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方程式教学

2024-09-14

化学方程式教学(精选12篇)

化学方程式教学 篇1

化学方程式既是初中化学三大化学用语中重要的化学用语, 又是化学计算应用的基础, 更是每年中考必考的知识点。因此, 熟练记忆和书写化学方程式是学好化学的保证。笔者在近几年有关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 采取了一些措施, 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 重视不够。

部分教师对化学用语, 特别是化学方程式在初中化学教材中的地位认识不足, 重视程度不够, 缺乏整体把握全局的理解, 只把化学用语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知识来孤立传授, 没有把化学用语作为一项重要的技能, 同双基教学有效结合起来, 加以理解和应用, 特别是在年轻教师中这种情况尤为突出。

第二, 教法不当。

在第一、二单元的教学中, 教师过多重视实验教学, 没有把化学用语分散到这两章中给学生记忆。当学生面对众多的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时, 感到手足无措, 难以接受。

第三, 贪多求全。

在教学中, 有些教师面对众多的化学用语, 主次不分, 对一些本应循序渐进学习的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集中统一要求, 过高估计学生的记忆能力, 违背记忆规律, 未对学生进行记忆方法的指导, 只是要求学生进行机械重复的练习。这样的教学, 给学生的记忆带来极大的难度, 学生因此感到化学知识难记、难理解, 学习兴趣下降, 学习成绩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

二、应采取的教学措施和方法

1.把好元素符号、化学式这一关

元素符号的记忆和书写是化学式的基础, 化学式的书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因此记熟元素和原子团的符号和化合价是写好化学式的关键。要正确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必须过好元素符号、化学式这一关。笔者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 具体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1) 运用兴趣教学, 提高学习效果

刚开始接触化学, 学生都有好奇心, 面对教师演示的有趣实验, 学生都很感兴趣, 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设计多种教学方式, 有计划地分散难点, 让学生轻松地学习, 提高学习化学用语的兴趣。为避免学生学习化学用语时感到枯燥无味, 可将元素符号、化合价编成顺口溜, 让学生记忆, 提高记忆效果。

(2) 分散难点, 降低难度

化学用语是化学学习的一个难点, 化学用语种类、数量繁多。笔者的做法是:分散难点, 化整为零, 循序渐进, 稳步推进。将化学用语分以下三个阶段进行教学。

第一阶段, 从绪言到第二单元是元素符号、化学式的识记阶段。从绪言课开始, 可将部分简单的元素符号或化学式比较规范地出示给学生, 让学生在比较新奇的感受中, 记住部分常见符号。如每节课用2~3分钟, 记3~5种元素符号, 学生感到没有负担, 愿意学, 待学到元素、元素符号这一节时, 学生已能熟练地读、写24种常见元素符号。从第一单元开始, 所涉及的物质, 教师可在其名称下方注明化学式, 让学生经常与这些物质的化学式见一见面, 不作其他要求。等到学习化学式时, 学生已有较好的基础, 教学质量会大大提高。

第二阶段, 从第四单元课题2到第五单元, 是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理解阶段。让学生理解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并掌握用元素符号写化学式, 用化学式写化学方程式的初步规律。化学方程式是化学用语教学的重点, 掌握好化学式与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可使学生形成化学方程式的雏形。配平化学方程式是教学的难点, 除了讲清最小公倍数法, 还可通过实例简单介绍“奇数配偶法”等。

第三阶段, 从第六单元到第十一单元, 是着重巩固、扩大和应用化学用语的高级阶段。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酸碱盐的性质与单质、氧化物的简单关系, 是化学用语的高级阶段。要熟练应用化学方程式必须强调理解。

(3) 加强练习, 巩固记忆

使用化学方程式是一种智力技能, 不能强求学生一次到位, 而要在不断的练习中加深体会, 逐步熟练, 而且要由浅入深, 从易到难, 使学生达到会写、会读、会用化学方程式。首先, 教师要反复指导学生的读、写、用, 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严格规范, 并要长期坚持。开始笔者就趁着学生刚学习化学, 有新鲜感, 兴趣浓, 要记的知识少, 分批抛出常见的元素符号, 让学生记忆, 并定期检查。到学习第四单元时, 对元素符号的书写, 学生基本上已过关。当教到化合价和化学式的内容时, 再把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编成顺口溜让学生记忆, 并规定学生每天晚读前用十分钟背诵, 争取人人过关, 同时每周检查一次化学式或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其次, 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取得的成绩, 对于学生的进步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赞扬, 使学生在不断得到认可中提高学习兴趣, 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

2.教会学生正确的书写方法和配平方法

首先, 在教学中要强调, 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不能随意编造不存在的物质, 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不能把反应物和生成物写颠倒。配平时, 只能在化学式的前面配上适当的数字, 不能更改化学式, 即不能改动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其次, 教会学生配平的方法, 要专门用一节课来完成配平方法的教学。再次, 教会学生正确标记反应条件、生成物状态的方法。

3.找出规律, 分类记忆

把学过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归类, 找出共同点, 按规律来记忆, 这样会记得牢。“分类规律记忆法”是指学习 (或复习) 反应方程式时, 注重分类理解反应的规律 (或机理, 包括自己假设成立的规律) , 采用分类分析和记忆的方法进行学习, 可以避免死记硬背。具体分类如下:

(1) 化合分解反应类

①化合反应 (“多生一”)

例如, 可燃物+氧气氧化物:

C+Ο2=CΟ2;

4Ρ+5Ο2=2Ρ2Ο5;

3Fe+2Ο2=Fe3Ο4 (强调不能写成“Fe2O3”) ;

2CΟ+Ο2=2CΟ2

其他:CΟ2+C=2CO;

CΟ2+Η2Ο=Η2CΟ3

②分解反应 (“一生多”)

例如, 2Η2Ο2=ΜnΟ22Η2Ο+Ο2;

2ΚClΟ3=ΜnΟ22ΚCl+3Ο2;

CaCΟ3=CaΟ+CΟ2↑。

这类反应中化合反应的生成物是反应物组成元素的组合, 分解反应是反应物元素的重新分解与组合。熟悉这些反应的生成物就可快速记忆和书写这类反应方程式。少数反应如高锰酸钾分解需要强记。

(2) 置换反应 (“单化换单化”)

这类反应有三种情况。

①金属氧化物+C (或Η2) 金属+CO2 (或H2O)

如:2CuΟ+C=2Cu+CΟ2↑;

Fe2Ο3+3Η2=2Fe+3Η2Ο

②金属+酸盐+氢气

如:2Al+3Η2SΟ4=Al2 (SΟ4) 3+3Η2;

Fe+2ΗCl=FeCl2+Η2

③金属+盐新金属+新盐

如:Fe+CuSΟ4=FeSΟ4+Cu;

Fe+2AgΝΟ3=Fe (ΝΟ3) 2+2Ag。

(强调:铁跟酸或盐反应, 生成的都是+2价的亚铁盐)

