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富

2024-11-20

企业财富(通用12篇)

企业财富 篇1

一年一度的《财富》500强排行榜, 就是一场盛宴。在北京时间2010年7月8日, 这场关于创造财富、展示财富乃至消费财富的盛宴, 如期举行。只是这一次, 盛宴举行的同时, 全球性金融危机还余波未平, 那些巨人般的跨国公司, 在《财富》的排行榜上, 谁是新进的显要, 谁是掉出榜单的没落贵族, 谁的名次上升, 谁的名次下降, 所有的一切都在这种背景下更加让人关注。

不过还好, 这一次, 中国企业获得了不错的成绩:进入《财富》500强排行榜的企业数量从去年的43家一举跃升至54家, 再次刷新中国企业的上榜数的记录, 其中还有3家中国企业进入前10名。而在金融领域, 中国有8家金融企业入围, 它们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人寿、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人保、平安保险和交通银行, 其排名分别是87, 116, 118, 141, 143, 371, 383, 440。

与中国企业的胜利高歌相对照的是, 美国上榜企业的数量降至有史以来的最低水平。同样感受寒冷的, 估计还有欧盟、日本的企业家们。

其实这不难理解。2009年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均出现明显下滑, 美国、欧盟、日本的实际GDP同比分别下降2.4%, 4.1%, 5.2%, 而

入围《财富》世界500强的中国金融企业

排名公司名称营业收入净利润

87中国工商银行69 29518 832

116中国建设银行58 36115 628

118中国人寿57 0193 125

141中国农业银行49 7429 514

143中国银行49 68211 868

371中国人保23 116150

383平安保险22 3742 032

440中国交通银行19 5684 409

(单位:百万美元)

这一年, 中国的GDP增长8.7%。2009年, 全球经济冰火两重天, 一边是欧美发达国家, 另一边是新兴市场。而身在其中的企业最有切身的感受。

《财富》500强排行榜的背后, 是一场关于国家经济实力的宏大叙事。这场一年一度的财富盛宴, 以一种细微而具体的方式, 讲述着每一个上榜企业的生老病死, 以及企业背后各个国家经济的兴衰成败。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2010年, 它在告诉我们, 全球经济正在经历着一种格局的黯然淡出和另一种格局的悄然形成, 特别是金融行业, 起源于美国, 继而在欧盟内部二次发作的全球性金融危机, 正在加速全球金融行业重心东移的进程。甚至有中国媒体预言, 20年后全球金融格局将完成由单极向多元的转变, 进而形成一种东西方平分天下的均衡状态。

对于正好生在中国, 生在大时代变革之中的中国金融企业来说, 它们真是太幸运了。特别是此时此刻, 它们的美国同行正面临奥巴马政府所推行的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声势浩大的金融市场监管改革法案, 这种感觉在对比中更加强烈。

不过, 不要高兴得太早——这是来自西方媒体的声音。《华尔街日报》刊登文章指出:“排行榜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无可置疑的成功的一个方面, 但上榜企业也揭示了中国企业界和中国经济的弱点和不平衡的本质。”

它给出的理由是, 中国企业的壮大得力于中国本土市场的庞大规模, 这一天然的优势使得中国企业无需经历全球市场的风雨磨练, 只要在自家市场里面排上座次, 就能成为全球市场中的重量级选手。

《华尔街日报》还认为, 中国的企业巨头面对的是外来竞争者受到限制的市场, 而且政府仍是它们最大的股东, 这是一种有利的因素。“当这些庞然大物需要进入陌生的海外市场时, 情况就不一样了。”——听上去有些酸, 不是吗?

不过, 高兴还是会高兴, 毕竟面对中国金融企业交出的优异成绩, 这是自然的情绪;但是努力还得努力, 只有包括金融业在内的中国公司在下一阶段完成漂亮的全球化扩张, 那么西方媒体的声音才是真正的酸葡萄, 而不是一种幸灾乐祸的预言。

企业财富 篇2

有一句话说:企业成功看高层,企业优秀高中层,企业卓越看基层。

我赞同这个观点,员工决定企业的成败荣辱。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多好的员工,才会有多好的企业。

一个制造型的企业,员工决定你产品的品质;一个服务型企业,员工决定你服务的质量。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安泰,力大无比,百战不殆,但当他被举起,双脚离开大地,他就毫无力量。员工就是企业立足的土地,土地永远比种子重要。老子讲:“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一个公司再好的战略,再宏大的目标,最终还是要靠员工去支持和实现。一个老板具有再优秀的品格,再强大的本事,也不可能代替员工的工作和努力。

去重庆给客户安装机床导轨防护罩,由于钢板防护罩太大,机床导轨运行要求严格,安装完后需要多呆一天调试,热情的客户给我们安排了一家星级宾馆。宾馆大堂里挂满了一堆奖牌,但那个前台的服务员,因为一张房卡频频搞错,让我上下跑了三次,气得我说了一句:“你们的优质服务只是挂在墙上吗?”企业最大的成本是没有训练好员工,员工的每一个失误都会让你我的品牌失色。

有一次,我和司机小王去给济南的客户送订购的风琴式防护罩和桥式钢铝拖链,中午在一家中档餐馆吃饭。在楼道里我看到一个员工将掉在地下的一张非常小的纸片捡起来扔到了垃圾箱内,我心中暗想:这个餐馆不得了,将来肯定会做得更大。能让员工和老板想到一块儿的企业,一定有强大的力量。

企业家的财富 篇3

企业做大了以后,企业家往往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钱了:名下的财产和自己能够控制的财产,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数字;而且,这两个数字每天都在变动,无论怎样进行财务计算,总归只是永远不准确的“数字”。

财富是由包括现金、资产、权益在内的各种价值形态的组合。现金是与财富值最直接相关的形态,在战争或者其他大规模的政治灾难以外的一般情况下,它只是缓慢持续地贬值。资产的价格一般不会有大幅的变动,既不会大幅缩水,也不太可能一飞冲天,但是,资产有一定的寿命,会折旧,归根结底属于消费品,权益是一个法律上的用语,是法律上权利义务的结合。如果把资产放给别人去收租,这个收租的权利就是“权益”财富,投资企业,在企业内的股份也是权益。“权益”的结构最复杂,价格波动最大,既有可能翻着跟头长,也会一落千尺。经济稳定增长的时代,持有权益资本是致富的最快途径,在经济危机时,权益资本则是最具风险的财富形式。

企业家的财富绝大部分是“权益”,这些权益的价值由企业的资产价值与获利能力决定。

我们发现,随着庞大企业帝国的运转,有些企业会产生许多“体外”利润。例如,生产企业、零售企业在采购环节的成本在财务上属于可控制成本,可大可小。2004年12月11日以前,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只能以合资方式经营,外资公司往往将采购部门放到独资的企业中,合资的卖场从独资企业采购,而不直接采购。这样,合资企业的利润可能就体外循环掉了。

