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

2024-12-10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精选12篇)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 篇1

一、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现状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思想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常常关注教授的内容, 关注学生牢记的基本概念, 而忽视了学生在遇到类同问题的时, 如何将已有知识进行迁移, 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在进行化学基本概念教学时, 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时效性, 而忽视了化学概念本身具有的功能;过于注重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概念, 而忽略了概念的来源和缘由的讲解;只注重单个概念的教学, 将化学基本概念孤立化, 忽略了一个概念与其他化学概念之间的联系, 导致学生无法准确把握概念, 在运用过程中, 漏洞百出、困难重重;有的教师甚至将化学基本概念教学一带而过, 只强调基本概念的应用, 而忽略基本概念本身的意义等。这些基本概念教学都无法使学生将化学知识内化, 随着教学逐步推进, 化学知识点的不断积累, 学生便会对化学学习产生恐慌, 进而挫伤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二、高度重视化学基本概念在化学教学中的的重要性

化学学科是初中阶段新开设的自然科学, 刚开始学生对化学学科充满了好奇心, 保护好这份好奇心对于化学学习至关重要, 尤其是在进行基本概念教学中尤为关键。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前提和基础, 也是学生掌握物质变化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更是学生理解化学实验、掌握化学计算的前提条件, 因此学好化学基本概念, 对学生学习化学原理、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有着很大的辅助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忽视了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的掌握与理解, 就会让一部分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起步形成分化, 进而形成化学学困生。因此, 在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中, 教师应重新审视和重视化学基本概念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的重要性, 做好基本概念教学的教学设计,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化学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设计好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策略

(一) 借助于化学实验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概念, 促进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在基本概念教学中, 化学实验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初三学生在最初接触到化学的时候, 都非常兴奋, 表现出了对化学学习的极大兴趣。但是, 当学生由化学表象学习转化为理解化学本质的时候, 他们又表现出学生的困难, 进而对化学学习产生畏难情绪。这时, 教师可以通过相关化学实验, 让学生建立概念, 以将抽象的化学知识转变成直观的化学现象。比如, 在进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这一组概念教学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亲手配制, 这样就能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其含义。又如, 在进行“ 化学变化” “ 物理变化” 这两个基础概念教学时, 教师可以通过“撕碎纸张”“点燃纸张”这样两个简单的实验完成对两种变化的实质理解。

(二) 对化学基本概念进行提炼、精简、概括, 应用通俗语言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掌握概念

某些化学基本概念表述较长, 记忆困难, 教师可以通过对概念的分析, 找出实质, 将其进行提炼、简化,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概括理解。如化合反应的特征概括为“多变一”;分解反应的特征概括为“一变多”;置换反应的特征概括为“一换一”;复分解反应的特征概括为“双交换、价不变”;催化剂在化学变化中的特征可概括为“一变二不变”等, 通过这样的概括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的印象, 从而达到掌握概念的目的。

(三) 找关键词, 对概念进行“切断肢解”重点剖析, 理解概念

若学生在基本概念的理解上存在困难, 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合适的学习情境, 对基本概念进行“肢解”, 将其分解为若干个基本要素, 将各个要素渗透、融入到情境里, 让学生可以从某个特定的角度来解析这一情境,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 对重点部分进行剖析和理解。这样的过程不仅使学生对概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还可以使他们掌握如何对化学基本概念进行解析的方法, 为学生自主学习奠定基础。如进行溶液概念的教学中要掌握三个词, 即“均一”“稳定”“混合物”。又如, 在进行氧化物相关知识的教学中, 首先让学生写出已知的氧化物的化学式, 如“Fe2O3、Cu O、CO2、SO2、P2O5”等, 再让学生写出对应的化学名称, “氧化铁、氧化铜、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五氧化二磷”等, 进而让学生找到这些化合物之间的共同点, 学生会发现这些化学式均有“氧化”二字, 最后师生共同进行归纳和总结, 得出结论。

(四) 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 将微观概念宏观化, 强化直观教学

现代多媒体技术已经得以普及, 充分发挥其直观化、形象化的特征, 能够有效促进化学基本概念教学, 尤其是一些抽象的、微观的概念更为实用。例如, 在进行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概念教学时, 学生学习和理解这些概念时困难重重,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可以通过动画、图例等将微观概念宏观化、形象化, 进而解决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到、难理解等难题。

总之,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必须要帮助学生对化学概念能够有正确的理解和掌握, 能使他们运用概念来解决化学问题。化学基本概念教学以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作为目标,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概念的能力。在进行基本概念的教学中, 教师要能够对每个概念进行“瘦身”, 准确找出其中的关键词、相关特性, 利用多种手段讲清概念, 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基本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消除他们在学习化学基本概念中存在的恐慌, 让学生在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中体验快乐与喜悦。

摘要: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掌握物质变化规律、理解化学实验、化学掌握化学计算的前提条件。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 由于教师教学思想的局限性, 导致化学基本概念教学问题重重, 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使部分学生在化学基本概念学习中便形成了分化。因此, 在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中, 教师应重新审视和高度重视基本概念在化学教学中的的重要性, 做好基本概念教学设计,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化学教学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策略,分化,学困生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 篇2

初三化学基本概念教学体会化学基本概念是化学基础知识的概括反映。初三化学基本概念多而抽象,学生领会和完整掌握这些概念具有一定的难度,下面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一、通过实验让学生形成概念