这类反应的规律是元素的位置变换, 书写时按化合价组合生成物的化学式即可。

(3) 复分解反应 (“化化两对换”)

如:Fe2Ο3+6ΗCl=2FeCl3+3Η2Ο;

Ca (ΟΗ) 2+Νa2CΟ3=CaCΟ3+2NaOH;

其中有:碳酸盐+酸盐+二氧化碳+水,

如:CaCΟ3+2ΗCl=CaCl2+CΟ2↑+H2O;

Νa2CΟ3+Η2SΟ4=Νa2SΟ4+CΟ2↑+H2O。

这类反应主要是酸碱盐之间的反应, 其规律是元素 (离子) 或原子团化合价不变, 重新组合, 但要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在上面例子中反应方程式右边的二氧化碳和水由碳酸分解而得。

(4) 还原反应类

金属氧化物+还原剂 (C、CO、H2) →金属+非金属氧化物

如:Fe2Ο3+3CΟ=2Fe+3CΟ2;

2CuΟ+C=2Cu+CΟ2↑。

这类反应的规律是反应物中有一种具有还原性, 夺取氧化物的氧。在上面两个例子中一氧化碳夺氧变为二氧化碳, 碳夺氧后变为二氧化碳。

(5) 碱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类

如:CΟ2+Ca (ΟΗ) 2=CaCΟ3+Η2Ο;

SΟ3+2ΝaΟΗ=Νa2SΟ4+Η2Ο

在这类反应中非金属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CO2、SO2、SO3等, 它们与碱反应生成对应酸的盐和水, CO2对应H2CO3, SO2对应H2SO3, SO3对应H2SO4, 反应机理相当于它们与水作用生成酸, 再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

(6) 其他反应

CΗ4+2Ο2=CΟ2+2Η2Ο;

C2Η5ΟΗ+3Ο2=2CΟ2+3Η2Ο。 (强调:可燃物中凡含有C元素的都会生成CO2, 含H元素的都会生成H2O)

……

4.加强训练和检测, 强化记忆

对学过的化学反应, 如果不经常提起或书写, 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忘记。因此, 要经常默写才能记得牢。学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之前, 笔者先让学生把前面学过的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背熟, 弄清反应物和生成物是什么, 为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打下基础。笔者教过这个知识之后, 在每周三的晚读前都要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讲评, 从而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通过努力, 笔者教的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大大提高, 在往年的期考和中考中, 涉及这类知识的考题得分率较高。

值得注意的是, 化学方程式的教学切忌急于求成, 不能企图一次完成, 而要在以后的不断练习中加深体会, 逐步熟练;切忌一开始就做难度很大的练习, 讲多种配平的方法, 这样教学只会增大学习的难度, 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化学方程式教学 篇2

一、给学生一个自主的时间,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中需要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中包含的数量关系和这些数量中存在的正比例关系。若灵活理解了这两组关系,在今天和以后的学习中思路和方法就通透多了。所以在课堂上,给学生自主回顾的时间,自主学习的时间,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渐渐意会理解质量关系的运用。上课时我只讲解了一道例题,学生做了一道练习,给了学生充足的理解消化的时间。

二、给学生一个思维的空间,课堂中给学生自主练习的时间,学生在计算练习中呈现出自我的思维方式,教师可以显性地观察到学生思维的火花。由此在教学中设计了三个有梯度的课堂训练题,

化学方程式教学 篇3

【关键词】:实验教学;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8

由于实验具有有趣、生动、直观的特点,因此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降低对枯燥的理论的理解难度,同时通过学生动手做实验,提高学生的素质。所以,实验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以下是我在实验教学方面的心得:

要注意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实验教学时要培养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严肃认真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等,其中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础。可是在实验时里,我们会看到这种现象,做分组实验时有的学生在各实验台窜来窜去的;有的同学在边做实验边大声嚷嚷;有的学生就抱着手看同组同学做实验说风凉话;演示实验时有的同学只看热闹不去思考等等。科学态度的培养势必促进实验教学的进行,提高课堂效率。要避免这些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初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态度的教育。

还要规范操作实验。演示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占了很大的比例,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做的每一步都是一个示范操作的过程,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演示不仅要规范,还要熟练、有条不紊、从容不迫,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去影响学生,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一旦操作失败,就会对学生造成心理暗示,同时不要过分夸大实验的危险性。实验课前要对实验所用的仪器、药品做好准备,同时课前对实验做好预做工作,掌握好实验成功的条件、关键和所用时间。

在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时,观察要有目的,要全面、细致、敏捷。强调要求:“视、听、嗅、触”来获取直接感知的“色、态、声、味”温度的变化、火焰的颜色、沉淀等现象及变化,边观察边思考。如做有关氯气的制取时,就要求学生观察:仪器的安装连接及整套装置流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什么最后要用盛有Na0H溶液的小烧杯来接收尾气?在做氯气性质试险时,就要求学生观察铜、磷、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烟、雾、焰……”等现象,使全体学生通过演示实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所以教师要做到:

一、课前准备要精心。

在实验前,教师先要积极指导。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思想准备,一般在实验前2—3天布置,对实验的原理、步骤、操作过程要清晰而明确,就必须要求学生在实验前预习做到:

1、根据实验的目的要求,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所需仪器、药品,并能画出实验的有关装置图、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2、列出实验操作步骤,指出实验注意事项,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及纠正,一切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例:高一学生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我就抓住了配制过程中“一算(计算),二取(称取或量取),三溶(溶解),四冷(冷却),五转移,六洗(洗涤),七振(振荡),八定(定容),九摇(摇匀)十装瓶”这一环节进行教学,使所有同学都抓住了这一要点进行操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实验设计和改进要精心

1、实验的精细化。化学实验设计精细化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实验的整合。化学课时少,我们可以把知识点进行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两个实验整合的同时,可以将教材的这两部分内容整合到一起,这样就可以节约课时,减少教学时间,同时使知识更具系统性,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实验的改进。有的实验实验按照课本上的操作方法,现象不很明显,观察不到,对知识的理解印象不深。就要对原有的方法进行改进。

4、实验的增加。对于重要的知识,虽然教材未安排实验,但增加是必要的。

三、要创造实验机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演示实验都是由教师先演示,学生观察现象,归纳得出物质的性质。这種方式课堂始终掌握在教师的手中,课堂按照教师的预设进行,看似有序,但学生是被动消极的知识接收者,没有积极的思维和创新,也没有探究的目标和方向,很多学生都不太注意教师的操作,只是等待成功的实验现象,没有完全融入实验过程中,只顾看实验的热闹,实验一旦失败,他们就会大为扫兴,很难从中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升。酸碱盐这部分的演示实验多,操作比较简单,这样的实验学生完全能够完成的,而且随着化学的学习,学生的实验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这些实验都由学生来操作,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没抢到操作的同学经常问我,老师,还什么时候做实验呀?同时,亲自实验对现象的准确描述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要运用视频教学的声像优势,积极指导实验。

