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概念教学(共12篇)
化学概念教学 篇1
初中化学是化学科学的入门, 基本概念繁多, 学生掌握较为困难。而化学基本概念又是化学知识的基础。因此, 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成败关系到化学教学效果的好坏。
一、系统归纳, 注意概念间内在联系
化学概念虽多, 但也是一个一个形成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概念逐步系统化, 突出重点, 抓住关键。例如:在《分子和原子》课题中, 学习了原子、离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这几个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突出元素在这几个概念中的主导地位, 揭示这几个概念的学习要注意从形象到抽象逐步过渡。
二、化学概念本身是抽象的, 应在认识过程中逐步深化
对某些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 可充分采用模型、卡通图等形象的手段去说明, 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新教材上彩色图片较多, 这些插图形象生动, 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如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中的课题3对离子的认识过程。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观粒子, 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 而离子的形成是本课题教学的重点。新教材中配了彩色插图:钠原子一边踢一个电子, 一边说“电子走开, 我要形成相对稳定结构”, 氯原子赶忙捞住被钠原子踢来的一个电子, 说:“我需要电子, 我也要形成相对稳定结构”, 氯原子、钠原子得失电子后分别形成了氯离子、钠离子。由于静电作用, 钠离子和氯离子手拉手结合成化合物氯化钠。这样学生仔细观察了类似卡通人物的离子、电子, 就能直观、形象地理解和掌握离子概念。
三、从正反两个方面, 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 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 再从反面来讲, 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 不致混淆。例如, 在正面讲了氧化物和化合物的概念之后, 可直接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 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这样, 从反面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反复推敲, 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 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 避免对概念理解模糊不清。
四、强调理解, 突破概念
很多学生在学习化学基本概念时, 都认为只要能背出来就可以了。但实际上概念记得牢, 但不会灵活使用, 等于没有掌握。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正确理解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教师在讲解概念时, 应进行认真剖析, 应着重引导学生剖析关键的字词, 从不同的角度去讲解概念, 使学生透彻理解概念, 达到应用自如的目的。如为理解催化剂的概念, 就应特别注意“反应前后”、“质量”、“化学性质”这些重要词语的含义, 总结出“一变二不变”, 即只加快反应速度, 但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变。再如学习 “溶解度”概念时, 应抓住四个关键要素: (1) 一定温度下; (2) 100g溶剂; (3) 饱和状态; (4) 单位:g/100g水。四个要素缺一不可。在学习每一个基本概念时, 教师都应进行认真剖析, 在剖析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 掌握基本概念。
五、通过实验等形象化教学, 导出概念
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由于初三学生刚刚接触化学, 缺乏理解、接受化学概念的基础, 往往对概念理解不深, 习惯用机械记忆法应付老师的提问。教师在教学概念时, 要照顾到化学概念形成的特殊性, 要遵循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 不可急于求成, 尽量采用形象化教学手段, 不断启发学生由现象上升到概念, 这样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形成“催化剂” 和“催化作用” 概念时, 关键要做好氯酸钾加热分解的几个对比实验。学生观察到氯酸钾加热时放出氧气速度较慢, 加热二氧化锰时不放出氧气, 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时, 放出氧气速度很快。这时如把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剩余物进行分离, 下一节课把分离得到的黑色粉末再和新的氯酸钾一起加热, 放出氧气速度仍很快。这样, 学生不仅建立了催化剂概念, 即“一改变” “二不变”, 而且掌握了获得概念的方法, 使认识发生了飞跃。
六、融会贯通, 应用概念
在化学概念教学中, 也要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 以便不断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例如:20g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为ag , 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b , 比较a、b的大小。
第一步, 启发学生先弄清弄懂固体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第二步, 引导学生通过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推算出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表达式; 第三步, 比较。启发学生根据化学知识可得出关系式, 再通过数学知识分析、比较、判断出a大于b。
在化学概念教学中, 如果坚持做到传授与学法指导有机结合, 使学生在概念学习的过程中, 既能逐步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 获得“渔”技, 又能不断地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后续的学习, 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化学概念教学 篇2
[关键词] 化学;概念;形成;同化
所谓概念,就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在大量实验、数据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方式,把同类事物的本质共性集中起来,加以概括形成的,是学习化学的基本单位,同时也是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基础。
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对基础概念的掌握,在对概念的掌握过程中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比较、归纳、概括的思维能力。
让学生学会将所接触到的看似孤立的信息协调起来,进一步加工处理。
从而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增强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
1 概念讲授的方式
对于概念的讲授可以分为两类:概念同化和概念形成。
1.1概念同化
概念同化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直接告知学生,把概念的内容直接灌输给学生,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这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讲授“依数性”这一概念时,直接告诉学生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某些性质取决于其中所含溶质粒子的浓度而与溶质本身的性质无关,这样的性质就是依数性。
这些性质包括蒸汽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以及渗透压增大。
也就是说当溶质粒子的浓度增加时,溶液的蒸汽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渗透压会增大。
接下来我们就会通过纯溶剂和溶液的温度与蒸汽压关系的曲线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
那么在介绍依数性这一概念时,我们就是用直接灌输的方法来解释这一概念的,不需要学生去归纳总结,只需要他们认真的听、认真的记。
这种概念的讲授方式就是概念同化。
概念同化简单明了,重点突出,让学生直接能够抓到重点,知道应该掌握什么,从而去重点记忆。
但概念同化也有它的缺点,在教授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的去接受,没有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这样的教学课堂不是很活跃,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性不是很好。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1.2概念形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供一定的素材和感知材料,引导学生积极地思维,使学生在形成概念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比较、分类、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通过讨论、争论等多种形式,得出概念。
例如在确定酸碱质子理论时可以给出一些实例,像大家都知道的HCl、H2SO4、HCO3-、不太了解的NH4+、Al(H2O)63+。
其中HCl、H2SO4是分子,HCO3-是阴离子,而NH4+、Al(H2O)63+则是阳离子。
它们可以发生这样的变化:
HCl→H++Cl-H2SO4→H++HSO4-HCO3-→H++CO32-NH4+H++NH3Al(H2O)63+H++[Al(OH)(H2O)5]2+
通过观察它们的共同特征就是都能够给出氢质子。
因此我们可以归纳出酸是能够产生氢离子的物质,无论它是分子、阴离子、阳离子。
这就是概念形成,在概念形成的过程当中,教师提供感性材料,引导学生积极地思维,经历辨别、假设、验证假设、归纳这些过程之后得出概念。
