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心生活

2024-06-30

留心生活(精选12篇)

留心生活 篇1

时常有家长反映:孩子就是不愿意写作文,提起笔来无话可写。而我收上来的一些日记、练笔类作品也是内容平淡、语言空洞。 分析原因,主要是学生的观察能力不强,没有敏锐的感受力,不会捕捉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素材,谈何“言之有物”呢?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认为要想学生会写、写好,应该使学生接触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生活,了解社会实际情况,知晓社会发展的需要。新课标也提倡要让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由此可见,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做一个细心的人是作文指导的首要任务之一。

一、观察丰富的自然,描绘心中的感受

秋高气爽,桂花开了,校园里到处弥漫着阵阵幽香。我抓住机会,带着学生们静静地坐在教室里,闭目养神,尽情地呼吸从窗外飘来的带着桂子花香的空气,用心去感受这十月金秋的气息。课间到桂花树下,去欣赏那朵朵金色的迷人的小花。用眼看一看,用手摸一摸,用鼻闻一闻,用嘴夸一夸,这时学生全都沉浸在香海中了。回到教室再动手写一写,一篇篇抒发内心真实感受的小散文就出炉了。看到的、闻到的、摸到的、想到的…… 总之,学生所有的感觉器官都调动起来了。

去郊外游玩,我捡了金黄的银杏叶、梧桐叶,火红的枫叶,碧绿的冬青叶……仔细观察着,不禁想起了学生们:他们是否感受到了多彩的秋天呢?于是我捡回了各种形状和颜色的树叶,还把秋天美丽的树叶影像资料带回了课堂。学生们看到后个个兴奋不已。我让他们分小组仔细观察研究它们,大伙儿便忙开了,有的观察它们的颜色、形状;有的用手感觉它的外形;有的展开丰富的想象,描述秋叶的奇特。研究结束后,我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具体地写一写《秋天的树叶》,他们兴致盎然地写起来。

时间久了,有不少学生也会自己从自然中摄取一些素材来写,给他们一个《我眼中的》的题目,他们会给我一个又一个多彩的自然世界。

二、体验丰富的生活,抒写独特的体验

体验教育是最深刻的教育。丰富的生活体验可以给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

要秋游啦!消息一传出,学生们就如久关笼中的鸟儿重获自由一般,欢呼雀跃……抓住时机,《明天,要秋游了!》让学生记录下了当时的心情,要知道那笔下的文字是他们跳动心灵的尽情释放,那灵动的文字,是他们心中的无尽喜悦抒发着。

谁知老天和这群天真的学生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就在我们秋游活动的前夜下起了倾盆大雨,大雨整整下了一夜,要知道这场雨对我们的活动来说意味着什么。有的学生半夜醒来辗转反侧再也无法入睡,一直担心到天明;有的学生一早兴奋地睁开眼来,却立即怅然若失。所有快乐、激动的火苗都化成了担心——担心活动被取消。虽然很是担心,却还抱着一丝丝希望,希望雨停,希望活动不要取消。然而通知来了:活动取消了, 按时上课。这一下他们彻底绝望了。“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这种由沸点到冰点的心理温度变化,对他们来说太有震撼力了。于是《都是老天惹的祸》一文写成了。 一张张失落的小脸,一道道无助的眼神,一颗颗期盼的心,通过作文喊出了鲜活的心灵告白。正是通过他们笔下的文字,我感受到了他们那小小的心灵中的渴望。不久,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学生们如愿地踏上了秋游的旅途,我们的心也随风飞扬起来,要知道由满怀希望到失望至极再到欢乐无比,那该是经历了一场怎样的心路历程呀!于是学生们在《今天,秋游啦!》中用生动的语言记下了当天的心情和感受,有的还配上了多彩的照片。

给学生们丰富的生活体验,他们就会有多彩的生活感受,有了丰富的感受,他们的表达就不再枯燥。

三、留心身边的人和事,表达个性观点

我们身边每天都有许多人走过,每天都有许多事在发生。我们都看见了,但看了后是否都思考了呢?也许很少有人会往深里多想一点吧。因为我们要看的东西太多了,顾不得或根本无意识在某一人、某一事或一物那里将目光停留太久,成人使然,而孩子更是如此。所以我常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并对此进行思考。

元旦过后,原本学生们都熟悉的热情的保安张叔叔调走了,刚到的保安有点内向,不会大声地叫着学生的名字和学生们打招呼,不会帮学生们整整衣衫,提醒红领巾戴上……于是,《新旧保安叔叔大比拼》出炉了,有外形上的比较,有性格上的区分,有动作习惯上的辨别,有待人接物上的对比,有心中的感受……学生们笔下的两个保安叔叔形态各异、性格鲜明。

班里有人买生物球带到了班上,而且效仿的同学渐渐多起来,明知学校三令五申不许带和学习无关的东西到学校,但他们还是违令悄悄地带来。面对学生们的行为我没有强行制止,我向他们了解了有关生物球的知识,并建议感兴趣的同学去做深入了解,没买的想买的也不妨去买来养养看,但不能影响自己和同学的正常学习。我还把“买球成风”的现象作为话题在班上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利与弊都摆出来了,我也看出不少同学也是因为从众心理产生好奇心去买的,并未仔细想买之何用,为何而买。就此事件我让他们写一篇小作文,可以写观察生物球生长过程的连载习作,也可以就这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丰富其写作素材的同时,教会他们擦亮眼睛去审视周围的人和事,更学会用心用脑去思考,我何乐而不为呢?