视频教学表现力丰富,既能有效揭示事物的本质,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丰富教育内容,及时完成巩固、反馈、矫正、深化等教学环节,作为实验教学的辅助手段,有其独到之处。如实验前,可放一些有关实验内容的视频教学片,介绍实验情况(一般学生都很感兴趣),有关操作、实验现象等,实验后,在分析实验时,又可重播,一些实验中不易注意的细节、关键。特别是实验操作过程中的一些复杂过程,通过多媒体形象地展示出来(如把漫长的实验过程迅速展示出来或是将稍纵即逝的过程慢速播放出来(即再现过程法)。通过点对点的与学生交流,使同学加深记忆,闯过认识误区,建立正确的观念,达到知识的深化,提高学习效率和知识巩固率。

要创设家庭实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新课程理念指出,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此时,家庭小实验就显得尤为重要,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创设家庭小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比如学习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时,我将电解饱和食盐水的装置改一下,上面铁棒接电源负极、下面碳棒接电源正极,整个装置就上面留一个小口让氢气出来,这就成了一个简易的家庭制消毒剂的实验。

六、要让学生认真做好实验作业,并加强实验考核。

每一次学生实验,都要求每个学生认真完成实验作业(实验报告及有关练习)特别要求:

1、能分析实验中所发生现象的原因,能进行综合推理,得出正确结论。

2、如做定量实验,还要分析所测数据是否正确、探讨误差产生的原因等。

3、如实验失败,除要求重做外,还要探讨失败的原因,如操作顺序是否颠倒,用量是否太多或太少,反应条件是否达到要求等。

4、对实验,还须进行书面考核。以利巩固和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水平,达到知识的深化,形成较强的实验能力的知识。

化学知识来自实践又作用于实践,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好化学实验,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风雷.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的加强.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11(02)

化学方程式单元教学建议与简析 篇4

教学重点: (1)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2) 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及书写规则; (3)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 (1) 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以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 我认为, 本单元教学要注意一些问题。

科学探究既是课程本身, 又是一种学习方式。科学探究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五大主题之一, 它是课程本身。同时, 科学探究又是本次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本单元的第一个课题《质量守恒定律》是进行探究学习的合适素材。在教学中, 教师应精心设计, 既要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式, 又要利用探究学习的方式学习这一课题。

一方面, 教师要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使学生明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1) 提出问题; (2) 猜想与假设; (3) 制定方案; (4) 进行实验; (5) 搜集整理数据; (6) 结论与解释; (7) 反思与评价; (8) 表达与交流。

另一方面, 要通过本课题的教学使学生明了探究学习方式使用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1. 选准探究内容, 这是上好探究课的基础。

《质量守恒定律》就是一个适合进行探究学习的内容。对那些本身没有多大的探究价值, 或者在相关的内容中间找不到合适的探究点, 千万不要设计成探究课。

2. 创设探究情境, 这是上好探究课的先决条件。

一般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或任务驱动情境。《质量完守恒定律》课题的探究, 就是由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从“反应前反应物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质量的关系”创设问题情境的。

3. 提出探究问题, 这是上好探究课的前提。

探究的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 但最好是让学生自己提出来。教师的作用是“建立桥桩”, 让学生自己“搭桥”, 实现跨越。

4. 营造探究氛围, 这是上好探究课的动力因素。

课堂上要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氛围, 让大家都跃跃欲试, 把探究学习推向高潮。

5. 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 这是探究学习的核心要素, 是实现

新课程的核心目标———过程与方法, 体验性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保证, 期间要保证学生百分之百的参与。

6. 启迪探究思维, 这是探究学习的核心。

教师要让学生开动脑筋, 由事实归纳结论, 运用已有知识对结论做出合理的解释, 运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如在本课题的探究中, 就要归纳并准确表述质量守恒定律并从微观上进行解释, 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些表面上违反质量守恒定律的现象。

7. 体现探究价值, 这是探究学习的落脚点。

探究学习不是为了探究而探究, 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而探究, 力争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8. 练习要讲求质, 也要讲求量。

化学方程式及其书写, 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 是需要反复练习才能掌握的。设计练习时要既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 又要考虑问题的典型性。在训练中要反复强调反应进行的条件、生成物的气体符号、难溶物的沉淀符号等等, 做到书写完整、规范,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以保证练习质量。另外, 练习的形式应该尽可能地多一些, 如文字改符号、简单配平、错题纠正等;独立练习、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等;教师评价、小组互评、板演众评等。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一定的训练量。

9. 严格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本单元的一些内容是需要学生在后继的学习中螺旋上升, 不断深化理解, 才能掌握的。在现阶段, 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例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教学不能企图一次完成, 而要在以后的练习中不断加深体会, 逐步熟练。切忌一开始就做难度很大的练习, 讲多种配平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 只会增大学习难度, 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如,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只要求学生学习有关纯物质的计算。虽然教材指出了在实际生产和科学研究中, 原料很多是不纯的, 在进行计算时应考虑到杂质问题。对于有关含杂质的计算, 在下册第八单元再作介绍, 在本课题中不要涉及。这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一种辩证的思想教育。

摘要:在本单元之前, 学生对于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还具体地学习了氧气、自然界的水和物质构成的奥秘等知识, 对化学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所牵涉的化学反应均是用文字表达的。这种表示方法只能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 无法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组成, 也无法反映出各个物质间量的关系, 使用起来极不方便, 不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知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是初中化学入门的三种重要化学用语。只有掌握了它们, 才有可能学好化学。前两者前面已经学习了, 为本单元的教学作了准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 学生就可以从量的角度了解化学变化, 解决用文字表达不便的问题。

关键词:化学方程式,形象思维,质量守恒定律

参考文献

[1]《初中化学新课标》

化学方程式教学反思 篇5

初衷:化学方程式是在学生学习元素符号和化学式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在以往的第一课时更多的精力是放在化学方程式的配平。这次想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化学符号与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因此对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进行梳理整合。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意义回顾然后能够自己总结出化学方程式的意义。那么在活动设计的时候,我在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意义都让学生去书写,我想学生通过梳理化学式的意义就能更加有方向性地去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试上:这节课试上了两个班,第一次是没有其他老师听课,我自己先上了一次,但是由于录播教室紧张,我只能临时改成班级试上。因为有涉及到小组活动,所以我得在班上进行分组活动,再加上发反馈器等,时间不够,内容只进行一半。在这次的试上中,我从H、H2O和碳燃烧的化学方程式进行符号意义的学习,我先在化学式意义环节进行小组活动,先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写化学式的意义,再给学生两分钟的时间进行交流,并选出讨论后认为最好的一份。展示环节发现学生对化学式的宏观意义和微观意义掌握得比较扎实了,但是写得比较零散,没有按照宏观微观有针对性地写,同时量的意义基本都没想到。化学式环节花费较多的时间,在引出化学方程式并让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意义的时候已经很仓促,最后的反馈没有分析完就已经没有时间了。第一次的试上我就是单纯地认为时间问题,所以在第二次的试上中,我几乎没有改进,结果并没有因为时间充足一点而有更好的成效。但是第二次试上,师傅和组内的另一个老师有来听课,所以上完课后对教学设计进行讨论修改。