这样的概念学习不是直接灌输进学生的头脑,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经过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自己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归纳而得出的,所以在头脑中记忆深刻。
相比之下,概念形成要比概念同化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思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我们提倡在教学当中更多的采用概念形成。
2 概念形成的思维方法
2.1分析和综合
分析综合是一切思维所固有的特征,它是对立的统一体。
我们用分析解剖的方法研究事物现象的原因、本质属性,然后用综合的方法得到研究的结论。
2.2归纳和演绎
像分析与综合一样,归纳和演绎也是彼此相互联系的。
归纳是从个别事实到整体现象的方法,这是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
演绎为由一般到个别的一种认识运动,是由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运动。
2.3比较和分类
利用比较可以明确所研究的对象相同点和相异点。
分类可以将同一组、同一类物质或现象统一起来。
分类这一方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它能促进对现象和物质的认识,研究的对象不是各个孤立的物质,而是几种类型的同一属性的、相似的物质。
2.4判断和推理
由判断的体系就能推导出推理,推理是由判断得出结论的逻辑过程。
推理在认识上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一切正确推理的推论就能给出新的知识,它是科学预见的特殊形式。
3应注意的问题
在教学中,学生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建立化学概念必然要遇到一些困难,所以教师的任务是讲解、启发、引导,调动学生思维活动,让他们对所讲的事物或对所观察的.化学现象进行逻辑分析:认清客体中的相同点与相异点、本质与非本质的、主要与次要的,认清原因与结果,运用上述的个别思维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形成概念。
形成概念的材料应真实、可靠,还应具有典型性、可探究性的特点。
可以从多种途径获得。
教师要挑选最好的感性材料提供给学生。
有了合适的感性材料后,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归纳、概括。
概括为概念教学中画龙点睛的环节,概括不仅要全面把握事物的整体形象,又要能点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这个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整体性和逻辑性的极好机会,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来完成。
化学当中的概念是相互联系的,它们之间有着特定的联系,而且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学生的化学概念也是逐渐发展的。
在概念形成之后,要帮助学生找到他们之间的联系,把看似孤立的、毫无联系的概念联系在一起,使其成为一个联系的有机的整体,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为学生在后续课程的学习当中奠定基础。
4启示
对于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无机化学是专业必修基础课程之一,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后续学科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好无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对培养一个合格的药学人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基础概念的讲授不是一个简单、孤立的问题,它需要各方而的努力,需要现实条件的支持。
而教学的目的就在于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入手,着重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促使他们逐渐成长为富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新青年,而基础知识的教学更具有重要性。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后继课程的学习,培养造就出合格的人才,如何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概括能力、创造能力等,有待进一步探索。
但有一点是明确的我们决不能只满足于机械记忆,全面提高药学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我们药学教学工作者一个永恒的主题。
今后,我们仍将不断地进行的探索,为21世纪高素质药学人才的涌现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蒋益花.医用化学概念教学方法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4:69-70.
[2]刘意.比较思维的培养与有机化学实验教学[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4,8:447.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初探 篇3
摘要学生学好化学概念,对他们以后进行化学原理、实验、计算等方面的学习会起到很大的帮助,如果在教学中忽视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那么,让学生真正学好化学是很难的。在新课程教学中,很多老师能在课堂教学中,广泛的开展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活动,但重视概念教学的确不多。笔者认为,化学基本概念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重视化学概念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化学概念;教学;重视
一、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二、加强直观教学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原因,他们的思维主要以直观为主。因此,在进行化学概念教学时,要尽量利用直观的手段。比如,原子、分子的结构,它们是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想象不出来。这时候,老师可以用模型来帮助学生的认识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的结构,从而形成原子、分子等概念。
多媒体技术也是很好的直观教学,因此在具体的化学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它、用好它。比如,学生对“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这一概念总是不理解,很多学生根据这个概念,还错误的认为分子比原子大。利用多媒体动画,可以让化学反应过程清楚的展示出来,让学生清晰的看到:在化学反应时,分子分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三、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概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化学教学中无论怎样重视实验都不过分的。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同样要重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比如,饱和溶液与未饱和溶液,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亲手配制,这样能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其含义。同样,溶解度、质量守恒等概念,都可以用实验让学生建立概念。否则,老师空洞的讲解,只能使学生听的枯燥。
四、通过各种训练帮助学生巩固化学概念
在概念教学中,配以适当的练习巩固是必要的,没有一定的练习,学生所掌握的概念不会牢靠。在教学中对化学上重要的概念或难以掌握的概念,老师要精心设计一些习题给学生练习。学生在习题练习中,不仅可以巩固已经掌握的化学概念,还能深化对化学概念的理解。比如,在巩固质量百分比浓度概念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将10克某物质溶解在100克水中,得到的溶液质量百分比浓度是10%,对吗?为什么?假如将此溶液倒掉60克,剩下的溶液的质量百分比是多少呢?类似这样紧扣概念本质的习题,对学生化学概念的形成,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在进行习题练习时,决不能走应试教育的老路,大搞题海战术。
五、 纵向比较,深化记忆
化学教学中有许多概念由于不同原因而造成混淆。①由于概念用字相近而造成错觉。例如酸碱性和酸碱度、氧化物和含氧化合物混为一谈。②某些概念受日常生活经验的直觉影响而造成的。如在讲盐的概念时,学生以为盐就是食盐,盐都是白色的。③由于字义的相同而造成。如学生常以为“冰水混合物”是混合物,其实冰水是同种水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同理易将“纯净的盐酸”理解为纯净物。因此,平时需要反复比较,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去深刻理解概念和灵活运用概念,用概念去解决问题。
这是我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的一些体会。重视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准确的掌握概念,正确的应用概念,才能使化学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探讨 篇4
初出来的念是用简, 常包括定义练的语言高、原理度概括、
中词反应、规律等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其中每一个字、
化的意义是经过认, 以保证概念的完整真推敲并有其特定
学材中性和科, 学性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在初中化学教
概甘有, 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念通较差肃学生的, 因此阅读, 教师在教学过程和理解能力都比
渭
教●中讲清概念, 把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下面我
姜
学永鹏就初中化学概念教学谈几点做法。探字和词一、强调概念中关键的讨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 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