四、赏读动人美文,抒发美好情感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阅读一篇优秀的诗文就像在与作者进行对话,进行思想的交流。 美的文章能给我们美的享受,给我们心灵的震动,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丰富我们的语言。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饱满了,其表达也就富有情感了。

为此我们做起了美文摘抄,美文诵读的拓展作业。 在完成这些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们积累着好词、好句,同时也被文中动人的文字所感染着。在他们的习作中,这些积累的词句渐渐地流诸笔端。日积月累,我们会在习作园中收获最美的语言,最动人的文字。

总之,我通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的点滴,让学生明白了生活中的“做”是“学”的中心,即写作的中心,只要留心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能轻松做到心中有丘壑,下笔如有神。

留心生活 篇2

我穿好了衣服,趴在窗台,什么也不想,就看着窗外。天空是淡蓝色的,云被揉散开了,零零碎碎地散乱在天空。温暖而又明亮的阳光在树叶上投下一圈又一圈的金色光影。一只小小的白蝴蝶从我眼前悠然而过,阳光落在它的翅膀上,散发出柔和的光辉。它转了个圈,向远方飞去。不知道它想飞到哪去,也许远方有一朵花儿正在等着它,我笑了笑,还真想像蝴蝶那样随风飞去呢。

转过身,不经意的一瞥,却看见了一个心形光斑,那是阳光经过楼上挂的衣物和我刚刚拉开的窗帘子,巧妙到刚好映在了地板上,形成了心形。我知道,刻意而为之是不容易做到的,在不经意间,自己就成为了生活中的艺术家,创造出一个短暂而又美丽的瞬间。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的确,处处留心生活中的每个地方,你会发现一切都是美好的。家里面的井然有序,窗明几净,家具摆放得错落有致,这是一种整洁美;秋天落下的枯叶,夜空中的弯月,是一种残缺的美;小村庄上空飘起的炊烟,是一种宁静的美。

留心生活,留心自然,远离喧嚣,去倾听生活,你一定会感到充实和快乐。

紧扣教材 留心生活 艺术再现 篇3

关键词:作文教学;艺术虚与实;观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393-01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写作教学规定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也就是要求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并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然而,面对一次次更新的教材,具体到如何进行作文教学,教师具体怎么教,学生该如何去学,教师也许会茫然不知所措,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1、教材

现行课本,每册共六次写作训练,均与单元话题挂钩,而单元的课文文体不一,因此,每个年级的训练重点靠教师自己来把握。课本上的写作知识介绍比较简单。总之缺乏具体的关于作文方面的教例、教参、教案等辅助工具书。学生写作训练量少,几年下来,教材中仅安排三十六次作文训练,有些作文训练可以看作是重复出现,加之课本中提供的一些作文题目适用面窄, 因此实际可选用的作文题目太少了。

2、教师

教师首先苦于手中无作文辅助教材,仅凭课本单元之后的短小作文指导来进行教学是不够的。造成教师作文课难教、难备,故作文课堂教学或多讲,或少讲,甚至不讲,只将作文题目和写作要求往黑板上写出,整堂课时间交给学生支配完成。这样随意、自流、无序的作文教学,知识含量低,往往收不到教学的预期目的。原初中语文大纲规定:“作文每学期不少于六次,并经常进行片断训练。”教师时常因难教、怕改而将作文训练的次数等于六次,如此少量的作文训练又如何能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呢?所以,绝大多数教师仍较重视阅读课而轻视作文课。每学期二十周左右。大多数教师只忙于讲课文。却又把读和写分开,加上一个月两到三次作文训练占两三个课时,一学期包括两次统考的作文评讲,也只占二十多个课时左右。作文教学严重失衡是学生作文能力不强的直接原因,也是学生作文难的原因之一。

3、学生

大部分学生怕写作文,原因有三:学生生活面较狭窄,又没有生活的观察,因而素材少——无话写;没有完全掌握各种文体的审题、立意和布局,谋篇的基本写作知识及方法——不会写;语言词汇积累的少,驾驶语言能力不高——用不好;这是大部分学生作文的大难题,其中自然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教师和教材的原因。那么,该怎样用新的方法去适用新形势下的作文教学呢?

一、 紧扣经典课文作范文

教师仅依靠单元后的作文训练资料作讲课内容确是远远不够的。作文教材是存在着缺陷,对不同层面上的学生,教材总是存有缺陷。教材出路就在课文里。这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对每个学期的作文训练的任务,达标要求等要心中有数,结合学生实际制订一个详细作文计划。然后教师可以利用阅读教学来指导写作,阅读为写作铺路。选用经典的课文做写作学习的例文,仿写的对象根据所选课文内容、特点来有针对性来指导学生:如何开头、结尾有何特色,怎样才能描写生动、丰富、细腻等。这些课文就是我们作文教学的好教材。关键在于教师的善用和巧用。其次也应结合作文训练内容,补上一些具体的,系统的写作理论知识,克服作文教材的不足。

二、留心生活享受创作乐趣

素质教育注重人格的养成,个性的发展,弘扬创造精神。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必须紧跟着时代的要求,要拓宽学生写作的宽度,写作的自由度。让学生用其眼睛,用其心灵去观察社会,体验生活、多与亲人和友人交谈,多看书读报、看电视,从不同的角度去关心社会,了解社会的变化。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以及假、丑、恶,再用心去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来享受创作的乐趣。教师则结合学生心理特点,捕捉他们生活的热情和兴奋点来实施作文教学,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情因境而发,那么就会学生有话写、容易写、爱去写,学生写作兴趣活跃起来,作文教学就有出路可寻。

三、艺术中的虚与实

在文艺作品中有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之分,虽然学生的习作不能同成人的文学创作等同,但这种创作应当被学生了解。事情不一定真实,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把发生在同龄人身上的是转移到自己身上,但包含于其中的感情一定要是真实的,且符合该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学生的生活阅历、经验有限,可以运用于作文中的有价值的素材就相对贫乏,如果一味讲求写实,有令学生“为无米之炊”之嫌。“写实”的要求限制了学生的创新,很简单,创新也需要基础,这基础就是生活,丰富多采的生活。学生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没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创新就没有源泉。教师要教会学生把“虚”写“实”。作文中事件的真实与否与学生的思想和品质没有必要的关联,也不能把虚构事件同说谎等同起来。当然,“写实”与“写虚”之间有一个“度”的问题,这需要老师在作文指导时对学生进行点播与指导。

我想,只要我们立足学生作文实际,精研教材,多想点子,灵活运用作文教学方法,教师难教、难改的现状一定会成为历史,学生乐写、善写的明天一定会很快到来!