改动:

1、明确本节课的重点是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所以不需要在化学式环节进行小组活动,花费太多时间。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意义直接以挑人功能进行复习。化学方程式是本节课的重点,主要把时间放在这边来进行小组活动。

2、符号的选择,从O、CO2、C+O2=CO2,它们直接有关联,帮助学生建立符号经历的历程。同时宏观微观的符号意义只需体现具体物质的符号意义即可,无需再总结符号总的意义。

3、在化学方程式书写的例子中用水通电分解的例子比氢气燃烧更合适,这是学生已知的反应,并且化学方程式更有代表作,还需要状态的标注,能完整体现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公开课:

1、在化学符号的意义环节,因为从元素符号和化学式意义环节有意识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进行书写,把会说话的符号信息呈现出来,因此在化学方程式环节学生大的方向就有了。先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书写和两分钟的时间讨论,每组选出代表作,最先完成的选出五份,并依写的质量给小组加分。这节课在这里就有很多学生的生成,宏观意义大部分学生都能想到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微观意义是一个难点,每组学生的表述不大一样,所以在分析每组作品的时候就不断与学生进行对话,真正让学生从化学方程式整体的角度去思考微观意义,“碳原子和氧分子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分子”和“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进行区分和修正,最后赋分。而量的意义只有一组学生想到,因此给予较高的奖励分数。在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和师生对话中完成化学方程式的意义,知识是学生主动获取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

2、在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环节,水通电分解的方程式配平看起来很简单,在这里设置了模型拼图的小组活动,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反应的微粒个数比,体现在化学方程式就是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化学方程式教学 篇6

本课题“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对化学反应的定量研究,本课题内容虽然是计算,但这种计算对数学知识要求并不高,只要能列出比例式并求解就可以了。但是学生对化学计算常常进行得并不顺利,这往往是由于在有关化学计算中学生对化学特点认识不足造成的。因此,本课题的教学中要从学生薄弱环节进行

突破。

二、教学目标

进一步认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会进行简单的计算;掌握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思路和规范解题的格式。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依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格式。

2.教学难点:依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规范,数学计算的基本功。

四、教学过程

教师:你们想听听有趣的爆鸣声吗?让我们用氢气奏响奇妙的音符,下面就让我们来见证这奇妙的时刻吧!

教师演示实验:大家请看,这是1号氢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点燃。

教师:请一位同学用口技来模仿刚才听到的声音。

学生模仿。

教师:同学们,他模仿得像不像啊?

教师继续演示实验:2号、3号试管,播放视频强化记忆。

教师:为什么声音越来越高,对不起,现在暂时保密,在今天后面的学习中大家就会知道原因了。

教师:说到爆炸,不得不提到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火药”,那黑火药是如何发明的呢?请大家看动画。

播放:火药发明的Flash动画。

板书: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师:古人发明火药,在没有理论指导下研究配比,经过一次次的冒险实验,终于找到适当的比例,在硫黄和硝石里添加了木炭,配制成了黑色粉末状的火药。2KNO3+3C+S ■ K2S+N2↑+3CO2↑,这就是黑火药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今天我们学习的主题是“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理论指导实践,因此在学习计算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下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哪些含义,可以进行怎样的计算,以电解水的方程式为例。

2H2O■O2+2H2↑

1.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氧气和氢气的事实;(图片)

2.每2个水分子电解后生成1个氧分子和2个氢分子,水分子、氧分子、氢分子的分子数之比为2∶1∶2;(图片)

3.每36份质量的水完全电解后生成32份质量的氧气和4份质量的氢气,水、氧气、氢气的质量之比为9∶8∶1。

从电解水的方程式我们可以归纳出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以下含义:

1.表示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2.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微粒个数之比;

3.表示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关系。

教师:实践出真知,接下来请大家看活动案中的活动一,说说下列方程式表示的含义。

活动一:说一说

2CO+O2■2CO2 CH4+2O2■CO2+2H2O

教师:几位同学说得都不错。通过化学方程式可以知道物质之间的质量比,那么下面请大家计算表格中物质的质量。

活动二:算一算

根据已知物质的质量计算出其余物质的质量。

教师:通过上面这个表格,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活动三:列一列

教师:像刚才大家解题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比例法。

S+2KNO3+3C=K2S+N2↑+3CO2↑

已知参加反应的碳的质量为3.6克,求硝酸钾的质量。

追问:如何求硫的质量呢?

学生列式,教师巡视指导,选择展示的活动案。

教师点评。

活动四:议一议

教師:下面请大家帮老师个忙,老师要带学生到实验室做实验,需要制取64克氧气,那需要准备多少克高锰酸钾呢?请大家参照课本107页的例题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整理解题步骤,我们比一比、赛一赛,看看哪个小组归纳得既简捷又朗朗上口,可以一步用一个字表示,也可以押韵,讨论后请将简要解题步骤写在白板左边,解题过程写在白板右边。

学生分组讨论,最终通过小白板展示他们本组讨论的结果。

板书:二、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解题步骤

解题步骤:

1.审:读题,审清题意。

2.设:设未知量。

3.找: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算出相对分子质量,写在相应物质的化学式下面。

4.算:列出比例式,可以是左右对应,也可以上下对应,正确地计算比例式,注意单位保持一致。

5.答:简明写出答案。

活动五:练一练

火眼金睛

电解水时也会产生氧气,若生成64g氧气,则需要电解多少千克水?(H:1 O:16)

错解:设需要电解水的质量为x千克

H2O■H2↑+O2↑

18 2

x 64

18∶4=x∶64

x=576kg

答:需要电解576千克水。

教师分析常见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1.方程式误写。→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一定要注意配平,标明反应条件、气体、沉淀符号,注意化学方程式的完整性。

2.相对分子质量计算错误。→各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必须计算准确:根据物质的组成求各化学式的相对分子质量与化学式前边化学计量数的乘积之比,计算时必须准确无误。

3.质量关系不对应。→审清题意,找好已知量和未知量,不能张冠李戴。

4.单位不统一。→注意单位的书写要求,设未知数时不要带单位,计算过程带单位,在同一计算中注意单位的统一。

小结:

教师:本节课老师和同学们共同研究了化学方程式表示的含义和依据化学方程式解题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五、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是依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第一课时,是将基础知识与技能初步转向定量分析运用的启蒙教学。本节课还将学生的学案设计成了活动案,即每个环节一张32K学案纸,订成了一本小册子。活动案短小轻便,便于上课及时检查批阅,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兴趣。