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 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 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 一定要强调概念
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 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 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 (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 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 (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又如在初中教材中, 酸的概念是“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因为有些化合物如硫酸氢钠, 它在水溶液中电离是既有氢氧离子产生, 但也有另一种钠氧离子产生, 氧离子并非“全部”都是氢离子, 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 均要突出“全部”二字, 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二、剖析概念, 加深理解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 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 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 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 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 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 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 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 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 指明溶剂的量为100克;其三, 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 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 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 缺一不可。又如, 在学习“电解质”概念时, 学生往往容易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甚至同金属的导电性混淆在一起, 导致学习中的误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时, 可将“电解质”概念剖析开来, 强调能被称为电解质的物质 (1) 一定是化合物; (2) 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导电性; (3) 条件是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 二者居一即可, 所以概念中用“或”不能用“和”。如氯化钠晶体虽然不导电, 但 (1) 它是化合物; (2) 氯化钠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能导电, 所以氯化钠是电解质。而氯化钠溶液和铜丝虽然能够导电, 但前者是混合物, 后者是单质, 所以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 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 又有抓住特征, 使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 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 又便于掌握。
三、正反两方, 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 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 再从反面来讲, 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 不致混淆。例如, 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 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 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 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 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这样, 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反复推敲, 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 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 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 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运用插图, 理解概念
教师要重视化学教材插图在概念教学中的作用, 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稳定兴趣, 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实验能力的培养, 逐步学会这样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对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有着重要作用。新教材的插图有的集中反映某物质的用途, 有的生动地表示物质的组成、构成, 有的形象地揭示一些概念的内涵, 有的简明地反映某一变化的过程, 富有直观性、趣味性和指导性, 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启发和点拨作用。例如, 新教材中分子和原子的图像, 是科学家用最先进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到的苯分子和硅原子的照片, 呈现了物质内部结构的微观世界, 使学生对分子、原子的真实性深信不疑。氧化汞分子分解、水分子分解的示意图, 更加深了学生对分子、原子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化学基本概念教学探新论文 篇5
初中化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大部分是一些基本概念。所以加强基本概念的教学,对初中化学教学来说,尤为重要。化学基本概念是反映客观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特征的一种思维的基本形式。它属于理性认识范畴,是理论知识的基础。让学生准确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可以为学生系统地学习具体的物质知识和理论知识、化学用语、化学计算及其化学实验技能打下基础,使学生能透过纷繁庞杂的物质及现象,理解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科学地进行概念教学对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有积极作用。
概念教学的作用,只有通过优化的教学过程才能得以充分实现。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注入式教授方法,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不可能很好地达到概念教学的目标。在此,就当前概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概念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同仁们一起探讨。
1.激发学习兴趣,实现“学生为主体”
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机。它是由人的需要引起的。这种需要有时是自发的,有时则要靠外界诱导才会产生。化学基本概念多是些抽象的语句,学生没有学习的自发兴趣,在教学中,如果只是单纯地用“下面我们学习一个重要的概念……”的教学用语,很难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应分析所学概念,努力把它跟学生熟悉的工农业生产实际、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以及已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学习概念有用,从内心产生“我要学”的愿望。例如,在对农村学生讲“溶质质量分数”概念之前,如果先讲一段使用农药的故事:甲、乙、丙三人使用同一农药杀灭同一害虫,甲的药液过浓,乙的药液过稀,丙的药液适当,结果甲田的害虫和庄稼都被杀死,乙田的害虫安然无恙,只有丙田的害虫消灭、庄稼茁壮成长,使学生认识到确切知道溶液的浓稀非常重要。学生便会对“怎样表示溶液的浓稀?”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2.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
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脑里的反映。由实验获得正确的感性认识,再引导学生思考,透过实验现象抓住本质属性,便能在大脑里形成概念。
化学所研究的客观事物是物质及其变化,只有让学生看清物质的特征和发生变化的现象甚至亲手做实验,才能获得生动的直观。因此教师应该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并且使实验现象正确、鲜明、生动。例如,“还原反应”这一概念是基于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在做实验时,开始应该让学生看到试管里加的黑色粉末氧化铜,然后向试管内通入氢气、加热。反应一会儿试管口有水滴生成,黑色粉末氧化铜变为红色物质,如果红色物质能做成光亮的“铜镜”则更好。生动的直观给学生以深刻的表象,而形成概念的关键则是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有的教师实验后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照本宣科:“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这样的教学给学生的只是三个孤立的知识点: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还原反应及其定义,对还原反应的概念学生只好死记硬背。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把三点按其内在规律连成一条线,则能启发学生理解概念。这里必须做好三点之间的两个线段的连接。一是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认真分析反应物变为生成物的过程是“在这个反应里,氢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与它结合生成水;氧化铜(铜的氧化物)失去了氧而还原为游离态的铜”,这后一句把该反应与“还原”一词联系起来;氧化铜失去氧被还原为原来的铜,这样,“还原”一词就变得不陌生了。二是根据上述分析,氧化铜失氧而被还原,或者说氧化铜中的氧被氢夺去的反应是还原,于是就把还原反应与其定义联系起来。