参考文献:

[1] 李 方.现代教育,学研究方法.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3] 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留心生活多体悟写出日记很精彩 篇4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习作7”:学写日记。日记,就是记下一天中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也可以记下自己在某一方面的收获、体会。日记只要写得真实、明白、通顺就行。字数多少,由记述的内容而定。日记的第一行要写上某月某日、星期几以及天气情况,然后再写正文。日记一般不加标题。请你回忆一天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选择一件最有意思的事,仿照例文写一篇日记。

拓展思路

日记日记,每天都记。记什么呢?记每天经历的事情:做值日生,借文具给同学,捡起校园里地面上的纸屑,阻止某个同学的不文明行为,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等;记同学、老师的言行变化:某个一贯很少发言的同学今天课上有精彩表现,今天老师穿了件漂亮的衣服显得特精神,同桌今天总是眉头紧锁;记读书、参加锻炼的收获与体会:通过训练掌握技能很开心,读书中偶然获得了早就想得到的答案,用学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很自豪,参加学校社团的快乐与成果分享;记受到委屈时的难过心情:因误会而受到指责时的心情,因得不到同学、老师理解而吃力不讨好的心情;记参加角色体验时的高兴、艰难和尴尬;记自己的新发现等。有生活的地方就有日记的内容。

习作提示

留心生活作文 篇5

有人曾经说过:“处处留心即学问。”多少次我在家与学校两点一线中往回,多少次工人在家与厂房两点一线中穿梭,多少次农民在农舍与田野两点一线中奔波;我不曾留心天空云朵的变化,我未曾留心大地鲜花的绽放,也许工人从未留心头上飞过的大雁,从不留心路边在风中摇晃的大树,也许农民未尝留心田野边的一棵小草,没有留心河里的一条小鱼,生命就这样平平淡淡,同无数个昨天一样,一成不变,然而却错过了最美的风景。

留心一朵云,也许会被无暇的洁白洗礼心灵,留心一棵树,也许会被风中不到的精神洞彻心扉,留心一条鱼,也许会被生活的自由而充满希望,留心一片叶,也许会受到整个春天的生机,留心一句话,也许会得到人与人之间理想的情谊,一切的一切,都需要留心。

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篇6

一、紧扣教材的思想性,不断提高学生对观察生活的认识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对刚起步的中学生,如何引导他们热爱生活、观察生活和积累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该把握时代的脉搏,紧跟学生的心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初中生思想单纯,可塑性大,容易受社会不健康思想的影响,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学生“身在福中不知福”,对现实生活流露出冷漠、失望、不满足的情态,总感觉读书无望,生活渺茫。初中作为确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基础阶段,如果不解决“作文先做人”的前提,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和积累生活只能是一句空话。于是,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从教书育人的高度,紧扣教材内容,因势利导地启迪学生的思想觉悟,不斷提高他们观察生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根据范文的写作特色,不断提出观察生活的具体要求

初中生幼稚粗心,灵感好奇,因此引导他们观察生活,万万不能只停留在一般的说教,而是要适度地、生动地提出具体要求加以落实。所谓适度,就是要注重实际,切忌用作家体验生活那套东西来苛求学生;所谓生动,就是讲究情趣,迎合学生口味。鉴于此,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立足于课文的写作特色,引导他们面对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把握好观察内容。《秋天的还念》一文作者通过自己生病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伟大的母爱以及自己对生命的感悟这个主题。好多作品都是通过寓理于事,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将德育渗透在作品中体现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应想尽办法让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应用,这样写作就不会空洞而无味了。

三、结合观察生活的教学实践,教师应及时辅导学生按观察提纲梳理记录,进而分组讨论加以互补充实,最后各自写出观察笔记,以锤炼培养他们捕捉生活、积累素材的能力

上述观察生活的“三部曲”,既能把书本知识和生活现实有机地联系起来,达到学有所看,看有所获,获有可写的教学效果,又可把课堂内外融为一体,做到虚实结合,教书育人,搞活作文教学并见诸成效,随着观察生活这一作文基本功的强化训练,初中生“有米下锅”的好文章将不断出现在我们的教学园地中,我们师生都会在各方面获得更大进步。

留心生活 篇7

关键词:美术教学,培养学生,观察生活

大千世界, 包罗万象。在生活中, 到处都是美的元素:弯弯曲曲的梯田, 苍劲有力的树枝, 散落草丛的落叶, 娇艳欲滴的花朵, 潺潺的流水, 温柔的春风……如果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就会发现, 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是美。小学美术教育应根植于生活, 表现于生活, 赞美于生活, 运用于生活, 并给生活以导向和启迪。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就指出:“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 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 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这充分说明小学美术教育不是专业美术教育, 而是生活美术教育。美术老师应培养学生不光能描绘纸上的美, 更要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

一、引导观察, 发现生活的美

在美术教学中, 我们要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 有效地创设生活情境, 让学生体验自己生活中存在的美术, 让学生身临其境, 去体验, 去感悟, 从而体会到生活与美术的联系。

《线的秘密》一课, 开课导入我寻找了很多生活中美的图片, 蜘蛛网、树枝、烟花、梯田, 让学生在图片中找线, 发现线长短不一, 粗细各异, 曲直有变, 排列多样, 自己总结出线的秘密。《留住秋天》一课, 为了让学生感受秋天, 我搜索了很多秋天的图片, 火红的枫叶, 金黄的银杏, 挺拔的树枝, 随风飘零的落叶……让学生置于浓浓的秋意里, 发现秋季的确很美, 从而产生创作欲望。《草丛中》, 让学生先观察生活中草的样子, 可以是真实的草, 也可以是课件中精选的图片, 和自己试画的草进行比较, 发现草的变化美。

二、学会观察, 领悟生活的美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与美术是一体的, 生活是美术得以生长的土壤, 离开了生活, 美术是无法进行“无土栽培”的。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大部分依靠眼睛的观察,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捕捉生活中的美, 是创造美的前提。因此, 美术教学中,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生活。