更有甚者,明明记在企业名下的财产,会逐渐失控,最终落入他人之手,甚至消失不见;更多的情况是,合作伙伴离心离德,企业仍在,却丧失了创造价值的能力。

香港企业家徐先生,三年前在福建省某市投资收购了一家国有企业,自己担任董事长,该企业的原总经理继续留任总经理。三年来,总经理一手经营,徐董事长(股东)不闻不问,难得露面。三年之后,总经理认为企业是自己的,跟股东没关系,双方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徐董事长号称身家亿万,名下企业几亿的资产,现在却只有一摊子麻烦事:总经理率众离职另起炉灶或者故意要搞垮企业,都将非常棘手。

公司革命、公司政变、公司僵局,都可能扼杀一个企业。这是我们老祖宗说过的:祸起萧墙,一般来说,一个企业如果只需要一个管理者,企业家就“董事长、总经理”都兼了。企业做大以后,企业家分身乏术,需要分封总经理的时候,问题就出来了。如果又是收购过来的公司,尤其是收购过来的国企,问题就更加忽视不得。

《公司法》与相关的商法、经济法律,都在致力于解决上述的问题,并且用法律设计公司治理结构,实现保护所有者权益、平衡各方利益的目标。比如,发明个监事会出来,又有股东、董事会、经理层之间的制衡。但是,中国的《公司法》,承袭了一些适用于公众公司的美国公司法的内容,又借鉴了一些植根于家族企业股东结构的德国公司法的内容,在实现公司治理最终目标上并不理想,还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利益平衡情况,量体裁衣,

徐董事长其实是遭遇了一场“公司革命”:总经理要造反了。那么如何处理呢?徐董事长亲临福建,人驻企业,依法发动“政变”,召开董事会,免去总经理职务,接手公司,坐镇指挥。

所以,企业家的财富不仅是靠“做生意挣钱”得到的,而且需要进行“掌舵制衡”,掌舵制衡做得好,创造财富也会顺利。

挖掘企业数据中蕴含的财富 篇4

一、学会使用数据挖掘技术

挖掘企业数据中蕴含的财富, 一个最有力的工具是数据挖掘技术。数据挖掘是一种新的商业信息处理技术, 其主要特点是对商业数据库中的大量业务数据进行抽取、转换、分析和模型化处理, 从中提取辅助商业决策的关键性数据。数据挖掘与传统的数据分析 (如查询、报表、联机应用分析) 的本质区别是:数据挖掘是在没有明确假设的前提下去挖掘信息、发现知识。数据挖掘所得到的信息应具有未知、有效和实用三个特征。

数据挖掘的主要任务有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分类、预测、时序模式和偏差分析等。 (1) 关联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的取值之间存在某种规律性, 就称为关联。数据关联是数据库中存在的一类重要的、可被发现的知识。关联分为简单关联、时序关联和因果关联。关联分析的目的是找出数据库中隐藏的关联网。一般用支持度和可信度两个阀值来度量关联规则的相关性, 还可以引入兴趣度、相关性等参数, 使得所挖掘的规则更符合需求。 (2) 聚类分析。聚类是把数据按照相似性归纳成若干类别, 同一类中的数据彼此相似, 不同类中的数据相异。聚类分析可以建立宏观的概念, 发现数据的分布模式, 以及可能的数据属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3) 分类。分类就是找出一个类别的概念描述, 它代表了这类数据的整体信息, 即该类的内涵描述, 并用这种描述来构造模型, 一般用规则或决策树模式表示。分类是利用训练数据集通过一定的算法而求得分类规则。分类可被用于规则描述和预测。 (4) 预测。预测是利用历史数据找出变化规律, 建立模型, 并由此模型对未来数据的种类及特征进行预测。预测关心的是精度和不确定性, 通常用预测方差来度量。 (5) 时序模式。是指通过时间序列搜索出的重复发生概率较高的模式。与回归一样, 它也是用已知的数据预测未来的值, 但这些数据的区别是变量所处时间的不同。 (6) 偏差分析。在偏差中包括很多有用的知识, 数据库中的数据存在很多异常情况, 发现数据库中数据存在的异常情况是非常重要的。偏差检验的基本方法就是寻找观察结果与参照之间的差别。

数据挖掘方法是由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方法发展而来, 结合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模糊数学方法, 以及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 以数据库为研究对象, 形成了数据挖掘方法和技术。数据挖掘的方法包括:神经网络方法, 决策树方法, 粗集方法, 覆盖正例排斥反例方法, 统计分析方法, 模糊集方法。

二、分析客户管理客户

企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 任何企业都不能把自己的目标市场定位于所有消费者。因此, 企业为了获得市场上的相对竞争优势必须进行市场细分, 并根据每一群的不同特点进行分析, 以提供不同的产品、服务或营销手段。 (1) 按照客户的价值进行细分。因为不同的客户对企业提供的价值不同, 有的客户能够使企业获得高额利润, 有的客户不但不能使企业盈利, 还会让企业亏本。企业的资源有限, 应该优化应用企业的资源, 不能对客户一视同仁, 要根据客户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特别是那些占客户总数20%, 但为企业提供的利润占企业利润总额80%的大客户, 企业更应该重点服务, 提高他们的满意度、忠诚度。 (2) 按照客户的兴趣爱好进行细分。将客户按照他们的兴趣爱好进行细分, 提供各类型客户感兴趣的产品及服务。当有新的产品出现时, 向他们推荐他们感兴趣的产品。以此来表达企业对客户的关心, 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3) 按照客户的购买模式进行细分, 进行交叉销售和产品组合销售。运用数据挖掘技术, 分析、挖掘客户的购买模式, 并按照购买模式对客户进行细分。当客户光顾企业时, 判断他们的类型, 对他们实行产品组合销售和交叉销售。既销售了产品又使客户精神上得到满足, 可谓一举两得。对客户细分后, 要对不同类型的顾客采取不同的策略, 为他们提供个性化服务。可以利用聚类分析把公司客户细分为潜在客户、零散客户、一般客户、重点客户等四类。对不同类型的客户采取不同的营销手段。对潜在客户主要以公司业务宣传为主, 争取让他们成为我们的现实用户;对零散客户以引导消费为主, 让他们更多的了解公司业务, 更加顺利地使用公司业务;对一般的客户主要以推荐消费为主, 让他们融入到公司的各项业务当中;对重点客户主要以长期优惠促销为主, 如设立VIP服务、会员制服务, 吸引他们与公司建立长期的业务关系, 同时让他们体会到自己非同一般的贵客身份。

三、产品管理保证质量

产品的种类日益繁多, 产品的数据日益复杂, 特别是产品数据管理概念提出以来, 企业数据库中包含了丰富的产品信息资源。基于这些信息, 一是可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来分析产品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选取设计参数, 优化产品结构以及成份组

合。二是可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来建立产品质量控制模型, 全面提高产品生产和制造的质量。三是可进行产品可靠性分析, 对质量缺陷、零件失效、工艺偏离等情况进行记录和追踪, 改善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 减少产品的质量缺陷或质量偏差。四是通过市场预测对产品的需求能力和需求动向, 进行产品性能和产品工艺的创新与改造, 从而开发新的产品样式, 拓宽产品销售市场。