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概念,而且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智力。
3.先揭示本质,后定义概念
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记住概念的定义,并能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而会运用概念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
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揭示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定义则是严格准确地表述概念内涵的语言。如果学生不理解概念的内涵,就难以理解定义中为什么必须采用这些词语,在运用中就会误判外延。例如,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学生往往会忘记“参加”二字,例如做某些图示题时错写成“4A+B===2C+A”。这就是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不理解导致的结果。 在概念教学中,先给概念下定义还是先分析其内涵,对初中教学来讲,往往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注入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例如,固体物质溶解度概念的给出,常常有两种不同的程序。一是教师提出为了确切表示物质的溶解性,要介绍一个新的概念――溶解度。什么是溶解度?教师板书溶解度的定义,然后对“一定温度”、“100克溶剂”、“饱和”、“质量”等“四要素”逐一分析。二是教师先提出要确切表示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就要作出相应的`规定。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可用溶解的克数多少表示物质的溶解性,但溶剂的量不同,溶质溶解的克数也不同,必须规定一定量的溶剂――100克;在100克溶剂中,物质溶解的量有多有少,还必须达到溶解的最大限量――饱和时溶解的克数;此外,饱和溶液中溶质的多少与温度有关,还应规定“一定温度下”。按照这些规定,来确切表示物质溶解性的概念就是溶解度。然后让学生归纳溶解度的定义。上述两种程序中,前者在教师给出溶解度,因学生缺乏认识的基础,突然出现的概念离“可接受区”太远,学生积极性会因之受到挫伤,尽管接着又分析了“四要素”,终因注意力不够集中而使信息接收率大为降低,学生不理解概念,只好死记硬背。后者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一个个问题,创造了一个个思维的近距离,让学生自己达到终点。这样的教学,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不仅容易理解概念,而且培养了思维能力和掌握了科学方法。所以在教学中,一般先要通过实验或运用学生已有知识,让学生初步认识概念的内涵,然后尽量让学生归纳定义,教师给予修正,之后举例练习、巩固概念。
4.温故而知新,编制概念网
化学基本概念数量多,但它们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一个新概念的建立,都需要有学过的概念做基础,同时又为学习后续概念做准备。因此,温故而知新,既体现了教学内容上的必然联系,又符合认知规律的科学方法。在概念教学中,一定要很好地分析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做到温故而知新。
不同概念的相互联系,又带来了概念之间易混淆的困难。这就要通过对比,找出概念之间的差别。对初中学生来讲,概念之间的对比应尽量避免抽象。例如,比较原子和离子的区别,应具体列出Na与Na+、Cl与Cl-的异同点。
所谓概念网,指的是各种概念纵横之间的联系,自然也包括相似概念之间的区别。编制成有关的概念网,就说明已经掌握了有关方面的全部概念。当然,这一工作通过长期学习才能实现,初中阶段只能编出概念网的若干片段。
初探初中化学概念教学 篇6
一、结合实际,从生活的角度分析化学概念
根据新课程与新课标的要求,目前的初中化学教学要结合生活实际来开展,所以在培养学生化学能力,锻炼他们用化学的思维思考问题时,将生活融入其中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在日常教学中,我常常会在课堂中提出诸多与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如:吃剩下的苹果为何会腐败?这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这些腐败后的食物是否可以继续食用?为什么?在这个背景下,我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进而衍生出相应的化学知识。比如,苹果之所以会腐败,是因为被咬食的部分与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它之所以不可以继续吃食,是因为腐败的部分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当课程进行到这里时,学生们又纷纷举出许多生活中存在的实际案例,比如:植物的腐败、死去动物的腐烂等。
二、重视实验,从科学的角度引出化学概念
化学课堂离不开实验操作,所以在日常化学教学当中,我经常会借助一些有趣的小实验来带动课堂的氛围,并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比如在阐述“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这两个概念时,我做了这样的实验:首先,准备好两张白纸,然后将其中的一张用剪刀剪碎,将另一张用酒精灯点燃。之后我向学生们提出问题:在这次小实验当中出现了哪些变化?不变的又是哪些呢?这些变化又都属于那种形式的变化呢?从整体来看这是一项非常简单的小实验,所以学生在简单地观察和思考片刻后便立即回答:被剪碎的纸张只是出现了形状上的变化,但是本质上还是纸;而被酒精灯点燃的纸张,它变成了灰烬。第一种变化只是单纯的物理变化,而第二种变化则是质的变化,也就是化学变化。由此可见,通过这种小实验来引导学生学习概念,可深化他们对化学概念的认知,这比起照本宣科的教学更具有效果。
三、分析关键,从内涵的角度讲清化学概念
众所周知,化学概念有着严格的准确性与缜密性,所以当教师在借助这些概念来开展教学时必须严格把握这些概念中的重点和关键点,要严格注意自己的用词,以免给学生的认知带来误导。另外,在分析概念中的关键点,从其内涵的角度来剖析其特征时,教师还要注意措辞的运用,帮助学生领悟化学概念的特质,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进而为他们日后的学习提供帮助。就拿“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来讲,在讲解之初我率先提出“纯净物”这个词。因为单质与化合物都是纯净物,且均由一种物质所构成,而两者的区分方式则由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数量来决定。所以,倘若在讲解之时不事先提出“纯净物”,那么学生很容易误将金刚石与石墨组成的混合物理解成单质。
四、关注学生,从内容的角度剖析化学概念
化学概念除了用词科学、规范、严谨之外,同时它们所包含的意义也极为深刻,如不去深刻挖掘的话,将很难领悟其精髓。所以,在融合化学概念之时,教师必须事先对其进行深度的剖析和挖掘,并在此基础上给予逻辑分明、条理清晰的讲解,从而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概念。如在讲解“溶解度”这一知识点时,其概念不仅句子偏长,而且其中所包含的知识点很多,学生在阅读和理解的时候会感到无比地吃力。对此,可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进行剖析,以便学生阅读和理解。如: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要达到饱和状态;满足上述各个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从表面来看,这四句话是溶解度的概念定义里面的文字,可是当我们将它分割开来理解时,它却变得一目了然,并且承前启后,不至于让学生在解读的过程中懵懂糊涂。
五、巩固训练,从温故的角度强化化学概念
在讲解完相关章节的概念时,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概念的认知,我们可以适当地融入一些训练题,让学生在思考的同时进行解答。如在学习“溶液和乳浊液”的概念之后,我为学生布置了这样的练习题:从以下混合物中找出哪些属于溶液,哪些属于乳浊液。(石灰乳、牛奶、农药与水的混合物、食醋、二氧化碳通入后的石灰水)当学生回答完这道问题的时候,我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提问,比如判定牛奶是乳浊液的依据是什么?这时,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程度不仅可以得到加强,同时他们的知识量还会得到扩充,可谓一举两得。
综上所述,在开展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之时,不仅需要教师对各个概念的本质内涵给予了解,同时还要求教师将概念讲透彻、讲清楚,从而让概念成为辅助教学的重要工具。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高初中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强化他们的学习能力,同时还可以帮助他们快速积累知识,进而成为他们学习道路上的风向标。
化学概念教学“三步曲” 篇7
中学化学基本概念是以常见的重要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基本实验操作为基础, 以物质的结构和元素周期律为主要线索, 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变化、性质以及与此有关的一系列概念。它由个别到一般, 由简单到复杂, 由感性到理性, 由分散到集中, 穿插渗透, 组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恰当地引入概念, 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掌握, 以及应用对他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一、恰当地引入概念
对概念的学习方式不同, 引入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在学生通过了解概念形成方式学习化学概念时, 教师应注意选择能适合于研究这个概念的事例, 借此概括归纳出相关概念。例如, 初中化学《制取氧气》一节中对催化剂概念的引入, 我是这样设计的:
1.提出问题:为什么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通常会放入少量的二氧化锰?