1.整体特点观察。在《草丛中》一课中, 我们注意引导学生整体观察。抛出问题:草丛中的草是多还是少?试着画草丛, 看看有没有丛林的感觉。

2.层层递进观察。再问:每一片草叶的形状相同吗?引导学生发现、观察细节, 老师找出一些长短不一、有转折, 有遮挡、有穿插的叶子, 让草丛的内容丰富起来。

3.个性观察。又问:草叶上还会有些什么呢?草丛中又会隐藏着什么?有的学生会发现叶子上可能有被虫咬的缺口, 叶下有正搬家的蚂蚁, 让画面富有情趣。

4.变化观察。也可以引导:让画面有装饰的效果, 可以将叶子进行巧妙的变化, 边缘线条加粗, 叶脉画密, 丛林里涂黑块, 丛林外加点, 让画面呈现另一种美。

三、巧用知识, 创造生活的美

新课程标准十分注重美术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鼓励学生用学到的知识技能美化生活, 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动力, 努力追求学生生活的艺术化。为此, 我们在教学中, 应注重让学生联系生活来探求美术知识, 把美术问题生活化, 真正体验到美术“源于生活, 寓于生活, 用于生活”, 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勤俭小管家》一课, 教学目标是教会学生做存钱罐, 并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为了让学生体验学习和生活的联系, 在学习完基本设计知识后,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怎样才能做一个既美观又实用的存钱罐?要让学生明白自己正制作的东西是要用的, 是要存钱的, 发挥主人翁的意识。他们就在整体设计方面做自己喜欢的, 比如有的女孩特别喜欢卡通娃娃, 她就做一个满头金发的娃娃, 大大的眼睛、俏皮的帽子;有的男孩喜欢车子, 他就会做一个长方体, 画上很多的乘客, 粘贴上车轮、车灯等。在选择材料方面, 他们会选择牢固一些的, 颜色漂亮一些的, 要让自己的作品很突出。在制作精细度方面, 他们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画画、剪剪、贴贴。《节日快乐》一课, 正值教师节, 为了体现学以致用, 我先布置任务, 今天设计的节日贺卡是要送出去的, 是要表达对老师的热爱之情的, 要让他们把美术课和生活联系紧密。孩子们带着有目的地学习, 积极性高涨, 不单单是我评个等级, 就存放在书包的角落。我在课后进行延伸, 让孩子们自己做贺卡送父母、送朋友, 表达情意, 让他们在美术的课堂中体验到成功。

纸上的美是简单的, 如不用心, 几根线条就完成一次作业;纸上的美是复杂的, 如若用心, 它能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同样一次作业, 有的孩子冥思苦想, 有的孩子信手拈来, 完全在于他们对对象的认识不同, 擅于观察生活, 留心生活点滴的孩子, 头脑里面的东西更充实。美术课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并教会观察的方法和表现生活的方法。让他们既能表达纸上的美, 又能通过纸上的美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语文教师请留心“处处留心” 篇8

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这些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学观念, 对“处处留心”缺乏足够的认识, 教学目标定位出现偏差, 教学方法没有改进。因此, 要实现高效教学, 教师必须切实更新教学观念, 真正留心“处处留心”, 优化教学方法, 实施有效的评价引领。

一、转变观念, 留心“处处留心”的价值

教材单元练习中的第一项第一学段以“学用字词句”为题, 强调的是学和用的过程;第二学段以“处处留心”为题, 旨在让学生具体感受“处处留心, 随时都能学习语文”;第三学段以“语文与生活”为题, 目的是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语文源于生活, 鼓励他们更好地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学用字词句”“处处留心”“语文与生活”自成体系, 具有鲜明的特色。“处处留心”以“大语文观”为指导, 保持了该板块最明显的综合性特色, 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做相互渗透,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巧妙融合, 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留心生活中的语文, 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因此, 对于“处处留心”的教学, 教师必须坚持以生活为本、以发展为本的理念, 引领学生在生活的涓涓溪流中追寻语文的“身影”, 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为第三学段“语文与生活”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留心“处处留心”的目标定位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 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实现“处处留心”这一板块的高效教学, 目标定位显得尤为重要。

1.着眼于《语文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学生) 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 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对于“处处留心”中“学习汉字”的教学,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发现每一个学习机会, 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 主动识字。

2.着眼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留心观察事物”就是第二学段所要培养的重要习惯之一。因此, 对于“处处留心”的教学, 教师要通过长期的、系统的引导、激励, 强化学生“处处留心”的意识, 留心课堂之外的日常活动, 如:品味广告用语、赏析歌词、诵读春联等;留意交际和交往的过程, 如:请教他人问题、安慰别人等;留心自己的“阅读经历”, 如:作者简介、作品目录、精彩片段及阅读感受等等, 从而逐步养成“处处留心”的习惯。

3.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处处留心”的教学必须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包括积累字词句篇, 掌握语文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习惯, 提高识字和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培养审美情趣等内容, 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让学生明白“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 学会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成长。

三、优化“处处留心”的教学策略

优化教学策略, 才能实现高效的教学。下面以三年级上册《练习3》中“处处留心”的教学为例, 谈谈教学策略的优化。

(一) 学习“椰树传播种子的方式”

1.多媒体课件展示奇妙的植物世界, 最后锁定椰子树:椰子树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呢?请自由朗读短文, 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猜一猜。

2.检查自读情况后, 引导学生思考:椰子树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3.椰果穿着三件衣服, 所以, 可以在大海中——— (漂浮、漂流) 。

引导学生理解“流”和“浮”的字义, 并根据课文及生活经验区分“漂浮”与“漂流”的意思。

4.椰子的种子“漂浮”在水中, 借助水流“漂流”, 最终要到哪里去呢?理解“重新安家”。

5.小结:椰子树是利用水的力量来传播种子的。

(二) 学习“植物种子的传播”

观察插图, 说说苍耳、豌豆等传播种子的方式, 交流课前收集到的相关资料。

(三) 指导写话

1.把自己想象成植物的种子, 说说自己是怎么旅行的。

2.组织交流, 集体评议:听了同学们的交流, 你觉得有没有把这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说清楚?怎样介绍听起来更有趣?

3.学生练写, 选择优秀、良好、较差的写话进行交流, 师生互动评价。

(四) 作业超市

你对哪道题有兴趣?请选一道题试一试吧!