初三化学绪言部分的演示实验,既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又是使学生形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好例子。如水的沸腾,引导学生观察水由静态转化为水蒸汽再冷凝成液态水,师生总结出变化特点,仅仅是物质状态上变化,无其他物质生成。演示“镁带燃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发出耀眼白光及生成白色固体。这个变化特点是镁带转变为不同于镁的白色物质――氧化镁。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如水的沸腾,硫酸铜晶体的研磨等。“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如镁带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再如“催化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等概念的形成,都可以由实验现象分析、引导、归纳得出其概念。

二、通过计算推理,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如在“原子量”概念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讲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其质量极小,运用起来很不方便,指出“原子量”使用的重要性。指导学生阅读原子量概念,然后提出问题,依据课本中定义进行推算。

(1)原子量的标准是什么?(学生计算):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1.993X10-26千克X1/12≈ 1.66X10-27千克(2)氧的原子量是如何求得的?

(学生计算):

氧原子绝对量(千克)

氧的原子量:-------------------

原子量标准

如果学生只注意背原子量概念,尽管多次记忆仍一知半解。通过这样计算,学生便能直观地准确地理解“原子量”的概念,而且还较容易地把握原子量只是一个比值,一个没有单位的相对量。

三、通过反例,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教学中指导学生在正面认识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反面或侧面去剖析,使学生从不同层次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酸的定义:“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酸”。然后提问,硫酸氢钠电离生成H十,它也是一种酸吗?学生容易看出其阳离子除H十外,还有Na十,所以它不是酸。这样,从侧面理解定义中“全部”的含义,更能准确地掌握酸的概念。

四、找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对概念进行对比在新课教学或阶段性复习的过程中,对有关概念进行有目的地比较,让学生辨别其区别与联系很有必要。例如分子和原子,元素与原子,还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溶解度与百分比浓度等。通过对比,既有益于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又能启发学生积极地抽象思维活动。

五、多角度地对概念进行练习巩固

例如:质量百分比浓度的概念“用溶质的质量占全部溶液质量的百分比表示的溶液的.浓度叫做质量百分比浓度。”数量表达式为:质量百分比浓度溶质浓度 = ------------------------------ X100%溶液质量(或溶剂质量+溶质质量)这个概念的引入和建立并不难,难的是质量百分比浓度的具体运用。所以在建立这个概念之后,通过下列练习,讨论:

(1)10克食盐溶解于90克水中,它的百分比浓度是多少?

(2)20克食盐溶解于80克水中,它的百分比浓度是多少?

(3)100克水溶解20克食盐,它的百分比浓度为20%,对不对,为什么?

(4)20%的食盐溶液100克,倒去50克食盐水后,剩下溶液的浓度变成10%,对不对,为什么?

(5)KNO3在20℃时溶解度为31.6克,则20℃KNO3的饱和溶液的百分比浓度为31.6%,对不对,为什么?

以上思考与练习从溶质、溶剂量变化对溶液百分比浓度的影响,使学生较准确地掌握质量百分比浓度概念,这对后面运用百分比浓度进行有关计算也有很大帮助。

如何加强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 篇3

关键词: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策略;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212-01

化学概念是将化学现象、化学事实经过比较、综合、分析、归纳、类比等方法抽象出来的理性知识,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如何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设计合理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建构科学理解,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就成为化学教学的关键。

一、重视概念的构建

1、强化概念的关键特征,把握概念的内涵外延

在概念教学中,强调关键字词,从而浓缩概念,让学生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外延,显现概念实质。如,催化剂的概念,可向学生强调“一改变、二不变”这一关键,其中的“改变”二字,就隐含着“加快和减慢”两层意思。又如,在讲解固体溶解度时,对定义中的“一定温度”“100 g溶剂”“饱和状态”“溶质的质量”这些关键词要给予强调

2、弄清概念异同,防止模糊概念

为了让学生辨别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有必要在新课教学或阶段性复习的过程中对概念进行有目的地比较。如,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它们的联系点是判断依据都是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种类多少,不同点是分解反应是“一变多”,而化合反应是“多变一”。又如,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燃烧、缓慢氧化与自燃等,进行这类概念的教学,可采用类比法,启发学生积极的抽象思维活动,帮助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

3、新旧概念衔接,同化理解新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将新概念的定义或特征描述准确地呈现给学生,帮助他们建立概念之间的联系,达到概念的同化。例如,在讲授置换反应的概念时,一方面是反应类型的新旧衔接:列出几种熟悉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由学生判断反应类型,从而回顾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的关键特征,再与置换反应的概念进行比较,帮助学生理解置换反应的关键特征。另一方面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的新旧衔接:复习单质化合物的定义,来巩固置换反应的概念。

二、巧妙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概念形成过程

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途径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将在课堂所学的化学知识与周围的具体实例结合起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比如溶液、乳化作用等概念。如,在学习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时,教师可布置学生做市场调查——各种食品中成分的含量表示方式:如,100 mL牛奶中含5%的蛋白质;350 mL啤酒的酒精度是4.5%等。然后教师选取部分资料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讨论溶液浓稀的表示方式,让学生参与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联系日常生活情景,先整体介绍溶液浓稀的多种表示方式,再详细介绍溶质质量分数表示溶液的浓稀,最后帮助学生完成对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整体建构。创设的情境要比较接近生活或学生对其具有一些模糊认识,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也可以通过实物展示或演示实验,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如,讲解过滤时,可通过用纱网将茶叶与茶水分离的原理,加深对过滤原理的理解。