2.观察:让学生观察并认识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的颜色、状态等性质。
3.让学生用小试管进行分组实验:
(1) 在试管中加入5 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思考: (1) 木条是否复燃? (2) 木条不能复燃的原因。
(2) 向上述试管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思考: (1) 木条是否复燃? (2) 加入二氧化锰后放出氧气的速度有何变化?
(3) 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过滤、烘干、称量。
观察思考:称量所得二氧化锰的质量与加入时的质量比较有无变化?
(4) 将称量所得的二氧化锰再加入到5 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中。
观察思考: (1) 过氧化氢的分解速度有无变化? (2) 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有无变化?
经过一系列的实验和观察思考, 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了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反应中不仅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还会使产生氧气的速度加快。在此基础上, 我再提出催化剂的概念, 便能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了。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出, 在引入概念时, 教师不仅要选择与概念有关的例证, 而且应尽可能地采用图表、实物、实验、录像、投影等直观教学形式, 使学生便于从形象生动的例证中抽象出本质属性, 从而对新概念认识深刻、理解透彻。
二、培养学生准确理解概念
1.教师要善于找关键词, 分析概念。如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关键词有四个: (1) 一定温度; (2) 溶剂为100克; (3) 溶解达到饱和状态; (4) 溶质以克为单位。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紧扣这四个关键词, 让学生知道这四方面缺一不可。
2.教师要善于举反例、抓变式。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 教师不仅要从正面让学生认识概念, 还应从反面或侧面去分析它。例如, 在学习氧化物的概念时, 教师可举反例提问:在H2SO4、NaOH、NaNO3、KMnO4中都有氧元素, 它们都是氧化物吗?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在教学中抓变式, 使学生的思维更流畅。
3.抓住相近的概念进行联系和对比。例如, 金属活动性和金属导电性的区别。导电性好的金属不一定是活动性强的金属, 因此, 铜、银、金虽然导电性良好, 但它们的活动性较弱。这种同中求异地抓对比, 异中求同地找联系, 可以使学生对概念理解得更加透彻, 使用时也更加灵活。
三、培养学生灵活地应用概念
学习化学概念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应用化学概念去灵活地解决化学问题也是极其重要的。
1.应用概念从不同侧面来解决问题。例如, SO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当SO2与H2S反应时, 教师应启发学生用SO2的氧化性来讨论反应的产物;当SO2与溴水反应时, 教师就应引导学生用SO2的还原性来分析产物。
2.应用概念时不能忽视隐含的信息。例如, 根据质量守衡定律解释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 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镁条的质量增大时, 学生很容易忽视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 这时教师应带领学生重新回顾质量守衡定律的内容, 助其引导分析, 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探究 篇8
概念是反应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故而是抽象的、概括的,而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形象思维对学习的影响作用较大,那么,在引导学生学习化学概念时,就不能以单纯的语言直观方式进行讲解,相反概念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借助实物、实验、模像直观方式来引导学生感知概念,这样才能为概念的内涵探究奠定基础[1].
以“溶液的形成”中对“溶液”、“溶剂”、“溶质”概念的探究,先以运动后喝淡盐水可补充能量的话题而让学生知道溶液广泛存在于生活之中,此时教师在实验台上准备了一杯白开水和一些糖,把糖放到水中并搅拌,问“现在得到了是什么?”(糖水)糖水就是溶液,其中包含了糖和水,你能根据自学而概括溶液、溶剂和溶质的概念吗?如此,让学生直观感知,在引导学生用化学语言来表述,更利于学生掌握概念.再以《分子和原子》中对分子的学习,教学中可喷香水,并问学生为什么会闻到香味?(学生交流)演示品红的扩散的实验,问“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能扩散呢?”交流并明确“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和原子构成的”的结论,借助教材图3-6、3-7了解微观世界,追问“肉眼看不见的分子有何特点?”由此而让学生初步了解分子的概念.
在概念教学中以直观方式来引入概念,一是要注重结合生活而从生活中选择素材来引入,二是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情境而引导学生复习引入.无论哪一种方式,不能只讲究情境的形式,更多要关注情境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尤其是在导入环节,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表达,不能只从教师角度来考虑情境是否可推进新知,要充分关注学生在情境中的表现.
二、加强问题引导,促进学生探究概念
在以往化学概念教学中,大多教师更习惯用“讲”的方式告诉学生概念的内涵,再让学生记,其实,这种方法不利于学生获得体验,虽然学生能记住概念,但对其内涵不理解,解题中自然会出错[2].在化学教学中提倡用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多角度地对概念的内涵进行剖析,从而理解它.
以“溶解度”中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两个概念的探究为例.教学中在复习溶液的概念后进入实验,实验一:取装有20 mL水的烧杯,加入5 g Na2O,搅拌;再加5 g Na2O,搅拌;再加5 mL水,搅拌.实验二: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加入5g硝酸钾,搅拌,再加搅拌.加热后再加入硝酸钾,冷却.实验后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交流小组的实验结论,由此而引出“在一定条件下,氯化钠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入水,又能继续溶解”的结论,结合结论追问“一定条件”指的是什么?(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如果没有上述两个条件,是否能说溶液的溶解量是无限的?(学生交流)在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及教材中的表述,用自己的话概括.
在概念教学中以问题方式来引导学生探究,目的是要让学生概念学习从接受式转向探究式.化学概念是较为抽象的,虽然语言直观方式也可让学生理解概念,但体验不强,这对学生理解其内涵效果不太好.相反,在问题探究中,学生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的探究,更容易理解其内涵.如对分子性质的探究,分子在不停的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就越快,教学中借助水加热而引导学生观察后,问“随着温度的增高,水蒸气有什么样的变化?”如此,一个简单的实验,辅以问题,可让学生对分子的性质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注重对比辨析,促进学生掌握本质
概念和概念之间往往存在密切的联系,弄清概念间的关系(区别和联系)才能让学生全面地掌握概念,解题中正确应用.为此,在化学教学中还要注重采用对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辨析.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因学生的归纳能力、综合能力还不强,引导学生学习概念后,要结合相近的、容易混淆的概念而引导学生进行对比[3].以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为例,溶解度受压强、温度等影响,而溶质的质量分数则不受外界条件直接影响,两者说明问题的角度不同.在引导学生辨析过程中,要尽量引导学生去归纳和辨析,教师再给予点拨.如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在对无机化合物的辨析中,可将其分为氧化物、碱、盐等,还可将氧化物细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其它氧化物.