1.用几句话介绍一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

2.观察校园内外植物的种子, 拍摄成照片或采集、制作成标本, 写成日记。

3.为你喜欢的种子编写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

这一课的教学从这样几个方面启迪我们优化教学策略:

1.激发学生学习“处处留心”的兴趣。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最现实、最积极的因素。本课的教学, 教师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 对教学内容自身蕴含的情趣因素进行了充分的挖掘,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 并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展示、编写童话等方式激发学生主动投入、自觉参与的兴趣。

2.增强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本课的教学中, 教师力求以人为本, 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引导学生朗读短文、交流收集到的资料、评点自己的写话、自主选择作业等。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要学的知识有趣味、有意义, 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 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3.搭建“学”“用”平台。教学中, 无论是“了解椰子树传播种子的有趣方式, 区别‘漂流’与‘漂浮’的意思, 了解苍耳、豌豆等种子的传播方式”等教学重点的落实, 还是“用几句话写出一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等难点的突破, 教师的教学自始至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重视引导学生充分地与文本接触, 深入探究植物传播种子的不同方式, 并展开丰富的想象, 给学生一个“可以想”的舞台, 给学生一条“会想”的路子, 并从口头、书面两方面进行语言实践。整个教学, 学生真正经历了学中用、用中学的过程, 实现了高效教学。

处处留心皆“线索” 篇9

诚然,党报记者新闻线索匮乏不是一个地区、一家报社的个别现象,它在全省都具有普遍性。 各级党报应重视这一现象,分析研究应对策略,想方设法调动记者的积极性, 帮助他们采写、 拍摄更多的好新闻。 对我个人而言,新闻线索减少,并不代表新闻资源枯竭。 既然我们改变不了现实环境,那就想方设法去适应现实。 在近年来的采访经历中,我根据工作经验找到了几个巧挖新闻线索的窍门。

一、跟随调研,“顺手牵羊”

党报记者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 就是可以跟随领导到基层调研, 那我们就可以利用调研的机会 “顺手牵羊”捕捉新闻线索。

2012年10月25日, 我陪同原平顶山市委书记赵顷霖到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一矿调研, 一位住上棚改楼的老矿工郭士林开心地向赵书记介绍住上新房的感受。 看着他熟悉的面孔, 我一下子想起来2007年曾为他拍过照片,当时是在他简陋的家里拍摄的。

时年77岁的郭士林,1958年在原平顶山矿务局一矿工作,一直在井下干掘进工和采煤工。 由于工作积极,他于1959年被评为平顶山市劳动模范,膝下两男一女,都已成家立业,儿女全在一矿上班。 2005年,他们家还住在一矿棚户区,他站在自己用石头和红砖盖成的家的门口介绍:“我们全家在这个窝棚里住了40多年,孩子们都是在这儿成长的。 ”

从郭士林家往北走,站在寺沟山坡上,随处可见矿工们简陋的住房,房上盖的有油毡,也有风筒布, 为了防风上面还压着大大小小的石块。

出入寺沟棚户区必经的这条土路, 旱季灰尘弥漫,雨季成了名副其实的“水泥路”,矿工们的生活条件和居住条件极差。

2007年, 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一矿掀起棚户区改造热潮,短短5年时间,棚改楼盖了68栋,安排1000多个矿工家庭搬进了新居。 寺沟棚户区彻底丢掉了 “脏乱破旧”的帽子。

跟随领导调研结束后, 我主动留下来到郭士林家中采访。 他与老伴王秀英现在住寺沟新村的B区, 住房面积55平方米。 儿女各自有房子,他们的生活平时由孙子郭磊鹏照顾。 采访结束后,我给他们3人拍了合影照,与2007年拍的老照片融合成一个摄影报道《七旬老矿工住上棚改楼》,在2012年10月29日的《平顶山日报》二版发表。

平顶山市委领导在报纸上看到这组照片后,夸赞我工作用心、上心,用一组对比照片表现矿工生活的变化,非常有说服力! 每次市领导看我“搞副业”都开玩笑说:“你真是顺手牵羊,一举两得呀! ”

二、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

记者是社会活动家, 要想方设法发展和稳定自己固定的朋友圈。 要想获得更多线索,既要与过去的老通讯员保持好关系,还要发展新通讯员,让自己的新闻线索来源地域广泛。 2013年8月,我结识了平顶山市卫东区信息中心的一位新朋友———魏国伟。 我发现他不仅照片拍得好,还有敏锐的新闻嗅觉。 9月4日他给我提供了一条线索,说该区实验小学门口一条路积水严重,师生们上下课非常不方便。 我和他骑电动车赶到学校一看,果然,放学的学生正小心翼翼地跨过泥水遍地的道路。 卫东区实验小学位于平顶山市区东环路西大营社区, 该校门前道路已经连续多日积水。 照片发表后引起市自来水公司的高度重视,很快派人解决了道路积水问题。

2012年6月1日, 我设法联系到了原在叶县县委宣传部工作、现在叶县广电局工作的马子强,他是我22年前结识的老通讯员。 1991年我的作品《烟迷常来发》和他的作品《农户家装上电话机》一并获得了1992年平顶山市“小康杯”农村摄影大赛一、二等奖,我们由摄影结识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马子强一见到我也很高兴, 他告诉我:“现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得非常好,农民住房条件大为改善,咱下去转转? ” 我说:“好啊! ”

我们一边走一边聊, 很快来到该县田庄乡张申庄中心社区,这个中心社区是整合了张申庄、贺庄、 小顾庄、五里铺和道庄等5个村后形成的。 该社区道路宽敞,村容整洁,一座座小洋楼窗明几净、排列有序,似乎在等待着新主人入住,当时已建成新民居57户,入住12户。 我拿着相机正在考虑应该从哪个角度表现这个农村社区, 这时一位妇女领着两个放学的孩子闯进了我的镜头。 我连忙抓拍了几幅,可只拍到了背影并不是很满意, 于是急中生智喊了一声: “回家哩,弟妹? ”这一招果然奏效,妇女和孩子同时扭过头来答应:“是啊! ”我连忙抓拍到这一瞬间,然后跟着来到她家里了解了基本情况: 女主人叫苗亚红,她和丈夫在深圳打工10多年,年龄大了现在回乡 创业做生意。凭着多年打工攒 下的积蓄,他们在社区购买了 一套新房 ,2012年5月16日刚刚入住。 就这样,作品《打工归来住新房》出笼了,稿子当天传回报社,第二天便在《平顶山日报》一版发表,引起了强烈反响。

三、经常“扫街”得“线索”