谈初中化学方程式教学的有效性 篇7

一、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原则切入 教学

元素之间的化学关系要在方程式中体现,对于这种关系及这种关系的方程式表达法,我们不要仅仅停留在说的层面,还应该将其“写出来”。“写出来”是对学生的重要要求之一。但这里的写不是涂鸦,也不是信手拈来,它是要建立在一定的原则之上。首先,学生必须尊重客观事实,在书写的过程中不能对化学方程式进行主观臆造,而要使化学方程式如实地反应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作用及作用之下产生的新物质;其次,教师还应要求学生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使物质间化学作用发生,使化学反应状态成立。可以说,在化学方程式教学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其中重要的一点,它是学好化学及化学方程式的基础,学生只有迈上这一台阶,才能继续踏上化学学习的征途。教师在教学中也可抓住这一点进行切入,将教学从没有中心点的盲目轨道拉回正轨,围绕一点而有序地展开,实现化学基础性教学。在这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整理有关元素符号、化合价、配平、连接号、化学反应现象的注明方式等有关化学方程式的知识。

在2012年修订的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材中,专列出一个单元来阐述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之后,为了让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式进行巩固,加深记忆,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知识进行整理。这是对所学知识再次复习的过程,通过整理,学生将零碎的知识组成一个知识框架,这有利于学生捋清知识脉络, 进行深刻记忆。通过对各小组整理出的知识系统的考察, 他们对知识的整理方法不尽相同,大部分学生分为两步: 一是书写化学反应式。先将反应物的分子式列出来,再列出化学作用下反应物所产生的生成物的分子式,然后用连接号将分子式连接起来,并标明反应条件。当然,还要标明化学反应现象:如气体生成物分子式旁用“↑”,不溶于水的生成物分子式旁用“↓”。二是配平化学反应式。书写化学反应式之后,反应物及生成物原子的数目可能不相等,不满足质量守恒定律,这就需要配平。配平常用两种方法:一是最小公倍数法,一是奇偶配平法。学生通过整理,加深对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的认识,利于他们今后的化学学习。当然,“纸上得来终觉浅”,教师还要让学生列举实例,通过实例来展现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二、从对化学方程式的正误判断切入教学

判断并不是随意地在要判断的知识后面批对号,或是勾叉,判断这一行为要建立在对要判断的知识客观分析、认真对待的基础之上。简而言之,判断要求判断者思路明晰,能说出所判断事物正误的原因,并能一一更正。这就是所谓的“知之才能改之,改之才能明之”。知道才能有效地改正,在改的过程中,知识真正在内心之中形成。对于化学方程式的正误判断也是如此,学生首先应该对正确的化学方程式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判断题目中所给出的化学方程式的正误,在判断过程中, 学生自然会去想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因此,判断也是再次学习的过程。教师可从这一点入手,让学生对化学方程式进行巩固学习。

在判断化学方程式正确与否的过程中,教师应先让学生总结判断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步骤:(1)化学反应是否与客观事实相符;(2)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否正确;(3)化学方程式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是否配平;(4)有无化学反应条件,条件是否正确;(5)有无注明化学反应现象,指代现象的符号是否正确。然后,教师再进行拟题,让学生根据这些步骤进行判断。例如下面这道题:请判断下列方程式正误。

结合以上学生总结出的判断步骤,可以看出,前三项均是错误的。第一题与客观事实不符,在置换反应中,铁生成的是低价亚铁盐,也没有标出气体符号。第二题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也没有标明条件。第三题中反应物镁的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可以说, 在判断的过程中,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来,使其相互结合,相互证明,对知识的学习印象加深。

三、从对化学方程式的分析切入教学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习也非一日之功,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学生从低处到高处一个个台阶地走。关于化学方程式,从会书写到会判断,学习过程并没有中断,接下来还需要学生分析和认知:挖掘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物、生成物的性质;分析化学反应的条件、反应的本质和类型;通过对反应现象进行观察得出结论;在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前提下对反应量的关系的掌握。抽象化的语言描述并不能使学生形成清晰的逻辑思路,化学方程式仍像画上的骨头,学生用多大力气也是难以啃动的。所以,教师应该利用具体的实验将化学方程式直观地体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有声有色、可看可感的化学方程式知识,并立足于形象思维,具体分析、认识化学方程式。这样,一方面摒除了学生对化学方程式枯燥难记的印象,利于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记忆;另一方面,立足于实验现象的分析、认识,使教师实现了有效的教学,使学生实现了有效的学习。

如“燃料及其运用”这一章,教师就可以围绕几个能燃烧的物质进行燃烧实验,让学生观察反应现象,分析生成物,并写出化学方程式。最常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用的火柴,它的主要成分是红磷,教师可以做一个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分析生成物,写出化学方程式,并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对方程进行配平。通过观察可以看出: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时,火焰很旺,并且散发出滚滚的浓烟,火苗很亮,像点燃的灯泡。化学方程式可写成:

化学方程式教学 篇8

1 化学方程式在教学过程中的基本作用

首先学生一定要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 了解其内在的作用, 与实质的物质相结合, 利用一系列的反应去了解化学方程式的实质, 再去分析, 只有这样才可以掌握化学方程式内在的东西, 因此去深化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认知度。化学方程式为一种将化学现象进行拆分, 处理化学问题的介质[1]。其主要体现在:可以阐明化学的规律性;剖析化学的一些基本反应。还可以利用化学方程式实施量化阐述以及相应的运算以及构建一些简单化工模式过程。一般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里, 我们都会利用化学方程式与化学实质反应相结合的方法, 从而去提升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在此过程也可以让学生感知化学的乐趣。

而在中学化学的教学环节, 教师要按照化学的基础内容、一些核心的原理与知识框架特性, 掌握学生的认知度以及此年龄段的心理, 有指向性的去培养学生的认知、分析、对比与想象能力, 从根本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2]。

2 运用化学方程式对实践进行深化

中学化学方程式教学环节, 实验可以促进学生建立起化学方程式的框架, 一些化学反应可以利用反应的现象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 学生在分析现象的同时还了解了化学反应的实质内容, 因此去掌握化学方程式的特点及深层次作用。在构建化学实验课时, 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要循序渐进的做化学实验。教师则依附于实践, 去调动学生的整体思维, 学生通过掌握化学反应, 从根本提升其学习的有效性。比如, 在铁和氯化铜进行反应的实验中。铁粉和氯化铜产生置换反应, 从而获得金属铜与氯化亚铁;而铁粉和氯化铁溶液进行反应, 将混合溶液都改变成纯净的氯化亚铁溶液, 因此我们得到的方程式为:Fe+Cu Cl2=Fe Cl2+Cu。因为在实验中我们加入铁粉过量[3], 因此滤渣里不仅仅有置换出的铜, 里面还存在没有完全进行反应的铁;这时再将稀盐酸加入到滤渣里的铁粉, 从而进行反应, 除去剩下的铁, 最后生成氯化亚铁与氢气;这样我们得出的化学方程式为:2HCl+Fe=Fe-Cl2+H2↑。同学们在分析实验后再研究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律, 此环节不仅与教学主体要求相匹配, 且教师也真正的主导了教学。在实验环节里, 多层次深化学生对化学知识内容的掌握。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主要依附于实验。同样这也是中学化学教学最为有效的教学模式[4]。

