hg或舒张压( DBP) ≥90 mm Hg[4]。排除同时患有继发性高血压、心肌梗死、急性脑血管病、急慢性肾功能不全、原发性心肌病、免疫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等疾病的患者。

1. 2 研究方法

1. 2. 1 一般资料: 入选患者均登记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并计算体质量指数( BMI) ,测定血清三酰甘油( TG) 、总胆固醇( T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的水平。

1. 2. 2 24 h无创动态血压监测: 所有患者均采用德国无创24 h动态血压监测仪,将袖带固定于左肘上方5 cm处,松紧合适,有效血压( SBP: 70 ~ 220 mm Hg;DBP: 40 ~ 130 mm Hg) 应不少于总测量次数的80%,血压监测时间为24 h,设定6: 00 ~ 22: 00 为白天时间,22: 00 ~ 6: 00 为夜间时间,血压数据≥30 次; 记录并计算24h APP的数值,按24h APP的大小将患者分为低脉压组( 24h APP<60 mm Hg) 和高脉压组( 24h APP ≥60mm Hg) 。

1. 2. 3 超声心动图: 由经验丰富的心脏超声医师对所有患者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患者取左侧卧位平静呼吸,按常规从胸骨左缘切面及心尖四腔切面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 ,左心室后壁厚度( LVPWT) ,室间隔厚度( IVST) ,按下列公式计算左心室质量( LVM) 。

体表面积( m2) = 0. 0061×身高( cm) +0. 0128×体质量( kg) -0. 1529[6]

左心室质量指数( LVMI) = LVM/体表面积; 左心室肥厚诊断标准: LVMI>125 g /m2( 男性) ; LVMI>110g / m2( 女性)[5]。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 0 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型变量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2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用中位数、四分位数表示[M( Q1~ Q4) ]表示,2 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 回归分析采用简单线性回归和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以P<0. 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分析结果

2.1一般资料比较

2 组间年龄、性别、LVMI、24h APPI、24h SBP、TG、LDL-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4h DBP、体表面积、BMI、TC、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不同性别左心室肥厚发生率比较

老年高血压女性左心室肥厚发生率为31. 5%( 23 /73) ,男性左心室肥厚的发生率为11. 0%( 13 /118) ,不同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3 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显示,年龄、24h APP、24h APPI与LVMI具有相关性。见表2。

2.4回归分析

以LVMI为因变量,分别以年龄、TG、LDL-C、24h SBP 、24h APP 、24h APP I为自变量进行简单线性分析得出,年龄、24h APP、24h APP I为LVMI的危险因素。见表3。以LVMI为因变量,年龄、TG、LDL-C、24h APP、24h SBP、24h APPI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在排除了TG、LDL-C、24h APP 、24h SBP 、年龄等的影响后,24h APP I为LVMI的独立危险因素,偏回归系数( B)为63. 882,见表4。

3 讨论

2013 年欧洲高血压/ 心脏学会指南将脉压≥ 60mm Hg作为无症状靶器官损害患者心血管危险分层的评价指标之一[7]。本课题按24h APP≥60 mm Hg将患者分为高脉压组和低脉压组,高脉压组的LVMI、24h APP、24h SBP的均值均大于低脉压组。

脉压在评估心血管疾病时有一定的局限性。脉压由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计算而来,其大小受每搏射血量、心率、外周阻力、大动脉僵硬度以及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等因素影响,其中大动脉僵硬度和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为脉压的主要决定因素[8],并且脉压在个体内存在可变性,在一天内也有大的变动,同一个脉压可对应多个SBP数值和DBP数值,因而脉压不能有效评价患者血管状态,杨鹏麟等[9]提出脉压/SBP能反映血管的动态顺应性和固有顺应性,且变动范围小于脉压,可作为心血管疾病的预测因素。随着24 h动态血压监测普遍应用于临床,24h APP和24h APPI在预测心血管疾病方面更具有权威性。本研究中高脉压组24h APPI、LVMI大于低脉压组,简单线性回归提示24h APPI、24h APP为LVMI的危险因素,在排除年龄、性别、24h APP等干扰因素后,24h APPI为LVMI独立危险因素,24h APPI在评价心血管疾病方面较24h APP更有说服力。