三、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对于抽象的概念,在没有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应该应适当的比喻或指导学生自学去获取知识。合适的比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分子这一概念时,可以让学生先去想象分子的样子,可以在纸上凭着自己的想象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分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微观意识。再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一些现象:为什么我们能闻到花的香味?为什么卫生球放久了会慢慢变小?烟雾的扩散等。让学生从宏观的感觉中去体会微观粒子的性质,理解分子论概念。元素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在建立元素概念时,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先让学生回忆原子及原子核的组成,然后在举例出各种元素的原子和同种元素的几种原子,让学生先感受到元素的概念,然后用生动的语言抽象出元素的概念。也可采用指导学生先阅读教材再通过讨论的方法使学生自己得出正确概念。这样,一方面能排除学生对抽象概念的厌烦情绪,又能使学生对比较抽象的概念理解得较准确和深入。避免教师把概念硬灌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而记不住、难应用,进而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四、通过实验让学生形成概念

化学绪言中讲“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这两个概念时。通过实验演示水的沸腾,引导学生观察水由静态转化为水蒸汽再冷凝成液态水,师生总结出变化特点,仅仅是物质状态上变化,无其他物质生成。再看硫酸铜晶体研磨后物质形状发生了变化,无其他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演示“镁带燃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发出耀眼白光及生成白色固体。这个变化特点是镁带转变为不同于镁的白色物质——氧化镁,是化学变化。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如水的沸腾,硫酸铜晶体的研磨等。“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如镁带燃烧。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再如“催化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等概念的形成,都可以由实验现象分析、引导、归纳得出其概念。

五、强化概念的运用

教师可以多角度地设计练习,强化理解概念。学生运用概念的主要形式是做习题。教师在布置习题时要有目的,适量精选,由浅显的简单题入手到复杂的综合练习。有时候也可以举出反例,有意引导学生从反面或侧面去分析。例如,针对氧化物的概念,可提出KMnO4是氧化物吗?由于初中阶段的化学知识积累较少,所以物质类别的学习主要是基于“代表物”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代表物来强化概念,如,氧化物的代表物可以是CO2、H2O,单质的代表物可以是O2、Fe。此外,教师可以通过典型题例分析,引导学生概括出典型题目的解题思路、方法,并能够举一反三,使概念的运用得以巩固掌握。

例谈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 篇4

一、概念融入实验

在概念形成过程中, 教师一定不要将概念作为结论直接告诉学生, 教师要在启发、引导的基础上, 利用实验的教学手段, 使学生经过比较、抽象、概括得出结论。例如, 在讲述“饱和溶液与未饱和溶液”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亲手配制溶液, 这样能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其实“质量守恒”也可以采用实验的方法进行。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解, 学生会越听越枯燥, 必要的实验和多媒体能让学生对化学的基本概念有一个直观的理解。

二、概念融入剖析

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概念进行剖析性的记忆或理解, 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去提炼要点。教学中把化学概念与生活、生产实际联系起来, 不仅能使学生觉得有趣, 还能加深巩固概念, 明确概念的涵义。例如, 在讲解“氧化反应概念中的氧”时, 一些学生将其理解为氧气, 其实这是错误的, 事实上, 概念中的氧不仅仅是指平日里所使用的氧气, 它还包括含氧化合物中氧的意思。

三、概念融入练习

在概念教学中, 概念没有一定的练习做辅助, 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就不会全面。如果有一些重要的概念或者较难掌握的概念时, 教师可以相应的设计一些练习题, 让学生在习题练习中, 巩固已经掌握的化学概念。例如, 在讲解“溶解度”时, 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 (1) 使不饱和石灰水变成饱和石灰水, 最多有几种方法? (2) 使饱和石灰水变为不饱和石灰水, 最多有几种方法?学生会说加入氧化钠或二氧化碳, 然后说明原因, 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联系到溶解度的概念上了。类似这样的习题, 对学习化学概念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总而言之,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是长期、复杂、综合的过程, 要将概念融入实验、剖析、练习中, 使学生加深其理解, 只有这样, 在化学概念教学中, 学生才能很快融入其中。

摘要:化学知识和化学概念对于初中生来说, 是第一次接触, 所以, 对它的概念要在整个初中化学阶段全盘掌握和贯穿。从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含义和如何进行教学的方法上简单作以阐述, 以期能指导在教学中对化学概念进行理解。

关键词:化学,概念,方法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做法和体会 篇5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做法和体会

文/杨伟尧

摘 要:化学概念包括定义、定理、反应规律等,都是用最精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它既是推理的依据,又是理解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准确地理解化学概念对于学生学好化学非常重要。在进行初中化学概念的教学中,可以通过用生活事实来辨析概念、用实验现象来引出概念、用关键词来讲清概念、用剖析讲解来理解概念。

关键词:初中化学;概念教学;实验现象

在初中的化学教材中,化学概念基本上章章节节都会涉及,是化学学习必须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所以准确地理解化学概念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是非常重要。在初中的化学概念中,它的字字句句都是经过无数的科学家们反复实验验证,反复推敲,并使其拥有存在的特定意义,从而保证概念本身的.精练性、完整性和科学性。所以,在初中的化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把化学概念仔仔细细地讲清楚,让学生对于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等概念的认识就不致驻足在感性认识,而是更加深刻地认识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一、用生活事实辨析概念