当记者不能拿架子,有的坐车坐惯了不想骑车, 骑车骑惯了不想步行, 这样下去, 不仅线索越来越少,朋友也会越来越少。 “扫街”是摄影记者对自己在街头闲逛、独立发现新闻并及时采访的自嘲。 我从事摄影工作31年,但我对摄影毫无倦怠,只要有时间就背起相机去“扫街”。 当记者要经常“扫街”,因为 “扫街”能拍出很多意外惊喜———具有新闻价值的社会好新闻。 我的很多新闻摄影作品就是通过看似毫无目的的“扫街”得来的,比如《撞到老人跪地求情》《目睹马路泼脏水》等,都是具有独家视角、题材新鲜的新闻摄影作品, 它们最大的亮点就是画面真实自然,人物形象鲜明,不摆拍、不造作,画面浑然天成,新闻价值一目了然。

2011年9月19日下午,我在平顶山宾馆刚参加完市里一个会议,一看时间还早,便骑着电动车毫无目的地在街上闲逛。 走到平顶山市工人文化宫南门时看到很多人聚在一起不知干啥,进去一打听,原来是一个骑电动车的小伙子,不慎将一位老人撞倒了。 小伙子是刚出校门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 身上只有50元钱,电动车是借同学的。 很多好心的市民看到了这个场景,都劝被摔倒的老人可怜可怜大学生,让年轻人走吧。 小伙子恐怕被老人“讹”住,便跪地求饶。 老人看到此情此景,赶忙让小伙子站起身,并原谅了他,甚至不让他担负任何医药费用,大家都称赞这位老人心地善良。 我给这幅作品起了个名字《撞到老人跪地求情》,第二天在《平顶山日报》三版发表。

“扫街”的题材很多,就看你能否发现。 怎么培养和提高新闻嗅觉和发现能力呢? 麦尔文·曼切尔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指出:“记者必须学会用孩童般的眼睛观察世界, 他把每件事情都看作是新鲜的、各具特色的;同时,他必须用聪明长者的眼 光洞察世界,能够区分有意 义的东西 和无意义 的东西。”这说明, 记者对自 己认为已经“熟悉的人和事”, 要采用 “孩童的眼 光”, 用纯真的异乎寻 常的好奇心、新闻欲,对生活中的一切新闻信息都保持一股激情,从“熟视无睹”中发现独特的新闻素材;同时运用聪明长者的眼光,分析新闻素材的优劣,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升华, 从而采写出具有独到见解的报道,使新闻具有深刻性。[1]当然,“扫街”也很辛苦, 每到冬夏,你还要经得起严寒酷暑的考验。 可以说, 骑电动车 “扫街” 不失为一个挖掘新闻线索的好方法,我平均每月发稿量都达20幅左右。

《七旬老矿工住上棚改楼》

四、在网络或新媒体中搜集线索

2005年后,平顶山各县 (市 、区 ),企事业单位基本都有了自己的网站,很多线索打听不到,可以通过浏览它们的网站,从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还可以加入或建立有关的朋友QQ群,在群聊中发现新闻线索。 我的好朋友徐建立是一个自由摄影师,他的作品经常在全国摄影大赛中获奖,他自然成了我QQ群中的一位重要朋友。

2006年12月30日, 徐建立在QQ群中发布消息,通知摄影爱好者2007年元旦到平顶山市福利院采风,参加身患残疾的姑娘党恩的婚礼。 我一听党恩这个名字,马上想起了1994年5月4日我在市福利院采访过的一个女孩子,也叫党恩。 经过向徐建立核实,不错,就是当年的那个姑娘党恩!

1994年5月4日 , 我到市福利院采访,院长向我介绍了一位懂事的女孩子———党恩。党恩不姓党,1975年两岁时被人遗弃, 好心人将她抱到福利院收养。凡是被福利院收养又不知姓名的孩子,院领导统一给他们起了党氏的姓,就是为了让他们长大后记住党和政府的关怀。党恩出生在1973年 ,1975年夏季时,患小儿麻痹症的她遭到家人遗弃。身着单薄、破旧的小衣服, 每天坐在市区中兴路街头,哭着喊着要妈妈,很多人不敢从她身旁走过,不忍听到这个小生命哭泣。 一连数月,她流浪在市区街头,靠好心人一口饭、一碗水顽强地活了下来。小姑娘从小就记人,谁曾经喂过她饭,谁曾经给她穿过衣服, 只要从她身边一过,她就会直愣愣地看你,冲你笑。 立秋以后,天逐渐冷了,一位大妈抱起她来到市福利院,流着泪恳求工作人员:“让孩子住这儿吧,她可是真聪明……”

《福利院里嫁闺女》

福利院老师代爱梅介绍,到福利院后,她不哭也不闹了,在这里她会了认字、读书和唱歌。 老师们用一颗颗热忱的心, 抚慰着这个幼小的曾经受过伤的心灵,让她找到生活中的乐趣,培养她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 她把在这里工作的阿姨和叔叔们都当成自己的父母,与他们朝夕相处。 1983年,年满10岁时,市福利院领导给她起了个好记、好听又寓意深刻的名字———党恩。 漫长岁月里,党恩从老师和阿姨们身上悟出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她说:“原来我恨自己的父母, 认为他们不负责任, 找到他们时一定要报复! 现在我不这么认为了,不管他们怎样,自己对待社会和人一定要有爱心,一定要有责任心啊……”

1994年我给党恩拍照片时 ,她刚满21岁 ,坐在轮椅上的党恩,正和其他小伙伴一起玩。 她的身后, 就是常年照顾她生活的老师代爱梅。

2007年1月1日, 党恩———这位在市福利院长大的女孩子,在新年的第一天,与新郎李小五喜结良缘, 新郎推着坐在轮椅上的党恩, 走出她生活了32年的福利院大楼。 她的婚姻大事在福利院成了轰动一时的大新闻。 身体残疾的党恩有着一张俊俏的脸庞,在她结婚的大喜日子里,红润的脸颊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可以说当时给党恩找对象,让她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成为福利院领导和老师们的一桩心事。由于党恩是残疾人, 择偶的机会自然少些。 2006年夏 , 党恩通过电台认识了36岁的小伙子李小五, 小五是叶县城关乡秦召村人,他被党恩的不凡身世所感动,为她健康向上的品格所折服。他耐心做通了家人的工作,向他们表达了自己娶党恩为妻的决心。两人经过相识、相知到相爱,最终决定于2007年元旦举行婚礼 , 市福利院承担起了全部操办事宜。院长郭爱民像自己嫁女儿一样忙前忙后。福利院老师代爱梅和党恩一起生活了整整20年, 她抱着一床床新被子说:“这些新被子, 都是全院老师们一针一线缝的啊! ”