3 以化学方程式教学内容作为切入点深化学生的逻辑能力

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过程里, 以化学方程式内容作为切入点, 有机的与教学措施相结合, 是构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中学生已经对化学形成了一些基础的意识, 针对理论性内容、一些化合物等的简单的理论知识也有了一定的掌握。所以在此基础上, 中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可以说是在延伸基础的知识内容, 补充已掌握的理论知识, 从而形成更为全面的知识体系[5]。因此, 进行以化学方程式为介质的教学模式, 其核心目的意在深化学生如何运用逻辑思维, 去分析所涉及的一些问题。

按照化学反应运用相应的化学方程式的教学模式, 可以从根本深化养学生的整理以及概况能力。比如:氧化还原反应为中学较为重要的知识点, 学生对此内容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从而在教学环节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一般来说氧化以及还原的规律性十分强, 其中有守恒律以及价态律等[6]。所以要从物质的基础分析物质存在的实质作为切入点, 从物质里的元素价态的改变情况与实践, 进而总结出反应的产物;从对比以及实践过程里整理氧化还原性。

4 结语

只有将实践和理论进行有机的结合, 形成一套完整的模式, 才会体现出其真正的价值。而高中化学教学也不是单纯的运用一些简单的模式就可以做好的, 化学教师只有依附于新课标, 按照学生的认知度、以及此年龄段的心理特性, 在与学科教学的特点相融合, 多层次的对学生进行引导, 只有这样才可以从根本提升化学方程式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凡芳红.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C]//甘肃省化学会二十六届年会暨第八届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 2011, 14 (22) :1941-1946.

[2]李晓霞.初中化学概念中的六种学习方法[C]//甘肃省化学会二十六届年会暨第八届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 2010, 12 (8) :1003-1005.

[3]李克俭.训练学生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谈化学计算部分的复习[C]//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 (二) , 2012, 16 (11) :1302-1308.

[4]陈恩普.初中化学课本里的化学方程式——怎样在总复习中复习化学方程式[J].高师专科学刊, 2012, 14 (2) :104-106.

[5]高明军.在化学教学中“设想实验”的应用[C]//中国化学会第三届关注中国西部地区中学化学教学发展论坛论文集, 2011, 12 (2) :238-242.

化学方程式教学 篇9

一、绿色化学的概述

绿色化学也被叫做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环境无害化学, 其把“原子经济性”作为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基本原则, 在获取性物质的化学反应中充分利用每个参与反应的原子原料, 在化学刚刚反应时便对其进行预防控制, 采用有效的方法来保证整个反应过程的零排放和零污染, 还需要使用无害无毒的催化剂和溶剂, 总体而言就是预防和控制任何有污染的行为出现在化学过程中。绿色化学是吧化学技术、化学方法、化学知识运用到化学过程中, 降低、清除对环境有害、对人类健康有害的全部化学反应原料的应用, 把化学实验的不良影响降到最忌, 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

二、绿色化学教育与高职院校化学教学

(一) 高职院校进行绿色化学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是为企业培养技术人才的重要阵地[2]。化学工业绿色化是现代化工业发展的必然方向, 如果企业员工大多数都接受过绿色化学教育, 那么便能够通过回收废物、节能预防和控制污染扩散等方法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因此现代企业尤为注重员工的绿色化学意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化学工业将来的重要力量, 需要充分理解并广泛推广绿色化学这一新生事物, 同时在以后的岗位上通过自己形成的绿色化学理念和专业技术, 引导化学工业生产树立绿色化学意识。另外, 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满足市场需求, 不仅拓展了学生的就业面, 而且也拓宽了学校的办学领域, 从而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所以, 在高职院校化学教学过程中, 开展绿色化学教育, 让化学充满“绿色”尤为必要。

(二) 高职院校绿色化学教育的现状

现如今, 高职院校的化学教育依然是传统的教学内容, 绿色化学完全没有涉及。很多高职院校还未充分认识到进行绿色化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多数教师对绿色化学知识毫不知情。在传统化学向绿色化学发展的今天, 对于化学学科这一重大变革, 化学教师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和绿色化学教育观, 把绿色化学渗透到整个化学教学过程中, 从而培养一批有一批的绿色化学工作者。

三、在高职院校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的途径

(一) 把绿色化学教育渗透到理论教学中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渗透绿色化学教育便是在化学基本知识的时候, 将与之有关的绿色化学知识一并讲解给学生。例如在组织学生观看合成氨、硫酸的工业制造方法等工业实际生产视频时, 引导学生在学习生产流程、化学反应知识的同时, 重点观察工业“三废”是如何产生的和正确的处理措施, 同时告诉学生, 因为人们环境意识淡薄, “三废”治理工作需要投入大笔费用, 从而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使得企业不堪重负。所以, 应该将资料污染的资金用在研发绿色新产品、新工艺上, 从源头上切断污染, 对企业、对社会大众而言都是一种“双赢”策略。

(二) 把绿色化学教育渗透到化学实验教学

1. 教师进行正确的示范, 确保绿色化学的实施基础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 化学演示是教师讲解知识的主要方法, 也是教师环境教学的有效方式。在演示实验过程中, 教师的操作必须规范, 把绿色化学教育渗透到演示实验的各个环节、步骤中。

2. 创新实验方式和实验内容

高职化学教材中的一些实验危险性较高, 这便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与修改。另外, 还需要降低实验对玻璃仪器的依赖性, 有些能够明确辨别出颜色的定性实验尽量在点滴板上开展, 比如Fe的显色试验等。这种定性实验也能够在滤纸上进行, 比如检验醛基的存在、电解饱和食盐水等等[3]。同时, 还能够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软件等来开展仿真实验, 然而必须以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相关知识为基础。

3. 把绿色化学理念贯穿于整个实验过程

高职学生在初中时期已经掌握了一些实验知识与技能, 了解了一些规范操作知识, 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 引导学生在开展实验前制定好预备实验方案, 使得学生重点思考在实验过程别过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污染问题。其中需要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精神更加重要。

(三) 把绿色化学教育渗透到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自主进行设计和实验, 从而总结出成功的经验, 只有这样才能切身感受到精神上的成就感。教师还可以采取化学课外兴趣小组的方式进行绿色化学教育。例如, 组织学生到造纸厂、农药厂、制革厂和化肥厂等工厂去参观, 对工厂在处理“三废”方面所实施的有效措施和采用怎样的设施来转化“三废”等工作进行观察与思考, 要求学生找出这些措施与设备存在的问题, 并开动脑筋解决废液转化利用和处理意见, 怎样变废为宝。另外, 高职化学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统计分析出周边环境污染的原因, 并结合绿色化学知识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解决对策, 这样不仅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了绿色教育, 而且提高和增强了学生社会实践水平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目前, 绿色化学教育虽然迅速发展, 然而还是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需要高职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探究绿色化学教育方式, 只有这样才能将绿色化学教育真正渗透到化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绿色理念、树立绿色化学观、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科学素养, 以同自然和谐相处、回归自然为根本任务, 使得学生成为满足社会需求的绿色公民。高职化学教师希望通过绿色化学教育所播下的绿色文明种子生根、发芽、成长, 为我们生存的环境披上绿装。

摘要:绿色化学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 是新时代化学的发展方向。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 让化学充满“绿色”是新时代对我国高职化学教师的期望与要求, 高职化学教师必须充分理解绿色化学, 并积极开展绿色化学教育。本文基于绿色化学的概念、必要性与教学现状, 结合教学情况, 对如何让化学充满“绿色”提出了各种渗透途径, 从而更好地指导高职绿色化学教育.