生活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化学的教学更应该联系生活,用学生身边的化学变化,帮助学生理解、辨析化学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化学意识。例如,我在教授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就举两个常见的例子,小明他们玩足球的时候,不小心把玻璃打碎了,那么玻璃碎了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呢?小鹏买了一个汉堡包,没有吃完,结果他忘了,等他想起来去吃的时候,汉堡包已经腐烂了。那么汉堡包腐烂了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呢?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分析。玻璃碎了,但依然是玻璃,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是物理变化。但是汉堡包腐烂了,其中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从而得出辨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无新的物质生成。

二、用实验现象引出概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中丰富多彩的实验现象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所以,教师在进行化学概念教学中,完全可以通过演示实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对实验过程的操作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分析和推理,从而形成化学概念。再如,上边讲到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这两个概念,教材中设置了几个实验,但这几个实验对于学生来说形象性不够。于是我在教学中补充了一组对比实验:一张纸,用手把它撕碎;用另一张纸,用火把它点燃。我一边做实验,一边问学生:“大家看这两个实验中各自发生了什么变化?()它们的这两种变化有什么不一样吗?”在这个操作简单易行的小实验中,学生很容易看到,撕碎的纸虽形状发生变化,但依然是纸,但是纸在燃烧的过程中,从白色变黑色,后又变成了灰,已不再是纸了。通过对这两种变化的观察和叙述,引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同时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两个变化的本质性区别。

三、用关键字词讲清概念

对于化学概念的深刻理解,不仅仅要注重概念论述的严密性和准确性,还要注重概念中关键词的应用。概念中的关键词就是概念的点睛之笔,及时地纠正学生在表述概念时的不恰当用词,不仅能够纠正学生对于概念的错误认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例如,教师在解释化学概念“单质”“化合物”时,首先应该强调的一个大前提就是它们都是纯净物,然后才会根据它们各自的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决定它们分别是单质还是化合物。如若不然,学生就很容易片面地理解这两个概念,从而误以为像石墨这种单一元素组成的物质会是单质,而将食盐水认为是有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会是化合物。其实石墨和食盐水都是混合物,它们连是纯净物的大前提都不能满足,又怎么能再去判断它们是单质还是化合物呢?

四、用剖析讲解理解概念

化学概念中,有很多都是内容复杂、意义深刻,且表达非常严谨的,若一个关键字漏了或理解错了,这个概念就会产生歧义,这就需要我们对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化学概念。例如,初中化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溶解度”这个概念字面上比较长,涉及的知识点多,知识面广,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所以,教师在讲解溶解度时,要将这个概念剖开,逐句逐字地帮助学生理解,把概念中的本质和重点剖析透彻。首先溶解的条件有“三一定”,缺一不可:温度一定,溶剂的量100 g一定,一定是饱和状态,满足了这三个“一定”时,再看这一定的溶剂能够溶解多少溶质。这样一来,教学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总之,在进行初中化学概念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联系生活的实例和演示实验,引出概念,加深学生的理解,还要更加深入地剖析、理解和研究每一个化学概念,并准确地抓住其中关键性的、本质性的字、词、句,把概念讲清楚、讲透彻,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1990-03。

[2]侯希才。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初探[J]。教学与管理,(06)。

[3]胡建丽。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体会[J]。教学与管理,(06)。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 篇6

关键词:初中;人教版;化学;概念

一、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常见问题

化学基本概念是通过大量实验,用简练准确的语言抽象概括出的化学原理、定义和反应规律等内容。常见的有:化学变化、催化剂、质量守恒定律等。对这些内容的学习,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记忆和对实验内容、过程和结果的学习理解。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教学常会遇到以下问题:(1)语言过于概括简练,学生的理解掌握难度大。例如,置换反应的概念: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虽然用了准确简洁的语言对反应过程进行了概括,但对反应的具体理解还需要通过实验学习。(2)内容较多,学生的记忆工作繁重,容易产生厌学现象。基本每一节课,都要接触学习新的基本概念内容,学生很容易因为背诵任务量过大而产生厌学心理。

二、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方法

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课堂教学中我们也采取了一些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学习化学基本概念。较为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1.直观教学法。利用课上的示范性实验、模具等向学生具体地展示整个化学反应的过程,通过实验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相关的基本概念。

2.对比教学法。不同化学概念之间既有区别,也存在着联系。将相似的概念进行对比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清晰区分概念内容,关联记忆相似知识。例如,对分子、原子、元素的概念教学,可以把分子、元素、原子进行对比教学。

三、如何帮助学生优化对化学基本概念的记忆

为了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优化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的记忆,在教学当中我们还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进行教学:

1.多媒体结合式教学。随着基础信息化教学设备的普及,老师应该提升自己对多媒体设备的操控能力。运用多媒体,弥补课堂示范性实验的不足之处。

2.具象化教学。对于概念的学习较为枯燥乏味,如果设计为较有意思的卡通形象,能够有效地优化学生对概念的学习与记忆。

在教学中,老师不只要站在教的位置,更要站在学的位置上为学生考虑,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难题。

浅议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方法 篇7

一、从实验事实引出概念

课堂演示实验可以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由教师对演示实验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正确地推理,进而形成化学基本概念。