随着年龄的增加,动脉血管壁结构中的弹力纤维发生退行性改变及功能减退,导致血管增厚、僵硬度增加。发生高血压时,弹力纤维减少或断裂,承担压力负荷的弹力纤维向非弹性胶原转变,动脉顺应性下降,最终导致老年高血压患者SBP增高,脉压增大[10]。老年人以收缩期高血压为主,24h SBP升高,24h DBP不升或下降,24 h APP增大,左心室后负荷增加,左心室肥厚加重; DBP降低,左心室血供受限,轻者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重者发生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Lei-bowitz等[11]对高龄女性患者的研究发现,老年人左心室肥厚总体发生率为43%,老年妇女的发生率为60%,该过程与SBP明显相关。本课题女性均为绝经合并老年高血压患者,女性左心室肥厚的发生率明显大于男性,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与24h APP及24h APPI的相关性研究发现,24h APPI与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更为显著,是左心室肥厚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左心室肥厚的独立预测指标; 同时指出老年高血压女性是左心室肥厚的高发人群,需要早期干预。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与动态脉压(24h APP)及动态脉压指数(24h APPI)的关系。方法 入选我院住院确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91例,入选患者均进行24 h无创动态血压监测,按24hAPP分为低脉压组(24hAPP<60 mmHg,n=136)和高脉压组(24hAPP≥60 mmHg,n=55);所有患者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记录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的数值,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 高脉压组24hAPPI、LVMI、24 h收缩压(24hSBP)的水平大于低脉压组;简单线性回归分析提示:年龄、24hAPP、24hAPPI、24hSBP为左心室肥厚的危险因素;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提示24hAPPI为LVM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24hAPPI可能为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独立危险因素。

关键词:老年人,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动态脉压,动态脉压指数

参考文献

[1]曾勇,张稳,刘丹,等.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形成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国循环杂志,2013,10(28):477-479.

[2]Kathodi RE,Couri DM.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major risk factor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Update and practical clincical applications[J].Int J Hypertens,2011,2011:495349.

[3]赵兴胜,于海霞.老年高血压循证医学[J].实用老年医学,2012,26(5):428-430.

[4]孙宁玲.《高血压与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筛查干预中国专家共识》解读[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2,20(8):515.

[5]章露陈,郑礼裕,邹文博,等.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与24小时收缩压变异性呈杓型关系[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4,22(10):929-934.

[6]蔡晓琪,张玲玉,黄晓东,等.高血压患者血管超负荷指数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4,22(9):830-835.

[7]Mancia G,Fagard R,Narkiewicz K,et al.2013 ESH/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the Task For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ESH)and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J].Eur Heart J,2013,34(28):2159-2219.

[8]李红健,韩素霞.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左心室质量指数关系的研究[J].华西医学,2014,29(9):1635-1637.

[9]杨鹏麟,徐定修,张素勤.脉压指数评价血管硬化的可行性探讨[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2,30(6):334-336.

[10]张玲,田家玮,符颖,等.脉压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8):2120-2122.

[11]Leibowitz D,Bursztyn M,Jacobs JM,et al.High prevalence of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in octogenarian women:The Jerusalem Longitudinal Cohort Study[J].Blood Press,2010,19(2):86-91.

脉压指数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2014年12月在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心内科住院诊断为EH且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的患者320例,根据CAG结果,将其分为CHD组(n = 225)和正常组(n = 95)。排除合并各种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重度贫血等可能对PPI水平有影响者,同时排除1型糖尿病及继发性高血压者。 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血清Hcy的检测所有受试者于入院次日清晨采集血液标本进行包括Hcy、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血常规等在内的检查,其中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上海江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测定血清Hcy值。 以血Hcy≥15 μmol/L诊断为高Hcy血症。根据PPI及Hcy水平将CHD组患者分为6组,A组:Hcy<15 μmol/L且PPI<0.4组(n = 77);B组:Hcy≥15 μmol/L且PPI<0.4组(n = 26);C组:Hcy<15 μmol/L且0.4≤PPI<0.5组(n = 109);D组:Hcy≥15 μmol/L且0.4≤PPI<0.5组(n = 27);E组:Hcy<15 μmol/L且PPI≥0.5组(n = 31);F组:Hcy≥15 μmol/L且PPI≥0.5组(n = 50)。