此外, 数据挖掘技术可用于产品合格率统计和调查, 与企业内外部协作单位实现产品信息资源共享, 从而缩短产品开发和制造周期。在产品销售方面, 可用于产品销售渠道和销售网点的规划, 开展有效的网络营销和广告宣传, 减少销售成本。在优化产品的流通环节, 通过数据分析, 可缩短产品的库存时间, 降低产品的存储费用。在产品生产方面,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能够实现产品信息的可视化, 强化财务、采购、生产制造和销售等环节之间的协同性, 使生产进度和市场需求之间达到有机地结合, 为产品的顾客导向和准时化生产策略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

四、客户保持招徕回头客

客户保持是企业维持已建立的客户关系, 使客户不断重复购买产品或服务的过程。客户保持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因为保持现有客户比获取新客户的成本低得多。更为重要的是, 被保持的忠诚客户会主动为公司传递好的“口碑”、推荐新的客户。因此, 拥有长期忠诚客户的公司具有更多的竞争优势。利用数据挖掘对数据库中大量的客户历史交易记录、人口统计信息及其他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和处理, 对流失客户群做针对性研究, 分析哪些因素会导致客户流失, 建立流失客户模型, 识别导致客户流失的模式, 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到现有客户中找出可能转移的客户, 结合模型分析哪些客户会离开并建立模型, 以便企业据此制定相关计划或方案, 改善客户关系, 争取留住潜在离开者。在客户保持中, 通常涉及三个数据挖掘模型:首先建立模型用来预测和识别潜在流失者, 然后挖掘和识别潜在流失者中的黄金客户, 最后对黄金客户中的潜在流失者进行分析挖掘, 识别其行为模式, 从而实行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以保持这些客户。

由于现有的CRM系统无法有效的辨别客户特征, 并进行客户分类。而数据挖掘技术中的聚类分析、关联分析等手段, 能够通过对数据的发掘, 准确地定位客户属性, 保证企业开展有效的一对一营销, 以赢得客户的忠诚。

如何让离职员工成为企业的财富 篇5

离职员工:仇人or朋友? 员工离职,往往令企业HR和业务部门领导非常头疼,特别是核心领袖人员的离职,往往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甚至带走一些“干将”和商业机密,因此离职员工常被视作企业的“叛徒”、“仇人”。特别是高科技企业,非常担心核心员工的离职。调查表明,选择非常担心的企业中,高科技企业占到了45.5%,排在第二位的是制造行业,比例为27.3%.高科技行业是知识密集型,核心人员的保留对于企业技术优势等核心竞争力的保持影响极大。仇人还是朋友?这对企业是一个挑战。

案例一:离职后成对簿公堂

2008年11月,腾讯公司正式向深圳福田法院起诉15名涉嫌集体跳槽的员工,原因是这些员工违反竞业禁止义务,跳槽到对手公司。腾讯对一批跳槽的基层技术人员提出起诉,诉状已寄到这些员工家中,给他们的工作与生活造成麻烦。腾讯强调,这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正当行为。但相关员工认为腾讯未支付竞业禁止补偿,因此该协议并不成立。

点评:离职后员工与企业对簿公堂,这在目前越来越多这样的例子,泄露商业机密、违反竞业禁止义务,跳槽到对手公司。看起来主要是员工的错误,然而,如果如果当初公司能与员工签订竞业协议,并支付竞业禁止补偿。让员工“保证”不将自己的核心技术透露出去,又岂会如此不愉快呢?

案例二:离职时遭公司克扣

小刘在一家小广告公司工作,因为自身发展的原因,希望跳槽到一家大的媒体。广告公司的老板于是在各方面刁难她,例如故意拖拉,不给她办离职手续,屡次约定的办理时间均给她“放鸽子”;给他布置超级多工作量的事情,让她完成不了,然后“扣工资”。最后,实在觉得留不住,就用各种名目,扣除了她不少钱,小刘非常愤恨,只想早日离开。

点评:虽然公司占了点小便宜,扣了员工不少钱,但是员工怀着愤恨的心离开公司,肯定会散布企业的负面消息,破坏企业形象,给企业造成不良影响。而且会告诉在公司的同事,降低在职员工的忠诚度,或者恶意泄露公司的技术,管理等等机密。公司在处理员工离职时显然有失风度,该放手时就放手,善待员工,员工自然会带着感恩之心离开,或许以后还会再回来。

优秀公司的离职员工管理方法:

太和顾问公司资深顾问金可冶指出,离职员工也是一种财富,最好用人性化的方式,给离职员工留下良好的口碑,将员工当成好朋友看待,这样能使离职员工重新感受到企业的优越性,他们将可能成为公司最主要的“客户”。大家可以借鉴一下优秀公司的离职员工管理

办法:

惠普公司——握手话别:陪送“嫁妆”

惠普(美国)公司有一家子公司,该公司对待跳槽的员工是:不指责、不强留,利索地放人,握手话别。一个离开惠普出去创业的人说:惠普每年要花不少钱用在人才培训上,有的人来惠普就是为了镀金,学了本事待价而沽。对此,公司的管理层认为,人家愿意来,说明惠普有很大吸引力;人家想走,强留也不会安心。再说,电脑业本来流动率就高,当初选进的人才不见得都符合惠普的要求。退一步说,一些优秀人才到外面去服务,也是惠普对社会的贡献,也符合惠普一贯坚持的“互胜”精神。

麦肯锡公司——建立名录:一网打尽

麦肯锡咨询公司有一本着名的“麦肯锡校友录”,即离职员工的花名册。他们将员工离职视为“毕业离校”,离职员工就是他们遍布各处的“校友”,其中不乏CEO、高级管理人员、教授和政治家。麦肯锡的管理者深知,随着这些离职咨询师职业生涯的发展,他们将会成为其潜在客户,无疑会形成一大笔资源。麦肯锡一直投巨资用于培育其遍布各行业的“毕业生网络”,事实证明,这一独特的投资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回报。

Bain公司——真心牵挂:人走心连

世界着名的管理咨询公司Bain公司专门设立了旧雇员关系管理主

管,负责跟踪离职员工的职业生涯变化情况。为记录这些变化情况,公司还建有一个前雇员关系数据库,其中存有北美地区1000多名前雇员资料,不但包括他们职业生涯的变化信息,甚至还包括结婚生子之类的细节。Bain公司定期向那些曾在公司效力的前雇员发送内部通讯,邀请他们参加公司的聚会活动。如此感情投资,也是为了有朝一日能有效利用这些“跑了”的人力资源。

摩托罗拉——不计前嫌:好马回头

企业家的财富逻辑 篇6

阿里郎著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2011年1月版

通向未来的财富之路是什么?

竞争、制度和管理意味着什么?

创新和企业文化怎么实现?

财富的来源、贫困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社会、组织、自然科学、哲学与财富的关系是什么?

为什么常识的力量可以胜过理论的天真?