例如,在讲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两个概念时,除了镁燃烧和加热碱式碳酸铜两个实验外,还可以补充一个对比实验,即用剪刀将纸剪碎和将纸点燃这两个小实验。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思考:在两个对比实验中变与不变的是什么?这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看起来这是一个极为简单的实验,学生在观察变与不变的现象时能回答出以下两点:剪纸的过程中纸的形状变了,但纸还是纸,没有变;在燃烧过程中,纸由白色变成灰黑色灰,灰不是纸,引导学生讨论这两种变化又有什么不同。然后指出第一种变化纸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是物理变化;第二种变化纸燃烧生成了不同于纸的灰,是化学变化。这样从这两个对比实验中引出了两种不同“变化”的概念。通过总结、举例练习,明确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意义,了解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在应用实验引出概念的教学中更要重视学生实验的直接体验。例如,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过程中引入催化剂这一概念时,将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合并一起进行。实验前先叫学生预习课本内容,实验时教师板书实验步骤和问题:(1)给氯酸钾加热并检查是否有氧气产生(要求学生记录加热产生氧气的时间);(2)给二氧化锰加热并检查是否有氧气产生;(3)把一定量的氯酸钾和5g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并检查是否有氧气产生(记录加热产生氧气的时间);(4)把一定量的氯化钾和5 g二氧化锰混合加热的剩余物溶解于水、过滤得黑色粉末即二氧化锰,干燥、称量(记录数据);(5)把过滤出的二氧化锰全部加入另一份氯酸钾内加热检查是否迅速产生氧气,再溶解、过滤、称量。前后对比,然后讨论得出结论: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质量没有改变,化学性质没有改变,但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教师引入概念:具有上述特点的物质叫催化剂。这样学生对催化剂概念的认识就很深入。

二、从理解问题的过程中引出概念

例如,讲解化合价概念时,注重引导学生对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加深理解,并板书其形成过程。在理解过程的基础上,观察未得失电子时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指出(结构决定性质)该元素有得失几个电子的性质,各元素的原子只有按一定数目比作用(化合)时才表现出得失几个电子的性质。同理,分析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对照结构示意图及电子式,指出每个原子有共用几对电子的性质,交代各种元素的原子只有按一定数目比作用(化合)才表现出各自共用几对电子对的性质。顺势引导,无论是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都是不同元素的原子按一定数目比结合表现出的性质,此性质叫元素的化合价。

三、注意概念的及时巩固

在讲授每一个概念后,注意整理一些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例如,学习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后,为使学生能根据实验得出概念的意义,正确地区分这三种混合物,列出下列混合物,让学生区分:石灰乳、牛奶、敌敌畏乳油、敌敌畏与水的混合液、敌敌畏的酒精溶液、把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后的液体、白磷与二硫化碳溶液、食醋、石灰沙浆、爆鸣气、尘土飞扬的空气、清新的空气、液氧。学生回答后,根据掌握程度进行讲评、分析、纠正错误。还有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概念,都可以适当安排这样的巩固性习题,这对学生掌握、深化基本概念是行之有效的。

四、注意概念的深入和发展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教与学的探讨 篇8

一、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 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学生学习化学概念的一个心理障碍就是觉得抽象。进入初中三年级的学生, 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 对抽象概念的学习, 一般离不开感性材料的支持。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采取各种直观教学手段, 如实验、模型、图表、幻灯、录像、多媒体等, 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 帮助形成或理解概念。有些概念仅凭直观感觉, 通过直观观察和形象思维就可形成的具体概念, 如混合物、纯净物等。

二、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 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 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 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 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 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还是化合物, 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 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又如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强调“参加化学反应”这几个字, 这几个字告诉我们质量守恒定律只适合化学变化而不适合物理变化, 还有就是没有参加反应的反应物不能计算在内, 所以计算时就要注意不是给你多少反应物就能得到多少生成物, 一定要搞清楚参加反应的反应物质量是多少。

三、重视实验、深化理解

化学基本概念是从大量的化学事实中抽象概括出来的, 教学时, 我们通过演示实验或探究性实验的方式, 使学生充分感知各种实验现象, 为科学概念的形成奠定必要的认知基础。通过实验进行教学, 学生学习更有兴趣, 学得积极主动, 学习气氛生动、活泼。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的引出, 我们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以及教材中的演示实验, 水的蒸发、胆矾的研碎、氢氧化钠与硫酸铜的反应和石灰石与稀盐酸的反应这些化学实验, 从上述实例和实验中我们可总结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 相反, 没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物理变化。在教学中, 我们要设计、安排更真实鲜明的化学实验, 从现象中看本质, 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化学概念。

四、习题训练, 掌握概念

要想让学生对化学概念融会贯通、真正掌握, 教学中在学习了一个新的化学概念之后, 要及时、有针对性地布置给学生一定量的习题, 来检验学生对所学概念的理解、掌握的程度, 同时也是在引导学生对所学概念进一步复习巩固。如:在学生学习了“酸”、“碱”、“盐”这三个化学概念之后, 为了防止学生混淆, 我就列举出大量关于“酸”、“碱”、“盐”的化学式, 让学生自己来辨析, 哪个是“酸”、哪个是“碱”、哪个“盐”;再列举出大量的“阳离子”和“阴离子”, 让学生自己组合, 并让学生自己说出该物质是“酸”、是“碱”还是“盐”。