四、提倡多样化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提升
通过直观感知和辨析,学生基本掌握了概念,但此时还不够牢固,还需以练习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概念练习中,形式上一定要多样化,不能单纯的就让学生完成一些书面的判断、简答[4].尤其是要注重摆脱以往化学教学中纯书面形式的练习,转而以活动、小组合作(或竞赛)等方式组织学生练习,且练习中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要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练习过程中,学会应用概念.
以概念中的关键词巩固为例,如“置换反应”是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而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教学后,采用幻灯展示问题,引导学生以抢答方式进行,而教师提供的问题中就把“生成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改为了“生成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由学生判断后再辨析.同时,教学中也可发挥小组作用,采用“我问你答”的方式巩固概念.在活动后再根据学生的层次进行书面练习,这样效果才会更好.
练习后要及时引导学生纠错并反思.如复分解反应中,前提条件是“两种化合物”,其可为酸、碱、盐和氧化物,即AB+CD=AD+CB,那么,酸碱盐之间是否就一定会发生复分解反应呢?在学生解题后,要及时结合具体案例而引导学生分析自己对概念的掌握情况,再次对概念进行分析.在纠错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根据习题错误去分析概念,找出自己的不足,进而对概念进行辨析.
概念学习对化学学习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不仅要正确看待化学概念的作用,还要注重转变教学观念,从学生角度来设计概念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概念探究过程中,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概念,应用问题来分析并解决化学问题.
摘要:概念是思维的工具,是知识结构的联结点,是学生学习的核心.化学概念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举足轻重,学生只有清楚地、准确地理解基本概念,才能学好化学.
关键词:化学概念,教学
参考文献
[1]陈智全.打好基础,提高化学概念的教学效率[J].中华少年,2016(7).
[2]米晓红.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实际与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5(26).
[3]王燕.初中化学概念的分解教学初探[J].考试周刊,2015(65).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小议 篇9
一、归纳引导, 层层深入
初中化学虽说是化学的启蒙教学, 但学生也不是完全没有化学知识基础的。他们在小学的课堂里已经了解了一些简单的化学概念, 如空气的组成、燃烧和灭火等。因此, 在讲相应的内容的概念时,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基础, 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化学的特点之一是基本概念十分集中, 有物质性质、变化和分类方面的概念, 也有物质组成、结构的概念, 还有化学量和化学用语方面的概念, 这些概念, 有的是理解掌握新知识的基础, 有的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工具, 所以尽早地让学生掌握这些概念, 对以后学好化学, 提高学习效率是有利的。教师要指导学生将素材进行整理归纳, 形成概念。这样处理, 学生不仅能理解概念的含义, 而且能掌握导出概念的科学方法, 能加深印象, 不易遗忘。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如原子、元素等, 教师要注意对比、分析它们的异同点, 指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并通过对这些概念的运用加深认识。基本概念的形成, 既要注意科学性, 也要注意阶段性。由于刚开始涉及到的一些概念只是初步的, 随着学生知识范围的扩大, 还将逐步加深和发展, 所以教学时要注意不要把概念绝对化。例如“燃烧”的概念就是指“通常的燃烧”, 在这里, 既不宜提出广义的燃烧概念, 也不要把这个概念讲死, 要为以后扩大这个概念含义留有余地。
二、直观教学, 强调关键
初中许多概念和理论是初中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的, 所以教师要加强直观教学。对那些中学课堂上不能用实验来引进的概念和理论, 应适当运用图表、模型、多媒体等教具, 同时加强语言的直观性, 在不违背科学性的前提下, 在教学中用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做些比喻, 力求变抽象为具体。对少数一定要记忆的内容也可适当编成顺口溜, 变枯燥为生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要求学生逐步记牢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可尝试用类似顺口溜的形式让学生记忆。
对一些关键字词要进行强调分析。例如, 在讲“溶液”这个概念时, 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一种或几种”。因为在一种溶剂中可以溶解几种溶质。要不然学生就会误认为食盐溶液中不能再溶解其他溶质, 这样会对后面所要学的饱和溶液的理解产生误导。因为某种溶液达到饱和后, 不能再溶解这种溶质, 但仍然能溶解其它溶质。又如在教材中, 物理性质的概念“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其中的“不”这个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因为化学变化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两个概念的区别在于需要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 也就是对“不”的掌握是准确把握和区分这两个概念的关键。
三、实验引导, 掌握概念
氧气的化学性质、催化剂的概念、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和质量守恒定律等概念, 在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课堂实验和学生实验则是理解这些概念的最有效的途径。课堂实验在讲了实验操作以后都没有立即说出可以观察到的现象和结论, 而是提出观察的要求, 指导观察的方法, 引导学生去思考, 经过分析比较实验中产生的现象得出结论, 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例如, 在做溶解过程中的热效应的实验时, 要学生从微粒扩散运动和生成水合物的角度分析吸热和放热的原因, 再逐渐概括出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是升高还是降低的规律, 这样把宏观现象和微观变化很好地结合起来, 既有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溶解过程的本质, 又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而为更准确地掌握好概念打下基础。另外, 对于怎样根据观察到的现象, 经过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出结论, 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为此, 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对每一个实验现象作深入的分析, 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 做出科学的判断, 使课堂实验不仅成为获取知识的手段, 而且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化学实验对化学学习来说, 既是一种手段又是目的。实践证明课堂实验由学生亲自动手, 能使学生更深入地掌握好化学概念。
四、区分概念, 加深理解
注意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帮助学生确切地掌握概念的含义。有许多概念容易混淆, 例如, 溶解性和溶解度, 溶解和熔化, 浓溶液和饱和溶液, 溶解度和百分比浓度等等, 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这些概念的比较, 以提高概念的准确性。课本里有些概念本身就具有相对性, 如溶质和溶剂、溶液的浓和稀、溶解度的大和小等, 教师要防止学生在认识上加以绝对化而影响了对概念的正确理解。
当教材转入对分子、原子等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的介绍时, 教师要使学生在脑子里确立起物质是由大量的不停地运动着的微粒所构成的具体的形象, 从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不同、纯净物与混和物的区别。教师还可以通过对原子构成的介绍, 对元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在学生形成元素的概念以后, 教师要引入元素符号、分子式和化学方程式等化学概念, 为学生能够使用这些国际通用的化学语言来表示元素、物质的组成和物质的化学变化打好基础。化学概念作为一种学习化学的工具, 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从质的方面表示了物质的组成或变化, 而且还可以由此导出对物质的组成和物质的变化的定量研究。
总之, 在进行化学概念的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归纳总结, 用实验的方法来系统地研究物质、总结规律, 引导学生从实验得出结论, 形成概念, 从而为以后更好地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归纳总结, 层层递进, 要把握住每一个关键字词, 并且用实验的方法来系统地研究物质、总结规律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得出结论, 形成概念。此外, 教师还要注意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帮助学生确切地掌握概念的含义。
关键词:化学概念,教师,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学化学教学法实验[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6 (5) .