关键词:高职化学,绿色化学,必要性,现状,途径

参考文献

[1]韩峰, 蒋道明.让化学充满“绿色”——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理念的行动研究[J].化学教学, 2011, 14 (26) :3547—3549.

[2]宋海清.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6分会场摘要集[C].2012., 10 (01) :141—146.

化学方程式教学 篇10

一、化学作业设计的特点

新课程改革要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化学作业的设计要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配合课堂教学,体现化学作业的新特点。

1. 以人为本。

作业应该成为学生自身学习和生活的需要,而不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作业内容的设计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让学生自己控制、自我安排,赋予作业人文色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2. 关注学情,因人而异。

老师不必刻意追求要使学生怎么发展,而应该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是小草就让它装点大地,是参天大树就让它成为栋梁之材。学生的能力是不同的,对作业内容的设计自然也要有所不同。作业内容的设计要以自主为原则,因人而异,设计不同层次、多梯度的选择性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主选择。也就是说,对知识功底薄、接受能力弱的学生,布置一些基础的、针对性强的练习;对中等程度的学生,设计一题多解或解题策略灵活的作业。

3. 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化学是非常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它探究生活、社会中的化学问题,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特征,使学生体验到生活离不开化学,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应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努力体现化学的实用价值,让学生多动手、多操作、多实践,在与生活实际的接触中体验和理解化学、开发智力、增长认识、提高能力。这样化学才是活的,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的化学知识。教师可布置一些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多进行实践活动,让化学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如学习了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 H后,设计实践作业,让学生测出家庭用水的p H值、本地区土壤的p H值或最近一段时间内本地区雨水的p H值;学习了有机材料后,让学生收集一些衣料的纤维做燃烧实验,结合实验现象并查阅有关资料,说明鉴别各种纤维的简单方法及现象;学习了糖类性质后,可以让学生想办法判断一个病人是否得了糖尿病等。

4. 富有趣味性。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枯燥的作业内容会磨灭学生的学习兴趣,抑制学生思维发展的多元化。教师应该以开放的、立体的教学观和课程理念设计作业,使作业富有情趣,变得趣味盎然。

5. 注重合作探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社会把具有创造力作为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身上蕴藏的创造才能,让他们拥有创造的欲望、创造的热情、创造的能力。新课标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合作与探究。化学作业设计也应与这种学习方式相匹配。探究性作业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并亲自动手实验。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化学作业的形式

为了更好地发挥化学作业的重要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化学作业设计的形式上要注意灵活性。除了常规的以基础知识为主的书面作业外,还要布置适量的探究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作业。

1. 阅读作业。

新教材中的“拓展视野”,不仅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的内容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例如教材中的“空气质量日报”、“自来水是怎样生产出来的”、“金属的冶炼方法”、“侯氏制碱法”、“霉菌对某些食物的污染”,等等,教师也可以从《教师教学用书》或其他教学参考书上选摘一些合适的“阅读材料”,将其印刷出来并分发给学生。比如我在教学中,印发了不少相关的阅读材料,有“环境标志”、“燃料电池”、“21世纪的金属”、“老年痴呆症的罪魁祸首”、“环保的铜,健康的卫士”、“人体活动与p H”、“微量元素肥料的由来”、“牛奶与健康”、“钙元素与人体健康”,等等。

2. 口头表达作业。

主要是识记内容的复述。例如初中常见元素的名称及元素符号、元素化合价(可归纳为容易记忆的顺口溜:一价钾钠氯氢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氮磷,二三铁,二四碳,硫有负二正四六,铜汞二价最常见,莫忘单质价为零,便于记忆),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其顺口溜: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表的记忆、背诵等。学生在完成这种作业时,能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语言组织,从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实践作业。

以教材上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为主,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收集有关空气污染、长江流域水质状况、温室效应的资料等,进行社会调查(如测定酸雨的p H、环境污染造成的后果的调查、废旧电池的回收、战争所造成的环境破坏,等等),参观学习(参观造纸厂、硫酸厂、化肥厂等)。也可根据教学情况适当布置一些实践作业,如收集瓦斯爆炸的实例资料,调查研究生活所在地的水质等。在完成这些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能力得到了提高;在研究的过程中,提高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锻炼了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增强了对社会的责任感,真正体现了化学以人为本,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 探究作业。

以教材上的“家庭小实验”和“小制作”为主,例如“自制简易净水器”、“制作叶脉书签”、“自制碳酸饮料”等。教师也可适当创新,如制作“鸡蛋雕花”、“自制喷泉”、“番茄电池”、“验证汽水中逸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等。学生在完成这类作业时,必定会思考实验的原理、药品的选择、操作的步骤等。学生通过思考、创意、构思和设计,既提高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又增强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史与化学教学 篇11

摘 要:化学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在化学的教学中引入化学历史的介绍,可以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动手和动脑的能力。将化学历史引入化学教学,主要的积极的作用有:1、掌握化学历史发展的脉络,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观;2、技术革新带来化学发展,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方法;3、化学科学成果的获得是精神和意志转化,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坚强意志。

关键词:化学史,化学教学,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005-0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化学作为新世纪的中心学科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化学教学传递给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实验技术。无论是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实验技术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每个技术和方法都有其形成的历史,发展的过程。如果将化学的历史引入到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进一步加强创新思维和技能训练,极大地激励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热情。将化学历史引入化学教学中,主要的积极的作用有:1、掌握化学历史发展的脉络,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观;2、技术革新带来化学发展,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方法;3、化学科学成果的获得是精神和意志转化,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坚强意志。

一、掌握化学历史发展的脉络,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观

任何事物都有其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化学也同样有其发展历史轨迹。它就像一个地图,每个思想的提出,每个技术的发明,就像地图上标示着每个站点。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引入化学历史的教学,就能够是学生在这个化学的国度中游弋而不会迷失方向,可以掌握化学历史发展的脉络,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观。