财富的逻辑和逻辑的财富怎么理解?

在贫富差距日益悬殊的今天,作者试图用理性、常识、逻辑的力量解决广大企业家对这个时代的焦虑。他通过对当代中国社会的观察与反思,探讨了中国企业及企业家有关财富理解的弱点,洞见了中小企业对财富把握的未来走向。作者以不唯权、不唯上、不唯利的写作态度,著就了这本真正意义上回归常识和基本逻辑的作品。这不仅是一部谋求大众权益的代言书,更是一部独具匠心的熔会经济、管理、财富、哲学、科学于一炉的集大成之作。

企业财富 篇7

今年中国500强的经营规模门槛达到82.3亿元人民币, 较去年上涨了13%。在以营业收入排名的主榜单中, 中石化、中石油、中国建筑蝉联前三;在以利润排名的子榜单中, 工建农中四大银行再度蝉联“最赚钱企业榜单”前四名;京东商城等36家新公司首次上榜;29家上榜金融业公司的总利润占所有中国500强公司总利润的一半以上。

中石化营收第一

这份中国企业500强排行榜是《财富》杂志从上市的中国公司中, 选择经营规模最大的500家公司组成的 (包括在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 及海外上市、主营业务在大陆的公司) , 所依据数据为上市公司在各证券交易所的正式披露信息。500强公司的总收入达到28.9万亿元, 较去年增长10.4%, 占2013年中国G D P的一半以上。榜单上, 中石化、中石油、中国建筑分别以2.88万亿元、2.26万亿元和0.68万亿元的收入, 蝉联经营规模前三名。

互联网公司崛起

值得一提的是, 在新晋成员中, 随处可见互联网公司的身影, 苏宁、京东、腾讯、百度等7家企业上榜, 其中, 苏宁排名第43位。而上半年刚上市的京东商城也首次出现在榜单上, 以693.4亿元的营业收入排名第79位。其后是位居第93名的腾讯和位居166名的百度。这也从侧面客观地反映了面对部分电商企业的迅速崛起, 像苏宁这类过去的传统企业, 正通过互联网化的转型迅速攻占互联网市场。而在互联网企业中利润最高的是腾讯, 为155.02亿元。

29家金融公司利润占半壁江山

今年的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中, 金融业利润晃眼, 上榜的29家金融业公司的总利润达到1.27万亿元, 占所有500强中国企业总利润的一半以上。按利润统计数据来看, 排名靠前的包括工商银行利润2626.4亿元、建设银行利润2146.5亿元、农业银行利润1663.1亿元、中国银行利润1569.1亿元, 增幅均达到两位数, 依次为10%、11%、15%和13%。

前19名清一色国企

从企业性质来看, 主榜单的前19名企业均为国企, 联想集团排在第20名, 是排名最高的非国企。业内人士认为, 若分析一家公司在限定资源情况下的盈利能力, 该榜单反映出了“民营企业小而不弱”的现实, 因为从净资产收益率 (ROE) 和总资产收益率 (ROA) 数据看, 民营企业表现更好。《财富》同步发布的净资产收益率榜单显示, 海信科龙电器的净资产收益率排名第一。

新亮点:四行业冠军易主

今年的榜单上也出现了新的亮点, 机械设备制造、家用电器、电子和电子元器件以及化工行业涌现出4家新冠军, 分别为中国南车、美的集团、神州数码、云南云天。在家电行业, 美的集团取代格力电器, 排名35位;在机械设备制造业, 中国南车取代中国北车, 排名50位;在化工行业, 云南云天化取代中化化肥, 排名103位;在电子和电子元器件行业, 神州数码取代中国通信, 排名104位, 在电子和电子元器件业界称王。

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

今年上榜世界企业500强的128家美国企业平均利润额达到62.4亿美元, 几乎是中国企业的2倍。从企业规模看, 95家中国大陆企业的平均营业收入为615亿美元, 比美国上榜企业低54亿美元。从企业收入来看, 中国500强企业营业收入达到28.9万亿元, 超过中国全年GDP的一半, 但美国500强企业的总收入高达12.15万亿美元。就平均规模而言, 中国企业500强仅约为美国500强企业的38.4%;上榜的95家大陆企业平均利润仅为32.2亿美元, 低于世界500强公司的总平均数39.1亿美元。

创造财富的重要途径之一:办企业 篇8

所以, 我说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的主要原因, 并不是因为他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 也不是因为他是世界上最勤奋的人, 而是因为他的“发现”是世界上最需要的。目前, 世界上任何“已经过上了好日子”或“正准备过好日子的人”, 都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了比尔·盖茨的服务, 否则他就一定不能过上好日子。

正因如此, 作为一个办企业的人来说, “发现得好”比“做得好”更重要。但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人在感叹:“现在没什么事情好做, 要是早几年的话, 买大巴车的人也发财了, 挖煤的人也发财了, 浙江做扣子的人也成了千万富翁, ‘三笑’牙刷的老板也成了亿万富翁”。其实, 世界是向前发展的, 在和平时期, 明天的机会总比今天更多, 只要你有能力、有眼光。也许几年以后, 那些感叹今天没有什么事好做的人, 他们又发现“他们身边那些从今天开始做某些生意的人也发财了, 就是我当年没有发现!”

有一句名言———“世界上并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但“发现”的眼光却不是天生的, 学识越丰富, 经历越多, 综合能力越大的人就越可能有好的“发现”。

另外, 一个成功的企业需要市场调查的行家、生产的行家、管理的行家、理财的行家、营销的行家、对未来市场预测的行家以及熟练的技术工人。如果所有的人都是行家, 这个企业肯定是飞黄腾达的;如果有一些人是行家, 通过努力是可以取得一些成功的。只要肯努力学习, 不是行家也可以变成行家的;如果一个行家都没有, 那么该企业肯定是闹着玩的。

所以, 我主张每个人最好只去干两件事———“擅长做的事”和“喜欢做的事”。因为你擅长, 你就有“比较优势”, 你容易把事情做好;只要你喜欢, 你也容易把事情做好。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他的事情通过“合作”和“市场”去解决。

关于合作的价值, 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1998年, 我借2万元在冷水江市开了一个小小的“广大建材店” (娄底市广大实业有限公司的前身) , 其中就花了1万元去做广告。当时, 我最早的广告是用颜料写在公路边的堡坎上或是农民的屋墙上。第一天, 我请了一个写字高手去写, 一天开他100元钱的工资, 他只能写一条, 因为他又要刷底又要写字。第二天, 我花20元钱请了一个农民去刷底, 那个高手只负责写字。结果, 第二天我花了120元的工资却做了3条广告。合作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

第三, 因为没有规模就难得有效益, 这就叫“规模效益”。所以, 世界上的商品和服务大多是由有规模效益的一方提供给没有规模效益的一方, 反之则是资源的浪费。

比方说今天我俩想吃苹果, 于是决定明天开始去亲自种。结果, 当我们收获苹果的时候, 发现我们自己种的苹果成本就要100多块钱一个。因为我们种的苹果太少了, 没有规模效益, 并且什么都要重新学习。而当我们在北京花5元钱买到一公斤山西产的大苹果时, 却还能让很多人在这个苹果上赚到钱呢!其实, 就是因为我自己去种苹果没有规模效益, 而那些种苹果的人同时种很多的苹果, 并且专门种苹果;那些运苹果的人专门运苹果;那些卖苹果的人专门卖苹果。

正因如此, 我主张任何一个企业最好只做一种产品或一个系列的产品并且实现最大的规模效益, 其他的事让别的企业去做, 盲目的“多元化经营”是企业经营之“大忌”。去发现一个市场上很需要的商品, 相当于写一篇非常有价值的论文, 而把企业做大不断实现其规模效益, 只相当于把写好的论文复印数遍!