回到报社后,我从资料库中找出1994年拍摄的黑白底片,经电子扫描变成数码照片后,与这一组图片组成了摄影报道《福利院里嫁闺女》, 在 《平顶山日报》2007年1月2日的一版发表。 这组图片获得2007年度中国城市党报新闻一等奖。

处处留心皆作文 篇10

一、科学学科中的作文

科学是一门注重观察、实验、调查、研究的学科, 如果我们能够在科学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做个有心人, 不仅能丰富我们的写作素材, 而且能够培养我们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捕捉身边素材的能力。因此, 我们应该积极挖掘科学课中的小观察、小调查、小实验等, 为自己所用。例如, 一次, 我们班的同学们上了一节科学课, 内容是《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科学老师先让同学们把橡皮、铝箔等材料做成船形或改变形状来试试, 结果真的浮起来了。接下来, 科学老师又提出了“怎样使沉在水里的鸡蛋浮起来呢”这个问题, 同学们想出了种种办法, 又亲自实验, 在水里加足够的盐, 结果鸡蛋就真的浮了起来。课后, 我就趁热打铁, 要求同学们将这个实验写下来, 由于同学们还沉浸在刚才实验的快乐之中, 因此有话可说, 不一会儿, 一篇篇精彩的作文就出来了。另外, 我们还可以围绕植物写观察日记, 围绕自己的小制作、小发明写介绍等。

二、音乐学科中的作文

同学们, 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 充满情感和灵性。如果, 我们在音乐课上, 能够以音乐为载体, 在欣赏音乐的同时, 发挥想象, 积极调动自己平时学习语文所储存的“语言文字模块”, 把音乐中的情感内容, 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来, 这就是一个“化乐为文”的过程。例如, 我们班同学在音乐课上学习了《鸭子拌嘴》这首歌后, 课后我就要求他们根据情节生动的曲子, 展开自己的想象, 想象当时鸭子们拌嘴的情景, 然后再引导他们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这样一来, 用语言文字的方式来表达音乐, 既培养了自己的音乐欣赏能力, 又发展了自己的想象与写作能力, 真是一举两得呀。

三、美术学科中的作文

在美术课上, 我们会经常绘画一些作品, 如果我们能够为自己的绘画作品写上一段介绍, 或者配个小诗, 或者编个故事, 这样一来, 不仅丰富了我们的习作素材, 而且图文结合, 画面也就更加吸引人了。例如, 我们在学完“鞋的联想”这一单元后, 就可以充分发挥想象设计各种各样的鞋, 然后, 再把自己的设计意图, 即从鞋子的外观、特点、功能等方面介绍自己所设计的鞋, 自然就能够激发自己写作的乐趣, 并能使我们体会到作文的快乐。

四、体育学科中的作文

在体育课上, 我们会进行很多活动, 这些活动能够让我们亲历过程, 加强体验, 从而激发我们的表达欲望, 引发写作的激情, 同时也能增强写作的实践性、趣味性。例如, 我们对于体育课中的一些训练项目, 如跳远、篮球、长跑等, 我们就可以仔细听老师讲述动作分解要领, 体会当时的场面和自己在练习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等, 也可以观察其他同学的动作、表情, 然后把它写下来。由于我们亲自参与了, 有了切身的感受, 写作的文章自然也就具有真情实感了。

五、数学学科中的作文

同学们, 不要以为数学与作文无关, 其实数学和作文之间是互惠互利的。我们可以经常写写数学日记, 内容可以是数学课上的收获, 也可以是自己参加各种数学游戏、竞赛过程的成败得失, 还可以写自己对某道难题的思考过程, 当然, 也可以编个数学小故事、撰写数学小论文。例如, 我们学习完“百分数应用”后, 去超市购物时会遇到折扣问题, 去银行会遇到利息、利率问题, 我们应该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身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呢?我们把这些写下来, 不但巩固了数学知识, 而且能加强数学与生活的练习, 同时锻炼了自己的写作能力, 何乐而不为呢?

处处留心 认真作文 篇11

一、认真观察事物,适时进行引导评价

处处留心皆学问。只有认真观察,才能把一件物品、一处景色、一个表情、一个动作等写得细致入微。鉴于此,我拿一个花瓶放到讲台上,让学生观察五分钟,然后描写花瓶,当堂读。学生中有的注重颜色,有的注重形状,而有个学生着重描写了花瓶的外形及其上面的一幅画:“那是一个乡村姑娘,头发微微发黄,身穿蓝色衣服,朴素而端庄。她盘坐在石凳上,腿上架着一张古筝,她的背后……”之所以描写得如此生动具体,就归功于他认真仔细的观察。我针对学生的写作情况进行评价,特别表扬了描写细致的这位同学。最后启发学生,生活中不是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例如,蜗牛的眼睛是什么样的,妈妈的手是什么样的……这都有待于细心观察。因此要养成认真细心观察自己身边的人物、事物的好习惯。

另外,我要求学生除了观察人物、景物,还要观察社会现象,观看新闻热点、报刊、杂志等等,这样学生就有话可说,言之有物,言之有理,作文内容也随之丰富了。

二、深入思考材料,构思新颖独特

通过认真观察,学生积累了许多素材。要指导学生对这些材料进行仔细咀嚼,深入思考,摒弃一些不能更好地表现主题的,选取那些能够小事情表现大主题、小角度可以展现全局、小细节可以尽显本质的材料,然后根据主题的需要安排详略,这样就可以让材料更典型,中心更突出,条理更清晰。例如:一次作文课要求以“挫折”为话题。大部分学生都是诅咒苦难的思路,而有一位学生立意为“感谢苦难”,她说是苦难教会了她生活的道理,让她变得更坚强。这选材立意让人耳目一新,说明她对作文材料深入思考分析,吃透了主题,形成了自己独特而巧妙的构思。