1.2.2 Gensini法积分评价冠状动脉严重程度1患者局麻后,采用Judkins法经股动脉或桡动脉穿刺,多体位采集以获得满意的图像。 根据CAG结果,由两位经验丰富的心脏科医师判定评价造影结果,有任何一支或以上冠状动脉狭窄(≥50%)或闭塞诊断为CHD。2冠状动脉严重程度评价采用Gensini法积分[3]:狭窄程度<25%计1分;25%~<50%计2分;50%~<75%计4分 ;75% ~<90% 计8分 ;90% ~<99% 计16分 ;99% ~100%计32分。 根据病变部位不同 ,求出单处病变积分与系数乘积:左主干病变×5;前降支近段×2.5;前降支中段×1.5;回旋支近段×2.5;左室后侧支×0.5;前降支第一对角支、第二对角支、心尖部、回旋支的钝缘支、远段、右冠状动脉近段、中段、远段、后降支×1。 以上积分求和,为每位患者的Gensini总积分。

1.2.3脉压(PP)及PPI的计算方法根据2011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在未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SBP)≥140 mm Hg(1 mm Hg=0.133 k Pa) 和/或舒张压 (DBP)≥90 mm Hg诊断为高血压。 PP=SBP-DBP、PPI=PP/SBP。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以Pearson相关分析PPI、Hcy与CHD的相关关系;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两组间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Hcy、血压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尤其以Hcy、PPI在冠心病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见表1。

2.2 PPI 与 Hcy 联合分组的各组 CHD 患病率比较

CHD患病率及OR值随PPI和Hcy水平的升高呈递增趋势,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见表2。

注:1 mm Hg=0.133 k Pa;SBP:收缩压;DBP:舒张压;PP:脉压;PPI:脉压指数;CHOL:总胆固醇;TG:三酰甘油;Hcy:同型半胱氨酸;GLU:空腹血

注:与 A 组比较,*P < 0.05;与 B 组 比较,▲P < 0.05;与 C 组比较,△P <0.05;与 D 组 比较 ,▼P < 0.05;与 E 组 比较 ,▽P < 0.05;PPI:脉 压指数 ;

2.3 高 Hcy 者 CHD 患病率及冠状动脉严重程度比较

其中Hcy≥15 μmol/L且PPI≥0.5者与仅Hcy≥15 μmol/L者比较 ,CHD患病率与Gensini积分呈增高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和P <0.01)。 见表3。

注:Hcy:同型半胱氨酸;CHD:冠心病

2.4 PPI 与 Hcy 联合分组评估 Gensini 积分

Gensini积分随PPI和Hcy的升高呈递增趋势 ,对Gensini积分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组间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组间两两比较,A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0.01);D、E、F组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 < 0.01);E、F组与C、D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或P < 0.01);F组与E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注:与 A 组比较,*P < 0.05,**P < 0.01;与 B 组 比较 ,▲P < 0.05,▲▲P <0.01;与 C 组比较,△P < 0.05,△△P < 0.01;与 D 组比较 ,▼P < 0.05,▼▼P <0.01;与 E 组比较,▽P < 0.01;PPI:脉 压指数;Hcy:同型半胱氨酸

2.5 各危险因素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分析

依据造影结果,根据受累冠状动脉支数将患者分为:1支组(n = 43)、2支组(n = 59)和3支组(n = 123),三组Gensini积分分别为(3.96±2.18)、(6.36±3.64)、(14.46±3.31)分。 以患者年龄、SBP、PP、PPI、Hcy为自变量,以Gensini积分为因变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Gensini积分与患者年龄 、SBP、PP、PPI、Hcy呈正相关(P < 0.01),与DBP呈弱负相关(P < 0.01),以与PPI、Hcy的相关性最高。 见表5。