五、正反两面, 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 有时从正面讲完后, 再从反面来讲, 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 不致混淆。例如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 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 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 可接着提问:“氧化物都是化合物吗?”“含氧元素的化合物就一定都是氧化物吗?”这样, 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反复推敲, 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 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 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 也为今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运用概念, 解决实际问题

加强概念教学与实际生产、生活的联系, 有意识的指导学生用学过的科学概念来解决和解释实际问题, 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而且能及时巩固和深化概念。如用有关概念来解释一些现象或变化, 懂得有关概念在计算中的应用, 能将有关概念运用于实验或生产中等等。例如, 学生对比木炭燃烧和蜡烛燃烧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前者燃烧生成一种物质, 而后者燃烧生成两种物质的本质区别,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分清化合反应氧化反应这两个概念。还有分子和原子, 元素与原子等概念, 通过分析对比, 用学到的化学知识去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既有益于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 又能启发学生积极地抽象思维活动。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探究 篇9

概念是反应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故而是抽象的、概括的,而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形象思维对学习的影响作用较大,那么,在引导学生学习化学概念时,就不能以单纯的语言直观方式进行讲解,相反概念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借助实物、实验、模像直观方式来引导学生感知概念,这样才能为概念的内涵探究奠定基础[1].

以“溶液的形成”中对“溶液”、“溶剂”、“溶质”概念的探究,先以运动后喝淡盐水可补充能量的话题而让学生知道溶液广泛存在于生活之中,此时教师在实验台上准备了一杯白开水和一些糖,把糖放到水中并搅拌,问“现在得到了是什么?”(糖水)糖水就是溶液,其中包含了糖和水,你能根据自学而概括溶液、溶剂和溶质的概念吗?如此,让学生直观感知,在引导学生用化学语言来表述,更利于学生掌握概念.再以《分子和原子》中对分子的学习,教学中可喷香水,并问学生为什么会闻到香味?(学生交流)演示品红的扩散的实验,问“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能扩散呢?”交流并明确“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和原子构成的”的结论,借助教材图3-6、3-7了解微观世界,追问“肉眼看不见的分子有何特点?”由此而让学生初步了解分子的概念.

在概念教学中以直观方式来引入概念,一是要注重结合生活而从生活中选择素材来引入,二是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情境而引导学生复习引入.无论哪一种方式,不能只讲究情境的形式,更多要关注情境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尤其是在导入环节,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表达,不能只从教师角度来考虑情境是否可推进新知,要充分关注学生在情境中的表现.

二、加强问题引导,促进学生探究概念

在以往化学概念教学中,大多教师更习惯用“讲”的方式告诉学生概念的内涵,再让学生记,其实,这种方法不利于学生获得体验,虽然学生能记住概念,但对其内涵不理解,解题中自然会出错[2].在化学教学中提倡用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多角度地对概念的内涵进行剖析,从而理解它.

以“溶解度”中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两个概念的探究为例.教学中在复习溶液的概念后进入实验,实验一:取装有20 mL水的烧杯,加入5 g Na2O,搅拌;再加5 g Na2O,搅拌;再加5 mL水,搅拌.实验二: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加入5g硝酸钾,搅拌,再加搅拌.加热后再加入硝酸钾,冷却.实验后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交流小组的实验结论,由此而引出“在一定条件下,氯化钠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入水,又能继续溶解”的结论,结合结论追问“一定条件”指的是什么?(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如果没有上述两个条件,是否能说溶液的溶解量是无限的?(学生交流)在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及教材中的表述,用自己的话概括.

在概念教学中以问题方式来引导学生探究,目的是要让学生概念学习从接受式转向探究式.化学概念是较为抽象的,虽然语言直观方式也可让学生理解概念,但体验不强,这对学生理解其内涵效果不太好.相反,在问题探究中,学生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的探究,更容易理解其内涵.如对分子性质的探究,分子在不停的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就越快,教学中借助水加热而引导学生观察后,问“随着温度的增高,水蒸气有什么样的变化?”如此,一个简单的实验,辅以问题,可让学生对分子的性质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注重对比辨析,促进学生掌握本质

概念和概念之间往往存在密切的联系,弄清概念间的关系(区别和联系)才能让学生全面地掌握概念,解题中正确应用.为此,在化学教学中还要注重采用对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辨析.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因学生的归纳能力、综合能力还不强,引导学生学习概念后,要结合相近的、容易混淆的概念而引导学生进行对比[3].以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为例,溶解度受压强、温度等影响,而溶质的质量分数则不受外界条件直接影响,两者说明问题的角度不同.在引导学生辨析过程中,要尽量引导学生去归纳和辨析,教师再给予点拨.如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在对无机化合物的辨析中,可将其分为氧化物、碱、盐等,还可将氧化物细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其它氧化物.

四、提倡多样化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提升

通过直观感知和辨析,学生基本掌握了概念,但此时还不够牢固,还需以练习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概念练习中,形式上一定要多样化,不能单纯的就让学生完成一些书面的判断、简答[4].尤其是要注重摆脱以往化学教学中纯书面形式的练习,转而以活动、小组合作(或竞赛)等方式组织学生练习,且练习中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要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练习过程中,学会应用概念.

以概念中的关键词巩固为例,如“置换反应”是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而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教学后,采用幻灯展示问题,引导学生以抢答方式进行,而教师提供的问题中就把“生成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改为了“生成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由学生判断后再辨析.同时,教学中也可发挥小组作用,采用“我问你答”的方式巩固概念.在活动后再根据学生的层次进行书面练习,这样效果才会更好.