再者, 因为人都是自私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商品总是向价格高的地方流动, 货币总是向价格低的地方流动”, 谁也挡不住。所以, 任何人选购商品时总是本着价廉物美的原则。如果企业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是“价廉却物不美”或“物美却价不廉”, 企业就难以长期生存。

总之, 企业的合理存在就必须有足够的“优势总和”, 否则, 这个企业就没有持续的生命力。所以, 谁有能力做到上述四点条件的大部分, 谁就一定可以做老板, 并且有可能慢慢成长为企业家。

企业家是使土地 (场地) 、劳动力、资本和其他资源有机结合而创造巨大财富的人, 是经营管理的行家里手。在当今中国, 企业家是非常稀缺的, 所以中国的优秀企业也同样稀缺。所有的社会资源, 只有与企业家结合起来, 才能配置得更好。所以世界上所有经济发达的国家都有一支庞大的企业家队伍, 而且这些企业家是非常优秀的。

企业财富 篇9

1.1总体情况

2014年《财富》世界500强的入围门槛达到237亿美元, 比2013年提高了5亿美元;总收入达31万亿美元, 比2013年提高了2.5%;总利润达到2万亿美元, 比2013年提高了27%, 盈利能力大幅提高。员工总数6 522万人, 比2013年增长了0.5% (表1) 。主要经济指标的上升尤其是总利润大幅提升, 表明随着全球经济有所回暖, 世界500强企业正逐步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

总体来看, 2014年世界500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格局稳定———美中继续位居第一梯队。2014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 拥有全球500强企业数前十位的国家分别为:美国、中国、日本、法国、德国、英国、韩国、瑞士、荷兰和加拿大 (图1) 。美国上榜企业为128家, 较2013年减少4家, 仍是拥有世界500强企业最多的国家。中国共100家企业上榜, 其中台湾5家, 香港4家, 内地91家;上榜企业数继续位居第二位, 但中美两国上榜企业数量差距进一步缩小。

集中度明显———金融、资源和汽车行业企业居多。2014年世界500强主要集中在金融、资源、能源和汽车制造等领域。其中, 从事银行及商业储蓄的有55家, 保险业50家, 采矿及原油生产、炼油业共计64家, 汽车及零部件行业33家, 这五大领域企业数占比达到了40.4%, 与2013年基本一致。

盈利趋好———企业总利润大幅提升。2014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总利润大幅提升, 达1.95万亿美元, 比2013年的1.54万亿美元增加了27%。其中, 美国和中国上榜企业利润总额合计占到总量的66.7%, 且90%的上榜企业实现了盈利。

1.2上榜中国企业情况

地位提升———中国企业首次达到100家。随着中国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 进入世界500强榜单的中国企业数量也持续增加, 从2005年的18家提高到2014年的100家 (图2) , 上榜企业数排名也从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与港台地区稳中有降的态势相比, 内地企业表现更为突出, 每年都有几家甚至数十家新企业入围。

盈利分化———总体盈利能力较弱, 金融业一枝独秀。2014年进入榜单的中国企业平均收入和平均资产已与世界500强企业平均水平接近 (表2) , 但是企业盈利能力却相对较弱, 100家上榜企业的平均实现利润31.1亿美元, 仅为世界500强公司的总平均利润的79.5%, 中国上榜企业盈利水平与世界500强企业平均水平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与美国、日本上榜企业相比则差距更大。

虽然中国企业利润整体较低, 但是上榜的金融企业利润较高。2014年中国共15家金融企业上榜, 包括4家保险公司及11家银行, 其总利润达1922亿美元, 占中国全部上榜企业总利润的61.8%。相比之下, 美国30家上榜金融企业利润占比仅为36.2%。

区域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2014年入围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总部分布在全国29个城市, 大部分位于东部经济发达省份, 其中有52家企业总部位于北京, 8家位于上海, 广东和山西各有6家。

行业分布不均———资源能源金融类比重大。2014年, 中国入围企业的所属行业有采矿、银行、工程建筑、贸易、炼油、航天国防等25个行业, 主要分布在石油、资源、金融等领域, 第三产业较少。石化、电力、金融以及煤炭行业的入围企业数量达52家, 占中国全部入围企业的一半。

数量对比悬殊———国企仍占绝对优势。2014年中国入围世界500强的企业中, 国企数量超过80家, 其中央企47家, 而内地民营企业只有8家, 二者数量差距较为明显, 国有企业依然是入围世界500强中国企业的中坚力量。但内地民企今年在榜单上的排名均有所上升, 且数量有所增加, 表明民企正在逐渐发展壮大。

22014年入围世界500强的建材企业

2.1总体情况

2014年入围世界500强的建材企业与2013年相同, 仍然为圣戈班集团、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以及CRH公司。其中圣戈班集团排名较去年下降9位, 以558亿美元的营业收入位列第180名, 仍是排名最高的建材企业;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以410亿美元的营业收入位列第267名, 较去年上升52位;而爱尔兰CRH公司位次再次下滑, 从去年的第486位下滑至第497位;拉法基和豪瑞则连续两年位列榜单之外。

2.2入围建材企业分析

2011~2014年, 入围《财富》世界500强的建材企业数量由5家减少到3家, 入围建材企业平均收入、平均资产和平均员工数逐年递增, 平均利润和人均利润逐年降低。

圣戈班集团:是房屋和建筑领域的世界领先者, 圣戈班设计、生产并销售建筑材料, 为日益增长的新兴国家以及节能和环保方面的需求提供创新解决方案。在平板玻璃、高功能材料、建筑产品、建材分销和玻璃包装等领域位居世界领先。受欧洲经济持续疲软的影响, 欧洲市场对建筑材料的需求乏力, 2010年以来圣戈班集团利润总体呈下降趋势。

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 (简称中国建材集团) :是集科研、制造、流通为一体的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建材产业集团, 拥有产业制造、科技研发、成套装备和物流贸易四大专业化平台, 在水泥、商品混凝土、玻璃纤维等多个领域的产能位居世界领先。中国建材集团的迅速发展, 主要得益于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的市场化改革, 同时充分把握行业结构调整, 推进联合重组。