注:SBP:收缩压;DBP:舒张压;PP:脉压;PPI:脉压指数;Hcy:同型半胱胺酸

3 讨论

EH作为CHD的独立危险因素,已被广泛认可。 随着患者血压的升高,CHD发病危险愈来愈大。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加,DBP有时呈现下降趋势,所以,有时单纯通过血压数值难以评估其患CHD的风险[4,5]。SBP和DBP的差值被称为PP,导致SBP和DBP的改变因素均可引起PP值的变化。 尽管如此,PP评价血管僵硬度有其自身的局限性,PP是一个相对值,同一个PP值可以有对应多个SBP与DBP的组合,因此决定了PP值来评价不同个体间血管僵硬度的差异的局限[6,7]。 有研究证实[8],PPI的变化幅度小于PP,且二者之间有着明确的相关性,即PP大者PPI相应地也大,反之亦然。 为了进一步检测PPI预测CHD发病危险的价值,本研究通过应用PPI及联合Hcy评估其患CHD的发病率及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当不同个体PP值相同而PPI不同时,PPI的差异就更真实地反映了血管僵硬度的不同[9];同样地 ,同一个体在不同时间的SBP和DBP是不同的,但变化特征是相对一致。 这样,PP的变化可能较大而PPI的变化则相对恒定,也就能更好地反映同一个体血管僵硬度的大小[10]。 本研究采用Gensini冠脉病变积分作为评定冠脉狭窄程度的方法,Gensini冠脉病变积分方法反映冠脉病变的范围和冠脉狭窄的程度,可以准确、客观和全面地反映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增加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11]。 结果显示Gensini积分随PPI升高呈递增趋势, 尤其以Hcy≥15 μmol/L且PPI≥0.5组Gensini积分最高。 但由于Gensini冠脉病变积分评估需要通过CAG方法, 由于CAG为有创检查,且存在手术风险、 放射线损伤及增加患者经济负担,不易为患者所接受[12]。 故通过PPI检测,可以准确、客观和全面地反映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且避免了手术风险、放射线损伤及降低患者费用。

Hcy是人体内含硫氨基酸的一个重要的代谢中间产物,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发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子[13]。 有研究显示 ,高血压如果合并高Hcy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14]。 Hcy促进了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并促使血小板聚集,与载脂蛋白B形成致密的复合物易于被血管壁巨噬细胞吞噬,引起血管壁脂肪堆积[15]。

本研究结 果显示 ,Hcy随着冠脉 病变支数 及Gensini积分的增加呈增加趋势,尤以Hcy≥15 μmol/L且PPI≥0.5组Gensini积分最高。 同时本研究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患者的PPI与Hcy成正相关,这充分说明了高Hcy血症患者可较早出现冠状动脉病变,是CHD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16,17]。 PPI联合Hcy分组与单纯PPI或单纯Hcy相比对CHD发生有更高的预测价值,且避免了手术风险、放射线损伤及降低患者费用。 EH患者PPI及Hcy对EH患者CHD严重程度有独立的预测价值,且随着PPI和Hcy的升高,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有加重趋势,可用于评估EH患者的危险分层和心血管疾病的预后[18,19]。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对高血压患者在降压的同时加强Hcy的监测和PPI的干预 ,对于降低心血管事件 、改善预后 、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质量,无疑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0]。 另外,由于本研究未能平行对照入选患者降压药和心血管药物使用情况,且患者行CAG,使入选病例时具有一定选择性,这是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摘要:目的 探讨脉压指数(PPI)联合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对预测冠心病(CHD)发病危险及严重程度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2年4月2014年12月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高血压且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患者320例,根据CAG结果将患者分为正常组(n=95)与CHD组(n=225),分别计算其脉压(PP)及PPI,同时测量Hcy及相关临床生化指标。根据PPI及Hcy水平将CHD组患者分为6组,A组:Hcy<15μmol/L且PPI<0.4组(n=77);B组:Hcy≥15μmol/L且PPI<0.4组(n=26);C组:Hcy<15μmol/L且0.4≤PPI<0.5组(n=109);D组:Hcy≥15μmol/L且0.4≤PPI<0.5组(n=27);E组:Hcy<15μmol/L且PPI≥0.5组(n=31);F组:Hcy≥15μmol/L且PPI≥0.5组(n=50)。了解Hcy水平与CHD患病率及严重程度(Gensini积分)的关系,并行Gensini积分与PPI、Hcy的相关分析。结果 随着PPI和血Hcy水平增加,CHD的患病率及Gensini积分亦逐渐增高(P<0.05)。PPI与血Hcy联合分组,PPI与血Hcy均增高组CHD患病率及Gensini积分显著增加(P<0.01),以Hcy≥15μmol/L且PPI≥0.5组为甚。Gensini积分与PPI、Hcy呈正相关(r=0.629、0.616,均P<0.01)。结论 对于EH患者CHD发生及严重程度,应用PPI联合血Hcy比单纯应用PPI或单纯血Hcy有更好的预测价值。

脉压指数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在我院心内科未经治疗的老年高血压病住院病人96例, 所有病人均符合1999年WHO/ISH建议的诊断标准, 其中男54例, 女42例, 年龄70岁±8岁。剔除继发性高血压。另选我院正常体检者52例为对照组, 其中男34例, 女18例, 年龄67岁±6岁。所有研究对象均除外糖尿病、冠心病及其他器质性心脏病, 同时除外其他一些使心排血量增加的疾病。