例如原子结构模型经历了五个时期:1、道尔顿实心球模型;2、汤姆生枣糕模型;3、卢瑟福行星模型;4、玻尔量子化轨道;5、现代电子云模型。

第一个阶段是道尔顿实心球模型。它系统地总结了模糊原子论和基本微粒说。1803年道尔顿开创性地提出了实心小球原子模型,从而原子理论成为一套系统的,并完整的理论。第二个阶段是汤姆生枣糕模型。汤姆生利用电场和磁场的叠加证明了原子中电子的存在,并测定了电子的核质比。他提出原子是一个带正电荷的球,电子镶嵌在里面,原子好似一块“葡萄干布丁”。第三个阶段是卢瑟福行星模型。卢瑟福是汤姆生的学生,存在一脉相承的关系。卢瑟福通过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发现原子的大部分体积是空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行星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带负电的电子在核空间进行绕核运动。第四个阶段是玻尔量子化轨道模型。在氢原子光谱分离谱线的实验基础上提出了再行星模型修正的玻尔模型。电子不是随意占据在原子核的周围,而是在固定的层面上运动,当电子从一个层面跃迁到另一个层面时,原子便吸收或释放能量,吸收或释放能量就形成了光谱。量子论的发展过程中,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提出的著名的测不准原理才是原子的结构模型到了第五个阶段现代电子云模型。

通过原子结构模型不断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出其中的发展的脉络,这是一套整体且全面的知识,而非支离破碎的知识点。

二、技术革新带来化学发展,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古语告诉我们方法重要性。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方法的传授显的尤为重要。牛顿提出来万有引力,但是由于引力常数无法测定,所以万有引力公式的不到证明和应用。但是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天平创造性的解决了这个难题。他将两个质量相同的铅球分别放在扭秤的两端,扭秤中间用一根韧性很好的钢丝系在支架上,钢丝上装有镜片。用准直的细光束照射镜片,标记下此时细光束反射所在的点。用两个质量相同的铅球同时分别吸引扭秤上的两个铅球,在万有引力作用下,扭秤微微偏转,细光束的反射点却移动了较大的距离,从而成功地测出了引力常量的数值,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卡文迪许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将不易观察的微小变化量,转化为容易观察的显著变化量,再根据显著变化量与微小量的关系算出微小的变化量。

三、化学科学成果的获得是精神和意志转化,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坚强意志

科学无捷径,任何一项科研成果的获得和知识的获取都需要千百次的尝试和努力,居里夫人的故事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受贝克勒尔发现不明射线的启发,居里夫人在一间闭塞、潮湿的贮藏室中开始了化学实验。繁重而又艰巨的普查后,她发现了钍的化合物也能发出射线。对此她提出了放射性物质的概念。

她的调查很快从盐和氧化物扩展到一切矿物。在研究了大量的材料后,居里夫人发现一种可能存在于铀沥青矿中的未知元素。然而她所不知的是,这种新元素在矿石中的含量只不过百万分之一。她和丈夫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分析矿石。经过不懈的努力,1898年7月,他们从矿石中发现了新元素钋。借此让学生坚定他们的意志去努力探索化学知识。

结论:化学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而化学史的学习则给学生带来智慧。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化学史教育,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坚强意志,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匡华.《化学通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 杨承印.《化学的历程》.陕西师范大学化学系,2000

[3] 苏 芳.无机化学元素化合物教学中的兴趣培养.大学化学,2008,23(3):18.

[4] 吴季怀、吴志坚.无机化学教学中若干问题探讨.化学教育,2008,29(6):37.

[5] 郭保章、董德伟.《化学史简明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6] 亨利·M·莱斯特著.《化学的历史背景》.商务印书馆,1982.

[7] 赵匡华.《化学通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8] 吴俊明、杨承印.化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化学方程式教学 篇12

一、生活体验即情境

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 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 我们可从身边的生活体验入手来创设情境, 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物质变化时可以用提问创设情景, 如谁知道生活中食品放置久了会有什么变化吗?你还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于是学生就会七嘴八舌地讨论, 这样激发了学生的生活经历体验情趣, 学习兴趣大增, 于是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教学目的也就能很轻松地完成。其实, 学生生活中场景体验, 一个普通的自然现象, 一件有趣的事件等, 都是创设教学情景的素材。由此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 激发学生认识自然和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

二、利用化学实验, 创设教学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通过实验创设情境可以模拟或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使学生细致观察现象, 深入分析原理, 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实验室制取并收集氧气时, 教师故意操作不当, 结果, 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时没有复燃。学生很失望沮丧, 这时教师不失时机的提出问题, 引发学生思考, 在失败的实验中体验到操作规范的重要性, 更加深了对实验现象及原理的理解, 再做一次实验, 成功了, 奇妙的成功体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他们在通过化学实验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亲身体验失败和成功, 经历讨论和思索, 学习效果比单纯的教师讲授效果好。

三、讲化学故事, 创设教学情境

学生天生喜欢听故事。精彩的化学故事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引发学生探究化学的动机。因此, 在化学课上, 可以利用相关的化学故事, 创设化学教学情景,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关于维生素的认识, 可以用远洋轮船上船员常患一种奇怪病为例创设情景, 即早期的远航时, 船上没有冷藏设备, 船员们只能吃些保质时间长的食物, 长时间吃不上新鲜蔬菜和水果。航行期间船员们经常病倒, 一次, 患病的船员被迫留在途经的一个荒岛上, 他们采摘红红绿绿的野果调节口味并用以充饥。过了几日, 奇迹出现了, 这些船员不但没有死去, 反而恢复了健康。船员们患的是什么病?野果为什么能使他们恢复健康呢?通过这个故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这对维生素C的认识就不仅仅是只是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了, 更大范围地拓宽了学生对化学的认知。

四、通过化学史料, 创设教学情境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 不仅可以使教学不再局限于现成知识本身, 而且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及演变的历程, 揭示出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和规律, 了解人类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和唯物主义思想, 使学生学到形成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如在教学物质的构成时, 可通过介绍英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来创设情境。道尔顿幼年家贫, 没有正式上过学校, 通过自学后来到一所学校任教。他最初研究气象学, 后来在自己的努力下发现了原子理论, 在化学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这个情景的创设, 说明原子理论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长期不断探究的结果,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体验刻苦奋斗的探究精神。

五、妙设认知冲突, 巧设教学情境

新、旧知识的矛盾, 日常观念与科学概念的矛盾, 直觉、常识与客观事实的矛盾等, 都可以引发学生的惊奇与不解, 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愿望, 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和情感氛围, 因而都是用于设置教学情境的好素材。例如在教学二氧化碳性质时, 通过熄灭燃烧蜡烛的实验知道, 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质是密度比空气大, 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为了进一步认识二氧化碳, 我们可以这样创设情景:假设将两支长短不同燃着的蜡烛放在桌上, 用一大烧杯将其罩住, 让学生分析思考, 推出实验现象。然后实际实验, 结果出现了与自己想法相反的现象, 于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与原认识相矛盾的冲突, 学生就有了想弄清楚这个冲突激情, 我们再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积极地进行思维、探究、讨论, 就会认识到原来温度可以改变气体物质密度的重要结论。

上一篇:社会服务能力下一篇:幼儿教育环境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