练习后要及时引导学生纠错并反思.如复分解反应中,前提条件是“两种化合物”,其可为酸、碱、盐和氧化物,即AB+CD=AD+CB,那么,酸碱盐之间是否就一定会发生复分解反应呢?在学生解题后,要及时结合具体案例而引导学生分析自己对概念的掌握情况,再次对概念进行分析.在纠错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根据习题错误去分析概念,找出自己的不足,进而对概念进行辨析.

概念学习对化学学习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不仅要正确看待化学概念的作用,还要注重转变教学观念,从学生角度来设计概念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概念探究过程中,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概念,应用问题来分析并解决化学问题.

摘要:概念是思维的工具,是知识结构的联结点,是学生学习的核心.化学概念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举足轻重,学生只有清楚地、准确地理解基本概念,才能学好化学.

关键词:化学概念,教学

参考文献

[1]陈智全.打好基础,提高化学概念的教学效率[J].中华少年,2016(7).

[2]米晓红.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实际与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5(26).

[3]王燕.初中化学概念的分解教学初探[J].考试周刊,2015(65).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初探 篇10

关键词:初中化学,概念化教学,初探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是中学化学知识的基础, 化学是一门掌握物质本质的课程, 学生只有掌握好基本概念, 才能了解化学基础理论、定律、公式, 同时才知道用怎样的方法、怎样的角度对事物进行探究, 最后把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化学基本概念, 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前提, 通过思考与实践, 本人认为初中化学概念教学可以用以下几个方法进行引导。

一、联系生活引起学生兴趣

新课程改革要求初中化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实际生活, 这是指要从生活中找出化学原理, 让学生感觉到化学不是冷冰冰的概念性的学科, 这些化学现象就发生在自己周围, 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 学生通过对化学概念的学习, 通过实验来证明、辨析化学知识, 再动手动脑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这样的过程, 学生不会感觉到化学概念枯燥无味, 认为化学概念只是书本子上要记要背的东西, 而会对它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兴趣。

比如, 一把刀长久不用会生锈, 刀为什么会生锈?通过对刀抹油, 刀就不易生锈, 这是为什么?除了抹油以外还有什么方法使刀不生锈?这样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通化实验印证概念

学生通过观察生活实例中的化学现象, 分析产生的原因, 提出假设, 就要通过实验印证自己的假设,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深化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比如, 初中化学有一个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 将碳酸钠粉末加入锥形瓶, 加入盐酸的小试管放在瓶内, 塞紧橡皮塞, 将锥形瓶倾斜, 让试管内的盐酸与碳酸钠进行反应, 最后发现反应前后总质量是相等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 观察实验现象, 发现生成物中的气体也是有质量的, 因此, 不是质量守衡定律不正确, 而是化学反应产生的所有物质质量都必须计算, 那么学生也能牢牢地记住整个化学反应产生的有关概念与公式。

三、活化思维掌握概念

概念是指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一个定义、原理、或者规律, 学生认为学习化学概念很复杂、很痛苦, 通常是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去记住它, 而得到的效果是即使背熟了, 依然不明白这些概念是什么意思, 也不能有效地进行应用, 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用灵活的方法学习化学概念。

比如, 在讲述硝酸钾溶液的溶解时, 可以针对溶解度的四个要点, 要求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 通过画表格、画曲线图, 观察溶解度的变化, 然后通过分析、对比, 找出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最后掌握到四个要点:温度、溶剂、饱和溶液、溶质溶解的克数。当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找到规律的时候, 就不会觉得概念难学了。

四、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

化学知识中有很多抽象的概念, 初中学生通过文字来掌握这些抽象的概念, 有时感觉到非常困难, 而在实际教学中也不可能每一个概念都通过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那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手段帮助理解。比如通过计算机软件对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运动的现象, 用动画的方法进行模拟, 学生就不再觉得这些微观世界的运动难以理解了, 而是很容易接受这些化学原理。比如教学“白磷分子”与“氧分子”时, 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动画让学生看到分子被拆分成原子, 最后组合成“五氧化二磷”的过程, 学生能感觉到, 这些变化不再是概念, 而是活生生地发生在眼前的事实, 因此学生有很大的兴趣继续钻研与思考。

五、依靠练习强化概念

当学生通过学习, 对化学概念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之后, 就需要通过练习对这些概念进行深入地理解与记忆, 学生通过记忆化学概念后, 会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化学知识体系。比如, 学生在学习了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以后, 可以要求学生对每一个概念去寻找对应的物质, 并且给出归类的理由, 为什么这件物质是纯净物, 或者是单质。在学习关于水的知识之后, 可以让学生做以下的习题:你能想出哪些节约水的办法?你能想出怎样防止水污染的办法?为什么你觉得这些方法会有效?在布置作业时, 可以把作业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让学生对作业产生兴趣, 并用可以采用弹性的评分方法。比如上面寻找物质的作业与节约用水的方法、防止水污染的方法, 可以要求学生每找到一件物质或者每寻找到一个有效的方法就给一分, 激励学生不断地探索化学知识。

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点滴谈 篇11

关键词:化学概念形成概念形象思维计算推理

初三化学基本概念多而抽象,学生领会和掌握这些概念具有一定的难度。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理清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一、动手探究,形成概念