1.2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行一般常规检查。EH病人入院后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 08:00~20:00每隔15 min自动测量, 20:00~08:00每隔30 min自动测量, 分别读取24 h白天、夜间的SBP和舒张压 (DBP) 和PP的平均值, 计算24 h动态脉压 (24 h APP) 和PPI值。根据PPI水平分为3组:PPI<0.35为A组, 共22例, 男13例, 女9例, 年龄 (63.4±7.8) 岁;PPI 0.35~0.45为B组, 共46例, 男26例, 女20例, 年龄 (69.6±9.8) 岁;PPI>0.45为C组, 共28例, 男15例, 女13例, 年龄 (71.6±9.1) 岁。我院正常体检者52名为对照组 (D组) 。

所有研究对象均取清晨空腹肘静脉血10 mL, 离心分离血浆, 存放于-70 ℃以下冰箱待检。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ET-1含量。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NO含量。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分析, 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PPI与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的关系采用相关分析,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不同PPI组EH病人、血脂、肾功能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年龄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随年龄增大, PPI增大。详见表1。

2.2 不同PPI的EH病人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分析

与D组相比, A组、B组、C组ET-1明显高于D组 (P<0.05) , NO明显低于D组 (P<0.05) 。详见表2。

2.3 高血压组PPI与ET-1、 NO相关性分析

PPI与ET-1呈正相关 (r=0.625, P<0.01) , 与NO呈负相关 (r=-0.160, P<0.01) 。

3 讨论

已有研究资料提示PP使血管壁所受压力和管径增大, 改变管壁弹力成分结构, 容易发展为动脉瘤并导致破裂, 同时也使动脉内膜损伤、内皮功能障碍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性事件发生。这些改变使PP进一步升高[1,2,3]。因此, 对于老年高血压病病人, 采用有效降低PP的药物治疗, 可对老年高血压病病人靶器官保护起重要的作用。但是, 众所周知在一天内血压变化较大, 同时受药物干预以及不同个体间的差异影响, 因而PP作为评价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之一有其局限性, 难以作出正确的评价。近年来PPI成为研究热点[3,4,5], PPI的变化幅度明显小于PP, 二者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 PPI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更准确和合理。ET-1、NO是评价血管内皮功能的有效指标, ET-1增加、NO减少提示血管内皮损害[6]。本研究结果显示, 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病人血浆ET-1明显增加 (P<0.05) , NO明显减少 (P<0.05) 。而在高血压病人随着年龄的增加, PPI增大, 随着PPI的增加, ET-1增加更明显 (P<0.05) , 而NO更加减少 (P<0.05) , 相关分析显示PPI与ET-1呈正相关 (r=0.625, P<0.01) , 与NO呈负相关 (r=-0.16, P<0.01) 。本研究结果表明, 老年高血压病人PPI增加, 而对于血压的监测, 24 h动态血压监测较偶测血压的意义更大。同时, 通过计算PPI可以间接评价血管内皮功能受损, 对于降低心脑血管的并发症有重要意义。因此, 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病人时, 应注意降压药物对SBP和DBP的影响, 在降低PPI的基础上安全降压更有意义。本研究样本量较小, 以上结果有待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1]Mitchell GF, Moye LA, Braunwald E, et al.Sphygmomanometrically de-termind pulse pressureis a powerful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recurrentevents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with i mpaired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J].Circulation, 1997, 96:4254-4260.

[2]Sesso HD, Stanipfer MJ, Rosner B, et al.Sytolic and diastolic bloodpressure, pules pressure, and predictor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in men[J].Hypertension, 2000, 36 (5) :805-807.

[3]Mceniery CM, Wallace S, Mackenzie ZS, et al.Endothelial functionis associated with pulse pressure, pulse wave velocity, and augmenta-tionindex in health humans[J].Hypertension, 2006, 48 (4) :604-608.

[4]杨鹏麟, 徐定修, 张素勤.脉压指数评价血管硬化的可行性探讨[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2, 30:334-337.

[5]汪克纯, 李家富.高血压病人脉压和脉压指数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J].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6, 11 (4) :271-274.

【脉压指数】推荐阅读:

创新指数10-18

财务指数10-19

指数关系01-15

指数预测05-15

指数体系05-18

指数评价05-23

指数模型06-06

危险指数06-17

指数下降06-18

因素指数06-28

上一篇:设定模式下一篇:房地产行业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