三、用心感悟生活,师生共同写作

叶圣陶曾说:“教师善读善写,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所以,为了有效地指导学生作文,有时在学生作文之前我先作,将理论用之于实践。例如写“风”,有的写春面不含杨柳风的春风,有的写热气逼人的夏风,有的写萧瑟的秋风,有的写狂风肆虐的北风……我写冬风时,就先写它“像一缕轻烟”轻轻地摇曳着细细的树枝,这是风初起的情景。“她的力量在膨胀”预示着狂风将席卷大地。“愠怒”、“推搡”、“歇斯底里”这些拟人手法的运用,使人感受到狂风不顾一切的破坏力量。这样,我与学生共同做一个题目,一起进行写作的探索、共评、共赏。在这种宽松、愉悦、平等的氛围下,学生充满自信,提高了写作的积极性。

四、体验多彩生活,抒写真情实感

学生作文要求有情与理的融合,写出个性。情来自于内心,理从亲身体验中被发掘出来。这就要与生活接轨,利用节假日、星期天去商店、集市、车站、田间、工厂等体验生活,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真情实感的好文章。例如,一个学生喜欢游泳,她写文章常常以此为题材,但字数只能写200多字。我于是指导她写作不能死板地反映生活,要学会多角度、全方位地审视生活中的美。后来她以《爸爸教我学游泳》为标题写自己的亲身经历,通过对话描写来刻画一对关系融洽的父女之情。语言风趣明快,流畅自然,还悟出了一个人生哲理:“只有不怕挫折,努力克服艰难险阻,才能成功。”与以前比,她的作文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

五、润色语言,让文章锦上添花

学生作文中普遍缺少生动漂亮的语言。如果学生习作中能有几处(哪怕是一处)写得形象感人,令人咀嚼回味,就能给人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

我让学生首先试着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然后积累名言佳句,适时用在作文中,这样就可以为文章增色很多。例如,一学生以《成长是一种幸福》为题写的一篇文章,整体构思还不错,表达了自己对父母的真情实感,但是有的语句不够简洁有力。我就建议她把“从出生到学会说话,成长总寸步不离的跟着我,学会叫妈妈时,母亲那和蔼的脸上,挂着笑容;当我学会穿衣服时,爸爸慈祥的脸上显示出那高兴的样子,然后说:‘我的乖女儿长大了,不再需要我为她穿衣服了!’”这句话改为:“从呱呱坠地到咿咿呀呀地学语,成长始终伴在我左右。会奶声奶气地喊妈妈之时,温馨的笑容荡漾在母亲的脸颊;会自己穿衣服时,爸爸舒心地说一声:‘乖女儿,长大了!’”这样,语言简洁有力又形象生动,使文章无形中增添几许魅力。

通过这样的训练、指导,一个学年的时间同学们的作文水平就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养成了认真观察的习惯,养成了有感悟总想记下来的习惯。一位作家说过:“只要你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有一颗能感悟的心,就一定能写出好的作文来。”是的,我相信只要善于观察,处处留心,积极体验生活,就一定会写出情真意切的好文章的。

(作者单位:河南省商丘市回民中学)

请留心身边的语文资源 篇12

一、直观的显性资源:教材、教参、挂图、卡片、磁带、课件等。

二、间接的隐性资源:学生的差异、教师的特质等。

三、自然资源:村庄、山水、花鸟虫鱼等。

四、人文资源:如渔峡口境内的香炉石文化、白虎垅传说、水布垭电站等。

总之, 从课堂教学到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物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而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

农村小学语文课程资源从直观的显性资源到人文资源, 相对于城镇来说是比之不及的, 但农村的自然风物和教师本身同样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只要教师充分利用校内外现有的课程资源, 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 在生活中学习和探索, 同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 我就从下面两个例子谈谈我的做法:

一.结合文本内容, 利用身边资源, 加强阅读理解。

生长在和平年代的人, 一直未经历过任何挫折的人, 是很难理解部队里铁的纪律的, 也很难相信一个血肉之躯在烈火焚身直至死亡的整个过程中能做到一声不吭, 一丝不动。我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时, 通过对课文的探讨, 我感到学生确实被邱少云这个人物打动了, 但从他们的朗读中和表情上, 我也同时感到他们只是感动于文字的描述, 对邱少云钢铁般的意志并未从心底接受, 也未从内心深处真正树立起邱少云高大的形象, 毕竟这个人离我们太远了。刚好我们镇财政所有位老干部吴老和邱少云是一个连队的, 那次战役吴老目睹了邱少云牺牲的全过程, 他也在烈火中烧掉了一只耳朵。于是我想请吴老来给我们讲一讲抗美援朝的故事和夺取“391”高地战役的具体情形, 可是因为身体原因, 吴老未能成行。有几个学生也认识吴老, 我就让他们利用假期去采访吴老, 来校后再给其它同学讲述, 采访的结果和课文的描写如出一辙, 但当他们讲到吴老描述邱少云在烈火中的情形痛哭流涕时, 全体同学被深深地震撼了……正是这次采访, 让同学们收获了在课文中、在课堂上无法感受的东西———战友的痛苦、邱少云的痛苦、读者的痛苦紧紧地揉在了一起, 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能激起孩子们的共鸣呢?

二.访遗迹看历史, 利用身边资源, 加强习作练习。

“春”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课本上写春的诗文不胜枚举, 每年三月, 许多老师也会组织学生走出校外去寻找春天, 然后写春天, 我在教学过程中, 也不只一次地这样做过, 可每次写出来的文章总给人以有肉无骨的感觉。

又逢一年春来到, 我照例和学生去踏青。我校学校后山有一小山名叫真武山, 据说解放前山外飞来一大钟, 人们认为此山有灵气, 便在山上建庙, 香火十分兴隆。讲清了要求后就带着学生直奔此山而去, 学生带着无比兴奋的心情领略了沿途的风光, 向周围的老乡了解了真武山的历史渊源, 回校后有的学生写了路途上的见闻和心情感受, 有的同学在追溯历史的同时也揭露了解放前当地旺族与外勾结, 利用人们的愚昧制造山外飞钟的神话来骗取钱财的真面目。在我的记忆中, 同学们踏青而作的文章, 没有哪一次能达到如此的深度。

上一篇:传统收费下一篇:公共空间利用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