实验,既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是学生形成概念的绝好途径。如通过“水的沸腾”和“镁条燃烧”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变化前后,“水的沸腾”只是物质状态卜的变化,而无其他物质生成。但“镁条燃烧”的特点是镁条变成不同于镁的新的白色物质——氧化镁。南此得出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同时适当增加课堂实验,让学生直接看到实验现象,既增强了学生对概念的信度,又彻底破除了死记硬背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巩固。

二、形象思维,突破难点

有些基本概念比较深奥、抽象,而学生不易理解其特性和精髓,把握不准、分辩不清、难以顺利迁移、灵活运用,这时应强化形象思维,也是加强概念教学的手段之一。

例如,在讲分子这个概念时,我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一些现象:为什么我们能闻到花香?为什么卫生球放久了会慢慢变小等。让学生从宏观的感觉中体会到微观粒子的性质,理解分子的概念。又如讲到元素的概念时,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先让学生想象原子和原子核的构成,然后用生动的语言形成“元素”的概念,这样既排除学生对抽象概念的厌烦情绪,又使学生对抽象概念理解得较准确和深入。

三、理清关系,便于记忆

许多化学概念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抓好这一环节有助于学生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利于澄清学生对概念的模糊认识,所以我在教学中注重给学生理清系统的技能和方法。如氧化物、含氧化合物、化合物的关系是包含关系,而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则是并列关系。

四、精炼知识,化繁为简

一些化学概念层次较多,这给学生理解和记忆带来一定难度。教学中,我把组成定义的关键词、句突出讲解,促进对概念的理解,加强记忆效果。如,溶解度这个概念,学生在记忆时很难理解全面,所以我在讲解时强调四个方面:一是定温、二是100克溶剂、三是要达到饱和状态、四是溶解度单位。又如在“催化剂”中强调“变”和“不变”,只有理解这些词句的意义,才能深刻理解基本概念。

总之,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初三学生认识特点和思维能力,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采用多层次,多途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浅谈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 篇12

关键词:初中数学,概念教学,基本策略

数学概念教学是学科教学的基础, 是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载体。初中数学不仅要突出概念教学, 同时还要采用各种策略提高概念教学的实效性,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 并学会运用数学概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进而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 从某种程度上说, 让学生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其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 更是其学好定理、公式、法则和数学思想的基础, 也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关键。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以提高数学概念教学的质量。

一、从生活实践中引入数学概念, 将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形象化

客观上说, 初中数学中的很多概念比较抽象, 对于理性认识的数学概念, 学生不易理解。因此, 教师要遵循中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践中引入数学概念, 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概念。如在学习有关函数的概念时, 教师不妨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引入, 帮助学生建立几种不同的函数形式, 并通过具体数字带入到关系式中, 求出另一个变量值, 让学生初步体验到函数概念中的核心词———“唯一确定”。这样的认知过程, 对于概念的形成依赖于感性认识, 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为学生的理性认识奠定了基础。再如, 教学“正数与负数”时, 可以借助于生活中的天气温度引入零上5摄氏度与零下5摄氏度, 分别记着-5℃与+5℃, 并且在正数与负数概念的应用时, 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前进与后退、收入与支出等来表示正负数。这样从实际生活引入数学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概念。

二、突出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教学, 让学生充分感知数学概念

教学实践中, 很多教师往往忽视对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 将生动的概念形成过程变为简单的“条文加例题”, 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也不利于开展后续的探究活动。学生难以把握概念本质属性、常常混淆知识点等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忽视概念教学, 而过分强化解题技巧的训练造成的。

加强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 给某个知识点下定义, 给出数学概念前一般都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 然后让学生逐步抽象出数学问题的本质属性, 最后运用数学逻辑性语言描述某个数学概念。因此, 在教学数学概念时, 教师要突出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 讲清它们的来源, 既能让学生感到不抽象, 也有利于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一般说来, 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 首先要让学生感知引入数学概念的必要性, 然后以大量的数学素材为基础, 帮助学生形成对感性材料的认识, 让学生自主分析、抽象和概括, 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某个概念的必要性, 感受到数学概念能够服务于数学学习活动, 进而自觉地参与到概念学习活动中, 提高对概念的认知能力。

三、让学生准确掌握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系统地认识概念

数学概念的理解绝不能简单停留于字面表层, 而是要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进而形成对数学概念的系统认识。例如, 教学苏教版八年级“正方形”概念时, 对于教材中的定义理解, 不仅条件众多, 学生不易把握, 同时是在学习过的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概念基础上的探究活动, 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如何添加条件, 才能使矩形、菱形转化为正方形。然后总结归纳出正方形的定义, 并通过对正方形与矩形、菱形等概念的比较分析, 发现正方形概念的内涵中包括矩形和菱形概念的内涵, 从外延关系上得出正方形是特殊的矩形和菱形, 而它们又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通过将教学正方形的概念转向对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区别及其联系的分析, 进而把平行四边形的知识系统化, 有利于学生对整个章节的理解与把握。

让学生明确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准确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 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 并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最终提升数学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四、重视数学概念的运用, 提高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深度

对数学概念的运用, 很多教师往往停留于初级阶段, 即学习过概念后让学生辨析概念, 其实这仅仅是第一步, 还要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学会运用概念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深度, 这是不可忽略的问题。通过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可以巩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 并且在概念运用过程中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 这是概念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上一篇:中美贸易关系下一篇:法治操作原则