浅谈化学概念教学 篇10
每一个化学概念, 都有特定的名称和定义, 是在化学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因需而生的, 其形成背景、应用条件、限制范围、变化历程皆有不同。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是概念教学所忌讳的。应针对不同概念的各自特点, 探寻相应合适之法, 以获求直观、通俗、简洁、趣味、自然的教学效果。
一、顾名思义法
直接从概念的名称上解读概念的内涵是最简捷的途径, 谓顾名思义。如同位素 (元素周期表中居于同一方格位置上的元素) 、同素异形体、同分 (分子式) 异构体、同系 (系列) 物、酸碱中和滴定、气体摩尔体积、元素周期律、价 (化合价) 电子、共用电子对、析氢腐蚀、吸氧腐蚀、催化氧化反应、铝热反应、官 (管, 管理、决定) 能 (功能, 化学特性) 团 (集团, 原子或原子团) 等。
有些概念通过名称直接解读尚有困难, 可辅加点拨以帮助理解。如原电池, 经剖析“原”为原始之意, 结合起来即最初始的电池装置。那么, 现今的电池与初始的电池有何联系?教师点拨: (1) 原理相同, 均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2) 结构相同, 均由正、负电极组成, 且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学生通过联系日常生活中关于电池的已有认识, 对新概念必然由名称上的陌生转为亲近, 进而萌发对原电池原理探究的兴趣与欲望……
通过顾名思义法学习概念, 主动权交予学生, 让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起引导、提示的作用, 不再浪费口舌和占用课堂时间。学生感到这种方法的妙处, 进而享受到概念学习的乐趣, 必然激发探究学习的情感。
二、按图索骥法
根据概念定义的内容要求, 亲自去做一做 (动笔演算或动手实验) , 让学生在亲历中自然形成概念, 要比教师单纯口头讲解效果好。这种教学方法, 谓按图索骥。
如在摩尔的教学中, 教师先给出 12 C的质量数据, 试求 0.012kg 12 C中的碳原子数。学生通过课堂亲笔运算, 得到了 6.02× 1023这个数字, 印象亲切又记忆深刻。当指出在科学上规定 1mol物质的粒子数为 0.012kg 12 C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 而这个数就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 学生对阿氏常数必然有了感性上的认同, 同时对 6.02× 1023为什么是阿氏常数的“近似值”也明明白白。当然, 对摩尔概念的教学也做了自然的过渡。至于阿伏加德罗常数为什么用 0.012kg 12 C所含有的碳原子数来定义, 联系初中定义相对原子质量的时候, 也用到了 12 C这个微粒和 12这个数字, 这便给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机会。类似此例的还有质量数、元素的平均原子质量和近似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等。有些来自于实验或通过实验有助认识的化学概念, 可通过实验获取对概念的认识与理解。如盐类的水解、原电池、电解等, 教材的处理即是如此。教学时师生同步互动进行实验, 有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以及创造才能的激发。其它如萃取、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等皆可尝试。
按图索骥法, 强调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获得知识, 符合新课标对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要求, 并能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浅析 篇11
关键词:化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189-01
概念是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它是学生认识物质属性极其规律的起点。在现行初中化学教材中,有许多精炼的化学概念,这些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反复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有待培养和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把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本文就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如何做好初中化学概念教学进行阐述,仅供大家参考。
一、加强直观教学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原因,他们的思维主要以直观为主。因此,在进行化学概念教学时,要尽量利用直观的手段。比如,原子、分子的结构,它们是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想象不出来。这时候,老师可以用模型来帮助学生的认识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的结构,从而形成原子、分子等概念。
多媒体技术也是很好的直观教学,因此在具体的化学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它、用好它。利用多媒体动画,可以让化学反应过程清楚的展示出来,让学生清晰的看到:在化学反应时,分子分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二、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的本质
对化学概念的理解不能是支离破碎的,而应该是全面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并能利用化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如果学生不能深刻的理解化学概念,他们只能死记硬背的学习概念了。学生死记化学概念,就不会灵活运用,那就等于没有掌握化学概念。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要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的本质。比如,水变成水蒸气,很多学生错误的认为它是化学变化,那就要向学生讲清楚:水蒸气的本质仍然是水,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不是新的物质,因此它属于物理变化。同样,水结成冰、电灯发光等变化,都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它们都属于物理变化。
在具体教学中,老师要对某些化学概念需要进行剖析,才能帮助学生透彻的理解。尤其,要帮助学生领会其本质意义。比如,催化剂这个概念,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改变”的含义,它可以是加快,也可以是减慢;“不变”的含义是指质量与化学性质,很多学生将“改变”理解为只有加快,讲“化学性质”误认为是性质。事实上,物质的性质包括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因此,概念中的化学性质不能随便的理解为性质。又如,氧化反应概念中的氧,很多学生错误的理解为氧气,事实上,概念中的氧不只是指氧气,它还包括含氧化合物中氧的意思。
由上可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利于剖析的方法对概念进行教学,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概念的内在含义。
三、利于对比方法帮助学生正确的形成概念
化学上很多概念具有对立性,如果在教学中采用对比的方式进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领会概念的含义,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纯净物与混合物;单质与化合物等等,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对比就能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它们。
四、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概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化学教学中无任怎样重视实验都不过分的。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同样要重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比如,饱和溶液与未饱和溶液,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亲手配制,这样能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其含义。同样,溶解度、质量守恒等概念,都可以用实验让学生建立概念。否则,老师空洞的讲解,只能使学生听的枯燥。
五、加强引导,注重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紧扣概念,弄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既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又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如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P48关于“盐”定义为组成里含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学生根据定义可能无法判断NH4NO3、NH4Cl等物质是否为盐。对此,教师可以将盐的定义延伸拓展一下,组成里含有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以后学生再遇到这类问题就不会困惑了。另外,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为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在介绍侯氏制碱法时,学生无法理解:NaCl+NH4HCO3=NaHCO3+NH4Cl的反应类型。如果教师将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延伸为: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或难电离的物质或溶解度更小的物质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学生便很容易理解了。
六、正确辨析,注意概念之间的区别