CRH公司:是世界建材行业的领先企业之一, 在全球34个国家拥有3400个工厂。2013年, 公司85%的营业收入来自西欧、北美的发达国家, 15%来自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其主要经营领域包括基础材料、建筑制品和建材分销三个板块, 在水泥、混凝土、建筑配件等多个领域位于世界领先地位。

3入围建材企业与世界500强企业对比分析

3.1与世界500强企业平均水平比较

2014年入围世界500强的3家建材企业的平均营业收入为403亿美元, 仅为世界500强企业621亿元平均营业收入的65%;入围3家建材企业的平均资产为504亿美元, 仅为世界500强企业2470亿美元平均资产的20%;入围建材企业的平均利润和人均利润分别为2.8亿美元和0.2亿美元, 远低于世界500强的平均水平 (表3) 。

3.2与化工、冶金等原材料制造企业比较

(1) 经营水平高于冶金企业但与化工企业仍有较大差距

与冶金企业对比分析。从2014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数据可以看出, 入围建材企业的盈利水平明显高于入围的冶金企业。其中:入围3家建材企业的平均利润为2.8亿美元, 是入围16家冶金企业的2.2倍;入围建材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人均利润和资产收益率分别是入围冶金企业的7倍、10倍和5倍 (表4) 。究其原因是2013年以来受经济大环境影响, 全球金属总体呈供大于求的局面, 价格持续低位震荡, 而产品成本要素刚性上升, 导致冶金企业经济经营困难。

与化工企业对比分析。2014年入围的3家建材企业的平均利润仅为入围8家化工企业38.8亿美元平均利润的7.2%;且入围3家建材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为0.7%、人均利润为0.2万美元、资产收益率为0.5%, 分别为8家入围化工企业三项指标的9.3%、3.6%和7.7%。2014年入围世界500强的建材企业与世界领先化工企业的经营水平差距较大。

(2) 劳动生产率差距较大

从人均营业收入分析, 2014年入围世界500强的3家建材企业的人均营业收入为27.3万美元, 明显低于入围的8家化工企业和16家冶金企业的人均营业收入。其中入围化工和冶金企业的人均营业收入分别为73.8万美元和39.8万美元, 是入围建材企业的2.7和1.5倍 (图3) 。

4中国建材集团与入围的世界建材企业对比分析

4.1排名不断攀升, 规模逐年扩大

从2011~2014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数据可以看出, 中国建材集团排名快速上升, 已于2012年超过CRH公司, 成为全球第二大建材企业, 且与圣戈班集团排名的差距逐年缩小, 圣戈班集团和CRH公司四年间排名不断下滑 (图4) 。

2010~2013年四年间中国建材集团规模逐年扩大, 营业收入由2010年的200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410亿美元, 年均增长27.1%;资产规模由2010年的233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602亿美元, 年均增长37.2%, 而圣戈班集团和CRH公司的营业收入和资产规模基本保持稳定。2010年圣戈班集团和CRH公司的营业收入分别是中国建材集团的2.7倍和1.1倍, 到2013年, 圣戈班集团的营业收入是中国建材集团的1.4倍, 而CRH公司的营业收入仅为中国建材集团营业收入的58.3%。

4.2经营水平差距不断缩小

2010~2013年中国建材集团的利润、利润率、人均利润以及资产收益率均低于圣戈班集团和CRH公司, 但其差距不断缩小。2010年中国建材集团的利润总额为3.1亿美元, 仅为圣戈班公司15.0亿美元利润总额的20.7%, 2013年中国建材集团的利润总额为4.4亿美元, 是圣戈班公司7.9亿美元利润总额的55.7% (图5) 。圣戈班集团2010年的利润率、人均利润以及资产收益率分别为中国建材集团的1.8倍, 2.8倍和1.9倍, 2013年分别降低至1.3倍, 1.7倍和1.7倍。 (注:2013年1~6月, 欧洲长期处于寒冬之中, 建筑开工期大幅延后, 导致CRH公司在出现亏损, 故CRH公司2013年数据属于特殊情况, 不予考虑)

4.3劳动生产率依然存在一定差距

从人均营业收入分析, 2010年圣戈班集团和CRH公司的人均营业收入分别为28.1万美元和29.8万美元, 分别是中国建材集团的1.6倍和1.7倍。虽然2011~2013年中国建材集团人均营业收入从17.7万美元上升22.9万美元, 但与圣戈班集团和CRH公司相比依然存在一定差距, 2013年圣戈班集团和CRH公司的人均营业收入分别为中国建材集团1.3倍和1.4倍。

5结语

(1) 世界500强入围门槛进一步提高。2014年世界500强企业入围门槛比2013年提高了5亿美元, 主要经济指标特别是总利润大幅增长, 大型企业效益的改善预示着全球经济复苏步伐的加快。

(2) 世界500强依然集中在金融、资源、能源和汽车制造业。美国仍是上榜企业数量最多的国家;中国上榜企业数首次突破三位数, 达到100家, 数量稳居世界第二;中国上榜企业中, 国企仍然处于绝对强势地位。

(3) 中国建材集团排名大幅上升, 与圣戈班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圣戈班、中国建材集团和CRH是仅有的3家入围建材企业, 传统老牌企业拉法基、豪瑞再次落选。圣戈班和CRH排名均有所下滑, 相比之下, 中国建材集团排名大幅上升, 与圣戈班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但从生产经营水平看, 中国建材集团与圣戈班集团仍有一定差距。

企业财富 篇10

随着近年来“苏丹红”、“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毒胶囊”等等一系列事件的相继曝光, 企业社会责任成为社会各方所关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不管是知名学者还是普通市井百姓, 都发出越来越强烈的呼声要求广大企业真正履行社会责任, 形成“企业公民”的意识。与之相呼应的是, 我国《公司法》在2006年初也引入“社会责任”概念。因此, 不管是从学术理论上还是从中国现在面临的实际问题来说, 企业必须更多地关注自身社会责任的履行, 从而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2理论回顾

2.1股东财富最大化的概念

虽然企业的目标可能是多种多样的, 但是作为一个以盈利为目的存在的组织, 获得利润才是最重要、最基本的目标。虽然企业的财务目标经历了利润最大化、每股收益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三个观点的争论, 但是不可否认, 从现在的趋势而言, 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观点正成为主流。

所谓股东财富最大化是指将增加股东的财富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这也是体现了企业的经营要对股东投入的权益资本负责, 因为如果没有权益资金的投入, 企业也就不会存在、发展了。一般而言, 股东财富的增加可以以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与股东投资资本的差额来衡量, 因此也被称为“权益的市场增加值”, 体现的是企业为股东新创造的价值。

作为现代企业, 要从一个更加全面和综合的视角去审视企业存在的主要目的, 从财务目标的角度来说, 就要采用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观点。

2.2企业社会责任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关系

关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对企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国内外许多学者都给出了自己的解释。股东财富最大化既然作为一个公司的财务目标, 那么这就必然要求企业一切从扩大股东权益的角度出发、积极提升企业绩效。但是, 是不是履行了社会责任就会有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呢?不同的学者给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

(1) 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正相关。

绝大多数关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提升的关系的研究都得出了积极的结论。晁罡 (2008) 等研究了企业领导者的社会责任取向、企业社会表现与组织绩效的关系, 认为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具有积极的影响。国外的相关文献中, Lin (2009) 等发现社会责任对企业短期财务绩效影响不明显, 但对企业长期价值创造具有显著影响。

(2) 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负相关。

另外一些研究者, 例如Ullman (1985) 认为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就必然使得这些企业增加相应的成本, 使其在未来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此外, 国内学者李正 (2006) 发现承担社会责任会降低企业当期价值, 但是不会造成长期影响。

(3) 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呈U

型曲线关系。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学者认为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一种U 型曲线关系。Wagner 和Schaltegger (2004) 实证检验了环境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的U 型曲线关系, 而这种U型关系的存在也从一方面解释了为何研究者的结论之间存在不一致的现象。

除了上述三种关系, 一些学者还得出了其他的结论。有一些学者认为企业的绩效和履行社会责任之间没有相关关系 (贺小刚, 2008) ;也有一些认为是存在某种协同关系 (Salzamann, 2005) 等。虽然目前仍然没有统一的结论, 但是多数学者支持了社会责任的履行有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这样的观点。

3白酒塑化剂事件

事件回顾:在2012年11月份, 酒鬼酒被爆“塑化剂超标”, 随后被送往质检部门进行检测。之后的检测结果证实了此次曝光, 随后酒鬼酒陷入了长期的停牌, 在11月23日复牌之后连续四个交易日跌停并不断下跌, 最低曾跌至27元, 市值一下蒸发了65亿。而2012年的前三季度, 酒鬼酒是A股市场上盈利能力最强的大牛股。

事件评价:本次事件与双汇事件如出一辙, 都是受到负面报道之后停牌, 复牌之后, 股价大幅缩水, 巨额市值蒸发。像酒鬼酒和双汇这样的食品企业频频爆出食品安全问题, 挑战着公众容忍的极限, 因此, 它们在资本市场上也品尝到了自酿的苦果。可见, 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角度看, 对于上市企业, 尤其对这些和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企业而言, 是不是把产品质量当成企业经营重点来抓、真正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关乎其经营的好坏和长远的发展。但是, 值得人们反思的是, 为何一旦风声过去之后, 这些企业在自己的业绩报告或者是社会责任报告中极力撇清自己受到此类事件的影响, 坚称自己业绩获得提升或是履行了社会责任, 而不是大方地向公众坦白, 并且请求市场和公众的宽恕。因此, 健全的社会责任惩罚机制需要尽快建立, 不要让这些没有将公众利益放在眼里的上市企业继续在资本市场上获得好处。

参考文献

[1]晁罡, 袁品等.企业领导者的社会责任取向、企业社会表现和组织绩效的关系研究[J].管理学报, 2008, (05) .

[2]李正.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来自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 2006, (02) .

企业家的财富与幸福 篇11

企业家办企业,获得财富、社会地位都是手段,回到人的原点,会被问:做这一切幸福吗?如果没有感到幸福,你所做的一切价值不大。

因为,幸福最重要。

幸福可支配

到底什么是幸福?怎么样才能得到幸福?智慧很重要。

我理解的智慧是什么?是一种跳出局部看全局的能力。实际上,每个人平时做的事情都是局部,但是智慧可以让你跳出局部看全局。做企业也是这样,真正有水平的企业家是有一定智慧的,他能看全局,不是只在具体事情上苦干死干。包括企业前景、中国经济、全球经济等等,放在一起,就能看到企业作为一个小个体在其中的处境。

人的智慧也这样,应该经常跳出来看人生。第一要看清楚人生中到底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太重要的。不重要的要看开,这样不会纠结。另一方面要看清什么是你能支配的,什么是你支配不了的。你自己能支配的要努力,支配不了的随他去,要顺其自然。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幸福是可以支配的,因为价值观是你的。一件事情你做不做,怎么做,不要看社会上流行怎么做,你要问问自己的灵魂,做了这件事情能不能让它们处在好的状态,是破坏了生命让它变复杂了,还是破坏了灵魂让它变平庸了。

每个人对幸福的感觉不一样。到底幸福不幸福,怎么样看待幸福,从大的方面来说人生中到底什么东西是宝贵的,是重要的,就把宝贵的东西保护好。

西方古希腊哲学家认为,没有痛苦没有烦恼、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就是幸福。中国道家认为,保护生命原初单纯的状态,全性保真就是幸福。中国儒家认为,物质生活简单一点,重视精神生活,即完善主义,就是幸福。

在我看来,生命和灵魂都在好的状态就是幸福,什么样的状态是好状态?生命应该是单纯的,不要复杂。精神应该是优秀、充实、丰富的。

生命要单纯 精神要优秀

从生命单纯来说,我们要珍惜平凡的幸福。要保护好生命的单纯,特别要区分生命本身的需要和欲望,生命本身所需有限,自然欲望能满足,但是一旦欲望超过自然需求就痛苦,那是无止境的。

生命本身需要什么?人是自然结晶,无非是永恒又平凡的需要。人最根本的需要是要有好的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如果说人类为了发展经济,破坏自然环境,那是对价值观最大的颠覆。人类应该经常到自然里去,现在人真的不接地气,慢慢地,人就忘了自己的来路去路。健康、平安、安全、闲暇,这都是生命的自然需要。

我们不要过得太复杂,从新生的婴儿,到后来附加生命之上的地位、身份、名声、权利、财富等,我们需要它们,但我们内心应该清醒,这些东西是帮助了生命还是败坏了生命?

你可以有钱有财富,但我仍然强调:生活简单一点,物质简单一点,更多放在精神生活上,则是最棒的。人生许多烦恼来自物质复杂和人际关系复杂。

生命单纯很重要,另外重要的是精神的优秀,这个意义上说幸福不容易,物质生活有了基本保障后,幸福感能不能再提升?我认为取决于精神诉求。

精神优秀是享受人的高级属性,让人不光有生命,不光是自然之子,而且还是万物之灵,享受老天给人类特殊的精神禀赋,这是人更高级的享受。

财富对享受精神幸福,提高精神素质来说,提供了有利条件,也提出了必要性。对于企业家来说,有了有利条件,接下来应该怎么办?

金钱是好东西,但不是最好的东西。

不能为了这个好东西把最好的东西丢掉,只要你不丢掉最好的东西,金钱就越多越好。那么,对幸福最好的东西是什么?是生命的单纯和精神的优秀。

有了财富后的幸福建议

金钱是好东西,好在什么地方?