物质分类一直是近几年中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考查的方式灵活多样,题型背景层出不穷,混合物和纯净物辨析区分更是许多省市命题考查的热点。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正确辨析,注意概念之间的区别。如“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组成,有固定的性质,有固定的化学式。“混合物”至少有两种成分,每种成分都保持各自的性质,而且每种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通常没有固定的化学式。据此学生结合自己的化学认知结构便可以正确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了。
七、系统分类,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
化学概念虽多,也是一个个地形成的,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概念逐步系统归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例如,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这几个概念后,总结这几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突出元素在这几个概念中的主导地位,揭示这几个概念的从属关系、组成与构成关系、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探析 篇12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思想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常常关注教授的内容, 关注学生牢记的基本概念, 而忽视了学生在遇到类同问题的时, 如何将已有知识进行迁移, 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在进行化学基本概念教学时, 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时效性, 而忽视了化学概念本身具有的功能;过于注重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概念, 而忽略了概念的来源和缘由的讲解;只注重单个概念的教学, 将化学基本概念孤立化, 忽略了一个概念与其他化学概念之间的联系, 导致学生无法准确把握概念, 在运用过程中, 漏洞百出、困难重重;有的教师甚至将化学基本概念教学一带而过, 只强调基本概念的应用, 而忽略基本概念本身的意义等。这些基本概念教学都无法使学生将化学知识内化, 随着教学逐步推进, 化学知识点的不断积累, 学生便会对化学学习产生恐慌, 进而挫伤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二、高度重视化学基本概念在化学教学中的的重要性
化学学科是初中阶段新开设的自然科学, 刚开始学生对化学学科充满了好奇心, 保护好这份好奇心对于化学学习至关重要, 尤其是在进行基本概念教学中尤为关键。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前提和基础, 也是学生掌握物质变化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更是学生理解化学实验、掌握化学计算的前提条件, 因此学好化学基本概念, 对学生学习化学原理、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有着很大的辅助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忽视了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的掌握与理解, 就会让一部分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起步形成分化, 进而形成化学学困生。因此, 在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中, 教师应重新审视和重视化学基本概念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的重要性, 做好基本概念教学的教学设计,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化学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设计好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策略
(一) 借助于化学实验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概念, 促进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在基本概念教学中, 化学实验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初三学生在最初接触到化学的时候, 都非常兴奋, 表现出了对化学学习的极大兴趣。但是, 当学生由化学表象学习转化为理解化学本质的时候, 他们又表现出学生的困难, 进而对化学学习产生畏难情绪。这时, 教师可以通过相关化学实验, 让学生建立概念, 以将抽象的化学知识转变成直观的化学现象。比如, 在进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这一组概念教学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亲手配制, 这样就能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其含义。又如, 在进行“ 化学变化” “ 物理变化” 这两个基础概念教学时, 教师可以通过“撕碎纸张”“点燃纸张”这样两个简单的实验完成对两种变化的实质理解。
(二) 对化学基本概念进行提炼、精简、概括, 应用通俗语言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掌握概念
某些化学基本概念表述较长, 记忆困难, 教师可以通过对概念的分析, 找出实质, 将其进行提炼、简化,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概括理解。如化合反应的特征概括为“多变一”;分解反应的特征概括为“一变多”;置换反应的特征概括为“一换一”;复分解反应的特征概括为“双交换、价不变”;催化剂在化学变化中的特征可概括为“一变二不变”等, 通过这样的概括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的印象, 从而达到掌握概念的目的。
(三) 找关键词, 对概念进行“切断肢解”重点剖析, 理解概念
若学生在基本概念的理解上存在困难, 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合适的学习情境, 对基本概念进行“肢解”, 将其分解为若干个基本要素, 将各个要素渗透、融入到情境里, 让学生可以从某个特定的角度来解析这一情境,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 对重点部分进行剖析和理解。这样的过程不仅使学生对概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还可以使他们掌握如何对化学基本概念进行解析的方法, 为学生自主学习奠定基础。如进行溶液概念的教学中要掌握三个词, 即“均一”“稳定”“混合物”。又如, 在进行氧化物相关知识的教学中, 首先让学生写出已知的氧化物的化学式, 如“Fe2O3、Cu O、CO2、SO2、P2O5”等, 再让学生写出对应的化学名称, “氧化铁、氧化铜、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五氧化二磷”等, 进而让学生找到这些化合物之间的共同点, 学生会发现这些化学式均有“氧化”二字, 最后师生共同进行归纳和总结, 得出结论。
(四) 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 将微观概念宏观化, 强化直观教学
现代多媒体技术已经得以普及, 充分发挥其直观化、形象化的特征, 能够有效促进化学基本概念教学, 尤其是一些抽象的、微观的概念更为实用。例如, 在进行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概念教学时, 学生学习和理解这些概念时困难重重,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可以通过动画、图例等将微观概念宏观化、形象化, 进而解决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到、难理解等难题。
总之,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必须要帮助学生对化学概念能够有正确的理解和掌握, 能使他们运用概念来解决化学问题。化学基本概念教学以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作为目标,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概念的能力。在进行基本概念的教学中, 教师要能够对每个概念进行“瘦身”, 准确找出其中的关键词、相关特性, 利用多种手段讲清概念, 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基本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消除他们在学习化学基本概念中存在的恐慌, 让学生在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中体验快乐与喜悦。
摘要: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掌握物质变化规律、理解化学实验、化学掌握化学计算的前提条件。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 由于教师教学思想的局限性, 导致化学基本概念教学问题重重, 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使部分学生在化学基本概念学习中便形成了分化。因此, 在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中, 教师应重新审视和高度重视基本概念在化学教学中的的重要性, 做好基本概念教学设计,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化学教学效率的提升。
【化学概念教学】推荐阅读:
化学概念教学点滴体会06-16
高中化学概念教学07-08
初中化学概念的教学08-04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技巧10-06
化学概念的教学策略11-18
化学基本概念教学体会11-20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12-10
高中化学中概念教学06-28
初三化学基本概念教学体会01-04
中学化学概念的教学论文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