一是,让人在物质方面获得自由,可以按照自己的喜欢来做事情,满足精神需要为精神娱乐做事情。另一个,可以让人实现梦想,满足更高目的。

所以一个人有了财富以后,人生对你的考验就是,有没有更高目标?有没有更高的精神需要?这时候提高精神素质太重要了,有条件又有迫切性。如果没有更高层次的需要,很空虚,不知道该干什么,什么都不能吸引你,什么都提不起你的兴趣,幸福在财富面前就很可悲。

如果没有发觉到更高需求,我们就该把它造出来。否则,未来的人生是条很难走的路。

企业家怎么样提高自己的精神素质,进而通往幸福?有以下几条建议:

第一,养成动脑筋、勤思考的习惯,做一个学习型、研究型的企业家。无论各行各业,有大成就者一定是头脑非常活跃的人。

第二,养成多读书的习惯。尤其是阅读一些人文书籍,成为心灵丰富的人,心灵贫乏的人才容易难受。一个人应该不能缺少两个朋友,一是你自己,另一个就是好书。

第三,养成独处和反思的习惯,做一个有智慧有灵魂的人。企业家很忙,但是一定要给自己的灵魂留出时间来,静下心来想一想,想想人生问题。我该怎么走,我这样做对不对等等。用一颗安静的灵魂做忙碌的事情,身体忙又不安静,容易失控。

还有,不要较劲。

不要和自己较劲,对自己要随性,就是要随顺自己的性情。

不要和他人较劲,对他人要随缘,我相信人和人是有缘分的。

不要和老天较劲,要随命。

不做命运的主人,也不要做命运的奴隶,应该做命运的朋友,和命运结伴而行。

企业财富 篇12

关键词:股东财富最大化,社会责任,作用

引言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不断追求的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与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导致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苏丹红、三聚氰胺、本田罢工停产等事件。如何寻求股东财富最大化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平衡点,是全社会乃至全球所关注的问题。

Howard Rothman Bowen(1953)认为社会责任是企业为实现社会的价值,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而履行的一些合理义务[1],不仅仅包含经济和法律义务,还包括对社会负有额外的责任(Joseph William Mc Guire,1963)[2]。而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就是以创造最大的股东利润为目的,为企业经营和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提供一个合理的指导方向(James C.Van Horne,1995)[3]。学者对两者关系的研究颇多且观点各异,主要持有三种观点:少数人认为发现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没有关系,企业在追求财富的同时无需考虑企社会责任(Margolis and Wals,2003)[4];部分人认为社会责任降低企业的价值,阻碍企业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李正,2006[5]);绝大多数人认为履行社会责任对股东财富积累具有积极的作用,而后者又是前者实现的基础(张梅,2010[6];邹原,2013[7])。由上可知,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与企业社会责任是相关的,两者之间既矛盾又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企业过分强调一方都将会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甚至造成财务危机,危及企业的生存。

一、股东财富最大化化目标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

1.片面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忽视企业的社会责任

以“本田罢工停产”事件为例,2010 年5 月17 日,本田汽车零部件公司近百名员工因不满工资低、福利待遇差而停工一天。公司不但没有安抚员工,反而开除两名停工者,引发群众强烈不满,员工罢工不断,致使东本和广本停产。类似事件,社会上普遍存在,例如企业随意排放“三废”且不予以正确处理,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等。片面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社会环境因素,使经营者不能心甘情愿为企业的股东继续效劳;员工的生产效率和工作积极性降低;严重摧毁企业在消费群心中的良好形象;企业无法健康成长、持续经营。

2.片面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忽略企业的财务状况

曾接触一家公司,其培训课程多种多样,员工们在做销售之余无暇进行培训,致使员工们抄袭网上个人体会上交作业。还有一家公司由于过度捐赠,忽视企业财务实力,导致企业利益受损,无法持续经营。这两家公司虽然都十分重视企业社会责任,但履行社会责任耗用的成本巨大,打乱了原有的生产计划,而企业又不得不负担那部分费用,致使企业生产效率低下,资金短缺,出现财务危机。像这样一味追求社会责任,一旦遭遇需要用大量的资金来弥补生产空缺抑或是需要大量的财力资源来进行长远的投资以获取更多的财富时,企业将无法提供多余流动资产而造成资金短缺,财务严重危机,影响其继续生存和发展。

二、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统一

1.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促使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更好的实现

美国“回收银行”为每个家庭提供一个记录可回收垃圾丢弃时间和重量的免费垃圾桶,住户每月从中最多获取价值35 美元的“回收银行”账户积分,利用这部分积分可获得折扣消费,也可将积分对应的钱捐给慈善机构,这不仅仅让居民省下垃圾处理费、享受商家优惠,使商户树立良好形象,更是让政府节约环保开支,又能广泛提倡环保意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虽消耗企业经营的成本,但从长期来看这种投资塑造了企业良好形象,促使大量的人力资源流入,员工工作积极性和生产效率提高,企业财富增长,远远弥补用于履行社会责任耗用的成本,为企业留存更多利润进行长远投资,也更有利于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

2.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的实现有利于企业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

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实现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经济后盾。当企业财富的创造达到一定的程度,物质的财富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和股东的精神上的需求,反而重视维护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改善社会公益和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企业利用丰厚的资金,不但能引进新技术、购买新设备、培养人才、创造就业机会,还可以进行社会公益化建设和教育性捐赠、赞助,能够更加主动地去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满足利益相关者的更高需求和维护社会的和平与安定。因此,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的实现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前提和基础。

三、协调股东财富最大化和社会责任的建议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设定,使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化

目前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还处于一种自觉性阶段,主要是依靠企业家的道德素质和环保意识,且这种自觉性并不是很高,往往会因为企业突然面临资金短缺或是承担社会责任的成本花费过高时,放弃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这一项义务。而国家关于这方面的法律规章很不完善,甚至有些行为属于违背道德却并未违反法律的规定,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十分大,损害了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因此,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企业做出的任何决策和行动合理化,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化,既能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宏伟目标,又严格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义务。

2.树立正确的履行社会责任的人文理念和观点

企业作为社会的一员,就应该成为对社会发展负有责任和义务的“社会良好公民”。然而,长期以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意识薄弱,认为其是一种负担。如果企业被动地承担社会责任,将降低企业生产的积极性,加剧员工的不满,无法完成应达到的目标,这样不利于企业正常发展。因此,广泛地树立正确的履行社会责任的人文理念和观点,使企业能够更加自然地接受这一现实并主动履行这项义务,这样既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又能给社会带来利益。

3.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责任履行状况考核机制

在国际上,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有具体的量化指标体系,不少西欧国家采用SA8000 社会责任标准体系作为考察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机制,使用考核机制能够正确衡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否符合标准,在很大的程度上约束了企业的行为。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设立科学合理的社会责任履行状况考核机制应该遵循中国的基本国情,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情况,在构建属于自己的考核机制同时,积极借鉴国外的考核机制,使企业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

4.合理选择股利政策和分配形式

企业既要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又要履行社会责任,就必须综合考虑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股利政策和分配形式的合理选择,必须在保证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下,以稳定市场股票价格、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同时还必须关注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因此,选择合理的股利政策和分派形式既能保护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满足他们工作、生活方面的需求,又能维持企业稳定的发展,协调企业内部管理,构建良好的资本结构,从而使企业从上到下结构优化,资源的利用发挥最大化。

结束语

上一篇:积分非线性下一篇:多元监控体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